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学与医学

2024-10-12

高职化学与医学(精选11篇)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1

一、重视化学与医学在理论知识中的联系

学生大多对医学专业课比较重视, 而忽视了基础课的学习。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以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为前提, 及时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联系起来。例1:给学生讲授“溶液渗透压”时, 先给学生设疑:“护士给病人输液时常将药物溶在什么液体里?它们的浓度是多少?浓度过大或过小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以激发学生对“溶液渗透压”的兴趣;例2:给学生讲授胺的酰化反应机理时, 先设疑:“你知道人体肝脏解毒功能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吗?”, 以激发学生对“酰化反应”的兴趣。例3:学习盐的水解, 先设问:“临床上为什么能用Na HCO3或乳酸钠来治疗酸中毒?用NH4Cl来治疗碱中毒?”从而引起学生对“盐类的水解原因及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总之, 通过这种方式,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重视相关化学的知识点, 也为医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化学与医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联系

(一) 培养医学生的行为能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 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而进入高职的许多新生在初中阶段, 这方面训练很不够。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 我及时抓住每一次的化学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项目,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取用液体或固体的正确操作是什么样?试管中溶液振荡的正确操作是怎样的?吸量管如何使用 (如何拿捏、取液、放液、读数) ?如何用容量瓶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这些问题, 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实验结束后,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出一份规范又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促进医学生的行为能力的养成, 为培养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 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十分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本人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体会到一些学生不会学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习习惯不好和学习能力较差。因此, 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用, 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会阅读、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作业。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为此,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可通过设问、提问、布置任务, 来督促、培养学生做好课前的阅读预习, 既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去听课,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 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时关注个别听课走神的学生, 善意地提醒他们, 逐步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做好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

再次, 要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具体做到:在阅读复习课堂知识的前提下, 独立完成作业, 会仔细检查;最后要督促培养学生能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教师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所以, 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 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比如:考虑到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差, 我会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 从学生最易理解的知识点出发, 由浅入深、逐步地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通过该过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又比如:在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中, 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到课后不会自己整理复习, 或容易遗忘或与其他章节的知识点混淆。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不善于将前后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整理。对此, 我在授课中会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 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刚刚学习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复习重点和要点。例如:学完了烷、烯、炔、二烯, 设问烯、炔、二烯的化学共性?末端炔烃有什么特征?如何鉴别?学完了醇、酚、羧酸, 设问具有什么结构特征的有机物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又如学完了酚、羧酸、羟基酸, 设问具有什么结构特征的有机物能与Fe Cl3发生显色反应?总之,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整理能力。

(三) 培养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医学生应具有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通过调查了解得知, 学生在一年级学的化学知识, 到了二年级不会将它运用到医学知识的学习中,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溶液渗透压后, 设问给病人大量输液时, 必须要用什么溶液?而给脑水肿的病人输液时, 应该用什么溶液?以药理学中使用“利尿药”为例, 设问利尿药浓度过大或过小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 水分子的渗透方向去分析。又如:在学习了盐的水解后, 以药理学中使用祛痰药为例, 设问使用祛痰药NH4Cl要防止酸中毒还是碱中毒?

总之, 教师在备课时, 要多注意能与医学知识联系的化学知识, 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分析、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化学与医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联系

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建立在认真、仔细、严谨、科学的态度上, 为此, 教师在化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漏看、不错看, 要逐字逐句地看。针对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要求“书写清楚工整, 格式规范”。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保持操作台的整洁、干净, 物品的整齐摆放的工作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遇到意外情况时, 如何果断处理事件的能力。

总之, 通过高职医用化学的教与学, 可以为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体现了高职化学为医学课的服务功能。

摘要:高职卫生学校的医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及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好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较强的独立性。作为医学课的基础课《化学》, 如何围绕“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个培养目标, 来为医学课的学习服务, 是卫生高职技术学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化学与医学,能力,素质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2

《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根据检验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求确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定位,生化课改成为检验专业建设的重要分支。因此,生化课改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优化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检验专业岗位需求

本课程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后续课程知识需求,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重新选取的教材,应加强与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突出酶、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肝胆生化等部分内容。将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医学检验上已完全不用的内容给予删除,对医院检验使用率不高的内容给予缩减,对检验专业必须的、使用率高的内容进行优化,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医学检验岗位职业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的.目的,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较难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单纯的问题生动化,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1 CBS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CBS(Case-Based Studying)教学法,即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是“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先提出典型案例或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或问题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例如,在讲述维生素一章时,可提前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什么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常见食物分别含有哪种维生素?”,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搜集资料,归纳整理,以学生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教师进行点评和重难点讲解。

2.2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法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法的优点是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理论的内容实践化。例如,在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章时,可以联系新闻中的“三聚氰胺”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奶粉中加人三聚氰胺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学生新闻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教材学会蛋白质元素构成特点:含N量约为16%。

2.3 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运用图片、视频、实验、问题等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念。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引导转化,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临床。由于生化知识点多且难,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学生兴趣度低,听不懂,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例如:在讲糖代谢最后一节“血糖”时,教师可结合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启发学生逐步学习。

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近年来,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生物化学》实践课学时远远不足,实践项目满足不了专业需求,急需改革和调整。基于现实条件和学情分析,对生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路。

3.1 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新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是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陈旧;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实践技能训练一方面通过实践过程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操作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完成原有实验内容“酶的专一性,血糖的测定”基础上,增加“牛奶中蛋白质的提取(用超市购买的液态奶为原料)”“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用鸡蛋清为原料)“血清ALT的测定”等实验。

3.2 校外实践和教学实践进社区

在学生学完生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理中血压的测量、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在生化学完血糖测定后,教师除了教会学生GOD法测血糖外,还要教会血糖试纸测血糖的方法。然后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可择时择优安排学生到社区中进行义诊,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又能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

3.3 微课和慕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实验内容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录制成微课程或慕课,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掌握大有裨益,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实验员缺乏或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化实验以虚拟的形式进行模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化前沿技术,开拓视野。

4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考促学

课程评价是用于检查课程的培养目标、授课计划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质量如何,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决策。建立完善的《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实现“以评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1 日常考核

教师的日常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调査问卷,发放给学生,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査问卷的填写,并形成分析报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召开教研会议进行改革和调整。学生的日常考核: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外,可进行趣味性考核,如针对重难点知识举行“手抄报展”学生自行査阅搜集大量资料以图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4.2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是对该课程任课教师和该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评。期末考试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试卷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作业、趣味考核成绩等;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等。为了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5 结语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3

关键词:民办高职 医用化学 教学改革

目前,民办医学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化学是高职医学卫生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普遍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内容繁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职医学生具有来源复杂、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此,民办医学院校的医学化学课程应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民办医学类职业教育层次,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高等职业技术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一、 民办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 医学化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

目前,民办高职医学院校医学化学一般安排60课时左右,医学化学内容涵盖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两大部分,任务重而课时少。

2. 文理兼收,医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我国民办高职医学院校目前文理兼收,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化学知识处于空白状态。

3. 医学化学教师,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

民办高职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科、工作特点等知之较少,很难将医学化学教学贯穿于医学教育体系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4. 现行医学化学教材与医学课程的衔接和渗透不够

现有的医学化学教材虽已渗透了部分医学内容,但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化学”的教学体系,内容偏多、偏深,适用性不强等,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5. 评价方式落后

目前,民办高职医学院校医学化学考核采取传统的评价模式,即:每学期末有一次终结性考试,占学生总成绩的70%;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平时的小测验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

二、 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以上目前民办医学高职院校的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医学化学教学改革。

1.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医学教育能力

医学化学教师,除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可通过自学、听相关医学专业课程、网络学习等途径,拓宽医学知识面,提高自身医学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把化学和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医学化学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医用”

在充分了解民办高职医学院校医学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灵活处理化学知识,立足于为医学服务,充分体现“医用”,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层次需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老化的内容,补充医学化学新进展内容,突出化学与医学、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使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化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

精选教材内容,删去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删减“化学”理论及一些公式推导和计算,删除和医学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同时有选择地增加反映近代药物化学发展的新内容,增加和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的知识介绍,降低教材深度和难度。基础化学部分,删去物质结构、溶液pH计算、电极电势计算等,侧重于溶液(渗透压、缓冲溶液和胶体)和配合物知识;有机化学部分,删去杂化轨道理论、有机反应历程等,侧重醇酚醚、醛酮、羧酸、脂、糖类及生物碱,以适应医学的需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补充如食品安全、合理营养等学科交叉的内容,并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强化其医学化学水平。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医学化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根据医学化学课程特点及民办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纠正—评价”的教学法,宜采用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研究方案—指导讨论—评价分析”的四步教学法[2],宜采用直观法和启发式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建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选用医学、健康等有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化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渗透压时,用多媒体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动态变化,形象直观,学生易接受。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不仅有提供感性知识和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作用,还具有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激发科学兴趣的作用[4]。实验是医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为后续的医学专业课中的实验基本技能打好基础。

民办高职医学院校尤其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优选一些与生活、医学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和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化学对其以后发展的作用,并在每一章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如缓冲溶液的配制、阿司匹林的制备等是很好的化学和医学的实验,并随相应的章节进度而进行。同时,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选择性开放实验室,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培养适用型技能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5.改革评价方式

目前医学化学所采取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为此,拟采用:第一,考核内容包括卷面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及实验操作技能。第二,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间的互评;如实做好课堂教学记录,公平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平时成绩;加强活动表现评价,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提交实验报告等给予评价,形成实验操作技能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公正全面,更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民办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积极而慎重地进行,需要我们每一位医用化学教育工作者都积极探讨,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左海.医学新世纪课程教材《基础化学》内容改革的讨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5):507一508.

[2]范薇.问题发现式教学法在《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1).

[3]赵祖志等.多媒体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9(1).

[4]刘毅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医学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6):762—763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4

1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同时兼顾学时, 合理优化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 (包含实验) 一般为54~64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传统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血液生物化学、器官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5个部分, 内容庞杂, 知识点多,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高职护理职业考试要求和护理专业特点制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如蛋白质、核酸、维生素、酶等静态生物化学章节, 主要是基础知识与后续知识结合紧密, 且有助于护理营养学等职业能力的提高, 应重点归纳讲解。如三大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代谢、水与电解质代谢、血液生物化学与器官生物化学等动态生物化学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 应重点精讲, 强调其生理意义和护理临床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知识是在掌握关键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简略讲授,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血糖、血脂、血清ALT (谷丙转氨酶) 测定等与临床应用较多的验证性实验。通过编写生物化学实验讲义来规范学生的操作及实验报告, 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 巩固其理论知识, 锻炼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2.1 强化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职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先决条件。目前, 医学高职师资结构不合理, 部分生物化学专任教师毕业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 缺乏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对教材中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更不能积极引入丰富的临床实例。因此, 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鼓励和帮助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加强教师对学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尽可能多地了解医学相关学科知识, 及时完善知识结构。教研室要加强专任教师集体备课, 相互听课, 不断交流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及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中,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 并将其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2 创设情境, 增加护理综合知识

医学生物化学知识复杂、抽象, 系统性、联系性强,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时难以理解和记忆无法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主动学习生物化学的意识不强。因而, 在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从“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课前深入研读教材,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如果在讲课过程中能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生活常识、有趣的社会新闻等, 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3 因材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如启发式、病例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3]。比如讲到脂类代谢时可以先提问:我们减肥是减掉哪些脂类?人每天需要哪些脂类?超市都出售哪些脂肪酸?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讲解血糖、血脂知识时, 可以联系临床糖尿病病例展开分析讨论;讲授生物氧化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讨论氧的生理功能,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缺氧的表现及氧疗护理的注意事项;讲授蛋白质代谢时, 可引导学生结合临床高蛋白与低蛋白饮食护理展开讨论;讲授氨的代谢时, 可结合高血氨原因、诱因及护理原则等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可举如临床结肠透析护理应用等例子;讲解胆色素代谢与黄疸知识时, 可以采用PBL教学法, 用“人体的尿液和粪便的正常颜色是什么”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课内讨论过程中获得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讲授血液生化、水与无机盐代谢的知识时应结合临床水盐代谢紊乱病例, 如严重腹泻、呕吐脱水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让学生充分理解临床补钾、补钠、补水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提供依据。三大物质代谢等章节应采用有效的系统归纳法和联系对比法, 将琐碎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系统地展示给学生, 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4 与时俱进, 运用多种教学新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投影、视频、动画、CAI课件等, 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切实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效果[4]。现在的高职护理学生喜欢新鲜事物, 普遍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与教师沟通较少, 生物化学教师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在课后进一步采用QQ、微信等跟学生建立课堂外的双向沟通渠道, 指导学生如何针对问题查找资料, 如何分析、总结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通过QQ群进行作业批改, 同时师生还可以通过QQ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有条件的生物化学教师也可采用慕课, 上传自己的教学公开课视频供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

目前, 高职院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多已过时, 大部分是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 实验内容、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实验只是简单重复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因此, 教师应当调整优化实验内容, 在保留经典生物化学实验的基础上, 多设计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 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全面培养学生的医学综合素养, 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4 加强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材建设

不同医学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 教材是培养高职实用型人才的基础, 也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目前, 医学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明显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求, 现有的部分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材内容目标定位不明确, 多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 属于通用教材,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系统、不深入。因此, 应当鼓励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且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材, 保证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医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对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结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探讨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霞, 牛勃, 解军, 等.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2) :140-143.

[2]朱劼.浅谈高等护理教育中的生物化学教学[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3 (2) :78-79.

[3]陈瑾歆.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78-1179.

高职医学生与人文阅读 篇5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 人文阅读 人文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已意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兼备的双重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并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需要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来实现之外,课外人文阅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目前,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现状

1.人文阅读率持续走低

为了解高职医学生人文现状,笔者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为主要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2份,有效率98%。调查显示,高职医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的活动依次为上网51%、学习30%、文体11%活动、课外阅读8%,而人文阅读只占2.6%。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上网主要是看微信、聊天、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也有少数同学会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高职医学生缺乏人文阅读、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质不高的情况令人担忧。

2.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高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疗卫生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大都是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书籍,或者是外语、计算机方面的资料,而不会在人文阅读上花一些时间。46%的同学反映,没有时间阅读人文经典著作,而且人文经典著作思想性强,令人望而生畏。这些现象均显示了高职医学生的务实追求,同时也显露出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心态。

3.人文阅读缺乏针对性

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书籍”问题的回答中,学生的选择按所占比例的多少依次为:娱乐休闲类、生活健康、历史传记类、文学名著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哲学宗教类等,2.5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盲目”。在随机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或者“想到什么,就读什么”,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这表明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缺乏针对性,尚不能认识到人文阅读在内化成知识修养、提高个人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4.“浅层次”阅读现象普遍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阅读是高职医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学以其文字轻松、时感强、又善写同龄人的故事而深受高职医学生的热捧;而且在现今的读图时代,高职医学生似乎更钟情于以平面艺术为特征的所谓读物,对思想深沉、哲理丰厚、需要咀嚼回味的人文读本不自觉地进行了疏离。这便很自然地降解了高职医学生获得思想乃至分辨是非的能力,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很少学生能做读书笔记,或对自己喜爱的书籍有二次或多次阅读的习惯。

二.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的必要性

1.医学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治疗人类各种疾病,还要关注人类精神健康,减轻人类心灵痛苦。加强人文阅读,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让他们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适应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2.医德修养的需要

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全人类的事业,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担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使命,其服务宗旨和行为特征显示出医学道德的特殊重要性。人文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对高职医学生以正确的道德引导,陶冶他们的品格,使他们更深刻地体味医学生的誓言,明确医务人员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在灵魂深处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良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医学事业的专门人才,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3.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频频发生,不得不让我们对新形势下的医患人文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医疗纠纷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违背医学人文精神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的,化解医疗纠纷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而我们的医学培养体系中恰恰缺少人文教育。所以,高职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阅读将人文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医疗服务中,以人文关怀之心去对待患者,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4.高职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培植,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及文化内涵的加深。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的学科,涉及社会、心理、哲学、伦理等众多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创造思维,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也能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为健康服务。医学生只有通过人文阅读,在传统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拓展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能力的对策

1.培养人文阅读兴趣

高职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应该懂得人文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培养阅读兴趣。人文类书籍,特别是哲学类书籍往往比较抽象。对哲学类书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对塑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意义,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再让他们从最易懂的哲学书开始,一步步走进神秘的哲学世界。对中国古典文化著作,可先让学生阅读文白对照读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再去读原著。对外国文学名著,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方面的指导,然后再让其一步步地走进世界文化的精神殿堂。

2.做好人文阅读指导

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如合理安排课外人文阅读时间,制定课外人文阅读计划,并按计划主动去阅读。其次,要给学生开列一些人文阅读书目。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反映,想看人文书籍,但又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人文书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筛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文书籍提供给学生。再次,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籍。如要精读,则需研读、复读、展读、写读;如要泛读,则需跳读、速读、略读。高职三年一晃而过,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具效率性。

3.提供人文阅读的条件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是推动学生课外人文阅读的大平台。医学生课外阅读还是依赖于图书馆的,因此,图书馆要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要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学生人文阅读的需要。其次,要推动一系列人文阅读工程。人文阅读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可结合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阅读,如:校园文化读书节、有奖征文、选拔阅读之星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再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阅读氛围。校园内可开设一些“读书角”、“读书廊”、“读书园地”等增强文化氛围;也可定期开设“流动书架”、“书市”等,为学生选择人文书籍提供更大的空间。

4.注重人文阅读的反馈

人文阅读交流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所思所得进行再加工、并转化成语言的信息并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人文阅读的深层次反思。学校应注重这种信息的反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文阅读交流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有奖征文等。在网络阅读成为高职医学生阅读主渠道的情况下,学校图书馆还可成立专门的人文阅读交流网站,开设人文阅读交流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交流自己喜欢的人文书籍和读后感;并适时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人文阅读不仅是丰富高职医学生精神世界、提高个人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深切的同情心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医学生的人文阅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人文教育问题。既要让高职医学生有书读,又要做好人文阅读引导工作,是我们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祝世娜,王艳芹,于景艳,王立杰,姚黎英.医学生与人文阅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8):110-113

[2]丁玉珍,尹小小.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0-81

[3何卫华.医学生阅读心理及阅读倾向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杂志,2010(3):71-74

[4]薛强.高职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1):52-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职医学生人文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14255006Y)成果之一。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6

医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它既涉及化学知识, 又包含医学方面的内容, 是联系化学和医学的纽带, 所以《医用化学》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为学生补充化学知识, 又为其学好基础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 就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来看, 其往往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因此, 如何创新《医用化学》教材的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该是《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1《医用化学》教材的现状

近年来, 高职《医用化学》教材的种类繁多, 其中也不乏精品教材, 但更多教材内容的交叉、同质化现象严重[1]。由于许多教材仍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过于重视化学原理, 使得基础理论分量过重, 应用技能比例偏低, 医用化学的系统性内容与基础医学本身的需要存在冲突, 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个目标相违背。而《医用化学》教材中较多的纯化学理论和概念又让学生觉得生疏难懂, 如:有效碰撞理论、马氏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洪德规则、缓冲作用原理等内容对一般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难以掌握。因此, 课堂上讲述过多的理论将导致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的兴趣不高、重视不够, 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原则

高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医学院校, 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对学生不一定要求其成为未来学术发展的带头人, 但必须是具有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能够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所以, 《医用化学》教材的改革必须遵循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2.1 实用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化学靠近医学”改为“医学需要化学”[2],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实用和够用为基本原则, 注意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 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目标, 在教学中讲授医学专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简化结构理论, 删除深奥的化学反应机理, 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2]”的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和情感出发, 适当淡化学科意识, 降低知识的难度和深度, 着力于讲授满足卫生职业教育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努力实现教学的实用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章节顺序, 把日常生活实例与基础化学、基础医学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例如讲授蛋白质的性质及用途时, 可首先提问: (1) 人体内有哪些氨基酸?哪些是必需氨基酸?在哪些食物中可获得丰富的蛋白质[3]? (2) 误服重金属盐后, 可用什么方法减少重金属盐对人体的危害[3]? (3) 烫发时头发中蛋白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加酶洗衣粉应如何正确使用[4]?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出所要讲解的基础医用化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 要结合医学实践、当前社会热点、临床医学实际来讲解, 例如讲解“溶液的渗透和溶液的渗透压”这一章节时, 就可以结合临床实际介绍临床上的血液透析, 结合溶液的渗透和渗透压的原理说明如何利用人造的半透膜做成的封套或微小的空心纤维 (人工肾脏) , 使患者的血液流经其间, 封套或微小的空心纤维外面有透析液流过, 使血液中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氨酸酐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中, 而透析液中的物质如碳酸氢根离子、醋酸盐等电解质和碱基进入到血液中, 以达到清除体内有害物质, 补充体内所需要物质的目的, 从而使患者血液中的废物扩散到灌入的透析液中, 然后使之流出体外,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样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理论的能力。

2.2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专门的规定, 高职医学院校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选用《医用化学》教材时不仅要注重于现在, 还要着眼于未来,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长远规划, 应能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性原则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对技能的掌握以及改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故应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 摆脱传统教材的模式限制, 走出本科教材“压缩版”的阴影, 实现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的目标, 注重技能培养, 淡化理论, 以专业需要为主线, 实验教材为主体, 实验技能为目标, 以实现实验理论教材一体化[5]。这样不仅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并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如现在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 就是发展性原则的具体体现[6], 也适合《医用化学》教材的改革,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择业面, 能够为学生的择业、转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途径

通过对上述状况的分析, 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材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3.1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化学到底要解决医学中的什么问题?化学能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认识人体有何种帮助?这些问题均是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必须根据医学中存在的化学问题确定教材内容, 构建化学和医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知识结构体系。

高职医学院校主要是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而医学教育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和连续性强的特点, “掌握会学的方法, 培养会学的能力”应该是医用化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7], 因此, 教材建设改革就必须围绕这个目的来实施, 适当注意化学本身的系统性, 同时重视化学与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实际需要, 而非“本科压缩式”的教学模式[7]。

3.2 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现代医学的发展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从主要研究人体自身的变化扩展到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健康的影响。医学教育应当适应医学模式的这种转变, 作为基础课的医用化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根据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结合高职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 在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应该合理地阐述理论知识、注意与中学化学内容的衔接、增补部分实用性内容, 使高职医用化学教学向临床医学实践倾斜。目前的《医用化学》教材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两部分内容, 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但所涉及的理论也很多, 如化学平衡理论、诱导效应对马氏规则的解释、对应异构和构象异构、费歇尔投影和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等, 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否有深入学习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必要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又如农药中毒的防治是农村医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教材中对此又涉及甚少。

3.3 强调内容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优秀教学模式之一, 而启发式教学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也必须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并加以强调。因此在《医用化学》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中要有特别的体现。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 精心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着重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着重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编写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竞争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缺乏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 而启发性教材和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优秀教材都十分重视体现启发性教学的特色, 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注重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舍, 强调“知其然”, 还要强调“知其所以然”, 而且对有些重要内容还可以进行重点强调和提示, 如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在适当的位置表示出来。这样, 在加深学生印象和记忆的同时,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将知识学活, 不因循守旧, 敢于创新。

此外, 还可以设计内容精彩的医学和化学知识链接及思考与讨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掌握学习医学基础课、专业课所必备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为其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3.4 注重图文并茂

图片和图像具有直观的特点, 有时候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 而高职学生的平均年龄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小, 图片和图像可能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因此, 在教材编排和教学的安排上应该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将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和演示实验结果以图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 叙述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 以通俗的形式来说明难懂的化学概念、医学理论, 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从图片中就能领会知识的精要, 加深印象, 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暗室中的一束强光透过胶体溶液时,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胶体溶液中有一道明亮的光柱的精美图片就能加深学生对丁铎尔现象的理解;又如, 银镜现象、斐林反应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并配以文字说明比只用文字说明更加形象生动, 同时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

3.5 努力创新实验教学

临床第一线的医务人员除了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是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高职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内容。因此, 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创新实验教学, 可以增设教师或学生演示、学生小结、教师总结的互动式教学内容。同时, 在创新实验内容的过程中, 还可以在调整、合并传统实验项目或单元操作的基础上, 推出模拟科研过程的大型综合实验。例如制备解热镇痛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时, 在教材中可设计实验:取少量粗制品和精制品药物分别溶于乙醇中, 各加入2滴1%三氯化铁溶液, 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比较纯度, 最后用分光光度法对Fe3+进行测定, 这种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当然, 开放实验室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可增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性实验的一些主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未知。例如, 化学中溶液的稀释就能与医院里最为常见的消毒酒精和生理盐水的配制相联系, 在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中就可以增设走访医院有关科室的内容, 通过了解消毒酒精与生理盐水的规格、配制方法, 并对所配制的溶液进行验证等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 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须将基础化学和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笔者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制约因素, 提出了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启发性、注重图文并茂和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等多种途径来完善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材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向社会输出更好、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摘要:现分析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材的现状, 探讨教材建设和改革的原则, 提出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启发性、注重图文并茂、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等多种途径来完善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的教材建设。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铁生, 吴飓, 肖伟杰.基于校本教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23) :61~62.

[2]殷慧.高职化学教材改革的几点看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24) :51~52.

[3]余先纯, 赵笑虹.医学化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湘苏, 赵笑虹.医用化学基础[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

[5]姜炜, 曹海燕, 苗靖.《医用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6 (3) :51~52.

[6]郭辉, 李楠.教材改革与创新教育[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18) :155~156.

[7]余先纯.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9) :50~52.

浅谈五年制高职医学化学课程改革 篇7

医学化学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 是第一学期课程, 授课学生只学过初中一年化学, 知识水平相当于高一新生的水平, 医学化学课程需要突破原有大专课程的范畴, 加入高中化学基础, 从“必需、够用”的角度出发,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另外高职教育的教学更加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基于以上几点, 笔者就医学化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1 重建课程体系[1]

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和应用早就超越了学科本身。化学与医药、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化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课程内容也将围绕上面3对关系进行调整。通过融合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基本内容, 使化学原理与医学学科、实际应用、生活环境相结合, 真正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 合适的医用化学教材较少。笔者和某些重点中学的教师进行交流后决定把中学课本、医学专业中职与高职化学教材结合起来, 自主编写医用化学教材。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 笔者在编写教材时注重以下几点: (1) 设计符合中学生特点的教材。压缩和删除一些理论知识, 降低对学生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要求, 比如笔者删除了“分子结构”一章, 压缩了“醛、酮、醌”一章的内容。同时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重复, 整合了部分章节, 比如笔者在编写“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时只略微提到一些化学知识, 因为学生在“生物化学”中还将深入学习。 (2) 大大增加实验学时。以教学大纲为例, 医用化学共144个学时, 分两个学期完成。其中理论总学时96个, 实验总学时48个, 理论与实验的学时比为2:1。

实验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 先易后难, 保留了大学里几个经典实验, 增加了兴趣实验和探究实验。具体安排是:第一学期安排了3个兴趣实验 (6学时) 、4个基本实验 (12学时) 、1个综合设计型实验 (6学时) , 第二学期含6个基本实验 (18学时) 、1个综合设计型实验 (6学时) 。教材的实验部分除几个基本实验外, 在前期加入了符合中学生特点的兴趣实验, 在后期加入了综合设计型实验, 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和医学的兴趣, 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医用化学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就学习的课程, 肩负着打好基础、服务专业课的任务。新生可塑性强, 但自制力差, 尤其是进入大学, 脱离家长的管教, 少了中学式严格的督促, 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学习。为此, 笔者改进了教学方式。 (1) 加强对学生的了解[2]。笔者与某些重点中学的化学教师进行座谈, 同时深入到学生当中, 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在中学教师的帮助下, 我们对入学的新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测评, 客观地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2) 延续中学启发式教学风格。教师主导学习内容、学生主体探究问题。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力求为学生提供发挥主动性的化学平台, 使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兴趣和能力。 (3) 增强教学的时代性, 强调师生互动。笔者保留板书这种中学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的同时以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鼓励学生提高应用电脑和互联网的能力, 让学生采取小组搜集材料并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成果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 我们还采用90后学生喜爱的交流方式, 比如QQ、博客等方式, 开通了网上教学博客、网上自测系统、网上精品课程, 及时上传教学资源并网上答疑, 学生倍感亲切。 (4) 利用第二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利用好第二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化学与医学、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此我们开设了3个研究课题:某河水水质的检测 (pH值、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氨氮量等) , 要求小组给出水质状况的分析报告;生活环境中甲醛含量的检测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食品中微量甲醛的化学分析、水发产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探讨甲醛的危害等) ;学院学生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 (原子吸收法测量我院学生头发中锌、铜、铁、钙、铅的含量, 参照正常值, 给出分析报告) 。学生踊跃报名, 积极查阅资料, 学习效果很好。 (5) 加强对学生的课后督学。学生的年龄与宽松自由的大学学习氛围并不相符, 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采取一定的督促手段。如通过与班主任沟通, 加强课后的督导;依托学院资源, 鼓励学生加入化学兴趣小组等, 以保证学生一直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3 课程考核的改革[3]

好的课程考核方式能“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笔者借鉴了以前考核改革的经验, 将理论和实验分数比例调整为7:3。在理论考核中, 进一步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重, 把理论考试的70分, 分为3个部分:期末考试50分、小组研究10分、学科面试10分。其中, 小组研究指的是一次小组合作的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 寻求化学问题的答案, 并以汇报成果的方式向班级展示。学科面试指的是以职场面试的形式, 教师亲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全面评测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考核成绩占30分, 分为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考试3个部分。实验考试主要考实验操作, 包括实验基本技能操作 (如蒸馏、重结晶、抽滤等) 、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 (如旋光仪、酸度计等) 。而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评价细则, 比如在食盐精制的实验中, 笔者根据产品纯度、产率、实验效率、操作规范等来评分。

摘要:部分医学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 经五年高等职业教育后, 使其获得相关专业大专文凭。这一新的培养模式急需新的课程体系, 必须整合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结合医学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 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并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其它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吕立宁.关于五年制高职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 :68-70.

[2]刘璐.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培训, 2010 (10) :41-42.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8

1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分析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课程评价对课程开发和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的医学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作为本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情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不够,不利于学生发展,达不到高职教育要求,造成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局面。

1.2 忽视学生、社会和企业的参与,评价主体单一

传统的评价体系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实验者和使用者,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教师发展,更不利于课程发展。

1.3 忽视课程评价结果,评价信息利用率低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分数,没有针对成绩分布展开讨论,教师对教学效果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哪部分没教好,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对教学改革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2 高职优质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特征

高职优质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搜集、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与资料,并能实时对课程实现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性、吻合性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价,为高职课程持续改革作出决策[2]。高职优质课程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评价标准应体现职业性

高职医学院校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是与专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知识点,根据岗位工作程序确定课程内容和顺序。

2.2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岗位要求。高职优质课程评价应该充分体现教育参与者(学生、企业、用人单位和授课教师)的利益,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上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2.3 课程评价的动态性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作为对优质课程的发展具有价值判断作用的课程评价体系,在目标、内容、标准、方法上也要随着发展而变化[3]。

2.4 课程评价的反馈性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作用,客观分析、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3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分析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本,将课程评价重心落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过程以及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逐步形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4]。

3.1 设计思路

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评价只局限于期末考试这唯一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才是评价的重中之重,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思路:(1)构建从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的多元评价体系;(2)构建评价教师教学创新性与学生创造性的评价体系;(3)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

3.2 多元评价方式的组成

分析化学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实验部分的课时占1/3,课程内容要根据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选择。评价从3个层次展开,即师生因素、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每个层次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针对准备阶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环节设置不同的评价参数,其中一级指标3个,即师生因素、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7个,四级指标7个。师生因素针对教学准备阶段,所占权重为20%,主要考查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认识程度;教学过程所占权重为40%,主要考量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教学效果是教学成果的检验阶段,所占权重为40%,主要考量教学成果,也是最难把握和衡量的环节(见表1)。

表1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教师、社会等多个教学主体参与进来,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可采取专家论证、督导听课、学生测评、毕业跟踪调查和企业反馈等多元评价方式,构建以教学为督导、学生为主体、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

4 结语

只有采用科学评价考核方法得到的结果,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总之,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要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杨晓敏.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45-146.

[2]黄玲青,涂用军.高职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131-132.

[3]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0):44-48.

[4]吴培云,吴鸿飞.基础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94-96.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9

1 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不相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有较强实际技能的职业性人才, 而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薄弱, 对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 在编写高职教材时, 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 反映实际岗位需求的内容, 使所编教材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但内容抽象, 凡是学习过的人都认为是最难学、难懂的一门学科, 也是学生不及格率最高的一门学科。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在编写过程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编写时力求概念清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机理阐述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以掌握和熟悉内容为主, 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2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

为使教材更加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理论适度, 注重实践

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 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难度, 使教材内容宽泛浅显, 打破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 尽量避免过度抽象、深奥叙述, 使教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以利于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在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时力求简明、易懂。有些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提升和迁移很重要, 可作扼要概述或以知识卡片的形式插入本章。也可以归为自学内容,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 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 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 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为突出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强化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 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努力做到体系完整, 结构清晰, 实例丰富, 流程详细。

2.2 学、教、用三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 注意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主导, 便于教学组织;以岗位需求实践需要为背景, 学以致用。

3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的特色体现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关注高职学生特点, 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 编写能引起学生兴趣, 如生物化学教材在编写中加入了引言。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或者问题急需了解本章内容。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因此, 突出学生实际技能训练, 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明确每章教学应达到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 并据此调整相应的内容, 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又能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 突出新颖性和趣味性

编写时, 既要注意到学科的最新发展, 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实例, 总体和探讨最新的职业技能与技术,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 生物化学学科发展也非常的快。为此, 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性, 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 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 将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起到帮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教学适用性, 教材结构模块化

教材结构应模块化。按照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层层加以分解, 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按照教学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 制定教学大纲, 依此来组织教材, 实施教学。教材结构模块化打破了以往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现实社会中, 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 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 同时, 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 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 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 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 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 便于组织教与学。

3.4 突出教学和学习的便利性, 活跃和创新教材形式

如本人在生物化学教材的编写中结构、体例上, 大量运用表格、结构图、流程图和案例等形式, 在结构上, 理论讲述、要点解析、案例分析、综合实训交叉互补。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程气氛, 还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合、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结合。同时, 教材中开辟“相关链接”、“知识卡片”等窗口, 对相关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相关知识予以适当的介绍,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 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

3.5 重视案例的编写和选用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就必需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本人在编写中加大教材案例化程度, 各章节开篇有引言, 章后有小结、案例分析、思考与练习题等, 便于学生学习, 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材建设的方向。

3.6 加强教材开发立体化

按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的有关要求, 应有配套辅助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实训录像等。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高职专业教材编写中的几点粗浅认识。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材编写的特点入手, 提出高职教材编写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 按照理论适度、注重实践, 学、教、用三结合等原则, 编写结构模块化、形式生动化、教材开发立体化的特色高职教材。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10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复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學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静,杨丽莎,梁志清等.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6.

[2]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12(1):24-26.

高职化学与医学 篇11

关键词:培养,医用化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化学课不乏有趣的实验操作,生动的实验现象,漂亮的模型等等。而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用化学课又和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什么这些并没有引起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兴趣呢?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那么,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分析学生“病因”,对症下药

对于刚刚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的中学生而言,虽说已经踏入医专的大门,但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科基础差得让人难于想象,厌学情绪重,有的甚至上网成瘾。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诸如临床、护理专业还招收一部分文科学生,他们当中多数人的化学基础也是相当差的。对于他们来说听医用化学课,就好比是“隔着梯子上房”——太难了。再者,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现实的就业压力而言,他们也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各种作为就业筹码的“考级”和“考证”上,况且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医用化学对于一个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对医用化学课就更是不屑一顾了,有的甚至想放弃对医用化学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首先是为基础过差的学生,我们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补上中学化学这一课。其次是在教学中积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因为毕竟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医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化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用化学课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发掘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主观热情,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带动大家一道去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是注意在课下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诚对待每个学生。要与他们交朋友,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不指责,不埋怨。这样不懈的坚持,久而久之,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学习的欲望。

2 注意师生角色变化,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众所周知,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大学课堂至今仍存在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很容易发生注意的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的医用化学课教师,应当转变古老的“教书匠”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变“说教”为指导或引导学习;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和彼此尊重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师生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兴趣往往与教师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机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补充一些化学小故事、化学发展史、化学反应的演变过程以及晶体构造模型等,这样不仅能够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也会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比如我讲过发生在1890年的一个故事。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的。“我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可是,我徒劳地工作了好几个月,都毫无进展。一天,我坐上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它是不会拜访懒汉的。以此作为我们师生共勉。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地探索,不懈地努力。

4 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

《医用化学》具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它的教学任务是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及操作途径,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比如说,测定尿样中丙酮的存在。学生做实验的兴致很高,很认真。由此看出,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上一篇: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下一篇:控制回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