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2024-07-16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精选10篇)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1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且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服装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已成为纺织服装出口大国, 当前, 急需既懂外语又精通服装知识的、能从事纺织服装外贸和翻译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然而现实是懂外语的人对服装知识知之甚少, 懂服装的绝大多数外语基础比较薄弱。而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现实需求错位对接, 致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要实现我国服装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关键在调整和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资源的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挖掘现有服装行业中复合型外语人才资源的潜力, 同时依托高校的办学优势, 尽快培养一批能为外向型服装企业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 本研究对外向型服装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和分析, 旨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外向型服装行业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状况;未来三年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的状况;企业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对象

外向型服装企业涉外的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外贸服装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客服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本次调查涉及我国不同地区的5家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 调查对象主要是这些企业相关部门的主管、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及客服人员等, 基本可以反映外向型服装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

2、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对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电话及走访等多种形式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

(1) 外向型服装企业涉外岗位工作人员使用外语技能状况;

(2) 外向型服装企业现有外语人才的状况, 主要包括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数量, 学历结构, 对本单位外语人才的评价, 引进外语人才的渠道及近年来外语人才的流动情况等;

(3) 外向型企业未来三年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预测和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外向型服装企业岗位外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他们最常用的外语是英语, 其他语种如日语、法语也有涉及;最常用的语言技能主要是听说, 其次是翻译, 阅读, 最后才是写作。日常工作中用的最多的是口头交际, 占58%, 而70% 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和写作没有太紧密的联系。

2、对外向型服装企业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状况的调查显示, 现有外语人才从数量上基本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但既懂服装专业知识又精通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其次, 复合型外语人才学历结构不合理, 外向型服装企业现有复合型人才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 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对人才引进途径有两种, 即通过招生毕业生和社招两种途径, 而对于刚毕业的外语人才刚进入相关岗位实际上是无法胜任工作要求的, 都要经过一定的岗位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加上外向型服装企业人员流动较频繁, 往往是刚培养出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 然后又流失了,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不稳定性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对外向型企业未来三年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预测和要求的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未来三年外向型服装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 但更需要那些不仅精通外语还熟悉相关服装行业知识和国际经济法规与政策, 能够参与谈判或高层管理的高学历、高层次的复合型外语人次。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语言技能方面最看重的是沟通表达能力, 其次是翻译和写作能力, 最后才是阅读能力。在知识覆盖面上除了熟练地运用语言技能外, 还要求具备相关的服装专业基本知识, 要求会运用现代化的办公软件, 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法规相关知识。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对外向型服装企业而言, 要解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除了被动等待合适的人才的出现, 还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合格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1、对行业内部潜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外向型服装企业可通过各种优势吸引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相关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同时还应注重对本企业和本行业潜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开发, 如一些学服装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外语基本功的相关人员, 由于在就业时并未从事外贸相关工作, 这样的人员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加上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企业可通过相关岗位环境下的职业外语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此外, 企业还应注重挖掘一些有良好外语功底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人员, 企业可通过对相关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在工作实践中配备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使其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2、对引进毕业生的培养

外向型服装企业引进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 以服装专业和外语专业居多。由于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 加上现在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钩,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无法匹配, 对于这样的毕业生, 企业前期可通过以某种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通过外语形式的手段, 使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提高外语能力, 使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力, 通过培训期的考核淘汰使毕业生迅速投入到相关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中。后期在实践工作中配备相关岗位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使其成为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3、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外向型服装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企业可以依托高校资源优势, 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向型服装企业可以与服装学院或者普通高校的服装专业、外语专业合作, 参与到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中。首先, 企业可以和高校一起, 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本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计划和培养要求, 共同商定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教材和教学内容等相关事宜,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还可以选用相关岗位人员参与到高校教学实践中。其次, 外向型服装企业可以与高校的实习和就业对接起来, 可以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课程提供实践平台, 强化学生运用外语从事服装外贸工作的能力。最后,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岗位需求, 择优录用毕业生。

四、结语

要培养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必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本文在调查了多家外向型服装企业的基础上, 针对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提出了企业应积极推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而不是被动消极等待, 这样才能满足外向型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范艳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6) .

[2]谢霞.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64) .

[3]周杰.新形势下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1) .

[4]施慧英.基于纺织服装岗位需求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2) .

[5]龚婉琴.服装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2

[摘 要] 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现状,高等院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外语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136-02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加,广大外经贸企业需要大量既精通国际贸易,又能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合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而全面灵活地运用一门外语,将是大学生毕业之后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敲门砖”。沈阳师范大学就是在这一形势下,与美国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国际经济法及市场营销等专业。本文结合长达10年的国际办学经验及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提出现阶段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

一、市场用人需求现状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公布的2010年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供求分析数据表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点。而根据麦可思的研究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一个全新的“大物流”时代正在到来。而物流人才却极度匮乏,缺口约有600多万人,已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在新形势下,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最新的招聘会当中,一位猎头公司的总经理提出目前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难以寻觅。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比其他专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重文史、轻科技的外语教育影响,现今的大学英语教育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而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2012年的深圳春季招聘会上,用人需求比较大的企业集中在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综合商贸、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职位的共同特点:一是多数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二是均要求应聘者有2~3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三是要求应聘者具有“复合型”能力。

根据近几年的社会需求状况,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精准地掌握英语,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外语教学亟须解决的教学难点。

二、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03年,拥有独立的外语部门,英语课程分为综合英语、听力、阅读和口语及写作。综合分析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每位英语教师至少讲授两门课程,周课时达到20节之多。没有足够的语言教学设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外语教学是掌握知识还是培养应用能力,知识与能力的辨证关系没有处理好;第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英语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极少;第四,教学内容没有生活化。较为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内容的讲授,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用性不强;第五,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差。大部分学生还是按照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只有考试才能迫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英语,严重缺乏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第六,教师职业技能不够纯熟。年轻教师占比率高,虽然都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但是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还不够。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曾提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非常重要;如果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问题不解决好,很多工作就难以推动及深化。”复合型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因此高校的外语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潮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当前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应着重实行以下转变:第一,在教学目的上,不应仅仅是传授英语知识,还应培养英语实践能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协调发展。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树立新的学习观,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地学习英语,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一些相关问题。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研究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英语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活动,最终培养学生在英文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重塑课堂教学体系

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和基本内容。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而深广的知识,形成较高的、综合的素质。第一,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学生的课程较多,既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课程,又必须上好专业课,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为了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计划,适当延长或者缩短学习年限。这样方便学生调整自己的修读计划,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第二,实施导师制,配备英文导师和专业课导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安排学习进程,避免盲目选课。而且导师可以引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天与导师的朝夕相处,可以对学生在治学、为人和处事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品德与学问俱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应该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会用跨学科思维的方式、方法开展有关工作。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学习和国内进修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年轻英语教师应该多参与英语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

总之,实施复合型人才外语培养模式是高校顺应社会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之路。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校以“外语+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为需求导向,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输送高素质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3

【关键词】国际化 外语人才 培养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从企业的招聘来看,我们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外语人才只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相关实务工作知识和能力,比如外贸工作人员所需掌握的外贸口语和外事接待等知识。而就外语教学本身而言,经过长时间的探讨与摸索,高校外语专业主要模式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外语+外语”等四种。那么,国际化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究竟采用哪种模式?用什么途径与方法可以摆脱传统教育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脱节的弊端?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摸索。

一、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科教的发展,人才的配置安排也越来越严峻。根据麦可思公司2006届到2009届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和高职各有10个专业被亮“红牌”。而本科专业中的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名列其中。也就是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失业人数高居“失业榜”第三位。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市场发展,那么将对我国外语专业招生及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2.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有助于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竞争力。外语专业与其他非外语专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一项交际工具,只有依赖于其他专业或行业才可以发挥它的特点,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市场特点来看,外语专业就业形式已经日益严峻,而与外语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如新闻、法律、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改变外语专业传统模式和体系,可以巩固和发展外语专业的学科地位。

3.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可以促进我国的对外交往,带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加速国际化进程。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凭借其语言优势,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及贸易规则,与外国朋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扩大引进外资的目的;其次接受过市场化的外语教育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更快地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并运用到我国相关领域,从而提高我国技术管理水平,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最后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还可以向国外友人宣传我国风土人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从而弘扬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华夏文化。

二、培养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路径

外语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主导,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及社会已对“多元化”、“应用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其宗旨是要求外语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融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相关工作领域继续学习和创新,较快地适应企业需求及社会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根据“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全国范围内外语专业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以往的外语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专注外语知识,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为了改变外语专业的“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以 “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适当增加金融、法律、外事、旅游、贸易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内容,开展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因为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一种技能,只有将它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

第二、建立充分反映复合型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个性发展,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在专业课上,不仅要重视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外语实际运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在选修课上,要增开相关领域的选修课,要在保证外语专业基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相关领域类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力度,并形成课程系列与特色。语言的“应用性”需要文化的支撑,尤其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培养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外语教师不仅要考虑将什么外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记忆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这是由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地位所决定的。所以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响应的交互性、虚拟现实的仿真性、信息的海量存储和快速检索、远程传输等特性,营造一个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等特点,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贯彻者,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而经济国际化及全球化对外语教师业务素质的挑战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加剧。所以外语教师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业务能力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为教师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外语老师,勇敢地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此外可适当引进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外籍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环节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外语教学与其他专业一样,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第二课堂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实现“以语言应用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具体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各种涉外社会活动,同时开展新闻收报、网络视频、情景对话、模拟谈判、小组讨论、跨文化障碍案例分析等实践课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及交际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发现专业学习的差距。最后,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广泛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校企长期合作。因为教学实习基地是锻炼国际化环境下外语人才的最佳场所。所以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学习,通过让他们参与课题、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提高实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技能。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认清形势,从市场需求出发,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把握机会,坚定信心,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大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成宁学院学报,2010.07.

[2]肖斯敏.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07.

[3]韩海燕.经济全球化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师业务素质的挑战[J].煤炭高等教育,2004.11.

[4]贾粟傈.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10.02.

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篇4

为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克服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建立新的培养模式。

一、外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过分地注重培养自身的语法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尽管他们在阅读、写作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却很难和外商直接进行谈判, 更不用说做同声传译工作了。学生较差的外语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所造成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以教室为基地,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主要语言材料。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 教师讲得多,

相互交流得少, 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争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以教材为语言材料,

致使学生知识面太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开阔, 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将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

3. 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基地,

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少。学习与实践基本上相脱节, 致使学生缺乏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忽视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培养。

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传统教育的要求是统一的, 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班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计划指导下, 学生的个性受到忽视, 潜能得不到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机会发挥。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系统的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实现个性化学习。

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在具有牢固的外语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能力,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很难具有较强的能力。由于信息和数据表达的交互性、多样性和资源共享等优势,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系统知识教学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把外语教学内容扩大到外交、外事、外经、旅游、商务等诸多领域。利用信息网络化的优势, 教师可随时选用或补充较新的教学材料, 以保证内容的广泛性及语言的时代性。

2. 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专题讨论课。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种活动, 培养多种语言技能。开始上课时, 教师对该主题进行一个大概的介绍,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开展自由回答、讨论。在这种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在讨论结束之后, 学生就所读与该主题有关的阅读材料内容自由提问,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分析问题、找出答案。通过相互讨论和争论, 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得以互相交流,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理论角度看,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本身主动性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任何其他因素 (如教师、教材等) 都无法替代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课堂上学生对一个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 教师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包括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 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中选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的课外学习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和思考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语言试验中心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自主地利用CA I等多媒体课件学习相关课程 (教师规定的和课外补充的)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自行掌握速度和次数,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举办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把

学生所学的系统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例如, 在节假日或周末举办外语晚会, 邀请外教或外国留学生参加, 学生与他们进行自由交谈, 既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又了解所学外语国家的许多风俗习惯;组织学生定期举行演讲比赛, 演讲的题目可以就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 如教育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辩论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高校可与用人单位携手合作, 让学生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 把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应用能力, 在参与中学习, 自我修复其知识结构, 使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或处理问题, 从中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5. 改革外语学业评价体制,

着重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考试是指挥棒, 考察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因此, 外语学业评价体制应顺应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由重视知识转向重视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改革方案: (1) 学生一个学期的最后成绩通过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确定。

浅谈如何上好舞蹈毯技课

许维刚

(辽宁文化职工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毯技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毯技;技术;动作;教学

毯技是戏曲、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段, 是在毯功上练习翻、扑、腾、跃各种技巧的一门课程, 舞蹈界称之为“毯技课”。它是每个舞蹈演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毯技课作为舞蹈专业里的一门基础课程, 虽然从教学安排上一般到四年级就结业, 但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通过连续、系统、层接的课程安排, 对学生的肢体柔韧、关节力量、形体姿态、韵律协调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和锻炼作用。虽然毯技课很重要, 但是它运动量大, 课程内容枯燥 (基训课有音乐伴奏,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 另外在软度练习的环节中, 一些比较硬的孩子比较吃力, 对毯技课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使学习变得被动, 以至在教学中形成矛盾对立的局面。作为教员就需要根据毯技课的教学特点去分析矛盾, 从而给予妥善的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上好毯技课。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对于毯技课而言, 对学生不同阶段的锻炼目的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定有层接性、连续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计划。所谓层接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进行分解动作进行教学练习的过程, 例如:为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云里”动作, 要从棍顶——双腿前桥——单腿前桥——原地前桥——原地串前桥——行进串前桥——屈步前桥——屈步吊前桥——老师操功保护过云里——独立完成云里动作, 这样一个层接的训练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云里”动作有着层接的作用。如果跳跃了这样一个过程, 即使学生最后能够独立完成动作, 动作完成的质量及素质提升也是比较困难的。所谓连续性就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虽然了解了动作教授的层接性及层接的各个环节, 但是也不能只根据单一环节练习, 必须在学生做某个环节的动作达到标准的熟练程度, 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一环接一环的练习下面的动作, 最终使整体中的大多数学生在适当的年级比较自然的顺利达到标准。这样做也使得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会因为某个环节没练到位, 某个关节、器官、肌肉未达到所练习动作的素质要求而意外受伤。所谓针对性就是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 有的过软, 有的过硬等等, 这样就要求教员要根据学生不同关节、肌肉类型发展和提高她 (他) 的肌肉韧带器官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

二、坚持省时、高效、多练的教学思想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上运用毯技技巧能打破只舞不武的旧框框, 丰富舞蹈表演技巧和舞蹈语汇, 扩大艺术表现领域, 从而有助于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最重要的莫过于软度和力量的素质练习。毯技课正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全身关节舒展, 增强腰、腿和两臂的柔韧性, 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增进内脏器官对各种 (2)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评价, 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和听力仍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 可采用交际性测试和语用测试。教师可以主要关注如何在交际使用语言, 收集一些尽可能接近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要面对的任务来命题出卷。例如:测试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可采用目前外语测试界普遍接受的测试方式——模拟一项真实的交际任务, 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外语交谈来测验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扑翻的适应能力, 达到四肢灵活、运用自如、姿态矫健, 具有壮健、匀称、和谐的造型美特点。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 要想学好毯技课必须勤于苦练, 身体就象一条皮筋, 越拉越松,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于练习, 才能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充分利用时间, 练习动作也尽量以集体练习为主, 向学生灌输“业精于勤”的思想, 使学生在周末及寒暑假也不能间断练习。当然人不是机器, 偶尔生病是正常的, 尤其女孩的生理特点加之天性娇气心理, 做为教员一定要使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 能坚持的一定要坚持练习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 总之一句话, “毯技课教学, 不怕慢, 就怕站”。

三、采取语言鼓励的激励式教学方法

毯技课是门枯燥、劳累的学科, 对于一些身体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更是苦不堪言, 而做为任课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下去, 更要使学生爱学、学好毯技课, 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些年与我省著名毯技课老师徐丹教授搭挡的毯技课教学中, 这些现象也屡屡出现。但徐丹老师都能及时有效的解决, 教出的学生成绩卓著。做为与徐老师搭档的助理教师, 她的秘诀使我受益匪浅, 那就是“把最真诚的鼓励送给最努力的孩子”。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里, 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安排每堂课的授课内容, 使学生在不过分劳累, 不过分轻松的知识环境中慢慢练习成长, 一些条件不好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动作范围;灵活的手法是一堂成功的毯技课的关键, 例如:经常组织一些小比赛,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也会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上进;“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这话用在毯技课教学中是最恰当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在能独立完成任何一个动作之前都是要经过千百次练习的, 因为年龄小, 机体、大脑等方面还未发育完全, 所以失误是难免的, 而在这时好的老师一次次对学生在语言上的鼓励, 将成为这些在失败中失去信心的孩子最有效的兴奋剂, 所以切记,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鼓励鼓励, 这种激励式教学方法在毯技课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做, 尽情的表现自我,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摸索出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 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伟大和重要, 舞蹈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体质与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儿童训练与成人不同, 它有儿童的特点, 根据儿童教育特点结合儿童心理因素, 综合实施儿童训练, 从训练中得到某些教学规律, 这样才能上好毯技课。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外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1-01

[2]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01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41-01

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规模的形成,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多样化。而地区人才的储备对于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为地方纺织服装产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一、复合型人才以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同时还在多方面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例如金融行业在现代网络金融的发展下,一些人才除了在金融专业比较突出外还能熟练掌握IT技术,对整个电子金融行业的操作熟练,并具有突出的贡献。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基本技能的服装类人才,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指除了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技能非常突出以外,还能掌握必要的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对外语言交流技能、外贸相关技能等等,便于在满足产业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能够为产业的销售、财务等方面做出相关的贡献或者是通过这些技能更好的与相关部门沟通,服务于整个企业。

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逐渐出现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集聚,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服务的多样化、市场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内的服装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高校对于学生技能培训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只有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让毕业生能够被社会接纳。

1、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的更新课程设置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虽然属于纺织服装专业大类,但是由于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纺织类专业课程,而是应当顺应社会的需求,积极的更新校内课程设置。

例如在信息化到来的时候,CAD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对于多媒体设计软件技术的熟练应用;而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服装外贸发达的区域来说,可以为毕业生进入企业进行外贸订单设计增强绝对的竞争优势;而品牌与创新力的培养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的设置下,一个服装设计技术强,又富有创意,精通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外语口语交流的毕业生,一定会被用人单位所亲睐。

2、注重职业教育的师生互动性

传统教育下,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或者是一些想法,教师往往很难了解到或者基本处于信息的盲区。而如果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老师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向自己的老师提出想法,教师帮助学生往其兴趣的方向发展,并联系相关老师为学生指导,如此下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自己专业技术过硬,而相关技术水平也得以提高时,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已经离学生不再遥远。

3、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职业院校的一大特色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创办,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的良好机会。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中,高校要注重深化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争取创办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有一个企业课堂,不仅强化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性,让学生能够提前接受工作岗位的磨练,尽早的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未进入用人单位之前先达到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

服装设计与工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划符合区域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应当积极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时代性的课程设置,具有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地方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霍恒洁.区域经济布局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4,(74):173-173,174.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6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和指标

就外语专业而言,复合型外语实用人才即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宽广的国际商务、财经、金融等基础理论,熟悉有关规则和掌握专门专业知识,理解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掌握使用计算机技能,掌握获取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用英语从事专业业务操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内容概括如下: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基础型技能;2.具有将外语的基本技能和其它相关学科较好融合与渗透的知识结构;3.具有运用外语技能从事专业业务操作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5.能够开拓创新,不断发掘自己专业潜力的能力;6.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新式的复合社会发展的培养目标转变了以前旧式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培养语言技巧,忽视社会专业实践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些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首先,最基本的语言技巧要达标,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语言表达力;其次,突出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要凸显其商务专业优势,对于酒店英语专业学生,就要将外语与酒店服务管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重视其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立足于市场变化与社会发展,提倡开拓创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与适应力;最后,它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明确学科方向、合理分布知识结构、优化课程组织体系、增加应用性知识课程、缩减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实现多种课程的有机交叉与结合。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变革和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根据以往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认为,复合型外语实用人才实际上就是外语语言加它科的外语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采用“外语专业+它科”的培养模式,按照“五大模块叠加培养”的思路进行设计。“五大模块”是指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它科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确立实践能力和交叉使用及驾驭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模块。“叠置成才”是指“五大模块”协同培养、学生“滚动式”,“立体式”成长、创新成果逐步突显的过程:

确立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它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实践能力和交叉使用及驾驭知识能力培养模块;

确立创新能力和技能培养模块。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英语教学只强调对语言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检验未来学生能否成功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让学生具备社会敏感性和包容性。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涯,但是对于西方的社会交际、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日常交往中感到陌生,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在日常交流中缺乏亲和力,不能很好的消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因此,为了消除交际障碍,在学生日常培养中就应该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例如学习如何正确的与外国人打招呼、致谢、道歉、赞扬、谦虚、受礼邀请,如何合理的使用敬语和谦词,如何避开禁忌和隐私,如何应用肢体语言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我国传统英语教育就是“填鸭式”,这种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则肩负着传中西方文化的巨大使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就需要学习者运用批判的目光去求同存异,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思维模式上不随波逐流,思考问题采用开放性思维。对于研究成果,始终带着批判的目光进行审视,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带有强烈的求知欲。

2.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由于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程建设上时应坚持“重视基础、突出专业、反映现代、趋向前沿、综合交叉”的原则。在强化课程建设时我们也应该强调以下五点内容:一是要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的思想,制定相关教学改革政策,加大科研和教师队伍学习深造经费的投入,建立有效奖惩措施,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紧紧围绕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国际化等方面,将“课程建设计划”、“教学培养和发展计划”、“教学名师奖励计划”等统筹考虑。二是要加强如何建设合理优质课程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学习与调研,深入学习比较,借鉴前人和西方优秀的教学理念,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三是要积极采用先进教材,在大力引进西方优秀教材的同时,还要精选国内优质教材,结合专业方向,积极调整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根据自己学生和专业的特点自编教材,做到“国际教材与国内教材相统一、校外教材与校内教材相统一、正规教材与活页学习资料相统一、传统课本教材与电子文本教材相统一、主要教材与辅助教材(如音像文本、计算机多媒体形式、虚拟教学资源等)相统一”,使教材体系实现“现代化、开放化、多样化、弹性化”,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的资源性作用。四是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要有章可循,明确学生专业学习目标,做到相关专业的积极学习、有效贯通,真正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低年级阶段,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做到知识的有机结合,积极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五切实改变学科学习过于立体、单一,实现学科的均衡性和综合性,改变以往教材“专、难、旧”等特点,重视教材的社会实践性,教材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做到学习内容与科技发展相互关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分析、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多元模式共存

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就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以下观点:各院校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为基础因校设置专业及其他有关课程。虽然,我国外语教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多元化模式早已存在于我国外语教学中,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类型有五种:

1. 复合专业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既掌握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这种模式被高水平的院校和各类外国语大学所采用。

2. 专业方向型。这类模式是在牢固掌握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开专业课程,并系统学习其相关专业6-8门课程。这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商务专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商务函电的写作,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等。

3. 外语型

即主修语种和辅修语种的结合。学生主修的课程应该达到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标准,辅修外语也应该达到相关的考级水平。该模式被一般水平高校所采用。如本人所在的黄淮学院就是此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适应中小城市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做简单的翻译和语言教学。

4. 辅修制

此模式为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另外开设辅修专业。学校给学生设置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考试来获得辅修课程的专业证书,用来辅助主修课程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

5. 外语和职业证书

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要获得一些职业证书,比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考取普通话证和教师职格证,这也是对其知识和能力衡量的综合评价。也为目前我国高校所推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可借鉴的模式。

无论高校英语教学采用何种模式,都要遵循两个原则:突出自身优势,坚持主次分明。

无论是作为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下定决心,勇于创新、大胆改革,早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并将我国培养的外语型人才推向世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人才是关键。

最后,要把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单一培养的“经院式”人才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的培养模式关乎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国家的就业形势指导着学生的培养模式,市场发展的灵活性就要求学生培养的模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弹性。除了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他们迈向社会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的步伐,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全球的广泛确认,具有良好沟通交际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应该积极改变外语教学理念和手段、调整课程建设目标,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门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导向,专业及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1-6.

[2]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6,26.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7

21世纪是高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对外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思想交流的媒介,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知识传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经贸交流离不开外语人才,尤其是离不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支撑。这就对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已是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以往那种只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外语人才”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唤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黄源深,2001)。21世纪的外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无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河南省正依托地缘优势,以国家“中原崛起”战略为契机,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规模逐渐扩大,需要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复合型、实用型外语人才为其服务,这就为外语人才的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外语人才今后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外语人才应该服务于经济社会。如何为“中原崛起”的经济发展而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严峻任务已经摆在我省高校外语院系的面前,这直接关系到我省外语院系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

二、河南省外语人才需求特点

通过对河南省人才市场和省内某些涉外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分析,目前省内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如下特点。

(一)外语人才需求趋于复合化、实用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家“中原崛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我省与其他省域间及国际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扩大,再加之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作为交流和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仍是不可或缺的。某权威人士指出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原崛起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素。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区腹地,利用地缘优势,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大量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而一些复合型专业(如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比如,法律、计算机、金融、通讯等专业都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可以说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已无法满足企事业对语言专业化的需求,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占有优势,企业更愿意招聘“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高层次、高技能、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此外,我省政府机关、新闻机构和旅游行业同样存在外语人才匮乏的现象。河南省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外语人才将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准确地介绍给国外,以促进我省的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外语小语种需求逐渐扩大。

通常来说,小语种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外国语。从近年我省外语人才市场需求的趋势看,小语种越来越受到青睐,如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在近几年我省某些高校的人才招聘会上,此类人才供不应求。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高位。当前小语种已经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这一市场需求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省的国际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和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造成小语种外语人才奇缺。另外,我省越来越多地承办国际性的博览会、交易会、体育赛事等,都带动了小语种的升温。小语种人才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国外游客日益增多,尤其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游客人数逐渐上升。许多小语种导游需求旺盛,特别是俄语、德语、法语等导游缺口较大,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三、我省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另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界权威人士也认为,我国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良好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过硬的驾驭外语的能力;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单纯具备外语知识和运用外语语言的能力,他们还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形势下我省高校外语院系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外语教育观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我省各高校外语院系正加快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步伐,而外语专业教改首先需要的是要创新外语教育观念。国家权威部门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知识能力的转变。摒弃学以致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为了适应新时期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要,我省高校外语院系可尝试优化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要素。目前,优化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程设置是要实现“单一外语学科”向“外语+多门复合学科”的转变。主要通过合理增建学科、增设专业、增加课时来拓宽外语专业口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首先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学分学时等各方面明确定位,然后从定位出发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合理调整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各个方面。另外,还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特别是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能够满足社会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要,也能为毕业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三)创新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当前信息时代、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丰富外语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扩展到经贸、金融、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根据就业市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要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增强实用性、实效性。

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作相应改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当引入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多元的外语学习环境。

四、结语

新世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仅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外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专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融合其他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但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数字网络媒体资源,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有效形式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 2000, (3) .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 (1) .

[4]万琼.商贸环境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8

戴维·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与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在宏观上对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去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回避的困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将课堂延伸,建设与课堂相辅相成的课外实践模式。正如胡壮麟教授所说,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熏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学、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约翰·杜威也提出了“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外高校的创新管理和教学育人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理念。国外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仅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而且还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全面系统而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通常大多数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许多高校有关课外活动己形成一系列的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很多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指导机构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会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实行课外活动“导师制”。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建设和实践

1.课外培育模式建设和实践的流程。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把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为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外模式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按照英语教学课外活动的总体原则和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第二课堂英语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向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从改善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现状和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目的出发,从外语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概要规划外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因素,设计出一套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综合培养方案,即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课外拓展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测试反馈,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系统和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实践流程如图:

2.课外培育模式的规划和设计。教师在规划和设计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外语学习现状中学习目的、方式、资料、手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外语第二课堂的特点,含括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从满足大学生外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的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出发,规划和设计大学外语课外建设培育的模式。具体操作方式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由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实践会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和有力的推动人才培养的建设,因而建构一个校园英语环境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营造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可看、可听、可说的立体化校园英语环境,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堂外学习外语知识的开放性、复合性和创新性。校园英语环境的创设可以基于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设施,为学生在课外与教师英语学习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个的便利和机会;设计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外语文化节、英语歌舞类等比赛;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资源,鼓励各专业人才相互学习合作,例如开展训练营,通过召集一部分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一些以外语为交流语言的任务型训练营,通过不断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合作地完成任务,让学生外语+专业得到了很好的提高第二,在课堂教学课时中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课时,创立“模拟翻译公司”、“模拟外贸公司”、和“模拟外语培训机构”等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把所学主干课课程能在课下在校内得到实习,并及时、有效地得到教师的指导;第三,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士一起探索合作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去相关合作企业面试或实习,对派出的学生,做到有计划,让学生有感悟、有思考、有记录。培养学生包括了运用外语专业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能力。

3.课外培育模式的测试和评价。外语课外培育模式要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其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测试和有效的评价。例如在校园英语环境创建中引进的各专业学生以外语为交流语言的任务型训练营的课外活动后,让训练营成员以问卷和量表进行互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公式进行显著性检验。该问卷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员认为自己和组员的学科复合性得到了提高,但该评估无法明确成员外语复合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具体表现,所以需要对成员的外语能力做长期全面的追踪调查。

课外培育模式具体的活动对的学生外语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问卷以及测试的方式来评判,但是其复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具体表示则需要进行长期综合的论证。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不断的监管和一些保障机制,这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灵活的组织机构,依托学校的学工处及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对课外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管理,实现目标责任制。学院应该积极支持外语课外教学实践,制定一些激励机制,根据第二课堂教学要求,给予项目一定经费支持和场地支持。同时,建设教师队伍,鼓励外语教师走进企业、用人单位去提高自身的其他专业知识,为开展学生的课外培育活动服务。外语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掌握和追踪在校生的实习动态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状态,为课外模式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并不断对外语课外活动做出调整和改善。

三、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实用性的专业设置和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外培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规划和设计出符合本校学生外语+专业等复合能力的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不仅可以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使本校外语人才的课外培育活动成为一种品牌和特色。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2l世纪外语教学的主旋律,各高校有必要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之努力外,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的课外时间,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校资源,探索和建立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H.Jonassen.Toward a Constructivistic Concep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itonal Technology,1990.30(9),32-34.

[2]John Dewey.Essays in Experimental Logic.1916.

[3]陈凡,段成.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的课外培育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6-118.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一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200l,y:4-s.

[6]胡壮麟.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

[7]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服装复合型外语人才 篇9

一、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 确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很多, 几乎所有的新办院校都有外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尽管各个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有所不同, 但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 地方性院校就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适应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涉外发展的多样化特征, 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走“语言+技能+翻译/教育/商务”的人才培养之路, 以口笔语 (译) 能力培养为重点, 使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突破。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及时输送一大批外语功底扎实, 具有人文素养, 同时掌握一定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不应削弱人文教育, 要加强思辨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理念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 外语教学顺应社会需要固然重要, 但不能弱化传统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所谓人文性, 就是说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 是一种文化代码。没有语言, 也就没有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 学习一门外语, 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 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所以, 要加强外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 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 更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三、优化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 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优化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 在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可以多元设置, 但其基本点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 以人文素养为诉求, 以应用能力为抓手, 以创新能力为动力, 从而发展学生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课程设置要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实现由单科向多科转变,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方向课、选修课拓宽外语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

课程设置要符合外语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强化语言技能, 突出语言运用能力, 要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 突出重点, 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写作能力、娴熟的翻译能力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加强方向课程的建设。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担当复合型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队伍

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高校应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基础, 强化责任、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 调整结构, 优化配置, 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骨干群体优势强的教师队伍。从复合型人才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模式对教师教学要求来看, 教师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动态完备的知识结构。每一个具有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的教师, 都必须具备某几种跨学科知识, 虽然不要求样样精通, 但必须专长其中的一两门学科, 基础深厚, 系统深入, 并能够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互为所用;二是健全的能力结构。身为教师和学者的双重角色, 教师既应具备教育能力又应具备研究能力;三是过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自尊自律、严谨、敬业等。

五、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教学管理是教学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管理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的保障。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强化“质量是特色, 质量是生命”的意识, 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 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长期只是基于对通识教育内涵和通识课程层面的研究, 没能从宏观上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 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10

1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技术(包括理论和技术。有技术或操作技术方面的经验,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精通外语和外语等专业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

在专业知识方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口语表达不流利,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外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一般只注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不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外语专业学生一般只完成外语专业课程,很少学习其他学科,外语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交流的水平,很难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法,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外语考试层层过关,但是收效却甚微。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流,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都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不高。外语教育应该把外语当作一门工具去对待,应该加强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

3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改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3.1 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基本功,还能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外语这样一门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外语专业的基础和应用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好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还要辅修一些选修课,例如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往的外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注重教师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鼓励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二年级强化基本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突出专业方向和技能,开设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除了加强课程建设,高等院校还应积极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外语专业的教学应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外语教学环境,探索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3 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外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高等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环节,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还应鼓励外语教师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导游和翻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的奖励。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回归实践,社会实践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发现自己的缺点,成为理论研究的动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可以及时发现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脱节,是否需要制定课程设置和及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语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还要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把英语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是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在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受社会欢迎和认可,基础扎实,综合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137.

上一篇:德国国防工业发展现状下一篇:部门决算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