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2024-08-24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共12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1

作为一门旨在陶冶医学生道德情操,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课, 大学语文在当今社会需要具有高尚医学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修养医学毕业生的大背景下, 其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毋庸置疑。

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第38号文件将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后, 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显著提高。然而,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不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大学语文将其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较好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提高医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成为医学教育管理者及大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材现状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 其改革一直受到关注。目前, 全国公开出版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达50余种, 但各教材体例、篇目、侧重点不一。教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材选择上的混乱。大多教材沿用中学《语文》教材模式, 一味在选文方面下功夫, 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体例方面的创新, 类似于课外辅助读物。有些教材大多是文选类型, 以个别文章为基础进行细致讲解, 虽包含知识点但知识面不宽, 理论性不强, 与大学教育的理论性和广阔性不符。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大学语文, 应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与要求, 如何选择一本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鉴赏能力的教材, 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2 教学形式

由于对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重视不够, 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层面, 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知识性问题的灌输, 忽略学生主体的感受, 较少关注学生感知后的语言表述愿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多数教师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从网上获取相关课件代替备课, 使上课演变成了机械的幻灯片放映。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深入分析、师生感情的交流及教师人格力魅力展现。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 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3 教学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为突出医疗文书对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将大学语文变为应用写作, 并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强调规范性, 忽略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 从而导致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在具体的文选讲解上, 注重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只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当下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2.1 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

作为一门课程, 大学语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 即通过该课程提升大学生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 使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而不是过多研究“语文”基础知识。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 单纯的工具化课程及教育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大学语文应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 使学校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 使学生人格分裂并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学习[1]。

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 并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操。对医学生而言, 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包括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 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理应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寻求资源, 用优秀的作品和深入的分析去感染学生, 使其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质修养, 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爱心、有情趣的医务工作者。

2.2 培养医学生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传统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 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点都是以观察为基础, 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因此, 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语文的另一价值定位, 对经典作品及文化现象的细读与分析则是提高该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决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 而是深入地理解原文。阅读过程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活动。在掌握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观察力越敏锐且形象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 其在工作中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越大。

2.3 提升医学生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语文对于医学生的工具价值主要体现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关联程度越来越大的当下,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测量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对医务工作者而言, 尤为如此。语言可以影响并感染其接受者, 《温文尔雅》一书即是温家宝总理语言艺术的集萃, 深受大学生欢迎。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指导患者关注健康, 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友善可亲的笑容与良好的交往技巧会提升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 有效避免医患冲突。大学语文应从医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需求出发, 找准现实定位, 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培训土壤。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 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大学语文工具性教学的现实又使得医学生语文素养急剧下滑, 医学生自身成长需求促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3.1 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

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学技能, 其常年埋头于医学解剖等课程及相关医学实验学习中, 无暇关注外界的文化生活和人类精神需求, 对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熟视无睹。医学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同时进行, 让医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 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全方位的文化和心理需求。

3.2 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

忽视医学生美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可能会导致医学生精神上的空虚, 造成思想上的虚无与迷茫, 甚至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医学生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救死扶伤, 更重要的是指导并维持人类的身心健康。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指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不论他学的是什么专业, 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及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

可见, 通过一系列人文课程熏陶, 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对完善医学生人格, 培养其健全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分必要。

3.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医学教育不能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语文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其智力开发, 使学生在感受美、品味美、体验美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认识, 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4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途径

4.1 改革教学内容

4.1.1 人文精神的塑造

所谓人文性, 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载体与文化现象来审视, 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论观点, 从文化、思想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考力与文学欣赏力, 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变为滋养人文精神, 提高鉴赏人类精神作品的感知力, 以及从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认识并实践。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是指贯彻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态度, 贯穿人文内涵。

4.1.2 实用技能的培养

随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肩负着心理疏导、安定情绪、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责任。医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会对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文书也将成为诉讼过程中合法、有效的证据。目前, 仍存在处方、病历、护理记录等书写混乱现象, 甚至因一字之差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势必应加强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训练, 提高其从业的从容性与规范性, 切实避免医患纠纷。

4.1.3 生活美育的体验

大学语文激发了潜藏于医学生心中对于美好浪漫情境的想象, 促进了其对文学乃至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向往, 已成为医学生美育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的分析和鉴赏感染学生,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大学语文还应通过文化现象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活的探索, 使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 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体验生命中美的力量。

4.2 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相对于中学语文而言, 更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理论性, 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4.2.1 讲座式

人文类课程在内容上并不像医学课程那样有严格的程序和体例。因此, 可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独立部分, 并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 这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 又充分利用了教师专业特长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2 讨论式

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成风, 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3]。大学语文教学可运用问题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继续追问, 以探寻新的思路。如组织演讲、辩论比赛, 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2.3 体验式

大学语文应担负起塑造学生灵魂, 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重任。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在网上开设各专题论坛、成立读书协会、表演话剧等, 让课程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参与具体活动, 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从而达到通过文学走向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 促进其提高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切实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科定位、教学理念确立、教材优化、教学手段革新等多个方面, 而只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生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3]鱼兆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谈[J].江苏教育研究, 2003 (1) :40~41.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2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学习模式;素质教育;学习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学的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对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高。英语是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更是医学院校学生要学习国外治疗和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使用先进医疗器械,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的必备工具之一。

一、我国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对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有助于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今后的求职和继续深造。还有些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感兴趣。他们希望了解西方世界,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也使医学院校学生较重视英语学习。

尽管很多医学院校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而且许多已经通过了四、六级的测试,但他们的英语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和试题上,仍不能流利地阅读专业英语文章和书籍,听不懂外籍专家的英文报告,仍不能进行正常的英语交际,即便是大多数博士生在相关课题的领域用英语交流也很吃力。

二、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缺陷

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利用这一语言工具以获得更多的先进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但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是公共外语教学。即主要是为了考试。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追求通过率,忽视基本能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对四、六级证书的普遍认可,许多医学院校为追求通过率,创造许多应试的教学技巧.如题海战术、寻找出题规律等,而忽视了素质教学。而且四、六级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以语篇阅读为例,其测试题目往往只注重于某一行或几行、某几个词汇或短语所表达的意义,而忽略了整个语篇的意义,更谈不上使学生体会到语篇的“言外之意”或“由此及彼”的深层意义了。这样,由于试题的导向作用,也造成了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忽视。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课堂依然是教师“一言堂”、“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景象依旧。如精读课上,教师对单词和课文进行按部就班的、填鸭式的翻译讲解,学生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识,大部分学生处于消极状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三)教材内容单调,课文内容脱离实际

我们目前使用的多数教材体现了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的重要性,对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的教材更换率低,内容陈旧,使学生兴趣索然。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的语篇都以文学作品为主,科技类、人文学科类语篇数量不多,因此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四)课程设置单一化

由于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只是公共英语教学,而公共英语教学通常又只集中于精读课,泛读、听力、口语、跨文化课程几乎被忽略,即使教师想涉及,也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各种语言能力的训练。医学英语的课程常常如蜻蜓点水般只是教授少量医学英语词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实际需要。

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使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学生未来对英语的使用决定了他们在校时应首先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正是他们必须通过的四、六级考试的主要题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辅助他们阅读大量的医学材料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阅读本身来训练的。教学模式宜课堂讲授和课外训练相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研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专业应用相结合,资料阅读和获取信息相结合。课堂上对精读课文进行精读,包括寻找主题、分段、问题讨论、总结大意、复述课文等;课后阅读背景知识资料及其它泛读材料。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理解语篇所传达的内容,而不是执着于几个词汇或句子,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及培养专业信息交流能力

语言之于医生,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医学院校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的填鸭式英语教学造成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较低,即使是顺利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也难以顺畅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来使英语课堂活跃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可以按小组进行专题讨论,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言的机会。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化,讨论的内容应难易适度,讨论的问题也应由易到难,并在讨论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使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增长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流畅地用英语进行医学主题交流做好准备。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

医学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更新的行业,因此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提高。对医学院校学生来说,离开大学、踏上工作岗位不但不是学习的结束,相反,是更深层次的自学的开始。因此,自学能力是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应着重培养的。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制定出短期规划、长期目标,并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查阅工具书、选择合适的课外材料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定期自测评估学习效果、查遗补缺等。所有这些都是对自学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全面地看待人的健康与疾病。从医治疾病为主导转变为医护身心健康为主导。新的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提高医生的技术素质,而且要求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外语教学还有着另外一种功能——“整体教育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们所从事的医学事业。

(四)设置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后续教学模式

大学基础阶段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后,高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英语在随后的大学学习中几乎被置之一旁,这极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和高级英语课极为必要,这可以保证学习内容上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后续教学由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引导学生在英语应用与提高方面下功夫,使学生顺利地从公共英语的学习转换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并且学有所成。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英文版的医学专业教材,教学内容应涵盖与专业相关的普及性与实用性的内容,如生活医学常识、医学文献阅读、国外最新医学动态、国外医学研究方法介绍等,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几个专业英语词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来完成这一任务,可以选用在英语国家真正参与过相关工作的归国人员,或者选送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基础好的骨干到国外深造,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医学英语师资队伍,以保障医学院校学生在校以及未来医学英语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应惠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3]万莉.讨论式英语教学模式探析[A].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C].1999.

[4]罗良功.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C].1999.

[5]外国语.特约评论员.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外国语,1999,( 3 ).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4

1 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重视医德的修炼。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 只有具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 才能在诊治病人中赢得信任和尊重。所以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真良医[3]。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场所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 调节着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医疗卫生行业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古人云“医无德者, 不堪为医”, 在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对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树立高层次服务理念, 打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拓宽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大都是从说教开始, 常常侧重于从一个很高的境界去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崇高的人。这种说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情绪,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而礼仪却体现在医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 它从人最基本的行为入手, 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且生动形象, 易行适用, 可接受性强, 是高校体验式德育的有效形式。比如, 在讲解职业道德时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这与要求医学生讲究医德是一致的。因此, 礼仪教育既可弥补医德教育的不足, 还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载体[5]。

2 医学院校《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 首先要以“知”为行为开端。知是行为的先导, 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所以有必要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使之成为每一名医学生的必修课。作者通过开展医学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 探索出了医学院校《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并收到了实际效果。

2.1 采用情景式导入[6]

所谓情景式导入, 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礼仪规范, 不是直接从规范讲解入手, 而是从一个贴切的案例入手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讲解正确的礼仪规范以及原因。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正昆教授关于礼仪的解读, “礼”就是尊重, “仪”就是形式, 向别人表达尊重的形式。学习与运用礼仪讲究的是以尊重为本, 善于表达并且要注意礼仪的规范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礼仪理论知识的灌输, 突出礼仪方法的学习。根据不同礼仪要求, 在讲授中, 首先要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 提出礼仪规范问题, 说明学习某一礼仪知识的必要性、重要性;其次阐明其基本内容、基本规范,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理解, 产生共鸣;再次要进一步向学生传授基本技能。例如:讲授与人相处的礼仪与技巧时, 选择“主管医生对新收治的病人进行首次问诊”作为情景导入, 让学生掌握接受对方、重视对方、关心对方的与人相处基本礼仪, 懂得态度亲和, 表情沉着会给患者带来温暖,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7]。又如, 在讲解拒绝他人的礼仪时, 选择“收到红包时”作为情景导入, 使学生知晓拒绝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一种否定, 那么就应当机立断, 不可含含糊糊、态度暧昧。并明确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用真心对待患者、真情关爱患者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使自己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身心康复的需要, 践行仁爱救人的医生职业追求。

2.2 注重互动教学

礼仪教育的最佳效果是使受教育者将内在的“知”外化为自己的“行”, 逐渐变成彬彬君子。在教学过程中, 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采用互动教学法, 主要包括师生、生生互动以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的互动。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强化礼仪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礼仪规范及方法的掌握, 在教学中,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理论讲解时, 选择采用“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互动性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辨事理, 培养良好的品行。例如, 运用模拟教学法讲授称呼礼仪时, 由“自己作为一内科医师, 现在有一老爷爷正气喘吁吁地走进来”作为情景导入, 先对见面时的称呼礼仪作讲解, 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 即合适的称呼是建立医患沟通的起点, 往往会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接下来进一步了解病情打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可以找一个学生配合老师做示范, 让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医师和病人, 其余学生也可相互搭档扮演医生和病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互动教学, 让学生懂得称呼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尽量根据病人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力求恰当;避免直呼其名, 尤其是在初次见面中;称呼住院病人不用床号代替等。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录像、图片、录音等形式图、文、声并茂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礼仪基本知识过程中, 讲到礼仪在封建社会的表现形式时可以插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走西口》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片段。如在讲授会客时座次礼仪时, 利用大量图片, 使学生懂得根据主人和客人之间关系不同可以采取自由式、主席式、相对式和并列式几种方式。这种利用声音、录像、图片等形式教学能够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情感的互动, 避免单调乏味的理论灌输, 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能力, 引发思考, 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和规范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继而在礼仪交往关系中产生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相互渗透交融,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 追求美好的观念, 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3 注重实践训练

开展礼仪教育, 一是要解决“知”的问题, 二是要解决“行”的问题[8]。因此, 礼仪教育要知行并重, 既要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礼仪规范, 更要使学生自觉运用这些常用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久而久之, 通过“礼”让人从内心生发出崇高, 形之于外, 就是彬彬君子之风。通过礼仪传统和礼仪知识的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 树立崇尚礼仪的理想和信念, 增强礼仪观念, 以逐步解决“知”的问题。而要体现到“行”上, 礼仪教育还应该在课堂上通过训练, 锻炼学生优雅得体的举止行为, 使之掌握各种相应的职场规范。如在讲到握手礼仪时, 以“自己作为医院院长接见某国外医学教授来本院讲学”作为案例, 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医院院长, 教师扮演某教授, 一一练习握手礼仪。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接受握手礼仪中伸手的先后、握手的时间与力度等礼仪规范,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和建议

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更要重视医德的修炼。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礼仪是思想道德、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医德, 实际上是礼仪的基础, 而礼仪则是医德的外在表现。以学习礼仪为载体, 避免空洞的医德理论灌输, 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礼仪规范及医德医风教育。根据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可以将《大学生礼仪》课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或者增加学时。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礼仪训练课程。将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分开开课, 除共同的公共礼仪和社交礼仪内容外, 医学专业主要开设服务礼仪, 非医学专业主要开设政务礼仪和商务礼仪。

二是适当设置教学班学生人数。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与学生互动时, 只能请极少数学生上台配合老师。有的礼仪如握手, 必须要亲自手把手地纠正, 学生才会很好地体会到握手的力度与时间规范。因此, 教学班人数以100人以内为宜。

三是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学习礼仪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 知是行为的先导, 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如果光是解决了“知”的问题, 没能及时实践练习学生很容易就把理论知识忘记了。学了不马上练习、纠正, 新的理论没能在脑海里扎根形成习惯, 很容易忘掉“知”, 就更谈不上纠正以前的不良习惯了。《大学生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相见礼仪、校园交往礼仪、服饰仪容、仪表和仪态礼仪等都需要实践练习。

四是加强教师的礼仪培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榜样教育是医学院校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教师素质是关键。在教师中经常强化医德医风教育, 尽可能为学生多树立医德医风标兵, 让学生从身边就能找到学习的榜样。

当然,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还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监督, 完善各项管理, 扩大校内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力度, 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活动, 使医学生逐步提高自律意识, 注意到自身应体现出来的良好形象。此外, 注重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帮助学生感受礼仪、学习礼仪、强化礼仪, 以鲜活的

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礼仪修养、医德医风渗透式教育, 实现礼仪及道德养成的知行统一。

摘要: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重视医德的修炼。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大都是从说教开始, 这种说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情绪,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礼仪教育既可弥补医德教育的不足, 还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文章分析了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礼仪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了“情景式导入+互动教学+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 文章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供医学院校教学及相关职能部门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程维薇.用礼仪课程带动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6:87-88.

[2]余雨枫.护理礼仪训练对提高本科护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8:550-551.

[3]陈冰、王俊.浅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39-41.

[4]张亚宁、王玉莲.医学生道德现状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8:56-58

[5]赵永生.新时期实习医师医德医风及法律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及措施[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4:208-210.

[6]钟万林.“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 2009, 7:79-79

[7]宴东铭、刘冬梅.医学的人文本质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9:646-647.

医学生大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5

【摘要】作为医学院校难得一见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激发了医学生们潜藏于心中对于美好浪漫情境的追忆与怀想,勾起了他们在中学阶段乃至在大学阶段对于文学的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向往,以此来培养并提高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综合素质。而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形象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意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 大学语文 医学生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员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形象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意境,激发和吸引学员主动学习,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必需具备下列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造境。造境是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手段。造境的方法很多,如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扮演体会等是最常用的。造境的目的在于模拟教材情境,将教材情境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利于学员体会教学内容或顺利进入教学氛围。因为上述造境方法的原因,情境教学法又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情境教学法的另一个必要的条件是重情。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加强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这两大基本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观、教学的方式和效果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而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备受关注,深受教师的青睐,在教改中独领风骚。

二、大学语文与医学生的联系

医学生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接受美育教育成为必要。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社会重任,也将高举先进文化的擎天大旗,唯有如此,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医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现实需要。首先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医学技能的学习,常年浸淫于医学解剖、生物医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课程以及相关的医学实验之中,无暇分身去关注外界的精彩,使许多生活中充满美和质感的事物在眼前熟视无睹。在医学领域里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面对其他的学科领域却是懵懵懂懂、浑然不知,这与我们当代的大学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该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时进行,在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医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科领域的扩展化不无裨益。其次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技术固然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有效的因素,但是完全迷信于技术的能量,漠视医学生美育的培养,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空虚与困惑,造成思想上的虚无与迷茫,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可能会成为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精神病学专家多年研究证实,某省医学院校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的人患有程度不一的精神病。这与他们长期接受单一的医学教育,缺乏其它学科的适时调剂,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品行异化。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指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可见,通过一系列人文课程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对完善医学生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向其综合素养倾斜,拥有单一技能的人才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一技之长”有可能蜕变成“一技之短”。实质上,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充分受美、品味美、体验美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深化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夯实自己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多样性的人才诉求。

作为医学院校难得一见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激发了医学生们潜藏于心中对于美好浪漫情境的追忆与怀想,勾起了他们在中学阶段乃至在大学阶段对于文学的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向往,因而,可成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以此来培养并提高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综合素质。审美是当代大学生(自然也包括医学生在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由于《大学语文》不仅包含了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还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都是审美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有着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思想。教师要能从从审美、逻辑性、哲理性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些作品,并将其当作艺术品来鉴赏与讲授,就能使学生激发起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并可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优雅的人生情操、富有思想和哲理性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生道德情操,为他们现在和将来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在救死扶伤和帮助他人摆脱痛苦等方面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而大学语文又不是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很多专业没开这门课即使有开课,课时也较少,这对其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比较重要,再加上医学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理工科类的,所以情境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了。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以古今经典的文学作品为教学文本,蕴涵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感资源,有利于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从理论上讲是适应进行情境教学的。目前大学语文运用情境教学法还处于尝试阶段,还不很成熟,因而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正确地理解情境

教学情境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两大类。直接情境是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自然景象、现实生活情境等。间接情境是由教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所创造的以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教师用语言、绘画、音乐等手段所描绘、再现的教材中的场景、氛围。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所运用的情境创设至关重要。

首先,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因为情境毕竟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手段要服从目的。所以,情境的创设要为学员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服务。比如悲壮的作品不适宜用轻松的音乐或幽默图画来创设情境;反之,较清雅的作品也不适宜用过于凝重的音乐和绘画作品来表现情境。情境应当以作品、教学内容为中心,为表现教学内容服务。

其次,切忌简单化地理解情境。不能将“情境”简单地理解为某种非常具体化的实物或场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的解释相当精辟,他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笔者以为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应当是一种意境,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善于写意的,虽然经常运用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好像处处离不开景物描写,但这些景物往往并非完全的实景,而是虚实融合,是作者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创设的。因此,在进行这类古典诗词的教学时,创设情境不能把作品中的物象看得过实,即不能讲花就用花、讲草就用草,而是要结合作品的思想内涵,创设出一种与整部作品的情、景、理都相和谐的教学意境。

(二)把握好运用的“度”

教学中运用情境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的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情境教学法也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主要是指:

一是教学开始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员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开端。如讲《春江花月夜》就可以通过播放同名古典乐曲所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员带入诗歌的意境讲解。

二是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当然是给学员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越长久越好,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虽然上片全是写景,不涉一个情字,但是透过一幅幅衰煞的自然景象所传达出的作者内心的悲凉的意绪,却是这篇课文的一个讲授重点。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不同方面多准备几组相似性的情境,在心理上给他们施以一种强制摄取、强化记忆的影响。如可以利用系列秋景图来渲染意境,通过山水草木江天物人等不同景色、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风雨阴晴等不同气象条件的反复渲染,再配上哀怨低沉的古典音乐和感情色彩浓郁的朗读,就可以在学员心中起到一种反复刺激、强制摄取记忆的心理暗示作用。

三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之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辅助教学讲解。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一向以旨意朦胧著称,被诗家叹为“一篇锦瑟解人难”。其中颔、颈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由于运用了一系列指意不明的象征性典故,更成为该诗的难解之处。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背景可以运用一些毫无规律可循的、错落交织的线条和小图案来暗示作者内心的迷蒙,用纯净的湖蓝色来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悲凉。这样运用带有图案和色彩暗示作用的情境背景,把诗歌中不宜言传的意绪进行了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对学员理解该诗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对教学讲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要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尝试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例如:在讲授《水经注——<江水>》篇章时,我先用电子教案演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三峡图,使学生亲自感受到巫峡的巍峨险峻,江水的湍急奔涌和三峡四季的奇异风光,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讲授《都江堰》游记散文时,为学生放映都江堰短片,学生感受到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学生随着作者一起走近了都江堰,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领会诗情,回味画意,深刻理解文章的意思。

(二)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如在学习《关汉卿》、《哈姆雷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播放剧情片断,位使学生进入了故事情境,按照剧本的情节,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表演,整个堂课气氛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情境主要是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人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晋灵公不君》课文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针对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提,如何理解儒家思想?赵盾这个人怎样?他按臣道“敬”做到了吗?既然晋灵公是无道之君,杀了他,为什么还要讨伐赵穿?设计了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创设优美情境

《大学语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我注重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捕捉美,并努力把它升华为美的形态,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如《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人造园林的说明文章,通过幻灯片放了大量的苏州园林图片,学生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而且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自然美与图画美结合完美的图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词清韵幽,秀美流畅,景物优美宁静,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沉醉清幽的画意之中;郁达夫《故都的秋》学生通过听课文朗诵录音,想象北国秋天的“清”与“静”通过观看课件,学生感受到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学生仿佛在美不胜收的景观中徜徉,甚至于陶醉期中,流连忘返。

(五)创设参与情境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参与情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不迷信权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对教材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探究,勇敢地超越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的搜集、整理资料。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辨论会、演讲比赛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或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罗毅《高校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载《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2、《“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李景强《中华读书报》2003.8

3、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3

5、李奇明.在校医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的几点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年版,第十六卷第二期。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与思考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必须担负起传播人文思想,提升人文素养的艰巨使命,真正助力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极力倡导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的课堂,大学语文的教学却不被重视、处境尴尬。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欠佳、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将《大学语文》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如何使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1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实事求是地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高考理论成绩偏低,中学语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学生进行了高强度的语法、文学常识、作家作品、阅读理解、写作等训练,这些已经让学生“苦不堪言”。进入大学,他们迫切需要“逃离苦海”,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要避免过多的语法分析、文学鉴赏让他们将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比较,从而对大学语文产生抵触情绪。要尽量选择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多地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很多学生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等同,未能理解高职教育人文与技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明白人文教育助力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终极目的。简单认为大学语文就是背诵那些唐诗宋词,散文美文,鉴赏诗词歌赋、归纳中心主旨,未能理解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性质与作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融为一体、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学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使学生会书写、善表达、能阅读、懂鉴赏,具备在工作学习中汉语言知识运用的基本技能。大学语文可以让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进行关照和审美,从理解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另外,国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3.1 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看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特别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制力弱、自信心不足、创新精神匮乏、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根据高职院校“以行业为依托、以文化为基础”的办学特色要求,设计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以语文、人文之美吸引学生;以爱憎、喜忧之情打动学生;以国家、民族之理感动学生;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质疑,团队协作、积极沟通、熟练表达、完美完成各项任务。

3.2 完善课程教学目标

3.2.1 知识目标是基础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作家作品基础知识,熟练运用阅读、分析、鉴赏、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拓宽视野、开拓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让他们真正完成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3.2.2 能力目标是关键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就是通过能力目标来体现的。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人,完成大学小社会到社会大人生的转变。

3.2.3 素质目标是根本

素质目标是大学语文的根本目标,是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即让大学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丰富人文情怀,提升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被优秀的人物吸引,让他们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提升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爱国情感,弘扬民族大爱。 可以看出,素质目标及人文精神的熏陶、高尚人格的塑造是根本。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与先哲交流,与圣贤为伍,与大家共勉,与古人话别,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又可以传布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将大学语文看成是将知识本位向职业素养本位转化的一门平台课,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成为一个人文情怀丰富、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3 创新课程教学手段

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我们可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诵读、背诵、讨论、音视频演绎、成果汇报、团队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运用提问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通过美文赏析、诗歌诵读、演讲、话剧、小品等方式展示自己。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与高中语文区别开来,要借助作家作品、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具有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职业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好的开始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引路,通过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手段创新,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适应,让大学语文课真正担负起丰富人文情怀、提升职业素养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

[2]李海霞.“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7).

作者简介

李欢(1985-),女,重庆市人。曾获得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教育领域。

作者单位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2160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7

在教学中, 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读以及写作练习, 提高语言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写作和应用能力, 为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阅读中, 引导学生对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美学特征的深刻理解;在写作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与论说这两大基本能力, 做到逻辑严密, 内容充实,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其次, 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和文化素养。教师要从作品本身的魅力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文化精品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它可以广泛涉及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领域。最后, 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 在大学校园中创造一种文理互相渗透、艺术和科学交融的氛围, 为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古人在作《大学》这部经典时, 就把高层次教育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学习优秀文学作品,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人鉴赏智慧和经验, 实现对一切优秀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扬, 塑造健全人格。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考, 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有了下面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安排。

一、教学文本内容丰富化

将群众文化导入语文文本, 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亲和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其作为教学切入点, 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同时, 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热点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同时, 努力寻找其与大众文化的联结点, 使学生的知识、精神、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主动、生动的过程。比如, 在讲到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 把“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不羁和当下“90后”的追求个性的时代风格联系起来, 讲到宋代词人苏轼的《定风波》时, 把“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乐观人生态度和当代年轻人乐观面对困难挫折的正能量联系起来等等。也可以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 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把书本知识实地化, 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在具体做法上, 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进行, 通过有限范文的精讲, 扩大有指导的自学篇目。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揣摩、领悟掌握写作艺术, 辅之必要的作文训练, 并让学生在课后大量写作。

二、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教学经常要面对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多, 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不重视非专业课等问题, 同时, 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 由于网络等现代新媒体的普及, 他们的视野也更为开阔。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生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1) 利用课堂演讲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的时间, 安排两到三个学生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演讲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这样, 一学期下来, 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 也可以课堂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片段, 然后同学讨论改编优劣, 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 像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以及一些与大学语文相关的热点话题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探讨。 (3) 其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适当进行。比如短小的曲艺表演:相声、评书;大学语文文本作品改编表演:小品、话剧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实践,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考核结果具体化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考核结果, 作为考查课, 以往大学语文期末考核往往流于表面, 写一篇文章、做几个文学常识题等等, 既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又不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把学生的期末分数具体到整个学期的小分累加, 采取平时课堂提问发言、讨论发言、平时作业考核等小分逐渐积累, 再加上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学社团活动、得奖情况等奖励分, 最后汇总为学生的期末分数。这样既能加深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 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 又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在当下这样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只有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 不断加强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才能更好地参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8

一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现状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理应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但现实是, 如今大学语文课难于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因主要是教材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手段单一等, 其中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重要原因。

1. 教师对优化教学方法缺乏热情

经调查发现, 有经验的老教师认为经过多年运用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对优化教学方法缺乏动力, 但教学方法陈旧,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门, 缺少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陌生, 短时间内也难以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进入角色;另有不少青年教师对在高职院校任教感到前途迷茫, 因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热情不高。中年教师或忙于班级管理, 或忙于项目申报, 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探索教学方法的优化。

2. 学校对语文教学重视不够

在很多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地带。高职院校认为, 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 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设备投入、资金支出方面等对专业实践课程予以倾斜, 而大学语文课程, 则把它划为非专业性课程, 课时安排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师的地位, 削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包括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3. 学生对语文学习满意度较低

在调查中, 不少学生反映, 很多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采用陈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不重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大学语文课的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较差。

二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可见, 兴趣是学习强大的驱动力量。只有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才能让学生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了解传统文化, 认同传统文化, 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发扬者。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习过程变成大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商榷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相应得到提升。

2. 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 自然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广泛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 加以整合利用, 再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 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得到提高, 教学能力得到强化。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 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3. 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即学校的师资建设水平; (2) 学生的培养效果, 即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高低, 鼓励和支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 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在这个基础上, 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途径

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需要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因此, 教学方法的优化要着力突出“三性”:应用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1. 抓住职业特点, 突出应用性

语文教学要重视应用性, 这是由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此要突出应用性, 大力加强学生的语言读、写、说等能力, 并使这种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应用性, 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强化训练, 安排特定时间, 进行专题训练, 达到提高能力巩固效果的目的。如在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教学时, 从理论上阐发, 在实践中掌握, 不仅使学生知其然, 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试是学生求职的一道门槛, 把握好了, 求职就顺利, 否则, 就将“望门”兴叹。因此, 笔者把如何应对面试作为语言交际训练的重点。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准备, 一部分学生充当招聘人员, 另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人员, 双方进行自由问答, 各呈所长,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效果良好。二是平常积累。平时的语文教学, 应关注应用性的训练,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实际。如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应注重将学生的思维从古代拉回到当今社会。中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实, 中国古代文献《论语》就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孔子主张“仁”, 主张“爱人”, 孔子的“仁”,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孔子提倡“孝”、“悌”, 提倡小家的和谐, 只有小家和乐融融, 大家才能和谐。这种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借鉴意义。

2. 抓住教材特点, 突出情感性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健康的体魄, 较高的智力, 还需要有健全的情感和人格。语文和其他课程相比, 最显著的特征是情。无论是形象生动的记叙文, 准确简明的说明文, 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都笔带感情, 纸见情趣。语文教学要利用这种优势, 对学生突出情感性教育。情感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真善美的教育。笔者在讲授说明文的时候, 强化说明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诠释说明文的真, 让学生体验真的内涵和实质。在讲授《都江堰》一文时, 抓住李冰这一人物, 让学生学习李冰的为民造福的思想, 学习他守住民心这一至善。《雾里的剑桥》等散文语言美、景物美、人情美, 是无形的画, 是优美的诗。学习这些文章, 笔者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 正视假丑恶, 抵制假丑恶。生活中不仅有真善美, 还有假丑恶。能够正视假丑恶, 抵制假丑恶, 是学生拥有健全情感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位十八岁的男孩出门远行接受考验的成长故事。在授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 文中的司机, 是一个被社会熏染而同化了的小人物。他的真诚善良表现在与“我”很快结识并无话不谈, 对“我”倾吐爱情故事, 这是他的人格中善良面的表现。而他开始时拒绝“我”的搭乘, 在他自己的财产被抢劫, “我”挺身而出制止抢劫时, 他却置身事外, 幸灾乐祸看热闹, 甚至还抢走“我”的行李, 加入抢者的行列扬长而去, 显出粗暴、胆小、势利, 这是他的人性恶的一面。“我”面对苹果被抢, 奋力反抗, 用少年的单纯与勇敢迎接了这一磨难, 完成了成长的考验。学习《都江堰》一文时, 笔者运用对比法, 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进行对比, 在李冰为民造福的精神面前, 学生就能感受到封建官僚的丑恶。

3. 抓住时代特点, 突出创造性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各国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造就大批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抓住时代特点, 着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形的语言文字, 无形的语言思维, 具有鲜明突出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包容万象的不确定性, 为大学语文教学突出创造性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如笔者在教学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一课时, 让学生自由提炼该文的主题, 允许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观点的阐述, 使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得以较好地满足和提高。《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名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比喻之新鲜、贴切, 让人叹为观止。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妙不可言的比喻时, 首先感受到的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创新魅力。笔者让学生尽情地张开创新的翅膀, 大胆地联想, 寻找可替代的其他修辞手法。尽管学生提供的修辞方法在表达效果上欠佳, 但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拓展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应用性、情感性、创造性, 相辅相成, 不可截然分开。突出“三性”是笔者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 不断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 是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冯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4)

[2]谭少元.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3 (2)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9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 不受重视

在高职课程中, “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 不受重视。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 大学语文显得微不足道, 课时少, 投入小。大学语文课程无法与受重视的政治类课程相提并论, 也远没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备受青睐, 也不是发展改革的重点课程。因此, 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足, 不被重视, 没有前途, 只好转到其他岗位。

(二) 教材不实用

1. 教材不能适应高职需要

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 没有针对性和特色,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所学专业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学习要有学生主体参与,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普遍偏深、偏难、专业性较强, 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 使得学生参与的可行性降低。

2. 教材内容过时陈旧

比较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 内容基本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涉及太少。这些内容有很多与高中内容重复, 应用例文也很陈旧, 甚至过时,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讨论。

3. 教材内容偏多

高职大学语文一般选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职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偏多。以当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既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 也给学生造成了经济负担, 而且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 失去了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 要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 站在讲台上“满堂灌”, 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体, 课程内容全用ppt呈现, 把课堂变成“读堂”, 黑板上面空无一字。这会使学习热情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很快就会将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杂志或小说上面, 从而使整节课变成教师和学生各有所忙, 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费劲不少, 教学目的达不到, 效果不明显, 课堂氛围很平淡。

(四) 教学过程程序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比较程序化, 整个过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课文阅读、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和课后训练, 偶尔会组织讨论或情景模拟, 同时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言, 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完成全部环节, 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很少, 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更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语文的地位改革

从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件和学生就业需求及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看, 大学语文的作用不容忽视, 既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又是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提供能力保障的支柱。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中文应用能力普遍不高, 如语言表达能力, 就是胜任工作的八大核心能力之一, 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与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水平, 提高其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 为其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高职院校必须将大学语文纳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规划中来思考, 适应形势, 高度重视, 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 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一) 结合高职院校特色选编教材

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 大学语文教材应根据不同的特色和特点进行选择或自编。在选择使用教材时,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 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新颖并有强烈感染力和启发意义的文章、文学作品。在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和培养职业道德。

虽然现在已经出版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 但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还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自编适合本院校专业需要、具有高职特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教材, 以突出高职特色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目的,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充分实践高职教育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模式, 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分析、概括和鉴赏等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保证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知识同时, 锻炼思维,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要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 采用电脑、投影机、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创造直观形象和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增强授课内容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丰富多彩的pp课件, 准备充足的相关资料, 通过图、声、影、评等全方位展示授课内容, 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授课的单一化和枯燥化。

(四) 注重课外的延续学习和锻炼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非常有限, 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 与一周上课的时间相比, 课外学习和实践时间更加宽裕。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开展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学习、锻炼语文应用能力, 如文学系列讲座, 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持人比赛等。参加文学类社团和学生会, 通过办刊物、采访写稿、社会实践活动等, 既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又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还能增加对文学的兴趣。

WENJIAOZILIAO

引导教育学生课余时多读书。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可见读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应用能力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做书籍推荐和指导, 适时地督促检查, 在课内安排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 推动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 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和局限, 围绕大学语文可开设能力训练、文学修养、人文素质、名著影视赏析等选修课。能力训练类选修课以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 如演讲与口才、文秘写作等课程。文学修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如中外名著赏析、经典影视欣赏、诸子百家经典思想等, 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影视、传统思想精华的赏析, 启迪学生的心智, 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设计突出过程和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案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然促使考核方法改革, 学生成绩考核应更加注重过程和能力的综合考核, 考核中既要有一定量的知识性内容, 又要有与知识性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 重点考核能力素质的提高程度。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能力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 分别占的比例是50%、20%、30%。期末考试依旧采用笔试, 基础知识题占卷面分数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核分数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其他为阅读赏析题。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表现分, 以考勤和笔记为依据, 教师每学期抽查学生人数不能少于三次, 并详细记录。抽查每名学生的课堂笔记每学期至少一次, 也要有详细记录, 给出分数。能力考核成绩, 三分之一是平时作业分, 教师每学期至少收阅两次作业, 给出分数;三分之二是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分, 每学期, 教师安排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实践活动各一次, 教师设计活动内容并设计评分表格, 教师填写一份, 学生代表填写几份, 得出平均分, 就是最后分数。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2]万金淼, 郑民.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9.

[3]余卉, 黄钺.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职业圈杂志, 2007.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10

1 大学生性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世界性科学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 但真正的形成系统科学的发展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瑞典的大学生性教育一直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 他们在学校建立了完整的性教育课程体系, 而且性教育的多种渠道已深入到社区以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瑞典通过从1933年以来的近70年的性教育, 不仅使全国性病的患病率极低, 而且几乎没有20岁以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4]。这些经验是值得国内大学借鉴和学习的, 长期以来, 落后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性教育的发展。彭明芳等[5]认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缺失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 高校对大学生性教育未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无法解开。20世纪初, 我国的性医学教育才算刚刚起步, 但由于各种原因, 直到1982年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问世才真正揭开了中国现代意义上性科学研究和性健康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性科学》杂志在1992年的出版也标志着我国性医学更高级别的学术交流进入正常轨道, 从此, 国内的性医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对性医学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的同时, 我国大学生对性医学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谈性色变到现在企盼正常途径的性教育, 希望能把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家和学生本身观念的转变对性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性医学教育也将走向世界的前列。

2 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 有机会学习人体科学, 对性的理解趋于科学化, 但由于长期的性神秘化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医学生性健康教育依然滞后[6]。郑亚楠等[7]调查结果表明, 少数医学生将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不正常。因此, 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 由于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医学知识普及是建立他们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指出, 性教育本来应该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在大学成了性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此普遍并不重视,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性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中, 几乎是一片空白[8]。大学生性教育是大学教育和社会化过程的必要环节。医学生在5年的大学生活期间, 除了需要接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 还要接受观念、文化和人格的培养, 特别是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的确立, 为将来更好的完成社会的过渡和角色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完全成熟, 但性心理的发育远远落后于性生理的发育, 这必定会形成一个严重的不适应期, 此时期大学生有迫切的性需求, 但缺乏正确的性认知, 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性医学教育和引导, 有些同学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 出现意外怀孕、感染性病等行为, 甚至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国内资料显示有性生活史的大学生达10.31%~30%”[9,10]。国外资料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初次性交年龄是17±1.4岁[11]。张二红等[12]调查发现男女同学均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包容, 仅有3.7%反对婚前性行为, 首次性生活年龄在15~2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8.5±1.75岁, 每次都避孕的仅为10例 (62.5%) 。国内统计报告指出每年大学生的人流次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学生多次人流。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性安全教育还需加强。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 特别是医学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性医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2 医疗临床的需要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一些医生缺乏相应的性医学专业知识, 诊断、治疗不明确, 甚至闹出笑话的案例时有发生[13]。因此, 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 由于具有其医疗临床专业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医学知识普及是建立他们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在此期间不能够相对系统、全面的掌握性医学知识, 将会是他们今后从事医疗事业中关于涉性问题处理能力的一个缺陷, 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更不能适应社会和医疗行业的需求, 为了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我们必须要加强医学大学生的性医学知识普及和教育。

魏莎莉等[14]曾在医学生中开展了对性行为态度及生殖健康知识的调查, 结果显示:约20%的学生对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面, 且相关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朋友, 而从父母、学校处获得这些知识, 尤其是性与避孕知识的比例甚少。对避孕知识和无保护性性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 往往是造成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感染等的潜在因素。有的学生对一些正常生理现象和已经引起全世界广泛注意的问题, 如手淫、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模糊, 甚至错误, 医学生如此, 其它学科或领域的青少年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就更不容乐观。

3 展望

目前各个高校性医学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 教材不统一、授课方式多样化, 有的主要以讲座为主、有的是选修课、有的是限选课等等[15]。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性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 所以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课时太少, 虽然有很多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让学生真正能系统掌握性医学知识, 特别是和性有关的临床应用方面还是有很大难度, 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值得《性医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摘要:《性医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规划的教材, 但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 特别是医学院校, 针对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医疗临床的需求, 在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初步探讨了大学生性教育的变迁和发展, 以及开设《性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探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性 任务和途径

引言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艺术专业教学服务,在明确了培养目标,了解了教育对象特点之后,根据人文性传承的要求,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大学语文的内涵,确立把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大学语文与实用写作结合“二元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一、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各专家们对大学语文性质的界定:说它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应用性”、“基础性”、“思想性”等特性,因此它是各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可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要用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书面语、声音、旋律、动作、形体、线条、色彩、现代电影、电视手段等)描绘出虚拟的现实生活画面,创造出审美价值。”[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凭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同样像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诗史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对于后二种,或单用其中一种,或兼用二种……”[2]他概括了艺术展示“理念”的诸般手段。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需要从“生活(物象)——理念(抽象)——生活(形象)”的思维构建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以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统摄全局:用理性思维去观察生活,体验客体,提炼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创作的“美的理念”;再通过能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艺术元素,去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形象化的、能表达抽象理念类型的作品,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艺术学院所从事的艺术教育,这应该就是艺术院校的“行业特色”。

艺术学院的大学语文应具有什么特点呢?现代著名的美学家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塑,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3]这种使命感,就可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萌芽。门德尔松的名作《乘着歌声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又从世界各地音乐、舞蹈中收到了回响;据传就是他从海涅诗歌中得到灵感创作出来的。现代著名的词作家、剧作家闫肃在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节目中对大学生朋友说:“要广泛地阅读,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这些文化会转化成你的艺术创作。”[4]文化学者张颐武先生说:“我们读名家名作,就是在与名人交流,就是在进行基因移植;交流深了,基因移植多了,就会形成新的艺术生命。”如果把艺术比作幼苗,那文学就是土壤;如果把艺术比作殿堂,那文学就是基石;如果把艺术比作一种美味的糕点,那文学就是酵母;如果把艺术比作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那文学就是光源。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内涵,应该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的交融。只有这样的语言文学才能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熔于一炉;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5]唐张怀瑾在《书论》中说:书法与音乐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6]文学与艺术是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转化的,并在转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自古以来,宫廷乐府、教坊、梨园、画院的主管官员,必须是文艺精通的人才能承担,说明文学与艺术的关联性、通透性。

二、中国梦指引下艺术院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

我们从文学艺术史上明确了文学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文学与绘画、书法的关系,认识到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几大支派。它们是共生并长的。它们从产生以后,就成为了政治的仆从,参与了祭祀、礼仪、教化、娱乐等活动。在为统治阶级的服务中,一步步走向发展与繁荣。在流变过程中,从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多科并进;不是直线发展,而是婉曲、缠绕在一起,形如纠墨(木工墨线):相互渗透,相互砥砺,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不断产生出辉煌灿烂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精品。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们是孪生姊妹,各种艺术品类从没有离开过文学。这就确定了文学与音乐、舞蹈,文学与美术、书法的特殊关系。

(一)大学语文革新的意义

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既承载着人类价值的传递,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续,承担着构建起艺术教育所必需的文化素质框架结构的主干,更承担着“艺术创造潜能”的培养任务。所以,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阶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高校的艺术院系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高级实用型艺术人才”上,语文教学应紧盯这个目标施工,使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体现在对这个目标的塑造上。

第一,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从文、史、论等不同角度,认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做人、从艺,端正人生航向。

第二,按照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与时代精神结合塑造学生:“文学即人学”,要学习古圣先贤、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道德品质和优良作风,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结合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学生塑造成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崇高的“艺德”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文艺美学营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摒弃低俗的审美趣味。

第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科学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促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起艺术创作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结构。

第五,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口头表达、书面写作能力,构建起艺术生系统、完整的人文素质框架结构的主干,为艺术学习、艺术创作、艺术创新奠基。

(二)大学语文如何革新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应怎样如何完成革新呢?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感知生活,认识世界,辩别谬误,去旧图新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通过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及成就,初步掌握语言、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学生正确地认识当今社会,设计艺术人生,规划事业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中国文学史各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教學和研讨,掌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思想性挖掘中,完成人文性教育的任务;在艺术性研讨中,完成技能性教学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念。

第三,在文学作品讲读中,探索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结合的:理清文章思路,研究文章结构、文体知识、表现技巧、艺术语言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这是构建学生文化素质基础的主要阵地,也可以为日后能正确、健康地引领时代潮流作潜意识准备。

第四,要广泛涉猎:除课堂教学而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参与各种竞赛、展览、社会实践活动,接受艺术熏陶感染;读书始终是理性扩展的主要渠道,所以还要鼓励学生采购必读图书,借阅相关图书,电视涉猎,网络浏览,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扩大阅读范畴,扩展知识方阵,增加量的积累,强化、丰富、重组文化知识系统,形成学生可以进行艺术创造的综合文化素质平台。语

参考文献

[1]百度网.文学与艺术的关系.[EB∕OL]2011.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4.

[3]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闫肃,张颐武.文明之旅专栏节目[Z].中央电视台,2011-8-29.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篇12

1. 公共必修课地位无保障。很多院校不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取消了这门课程, 这完全是对语文教学的忽视和懈怠。虽然有些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的课程, 但不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课程, 有时为了迎合其他专业必修课的需要, 校方领导可以随时勒令取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被随意地搁浅放置。

2.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学语文教学还是沿袭老一辈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只注重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目前, 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 过分强调对文章所传达的理念的思考, 他们划定了条条框框, 约束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文感动人、教育人、惊醒人、教化人的作用。此外, 高职语文教学还只是局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和散文, 缺少对当代文学名著的探索和研究, 没有与时俱进, 不贴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大学语文的教学着重强调对字、词、句、意上的理解和分析, 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情景和感情基调, 将趣味盎然的语文课上成了刻板印象的数学课, 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验收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大多数的语文考试沿袭高考的模式, 考试题型单一刻板, 都是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 不灵活、不客观、不科学, 缺少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对学生文章认识能力、审美能力的考察, 不能正确、客观、综合的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语文的地位一落千丈, 传授课程的语文老师自然也一路骤减。这种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有的高职院校让一个教师分身担当多重角色, 给他们巨大的工作量, 让他们同时传授好多个班级, 繁重的课程任务使老师精疲力尽, 因此教学质量和水平自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甚至直接让没有经验的研究生临危受命, 他们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 不专业也不擅长, 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令人堪忧。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1. 学校要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学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生源招收从以前的“精英人才”转到现在的“大众人才”, 尤其是现在的高职院校, 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事实上, 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文的精华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启发、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优秀道德风尚的形成, 为迎合现代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 大学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 大学语文使高职院校的建校目标成为可能, 各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注重语文课程的教学, 让大学语文发挥它强大的力量和作用。

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第一, 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分析和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其他的知识点, 把本名族的文化和文章相结合, 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第二, 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潮流,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在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大事小事, 如校园生活、影视娱乐、社团活动等, 激起学生的兴趣, 刺激他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第三,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精神的讲座、文学内容的解读, 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 了解作者的生平、贡献和思想价值观, 感受作者优秀自身品德的同时,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的影响, 培养自身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

3. 创新教学方法。第一,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国外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主角, 学生自主讨论, 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 老师则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这篇课文。第二, 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上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由的发表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他们思维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应该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不仅仅关注最终的成绩, 要注重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 考试成绩实行百分比的形式, 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40% , 期末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 刻版的书面内容, 多增加一些灵活的考验学生思维和组织能力的题型,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没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大学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优秀的条件, 吸引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锻炼, 努力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引导他们做好为人师表的典范。

三、结语

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垫脚石,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大学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学生和教师们要共同努力, 转变思想, 改革创新,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的内容、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改革和探索。

摘要: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语文教学被忽视, 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只注重刻板教育, 教学方法老套陈旧, 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2]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植根生活下一篇:海洋钢结构井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