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共12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 篇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 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 也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发展。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5个层面上。健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智力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实现伟大理想的知识、能力、健康、心理、意志力等综合素质;角色素质则是指大学生要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去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 使自己的角色规范贴近于社会期望, 以此来指导自身的实践。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30多年来, 尤其是进入大众化教育后, 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培养质量令人担忧, 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与培养目标极不协调的现象。
2.1 思想道德水平较低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 并且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乱扔垃圾, 大到盗窃、杀人, 这些都曾引起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敢恭维, 只要到大学校园里一走, 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满地皆是”。记得有位教育界人士曾经提出应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教授一些幼儿园里应教的文明礼貌行为, 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讽刺。
2.2 智力有余, 用之不当
一位大学教师曾幽默地说过:“凡是能考上大学的同学智力都是不错的”。的确,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是佼佼者, 智商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也引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我校至少有一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1/5?为什么每年有上百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正常毕业?究其原因, 不是当今教学条件不好, 不是师资水平下降, 而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将大好时光用于上网、游戏上。
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存在考试挂科现象, 但有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脱节, 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出, 大学生普遍不懂得知识的应用, 招收他们后还要进行培训才能投入工作。所以, 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 而是青睐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2.3 个性十足, 角色定位不准确, 情商较低, 社会适应性差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 每个人在这一系统中扮演自己独特的角色。社会分工需要人们都有一定的特长, 只要术业有专攻, 就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生既然当初做出了专业选择, 就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 培养专业能力, 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而当今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够:个性十足, 不能正确定位、脚踏实地, 而是好高骛远。大学生情商较低, 社会适应性差,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需要的卓越人才是情商高的人才, 而不只是智商高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能力差, 是情商低的表现。当今社会是合作型社会, 不懂得合作的人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4 健康意识淡薄, 身心素质较差
当今大学生, 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低, 热衷于室内电脑、网络游戏, 室外活动较少, 身体素质下滑。
心理素质脆弱, 欠缺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生自幼娇生惯养, 被称为“草莓一族”, 自立、自理能力甚差。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和教师的管理, 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我校调查统计表明, 2011年入校的近7 000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超过500名, 每年因心理问题无法坚持学习而退学、休学的学生达50余名。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当从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
3.1 学校加强教育与引导, 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大学生个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 学生规模急剧增加,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教师在传道方面意识淡薄, 学生辅导员明显不足, 致使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不到位, 甚至失控。这是造成大学生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 从学校层面,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研究目前大学生管理方法, 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其次, 应当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励学生学习, 增强诚信意识, 养成良好学风。
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环境条件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 硬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条件、休闲娱乐条件等, 同时学校应创造机会, 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 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学生自觉加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能力。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 刻意表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
大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够, 是当今大学生管理困难,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 另一方面,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提高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
3.3 增强学生道德素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有才无德之人是社会上最可怕的人。学校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 都引导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义工活动、敬老院帮扶老人、无偿献血、参观人文历史景点等活动, 都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进行公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够遵守社会公德, 但无视公德的人还是不少。校方应教育、管理相结合, 在普及公德教育的同时对违反公德的学生适度惩罚, 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4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群体所受压力重重, 包括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 部分心理脆弱的大学生难以承受, 休学、退学现象习以为常, 这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然告急。
学校加大心理咨询干预力度。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应形同虚设, 应该聘请专家对同学进行疏导;同时建立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等设施来帮助同学远离心理困扰。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开展社会交往, 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
4 结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未来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与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学生本人和家庭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 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保驾护航。身为大学生, 也应自觉加强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培养, 努力学习知识、做到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冯正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刘伟.论世纪之交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行为调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 .
[4]牟静, 林方毅.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与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7 (3) .
大学生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
1、以国家发布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
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
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xx,(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xx,(5):6。
[3]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7):4—8。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13-01
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是人的素质及其教育问题。因为人的素质决定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所以做好21世纪的教育事业,就能在未来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夺得战略主动地位。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虽然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尚未完全成形,正处于一种即将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的成长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学生很可能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下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误入歧途。作为老师,应了解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工作时围绕这些特点,注意思想教育引导,切记性情急躁,要使青年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1、学校应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增加各类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育人和环境育人,环境育人就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3、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大约有10%以上,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很高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视,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在心理素质培养当中都起到了主体的的决定性作用,这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俞克新 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2] 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3] 张蓬群 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指导思想
1.1 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1.2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
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工作为本位, 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加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产学研一体化, 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长期重要任务。
2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职业素养培育, 面向企业一线岗位, 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 培养的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三年制高职大专生, 五年制高职生可参照执行。
4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内容
4.1 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六大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
4.2 培养具有较强的七种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学习与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5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5.1 本方案由高职学院素质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在学工保卫处设学生职业素质管理办公室, 各系部分设相应机构, 围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创出自身特色。
5.2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 把学生综合素质测
评结果与奖助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团员、团干等各种评优结合起来。
5.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来实施, 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
5.4 测评结果:
学生综合测评的基本分为80分。学生毕业时, 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本分80分的, 发给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
5.5 凡在校大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除按规定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外, 还要求取得《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
综合素质测评在全班前30%名者才能评定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 (团干) 、优秀毕业生等院级以上的综合奖励。
5.6 成绩管理与发证:
各系部应建立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库, 负责对综合素质教育进行初审和管理。在学生毕业前夕,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进行汇总, 将可以获《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的毕业生名单报综合素质管理办公室。经综合素质管理办公室审核后, 发放《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
6 实施步骤
根据学生入校的时间, 按学期计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一年级一期
(1) 入学报到、入学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校园文化认同感,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 (2) 军训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培养自信、勇敢的性格和顽强拼搏, 坚韧不拨, 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自觉性、自制性的意志品质。 (3) “7S”管理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现场管理规范意识, 对公共及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现场能做到常整理 (Seire) 、常整顿 (Seition) 、常清扫 (Seiso) 、常清洁 (Seiketsu) 、常自律 (Shitsuke) 、常安全 (safety) 、常节约 (save) ,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4) 迎新生暨庆国庆晚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修养, 培养大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5) 家庭困难学生调查与助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同情心,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强自尊的精神, 健康向上的人格, 诚实守信的品质, 报效社会的责任感, 使他们常怀感恩的心。
第二阶段:大一年级二期
(1) 体育锻炼活动和比赛。培养良好的身体锻炼意识, 顽强拼搏精神, 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与观念,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 宿舍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 提高审美修养。 (3) 社团文化艺术节。树立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激发学生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和动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激发创新意识。 (4) 5.25心理健康教育节。通过系列心理健康活动,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 良好的自我减压能力。 (5) 三下乡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长, 培养爱心精神、社会责任与公德意识, 学会关心他人, 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活动与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阶段:大二年级一期
(1) 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赛、课前一分钟训练。以课前一分钟训练活动, 通过各种比赛, 树立自信心、激发强烈成功动机,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良好的艺术修养,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以及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学生干部政治思想水平, 树立廉洁意识,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养成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的习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掌握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3) 党校、团校培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认清新时期共产党 (共青团) 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4) 校园环境整治与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和社会公民意识,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7S”管理意识, 提高自律能力。
第四阶段:大级二年二期
(1) 君子莲大讲堂。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 丰富精神领域的基本知识,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理念, 培养一定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职业技能竞赛。引导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培养爱岗敬业意识, 培养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提高“7S”管理素质, 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规范意识。 (3) 校园安全教育。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 谨记常用安全知识, 培养防骗、防抢、防火、防盗能力, 培养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4) 暑期社会实践。利用暑假, 正确认识社会、培养社会公民意识, 丰富社会工作经验, 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培养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第五阶段:大三年级一期
(1) 创业培训与创业规划大赛。培养学生创业欲望, 诚实守信、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品质, 冒险精神, 良好的报告力与敏锐的商业头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团队精神。 (2)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正确认识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习重点;认识专业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职业认同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 (3) 感恩教育和爱心传承活动。培养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 唤醒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会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平等、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4) 毕业前教育。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增强法制观念, 遵守学校各项校纪校规;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和面对工作、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会缓解因择业、就业等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增强毕业生的诚信意识, 以诚信维护学校的声誉;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强意识, 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第六阶段:大三年级二期
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深入社会进行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阶段, 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增强职业岗位意识, 明确岗位素质要求, 增强社会经验,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调整好心态, 做好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尽快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2009 (07) .
[2]凌春, 解世杰, 杨开屏, 艾建勇, 柴大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4) .
[3]樊宏伟, 付梅莉, 李玉荣.在实习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尝试[J].石油教育.2005 (05) .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5
在德育方面,我们学了《思想政治与修养》,不仅了解了在大学的基本要求,更加懂得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拥护党的领导,深化自己对社会民生疾苦的认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在智育方面,我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拥有无穷的乐趣,并积极的汲取自己能够学到的。在这里有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老师,也有可敬可爱的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极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更让我学到了很多无法接触的知识。在图书馆这个庞大的资料库中,我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书中任意挑选,这也是让人很幸福的一件事。
我的体育是弱项,在完成老师既定训练项目的同时,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体育运动报告也是很必要的一件事。在体育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更可以在体育中收获宝贵的友情,这也是体育中我们更加珍视的。
也谈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篇6
什么是素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即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着发展的状态与水平。
素质教育是指立志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断改变学生的发展状态的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学生的发展状态、水平直接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内容的全程性,还有评价渠道的多样化。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发展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所以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完成任务,各方面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我在专栏里设了争夺红星一栏,包括了学习、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得到评价,直到学期末才把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平时争夺红星得到的成绩综合起来,评选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达到了民主地对学生进行调控和激励的作用。
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每次单元测验之后,B等级的同学得一颗红星,A等级的同学得二颗红星,不及格的同学扣红星,其他同学不得也不扣,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离B等级近的同学努力向B等级努力,离A等级近的同学努力向A等级努力,A等级以上的同学还想向更高层次努力,学生经过得红星的过程每个人就都有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每天的生字、日记也能使学生得到红星,不过前提必须是认真写,每得5个A便可以得到一颗红星,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在乎每天的生字和日记,就会认真对待每篇生字和日记,去积累自己得A的个数。语、数作业也用同样的方法。这样整个评价过程体现了民主,使学生的主动性被积极地调动了起来,并且随时随地都能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白付出,也使评价全程化、系统化。
对学生的品德也采取夺红星的方法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完善的一个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老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比如对班干部、小组长、科代表的评价就得等期末的时候请班内同学民主打分,看他们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工作方式是否受同学欢迎。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一样,所以奖励红星也要动态进行,及时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的一面,所以平时多注意抓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在班级内有特殊贡献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并发红星,比如在学校或县级部门组织的重大活动中获奖的同学,这样一来,既对学生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又对有特长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再有这类活动的时候,一些平时认为事不关己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老师再不用为活动没有人参加而发愁了。
当代大学生综合创业素质探讨 篇7
一、强烈的创业意识
强烈的创业意识即创业欲望, 实际上是要求创业者应该有追求、理想、目标、愿望、志向、抱负等, 强烈的创业意识, 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将创业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创业的成功是思想上长期准备的结果, 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 创业者必须具备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强烈的创业意识。事业的成功总是属于有思想准备的人, 也属于有创业意识的人。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是充满艰险与曲折的, 这需要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 面对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以及随时出现的需要迅速正确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能够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的心态, 即有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方面, 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一个具有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创业者, 面对创业的艰辛和可能的失败, 能够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 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积累经验。
三、顽强的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认真负责, 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 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创业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精益求精, 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 给自己定位, 确立可实现的目标, 使自己保持恒久的激情, 从而激励鞭策自己不断创新、不断挑战、不断向前。具备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 创业发展才会大有希望。
四、强健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创业之根本。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满压力, 人们在压力中生活不免感到身心疲惫, 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那么创业的艰辛将会把我们拖入泥坛。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 拥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才能为创业拼搏。
五、全面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这种特殊能力往往影响创业活动的效率和创业的成功。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关系能力, 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外语应用能力组成。
1、学习能力。
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能力之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学习能力是指通过学习而掌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与创业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创业是十分复杂的过程, 因此创业者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要在实践中摸索, 逐步提高发展、完善。创业者要重视创业过程中知识积累的专业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书本上介绍过的知识和经验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予以提高、拓宽;对于书本上没有介绍过的知识和经验要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要详细记录、认真分析, 进行总结、归纳, 上升为理论, 形成自己的经验特色, 积累起来。只有这样, 专业技术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2、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旋律, 是企业化解外界风险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大脑活动的能力, 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独立性思维和捕捉灵感的能力;二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即人在创新活动中完成创新任务的具体工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与知识、技能、经验、心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关系能力。
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互动建立关系的能力, 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 以及激励能力和人际技巧能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人建立相互关系, 其中包括创业伙伴、员工、政府部门人员、竞争者等。在与创业伙伴互动的过程中, 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求同存异共同协调的发展, 做到不失原则、灵活有度, 善于巧妙的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总之, 创业者搞好内外团结, 处理好人际关系, 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创业的和谐环境, 为成功创业打好基础。
4、计算机和英语两个工具应用能力。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 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网络缩小了地域距离, 将人类社会变成了地球村。创业者应该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 及时了解和处理相关信息, 寻找创业商机。英语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外语交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创业不仅仅与国内的人交往, 拥有外语交际能力, 发展的机会就不会因为语言受阻, 因此这两门工具课程是创业或择业的有力保障。
上述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中, 每一项基本素质均有其独特的地位与功能, 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乃至影响创业的成功。因此一个未来的创业者, 不仅要注意在环境和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 而且要重视其整体结构的优化, 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丽梅:《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08) 。
[2]董朝宗:《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教育探索》, 2010 (10) 。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 篇8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日趋功利化, 为了使学生这一特殊产品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大学不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素质评价中依旧过于强调知识应用。因此, 重新审视与评价大学教育目的观, 或许可为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弊端
目前,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评价和反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 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传统的素质评价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打分, 并依据评分排名, 基本模式多为“学生学年 (学期) 综合素质总分=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 (惩罚) 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该类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多为辅导员, 评价主体单一。现行评价体系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量化结果。这种方法对于评定各种荣誉称号、择优推荐等工作, 不仅在操作上便利, 也是可行的。然而, 辅导员的杂务太多, 很难做到为每一个学生作出切实的评价。因此, 如果评价主体不改革, 那么评价多为流于形式, 评价本身就会沦为一个缺乏个性培养的导向教育或者形式教育。
2.注重横向评价, 忽视纵向评价
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绝对的评价结果, 注重横向评价, 忽视纵向评价。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或许在这条轨迹的很长一段都是较差于其他一般同学, 然而, 他的轨迹总体是在积极向上发展的。一旦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被忽视, 那么横向比较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励目的与功效。该类评价缺乏充分考虑评价的导向性, 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指标未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技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难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衡量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是, 从现行的评价来看, 对这两方面的测评力度不够甚至毫无涉及。
三、改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国外学者对档案袋有丰富的研究, 基本定义是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统的选择收集学生作品, 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发展, 以展示学生在特定领域内一段时间的进步情况。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 本文引用档案袋研究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收集学生的作品, 而是记录学生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1.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大学生不应是被动评价的客体, 他们是最有评价发言权的团体, 理应让他们参与评价过程。在不少学生评价实践中, 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发言权, 他们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地行动, 对评价结果也只能默默接受。这种“被动的沉默”抹杀掉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宗旨和意义。评价应当融入人本因素, 强调交流沟通, 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 促使被评价者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 只有当大学生主动地关注评价时,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真正实践了其价值。
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的掌舵者, 他们可以策划成立以班 (级) 为单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不只是简单打分的机器, 他们应是和同学们对话的窗口, 并通过积极收集同学们的真实发展历程的相关行为, 通过评议委员大会讨论, 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整个评价理应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辅导员可以选择约两名学生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纪律检查委员会”, “评议委员会”将评价结果在班内公示。公示期间, 被评价个体如有不满或疑问, 有权向“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在充分了解情况后, 监督“评议委员会”的审查, 重新评价后, 给出更合理的结果或者维持最初的评价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的最终评价结果在班内宣布后生效并存档。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评价过程。我国受“高考指挥棒”一元的价值衡量的影响, 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视依旧凝固在某一点的结果评价上。然而现代大学生评价, 仅仅关注大学生发展结果的评价是不够的。为了理清这一思路, 我们必须清晰的是: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而不是为了通过评价找出大学生之间的参差不齐。
让所谓优生更优秀固然好, 但是让所谓的差生可能走向自我忽视甚至堕落却可能是传统大学生评价的一个致命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克利文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作出明确区分以来,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逐步理当由原来的“证明”向“改进”转变。在对过程的评价中, 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中来, 使评价实践其教育意义, 把学生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 变成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与时俱进, 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一方面, 评价指标应当围绕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 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对评价所设计到的内容进行科学赛选, 抓住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倡导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学生评价需要评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例如, 目前社会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指标、心理素质指标也应加入。
另一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类别的被测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大学文化存在差异, 每所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校本的设计。此外, 如果专业间差异较大, 也很难用统一指标, 或者至少指标权重的设置理当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M].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ny, NY) , 1991.
[2]约翰.亨利.纽曼著, 徐辉译.大学的理想 (节本) [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雕琢学生语感,提高综合素质 篇9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不注重语感的培养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丢弃了语言文字的特殊意义而迁就字典和书上的一般意义,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即语感。
2. 偏重字面的分析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字面的分析而忽视读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 用的是多读、多写的方法, 也可称为语感教学法。如“熟悉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3. 忽视理解的重要作用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 就是忽视理解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虽然阅读了数量很多的作品, 但由于缺乏理解, 收效甚微。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理解了的东西都会产生深刻的语感。同样, 只有具有了敏锐的语感, 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 也才能够更广泛地进行阅读。
综上所述,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语感问题, 对于增强小学生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 增强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
(1) 增加读的机会。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读起来, 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 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轻声读;精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这样, 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 也提高了读书的质。如《田园诗情》一课, 对文章反复朗读, 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写荷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时, 选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动物作为描写对象, 如“成群的骏马, 骠悍强壮, 腿粗如桩, 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细细咀嚼“自由驰骋”一词, 就能读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因此, 要抓住文章重点的词、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推敲语句, 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
(2) 丰富读的方式。要注意丰富读的方式, 做到训练有素。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 不断变换训练方式, 采用诵读、默读、配乐读、范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 防止学生多读生厌。
(3) 加强读的指导。在阅读课文时, 应让学生读出滋味, 读出意境, 读出情趣。如指导读《瑞雪》一文中的“下雪”部分, 要读得轻, 读得低沉;读“雪后”部分, 要引导学生用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读“好一派……”“好一幅……”这两句时要加重语气, 用欣喜、亲切的语气读静态描写, 用活泼、欢快的语气读动态描写, 进一步使学生体味作者对瑞雪的喜爱。
2. 创设教学情境, 以形象促语感
(1) 精心设计导语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恰当的导语去感染学生,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如教学《二泉映月》, 为再现阿炳这位苦难的艺人的艰辛与不易, 教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 并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刺骨, 阿炳光着双脚, 沿街卖艺, 手指被琴弦勒出了一道道血痕, 双脚已麻木了, 但他无动于衷, 为的是能挣到买米的几个铜钱啊!”
(2)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 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 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 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品味语言文字, 启发想象, 达到“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的境地, 感悟语文的意境, 获得丰富的语感。
(3) 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 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 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意盎然。
3. 拓展训练渠道, 以实践促语感
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所展开的生活, 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是培养语感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地, 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 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在课外生活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有心人, 博采众长, 平时注意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对联, 摘录下来, 读一读、比一比。同时, 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散文、诗歌朗诵。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学中阅读量的不足。
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篇10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1. 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2.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具备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还要从我做起,开展好自我批评,做好示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拥有主宰自己的权利,自主地进行课堂活动,充分表现现代教育的人性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合作,互动发展。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提问,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彻底打破旧传统教学的不良局面,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
三、激发情感智慧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四、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现在一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过多。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又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直观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多媒体的作用,适时加以运用,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应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七、探讨最佳教法
大学生综合素质 篇11
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2-01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巧妙置疑,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故人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来置疑。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巧妙置疑,设置情景是触发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1950年土地改革时中央政府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2)三大改造中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所有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又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学生逐题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我又追问。综上所述,概括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意见终于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体现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新的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驰骋想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机动灵活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做小游戏、歌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创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授《民族团结》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提纲:搜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准备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由于有了精心的准备,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所学。有的演唱蒙古族的歌曲,有的讲述藏族的宗教法事,甚至有些同学竞穿上了维吾尔族的服装跳起了新疆舞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 鼓励学生置疑,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句名言道出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置疑问难的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首先要鼓励学生置惑,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满足,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条,要勇于置疑、勇于创新,勇于想象。提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置疑发难。例如: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精心准备了教案、课件,可是在上课不久,学生竞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我及时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又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反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不要人民当家作主?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又顺利地过渡到四项基本原则上来。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与尊重,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愉快而轻松地享受创新所获得知识。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例如:在一堂综合复习课上,我有意识地将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评价,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称前者为民族英雄?而称后者为抗金名将?同学们满脸茫然,于是积极讨论、探究。当他们释疑后,我又追问: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化深奥为浅显,争相回答:看主流,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要准确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巩固了知识,传授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运用多手段,采取新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87—92.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探析 篇12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综合素质,量化考核
0 引言
常见班级管理模式有:传统的“保姆式”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以及“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我管理班级采用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为手段的班级量化管理模式。这个模式汲取三种管理模式的优点, 避免了不足。
1 《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制度的制定
1.1 制定依据
(1) 主要内容来源于《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办法》;
(2) 领导开会通知及时的加入《综合素质量好考核细则》。
1.2 我班特色
(1) 结合学生现实思想, 进行了少量更改。
例如:学院的操行表现中第12项“卫生劳动”规定:基础分/最高分为5/5分。
由于现在的学生是80末及以后, 他们自己错了也不愿意被扣分, 学院的规定是:基础分和最高分都是5分, 只有扣分的项目, 劳动卫生委员也不好执行。我班《学生综合素质量好考核细则》改为:
大家看上面的表中:我班的最高分是5分, 基础分是-3分、相当于在最高分的基础上在减了8分, 每个人都减分, 学生没有什么意见, 同时上表中的评分规则, 我班加入了很多加分项目。这些都有利于劳动卫生委员的执行。
(2) 模糊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办法》中学业成绩考核:加权平均分即本学期的学业分。什么是加权平均分没有详细说明。
我班修改为:
加权平均分undefined。
学时多的课程学分多, 对学业分的贡献大, 可以更好的约束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某门课程周学时2课时、学分2学分, 另外核心专业课周学时6课时、学分5学分, 同样考90, 但是前者是180分, 后面的课程是540分, 分母是一样“学期课程学分之和”。
(3) 加入否决性条款。
对于一些恶性事件, 例如:夜不归宿、打架、多次旷课 (月旷课≥ 4节) 、考试作弊在扣操行分的同时实行评定励志学金、助学金、优秀团员、优秀学干、三好学生时一票否决。
2 《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制度的落实
2.1 组织新生学习《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
(1) 让大家清楚什么样的事情是加分的, 什么样的事情是减分的。
(2) 讲清楚该考核分数的作用-评优、入党、评奖的主要依据, 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核心条件, 评国家助学金的重要条件。
2.2 制定考核机构, 有相应的负责人负责
组长:班主任
副组长:班长、团支书
成员:全体班干部
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学业成绩的下载、综合素质分的汇总与核算、全面指导班干部的考评。
副组长:思想品德分的汇总与核算、素质拓展的汇总与核算、上述内容的公布与纠错。
考核的结果要公平, 每学期的分数都要公示, 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并且允许以匿名向班主任提供线索, 我班的学生自己都知道自己的各项分数来源。
2.3 考核结果应用
如果这个分数班主任不尊重他, 学生还会尊重它吗?
评优、入党、评奖、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国家助学金时我100%的按照政策应用这个分数, 并且同等条件下分高的优先。
3 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的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再好的东西也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3.1 我班获得的荣誉
2008-2009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 (机电系2008级只有一个班) ;
2008-2009年度:标兵班集体 (机电系2008级二个班) ;
2009-2010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 (机电系2008级二个班) ;
2009-2010年度:标兵班集体 (机电系2008级二个班) 。
这样的最高级的奖状机电系整个2008级有7个, 我班独得4块, 另外3块为3个班获得, 在机电系2008级2009级能够获得4块这种最高级的只有我们一个班, 对后来的班级可以这么说, 只能被追平, 不能被超越。
3.2 学习方面
英语三级通过37人。通过率比较高。
其他课程一次通过率:
以上数据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 绝对真实, 我班参加毕业清考的只有17科, 学生个人最多挂科2科;学期初我告诉全班, 我亲自抓考试作弊。期末考试的时候, 我真的去我班的考场去亲自抓“考试作弊”, 监考过我班的老师都知道, 并且叮嘱监考老师严格监考, 学生没有了“作弊这条路”去获得考试合格, 只有认真学习了, 这也降低了班级的课堂纪律管理难度。53个学生都可以顺利毕业, 部分自主实习的学生告诉我, 在企业的面试和入厂考核竞争中远远胜于其他同类院校的学生。
4 存在的不足、需要改进的方面
(1) 全班学生都认可班级取得的成绩, 但是部分调皮学生对执行过程存在抵抗情绪, 如何得到部分调皮学生对执行过程的认可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主要是改进执行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2) 考核细则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5 后记
我在担任电气0811班主任期间, 依靠的是这个制度的执行, 不依靠任何班干部, 电气0811班自入学以来, 除学习委员外的所有班干部都变更过, 依然没有影响到班级的管理。
【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荐阅读:
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06-11
大学生综合英语素质09-27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08-29
大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自我评价10-16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10-17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5则范文06-09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10-24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学习班心得体会08-25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08-10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