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教学(共11篇)
医学检验教学 篇1
2006年8月,在第二届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由北京、广西玉林、辽宁大连铁路和广东珠海卫生学校牵头,全国19所中等卫生学校参与,启动了对2001年版全国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修订。经过调研、论证、编写、审稿、专家审定、统稿6个阶段的工作[1],2007年5月,新版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在海口正式发布。
1 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006年9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出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配置,构建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新教材,以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2 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原因
2.1 培养目标的变化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卫生、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不同于2001年版教学计划中确定的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初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2],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相应调整。
2.2 行业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要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现代实验室科学的发展促使医学检验工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才的专业化、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对医学检验工作的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3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变化
随着高中的进一步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文明礼仪缺乏、合作精神欠缺、竞争意识淡薄等问题。
2.4 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不足
2001年版教学计划存在着过多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文化基础课学时偏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不一致,教学过程未以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为主线,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相关职业素质的课程,如人际沟通、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课程明显开设不足等问题,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3 新版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的内容
3.1 教学计划的修订
(1)教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招生对象及学制与时间分配、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教学课程内容要求、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考核、附表共8部分组成。
(2)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知识、法律知识、医疗安全知识及评判性思维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文化品质、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其中,知识目标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3个层次,三者比例大约为6∶3∶1,实践目标要求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二者比例大约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要求则分为学习和具有2个层次。
(3)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分别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毕业实习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模块新增设了社科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课程名称和内容更具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点。
(4)学分计算。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所有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学分核算,以适应职业教育弹性学制和半工半读的发展趋势。其中必修课18学时计1学分;选修课每门课程计1学分,共15学分;毕业实习每1周计1学分,共40学分。
(5)时间分配。3年共计150周,第1~4学期各为26周,其中教学18周,入学教育(或教学见习)1周,长假1周,复习考试1周,寒暑假5周;第3学年46周,其中毕业实习40周,包括医院实习32周,社会实践8周,长假2周,毕业复习、考试2周,就业教育2周。改动较大的是毕业实习的时间明显延长,由一学期延长为一年,其次为每天教学时数,改为7学时、每学时40分钟,以适应目前学生的学习特点。
(6)专业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规模有限、无法实施专业方向分流的实际,取消了多个专业方向并存的课程设置,以临床检验方向课程设置为主,保证满足主要就业岗位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选修模块中设置病理和卫生检验的相关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2 教学大纲的修订
(1)教学大纲结构。课程标准由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大纲说明等5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和要求。统一增设了教学活动参考,其纳入参考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讨论和技能操作等,以利于教师教学中灵活选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新版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的特点
4.1 贴近岗位
(1)教学计划中压缩了公共基础课学时数,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时数为738,占总学时的20.7%,语文课由2001年版的224学时缩减为90学时,数学课由2001年版的186学时缩减为54学时,英语课由2001年版的225学时缩减为144学时。按照专业够用、岗位实用的原则,对学生难以掌握、且与岗位需求关系不大的理论课学时数,予以大量缩减。
(2)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专业课学时数,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数为684,占总学时的27.4%,临床检验课由2001年版的190学时增加到252学时,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由2001年版的133学时增加到180学时,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时间,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专业特点。
(3)教学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了医学检验相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中等医学检验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并将所要求的能力要素转化为各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岗位实际为导向,淡化学科意识。
4.2 强化技能
(1)新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数(1 336)和实践学时数(2 224)之比为1∶1.66,而2001年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数(1 820)和实践学时数(1 477)之比为1∶0.81,新版教学计划实践学时增加了747学时,增幅为33.6%,使实践技能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2.5%,且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学生在校学习和岗位实践时间比例,毕业实习时间为40周,学生专业实践的学时由2001年版的570学时延长到1 400学时,延长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可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3 注重育人
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了社科人文课程,建议开设美育、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存在问题
由于我们对相关政策方针领会的程度有限,加之此次新一轮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任务时间紧,与各兄弟学校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甚至不妥之处,恳请各学校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相互进行沟通,以期使2007年版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更加适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医学检验教学 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依据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教学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教学指导性文件。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医学检验专业(100304)新的培养目标和21世纪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并参照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统一考试大纲要求,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的专业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与提高。
2.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
专业教学改革坚持素质教育要“全”,专业基础教育要“厚”,选修课要“新”,专业课教育要“精”,英语教育要“强”的原则,努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二、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检实验室、临床微免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等。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校于近年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三、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检验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
四、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4.开展疑难范例讨论
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草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五、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武高辉,杨韬,赵希文,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3]吴荣泉,崔开媚,黄燕妮.建立检验医学系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3):26-27
[4] 陈丽华,周马冀平.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2-13
医学检验教学 篇3
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即使是普通的本科院校, 也应该积极筹备[3]。但目前, 要在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1 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 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学检验专业要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师资方面的问题
师资力量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能熟练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 而不影响教学质量, 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一般的专业教师, 单从英语成绩上看, 似乎水平还可以, 但因深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英语表述能力不足;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具有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基本语言能力, 但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难以在双语教学中“挑大梁”。这对于地处西部, 经济欠发达的我校来说, 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医学检验这一专业而言, 能承担此重任的教师就更为稀缺。
1.2 学生方面的问题
由于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均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理科生, 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况且目前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尚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 学生有限的英语听说能力极大地加大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因此, 开展双语教学并非易事。
1.3 教材选用方面的问题
教材在双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 究竟应该选用原版教材还是选用自编教材, 目前尚无定论。
1.4 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主要有3种模式, 浸入式双语教学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保持式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和过渡式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浸入式双语教学指学校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指由学生刚入学时完全使用母语教学, 逐步过渡到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 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指由学生入学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 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对医学检验专业而言, 在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众多院校都在不断地探索, 尚未摸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
面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重重困难, 我们拟借鉴兄弟院校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 取众家之长, 避众家之短。综合考虑, 通过采取以下方法积极筹备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双语教学。
2.1 学生方面
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 通过考试选择15~20名英语水平 (包括听说水平) 较高的学生组成双语教学实践的试点班。聘请外籍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 开展英语角活动, 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等, 安排英语文艺演出, 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 开通校内英语广播电台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以便尽快适应双语教学。
2.2 师资方面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 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目的, 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因此, 双语教学的成功, 关键在于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所以, 学校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一方面, 要舍得花钱送教师出国学习, 将教师派到国外学习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就, 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为教师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可以集中英语好或有留学经历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完成试点班的教学和双语教案的编写任务, 并给每位主讲教师配备1~2名助教, 这样可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医学检验专业还可以借学校给外国留学生上课的机会, 派青年教师和外教一起参加教学, 这样可以为医学检验专业培养部分双语教学的师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 让外籍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2.3 教材方面
在刚开始时, 可以选用一些自编教材, 然后渐渐过渡到使用一些进口的现代化仪器和进口试剂原版的操作说明书或实验操作手册作教材, 以后再过渡到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原版教材虽然“原汁原味”, 但由于原版教材生词较多, 语句较难, 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原版教材,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怠学心理[4]。
2.4 教学模式方面
由于受本专业师资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 我们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母语教学为主, 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 不断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 重点攻克英语医学专业词汇。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 我们拟采取先英语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通过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 一方面能培养和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 还可以对今后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我校预计通过本次双语教学实践, 建立双语教学模板。先培养一小批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人才, 同时不断积累经验, 培养并加强师资力量, 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另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成才, 为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总之, 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 但还存在许多困难, 我们应迎难而上, 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对策, 选择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炜, 孙雁, 姜华.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2) :113~116.
[2]唐旭东, 侯敢, 刘新光.检验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14~15.
[3]黄星, 罗佐杰, 崔英.地方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5~6.
医学检验病理学教学探讨 篇4
目的:评估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方法:对病理学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教改,强化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选取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期末考核,对两个班学生进行评估。
结果: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
病理学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内容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直是各大高校教学工作者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更新理念、完善课程结构、攻坚克难的方向[1]。
为了弥补病理学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为医学检验部门输出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
1.2教学改革内容
1.2.1病理学理论内容的改革
课本内容是实现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传递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学院教研组组织专业教师对病理学理论部分进行梳理整合,如精简概念性的内容,通过穿插实际案例等方法对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进行讲解,将检验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出现此病理过程的常见病变或者常见疾病中。
增加病理检验技术相关知识如病例组织学检查技术和细胞学检查技术,另外在讲解常见病过程中增加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等。
1.2.2病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有必要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检验医学的发展,增加病理检验技术和脱落细胞学等实验项目,比如标本的处理方法、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冷冻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等新兴的技术。
并在实验过程中将标本和临床表现以及形态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病理学和检验实践相结合
每一个疾病都与临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病理变化与相关蛋白、酶及其它理化指标变化的关系。
现行教材中缺少此类教学内容,例如发生炎症时,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肿瘤产物中,相关检测手段和肿瘤抗原、激素类分泌物的`关系,应顺应医学的发展融合到教学改革中,强化理论和检验实践的联系。
1.2.4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教师照本宣科,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需要强化教师队伍,革新理念,以为社会培养素质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为教学目的。
1.3方法
1.3.1教改方法
1班按照教研组梳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即将传统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增加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班按照传统的病理学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
1.3.2评价方法[2]
1.3.2.1考核
理论试卷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有选择、填空、是非题、简答,涉及记忆、理解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考核内容主要是根据医学检验过程中出现的病理学表现拟题,着重考察,学生选择何种指标进行检验及分析病理学特征,进而阐述引起这种表现的病理学原因。
1.3.2.2阅卷
记忆性问题以教材内容为准,分析性问题答案由本教研室教师统一制定得分点,统一阅卷,密封阅卷。
1.3.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多个学科知识。
照本宣科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适应培养多种专业人才的高校的需要,同样也不适应汲取丰富医学知识学生的需要。
只有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深化改革,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的理论概念,以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
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组率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强化培养专业过硬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军英,刘元昀,狄柯坪,等.病理学教学改革创新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11(1):72-74.
医学检验教学 篇5
【摘 要】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备课程,因其与临床血液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故实践性很强,约有三分之二需要实验教学,如此看来,学生必须切实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那么探析其教学途径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本文基于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了解,就其教学途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途径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模式因过于看重专业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致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等有所束缚,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这一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途径十分必要而迫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途径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融合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因其教学涵盖了白细胞、红细胞等生理学、形态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造血组织等内容,如血栓栓塞和出血倾向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致病原因、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措施等,甚至研究了由临床其他各科造成的血液学异常[1]。故必须掌握常用的基本操作和技术,可见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新教学途径,以此提升教学实效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探析
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健康发展,以便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除了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基本技能,以及强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外,更应从日常教学途径着手,在此笔者提出了下述几点建议。
1.借助PBL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鉴于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对临床血液学疾病的诊疗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希望通过应用PBL教学法改善现状。
简单的讲,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2]。如针对白血病一节,我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每组为8~10人,并让学生公平竞选组长;然后为学生呈现了病例:该男性患者22岁,因咽喉发炎、头昏乏力、发热、淋巴结及肝肿大、牙龈及鼻粘膜出血一周而入院,并为其分发了血片、骨髓片;看到学生纷纷专注于思考病例和图片,我顺势抛出了几点问题供小组探讨,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项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患者检查结果中的血象、骨髓象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由此可以初步判定患者存在何种疾病及其缘由,若要加以确认还需检测什么;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其中有的罗列所学知识,有的查阅相关资料,有的分析病例内容,有的研究检查结果,成员配合较为默契,讨论十分激烈;最后根据学生的各抒己见、组长的汇报总结和组间交流评价,我作了要点总结和合理考评,而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强化。
2.综合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下是一个以学习-思维-实践-再学习-创造性思维为循环模式的学习时代,医学学习更是如此,唯有敢于创新和实践,方能取得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故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针对一些抽象性强的知识,如区别认识原始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核染色质,我巧妙的借用了身边所熟知的实物,即以粗针细线编织毛衣疏松的结构特点、手工编织毛衣厚密的结构特点分别比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的核染色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和记忆了知识,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利于其想象力的培养[3];同时我还擅长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学习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过程时,我则借助动画视频为学生呈现了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通过微观到宏观、静止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学生不仅清晰明了地掌握了知识,其思维也逐渐得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以助于锻炼其发散思维;此外我还经常基于已知事实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借助虚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约有三分之二为实验教学,而医学院校往往难以购置足量、昂贵的医学设备仪器供学生操作实验,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而融合了医学设备仪器性能与模拟仿真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可以良好的模拟实验环境、条件与仪器性能,并将其呈现在电脑屏幕中,从而打造一个真实的实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享受与操作真实设备同样的体验和效果[4]。经过验证约95%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更有助于实验技能水平的提升。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在医学检验专业和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均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召唤,创新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如可以引入PBL教学法、病例教学法、虚拟实验教学法等,以此着力打造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实效,进而推动医学检验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伦.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试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3).
[2]银晖.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15).
[3]韩爽.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
医学检验教学 篇6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专业面窄, 过于强调专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如何通过改革创新, 培养高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高级优秀人才,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院检验医学专业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围绕“检验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改变了原有教育模式, 在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优化并拓展教学内容, 与现代科技接轨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临床血液学检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最新版教材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 徐文荣、王建中主编) , 并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重新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摒弃重复陈旧内容, 引入当今临床血液学及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发展新动态;改变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以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途径, 包括各类参考书、文献资料和网络等。教学内容的扩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课程特点, 制定教学方案
1. 血细胞形态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主要内容, 也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摆脱形态学教学较枯燥的局面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对于初学细胞形态的学生而言, 血细胞种类繁多 (共有六大系统, 每个系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 细胞形态特征很难掌握和记忆, 而且细胞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某些细胞较难辨认。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细胞图片,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并按图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生动, 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使直观、具体的事物变得易于掌握和记忆。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我们搜集了大量源于国内外网站和临床工作积累的细胞图片, 制成细胞图片库, 学生可在课后上网观看学习。
2. 检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理论和实践关系紧密
的学科, 新形势下要求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临床检验技能操作,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还能根据临床资料作出疾病的初步诊断[1]。因此, 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临床, 特别在血液病的授课过程中, 更应结合临床资料, 融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同时, 我们还设置了病案分析和讨论课, 围绕某一项专题展开讨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对疾病做出诊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还带领学生接触临床工作, 通过临床见习的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
3. 实验教学是检验医学的重要部分, 而实验报告则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既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因此, 结合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特点, 本教研室制作了含中英文对照的实验报告本, 该报告本内容丰富, 包含本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实验, 每一个实验均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的重点、难点, 须掌握和了解的内容, 并附有思考题。在学习细胞形态的过程中, 要求同学对细胞进行绘图, 并描述其特点;每次阅片后要求学生练习书写骨髓报告,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带教老师从中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下一次实验中及时总结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实验操作竞赛, 从准备实验到报告实验结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煅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研结合, 学生参与科研
一门学科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推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本专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趋势, 包括一些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治的新进展等。另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论文撰写等。近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共指导了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
四、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新时期人才应具备自我认知、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学习型课程, 如举行了两次课堂讨论“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G-6-PD酶缺乏的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通过“导入-分析-讨论-总结”的模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安排临床见习、医学科研活动和知识竞赛等;鼓励教师制作教案和讲稿,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培养教师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水平[2],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 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通过师资培训来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新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呼唤,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医学检验教师, 首先应懂得本专业知识。本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在临床工作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在课余也坚持到临床学习和实践,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知识内容不断膨胀, 对人类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总之, 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 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2]王方芳, 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 :19-21.
医学检验教学 篇7
1 方法
1.1 教学过程
选择我校200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班(45人)为教改班,1班(49人)为对照班。
实验教学:教改班全部实验教学均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进行,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讲解,再让学生镜下观察,并通过学生端与教师端相连的端口将难理解的图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呼叫向教师提问,教师通过计算机鼠标点击学生通道,实时浏览和监控每一台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即在普通实验室上课,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理论教学:分小班上课,2班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均相同。
1.2 考试要求
(1)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
(2)理论试卷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抽取,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3)理论试题包含记忆、理解题,也有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题,对教材的覆盖面较广,且有一定的深度;
(4)理论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同一时间进行,考试试卷一律由教务处封装卷头;
(5)实验考核由学生自己在20套切片中随机抽取一套(每套10张),显微镜下观察,写出每张切片的病变名称和诊断依据,限时(30分钟)交卷。
1.3 阅卷要求
(1)答案以教材为准;
(2)教师统一地点、集体流水分题阅卷;
(3)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拆卷头后登分。
1.4 统计分析方法
(1) 2班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考试成绩分别以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
(2) 2班病理学实验考核成绩及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以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的两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水准。
2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班比较,P<0.01
(1) 2班的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成绩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2班学习病理学的基础课成绩相当,具有可比性。
(2)教改班病理学实验成绩为(94.64±3.58)分,对照班为(91.63±3.75)分,经检验,2班病理学实验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
(3)教改班病理学理论成绩为(83.00±7.09)分,而对照班为(78.32±8.78)分,经检验,2班病理学理论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结论
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桥梁学科,涉及多学科知识,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病理学理论学习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学习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应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教师在主控台计算机显示屏上监控每个学生的切片动态观察过程。每16台显微镜为一组画面,共3组,教师可以随时切换到任意一组进行观察,发现某一典型病变时可以切换为全屏进行示教,这种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的方式,既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观片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调整实验进度和内容,还可进行个别辅导,既保证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2],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筱红.新教学模式下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10) :91~92.
医学检验教学 篇8
1 美国大学医学院课堂特色分析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学制均为四年制:第一、二年为基础医学课,第三年为临床医学课和临床轮转,第四年为临床选修课和临床轮转。笔者选择旁听了二年级基础医学课和三年级临床公共课,概括其体系特点如下:①凝练授课时间。二年级《细胞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每周4次课,每次一堂课,一堂课一小时。在教师讲解的一个小时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因上课时间过长而精神涣散或是疲劳的情形。②注重教材选择。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研究结合,学科与学科交叉,强调教材内容延展性。课堂上教师授课提纲挈领,学生课后阅读量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突出教学展示。三年级临床公共课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PPT、短片、情景模拟等教学展示技巧,紧密联系日常工作实际。④强调课堂交互。借助设备、仪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多元互动,在教师与学生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美国学生上课必备笔记本电脑和答题器。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提出选择题让学生使用答题器进行选择,根据正确选项人数所占比例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看课件、做笔记和查资料在电脑上同时进行,在大幅提升听课效率的同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亦得到锻炼。
2 我国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思考
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理论课程是重中之重,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许多高校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新颖的课堂形式层出不穷:PBL教学法、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口头演示和现场答辩等。不论交互形式如何变化,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即知识的传授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是转移至学生自身。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大量有用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
笔者目前承担了一门医学检验继续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发现课堂问题尤为典型突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临床工作人员,上课次数少,教学进度安排紧凑,讲解内容多。存在以下特点:①课堂内容设置缺乏整体优化。授课教师照搬以专业书为蓝本制作的教案,甚少介绍学科前沿进展,更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②老套灌输式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无交流。③沿用本科生教材,难以适应高等继续教育要求。近些年在对本科生教材大力改革的努力下,培养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内容比例得到大幅提高,而这点恰恰是继续教育学生所不缺的,导致学生课上听重点,课后不阅读,为了考试而背书,课程结束后仍然不清楚临床检测反应背后的机制及项目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临床工作人员具有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实用的专业知识,对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强于在校学生,所以教材的正确选择与否、课堂教学技巧选择和师生交互方式优化在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启发与推动作用。
3 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检验学是在临床病情分析、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学科,涉及血液形态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专业。近年来,我们在日常临床检验工作中愈发认识到专业间互通的重要性,例如疑似结核病人的体液标本可送至临床微生物室确证培养,也可送至临床分子室进行PCR检测,两种方法在时间上相互补充,两种结果可互相对照参考。医学检验学还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性学科,根据临床标本来源和特性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检测,满足临床需求。21世纪以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猛,最新的技术方法已实现单个细胞水平研究。一方面,以细胞生物活动为根基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若不能在疾病新靶标发现的同时研发出相应的检测技术方法,长远来看势必阻碍临床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愈发强调“检验医师”在临床工作角色的当下,检验医师不仅要让医生了解检验项目容易出差错的环节并加以控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灵活运用检验专业知识,结合疾病发生机制,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那么,作为具有基础研究背景的临床检验任课教师的纽带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任课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局限于临床检验专业课本,还需具备不断向其他领域或专业拓展的职业精神。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关章节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对教师自身来说是一项挑战。
笔者将在医学检验继续教育课程中借鉴这两所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专题讲座方式中穿插章节式讲法,即以一种疾病为大背景,加入详细的基础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出全新的概念和完备的信息,充分发挥课堂教师引导的作用,将学生的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自然联接。同时,每次课程安排问答和答疑师生互动环节以及布置课后作业,通过邮件、微信通讯平台建立班级群,以便及时得到学生反馈信息、意见和建议。学生听课的兴趣被有效调动,了解了临床检测指标背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找,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其中积极进取的学生也可通过搜索拓展教材和文献自学生命科学前沿动态,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培养专业创新意识,提升自我竞争力,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思维的检验医师。通过新课堂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适合国内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摸索出一套合理的临床与基础学科交叉式教学模式,建立起由教师引领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以课内外紧密联动为特色的立体化医学检验继续教育模式。
摘要: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相对于其他专业教学更具特色,当前医学对检验医学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更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育水平世界领先,实地考察他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在美国两所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情况,通过比较两国医学理论课教学模式,探讨国内外课堂体系糅合互补策略,建立以教师引领、主动学习驱动、课内外联动的立体化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教育,检验医学,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颍,耿景海,周增桓.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3):218-220.
[2]刘政江.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以及带给医科院校的启示[J].农垦医学,2010,32(2):185-187.
[3]李望晨.国内外医学培养标准与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09-211.
[4]陈营.论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下第二课堂体系的建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106-107.
医学检验教学 篇9
1 夯实教师基础, 提高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起步较晚, 师资队伍多是年轻群体, 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但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是教师缺乏临床检验的经验, 这是制约检验教学的瓶颈所在。夯实临床教师自身的临床检验技能,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以附属教学医院检验科为依托, 采用集体集中见习, 自身定期实习, 定期考核等方式, 督促激励教师对检验专业技能的学习, 通过与高年资教师交流、到外院进修、开展讲课比赛等方式,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备课时, 教研室所有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都必须把自己承担的课程讲解一遍, 由其他老师进行当场点评, 现场提问答疑, 这种备课方式促使教师教材要有充分的了解, 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 重点内容能讲透, 还要多运用启发式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这样能促进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检验课程章节相对比较独立, 所以教师所讲课程最好每年都更换一部分, 这样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课程设置和内容, 有利于教师在讲课时系统而全面地传道、授业、解惑。
建立检验学科骨干负责制, 骨干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实验、科研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并重, 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研促教, 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在研究中进一步把握检验学的专业内容, 并且了解和掌握检验学最前沿的东西, 与时俱进, 提高水平, 并把掌握的内容和研究成果引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实验室为平台, 保证每个老师都尽可能进入到实验室开展研究, 并且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钻研专业内容, 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2 加强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检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3]。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医学前沿学科, 检验医学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需要扩充。而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 不可能包罗万象, 面面俱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 必须有所取舍,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传统与前沿性相结合, 本科与相关学科相结合, 删除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复部分内容, 强调重点与难点, 扩展学科热点。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要求以自学为主, 这样既保持了学科内容的相对系统性,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基础课程中与专业课相重复的, 可以适当有些删减, 或者是合并来讲。例如, 基础免疫学中的凝集沉淀实验, 完全可以用专业课临床免疫学检验中的实验所代替, 在专业课中讲解更有实用价值。一些专业课程具有形态学的特点, 对于这几门课程有些章节完全可以用实验课来代替理论课。例如临床检验基础中的常规检查, 如血液、尿液、粪便、体液检测, 可以在显微镜下边看边学, 充分利用显微互动实验室的资源, 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 并且更容易记忆。血液学检验也可直接从血液病讲起, 学生不仅贯通了医学基础知识, 而且更牢固掌握了各种血细胞形态。
医学检验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尚不完善, 四年制的课程中, 专业课全部集中在三年级, 这样教学比较紧张, 可以在一二年级的基础理论课中穿插一些专业课的知识。学生反映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总是深入不下去, 不知道哪些有用, 哪些更有实用价值, 可以采用见习的方式, 让学生定期到各个教学医院参观学习, 真正走入检验科, 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 回到学校课堂中, 听课时可以有的放矢,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3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创造性, 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解未知的东西、思考新的问题, 拓宽学生知识面, 这是所有老师努力想达到的, 这就要求检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多样化、现代化。
根据检验专业课的特点, 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式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维, 挖掘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潜能, 正确运用到专业课学习中, 争取教学效果最优化[4]。“观摩教学方法”适合实践性强的检验学科, 到临床检验科工作现场实地教学, 以适应检验专业高速、全面自动化的趋势, 有利于学生更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专业知识。优秀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水平, 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验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参与培训、自我学习、网站学习、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 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特别是针对比较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课, 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 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 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微观的结构具体化,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规范实验教学, 强化技能培养
检验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 巩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选修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逐步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既强调在实验实习中验证理论, 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检验专业教师要在实验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术交流式多种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增加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
检验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实验教学强化检验技能操作, 要求人人过关, 精益求精。在检验专业课开课之前, 开展专业课重要性教育, 让学生从基础抓起。一些形态学的实验课因带教难度大, 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 并且增加教师数量, 保证教学效果。制定实验室开放计划, 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数量, 鼓励学生强化训练[5];开展检验技能比武, 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每年开展1-2次检验技能操作大赛, 检验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制定激励措施, 扩大教师科研实验室的开放面, 采取本科生科技创新立项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法, 申请进入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工作。
检验实习时间是提高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 临床检验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训练, 能够逐步形成临床检验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实习阶段要求临床检验技能操作达到准确、熟练, 检验结果达到高质量, 毕业时能够独立开展常规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检验实习时应严格执行实习计划, 强化临床操作要求, 返校毕业考试时加试检验技能操作, 还要求实习生掌握医院检验科各类检验仪器的操作规程, 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了解检验科各项管理的程序和内容, 以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和提高对检验工作的管理能力。
5 完善控制体系, 监控教学质量
有效的教学监控是稳定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检验教学监控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 设立不同的监控点。教学前, 对任课教师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检验专业课预实验操作进行检查、督促, 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进行时, 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期末, 通过专家评议、学生评议、教师评议, 对所有任课老师进行排序。对于优秀教师, 可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进行示范教学, 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 对于评议结果较差的要进行帮助和培训。
6 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 着眼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以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检验医学素质教育应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医德和宽厚人文素养及自然科学素养, 具备科学思维能力,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检验疑难杂症,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有较好的沟通技能和与他人交流、协作能力, 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医学检验工作者[2]。
综上所述, 通过系统的教学改革, 师资队伍, 梯度建设有了合理布局, 课程建设趋于完善,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以及实习基地建设使得实践教学走向正规, 人才培养目标初显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录赐.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8 (3) :35.
[2]丁培杰.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31) :44-45.
[3]李福玲.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56.
[4]常虹, 王俊平, 路园园, 等.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开展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教育, 2012, 19 (1) :17.
医学检验教学 篇10
【关键词】分析化学通;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化学组份、成分含量、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医药卫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医学临床检验专业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分析化学基础、能熟练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顺利完成实验分析的学生是检验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中存在一种认为化学属于基础课,轻视化学学科的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加用心,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和授课方法,增加学生对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目的,笔者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主要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客观原因,我们目前的上课学时不能满足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因此就需要老师精简内容,根据检验专业的特点,自己选择适合的内容,打破教材的束缚,摒弃以章为单元的概念,将相关联的内容合并成一个个的主题。比如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后续的临床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打基础,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与这些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分析化学出现了很多新的仪器和新的应用,因此多给学生介绍这些新鲜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比如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测量问题,这是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中占重要地位的科学问题,对此可以结合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荧光、化学发光等仪器分析方法,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对每种方法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又可以看到这些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另外,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主题,综合大家的意见,由老师最终确定合适的授课内容,将必要的化学知识散布在这些专题中。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而是改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指导”的启发式教学法,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鼓励师生互动,强调课堂气氛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能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专题和案例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而要学习的分析化学知识就存在其中。在具体授课中,笔者的心得是:课前要精心准备大量相关材料,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难度与学生已有的分析化学知识相适应并且它们之间又环环相扣,这样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由事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可以给学生一定时间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讨论结束后,综合大家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重点讲解相应的分析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仪器分析中的色谱分析时,就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中药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但是目前却在国际市场遇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药成分复杂,难以对其有效成分定量分析,如何能够从一种中药中快速简便地定量分析某种有效成分呢?学生可以首先利用已经学过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等仪器分析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再由老师引入高效液相色谱的概念,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其中讨论,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留下一两个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扩展。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2]。特别是对于分析化学原理多、仪器复杂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条理清晰、具有大量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酸碱测定时,笔者加入了一段关于pH计使用的Flash动画,不仅有具体的测定步骤动画,还配有语音讲解和文字显示,学生学起来趣味十足,并且也更加记忆深刻。
3.适当进行双语教学
英语是国际化的语言,顺利阅读并查阅英文文献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时也为其以后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适当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节英语的比例,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过渡,避免学生因为完全听不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仅仅是专业词汇的学习,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词汇来解释问题,阐明原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克服了对专业英语的恐惧心理,增强了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汲取经验,并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风趣的授课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其自身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孙雪花,马红燕,于 浩,刘晓莉,田 锐,齐广才.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14):206-207.
医学检验教学 篇11
一、医学检验仪器概述
1. 医学检验仪器内容
在进行疾病诊断、救治以及药物材料分析过程中, 都离不开医学检验仪器这项工具, 它集合了光、机、电等功能为一体, 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中, 包含了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电子学、机械学、光学、放射等多种学科技术, 共同为我国医疗事业提供最佳的检验工具。医学检验仪器汲取了各项学科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也促进了医学检验仪器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 医学检验仪器的基本特征
医学检验仪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带着各学科的先进技术, 竭力为医疗提供器材技术保障。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 包括: ( 1) 复杂的结构。由于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项综合的仪器, 包括了光、机、电等, 因此所使用的各类器件繁多复杂, 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所有的仪器都趋向集成自动化发展, 增加了医学检验仪器的功能, 让整个结构更加紧凑复杂。 ( 2) 检验精密度高。医学检验仪器多用于检验疾病中所存在的物质, 以及它的组成、结构、特性等, 通过分析统计来最终确定结果。这项检验技术, 要求所有的检验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精密度, 才能确保整个医疗检验的成功。
除此之外, 由于医学检验仪器本身融合了各项学科技术的尖端前沿技术, 所有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均有所体现。因此, 可以说, 医学检验仪器本身就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发展, 更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产物。
二、医学检验仪器教学措施探讨
随着医学检验仪器涉及的各科技术发展推进, 也带动了医学检验仪器的发展, 走向了集成化、自动化、环保化发展。因此, 在医学检验仪器学科教学中, 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才能确保医学检验仪器与时俱进, 为我国整个医疗带来器材与技术的双重保障。
1. 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随着我国各项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也促进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发展, 同时作为各大医学院的专门学科, 无疑展示出医学检验仪器教学的重要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快速并熟练地掌握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内容的贯通实践, 系统地学习常用医学检验仪器的功能原理, 结构设计, 甚至具体使用维护等, 就必须对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重点突出重要的教学内容, 是进行医学检验仪器教学改革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 为了培养更多实用性的医学检验人才, 在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内容调整过程中, 会先涉及医学物理学、医学电子学、医学机械学等基础内容, 包括医学检验仪器的元器件功能、结构等, 再进行相关常用检验仪器的学习, 包括原理、结构、使用注意问题、故障判断、仪器维护等。例如, 在学习发光分析法章节时, 由于其在医院的具体应用普及, 因此应适当地增加教学时间的投入, 在掌握仪器基本原理外, 还要重点讲解定量分析、仪器结构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2. 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学中, 都积极引进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而医学检验仪器学科, 所涉及的信息知识量大, 包括各种仪器的品种、设计、原理、结构、注意事项等内容, 且还有许多抽象性的知识点。因此, 在医学检验仪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够更直观、清晰、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个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进行掌握,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可以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医学检验仪器的各种原理、结构, 节约了板书时间, 增加了教学内容, 有效的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医学检验仪器教学矛盾。而且, 由于医学院在检验仪器的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问题, 不能跟上新仪器的发展速度, 使得许多学校仪器落后, 与真正的医学临床脱节。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先进检验仪器的相关知识,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 模仿真实的仪器应用, 能够弥补学院仪器不足的缺陷, 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高仪器检验应用
由于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 因此也着重强调了其与实践的结合, 才能真正的提高其在医疗过程中的技术仪器保障。许多学校由于资金问题, 很难建立相应的医学检验仪器临床试验, 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 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可以让学校建立临床检验训练部, 组织进行生化、临检、微检等实践活动, 为医学检验仪器教学提供绿色实践通道。同时, 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检验机会。
当然, 在医学检验仪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例如, 与学习协作开展医学检验仪器实验室, 每周进行1 ~ 2次的动手实践实验; 展开一些医学检验仪器技能竞赛, 向学生多介绍前沿的科技知识, 拓宽学生的整体视野。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医学检验仪器教学过程中, 应该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结合教学工具的运用, 来实现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推进医工交叉学科———医学检验仪器发展进步的主要措施之一。
摘要:在医学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检验仪器已成为医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也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结合医学检验仪器的内容、特点, 分析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改革, 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等, 都促进了医学检验仪器这门医工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医学检验仪器,教学改革,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胥慧一, 张春潮.医学检验仪器的维护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08) :65-72.
[2]谢国明, 郑军.医学检验仪器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0) :927-928.933.
[3]吴岩.医学检验专业检验仪器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9) :72-73.
[4]侯艳, 曲以杰, 白耽.医学检验仪器学教学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 30 (0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