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2024-07-25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精选11篇)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1

目前无论是国际医学领域还是国内医学界对于医学英语复合型人才需求都非常迫切。一名优秀的医生面向国际发展的首要基础就是英文语言能力。这一能力要求不仅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口语进行无障碍的行业内交流, 还要求能够听懂行业内外优秀专家的讲座、报告以及专题演讲。另外, 英文写作方面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比如用英文撰写病例、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等。随着我国医学在国际医学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 医学生走向国际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 由于多年来大学英语考试中四、六级以及研究生英语考试的导向性非常强, 医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英语过级上, 更有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英语无关, 对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重视不够, 从而放松甚至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虽然国内各个医学院校提高了对于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视, 学生在英语水平方面也有了相应提高。但是学生遇到的困难很大, 难以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显然不能满足目前对医学生能力的要求。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 (Input Hypothesis) 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连接起来, 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 Merill 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 但是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自己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 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根据以上理论, 课题研究小组在为期一年的教学活动中, 致力于通过在医学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医学英语知识的输入, 然后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输出, 以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调查问卷

本课题在实施前首先对于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 目前医学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专业化趋势过强。经过调查其选用的英语课本内容后发现, 大部分英语课文, 尤其是高年级的英语课文内容专业化色彩浓重, 一般主要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基础的介绍, 而课文主要介绍是运用日常的英语词汇和医学专业词汇构成的较为简单的句子。因此医学生的学习重点为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和构成这些词汇的前后缀。

在对学生的调查结束之后, 对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情况也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 由于目前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缺乏, 目前担任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师基本由公共英语教师转型而来。因此, 医学英语教师需要在不懂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去用英语教授这些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学过的知识。因此, 每次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利用网络来查明白这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当老师把花费了大把力气备好的课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听到新鲜的知识。因此如何找到学生对医学英语感兴趣的点是目前医学英语面临的一个问题。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注重语法、词汇和翻译。尽管大量的教学工作者对于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医学英语教学始终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教师仍旧是授课的主体, 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写, 模式单一, 很少有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

另外,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偏重语言点、语法和词汇的讲授, 对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常识的介绍不够, 更谈不上方法的应用。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教材问题, 教学深度和四六级考试压力过大等因素。在这些客观因素的作用下, 教师们难以系统地讲授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也缺乏相关的知识、没有相应的讲授技巧和方法。

2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解决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及交流困难等问题, 首先需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分析同学们的需求, 之后以晨读和口语角为主要学习和交流阵地, 同时配合医学英语情景模拟、与医学专业老师交流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 定期通过问卷以及试卷的形式检查项目的成果也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是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培养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实现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 进而到“爱说”的进步,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

3 具体实施办法及计划

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应该呈现有针对性、体系化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首先, 有效的组织医学英语晨读活动和口语角。以晨读为例, 在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校园内开展英语的晨读活动。首先, 晨读内容不仅局限于对英语美文的诵读, 还包括护理英语、中医英语、药学英语以及相关的英语知识。晨读方式为:先阶段性的向学生发放英语朗读资料, 再组织学生定期定点的进行英语语音、语调等的指导和强化训练。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激发其好胜之心。英语口语角也能够很好的提供了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口语角的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注意到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当前英语学习者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 经过调查走访, 首先会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反馈情况确定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课题组成员将针对医学院校的学习内容, 进行活动设计, 比如进行招聘现场和临床现场的模拟, 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借阅前沿医学英语期刊, 定期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

另外, 现在英语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上,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和语音室资源会对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定期组织同学们阅读与医学有关的英语材料, 观看和医学有关的视频和电影, 使同学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了解医学英语, 提高视听能力。下面以本研究小组中一位教师的课堂为例:

首先, 教师备课阶段:医学英语教材一般是按照系统来讲授, 比如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比如在讲授神经系统前,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比如一些非常知名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医学英语网站, 从上面可以找到情节比较完整且语言比较地道的英语视频。在神经系统单元导入阶段, 就可以先播放视频, 练习学生的听力。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还可就英语视频中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点睛式处理, 引发学生兴趣。其次还可搜集准备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医学英语前后缀和相关词汇。这一准备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应当非常熟悉相关的词缀、词汇和表达方式, 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准备课文讲解时应当目的明确、不拖泥带水。

其次, 教师授课阶段是教师备课是否完备的重要检测手段。仍旧以神经系统为例:首先可将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播放, 如果有生词可在播放视频前处理掉, 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听力训练排除障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可组织学生进行视频的复述与配音,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播放完视频后, 神经系统的讲授正式开始, 教师可借由视频中的生词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本单元涉及的生词, 并进行适度的讲解, 以期学生对本系统涉及的生词进行宏观把握。在课文讲解阶段, 教师一定要注意英语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 教师可以问题式的方法进行课文的介入。问题的设计可围绕前后缀、词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进行。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是单兵作战, 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因此, 教师可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员人数以学生和问题的数量为衡量基础。在此阶段, 一定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教师在此时的角色就是课堂指导, 充当导游, 可来回巡视, 帮助学生, 答疑解惑。讨论阶段结束后, 要求学生做出结果报告。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注意一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结果报告。全部完成后, 让学生再次回顾和熟悉该单元词汇和课文内容, 以利于学生将单词和课文在课堂上就能够熟练掌握。在课堂结尾即布置作业阶段, 可让学生分组搜集和神经系统相关的音视频材料或某些前沿性研究。让学生们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下节课开始即可用英语展示其研究结果, 同时也让全班各位同学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作业让他们既掌握了课本知识, 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 还加强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当然, 在教师验收和评价阶段, 一方面是教师的评价, 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医学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与研究的开展主要以“研训一体”的组织模式为主, 强调亲验式案例分析, 强调参与者与课题组成员训练成果互相分享的模式, 强调合作交流, 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角色, 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使参与学生做到在“做中学”, 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培训与探究方式, 最终达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 研究方法

根据本项课题研究的学科性质, 内容多, 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研究力量成分多样, 因而必然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

1) 文献研究法——构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与研究的理论体系

2) 调查研究法——了解医学院校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状, 了解我校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效果。

3) 访谈与观察法——通过访谈与观察法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收获与缺失, 通过本课题的训练研究项目对其进行弥补。

4) 行动研究法——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模式。

5 初步成果

【学生方面】

1)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提高了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如自制具有医学特色的英语贺卡小报、演讲、辩论等)

2) 具备了扎实的语言知识, 熟练掌握了语言技能。

3) 树立的开放的文化意识。

4) 培养了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自我评估策略)

【教师方面】

1) 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组教师积极践行课题的理论成果, 将理论付诸实践, 在反复研讨打磨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形成了四种教学模式:构建了“探究发现式”“情境激发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 优化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实践经验。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对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 都善于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题研究理论成果。

6 成果应用

本课题在课题组各位成员积累的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法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 制定了合理有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方案。并在为期两学期的训练完成后, 总结和研究训练方法的得与失, 进一步完善训练方案, 并最终将训练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以便推广使用。

7 拟拓展领域

教学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 两者间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评价是教学的后续活动, 但传统评价体系仅以考试呈现学习成果。因此通过何种方式的评价才能体现医学生是否提高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8 小结

作为一门基础课, 英语应当被当作一门技能和一种工具, 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大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 专业英语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以及与未来同行进行无障碍沟通并且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应当是今后英语课堂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 成为自己专业提升的有力补充, 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通知及其附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 (试行) 》, 教育部办公厅教高厅[2004]1号, 2004.

[2]Cortazzi M&Jin L.Cultures of lear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dentities[A]//D C S Li.Discoveries in Search of Members:In Honor of Ron Scollon.New York:American Universities Press, 2002:47-75.

[3]Sternberg R 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5]刘戈.围绕学生自主创新教室自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6) :41-42.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设备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素质教育来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一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办学单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二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充分研究和实施,大多表现为简单模仿或敷衍了之,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综合教育体系,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工学不协调,没有做到理实合一;三是忽视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缺少创新素质的教育方法,没有建立起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四是人文教育有待继续加强,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削减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构建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1]。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专业素质教育,其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其三是人文素质教育[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

专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目前,高职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陈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理论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性倾向:一是对于办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展和教育方法上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做法,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仿制版;二是过分追求“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的升学率,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将本科录取率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指标,在教学活动中以考本为中心进行导向性教学,抛开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客观要求;三是不少高职院校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不安心脚踏实地办好高职教育,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尽快提高学校规格层次,如何尽早升为本科的事务上[3]。显然,以上三种倾向都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出现了偏颇,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主要领导的认识水平以及利益导向所决定的。由于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纠正高职教育定位的偏颇,这对于我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健康稳定持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未真正发挥潜力。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教学+服务”型,其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岗位的目的。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教学场所开展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当前,工学结合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这种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获得适应专业岗位、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相互交流联系的渠道和建立良好机制,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以上优点,而且也被普遍认可,但在很多院校实际执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职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仿制版”。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教师专业实践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本科教学相同的课程和教材,课程体系编制缺少专业调研,缺乏实践来源,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进行考虑,即使有不少自编教材,由于编写老师普遍缺少实践性,对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感知性较弱,所以这样的教材也最终不能有效指导专业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教学误导。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工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二)创新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具有启发式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教育保障;三是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全面统一。当前,虽然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实施方案,但整体现状仍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思想指导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突出普通教育或专业技能学习,很少关注创新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设备购置等诸多方面无不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对创新性教育如何开展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更没有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学习体系。

第二,课程教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很少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思想表达和思维创新,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的一言堂灌输,课堂气氛呆板,单调。长久下去,势必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和不善创新的学习习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够。

第三,实践操作方面,没有科学完整的创新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开设不够,或者开设有而实际没有很好执行,往往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学校系科很少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创新活动,宣传不够,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意识普遍不够,缺少科技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少;不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的开展引导,由于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和企业,长此以往对社会发展和专业前言发展的感知变得迟钝,逐渐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高尚情操的一种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渊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把握人生的真谛中来感悟生命的意义[4]。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实践得比较成功,但在高职院校成效却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第一,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认同为通识教育。根据一般定义,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一般有两层意义,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文情怀。通识教育通常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构成部分。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针对性不强,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第二,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由于高职教育学制比本科教育短,不少高职院校“造人心切”,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时间,这样造成高职学生走入社会后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人文素养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一是靠过硬的专业知识,二是靠一定的求职技巧。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撇在一边。而事实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或对员工晋升提薪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明显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到平衡发展,协调统一。

三、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的建议

高职院校要改变上述不利局面,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构建起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和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统筹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和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依据这一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创新教育理念,打破陈旧教育思维。积极摸索适合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创新观念并狠抓落实,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强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陈旧教育思维,灵活务实,使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立足社会需求,动态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成效的好坏,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它关系到专业教学能否有效完成,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微观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每年花大力气对所开设的专业开展社会和企业调研,务必做到扎实有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调研人员应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支撑材料。最后,统筹实施课程改革,协调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

(1)专业课程在设置时应科学灵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主干)课程及拓展课程应协调统一,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整合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学习;

(2)专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保持适当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加大校内外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3)强化人文政治等课程教学地位,保证授课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坚持理实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政治思想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素质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将传统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单向、被动”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教学、实训与真实的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推动工学结合专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形成。第一,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使之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包括:

(1)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为便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灵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公共课改革,公共课教学管理机构,将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下移至院系,应当根据各院系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开设公共课程,同时在课程体系编排、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运用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之充分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避免传统的公开课一刀切式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专业课教学管理改革。应根据各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综合管理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和健全统一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确立管理机构及责任人,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动态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课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互动性和实效性;等等。

(3)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学考核环节,应突出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鼓励实施灵活考核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实践课程,可考虑实施“社会+企业+校内”的综合考核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对接性。第二,提升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应更加积极主动与外部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训练学生。包括:共同开展专业调研、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进行师资交流与共享,将校内教师定期安排在企业进行下厂实习,同时企业将骨干员工定期安排在学校进行校内教学实训指导等。

(三)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的长久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行为权及其他民主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轻松地进行思维和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工作。第二,创新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创新性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学训一体,从学习中创新思维,从训练中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创新发展。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实践创新的系列活动,如创业大赛、简历制作大赛、个人风采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够,校园也缺乏人文氛围,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提高。

第一,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当前,如何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教育界对此有一定的探讨,但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开展教学活动,这需要学校和院系以及校外企业之间共同探讨研究,制定适合本学院和本专业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第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薄弱。构建稳定而充实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保证,要求高职院校应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文专业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均能切实保证日常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8]。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

G642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前沿学科,学科内容从一开始的抗感染免疫小范围,现今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已经扩展到了当代医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医学免疫学概念抽象,理论深奥,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很强,同时它是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1]。

结合嘉应学院医学院的作为地方性卫生学校的特点,培养的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培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目前医学院内部的部分教学模式,仍沿袭了改革前的中专模式,教学中偏重于理论,实验的设置仍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培养实用创新人才的需求。

在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医学院专科本科学生,地方性本专学校特点,通过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医学免疫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改革探讨。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的选择与实施

1.加入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部分仍以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局限于特定的某一种反应,每次的实验内容在3个课时内结束,且与下一次实验课无太大关联,实验的连贯性不强,综合知识应用不强,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实际的医疗应用,加入综合性实验项目,着力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最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际。

2.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方式

(1)改革单一的实验带教模式,开放性的方式开展实验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需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可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方式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把学生变为实验室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实验课的安排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方案,带教老师通过实验方案后,自行领取实验材料后开展实验,带教老师在这中间,只充当指导的角色,不一味地灌输,实验结束后,举行汇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每个步骤选取的原因和原理,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开放性的实验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时间跨度长,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操作繁琐,正如现今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单一打拼可能也能做出成就,但效率始终不如一个团队,同时,团队的头脑风暴所激发的成果显著。因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性实验,强调的也正是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从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整理、实验分析、实验結构汇报等都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的,这样的实验开展方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3.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的选择

在选择实验项目时,需要考量的是作为医学院,开设医学免疫学的目的是将这门学科知识运用于临床,主要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有抗原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检测两大类,根据应用型培养原则,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设置需以以上两点为主。

(1)免疫血清的制备

免疫血清制备是医学检验技术中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嘉医开设了本专医检专业,掌握这项实验技术能有效提高医检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这项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综合应用的表现,囊括免疫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实验内容包括:溶血素的制备、抗人血清抗体的制备、抗人IgG抗体的制备、抗伤寒杆菌O抗体和H抗体的制备。从制备免疫用抗原开始至免疫血清收获并冻存,最长免疫程序需要一个月。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有:制备的实验原材料包括弗氏完全佐剂、免疫原、细菌菌体抗原及鞭毛抗原;动物实验涉及饲养、抓拿的手法、皮下及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心脏取血、动物麻醉;血清的分离与灭活;抗体活性的测定,抗人血清抗体及抗人IgG抗体效价测定采用双向琼脂扩散法,需要自制琼脂扩散板;溶血素及抗伤寒杆菌抗体效价测定采用试管凝集法。

(2)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E花环实验是经典的检测T细胞数量的实验,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不仅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机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常用技术。针对嘉医的传统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实验的设置上,可要求从小组的学生中抽取外周静脉血作为血样,分离单个核细胞,测定所分离细胞的活性,计算细胞数量,最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花环形成细胞。主要涉及的基本技术包括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细胞染色技术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这项实验与免疫学理论课联系紧密、且标本采自学生本身、实验过程复杂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及程序要求,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严谨的实验思维。

二、地方院校开设综合性实验面对的问题

1.充分理解综合性实验的涵义,勇于尝试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学工程和教育改革意见,应适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育部这一理念相吻合。也因此,有些人会将开放性综合实验看成很高要求的实验, 认为地方性的小型院校条件不成熟,学生素质不如一线城市的同等学历院校的学生,也认为实验设计必须达到研究性实验的要求才算。这就让许多习惯传统教学的教职工作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3]。事实上,综合性实验重在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操作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实验室科研思维。现今阶段,各个高校都处于探索改革阶段,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能力更强的学生,使其有更强的专业竞争力,而除少数研究性大学由于其硬件和师资条件较好,学生能在大前提上得到先一步的辅助,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应着力于设计实验的广度,而不在于深度,即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各方协调开展综合性实验的经费、时间等

经费是制约综合性开放实验的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医学免疫学实验,从简单的抗原抗体检测实验来说,抗体的费用都是比其他有机、药理实验室的花销要大,实验试剂和仪器的不到位影响到了实验的正常开展,许多学生具有很好的想法,却无法动手验证,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再次是综合性实验时间跨度大,跟一般2~3个课时就完成的实验不同,开展此类实验,这既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奉献精神,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和配合,还需要教务科的协助。因此,如何协调和认识到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工作,是个难题。

3.实验带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本专科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一次完整顺利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除了硬件条件,更离不开实验带教老师适当的实验指导。因此,在实验开展前期,实验带教整个团队需要进行集体备课,明确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对整个实验脉络有充分理解,其次,实验带教老师需要熟悉掌握实验中的所有实验技能,能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最后,在实验中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综合性实验的樂趣,并注重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较大的成就感。

小结

医学免疫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需求,全面引入综合性实验已经是势在必行。虽然目前地方院校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只要能够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邱文洪,艾永循,郭凯文,等. 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112-114.

[2]史丽云,何海根,康艳华,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76-379.

[3]谢建明.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 2010,23(6):100-103.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4

1 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4]。近几年来, 在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方面,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 根据学校建设发展目标,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吸引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课堂, 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好局面。 (2) 改善实验教学技术队伍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 按在职培养、引进和选拔留用等三种方式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实力。注重发挥名教授在实验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通过学科、专业及实验技术队伍内的传、帮、带, 承担各级各类科研和教改项目以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短期脱产培训等方式全面培养和锻炼队伍。 (4) 引进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政策激励人, 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定岗聘任制度及严格的考核制度, 并按相应岗位级别指标进行每年年终考核, 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挂钩。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制度, 综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实验预演, 鼓励教师申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邀请有关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来中心指导工作, 选派和支持课程骨干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研讨会。

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现有的16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3名, 实验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占69%以上, 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高素质、有责任心、热爱实验课教学、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 已成为中心实验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 这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为全校的本科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来, 组织学生参与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 获得奖励。多次参加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 获得团体、个人的好成绩, 发表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20余篇。

2 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络平台

2.1 硬件建设

化学实验中心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和学校的配套经费, 更新和增加部分常规仪器设备, 增添了液-质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等大型仪器设备, 拓展了一批新的实验项目, 增开了多个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为我校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 500万元。化学实验中心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室、学生开放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 承担着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等实验教学。新增加和改造实验项目75%, 正常实验项目达254个 (其中验证性实验项目由原来的10%降为5%, 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将提高到95%) 。

2.2 构建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设置的主要内容有“中心首页、师资队伍、设备环境、实验管理、开放实验、教学在线和资料下载”等栏目, 教师和学生可以查询和了解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状况、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等各种信息。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模拟学习, 观摩多个实验教学过程, 预约实验内容, 查询实验成绩。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以实验教材为主, 视频、多媒体以及网络互动等教学手段为辅的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2.3 建立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在实验教学手段上, 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并用。购置了一批网络实验软件, 包括网上课件库、图片库、试题库、视频素材库等教学资源库;还拥有网络课件的制作设备, 采用3D MAX和FLASH技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进行计算机模拟, 制作实验项目十余项, 为学生开放了虚拟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 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将一部分实验内容上网, 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图像、仪器的连接示意图、仪器使用说明书和注意事项。学生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实验预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答疑平台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后进行总结;利用答疑平台或网上的邮箱, 教师可直接在网上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并进行指导和答疑, 实现了信息互动。该课程网站已经能满足网络教学的要求,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除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外, 还针对本中心的特点, 制定出一些更细的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执行, 已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办法”、“实验教师预实验制度”、“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关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大型精密仪器管理细则”等规程。有计划地组织有关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研讨这些规程, 努力使得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在严格执行有关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开放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还确保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 运行效果好, 中心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 认真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首先对于要求上墙的《实验室规程》、《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卫生制度》、《仪器设备及仪器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制度, 为实行实验教学中心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实验技术研究, 实验项目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实验教学手段先进, 引入现代技术, 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 (1) 对于基础性实验, 教师着重向学生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 (2) 对于验证性实验, 学生在预习实验讲义的基础上, 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和数据测量, 课后再撰写实验报告。 (3) 对于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研究性实验, 学生3~4人一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 学生需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配置溶液、组装和调试仪器、样品制备、样品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讨论等, 最后写出试验研究报告。 (4) 除以实验课的形式外, 还采用学生科研训练的形式进行。本着自愿的原则, 根据学生对某一科研问题的兴趣, 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检索科技期刊, 并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撰写综述性论文, 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够对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有所了解, 培养学生追踪科学前沿的兴趣。通过上述多种教学形式的实践训练, 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 开拓思路, 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 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了科学实验的素养。

4 强调个性教育, 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分为三级开放:一级开放为基础实验, 主要针对二年级学生;二级开放为综合实验, 主要针对有兴趣的学生;三级开放为研究设计性实验, 主要针对高年级优秀学生。同时结合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生毕业论文,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不仅时间对学生开放, 而且实验内容也对学生开放, 从而形成了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机制。

5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完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

实验课考核制度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 我们在总结实验课考试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实验考核机制, 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体系体现了“三个阶段”, 即:基础实验, 主要采取实验全过程的评价方法, 即实验预习占10% (教师课前检查) , 实验操作过程占70% (教师现场记载) , 实验报告占20% (教师课后评阅) 。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自由地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实验考核题目, 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后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总结报告。研究设计性实验, 由教师给定 (或自己选定) 实验项目,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自主完成实验过程, 最后以论文形式提交实验报告。选修实验单独记学分。对于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课外创新活动的学生或在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 给予适当奖励加分。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实验室工作在高等院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对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及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5]。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 今后, 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比如在实验课中尝试双语教学, 增设绿色化和微型化实验等, 才能不断提升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势, 使实验室成为创新性教学的场所, 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摘要: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提高大学生化学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教学环节。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要求, 从强化实验教学团队、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及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考试模式等建设内容进行探讨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化学综合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课程建设管理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7) :67-68, 71.

[2]邓志敏, 颜峰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实验教学管理环节改革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 :682-683.

[3]于惠力, 毕耕, 高宇博, 等.建立完整的实验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6) :3-6.

[4]王玉枝.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促进“分析化学与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1) :22-24.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5

关键词:高职 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建设之初各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要求。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各示范院校开始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作为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应运而生。但是评价体系往往很难持续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起来,原因有三:一是,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转换成与素质相关的行为和能力,由于不同专业有自身特点,标准很难统一,因此评价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有待验证;二是评价体系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收集和验证大量的数据;三是标准通常对位于排名两端的学生更有影响力,而对处于中间的大多数影响不大。基于以上三种原因,有的学校没有形成綜合素质评价体系,有的学校形成了评价体系却在评估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忽视体现出了对综合素质作用理解的片面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考评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检测和反馈。一方面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划三年的学习与实践,使自身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校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和平台的建设进行检验,便于学校对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环节的缺失和制度的疏漏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涉及全校的系统工程。

一、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制度体系是有力保障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各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和基础之上的。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依托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平台建设项目构建。平台是对全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体进行整合,统一规划,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建设依据。平台规定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过程,“根据各专业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分成感知、养成和提升三个阶段。”1同时,还把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通用类课程,打造精品活动类课程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此,负责课程管理的教务科研处和负责学生活动组织的团委都出台了相应的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课时和建设学院精品活动的制度文件。这些文件与学生处的对学生奖惩规定的文件一起,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制度体系,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要具有学校特色

由于各校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机制不同、培养制度体系和基础各异,各学校的评价体系应该根据各自的思路和基础建设将抽象的素质具体化为可评价可衡量的行为。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平台建设项目明确要求,要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五个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职业礼仪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因此,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就由这五方面素质组成。

在二三级指标的设计要把这五方面的素质转化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行为,转化的方法即要考虑到素质本身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平台的主要内容为综合素质培养通用类课程建设和精品活动类课程建设。那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用类课程成绩和参加各项活动情况就自然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安排: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第二个是思想素质,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此部分内容由思想素质课成绩以及“党团系列活动”等理论学习的参与情况和表现来评价。第三个是道德素质,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民族的一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观念。由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者与公益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来评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其中“学会学习”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与保障,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强大动力。学习不仅仅限于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起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学会如何发现真理比掌握真理更重要。因此科学文化素质的测评主要由担任科学文化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师进行,在确定成绩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此外学生获取各类等级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并取得各类科技奖项都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参加科技讲座、科技作品大赛及知识竞赛等活动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手册中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不是见识,而是只有比较而产生的鉴别力)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2。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综合素质中其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在手册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文化素养课程和相关的各类社团和比赛中。

(四)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它不仅包括健康的生理体系,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坚强的意志、谦和宽容的气质、达观的胸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衡量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主要由学生的体育及心理健康课程成绩和参加比赛的成绩来衡量。(五)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对高职学生的重要要求,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手册通过职业素质培训课程学习情况、校内外实习实训情况(包括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情况)、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及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加分。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秦职院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设计了多元的评价主体。如综合素质通用类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各门课的授课教师,在教务处的相关制度中规定,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不但包括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精品活动的评价主体是活动的主办方,可以是团委、各系部、各社团;学生奖惩情况的加分和减分的依据来自于学生处的相关制度评价,主体是学生处;学生顶岗实习的分数的评价主体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四、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学校的综合素质体系虽然体现了学校的综合素质培养特色但仍然不能兼顾各系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如:大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的評价

方式出现在第五学期。而每个系部的实习时间可能并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由系部直接进行调整。又如:由于各专业情况不同,某些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基本参加不了专业的技能大赛,那么,其所在系可以把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加分按学期调整比例。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阶段应该允许各系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更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硕士论文,2008.

[2]陈兆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建设方案——项目八综合素质平台建设.2012.287.

[3]邓志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6.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6

1 湿热环境负重教学为院校的武装越野课程提供了新方法

武装越野是军校学员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员锻炼身体机能,历练勇敢、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方法[2]。但当前军队院校武装越野教学中仍存在:安全隐患高、成绩不理想、缺乏科学性、学员情绪不高等问题,借助湿热环境进行军体教学,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两个先后,一个为主”的原则,即:先高温教学,后高温高湿教学;先徒手体能教学,后负重体能教学;体能教学以中等运动量为主,以持续较长锻炼时间为原则。教学过程中监测学员的五点皮肤温度、肛温、血压和心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教学后注意观察每个学员的反应,以确保教学安全;经过为期8周的教学,对学员进行室外常温条件下武装越野测试,观察学员该项成绩的差别,来证明湿热环境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安全性。通过模拟热环境负重教学,不仅使学员武装越野的合格率由原来的72.3%提高至85.8%,而且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1.1 教学周期短,时间少

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储备体能,以中等幅度运动为主,持续较长时间,每次教学时间为40分钟;第二阶段夯实体能,每周的教学次数为3次,以针对性负重跑为主,持续时间短,每次教学时间只有12分钟。教学的周期共计2个月,既往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大为减少。

1.2 教学更为科学,方便

教学过程安排了良好的医疗支持,每次教学中由专业医疗人员随时监测五点皮肤温度和肛温,随时评价机体负荷,安排医护人员全程监护,防止了教学中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往部队冬季操课时,教学训练时间少了达不到效果,教学训练时间长了则容易发生事故。采用模拟湿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则在贴近实战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准备活动时间,为部队冬季野营拉练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训练中学员热情高、效果好

模拟热环境下的军体教学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不仅具有课前准备时间短,教学方法易于操作,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学员感觉舒适有效,利于年轻学员接受的特点;而且教学中借助踏步机,配合音乐节拍,有气氛、有节奏的练习,既陶冶了学员的情操,愉悦了心情,又使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在负重走、负重跑教学中不搞疲劳战,采用短时间、多内容、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湿热环境减体训练为学员形体教学创建了新模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型超标现象明显,影响军队生源质量。因而创新模拟热环境下减体训练,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医学保障训练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以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并以力量运动为辅的方法训练。结果经过10次课的教学训练,参训人员平均减体达4.3公斤。

2.1 模拟热环境减体出汗率大,能帮助迅速燃烧脂肪

虽然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会增加脂肪的氧化,但是只有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并以力量运动为辅助,使脂肪的供能增加,才能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3]。热环境减体训练中,学员在环境温度为38℃实验室中运用三种训练器材(无动力跑步机、弧形健腹板、摇摆踏步机)进行循环练习,运动量控制以中小强度、较高密度的运动为主,通过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来增加学员的能量消耗和出汗量,达到了较快的减体效果。

2.2 模拟热环境减体训练安全监控手段明确,训练安全性高

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和体液的补充,有效地预防了热环境减体训练中的损伤事故;训练开始前、训练中和训练结束后,主要了解每个人的基础脉率、运动训练量和运动后恢复情况,通过脉率监测有效控制学员的运动强度;利用测量口温和肛温的方法,来把握训练量的控制;训练中由于大量汗液分泌还使机体电解质丢失过多,主要是钠、钾和多种常量、微量元素等。按照《热环境军事劳动人员的水盐补给量》[4]军用标准,配制了专门体液作为微量元素补充液,避免了其它体液的消耗。

2.3 模拟热环境减体训练时间短,学员热情高

当前流行的减体方法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实现,但往往耗时太多且效果不佳。而我们的模拟热环境训练则在脂肪消耗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每次训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减体训练的时间大为减少,受到学员的青睐;并且能对训练全过程进行监测,训练方法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热情,训练中加入了瑜伽和健美操的成分,让学员在减体的同时,得到运动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3 湿热环境柔韧教学为院校冬季体能训练摸索了新思路

柔韧是人体五大身体素质之一,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的能力[2]。柔韧素质好不仅有利于掌握各项运动技术,而且对塑造优美的姿态、防止运动损伤和解除肌肉疲劳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冬季,由于受环境低温的影响,人体关节韧带僵硬、肌肉的粘滞性增大,柔韧素质会明显的降低。为此,在冬季的军体教学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促使机体温度明显升高,尤其是对柔韧性较差者更为重要。否则,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人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弹性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环境温度下降时,肌肉和韧带粘滞性增加,内阻力加大;环境温度升高时,肌肉和韧带粘滞性降低,内阻力减小。肌肉内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肌肉伸长或缩短的速度[5]。所以,冬季采用模拟热环境柔韧训练手段,可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减小肌肉内阻力,有利于各关节韧带和肌肉纤维拉伸。提高人体柔韧性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运动拉伤的机率。通过模拟高温环境人体柔韧教学创新和实践,建立了科学、快速、有效的柔韧素质锻炼方法。

影响柔韧性的因素除年龄、性别、骨关节结构外,还与机体活动水平、疲劳程度及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在热环境柔韧性练习时,既要掌握基本练习方法,也要把握受训者耐力素质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柔韧动作要根据人体解剖学关节结构设计动作,结合学员的兴趣,可运用瑜伽的动作练习柔韧性。运动时人体需向外环境散热来维持机体温度,而高温环境不利于机体散热,学员体力消耗过大而不能坚持,在模拟热环境下训练可以对环境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如:对耐力素质较好者柔韧练习环境温度控制在35℃-37℃较好;耐力素质中等者柔韧练习环境温度控制在34℃-36℃为宜;耐力素质较差者柔韧练习环境温度控制在31℃-33℃为妥。

冬季运用模拟热环境手段,可显著提高柔韧教学效果。同时,柔韧教学不能急于求成,需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避免超出学员承受能力的拉伸动作练习。

4 结语

模拟湿热环境进行军体教学是一种安全、快速和有效的新模式,训练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员应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且每周训练次数不少于3次;二是学员应了解必要的热习服生理常识。通过自我心率、体温等检测及感受,有效防止热损伤的发生;三是准备活动量不易过大、时间不易过长;四是训练过程中,学员应补充足够的体液,但需分多次进行补充。饮食中应增加钾、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同时,也应在训练中尽量避免喝碳水化合物;五是要适应控制饮食量,提高减体训练效果。该教学模式不仅对5公里武装越野、形体和柔韧等内容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具备了极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的人群实验,系统的评价和修正热环境下军体教学的训法,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为社会和部队贡献智慧。

摘要:随着新时期战争形态的发展,各种特殊环境下体能训练成为军队医学院校军体教学的主题,要求军校学员在具备充沛体能的基础上,更要具备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环境适应能力的研究重点为南中国海、东海和东南沿海,这些海域属海洋性气候,具有空气中水分多、湿度大、夏季气温高等特征,而在这种湿热环境下学员的体能较常温下降明显,身体各方面的运动能力也明显降低。教学中对学员采用自然热环境训练,则存在诸多限制和不便,而模拟热环境训练则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为院校的5公里武装越野、形体和柔韧教学开创了新思路。

关键词:湿热环境,军医院校,军体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邱仞之.环境高温与热损伤[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95-99.

[2]李之文,陈孝平.军事体育[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215.

[3]李贵山.运动减肥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200.

[4]何子安.热环境军事劳动人员的水盐补给[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2000.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7

1 努力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医学院校中从事教学、服务教学的一支重要师资力量, 和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 他们的思想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因而良好的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方向是高教工作者, 也是从事高教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众所周知, 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服务工作。随着各院校扩招的进行, 给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人数的增多, 必然加大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还必须帮助解决由于仪器、标本不足带来的困难。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所做的工作又是一项不为人知的后台工作, 实验准备繁琐、标本制作及实验仪器清洗都是又脏又累的事情。这就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 乐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认识到不论在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 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有牢固树立了服务教学的思想意识, 踏踏实实、立足本职,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在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到奉献的快乐,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2]。每一位从事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的人员都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本职工作, 爱岗敬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度的自觉性和无私奉献精神。

2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 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大多都是通过整合或重新组建而成的。实验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接触的仪器设备也多。另外, 实验室工作既有单独性, 又有群体性。在工作过程中, 少不了要和任课教师配合, 与学校设备处联系, 同兄弟部门以及外单位联系, 除了需紧抓业务的提高外, 更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发扬大团结、大联合、大协作精神, 团结协调, 各负其责, 较好地发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3]。这样才能努力创造出一个团结、和谐、求实、进取的内部环境, 增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凝聚力,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众多的高、新、尖仪器得到广泛的应用, 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 越来越精密, 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 必须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 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能、实验理论, 还要掌握比较广泛的现代科学仪器的知识, 熟悉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其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方法。实验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技术, 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技术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设备性能、调试和操作方法以外, 还应刻苦学习、钻研实验技术, 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 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4]。

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本知识。时代的进步, 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给我们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是从事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由于历史原因, 以前大部分技术人员没有系统地学过医学知识, 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边学边干, 医学知识的掌握系统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如:病理、解剖、化学等, 才能顺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观察标本和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标本和切片是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今招生人数多、专业设置多, 对教学标本、切片的种类使用数量频率激增, 标本、切片的质量和管理是否规范, 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因此, 需对标本、切片进行筛选, 选出最典型的用于教学。这就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 打好扎实的理论根基, 积累丰富的实验教学管理经验。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这也给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尽快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验技术工作。二是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术。组织胚胎学的理论和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是组织胚胎学的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互为依存、互相促进, 两者的结合决定着组织胚胎学的发展。2l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 要求每一位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首先应掌握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常规组织学技术。如:动物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常用的HE染色和特殊染色技术等。只有熟练掌握常规切片制备技术要点, 才能将动物组织标本以不同方法做成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 根据不同组织的不同要求以特殊染色法或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将组织中不同结构显示出来。其次, 还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组织胚胎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配制试剂时, 化学知识能正确指导配制各种试剂[5]。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才能准备好每一次实验, 并制备出优质的组织学切片和大体标本, 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已成为必然, 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已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教学任务外, 还必须进行科学研究, 特别是科研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应继续加强学习,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工作能力。熟悉本学科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进展、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进修学习, 在同行之间广泛交流信息。此外, 还应不断跟踪捕获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最新发展动态。随着分子层次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 每位组织胚胎学技术人员应不断增加对新知识的学习, 进行各种特殊新技术的摸索、建立、改进及应用。如学习和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组织芯片技术及PCR技术等, 使技术人员开阔眼界, 吸收好经验, 提高技术水平, 更好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 实现教学、科研的全面提高[1]。

4 增强管理能力, 提高科学管理素质

实验室是大量人、财、物集中的地方, 包括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 实验室管理有日常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技术管理及安全管理等, 既庞杂又繁琐, 只有搞好管理, 努力做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工作有条不紊, 才能把实验室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6]。为此, 实验技术人员要有科学的管理素质, 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管理、存储实验管理中的资料和信息, 做到实验室管理的方便、快捷、高效。

综上所述,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是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医学院校改革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是从事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 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努力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 不断学习, 总结经验,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自己成为一名基础扎实、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技术人员, 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这样才能跟上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承担起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多项工作, 成为跨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为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摘要: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 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 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另外还要提高实验室管理能力, 适应医学发展需要, 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一凡.医学院校病理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1) :90.

[2]黄蕾, 卢方安.浅谈医学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 2002, 4 (3) :248.

[3]浦海英.新形势下实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2) :134-136.

[4]李艳华.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6) :128.

[5]钟瑛.淡如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 4 (1) :64-68.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8

1 确立野生动物特色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全国开设了第一个以野生动物医学为特色的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该专业以传统动物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立足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重点培养既具备传统动物医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掌握野生动物疾病诊疗与防控知识和技术,能够在野生动物医学、兽医学相关领域所涉及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动物医学临床综合大实习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夯实传统动物医学基本临床实践技能,重点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实践,注重构建传统动物医学及野生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技能兼备教学模式。鉴于野生动物行为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该专业综合大实习课程在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对象、实习方式、实习场所等方面都将与传统的动物医学专业有所不同。

2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

2. 1 分解职业能力,设计实习内容

目前,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市场需求,顺利实现就业以及就业率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或一个专业办的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通过对野生动物医学行业人才需求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管理机构( 如国家林业局、各省林业厅等) 、专业执法部门( 如林业公安、海关等) 、各类自然保护区、各类型动物园及各类野生动物养殖场等部门调研走访,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动物医学临床实习分为三大模块,学生将按照下列3 大模块进行实习。

模块一,野生动物医学模块,为动物医学临床实习重点模块。实习内容包括: 1) 野生动物园、珍稀野生动物繁育基地等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2) 国家林业局疫源疫病检测站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相关样本的采集、处理、传染疾病检测、评估、对策的制订等; 3) 野生动物救护站各类野生动物的捕捉、运送、临床诊治、饲养护理及放归。

模块二,传统动物医学模块,主要为传统动物医学( 包括伴侣动物在内) 相关实践内容。实习内容包括: 1) 家养及伴侣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2) 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包括各类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生产、管理及检验技术; 3) 动物防疫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4) 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方法,包括进出口动物及进出口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方法等。

模块三,特种经济动物医学模块,针对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诊治和防控等方面进行实践活动。实习内容包括: 1) 狐、貉、貂、鹿等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包括人工授精、主要疾病诊治与防控技术; 2) 特种经济动物研究,包括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疫病诊断及预防试剂的开发与研制等。

2. 2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实习内容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本着“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的改革思路,重点突出野生动物特色。首先,野生动物医学模块,该模块为动物医学临床实习重点模块。在各类森林动物园、东北虎林园、野生动物救护站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实习基地,完成各类野生动物的捕捉、运送、动物圈舍巡视、饲养管理、疾病诊治及术后护理及放归实践内容,掌握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技术。整个实习模块立足圈养、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野生动物疾病的诊疗与防控,内容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如动物学、鸟兽分类学、动物微生物学及动物免疫学等的实践,专业课程如动物传染病学、野生动物流行病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的实践,及专业综合课程如野生动物救护技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饲养与管理等的实践。这些课程的实践内容在该模块的实习过程中很好完成了整合,实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野生动物医学特色。第二,传统动物医学模块,在兽医防疫站、家畜家禽饲养场、宠物医院、动物卫生监督所及生物制品厂实习基地,完成家养动物疫病的检测和动物防疫、各种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动物生物制品的生产、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出境检验,掌握传统动物医学( 包括伴侣动物在内) 相关实践内容。该实习模块牢固确立动物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夯实传统动物医学基本临床实践技能,保障该专业与传统动物医学专业的对接和互动。第三,特种经济动物医学模块,在各种经济动物养殖基地( 场) 及特种经济动物研究所实习基地完成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诊治和防控。上述实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种培养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直接性。

2. 3 强调多个课程实习项目的整合,改革实习教学方法

鉴于野生动物保护医学专业特点,整合相近实习课程为综合实习课程。打破课程限定,合理设计规划多门课程的多项实习内容,并认真挖掘实习基地的实习潜力,促使多项实习内容可在一个实习基地内完成,使实践教学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符合实际工作情境和流程,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工作有程序的良好习惯[2]。除此之外,积极扩大实践教学内涵。例如,在全国各级野生动物园的实习基地,学生除系统学习动物医学专业必修实践课程动物疾病诊疗实践内容,还积极实践包括各种动物的饲养、繁殖、管理、饲料加工和配制及储藏等一系列内容,并且延展扩充学习动物捕捉与保定、动物驯化、动物运输、动物园的丰容、动物园保护教育项目设计等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相关技能,扩大了实践教学内涵,节省实践教学经费,收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鉴于野生动物行为及生存栖息的特殊性,在实习中,充分借助实习单位一线工作人员超强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师充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势,改革传统实习指导教师单一制,执行实习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双指导实习方式,使专业理论与实践及时有效地融合贯通。例如: 学生8 h工作时间跟随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深入动物医学工作一线; 8 h以外,专业教师组织实习讨论会,汇总实习内容,探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解决实习中发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总结评价实习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以实习模块为参照,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基地的规模、功能及结构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应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系统研究,参照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实践教学项目的平台提供,分区管理,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根据实习模块已建立近20 个野生动物医学相关实习基地,如各地区野生动物园、东北虎林园、各级野生动物救护站、各级各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海洋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生物制品企业等。这些实习基地动物医学相关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保障野生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

本研究依托学院野生动物保护学科优势,对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研究,构建野生动物特色的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对其他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野生动物保护医学方向人才实践教学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摘要:基于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习教学缺乏传达人兽共患疾病与野生动物保护关系的理念,野生动物实践研究背景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笔者从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方法及实习保障等方面入手,围绕野生动物医学特色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具有野生动物医学特色的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动物医学,综合大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董常生.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8):65-67.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9

1 科学的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使用的语言、肢体动作等都精雕细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首先,从著名的医药学家治疗疾病的典型病案出发,引出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不同历史阶段,中医学对我国人民健康所做出的贡献,谈到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信心。

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4],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宗教信仰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药与我国优秀文化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养生方面,除了讲授常用的药物保健外,还涉及到老子“无为”思想,提醒学生注意调摄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平常的心理,以达到情绪调畅,气机通顺,则百病无以生。

另外,结合中医学新的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应用实际病例,纠正对中药没有毒性的偏见,使学生重视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了解目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状况,引导学生对中医药研究的兴趣。

2 突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过多,就会出现不仅授课的教师疲于讲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透,而且学生也抓不住重点,什么都记,什么都没记牢的现象。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如在“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涉及中医学发展史——先秦、秦和汉代,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和现代等五个阶段的内容,但仅安排了一个学时的时间,所以,把重点放在介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三部书籍的内容及其意义上,使学生明白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这三部书籍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理论、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方面,仍起着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丰富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体

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如何使该门课程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是讲好这门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5]。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变的具体、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例如:在“阴阳学说”这一节教学中,除了运用中医学常用的比类取像的方法外,还利用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具体应用了多媒体课件、Flash及实物等教学方法,从阴阳的起源、形成和运动,带来五行的变化,即之出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讲起,将抽象的阴阳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列举临床病案,着重强调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该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使抽象难懂的“阴阳学说”变的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 针对不同对象,授课重点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同时进行护理大专、五年制本科、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等多轨道、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不同对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等四个不同。例如:对于护理大专这一轨道的教学,重点放在针灸学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针灸学的相关内容,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七年制、八年制的研究生教学,则重点在于“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四诊的内容以及脏腑的特性及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及证候的辨证施治等,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和诊治疾病的能力。这样体现了护理教学以应用为主,而七年制、八年制的研究生教学则以中医诊断和治疗为主的不同教学理念。

5 科学的学习法,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西医理论基础的医学生而言,已习惯于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对于抽象难懂的中医理论,在学习之前就产生了为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课程时,放弃西医的思维方式,应用中医理论去思考医学问题,如注重“证”在中医药诊治疾病中的应用,强调“证”的概念,有司“证”,用司“法”;抓住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注意总结等四个环节;注重提高自学和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专设“病案”两节课的教学,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从实际病例的诊治过程出发,帮助学生培养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实施了综合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们反映良好。尽管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如何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进一步进行改革,使这门课的课堂教学变得易学、易懂、易记、易用,还需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军影.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28-229.

[2]张前进.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27-29.

[3]张德新,潘丰满,黄江荣,等.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8,46(28):126-128,131.

[4]冯惠卿.着眼中医学特色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26-27,38

[5]李军昌,王长海,王文,等.比较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36-737.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 篇10

关键词:综合音乐课程;学前教育;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生源音乐素质差,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对音乐的学习有严重断层现象,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费劲。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音乐综合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组设计了问卷,针对我院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音乐综合课程调研。

一、调研背景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课程是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包括演唱、乐理、视唱、指挥、音乐欣赏、中外儿歌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内容综合课。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实训相结合基础课程,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时代的特征,开展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必须要全面、深入的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从中找到教”和 “学”的最佳契合点,将演唱、乐理、视唱练习、指挥、欣赏中外儿歌的内容有机整合到音乐综合课程教学中。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年级学生,对10级、11级、12级学前教育分别抽取样本量100份,共计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

三.调查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涉及音乐综合课程对象的基本情况、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反馈等三个方面。调查问卷设计紧紧围绕音乐综合课程“教”、“学”的现状,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题型。

问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调查该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来源、是否喜爱音乐等、选择学前专业的原因等;二是调查该年级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情况,包括在不同学习阶段开设音乐课程的情况;三是该年级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反馈,包括对课程不同部分难易程度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知识能力的态度、对课程的期望、自己的学习状况等。

四、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特点

1.音乐基础较为薄弱

抽样调查显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与农村,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各年级未开设音乐课程的平均比例较高.

1.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平均比例达50%以上,来自于县城和大中城市的平均15%左右。乡村较为薄弱的音乐师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学生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未开设比例较高,小学未开设平均比例,可喜的是这一比例呈递减——10级56%、11级16%、12级5%。

初中、高中未开设的平均比例分别为:均在不同年级中呈递增现象:初中未开设10级5%、11级27%、12级20%;高中没开设的比例比较高,10级33%、11级33%、12级60%。反映出初高中阶段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在音乐课程开设上有所提升,反而下降的令人担忧的事实。

2.对音乐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热爱音乐的比例达95%以上,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平均比例为36%,不同年级呈现出极不均衡现象——10级78%、11级12%、12级20%。

3.五线谱识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93%以上的同学认为五线谱视唱学习很困难,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对五线谱的识谱有着情绪,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基础,音准、节奏感较差,也是五线谱视唱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但是认为简谱视唱难学学生虽较少,但仍达到7%,这部分学生大都来自于边远山区的学生。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仅8%的学生每天抽时间练习视唱,完全未练习的达37%。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综合课程教学反馈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与学生实践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已经进入实习阶段的10级认识到音乐综合课程是音乐的基础,认为需要延长至两年半的占97%,而年级越低,学习音乐综合课程时间越短的同学,对课程开设时间期望值越低——11级56%、12级40%。

2.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兴趣

音乐综合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声乐、视唱、乐理、(中、外)儿歌唱跳,调查显示,喜欢声乐的比例较高,平均达到51%,其次就是儿歌唱跳,平均达到27%,最不喜欢是乐理,平均达到43%,其次是视唱,平均达到36%。同时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儿歌演唱方式是边唱边跳,达77%以上,认为课程需要增加英文儿歌的比例则平均达到75%。

3.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不够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音乐综合任课老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手段满意度较低,分别平均为36%、35.5%。对教师教学满意度最低的是10级,最高是12级,呈逐年增加态势,体现了教学水平的实效。

四、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通过调研分析,音乐综合课程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综合课程在专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

2.增加课程开设时间。音乐综合涵盖内容丰富,包括了声乐、视唱、乐理、(中、外)儿歌唱跳等内容,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符合现代幼儿教育中对艺术素质日益提升的需要,因此,课程开设课时以开设2.5年为宜。

3.建立动态教学研究制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和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材施教就需要建立动态的音乐综合课程教学研究制度化,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4.重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音乐综合课程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形成课外自主练习、学习的习惯,并要注重学习学法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的整合教学。用综合化的教学方法,将声乐、视唱、乐理、(中、外)儿歌唱跳等不同形式,但联系紧密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就行教学,改革教学形式和手段,形成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自己特色的音乐综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概况[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8.10:85.

[2] 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1):119.

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综合布线教学

综合分布教学是近年来发展出的新型工程技术, 涉及到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多个工程领域。在高职院校中, 关于计算机的综合分布教学已作为专业人才的必修课。21世纪, 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将建筑工程、通信工程引入到计算机网络当中来, 信息时代的今天需要信息化的人才。现今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完成综合布线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现今高职院校在人才教育方便要注重综合化教学, 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也能掌握现场实践的技能。高职院校传统的一些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必须要做一些改进, 以适应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教育方式通常采用传统的模式, 由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重点, 言传身教。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在老师的知识教育中对于定义有着大概的了解, 却无法切实的真正了解其内在的知识, 如操作方法和工作的具体流程等。很显然, 这种教育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不能够使学生全面的掌握实用型知识更好的适用于企业的工作。而综合布线中包含了理论知识、操作流程都是适用于企业和国家, 符合企业和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 是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刻板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行业不脱节, 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又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然而, 综合布线教育对于实践的要求高, 对于场地、实验器材、实验器材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学生的技术培养只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与真正的施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布线教务的成本也较高, 学校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就得进行多次的模拟训练。实践训练因要对企业实际生产进行模拟, 其对于环境和器材的高要求也是很大的花费, 多次的训练对学校的教育资金要求也极高。并且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 仅仅是对于书本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并不能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育的方式改革

综合布线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在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不同。综合分布教育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育中要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分配工作, 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中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 把重点放在网络工程和综合分布上。在网络工程的教育中减少学生只是单一的死记硬背知识点, 但也不能只是重于实践而减少了知识点的教育。新时代的综合分布教育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在教育环境中, 传统的教学是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的, 现在的综合分布线教学则将课程安排在网络中心和实训场地中。让学生在工作区的子系统中对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通过获取建筑物平面图、分析客户需求、系统结构设计、布线路由设计、绘制布线施工图、编制布线用料清单六个步骤实现设计与现实的相结合。除了亲自参观了解外, 学生还能亲自动手参与项目的实施, 如:建筑排布、路线排布等, 因为实习场地都是实景布置, 所以学生可以亲自布线、安装、打接网络模块。安装过后, 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使用工具进行项目工程的路线和道路等方面的检测。在教学方法中, 传统教育都是注重个人的学习而忽略了团队的合作。但是在综合布线教学中, 网络工程的项目都不是个人实施的项目, 需要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合理安排分工, 小组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项目实施的讨论, 训练学生组织、沟通及各方面协调的合作能力。在学习中, 由指导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 根据各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的判定得出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责任心、交流能力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是学生的能力真正的得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各个企业对于实用型网络科技化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而中国对于教育的改革目前也已经初见成效。而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也将以综合布线教育方式为主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工作。摒弃传统教育中的落后成分, 注重培养实用化的人才, 实现专业性、针对性与实践性全面结合的目标, 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从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明显的提速趋势。在综合布线教育模式下, 其主要注重的是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要求人们更加了解各国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 是教育工作完整统一且符合世界性的趋势。高职院校可灵活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含量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体现在综合分布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总之, 高职院校综合布线的教学工作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统筹发展的进程。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会改变教学方式, 深化研合模式, 优化师资力量, 将教育发展成符合发展趋势的方式, 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职业接轨的愿望。

四、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对于综合布线教育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环境下, 加强校企合作, 改革教育模式, 不断改善师资队伍, 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提高, 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改革将学生培养成能完成设计、施工、检测及维护的全方位人才, 满足企业对综合布线工程人才的需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读者了解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学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晓柱.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刊, 2013.

[2]周小平.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3]陈小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2.

上一篇:历史与文化的教育观下一篇:体育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