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2024-10-18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共11篇)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1

一、当代社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 是建立在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 制度化管理体系之上, 以岗位为核心, 按功能划分的组织结构里的。与此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有专业化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这种以部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再适应现代以顾客为导向的流程需求。而传统的装配线式生产、经营模式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也很难适应如今以模块化流程为主导的项目流程制度。这样一来传统的人力资源培养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现代企业用人需求。

高校作为教学基础单位理所应当的承载塑造高端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校园作为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前瞻, 就应该承担起学生进入社会所应具备的全面素养。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如今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真正专家名师的社会经验教育和培养在校学生。

关于校园文化师资建设, 不少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论述。有学者认为,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中专学校的文化氛围内, 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财富, 强调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人性、知性和理性的结合。强调群体共识, 即“共同危机感”和“共同目标感”的“共同意识与共同责任”。所以, 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以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职责, 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变

以某学校为例, 已经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这都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做出的自然调整。

1、年龄结构:

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 (见表一)

40岁以下的教师占师资队伍的66.9%, 教学新观念、新方法更容易被中青年教师接受, 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时代感, 增强学生对当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2、职称结构:

目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师资队伍的45%, 中级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占师资队伍的55%, 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见表二)

3、学历结构: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 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的55.6% (见表三) 。

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途径

1、通过学习和讨论, 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开展政治学习, 解决教师思想问题。结合当前校内外新形势和学校实际,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教育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培养合格人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2、建章立制, 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章可循, 学校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 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为, 让教师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要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教师管理。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三是规范了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四是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3、竭尽全力, 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

优雅舒适的环境, 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 更能激励人心, 鼓励人的干劲。通过各种渠道, 教师的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确保教师工作上的需求, 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使教师安心工作, 乐于工作, 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

4、激发创新, 促进教师树立名师形象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教师自身也应不断超越自我。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 大胆探索, 奋发进取, 不断创新, 总结出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打造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惠爱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输送实用型人才.教育艺术, 2009年第5期.

[2]罗纲, 赵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医学教育探索, 2009年第4期.

[3]于博, 田京, 袁金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素.南方医学教育, 2009年第3期.

[4]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中国高等教育, 2006年Z1期.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语复合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大家在复习日语词汇的时候可以做好总结。

日语复合词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是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初级阶段可以见到的复合词。

一、复合名词

1、动词连用形+名词

买い物(买东西)“买う”的连用形“买い”后面接“物”构成。

2、名词+名词

日本全土(日本全国)“日本”和“全土”都是名词,连在一起形成复合名词。

二、复合形容词

1、动词的连用形后面分别加“にくい(难以)”、“やすい(容易)”、“がたい(很难)”、“兼ねない(难免)”、辛い(难以)等等构成。

例:この铅笔はすぐ折れて、本当に使いにくい。/这支铅笔很快就断,真不好用啊。

この伞は軽くてとても使いやすい。/这把伞和轻,很好用。

2,名词+形容词,构成新的复合形容词。

心细い(没有勇气的)、心强い(可靠的、强有力的)

三、复合动词

动词连用形+动词

立ち止まる(停步)、立て替える(垫付)

你可以这么记。两个动词在一起的话,两个就都是ます形。

注**两个都是ます形。比如:组み立て 立ち入り 申し込み等等。算是固定词组吧,最好不要在这里太下功夫,学一个记一个就ok了。学到2级能接触到的也就10几个,应该10几个都不到吧…我们自己最好不要随便乱组,因为自己组出来的词,很有可能日本人根本就不用,或者意思对了,但日本人也不经常说。大家要是有疑惑的话可以请教老师。

知识窗:打造未来公民的素质读本 篇3

“家有读书郎,勿忘《知识窗》!”《知识窗》倾心为青春时期的读者提供考场的知识、素养的知识、成长的知识、心理的知识、做人处世的知识……每期以密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应对“纸上小考”和“人生大考”,为他们的升学和人生进步加分助力!本刊是当代青少年值得一品的“智慧营养餐”,更是一座供一家三代同读共享的小型家庭“知识馆”。

《知识窗》邮发代号为44-10;国内统一刊号CN36-1072/G0;每月1日出版发行;现拥有20多万固定读者。刊中丰富、新鲜、实用的知识性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适合学校和家庭为成长期的孩子订阅,老师和家长也可跟着小孩一起长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知识窗》的追求

——做“家长放心、老师省心、孩子润心”的校园益智品牌杂志。

《知识窗》的历史

——创刊三十多年,近年来变得更加年轻、智慧、有力量。2009年,《知识窗》成功裂变为旬刊(另有适合中老年人阅读的《知识窗·往事文摘》和专发教育教学论文的《知识窗·教师版》)。

《知识窗》的目标

——办最好的“未来中国公民的素质读本”,搭建一个一家三代同读共享的小型家庭“知识馆”,使其成为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和每个家庭必备的休闲益智读物。

《知识窗》的形式

——篇篇讲故事,尤其重视讲“可能成为考试素材”的故事和对人生进步有益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多个知识点。

《知识窗》的内容

——包括做题、做事、做人的知识,可简单概括为“三个读本”:校园学子的情商读本、网络时代的营养读本、青春岁月的生存读本。

《知识窗》的品质

——追求精短经典、开卷有益、绝对无害。文章被转载率在全国期刊中名列前茅,被细心的读者称为“无《知识窗》,不文摘”现象。

《知识窗》的受众

——青春期及其以上年龄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同样可以从中补充新知识、汲取新营养。

《知识窗》的依托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4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国内很多学者对复合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研究及界定。吴向明等认为,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 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朱砚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孟庆研认为, 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 即一专多能的人。本文认为,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 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质的飞跃;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 更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 基础宽厚, 知识面广, 技能多样

复合型人才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宽厚的基础、多样化的专业技能,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 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

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合。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能力, 没有进行很好地相互交叉、融合, 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 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 综合竞争能力特征

复合型人才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融形成综合竞争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这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的高度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适合更多的工作要求, 尤其适合创新型交叉领域的工作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所看重的, 是迫切需要的, 复合型人才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 将自己具有的丰富知识、能力交融形成综合能力, 尤其表现为很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 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 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 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 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因此,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合时宜, 社会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 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 目前的高等教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这一客观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低的人才素质现实之间矛盾。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钱学森那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 高等学校必须建构科学有效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温总理的感叹”、“钱学森之问”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深思和破解。同样, 面对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们的高校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实际的思考, 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满足这一现实需要。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大批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还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科教兴国, 教育是本;教育之计, 教师是本。师资队伍水平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决定人才的好坏。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 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 绝对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 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高校要把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要制定政策, 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鼓励教师自修和进修, 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实践技能, 为教师向复合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教师复合一体化的进程。

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一般说来, 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才的成就高低, 职业素质越高的人才, 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 复合型教师应当具有其独特的素质结构。复合型教师必备的素养应当包括: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 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 具有鲜明的内在职业特质。教师的内在职业特质指的是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和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从人格特质看, 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 情绪稳定, 注意力强, 善于内省, 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 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另外, 教师还应具有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 师德是教师诸多素养的灵魂,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 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 个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

(二)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思想支配行动, 教育思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复合型教师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唯有这样, 才会激发其高昂的教育热情, 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 并最终付诸于良好的行动。教育思想,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对于复合型教师来说, 教育思想既把握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又为其提供动力来源。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急切需要的情况下, 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 他们都必须积极地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坚持以复合型人才发展为本, 做到“一切为复合型人才发展, 为一切复合型人才发展”;其次, 要树立社会需求导向观, 尊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现实,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 要树立复合型创新观念, 拓展多项思维, 善于质疑, 打破权威, 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技法;第四, 要树立由传统的“静态单一型”教育观向“动态复合型”教育观转变, 强化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综合培养。

(三)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复合技能, 复合型教师至少要具有三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二要掌握宽广的跨学科知识, 把握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的交叉、互动;三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以及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另外, 复合型教师要将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形成复合型综合能力。

1. 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的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技能素养、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 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 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复合型教师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 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做到学识渊博, 专业精深, 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 唯有如此, 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 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 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 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从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来讲,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 教师在力求本专业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 有意识地实行相关专业知识整合, 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 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知识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复合型教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 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 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 教学才能博采众长, 旁征博引, 给学生以复合型知识和技能, 才能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3. 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必须具备其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职业, 教师要有科学的思想, 要遵循教学工作的科学规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 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 掌握教育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教师, 还必须懂得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形成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学技巧, 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唯有如此, 复合型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复合型人才教育教学活动, 增强其适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 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首先, 教师要具备所教的专业及跨专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 有意识地实行相关专业创新整合, 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复合型教师需在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在精通业务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空间融汇于丰富的实践中, 并赋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充分实践。丰富的实践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另外, 复合型教师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型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并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 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同时, 创新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 同时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 应达到和谐的统一。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求知欲;敬业乐业;创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等。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具备把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并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五)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终身学习是职业的需要和必要, 终身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为人师者更须终生学习, 继续接受教育。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和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作为现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所以, 不断学习、勇于进取, 自觉接受终生教育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当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 要具有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要不断学习职业道德、学习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 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丰富跨学科的知识, 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唯有如此, 高校教师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不断增加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结构, 即具有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复合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 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 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 才能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复合技能传授给学生, 打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 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 努力使自己具备一个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向明, 余红娜, 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 (4) :396-399

[2]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97-98

[3]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10, 5 (1) :60-61

安全知识:复合防盗窗的优缺点 篇5

1、保温隔音性、复合防盗窗使用的是中空玻璃,它的结构让它能有效将室内外空气的热传递隔开,所以保温性非常好。同时因为空气被阻隔,声音的传播也受到阻碍,隔音性也很高。

2、防蚊通风、室内如果不开窗,那么空气会非常沉闷,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是打开窗户又会让室外的蚊虫进入到室内。复合防盗窗设计了隐形纱窗,不影响通风换气,也阻隔了蚊虫。窗户还做了限位设计,这样在换气时也能避免窃贼进入。

3、坚固性、因为使用的是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抗冲击力强,强度很高,使用中不容易变形,也不会褪色,非常坚固耐用。

缺点:

1、牢笼感:安装防盗窗就好像把家居封闭起来,窗外视野被阻挡,给人一种生活在牢笼的感觉,比较压抑。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6

关键词:知识时代;图书馆;图书馆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67-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信息资源处在无序、复杂的环境中,而同时人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搜索出自己所需资料,这在无形间增加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量。在知识时代下图书馆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需要满足信息时代发展对其的要求,加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参与,要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提升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一、加强领导对馆员素质建设的重视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否可以满足知识时代对其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影响。作为图书馆的管理层应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人才意识,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素质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图书馆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目标并将措施落实。为保证图书馆员素质建设工作彻底落实,一方面在建设工作中建立学习教育和检查制度,鼓励馆员自主学习,使其自身的工作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将激励机制融入到建设工作中,将馆员的学习情况与评职称、晋级和考评直接挂钩,从而充分的调动图书馆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对馆员职业道德教育

从事图书馆工作必须要具有加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提高图书馆服务和业务水平的前提就是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对馆员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树立其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并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全心全意的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阅览、典藏、采访、咨询和流通等工作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关系的。要使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能够顺利开展,应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从而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员通过不同工作岗位的交流学习和轮换,不仅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更加熟悉。而且也学习到了更多的服务技能,更利于图书馆各岗位工作间的协调和沟通,从而促进图书馆员之间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有效的增加了图书馆员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在网络环境下有效的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具有发展的眼光,为其图书馆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在图书馆建设中坚持学用结合和按需施教的原则,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并将其贯穿在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过程中。基于此,首先可以线则进修教育方式,在图书馆员中选择业务能力出众的馆员,为其提供进修的机会,学习目前图书馆领域中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其次鼓励图书馆员积极主动的参加或自学各类培训教育,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后根据馆员工作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不同,组织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先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

五、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员工作的状态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是否具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图书馆员只有在优化、科学的激励体系中才能够充分的挖掘出图书馆员的潜能,从而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图书馆激励机制体系建立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第一,采用现代测评手段建立一套考核体系,科学评估馆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制定严格的奖优罚劣,并将其作为馆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在招聘馆员时实行双向选择,提倡公平竞争,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工作氛围,使各岗位工作人员时刻保持着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而在工作中树立竞争意识和进取心。第三,采取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精神激励是指满足员工深层次,对于那些表现有些的员工可为其提供有挑战性职位。物质激励是指在津贴和奖金方面给予员工一定的激励,鼓励员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对其工作影响较大的是精神激励方式,图书馆的领导层应深入的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并加以利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时代下,图书馆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满足信息时代发展对其的要求。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图书馆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可持续的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亚欧.论新时期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J].科技资讯,2010,36:254.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7

一、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的意义

高等农林院校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完成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目前,加强农业院校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各校的共识。李岚清同志1997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校内外基地建设问题曾谈到,“高等农林院校的实验农场、林场,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与实验室、图书馆合称为农林院校的三大支柱”;他同时指出:“要把农林院校校内外基地的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地位,使之办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现代化农林科学园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运行模式尤显必要。

目前蚕学专业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面临着的许多问题,如:(1)专业面过于狭窄,服务方向单一。蚕学专业是一个特色专业,长期以来没有改变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按照蚕学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方向过于单一。(2)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相关的实践管理经验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3)招生、就业困难。市场经济下,由于该产业没有开发完善和劳动强度相对大,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该产业,同时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造成目前招生和就业的不景气。

目前技术工人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其原因是我国技工人才越来越少,高级技工仅占3.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相反,许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培养其理论水平,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人才进行培养。所以为了有效地解决蚕学专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结合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确定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计划。这样就需要加强基地建设,为实现此计划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教学实践基地的特点及建立原则

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统筹分片布点建设基地,充分发挥各基地的优势和地理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校内基地建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为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具有多种实践模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仪器设备等。在校外基地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各行业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 蚕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特点

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间断地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高校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原则

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高校在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过程中坚持如下6个原则: (1) 专业性原则,建设基地应与专业对口,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实践性原则,建设基地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基地应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并有能力安排好实习工作; (3) 先进性原则,建设基地应是在相关专业的实践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单位; (4)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5) 稳定性原则,所建的实习基地应具有稳定性,长期与之合作为学生提供长期实践的机会,也是高校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 (6) 发展性原则,所建的实习基地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实习实践的要求。

三、教学实践基地在教学中取得的主要实践效果

1. 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了解生产问题提供了机会

对于蚕学专业来说,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他们掌握丰富的养蚕经验和技术。几年来,历届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和学习。他们不仅学会了桑柞蚕饲养的基本技术,还掌握了柞蚕制种、蚕病防治和诊断、桑柞树的栽培和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蚕学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到校外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和学习,听取蚕农养蚕的经验和目前在养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学到了养蚕的新知识,又掌握了在蚕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主的研究这些问题,提高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解决了毕业论文和蚕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和当地的科研人员、工人共同研究和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和亲自体会,从而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不足,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能够从内心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学生才能够立足实际,能够利用好大学的剩余时光,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毕业选择上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 教学实践基地为提高教师科学研究水平和素质创造了条件

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蚕业人才,还要具备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这样教学实践基地也为学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求能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蚕学专业。因此学科要求青年教师都必须经常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实践和辅导农民进行生产过程中能够认真进行考察和调研,及时解决农村生产中关键问题和发现目前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科研项目提供基本的素材。这样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使他们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和了解了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其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其教学补充了新内容。通过几年实践,本学科的青年教师都掌握了各种实践操作技术,能够独立地进行指导,同时申请到了省部级的多项科研课题。

3. 教学实践基地促进了高校和农村的知识交流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很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科研结果不能及时应用到生产中,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又非常需要这些科研结果来解决生产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农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最主要的是缺乏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一般都是与生产结合紧密的单位,能够很便利地与企业、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学校的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这个桥梁和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来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够把生产中出现的最新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这样就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教师和农民能够达到双赢。

摘要:实践教学是蚕学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基地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们在基地建设及发挥基地作用, 促进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为培养复合型蚕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学实践基地,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复合型蚕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维熙, 刘昭明等.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155-156

[2].阎军印, 岳连香, 方慈.由实习基地到三结合基地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6:59-60

[3].章森.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6) :155-158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8

1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根源在于我国物流教育体系的相对滞后: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举办的各种物流培训班,多数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虽然企业也在从事多方面的物流培训,但培训内容仅局限在本企业所涉及的具体业务层次上。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运作链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其中,物流管理和营运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此外,随着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物流管理人才除了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外,还需要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

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较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基于此,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本文首先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进行合理的能力定位,之后对其知识结构进行刻画,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能力结构。综合来看,要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 基本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职业道德素养。

②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形成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及文件,并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④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及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2.2 专业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因此,其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物流管理运作能力: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理论,能根据物流的规律,应用相关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在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化专业物流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方法、手段等的创造性应用,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等,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③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物流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在订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④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操作技能,擅长物流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运作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强地解决国内外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业务操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综合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规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轻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的服务中,物流管理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仅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②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管理人员应具备一种强烈的团队合作奉献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

③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管理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④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相对的滞后性,同时物流作业环节多、程序杂、缺乏行业标准,异常事故时有发生。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物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3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满足其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上述能力定位,本文提出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英语、体育、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这个模块,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初、中级)、英语口语(初、中级)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微、宏观)、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跨文化商务交际与谈判、商务形象礼仪,经济法,合同法,国际商法与海事法等。

③学科专业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课程。

物流管理运作能力: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能根据物流的规律,应用相关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相关课程包括: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在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化专业物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国际采购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与海上运输,物流标准与法规,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报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等。

物流系统分析能力:具有系统观,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相关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物流系统分析,企业资源规划,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管理前沿与热点问题讲座。

④教学实践模块: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有: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ERP系统模拟实习,物流沙盘演练,物流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4 结束语

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较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等院校应顺应物流产业发展新需求,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找准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途径,从而有效解决这一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摘要: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文中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首先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进行了合理的能力定位,之后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了刻画,对加快我国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定位,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7):142-145.

[2]彭玉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7):146-148.

[3]黄先军,汪时珍.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12,35,(1):28-31.

[4]李勇,余冰,秦仲篪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34-136.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9

关键词: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人才,知识与能力,培养模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和完美的视觉感受。然而,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距离用眼越来越多, 眼睛的屈光和双眼视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人们。如何减少视觉方面的困扰, 提高视觉质量是每一个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未来的视觉健康工作者, 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及研究经验, 结合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 提出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培养模式。

1 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1.1 医学基础知识

眼视光学是一门以保护人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科, 以“眼”为工作对象, “视”为工作目的, 将提高视力和改善视觉功能作为医疗目的, “光”为专业工作和治疗的主要手段。它以改善和促进视觉为目标, 以保护眼睛健康为己任, 是一门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崇高学科。

眼与全身、特别与大脑功能关系密切。眼球视网膜相当于大脑皮层的延伸, 视功能后天的发育和完善离不开肢体功能的促进和配合,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首先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 以较好认识人类视觉的发育过程, 理解和区分正常视觉和异常视觉。所以,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必需掌握人体解剖组织学和生理学知识, 特别是视觉系统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和传导机制[1]。

影响人视觉的不仅是屈光问题, 许多眼病如白内障、圆锥角膜、视神经疾病等也会造成视觉障碍。有些眼病对配戴眼镜, 特别是角膜接触镜有显著影响;而有些眼病如圆锥角膜等早期也只是表现为眼的屈光问题。这就要求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懂得眼科知识, 知道常见眼病的临床表现, 这对提高工作水平、避免延误病人病情有很大帮助。

在验光工作中, 有时要用到一些药物, 譬如散瞳时要用阿托品等, 儿童使用阿托品若方法不当, 易导致阿托品中毒;眼部急慢性炎症影响到隐形眼镜的配戴, 隐形眼镜护理液容易导致某些人产生过敏反应;有斜视者配戴眼镜要考虑棱镜效应的影响等。因此, 眼镜是一种“半医半商”的产品。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 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

眼睛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 融生物器官、感觉器官和光学器官的特征于一体, 其直接功能表现为视力和视觉, 除此之外, 眼睛还可以表达全身血液系统情况。许多全身疾病会引起眼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 也可能表现为屈光异常, 如高血压、糖尿病对眼诸多部位都有影响;眼睛亦是体现情感的窗口。因此, 学习视光学不能脱离医学大背景,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和医学临床知识, 这些知识将为视光学临床实践提供保证。

1.2 视觉生理知识

对于正常的眼睛来说, 外界的物体经眼的屈光系统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形成清晰的像。该像引起视细胞发生生化反应, 形成神经兴奋。神经兴奋经视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双侧大脑皮层同时接受到的神经兴奋经大脑的分析、识别和综合形成了对外界物体整体形象的认知, 即双眼单视。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理解了这一正常生理过程, 就能对视觉异常者反映的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找出其原因所在。所以, 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 需要掌握视觉的生理机制, 理解人的视觉过程。

1.3 视光学知识

人的视觉与光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外界大小、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正常眼的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这依赖于人眼的屈光系统。屈光系统作为一个光学系统有2个特征:一是该屈光系统同样遵循光的传播定律, 这需要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理解光在经过不同形状和性质的介质时在传播上发生的改变。光的传播知识是理解视网膜成像的基础。屈光不正和老视就是光在屈光系统的传播发生改变造成的。掌握了屈光不正和老视发生的光学机制, 对理解各种验光方法的原理、提高验光水平、分析验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二是人眼的屈光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通过调节可使人眼的屈光能力根据需要发生改变。因而, 正常的眼睛能看清外界大小不同、或远或近的物体。调节机制满足了我们以上的视觉需求, 但是, 若眼的调节使用不当, 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代生活中近视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就是人们近距离用眼太多太久、调节使用过度引起的。因而, 要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就要在控制眼的调节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减少调节的使用量, 具体措施很多, 如保持看书、写字的适当距离, 避免过近、长时间读书、写字, 看书时戴一适度矫正镜以替代部分调解, 青少年配戴渐变多焦点眼镜也是基于此。二是要锻炼眼的调节能力和灵活度, 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 要多参加体育锻炼, 尤其是能使眼看远、看近或不断交替的体育项目。如多参加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运动来锻炼眼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能力。理解了人眼的调节机制在屈光中的作用, 就为做好视力保健咨询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顾客的信任争取了机会。

2 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2]

2.1 验光专业知识和技能

(1) 理解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的发生机制和光学原理, 知道这些屈光异常该使用什么样的光学元件进行矫正。 (2) 知道验光器械的光学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验光器械进行准确验光。 (3) 掌握验光技能,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练习, 不断总结经验。这就需要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养成工作认真、不怕繁琐的好习惯, 要学会观察、分析和积累经验, 使验光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传授验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工作认真, 耐心细致, 勤于观察、思考、分析的好习惯。

人体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先兆的。近视作为一种眼病, 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 在屈光异常之前, 都有一定的前期表现, 往往是由于调解与集合不协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是视疲劳, 也有其他一些表现。笔者曾接待过一个儿童, 其父诉其看电视时一只眼偶尔向外“漂移”, 经检查显示其集合不足。对于青少年及儿童, 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对预防其近视的发生大有益处, 甚至可避免近视的发生。因而,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有扎实的视光学知识, 并有耐心倾听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眼保健工作者。

2.2 眼镜装配和检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一副适合顾客视觉需求的眼镜, 不仅要求验光结果准确, 还要按照顾客的相关参数准确定配, 为此要求学生要学会准确测量配镜参数, 并按顾客的配镜参数精确配制眼镜。当顾客反映其所戴眼镜不舒适时, 要从验光和装配2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因而,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熟悉眼镜的装配程序和技术要求, 正确分析眼镜引起不适感的原因, 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视光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起步较晚, 眼镜行业视光学专业技术人才奇缺[3], 人们配戴的眼镜大部分由非视光学专业人员验配, 眼镜合格率较低。不符合人的视觉生理的眼镜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视觉健康, 特别是对正处于视觉快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其后果尤为严重。许多青少年配戴眼镜后视力下降得更快, 就是由配戴不合格眼镜造成的。作为一名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为顾客选择和验配合格眼镜的岗位核心技能。

2.3 眼镜的整形与校配技能

标准尺寸的镜架不一定符合每个配镜者, 即使配戴者自己配戴很久的眼镜在发生变形后也会造成不适感, 顾客所选择的眼镜架或成品眼镜会出现一些问题, 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形, 或因使用不当受到外力破坏, 这将影响配戴效果, 因而要根据配镜者的头、面部情况以及配戴后的视觉、心理反应等进行针对性的校配。这就要求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能对配装眼镜进行外观、力学和配戴感受进行分析, 准确找出配戴不适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而达到使顾客舒适、满意的配戴效果。

2.4 眼镜商品知识与营销技能

眼镜既是矫正视力的工具, 又是一件装饰用品。因为眼镜戴在人的面部, 直接影响人的外貌, 进而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和涵养。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 在满足眼镜矫正视力、保障人眼视觉健康的基础上, 还要充分考虑眼镜的装饰作用, 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具有时尚的审美理念。因而,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 在掌握验光、配镜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也要关注眼镜商品的款式、种类和流行趋势, 为顾客推荐最理想的产品[4], 使顾客满意、舒心, 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客源。

在我国, 眼镜是高度市场化的商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许多新材料、新工艺被用于眼镜生产, 使眼镜种类越来越丰富, 主要体现在眼镜架的款式、质地、性能及眼镜片的材料、工艺上, 使眼镜越来越清晰、轻盈、美观、时尚, 其用途也更加广泛, 如太阳镜、司机镜、钓鱼镜等。这就需要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学会分析产品的市场定位[5]、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 掌握一定的营销手段和技巧, 学会推销自己的商品, 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

3.1 人际沟通能力

要得到准确的验光结果, 向顾客推荐最合适的商品, 离不开顾客的理解和配合。这就要求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由于顾客的视光学知识有限, 往往希望从眼视光专业人员处了解比较全面的视力保健知识。所以,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学会与人沟通,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与顾客的良好沟通, 可以提高顾客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 这对提高工作成效十分有益。

3.2 市场分析能力

眼镜产业的高度市场化, 给每一个眼镜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也创造了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需要熟悉区域行业状况和经营环境, 明确自身市场定位, 把握眼镜产品的发展趋势, 了解竞争对象的营销手段和策略, 准确分析市场, 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树立品牌, 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 经营管理与创业能力

眼镜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其产品更新快, 市场需求量大, 投资风险低, 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具备常用眼镜的验配技能, 所以比较适合自主创业。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要做好自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戴晨丽

(通辽职业学院, 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目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处在公共英语教学阶段, 与学生的专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色。我院在高级护理专业初步尝试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结合我院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 探讨工作思路, 并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下称《基本要求》) 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针对目前高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 提出分级指导原则, 并强调在教学中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方针。但没有明确规定开设专业英语教学的学期和学时数。我院着重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通用性, 即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全国B级考试, 因而, 在教学中没有体现专业英语的运用。许多提前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已经达到, 没有必要再学习英语知识, 且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帮助不大, 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必由之

主创业的准备, 加强个人能力的锻炼, 熟悉商品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学会经营管理的方法, 能协调和处理社会关系, 为自主创业打好基础。

3.4 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

眼视光学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 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要学会利用图书、信息技术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3.5 科研和产品开发能力

真知来源于实践。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在视光学的第一线, 直接接触大量的视光学病例, 这些病例是宝贵的资料, 是研究和发展视光学的基础。眼视光技术专业人员要有科研意识, 在分析、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 注意总结经验, 要有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05-0022-03

路[1]。为改变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错误观点, 使其能用英语的视角来看待专业, 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学院的支持下, 我们开展了自治区大学英语课题《实施英语分级教学———促进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研究》 (已于2008年5月结题) 及院级课题《职业院校在医类专业开设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2008年年底结题) 研究, 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途径,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受到学生欢迎, 学院其他专业如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也纷纷提出开设专业英语的要求。

1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总体思路

在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专业英语课程,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知识, 用英语的视角看待专业, 把英语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实训为主,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形成加强英语基础平台、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公共英语教学特色。

创新意识,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进行一些技术革新, 为我国视光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海宽, 何伟.培养实用型眼视光专业人才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 1998, (11) :17~19.

[2]吕一军.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09) :42~44.

[3]付子芳.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7) :12~13.

[4]金婉卿, 陈洁.五年制和三年制眼视光学教育的比较及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05) :73~74.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10

随着世界冰箱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冰箱第一生产大国。然而我国的冰箱产业却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如:中国冰箱企业相对于国际品牌企业来说,其产品角色一直处于中低端位置,一直到2006年,中国冰箱企业每台冰箱的平均价格仅为106美元[1];另外,中国冰箱产业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国内冰箱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功能、性能日趋同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国内许多冰箱制造企业设计过程繁复,产品设计周期过长,不利于产品快速响应市场。研究冰箱设计知识和经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实现知识表示和知识库的建立对于冰箱产品快速设计系统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表示的实质就是知识的符号化和形式化的过程,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能存储知识的数据结构,以便能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检索、使用和修改知识,使设计专家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2]。目前知识表示的主要方法有一阶谓词逻辑、产生式、框架、语义网络、面向对象和粗集理论等,每一种知识表示方法大多只能有效地表示某一类知识。对于冰箱设计知识这种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结构型知识,单纯某一种类型的知识表示方法就不能胜任了。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知识表示方法的特点,并针对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的要求,对冰箱产品的相关设计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分类,采用了一种以面向对象方法为主、产生式规则为辅的混合型知识表示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的表示。

1 几种主要知识表示方法的特点

1.1 产生式规则

产生式方法是当前智能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知识表示形式[3]。产生式规则的表示形式为:IF(前提P)THEN(结论C)。其中前提和结论均为符号化的事实型知识。产生式规则的主要特点是:①能有效地和自然地表达启发性知识,并且十分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易于知识的获取与编码;②模块化程度高,便于规则库与推理机分离,可以独立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扩充规则库中的规则;③清晰性强,由于规则库有统一的“IF…THEN”结构,便于设计出简单、高效的规则存取和控制机制,使推理机的设计易于实现;④由于经典的规则表示只涉及到了符号推理问题,对于结构型知识、数值计算等工程领域内常见的知识类型,产生式就无能为力了;⑤基于产生式规则系统的推理过程要求精确匹配,所以推理的效率不高。

1.2 框架知识表示

框架表示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表示结构型知识,能够把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特殊关系表示出来,并把某个实体或实体集的相关特性都集中在一起[3]。框架由框架名、槽和约束条件3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名称和对应的值。这种方法将知识表示成层状结构,由一系列的“槽”和一系列相关于槽的“侧面”组成。

框架表示方法的主要特点为:①框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问题求解过程与人类的思维过程相似,易于理解;②框架结构表达能力强,层次结构丰富,提供了有效的组织知识的手段;③缺乏形式理论,没有明确的推理机制来保证问题求解的可行性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④框架系统缺乏描述如何使用框架中知识的能力;⑤如果各个子框架的数据结构不一致,将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清晰性,造成推理困难。

1.3 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方法

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为:客观世界是由一系列实体所组成,这些实体有自己的状态,可以执行一定的动作,相似的实体可抽象为较高层的实体,实体之间能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所谓对象就是对这些实体的实例化,对象中封装了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方法)。对象既是信息的存储单元,又是信息处理的独立单元。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与客观情况更为接近,比较自然,易于理解。

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可以将产生式规则、框架、过程等按照面向对象的原理与方法组成一种混合型知识表达形式,即以对象为中心,将对象的属性、动态行为和特征、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有关知识“封装”在表达对象的结构中。另外,面向对象方法的继承性体现了概念的分离和抽象,而且在对象继承结构上,下层对象继承上层对象的特征(属性和操作),因而便于知识的演化和增量式的扩充[4,5]。

2 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

2.1 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的特点

冰箱产品设计领域知识类型多,结构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工程图库、手册、图表、公式、基础数据库等。为了便于知识表示,本文按照相关知识的作用,将涉及到的知识分为以下3类:①描述性知识:表示与问题求解状况相关的知识;②规则性知识:表示领域内有关的问题求解规则;③过程性知识:表示冰箱产品设计过程的相关知识。

2.2 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的工作流程

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机型、主要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以及压缩机的型式及其主要性能参数等,其设计流程见图1。

2.3 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的分类

本文采用层次化知识模型来描述、组织、获取和管理冰箱设计领域的知识,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可以分为冰箱机型知识、压缩机知识和机身结构知识3大类,每一类知识又可以根据其设计流程和特点划分成相应的子类。冰箱总体设计知识的分类见图2。

3 用面向对象混合型方法进行冰箱设计知识表示

3.1 冰箱设计的规则性知识在面向对象混合型方法中的表示

产生式规则的表示形式为:

规则∷=<规则号><规则名><规则说明>

<规则号>∷= <字符串>

<规则名>∷= <字符串>

<规则说明>∷=

类Rule为用来封装产生式规则的面向对象类,类中包含公有属性、私有属性及成员函数(方法)。其中私有属性包括规则号、规则名、前提条件、结论、可信度、规则解释[6]。下面是冰箱设计规则性知识在C++语言中的实现:

3.2 冰箱设计的过程性知识表示

过程知识的表示形式为:

类Procedure的属性和方法均为私有类型,属性包括过程号和过程名称。方法包括过程执行函数和一系列的步骤函数。各个步骤之间的执行方式可以为顺序、选择、循环或其组合型式等[6]。下面是冰箱总体设计的过程知识在C++语言中的实现:

4 机身结构选型设计知识表示的实例

机身部分是冰箱产品的骨架,它将压缩机、冷藏室、冷冻室、蒸发系统、冷凝系统等功能单元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机身结构型式设计是整机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列出了机身结构型式的选型规则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条,如下所示:

规则1:如果冰箱机型是经济型,则机身结构型式为双门式或三门式。

规则的可信度=0.9。

规则2:如果冰箱总有效容积大于150且不大于250,则推荐机身结构型式为双门式。

规则的可信度=0.9。

机身结构选型知识表示在C++中的具体实现如下:

5 结论

总体设计是冰箱产品设计创新的关键性阶段,实现这一阶段设计知识和经验的归纳、共享和可重用性,对于建立冰箱产品的快速开发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特点的分析,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封装产生式规则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较好地实现了冰箱产品总体设计知识的表示、共享与重用。

参考文献

[1]袁茂峰.白电产业2007:整合提升竞争力[J].TWICE消费电子商讯,2007,24:28.

[2]刘晓冰,杨春立,孙伟.产品设计知识库建立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8(8):621-625.

[3]陈世福,陈兆乾.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Steven Walczak.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representation with class:the object-oriented paradigm[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8,15:235-244.

[5]钱梅,汪斌,吴耿锋,等.面向对象模型对复杂结构知识的表示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24(3):62-65.

复合型的知识素质论文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师 信息素质 知识创新

[作者简介]蔡寄平(1968- ),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39-02

学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教师是知识创新的具体承担者,其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效,也代表了国家的科研实力。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却又良莠混杂,既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信息,又有令人难辨真伪的散乱信息。如何发现、辨别和捕捉信息,也成了体育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它决定着体育教师在网络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也决定了其知识创新的成效。

一、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内涵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Urkowski于1974年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质全国委员会在该年度的年终报告中对信息素质的解释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证。教师应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等。

二、网络环境下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

优越的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体育教师用户的信息使用情况及信息素质现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河南体育教师所作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

1.教师的信息意识有待提高。据调查,教师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的图片卡片目录,通过中(外)文图书、期刊获得信息。虽然校园网络环境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半的教师不习惯使用因特网这种便捷的工具。例如:仅有1/3的人通过查阅光盘及网络数据库获得信息。不少教师固守传统的思维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其信息意识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有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的必要。

2.教师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亟待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接受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及创造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能力。有90%以上的教师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背景知识去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在满足自身深层次的文献需求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不了解数据库(网络信息)的基本知识、不懂数据库检索的基本方法、不会使用检索技巧、不会构造检索式、对信息检索知识一知半解等。

3.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强烈。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对课题的查新和查引结果直接影响着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表明教师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希望图书馆能提供课题查新查引服务,这表明教师注重科研的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三、网络环境下体育教师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信息网络。最新资料统计,因特网已遍及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到2000年,因特网已有100多万个网络和10亿多用户。我国自1994年加入其中,先后组建和规划了中国公用因特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通桥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公用信息网络;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建立了多种专用信息网络,如国家信息科技网、中国图书馆信息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一个庞大的、潜力无穷的网络信息系统已在我国形成,网络正全面渗入和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信息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媒体化、类型多样、数量庞大、跨时间、跨空间等特点,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将成为现实。常见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如下类型:

第一,图书馆目录。在网络环境下,主要指OPAC,即公用图书馆联机目录。用户可以通过URL地址可检索到因特网上数以万计的各类图书馆馆藏目录。

第二,数据库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通过因特网提供的商业与非商业服务的数据库资源。商业性的如著名的联机检索系统DIALOG和STN都通过因特网提供数据库查询服务。经过授权的用户,除可以通过远程登录方式进行检查外,还可以通过Web浏览器进行查询,oclc信息机构在网上提供了三千万条书目数据库和数百万条文献数据库服务。而网上免费的数据库资源也很丰富,如美国专利数据库、加拿大专利数据库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著名的Medline数据库都可以通过Web方式免费检索。国内的中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也发展迅速,著名的信息资源系统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

第三,电子出版资源。通过因特网提供电子期刊、报纸、图书等网上浏览、订阅服务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传统的出版物在网上发行和依托网络新创建的电子出版物已构成网络上科技信息的主流。

第四,参与信息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包括指南、词典、文摘、索引、百科全书等。

第五,软件资源。这类资源一般是指分散在各地的FTP服务器上的公共软件、共享软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等。它们对从事计算机管理和应用的人员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网上免费软件可极为便利地开展工作,这些软件几乎覆盖了多种平台上小到工具软件大到各类系统的软件。

第六,新闻资源。这类资源信息主要是指各种传统媒体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通过因特网发布的新闻信息,也包括围绕各种主题和兴趣的讨论(例如通过BBS等)。网络在时间和空间领域拓展了信息环境,但网络并非万能。纸制印刷型出版物、音像资料、幻灯制品、封装型只读光盘、缩微制品等各类文献具有网络信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信息环境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是重要的信息源。

四、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质与知识创新能力的措施

对教师信息素质的调查表明,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强烈的科研创新意识,但由于其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差,能力较低,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信息行为,成为教师快速获取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进行知识创新的巨大障碍。因此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质,才能搞好知识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它是指在旧有知识上有新知,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策略、新的设计、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等。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开展科研活动,直接参与知识创新,甚至还参与国家或地方的创新科研项目,即科研创新;另一方面,又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间接参与知识创新,即教学创新。

上一篇:零售环节论文下一篇:就业指导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