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共12篇)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1
摘要:体育舞蹈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吸引力, 近年来被引入大学体育课堂。作者根据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经验, 就体育舞蹈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繁重, 压力较大。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压力。然而, 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动形式来缓解学习压力。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 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性及丰富的美学内容, 体育舞蹈集艺术视觉冲击等运动特点, 吸引着众多青年学生的注意力。
2. 课程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3. 课程目标与任务
基本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完成体育课程规定的基础体育理论的学习, 掌握体育舞蹈基本常识、运动技巧及音乐理论中有关旋律与节奏的基础知识, 并能作简单的舞蹈编排。
健康目标: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体能。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待人礼貌谦逊, 谈吐温文尔雅, 更好地适应社会。
4. 课程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基本上是基础课程或选项体育课程, 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其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 主要体现在动作难度大众化, 动作技巧简单化, 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取向、身体素质、自学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方面特征,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形体训练是体育舞蹈中最基本的训练。芭蕾中的形体训练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 它能提高人体肌肉的控制力, 增强协调性, 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舞蹈的初学者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部分:①体育舞蹈的发展史;②体育舞蹈的风格与特点;③体育舞蹈各个舞种的音乐风格;④体育舞蹈的竞赛安排与组织。实践知识部分:第一学期班:①芭蕾形体基础训练;②恰恰基本步及铜牌组合学习;③瑜伽组合放松练习。第二学期班:①芭蕾形体提高训练;②伦巴基本步及银牌组合学习;③形体放松。
5.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基本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辅助组织形式采用社团或俱乐部等, 通过组建课外社团和俱乐部, 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解决课堂内遗留的问题, 同时少部分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达到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常用教学方法有启发教学法、讲解示范法、重复交替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分组练习法、个人或集体展示法、分组竞赛法等。辅助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观看视频, 分析动作, 感受身体的韵律等。
6.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程开展的核心是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得到锻炼。体育舞蹈课程应像其他体育课程那样, 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从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安排, 既保证适宜的身体负荷刺激, 又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兴趣, 合理控制运动时间, 保证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最终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或俱乐部相结合, 通过社团或俱乐部开展集训或竞赛等,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育舞蹈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多彩, 医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不仅可以获得优雅的气质, 还可以放松心情, 释放压力, 健身塑形, 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享受舞蹈,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潘世君.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2) .
[2]陈琛.高校公体课排舞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3]周兰.拉丁舞新教学训练模式的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4) .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2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医学英语 课堂教学设计
神圣的职业,不错的待遇,让医疗成为令人们向往的行业,医学专业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如今国内各大本科及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医疗专业,从事医学的人才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进程,英语对医疗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如何培养出既能熟悉运用英语技能又能熟练掌握医疗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努力的目标。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医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医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效果。本文通过对我校医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浅谈一下本人对医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因材施教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的英语水平比较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如何选择一套适用性较强又具有吸引力的英语教材尤为重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分两种不同学制的学生,一类是初中毕业入学,学制五年的高职生;一类是高中毕业入学学制三年的大专生。对于这两类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一样,所选教材也应有所不同。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较短,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所以他们入校后的前三年应使用比较基础的英语教材,既可巩固初中的英语又能帮助补充学生缺乏的高中知识点。教材内容主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注重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对话部分应多取自于各种日常生活交际的情景,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英语的实用;阅读文章部分的选材篇幅不宜太长,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日后从事的职业有一定联系;语法部分应由浅到深,不需太细化和太深奥,点到为止;练习部分的题目要与本单元的内容密切联系,题型要灵活多样;写作部分应注重应用写作。到了第四年,学生有了英语基础,就可以改用于他们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对于大专生,通过高中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他们所用的教材可以选择比较浅显的专业英语教材,注重医学英语内容。对话部分多取自于在医院发生的日常交际情景;阅读文章内容与专业挂钩,帮助学生了解医学脉络和前沿的医学内容;写作部分也多涉及在今后工作岗位上需掌握的应用文。
二、改善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对于五年制高职生来说,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前三年的课堂主要还是要以老师为主,老师根据单元知识点创造情景,让学生反复操练,模仿。等学生有一定基础后,课堂则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及时做补充,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对于三年制大专生,则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提前先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创造情景来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则负责解释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些视频教学,播放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一些英语视频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用语,现在很多高校的固执的强调英语课应尽量多使用英语,其实在本人看来,主要还是要看学生的接受力。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来说,其本来词汇就少,听力较差,整个课堂老师都用英语解说的话,他们很难听懂接受,容易使学生进入睡眠状态,更不用谈什么课堂效果了。所以,如果所授对象基础较差,上课还是尽量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来解释,如果他们基础较好,则可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或是全英文进行教学。在课时的分配上,对于这两种学制的学生来说,本人认为一周要有四至六个课时的频率才比较合适。课时过少,学生学的内容容易忘,课时过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三、提高师资力量
目前医学英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科班出身的不多。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听说能力突出,课堂上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通常会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在词汇、语法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但对于医学内容不了解常会导致在医学英语课堂上无法对所授内容进行深层挖掘,也无法就医学内容与学生展开深层次沟通交流。所以学校可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教师提高英语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派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学生不再把英语的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与乐趣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宁丽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05.01.
[2]刘菲.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现状调查与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5.26.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探析 篇4
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 学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缺乏关联性, 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并不紧密, 极易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膨胀, 课时不断增加, 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另外, 在课时分配上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略人文知识构建, 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不够;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配合不够默契, 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现行评价体系仍旧把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放在首位, 对于动手操作能力重视不够, 更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操守的评价。
2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分析
2.1 适应国情需要
医学院校的改革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进行, 不能盲目地跟从某种改革方式。目前,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主要开展以教学方法为对象的改革, 他们认为在知识快速发展时代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发展中国家则注重与本国卫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重点改革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应本国医学发展实际。现代教育普遍以学生发展需求为立足点, 因此, 医学院校改革应适应发展需要, 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 学习国外先进方法, 弥补自身缺陷, 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2 加强课程间的整合
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 积极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 保持了知识的实用性, 减少了学科间内容重复, 压缩了学时,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这样一来可用腾出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社区护理、心理行为研究以及人文类学科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 成为基础雄厚、素质高超的精英型人才[2]。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程度, 使课程灵活多样。由于高职高专学制只有3 年, 因此,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刻不容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后, 加强实际操作训练, 通过临床问题或者病例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结合临床病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理论, 在学校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 早期接触临床,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医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立职业概念, 为以后服务患者打下良好基础[3]。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通过增加课程数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4]。对于有较强专业技术性及学生从业必需的理论课要加强, 以确保学生理论基础到位;减少一些不必要课程的学时数, 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其兴趣, 让他们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对医学伦理、职业素养课程不但要增加学时数, 还要在平时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标语、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 所以要求其改革必须满足培养要求, 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贯穿始终。而在现代教学模式下, 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鼠标—多媒体”的转换, 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适应发展需求, 而且对于医学类专业教师来说, 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懂得临床医疗技术, 成为“双师型”人才[5]。学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型”骨干队伍和学术带头人, 加强与医院间的交流互动, 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培训, 到医院进修, 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聘请医院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开设讲座,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学生成才打下基础。
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慕课”教学, 通过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实现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 把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多向互动,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 教师通过“慕课”教学重塑师生关系、重建课堂教学环境, 实现教师理论引导与学生自主知识构建的统一, 加强师生交流,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加强PBL教学模式等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推广, 鼓励教师多提问题,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小组为中心,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在交流中对教学过程、效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教师教学提出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看法,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自身能力发展。
培训出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师之后, 还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医学教育的内容不断发展, 只有不断更新医学院校的施教内容, 让高职高专医学生知晓最前沿的医学技术和手段, 才能积累经验,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带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高职高专医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短、学习动力不足, 相对于本科医学生来说更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要不断寻找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2.4 加强临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一些改革成功的医学院校的经验, 也是现代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院校来说, 实训、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可以应用的技术, 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来实现。学校可以通过校办研究场所、实训基地、实习医院的方式提高自身实力, 让本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也可以与校外医院合作, 为学生实习开辟新的道路。
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实习是决定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关键, 尤其是对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实习的医院情况比较复杂、良莠不齐, 可能会出现医德医风不正的情况, 而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不是很强, 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学校和实习医院多沟通, 医院在加强从业者职业素质的同时, 也要联合学校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违纪情况, 使学生时刻保持一颗警惕之心、敬畏之心,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医学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 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院校更新知识体系适应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 医学类课程改革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成为“双师型”人才,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摘要:我国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受困于“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模式, 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的情况, 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积极探究符合国情的课程改革模式, 加强基础课和临床的整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使学科发展能够适应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邹飞.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4) :1-2.
[2]黄艳, 线福华.实践医学教育标准以系统推进课程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1199-1200.
[3]眭建, 孙英琨, 周英华.从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改革[J].医学教育, 2013 (1) :139-141.
[4]颜家珍, 冯泽永, 罗丽娟.根据医学特色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35-36.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5
作为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 力,将来从事医学护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生需要涉猎不同门类专业基础课。但这些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的学生,起点低,培养目标高。作为培养未来从事基础 卫生战线从业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如何保证学生在有限 的求学时间内获取更扎实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是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师生达成共识:最终的学业结 果不仅仅是只满足于通过成绩考核、获得一个单纯的学 分,而应该成为精通理论、熟练技能操作的“理论+技 能”复合型人才,尤其要丰富地占有全部专业课程基础 理论。不仅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全册教材、章、节知识 内在的逻辑体系框架,知晓知识的来源、原理、应用,还 要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纲目分明,条分缕析。要 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效果并非易事,而借鉴国外的“概念 图”教学模式,对实现该愿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一、简介“概念图”
(一)“概念图”全貌概念图最早(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 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这一名称的 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1]。在国外,这是欧美国家比 较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 络结构图,具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 结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 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 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 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 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 般、最概括的概念位于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 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概念延伸更多关于补充或辅助说明 的相关内容,并作不同方式的链接。
下图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医 学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中“生命的基本特征”概念图简 要示例。从图中看出,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 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 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的方向是任意的。位于上 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 或分支间概念形成横向联系,这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 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也 是产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 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表明二者之间的意义 关系,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外显抽象知识的工具。概念之 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 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特别是横向联系的处理。所 以构建概念图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当然,任何概 念之间都可以形成某种联系,我们应该选择最有意义并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适合于当前知识背景的横向连接,可以结合个人的记忆 和思维风格,画图形等都是可以的,以最大化展现内容 为目的。
(二)“概念图”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大约由140亿个神经元 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人 类对大脑的认识已经发展到泛脑网络阶段。泛脑网络学 说认为,人的大脑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及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2]。人的学习、记忆和 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
(三)概念图的研究现状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发展较 快。在内地,对概念图的研究发展现时处于介绍、引进阶 段。如在国家新课程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中对此有明 确的体现,并要求以此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
如今概念图的应用范围已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 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如新 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只要一个 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的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快 捷有效的方法。
二、职业院校医学护理实施“概念图”教学模式 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情的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业基础及学习习惯的现状,有必要 以此训练学生适应职业教育。
每年高考和中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收入 等各种原因,选择到职业学院学习技能。对这部分分流 到职业院校、期待着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从事地方 基础建设服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学业生涯,与 其以往就学的初、高中校园学习生活相比,面临着诸多 的不同,需要经过全面的身心调整,才能逐步适应职业 院校专业化课程的学习。
1.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认知。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 来,黑龙江省分别在近年陆续启动了对公民有更高要求 的新课程新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 内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容循序渐进,坡度较 缓,纲要性强,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补充相关相近内容;在文本呈现方式上采用彩色铜版印刷,图文并 茂,更多地以示意图、模式图、实景图片等形式辅助主干 知识,类似科普读物,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中配套 不同类型习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领会。而高职院校的各类 课程教材比较注重学术性,突出强调科学性,内容充实 详尽,容量大,密度高,注重整体逻辑体系又保持内容之 间相对的独立性;黑色印刷本,字体相对小,行文紧凑; 这对一些自主招生进校、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读书习惯 欠缺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有着不小的阻 力。
2.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现状要求教学方式 要有所变化。学生在升学前的知识学习主要以自然科学 及人文科学的通识性内容为主,是作为国家公民必备的 常识性内容。而与职业技能相配套的基础理论则更体现 出专业的独特性。对那些已经习惯于按照教师要求作课66堂笔记“照单全收”的接受性方式学生,面对专业知识不 能很好地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知识检测反馈方面,由原来的家长监控、到学校 从早到晚都有教师全程跟踪管理、知识反馈及时、作业 频繁、各种检测经常进行到完全由自己掌控学习,以一 个学期为单位全面检测学习效果。这种变化对他们平时 的学业过程是一个很难跟踪的滞后反馈。
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紧凑、快节奏接受升学 任务学习生活突然转为完全由自己支配时间,由以一节 课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到适应与大容量专业知识相匹 配的大课时安排,需要学生重新调整生物钟和兴奋度来 适应大课堂;由原来的固定座位和同桌到自行选择座位 和同桌等变化,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严格自我管理、自我 约束。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巩固复习方面有必要以 “概念图”形式集中化处理大量信息,提炼学科重点。这 样做符合青年学生喜欢简洁、厌烦冗杂的心理期待。
(二)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随着电脑的升级换代,以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改 变了文字的线性排列,变化多端的动态演示、快捷的超 链接形式随时跨越性显示直观有效的需要内容。这种教 学手段的辅助为使用“概念图”提供了便利,并对训练思 维的敏捷性也有很大帮助。
单就一根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概念图”也能生 动地赋予文字与线条组合的美感。
(三)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对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备丰厚专业知识理论积 淀的教师来说,备课时以“概念图”统领全部授课内容, 就能根据学时安排更多的背景材料,宏观调控,驾驭整 体;有序穿插,灵活安排相关内容,将分散在各章节甚至 不同学科但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衔接自然。这 种先走一步、纵横交错的思维训练对预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做到“知己知彼”;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阅读 新材料,筛选和辨识核心内容,对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构 建立体化知识网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坚持和训练 下去,对检验已有知识储备的正误,链接新知识等方面 是单纯的授“鱼”无法替代的。
总之,建立在全面了解学情背景和专业内容基础上 的“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学科理论识记的“硬 伤”实现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洁,纲举目张,指导和培 养高屋建瓴把握课程全貌,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 学习效率。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6
关键词 医学高职院校 社区卫生服务 办学特色
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地的意义
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积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兴专业,提倡走“医教结合,教学搭台,卫生服务基地唱戏”的路子。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主旋律,就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医学职业技能培训,不仅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而且也正是医学高职的办学方针。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地是促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形成综合办学特色的良好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建立,一方面为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找到主战场,明确专业定位目标;另一方面让具备系统专业知识的医学生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与卫生服务基地的有机合作有利于在职服务人员回到校园接受理论培训,实现教学与实践双向互动。
办学效应
医学教学与社区基地实践的融合,是今后培养人才的发展趋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在社区卫生服务基地训练中,实行现场指导,根据真实病例,零距离学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环境及条件,运用实验证据(循证医学)的原理,从问诊获得第一手材料开始,到分析-归纳作出最终的诊断,经过小组讨论、现场老师的指导,加深感性认识,培养综合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在社区诊断的技能得到实质性提高;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基地实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训练,让受训者参与其中,从中发现问题,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对各项操作技能的掌握,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校调整与完善教学计划,将是目前医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有力依据,促进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基地训练,对加强基础医学知识的正确运用、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服务态度的形成和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以及认真学习氛围的环境,是其他训练方法不可替代的;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全部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作为医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通过在社区卫生基地所在区域内进行各种健康调查实践,有利于受训的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锻炼中体会到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对健康知识的渴望,了解和处理“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关系,培养对于如何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一定有启迪的作用。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社区医疗活动的关键。设计一个“以工作描述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模式”,在基地训练中严格监控,不断评价,体现出明显的定向性。从社区卫生服务入门教育→以医学基础教育为中心的理论培训→以任务为目标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基地训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运用,自始至终围绕着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方向发展。而此项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团队合作效应的培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地建设,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水平的提高。利用示范基地训练来完成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能够发现不足,规范卫生服务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规范的社区基地,为高职医学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良性互动。加强社区训练基地的建设,通过接受实用型医学毕业生,既可以免除医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就业单位而改行的尴尬,又可以避免基层社区服务医疗人才资源的浪费。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可信度不高,制约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不高,直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医疗设备更新缺乏资金支持,与上级医院又缺乏合作,社区服务能力较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缺乏切实可行、成效肯定的指导措施,对社区健康干预力度不足,大部分居民不理解其存在的意义。
医教结合迫在眉睫,磨合有待时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需要的服务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及应用方法的训练,需要在训练基地完成。然而,目前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以及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很难达到这种标准的要求。高职医学生与医学本科生的通科教育是不相同的,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是定位在基层社区服务以实践技能为主开展教学的,而且学生们在一般综合医院中又不可能学到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之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医教结合迫在眉睫。但是,要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落后,医疗水平不高,以及医学生到社区参加社区服务的问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培训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
以社区培养为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依托行业,紧邻企业,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本科院校的“产学研”侧重在教学、生产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结合,而高职专业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则侧重在将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以社区培养为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是今后培养人才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7
1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药用植物园地理条件
我院药用植物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老山脚下, 属于低山丘陵区, 南临长江, 北枕滁河, 总面积33 000 m2,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黄粽壤土厚度一般>150 cm, p H值为6.7左右,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10 h左右, 年均温16℃左右, 年均降水量约为1 100 mm, ≥10℃的活动积温4 824.5~5 079.0℃, 无霜期239.4~250.2 d。
2 医学类高职院药用植物园的功能
2.1 教学的实训基地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以及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能描述各类药用植物各器官的特征, 能对植物分类到科, 能辨认常见的药用植物。本课程实践性较强, 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提供大量的药用植物鲜品, 过程枯燥、学习效率低, 而校内的药用植物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药园位于校内, 学生使用方便, 园内根据系统分类法将各类植物分区, 每种植物按其科属、拉丁学名、药用部位、药材名称和功效挂牌。学生通过在药园内实训, 把每种药用植物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标本进行对应, 通过视觉来观察、记忆每种植物各器官特征, 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可反复对照、重复记忆。
2.2 科研基地
校内药用植物园为科研提供基础条件, 为药材的生药学研究提供栽培基地。2010年笔者从山东引种丹参药材至校内药园试种, 指导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日常栽培管理和品种繁殖, 测量丹参生长期内各生物学特征发育指标, 测定不同时期根部活性成分含量, 积累了第一手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申报相关课题。在整个课题申报过程中, 药用植物园作为栽培基地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药用植物园也正因为有了科研的功能才有科研基金的投入, 保障日常维护和管理并进行后期建设与发展。
2.3 校园文化
药用植物园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如安徽中医学院以中医药文化为底蕴, 结合药用植物园建立的华佗药学社[3]。我院在药园设计初期就融合中医药特色, 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内涵和园林外貌的药物园。园内有阴阳、四象、八卦的植物造型图案, 道路以传统中医名家命名, 石雕和走廊上刻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 让人走入园内除了观赏各类药用植物外, 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 以体现我院作为医学类高职院的特色。
2.4 作为当地的科普基地
药用植物园应该成为一个开发式的平台, 服务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如隶属于第二军医大学的上海药用植物园就对周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4], 让大家了解中药, 了解药用植物, 加强人们对药用植物以及濒危植物的保护意识。我院药用植物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 一侧靠近城区干道, 一侧位于学校, 为半开放式。我院与浦口区科协合作, 开展中药科普活动。中药虽然是一个熟悉的词语, 但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又是个陌生、神秘的事物。通过科普活动, 将社会非专业人员请进药用植物园, 通过眼看、耳听、手摸, 让大家知道中药的来源、加工、炮制、性状、功效和主治。通过药园这个平台给人们普及中药知识, 去除中药的神秘感, 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中药。
2.5 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
药园在发挥自身科研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服务于当地社会与经济。长沙医学院药用植物园对薄荷、菊花、玄参、厚朴等中药材进行小规模试种[5], 为将来GAP基地建设创造条件。我院药用植物园所处老山地区, 是一个天然药库,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 当地农民也有采药、用药传统, 但还未有人进行药材种植。我院目前已经引种了丹参、玄参、苍术、桔梗、麦冬、瓜蒌、射干等17种药材, 从引种情况来看, 丹参和苍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已经申报浦口区科技局的科技项目, 希望借此项目在本地区推广丹参药材的种植, 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经济, 促进区域发展。
2.6 对外交流平台
药用植物园可以成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 如第二军医大学通过药用植物园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 成为BGCI植物保护成员、中国环境学会理事单位[4], 也加强了同上海市的联系。我院药用植物园立足于南京、放眼全国, 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团体来园参观, 通过药园这个平台, 加强联系, 逐步建立学院与各单位各团队的联系, 促进学院的整体发展。
2.7 其他
药用植物园除上述功能外, 还可以为制作腊叶标本和浸液标本提供素材, 为教学提供图片和标本素材, 收集、保护本地区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濒危植物物种, 并为学院师生提供一个休憩的公园。
3 药用植物园展望
我院的药用植物园无论从历史还是规模来看, 都无法与其他一流药园相比, 其发展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然而我们以融于传统中医药思想文化为底蕴, 以药用植物专业知识为内涵, 以精小雅致的园林文化为外形, 打造出一个功能齐全的药用植物园, 这将成为我院的特色, 成为学院与地方政府沟通的纽带, 成为学院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单人驿, 余孟兰.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85-117.
[2]贺善安.植物园:浓缩植物精华[J].森林与人类, 2007, (4) :29-45.
[3]杨青山, 李则习, 周建理.药用植物园在中医药教学及研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 2011, 13 (1) :8-10.
[4]黄宝康, 秦路平, 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 2007, 23 (1) :34-36.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8
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第38号文件将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后, 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显著提高。然而,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不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大学语文将其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较好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提高医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成为医学教育管理者及大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材现状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 其改革一直受到关注。目前, 全国公开出版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达50余种, 但各教材体例、篇目、侧重点不一。教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材选择上的混乱。大多教材沿用中学《语文》教材模式, 一味在选文方面下功夫, 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体例方面的创新, 类似于课外辅助读物。有些教材大多是文选类型, 以个别文章为基础进行细致讲解, 虽包含知识点但知识面不宽, 理论性不强, 与大学教育的理论性和广阔性不符。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大学语文, 应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与要求, 如何选择一本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鉴赏能力的教材, 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2 教学形式
由于对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重视不够, 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层面, 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知识性问题的灌输, 忽略学生主体的感受, 较少关注学生感知后的语言表述愿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多数教师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从网上获取相关课件代替备课, 使上课演变成了机械的幻灯片放映。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深入分析、师生感情的交流及教师人格力魅力展现。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 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3 教学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为突出医疗文书对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将大学语文变为应用写作, 并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强调规范性, 忽略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 从而导致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在具体的文选讲解上, 注重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只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当下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2.1 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
作为一门课程, 大学语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 即通过该课程提升大学生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 使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而不是过多研究“语文”基础知识。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 单纯的工具化课程及教育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大学语文应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 使学校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 使学生人格分裂并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学习[1]。
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 并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操。对医学生而言, 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包括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 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理应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寻求资源, 用优秀的作品和深入的分析去感染学生, 使其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质修养, 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情趣的医务工作者。
2.2 培养医学生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传统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 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点都是以观察为基础, 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因此, 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语文的另一价值定位, 对经典作品及文化现象的细读与分析则是提高该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决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 而是深入地理解原文。阅读过程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活动。在掌握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观察力越敏锐且形象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 其在工作中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越大。
2.3 提升医学生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语文对于医学生的工具价值主要体现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关联程度越来越大的当下,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测量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对医务工作者而言, 尤为如此。语言可以影响并感染其接受者, 《温文尔雅》一书即是温家宝总理语言艺术的集萃, 深受大学生欢迎。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指导患者关注健康, 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友善可亲的笑容与良好的交往技巧会提升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 有效避免医患冲突。大学语文应从医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需求出发, 找准现实定位, 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培训土壤。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 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大学语文工具性教学的现实又使得医学生语文素养急剧下滑, 医学生自身成长需求促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3.1 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
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学技能, 其常年埋头于医学解剖等课程及相关医学实验学习中, 无暇关注外界的文化生活和人类精神需求, 对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熟视无睹。医学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同时进行, 让医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 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全方位的文化和心理需求。
3.2 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
忽视医学生美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可能会导致医学生精神上的空虚, 造成思想上的虚无与迷茫, 甚至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医学生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救死扶伤, 更重要的是指导并维持人类的身心健康。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指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不论他学的是什么专业, 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及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
可见, 通过一系列人文课程熏陶, 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对完善医学生人格, 培养其健全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分必要。
3.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医学教育不能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语文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其智力开发, 使学生在感受美、品味美、体验美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认识, 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4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途径
4.1 改革教学内容
4.1.1 人文精神的塑造
所谓人文性, 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载体与文化现象来审视, 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论观点, 从文化、思想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考力与文学欣赏力, 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变为滋养人文精神, 提高鉴赏人类精神作品的感知力, 以及从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认识并实践。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是指贯彻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态度, 贯穿人文内涵。
4.1.2 实用技能的培养
随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肩负着心理疏导、安定情绪、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责任。医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会对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文书也将成为诉讼过程中合法、有效的证据。目前, 仍存在处方、病历、护理记录等书写混乱现象, 甚至因一字之差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势必应加强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训练, 提高其从业的从容性与规范性, 切实避免医患纠纷。
4.1.3 生活美育的体验
大学语文激发了潜藏于医学生心中对于美好浪漫情境的想象, 促进了其对文学乃至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向往, 已成为医学生美育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的分析和鉴赏感染学生,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大学语文还应通过文化现象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活的探索, 使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 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体验生命中美的力量。
4.2 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相对于中学语文而言, 更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理论性, 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4.2.1 讲座式
人文类课程在内容上并不像医学课程那样有严格的程序和体例。因此, 可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独立部分, 并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 这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 又充分利用了教师专业特长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2 讨论式
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成风, 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3]。大学语文教学可运用问题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继续追问, 以探寻新的思路。如组织演讲、辩论比赛, 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2.3 体验式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 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重任。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在网上开设各专题论坛、成立读书协会、表演话剧等, 让课程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参与具体活动, 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从而达到通过文学走向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 促进其提高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切实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科定位、教学理念确立、教材优化、教学手段革新等多个方面, 而只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生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随即抽取不同学制, 不同专业的学生。
1.2 方法
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就业心理调查》600份,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就业的态度, 信心, 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就业中需要指导的需求等共计25个封闭性题目和1个开放性题目。收回有效问卷542份。
2 结果
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58.2%,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占52.1%, 求职时首先考虑个人发展的占41.1%, 面对就业难选择提高技能的占55.2%, 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5.2%, 认为靠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从众多的同等求职者中胜出的占50.2%。
3 讨论
3.1 医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 普遍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1) 学生自信心不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缺乏自信, 无法再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本调查中, 16.9%的学生米娜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没有一点信心, 信心不足的也有16.3%。 (2) 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生活环境和学习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 使毕业生感到焦虑不安, 本调查中有45.2%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说明现在多数的学生就业观比较成熟。 (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总是期望一走出校门就有符合自己专业、兴趣, 条件好的职业。对月薪、地理位置、工作性质、行业等挑剔不已。本调查中, 毕业后的第一份月薪定位在500~1000元的占75.2%, 当期望值与实际不符时选择先干着再说的占45.2%, 当专业不对口时57.1%的同学将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再向专业方向发展, 54.1%的同学认为有合适的工作什么地方都可以就业, 说明很多毕业生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激烈, 多压力大的影响下, 能够用比较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知道要努力加强自我能力的培养[1]。
3.2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多数学校已经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 本调查中52.0%学生认为在求职中最困扰他们的因素是信息量少。高职学生多数年龄小, 心理不够成熟, 阅历肤浅, 在求职择业方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和创业的艰辛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因此, 做好思想教育很重要。为学生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灯, 让学生有途径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调整自己适应变化[2,3,4,5]。
总之, 学生就业就一个过渡的关键时期,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后, 也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生活融入到社会环境中, 只有共同的努力, 就会取得成功。
摘要:为加强我院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我们采用自制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抽取了600名现在校的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学生 (2011届毕业生) 进行了调查, 以了解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就业倾向总体是积极向上、自我进取的。就业态度也较现实, 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既强烈迫切又全面长期, 但缺乏就业的自信心。因此建议建立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加强就业心理的辅导和咨询,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
关键词:医学专业高职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曾泽鑫, 温义媛.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1) :129-131.
[2]欧阳霞, 李德平, 茶金学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 (2) :71-73.
[3]谌海燕.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19-21.
[4]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69-70.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10
高等数学是培养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理论和方法是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 学习高等数学可为不同专业课程的后继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 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必备的基础。
1 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高职生高等数学成绩总体偏低, 不及格率过高。事实上, 该学科已成为高职院校重修和补考率最高的学科之一。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学生方面
由于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 高等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成为他们理解问题的障碍,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对其产生恐惧感, 敬而远之。也有不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 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运算能力, 对高等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不够透彻, 解题时思路混乱, 知识点零散、不系统, 综合能力差。
1.2 教材方面
我国现有的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内容过分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 与前期和后续课程脱节, 未能针对各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做相应调整。
1.3 教师方面
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素质差, 而很少从自身找原因。高职院校刚从中专转型而来,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 教学手段单一, 没有根据教学对象改变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
1.4 学时方面
高等数学学时少、内容多, 导致教学中产生诸多矛盾。由于简单、片面强调“够用”、为专业服务, 教学内容再三压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基本上直接向学生灌输应用性公式、定理和结论, 精讲例题, 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明白与公式、定理、结论相关的应用背景和所需条件, 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这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课的初衷, 也使得很多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到厌倦, 最终放弃学习。
2 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2.1 调整课程结构, 突出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特点
针对高职生的基础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 以及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的需要, 努力转变教育思想, 积极改革教学体系, 突出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坚持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 在内容深度上, 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在内容构架体系上, 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的关键且重要的一步。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 通过抽象、简化, 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如:当生物医学专家有了药物浓度在人体内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后, 就可以用该模型分析药物疗效, 从而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实际上, 微积分中各种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微积分本身的数学模型特征。除此之外, 可以将建模内容放在每章之后, 适时讲解建模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数学原理或方法的应用。例如, 在学习极限连续后, 介绍蛛网模型以及细菌繁殖模型;在学习定积分后, 介绍人口统计模型。微分方程为动力机制的数学模型, 应将这章作为建模重点, 介绍肿瘤生长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的一室模型、捕食系统的Volterra方程、传染病模型等。同时, 每个知识点都配以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 创建模型, 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能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贯彻务实原则, 整合教学内容
要打破统一教材、统一教纲、统一教案的框框,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 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从而在教学上既突出基础, 又加强针对性, 体现应用性。为此, 高等数学教师要改变和专业课教师互不交流、各自为政的状况, 经常走访学生所在系部, 参考相关专业教材, 了解相关专业尤其是新专业、新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 找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切入点、结合点, 选取合适的教材, 必要时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教材, 确立不同专业的不同学习模块。比如, 针对药学专业的学生, 应根据市场需要, 用“倒推法”确立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 梳理出其中与高等数学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 如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实验课等。通过请教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查阅专业资料等途径, 初步掌握高等数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范围, 建立药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结构, 删去与药学学习和研究关系不太密切的内容 (如微积分中的级数) , 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整合:将药学中的数学问题整合到高等数学教材中来, 将数学理论和教学软件整合起来, 将微积分、代数、几何等知识整合起来。最后确定基础模块 (一元微积分模块、医药应用统计) 、选修模块 (常微分方程与药代学、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与规划) 、提高模块 (医药数学建模、医药学实际问题) 等, 其他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
2.3 渗透数学思想, 坚持教学改革
高职教学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除了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工具性”以外, 还有启迪智慧、开发悟性、挖掘潜能的作用。事实上, 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素质、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意识到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 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表现, 是数学的精髓。真正对学生起作用的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既要让教师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诱导及反复渗透, 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逐步理解、领悟, 并内化为认识形态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2.4 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是研究量与形的学科, 特别是在高等数学中要研究各种各样空间几何体的面积、体积, 有些图形的生成是复杂的, 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较短时间难以用板书描绘准确和清楚的。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 不仅能非常清晰、直观地将图形描绘出来, 而且学生在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图形的生成过程。不仅如此, 多媒体教学还能够节约板书时间, 增加授课信息量, 提高讲课效率;能够化静为动, 寓教于乐,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曲边梯形面积“分割、以直代曲、求和、取极限”的计算过程, 随着小矩形个数逐渐增多, 小矩形面积的和越来越接近于曲边梯形的面积, 非常直观、形象, 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定积分很有帮助。但在实际应用时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果教师机械地将多媒体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视觉疲劳。因此, 不提倡通篇采取多媒体教学的做法。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1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医学类高职;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在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医护人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形势与政策”课应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笔者结合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谈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现状。
一、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是:
1.学习能力的挫败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进入本科院校无望,怀着失望情绪和自卑心情作为最后一个批次的高校录取学生。相对来说,知识基础稍薄弱,学习能力稍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烦躁、畏惧情绪,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面对学习的挫折感和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不少学生悲观失望、紧张、丧失自信,直接影响在校期间学习的热情。
2.较强的逆反心理
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遭遇了生活和学习挫折后的高职生得不到关心、帮助和理解,进而产生破坏、对立的反常心理,懒散和拖拉是不少高职生的通病,早上睡懒觉、作业拖拉、学习不主动。
3.性别比例不平衡
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医护专业为例,60人的班级,女生约有50~55人,在人数上女生占绝对优势。
4.专业特色鲜明
医学类高职院校浓厚的医学特色,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在专业学习中十分重视实践技能的操作,容易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医学特点需求,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更高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关心国家、关心患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在校接受“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现实反映。
医学类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效度弱化,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功效。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1.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形势
2011年曾经对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的200名高职生做过调查,“在大学期间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92.8%的学生认为是工作单位问题;89%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后的待遇问题。面临699万大学毕业生的2013年,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严峻现实,再加上好多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某些偏见,部分高职生产生了自卑情绪,自觉低人一等,有社会悲观情绪存在。
2.部分高职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有偏差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我国的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80后”高职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甚至部分高职生对党的一些方针政策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缺乏吸引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工作者照本宣科,大篇幅介绍国家或者本省的文件和政策内容,理论和现实两张皮,不能有效融合、相互佐证。脱离现实生活,即失去了深入浅出阐释理论观点的基础,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与需求实际相脱离,不能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疑问,让学生体会不到“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指导价值。
4.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
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理解力和领悟力稍欠缺,对政策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计划性不强。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空洞、给人洗脑”的课程,从心底抵触。表现在行动上有厌学情绪,随意逃课、无故旷课,课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等;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教条说教,与自己的职业无关,没有学习积极性。
5.已就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令人担忧
以医院为例,作为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选择地,虽然受整个社会不良道德环境的影响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弊端的消极影响,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事故频发、因看病难等产生对医护人员的误解,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社会关注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接受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没有帮助学生有效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理念,没有认识到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没有形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职业特点、转变自身职业定位的认识,以至于在工作中态度冷淡、言语刻薄、缺乏责任心,给人职业道德低的不良印象。
总之,只有认识到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恩平.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
[2]黄羽新.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3]徐惠琴.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特色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7(09).
医学类高职院校 篇12
1.1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要求
(1) 生源结构的差异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呈多样性特点, 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人生目标、理想信念、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性, 也要注重个性的区别, 把握学生思想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2)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实践性。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强调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对于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 要高度重视实践性学习, 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培养层次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创新性。医学类高职院校不仅层次较低, 而且社会认同度不高, 毕业生就业前景黯淡, 大部分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普遍人生态度消极, 自卑感和失落感较重。因此,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创新性, 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使工作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2 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创业观念, 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情况[3]。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 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 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这不仅是全面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要求, 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2 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笔者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 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300名学生进行调查, 内容涉及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状况、诚信意识、心理状态等几个方面。
2.1 政治态度
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追求, 能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入党态度积极;学生普遍关心国家时事, 且关注点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特点, 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前景有信心。但从入党动机可以看出, 部分学生功利性倾向明显,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突出, 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
2.2 价值取向及诚信意识
在社会、国家与自我三者关系认识上, 很多学生出现偏差, 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准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开始偏移, 趋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 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渐摒弃了人生目标中的超然性目标, 重实利、重个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遍, 很多学生把追求生活的安逸舒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绝大部分学生承认曾有考试作弊现象, 且认为很正常。
2.3 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
学生总体学习状况较好, 对自己的专业较为满意, 有着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缺乏良好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近一半学生对前途不看好, 认为自己是高职生, 文凭低, 相比本科生缺乏竞争力。
2.4 社会责任意识及心理状态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存在关心与冷漠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矛盾心态。在择业上, 学生的职业期望值较高, 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心理状态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心理负担重, 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严峻、学习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大。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成因
3.1 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理念, 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强,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而言, 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从而加大了思想教育的难度。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使得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普遍存在, 加之社会上各种不公平、不道德现象的影响, 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号召力, 导致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4]。
3.2 社会观念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肯定为重要前提的[5]。受环境变化影响, 社会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 应“多谈些经济, 少谈些政治”, 甚至对“政治教育”提出质疑, 将其看成是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产物。部分学生家长也疏于对子女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 把考上大学作为对孩子的惟一要求, 淡化了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此外, 很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上述观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弱化作用, 是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重要思想根源。
3.3 学校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中、小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 严重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 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先天不足”。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知识单一, 学习习惯、生活态度、意志品质等不够良好,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接受度降低。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较多不足, 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不能就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偏重知识传授, 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完整、过多强调社会需要和集体利益, 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使得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资格考试上, 从而忽视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 且年龄较小, 他们从小娇生惯养, 妄自尊大, 缺乏良好的修养和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往往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且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排斥态度。
4 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4.1 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要立足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色, 从发展的全局高度审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研究环境与对象的变化,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建立校长负责, 党、政、工、团、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和格局, 规范工作程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保证教育实效性。
4.2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和谐因子
和谐的内涵, 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身身心的和谐[6]。和谐教育要求我们要用和谐理念定位学生利益:内容选择上, 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正视学生的现实需求, 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方式上,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学生机械、被动接受教育的做法, 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信仰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达到使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4.3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 拥有自信、自尊和自强的良好心态, 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提升精神境界, 完善自我人格。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富有爱心的高水平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还要充分利用传媒, 建立完善、温馨的心理咨询网络, 以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关怀,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4.4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进一步强化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工作踏实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 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5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不断通过教学改革, 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以提高显性教学功效。在注重显性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一方面,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约束意识[7];另一方面, 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 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综合素养。
4.6 加强医德教育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和人道的职业[8]。医学道德观念的强化不仅来自于外部的社会需求, 也是医学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如何通过外部驱动和内部滋润相结合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 将医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全面阐述医德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医德素质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 通过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提高医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振平.对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12~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 2004.
[3]陈海波.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2) :25.
[4]零东智.新时期医学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1) :86~87.
[5]张红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化解对策[J].东岳论坛, 2009, (5) :188~189.
[6]文学禹.和谐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5) :76.
[7]王承海, 李伟亭.浅谈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教育, 2005, (3)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