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精选12篇)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1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上大部分医学院校进行了彻底的课程改革, 以适应社会对医学院校学生新的要求, 但是医学发展的超前性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性的矛盾仍然存在[1]。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为改善医学教育标准, 1999 年10 月发表的《基本医学的国际标准》报告, 成为鉴定认可医学院校的参照标准;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于2008 年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但是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行业标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适应服务和技术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 为基层培养全科医护人员与实验操作技术人员的专科医学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 受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束缚, 再加上三年学制的影响, 高职高专毕业生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如何走出困境, 找准出发点, 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 学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缺乏关联性, 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并不紧密, 极易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膨胀, 课时不断增加, 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另外, 在课时分配上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略人文知识构建, 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不够;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配合不够默契, 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现行评价体系仍旧把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放在首位, 对于动手操作能力重视不够, 更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操守的评价。
2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分析
2.1 适应国情需要
医学院校的改革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进行, 不能盲目地跟从某种改革方式。目前,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主要开展以教学方法为对象的改革, 他们认为在知识快速发展时代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发展中国家则注重与本国卫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重点改革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应本国医学发展实际。现代教育普遍以学生发展需求为立足点, 因此, 医学院校改革应适应发展需要, 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 学习国外先进方法, 弥补自身缺陷, 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2 加强课程间的整合
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 积极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 保持了知识的实用性, 减少了学科间内容重复, 压缩了学时,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这样一来可用腾出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社区护理、心理行为研究以及人文类学科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 成为基础雄厚、素质高超的精英型人才[2]。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程度, 使课程灵活多样。由于高职高专学制只有3 年, 因此,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刻不容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后, 加强实际操作训练, 通过临床问题或者病例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结合临床病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理论, 在学校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 早期接触临床,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医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立职业概念, 为以后服务患者打下良好基础[3]。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通过增加课程数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4]。对于有较强专业技术性及学生从业必需的理论课要加强, 以确保学生理论基础到位;减少一些不必要课程的学时数, 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其兴趣, 让他们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对医学伦理、职业素养课程不但要增加学时数, 还要在平时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标语、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 所以要求其改革必须满足培养要求, 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贯穿始终。而在现代教学模式下, 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鼠标—多媒体”的转换, 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适应发展需求, 而且对于医学类专业教师来说, 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懂得临床医疗技术, 成为“双师型”人才[5]。学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型”骨干队伍和学术带头人, 加强与医院间的交流互动, 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培训, 到医院进修, 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聘请医院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开设讲座,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学生成才打下基础。
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慕课”教学, 通过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实现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 把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多向互动,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 教师通过“慕课”教学重塑师生关系、重建课堂教学环境, 实现教师理论引导与学生自主知识构建的统一, 加强师生交流,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加强PBL教学模式等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推广, 鼓励教师多提问题,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小组为中心,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在交流中对教学过程、效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教师教学提出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看法,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自身能力发展。
培训出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师之后, 还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医学教育的内容不断发展, 只有不断更新医学院校的施教内容, 让高职高专医学生知晓最前沿的医学技术和手段, 才能积累经验,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带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高职高专医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短、学习动力不足, 相对于本科医学生来说更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要不断寻找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2.4 加强临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一些改革成功的医学院校的经验, 也是现代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院校来说, 实训、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可以应用的技术, 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来实现。学校可以通过校办研究场所、实训基地、实习医院的方式提高自身实力, 让本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也可以与校外医院合作, 为学生实习开辟新的道路。
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实习是决定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关键, 尤其是对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实习的医院情况比较复杂、良莠不齐, 可能会出现医德医风不正的情况, 而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不是很强, 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学校和实习医院多沟通, 医院在加强从业者职业素质的同时, 也要联合学校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违纪情况, 使学生时刻保持一颗警惕之心、敬畏之心,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医学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 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院校更新知识体系适应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 医学类课程改革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成为“双师型”人才,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摘要:我国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受困于“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模式, 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的情况, 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积极探究符合国情的课程改革模式, 加强基础课和临床的整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使学科发展能够适应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邹飞.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4) :1-2.
[2]黄艳, 线福华.实践医学教育标准以系统推进课程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1199-1200.
[3]眭建, 孙英琨, 周英华.从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改革[J].医学教育, 2013 (1) :139-141.
[4]颜家珍, 冯泽永, 罗丽娟.根据医学特色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35-36.
[5]贺加.美国医学院临床前期课程改革现状及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39-41.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2
论文摘要: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悟到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倍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一、职业道德培养的多层次性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从认识观、世界观角度,认识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再者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
1、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有意识的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医学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推崇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构建大学生和i}六格与道德人格川,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课上会接触到病人的血、尿、粪等标本,教师皱眉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标本很脏,而厌恶对标本的检验,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教师很从容的拿取标本,并同时演说:“看着是脏,可我们在救人,救人和脏需要选择,你会选哪个?”这时学生就是另一种感受,职业的需要,看起来很脏,而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在救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一次升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佑量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Ilm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有计划和有目的实施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1、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医学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2,医学生入学教育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3、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仁”、“爱”教育,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核心,亘古及今,岁月迢迢,对数千年的我国文化思想产生极大的影晌,至今仍为我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领域,医心仁爱表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如,诚信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和Ilm床实践相结合。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众所周知,高尚医德的形成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榜样力量的感召身教重于言教,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5、举办具有医学特色的毕业典礼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3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0-01
目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医学类高职高专也不例外,英语被列入必修课。大部分医学生也看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学习上也非常主动。但随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招,学生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英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 ,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和不感兴趣。
1.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就学习目标而言,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1.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以及英语教学模式
1.3.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3.2教材方面:当前已有不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完型、翻译、句式、问题、写作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
1.3.3师资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门英语课程,还承担其他医学专业生的英语课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一部分教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时还难以适应《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英语教学工作。
1.3.4英语教学的模式偏离英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了解医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 内容多,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
2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英语水平摸底: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对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各专业各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各人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
2.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们学习英语只是简单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学习,只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学习,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3介绍异国风情:通过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民风民俗,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
2.4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教师要努力创建英语环境,通过创造现实的或者虚拟的英语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习惯,利用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穿插一些英语故事,英语典故,英语电影等等,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努力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学校也要加大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4
1实施个性化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 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 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与外界的互动, 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是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的学习理念和实践,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活动、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2000 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基本培养要求, 并在总结10 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基本要求》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实施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对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生自身不同学习需要的要求
目前,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生源地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较强;有些生源地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很难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目标等差别很大, 各自应采取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分别于2013 年10 月和2014 年10 月对我校2013 级和2014 级的普通大专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36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325 份。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都对统一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同一教材、趋同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统一评价考核方式不尽满意, 希望老师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通过个性化的英语学习, 丰富自己的生活, 实现自己的学习规划, 满足将来职业的需要。
4医学行业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有医学专业知识的高质量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更是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一部分, 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来展开。如果教学内容缺乏与医药卫生学科专业的联系, 缺乏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将无法适应和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要求》也指出, 高职高专“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即使是同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 学生的专业不同, 职业规划不同, 对英语学习的内容需求也不尽相同。可见, 实施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是实现培养高质量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5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探索
笔者通过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研究, 以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 以互联网、多媒体和校园阵地为依托, 建立个性化的语料库, 优化教学资源, 探索建立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的个性化英语教学体系。
(1) 更新观念, 师生形成共识
对团队教师进行英语个性化学习相关理论的培训, 明确教师的职责;向学生介绍外语学习的本质、阐释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主学习的自学责任。师生思想上达成一致, 形成共识, 为探索建立个性化英语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指导学生订立学习目标, 对学生需求进行分类
综合分析学生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 制定“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需求差异;开展行业调研, 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医疗机构的用工情况, 获得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需求, 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通过学校考核、参加等级考试和英语竞赛、加强专业英语学习、提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文化拓宽视野、欣赏影视音乐作品丰富生活等) 。从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和专业需求差异入手, 研究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分类标准, 对学生需求进行分类。
(3) 创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资料库, 讨论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方案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建立英语学习资料库, 满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个性化学习理念和各方面需求差异, 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研究制定和实施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体制因素、观念因素、条件因素等, 讨论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方案。
(4) 建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平台, 实施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对教师进行基于个性化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项目组织模式培训。将个性化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将个性化学习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布置、课外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学习内容组织、教师培养等方面。
在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 多元化设置课程, 动态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在课外实施个性化学习模式, 设计和建立以互联网、多媒体、第二课堂、选修课、课外活动、英语社团等为依托, 满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平台。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的设计和指导, 教师经常不定期地组织和指导班级、系、部和社团的英语朗诵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电影赏析、音乐赏析、小品表演、辩论等;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形式评价和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搭建起课堂加课外、自主学习加教师指导、个体学习加小组互助、书本学习加网络学习的英语学习立交桥,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化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下开展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不断提高综合语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 实现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6取得的成果
通过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施, 一方面, 学生能结合自身英语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并有丰富的语言资料库、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立体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加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主动性更强, 学习方法更得当, 学习效率更高, 学习效果更显著。英语学习不光为学生的学习和升学服务, 读英语经典、唱英语歌、英语朗诵、英语演讲、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等活动也丰富了课外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专业英语知识更丰富, 为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进一步树立了以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实践, 转变角色,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支教学教育相结合、具有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教师团队正在形成, 学校英语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为学校英语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在教学探索中, 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个别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从个性化学习策略实施前后的成效来看, 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应继续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给予合理的学习策略指导。有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尤其口语和写作, 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 表达不地道, 开口或提笔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加大“输出驱动”,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输入。另外, 由于网络、学习场地等硬件条件的制约, 学生获得语言资料库资料的方便快捷度还有待提高, 语言环境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索只是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的同时, 进行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听说和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摘要:学生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对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更新师生观念、以学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它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个性化学习,策略,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 nition, 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nthentic, 199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孙雁, 吴新炜.基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型英语学习[J].语文学刊, 2006 (6) :122-124.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5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6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徐颖,女,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及研究。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不等同于实验,也有别于实习。它包含实验和实习中的长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专业示范,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本校及周边学校师生、社会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基地。为基层进行岗前或岗位培训,为科研服务,以满足周边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一、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性、技能性、应用类的高等教育,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它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此,高职高专必须有供实际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实训基地。高职高专建设要求在提高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工作。这就要求除了能够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实施实践教学、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医学院校来说亦是如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建设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和真实工作情境相类似的实训经历作为就业前的基础,学生毕业上岗后就大大缩短了就业的适应期,能更快地、更适应地投入医疗事业。
二、应以发展的眼光、循序渐进地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高职发展的规律,并坚持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注重内涵发展,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实训基地的结构,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培训及其他服务,则是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发展的主要方面。实训室设备的配置上,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体现先进性,这样才能为运行时提供社会服务创造可能的条件。在建设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本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发展和建设能力,以及建设完以后实训基地正常运行所必须付出的费用。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总建设目标的规模,并根据发展需求的缓急轻重,安排好各建设项目的建设时间及规模,处理好近期建设及今后长期运行有可能发生的矛盾。努力在发展建设的同時,使教职工的待遇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稳定人心、留住人才、吸引和引进优秀人才,不断推进学校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度虽然还很旺盛,但也会有饱和的一天。而且我国还有存在很多家长及学生有名校情结及本科情结的倾向,他们从心理上还不是很认同和接受高职教育。另外,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并不是无限度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在“必须”和“够用”之问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避免过度建设,科学谋划发展的进程。
三、对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应深入研究、科学决策
一般建设初期主要集中的问题就是对于实训室方案的论证及仪器设备的选型是否恰当。要对旧的实训设备进行登记、筛选,之后再确定需新购的设备。对实训设备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采购数量进行逐一论证,采购方案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在实训室的开发建设上要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技能发展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基地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还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木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基地的建设应考虑到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尽可能地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并为相关专业实训提供服务。
同时,为使基地建设能按计划正常进行,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职责,可以确保工作过程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及运转的高效。
四、切实落实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维护及管理
基地建成后重点要考虑合理安排、满足学生实训,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做到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问题。努力解决实训基地建成后,在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费用的问题,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学校、系部多创效益。医学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其面对社会培训教育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师资条件,将教育资源优势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人员及在校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鉴定。将实训基地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的重要基地。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7
形成性评价概述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现在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这两种。总结性评价以鉴定分等为目的, 关注活动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的现实状况、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认同, 因此, 其评价与反思、调控功能很小。而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判断, 它通过搜集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每个环节的学习信息,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调动、需求的满足, 着眼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其结果是激励学生平时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也就是说, 形成性评价较总结性评价而言, 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推行形成性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学校各级领导重视, 政策引导由于受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中, 总结性评价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 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综合素质测评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 很多教育工作者并不熟悉形成性评价, 甚至存在某些误解和误用。此外, 由于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如果离开了学校政策支持, 将无法开展。要推行形成性评价, 必须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有改革的决心和政策支持。政策代表导向, 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学校支持形成性评价改革, 将为其实施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探索改进评价的积极性。此外, 政策支持也为实验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引导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 即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和技能, 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讲内容的直观式教学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推行形成性评价, 无非还是单元测验与章节考试, 其效果和意义都不大。所以, 应当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如英语教学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法, 在人体形态结构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TBL (Task-Based Learning) 等。
小班教学由于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为了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小班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形成性评价最终将流于形式。通过我校近一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班级学生人数应在30人以内。
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课程负担重, 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形成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 学生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 其课前的预习时间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后复习时间。因此, 必须从学校层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在完成形成性评价各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同学合作, 从各种书刊、音像制品、互联网上搜集资料, 然后加工、整理。因此, 学校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图书、网络、实验室等教学资源。
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离不开教师, 因此, 必须激发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的热情。可以相对减少教师科研工作量, 增加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指标建设。此外, 开展形成性评价会给教师带来许多隐性工作量, 必须对这部分工作量给予承认和经费支持。
要提高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首先,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是评价的主要实施者, 其知识背景将对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为正确使用形成性评价, 需要加强宣传, 转变评价观念, 并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其次, 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在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之前接受的都是总结性评价, 已经习惯了应对各种考试。因此, 应当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积极宣教, 使他们认可形成性评价, 并积极配合, 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自评和互评中明确方向, 正视问题, 学会自律。
注意评价方式的灵活性, 不同知识点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及知识点的差异, 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生源广泛, 层次差异大, 如果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用总结性评价体系, 就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也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教学因素。而利用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英语分层教学法, 教师则可以采取分层措施,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时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同时, 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样可保证差者变优, 优者更优。
专科护理等护理实训课程均为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可以组织学科教师编制《学生形成性评价标准手册》, 设立十项评价标准 (课前标准、着装整齐、课堂纪律、课堂发言、沟通技能、操作技能、协作精神、练习时间、完成报告、整理用物) , 每项指标制定统一的定义、评分标准、奖惩制度, 发放给学生与教师, 作为评价指导。这样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能使学生在学习不同的模块时不仅仅关注操作技能, 还关注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人体形态结构》教学中, 可以采用基于TBL教学法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采用自学—测试—讨论—精讲模式进行教学。开课前, 先将相应的授课计划、大纲、课件、全程教学录像等上传至学校课程网络平台, 供学生下载和观看, 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开课后, 提前一周将每课时的学习任务书下发, 并将学生随机分成8~10人的学习小组, 组织课前自学, 观看教学录像。上课时,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利用形成性评价, 如课初小测、小组填图、分组讨论等, 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后对重要知识点精讲。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解决教学学时不足、师资相对缺乏的矛盾;也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期末突击记忆变为平时的点滴积累,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的复杂性形成性评价的对象超越了总结性评价单纯的考试与测试。不仅包括知识点的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形成, 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策略等。因此, 其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评价的困难, 常常导致评价体系欠缺科学性, 如在标准的制定和权重分配上。这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工作量大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存在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的状况。而形成性评价又往往涉及较多的评价指标, 面对众多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目标, 还要客观真实地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很多教师反映这种评价方式虽然有众多的优点, 但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特别不易坚持。
结语
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以能力为本,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形成性评价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还有待进行更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 还需要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摘要:医学类高职高专强调学生掌握技能, 而形成性评价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 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本文提出要在医学类高职高专中推行形成性评价, 必须从学校重视、政策引导、提高认识以及注意评价方式的灵活性等策略和方法上着手。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形成性评价,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连琴.形成性评价与职业学校就业教育的对接[J].河南教育, 2009 (5) :12.
[2]邢发国, 米海敏.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86-88.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8
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发展脚步比较缓慢, 普遍对医学英语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甚至没有涉及,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自身情况, 分析主要原因具体有如下几点。
1.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内容是有所区别的, 高等医学院注重学术性、理论性, 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更注重公共英语的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综合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而没有开展或涉及医学英语的教学。
1.2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与医学英语的制约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比一般高等医学院校入学门槛低,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一、通过初高中的英语学习,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 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医学英语课本难度大、专业词汇量多、句型结构冗长复杂, 文章理解有难度, 很多学生在面对一篇医学文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读了几遍也不知道其意思, 打击了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现实, 差不多都是通过英语过级考试, 普遍认为医学英语与过级考试联系不大, 学习积极性不高;三、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学制一般是三年, 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 只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年开设英语课, 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学习医学英语难度很大。
1.3 师资力量的缺乏
张燕在对全国54 所省、市级以上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 25, 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各高等医学院校尚且如此, 更别说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了, 笔者所在的学校具有医学背景的英语教师只有1人, 这严重影响着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如同其他高等医学院一样, 如果请医学专业的教师来上医学英语, 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讲解文本, 常常把医学英语当医学专业课上, 不太会讲授语言的基本功, 一般不能胜任英语语言教学。而公共外语教师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通常只局限于单词讲解、句型分析和文本翻译, 专业知识方面无法进行拓展。因此, 专业教师和公共外语教师教授医学英语均感力不从心。
2 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医学教育、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具备与其相关的医学英语知识, 提高语用能力进而获取最新医学动态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有一定难度, 但是我们可以将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学习有效融合, 它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的转换,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实现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2.1 设立选修课
医学院校开设英语课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英语作为工具, 为获得专业知识服务, 所以在结束了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后, 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三、四年级就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笔者所在学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在大二的时候, 把医学英语的教学当成公共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 尝试开设了医学英语公共限选课。本课程选用了难易程度相当、浅显易懂的《剑桥医学英语》 (Eric H. Glendinning和Ron Howard主编, 2010.1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为教材, 旨在使学生经过大学公共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 通过医学英语的学习, 初步掌握基本医学英语词汇, 了解医患英语交流沟通基本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 知道常见疾病、医院科室等的英语表达, 使学生既能提高英语的知识水平体系, 又能够掌握专业知识, 为学生学习和运用医学专业英语, 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2.2 鼓励自主个性化的学习, 搭建英语个性化学习平台
通过初高中的英语学习, 医学类高职高专类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 但总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应考能力较强, 但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其认知风格、知识背景和英语水平各不相同, 个人学习意愿、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差别也很大, 即使是同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 其学生的专业不同, 职业规划不同, 对英语学习的内容需求也不尽相同。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下,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医学英语, 渗透医学词汇、医学语篇以及医学知识, 并创设多样化的英语学习环境。为方便学生学习医学英语, 拓展知识面的需求, 在校精品课程的平台上创建了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医学英语语言资料库, 提供自由、灵活的学习机会, 让学生把公共英语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样既缓解了因公共英语不扎实导致医学英语学习困难的矛盾, 也避免了英语学时有限的尴尬, 增强了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与自信, 有助于提高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工作能力。
2.3 增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 需要一支不仅有较高英语水平, 还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外语教师队伍。为此, 笔者所在学校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让公共外语教师接受再教育,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并且让本校教师到成功实施医学英语教学的医学院校取经, 汲取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其次, 医学专业教师和公共英语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相互学习与合作, 取长补短, 这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的合作模式, 使双方在医学知识和英语能力上都取得提高, 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 从而缓解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医学英语师资的局面。
3 结束语
总之, 医疗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医学英语是未来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最终趋势。而作为逐步兴起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是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由于种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 我们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尚属起步阶段, 资源尚且匮乏,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在摸索探讨阶段, 我们应该增强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意识, 加强选修课的建设, 针对学生的个性创建更多的医学英语学习平台,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等, 参考学习国内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吸取他们的经验, 并结合我们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积极探索适合我们自己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艳.医学行业英语学习市场需求的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 2010, 6 (4) :163-165.
[2]刘利梅, 魏建刚, 李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
[3]安晓灿, 周龙.与时俱进,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09 (4) .
[4]张燕, 吴新炜, 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
[5]李艳.医学行业英语学习市场需求的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 2010 (4) .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9
1.1 现状Ⅰ:
勤工助学动力强劲, 学校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1.1 调查数据
1.1.2 调查分析
(1) 农村及郊县的家庭比例大, 占了64.91%, 这是低收入家庭比例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低收入家庭比例大, 学生家庭年纯收入 (扣除基本生活与基本生产成本) 不到1万元的家庭占61.44%, 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3) 城市生活成本高, 学生月生活费500元以上的占60.54%, 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极其高, 达到92.29%, 部份家庭都因为孩子读大学而负债。
综上所述, 由于家庭的经济能力, 学生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动力强劲, 实现方式多样;因此, 学校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类型、方式、勤工助学中的法律及政策、自我保护、可能对学习的影响等的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1.2 现状Ⅱ:
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少, 管理、教育、服务作用被淡化
1.2.1 调查数据 (已经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学生有323人, 统计以此为基数)
1.2.2 调查分析
学校适合学生的岗位集中在学校图书馆、学生食堂、书报亭, 就一般的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 岗位数在80个左右, 无法满足学生对岗位数量的要求, 学生就通过其它渠道, 在校外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作用也就被淡化了。
1.3 现状Ⅲ:
获取勤工助学信息渠道不正规, 安全隐患大
1.3.1 调查数据
1.3.2 调查分析
(1) 学生获取勤工助学岗位信息的主渠道是网络和熟人介绍,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对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熟人介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容易受到伤害。
(2) 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岗位时, 仅有50.77%的学生考虑安全性的要求, 说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自我保护方法缺失。
(3) 根据学生的勤工助学实践, 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不影响学习, 证明勤工助学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的。
(4) 学生中76.48%都以挣一些生活费补贴家庭为目标参加勤工助学, 说明学生对自己、社会经济水平有清醒的认识, 学生们会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 磨炼自己, 健康成长。
1.4 现状Ⅳ:
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偏少, 与医学类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1.4.1 调查数据
1.4.2 调查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看, 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服务生、卖场促销、派发传单/广告单, 这些岗位对时间的要求符合学生的业余时间, 薪酬也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望, 但与专业学习的衔接十分困难, 是低价值的体力活动。
2 对策及建议
2.1 强化学校勤工助学的宣传教育工作
勤工助学的宣传教育工作,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进行, 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 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勤工助学的目的、意义, 宣传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内容的重要性、时代性。让勤工助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共识,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
2.1.2 学习贯彻《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教财[2007]7号文件) ,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让学生从道德、法律层面充分了解勤工助学开展步骤、岗位信息获取、劳动报酬规定、勤工助学协议签订、安全与守法注意事项等相关事项。
2.1.3 将相关内容印制成册, 发到新生手中。
2.2 强化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由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学校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服务作用被淡化, 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强化管理与服务作用,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2.1 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教财[2007]7号文件) 关于勤工俭学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岗位管理、学生管理、薪酬管理等的有关规定, 结合本地实际, 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特别是校外勤工俭学岗位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主渠道作用,
2.2.2 充分利用网络、职教集团、企业, 加强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和信息的收集、核对、发布工作, 像顶岗实习那样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有效管理;
2.2.3 建立学生自主联系勤工助学岗位管理长效机制, 让学生愿意在学校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例如, 采取认定学生选修了《勤工助学》课程, 记录学分进行鼓励等措施;
2.3 结合学校特色, 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所有的高等学校, 图书馆、学生食堂、书报亭、各类助理等适合勤工助学的普通工作岗位数量很少, 必须解放思想, 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建议学校依托后勤集团, 组建医学护理事务所, 为医学类学生提供可以衔接专业学习的勤工助学岗位, 主要是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对老年病人、康复病人、一般病人开展护理工作, 既服务于社会, 也对学生进行了锻炼, 更让困难学生有了经济来源, 一举三得。
但涉及的法律、经济、道德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3 结束语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学校安心学习, 让学生在学校就服务社会, 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家庭、学校, 勤工助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学校的所有人都应关心、都应用心、都应热心, 让我们为勤工助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深圳大学的勤工俭学活动调查报告》陈小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988年 (第一期)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10
医德, 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医德, 从古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再到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忠诚祖国、俯首为民”的大爱精神, 都要求为医者有高尚的医德[1]。作为患者“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 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而且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和健全的人格。然而, 目前社会上一些医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将医德商品化, 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作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2], 医德修养淡薄、崇尚拜金主义、滥检查、收红包等医德医风滑坡现象,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一些从业医生医德修养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对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统筹城乡经济和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 为提高农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健康水平而作出的重大举措。通过近些年的努力, 我国农村卫生机构硬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大多数农村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农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得不涌入城市里的大医院就医, 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归其原因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 尤其是名校毕业生, 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下基层, 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基层及社区医务人员的主力军, 而如何帮助高职高专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培养其献身医学、献身社会的精神, 为今后的从医生涯做好思想准备, 如何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未来基层群众信得过的医生, 是我们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对当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进行再认识和检讨具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医德教育失效的根源分析
2.1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从医观念淡薄
医学生对自身从医学习, 接受医德教育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医学生多以师徒传授的形式培养, 教师在择徒授艺时, 首先重视的是学生的人品, 必须是品德高尚, 聪明好学者才可能从师学医。明代中央设有“太医院”, 地方府、州、县设有学校, 从各地医官、医士中挑选优秀者保送到太医院考试, 合格者方得选入读书[3]。清代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等。不难看出, 历代医家择徒授艺, 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 而无论他们是否出自医学世家, 无论出身贫贱, 无论年龄大小, 他们共同点是都具有仁爱之心, 并且抱有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医学学习中去。
然而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一方面单纯由高考分数决定, 对于学生本人是否适合当医生, 校方并未过多地考虑;另一方面, 伴随高等院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首先对于高职高专的医学生来说, 还存在高考失利滑档到大专的情况,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或者一开始就带有被迫听从父母安排而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不满情绪, 这就很难保证招收的学生都适合做医生。其次是不少医学生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进入好单位的“敲门砖”;也有学生认为在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 “医德”一词已经过时了, 医生存在的价值是以医疗技术来衡量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这些只是一些虚无的光环, 在学习和工作中其价值取向基本上只与报酬相关。
2.2 医德教学缺乏系统性, 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 许多医学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医德教育定位于一门德育教育课程, 主要采用授课—考查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 对医德是医学的本性、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认识还不到位, 缺乏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把握, 单纯地将医德教育看成是硬性知识而进行单向灌输, 纯粹的课堂教育又存在内容枯燥无味、照本宣科、脱离生活现实且带有应付的味道等问题, 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为应付考试、考查, 往往在临考前进行死记硬背, 致使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形式化而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 很多学校在医德教育的投入、师资安排、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上, 都缺乏与专业课一样应有的严谨和规范。尤其是毕业实习期间, 因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升段考试、寻找工作, 而疏忽临床实习, 多数学校对此又都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2.3 经济社会转型, 医德医风不尽如人意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现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无序现象, 使得一些学生对医德教育产生了困惑, 体验不到实现道德提升后的愉悦心情, 从而淡化了对医德的兴趣与追求, 失去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生观, 片面接受并形成了利己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念。
3 提高医德教育成效的对策
3.1 强化医院医德医风管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德的提升固然要靠医务人员的自律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但政府的权威调控更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既可以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改善医疗环境, 提高医生报酬, 为医德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又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营造优秀医德医风的文化和舆论, 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 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正之风, 以强化医德观念, 调整医患关系, 促进医患和谐, 给在校医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
3.2 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营造校内和谐的德育氛围
3.2.1 学校领导重视, 完善机制
学校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克服认为德育可以渗透到管理、教学之中, 德育是从属于智育、服务于智育, 可以由法治来代替的观点。而应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制和机构, 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队伍, 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 尤其要重视制订评价机制。
3.2.2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 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对医学生医德品格的塑造。首先要结合本校的特点, 确定鲜明的校园文化主题, 这个主题应为全体师生所认可, 使之能严格遵照执行并为之奋斗;其次是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方面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利于师生生活、休息、娱乐, 另一方面要注重正确的文化导向, 如在整齐的教学楼、洁净的教室里悬挂的医学誓言、名医画像等所传递和表达的内涵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自我归属感的形成都会产生无形而持久性的渗透作用;再者是开展固定性活动, 在定期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各项技能、技术比赛的同时重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广泛成立医学兴趣小组, 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 运用自己已有的医学知识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诊、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 以培育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2.3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 医德教育目标层次化
当前, 高职高专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思想信仰问题存在较大偏差,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呈现出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化的明显趋势, 变为“神本信仰、物本信仰、器本信仰”[4]。所以, 我们必须以共产主义为目标, 以爱国主义为起点, 以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 从实际出发真正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祖国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在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 学校医德教育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 而应从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 进行有层次的划分。比如对于缺少起码道德规范的“后进生”要求崇高医德, 进行普通的医德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使他们成为能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 讲文明礼貌, 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 有同情心具有人的基本道德的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诱导和激发学生的爱心, 争取最终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医生;而面对医德难题, 有明显思想波动, 对崇高医德与现实情境显得非常的矛盾与困惑, 但在规则、制度的约束下, 能够做出有利于他人社会价值判断的众多的学生, 我们既要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德教育巩固成果, 又要不失时机的将优秀生树立为典型, 鼓励他们追求更高境界;对于能够自觉践行高尚医德的学生, 则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影响身边的同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3 创新医德教育教学方式
毋庸赘言, 个体道德的形成, 不是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 而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 经过主体的道德选择、自主建构而形成的。医德教育不仅需要全体授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求专任医德教育的教师时时都要结合社会、医院、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 讲明作为未来医生在面对社会的稳定、医院的发展、患者家庭的幸福时, 他应起的作用。要加强师生互动, 共同解答职业实践中的道德难题, 通过各种模拟的医德体验, 感应、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过程中将我们所倡导的医德修养内化为学生自己为人处事的习惯, 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教育。
3.4 树立典范, 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上进的欲望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 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人们,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的一种重要方法。“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就刚离开中学的学生来说, 进入医专是他们踏入医学的第一步, 因此, 学校的医德教育必须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以及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等活动, 对在校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起到强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同时, 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医德教育的对象生活在剧烈的转型社会中, 曾经激励医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先进典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可能会显得黯然无色, 而周围环境的影响则会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学校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入党等工作中, 要着实做到挑选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成绩优良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同一年龄段这些优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 往往与普通学生更具有相通性, 往往会变成普通学生直接学习、模仿的榜样。
3.5 占领网络阵地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我们要善于在客观大趋势下趋利避害, 使医德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 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 思想得到升华,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开辟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或BBS, 如“大医精诚”、“医者风范”、“医道天心”等, 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自由浏览网页、阅读文章、在线互动讨论等, 都会对提高自身医德修养有所裨益。
3.6 加强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德医风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跨入社会, 走进医疗行业的第一步, 带教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 良好的医德医风, 对患者无私的奉献精神, 同行间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 都将对学生今后的从业起到不可估量的感染作用。因此, 要加强校、院合作, 医院要选拔德艺双馨的医生进行带教, 选派知名医生进行有关医德医风的讲座, 学校要召集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座谈, 并派专任领导、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实习、生活情况, 使学生同时能体会到学校的关怀。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更将对我国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 全社会都要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来重视医德教育工作, 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方法, 重视实效, 以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摘要:面对近年来医德医风滑坡的现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探究医德教育失效根源的同时, 应从医学生入校开始, 制订针对性的措施, 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体系, 使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牢固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养成崇高的医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适应现阶段和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医德教育失效根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5) :23.
[2]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587~589.
[3]李东阳.大明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6.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产学结合
[课题]本课题为2009年度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母传贤,男,副教授,在读研究生,课题组主要成员。
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基本场所,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实训基地于2009年9月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在此基础上,《高职高专医学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于2010年1月被正式批准为“2009年度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立项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托。而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过程,又为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校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在几年来的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原则,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校院共建、资源共享、扩大功能、硬软件同步提升的建设理念,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充分,研究的主题明确和突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意义重大。“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探索高职高专医学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向,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探索医学能力教学背景建设和运转机制建设的思路,为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为高职高专医学类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建设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探索实习实训室建设与产、学、研的结合点和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化、网络化、开放化,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根据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状况,结合我校临床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临床岗位的技能需求,发挥示范性培训基地的优势,实现“零距离”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形成省内一流的实训环境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先进的规模型实训室,引入先进装备进行展示和操作训练,每个实训场地接入因特网,设立多媒体实训讲课区,开发跟踪专业体系相关的实训项目。
2.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职业能力;聘请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构建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的课程,并制定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
4.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实训基地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院,但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营造良好的医院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构建仿真项目实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建设为规模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布局内容结构,第一学年为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做”一体化的临床技能学习,用仿真环境实训教学驱动课程教学,第三学年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是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模式学校建立了由实习医院领导、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临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发展同医疗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实习三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着眼于创建“医学类高职高专示范性基地”的客观要求和需要,以研究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通过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探索创建“医学类高职高专示范性基地”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指标,总结“医学类高职高专示范性基地”的基本经验,推介创建“医学类高职高专示范性基地”的业绩和成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整体水平。
(二)实施方法采用调查研究、论证设计、应用调整的方法,依托我校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临床医学专业,交流考察论证研究,分两条工作路线进行,一是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进行实训基础设施的改造维修和部分项目设备的更新及新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扩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兼顾其他专业,对各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2.设计并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此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使其更客观、全面地反应教学效果。
四、课题效果
(一)资源共享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专业学生均可受益,并服务社会发挥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通过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施,促使教学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成为高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
(二)示范作用该实训基地建成以后我们将与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共享,同时还会逐步向社会开放,除担负本校各专业实训和兄弟院校部分专业技能实训外,还承担社会上医学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我们还将以我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为依托,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高职高专学校提供有益的经验,为这些院校的基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项目特色之处在于形成临床医学实训教学的规模化。创新之处在于实现示范性基地建设过程中探索高职高专医学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向,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探索医学能力教学背景建设和运转机制建设的思路,为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并为高职高专医学类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几点思考
(一)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如何共同发展,有待继续研究与实践。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高质量技能训练的资金需求。同时,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开发、实训师资培训需要得到教学实习医院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式办实训基地的理念,坚持教学实习医院与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进行有效的信息流动,在实现与利益关系者“多赢”中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目前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单一,推介研究成果的成效仍需大大提高。应更深层次、广范围、立体性加强交流合作,协力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三)“高职高专医学类示范性实训基地”更应当深化和突出内涵建设和提升,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素质优势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作出表率。
医学类高职高专 篇12
1 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知识相对欠缺
尽管教育部在对高职高专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理论够用”的原则, 但各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由于学制的限制和课程结构的拓展, 医学类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课时相对较少, 导致教学内容深入不够, 加之学生厌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在临床实习及工作时被普遍反映出来。面对临床问题时, 由于基础知识薄弱, 思辨困难, 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 从而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具体为不熟悉正常生理数值、不知道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常用操作技术规程和步骤不熟悉等。因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予以加强和练习。
1.2 理论和实践结合欠佳
由于基本理论知识欠佳, 加之基本技能训练不够, 个别院校的见习、实习、实训操作较少, 导致学生初到临床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致使处理临床事务的能力明显不足, 这是目前出现的普遍现象。
1.3 动手操作能力差
大多数专科层次的医学类毕业生因条件所限, 实践教学环节不够, 在学校学习时对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少, 临床见习次数也少, 学生模拟训练能力没有加强 (限于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等原因) , 学生在实习期间亲自动手操作机会少, 就出现到了临床工作时, 许多基础性操作技能都不会, 因而很难顺利实施临床救治和为患者很好服务。
1.4 适应临床环境能力差
好多专科层次毕业生, 因在临床实习时各医院安排的轮转科室多少不一, 每科的实习时数又不统一, 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医院的有关科室全面了解少, 对个别科室的病员情况、疾病范围、常见疾病处理方法等一概不知, 全方位的医疗环境了解甚少, 毕业后适应临床的能力明显不足, 进入临床工作时, 表现为对医疗程序不知所措, 不能顺利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临床适应期大大延长, 技术水平提高较慢, 发展后劲不足。
1.5 医护患沟通能力低
缘于各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对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一, 学生各自特点又有所不同, 许多院校在对学生诸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相对欠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欠佳, 导致毕业生在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时, 不能很好地处理医患、护患关系, 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增大, 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2 对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反思与分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 反映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基本能力及素养培养不够
从医院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 高职高专的大多数医学类毕业生对医学基本知识学习不够, 掌握的知识点不多, 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相互联系和统一, 交叉思维欠缺, 表现在临床上对一些基本问题分析能力欠佳, 说不出病理机制, 推理不严, 基础操作也不规范, 书写病历不系统、不严谨。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既缺乏理论知识, 又缺乏临床实践能力。
2.2 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不够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由于办学资金紧张, “双师型”教师引进不足, 没有充分建立起与现代临床零距离的各科模拟病房和实训室, 没有让各专业学生很好地训练相关操作技术, 特别是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没有衔接, 致使毕业生进入临床后对许多现代临床技术的开展产生陌生感。正如学生自己所言: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许多药物、治疗技术和设备, 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从来没有见过, 也没有接触和学习过, 到了临床工作时感到很迷茫。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低下, 实践技能不高, 这不能不说明高职高专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缺失。
2.3 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 大多数专科层次医学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教师大多数属于“理论型”教师, 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他们在教学时, 往往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操作技能的着重训练, 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口头教学上。教师自己开展临床技能的水平也不高, 许多教师甚至于不会开展。如内科教师不会诊疗内科疾病, 外科教师不能开展一般手术等, 导致对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不够, 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 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此为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2.4 校内外见习实习不够
目前, 大多数专科层次医学院校没有自己的直属附属医院。学生学习专业课时, 没有便利的场所去逐一见习, 也无法实习所学的疾病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 尤其对一些特殊病例、典型病例了解不多, 认识不够。见习和实习走过场, 没有起到真正训练学生临床技能的作用, 造成学生工作后的“先天不足”现象, 这已成为大专层次医学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之所在。尽管个别学校也开展了一些院校合作培养计划和工作, 但因医院方面的某些原因, 特别是与医院联系合作不力, 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见习实习任务, 临床技能锻炼不够。
2.5 学生基本功训练不足
医学生的基本功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要求,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也是要求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各医疗卫生行业聘用专业人员也是要求具有很好的医学基本素质, 在人员的聘用和岗位安排上, 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综合起来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业务水平、岗位职责等。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好的病案书写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等已经成为医院招聘或考核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医学生连门诊病历或入院病历都不能顺利完成, 不知道常用药物的剂量、剂型、使用方法、常规检查项目、正常数值等, 这足以说明基本功的缺失。
3 加强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3.1 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
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清楚地知道, 高职高专医学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一目标也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技术的本质属于方法, 方法实质上是行为活动, 即实践。技术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一整套实践操作方式、程序、规范。只有达到熟练运用技术知识, 才能算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可以学习, 但对技术深入实践, 达到熟练运用技术的专门能力, 需要一个实践化的过程, 甚至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1]。此外, 要准确把握“高级”二字, “高级”体现在较强操作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前提下, 能完成临床工作中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常规与非常规工作, 同时能独立处理专业技术性的“疑难杂症”, “高级”还体现在“手脑并用”上。对现代仪器设备操作应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和心智技术。
3.2 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学习及基本技能训练
鉴于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教师在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为重点, 充分认清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 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全面的综合培养, 既要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加强实践课教学, 增加实践课时数,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紧扣临床培养学生, 尽可能缩小将来临床工作的需求与自身动手能力之间的差距, 掌握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
3.3 加强和改进各专业模拟训练实验室建设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把学生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用新知识、新技术教学生, 用引领明天的技术知识培养今天的学生[2]。这就要求各院校要加大模拟仿真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在数量和质量 (超前设备) 上加以保证, 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临床实际业务工作和流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经常性训练内科各种诊疗方法, 如心肺复苏术、各种穿刺术、外科手术操作等;护理和助产专业学生能模拟临床病房开展相关流程性、技术性操作训练, 如导尿、灌肠、静脉穿刺术等。这种真实感的实验室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担任医学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专任教师, 他们大部分是在学校毕业后, 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缺乏临床锻炼和实践经验, 因此,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要制订相应的制度, 联系落实好有关医院, 增加资金投入, 设立激励和惩处机制, 制订考核方法。通过以上措施, 要求教师到有关医院定期或不定期进修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 掌握医学前沿技术和理论, 为下一步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大力引进一些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或聘请一些临床刚退休的老专家做校外指导教师,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实践教学。
3.5 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教育教学, 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 在大一年级应以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大二年级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全面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三年级主要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的临床实践和应用锻炼。将以上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京.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 2005 (6)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