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共12篇)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1
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评语
张丽波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并熟练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教学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对所教的数学学科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治学严谨,力求精益求精,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多读书、勤读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并初见成效;坚持学习课改新理念,将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她完全胜任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多年来,她在数学教学中成绩优异,先后多次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区级优秀教师等。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相信她会迈上一个新的阶梯。
张丽波同志完全能胜任初中数学学科的大循环教学工作。
鸡西市第十八中学 2008年10月 日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2
一、传动比定义及变化
㈠原始定义:
“机构中瞬时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的比值”是传动比的原始定义, 也是其他几种传动形式传动比定义的基础, 在这一定义中一是要注意“瞬时”的特征, 二时要注意“速度”可用n、v、ω等表达, 但输入与输出须对应。如i=n1/n2, i=v1/v2, i=ω1/ω2均可表达。
㈡五种变化:
1.摩擦轮传动:主动轮转速与从动轮转速的比值
i=n1/n2=d2/d1。
2.带传动:带轮角速度之比或带轮转速之比
i=ω1/ω2=n1/n2=d2/d1。
3.链传动: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转速之比
i=n1/n2=z2/z1。
4.齿轮传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转速 (角速度) 之比
i=n1/n2=ω1/ω2=z2/z1。
5.轮系:轮系中首末两轮转速之比, i=i1 2×i3 4×i5 6……。
二、传动比特性之比较
㈠摩擦传动:
在摩擦轮传动和一般带传动中均存在“过载打滑”现象, 在打滑时两构件接触处产生相对滑移, 因而线速度不相等, 此时i=n1/n2≠d2/d1, 所以不能保持准确的传动比, 这里的不准确指平均传动比不准确, 当然瞬时传动比更不准确 (同步齿形带属啮合传动, 不在此列) 。
㈡链传动:
链传动靠链条链轮间的啮合传动, 不存在摩擦传动中的“过载打滑”现象, 因此传动比相对准确, 但由于运动中使得某一瞬时并不能保证主动件与从动件速度的均匀性, 所以这里的准确指平均传动比准确, 而不是瞬时传动比准确。
㈢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是最典型的啮合传动, 既不存在摩擦传动中的“过载打滑”现象, 也不存在链传动中链条这一中间挠性件的“多边形效应”, 因此传动比特性才可用“瞬时传动比恒定”这样的性质来反映。
三、传动比解题与认识
㈠关于下角标的认识
在一级传动中, 因为仅仅分析两个主从构件之间的传动关系, 所以输入与输出很清晰, 但在多级传动中, 由于构件数量多, 传动关系复杂, 所以分析传动比时以下角标的方式注明传动链之间的链接关系, 如i1 2, i5 6, iⅠ-Ⅱ, iⅢ-Ⅴ等, 一般以1, 2, 3…代指构件, 以Ⅰ, Ⅱ, Ⅲ…代指传动轴, 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 统一以iAB来代指上述各种传动比。
在iA B中“A”为一级传动中的输入构件 (轴) , 或者为多级传动中计算i的起点位置, “B”为一级传动中的输出构件 (轴) , 或者为多级传动中计算i的终点位置。如果突破一级传动的思维约束, 则在多级传动中A、B以起点位置、终点位置来认识比较好, 这样就避免了在理解上把“A”一定作为传动链的主动位置, “B”一定作为传动链的从动位置。如蜗杆传动可写为i1 2, 也可写为i2 1, 但对整个传动链中的计算是没有影响的。
㈡一般传动比问题解析
1.求传动比 (i)
利用公式iAB=可直接求解, 这里的参数可能是齿轮传动中的齿数, 也可能是摩擦传动中的摩擦轮的直径, 如果个别参数未知, 则可根据其他条件 (如齿轮传动中的中心距) 先求出后再代入求解。
2.求输出部分转速 (nB)
按照传动比公式可得nB=nA× (1/iAB) , 所以无论求何处的速度nB, 只要先求iAB, 在这里要注意nA一定要选取已知转速处作为传动中的计算的起始点。
3.求输出部分的移距、速度 (L、v)
当传动链中有螺旋传动或齿轮齿条传动时, 往往涉及计算螺母 (丝杠) 、齿轮 (齿条) 的移动距离或速度, 此类问题可分两步求解。第一步, 按上述方法求出输出部分丝杠或齿轮转速nB;第二步, 结合螺旋传动或齿轮齿条传动计算方法, 用公式v=nB×pH或v=nB× (πmz) 求得。如果是求移距, 则不需考虑时间因素即可。
㈢传动比特殊问题解析
1.已知的传动比隐藏
在传动比系列问题中常有一些已知传动比往往被隐藏, 如时钟轮系就隐藏着, , 解题时只要联系实际挖掘出隐藏条件相关问题则能迎刃而解。
2.切削加工中传动比关联
切削加工中机器进给时主运动与进给运动间是相互关联的, 其传动链中也离不开传动比的计算。 (如车削中的配挂轮问题就是典型) 此类问题主要有两类:
第一, 螺旋槽加工中传动链分析
车削螺旋槽时, 主轴带动工件转一周, 丝杠带动刀具移动螺旋槽一个导程, 即L刀=P工=n丝×P丝, 由此可得, i主-丝=n主/n丝=P丝/P工, 当分析出i之后, 相关问题就不难分析了。
第二, 展成法加工齿轮时传动链分析
展成法是利用齿轮的啮合原理来进行齿面加工的, 由于刀具齿与被切齿是符合啮合关系的, 如滚齿机工作台传动系统, 所以虽然不是刀具带动齿坯旋转, 但仍可以利用i刀-坯=n刀/n坯=Z齿/Z刀的关系列式, 再结合其他解题。
普通高校单独招生专业理论的综合化, 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考查学生对每门课程知识的掌握, 又要兼顾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复习中理清各学科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知识点集中比较分析, 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在综合理论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摘要:综合模式的高考要求将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渗透与综合, 首先要将某一单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本文对《机械基础》学科中的传动比问题予以综合分析。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胜任力
[作者简介]秦勇(1970-),男,四川泸州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霍兴彦(1979-),女,山东菏泽人,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四川自贡64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教育类)“新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视角”(项目编号:TER2010-017)和2009年四川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项目编号:2009xjkpw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57-0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母机”,其专业教学水平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施质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3年又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表明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将成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行為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进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切实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执教水平进而保证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业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方式多以主观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模糊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如何客观全面地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价依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立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新课改背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客观、全面地综合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胜任力理论的简要述评
胜任力(Competency)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情境中与工作绩效紧密相关的,能够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并能以概括化的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的个体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行为特征。
胜任力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育领域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确切内涵,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Dineke E. H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二是由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在2003年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可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征胜任力,而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征胜任力。
尽管学者们对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存在一定争议,但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胜任力内涵包含外显成分和内隐成分。如果把胜任力描述为一座冰山,那么外显成分就是这座冰山的水上部分,指的是相对表层、看得见的个人特征,如知识、技能等。而内隐成分则是冰山的水下部分,代表更隐蔽、以人格特质为核心的深层胜任特征,如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自我概念等。二是胜任力是与特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直接关联的个体特质或技能,可以预测其工作绩效。三是胜任力显示了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跨情景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是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另外,从目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师胜任力内涵的探讨;其次是对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最后是教师胜任力研究在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主要包括教师招聘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二、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特点
传统的教师评价,其主旨是对教师的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判,进而进行相应的奖惩,着重发挥的是评价的甄别、选拔的功能。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基于胜任力这一概念,其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这与把教师胜任力等同于做一名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的传统教师评价有着明显区别。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理念。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采用学生评价、部门评价以及同行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看似科学全面,但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的结果,属于一种结果式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鉴定和选拔的功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不大。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包括教师在实施这些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些行为的反思过程,而这种行为是伴随教师一生的,因此,这种评价可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突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评价标准力求全面、科学。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师评价标准过于“格式化”,缺乏鲜明的个性和针对性。以四川理工学院2011年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例(见下表),该标准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比重偏低。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往往是公开课后听课者的主观印象或学期结束后的学生评价,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显然,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得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所有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判是很难的。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予以高度关注,注重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评价指标涉及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和科学。
3.基于O*NET工作分析系统的评价方法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评分赋值,就评价操作而言,评价者对教师教学、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的判断多是感觉式的,主观性较强。胜任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特征结构,而确定胜任特征结构的基础步骤是区别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多样性,有的以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主,有的以专业技术课教学为主,或者兼而有之,等等。如何使具有不同角色定位的体育教师之间的绩效比较成为可能?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有自己特定的方法体系,即基于O*NET(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的简写)的工作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将职业信息与任职者的特征统合在一起,是美国目前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确定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据此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位O*NET工作分析。职位分析的目的是准确界定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其结果是对每个职位作出详尽的“工作要求”,这是整个教师评价的基础。我们知道,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差别首先可分为专业课教师和公共体育课教师两大类型,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又可分为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等类型。对于不同职位和不同专长的教师,显然不能运用同样的标准去简单衡量,通过职位分析可以为描述不同职位提供共同语言,从而使不同职位之间的教师比较成为可能。具体而言,首先,分别采用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工作技能问卷、工作风格问卷、工作价值观问卷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工作技能的调查属于表层、易发展的特征,工作风格和工作价值观的调查属于深层、不易发展的特征。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特定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例如,牛端曾运用这种工作分析方法对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位对任职者在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工作风格方面的要求是创新导向、人员导向和成就导向;在工作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独立自主并满意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在相应的技能、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因此,可以运用职位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界定。
2.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McClelland在1973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ur Event Interview),即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最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被访谈者所表现出的胜任特征。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角色的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胜任特征差异,确定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当然,这种方法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首先,要通过工作分析得出特定工作的任职资格要求,然后,以该要求中的个人特征为基础构建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最后,对行为事件访谈后得到的文本进行编码,并与已有的胜任特征编码词典进行差异检验,从而得到能够区分不同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的集合,即构成胜任特征模型。
3.根据胜任特征模型设计相应的模拟测验。胜任特征模型是一个包含了很多要素的特征组合,并且这些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在利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测量时,首先,将这些要素根据层次结构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指标并确定权重;其次,设计的模拟测验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分别赋值从而对教师胜任力作出评判。比如,以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测试来看,模拟测验要运用多种方式模拟课堂或运动场的教学情景,被测教师即时作出反应,这样的测试表现就更接近于被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真实做法,并且这样的模拟测验由于是同样的环境,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这就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当然,参与这种测评的专家组成员应当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才能确保测验的科学性。
4.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评价专家组的分数得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通常是根据指标的不同权重逐级计算,由于不同指标的度量方式不同,需要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规范化,统一到同一个量级,然后进行加权,得到各位教师的综合评价得分,据此得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排序结果。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应用于新教师的招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缺乏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对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另外,实施这种评价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评价的效率等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人们对教师评价问题的不断关注,基于胜任力的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3]赵应生,龚波,杨熙.大学教师劳动特点及绩效评估的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4]齐晓东.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意义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
[5]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
[6]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7]刘鎏,王斌,时勘,等.体育组织中的胜任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4
此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民事法律理论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存在众多的民法学派,很多考生经过了法律的学习之后,往往对于一些民法学派的观点各执一词,但是现行民事法律条文的规定内容才应当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千万不要去研究过多的学术争议,考试中一定不会涉及有争议的问题。
当然,熟悉民事法律条文,并不是让大家背诵法律条文,而是应着眼于把握这些法律中所体现的立法内容。由于我国目前尚无民法典,所以,民法考前复习和应试时所涉及的单行民事法律文件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婚姻法》等,
在掌握法律条文的过程当中,很多考生感觉民事法律理论所包含的具体民事制度较多,互无联系,又缺乏系统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讲,民事法律理论中的各项民事制度绝非一盘散沙,它们彼此之间均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如果大家能够把握民事法律理论的系统性,自然可以提高民法的复习效率,取得较好的复习成果。
把握民事法律理论系统性的关键在于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对其调整对象―――市场经济关系中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法律结果,即上升为思想意识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民法的这一调整功能涉及到整个民事领域,故此类民事法律关系普遍存在于各项民事活动中。由于每个民事法律关系均包含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而每个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均以相应的民事法律事实作为前提。由此可见,每项民事活动都表现为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而均通过其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相应的民事法律事实来表现该民事活动的具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构成的普遍性和民事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普遍性,成为贯穿各项民事法律制度的主线。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5
系统理论着重于研究系统的基本性质与运动机理,例如系统的分类,它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演化规律,是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部分。系统理论在于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和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进而为系统科学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系统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对各种领域具体系统的深入探讨,同时它所提供的对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认识又深刻地影响着许多实际系统的研究。以上研究内容及其特点使系统理论成为一个具有很强交叉性的基础学科。由于这种交叉性,使系统理论的发展不仅在社会、经济、生物、生态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几个方向上,如信息、材料、生物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 应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研究复杂系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了解系统理论的进展与方向,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研究及教学等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人才,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科学作风,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亦可在相关单位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1.科学研究范围 一般系统理论,包括系统的定义、分类、基本属性,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如系统结构的形成、生长与变化等;非平衡、非线性系统的性质与演化;系统分析的数学物理方法,包括动力系统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等;某些学科领域如社会、经济系统、生物系统等的性质和演化规律。
2.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现代数学方法:泛函分析,微分流型,微分动力学,常微分方程续论,数学物理方法,近世代数,矩阵论,现代概率论,随机工程等(根据专业方向需要选择其中2~3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现代控制理论,非平衡系统理论,运筹学等(根据专业方向需要选择其中1~2门);计算机语言、软件及应用。
专业课 系统辨识与建模,系统模拟与仿真,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动力系统的奇异点理论,数理经济学,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经济控制论,生命和生态系统中的数学方法等。
四、主要相关科学
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6
三.简单题 12*5
1.汉代漆器的设计思想。
2.水晶宫的影响。
3.美国“样式设计”的背景。
4.企业设计标识产生的原因。
5.系统设计思想。
四.论述题 30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崛起对中国设计的借鉴。
一.选择 二。填空 都是每题2分。
1.发现的第一种塑料_____
2.美国纽约______博物馆
3.《考工记》________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7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认为综合英语课是一门融语言与背景知识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人们不再只注重如何培养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能力, 而更注重发挥其思维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但如何能达到这一目标?在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课教学中, 应注意启动学生的图式知识并适时向他们介绍新的图式知识。
1 图式知识理论的基本内容
图式知识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 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 (或概念)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即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必须与图式网 (schemata) 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图式网是指“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 (Cook, 1989:69 1) 。通俗地讲,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储存着世间无数事实。这些事实在大脑中按情境分门别类, 组合成网络图式, 给读者提供一种参照系, 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文字材料能够正确理解 (张维友, 1995:5 2) 。
2 图式理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图式既是一种高级学习策略, 又是一种高级教学策略。图式学习策略的形成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可被浓缩成框架, 组成网络, 容易记忆;同时它能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被优化的认知结构使所储存的知识都是“产生式”的, 知识节点间具有高度组织化, 易于激活, 便于迁移。在数学问题解决中, 图式策略使个体探究问题的张力扩大、指向性增强, 提高了探索正确解题方案的效率。图式教学策略, 重视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与活化, 并因此而消减了因为知识难度增加所带来的认知障碍。
2.1 图示理论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听力理解的本质是:外部汲取的信息与自身头脑里已存储知识进行交换的动态过程。在培养听力能力时, 要学会联结文章背景知识来组建图式。如果只吸收某个单词一两种意思, 就会形成固定思维模式。面对新单词的第一反应就是固定的理解, 很难联想到其他词义, 为激发新图式设下了障碍。没有足够的单词词义范围, 会直接导致储存在脑海里的原有图式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或形成不了正确图式, 最终难以理解听力内容[3]。
2.2 图示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在英语单词中的应用就是用新知识来激发脑海中原有的记忆图式, 使记忆中陈旧的知识被新的知识具体化, 实现接受并理解新知识的目的。图式理论引导学生科学用脑, 激发大脑的潜在能力, 把散乱的单词进行规律的划分组织, 使更多的单词迅速纳入自身记忆图示之中, 从而达到长时记忆掌握英语单词的效果[4]。
2.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是文字表面及深层结构的内涵与背景知识有机结合的产物, 学生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产生联想, 最终获取信息。英语背景知识包括语篇结构、语言特点、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 是作者运用文字对所想要展示的事物的具体了解。学生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主旨可能是没有具备与文字内容有关联的图式, 或者在阅读时没有充分激发相关的图示。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其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的积累, 学会组建联想图式并能在阅读时迅速激发。组建英语阅读图式, 要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时侯着重点出关键部分用来激发相关图式。在阅读理解文章时依据段落标题及中心句预想有用的材料内容, 防止产生错误的图式。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图示理论应该从文章的整体着手, 从全文布局安排及段落结构开始, 清晰文章脉络, 组建并发展符合英语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写作图示。内容图式及文体图式是具体参与文章创作的两种图式。内容图式是指呈现在文字上的文化知识。文体图式则是另外一种不同形式的图式。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应对写作题材及模式进行介绍, 让学生了解并能够使用频率较高的写作模式。学生了解其中某一种文章写作的构造图式, 并能在需要使用时及时激发这种文体的图式, 理清写作思路, 提高创作水平[4]。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课教学中, 应注意启动学生的图式知识并适时地为他们创造新的图式知识,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增进他们的鉴赏能力,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图式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 本文剖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图式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课听力、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综合英语,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Cook, G.Discourse[M].OU P.1989.
[2]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 1995 (2) .
[3]王海军, 顾秀丽.图式理论与高级英语阅读障碍[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2) .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8
【关键词】音乐能力 钢琴教学 艺术素养 综合
2012年度获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名称:基于能力发展的高师“综合性”钢琴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ZK12084。
“音乐能力”是指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个性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对于音乐学习者,“音乐能力”不仅是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的重要品质,更是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却长期忽视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更无所谓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基于多年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和冷静思考,加之积极了解国内外音乐的前沿理念,在总结归纳现有音乐钢琴教学种种弊端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综合性”钢琴教学法作为改善目前教学现状、培养学生能力的举措。
本文所指“综合性”钢琴教学法包括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再到操作层面的三层含义。“综合”是借来之词,它的核心是坚持人本原则,坚持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的沟通整合,形成一种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各种教学活动心理活动共同参与、以提高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综合性的音乐钢琴教学方法。
“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具体来讲,“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如下:
1.将关注和开发钢琴作品中的“美”和人的感性生成作为引导钢琴教学具体展开的中心和长远目标。作为一门艺术,“美”是音乐生命力得以持久的关键因素。因此,将音乐作品中的“美”作为教学主导和统领,反过来指导各种弹奏技能是“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首要理念。
2.钢琴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发展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1],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心理体验引起另外一种心理体验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作联觉或通感。联觉或通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处处皆是。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既是学生轻松获取真谛的心理基础,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3.建立钢琴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将孤立的钢琴单科教学置于与其他艺术学科教学的相互联系中。在教学中以钢琴教学的独特内容和方法为主线,同时有机地穿插并融合钢琴以外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一种有所侧重的综合式的钢琴教学。
4.改进传统的学科主题,设计合理的人文主题,并将两种主题相互结合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钢琴教学中情感与技艺、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2]。
“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在内容安排组织上,“综合性”钢琴教学法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和顺序性。综合性教学内容是本文所提倡的“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主要载体和实现途径。它从广度上要求钢琴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与钢琴弹奏有关的一系列作品、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包括学科内部其他课程和其他艺术学科甚至非艺术学科的相关内容。顺序性指是要刻意打破传统钢琴教学中注重按照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安排课堂内容的观点,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心理发展为顺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2.思想性和艺术性。思想性主要是指钢琴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以及全部内容传递出的所有思想意义,这种意义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常常能启迪人的心智、鼓励人的意志、唤醒人的道德。艺术性主要指钢琴作品在表达生活、抒发情感、塑造形象时所体现的美的程度,这种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常常以毫无功利的纯形式让人愉悦,并将人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变得完美和谐。“综合性”钢琴教学法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体现出以上两点。
3.经典性和广泛性。所谓经典就是指该作品无论形式、技法还是精神内涵,往往能够反映人性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最高艺术成就,能够经得住时间的筛选和考验。“综合性”钢琴教学法要求必须把经典作品引进课堂,以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评价能力,提高他们的作品演奏和创作能力。广泛性是指钢琴教学在曲目选择上不应只局限于西方古典钢琴曲,而应该将中国作品、中西方现代作品、流行钢琴曲纳入进来;不应只局限于钢琴独奏曲目,还应该加入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等曲目;不应只局限于钢琴作品正谱的学习,还应该把各种正谱伴奏、视奏也融入到教学中来。
4.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里的理论性主要指钢琴教学在注重弹奏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钢琴技术基础理论、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文献、钢琴教学法、钢琴论文写作等内容的教学。实践性是指钢琴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表现机会和舞台,这既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又是实现培养学生上讲台和上舞台能力的重要一环,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呈现,也是查缺补漏的好机会。
“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综合性。这一特点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在教学目的上,它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和发展。这里的“综合能力”既包含知识、能力,又包含学生需要、情感、人格。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它提倡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信息,更提倡多门学科内容的沟通和交融。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它主张灵活多样,主张学科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第四,在评价方式上,它注重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作综合性评价,更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钢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等个性化能力;并且还让评价活动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3]。
2.体验性。这一特点主要指以下含义:第一,是指钢琴教学应主张学生多进行作品的实际听赏,特别是情感层面的体验和感受。第二,主张在具体作品的学习中,教师应将自己对作品理解的经验建议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充分展示于自己的弹奏上。第三,主张让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展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3.多样性。上课形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完成质量,传统钢琴教学长期以来多采用专业院校一对一的个别课形式,这样的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但师生关系的非互动性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缺陷。“综合性”钢琴教学法提倡由原来单纯的个别小课教学转向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以及教授课、讨论课、观摩课、实践课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形式。
4.人文性。这一特点主要指以下两点:第一,“综合性”钢琴教学法在终极目标上不以谋生等功利性作为教学价值导向,而是引导学生发现作为人的精神依托的价值意义,让他们知道艺术是为人类存在着的,如果不珍视它、失去了它,就无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第二,“综合性”钢琴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张通过设计富有人文性质的单元主题来引导课堂教学,以人文目标来引领学科目标的完成,让学生在每一主题学习完成后,既明白该主题的人文内涵,也清楚具体作品是如何体现这一内涵的。
以上三方面是关于“综合性”钢琴教学法的理论设想,它摒弃了传统钢琴教学中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弊端,将“综合”的理念始终贯穿渗透于与教学有关的所有事项中,是符合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继而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具体教学方法的构建和整合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宋光.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
[2][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9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025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G 学
分:3 学
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授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本科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3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授物理学中力学和电磁学部分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力学和电磁学部分的基本知识内容,部分具备学习其它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微积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本大纲选定力学和电磁学为教学内容,通过力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处理力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电磁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处理电磁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知识尤其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听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力和运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绪论,运动的描述及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圆周运动、平面极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基本特点,质点模型的建立;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掌握简单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教学大纲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物体的相对运动,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以及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部分内容。
2.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动量和冲量、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及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的特点,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3.刚体的转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描述:力对转轴的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角动量及其守恒定律;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重点: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角动量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力矩的计算,转动惯量的计算,角动量以及角动量定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刚体转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角量和线量的关系,掌握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其应用;掌握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了解力矩做功和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真空中的静电场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及其电场强度,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以及计算。
重点:电场强度,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难点: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的计算,静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量及其量子化概念,熟悉库仑定律,掌握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熟悉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掌握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掌握静电场力做功和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掌握电势及其计算。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电势梯度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5.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静电平衡时导体的电荷分布及静电屏蔽;电容和电容器的定义和计算,静电场的能量。
教学大纲
重点: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形状规则导体表面电场分布,平行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柱形电容器电容的计算,静电场能量。
难点: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以及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计算,电介质的极化以及极化电荷,静电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导体的基本性质,掌握形状规则导体表面电荷面密度、空间场强和电势的计算;了解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静电场中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束缚电荷的产生过程,极化强度和极化电荷以及与自由电荷的关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
6.恒定磁场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恒定电流,电源电动势;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磁感应线、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霍耳效应,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重点: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磁通量及其计算,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安培定律以及安培力的计算。
难点:毕奥—萨伐定律及其应用,矢量积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恒定电流和电源电动势的定义;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方法,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掌握磁感线的概念和磁通量的物理意义,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熟悉安培环路定理的物理意义并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某些具有对称性载流导体产生的磁场分布;熟悉洛仑兹力的概念,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掌握安培定律以及载流线圈的磁矩和磁力矩的概念。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磁介质的分类,磁场中磁介质的磁化规律,有磁介时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7.电磁感应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电动势的计算,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及其计算,磁场能量的计算。
难点:导体在非均匀磁场中运动时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感生电场的概念及计算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互感。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以及计算,熟悉感生电场的基本性质,熟悉自感和互感,掌握磁场能量的计算。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大纲
建议自主学习8小时。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力和运动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刚体的转动 真空中的静电场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恒定磁场 电磁感应 合计
理论学时 6 6 10 4 10 6 48
实践学时
合计 6 6 6 10 4 10 6 48
自主学习内容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单位制和量纲 电势梯度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介质 磁介质 合计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建议时间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8小时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过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平时作业)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组成;期末考试的内容在上述大纲课堂教学所列的内容之内。成绩考核原则上按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成绩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60%记入总评成绩。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以学生课后作业的评改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以书面和面对面等形式进行反馈,预计进行10次左右教学反馈。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叶伟国主编,余国祥副主编.大学物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参考书:
[1] 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 编,马文蔚 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2] 程守洙,江之水 主编,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 修订.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 程国均 编著.大学物理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教学大纲
[4] 马文蔚,周雨青 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5] 马文蔚,陈国庆,陈
健,谈漱梅 编.《物理学》(第五版)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6] 马文蔚 改编,殷 实,沈才康,包 刚 编.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八、说明
本课程理论48学时,一般在16-17周时间内讲授完。
执笔人:叶伟国
学科主任:梁奇锋
教学院长:盛宝怀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10
2015华南理工大学考研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就业前景
本资料针对2015年报考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各个方向的同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潜力大,等待厚积薄发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对机械进行功能分析与综合定量描述与控制的基础技术学科,该学科主要培养从事机械设计、机械系统性能分析、系统仿真优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该专业的研究生在力学、机构学、强度理论、流体力学理论等方面应具有扎实的基础,在CAD技术、计算机编程、机械参量测量、信号处理、微处理器应用等方面也应有较强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安林说:“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以搞设计,也可以搞工艺、装配、维修等。机械类专业不像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一毕业就是白领。学机械设计的毕业后必须在生产第一线积累经验,对生产工艺包括机加工、热处理等有一定认识后,才能在以后的设计岗位上有所建树。建议学机械设计的同学做两到三年蓝领,再做三年灰领,日后没准就是金领了。”
就业情况:由于机械设计是最传统的机械学科,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很多招聘机械类人才的单位大多倾向于招收机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据了解,机械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去国家科研单位如中科院各研究院(所)、飞机设计研究院(所)等,也可以去外资、民营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主要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目前毕业生就业多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山东等地区。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设计与制造、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智能机械系统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计算机三维图形学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801材料力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材料力学》刘鸿文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单辉祖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材料力学》苏翼林编,高等教育出版,《2015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11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合并前的农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封闭,自立门户现象严重,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知识体系更新缓慢。各学科单打独斗,学科交叉融合严重不足,造成专业教学知识面狭窄,学生就业受到限制。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方法陈旧单调
长期以来,农科类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和实践脱节问题突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其规模和层次也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上仍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被动性较大,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其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多数农林院校都采用学生课程成绩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组合构成的考核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观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而很多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体现在平时,在平时成绩考查时难免出现较大偏差,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树立大专业思想,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合并后综合性大学的农科专业,应树立大专业思想,淡化专业界限,实行开放式课程体系,提高农科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學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农科大学生同样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在课程内容上,要适应知识更新加速的发展趋势,保证基础知识,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和综合,加快科研转化教学的步伐。充分利用合并后综合性大学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和综合优势,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重视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的时间配置、环节落实,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构建,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农科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实习具有季节性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必须紧密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季节和特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实习时间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植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试验实习基地建设,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践锻炼和毕业论文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保证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前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在课堂教学上要增加课程的理论趣味性和师生互动性,灵活运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讲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勤于和善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四)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更多的学生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更加通畅和迅捷,也为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改革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采用多媒体授课,专业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不缩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详解难点,充分借助现代传媒,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形式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合并综合性大学的农科专业,更要利用其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优势,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这样才能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 篇12
早在20世纪30~60年代, 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了“对话理论”, 是对世界的存在状态、构成方式以及创生过程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巴赫金认为, 生活的本质是对话, 思维的本质是对话, 语言的本质是对话, 艺术的本质是对话, 所以外语的本质也是对话, 外语教学的本质也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此外, 巴赫金认为, 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独立的主体, 只有双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重视, 对话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他认为构成对话应有对话者、对话内容和对话方式等几个因素, 这一点正好契合了教学活动中的几个环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俄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俄语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 2011年我校开始招收俄语专业学生。专业成立已有四年,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回顾这四年教学中得与失, 有成绩, 也有很多不足, 对于一个新办专业来说,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为关键, 成绩暂且不谈, 在此主要谈发现的不足, 最主要就是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表现的能力较弱。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多注重各种书面考试, 而在交际中运用外语能力较弱, 以及学生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差。实际交际中无法自如地转换汉语和俄语的思维方式, 缺少相关文化国情知识的深入理解, 从而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甚至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造成交际失误。
三、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导下的俄语教学策略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能力, 使学生具有社会对话的语言能力, 并在社会中通过自由平等对话来展现个性, 完善自我。为了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在教学中应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导大学俄语教学, 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应该在今后的俄语教学中, 应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指导, 扬长避短, 力争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 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引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修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出对话的前提是语言和话语, 所谓的语言和话语, 就是每个专业教师应对话自己, 本身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不断学习进取, 因为社会和文化交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汇, 出现新的表达方式, 这对大学俄语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 俄语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努力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大纲, 把握教学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做到厚积薄发。同时也应该对话同事, 取长补短, 分享他人的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 教师也应对话社会,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满足大学俄语专业教学不断发展对教师有更高的需求, 教学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了解社会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发展型人才, 以便适应社会全方面的需求。
其次, 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 对话的双方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 只有双方的主体性得到重视, 对话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改变主动的角色, 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为学生最好的对话伙伴也就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 变学生被动角色为主动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和教师不仅仅应该是言语对话交流, 在教学环节中彼此的每个手势、眼神的交流都是对话的回应, 师生应努力做彼此忠实的听众, 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也会使课堂教学更为轻松,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外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是构建俄语对话式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年龄、心理及知识水平方面都很接近, 在相互对话中能够达到思维的启发而引发创新。学生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不断提高、进步, 从而达到学会知识的最终目标。
第三, 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导课后俄语学习。教师通过对话学生, 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 就能培养他们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这样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对话理论鼓励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可见,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影响到俄语专业的正常教学, 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 必然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压力,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大学俄语专业教学与课后实践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将该对话理论贯彻到俄语教学中, 有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提高俄语学习兴趣, 切实提高大学俄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芸.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建构师生关系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2009.
[2]王志坚.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外语语法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3]郑翠玲.目前大学俄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云南大学综合专业理论】推荐阅读: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云南农业大学招生网站-云南农业大学分数线07-05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09-21
云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第一次活动总结08-13
综合大学艺术专业排名07-07
云南大学生村官:2014年大学生村官考试专业知识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09-07
云南大学06-13
比较优势理论与云南产业结构调整05-30
云南大学生06-14
云南师范大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