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艺术人才

2024-10-15

复合型艺术人才(共12篇)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1

近年来, 随着大学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 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很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不得不走出校园后又走进校园, 学习一些其它的文化知识, 进行各种证书获得的考试, 很大程度上荒废了自己的专业。作为学校来讲, 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始终都是重中之重, 不能漠视毕业生的困惑, 也不能无视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是应当主动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变革, 是培养出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综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来说, 实用型和复合型的艺术人才, 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正所谓“艺多不压身”, 然而我们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 往往都是专项技能型人才, 出了本专业的工作之外, 面对其它的, 甚至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 都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怎样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艺术类人才, 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一、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1、有着丰厚专业知识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专家型艺术人才

这类人才看似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甚至是某一个课题的专家, 但是这种“精”的背后, 却是一种“博”, 他们每一项先进的科研成果的取得, 绝不仅仅是源于他们对于自己身专业的精通, 而是来源于他们广博的知识层面, 这其中既有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 还有文学、历史学、政治学, 甚至是工学、理学, 这些知识的运用, 可能在作品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确实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之中, 对其进行联想、感悟、理解、加工的结果, 进而泵发出灵感和思想碰撞的火花, 最终获得艺术的生活, 这类人才是我们高校, 特别是艺术类高校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

2、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 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或者说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个人一生仅从事一种职业的已经越来越少, 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技能, 才能在全面要求的劳动格局重占有一席之地。具体说来, 这类人才次首先是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 广泛的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技能。例如学习声乐的学生, 完全可以兼修作曲、器乐;学习表演的学生, 可以兼修导演、摄像;学习舞蹈的学生, 可以兼修舞蹈编导、舞台设计等, 很多艺术类院校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艺术类教育中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1、培教学质量下滑, 不重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

近年来, 随着扩招比例的越来越来, 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却逐步的下滑, 很多高校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 盲目的上马一些专业, 拿艺术类专业来说, 很多之前从未有过艺术类专业办学经验的学校纷纷组建艺术系或艺术学院, 甚至一些理工科院校也加入其中, 这种短时间内快速膨胀的办学, 造成了教学提发展的欠缺, 由此引发出的师资问题、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条件问题等等, 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生们连本专业的学习都得不到保障, 复合型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同时, 面对市场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很多学校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态度, 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 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 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技能与外界、与社会相结合。

2、课程体系的设置欠缺妥当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的开设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选修课制度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欢迎, 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好举措, 这是必要, 也是必须的。但是现实中选修课的开设却不尽如人意, 很多学生反映开设的选修课科目不合理, 很多学生们迫切想学的并没有开设, 很多课程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了选修课沦为了学生们凑学分的工具。其实每一门选修课的开始, 都是经过校方认真分析和比较的结构, 都有其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就有一个沟通的问题, 我们不但要开设, 还要让同学们接受, 就要主动地跟学生们沟通, 向同学们解释和说明这门课程的意义,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认可这门课, 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因此, 选修课如何开设, 开设说明内容, 又如何让学生们接受, 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

3、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艺术类专业, 其主干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是必须得, 也是符合艺术类学科规律的, 但是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往往都是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模子都是一样的, 制作出来的产品自然也是一样的, 使得社会上, 特别是学校所在的区域内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不能很好的培养出来, 在社会的竞争和改革中造成了人才的类型重复, 导致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4、只重视理论学习, 轻视社会实践

作为有着强烈实践特征的艺术创作, 同样也存在着实践不足的现状, 很多学生因为实践能力不够, 学到的东西表现不出来, 不但影响了自己的个人发挥, 还让自信心受到了伤害。实践是艺术类专业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 从一个新环境里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 了解自己, 进而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 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三、兴利除弊, 培养和造就复合型艺术人才

1、转变传统的培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树立现代化的培养观念。首先是终身教育的观念, 艺术类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 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终身教育观念表现为艺术类专业技能的传授, 至少要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钢琴类的学生学会声乐表演的基础, 设计类的学生学会绘画创作的基础, 为此后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是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里的素质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学生们非智力型因素的培养, 这其中包含意志、兴趣、爱好、动机等等, 这些非智力型因素的培养, 直接决定着学生今后作为一名艺术类人才的素养。另一个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在力量和能力, 因此, 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方面, 突破专业面过窄的状况, 进行学科复合,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观。

2、对现有的选修课制度进行完善

对于由教师选定的选修课, 可以由教师做一个方案, 向同学们讲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同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于一些交叉学科的开设, 本校的师资力量可能难以到达, 可以外聘其它学校的教师, 或者与其它学校相结合, 互相承认学分, 做到优势互补, 真正能够将选修课的功用落实到实处。同时在不断完善选修课的基础上, 积极地探索选秀专业的制度, 充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 辅修其他专业或者攻读第二学位, 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种技能足以能够使自己从事或胜任主修专业之外的其他职业工作。从而掌握就业的主动性。

3、充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体系的完善, 就是要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如音乐类专业的学生, 要重点学习舞台表演方面的知识;美术类的学生, 要学习展览布置方面的知识;舞蹈类的学生, 要学习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机会, 直接进行实践, 用实践效果来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检验。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主动地倾听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觉得自己应当如何的改正, 都要主动的说出来, 才能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然后才能在下一次实践中有所进步。在教学延伸方面, 学校应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 如主动地跟一些地方艺术团体取得联系, 支持学生们进行各种艺术类活动等等, 让一些艺术节、艺术活动, 真正成为学校课堂活动的延伸和扩展。

4、培养具有地方特色艺术人才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一个区域和民族, 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品种和艺术表现形式, 但是全国上下的雷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 使得学生们对于所在区域内或者自己家乡的艺术品种了解甚少, 很多地方的艺术团体、艺术文化公司, 却因为找不到了解该区域内艺术品种的艺术人才而苦恼, 因为这些地方艺术资源正是他们从事或者重点开发的内容。所以学校要对本区域内的艺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审视, 适时的增加部分地方艺术学习的内容, 如笔者所在的云南地区, 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资源, 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有所涉猎和学习, 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地方艺术的发展, 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综上所述, 随着这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 对于复合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形式, 作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来说,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 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才能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我们培养出的艺术类人才水平高, 艺术事业就会发展的更好, 艺术教育也会发展的更好, 这是一个长效和双赢的结果。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 能够给相关人士以借鉴, 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3]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2

根据《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及市委、市园区办《关于编制人才工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子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经济开发区及入驻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入驻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高层次人才总量匮乏,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开发区“五大主导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采取重点培养、重点保障的措施,大力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为实现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开发区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精业务,会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入驻骨干企业需要引进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采取招录、调入、聘用等方式,把具有较高学历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和重点培养。

总体目标是:今后五年需要重点引进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12名,培养12名,引进的人才应当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要达到20%以上。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有机的统一起来。

具体目标为:启动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1名,复合型管理人才1名;培养现有人才2名。第三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3名,复合型管理人才3名,培养现有人才5名,第五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2名,复合型管理人才2名,培养现有人才5名。同时以五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到2014年开发区整体人才开发引进的目标是:

1、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科技素质。所有企业员工文化水平要达到高中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达到30%以上。

2、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10%以上。

3、培养造就有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要达到员工总数的5%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目标,我们要大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下大力气培养造就本土科技人才,还要培训一大批掌握熟练技术的岗位技能人才,真正形成强大的企业人才群,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1、以培养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建立多途径的培训机制。根据开发区五大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及开发区引进人才计划,与xxx学院联系,从员工中挑选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员,通过全国成人统一考试录取,学习化工、机械、管理等相关专业,使其成为企业生产骨干。

2、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

重新修订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人才根据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引进项目的规模水平,以及实际到位金额给予奖励,对与开发区签订5年以上长期工作协议的引进人才给予安家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为落实好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开发区计划今年盖人才公寓和专家公寓。

3、以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保障,稳住和用好人才。

对于引进的高科技人才,除了在住房、用车和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外,视其贡献大小实行高工薪制和专项发明奖励。对于一般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上从优,设立“创新奖”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释放他们的创造性。

在企业中,参照先进企业的待遇条件,制定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和配套政策,合理确定优秀企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收入,同时大力宣传来开发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和专家的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外来人才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组织人才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和轮训。培训内容以经济与贸易、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为主。做好“三抓”;抓政治理论学习,抓业务知识学习,抓学历教育。让开发区现有人才综合素质在本职岗位上有新的提升。

二是组织挂职锻炼。创造条件把有培养前途的人才送到先进地区、单位挂职锻炼或进行轮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积极联络相关单位,请有识之士来开发区挂职锻炼和交流,为开发区的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引进的人才实行滚动培养、动态管理,由开发区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实绩突出的或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给予更大的支持、奖励和推优。对考核情况较差的,要督促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对评估不能胜任工作的,要进行适时调整。

(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积极组织企业举办和参加市人才市场招聘活动,以市人事人才网为平台开发建立人才信息库,人才供需信息库,开通网上人才信息、交流、招聘功能,开展网上招聘活动。加快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五大主导产业急需的与有色金属工业相关的采矿、冶炼专业人员,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机械加工等专业人员等。

(四)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加快经济开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匹配原则。紧紧围绕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建设整合人才资源,盘活现有人才。要把重点产业人才开发与院校人才开发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现有人才向重点产业流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重点产业的企业中搞技术兼职服务,引导优秀毕业生到重点产业的企业中就业,推动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步骤

(一)由开发区人才工程领导小组牵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方案。

(二)组织企业与所需各类人才或人才聚集区对接。为企业和开发区各局办引进人才牵线搭桥。

(三)组织骨干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先进地区创新型现代化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四)定期组织开发区现有人员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五)依托市委党校这一教育基地,组织人员参加各类培训。

(六)年底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总结。督促对引进人才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四、组织领导

复合型人才 篇3

当上主任的李福财侍候的第一任局长喜好打麻将。李福财陪一正两副三位领导外出开会考察时,局长想打麻将,可李福财不会玩,三缺一,局长干着急。为了弥补这一短腿,李福财忙里偷闲,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高超的麻技,吃上家、臭下家,关键时刻还能给局长点炮呢。

第二任局长爱喝酒,几乎每天中午晚上都得喝上半斤白酒。有客人时局长和客人一块煮酒论英雄,没有客人时,局长就让李福财陪着喝几杯。局长还没喝好呢,不胜酒力的他倒趴到了桌子上,还得让局长操心通知司机把他送回家里。听人说酒量可以后天开发出来,趁局长去省委党校学习的空儿,李福财和哥们儿有事没事就在一块喝酒,有时早晨在家还喝一杯呢。半年后,局长学习回来了,在接风宴上,李主任喝了四杯白酒竟没有趴下,局长高兴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李主任侍候的第三任局长既不喜欢打麻将,又不爱喝酒,最大的爱好是唱歌。李主任专门去学校找到了当音乐老师的高中同学,向他请教唱歌的技巧,晚上下班又一个人跑到歌厅唱歌。后来他陪局长去歌厅时,也能有模有样地唱上几首了。

李主任服務的最后一任局长爱好广泛,喝酒打麻将唱歌样样在行。局长领着李主任外出招商引资考察时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局长逢人便说,李福财是复合型人才啊,咱们搞招商引资就得陪人家老总喝好唱好玩好啊,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局里的后备力量啊。

一名副局长退休了,在局长的大力举荐下,李福财作为复合型人才当上了副局长。不懂什么业务的李副局长每天的工作就是三陪,陪上级领导,陪招商引资客人,陪兄弟单位朋友,陪酒陪玩陪唱。

谁知好景不长,局长和另外一名副局长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收受贿赂被判刑了,李副局长也因工作不作为,被组织部门撤去了副局长的职务,成了副主任科员。

新上任的局长大刀阔斧进行人事改革,全员竞聘上岗,没有科室聘用只会喝酒玩牌唱歌的李福财,只得到一楼收发室当上了收发员。

背后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咱们局里的唯一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收发员,这是人才浪费啊。

(陈胜娣荐自《新民周刊》)

责编:Ester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4

一、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界定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因此, 在艺术类高校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除掌握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外, 还具备一些与之相对应能力的人才。本文所指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主要指在云南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 依靠学校的专业资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势, 结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及市场需求等, 培养懂艺术, 会经营、善策划、能核算、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要素的人才。要求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及相关技能的基础上, 适当掌握一些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二、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云南艺术类高校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综合型艺术院校, 如云南艺术学院, 其办学专业设置齐全, 现有3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 涉及艺术学、文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一类是独立学院, 如文华学院。学院开设了23个本科专业 (其中21个艺术类专业) , 涉及艺术学、管理学、文学三个学科门类。还有一类是大专院校, 如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和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其中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目前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一, 学院现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人物形象设计、文秘、文化艺术管理等20多个专业。而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艺术类普通私办高校, 目前设有音乐类、舞蹈类、设计类、传媒类、空乘类、外语类、体育类等28个专业。上述艺术类高校在专业设置上, 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文化事业管理、文秘、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艺术文化管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等专业, 但是类似的专业数量比较少, 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专业为主。

三、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云南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多表现为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提升, 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培养高级艺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是艺术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 这类目标在云南省艺术类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中占主导地位。二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是艺术专业技能强, 并能较好地适应专业领域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才。三是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既懂经营与管理, 又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人才。在云南省艺术类高校专业目标设置中, 具有这类培养目标的专业非常少。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人才的就业范围, 也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 学生实践环节不完善

从学校的角度看, 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得以掌握, 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并占有一定学时比例, 云南的艺术类高校也不例外, 但是实践效果有待提高。学校的实践周, 一般安排在期中或是寒暑假期间, 如一些展演、采风、三下乡、实地调研、参加比赛、文化交流等活动。但有的院校因缺乏组织与管理, 使得实践活动较为自由与散漫, 有的学生把实践周当成放假、旅游周。另外, 有的学院未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学院名义上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是却是徒有虚名, 企业并未接收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

从学生的角度看, 虽然每个学院基本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 但是部分学生反映并不知道基地的存在, 或是基地有哪些类型, 这说明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拥有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另外, 部分学生表示, 虽然学院会经常开展诸如讲座、会展、画展、设计展、音乐会、实践调研以及各类比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 但是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三)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从学校的角度看, 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上, 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偏重专业技能, 因此课程设置多以艺术类课程为主。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中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艺术文化课程比较少, 如涉及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课程, 只有少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中会有体现, 如在舞蹈学专业开设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代表性课程, 大部分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并没有类似的课程。二是跨学科交叉课程较少。有的专业在设置艺术理论及艺术技能课程外, 额外设置一两门跨学科交叉课程, 如在艺术设计学专业开设艺术市场学、设计策划与管理课程。当然有的学院因开设了艺术管理类等专业, 所以在课程中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知识, 但毕竟比较少。从公共任选课来看, 学生反映虽然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多样的, 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但是选择艺术学方面课程的学生依然占较大比例。

(四)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一个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 云南艺术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 整体是合理的, 但是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学院教师队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是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较多, 但是在部分学院也存在教师队伍技术职称以及学历偏低的情况。其次, 从年龄结构上看, 有的学院表现出年轻教师比例大的现象。这些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 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上岗前缺乏充分的教学锻炼与经验, 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养不足, 导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 年轻教师培训进修机会不多。由于教学任务重, 科研压力大, 行政工作繁杂等原因, 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往往缺乏一些培训或是进修的机会, 使得教师知识的更新力度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的对策

(一) 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 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 是否能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首先, 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专业要求。确立目标应该依据学校发展整体目标、发展定位以及自身的优劣势等因素, 做到又专又好。其次,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各个专业应该根据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战略部署、发展规划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与能力,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云南省目前的发展形式, 对于云南省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培养高技能的艺术人才, 更需要培养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经济、市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 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方式

1.教师“动起来”, 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管作用。一是指导与监督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可以实行导师制, 从新生入学开始, 一个导师负责几个学生, 指导和监督学生们在大学四年中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等。二是教师可以建设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室, 让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工作室的活动中, 并从这些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慢慢得到改善和提升。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展示活动, 如音乐晚会、舞蹈晚会、画展等活动, 让学生既当演员又做策划,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生“走出去”, 充分发挥实践实习基地的作用。对于学院的实习基地, 学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及选择权。学校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与文化企事业主管部门沟通, 建立交流互动平台, 让艺术专业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各类画展、会展、竞赛、演艺等活动或是活动策划执行的过程中, 使他们在这些文化艺术领域活动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而且还可以了解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及市场规律。这些恰是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得以积累的重要方式。

3.把控好校内活动的形式。活动的量不在于多而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 对于校内开展的画展、会展、讲座等活动, 应该以学生喜于乐见的形式展开。

(三) 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须有厚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专业研究与发展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文学及艺术学等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多设置在一、二年级。这些课程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 应该有别于初高中的教学。例如, 对《大学语文》的教授, 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及作者生平等角度的分析, 而应该深入探索。比如对中国经典著作《论语》的教学, 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论语》意思的解读上, 而应该去探索《论语》思想在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体现及升华, 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而对于艺术学课程,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艺术与市场管理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要掌握艺术知识与技能, 还要了解或掌握一些关于艺术市场运作的规律及特点等。

2.建设专业研究与发展的核心课程。主要体现在将艺术学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结合的一些课程, 这些课程多为学科交叉课程, 主要在二、三年级阶段开设。一方面, 学院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设置该类课程。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将跨学科交叉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任选课, 鼓励具有学科背景的教师开设类似的课程。如适当开设一些管理学基础、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传播学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洞察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领导等能力。

3.完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艺术文化课程。目前, 我国把文化建设摆在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契机, 文化产业将会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因此, 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时, 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将云南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艺术等引进课堂。其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史论类课程、调研采风等活动, 以及传承人进课堂等形式。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基于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 提升艺术文化的价值。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服装, 并创立自己的品牌。将学生学习到的设计专业技能、管理学、知识产权或是商标法等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

(四) 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教师是学生进行艺术专业学习、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艺术实习及毕业就业等环节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以及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首先, 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引进高层次人才, 既可以是拥有较高技术职称的学术型人才, 也可以是知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其次, 专业教师“走出去”政策。艺术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要积极走出校园, 走出国门, 到一些艺术氛围较强的国家或地区, 或是将艺术与市场等紧密结合的国家或是高校进修, 或是参与一些相关的培训,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最后, 现任专业教师可以到一些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见习, 以便将艺术与市场发展紧密联系,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增加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艺术类高校的教师, 一方面可以通过讲座或是访学等形式, 让艺术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彼此了解相关理论、发展规律或特点等。另一方面, 鼓励艺术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加强合作, 可以通过课题或是项目合作的形式, 让彼此在这个过程中找出经营管理与艺术结合的切合点, 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冬晔, 彭海涛.河北省高校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舞台, 2014 (11) .

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上升 篇5

泓泉 炬刚 锦霞 王曦煜 2005-9-8

2005年9月17日,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和杭州高新区人才中心将联合举办杭州第5届高新技术人才招聘会。华为3COM等80余家知名企业将招聘软件开发、通讯电子和环境技术等专业的8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

动漫企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 篇6

走不出的“原创”怪圈

从近些年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动漫行业无疑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或多或少都认同一点——动漫行业很火、动漫行业很缺人!但从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来看,动漫专业的就业率再次被亮起了“红灯”,这无疑给很多打算从事动漫的人以及大部分的动漫爱好者泼了一头冷水。

为何动漫就业率始终在冰点徘徊?笔者认为,中国动漫行业在“人才观”上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是高校还是一些动漫界专家,每每提及“动漫人才”便首先将“技术”、“创新意识”等字眼放到桌面上来谈,使得这些“原创人才”被提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然而,这种现象极有可能造成一个更加尴尬的局面,即动漫人才被狭义地定位在创作、制作型一隅,而动漫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难以被满足。

动漫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

一边是行业“人才饥渴”,另一边却是就业“红灯频闪”,这两者之间形成的矛盾究竟缘于什么?部分行业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动漫教育上的缺失和培训与用人市场之间脱节的矛盾造成的结果。华漫兄弟(天津)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总裁李儒奇,曾就此评价说:“中国动漫行业,不缺好兵缺帅才。”华漫兄弟的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也明确谈到:“任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必须通过更加细化的分工,才能打造出超群的竞争力。对于动漫企业而言,若想树立自己的品牌,精良的原创队伍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像营销、传媒、企划、运营等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支持。动漫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单指创作、制作类人才。” 由此可见,在具备“专业化”素养的前提下,拥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了当下动漫企业苦苦寻求的珍宝。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7

虽然国内相关院校一直致力于动画人才的培养, 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外动画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明确专业方向, 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动画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且雷同现象严重, 专业和课程主要集中在动画的设计与电脑制作方面, 而对动画创意、编剧、导演、制片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 则鲜有设置, 如此的人才培养太过单一化, 造成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迅速融入动画产业, 必须经过再培养才能为产业所用, 严重制约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 目前中国动画市场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四种:前期剧本创作的原创型人才、兼具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动画产品的经营管理型人才和理论研究的指导型人才。国内各类型院校之间如何优势互补, 办出特色, 在动画教学上整合资源, 培养出符合动画艺术创作规律的复合创新型的动画专业人才, 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一、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动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

综合性大学以其多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也是当前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中坚力量。

江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其动画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2002年在艺术设计专业下开设媒体艺术设计方向, 2005年正式申报动画专业, 并以媒体艺术设计方向招收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建设,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成果显著。但与此同时,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 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不确定及教学体系的不科学, 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本身能力的单一, 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 急需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实际上, 动画从来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 其自身所具有的学科复杂性和综合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加上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紧密相连, 使其从诞生时就具有交叉性、跨学科的创新性特征。动画人才的培养本来就应该树立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教育理念, 然而, 国内开设动画的院校非此即彼:多数过分强调动画的艺术性, 而忽略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撑, 因而所培养出的人才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机素养。所谓计算机素养, 不仅指掌握应用电脑的技能, 还应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编码、计算本质的了解;另外一些院校是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主的培养上, 遏制了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悟力, 忽略了动画的艺术性本质。这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国内的艺术类专业中还没有先例, 因此探索数字时代下的动画专业教学新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南大学动画专业现隶属数字媒体学院, 该学院是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动画系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为基础, 由数字艺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系、实验中心组成。现有动画专业 (艺术类, 国家特色专业)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工科) 两个本科专业。艺术与技术共组共生是该学院最大的特色, 因而在如何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基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动画专业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动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及实施方法

1. 树立“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强化、设计、完善实践教学

基于动画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特征, 它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是既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 又具有一定的技术生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应树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动画专业教育思想。纵观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规律可知, 艺术与技术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艺术的发展与整个人类因科技进步引起的认识论的发展和以科技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此为核心科学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教育阶段必须实施优秀的实践教学, 以期培养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相关行业高端人才的需要。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 当下许多动画企业盲目扩张, 求利心切、目光短浅, 大多不愿意投入精力与学校一起培养学生。那么, 我们可以采用企业案例实践教学, 以主题案例为核心, 建立艺术与技术背景学生交叉团队。有机地编排相应知识, 将理论基础知识点与具体的实践作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两类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使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桥梁, 真正跨学科组合, 实现团队的综合性和完整性, 培养交叉性人才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课程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更能增强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这样, 在整个过程中, 既没有影响教学进度, 又能使学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动画工艺的流程。

2. 建立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 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 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 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学生在进行必修教学环节的同时可以在选修教学环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事理工研究的人如果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和感觉, 其研究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 由此, 技术的学生可在选修模块中多增加一些艺术相关内容的培养熏陶, 调动其潜在创新能力和艺术欣赏力, 技术为主, 艺术为辅,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其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中既能掌握与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电脑动画、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等数字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艺术的学生则能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技术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培训指导, 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 增加其计算机素养, 提高其技术实践水平, 以便为内心创意更完善地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动画复合型人才。

3. 实行“1+2.5+0.5”三段式培养模式

目前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和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 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程, 忽视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以及兴趣, 造成同一层次人才过剩的问题。“1+2.5+0.5”即1年的公共基础教学、2年半的学科教学以及半年的专业教学, 因材施教、逐层递进。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 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有效率地掌握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4. 资源优化整合, 形成交叉特色

江南大学动画专业其具有设计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江南大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设计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将动画专业与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物联网等专业学科交叉互融。

其所依附的数字媒体学院兼具动画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 教学资源共享、互相交流, 其本身拥有良好的学科交叉条件和平台。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使得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 再利用艺术、技术各自学科的优势, 借助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学院平台, 通过打破院系界限, 整合学科队伍, 充分发挥学科整合与协作方面的作用, 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教学手段, 建立合理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形成力量较为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5. 完善“三个结合”, 培养复合人才

由于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相关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强调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同步达标的要求。通过规划好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使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专业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动画人才。

6. 实施方法

初期准备包括实地调研、文献检索, 并进行广泛的咨询、讨论, 设计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继而进行核心理论研究, 对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等核心理论进行研究及实践任务分解;试点工作和配套辅助工作改革, 选择试点专业班级, 组织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 边实践边研究;实践完成后总结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凝练理论思想、明确操作方案, 如图1所示。

其中, 设计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培养模式的核心, 该方案决定了教学大纲的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的方向。

首先, 要加强教师的个人建设和团队建设。艺术与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实施的关键, 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超, 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以及兼具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个人建设方面, 应建立良好的教师任用机制, 重点聘用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面教师。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 应建立良好的教师合作机制, 增加艺术专业教师与技术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师层次上首先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良好融合, 对于艺工两个学科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 研讨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促进内部交流以及资源共享。

其次, 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难点, 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探索教学规律,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因材施教。传统而言, 工科的教学方法普遍为课件加讲解并以板书为辅, 虽然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剖析与传达, 但实则学生在领悟和吸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 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具有很大的弊端。相反, 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则相对多元化, 通常重于动手的实践, 也不乏户外的采风, 课堂气氛活跃而充满创造力, 使学生在看似玩乐的同时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但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下的学生往往缺少理性与逻辑性。因此, 需要两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 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 而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开拓性,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应通过各种形式适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及独立研究能力,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最后, 建立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堂所教授的书本知识, 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技术生产力完成某一实践项目或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 将此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三、结语

针对我国创新型动画人才匮乏和动画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理应担当其重任, 积极调整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学院, 拥有年轻的活力和前卫的理念, 致力于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对于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倾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具有实效的道路, 希望能够培养出基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动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 并为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积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珊珊, 雷珺麟.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大观, 2007 (02)

[2]李明.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动画人才培养创新初探[N].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3)

[3]陈月华, 郭丰.技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学术论坛, 2010 (07)

[4]过伟敏, 陈旻瑾.试论综合性大学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创意与设计, 2011 (01)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8

一、新馆建成后的机构设置及人才体系构建

新馆建成后拟将增设计划财务部、环境科学部、标本典藏部。与此同时, 调整内设机构2个。一是将原办公室的后勤保障功能与保卫科合并, 组建安保物业部;二是将北碚陈列馆 (展示教育部) 更名为科学教育部。在增加并调整部门职责后, 新馆内设机构10个, 由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安保物管部3个行政管理部室和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环境科学部、科学教育部、标本典藏部、信息资料部、技术开发部7个业务部门组成。还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立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古生物化石修复基地、生物标本制作基地等研发平台。

同时, 通过各种途径, 与高校、研究所各方面合作培养博物馆合用人才为主, 大力抓好人才 (特别是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 的培养工作。建议在下列学科合作培养人才:博物馆学 (硕士1名) , 脊椎动物分类学 (博士1名和硕士2名) , 脊椎动物生态学 (博士1名) , 无脊椎动物学 (博士1名, 硕士2名) , 植物分类学 (博士、硕士各1名) , 生态学 (博士1名) , 古生物学 (博士2名) 及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二、自然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探讨

复合性人才, 是指具备多方面才智、学养和能力的人才, 其特点是多才多艺, 学习、领悟能力强, 善于沟通协调, 有比较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清晰思路和勇气能力, 能够在多领域大显身手。因此,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重庆自然博物馆, 对于培养、引进复合性人才, 进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因实行“馆园合一”结构模式, 占地面积122815.4平方米, 将大大超出同类博物馆的用地规模。新馆将融合学术研究、标本收藏、展示教育、生态园林、旅游服务五大功能, 努力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色突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 努力建设成为我市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一座现代化的自然博物馆的建成, 也对我们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队伍、展教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不仅仅在自己领域进行专业的研究, 还要转变观念, 尝试从过去幕后的研究者走向前台, 成为科普知识的专业传播者, 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有趣生动的方式进行传播。我们的展教人员在一线面对观众讲解, 工作量大, 难以静下心来再向某个专业领域进行纵向深入学习钻研, 今后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杂家”, 更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与此同时, 还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新型的传媒手段, 探索一些新的科普展教形式, 在活动中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服务等功能。自然博物馆还应培养一支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的管理队伍, 他们既懂市场, 又懂文博事业的发展规律, 了解本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坚持公益性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前提下, 开展有特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 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 文化服务功能的内涵。

建立一支上述所说的科研、展教、管理经营队伍, 自然博物馆应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着手, 确保通过公招、外聘多种形式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得到合理利用,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重视专业人才自主培养。2.制定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大人才培训深造力度。采取培训、代培、委培和工作交流等方式, 提升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选拔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到高校和同类国家级博物馆深造、进修, 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3.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编制范围内新进人员坚持凡进必考, 实行公开招聘, 择优聘用。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队伍的实际, 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争取开辟高级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争取引进高级人才的相关待遇。同时人才引进可试行特聘形式, 签订长期、短期聘任 (用) 合同或实行项目 (课题) 引进的方式进行。对于特聘的全国知名的专业人才, 给予专家津贴。4.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用事业留住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拉开收入分配档次, 促进复合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更快地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议应从组织上给予保证:1.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 将人才建设与博物馆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保证人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2.加强经费保障力度, 确保人才发展经费单独立项。建立专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宣传, 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进行奖励。同时, 广开渠道, 寻求社会对专业人才建设的支持和帮助。3.加强人才规划建设,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4.努力争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 为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

摘要: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建新馆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作者就自然博物馆现有的现状及今后事业的发展, 对自然博物馆人才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人才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莎.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队伍构建——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120期) 33-37.

[2]宋向光.当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中国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47-50.

[3]纪丽君.试析行业博物馆展教观状及功能的提升.博物馆研究.2013年第1期 (总第121期) 33-36.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教师 篇9

就职业技术院校本身而言, 经过十几年的洗礼, 学校生存能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首先是合格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就是说, 能否建设一支以复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决定着能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也就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一、近年来在培养复合型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各学校围绕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诸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 讲授科目的不断调整, 实习设施的努力改善等等, 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教师队伍的培养, 进展却仍很迟缓, 效果也不够明显, 教师队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育人工作需求。主要问题是:

(一) 培养目标重学历, 轻素质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及评定职称等功利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教师培养大多着眼于学历的提高, 这种培养尽管是必要的, 却不是最重要的。简单学历教育培养的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教师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段“真空”, 培养的教师仍难具备培养学生所应有的素质。

(二) 培养途径单一, 培养质量不高

拘于在岗教师工作量较大及培养经费不足等因素, 目前教师培养大多采取函授、电大学习等形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种学习方式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尤为严重的是培训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新信息和新知识, 而且, 师范类院校重视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讲授, 但它的培养目标却局限于中小学教师。专业院校缺乏对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讲授, 而且专业分类明确, 缺乏相互之间的关联。

(三) 机制不活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这里所讲的机制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日常管理及使用问题。加强管理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鼓励教师撰写论文, 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伸缩性太强, 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 容易流于形式, 而且这种教研活动大多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 无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况且, 在用人机制上, 仍难脱论资排辈, 学历至上的窠臼, 也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一)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师德教育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创新, 内容上也必须创新。有的学校强调多上课、上好课, 但这是对任何一名教师的起码要求, 关键是要把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教师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把素质教育作为考虑问题、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教师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与自身的利益相连, 与学校的生死存亡相连。

(二) 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培养方式,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目前, 绝大多数教师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工作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方式主要是:1.走出去, 加强横向联系, 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好做法, 研究同类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工作的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教师的目的。2.积极与有关高校联系, 创造条件, 采取短期培训或专题研究等方式, 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 使其具备或不断提高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3.做好内部的横向交流。密切文化课与基础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习课以及教学与生产、教书育人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 处理好相互关系。4.主动与企业、社会联系, 探索、寻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引导教师丰富教研课题,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5.目前, 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加大了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但是这种培养仍以本专业提高为主, 应逐步向相关、相近专业延伸, 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进行探索。

(三) 深化管理与监督考核工作

管理工作指两个层面:一是人员管理, 一是教学工作管理。

就人员管理而言, 学校应创新人才使用, 破格选拔有用之才, 充实到教学一线, 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 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努力提高素质, 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性。

就教学管理而言, 从目前的工作实际来讲, 加强环节管理仍然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阶段的目标是:拓宽基础, 突出素质, 强调联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资料, 努力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量。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明确该学科 (课程) 在本专业中的位置与作用, 研究如何才能为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最好的服务, 做到有取有舍, 有详有略, 围绕素质培养开展工作。

讲授阶段的目标是研究教学方法, 丰富相关知识, 加强相互联系。目前, 许多学校在讲授阶段的管理方式大多为听课, 听课不应局限于本教研室, 要跨学科, 跨专业,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后评价促使教师在学习研究讲课方法的同时,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相互配合。

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改革考核方式, 优化测评标准, 加大引导力度。管理部门要有意识地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考核工作, 促进教学研究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继续做好学生测评工作, 通过精心组织, 既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又要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改善学习条件, 图书室、阅览室应优化藏书结构, 增加相关专业书籍, 甚至是一些科普资料;增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资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最新科技及教育知识。根据目前的实际, 可以考虑安排专人收集资料, 分类整理, 以供大家享用;加强对教师更新知识, 研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奖励。可以进行专题考核, 内容不需多, 关键在实效。每学期只要求在某一个方面, 或者是某一项具体措施上, 进行一些扎实的研究工作。

复合型艺术人才 篇10

1. 改变传统模式, 培养适应农牧区基层乡镇医院职业岗位需求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 农牧区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迅速改善, 不少医院配备了大量的医疗诊断设备, 特别是医学检验和影像的检查设备越来越完备。但由于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编制所限, 且单纯影像检查的业务量偏少, 配备一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工作量不饱和, 导致大量影像设备闲置。面对这一供需矛盾, 我们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显示需要专门医学影像人才的单位3家仅占7.5%, 需要专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11家占27.5%, 而需要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 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型人才22家占55%。在调查的基础上,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院经反复论证, 决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确定了培养目标:为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既能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 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性人才”。并对2009级和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两届共68名学生组成了专检验懂影像复合班, 其中男26人, 女, 42人, 农牧区生源49人占72%, 均为应届统招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98%,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面向农牧区、以用为本”为原则, 调整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结构

校院企合作共同对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和农牧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进行调研, 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 形成以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为主线, 三个意识贯穿始终的“五四三”培养目标。即强调具备五类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 (细胞形态等有形成分辨认能力;血液、体液成分含量检测能力;病原体检测能力;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能力;X线检查技术能力) 和培养四大要素 (交流与沟通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相融合, 三种意识 (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专业服务意识) 贯穿始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五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 即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实践教学 (行业实践) 模块 (见图一) 。

在课程内容上, 既保留医学检验专业工作必备的知识, 又引入农牧区乡镇医院影像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根据职业能力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精减、融合、重组和增设, 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强调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临床工作内容对口、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口。将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医用化学》, 《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成《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仪器分析》课程有关内容分别整合到《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等课程, 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增加《影像物理学》、《影像解剖基础》、《X线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基础》等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间上, 既保证兼顾掌握好两个专业的知识, 毕业后能胜任医学检验和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工作, 又不过多加重学生负担, 故总课时量 (914学时) , 较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时 (856学时) 略有增加。课时分配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影像技术专业课课时比例接近3:1。

3. 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第一学年, 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 安排部分学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参观, 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 加深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感性认识。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 突出职业基础课专业性, 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 在校内实训职场环境中完成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学习, 同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 了解临床各科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和工作要求, 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引领, 仿真实验室专业课实训, 临床教学见习, 达到“五四三”专业特色目标, 实现学习课堂与工作环境统一。

第三学年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 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完成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同时, 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 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 重点强调实践, 充实了见习的内容, 增加了见习和实验操作课时。毕业实习总时间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同, 仍为44周, 但在分科安排上医学检验科室和影像科室实习时间接近3:1 (见表1) 。

4. 主要体会

4.1 缓解了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技术紧缺的矛盾

农牧区基层医院, 单纯影像专业技术的业务量少, 加上编制不足, 进一位专门医学影像方面的人才, 因工作量不饱和, 效益差, 加重医院负担。不少基层医院宁愿闲置医疗设备, 也不愿进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造成很多基层医院影像检査项目不能开展, 设备资源浪费, 医疗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而培养出来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比, 他们既能从事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工作, 又掌握了一定的影像诊断技能。具有知识面宽, 适应性强的特点, 不仅减少了医院负担和编制少的压力, 也缓解了基层医院影像医生紧缺和设备闲置的矛盾。

4.2 较好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以往培养的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 只能从事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工作, 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此类人员已趋饱和。而农牧区基层医院受编制和业务量的限制, 对专门影像人才需求量少, 造成影像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我院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 已就业的也有部分改行做了其他工作, 造成专业人才积压和浪费。而培养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 在农牧区既可做医学检验又可影像诊断, 一职多专, 既可节省编制, 有满足工作需要。受到了农牧区基层医疗单位普遍欢迎。两届68名学生, 毕业前就有28名被用人单位招聘, 毕业后一次性就业率达98%, 从根本上解决了医技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3 为学院专业调整与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69-0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据测算,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然而来自信息产业部的资料表明,我国IT人才大量缺乏,导致整个IT行业进入产业化的相对速度放慢。粗略统计表明,2006 年IT行业的人才缺乏量达到60万,这必然导致国内IT行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信息明白无误地表明,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人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广阔的知识面,而且能结合企业实际学以致用。

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可用人才,这一矛盾根源在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以及培养途径。

1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教育考评方法失效。重理论分析,重卷面分数,重知识考查,轻实践操作,轻能力测试。最明显的现象是,学生四级英语考试、通过了三级,仍然不会说英语;学生通过了一级计算机考试,仍然不会编辑一些文稿、数据等。

2)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职高专的办学形式,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资金的问题导致相应的配套设备还跟不上。实训基地、专业实习的建设力度还较小,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形式也没有。

3)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注重专业与行业,教学计划基本一成不变,教学内容重复老化,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学生按照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制和同样的内容来学习,几年后同时毕业离校。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话,弊端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学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身定位。

4)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当前很多老师自认为很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是害怕理论分析不透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对课后的训练则不关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5)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人才培养简单的说就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实

质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定要有什么发明创造。它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创新素质,就是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三个方面。责任心,即有有明确的目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取心,就是不断有新的目标,不断前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断去追求。自信心,就是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潜力和不足之处、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他人,相信社会,对社会的前途充满信心,不怨天忧人,不悲观失望,不消极等待,有乐观向上、志在必夺的精神状态。

“基础宽厚,知识面广”是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表现。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复合型人才的首要条件,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的萌发点。其次,使自身各种能力和潜能相互渗透、融合与交叉,从而产生新的综合性能力,在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础上。最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形成个体人的基本综合素质,各种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3.1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各级院校责无旁贷

一般的大专院校,中专技校都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并非只能是研究型大学所为。吉林一汽的技校毕业的王洪军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总结,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他还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在轿车修复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他的工作甚至引起了外国专家的注意,换句话说,教育体系应该赋予各种层次的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从国家的层面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者的金字塔;从技校、中专,到研究型大学,都应该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各自不同的定位。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之时就明确提出将建立“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该校积极实施并不断完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要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培养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还要培养自身的优良的内在素质。。一个技校毕业生,可以获得如此重要的技术创新,充分说明了从普通技术人员到科学家均有可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而且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实践、更多接触社会和走向国际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获取持续发展和厚积薄发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各国大学的主体仍然是专业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创新型人才。 提出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希望将通识的理念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专业教育以通识理念为指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3.3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充分的时间和地方去实习,实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习、实训、实验是三个关键环节。二是不断的更新新的教学内容,用校企合作的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探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摒弃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2]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南佐民.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外语界,2007,1:28.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93-94.

[5]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1:108-110.

作者简介:

如何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 篇12

一、复合型人才概述

复合型人才, 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 由通才转向专才, 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 并不是一种回归, 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的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 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 (或两个以上) 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 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 它们是经过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知识, 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

除上述知识特征外, 复合型人才还有以下能力方面的特征: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 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 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二、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国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走的是专业培养的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培养的人才分科太细、专业性太强、知识面过窄, 脱离了社会的需求。而当今社会, 对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十分紧迫, 我们要在教学中告诫学生, 在音乐专业学习之余, 也要关注专业领域之外的音乐知识, 对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也要潜心积累, 以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到“一专多能”,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对于学校和教育者方面, 也要要下力气为学生提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环境与条件, 将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办学理念方面,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办学, 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 形成层次立体、知识复合、优势突出的现代办学格局, 打造出真正独一无二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 要突破常规的基本教学框架,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方向性模块课程和大量拓宽学生就业领域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从交叉学科和姊妹艺术专业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成为市场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要实行专职和兼职两种教师聘用形式。专职教师需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聘教师主要来自于重点艺术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的专家、教授, 以及活跃在演艺界的著名艺术家和明星。学校要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纳入到师资构成的重要力量中, 聘请高尖端人才学校举办相关讲座, 这些相关学科的政府官员、著名学者、行业翘楚、一线歌手、演艺明星、著名制片人、著名经纪人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为学生带来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技能以及最先进的学习理念及知识。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针,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过程中, 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最具前瞻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同时还要把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全部融进学院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来, 并积极实施“校企联盟”制度, 通过校企双方的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和资源互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促进学生就业搭建科学高效的重要平台。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 在声乐专业的基础上, 开设乐器演奏、音乐制作、音乐多媒体、录音艺术、声音设计、音乐教育、舞蹈表演、现代歌舞、国际标准舞、影视表演、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多媒体与动漫、影视摄影、化妆与造型艺术、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

三、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示例

1. 音乐专业与传媒专业相结合——音乐传媒专业

音乐传媒是艺术学科向信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 旨在培养兼具艺术和技术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和现代高级工程技术。通俗地说, 音乐传媒就是音乐作品从创作出来到被老百姓接受到它中间的一系列过程, 这些中间过程就是音乐传媒课程所涉及的范围。音乐传媒课程涉及的方面很广, 分支很多。开设音乐传媒课程可以使学生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 音乐与医学相结合——音乐治疗专业

音乐治疗专业是一个由音乐艺术、心理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于1940年在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建立, 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音乐治疗已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 从上世纪70年来开始, 音乐治疗传入亚洲。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 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 使人达到健康目的。比如利用音乐治疗高血压, 通过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调整心脏及循环失调, 调节人们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 使身心全然放松, 长期聆听, 可以显著降低动态血压中的收缩压。

摘要:音乐的生存、传播、发扬不仅需要艺术家, 更需要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 为社会输送跨学科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音乐,人才,复合型,培养

参考文献

[1]邢丽琴, 芝达林.关于“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 2017 (04) .

[2]黄莉.就业视角下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J].大众文艺, 2014 (09) .

[3]朱思思.音乐教育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作用[J].江西教育, 2010 (07) .

[4]马岩峰.谈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J].甘肃高师学报, 2001 (01) .

[5]来扬博.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音乐时空, 2013 (24) .

上一篇:预测方程下一篇: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