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外语教学

2024-07-24

复合型外语教学(精选12篇)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1

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不但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还掌握多种专业知识, 并能与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只掌握外语知识而无专业知识的纯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培养和使用外语人才的目的是在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贸易等各个领域与国外其他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外语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 所以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 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 节约交易成本;能够代表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 改善和提高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为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克服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建立新的培养模式。

一、外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过分地注重培养自身的语法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尽管他们在阅读、写作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却很难和外商直接进行谈判, 更不用说做同声传译工作了。学生较差的外语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所造成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以教室为基地,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主要语言材料。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 教师讲得多,

相互交流得少, 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争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以教材为语言材料,

致使学生知识面太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开阔, 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将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

3. 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基地,

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少。学习与实践基本上相脱节, 致使学生缺乏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忽视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培养。

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传统教育的要求是统一的, 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班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计划指导下, 学生的个性受到忽视, 潜能得不到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机会发挥。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系统的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实现个性化学习。

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在具有牢固的外语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能力,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很难具有较强的能力。由于信息和数据表达的交互性、多样性和资源共享等优势,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系统知识教学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把外语教学内容扩大到外交、外事、外经、旅游、商务等诸多领域。利用信息网络化的优势, 教师可随时选用或补充较新的教学材料, 以保证内容的广泛性及语言的时代性。

2. 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专题讨论课。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种活动, 培养多种语言技能。开始上课时, 教师对该主题进行一个大概的介绍,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开展自由回答、讨论。在这种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在讨论结束之后, 学生就所读与该主题有关的阅读材料内容自由提问,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分析问题、找出答案。通过相互讨论和争论, 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得以互相交流,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理论角度看,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本身主动性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任何其他因素 (如教师、教材等) 都无法替代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课堂上学生对一个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 教师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包括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 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中选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的课外学习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和思考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语言试验中心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自主地利用CA I等多媒体课件学习相关课程 (教师规定的和课外补充的)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自行掌握速度和次数,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举办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把

学生所学的系统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例如, 在节假日或周末举办外语晚会, 邀请外教或外国留学生参加, 学生与他们进行自由交谈, 既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又了解所学外语国家的许多风俗习惯;组织学生定期举行演讲比赛, 演讲的题目可以就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 如教育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辩论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高校可与用人单位携手合作, 让学生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 把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应用能力, 在参与中学习, 自我修复其知识结构, 使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或处理问题, 从中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5. 改革外语学业评价体制,

着重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考试是指挥棒, 考察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因此, 外语学业评价体制应顺应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由重视知识转向重视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改革方案: (1) 学生一个学期的最后成绩通过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确定。

浅谈如何上好舞蹈毯技课

许维刚

(辽宁文化职工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毯技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毯技;技术;动作;教学

毯技是戏曲、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段, 是在毯功上练习翻、扑、腾、跃各种技巧的一门课程, 舞蹈界称之为“毯技课”。它是每个舞蹈演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毯技课作为舞蹈专业里的一门基础课程, 虽然从教学安排上一般到四年级就结业, 但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通过连续、系统、层接的课程安排, 对学生的肢体柔韧、关节力量、形体姿态、韵律协调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和锻炼作用。虽然毯技课很重要, 但是它运动量大, 课程内容枯燥 (基训课有音乐伴奏,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 另外在软度练习的环节中, 一些比较硬的孩子比较吃力, 对毯技课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使学习变得被动, 以至在教学中形成矛盾对立的局面。作为教员就需要根据毯技课的教学特点去分析矛盾, 从而给予妥善的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上好毯技课。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对于毯技课而言, 对学生不同阶段的锻炼目的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定有层接性、连续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计划。所谓层接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进行分解动作进行教学练习的过程, 例如:为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云里”动作, 要从棍顶——双腿前桥——单腿前桥——原地前桥——原地串前桥——行进串前桥——屈步前桥——屈步吊前桥——老师操功保护过云里——独立完成云里动作, 这样一个层接的训练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云里”动作有着层接的作用。如果跳跃了这样一个过程, 即使学生最后能够独立完成动作, 动作完成的质量及素质提升也是比较困难的。所谓连续性就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虽然了解了动作教授的层接性及层接的各个环节, 但是也不能只根据单一环节练习, 必须在学生做某个环节的动作达到标准的熟练程度, 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一环接一环的练习下面的动作, 最终使整体中的大多数学生在适当的年级比较自然的顺利达到标准。这样做也使得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会因为某个环节没练到位, 某个关节、器官、肌肉未达到所练习动作的素质要求而意外受伤。所谓针对性就是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 有的过软, 有的过硬等等, 这样就要求教员要根据学生不同关节、肌肉类型发展和提高她 (他) 的肌肉韧带器官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

二、坚持省时、高效、多练的教学思想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上运用毯技技巧能打破只舞不武的旧框框, 丰富舞蹈表演技巧和舞蹈语汇, 扩大艺术表现领域, 从而有助于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最重要的莫过于软度和力量的素质练习。毯技课正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全身关节舒展, 增强腰、腿和两臂的柔韧性, 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增进内脏器官对各种 (2)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评价, 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和听力仍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 可采用交际性测试和语用测试。教师可以主要关注如何在交际使用语言, 收集一些尽可能接近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要面对的任务来命题出卷。例如:测试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可采用目前外语测试界普遍接受的测试方式——模拟一项真实的交际任务, 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外语交谈来测验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扑翻的适应能力, 达到四肢灵活、运用自如、姿态矫健, 具有壮健、匀称、和谐的造型美特点。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 要想学好毯技课必须勤于苦练, 身体就象一条皮筋, 越拉越松,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于练习, 才能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充分利用时间, 练习动作也尽量以集体练习为主, 向学生灌输“业精于勤”的思想, 使学生在周末及寒暑假也不能间断练习。当然人不是机器, 偶尔生病是正常的, 尤其女孩的生理特点加之天性娇气心理, 做为教员一定要使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 能坚持的一定要坚持练习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 总之一句话, “毯技课教学, 不怕慢, 就怕站”。

三、采取语言鼓励的激励式教学方法

毯技课是门枯燥、劳累的学科, 对于一些身体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更是苦不堪言, 而做为任课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下去, 更要使学生爱学、学好毯技课, 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些年与我省著名毯技课老师徐丹教授搭挡的毯技课教学中, 这些现象也屡屡出现。但徐丹老师都能及时有效的解决, 教出的学生成绩卓著。做为与徐老师搭档的助理教师, 她的秘诀使我受益匪浅, 那就是“把最真诚的鼓励送给最努力的孩子”。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里, 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安排每堂课的授课内容, 使学生在不过分劳累, 不过分轻松的知识环境中慢慢练习成长, 一些条件不好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动作范围;灵活的手法是一堂成功的毯技课的关键, 例如:经常组织一些小比赛,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也会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上进;“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这话用在毯技课教学中是最恰当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在能独立完成任何一个动作之前都是要经过千百次练习的, 因为年龄小, 机体、大脑等方面还未发育完全, 所以失误是难免的, 而在这时好的老师一次次对学生在语言上的鼓励, 将成为这些在失败中失去信心的孩子最有效的兴奋剂, 所以切记,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鼓励鼓励, 这种激励式教学方法在毯技课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做, 尽情的表现自我,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摸索出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 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伟大和重要, 舞蹈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体质与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儿童训练与成人不同, 它有儿童的特点, 根据儿童教育特点结合儿童心理因素, 综合实施儿童训练, 从训练中得到某些教学规律, 这样才能上好毯技课。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外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1-01

[2]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01

[3]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5-08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2

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实践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展,只是通过学习成绩判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缺乏实训课程并且没有与企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了解不具体,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

1.2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对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师的素质却有待提升。教师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短缺,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了解社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的材料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差异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第二,教师的素质低体现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很明显,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是对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所涉猎,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

1.3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之间关系着评价活动的开展。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评价体系不完善。第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单一,只是对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进行了了解,在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时,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没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第二,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了解教师的需求。评价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了解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评价体系缺乏对教师的关注,这样就导致评价的效果不突出,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评价体系建立时缺乏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的有效激励,在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并且在采取激励措施时没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励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导致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这三个问题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

2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方面的锻炼,这样就造成很多材料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低,材料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能力低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可以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教学改革时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展,完善实训课程开展的相关设施,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可以帮助人才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2提升教师的素质

材料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升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清楚的了解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可以在人才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提升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完善和补充,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建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还需要了解教师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看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成绩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在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评价的有效性;其次,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教师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使精神奖励,奖励方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也需要考虑教师的需求,通过奖励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

3总结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完善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的效率。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只有根据社会形势不断的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伊家飞.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34).

[2]石一民,叶继红,张华文,等.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13).

[3]杨金萍,王静,裴东生.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8).

[4]赵鹏.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5(06).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3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和总结我校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联动的思路与举措,介绍了相应改革举措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浙江省正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际纺织服装强省、国际动漫之都,需要大批懂工程技术、艺术素养高、会经营管理、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为适应浙江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需求,浙江理工大学始终把“艺工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纺织类、服装类、艺术设计类、动漫类专业为艺工结合型专业,有强劲的学科、行业依托和长期的艺工结合本科教育历史,从教育理念转变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呈现了多样性特征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艺工结合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关键举措是系统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依托工程技术,承载艺术素养,是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2艺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辨证地处理好“知识培养的系统化”与“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的关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宽,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极为重要。各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竞争力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点的功能及其组合和运用上。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推进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实践性环节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数次思维碰撞、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的能力训练系统化。

处理好知识培养系统化和能力培养系统化的关系。基于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艺术修养,根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建立与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最大化地体现“艺、工”结合的培养目标。

3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更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并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链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带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产业链的概念,培养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疏理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根据国际化、大市场、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保证其始终处于吐故纳新的动态平衡中,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4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并确保教学内容整合的顺利完成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与企业接轨。

通过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地吸收到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参加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关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申报各类专利,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者,均可取得学科成果的学分。实行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同步进行

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总和,它必须有教学内容作为它的载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推广课题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的课题教学,即通过分层次的设计由浅入深的课题,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通过课题教学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

在推进“课题教学”的过程中,知识背景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由设计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强调课程间的穿插、复合,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的需要,推广组合式教学方案,创新授课方法,实施多课程一体化教学。

方式(1)合作组合(跨专业、跨学科教师的组合)。在一个教学主题内容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如在针织教学模块中艺术设计教师与工程工艺教师合作进行。以行业内容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协作方式将与该模块专业课程有关联的跨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进来,这需要通过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内容沟通、分析、研究达到一种最佳的契合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加速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最佳的教学方式之一。

方式(2)协作组合(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多种形式的组合)。邀请企业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达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了解自身学习目的,加强与产业的纽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贯穿于具体课程中。对学生的课程作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评价,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被企业认同;另一方面让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方式(3)多课程一体化教学。将以往分别独立的策划、设计、制作、后期四个阶段的课程,整合在一个模块中,由多位教师联合教学,课程间相互衔接。实行导师组制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学生分组做项目,提高学生的整体协作和实施能力。需安排同步进行2门课程,两个学期完成。两个班级在两个学期交叉进行。还可以合理使用实验室和教师等资源。

2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法改革协调推进

非常重视考核的改革。既可使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批改的方式,确保考核过程的科学、规范和合理。

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笔试+口试、理论+操作、大型作业、课程论文、作品设计等。采用“一页开卷”式考试,即学生可用一张A4纸记录有关课程内容,进入考场。学生通过一页纸的准备,系统复习课程内容,并根据重要性提炼、总结课程内容,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避免了死记硬背。如果学生要想获得优秀成绩,可安排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演讲,一方面展示学生掌握知识及表达能力,另~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自信性。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3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巧妙应用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注意发挥现有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和优势,注重教学手段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我校所有教室(含专业教室)都已建成为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同时容纳20 000余名学生同时上课。学校将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研制列入教改项目,并作为重点(系列)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通过开展优秀课程课件、网络课件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研制、开发丰富的、高水平课件,沉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1建立了较完善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都有合理的结构,并保证合理的比例。

2“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系列成果

纺织工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工业设计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各级精品课程10门,其中“成衣工艺学”获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4门。公开出版国家级规划等教材28部。开展了78个教学改革项目,在实践中检验与推广研究成果,“坚持三个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获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科研促教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培育了一批人才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产品开发和课题研究,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有机地互动起来,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营销策划工作室、服装新产品开发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十余项企业委托的课题,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与著名纺织、服装、动漫、工业设计等行业联合进行的横向课题达205项。在与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著名服装企业以及宁波维科集团、浙江恒美数码纺织有限公司、中南卡通、浙江裕龙电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曾参加过相关的科研工作。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各类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企业获得了新思路和新设计,毕业生投身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成为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4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近5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产品设计竞赛中各专业共计有20多名学生获高级别奖。在浙江省创意设计展上获奖众多。多件作品获得2007德国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佳作奖。在各类服装大赛频频获奖,其中有“时装设计新人奖”10人次,不少是第一、第二名。我校连续九年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评为“育人奖”。2007年又评为“中国十大时装名校”(首次评选)。我校9名毕业生获得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从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入手,长期坚持“加强基础、艺工结合、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艺术与工程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融合,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指导思想。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将“工程+艺术模式”、“艺术+工程模式”、“艺工融合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浙丝模式”。

我校艺工结合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国内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正快速向国际化、网络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发展,对艺工结合的跨学科复合型创耨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不断增加。我校已将上述三种复合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尝试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合,即以产业链为链接平台,实现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的更大范围内的跨专业交叉融合。目前学校已构建并逐步完善艺工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以“依托高技术、承载艺术性、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探讨 篇4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渗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多元化趋势。以往那种只学习外语专业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简明的说:21世纪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口径宽,社会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鉴于此,大多院校勇于改革,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很多构想。如人们常说的“主辅修制”,“1+1”模式,“双学位制”等,称谓繁多。总的来说,从培养的根本模式上可分成“衍生”和“嫁接”两种。

1 衍生式

衍生模式是以英语系为基础衍生出一个新系,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专业英语+复合专业的实体,即采用传统英语专业的本科框架,一二年级侧重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三四年级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均采用英语编写的教材,课堂上采用英语组织教学,把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较自然地完成从单一地英语语言学习到复合专业学习的过渡。

1.1 具体培养方式在培养方式和具体操作上,院校不同又略有不同。大致来说又可分为模块式,浸泡式。

1.1.1 模块式

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树立良好的学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所有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习同样的英语课程,以加强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课程,这就是学科基础课平台(不含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平台)。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一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二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三是提高综合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设置专业核心课平台以提升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同时,重于专业知识的加宽加深,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的系列性课程采用模块结构进行设置。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及师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本校发展的模块,如应用英语模块、英语教育模块、语言文学模块等。所设模块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补充的。每个学生可以而且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完成规定学分,以保证该模块课程体系,知识体现的完整性。但由于模块的学习不能也不是只培养某一种专业人才的,每个模块的毕业生都可能从事别的职业。所以,除了上述模块的课程体系外,该教学模式还为学生设计了公共选修课,补充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保证知识的复合性。

1.1.2 浸泡式

浸泡教学法(immerson)的实验从60年代末开始在加拿大实施,是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进行英语和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70年代至80年代,这种教学法在整个北美发展很快,甚至发展对大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基本做法是以目标语为媒体教授非语言知识课程,语言的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如果全部课程都有目标语教授,甚至日常生活活动也用目标语为媒介进行,则称为“完全浸泡”,如果仅仅第二语言课程通过目标语教授其他知识课程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称为“部分浸泡”。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传统英语专业课程中高年级的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浸泡式教学。

目前一些院校把专业课程设定为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语言技能课程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论文写作指导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专业技能课程则根据本校实际开设,如商务英语,艺术设计等,突出复合型人才特色。专业技能课程选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和作业(讨论和写作等),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标,英语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实际上是所谓部分浸泡教学。

1.2 利弊分析

1.2.1 优点

首先:如此四年一贯制的专业英语训练,以及用英语注重复合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能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会因增加了复合专业课的原因而产生“退化”的现象。相反,随着广泛的复合专业的加入,学生不但最大限度地锻炼语言能力,也能逐渐体会到语言“工具”的作用,跳出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圈子。另外:因为课堂是英语教学,教材也是用英语编写,那么学生无论在该专业的术语、概念、内容、语言表达、国际通用规范等方面,与未来的工作需要之间的距离将大大缩短,校方能做到真正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的外语功底又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2.2 缺点

师资问题。此类办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批专业在行英语过硬的教师,同时,因为复合专业的大多说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授课方式不宜采用单一的语言授课方式(即模仿和重复),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具有灵活的多方面的课堂组织能力。

2 嫁接式

所谓嫁接,指实行“本+专”的培养模式,即四年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的后两年,鼓励学生同时进行两年其他专业学习,选修一定量学分的某一专业的课程,院校多采用系与系,专业与专业强强联合的方式,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系完成本专业的学习的同时,用不同的方式使之进行另一专业的学习。

2.1 具体培养模式嫁接式概括来说又主要分为双学位制,主辅修制。

2.1.1 双学位制

这里以山东大学为例说明一下双学位制。山东大学进行的是外语与法学结合培养五年制双学位复合型人才,他们的外语与法学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设计是:(1)学制为五年,在五学年十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外语和法学两个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互相融合,前后略有偏重。(2)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类、素质课程类、外语专业课程类(含必修和选修)、法学专业课程类(含必修和选修)及两专业结合类。其中,1-4学期以公共基础课和英语专业课程为主,在三、四学期设2-3门法学专业基础课;5-9学期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主,穿插两专业融合的课程并继续进行外语提高学习;第十学期主要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3)两个专业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均要开设,并同等侧重,法学类课程在民商法、国际法及涉外法律制度等发面有所侧重。(4)毕业论文,要求选择法学各学科的论题,并用中、英文两个语种完成,以同时检验学生的法学专业知识、中文写作能力和英语水平。

2.1.2 主辅修制

主辅修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学科修读辅修专业。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可在政法系辅修法律专业,在地理系辅修旅游专业等。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若英语基础较好并对英语感兴趣,也可鼓励其到英语系修读相关英语课程,加强英语技能的培训。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按照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所有该专业的课程(学分),经考试合格后才能拿到辅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在本质上“第二专业”培养也属此类。

实行主辅修制是综合性大学的一大优势。如前所述,英语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到他系辅修其他专业,他系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也可到英语系辅修英语。通过实践,两者相比,后者的优势更大一些:英语系学生修其他专业接受力一般,而他系学生修英语则会突飞猛进。

2.2 利弊分析

2.2.1 优点

(1)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广泛,非常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补充和沟通。实行嫁接式培养就是要立足于引进和发挥学分制特点及作用。而学分制的内涵特征就在于通过选修课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我调节。(2)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英语专业本身投入较少,同时利于英语系教师在第一、二类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课上的更好。(3)在全校范围内师资利用率高,对于综合性院校因各专业师资,设备齐全,可充分实行资源共享。

2.2.2 缺点

(1)两个专业的学习都会受影响,缺乏完整性。(2)由于复合专业的教学以汉语为主,语言和专业知识的接轨问题无法解决。(3)从学生角度考虑,存在文理局限,而学生的盲目性大,同时在智力上有个体差异。(4)辅修专业学生人数问题,辅修人数过少,势必影响该专业的形成和发展。(5)要求学校必须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这即涉及到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管理机制的改革,也涉及到英语专业和其他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

3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将人格教育、能力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只有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人文知识广,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的人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2 要处理好“外语”和“专业”的关系

在探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办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外语为本”的原则,决不能本末倒置,在“外语”和“专业”两方面平均用兵,甚至为了加强专业而削弱外语是不可取的。“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失去这个优势,“专业”也就毫无意义。我们要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复合,但归根到底是外语人才。

3.3 要注意缩短学生知识结构和时间运用的距离

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即在调整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对复合知识获得的驾驭能力的培养。学校可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校开办讲座;积极为学生联系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模拟实习教室等,帮助学生缩短知识结构与实际运用的距离。

摘要:当今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口径宽,社会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文分析对比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嫁接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0.

[3]肖友群,吴伟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平台与模块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3).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5

张丽杰

赵凤萍

(宁夏理工学院

中国

宁夏

753000)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研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本文从教育理论实践出发,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以工科教学为基础,论证了双主的实践应用理论,对于双主教学模式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双主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是关键。目前在西方流行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建构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只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最终达到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双主模式则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它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吸收过来,避免它们的消极因素;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我们把这种模式与培养工科类复合型人才结合在一起,深刻领悟“双主教学模式”内涵的精神实质,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不断创新充实。

一、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在探索双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求。首先,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要继续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要懂得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索;懂得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成为“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教学模式,有总模式与子模式之分,总模式我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切入,制订了大类培养方案,如电气信息类课程配置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类。在人文社科类中开设了人文素质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类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在综合实践类中设置基

础技能、专项技能、工程社会实践。子模式是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比如传感器课程教学。子模式可以是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传感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制作好网络课件。网络课件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翻版,应比教材内容更详实、体现传感器课程特色。必须要经过老师的编辑和重组。网络课件要体现出超文本的特性,在进行知识点和应用的讲授时,要能随时接入相关网站,动态的演示传感器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建构阶段:明确主题,布置任务。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搭建框架、进入情境引导。独立探索,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索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协作学习,分组协作讨论,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讨论)的辅助、互动、交流和讨论功能,结合语言协商、小组协同与竞争、师生互动等方式,展开建设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意见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这将会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上更丰富、更全面、更有深度和内涵。归纳总结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体系,点评讲学生作品,表扬学生的创新点,反馈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提高的方向。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要胜任本职,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本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双主教学模式中创造性教学方法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手段

1、合作与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凸现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相互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克服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由于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起来的集体,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人都团结—致为小组目标的达成做出努力,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各个思考的无限空间。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把合作学习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把合作学习既当作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合作不仅仅要促进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型人格,即表现为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对事不存有偏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没有合作的意愿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显然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发布“下面请大家开展合作学习”的指令。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生成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营造安全(民主,平等、尊重)的合作环境;其次,教师应当是一个指导者和调控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 再次,教师应当是一名参与者与引导者: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鼓励成员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3、分层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如将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策略设计相结合,在有效地对学习者进行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不同主题,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学习需要。把班级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分成两到三个层次的平台教学,比如公共课中的英语和高数等课程,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相应难度的学习问题。

4、过程监控和阶段性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为了更有效、合理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方法需要创新、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而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教师在实践环节中更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设置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工程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们又进一步细化,比如,在传感器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训练环节有:实验、创新制作、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进行以上各实践环节,专业素质会有一个大的提高。①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科技制作小组,直接参与实验室相关建设项目。此举的意义,不仅仅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了软硬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两个能力以及

协作精神和实干作风,增强了创造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和可以具体操作实施的人才培养之路。②课程设计的实施步为:第一步,教师准备教学文件,编写出设计任务书和画出参考电路图。第二步,组织学生实施的一项任务: 学生分组领取任务书,三天后提交本组的实施方案。要求方案中必须包括:题目、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必要的计算及所需的元器件清单。第三步,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清单发放元件。第四步,组织学生实施第二项任务: 各组在面包板上搭建和调试电路,教师只负责必要的答疑和检验结果。第五步,学生提交总结报告,报告为一完整的科技文档,报告中除包括实施方案中所有的能容外,还应有调试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和学相得益彰,更注重学生的“学”,共同开展教改实验,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也促进教师培养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引导学生自觉行为,对他们产生重要学术拉动效应,实现学术浸润功能。

我们将进一步全面把握“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对这种模式所依附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其依附的结构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类的课中做广泛的应用和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丽杰,1974年2月出生,女,宁夏石嘴山人,硕士,讲师。在宁夏理工学院执教,曾从事五年实践教学。现任电气信息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通信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山水大道学院路1号宁夏理工学院,753000,联系电话:***,邮箱:DWKZLJ@126.COM 参考文献: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改 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也是综合课程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程设计知识。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因此,《机械制图》具有众多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广阔的专业领域,是机械、土木、能源、包装等工程技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深化过渡、基础理论向实践应用跨越的重要纽带和桥梁[1]。

长期以来,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只要根据教师拟定的设计图纸,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即可,这固然便于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但方式呆板,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特别是在现行教学体系下,所设计的图纸多为陈旧机械零件图纸,以致学生对机械学科产生了“落后、粗糙”的错误观念,认为机械专业是夕阳产业。因此众多学生上课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就此受到极大的影响,从根本上忽视了机械专业的实际意义,图纸绘制质量参差不齐,相互抄袭,对绘图错误不分析,不总结,从而制图能力和制备理论知识均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可见,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内许多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2-5]。与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先进行强化的基本绘图技能训练,再逐步引入复合型教学方法,即在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由此形成分层次复合型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分层次复合型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两部分:

一、分层次的机械制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大学复合人才培养的的培养要求,将图学基础理论、绘图技巧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系统完整的构建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分为基础理论和拓展训练两大类。基础理论按其内容又分为工程图学绘图理论和尺规、计算机绘图技能;拓展设计内容,包括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

基本理论以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工程图学绘图知识、培养学生工程图学素质及动手能力为目的。

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要求,掌握尺规绘图、徒手绘图及计算机软件的绘图技巧。

在熟练掌握绘图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零件图及装配图的绘制。

综合设计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包括普通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研究中掌握创新能力。

基础型是在常规性设计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综合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设计内容和条件,自己进行设计思路、拟定设计步骤,自己加以实现并对设计产品进行分析处理。

创新型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导师选定的学科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目标所进行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设计,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早期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显然,创新型也属于设计型的范畴,是具有科学研究和探索创新性质的设计性训练。

根据各类型的培养目标,不妨把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又分为3个层次:层次1为基本部分,这是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制图知识和技术;将拓展部分分成两个层次,即层次2对应于基础设计训练,旨在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层次的知识和技术。层次3对应于创新设计、研究性实践训练,重在对学生智能形成较高层次的训练。

二、分层次复合型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实施

(1)严格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突出基本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图方法,学会常规绘图手段的使用,通过绘图过程中实践,对设计产品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计算。这个是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非常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前提。要求学生每次设计训练前,根据设计指导书中的要求做好充分的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设计的目的,设计内容及测试方法,并写出设计报告,对提高绘图质量起到保证作用。

增加训练的内容和强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采用全程考核方式,并把业余设计内容纳入理论课考试中。

(2)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具体操作时不再是纯粹的为制图而设计,而是进行设计的同时,不仅强化第一层次的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要求、方法,以及相关工具的配置等,学习设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限的设计探究,因而可称为“半创新式设计”,为在第三层次进行研究性设计打好基础。

(3)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第三层次的实验,采用分层次训练,突破原有设计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创建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意义和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分组集体研究、讨论,规划恰当的设计思路,提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和分析计算设计结果,由教师评价其可行性并提修改意见,由学生参考教师意见,自行研究、设计制订具体的方案,包括日程的安排、设计中选用的材料和工具的配制,最终在开放的过程中完全产品设计过程。

三、结论

通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分层次复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改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述欣.机械制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沈月英.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85-88.

[3]田凌,童秉枢,冯涓.机类机械制图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及实践.工程图学学报,2009,5,120-125.

[4]杨东超,王玉坤,李学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讨.工程图学学报,2007,2,183-186.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7

1.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在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学习与知识的理论,因其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关系,因此,该理论被视为解释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溯源至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该理论从哲学传统出发,指出文化是使人类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的重要介质。这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的智慧”,这种特质使其可以对周围环境以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式作出反应。皮亚杰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和维果茨基也从各自角度对此理论进行了推进和完善。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即早期建构主义的雏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以“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期传入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回到欧洲,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当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因其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关系,该理论被视为解释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从本质上讲,建构主义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对传统认识论形成了革命性的挑战。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并非如传统学习理论所认为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而被动得到,而是学习者本人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借助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等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最终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分别是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的“情境”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包括学习场所、学习氛围等软、硬件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是指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

建构主义者关于学习的观点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个体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这种自主建构无法通过他人来替代,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一复杂的过程是学习者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因此,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并对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而“意义建构”则被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习者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快速发展与实践应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

复合型外语教学的新需求

1.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更趋向国际化、通用化。我国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外语“模式。面对社会的发展,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体而言,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各种相关能力的培养。关于课程设置,《大纲》也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专业课程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英语专业知识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经贸、法律、文化、旅游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2]。从某种意义而言,英语专业知识是营建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英语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境”,相关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更具实用的、深层次的“情境”构建和拓展。在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产生更富成效的“协作”与“会话”,进而质化英语学习的“意义建构”。

2.旅游英语教学需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结论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之一,到2020年,还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加速融合无疑会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要着眼于未来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要为国家培养既懂外语,又具有旅游方面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的外语专业教学。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具有复合化的特征。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至少包含三个模块的内容:(1)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2)沟通交际的技能;(3)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三个模块中交织融汇着语言与文化的渊源。

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文化产生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必然会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的现状、特质、发展和趋势。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特所说:“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3]因此,语言从特定角度揭示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既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影响,同时也体现着该民族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质。语言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对不同文化族群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显然,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要理解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相关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必须首先懂得相关语言。因此,我国外语界目前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旅游英语作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交叉学科(旅游学专业和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旅游英语在学生日后的相关旅游交际和管理活动中,不仅仅是对话交流的基本工具,而且在保护和传播本族文化,促进本族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融合,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误解,避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的旅游英语教学中,从基础阶段就要加强文化的导入,这不仅包括西方文化的引入,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西方文化的引入

语言既是文化的基石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点早已被广大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者所公认。从根本上讲:对一种语言当中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符号的全面和深刻理解都必须以对运用该语言的文化的理解为基础,所以,在国内的语言教学领域会提出“文化教学”的理念,即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输入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材中,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政治法律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比比皆是。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认同要获得母语者的语言使用熟练程度就必须了解英美文化,掌握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甚至行为习惯。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使用的失误和跨文化交际的不妥。

这一共识对英语教学当中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自然也是适用的。同时,基于旅游从业人员将来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旅游英语教学当中的西方文化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对异域文化必要和充分的了解作储备,就没有将来工作的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

2.本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与“西方文化的引入”相比,国内的外语教育界尤其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族语文化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较多地讨论了它的负面作用。其实,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其特定的文化环境进行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即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会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因此,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在接受英语这一“世界性媒介”的同时,也坚持要保持本土的语言及文化,努力维系本民族的身份和独特的文化印记。比如印度、新加坡、南非等许多国家在使用英语作为他们日常的工作语言的同时,也在号召他们的年轻人珍惜和维护他们的本土文化,以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过分“入侵”和“垄断”,所以他们使用的英语都多少带有本国文化的烙印。将这种烙印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在适当的程度上深刻化、标签化,不仅不会影响英语的规范表达,反而会促进英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将本土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的一种手段。在这里,具有本族文化印记的语言表达不会成为国际交流的绊脚石,而是文化交际的最有效的媒介。

束定芳和庄智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会在两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母语文化可以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参照体,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这些目的语文化所具备的重要特征,从而加深对其民族文化本质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者母语文化心理的干预与调适,能够有效促进和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提升其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潜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4]。因此,加强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其对一种文化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同时可以尽量避免母语文化在其外语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现象,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效应。

作为将来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目前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英语对于他们而言,决不仅仅是日后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他们宣传和传播本族文化,继承和保护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消除文化隔阂,避免和解决文化冲突的必要保障。如果对外国朋友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孔孟之道、阴阳八卦等不甚了解,不能给出令其满意的解答,无疑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与合格的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要求相去甚远。基于特殊的工作岗位和环境,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广播四海是一代代旅游人的宏图大志,也是他们肩上推卸不下的艰巨责任。

因此,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旅游英语的教育中,应该加强中国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必要抵制,也同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语言这一形式载体加上相应的信息才可以构成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基础[5]。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不仅有利于产生学习目的语外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异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也有利于他们去传承和深刻理解本族母语文化,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进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汉英两种语言的可比性问题早在17世纪的《普遍唯理语法》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作者阿尔诺和朗斯洛认为:语言体现思想。既然人类的思想有共同性那么语言也有共同性[6]。把握语言之间的关系,要以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关系为基础。只有把握两种文化的个性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两者的共性;理解两者的共性才能更加准确地领悟其个性。共性与个性不可分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英语教学尤其是旅游英语教学当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以对目的语文化的细致认识和敏感体验为前提,以对母语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为支撑,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交际为最终目的。

结束语

总之,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提醒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认知主体,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处于主动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营造学习者的正效应“学习情境”,在富有成效的“协作”与“会话”过程中,质化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旅游业的实际工作中,良好的交际与沟通是良好服务的基础。旅游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典型复合英语模式,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媒介之一,是每个旅游从业人员与国际游客交际和沟通应该掌握的最重要工具。为达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而在旅游英语教学当中实施的文化导入,不能只强调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文化障碍和西方文化的吸收;而应该要重视汉、英文化的共性,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注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甚至重组。

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综述》,《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杨东焕:《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8

一、在金融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注重凸显经济金融背景,凸显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而是生动有趣的。像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金融数学、风险理论、精算数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这样的金融数学课程,重点在于体现金融数学特色

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

1.启发引导、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做到问题式教学,就能改善课堂的氛围,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可从多方面尝试:第一,精心准备一个课件,采用动画、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引入知识点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放在课件上的醒目位置,引导学生去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加入承上启下的话语,便于总结已学知识和引入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和寻找问题。第二,一些独立知识点的引入采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这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很有帮助。第三,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及让部分同学现场回答问题,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四,鼓励学生有了问题要随时提出来,课堂上可以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

2.选好教学内容。大量阅读不同层面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吸纳各种教材中好的方法,自己先组织提炼出好的内容,脉络清楚,方法明确,不照本宣科。将一些抽象、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去除,或者用自己精练的语言,深入浅出,略作交待。增加一些通俗易懂且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一起讨论分析。对一些很抽象的概念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些好的途径进行讲解。这都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对问题透彻的理解。

3.各种方式的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比如,本人曾在美国访学一年半,可以借鉴美国的一种方式,设置一定的Office hour,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直接交流沟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这门课程也开通了爱课堂网络平台,目前处于使用阶段,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也是非常好的途径。总之,师生互动的增加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细节来完成,以获得对课程进度、课程难度等最准确的反馈,这对于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4.伟大科学人物及事迹介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更喜欢这门课呢?我们发现适当在课堂上介绍一些与金融数学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科学人物与事迹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期权定价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如下摘录的故事:

这是Black和Scholes发表期权定价论文的曲折经历,这篇论文引发了金融数学中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此文的第一稿题为“A theoretical valuation formula for options,warrants&other securities”,它完成于1970年10月。Black把它送到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但不久被退回。理由是:此项工作“对他们太专业了”。接着Black把此文送The 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发表,但不久又被退回,理由是:他们只能发表收到稿件中的极少数。为此他们重新把论文进行了改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经济意义,并改名为“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1年1月)。值得庆幸的是此文在当时受到两位Chicago大学经济学教授Merton Miller和Evgene Fama的关注,他们对文章作了详细的评述,并再次推荐给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建议录用刊出。1971年8月此文正式被接受,并在1973年5/6月刊上发表。当时文章的题目已改为“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3年R.Merton也发表了一篇有关期权定价的论文“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该论文是在更一般的框架中,在无套利原理的假设下,深入分析了期权定价的各种定量关系。由于他们的杰出成就,1997年R.Merton和M.Scholes获得Nobel经济学奖,在此以前F.Black已在1995年去世了。

二、把教师本人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创新思维;结合案例教学,请业界专家进入课堂教学,通过启发、讨论、情景表演和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成功解决具体案例,反过来促进学生带有目标性地主动寻求数学基础的提升,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同时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问题二的相关教改尝试

1.案例分析法。关于“套期保值理论”这个方面的案例资源丰富,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多,我们要讨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基本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以及“连续调整的期权套期保值策略”。(1)设计如下案例。2008年8月6日,郑州螺纹钢材现货价格为5320元,期货价格为5600元。某经销商认为夏季由于是建筑业淡季导致螺纹需求减少而价格下跌,8月过后螺纹价格将回升。经销商本想购买5000吨,但由于资金周转不畅无法提前大量购买,便利用期货的保证金制度(简单说只用交10%的保证金即可购买100%的货物)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保值,买入1000手期货合约。再来看看当时的经济背景:2008年的美国正是次贷危机爆发时,全球各国经济状况受次贷危机影响均持续放缓。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各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均受到影响,需求不断下降。受全球钢材需求下降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甚至短期内有可能击穿成本价。但与此同时,随着美国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的陆续出台,可能对未来的需求带来提振。中国作为世界上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之一,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高增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不降反升也是有可能的。(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回顾之前所学的几种基本衍生品,思考一下该经销商如何规避未来可能的损失?②从该案例分析中,尝试给出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③可否设计出一个使该经销商能从钢材价格的下跌中获利的方案?(3)案例的应用。第一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几种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及作用,即:“互换”、“远期”、“期权”和“期货”,并进一步由衍生品的应用来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第二步,和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并提出问题:“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到,钢材未来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要大于上升的,且下跌的幅度会很大,假设你就是那个经销商,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基本金融衍生品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三步,通过归纳学生的解决方法得出“套期保值是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规避产品价格变化对应风险的策略”,并进一步引出教材中套期保值的完整概念。

在以上案例分析以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金融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所起的作用,此时教师可适时逐个给出各基本衍生品套期保值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在案例中使用这些方法。由于我们已经熟悉了各基本衍生品的性质及作用,知道期权合约具有成熟的监管机构和发达的交易市场,因此在套期保值策略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由此引出下个知识点,进一步学习探讨期权的套期保值策略。

2.关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阐述如下:讨论的主题是脆弱期权的定价。学生共分为五组:第一组讨论信用风险的历史,及对金融交易的影响,第二组分析信用风险的案例,第三组讨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四组讨论现有的脆弱期权定价模型,第五组脆弱期权模型数值模拟方面的结果。此案例讨论课一方面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跟得上该方向国际前沿进展。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可能违约的信用风险往往被忽略,而这种风险不仅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而且也使得一些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后果。因此,研究信用风险对衍生品价格的影响极具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金融人才”这一理念贯彻实施。

3.教学中适当加入基金研究课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来自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问题“带违约风险的利率市场模型”,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利率市场模型(Libor Market Model)是用来描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随机模型,Libor是国际金融市场中最为基础的利率指标,因此利率市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利率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中。该模型成立的基本假设为开展资金同业拆借的银行无违约风险,即该拆借利率可视为无风险利率。然而,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国际大型银行轰然倒下,银行不再被视为无违约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美国国债间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大的息差。因此将违约风险引入利率市场模型的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将违约风险引入基础利率模型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及业界共同关心的研究问题。

我们发现课程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独立科研或者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论文的书写能力;学生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作为参考,成绩评定可以成为考试的有效补充。这些训练对他们将来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毕业论文的更好完成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这种能力的培养变得更深入、广泛、扎实。

三、金融数学教育应该围绕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创新实践、以及对复杂金融问题的计算处理能力

1.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1)由于金融数学课程所用的数学工具比较多,有些内容很抽象,需要大量烦琐的公式推导。一般采用如下方式讲解:先描述金融背景,再引导学生把金融问题抽象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推导之后,再解释结果的金融含义,回到定性的分析中。即:在讲授中将数学与金融知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金融理论的说教式讲授,又避免了金融数学模型的推导式讲授,而是把金融与数学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金融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金融案例分析,把模型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期望效用最大化最优投资组合选择,或者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时,可以具体找几只投资标的股票,给出最优投资组合等。讲授期权定价知识时,可以到相关财经网站,和学生一起查找近期期权报价,以检验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吻合程度。

2.关于实验方面。(1)加强职场的模拟训练。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有专门的实验室,足够学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股票、外汇等进行模拟交易,这样去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股票、外汇的交易规则、大小盘的数据分析、K线图等各种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元统计中经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算机编程语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金融市场实际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职场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业务,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合理安排试验课程。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学生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金融市场中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算法在金融问题处理中被广泛地应用,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日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我们应加强有关金融计算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金融、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的能力。

最后补充几点内容: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金融数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工具,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控制、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动态规划、微分对策、凸分析等。这些知识已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需要自学。自学能力恰是学生一定要具备的,也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金融业界对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人才的需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北京邮电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方面,历年来表现都很优秀。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在加强学生对现代数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数学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觉”和直观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黎.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报,2015,(1):32-34.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9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和指标

就外语专业而言,复合型外语实用人才即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宽广的国际商务、财经、金融等基础理论,熟悉有关规则和掌握专门专业知识,理解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掌握使用计算机技能,掌握获取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用英语从事专业业务操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内容概括如下: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基础型技能;2.具有将外语的基本技能和其它相关学科较好融合与渗透的知识结构;3.具有运用外语技能从事专业业务操作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5.能够开拓创新,不断发掘自己专业潜力的能力;6.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新式的复合社会发展的培养目标转变了以前旧式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培养语言技巧,忽视社会专业实践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些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首先,最基本的语言技巧要达标,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语言表达力;其次,突出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要凸显其商务专业优势,对于酒店英语专业学生,就要将外语与酒店服务管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重视其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立足于市场变化与社会发展,提倡开拓创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与适应力;最后,它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明确学科方向、合理分布知识结构、优化课程组织体系、增加应用性知识课程、缩减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实现多种课程的有机交叉与结合。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变革和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根据以往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认为,复合型外语实用人才实际上就是外语语言加它科的外语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采用“外语专业+它科”的培养模式,按照“五大模块叠加培养”的思路进行设计。“五大模块”是指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它科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确立实践能力和交叉使用及驾驭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模块。“叠置成才”是指“五大模块”协同培养、学生“滚动式”,“立体式”成长、创新成果逐步突显的过程:

确立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它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模块;

确立实践能力和交叉使用及驾驭知识能力培养模块;

确立创新能力和技能培养模块。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英语教学只强调对语言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检验未来学生能否成功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让学生具备社会敏感性和包容性。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涯,但是对于西方的社会交际、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日常交往中感到陌生,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在日常交流中缺乏亲和力,不能很好的消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因此,为了消除交际障碍,在学生日常培养中就应该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例如学习如何正确的与外国人打招呼、致谢、道歉、赞扬、谦虚、受礼邀请,如何合理的使用敬语和谦词,如何避开禁忌和隐私,如何应用肢体语言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我国传统英语教育就是“填鸭式”,这种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则肩负着传中西方文化的巨大使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就需要学习者运用批判的目光去求同存异,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思维模式上不随波逐流,思考问题采用开放性思维。对于研究成果,始终带着批判的目光进行审视,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带有强烈的求知欲。

2.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由于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程建设上时应坚持“重视基础、突出专业、反映现代、趋向前沿、综合交叉”的原则。在强化课程建设时我们也应该强调以下五点内容:一是要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的思想,制定相关教学改革政策,加大科研和教师队伍学习深造经费的投入,建立有效奖惩措施,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紧紧围绕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国际化等方面,将“课程建设计划”、“教学培养和发展计划”、“教学名师奖励计划”等统筹考虑。二是要加强如何建设合理优质课程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学习与调研,深入学习比较,借鉴前人和西方优秀的教学理念,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三是要积极采用先进教材,在大力引进西方优秀教材的同时,还要精选国内优质教材,结合专业方向,积极调整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根据自己学生和专业的特点自编教材,做到“国际教材与国内教材相统一、校外教材与校内教材相统一、正规教材与活页学习资料相统一、传统课本教材与电子文本教材相统一、主要教材与辅助教材(如音像文本、计算机多媒体形式、虚拟教学资源等)相统一”,使教材体系实现“现代化、开放化、多样化、弹性化”,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的资源性作用。四是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要有章可循,明确学生专业学习目标,做到相关专业的积极学习、有效贯通,真正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低年级阶段,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做到知识的有机结合,积极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五切实改变学科学习过于立体、单一,实现学科的均衡性和综合性,改变以往教材“专、难、旧”等特点,重视教材的社会实践性,教材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做到学习内容与科技发展相互关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分析、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多元模式共存

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就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以下观点:各院校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为基础因校设置专业及其他有关课程。虽然,我国外语教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多元化模式早已存在于我国外语教学中,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类型有五种:

1. 复合专业型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既掌握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这种模式被高水平的院校和各类外国语大学所采用。

2. 专业方向型。这类模式是在牢固掌握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开专业课程,并系统学习其相关专业6-8门课程。这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商务专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商务函电的写作,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等。

3. 外语型

即主修语种和辅修语种的结合。学生主修的课程应该达到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标准,辅修外语也应该达到相关的考级水平。该模式被一般水平高校所采用。如本人所在的黄淮学院就是此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适应中小城市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做简单的翻译和语言教学。

4. 辅修制

此模式为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另外开设辅修专业。学校给学生设置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考试来获得辅修课程的专业证书,用来辅助主修课程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

5. 外语和职业证书

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要获得一些职业证书,比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考取普通话证和教师职格证,这也是对其知识和能力衡量的综合评价。也为目前我国高校所推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可借鉴的模式。

无论高校英语教学采用何种模式,都要遵循两个原则:突出自身优势,坚持主次分明。

无论是作为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下定决心,勇于创新、大胆改革,早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并将我国培养的外语型人才推向世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人才是关键。

最后,要把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单一培养的“经院式”人才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的培养模式关乎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国家的就业形势指导着学生的培养模式,市场发展的灵活性就要求学生培养的模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弹性。除了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他们迈向社会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的步伐,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全球的广泛确认,具有良好沟通交际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应该积极改变外语教学理念和手段、调整课程建设目标,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门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导向,专业及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1-6.

[2]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6,26.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近年来, 我国经济已经迅速、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 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同时, 随着国际经贸的发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革新和变化, 国内外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和革新有关教学内容, 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

1 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以其独特的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 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 熟悉外贸行业管理, 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外贸人才。

2 国际贸易教学面临的困境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中国加入WTO面临的问题较多是被动接受现存的国际公约及惯例, 所需要的人才从业务流程到实际操作普遍还存在非融合性, 涉及国际公约和惯例的言语权则更少, 所以面对现实的困境, 对国贸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就显得更为重要。

2.1 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脱节

进出口业务教学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除了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外, 还应当掌握经典案例的启示作用, 能准确地切入案例的分析点, 避免实践工作中类似问题的出现。但是目前在高等院校, 进出口业务的课时相对集中, 教学仅仅围绕国际贸易实务出现的少数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实践环节缺失, 即使短时间实践机会也可能不会碰到学习过的案例特征, 这样就存在案例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 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只能接触最基本的信息, 对最新的发展动态并不能详细了解。此外传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也会阻碍两者结合的密切程度。

2.2 知识更新过慢

中国近年来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在加快, 理论研究对世界经济的关注有了长足发展, 但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国内教育资源的知识更新仍然存在着不同步。在实践业务中可能存在着英语表达能力很好, 业务操作能力不足;业务操作仅仅知道怎么做,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会按照业务主管的命令行事, 不能在复杂情况下见机行事。这些问题都说明不仅应该关心专业英语学习, 还应综合提高前沿发展动态, 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环境。

2.3 师资素质缺陷与人才综合能力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存在明显缺陷, 师资的学历结构完全能够达到教学水平, 但普遍缺少外贸工作经验, 更加缺少前沿工作的应变能力。而外贸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外贸则可能因为其学历结构或年龄原因不可能站上讲台, 这势必造成外贸人才的培养综合能力的缺失。现在的问题是高校可能会培养成一批英语翻译人才而不能综合进行业务操作, 这种单一操作员, 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因此, 要尽量吸收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兼职教师, 充实教师队伍, 并鼓励外贸专业教师到实际外贸工作部门锻炼或兼职, 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 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2.4 高校扩招与教学资源合理配制的矛盾

中国高等学校经过几年扩招, 造成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国际贸易的专业招生, 但结果是人才队伍明显质量参差不齐, 整体质量下降, 而由于高校扩招后现有教学资源紧张、课时压缩、师资培养不利、实践实习省略、从而造成人才素质普遍下降。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是需要学生能够在外贸公司实习、进行单证操作、接发外贸函电、接触国外客商、协调海关金融商检关系等, 现在由于学生人数过于庞大, 外贸公司不愿接受实习, 这造成了高校的教学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条件都不具备, 外贸专业毕业生到岗位明显上手业务周期延长, 造成了外贸公司最头疼的“后续”教育, 这反映出了我们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2.5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行业内部竞争升级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思维认识密不可分, 高校招生时学生选择专业从家长和社会的导向都存在不尽合理倾向, 突出问题是重视热门专业忽视自身基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近些年学生热捧专业, 各类院校都在宣传自身优势, 在一定程度造成竞争升级, 对专业和社会不负责任, 人才质量严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区别, 学历教育高校应该承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职业教育则应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 但二者出现了倒置或混杂, 学生认为只要是国际经济贸易都应该一直结果, 这种不良竞争就存在着误导社会认知的不良倾向。

3 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启示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掌握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 能够把握瞬息变幻的世界经济走势, 在复合国际规则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做出决策开展业务。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对英语技能的要求, 也是对国贸业务知识的要求。这都需要教学主管部门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专业定位、师资培养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改革国际贸易专业及相关课程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实施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需要重视教育环节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统一, 需要满足一定量的实践经验来考量经典案例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是口头要求, 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要求;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知识结构, 以最前沿的动态知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主要核心课程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避免重视学历轻阅历的现象, 核心专业课程任课老师提供外贸外事单位挂职锻炼的培养机制, 站在讲台的需要真正让学生和自己心悦诚服的师资。

总之, 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 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核心, 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不断深化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以培养“会做人, 有知识, 懂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外经外贸专门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治.国际贸易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 1999 (2) .

[2]杨平.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2) .

[3]王波.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 (2) .

[4]寻舸.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2) .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同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强,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较高英语能力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用人单位期望毕业生上岗就能独立处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工作,能够不通过翻译直接进行国际化交流合作。在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与市场对接,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一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其突出特征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既有专业特长又具有较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就业市场也迫切需要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蔡基刚指出,一般的外语技能或单纯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面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呼之欲出,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能与之相呼应,亟待革新。

二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现状

1 培养目标普遍偏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本思路》(2010)指出“掌握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听说能力为重点,即提高学生用英语在本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然而高校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基本思路》大都未得到很好贯彻。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人为降低了大学英语的目标要求,直接将四级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要求。一旦通过了四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就算结束,不注重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用英语在本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即使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已实行新课标,他们一进入大学,英语水平已经很高,在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与四级要求相差无几,稍稍努力就能轻松通过四级考试,而大多数高校依然停留在应试阶段,将“通过四级”作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最终目标。

2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上,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主要采用语法翻译和听说教学策略展开教学,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两种方法存在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矛盾,况且语法翻译只停留在通过文字的转换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授课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方法如问答式,讲授法,讲评式,课堂变成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师生,生生,互动少。部分教师误认为多媒体授课会浪费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不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重“考试”轻“实践”,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低

近来,从英语考级的成绩看,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事实是否如此?孙复初和清华大学老师作过调查对比实验,发现学生即使在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答对了选择题,原文却根本就没有理解。学生自己也坦言,虽然考过了四六级,但碰到英文文章,障碍重重,难以坚持阅读。学生撰写的英文论文,不符合外文的行文习惯,难以卒读。大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时,因前期缺少相应语言知识的积累,不能顺利阅读英文资料,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深造学习。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是捉襟见肘,磕磕绊绊。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试型教育明显,教学模式严重落后,造成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差,不能顺利的进行本专业的深造学习,更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三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经前后三次的改革,但都在能力培养的层次或次序上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始终没有在英语使用上有新的突破。而进入21世纪后,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进行大学英语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从应试型的教学向实用型英语教学转移,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工作能力。

1 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毕业生如果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很难在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专业学生的“一能”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种能力要求完全不同于知识性考试,或纸面答题,需要学生有西方文化﹑社科﹑人文等背景知识,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课程要摈弃专注于语言层面的学习,去掉以应试为基础的必修课以及内容老化,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高校自身情况可选开诸如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社会地理,民俗风情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把增加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为将来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作为目标。这样既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发展快的高校还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瞻远瞩,增开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方面的课程,与社会对复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相对接。

2 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要求》明确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启发人,从而实现了师生的角色互换。

近年,很多高校都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认证评估,其中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应借鉴采用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如PBL、CBL、TBL“三明治”教学法等,鼓励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完全由自己独立完成,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文章体裁内容不同,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代表陈述、分角色表演、相互评价的形式进行讲授,采用多元的互动形式,如ask-answer、pair work、group work、brain storm、discussion、debate、survey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每次活动的参与,学生要提前独立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独立思考如何成功完成布置的任务,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学以致用,拓展英语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传统的以考级为目标的应试型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置于突出位置,这包括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学术英语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机会,包括做句子,构思短文,编写故事,话题讨论,小组辩论,观点展示等,还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工作情景,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把学到的语言素材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学校尽可能多的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演讲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模仿大赛等,以及与高校学科相联系的英语活动。这些活动无疑会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反复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进步。此外,学校应多为学生创造英语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外国人,或做交换学生,或与国外院校建立校际间的网上联系,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与国外大学生对话。社会实践机会的获得更是难能可贵,学校应积极与毕业生对口单位建立友好联系,根据他们的需要,安排学生做见习或实习,这样不仅能切实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还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英语教学应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服务工作。21世纪见证了诸多的变革和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经历了多次改革浪潮后,也应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思维的藩篱,创建全新的教学发展思路和模式,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接轨,未来的发展前景才能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童艳丽,龚帆元. 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7).

[2]刘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1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黄丽琼. 跨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淮通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5]孙复初.孙复初同青年科学家和大学生谈英文文献阅读[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3/

19/167207 38793538.shtml,2010(7).

复合型外语教学 篇12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 指我们常说的“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如像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等。ESP主要包含三类英语范畴, 即职业英语、学术/教育英语和科技英语。

ESP的教育目标是满足不同英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ESP教学具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 因此被称为专门化英语。在ESP课程设计中, 学生要进行课程内容的需求分析, 这一环是学习ESP课程的一个关键所在。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两部分含义, 即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 目标需要就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学习需要就是分析学习者为了应对未来工作中所要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 (周新云, 2011)

2 ESP教学及研究现状

(1) ESP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专业英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帮助学生完成英语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ESP课程不单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课, 也不属于专业课, 而是将英语语言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进行密切联合的一门课程。ESP教学属于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小分支, 同样具备语言教学的一切特征和要求,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的出现差异, 故学习方法也各异。ESP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在特定职业背景之下的具有专业性的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是一种职业英语继续深化的教学。

(2) ESP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不少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开设了其他专业性质的英语课程, 如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等, ESP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个高等院校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同, 对教材的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也安排得不太合理, ESP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组织不够有序

某些高等院校虽然已经增加了ESP课程, 但依然将普通英语课程作为首要教学任务, 没有对专门用途英语予以重视。根据同济大学关于ESP教学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 在42门专业中, 有7个专业没有开设ESP课程, 有28个专业的ESP课程教学时间只有一学期, 有24个专业课程学时不够36课时, 可以看出在ESP课程的设置方面, 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 根本没有重视起来。 (包宗鑫, 2011)

(2) ESP课程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外语教师在教授ESP知识的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 按照一般教学模式进行, 比如语法翻译方式, 或者是逐词将英语译为中文。且教学老师很少使用现代化多媒体组织教学, 也没有给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导致学生对ESP教学不感兴趣。

(3) 专业性师资队伍薄弱, 缺少复合型教学师资

现在主要承担ESP教学的教师是在英语方面比较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以及教大学英语的老师。这两类人员在ESP教学中各有特点, 前者比较精通专业性, 但课堂中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差;后者驾驭课堂能力强, 但缺乏专业知识, 工作任务多, 喜欢进行英语课程讲授, 不愿意担任ESP教学。

3 复合型人才的相关概念

(1)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所谓“复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产生出具有新的含义的事物。而复合型人才则是指经过一定的教育, 培养出来的拥有较多的知识理论和掌握两种以上学科的人才。

(2) 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 知识面广。一个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要掌握至少两门专业知识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为其它学科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也为学习其它学科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2) 知识的交融程度比较高。复合型人才要拥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能力, 但是这并不是说将各种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叠加, 而是将这些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融合, 实现知识结构的贯通。

(3) 思维辐射宽。在思维方面, 作为复合型人才要至少具有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 然后还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辐射和迁移。

(3) 复合型人才的类型

通常意义上来说, 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个类型:第一种为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我们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文史哲试验班, 即将文学、哲学、历史学这三个专业合成一个专业, 来培养文史哲复合型人才。第二种类型是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比如说华南理工大学的“3+2国际贸易班”模式。第三种类型是以一个专业为自己的主学科, 同时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通过主修和辅修课程实现。 (许卫红、李鑫, 2011)

4 ESP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关系

ESP教学主要是以普通英语教学作为自己的教学根本。当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学习技能上升到一定水平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定专门的领域进行训练, 从而帮助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的专门性的交流。

ESP教学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有学者对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人才需要的调查中显示, 大部分企业要求所招进的大学毕业生在上岗后就能够立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岗位工作, 要求员工不仅仅具备一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更要求具有专门英语工作能力。因此, 进行ESP教学, 培养专门用途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5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ESP教学策略

(1) 以实践应用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对ESP课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它是普通英语课程的延续, 也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并不是为了迎接改革而设立的短期课程。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ESP教学, 摆正ESP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ESP的教学理念要建立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性交际知识结构, 在遵循一般英语知识的基础上, 做好专业英语的实际交流。

(2) 教学的核心是社会需求

ESP教学中最主要的理论根本是需求分析理论。一份满意的需求分析不仅要对学习者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而且也要对目标需求进行相关分析, 也就是说在设计ESP课程时候, 老师要对学生英语程度进行了解, 包括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了解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的想法, 从而在教的时候, 对内容有所侧重。

(3) 重点以学习为中心实施教学

ESP教学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要以学习作为主要的中心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主要内部因素, 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这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将内部和外部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ESP课程的需要, 针对不同的学习者, 进行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变, 比如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对比学习等, 对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实现学生对ESP学习的兴趣, 提高对外语的学习热情。

(4) 强化ESP师资培训

在ESP教学中, 不管是英语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组织, 甚至是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评估, 每一项任务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所以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课中, 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语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所以, 针对当前缺乏专业性质的ESP教师的情况, 必须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有三种, (1) 送出去——从学校中选择一些年龄小、外语水平不错的老师进行国外的ESP教学师资培训。 (2) 请进来——学校应该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优秀的ESP专家学者到本校来进行相关的英语专题授课, 主要针对ESP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进行当面的指导。 (3) 加强自培——学校要组织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之间进行互相的讲课、听课和评课, 相互促进学习, 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

(5) 建立ESP网上资源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学校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比如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不能一味守旧。ESP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中的搜索工具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 如搜狐、百度、Google等网络搜索工具, 这样使得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ESP教师也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源进行网上发布, 与其他的老师共享资源。假如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网络ESP资源的平台, 提供给各个高等院校上传ESP资源, ESP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合作交流,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ESP教学研究方面需要的人员、财力的投资, 使得我国的ESP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 ESP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在专门领域中进行实际英语运用的能力。要让ESP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就必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时专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风格, 为今后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提供参考, 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国家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英语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ESP教学现状进行探索, 结合复合型人才含义及特点, 对ESP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ESP教学策略。

关键词: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包宗鑫.培养英语专业人才面临的挑战与转变方向[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许卫红, 李鑫.河南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8) .

上一篇:版式设计权下一篇:物理仿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