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2024-09-10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精选10篇)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1

徐州医学院坐落在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 是苏北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近年来, 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秉承学校“立足苏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 在培养高级医学影像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现介绍如下。

1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先导,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 有力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与此同时, 科学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大批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新世纪的医学影像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医学创新人才。学院充分研究当前医学影像学专业国内、国际发展趋势, 立足学校实际, 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积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1], 走医学与工学相结合之路, 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拓宽培养口径, 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夯实专业基础, 注重个性发展;强化实践训练, 培养动手与创新能力。

2 以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为目标, 科学调整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影像学进入数字化时代。影像全数字化促使人们提出了“大影像”的概念, “大影像”包括放射 (含X线、CT、MRI、DSA) 、超声、核医学等多种诊断性成像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 同时在放射科内不再以设备划分而是以系统进行分组, 这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与新时期医学影像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一直在探索医学与工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原理、人文素质等教育[2]。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探索, 构建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现代医学、医学影像学和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放射治疗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医学影像学高级人才。

3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按照新时期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进行教学流程设计。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坚持素质和个性发展相协调, 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形成医学与工学、诊断与治疗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按照“打好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高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优化重组课程结构, 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与创新培养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形成了公共教育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主干课群、选修课群、实践与科技活动课群的课程新体系架构。着力解决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问题, 突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培养既有扎实理工基础又有完整系统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 贯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兴趣选择为基础, 自主学习, 层次化教学, 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上, 注重体现共性与个性结合、宽广与精深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 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每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鼓励并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 努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两个多媒体教室组成影像读片室, 自主开发网络读片平台, 实现了读片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以利于学生在网络读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反复练习。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放射线辐射和严格的无菌要求与学生难以进入手术室的问题, 我们将手术室与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连接, 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能够观摩手术过程。

由于大型影像设备精密、昂贵, 学生不能充分进行练习,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所以我们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省级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另外, 加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 如介入放射学教学网站、超声诊断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网站、放射治疗设备教学网站、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等, 并积极应用于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验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创新, 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网络仿真教学、医院医疗设备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新体系。

在医学影像技术训练方面, 针对目前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我们组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教学系统, 如“ECT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CT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MRI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等, 解决了教学中大型医疗设备学生“只能看, 不能摸”、无法随学随练、无法充分练习的问题。同时, 为给众多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5 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 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 举办各种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协会、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联合组织等, 引导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践活动, 努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院成立学生学术指导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 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编程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 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开展科研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知识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便利。同时, 实行导师制, 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引导学生较早开展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3]。

以校训、校风、学风及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栏、院报、校园网、图书馆、广播站等, 倡导校园主流文化, 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利用选修课的形式,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音乐欣赏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通过专题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并以此为契机,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数年来, 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学院始终把提升学生医学影像职业技能作为标准, 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精品课程网站8个, 医学影像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医学影像综合训练中心被评为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生在国内有关大赛中多次获奖, 1人获全国大学生竞赛三等奖, 1人获国家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 5人获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电脑大赛二等奖, 6人获江苏省高校非理科专业第五届数学竞赛成功奖, 36人获得院级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 2人获2009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软件设计大赛二、三等奖, 1人获第五届“华夏杯”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赛青年组银奖, 并被授予“中华文化艺术爱心使者”称号。

参考文献

[1]贺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9) :24-25.

[2]胡俊峰, 唐鹤云, 赵杰, 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3) :159-160.

[3]杜永洪, 邹建中, 王智彪, 等.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7) :777-779.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2

摘要:本文主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做法,阐述了双专业教育在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提高其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职;复合型;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生产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何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几年来,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与探索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十分严峻的问题。在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专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难在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三年一个周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三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三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数量逐渐增长,大学生就业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可见,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存在一个时间差。社会需求变化了,如果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和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素质教育结构,那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吃闭门羹也就不言而喻了。那学生如何轻松把握市场趋向从而提高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又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对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双专业教育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改革与实践

1.指导思想

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强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

2.具体做法

我院原是一所铁路中专学院,后来并入高等学校,开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工作。学院以铁路专业为特色,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大发展,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甚至出现了企业无毕业生可招的情况。而社会专业的需求就不那么旺盛,就业形势不乐观。为此,我们提前一年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依据人才订单,开设出几个铁路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相同类别的社会专业学生进行选修,一方面解决了市场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就业。一经推出,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学校就此建立了高职双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所谓双专业,即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选择修读同一学科门类的其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对于同一门类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在第二专业教学中,只需进行第二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及技能训练。

双专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体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并制订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学校根据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需求,提前一年提出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同一学科门类专业学生可选择修读,如主修专业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选择“铁道工程”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主修专业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修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或“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双专业学习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利用晚上及双休日进行上课。

3.取得成效

几年来,校院两级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优化方案、重点扶持,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双专业),如在学分冲抵、免修免听、证书打印、电子注册、就业推荐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参加修读人数逐年递增,2009届高职毕业生中,有215名同学修读了双专业。修读双专业逐渐成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首选。

统计结果显示:双专业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情况良好。截至2008年底,已有192名学生以第二专业签定了就业协议,一次就业率达到了89.3%。这与第二专业教育严格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同时用人单位也考虑到了这些学生多学科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创新潜力以及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有的单位因此在薪酬待遇上还有所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高职双专业教育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在市场对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是培养适销对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好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个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逐渐趋于成熟,已经成为我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3

1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 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是智商与情商的结合。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基础扎实。基础知识是综合知识的根本,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指引,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扎实的基础,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知识广博。信息时代, 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变化的形势, 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能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

素质全面。素质是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的综合体, 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区别成绩差异的个人特征。素质可以分为三类八种, 三类是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八种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人的素质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中发展起来, 是以先天条件为基础, 在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质特点。我国积极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 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乐观的心理素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医学教育, 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勇于创新。创新是知识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是人类对于实践的扩展性发现、创造性结果, 首先表现为个人行为, 不同领域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创新是劳动的独特形式, 是实践的阶段性发展, 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 运用已知的信息, 不断突破常规, 产生未知的新事物。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复合型人才具备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产生了创新活动, 就具有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懈动力, 也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 我国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人才强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单一型人才已经逐渐被复合型人才取代,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后期, 由于科学本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科学与教育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1]。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过于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文教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影响到了医学事业。医学教育模式上,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劳动人事制度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对传统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多问题[2]。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模式上转变思想、与时俱进, 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新健康观念的形成, 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 需要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 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 开阔医学生对疾病的观察能力, 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走“三个面向”的发展道路, 转变教育观念, 适应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努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是人类相互联系、互相合作形成的群体。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最终决定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培养拥有高科技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关键。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现代医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 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现代医学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 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医生治疗单个病人为主导转变为众多人群预防保健为主导, 从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制转变为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医疗体制。医学院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准确肯定了素质教育的价值, 重视综合素质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探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是国家医学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是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 就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成绩作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主体和关键,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任重道远。

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医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遵循共同的规律。因此, 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智能框架, 即除了注重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融合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等学科的知识, 着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3]。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医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生命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生命的维持受到规律的控制, 反映了整体生命内在联系, 决定了机体变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各种规律为医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模式, 注重医学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培养, 注重医学与人文的结合, 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人才对不同领域的适应性, 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人才个性的发展。

3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 主要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 培养治疗型医学专业人才, 为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医学教育开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4]中关键是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教育的核心, 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调整课程结构要以社会分工为前提, 与学科基础相适应, 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 遵循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同时, 要从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出发, 结合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 大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此外, 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提高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调整传统课程, 增加新兴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理的课程结构能推进医学与人文交叉体系建设, 开展医学与人文课程研究, 发展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 建设一支道德品质优、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良好竞争机制, 使教师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教师要以健康的思想教育学生,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 以高尚的灵魂影响学生, 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这就是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具备了“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以满腔热忱去感染学生, 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并拥有持久的影响力。教师用良好的品格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最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一天太阳的升起。教学是一项技术, 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和传授,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专业性、综合性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法改革, 充分利用资源辅助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攻读学位、业务进修、岗位培训的机会, 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向年龄结构年轻化, 学历结构高层化, 职称结构合理化发展, 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方针,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5]。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责任, 成为了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医学生勇敢探索, 发现新规律, 丰富新体系, 形成新思想;培养医学生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激发医学生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配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医学生创新的宗旨, 以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 营造“严谨、求实”的创新氛围,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院校的目的。复合型人才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融合, 达到对原来能力的超越, 能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思考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种新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办法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造就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社会在要求复合型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 强调拥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 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前提。

各行各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都不同, 根据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 医学院校应该立足国情, 不断探索, 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21世纪, 医学教育改革出现新局面, 面临着新的挑战。医学教育的进步, 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仅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医学生, 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医学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必经之路。作者就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以及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敏, 王安富, 李连宏, 等.“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6) :59-63.

[2]王翠翠.医学生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4) :28, 55.

[3]凌保东, 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6) :20-21.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1-4-24.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汽车技术进步加速、汽车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的今天,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如何体现它的培养目标,如何顺应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要求,是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个案,对高职汽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完善、充实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方向是前提

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应突出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培养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人才。另外,各专业之间应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培养一专多能、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协调统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以服务汽车后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汽车运用技术类专业群。汽车后市场指汽车生产出厂到报废的整个过程,包含汽车及配件的销售,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的保险与理赔,汽车整形与装饰,二手车的交易等领域。对应的主要岗位群及人才规格如下:

1岗位群:汽车维修、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性能安全检测的技术管理、汽车零件检测与鉴定、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涂装维修工、涂料调色工、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汽车机电维修技术员、保险类公估行公估员、保险公司车险员、旧机动车评估人员、汽车机电维修工等。

2素质结构: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辩证思维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知识和能力结构:本专业群培养的学生都应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工具书能熟练地阅读汽车说明书、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识图、一般机械机具使用的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同的专业方向还应具有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还应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技术管理能力、消费心理学、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性能与使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关礼仪等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体现能力培养是实质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地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不协调,课时分配不合理,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技术人才素质的需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必须在社会调研、考察、技术论证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计划。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大纲及时修改或调整。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体系,突出能力的培养,力求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知识、新工艺的应用,使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最优化。为此,2006年汽车工程系组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走访了江苏省汽车维修企业近300家,发放调查问卷600多份,并聘请专家召开了汽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构建学生技能、素质结构。采用“1+1+0.25+0.75”分段学习: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基本素质课,搭建专业的基本素质平台,第二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技能课,构筑专业群所需基本技能t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和实训,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和第二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生的培养中。

1基本素质平台。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注重提高、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和政治素质,将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融入教学活动,尽量采用案例教学。主要课程:德育基础、政治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多媒体技术、体育、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用英语、汽车职业入门、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强化训练。

2专业基础技能平台。现代汽车服务企业传统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代替,因此,应加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适当拓展“专业”基础技能教育的广度,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专业群学生从事岗位通用的基本技能培养。通过该平台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汽车后市场各服务岗位所需的汽车各总成件的拆装能力、维护与保养能力及基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力。该平台包括发动机机械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柴油机维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空调及车身电器维修、汽车传动系统维修、汽车制动系统维修、汽车转向与悬挂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使用与维护10门课程,打造服务于“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群”的核心技术能力。这些课程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做学合一。

3专业职业技能平台。针对专业群各专业学生从事岗位的特点,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定向,选修相关课程,培养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如汽车整形岗位选修: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事故车评估等。再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选修:汽车销售礼仪及洽谈技巧、市场营销学、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标准销售流程、汽车4S店实务与管理、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保险与理赔。注重所需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这些课程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所有课程实现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并且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化“模块”学习。

4综合素质平台。注重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以往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将素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来考虑并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计专业教学方案时就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来实现,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选修课程设置等活动来保障。该平台主要通过专业的选修课程、学院开设的任选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实施。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1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武装自己。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相关的先进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提倡教师具有“双师证”。

2重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一方面按照教师的专

业方向,建立教师到相应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专业教师必须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力度,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要求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积极编写专业课教材,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化教育。如我院在财务预算中设立院内科学研究基金,用于院内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教育课题和自然科学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设立院内自编教材专项基金,资助经过论证后可行的自编教材的出版,用于鼓励教师不断改革教学内容。

四、建设共享性、复合型实训基地是保证

高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及其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环境的建设正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据工作情境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设计实训项目,依据专业群各职业技能模块建设实训基地,其中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室、综合模拟试验中心、仿真实训系统和生产型实训基地。根据专业核心教学项目设立相应的生产性实训车间,每个实训场地接入互联网,设立多媒体讲课区,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基础实训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的需要。

2完善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实行了两个转变:第一,将封闭式管理改变为开放式管理。实训基地的开放时间基本与实训内容相对应,对必修课的内容,可按课程表规定,统一安排时间。同时,还选择若干时间段在课余开放,这样既可让技能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补做个别实验或进行基本训练,也可让有潜力的学生尝试做选修内容。也可以建立预约开放制度,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经教研室或者任课老师同意,由实训中心安排学生从事所要求的实训内容。第二,实训基地管理手段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改革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我们开发出一套适合院校实训基地实际情况的管理软件,依托校内相关专业,组织师生联合开发,并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实训的一个内容。此外,在加强实训基地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责任管理的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将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优绩优酬,拉开收入档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校外实训基地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联办,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一般由企业负责,学院主要起协调作用。或者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联合成立校企实训基地专业工作组,由校企双方有关人员组成,制订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为学生参加职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五、实行动态科学管理是需要

1从根本上改革考试制度,把握教学评价的科學性。改革考试制度并不是要废除考试本身,而是要做到考核“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而决不是死记硬背住某些知识点、“重点”、“考点”,所以考试的内容应把握住这一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应以实践为主,如课程设计、调查报告、科技实验论文等,这需要任课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调查、设计、科研的全过程,从而对其结果作一个公正完整的评价,这样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能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刺激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它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至于某些资料性的知识点,如比较繁琐的公式等,则不必要求记忆,考试可以开卷或半开卷或给出相关资料的形式进行,当然这种形式对试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探索将专业技能考试鉴定、工种等级鉴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社会考核与这些课程的校内教学、实验、实训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朝着身怀多种技能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育,课程优化,人才培养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 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随着新医改深入实施, 医学发展多学科融合, 一方面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同时促使本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将我校医学检验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优化, 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目标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1 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全面深入了解国内外同类高校的本专业建设现状、本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求知意愿。以社会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 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基础, 根据培养目标定位,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观念。整合实验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用人单位和学生在修订过程中的参与,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原有教学大纲。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 调整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 采取全程教学总学时控制, 在课程内容上压缩理论总学时15%~20%, 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和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特别是综合实验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制定合理、科学,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修订教学计划。选择 (或自编) 合适的教材 (含实验教材) , 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检验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数控制在1:1以上。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自主实验的时数, 要注重突出医学实验诊断的特点, 把握好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关系, 删除已被临床淘汰或少用的实验内容, 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

2 整合专业课程, 应用形成性评价

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临床血液检验学、临床免疫检验学、分子生物检验技术等学科的理论课以贯彻少而精原则, 精简课堂教学学时。明确整合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压缩课堂教学总学时, 加强课外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穿插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介绍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 灵活多样, 启发思维, 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将“问题为中心 (PBL) ”教学方式放在是在学生专业课即将结束及到医院生产实习之前进行, 它将4年所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中的各知识点贯穿于病例中,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促使学生将三者更好的结合, 在给出的问题中不给学生标准答案, 让学生根据病例自己分析,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 又可对检验专业临床医学课学时少进行充分的补充。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多次设评分点, 使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困难、疑惑,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及时修改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到达教学目标。

3 突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检验医学就是实验诊断学。教育部明确提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上述要求, 改变长期实验教学从附的地位, 坚持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淡化学科界别, 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 设立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实验, 作为独立开设课程, 单独报送考核成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实习之前以根据前面讨论的病例内容取自临床病人标本实战实行实验诊断大综合。实验小组到医院收集标本, 查阅病例, 回到实验室讨论, 提出进一步需要检查的项目, 并到制定实验计划及测定, 最后将所有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如有需要还可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检查。实验结束后再次分组讨论, 最后学生提交一份论文式实验报告。使实验、实训、实习能够有机的衔接。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4 贯彻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相结合

建立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检验实验教学平台, 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条件。我们现有检验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100平方米。实验设备先进, 总价值在700多万元。教师现在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大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等35项, 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供人才、科研实践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一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实验教学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组合;学会到创新, 三个层次的传变。以科研促进教学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为基础的主动学习, 并涉足了学科前沿领域,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5 明确职责分工, 形成多站式考核方法

围绕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医学检验服务的需求, 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课题较大, 涉及5门主要专业课程, 存在一定难度。实行分工负责包干, 设分题和总负责人, 各课程组统一研究内容、程序、方法、标准。经常进行督促检查, 确保课题顺利完成。调整教学内容、增设选修课, 积极吸纳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检验中的应用。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是采用终极性评价, 一张试卷“定乾坤”, 而现在使用的是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提问、阶段性测试、临床病例讨论、学习态度、课程结束理论及实验成绩, 实验操作考试应用多站式考核。为了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医学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采取了多站式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法能够客观、可信、全面、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 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制订学生参加“四早”学习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形成了具有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法。

6 综合素质培养服务社会

全面实施素质培养是高校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引导学生参加“四早”实践: (1) 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接触临床, 服务病人。学生大一、大二时就要参加医院或血站志愿者服务, 参加社区卫生服务, 早期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 培养医德情感。 (2) 早期熟悉工作环境:学生在大三、大四参加相关专业科室活动。 (3) 早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早期深入专业领域:要求学生在假期回生源所在的县、区医院检验科见习。了解见习医院检验科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设备状况、开展项目等, 认识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会与病人、同事交往、沟通的技能, 更有直观性, 培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及对病人的理解,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提高, 加快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补充, 增加感性情结, 激发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在每学期保证参加8个学时以上, 学生在校期间用课外时间必须修满创新和素质拓展6学分。

通过5年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三结合的原则, 探索并实施“一二三四五”特色教学体系, 即: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观念。坚持二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科研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原则。突出三个基本: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强化四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培养五个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方法, 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国杰, 曾宪智, 睢凤英等.关于建立中国特色PBL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7) , 41-42

[2]谢雯霓.浅析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和教学方法[J], 现代医院, 2010, 10 (8) , 155-156

[3]李艳, 袁忠海, 郭素红等.加强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7, 28:59-60

[4]赵臣, 李艳, 袁忠海等.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4, 146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6

自2013 年以来,北京地区构建了多个区域医联体[4]。这一合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医院管理局所属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医院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提升区县级医院的管理、临床及科研水平。随着医联体建设的稳步发展,北京市区级中医院转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医院人才发展的着眼点也随之转变。既往认为区县级医院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及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5],但要适应新形势下高速、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即便是区级中医院也迫切需要提高科研水平,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临床型人才转为临床科研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而相关的人才培养作为区级中医院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提上日程。然而,传统医院对人才只关心招才引进,只注重于人才的使用,而甚少关心其培训和成长[6]。有的只引进不培训,或简单依靠培训,推着人才向前被动进步,这是既往区级中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误区。因此,成功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离不开医院对于人才的主动培养,而良好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相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支撑区级中医院在医联体建设形势下稳步而快速地发展。

作为支撑区级中医院长期发展重要群体之一的青年人才队伍,这一群体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年轻学习能力强、易于培养;第二,多数为研究生,并且已接受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及临床业务能力。因此,这一群体无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对象。然而,目前国内针对医联体模式下区级中医院尚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多样化复合型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能力评价指标。而科学的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机制,能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优化。因此,运用有效的科学手段构建一套易于推广且适合区级中医院复合型人才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步骤与方法

本研究根据医联体模式内区级中医院人才建设需要,以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评价作为切入点,在文献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的特点及内涵,并结合中医人才的特殊性,通过小范围的专家访谈,筛选出涵盖了医学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各个不同维度的初始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选择熟悉中医院人才培养及考核的15 人组成专家组,进行2 轮问卷咨询,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以及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产生医联体模式内区级中医院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评价核心指标及其权重,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咨询专家的基本资料、各项指标赋分及专家协调程度采用Excel 2010 进行描述性统计;评价指标权重采用yaahp 6.0 软件以层次分析法计算,并对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进行校检。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共有来自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东直门医院3 个医联体系统的3 所三甲中医院、3 所二级甲等中医院以及1 所中医药大学的15 名专家参与咨询。这些专家中,职称为正高级的8 人(53.3%),副高级的5人(33.3%),中级的2人(13.3%);文化程度为博士的5 人(33.3%),硕士3 人(20.0%),本科4 人(26.7%),专科3 人(20.0%);从业时间20年以上的10 人(66.7%),10~19 年4 人(26.7%),5~9年1 人(6.7%),从事工作(叠加)卫生行政管理13 人(86.7%),科研管理10 人(66.7%),临床医疗12 人(80.0%)。对评价指标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60.0%的专家为非常熟悉,33.3%的专家为熟悉,6.7%的专家为一般。专家目前所在岗位:医院院长5人、人事处负责人3人、医院教育处负责人3人、医务处负责人1人、医院科室行政主任2 人、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1 人,从事的工作均与医院管理、科研或临床相关,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2 专家积极系数

积极性系数可通过问卷回收率和提出建议的专家所占比率进行衡量,本研究2 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在2 轮咨询中提出建设性修订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0.0%(9/15)和20.0%(3/15),专家除对修订的内容进行阐述外,还对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考核手段以及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就自己的观点给出详细的叙述,可见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

2.3 核心指标筛选

在专家访问和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医联体内区级中医院复合型青年人才应考核的要求,概括出包括三方面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共计27个征询项,请专家依据其重要性在1~5间打分,非常重要为5分,不重要为1分;计算每项指标算数平均数,将均数<中位数的指标剔除;并根据专家提出的具体修订意见对指标进行适当增减、合并。第2轮咨询请专家根据修改后的指标再次进行打分,并进行协调程度的检测,而专家的协调程度体现在指标的变异系数,一般认为变异系数大于等于0.25,则专家们对该指标的分歧较大,协调程度差[7]。最终各项指标变异均小于0.25,提示专家协调程度良好,由此确定最终核心指标(二级指标经合并为5项)(表1)。

2.4 核心指标权重的赋值

在核心指标筛选的基础上,取专家第二轮对核心指标的赋分均数,采用T.L.Saatyl~9标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逐一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各矩阵一致性校检均小于0.1,表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将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连乘即得到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表2)。

3 讨论

3.1 考核评价是促进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从医联体内区级中医院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的基本素质、临床业务、科研水平3 个方面入手,层层深入,对各级指标的评价进行量化并建立参数。从研究结果来看,作为区级中医院,良好承担临床工作仍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临床能力是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宏观层面考量复合型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而尽管在医联体模式下,科研仍作为临床的辅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整体临床水平,因此,科研方面的指标所占的权重较低,但作为复合型人才评价指标仍是不可缺失的一块。以上的指标直观地体现了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能通过考评的形式将复合型人才建设的管理目标落实到每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上,进而促进人才的培养。

3.2 评价指标反映了对区级中医院人才的现实要求

一些国内的研究[8]认为,综合性医院人才应从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学术能力及教学水平4 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除教学水平以外,其余3 个方面均与本研究论点一致。但作为医联体内区级医疗机构,其承担的教学工作较少,且青年人才本身并不具备承担教学任务的硬性条件,因此,本研究仅选取基本素质、临床业务、科研水平作为青年复合型人才考核的重要指标。其中基本素质对于优秀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重点考核内容,从权重上分析与临床并重,而其中医德医风以及协作能力是重中之重,说明学会做事之前当学会“做人”。另外,在公立医院内,临床、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整个医疗团队的协作,因此,人际方面的协调性相较于个人能力更为重要。这与国内学者[6]提出的关于医院优秀人才的概念一致,强调能够为组织和团队的成长发挥各自优势的人,就是医院需要的人才。并且在基本素质中增加了创新思维的考评,这也与既往的研究结果[8]相异,主要因为医联体的建立本身就是公立医院医改进程中的重要创新,为适应新形势下谋求医院发展,青年人才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新思维。

另一方面,中医院人才的要求相较于西医院有显著不同,除了对于中医临床技能力求熟练掌握外,对于西医临床能力与现代基本临床技能重视程度日益明显,尤其是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更不能忽视西医临床技能的提高。因为在当今的医疗大环境下,尤其是公立性质中医院内,纯粹的中医青年医务人员难以立足,一是由于患者对于综合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二是随着分级转诊制度的实施,区级中医院对于一些中医有可能无法解决的疑难重症需要尽快转诊到上级医院,以免延误诊治。因此,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同步发展是目前及未来中医院发展的大趋势。而在基本临床技能中,医患沟通技巧权重远高于其他几项,体现了临床工作中医患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科研方面,对于复合型青年人才的要求自然不能与中年以上人才同日而语,尤其在区级中医院,因此在第一轮的专家咨询中删除了关于各级别课题参与数量的考核,但仍有部分专家提议将其作为青年人才评价的加分项目。

3.3 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待建立及完善

尽管评价指标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但在考核过程中仍存在相关问题。例如,中医思维以及科研思维,难以用统一的、能被广泛接受的方式进行成果及水平考核,传统的中医思维考核方式以答卷或考官问答形式为主,对某书面病案进行辨证论治。专家针对这一点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中医思维的考核可通过考核评价对象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患者以及疾病的望、闻、问、切技能,处方的理法,方药缜密性,传统中医对于该疾病病机认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根据疾病不同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进行全面评价;而对于科研思维的考核可定期以科研项目标书或任务计划书的撰写内容作为评判对象。但以上评价方式必须得到医院及整个医联体内上级依托医院的支持,并且需要通过考核评价试运行,从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反馈,以进行及时修正,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放在考核方式及措施的完善及试运行上。

3.4 合理的奖励制度是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

在当下临床工作极为繁重的情况下,如何使培养或被考核对象认同和支持评价及考核方式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以往基层医院的各项人员考核中,被考核的医务工作者或多或少存在负面情绪,针对这一点,专家提出应通过提高奖励力度,而不能通过处罚手段来解决。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医院应制定相应的科技奖励政策,如在对获得国家、部、市、区级项目的负责人应予以奖励,而一些医院为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大胆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对获得科研奖励者,除专项奖励外,医院再配套2~3 倍奖励[9]。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业务论文,费用报销不滞后[10];对于在临床考核中表现优异的人才也应给予丰厚的奖励,这样才能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基层中医院留住优秀的青年人才。

4 结论与展望

未来医联体建设将会进一步覆盖全国各市区及郊区,使各级医疗机构更为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同时随着大型三甲中医院人才逐渐饱和,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将进入到区级或基层中医院,因此,中医院将面临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的调整和转变。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联合应用,针对医联体内区级中医院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评价指标,对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科学统计,保证筛选出的指标及其权重的客观性,对实际开展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本研究未能进行更大范围的专家咨询,因此,在评价指标筛选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本研究所制订的指标体系,尚待实际测试应用,从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期为医联体内中医院人才建设提供思路。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究医联体内区级中医院医学复合型青年人才评价的要素。方法 :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根据咨询结果筛选评价核心指标,并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结果 :初步建立医联体内区级中医院复合型青年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素质、临床业务、科研水平在内的3项一级指标及5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素质0.444、临床业务0.444、科研水平0.112,其中权重最大的2项三级指标分别为医德医风和创新思维。结论 :基本素质、临床业务是区级中医院复合型青年人才的考核重点,科研水平仅作为辅翼,而其中医德医风以及协作能力是重中之重,说明个人修养相对于个人能力更是青年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本研究中所制订的指标体系,尚待实际测试应用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期为医联体内中医院人才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医联体,区级中医院,复合型青年人才,德尔菲法,评价

参考文献

[1]汪红兵,李彬,刘东国,等.基于京津冀一体化构想下的中医医疗联盟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4):23-24.

[2]田剑,牛雅萌,沈颖,等.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方法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0):70-72.

[3]郝义彬,魏海英,刘敏,等.跨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模式[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3):32-34.

[4]李江,张铁,肖诚,等.医学检验服务支撑平台在区域医联体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77-78.

[5]李江峰,田立启,修海清,等.医院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25-27.

[6]杨坤,肖华锋,刁天喜.关于研究型医院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院,2015,19(4):63-65.

[7]袁青,黄淇敏.应用德尔菲法筛选医院中层管理人员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9-12.

[8]张妍,刘萍,周洁,等.三级综合性医院高级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0):140-142.

[9]秦遵武.县级医院人才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3):53-55.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7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钢铁行业,教学

1.钢铁行业的现状和展望

伴随过去三十年我国GDP的高速增长, 钢铁行业进行了快速、无序地扩张, 如今我国钢铁产量、产能等多项指标已居世界第一。然而巅峰过后是低谷。2014年, 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 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节能减排取得了新进展。同时, 由于下游需求减弱, 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企业资金紧张凸显等, 全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的新常态,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速度将加快。同时随着新《环境保护法》实施, 钢铁企业环保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将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复合型人才

为了度过困难时期, 钢铁企业一方面采用低成本、低污染的新技术, 另一方面大量裁员, 以降低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少而精是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在钢铁企业, 一人身兼多职、多岗一人将成为新常态。这就要求企业员工是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具有多专业 (学科) 知识和技能。钢铁企业从接受订货到生产、发货的流程长, 工厂多, 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

3.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几个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按单一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 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的新要求。在对钢铁企业的调查研究中表明, 不少普通本科生虽然后劲足, 但专业能力欠缺, 上手慢, 也不能适应新要求。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需要考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几个问题。

(1) 设置复合型专业。经过专业调查, 了解钢铁企业对双专业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进行人才规格分析和课程分析, 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 才能有效设置复合型专业。复合型专业学制一般为四年。复合型专业的设置既需要一定的社会需求量, 又要求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能力来举办双专业, 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有条件开展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 在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 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外, 可以申请修读另外一门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后, 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充实自己, 掌握复合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1]。

(2) 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造。复合型人才专业主要有跨学科大类和跨专业类别两种。跨学科大类, 如“管理+工艺”型。跨专业类别, 如“工艺+自动化”“工艺+设备”型。两种不同类别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在课程的组合上, 应该有所区别。课程组合有横向和纵向方式。跨大类专业宜采用横向组合, 可以确保两种专业课程开设和专业训练的相对完整性, 有助提高学生第一就业岗位与长远职业转换的需要。对于同一大类的复合型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方向, 课程组合可以考虑选择纵向式, 因为基础理论课程的相通, 可以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上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增加专业课程的纵深感[2]。

由于学科 (专业) 之间交叉渗透及教学计划总学时的限制, 在现代职教理论指导下, 课程走向综合化、一体化是一种趋势。学生应先学习涉及知识点、技能点较少的专业课程, 然后学习涉及知识点、技能点较多的综合课程 (或一体化课程) 。课程综合化包括学科间课程综合化、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课程综合化、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课程综合化等。

(3) 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复合型人才, 不必要求每个教师是复合型人才, 但教师须在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 对其他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教师之间才能互相沟通和协作, 组成一个很好的教学团队。很多学校的系部、科室按专业类别配置教师, 同一部门教师专业清一色, 不利于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学习, 一起参与大型的、综合化的科研项目。

(4) 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需要跨专业选课, 可以在理顺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限定选修课中, 增加校内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在不转专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其他专业、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3]。

参考文献

[1][3]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1) .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8

就目前情况来说,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主要有三类:一是到各县市的幼儿园任教;二是到教学对象相对更小的早教中心任教;三是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就职但同时也担当起单位文艺骨干人才的角色。

由于用人单位类型和用人目的不同, 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 而近年来幼儿教育行业竞争激烈, 导致办学水平在不断竞争中也水涨船高, 因此, 对所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水平也越来越高, 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以往教学模式所培养的普通全能型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用人需求, 各单位较倾向于专业技能全面, 而又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 尤其是这“一技”体现在音乐方面, 或者声乐、舞蹈、器乐等, 这样一来,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突出一所幼儿园的特色和办学品牌, 从而吸引生源。那么,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多能一精”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及其就业现状

当前, 我省乃至全国中幼师行业普遍缺乏专职的专业水准较高的音乐技能的教师, 可以说社会需求量很大,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幼师人才, 以及少数企事业及公司的文艺骨干人才。作为幼师和早教培训教师, 必须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 尤其掌握一种突出的音乐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应具有创新意识。然而, 要成为一名“多能一精”的幼儿教师, 除了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必须具备条件以外, 还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 那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对国家对民族怀有深厚的情感, 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去了全面的专业课程外, 音乐方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如唱歌、弹琴、舞蹈, 唱歌还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等。弹琴也有多种多样的琴, 钢琴、提琴系列、二胡、笛子、扬琴、小号等。

目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入学前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 二是大学阶段所获取的知识, 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等。所以我们可以在入学后的后期教学中, 重视前期的基础情况,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可以通过平时举办技能观摩、才艺大赛等, 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所在, 重点培养突出方面的技能, 从而体现出“多能”教育中的“一精”。

二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方向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每一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尤其又是师范类的学生都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授课, 高质量地完成对于教案、讲稿、学术论文、教学总结、学生评语等文字表达和对专业知识、问题、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即兴表达和讲解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加强思维能力是提高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两方面, 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作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重视组织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具备一定的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将来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艺术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为此, 应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 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 做“多能一精”的多面手和特长家。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它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思维的创新。同样的教材和同样的教学对象, 由于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不同, 往往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 使其教学手段和知识结构更全面, 进而体现出“多能”。

重视音乐特长培养。在以上全面培养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的音乐特长培养, 发现其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项目, 重点培养, 针对教学, 让其在“多能”的基础上更突出“一精”。在这一点上, 具有多向思维和创造能力、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需要的“多能一精”的新应用型音乐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培养措施和手段

(一) 坚定信念, 明确学习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 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担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专业演唱家或演奏家, 在专业学习上既要精更要广。因为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 而是掌握一种培养幼儿兴趣和智力开发的手段, 最后才是入门音乐的方法, 因而要明确最终目的去服务。针对幼儿教育需要, 在专业学习上我认为基础理论知识要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要以适用为准, 一切学习要服从并服务将来毕业后的幼儿教育, 坚持“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学习目标, 把更多精力用在教学教法的研究和专业学习上“一精”求精, “多能”求广的掌握, 不能片面追求专业上的“高、精、尖”。

(二) 学好专业知识, 夯实教学基础

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立足之本, 必须认真学好并自觉做到多听、多唱、多看、多练来加深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多听是要听别人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建树的名人演唱和教师的范唱, 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借鉴;多唱是通过教师的指点, 自己的实践, 不断修正并提高演唱技艺;多看是在博览有关书籍的基础上多观察别人尤其是名人、明星专场音乐会或大型文艺演出和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把理性的东西上升为感性的认识;多练就是要在多听、多看的前提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训练, 提高技能。

(三) 积极参与实践, 提高技艺水平

艺术实践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通过实践既能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能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 有利于接受新信息、夯实理论功底、拓宽知识面;另外, 可以提高音乐技能, 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音乐技能的发挥, 提高艺术表演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要领, 积累艺术经验。

(四) 规范学前专业教学技能, 献身教育事业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期间一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增强师德意识;二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普通教学理论, 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教学技能,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加强“多能一精”素质的培养并持之以恒, 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专业“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教师。

总之, 通过平时综合技能的培养, 全面知识的教学, 而又重视个性化的培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 需有多专业教师综合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训练, 尤其音乐专业各专业教师配合是交叉教学, 针对性的点对点重点辅导,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 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践过程, 是培养模式实现的难点之所在。同时, 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业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对整个行业幼师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秀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2 (18) :99-100.

[2]戴娇娇.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付强.高校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4 (03) :42-43.

[4]樊丰富, 罗巧英.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0 (33) :62-63.

[5]朱佳.高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数码钢琴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 2011 (6) :103-104.

[6]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7]方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110-112.

[8]李波.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2 (21) :145-146.

[9]王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70-72.

[10]赵希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 2012 (12) :68-69.

[11]李香玲.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的反思[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3 (09) :32-33.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9

关键词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复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8;G642

Abstract Dur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bout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science, we have cultivate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through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training base.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multi-skill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The quality of two major students have been accepted widel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 multi-skill applic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遗传资源丰富,包括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五指山猪、海南猪(屯昌猪、临高猪、文昌猪和定安猪)和白莲鹅等16个畜禽品种与遗传资源[1],以及蟒蛇、金钱龟和黄喉拟水龟等特种野生动物资源[2]。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正是基于热带畜牧业和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应运而生[3-4]。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与畜牧兽医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5]。该人才培养体系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为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了海南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在2014年,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进入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表明这2个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

1 全面深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其它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见图1。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了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了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了学生英语拓展教育、创新创业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5]。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教学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劳动、科研与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习、临床诊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率逐年提高,在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分别占到总学分的17.2 %和16.8 %。

2 加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海南特色畜牧业及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的需求,提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 a在学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校内教学基地实习,1 a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 不断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 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与共建关系[6]。每年派出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锻炼,学习和参加生产。目前,该专业已建有校内养殖基地1个,龟鳖、蟒蛇、孔雀、野猪等校外特种养殖实践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多个(表1)。

3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培养过程

当前,尽管本专业建立了多种校内实训平台,但学生一般都要到大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后才能进入论文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研究试验时间过紧,时有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因草率完成而出现质量欠佳的现象发生,有的甚至无法依据试验中的新发现开展探索性研究,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点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专业老师的特长、不同模块课程体系特点与差异等,加快学生对专业、专业老师和教学模块的认识;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和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7]。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要面临毕业论文试验、考研、考公务员和择业等的不同情况,结合专业老师的特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每个教师5-6名学生。导师将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有效推动本科教育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有效衔接。

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重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否合理外,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一线参加生产实践,还聘请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声誉单位的高级技术骨干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实践知识。截至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任课率为100 %。

nlc202309011813

5 强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与文件,强化学生实践参与意识,并进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反映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能力训练的教材、实验讲义或指导书,有必需开设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也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将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课程教学开展一些辅导、研讨、实验、设计、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基地中去,进行项目承包经营,获得的效益归班级所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其主持或参加其中的某些子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和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条件作保障,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仪器设备、师资、内容、实验动物、实践教学环境、时间安排以及相关经费等。

6 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制度。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方法除笔试外, 还有口试、答辩、辩识、仪器设备操作和现场测试、技能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南金龟园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临高狄娜孔雀养殖基地、海南文昌东盛弘蟒蛇基地以及儋州正清源野猪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现场听课与观摩,或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考察锻炼和顶岗挂职,以及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技术攻关课题,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保证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办出了独有的教学特色。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项目组成员累计主持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7本;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第一完成人出版译著3部;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2011年以来指导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9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9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 肖 杰.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2] 周 婷. 龟鳖分类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林 苓. 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 170-7 171,7 173.

[4] 罗 锐,张 彬,宋虎威. 海南畜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研究[J]. 饲料博览,2012(2):27-30.

[5] 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 2013:16-25.

[6] 杜 丽,于向春,杨雨辉,等. 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14,38(2):64-66.

[7] 吴科榜,满初日噶.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9-92.

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篇10

(一) 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任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省的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 专业设置重复, 造成资源浪费, 例如我省目前的会计人才已处于严重饱和状态, 但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却没有缩减。同时社会上一些紧缺人才例如:医学电子专业、智能建筑与设计专业、物业管理等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课程体系陈旧, 内容老化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的“必须、够用”为原则, 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课程的开发, 但在实际中, 很多院校的很多专业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进行了整合, 形成现有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 很多教材也很落后, 实践性不强, 与企业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不能够起到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 学生技能单一, 综合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无论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的安排, 还是每一门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 都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 在教育过程中过多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势必会减少学生知识的传授, 减弱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无法为社会培养有后劲, 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四) 实践教学条件薄弱, 实践教学未能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条件分为软条件和硬条件, 在我省高职类院校中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软条件, 还是实践教学的硬条件都还处于一个较弱的状态。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的很多专业还很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 这种现象在财经类专业中由为明显。实习基地能够接受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 大部份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任然按照传统的普通高校的课程设计进行, 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育特色。在教学中也是理论和实践向脱节。

二、加强河北省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 根据市场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在专业建设规划中, 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 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证。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学生的就业为主导, 以市场需求来控制专业发展规模。我省的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剔除一些不适合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 建立一些我省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也要加大发展几个优势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院的特色建设, 提高学院的效益。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省高职类院校的教育成本, 节约了社会资源, 提高了社会效益。

(二) 调整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的选取取决于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来决定, 同时也要兼顾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课程设置可分为职业素质课程, 职业知识能力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在专业设置上既体现学院的专业特色, 也要突出为我省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在选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序化课程内容, 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当然也要对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合适的安排, 通常情况下, 学生刚一进入大学校园学习, 都得有一个适应的时期,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也明确了兴趣、爱好即可进行专业学习。

(三)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一两门企业一线需要的专业知识, 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人文、身体素养,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前提下, 为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智力为主的前提下, 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发展, 培养学生的康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四)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监管制度

实践教学时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建设上我们首先要进行硬件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保障, 各高职类院校要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拓宽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建条件。同时实践教学的建设还需要有配套的教材和辅助资料做支撑。另外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需要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做指导。当然实践教学的效果还需要有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帮助检验是否实现了实践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绪龙.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上一篇:突发环境舆论公共事件论文下一篇:泰州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