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生

2024-07-12

高职医学生(共12篇)

高职医学生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已意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兼备的双重特性, 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并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需要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来实现之外, 课外人文阅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目前, 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其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现状

1.人文阅读率持续走低

为了解高职医学生人文现状, 笔者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为主要形式,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952份, 有效率98%。调查显示, 高职医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的活动依次为上网51%、学习30%、文体11%活动、课外阅读8%, 而人文阅读只占2.6%。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结果显示, 学生上网主要是看微信、聊天、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 也有少数同学会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高职医学生缺乏人文阅读、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质不高的情况令人担忧。

2.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高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疗卫生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强调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因此,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大都是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书籍, 或者是外语、计算机方面的资料, 而不会在人文阅读上花一些时间。46%的同学反映, 没有时间阅读人文经典著作, 而且人文经典著作思想性强, 令人望而生畏。这些现象均显示了高职医学生的务实追求, 同时也显露出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心态。

3.人文阅读缺乏针对性

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书籍”问题的回答中, 学生的选择按所占比例的多少依次为:娱乐休闲类、生活健康、历史传记类、文学名著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哲学宗教类等, 2.5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盲目”。在随机访谈中, 很多学生反映“看到什么, 就读什么”, 或者“想到什么, 就读什么”, 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这表明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缺乏针对性, 尚不能认识到人文阅读在内化成知识修养、提高个人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4.“浅层次”阅读现象普遍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上阅读是高职医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学以其文字轻松、时感强、又善写同龄人的故事而深受高职医学生的热捧;而且在现今的读图时代, 高职医学生似乎更钟情于以平面艺术为特征的所谓读物, 对思想深沉、哲理丰厚、需要咀嚼回味的人文读本不自觉地进行了疏离。这便很自然地降解了高职医学生获得思想乃至分辨是非的能力, 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 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 很少学生能做读书笔记, 或对自己喜爱的书籍有二次或多次阅读的习惯。

二.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的必要性

1.医学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 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主张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仅要治疗人类各种疾病, 还要关注人类精神健康, 减轻人类心灵痛苦。加强人文阅读, 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才能让他们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 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适应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2.医德修养的需要

医乃仁术, 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全人类的事业, 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 担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使命, 其服务宗旨和行为特征显示出医学道德的特殊重要性。人文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对高职医学生以正确的道德引导, 陶冶他们的品格, 使他们更深刻地体味医学生的誓言, 明确医务人员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从而在灵魂深处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良心, 使他们真正成为医学事业的专门人才, 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3.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疗纠纷频频发生, 不得不让我们对新形势下的医患人文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医疗纠纷的发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违背医学人文精神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的, 化解医疗纠纷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而我们的医学培养体系中恰恰缺少人文教育。所以, 高职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通过人文阅读将人文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医疗服务中, 以人文关怀之心去对待患者,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4.高职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文阅读, 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培植, 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 个性生命的成长及文化内涵的加深。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的学科, 涉及社会、心理、哲学、伦理等众多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 高尚的人格情操, 深厚的文化底蕴, 灵活的创造思维,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 也能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为健康服务。医学生只有通过人文阅读, 在传统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拓展知识, 增长才干,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能力的对策

1.培养人文阅读兴趣

高职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应该懂得人文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 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培养阅读兴趣。人文类书籍, 特别是哲学类书籍往往比较抽象。对哲学类书籍,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对塑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再让他们从最易懂的哲学书开始, 一步步走进神秘的哲学世界。对中国古典文化著作, 可先让学生阅读文白对照读本,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进而再去读原著。对外国文学名著, 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方面的指导, 然后再让其一步步地走进世界文化的精神殿堂。

2.做好人文阅读指导

首先, 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如合理安排课外人文阅读时间, 制定课外人文阅读计划, 并按计划主动去阅读。其次, 要给学生开列一些人文阅读书目。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反映, 想看人文书籍, 但又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人文书籍, 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筛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文书籍提供给学生。再次, 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籍。如要精读, 则需研读、复读、展读、写读;如要泛读, 则需跳读、速读、略读。高职三年一晃而过,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具效率性。

3.提供人文阅读的条件

首先, 要创设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是推动学生课外人文阅读的大平台。医学生课外阅读还是依赖于图书馆的, 因此, 图书馆要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要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学生人文阅读的需要。其次, 要推动一系列人文阅读工程。人文阅读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学校可结合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阅读, 如:校园文化读书节、有奖征文、选拔阅读之星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再次, 要营造良好的人文阅读氛围。校园内可开设一些“读书角”、“读书廊”、“读书园地”等增强文化氛围;也可定期开设“流动书架”、“书市”等, 为学生选择人文书籍提供更大的空间。

4.注重人文阅读的反馈

人文阅读交流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所思所得进行再加工、并转化成语言的信息并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人文阅读的深层次反思。学校应注重这种信息的反馈,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文阅读交流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有奖征文等。在网络阅读成为高职医学生阅读主渠道的情况下, 学校图书馆还可成立专门的人文阅读交流网站, 开设人文阅读交流论坛, 让学生在论坛上交流自己喜欢的人文书籍和读后感;并适时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 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人文阅读不仅是丰富高职医学生精神世界、提高个人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深切的同情心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人文教育问题。既要让高职医学生有书读, 又要做好人文阅读引导工作, 是我们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祝世娜, 王艳芹, 于景艳, 王立杰, 姚黎英.医学生与人文阅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8) :110-113

[2]丁玉珍, 尹小小.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80-81

[3]何卫华.医学生阅读心理及阅读倾向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杂志, 2010 (3) :71-74

[4]薛强.高职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1) :52-54

高职医学生 篇2

一、调研背景介绍

从踏进高等医专大门的这一天起,我们走进了憧憬中的象牙塔,大学不仅是学术的圣殿,是知识的天堂,也是孕育着爱情的伊甸园。爱情可以给人甜蜜,也可以给人烦恼。大一的同学们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操场、后街时常可以看到情侣们甜蜜的身影。爱情是什么?爱情的诗句也是古来有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爱情的向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的是爱情的坚贞!

大学生们谈论爱情,追求爱情,但是他们却很少去了解爱情,去解释爱情。当代大学生存在怎样的恋爱观呢?他们的恋爱行为又是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只有真正了解爱情的定义,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于是我们怀着疑问的心态,开展了这次调研。

二、调查方式与场所

本次调查针对高职高专学生,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地点:图文信息中心阅览室,1号教学楼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发放问卷85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有效问卷占84.71%。

1.恋爱现况分析

在恋爱现状的调查中,我们统计得出有36.8%的同学正在谈恋爱,而63.2%的同学正在单身。其中36.6%的大一,46.3%的大二正在谈恋爱。说明和高中不同,谈恋爱不再是一个备受打压的现象,而变得司空见惯。随着年级大学里恋爱趋势也在上涨,说明一场不期而遇的爱情是每一个大学男女都会有的一次经历。

2.恋爱态度分析

认为大学里恋爱是正常的事,支持赞同和认为是正常现象的合计占到了所有同学的92.4%,这也说明每个人对爱情都是充满了期待。有趣的是,在我们设计的一道父母对子女大学谈恋爱的态度的题目,却显示:坚决反对33.0%;不鼓励也不反对47.6%; 支持、赞成12.9%;不太过问5.4%。说明父母对于孩子在大学里谈恋爱一事持谨慎态度,大多数父母并不支持子女去谈恋爱,显示出父母的理性和固执,这可能是出于怕儿女感情上受伤和恋爱会影响学业等观念。我们再次统计了一下男女生中的这一比例,发现持保守和谨慎态度的大多数来自于女生被调查者,坚决反对的父母中:女生占48.5%,男生占17.5%。这也印证了,恋爱里受伤害的往往是女生,由于孩子心智和感情都还未成熟,家长出于保护心理,和恋爱感情的长远考虑,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子女恋爱,宁可不恋爱,也不要瞎恋爱,这种出发点终归是好的,可是大学生自己知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呢,我们接着看数据。

在对爱情的长远性上,在询问大学生是否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问题上,33.5%的人选择了相信,49.0%的人认为现实因素太多,不太相信。说明了职医人对于这一问题,有近一半人由于现实客观因素而产生了顾虑,但是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坚信爱情的长久,用

现在的流行的词就是说:还相信爱情!现实因素中金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在“你认为大学期间的爱情与金钱相关吗?”一题中有将近90%的同学选了“多少会考虑但不会过于影响”和“有钱当然好,但若真爱一个人,只要经济条件别太差就行”这两项,说明金钱和爱情之间不是水火不容,也不是息息相关,物质生活在大学校园的爱情里不是决定性作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这一点和社会上的爱情完全不同,大学校园纯真的感情还是有着不少的存在。

3.恋爱利弊分析

爱情是需要恋爱双方彼此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然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或甜蜜或苦涩的爱情都会对恋爱双方的学习生活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当问及此问题时,有近六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爱情是可以促进恋爱双方学习的,可以使彼此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奋斗。这部分同学能以理性来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爱双方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共同的抱负。对于他们来说,爱情不仅是人生的乐事,而且把恋爱转化成为了学习的动力。是可喜的一方面,但真正有多少同学能够真正处理好恋爱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呢?这就存在一个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性。仍有近一成半的同学认为恋爱将会分散恋爱双方的学习精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自己与同学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导致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等,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坠入情网之后不可自拔,完全沉醉于卿卿我我的两人世界,为了恋爱影响上课和休息,与当初恋爱成就事业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

4.恋爱性行为分析

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现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数据显示,只有9.4%的学生赞同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而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占了48.2%,还有35.3% 的学生反对这种行为。而男女生在这两题选择上的差别也很大,大多数男生对这两种现象是保持一种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而大多数女生则基本反对这两种现象。这反映了虽然时代在前进,但女生还是比较懂得保护自己的。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端正恋爱动机。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工作,更好地面对生活。

四、调查总结和心得

1.成功的经验

总体上我们小组的调查开展的还算成功,这主要来源于前期为了这个调查,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自己制做了具有我们组特色的调查问卷,例如最前面的基本信息统计上,我们别处心裁地采用了表格统计,有效利用了纸张,把所有调查问题控制在了一页,既美观又易于后期统计。除此之外,我们组合理分工,兼顾每个人的能力特长,计算机能力好的负责制表和数据分析,外向开朗的负责发放问卷,文笔和思维较好的负责调查报告的书写。是我们共同的参与保证了调查的顺利进行。

2.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没有调查发问卷的经历,一开始,由于胆量不够,在图文信息中心阅览室看见一个个同学埋头学习,徘徊了很久,终于有勇气上去,本以为他会很轻松的答应我们的请求,结果,被一句:“不好意思,你找别人做吧!”出师不利,我们队友倍受打击,后来我们咬牙一次次尝试,被拒绝就立即跳到下一个目标。没有厚脸皮和坚持不懈,我们不会有这么一沓厚厚的填好的问卷。不过还是有部分队友遇难而退,否则我们的数据会更多些呢!此外,由于我们的问卷中题目是单选和多选都有,部分同学没有看清,填选的不符合要求,导致了很多无效问卷的产生。

3.改进的意见

关于发放问卷的技巧,我们分析认为,首先要注意礼貌,想好措辞,态度谦和,讲究技巧,遇到不配合的也不要再纠缠,因为问卷只有受试者认真填了,才有分析的价值,强迫来的还不如不要。第二,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别人提供参考借鉴。第三,如何有效地避免无效问卷,我们认为在受试者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旁边进行解释和提醒,或者在回收的时候,花几秒钟核对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大量发生。

五、结束语

高职医学生 篇3

关键词 高职医学生 心理健康情况 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医学新生和毕业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情况,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提供心理卫生保健服务,针对他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干预,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正常发展[1],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校新入学的医学生(以下简称“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医学生(以下简称“毕业生”)两组,男生均为100人、女生均为140人。

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以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地点,实施统一指导语言,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量表包括90个问题,反映9项因子症状,按5个等级记分,以因子≥3分,即为阳性检出。

统计分析:数据比较进行分组的t检验、X2检验。

结 果

毕业生与新生相比,毕业生SCL-90个因子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水平上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但是焦虑水平明显增高(P≤0.01)差异极其显著(结果见表1)。

从性别来看,除男、女生在毕业时焦虑水平均极显著地高于新生(P≤0.01),男性的恐怖水平也极显著地高于新生(P≤0.01)外,男、女生的其他因子水平均下降,大部分因子分值差异显著(P≤0.05)。在毕业生中,不同性别差异除恐怖和焦虑外均不显著(P>0.05)。

以各项因子分值≥3作为心理障碍者,结果显示男性高职医学生在毕业时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的障碍率低于新生水平,而女性毕业生除躯体化和敌对性障碍率外,其他各项障碍率均低于新生。但这些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同年级不同性别间、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心理障碍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研究表明,毕业生与新生相比,除焦虑水平增高外,其他各因子分均值均显著降低,其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水平上尤为突出,说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学生不良的精神症状明显下降,心理健康状况趋向良性发展[3],但就毕业生焦虑水平增高而言,可能与毕业面临择业、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国内有关报道认为,择业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4],本研究观点与其一致。

从性别来看,男生毕业生在恐怖项目的变化趋势不同,男性增高,而女性降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毕业后择业问题,男性要求更高,压力更大,从而产生心理负担。但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和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心理障碍率无差异,表明男女大学生间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没有差别,这与以往的报道是一致的[5]

国内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医学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6],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医学毕业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随时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障碍的矫治,改变学生的不良认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少华.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9(11):750.

2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等,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增刊):33-35.

3 宋景松,等.高职生心理健康情况追踪调查及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6,23(3):288.

4 吴庆,老年大学毕业前心理压力调查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1999,(3):39-44.

5 吴广宏.宁夏地区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9.

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5级 (五年一贯制) 、2007级、2008级高职大专班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医学检验5个专业400名医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情况、对人文思想的理解情况、遵循人文精神的情况及对学院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看法等。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84份, 有效回收率97.3%。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为了考查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共设置了文学、历史、政治、法律、艺术5个方面题目。通过问卷分析发现, 医学生文学、历史、法律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 但对政治方面的知识较欠缺, 尤其是艺术方面的知识极其匮乏。在问及“我国的国家主席是谁?”时仍有10.0%的医学生选择不知道;在问及“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时只有48.0%的医学生选择“人民民主专政”;涉及我国传统文化京剧方面的问题, 只有25.9%的医学生知道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是花旦。有趣的是, 随着一些电视剧的热播, 100.0%的医学生知道《白蛇传》中白素贞盗仙草指的是灵芝;96.0%的医学生知道“卧薪尝胆”指的是勾践;72.0%的医学生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启示教育工作者, 只有把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医学生理解人文思想状况分析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调查显示, 有62.9%的医学生表示能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这些概念, 有37.1%的医学生表示听说过这些概念。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 参加过一年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与还未实习的在校生相比, 人生观发生了一些变化, 表现为道德意识淡薄, 受到现实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见表1) 。

2.3 医学生遵循人文精神情况分析

人文精神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德育的目标之一是教育医学生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提高, 以达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调查显示, 经过实习的医学生, 面对医务人员离岗行医、收受患者红包、对患者态度冷漠等社会现实, 选择“说不清”和“认可”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经过临床实习, 医学生面对一些社会现实时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冲突, 他们表现出迷茫与不知所措, 此时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与教育, 医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认知水平将有倒退的危险 (见表2) 。

2.4 关于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看法

在对实习生的问卷调查中, 有81.0%的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在求职中很重要, 有90.0%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问及“对应聘者来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什么因素最重要?”时, 60.3%的医学生选择人文素质, 28.3%的医学生选择工作经验, 7.5%的医学生选择外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 医学生通过临床实习, 能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也希望能接受思想品德修养、就业指导、心理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但在调查中, 也发现医学生由于对岗位认识的局限性及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心理调适能力, 有60.0%的医学生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后想转行。

3 讨论与建议

3.1 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的合理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 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 办出高职特色。作为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 在对护理、药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和归纳, 确定各专业典型岗位的基础上, 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归纳出医学生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 对人文素质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梳理, 以确定各专业需要开设的人文课程。

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要求, 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框架[1]。第一层面为基础人文社科内容, 包括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思想道德与修养、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课程[1]。这类课程要针对医学生特点, 扩大医学生知识面, 进一步奠定其文化素质基础, 可以在大一开设。第二层面为综合人文社科内容, 包括医学与社会、医学与哲学、卫生与经济、医学与法学等方面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了医学必然涉及的人文行为领域和必须面对的人文社会问题, 主要在大二开设。第三层面为应用性医学人文内容, 主要围绕医学生将面对的与医学有关的社会状况和医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培养医学生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技能, 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 这个阶段的教育可以放在大二下半学期及大三实习期间 (见表3) 。

3.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延伸到临床实习中

调查显示,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思想变化最为关键的一年, 也是最需要学校给予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年。但现在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并没有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纵观国外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其人文课程多贯穿医学教育始终, 在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有所不同。如日本的医学院前2年主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 到第五学年继续开设相关课程, 使学生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课程也从第二学年就开设, 贯穿4年时间[2]。笔者对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类人文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通过远程教育以讲座、案例分析、视频等教学方式, 讲授应用性医学人文内容。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时难以集中上课,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 构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 让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2) 改革考核方式, 不以分数评价学习效果, 而以等级区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很难用试卷考核, 更没有必要用具体的分数去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 在考核方法上, 可以采用论文、情境分析、问卷调查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在评价方式上, 可以分为及格、不及格2个等级, 不给医学生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

3.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调查显示, 医学生认为效果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依次是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人文讲座、课堂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 归于实践才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方向。所以, 建议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按照培养要求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践 (见表4) 。

把实践贯穿于医学生生活始终。首先, 这样可以使医学生能从更多方面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进行换位思考, 从情感上接受患者, 真正提高人文素质。其次, 可以加深医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行业的认识, 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规划好职业生涯。

总之, 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而应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环境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锻炼逐渐养成, 是长期内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颜家珍, 冯泽永, 罗丽娟.根据医学特色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35~36.

医学生医学科技挑战分析论文 篇5

一、吸收消化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的素质。

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不但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也为医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条件并指明方向。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学会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站在现代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要实现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无从创新。

首先,医学生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热点难点等,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进展、学科间的交叉点、渗透点,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美国当代著名的发明家格雷特巴奇于1958年发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1970年又研制一种改进的起搏器电池———锉电池,前者被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协会列为近50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10个重大发明项目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拥有广博的知识技能是分不开的,所研究的全锉电池涉及电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现在格雷特巴奇正在研究诸如艾滋病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于康奈尔大学的教育,归功于大量工程科技的课程作业,以及我那时掌握比别人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表面看来,格雷巴特奇在众多领域中的研究为跳跃式,相互之间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背景下,在发散思维中,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结果[1]。

二、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三、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

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四、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为医疗诊断、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精密、准确、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使现代医疗的诊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简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增强了疗效。但是,先进的设备为医疗服务提供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诊疗对现代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问题。医学生要掌握医疗科技方法,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从事诊疗、病理、药物、生化等方面实验、检测、化验等工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资料,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2]。

五、团队协作的素质。

高职医学生 篇6

关键词:医古文教育;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80-01

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了千百年中华医学文化积累的精髓。高职医学院校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肩负着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任,不能忽视医古文的功能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爱国情怀

医古文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药学的瑰宝等等。医古文内容博大精深,有科学的医学理论,有精湛的医术,有丰富的药学。医古文所蕴含不仅是传统的医学,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医古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包涵了大量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学观。如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总之,医古文不仅有传统的医学,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智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教育高职医学生,要能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医学的伟大成就,深刻明白中华民族是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全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对民族的爱国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高职医学生作为继承弘扬医学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拯救天下含灵之苦”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医术精湛,又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艰巨任务。高校教育,应是直接塑造认得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教育,使灵魂净化的育人教育。古代医学前辈,以医为神圣医学,以拯救天下含灵之苦,普洒甘露到人间为己任。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医德风范,鄙视荣华富贵,以毕生精力奉献于医学。例如张仲景所处时代,医学地位低下,世人瞧不起学医之人。但社会又瘟疫蔓延,生灵涂炭。张仲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坚忍不拔之志完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神医华佗至死不忘医生救治生命的神圣职责,把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写成书交给狱吏,说:“此可活人”。医学前辈以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与精神,对我们培养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才,使我们的医学人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德操具有巨大的感化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医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塑造自己,使其成为只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要有仁爱精神。古代医学提倡“医乃仁术”,行医者要有“大医精诚”的素养。古代医学前辈李时珍在治学上精勤不倦,历三十年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大医精神》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待患者要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侧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对待功名利禄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立志于医、仁爱救人、精研医术、精勤不倦、勇于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对我们培养有又红又专的现代医学人才具有巨大的榜样鼓舞激励作用。

以医古文为教学载体,是颇具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把医古文教育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应使高职医学生能了解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感悟古代医学前辈的仁爱精神。我们应科学客观理解和把握医古文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研究 篇7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基层、农村培养医药卫生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学生毕业后, 绝大多数到基层社区或农村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工作, 毕业后继续接受医学教育的机会有限。因此, 全面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质, 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自我获取、自我更新医学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能力,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课题组在深入分析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专业特点, 对我校在校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能力普遍不强, 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不一, 缺乏高效获取信息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许多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 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1 数据来源及调查结果分析

1.1 数据来源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质调查问卷”, 对我校医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1 100份, 回收问卷1 086份, 其中有效问卷1 072份, 有效回收率97.5%。调查样本如下:大专一年级学生782人, 占72.9%;大专二年级学生290人, 占27.1%。男生150人, 占14.0%;女生922人, 占86.0%。护理专业365人, 占34.0%;检验专业206人, 占19.2%;药学专业183人, 占17.1%;临床专业162人, 占15.1%;卫生监督专业156人, 占14.6%。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2 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信息能力指人们获取、评价、处理、保存、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2]。医学生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加工处理、分析能力, 评判利用信息能力, 信息传播交流能力等方面[3]。

本次问卷调查在信息能力方面共设计了18个问题, 每个问题均有5个不同选项, 根据不同选项赋予0~4分的分值, 总分值为72分, 分别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信息保存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5个方面进行调查。根据方差统计法, 总分值低于43分为信息能力中等偏下水平。统计结果显示, 我校医学生的信息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平均分值为34.71分, 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分值在43分以下 (含43分) 者有781人, 占72.9%;分值在43分以上者291人, 占27.1%。可以看出, 我校医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 不能自觉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 在获取信息上存在一定障碍, 缺乏相应的信息检索技能, 缺乏对数据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尽管我校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利用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但分析、评价、创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差, 而学校开设的医学文献检索课对绝大部分医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1.2.1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指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调查中, 在问及“您会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吗”, 选择“运用自如”的学生不到6.0%, “会基本操作”和“会最简单的操作”的学生占49.0%, “基本不会”和“完全不会”的学生占45.0%;在问及“您会使用工具软件对各种信息 (如图片、文字、音像等) 进行处理吗”, 25.1%的学生选择“熟悉”, 41.2%的学生选择“不一定”, 33.7%的学生选择了“不熟悉”。由此可见, 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高,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是少部分人, 这可能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缺乏相应的学习环境有关, 因为在问及“是否拥有个人电脑时”, 有966人选择了“否”, 只有106人选择了“是”, 即不到10%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1.2.2 信息获取能力

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各种医学信息源, 熟悉基本检索方法,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解决问题, 选取适当检索工具, 制定恰当检索策略, 构建检索式, 检索所需信息[3]。

据调查, 学生中“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只有4.0%, 分别有52.0%、16.0%的学生“很少”和“偶尔”上网查阅资料, 28.0%的人“从没有”查阅过。说明学生极少从网上获取信息, 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还很薄弱。在问及“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 或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资讯) 的运用情况”时, 能“运用自如”的学生有5.9%, “会基本操作”的有23.0%, “只会最简单的操作”的有26.3%, “基本不会”和“完全不会”的有44.9%。说明有近1/2的学生不会使用这些最常用的数据库, 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除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外, 仍然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而非新型的电子信息资源。据了解, 学校购买的电子资源和一些免费数据库, 基本是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使用, 学生极少利用这些资源获取信息, 说明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淡薄, 对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不关心, 信息来源局限于课堂、课本和一些参考资料, 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 获取信息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在问及“您认为自己获取文献信息的障碍是什么” (多选题) 时, 32.1%的学生认为是“馆藏文献信息资料不足”, 49.4%的学生认为是“不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情况”, 41.5%的学生认为是“缺乏文献信息检索知识”。

调查显示, 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而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信息意识淡薄, 对信息源不够了解, 缺乏相应的检索技能, 对数据库的使用不太熟悉。客观原因有学习任务繁重, 压力大, 部分专业对学生没有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 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迫切。另有部分学生认为馆藏资料信息不足也是影响获取信息的原因之一。

1.2.3 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医学生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指从自身需求出发, 结合专业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 并能将所获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结合自己原有知识及对其新的理解, 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同时有效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在问及“对使用网络资源 (如学科教学网站) 进行学习熟悉与否”这一问题时, 2.2%的学生回答“非常熟悉”, 分别有30.9%、34.6%的学生回答“比较熟悉”和“有些熟悉”, 有29.5%和2.8%的学生则“不太熟悉”和“完全不懂”。表明医学生中有1/3以上的人不太会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利用能力较差。1.2.4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指利用各种工具和途径, 与他人进行协作交流, 有效沟通, 以达到传递信息, 共享资源的目的。在调查学生“能否利用E-mail、BBS、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时, 选择“能够”的学生占18.5%, 有30.0%的学生选择“不一定”, 选择“不能够”的学生则有51.5%。说明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信息的能力较差。

2 建议

2.1 明确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

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明确了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信息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从不同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搜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二是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四是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五是保存医疗工作记录, 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六是懂得根据从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七是通过个人判断来分析和评论问题, 主动寻求信息而不是等待别人提供信息;八是根据不同来源信息, 运用科学思维去识别、阐明和解决病人的问题[4]。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参照上述要求, 明确对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目标。

2.2 多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信息能力

2.2.1 建立贯穿于医学生学业始终的信息素质培训模式[5]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医学生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将其贯穿于医学生学业的始终, 并应分层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教育期, 主要讲授图书馆利用知识, 使学生了解本馆馆藏资源, 掌握初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进而启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第二阶段为大一下学期, 开设文献检索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检索技能, 信息获取、处理、保存、传递和利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第三阶段为大二上学期, 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的基础上, 学科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 有计划地融入专业信息能力的培训内容, 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能去思考、解决, 学生通过检索信息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利用、加工、组织等,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巩固其所学知识, 提高其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改革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由来已久,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方面收到一定实效, 但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校, 由于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程不重视, 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够多, 很多学生失去了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机会。据统计,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必修课往往是通过网上自学课程进行的, 并配有网上测试,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 学校规定, 所有一年级的本科生必须通过网上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和测试, 才能读二年级[6]。这种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普及性, 值得借鉴。学校可采取网络教学的形式, 辅以教师辅导, 让学生修完课业。

信息素质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教育,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 仅仅依靠文献检索课是难以完全承担的, 应该与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从国外的教育实践可知,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内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它以图书馆员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为前提, 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 使信息素质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 而较高的信息素质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6]。

2.2.3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由专业教师授课,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所需信息, 学会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及检索工具, 追踪学科发展动态, 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运用到学习和实践当中。

2.2.4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 学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其现代化设备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物质基础。对于在校生来说, 图书馆和网络是两大主要的信息来源。图书馆应重视信息资源建设, 满足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

其次, 利用校园网进行读者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分布情况, 读者服务项目, 各种规章制度, 检索基础知识, 馆藏资源的检索利用, 新书推荐介绍, 最新图书出版信息, 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信息源, 网上免费资源, 各类数据库及电子图书的检索利用, 各种专题讲座, 自助式文献检索课网络课件等。

再次, 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举办各种学术讲座, 让学生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 了解各领域最新学术进展。

2.2.5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善于获取信息, 更要善于利用信息,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 对信息收集、利用的全过程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可快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穗芬, 艾雰.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4) :79.

[2]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6) :370.

[3]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1) :73.

[4]张肇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刘建国, 党亚茹.从统计结果看高等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基于高校在校学生信息能力的调查分析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 2005, 107 (10) :64.

高职医学生思政课堂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的在校医学生为主体, 采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具体做法是先从教务处得到学院在校医学生名单和所在班级, 按一定顺序编号, 生成抽样框, 然后根据样本规模500 人进行班级抽样, 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对抽取的样本主要采用问卷法等形式收集资料。问卷由23个大问题构成, 共47个问题, 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自身情形、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以及意见建议等方面。本次调查工作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调查样本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各主研人员实施和完成, 实际发放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64 份, 有效回收率92.8%。全部问卷资料经审核、编码后进行统计分析。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基本符合总体的分布情况, 抽样及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见表1)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高职医学生基本情况

高职医学生是未来的基层医生, 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对将来的择业就业比较敏感, 学习压力较大。高职医学生目前境况如何是调查问卷的重要内容, 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见表2) 。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医学生境况有以下特点:其一, 学习、生活和见习压力均很大, 不同意人际关系压力大的观点占36.4%, 高于其他三者, 同意就业压力大观点的学生占比高达72.4%;其二, 责任素养和职业素养均有待提高,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同此观点;其三,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认可高职医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观点。综上表明, 多数高职医学生心理没有太大问题, 但目前各方面的压力均较大, 期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包括责任素养和职业素养。高职医学生的责任感是指高职医学生作为一名医疗辅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是对病人、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并自愿承担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思政教师应加强对高职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培养其责任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方面的压力。

(二) 高职医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高职医学生网络使用较频繁, 上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应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和动机, 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着重要意义 (见表3) 。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医学生上网的特点:超过80%的高职医学生上网是为了查阅资料、聊天交友、浏览新闻和网上购物, 但也有超过60%的学生是为了玩游戏和其他活动。这表明学生更多地把网络当成生活和学习的工具, 玩游戏应该给予合理引导, 提醒他们不能沉溺于游戏。

(三) 思政课堂吸引力调查

思政课是高职医学生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 作为非专业课程, 理论性又比较强, 是否对绝大部分具有理科生基础的高职医学生具有吸引力, 他们是否关注课堂, 调查结果如下 (见表4) 。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一方面, 70%以上的高职医学生关注教师的授课内容、援引案例和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 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言谈举止以及课堂严格要求受关注度超过了60%;另外, 其他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其他方面不会引起他们太多的关注。综合来看,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无时无刻不受到学生的关注,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受到高职医学生的高度关注, 学生的关注点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四) 学生思政课堂需求调查

思政教师是思政课堂的引导者, 高职医学生对思政课堂有何要求, 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见表5) 。

上述调查表明, 90%以上的学生赞成教学内容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授课方式应丰富多变, 课堂组织应合理有序, 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赞成课堂考勤点名制度的学生也占近75%。这充分表明高职医学生对课堂要求较高, 希望加强知识学习。

(五) 高职医学生思政课堂情绪调查

高职医学生对课堂的情绪变化虽为感性认识, 但也是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依据。外在情绪变化往往是内在心理的反映, 高职医学生课堂情绪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见表6) 。

上述选择是多项选择, 调查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情绪状态, 保持平静心态的学生占71.8%, 产生烦躁、紧张、无奈和悲观情绪的学生总占比为71.4%, 超过开朗、愉快和兴奋情绪的55.7%。调查结果充分说明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倍努力, 以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

三、结论与思考

(一) 主要结论

本研究对学院5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 描述了在校医学生思政课的课堂表现与诉求等, 通过研究所得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

首先, 高职医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和共青团员, 大部分来自农村, 年龄集中在18至20周岁, 责任意识较强, 就业压力较大, 功利性化学习动机明显。

第二, 大部分高职医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作用, 学习动机受教师教学方式影响相当大, 不想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对课程缺乏了解以及课程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第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能坚持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 更多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教学活动, 遇到困难多求助于网络, 宁可放任不管也不请教老师的学生较多。

第四,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是学生课堂玩手机, 其次是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时采用了较好的方式方法。

第五, 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勉强应付、很少交流,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就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都无所谓, 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如果其他课程和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生冲突, 更愿意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二) 相关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 笔者对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育效果提出建议, 认为需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 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考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习惯,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尽可能减少他们课后学习负担, 避免思政课与专业课学习发生冲突。多角度地阐明学习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提高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 针对高职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性, 大力推进教学科研改革, 立足内涵建设, 打造具有高职医学生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堂, 合理设计各章节内容, 以社会热点、时政热点为教学载体, 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问题, 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理论的认同。同时, 结合高职医学生的实际深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 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开展教学, 使课堂有更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引导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大功夫, 花大力气, 让每一堂思政课都能生动深刻、入脑入心, 入情入理、共鸣共进。

第三, 针对部分高职医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错误, 思政课教师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把课堂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 把教师经验经历与学生的见闻见识结合起来, 力争每一堂课都能“有血有肉”, 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四, 针对部分高职学生的听课情况和课堂诉求, 思政课教师应充实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引入时政要闻,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创设教学情境, 以期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教育特点, 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教学, 与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或班主任紧密联系、沟通协调, 把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力量组织好、协调好, 形成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的教育体系, 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此外, 思政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通过软约束力即说理手段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辅之以硬约束力即纪律措施施加惩戒。譬如, 把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 定期向辅导员交流班上学生的表现, 把课堂活动表现优秀者推荐给学生处和团委, 让其特长进一步发挥等。

参考文献

[1]运怀英, 郭政东.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

[2]赵守政.当前高职医学生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泰山医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高职高专医学生实习前教育的思考 篇9

1、有利于适合角色转换的需要

绝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就一直是在学校里成长的, 学校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而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实际上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转变过程。由学校到实习医院, 由单纯的学生角色到实习医生角色的转换, 往往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学生也会感觉医院、患者、带教老师等新环境所导致的压力, 甚至得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高职高专医学生相对来说素质更低, 怎样正确处理,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行为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实习前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正确的引导。

2、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实习工作

实习医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有带教老师的指导, 但大部分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都不是从基本功开始传授, 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能力期望过高, 而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是不能达到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距离的, 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这就会影响到临床实习的质量。开展实习前强化培训, 让学生在学校里尽快地适应实习工作, 能很好地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实习质量。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每一届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 医院里的领导乃至带教老师都会拿学生和历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和以往接收过各学校的实习生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从医德医风、法律修养到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实习生活、工作乃至就业, 甚至影响到学校以后安排实习生的情况、就业等。因此, 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综合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而必要的保证,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对象和方法

2007~2009年, 我们对2005~2007级学生 (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影像、药剂等专业) 共1012人进行了实习前技能培训。在学生进入实习前3个星期,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下达教学任务, 从中选派临床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实习前强化技能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综合专题讲座、医德医风教育、医疗规章制度教育、服务行为规范教育、技能操作训练等手段,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教育的内容

1、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优良服务是医院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 也是学生今后医德行为的体现。首先, 学校通过“两课”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德育的教学效果通常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政治方向, 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思想方面、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医学事业。品质方面,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 特别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 学校还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好的医学,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 更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最后, 在学生临床实习前, 学校还请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老专家、老教授作专题报告, 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通过对医德医风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感, 做到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关爱病人, 立志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

2、医疗制度学习

我院有50多家实习医院, 遍布福建、浙江沿海一带, 加上实习的中后期面临专升本, 找工作等问题, 所以学生会有纪律松懈、学习懒惰、上班迟到早退等现象。针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 我们在实习前就要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要组织学生学习《实习生管理条例》、《实习生手册》、《实习指导》中的有关规定, 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 通过训练使进入实习前的学员熟悉和掌握医院工作的程序、内容与方法, 有效地防止不应出现的医疗差错, 甚至是医疗事故。要求学生自觉用《学生守则》、《实习医生守则》及有关条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到医院实习要遵守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 服从实习医院有关领导和带教老师的工作安排, 加强劳动纪律观念, 保证临床实习顺利完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使医学生对临床实习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生来说, 临床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 是最重要阶段的知识学习。很多医学生对进行临床实习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对临床实习都怀有很急切的心情, 都想到实践中去显显身手, 但往往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准备不足。要及时做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临床实习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首先,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举办心理健康活动,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心理咨询室实习前随时为学生开放, 每个实习班级选2名心理保健员, 和咨询室保持信息沟通。其次, 针对实习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心理老师可以班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 如能力训练、情绪调控的技巧训练、小品情景剧的表演、心理平衡训练等。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 减轻自卑、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法律安全教育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 往往将自己的学习经历花在专业课上。所以, 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意识有待提高, 尤其是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普通缺乏, 比如对“知情权”的理解, “举证责任倒置”的普通的法律知识往往一知半解。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的增强, 通过法律维护权利, 争取权益, 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1], 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这使得医学人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法律知识, 培养法律意识, 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法律基础》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为此学样还相应增设《卫生法规》课程,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 主要内容包括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律师来校讲课, 对实际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剖析、讲评, 案例新鲜、说服力强, 深受学生欢迎。

5、技能强化训练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训练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们可以先于实习而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性训练, 缓冲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进一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2]。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主要包括:体格检查、急诊基本技能训练等。首先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就临床上最常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系统复习, 同时, 密切联系医院的实际工作, 有重点的增加一些课堂讲解很少的基本知识, 如医嘱的书写方法、如何开处方等, 并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复习。其次, 我们召集了各专业带头教研室主任对学员课堂教学全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部分, 通过组织计划手段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强化学习。要求在强化训练过程中, 老师先进行规范示教, 然后学生之间模拟操作训练, 老师在旁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教师要逐一对学生的各种操作进行指导, 利用一切机会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完成操作, 并强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

实践证明,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生进行实习前,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需要, 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金俊银.行政诉讼法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6—7

高职医学生 篇10

一、情商内涵及情商教育意义

情商[1] (Emotional Quotien简称EQ) 是情绪商数的简称, 它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 是指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当前,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案例层出不穷, 从十几年前的清华大学投毒案, 到马加爵杀人案, 再到如今的复旦大学的投毒案, 充分暴露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情绪控制及自我调节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欠缺。对于医学生来说, 情商教育与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 一个合格的医学生, 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心理素质及法律修养,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感和崇高的事业感, 要善于沟通、协调, 易于与他人合作, 具有较强的改善医患关系的能力, 因此, 情商教育对促进医学生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情商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 传统教育使大学生情商教育落后。

传统教育中, 学校比较重视学生智力水平上的培养, 学生能力的发展多侧重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较薄弱。

(二) 高职高专情商教育重视不够。

在大学教育阶段, 情商教育被严重忽视, 我们的教育关注较多亦是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 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侧重知识的灌输, 实习阶段侧重病例、技能操作的传授, 学生管理中侧重“日常行为管理”而忽略了情商的教育。

(三) 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环境的需求。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环境比较差, 有的甚至在边缘的山区工作, 面对的是知识、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村患者, 要求学生不仅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又因近年来, 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恶性医疗纠纷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对医药卫生行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发全面, 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迫在眉睫。因此, 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情商教育模式意义重大。

三、“适合高职院校医学生情商教育”的培养体系构建

(一) 把情商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体系。

提高医学专业课教师情商素养, 专业课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医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做人之道, 通过培训、讲座、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素质及崇高人格的感召力, 把情商教育融入课堂之中, 通过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 感同身受的影响, 对学生产生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增设情商教育类课程, 把情商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 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形式上加大改革力度, 把自尊自强自爱教育、自制力教育、善待他人教育、公平竞争教育、挫折教育等情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由专门教师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情绪认知和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体系中, 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实践活动,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我情绪控制、合作精神、受挫承受能力等情商素养。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定期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对学生情绪、情感问题的鉴别能力, 采取及时对策,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情绪调节和干预失控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要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和手段, 对大学生及时进行情商评价, 通过鉴定、诊断、激励和监督, 推动大学生自觉、努力和严格地控制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

(三) 增设第二课堂。

定期开展心理讲座, 可聘请校外或校内的一些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讲座, 每学期举行2~3次, 对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疏通、引导和心理干预, 提高学生情绪控制和沟通能力, 创建校园和谐环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发挥社团作用,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 发掘专长。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挫折教育,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自己负责,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自信心及交际能力。开设大学生情商成长研讨小组, 及时解决情商养成过程中的问题, 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充分参与满足情商成长的活动, 满足其乐观向上、注重情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

(四)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情商。

通过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情商教育, 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与患者各环节的接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等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 情商教育效果评价。

对情商教育的学生以答卷形式进行测试, 了解情商教育的效果。通过第三方进行评价, 对已进入医院、社区、诊所等参加工作的学生, 通过就业单位, 服务对象的反馈进行评价。

摘要:良好的情商, 是一个人能否度过心理危机的决定性条件。一个合格的医学生, 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心理素质及较强的改善医患关系的能力, 充分认识情商教育对医学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促进医学生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情商教育

参考文献

高职医学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医学生;启蒙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层次不一、学习方法不适

现在随着社会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录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高专现在作为专科二批其在生源的质量上远远落后与本科等前几批次的学校。在这些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基础差、目标计划不明、学习策略不多、学习热情不足、学习动机不强、忽略知识应用、学习毅力不强、学习考试焦虑和缺少学习反思等学习心理问题。并且许多人认为学医太辛苦,学习生活感觉不能适应。

1.2专业兴趣不浓、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医学生可能都知道学医比较累,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不浓。他们认为如果把同样的学习精力用在其他专业领域发展,肯定能够把该考的证书都考出来了。而当医生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忙碌,这使得学生多对医学职场前景不乐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医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同时医师资格证的考取也越来越难,近几年的通过率只有30%左右。都快达到司法考试的难度了。没有资格证何谈上岗和找工作。此时我们如何树立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信心及专业兴趣就至关重要了。

就2009年全国毕业生超过600多万,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尤其是医学类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一方面,虽然满足了医疗事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急剧下降,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3目前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规划存在的问题

医生作为一种和国民身体素质息息相关的职业,其在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上更是区别于其他专业,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如“济世活命”、“仁爱救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重义轻利”等思想。所以医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穿于以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然而由于传统的家长式医患模式、科技至善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的影响、加之传统医学教育的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及如何把德育贯穿至专业讲授中的衔接性等问题使得医学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摆设位置,医疗人员的人生规划趋向于拜金主义。这从当前的医患纠纷不断的增加,就能说明医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对高职院校医学生要进行启蒙式思想教育的方法

2.1基础医学课对医学生的职业入门的引导性

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学习不适应是因为他们习惯于中学的灌输、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养成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而在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基础课学习的时候一定加强学习适应性。大学一年级是适应阶段,譬如解剖学,作为他们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要对新生进行导向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要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要与自身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新生学习方法的衔接、指导与适应。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消极被动扭转为积极主动,改变大学生“应试式”的学习方式,去除学生对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固守心理,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信念,譬如,我们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医学知识对我们自己特别重,即使我们以后没有在医院当医生,医学知识对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辈子受用的。如在解剖课的学习中要让同学们理顺学习思路。其次通过直观的人体结构的介绍,比如精心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剖标本,观察人体技能结构的微妙之处,体会功能决定结构,结构体现功能的意义,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出对医学的兴趣。并结合对前沿知识的补充,阐明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未来二十年或三十年,医学将发生哪些变化。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让医学的择业领域拓宽。依此对学生进行去向教育,帮助他们做好医学生就业前的初步心理准备,确立初步就业信心、就业目标、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用的理念。

2.2启蒙课在职业道德,和人生规划中的作用

医学基础课如解剖学在德育教育中以其接触性和直观性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在医学专业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出仁爱之心为其在以后的职业道德的确立奠定基础。比如:我在开始接触标本的第一天,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对死者的悼念及诵读医学誓言。让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贵于一切”。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同学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并要求准备者在搬送标本时要求用双手,严紧把玩标本。使学生在心里明白对待标本应与对待病人一样,树立医生的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不怕苦,不怕累的的职业情操。在讲解的同时引入部分病例的讲解,并让学生模拟想象在结构的异常的同时患者的病痛,让学生能体会病人的痛苦。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一切都为将来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提供直观的素材,为进一步完善医德教育做好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规划。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医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同时,除了学习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把课堂以外的知识融于课堂,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以外的思想启蒙,目的讓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情操。为我国高职院校医学生的顺利发展打下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1(17).

[2]吴仲敏.谈解剖学教学中的正迁移[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4) :250-252.

[3]罗海燕.解剖实验课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3):185.

高职医学生 篇12

关键词:高职医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阶段,职业教育活力与日俱增,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作为医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并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医学生是未来医药卫生工作者,其职业特性具有科学性强、实践性强、服务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应把他们的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医学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就医务工作者道德标准概括为“敬业精神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既要发达的物质基础,更要有高素质人才做支撑。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与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样要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专门技能人才。医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其职业素质是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正确职业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医学职业教育中深化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南,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生命观、医疗观、病人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强化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利于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生命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培育。

由于职业价值观养成必须遵循医学生成长规律并伴随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脱离职业实践,单方面的德育教育是乏力的。为此,重新审视和解读医学生德育教育,推进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促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促进职业发展为落脚点,明确职业道德教育任务

职业道德是职业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在内的观念系统。根据医疗服务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胜任医疗工作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业发展给人们健康追求带来较大转变,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养生、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及保健等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上。

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将充实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健康服务体系之中,他们的职责就是给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本身就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关心病人个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家属、关心社会。作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学生培养为受经济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加强医学职业技能培训,更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四、以创新德育模式为突破,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效果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三要素,而素质教育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认识新高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目的,把技能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作用,用一体化思维构建德育和实践教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深化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协同作用,增强一、二课堂有效衔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营造出独具职业特色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特殊幼儿论文下一篇:轻型门式刚架厂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