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导游人才(精选7篇)
复合型导游人才 篇1
《重庆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五大博物馆群的任务, 我馆被确定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群中的“龙头馆”。因此, 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率先垂范, 为事业发展夯实基础, 发挥好引领作用。
一、新馆建成后的机构设置及人才体系构建
新馆建成后拟将增设计划财务部、环境科学部、标本典藏部。与此同时, 调整内设机构2个。一是将原办公室的后勤保障功能与保卫科合并, 组建安保物业部;二是将北碚陈列馆 (展示教育部) 更名为科学教育部。在增加并调整部门职责后, 新馆内设机构10个, 由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安保物管部3个行政管理部室和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环境科学部、科学教育部、标本典藏部、信息资料部、技术开发部7个业务部门组成。还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立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古生物化石修复基地、生物标本制作基地等研发平台。
同时, 通过各种途径, 与高校、研究所各方面合作培养博物馆合用人才为主, 大力抓好人才 (特别是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 的培养工作。建议在下列学科合作培养人才:博物馆学 (硕士1名) , 脊椎动物分类学 (博士1名和硕士2名) , 脊椎动物生态学 (博士1名) , 无脊椎动物学 (博士1名, 硕士2名) , 植物分类学 (博士、硕士各1名) , 生态学 (博士1名) , 古生物学 (博士2名) 及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二、自然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探讨
复合性人才, 是指具备多方面才智、学养和能力的人才, 其特点是多才多艺, 学习、领悟能力强, 善于沟通协调, 有比较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清晰思路和勇气能力, 能够在多领域大显身手。因此,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重庆自然博物馆, 对于培养、引进复合性人才, 进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因实行“馆园合一”结构模式, 占地面积122815.4平方米, 将大大超出同类博物馆的用地规模。新馆将融合学术研究、标本收藏、展示教育、生态园林、旅游服务五大功能, 努力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色突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 努力建设成为我市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一座现代化的自然博物馆的建成, 也对我们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队伍、展教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不仅仅在自己领域进行专业的研究, 还要转变观念, 尝试从过去幕后的研究者走向前台, 成为科普知识的专业传播者, 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有趣生动的方式进行传播。我们的展教人员在一线面对观众讲解, 工作量大, 难以静下心来再向某个专业领域进行纵向深入学习钻研, 今后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杂家”, 更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与此同时, 还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新型的传媒手段, 探索一些新的科普展教形式, 在活动中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服务等功能。自然博物馆还应培养一支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的管理队伍, 他们既懂市场, 又懂文博事业的发展规律, 了解本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坚持公益性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前提下, 开展有特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 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 文化服务功能的内涵。
建立一支上述所说的科研、展教、管理经营队伍, 自然博物馆应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着手, 确保通过公招、外聘多种形式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得到合理利用,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重视专业人才自主培养。2.制定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大人才培训深造力度。采取培训、代培、委培和工作交流等方式, 提升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选拔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到高校和同类国家级博物馆深造、进修, 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3.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编制范围内新进人员坚持凡进必考, 实行公开招聘, 择优聘用。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队伍的实际, 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争取开辟高级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争取引进高级人才的相关待遇。同时人才引进可试行特聘形式, 签订长期、短期聘任 (用) 合同或实行项目 (课题) 引进的方式进行。对于特聘的全国知名的专业人才, 给予专家津贴。4.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用事业留住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拉开收入分配档次, 促进复合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更快地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议应从组织上给予保证:1.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 将人才建设与博物馆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保证人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2.加强经费保障力度, 确保人才发展经费单独立项。建立专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宣传, 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进行奖励。同时, 广开渠道, 寻求社会对专业人才建设的支持和帮助。3.加强人才规划建设,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4.努力争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 为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
摘要: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建新馆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作者就自然博物馆现有的现状及今后事业的发展, 对自然博物馆人才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人才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莎.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队伍构建——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120期) 33-37.
[2]宋向光.当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中国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4期47-50.
[3]纪丽君.试析行业博物馆展教观状及功能的提升.博物馆研究.2013年第1期 (总第121期) 33-36.
[4]李桂枝.浅析复合型人才对博物馆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丝绸之路.2012年第10期93-94.
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路径 篇2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1-01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突然分科,阻碍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了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集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初中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而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其发展的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学生一旦选定专业,不能调换,二是专业设置与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所以可选择的路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四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学生的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學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3.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近年来取消了义务教育的学费,其实教育的投入每年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不大。与此同时,人才才是未来经济的希望,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竞争中,复合型人才才是经济发展投入要素中产出最大的要素,所以要加大教育投入。
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政府要不断提供资金和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政府责任。法国教育部长雅克·朗认为,如果想使法国仍然保持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裨益。科学、艺术教育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它像是学生进入其他未知领域的“芝麻开门”的呼唤,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
1 陈 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4)
复合型导游人才 篇3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是指高校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并得到社会认可且成功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通与专、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的“T型”人才。理想状态下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具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见、科学家的严谨”的人才。知识、能力、人格的复合,高技术与高智商、高情感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
高等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2008年北京大学教务部主持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学校有近40%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以上数据可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不够、自觉性差和投入不足等,尚未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也说明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待加快,力度需要加大,尤其在培育复合型人才方面尚需下大工夫。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让学生接受教育时“对未来技术社会所作的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所进行的狭窄训练,而是一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教育。”这就是我们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仍然存在明显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功效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却显得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突出表现在,近些年来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这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训以及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有直接关系。高校基本上是延续传统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同隔靴搔痒,远离社会生产第一线,还有课程设置过于散松,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由不同的院系来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形成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都有效地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这使得人才培养在教育途径上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
另外,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功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
因此,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在高校培养出更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工作
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才培养、成长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人才培养的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不仅能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避免高校人才培养政策违背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调节等均离不开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人才学科学理论指导对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这是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支点,各高校在自身特殊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此,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科学的,具有科学的内容。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者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把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纳入高校教育改革计划。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符合人才学理论发展的方向,遵循人才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人才培养的内在发展,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平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了解、分析社会发展和科技产业对人才、科研成果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标准。
高校培育复合型人才,需要在系统分析高校所处的外部条件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之后,要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变化为坐标,以高校现有的条件为基础进行综合定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还是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或者是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都要坚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循序渐进,制订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方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及趋势,又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同时要遵循人才学科学理论中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既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又要考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相关性,注重学科、专业的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结构,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本质一致
人才学理论不仅蕴含一般人才的培养的理念,而且包含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一般人才的培养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融合统一,是人才学理论的最重要特征。人才学理论有助于促进培养人才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出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并且具有专业领域宽、创新能力强、技能应用广的未来科技人才,正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理论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方向上是本质一致的。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是其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是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必要的、通用的、基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学理论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大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批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促使高校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沿阵地,是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高校人才培养有必要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既具有精炼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必须不断强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对人才培养更大的责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这也是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相一致。
作为承担着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育人功能的高校应担负起践行人才学理论、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人才学理论的宣传载体、教育载体和践行载体。高校既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又是大家学者云集的营地,应该成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领头羊。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既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从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高度推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人才学是以人才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才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即把人才现象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人才辈出规律的研究、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等理论、应用研究。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贯彻和实施人才学教育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术型尖端人才,更需要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坚持“两手抓”,一手主要是按照国家学科体系培养一批学术型尖端人才,一手重点是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需求来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以培养学术型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牵引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使得两方面协同,步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这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又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出路。
(一)树立人才学科学理念,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对学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贯彻人才学科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才复合观。因此,我们在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人才学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切实发挥人才学科学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被公认为世界科技原始创新的最显著标志。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对世界文明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却在诺贝尔奖上的“零纪录”,成为国人的一种遗憾,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造成目前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不足的因素很多,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看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性。根据这一思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层次的人才质量其要求就应该更高。因为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才水平和科技水平。基于此认识,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科技原始创新的最理想的阵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要求,高校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秉承传统、创造卓越、质量是关键、创新是灵魂”的人才学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素质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占领人才培养制高点,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改革创新体系
对于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界应该对其有敏锐的反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只有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主动吐故纳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近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高校切实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近几年,高校教育招生规模迅速发展,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高校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全方位搭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积极开展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跟踪社会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要。
早在1986年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心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阿尔弗诺学院(Alverno Collegr)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开路先锋,它最早制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目标是: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完善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全国委员会发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n'sResearch University)报告,提出了改革本科生教育的10条途径,明确地揭示90年代至21世纪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新趋势。
我们进行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做法,并不是主张要照抄照搬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而是希望有助于准确了解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和客观地确定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1985(3):8-13.
[2]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44-145.
[4]叶忠海,陈子良等.人才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10.
[5]王斌华.能力培养——八十年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1(1):13-20.
[6]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59-64.
当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0-02
现在大学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大学里又没有。
一、当代大学教育的目标
当代大学要从心理、知识、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大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应该遵循教育的目标。
二、当代大学教育的任务
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包括的面很多,比如大学生如何应对从高中或职业高中等层次的学习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怎样快速地适应并投入其中;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同学间甚至是与老师间的矛盾;如何面对青春期男女生间的关系;如何面对所学习的专业很可能与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对口、面试过程中屡屡碰壁或者发出去的简历从此杳无音讯;如何面对社会上的多种不合理现象;如何面对自己很可能无能为力的事情……以上所谈到的都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应该重视的头等大事,甚至比教学还要重要。道理大家都明白,因为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也是将来走向社会、良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也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这不只是给学生开两次会或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的。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这种教育可以是一个很小的行动,可以是几句简单的话语,可以是自己面对困难或尴尬时的一个微笑……总之我们要把这种无时不在的教育贯穿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刻。目前,学校发生暴力、自杀等事件不足为鲜,所以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大学期间应强化挫折教育。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正确地面对,先来看几个案例。案例1: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发生一起严重暴力事件。该校一名男生闯入课堂,刀砍授课教授,后者不治身亡。不能等事情发生了,采取简单的开除学籍等处分。案例2: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因学生丁某逃课上网,准备去丁家家访,但丁某因为怕老师家访,竟将潘老师骗至山上后掐死。案例3:还有一起案件发生在山西朔州,朔州二中一名入学不足一月的男生,在教室里手持利刃,将值班老师郝旭东刺死。从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大多评论者都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弊端或者是社会缺乏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樂学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社会,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那些所谓的“差生”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尊重和认可,长此以往,这些“差生”就会成为“问题学生”,发展到严重的情况时,就是使他们的精神扭曲、人格不健全。当今学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取得各种技能鉴定证书,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有多少?当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心智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冲动而不计后果。当然,这不仅是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如果我们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大学生要学会把握自己。把握自己,就是让自己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没有捷径,一切胜利之花,无不靠汗水辛勤地浇灌。把握自己,只要方向不错,何惧山高路远;只要心灯不灭,何惧长夜漫漫。把握自己,就是让自己明白,你不是太阳,世界不会围绕着你转……是一片秋叶,就尽力渲染一片金黄;是一块砾石,就尽力铺平前方的坎坷。
2.知识准备。在当代大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呢?学生在大学学习开始之初都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但就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来看,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跨行就业。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作为教育者,又应该在大学期间教给他们什么知识呢?所谓的知识就是语、数、英、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吗?就是那些抽象的、用于应试的数学公式吗?就是为了通过托福考试而要死记硬背的单词、语法吗?……当然不是,作为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本质是用来陶冶性情、开启心智的。就像一位数学家说过,数学是美的。其实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相通的,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同时都是很美的,它们都可以开发我们的心智。而我们当今的教育,确实为了实用、求职等,太功利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高分低能、平淡而肤浅,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懂得了知识更为深刻的含义与意义,教师和大学生应该开启更高层次的学习大门,从而使自己走得更远更高。
3.能力准备。当代大学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①创新能力。当今科学领域和产业界十分注重创新,而且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美国一著名企业家刚开始是一小厂老板,在短暂的八年时间里他成为世界有名企业家。为什么有这么大转变,原来他一直鼓励员工们不断创新,而且用资金奖励那些员工,就这样他的公司逐渐壮大起来,他也成为企业界的泰山北斗了。可见,一个成功人士要具备创新思维很简单,但就要看创新能否为实践服务。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看见小鸟发明了飞机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他们都是很平常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即比正常人思考得多,有新意,可见创新思维对一个成功人的重要性。各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靠合理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开放思想,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来实现。②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也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面对问题时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动手去解决、去尝试。这是一个人、一个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的人总是眼高手低,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实践,往往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③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在与人合作和社会交往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优势。大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良好地沟通,不以自我为中心,就可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而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④随机应变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实际上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该学会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处事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积累经验,使自己慢慢地成长起来、不致于走弯路。⑤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吃苦、盲目攀比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足够的动力。表现出来就是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养成的。
大学和企业的人才供需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应是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即多功能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他们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程遥,王新,许静,黄霞.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天府早报,2006-05-17.
复合型导游人才 篇5
1. 改变传统模式, 培养适应农牧区基层乡镇医院职业岗位需求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 农牧区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迅速改善, 不少医院配备了大量的医疗诊断设备, 特别是医学检验和影像的检查设备越来越完备。但由于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编制所限, 且单纯影像检查的业务量偏少, 配备一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工作量不饱和, 导致大量影像设备闲置。面对这一供需矛盾, 我们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显示需要专门医学影像人才的单位3家仅占7.5%, 需要专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11家占27.5%, 而需要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 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型人才22家占55%。在调查的基础上,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院经反复论证, 决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确定了培养目标:为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既能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 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性人才”。并对2009级和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两届共68名学生组成了专检验懂影像复合班, 其中男26人, 女, 42人, 农牧区生源49人占72%, 均为应届统招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98%,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面向农牧区、以用为本”为原则, 调整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结构
校院企合作共同对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和农牧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进行调研, 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 形成以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为主线, 三个意识贯穿始终的“五四三”培养目标。即强调具备五类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 (细胞形态等有形成分辨认能力;血液、体液成分含量检测能力;病原体检测能力;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能力;X线检查技术能力) 和培养四大要素 (交流与沟通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相融合, 三种意识 (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专业服务意识) 贯穿始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五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 即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实践教学 (行业实践) 模块 (见图一) 。
在课程内容上, 既保留医学检验专业工作必备的知识, 又引入农牧区乡镇医院影像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根据职业能力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精减、融合、重组和增设, 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强调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临床工作内容对口、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口。将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医用化学》, 《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成《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仪器分析》课程有关内容分别整合到《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等课程, 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增加《影像物理学》、《影像解剖基础》、《X线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基础》等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间上, 既保证兼顾掌握好两个专业的知识, 毕业后能胜任医学检验和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工作, 又不过多加重学生负担, 故总课时量 (914学时) , 较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时 (856学时) 略有增加。课时分配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影像技术专业课课时比例接近3:1。
3. 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第一学年, 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 安排部分学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参观, 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 加深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感性认识。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 突出职业基础课专业性, 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 在校内实训职场环境中完成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学习, 同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 了解临床各科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和工作要求, 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引领, 仿真实验室专业课实训, 临床教学见习, 达到“五四三”专业特色目标, 实现学习课堂与工作环境统一。
第三学年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 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完成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同时, 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 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 重点强调实践, 充实了见习的内容, 增加了见习和实验操作课时。毕业实习总时间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同, 仍为44周, 但在分科安排上医学检验科室和影像科室实习时间接近3:1 (见表1) 。
4. 主要体会
4.1 缓解了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技术紧缺的矛盾
农牧区基层医院, 单纯影像专业技术的业务量少, 加上编制不足, 进一位专门医学影像方面的人才, 因工作量不饱和, 效益差, 加重医院负担。不少基层医院宁愿闲置医疗设备, 也不愿进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造成很多基层医院影像检査项目不能开展, 设备资源浪费, 医疗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而培养出来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比, 他们既能从事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工作, 又掌握了一定的影像诊断技能。具有知识面宽, 适应性强的特点, 不仅减少了医院负担和编制少的压力, 也缓解了基层医院影像医生紧缺和设备闲置的矛盾。
4.2 较好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以往培养的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 只能从事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工作, 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此类人员已趋饱和。而农牧区基层医院受编制和业务量的限制, 对专门影像人才需求量少, 造成影像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我院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 已就业的也有部分改行做了其他工作, 造成专业人才积压和浪费。而培养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 在农牧区既可做医学检验又可影像诊断, 一职多专, 既可节省编制, 有满足工作需要。受到了农牧区基层医疗单位普遍欢迎。两届68名学生, 毕业前就有28名被用人单位招聘, 毕业后一次性就业率达98%, 从根本上解决了医技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3 为学院专业调整与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物流振兴需要复合型人才 篇6
“复合型物流人才”通常是指, 具备良好的物流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属于管理技术先进且专业技能较强的, 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各类型的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运输、港口装卸、船东货代、仓储加工、邮政配送、外贸咨询等传统行业, 还包括新兴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和物流信息技术等类型。根据服务功能的分工和物流市场的细分要求, 需要大量的初级操作运营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 也特别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复合型物流人才作用
物流行业是复合型产业, 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物流是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支持的生产型服务业,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已经对中国物流提出了“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物流产业功能结构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要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需要一定的“商品学、交通运输及物资管理、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财务金融、人事行政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经济的多元发展, 决定了物流行业的多元化;非常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丁俊发曾经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业, 因此, “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二位。
用科学发展观振兴物流行业, 需要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充分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的物流需求, 提供经济高效的物流服务, 不断降低社会物流平均成本, 推广标准化和学习化服务, 提高行业技术服务与管理水平, 支持中国经济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物流行业发展的多元化, 要求物流人才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丰富的产业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经济的特色, 有较强的分析策划、标准执行、流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调整等方面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服务模式的完善, 是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要点, 也是难点。
物流企业发展形成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差异化, 迫切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中国物流企业发展历史较短, 30年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全国物流企业50强中, 前十名基本上是国营企业, 他们的基础资源雄厚、经营规模较大;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后发展迅猛, 有显著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70多万物流企业中, 作为数量庞大的民营物流企业, 存在着多而杂, 小而差的现象。据统计, 中国物流企业目前有70多万家, 物流业务总量约90万亿。他们大多是从运输仓储成长起来的, 发展起点都比较低, 规模小、资源分散, 技术含量低、物流平均成本高且资源浪费严重, 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急切需要规范行业秩序和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很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 部分企业甚至退出物流行业。扶持和培育优秀的物流企业刻不容缓。
根据不同企业的服务模式和不同层级的岗位要求,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任职需求差异巨大。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存的产业, 市场细分结构复杂。据统计, 目前从业人员高达1700多万, 物流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有着明显优势。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 复合型的高级物流人才更是抢手。
物流振兴规划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重要发展趋势。与国际水平相比, 我国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 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 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物流行业既需要高端策划和管理人才, 也提供了大量的普通操作岗位, 涉及行业多、就业容量大, 各专业类别的人员都有用武之地。把物流业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对于改善民生, 扩大就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不可低估。黄有方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 曾经指出:人才是发展物流产业的保证。目前, 我国培养物流人才基本上是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认证和岗位学习三个途径进行的。学历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从业者的素质、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最佳途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 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流行业的需要, 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并与时俱进。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应该围绕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来制定和实施。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物流企业和相关行业应该围绕“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来开展。制定最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色、最符合行业和市场需要的培养战略。
物流行业的振兴发展, 将促进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分拣包装、货代服务、信息技术和咨询研究等相关业务的联动发展;都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满足“企业自主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的人才需求。
围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创新的需求, 制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物流市场需求的细分, 物流行业有着非常专业化的分工合作, 每个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都选择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一, 《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和建设十大物流通道, 确定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明确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联动的技能需求。第二, 《规划》提出“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确定了10个重点领域,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明确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需求。第三, 《规划》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详细的专业技术研究和服务模式创新的要求。
我国复合型人才开发的思考 篇7
“为什么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晚年的遗憾给予我们人才工作深刻的思考。钱老生前在人才开发方面积累的观点、想法,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其中,钱老提出的我国人才层次提升困难的问题同复合型人才紧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开发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方面。当今,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结晶。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以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和以金融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问题。我们的人才开发体系也需要应时而变,重视培养具有开放进取、灵活思辨、综合判断、富于预见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钱老称这类人才为具备“大成智慧”的人才,并经过多年对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科学技术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等进行综合思考以后,提出了“大成智慧学”这一概念。大成智慧学就是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迅速作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碰撞,使得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我们已经体会到过度的专业化对人才培养的受者和施者的综合能力、全局把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束缚。
我国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在学科的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但是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仍然不足。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通过结合专业课、非专业课、实验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然而由于各课程独立开展,缺乏横向比较和贯通,仅通过这种方式,较难从多学科上升到跨学科的层次,隔行如隔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多学科性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罗列,跨学科性则是在综合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比较、联系、整合、借鉴、直至升华和创造。
那么如何贯彻“大成智慧”的理念呢?钱老提出建设“大成智慧学的硕士” 的想法,即发展高度跨学科性的硕士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英国硕士教育中已经部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就是其中一例。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在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新兴学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力推动下,已经在很多国家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笔者将以伦敦南岸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课程为例,分析复合型人才开发的理念、经验和方法,并且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二、复合型人才开发实例
伦敦南岸大学于1994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课程。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复合性,即综合不同领域中的专业内容、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多维度多视角地学习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组织层面上,含政府界、学术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等;在学科层面上,文、理、工、艺结合;在空间层面上,涵盖从地方到中央,从国家到国际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容。另外,该校教师团队强大,背景多样。教师专业背景涵盖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物理学、宗教学、人类学、人文生态学、环境解说和环境保护等;在教师工作背景方面,除了高校教师,还广泛吸纳了中學教师、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人士参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以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为应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复杂性,该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上运用了“系统式思维法”。教材中介绍:系统式思维法是一种关联式思维方法,强调关注事物的内涵外延,被公认为是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重视对文科和理科思维的结合。本课程的八个单元的其中之一就叫作“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科学与文化”,是培养文理复合性思维的最典型的单元。
授课老师解释了设立该单元的初衷:我们经常遇到两种学生——理科生和文科生。理科生抱着对可持续发展的热情,但却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没有意识到人文科学对科技的导向、诠释、验证和反馈作用。文科生似乎又对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层面知之甚少。他们关心生态,却不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必要,比如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授课的目的并不在于灌输多少高深的科技或者人文知识,而是在于搭建文理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启发文理复合性思维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对实施跨学科方法的潜在困难也有认识。他们虽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思考,但是也理解面面俱到的困难。有所专长、有所侧重并没有错。然而,深度应该建立在广度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宏观思考、全局把握的能力,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专长,突出重点,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实例呈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和挑战。一些人受益匪浅,一些人却拒绝超越自己熟悉的领域。该课程认识到启发文理复合型思维的困难,也表明了专与博、深与广、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还需在启发学生观念转变上作更多努力。
三、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建议
反思我国复合型人才开发的情况,主要面临五大困难:一是目前的高等教育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实践中,多学科性教育和跨学科性教育还没有在本质上被区分开。二是学科设置结构没有为跨学科性的课程在机制上留出足够的空间,有碍跨学科专业建设。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首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然而,这方面的师资紧缺。四是已经习惯于单一专业教育的人可能在从单一学科思维方式到跨学科思维方式的转变上还存在意识和能力上的障碍。五是在用人意识和机制上,对复合型人才的重视和岗位设置仍然有限。
从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理论、方法和规律。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加强多学科、跨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注重知识,更注重思维,即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借鉴系统式思维法,培养文理复合性思维;明确专与博、深与广、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勇于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一些学生暂时对这些理念感到陌生,课程中对复合型思维的强调也许会扎根于他们的意识之中,伴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的提高会在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我国,复合型人才开发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基础的。古今多位名家推崇的“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老子的生态智慧,和我国当代提倡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无一不反映了高度的复合性的思维。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要依靠大批的复合型人才。笔者建议社会各界克服学科之间“以邻为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单一性、封闭式思维,以复合型人才开发的理念为战略指导,加强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学科设制、用人机制方面的建设,从培养、使用、管理、激励、评估各方面为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有志成才之士以虚心、好学、好奇的态度,拓宽视野,高瞻远瞩,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博采众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正如钱老所说:“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