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2024-05-16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精选12篇)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1

摘要: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背景、基本内容、重要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阐述高等预防医学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介绍地方综合性高校在“大医学观”、“大卫生观”背景下, 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全科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与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所做的初步尝试与探索, 以期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定向医学生,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服务,地方高校

北华大学是一所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 医学专业和医学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为国家和吉林省地方医药卫生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医学人才。2010年, 国家下发《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部署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 重点为社区、乡镇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综合医疗及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全科型医疗卫生工作人才[1,2,3,4]。我校从首届开始就承担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工作, 并获批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校。现就这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定向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介绍如下。

1 探索与实践的背景

1.1 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和公共卫生安全新形势赋予了高等医学教育新使命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改变, 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如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与流行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突发、频发, 使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门类下包括“农村定向”在内的所有医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求。“人人享有健康”的大背景下, 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现代公共卫生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

自2009年以来, 国家已按社会全员、妇老婴幼易感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重点人群3个层次, 分别提供了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孕产妇健康、老年人健康、慢性病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和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1类43项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也必将对深化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未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把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项目又主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居民和各类人群提供, 因此,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自然成了地方高校办学的增长点。

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力军。基层特别是农村乡镇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地区, 从项目开展预期目标上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要求, 相对应的, 也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否则难以圆满完成项目工作。然而, 在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中,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问题。

从国家层面建立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的定向人才培养机制, 从高校层面探索农村定向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 在全社会开展择业就业观教育, 鼓励并从政策上给予学费支持报考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这样才能不断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从常态上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供人才队伍建设保障[5]。

2 探索与实践的内容

2.1 总体思路与原则

针对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临床医学生重治轻防、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能力不足、医学教育难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等问题, 在原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项目,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知识能力需求情况的针对性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需求情况, 并对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和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以期对基层订单定向的本科医学生培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2 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做法

(1) 整合课程体系内容。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要求, 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和选修课程群的全部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充分调研论证, 重新整合, 打破原有以教学篇章或课程为单位的界限, 删减重复, 实现教学体系篇章间、课程间及相近学科间3个层面的知识融通。分别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能培训目标整合, 优化重组后的教学综合体系主要包括:①面向社会全员提供服务的健康教育与居民健康管理教学模块;②面向妇老婴幼易感人群提供服务的免疫规划与疾病预防教学模块;③面向慢性疾病患者重点人群提供服务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教学模块;④公共卫生实践现场资料收集与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教学模块;⑤公共卫生服务综合实践与预防医学科研创新教学模块。

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有机结合, 更加强化了学生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能力的培养。

(2) 调整课程教学安排。按公共卫生服务实践的工作程序调整原有的教学时间安排。预防医学课程知识体系不仅与临床医学联系紧密, 且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很强, 突出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以往多放在前期医学基础课阶段, 也只进行理论教学, 现将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在临床课程之后, 使学生结合临床医学更好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内涵, 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适当增加预防医学社区实践的学时。

(3) 改革教学方法。按认识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使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 引用社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相关的典型案例讲授分析,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见习实习活动, 让预防医学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社区。

(4) 编制修订教学大纲。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需求调研、课程内容体系调整和社区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围绕基层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教育的总目标, 制订出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较完善的农村定向医学本科培养的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3 实践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3.1 主要经验

需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走访同类院校相近医学专业, 了解掌握当前国内同类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教学现况, 并对照自身找问题, 评估差距, 确立主要建设方向与目标。走访了解各级各类城乡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服务知识能力的需求,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要求及新时期实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规格要求确立预防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结构框架。

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高校丰富的共享资源优势, 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整合人力物力资源, 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加大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水平。

需要建立测评改革效果的指标体系, 制订评估包括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评价表, 对学生进行专项调查, 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访谈, 对相关课业成绩进行分析等。通过反馈—完善—再反馈—再完善的机制, 验证、评价改革效果, 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

需要成立教学改革实施领导小组, 统筹安排, 总体规划, 认真落实, 确保多部门多环节协调联动。需要争取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的支持与指导, 科学论证, 发挥项目经费的最大作用, 确保研究出成果。

3.2 主要成果

经过两年的初步探索, 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初步建成了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规章制度相对完善, 空间布局合理, 仪器配套齐全, 以医学类本科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践教学为主、研究生疾病预防控制科研训练教学为辅, 兼顾教师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实训平台。编制了公共卫生能力培养与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材 (试行稿) ,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实践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国家级本科生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 省级8项,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8项。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在我校近二十年来医学类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 还有很多新情况与新问题,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申颖, 韦波, 张海英, 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8) :3-4.

[2]朱传波.安徽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实践与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1) :13-14.

[3]辛颖, 李冲, 杨蔚利, 等.综合性大学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 :1-2.

[4]梅武轩, 高卉, 熊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28 (2) :212-214.

[5]钱晓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14 (7) :30-31.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激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综合测评是以政治表现、学习成绩为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核,量化打分,比较客观的反映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方式。并与学生的“评先”“评奖”自然挂钩。

第二条 综合测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表现、学业表现和文体等表现三个方面。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各方面的素质分别考核测算,三个方面在总成绩中占的百分比为20%、70%和10%,各方面的分数累加为综合测评总成绩(总成绩最高分数一百分,最低零分)。综合测评优秀率为30%,良好率为40%,合格率为30%。

第三条 学业表现满分70分。评定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理论性环节和实践性环节(除体育成绩单独考核外)的成绩。

学业表现测评成绩=课程成绩+附加分

1.课程成绩:本学期所学考试课(不含考查课)的平均成绩×70%。

2.附加分:有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依靠个人能力完成的学术论文或科技成果以及各种竞赛的获奖个人(集体),国家级4分、省级加3分、校级1分。1

3.以上两项相加,超过70分按70分计。

第四条 思想道德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和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考核。

思想道德表现测评成绩=基本素质考核分+附加分

1.基本素质考核分(14分)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祖国和人民,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参加非法组织、集会、游行及张贴大小字报等活动。如有违反,扣10分以上并按国家法律处理。

(2)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参加政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凡迟到或早退一次者减0.5分,学习态度不端正者减1分,无故不参加者减1分。

(3)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违反校纪根据情节一次扣1--8分,违法一次扣10分以上。

(4)宿舍文化。以学院学生会宿舍文化建设检查评比为依据。对学生晚归、未归宿舍者,每次分别减0.2和0.5分,情节严重者扣3分以上。

(5)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迟到、早退一次减0.5分,不服从指挥者减0.5分,无故缺席者减1分。

(6)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在学习中凡迟到、早退一次或扰乱正常教学和学习秩序者减0.5分,旷课一学时减1分。

(7)重视自我修养,为人正直、谦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礼貌待人,人际关系融洽。有较严重的不文明

礼貌行为者,一次酌情减0.2--2分。

(8)凡受学校、学院通报批评者,分别减2分和1分,受学校警告处分者减3分,受严重警告处分者减4分,受过记过以上处分者减8分。

(9)其它违反学校纪律、社会治安条例、公共道德行为者酌情减0.2--2分。

(10)学习目的明确,热爱医学职业,具有高尚医德。

2.附加分

(1)担任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各类学生干部工作满一年,尽职尽责,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受到师生及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好评,加0.5--3分,其中学校、学院、年级学生会主席、分团委副书记加3分,副主席、班长、党支部书记加2.5分,部长、团支书加2分,副部长、副班长加1.5分,其他班委加1分,寝室长、小组长加0.5分。

(2)获得国家、省、市级(含校级)以上荣誉称号或受到市级以上媒体报道的加1--4分,其中国家级以上荣誉或媒体报道加4分、省级级以上荣誉或媒体报道加3分、校级荣誉加1分。

(3)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加0.3--1分,其中经预选参加院级文体活动者每次加0.3分,经预选参加校级文体活动者每次加0.5分,获得奖励者加分见文体附加分项。

(4)对坚持原则、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或见义勇为表现突出,受到学校、院通报表扬者加1--2分,其中院级加1分、校级加2分。

(5)获得“星级寝室”的寝室全体成员加0.5分。

(6)思想道德表现总分不超过20分;上述各条若同一事件受到双重奖励和处分,以最高分计,不累加。

第五条文体等表现满分10分,其中文艺素质附加分4分,身心素质占5分,其它能力占1分。文体表现=基本素质考核分+附加分

1.文艺素质

(1)文艺素质不设基本分。

(2)附加分 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化活动或艺术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每次每项酌情加0.1--4分,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第一名)加4分、获省级奖励(第一名)加3分、获得校级奖励(第一名)加1分,其余名次依次递减0.1分。

(3)文艺素质得分不超过4分

2.身心素质

(1)基本分4分坚持早操制度4分。早操无故迟到、旷操每次分别扣0.1和0.5分,每学期无故旷操累计4次者此项计零分。

(2)附加分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体育成绩合格者得1分。

3.其它能力

生活乐观、向上,心理健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满分1分。

第六条 组织与实施

1.综合测评工作由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2.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

3.学院对测评结果要进行公示,接受学生监督

4、本办法由学院学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校院二级管理;学院设置

作者简介:赵上(1987-),女,山东德州人,扬州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05-02

随着扩招带来高校规模急速膨胀,校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分级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分级管理的新模式,是指通过改革来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学校宏观上调控、学院实体化运行的高校管理机制,以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

一、我国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综合性大学以学科门类齐全、规模较大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综合性大学的界定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整体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为综合大学的内部管理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都有其必然性。

1.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

大学规模扩大具体体现在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师生人数不断扩大,这些最终导致了学校事务量的成倍增加,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因此,要维护大学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大学内部就必须进行分层和分权。在这种背景下,校院二级管理成了许多大学在改革中的首选模式。

2.学科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每一学科要在更大的空间里才能更好地发展。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将相近的或联系密切的学科划分在一个学院进行管理,打破原专业间相互孤立、难以交叉融合的局面。

3.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院与学校相比,其更处于人才培养的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这就要求设置学院并增强它们的实体性,以此来密切高校整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学院设置标准混乱

设置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主体思路和趋势。但是各学校在学院设置上随意性大、种类多,其中我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多个相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学院。其中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以一级学科为核心,将与其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二级学科有机地联合起来组建学院;以主要一级学科为核心建设学科群,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跨学科性的小型综合性学院;以新兴学科或特色学科为基础,进行学科重组来组建学院。(2)将一个系单独划出而形成的学院。这种学院又分为两种:单纯升级型,即只是将其升级为学院,实际上仍为原来单一的系科;升级拓展型,即在系升级为学院之后,积极发展相关的新专业、新学科。(3)由系和科研所合并而成的学院,这种类型的学院所占比例比较小。(4)按照社会需求集多学科而成的学院。这种学院是以社会需要为其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办学的社会适用性,它突破了单纯按学科组建的思路,更多考虑办学的社会针对性,依靠大学内多种学科力量的支撑而设立。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设置标准来对其进行规范。

2.学院学科结构失调

学院设置的随意性导致其学科结构的不科学。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单纯追求学科规模、忽视学科结构的优化等问题。从局部来看主要是基础不牢,缺少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又单一,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支撑学科薄弱。

3.学院数量总体偏多

虽然我国各个大学在学院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存有数量偏多这个共性。有研究得出世界30所著名大学平均设学院9.7个。而我国6所知名大学平均设立学院数为21.3个,是前者的2.2倍。[2]

由组织管理理论可知,一般情况下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会呈现反比例关系,即学院数量多则学院规模小。但如果一个学院太小,致使其学科包容量太小,就不能体现学科的融合优势,难以形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也就难以发挥学院的作用。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学科孤立、忽视交叉发展

如果只按照单一学科设置学院,势必会导致学科之间界限鲜明、合作困难的不利局面,随之产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就不会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构建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并以其作为设置学院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发展的趋势。

2.盲目跟风、不符合学校实际

有些学校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不考虑学校实际与发展特色,不分析学院设置的现实需要性和客观可能性,盲目趋从大流,为建学院而建学院。还有的学校学院是由单个系直接升级而成,其内部设置和管理与原来的系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换个称呼,根本体现不出校院二级管理的优势。

3.制度缺失、缺乏理论依据

我国的校院二级管理是实践先于理论和制度,学院设置的自发性、规范性较弱,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新的学院,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学院调整,学院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现阶段一些大学设置学院的功利性色彩较重,管理者的意志在其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

四、我国综合性大学设置学院需认清的几个前提

1.正确认识学院的性质

首先它具有实体性。学院应是大学内部一个承担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实体性机构,而不是一个介于校和系之间的虚设机构。实体性表现在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具有自主协调、自主运行、自主完善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权、人事权和学院内部事务的决策权。

其次是它的主体性。学院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上,这是大学基本职能的体现。各级部门应该围绕学院这三大功能的发展服务,主体性是学院运行效率的保证。

最后是它还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表现在学院在按照一定原则和目的设置后就不能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它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学院的发展性要求在设置学院时,不但要立足当前还要谋划长远,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为学院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2.正确认识学院设置的原则

对于学院的设置原则,每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教育家萧宗六曾经指出:“原则不同于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原则却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因此提出来的原则也不一样。”[3]笔者认为,学院的设置应坚持服务大学目标、促进学科发展、控制管理幅度和符合实际情境四个关键原则。

(1)服务大学目标。设置学院是高校整合资源、发挥最佳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学院设置的初衷就是更好地发展大学。因此,要以大学总目标为中心,当大学的办学总目标发生变化时,各学院目标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2)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原则指的是大学学院的设置要有利于大学内部学科的发展。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大学各项职能的履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学校的运行规律等均可通过学科得以表现。

(3)控制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大学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层次是固定的,即校院两级。因此大学组织结构的管理幅度即其最多可设置的学院数目。在关于一所大学究竟应该设计多少个学院最合适这个问题上,国内學者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如师生状况和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多少等因素而定,但是也不能无视管理规律无限制地增设学院。

(4)符合实际情境。在学院设置上各高校除了遵守以上原则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由于社会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学院,应该时刻注意社会上产业和行业的变化,并且依据这些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候这些变化甚至有可能导致学院的增设或取消。

3.正确认识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与学校综合改革的关系[7]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学校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受到其他方面改革的制约。它的实施必须有其他相关的配套机制,如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只有各种机制相配套并且协调统一它才能顺利推进,才能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

五、保障科学合理设置学院的策略

1.依据学科特点,交叉性与规律性相结合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不管是按单个学科还是学科群或一级学科设置学院,都应按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利弊,所以要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改革,核心是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2.明确设置目的,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

各高校设置学院的直接动机有很多,如促进学科发展、整合资源、适应社会需求等。另外,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战略目标、学院的内部管理水平等都影响着学院的设置。学校除结合自身实际外,还要结合目标管理、管理幅度等相关理论,使设置的学院更有生命力。

3.拟订相关制度,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针对制度缺失的问题,学校应及时将实践经验行之成文,制定系统规范的学校设置管理条例,保障其有章可循。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灵活性与民主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旦制定就要严格遵守。

参考文献:

[1]程为民.我国大学学院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32.

[2]林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学院设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8.

[4]余元潮,周立.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5]许德章.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6]王为正.英美高校内部纵向权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吴福环,周耀治.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和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S1).

(责任编辑:麻剑飞)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4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我校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经过深入教学一线、查阅文献检、专家咨询与研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比较研究、边探索边实践,建构新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1 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校内实践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医学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动性。

1.2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落后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临床技能培养,长期沿袭基础-临床-实习“三步曲”模式,学生接触临床晚,前后期课程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在管理模式,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强度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样就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表现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等方面方法不一、手段不一,标准不一,导致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不严格和不规范。

1.3 学生实践机会和质量的下降

现阶段教学基地都比较注重经济利益和自身行业竞争,重医疗、轻教学倾向严重;新医患关系建立,病人生命价值观,质量评判标准及法律意识增强,患者不愿成为临床教学“实验品”,尊重病人“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在至今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是困扰医疗教学一大难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使许多临床实践操作面临许多尴尬;临床带教教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放手也不放眼;科室的细化,实习学生的增多等因素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基地多且分散,教学质量监控不理想,这无疑都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

1.4 人文教育的淡化

医学实践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蕴藏着巨大的育人潜能,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修养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训练出来的[1]。我国医学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精神,教师也忽视关怀精神在教学环节、医疗实践的灌输和融入。不少同学受医护关系、医技关系、医患关系的困扰,在医疗行为中不知如何进行人文关怀,甚至出现医德的下滑等现象。

2 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按照目标性、系统性、渐进性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对实践教学的各组成要素进行整体设计,落实各实践环节[2],构建了以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技能培训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五大实践教学体系。

2.1 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2.1.1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按照功能相近、学科相关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更新试验内容;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机能学实验为主编写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利用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建立了涵盖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2.1.2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将“PBL”、”RISE”等教学方法引入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立多个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大体解剖数码互动系统实验室。建成“医学生实践学习网”,网站包含内、外、妇、儿等课程的教学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构建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

2.1.3 课程体系建设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理念

早期接触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趋势之一、我院开展多种形式让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课程体系。包括:一年级开设医学导论课、深入延安市、宝塔区疾病控制中心,了解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二年级了解社区、参观医院;三年级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等。

2.1.4 创新医德教育形式

坚持延安精神育人不断线。延安大学地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红色资源,学校通过开设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公共选修课、进行红色革命主题党、团活动、各种报告会、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才艺演出等加强对医学学生的延安精神塑造和良好人格的熏陶。

坚持人文教育不断线。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学院还挖掘内部资源,成立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认识和重视医患关系”、“三生教育”、“医疗纠纷防范”等系列讲座和专题活动,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

2.1.5 重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编写了跨学科、集教、学、训、考、赛为一体的《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手册》等系列实用型实践技能培训内部教程。

2.2 医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2.2.1 建立多级教学管理网络

实行“学校-医学院-教学基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教研室组成的多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实践教学由主管校长统一领导,教务处协调、医学院全面负责,并设有主管院长、系主任和秘书分级管理机构,各教学基地均有分管领导,并成立科(医)教科从事实践教学管理。

2.2.2 建立健全临床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临床实践管理工作职责》、《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工作暂行条例》等制度。制度的建立使临床教学实践工作有章可依,有轨可循,在规范运行中保证质量,强化其教育管理职能。

2.3 医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构建

2.3.1 完善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早期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对诊断学实验室和外科学实验室进行了重组,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并进行重点建设,配置了心肺听诊触诊模拟人、多功能穿刺模拟人、超级多功能综合模拟人,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模拟训练系统等。附属医院等实践基地大多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医学生实践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2.3.2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严格临床教学基地准入制度,不断拓宽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渠道。学院本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稳固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我校共有附属医院4家,教学医院3家,实习基地27家,预防实习基地2家,分布在陕西省内各个地区,均为三级以上医院。为培养具有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3.3 加强与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委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基地教师进行医学教育和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带动教学基地教师教学能力,同时邀请教学基地专家来校开展“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报告会”;启动《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连续召开8届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实现了与陕西省人民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以项目和会议建设为平台,强化了学院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间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内引外联、比翼双飞”的实习基地互动模式,建立了“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3];同时通过学院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合作的扩大,创造了就业途径,扩大了就业范围,提高了就业率。2010年在教学基地就业的学生达21.3%。

2.3.4 推进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医学院教学医院兼职教师职称、职务聘任实施办法》做好临床教师的遴选工作;制定了各项教学制度,如听课及课后评教制度、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多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名师示范性教学、临床教师讲课比赛、教师实验室操作比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建立“双师型”临床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部分医学院教师取得双职称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医院指导实践教师为学校名誉教授。

2.4 医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经过逐步的探索和发展,实施分阶段的校内实验实训(三阶梯)-见习-实习(三重点)-毕业考核“四个阶段”的校内校外不断线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2.4.1 校内实验实训阶段

为了加强学生进入临床后“三基”的训练,实行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三阶梯”制度。首先把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临床技能操作方法。第三阶梯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属于拔高阶段。学生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或参与导师的课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4.2 临床见习培训

要求在见习期间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医院的一般工作程序及各种医疗制度;病区基本情况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方法;所在病区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2.4.3 临床实习培训包括三个重点: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临床岗位技能训练。

(1)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为了加强实习生规范化管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强化“三基三严”知识,对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实习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德综合专题讲座、外科、内科技能操作训练理论专题讲座、临床常用药等,加快角色转化。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内科培训的项目有体格检查(包括模拟心肺听诊训练)、心肺复苏术、四大穿刺;外科培训的项目包括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打结、换药、拆线、切开、止血、结扎、分离、缝合等。

(3)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以系统的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能力,系统的体格检查能力,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的能力,临床诊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疾病初步诊断能力为主,重视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

2.4.4 毕业考核阶段

改革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后毕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临床技能考核基本内容与范围包括: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常见临床技能操作,与医师资格考试接轨。考核形式与方法的选择:笔答、口答和模拟人上实操。考核评价方法量化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知识要点和评分标准。

整个过程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回归理论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过程中模拟环境,模拟人操作,真实环境,病人身上的实际操作的模拟实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教学组织形式。

2.5 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5.1 强化教学督导功能

各临床教学基地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专家督导内容包括:检查教学计划和制度、查阅教学档案、考核授课质量、开展示范教学、组织座谈讨论和问卷调查、考核评价学生等。

2.5.2 加强临床教学评估

构建多维质量监控体系,即由四层面管理(学校、学院、教学基地、教研室)、四个评价(督导组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环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三时段(开学、中期、期末)重点检查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4];调研、座谈、问卷,教学质量无记名计分评比等措施切实可行,实现了实践教学质量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参考文献

[1]线福华.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2.

[2]吴他凡,李建华,薛磊.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6-57.

[3]王璐,张静,张正祥.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11,23(8):1615-1616.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5

2011年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教师招聘需求

一、人文学部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文化产业、会展经济;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2。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广告学;专业要求:广告策划、广告制作;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传媒经济;专业要求:传媒经济、传媒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汉语;专业要求:汉语言文学、文化;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

二、机建学部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材控、模具类;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或讲师;人数:2;其它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中级职称,男士优先。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汽车工程类;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或讲师;人数:2;其它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中级职称,男士优先。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机械、机电类;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或讲师;人数:1;其它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中级职称,男士优先。

三、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部园艺系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园林制图、园林CAD;专业要求:园林及相关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以上;人数:1。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园林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造景;专业要求:园林及相关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以上;人数:1。

四、体美学部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艺术设计;专业要求:三维动画;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2。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动漫理论;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数字摄影;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后期制作;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

5.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分镜头设计;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

6.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体育;专业要求:羽毛球;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其它要求:一级运动员以上。

7.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体育;专业要求:乒乓球;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其它要求:一级运动员以上。

8.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体育;专业要求:网球;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人数:1;其它要求:一级运动员以上。

五、商学部 管理系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会计学/教学科研;专业要求:会计;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教授;人数:3;其它要求:在该专业领域从事过相关教学,并有实务操作经验。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财务管理/教学科研;专业要求:财务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教授;人数:3;其它要求:在该专业领域从事过相关教学,并有实务操作经验。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科研;专业要求:物流工程;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投资学/教学科研;专业要求:财政学或经济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2。

5.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会计电算化/教学科研;专业要求:会计;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3;其它要求:在该专业领域从事过相关教学,并有实务操作经验。

6.教学课程/岗位职责:纳税筹划/教学科研;专业要求:税务;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2。

7.教学课程/岗位职责:项目管理与评估/教学科研;专业要求:工商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教授;人数:2。

8.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资产评估学/教学科研;专业要求:财务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2。

9.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战略管理/教学科研;专业要求:企业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教授;人数:2。

10.教学课程/岗位职责: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专业要求:电子商务;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

1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汽车营销/教学科研;专业要求:营销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旅游系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等/教学科研;专业要求:旅游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教授及以上;人数:1。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导游实务等/教学科研;专业要求:旅游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及以上;人数:1。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休闲概论等/教学科研;专业要求:旅游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及以上;人数:1。经济系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金融学/教学科研;专业要求:金融学/经济学;学历或职称要求:副教授及以上;人数:1。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保险学/教学科研;专业要求:金融学/经济学;学历或职称要求:副教授;人数:1。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信用管理/教学科研;专业要求:金融学/经济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及以上;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金融学、保险、信用评估/教学科研;专业要求:金融学/经济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2。

5.教学课程/岗位职责:世界经济/教学科研;专业要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历或职称要求:副教授及以上;人数:1。

6.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科研;专业要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历或职称要求:副教授;人数:1;其它要求:有外贸实务经验。7.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科研;专业要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及以上;人数:1。

8.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国际商务函电/教学科研;专业要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人数:1。信息学部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讲师以上);人数:1。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讲师以上);人数:1。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自动化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讲师以上);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师;专业要求:汽车电子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讲师以上);人数:1。

5.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实验员;专业要求:计算机专业;学历或职称要求:本科(男性);人数:1。

六、基础课部

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工程数学/教师;专业要求:数学/应用数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人数:1。

七、外语系

1.外语学部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实验员;专业要求:计算机专业+大英四级;学历或职称要求:本科学历;人数:1;其它要求:管理自主学习中心和未来的同声传译室。2.英语专业

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英美文学、词汇学课程;专业要求:英语专业硕士,专八,能担任该专业课;学历或职称要求:如有教学经验可放宽到讲师以上的本科学历);人数:1;其它要求:除承担基础课外,可胜任这两门专业课。3.大外系

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大学英语(本、专科);专业要求:英语专业硕士,专八;学历或职称要求:胜任大学英语本、专科课程;人数:3。4.法语系

教学课程/岗位职责:高年级文学,文体学课程;专业要求:法语专业硕士,法语专八;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学历或讲师以上;人数:1。

八、政法学部

1.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心理学;专业要求:心理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研究生或讲师;人数:1;其它要求:实验方向。

2.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心理学;专业要求:心理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研究生或讲师;人数:1;其它要求:神经生物学方向。

3.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教育学;专业要求:教育心理学;学历或职称要求:副教授;人数:1。

4.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实验员;专业要求:心理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研究生;人数:1。

5.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行政监察学、管理学原理;专业要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人数:1。

6.教学课程/岗位职责:决策科学、领导科学;专业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人数:1。

7.教学课程/岗位职责:财政学、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公共管理;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人数:1。

8.教学课程/岗位职责:申论、行政能力测试;专业要求:管理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人数:1。

9.教学课程/岗位职责:政治学原理;专业要求:政治学;学历或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或讲师;人数:1。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探索 篇6

关键词:医学期刊;栏目设置;探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2(2012)09-0120-02

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总结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职责[1]。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其涉及医学各个方面,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医学教育等,在信息发布、成果推广和临床经验交流等方面更担当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学科不断细分、研究不断深入,各专业期刊大量出现,以及期刊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争取优秀稿件及吸引读者的能力方面大大降低。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大多数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安徽医学》近几年在栏目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来探索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因其包含门类广,涉及医学的众多学科,若各学科文章不经一定规则的组织编排,任意拼凑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不能呈现期刊的整体面貌、特色和风格,同时,也不利于读者阅读。所以栏目就是一本期刊的总纲,统领整本期刊的灵魂。当然,栏目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划分,它是期刊内容有机的组合框架,是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

但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仅通过模仿其他刊物的栏目设置,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结合本刊物办刊方针、宗旨和自身的优势,通过科学组合,才能在栏目设置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编排。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标识性的栏目设置上,更要花费大量心血。

科技期刊栏目策划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出刊物的整体特色和办刊人的水平,同时也决定科技期刊整体的学术地位与水平深度[3]。

二、既有栏目的建设

期刊的栏目设置和期刊的办刊宗旨及定位密不可分。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医学领域的诸多分支和交叉学科,读者群分布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发挥个性,办出特色才是医学期刊的根本出路[4]。

栏目的设定常用方法,一是根据学科的分支,二是根据文章的体例,或二者结合使用。早期醫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大多采用按照文章的体例进行划分,如我刊既往根据此类方法将栏目设置为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道和综述等。相对于专科性期刊,综合性学术期刊采用根据文章体例的方法进行栏目设置,显得过于笼统,条理性不强。根据此种栏目设置方法将导致文章分类不细,各类文章集中于少数的几个栏目中,必然会导致期刊文章编排系统性较差,可读性也将大大降低。这几年我刊淘汰此类栏目设置,重新根据学科分类进行栏目设置,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医学教育和综述等。经过栏目的重新调整,期刊内容条理性、整体性更强。首先有利于编辑根据文章的学科分类编排到相关栏目,同时便于读者阅读,更可以吸引作者投稿。

《安徽医学》在设置栏目时,注重医学论文的学术性、实用性,由点到面,重点突出,从不同的侧面报道各科信息,以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在现有栏目设置方面,讲究重点栏目和一般栏目的设置。在重点栏目上,设有专题报道,特邀各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们撰写,主要报道医学各分支学科或重大专题的综合性述评、某学科的近期临床研究成果与实践,对专科的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重点栏目是“临床医学”,这一栏目的稿件较丰富,多以自投稿为主,择稿的标准是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并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或帮助的论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等。目前,该栏目已成为作者展示其在各医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及与读者、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根据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支较多较细,且偏于实际应用的特点,还开设了“公共卫生服务”、“药物与临床”、“流行病学”、“病例报告”、“调查研究”等一般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成果,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个好的栏目,就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读者起导读作用,对作者导投指明方向[5]。办刊人在设置栏目时,要坚持统一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层次性和区别性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不可一成不变,使栏目的设置重点突出,兼顾一般,从而增加期刊的可读性。

三、专题栏目建设

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从自身特点上来讲,优势和劣势并存。优势方面,由于其是“综合性”,各类医学文章皆可刊登,内容覆盖面广。相反这也是劣势,没有自己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作为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综合的基础上,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报道广大医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期刊的可读性。

(一)定向专科化

目前,部分期刊为摆脱这种困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部分专科化的方式,即在每年选择几个专科,组稿定期刊发,使综合性期刊博中有专。但仅仅简单的选择某几个专科进行组稿刊发,与专科期刊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且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我刊在近几年也采用类似定向化的方法,设置相关栏目,刊发了相应专科文章,但从读者的反应及网络下载量上看,影响并不大。

在设置相关专栏时,必须科学、合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点,进行组稿刊发。相关专栏最好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且相关问题涉及的专科较多,这样涉及的面既广又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这样一个优势,能对同一种疾病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报道,如骨质疏松,抗生素的应用等。这些问题与很多专科都有关系,但又是具体的问题。与单纯根据专科组织相关专栏,可能在对刊物的影响及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方面更有意义。

(二)热点问题专题报道

对一些热点公共卫生问题报道,也是医学综合性期刊提升自己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如2008年、2009年发生的几次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我刊及时联系相关专家和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组织刊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四川汶川地震受伤人员康复”等相关专题,“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予以重视,迅速组织多位儿科专家撰写系列稿件,报道了对三聚氰胺引起的泌尿系结石的诊疗等方面问题,在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等问题上,给予了深入报道,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文章组织刊发,能及时指导医务工作人员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

对于这类专题报道,编辑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6],及时组织相关稿件并刊发,即要做到“快、准、狠”。

四、特色栏目建设

特色栏目是标识性作用的栏目,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特色栏目涉及的问题应与多学科有相关性,能对提及的问题展开一定的讨论,并具有持续性。我刊自2009年开设了继续教育栏目,每期报道一例少见病影像学表现或常见病异常影像学表现,通过对相关疾病的表现、特点及鉴别要点展开讨论,以提醒指导临床医生。内容看似仅与影像科有关,但所讨论之疾病涉及多数临床科室。且根据当期所载内容,在文后提出相关问题,供读者思考。并根据读者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医学期刊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又能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我刊面对目前医疗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况,及時组织了医事案例点评栏目,聘请医疗和法律专家分别从各自角度对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评述,指出问题所在,指导临床医生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及警醒的问题。

对于这些特色栏目,期刊要持之以恒,不可根据一时之得失,半途终止。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能产生可观的效益。在这两年多的经营和推广中,我刊的继续教育栏目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读者成为了作者,作者也持续关注此栏目,大家共同在此栏目中交流学习。

在设置栏目时,除以上介绍外,还应根据来稿性质、方向、侧重点不同,每期按各个栏目的发文比例作相应调整编排,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在医学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生存尤为艰难。怎样擦额宁抓住优秀稿件、吸引读者、提高刊物质量等,都是办刊人必需时刻考虑的问题。尤其在栏目设置上,更应得到编辑人员的重视。有人说过“一个好栏目一片天,十个好栏目能移山。[7]”办刊人必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栏目设置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优秀的栏目就像王冠上的明珠,它璀璨明亮的程度,意味着能吸引眼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王冠的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霍永丰,杨子明,石朝云等.全面践行医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9(1).

[2]魏玫玫,孙萍,谭颖波.科技期刊栏目建设初探[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

[3]任延刚,高森,郑春雨.试述科技期刊栏目策划与学术前沿性的结合[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4]耿延芳,孙淑云,刘晓勤.发挥个性办特色个性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4).

[5]李卓青.科技期刊栏目设置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3).

[6]陈蓓.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记《安徽医学》在灾难面前的迅速行动[J].安徽医学,2008(6).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7

自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许多高校通过快速增设专业数量、扩大招生规模和学校兼并等方式来完成办学转型。在扩招形势下,综合性大学考虑到其多学科发展的性质要求,往往会利用其现有的办学资源增设新专业。然而,笔者通过观察近年来专业设置的实践发现,许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性。因此,将成本与效益分析引入高校专业设置的论证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一种评价专业设置价值的重要方法。下文将以莆田学院为例,从经济的视角解释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的现象、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所带来的效益,为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1 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内涵及内容

1.1 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的成本的内涵及内容

专业设置成本,指为使新增设专业达到可招生状态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专业设置成本。首先,需要指出高校的专业设置活动不同于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希望把相同类型、相同质量产品的成本降得越低越好。专业设置成本具有区间性,过高,说明学校在资金利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浪费和不合理,对今后的专业可持续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过低则说明专业投入与耗费不足,也会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今后的发展后劲。因此,专业设置成本应当追求合理化,达到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1]

根据成本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界定,以教育部发文公布增设备案为分界点,将专业设置成本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设置的前期准备费用。前期准备费用主要发生于增设专业报批工作中,其工作流程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学校颁布年度增设本科专业的通知;②各学院准备申报增设专业的材料并上报教务处;③教务处审核材料;④学校本科设置专业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新专业进行答辩评议;⑤对本科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同意设置的专业进行整理并呈报教育部备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例如。组织本校相关人员到其他院校实地参观考察的差旅费;邀请其他院校相关人员来交流经验的招待费;组织人员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本校现有资源调研、专业设置论证及撰写专业设置审批表、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上报资料的费用;相关材料的打印费及上报材料时传真、快递运费等都应列入前期准备费用。第二,专业设置的后期筹备费用。综合性大学新专业设置必然要以本校现有专业为支撑,通过对闲置教育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后期筹备费用按成本费用的使用性质,可分为人员成本、物质成本和其他成本。人员成本包括聘请新专业教师、辅导员、其他管理人员所增加的工资、津贴、职工福利和社保费及其他工资性支出,现有教师对新设专业任课所增加的课时工资等;物质成本包括为容纳新设专业学生需要新建的校舍、食堂,购置专用设备、专业相关图书的费用,新校舍的装修费,使用闲置校舍和设备所要进行的修理、改造、清洁费用,新教室内低值易耗品(粉笔、黑板刷、扫帚、拖把等)的购置费等;其他成本包括邀请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成员等权威专家人士,到本校评估的招待费和为提高新设专业教学质量,为教师支付的职工培训费等。

划分前期准备费用和后期筹备费用的意义在于专业设置论证结果的不确定性。专业设置与否直接决定了是否发生后期筹备费用。若专业设置论证失败,前期准备费用在管理会计上将作为一项沉没成本,在今后的决策中不予考虑。

1.2 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的效益的内涵及内容

效益是指所取得的效果和获得的利益,它反映为一种外显的效用。综合性大学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显然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和成本,但追根究底,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效益。针对专业设置的效益,我们同样分为两个方面: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所谓个人收益指的是个人因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能与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接轨而提高的未来收入。针对社会收益,则是指其对经济社会增长作出的贡献,对满足社会整体需求所作出的贡献。当然,专业设置的效益好坏也关乎学校的利益。对学校来说,专业设置合理,长远来看,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使得政府的投资力度,企业、个人的捐赠力度加大,自然而然学校的规模也会因此变大。

2 就莆田学院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高校开设的专业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为展现高校特色,扩大教学规模,提升高校名气;另一方面是为适应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就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来看,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这一问题。[2]从成本与效益这两方面来分析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出现投入成本高于效益的结果。从会计分析上看,高校盲目开设专业并不能在根本上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利益,相反的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下面就分析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开设这一利弊探讨高校专业设置利弊。

2.1 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成本分析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于2005年增设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该专业从2006年正式招生。为了便于分析,先假设专业设置满足以下2个条件:①学校拥有足够资金新设该专业。②原有校园公共教室等硬件设施及宿舍规模足以满足新专业设置需要。其专业设置成本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经费配备、其他设置成本等。就师资力量来看,设置新专业时必须新聘请专业教师或对原有教师进行培训。其聘请工资及培训费用为设置成本的一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教师6人,按平均每人每月工资3 000元来算,一年该专业应付薪酬为3 000*6*12=216000(元)。其次,学校还需为新设置的专业投入专业教学经费及教学设备,如提供教学实习基地等。据调查所知,该专业在莆田市人事局、教育局、文化、出版、广播局、工会等单位开设多个教学基地,批准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会作为本专业的重点实习基地。该部分成本为教育经费投入加上机会成本。此外,学校在新设置专业前还需进行调研、考察,向教育部备案等程序,这些程序的费用支出构成专业设置的前期准备成本。

2.2 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效益分析

在效益分析方面,前提仍满足上述两个假设条件。在收入上,学校的一般资金收入主要来自学费收入。因此我们可将这部分学费收入看成学校的主要收益。根据调查了解到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2012年招生数情况,如表1。

分析得平均每年该专业招生数为43人,按每人每年学费3 600元来算,该专业每年学费收入为3 600*43=154 800(元)。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事业单位,因此高校的效益主要从非货币性效益考虑。专业设置所带来的非货币性效益主要包括高校的知名度上升,毕业生就业率提高等,其中知名度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与就业率提升有关。现就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该专业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在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0届47名毕业生中就职事业单位为2人,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1名毕业生中就职事业单位为3人。从调查数据得出该专业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的人数不足10%,此比例大幅度低于其他专业。

从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结果看来,此专业的设置成本高于所带来的效益,并不能为学校带来效益。由于盲目跟风设置该专业,没有完备的师资、教学设备作为支撑,导致如今专业发展受到限制,较管理学院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偏低。因此,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不利于高校的发展,该专业亟须进行调整优化。

3 降低专业设置成本与提高专业设置效益的主要途径

不能简单地将专业设置过程看作一个“成本投入—收益产出”的过程。首先,专业设置成本的补偿具有间接性。物资生产领域物资产品的生产耗费通过销售环节直接得以回收,但是专业设置成本的补偿,除了学费以外,更多地发生在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之中。这部分效益很难进行量化处理分析,且高校在设置专业之时难以对将来的就业趋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导致专业设置论证分析不周。虽然各高校通过细化专业设置的流程、加强审批程序,以降低专业设置的风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3.1 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消除学校专业设置的重叠

使每个专业的学生,教师职工比例合理化,对于各个专业的教师,干部队伍要按需聘任,优胜劣汰。

3.2 提高各个专业的物质资产使用率

现在很多高校专业房屋(教室,实验室等等)和一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普遍偏低。高校在给各个专业分配物质资产使用权时,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管理,充分发挥这些物质资产的作用。各个专业在向学校申请更新或者添置设备的时候,学校要经过深思熟虑,克服物质资源浪费,闲置的现象。

3.3 确定每个专业适度的规模

专业的设置,规模不宜过小,这样会影响投资效益的发挥,当然,专业规模的过于庞大,盲目扩大专业的规模,不能形成效益,反而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3.4 明确专业设置的开支标准

专业必须要明确各项经费的开支标准,要按照既定的标准来控制,以防开支的过度。

3.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综合性大学专业结构

要突出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专业,为社会提供相关方面的人才,避免造成一些专业人才的浪费。

3.6 建立健全专业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专业设置,应当适时调整或者考虑撤消该专业,以免造成学校物质资源的浪费。[3]

摘要:指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规避专业设置风险以及对专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明确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成本、效益的范围,概述其内涵及内容,进而以莆田学院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对其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提出关于降低专业设置成本与提高专业设置效益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设置,成本效益分析,综合性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2]陈健刚.高校教学成本与专业设置的经济效益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3(4):57-61.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8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不断变化.在这样人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使其综合能力与社会接轨,“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成为了独立学院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科学计算,构建出可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帮助其树立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二、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评价目标的实际需求,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方法将评价总目标分解成多个评价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间存在的联系分组构造层次评价体系,将综合问题层次化;然后将同一层次中的评价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各评价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各层次评价指标因素的组合权重,得到一个量化的数值,从而得到各评价因素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先后顺序[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构建层次结构图;

2. 根据标度理论,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

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对判断矩阵A进行修改.

4.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2]

(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与步骤

模糊综合评判法[3]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的综合评判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即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价总目标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楚、系统性强的优点,能够较好地解决抽象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用于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当考虑因素很多,造成权数分配难以确定或各因素的权值都过小时,可将评价指标划分层次,采用二级甚至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如下:

2. 对每一个因素集Ui,分别进行综合评判.设V={v1,v2,…,vm}为评语集,Ui中各因素相对于V的权重分配是

若~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则得到一级评判向量

3. 将把每个Ui看作一个因素,记为

K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判的实证分析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等级的建立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调查评价问题.随着对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及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要素.相反,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为此,独立学院更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4].

本文以江苏泰州某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依照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出一套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建立如图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相对重要判断尺度,通过两两指标间的重要程度比较,依次构造各层判断矩阵A,A1,A2,A3,A4.

并分别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时,运用和法公式计算得,

一级指标权重为

二级指标权重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划分评价等级,给出评语集

V={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差}.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以子因素集U1为例.

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来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同理,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由此可得二级综合评判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数值最大的评语作为综合评判结果,可以得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四、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能力考察的衡量指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层次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多层次评价.通过本文的调查、建模和分析,得出结果: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高要求的当今社会,独立学院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模式和计划中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赵焕臣,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李玉秀.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文史博览(理论),2011(6):77-84.

[3]司守奎,孙兆亮.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9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口译教学,教材

近年来, 区域对外合作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勃兴, 地方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全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在2000年将口译课程列为专业技能必修课, 但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解决, 如口译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统一纲要的制定、教材编写的质量等。本文以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阶段口译课程为例, 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口译课程的定位、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结合口译技能的培养原则, 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口译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如何因校制宜选择口译课程教材。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口译课程的定位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随着首府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泛北部湾新经济区域的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种种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出现, 广西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广西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 面对这样的区域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 其办学目标定位于:立足广西, 服务东盟。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在教学目的、课程大纲、教材使用上均应服务这一定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广西大学不少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2003年学校区外生源比例为27% (唐纪良, 2003) , 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内地许多高校学生英语水平欠佳, 不少还带有地方口音, 这些都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口译课程面临的问题。因此, 广西大学英语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制定要注意基础性, 即“本科口译课应该定位为技能入门课” (黄天源, 2008) , 还要考虑市场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期待, 即服务本地, 面向东盟。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前, 国内出版的口译教材非常丰富, 但甄选教材仍然困扰着授课教师, 而口译教材编写具有局限性, 即“书本的内容容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脱节” (吴冰, 1999) 。

二、对现有使用较多的口译教材的分析

文军、张瑜清对国内口译教材 (1988-2008) 进行了研究, 发现口译教材编写结构主要包括口译基础知识或理论以及口译练习, 有些附有专门词汇的补充或练习答案;教材涉及的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记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译前准备及专业术语或谚语翻译等。最后建议, 教材内容难度大、书面化, 在其选择上要有所选择和改写, 明确分级, 并建议配备影像资料, 尤其是增加带有口音的真实材料, 另外还要与网络应用结合。陈菁、肖晓燕主编的《英语口译》系列教材里的《口译基础》 (该册由苏伟、邓轶主编) 和刘和平编著的《法语口译教程》于2009年出版。两套教材的共同点是教材封面均注明了属于本科生系列教材, 这与以往教材标明的初级/中级/高级相比, 对象指向更明确了, 针对和贴近本科生的特点和需求。两套教材在结构内容上也颇为相似, 即口译理论基础所占比例很小, 仅在前言部分提及, 后者在第一单元第一讲提及;在记忆等其他口译技能之前均增加听辨训练。

三、从口译技能的培养原则评判口译教材

刘和平 (2005) 指出, 培养的人才有级别差异, 内容和方法根据级别而定, 但从最低级到最高级, 口译技能是纵向的, 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大学本科口译课, 虽然是技能课, 但因为是“入门”, 故教学中不能过度向技能训练倾斜, “主”、“辅”界限不宜过于明显, 而应该是既要传授口译入门技能, 又不要忽视语言训练 (黄天源, 2008) 。鲍川运认为, 由于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在培养的过程中, 口译教学中也应适当注意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如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等。这些都说明了大学本科口译课应该是口译入门技能与语言习得同步进行的。口译听力理解能力强是口译成功的第一步, 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中, 把口译的听辨与理解放在记忆等其他技能之前, 然而, 口译教材中鲜有重视听辨能力训练的。梅德明主编的《英语口译教程》里设有“耳听会意”练习, 虽然针对听辨, 但并未作详细和系统的指导, 学生往往不明白练习中应该如何去抓信息线索, 不少教师本身对听辨研究不够, 练习中缺乏明晰的指导和有效的课堂操作。相比之下, 《口译基础》里前一单元 (含五课) 是由易至难的听辨练习, 配有清晰的概述和听辨指导, 但该教材没有配备教师用书, 不利于教师针对听辨进行有效的课堂操作。《法语口译教程》学生用书的说明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了帮助, 教师用书的说明帮助教师理解和展开指导。Cunningsworth指出, 教材可以作为缺乏经验和自信心的教师的一种支持。束定芳在2001年所作的一次调查发现, 50%以上的教师希望《教师手册》包括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建议, 这说明教师们更希望得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此外, 听辨练习缺乏语音变体听辨, 即平时所说的带口音的材料。以广西为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当地口译人员将接触到更多来自东盟国家的人士。这就意味着口译人员将面对东盟国家的各种口音, 这是在自贸区的口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口音辨认是口译听辨能力之一, 在本科阶段教材中可适当编入来自实际口译现场的真实素材, 引导学生对英语变体的关注, 加强自我练习。

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本科口译课程的教材选用面临一定困难。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本科口译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符合地方高校定位、符合地方高校本科生水平、符合口译培养原则及学习者认知规律的, 同时又能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 针对地方学生自身可能带有的口音以及地方口译人员接触最多的外方口音的教材。通过以上讨论也期待口译课程建设中, 教师们能因地制宜地编订出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材料。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5) .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5.

[3]黄天源.口译课的“中外合作”模式[J].法国研究, 2008, (1) .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唐纪良.2003年新年讲话.http://xiaoban.gxu.edu.cn/Read_News.aspx?NewsID=437&level1_id=3&level2_id=58.

[7]文军, 张瑜清.国内口译教材 (1998-2008) 研究[J].上海翻译, 2009, (2) .

[8]吴冰.关于口译教材编写的思考——兼评国内出版的六种教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2) .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10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交流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医学专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医学界最需要的是高级复合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娴熟医学专业的知识,精通英语技能,又有医学英语方面的知识等。在我国现在以及今后都要发展的重点产业中,医学产业都是重要的一个。医学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这就需要一部分医学人才必须懂外语。据权威部门的调查,在医学院校、卫生院校、护理院校等都急需懂外语的医学方面的人才,在外事方面、科研方面、医学英语传媒方面、医疗行政方面、药监方面、药品营销方面等都不同程度地缺少精通外语的医学方面的人才。既精通外语又精通医学知识的人才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人才却大部分流向了企业或者是金融界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因此医学界越来越缺少这方面的人才。金融、企业以及医学这三个领域都需要英语专业的人才。医学界使用这种人才是需要这些人才完成以下任务:翻译外国的医学专业方面的优秀资料;将我国的医学技术尤其是中医方面的技术介绍到国外,并进行推广和传播;写作并发表医学方面的严谨而规范的英语论文;在中西医的信息方面和国际进行沟通和交流等。

2 学科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而高速地发展,需求的人才种类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各大学的学科以及专业也不断地进行精化和细化。随着人才市场的变化,各院校的学科设置也发生了变化,各种各样的英语专业相继开设,如医学方面的英语专业、法律方面的英语专业、计算机方面的英语专业、商务用途的英语专业等,这些都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英语专业。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医学、药学专业的一些英语词汇,使学生在字典的帮助下能够阅读并且熟练翻译难度在中等以上的英语书写的医学论文和著作等,这只是培养目标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训练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能力。让学生翻译并写作专业的英语论文,锻炼学生使用英语写医学方面的处置记录、化验报告和资料、临床病历的摘要等。使学生英语语言的基础必须扎实,并且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从事医学英语翻译、英语教育、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最终成为英语方面的专业而高级的人才。课程内容最好包括以下:英语论文写作、使用英语进行科研设计、高级口译、医学英语的英语写法、高级英语、在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时运用英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第二外语、国际时事政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听力、欣赏英语写作的经典名著、英语翻译的方法理论以及翻译实践、语言学概论、英语报纸以及期刊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选读、英语精读与泛读、中药学、中西医两大医学的基础知识、管理学、信息检索、医学方面的论文、综述、文摘的宣读,英语药典等,还应该包括利用英语文献能够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熟练掌握英语的文体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熟练阅读英语书写的医学文献,掌握英语中医学词汇的特点,正确使用新英语的方法,翻译英语文献的方法,英语中医学词的构词法,掌握生物医学的专业词汇。

医学英语和中学阶段所学的英语课程以及大学阶段的公共英语课程是不同,它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十分多,有很多术语只有医学专业才能用得到,如解剖学这一词汇。其次就是医学英语中的希腊语以及拉丁语特别多,占得比例也很大,这些词语全部源于罗马语和希腊语。还有就是使用正式词汇。在经济类、政治类、科技类的论文和文献中,必须使用正式词汇,医学论文也是如此,医学类的文献其语体就是正式语体,因此在医学英语中,必须使用正式词汇,这些词汇中的大部分都是外来语。还有就是在医学英语中,词性多变,词汇多义,多义词汇在医学英语中到处可见。

3 满足院校的要求

院校提出的对医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医学英语的教师必须既具备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又具备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外语教研室的教师不具备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想担当这门课的教师,必学进修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医学英语,这些方面的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担任这门课的教师。

大部分大学的教师以及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时,主要的目的就是过四六级,教师是为了这个目的教,学生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学。在医学英语教学时,教师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师自己编写,大部分的教师编写的教材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科学性。有些干脆将汉语教材进行简单的英语化,或者是中医的教材西医化。有些教师长年使用一种教材,而这种教材枯燥乏味,往往只是单一的一本。在教学方式上,长年使用“填鸭式”。

医学英语的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等来创新教学手段,模拟语言运用的环境。举例来说部分学生充当病人,部分学生充当护士,另外一部分学生充当医生,然后模拟整个治病过程,如模拟病人诉说自己的症状,模拟护士对病人进行护理,模拟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以及询问病史等。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必须全程使用英语。如果学生的专业是医事法律,那么可以模拟法庭辩护的场景,整个过程所有学生必须全程使用英语。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训练的是学生的英语读、写、听以及翻译等基本技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安排第二外语技能训练、计算机技能训练、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教育、中西医基础理论教育、东西方文化不同教育、英语语言学教育等课程。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按照相关的教学大纲,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在复合型人才的形成过程中,这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翻译、听、说、读以及写等能力时,必须注意基础是读,也就是必须大量阅读英语著作。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著作,可以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词汇的用法,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量,巩固英语语法,积累英语方面的语言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如在阅读后进行结构分析,总结各段的段落大意。将学生对文章的注意力引导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然后引导学生注意与文章相关的信息、这篇文章的思想观点、推理方法、逻辑顺序等。

参考文献

[1]彭爱民.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黄展勤,杨锦华,石刚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南方医学教育,2011(1).

[3]刘利梅,魏建刚,李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4]苗媛媛.医学院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依据及其模式[J].管理工程师,2012(6).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11

关键词:医学实验课程;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5-02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生实验教学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大量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并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融合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技术课程,并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目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实验教学被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研究生重专业理论、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意识相对单薄;实验课程费时、费力、费钱,中医药院校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开展的较少,即使开设,也多是各学科各自为政的零散实验,少有多学科、系列化、综合性实验课程。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缺少学科交叉意识,不能有效地将先进的西医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相结合,在科研设计以及科研论文完成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

1.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我校于2010年起面向一年级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技术课程——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32学时。理论课重点介绍西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状况、西医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中医药实验选题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实验课内容选择研究生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中最常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急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动物的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Western-blot技术以及RT-PCR技术等[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课程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担任。针对该课程内容,组织任课教师专门撰写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作为授课教材。同时,我们建立的相对完善的考核制度,从2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共60分,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40分[2]。

2.依托规模化的实验科研、教学平台。研究生实验教学首先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我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依托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该中心既拥有细胞培养、免疫组化、RT-PCR、Western-blot等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同时还有膜片钳、激光共聚焦等大型仪器可供研究生观摩示教,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3.中西医结合,体现学科交叉。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肩负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神圣职责,在实验设计上,充分注意到中西医结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具体的中医药专业特点对实验进行初步设计。实验操作具体设置方面,囊括了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中最常用的含药血清制备、实验动物取材、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Western-blot以及RT-PCR等技术。如学生按照已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建立中医脾虚动物模型,取材、提取核酸和蛋白,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等技术完成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得出结论,并进一步联系临床实际,探讨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这一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强化了实验技术的培训,提高了科研水平。

4.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本课程主讲教师由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各个教研室的优秀教师承担,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均兼任科研实验室负责人,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对每一位研究生严格要求,严抓细管每一个实验研究环节[3]。同时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积极帮助专业基础薄弱的研究生尽快掌握实验设备操作规范。

三、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实践学时数少的矛盾相对突出,比如学校只为Western-blot实验技术安排了8个学时,按每个学时40分钟计算,320分钟的时间里肯定无法完成Western-blot实验的全部内容。授课教师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带学生完成凝胶制备、样品处理、电泳、转膜、封闭的过程,之后的一抗、二抗孵育以及显色等实验只能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给学生示教。不同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多样化与课程中多种实验技术方法的关系需进一步统一[4],我们正在积极探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能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对固定的技术路径和实验模块。

总之,通过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建立医学综合实验技术课程,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课程,全面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5]。

参考文献:

[1]罗广波,邢岩,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2):108-110.

[2]王淳,井欢,王艳杰,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施[J].中医教育,2012,31(1):59-60.

[3]戴晓明,陈亮,陈美娟,等.中医研究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4-685.

[4]赵铁建,钟振国,方卓,等.中医药专业方向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978-979.

[5]贾连群,柳春,王艳杰,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25-26.

基金项目:2010年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0907)

作者简介:贾连群(1975-),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篇12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具有不可变性、不可逆性、无存储性、无替代性。所以, 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 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 有效安排与应用的管理过程。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而且对其有自主的控制权和支配使用权, 然而, 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对事件的管理计划较弱, 时间监控感不够高, 时间管理的效益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着。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现状

1、时间管理一直困扰着很多大学生, 独立学院的学生也不例外。

很多学生对时间管理都有很好的想法, 但在实践中总无法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说明大部分的同学在时间管理与行动上存在着滞后性。调查中, 进一步表明, 约80%的学生肯定了时间是可以高效利用的, 但只有及少部分的学生会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而且我们发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时间这一因素的, 也有49%的同学。这个数据表明, 还是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拥有一定的时间观念, 但缺乏时间管理的实践性。

2、初到大学就发现大学和高中是截然不同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充裕了。

那么, 怎样利用好这些宽裕的时间呢, 这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太乐观的时间管理现状, 主要表现为: (1) 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时间管理状况普遍感到不满意。 (2) 对于自身目标的认识与个人的时间安排存在着严重的不吻合。大学生对于自主时间的分配过于单一, 且大部分是休闲娱乐。 (3)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普遍对时间管理存在茫然。 (4) 除了课业上的压力外, 约65%的学生, 在课外的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逛街。而主动上自习去图书馆的, 只占一小部分。种种现象都表明, 虽然大学的时间比较充裕灵活, 但真正能高效利用的却很少很少。

3、正确的时间管理,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如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人际交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在很多同学的交际范围很窄, 交友能力相对较弱。有一小部分的同学甚至只和自己宿舍的人交流, 这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 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为目的进行应用型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 认为时间管理是“克服时间浪费, 为时间消耗而设计的一种系统程序, 并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

三、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的理论解释

其实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比如: (1) 个人背景, 包括性别, 年级, 专业等。 (2) 个人的家庭背景, 包括父母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 (3) 个人的认知水平, 包括个人对未来的憧憬状况, 对时间的安排和管理上。 (4) 个人的目标设定。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时间管理的效益。

1、心理学与管理学对于时间的相关研究。

目前, 心理学和管理学比较多的研究了时间管理。心理学比较着重于时间管理倾向方面的研究, 即讨论“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究时间管理与个性心理的特征及时间管理状况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状况;管理学的研究则多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的应用型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 认为时间管理是“克服时间浪费, 为时间消耗而设计的一种系统程序, 并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以使结果向预期的目标尽量靠拢。”这两者的研究各有各的特点, 但他们共同强调了时间管理中个体因素的影响, 忽略了社会因素在个体时间管理中的作用。

2、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相关联系。

大一新生的我们, 对于高三紧张而严厉的时间管理都是记忆犹新的。我们都是从层层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曾经幻想的美好大学真的来了, 然而, 就在这宽松的环境中, 我们遇到了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社会学理论给我们做出了解释, 在影响时间管理的社会因素中, 组织制度因素是最为基础的, 具体到个体的时间管理情况, 就表现为个体的时间管理状况受到组织制度和观念制度等因素制约。所以对于独立学院的我们, 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情况主要受学校的时间体制约束。比如:规定在什么时候上课, 什么时候进寝室, 什么时候搞活动, 什么时候自由安排等等。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与社会组织制度密切相关。因为, 制度正是通过制约于它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上。

四、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状况的解读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是个人与组织互动过程的产物。制度的刚性程度, 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性。组织文化的建构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一些校园文化节、社团节、校园汇演、演讲比赛、才艺大赛等等) 。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让自己更多的融入到集体中, 也可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组织成员彼此, 必须是充满互动的, 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分享经验和一些行为方式。

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 我们的危机感更深。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所以时间管理对我们显得格外的重要。站在个人的角度, 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好自己的时间, 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学校角度看, 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外, 学校希望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 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放眼纵观当今社会, 我们更得清晰的认识到, 有才学、有知识、有技能、会科学管理时间, 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高的人才能越走越远。

所以从此时此刻起, 我们都得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学习时间的管理, 从实践中履行实践管理体制, 让自己在科学的时间管理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谓实践中求发展。因此在这里, 我们给出几点建议: (1) 作为学生, 学习当然是首要的, 我们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兴趣安排, 考试安排, 及平时上课的时间安排做出一些类似于月计划, 周总结, 随时间回顾温习功课的学习计划。 (2) 为学习创造足够的时间, 学会培养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的好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 还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 留一份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这些空余的, 闲暇的时间里, 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和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不仅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色彩, 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更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打力量,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从组织社会学与社会互动理论等角度出发, 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处理时间管理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中表现出的荒废学业, 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旨在帮助大学生改善时间管理状况, 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时间管理,个人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戎.浅析项目管理中投入水平型任务的绩效测量[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z1) .

[2]赵燕琳, 褚学宁, 葛骅.浅析项目进度控制中人的因素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z1) .

[3]丁广岩, 裴振环, 张华.科研课题的时间管理方法和艺术[J].实用医药杂志, 2006 (4) .

[4]周莹莹, 朱九田.我国现行科研投入体制激励重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8) .

[5]黄希庭, 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 2001 (05) .

上一篇: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下一篇:温控精度高的温控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