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2024-07-15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通用12篇)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1

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临床检验质量越来越重视[1]。检验数据是否快速和准确关系到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作为一种有力的证据对患者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 国内外均有对检验过程所出现误差的相应报道, 其共同反映在检验分析之前造成的误差约为70%左右, 所以对检验前相关工作应进行足够重视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针对我院两个病区患者检验误差进行比较, 本次选取患者455例作为临床观察, 其中A病区231例, B病区224例, 所有患者分别来自骨科、外科、内科、妇科等9个科室。A病区临床医生31名, 护士42名, 协助工作人员13名, B病区临床医生29名, 护士45名, 协助工作人员11名, 其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可纳入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A病区由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配合, 根据各项检验要求制定工作标准。将新近检验技术印刷成小册子下发到临床医生、护士、工作人员手中, 对各自在工作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详细阐述。检验科派专门人员与医、护、工三方进行沟通, 并定期参加会诊向临床医生提供可行性建议及最新检验技术。护士长定期召开例会向全体护士传达检验采集工作的重要性, 并组织护士对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在增强护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操作技巧和知识累积。检验科人员与护士 (长) 定期进行沟通, 将新近检验技术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传达, 尤其强调采集样本的重要性及时效性, 样本采集部位应严格遵守检验科规定。护士根据检验科制定的工作要求与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在结合检验科下发给协助工作人员的印刷小册子情况下对相关问题进一步讲解, 使工作人员将采集样本在具有时效性的前提下, 保证质量、数量送达检验科进行检验。B病区按照原有工作制度进行工作。干预期间院方派专门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记录。最后采用自制表对本次干预评分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χ2检验, 计量资料表示, 组间比较检验t, 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研究结束后对两个病区患者检验误差进行比较, 其中A病区231例患者中, 有21例出现检验误差, B病区224例患者中, 有45例出现检验误差, 两组误差出现情况进行比较后χ2=11.0926, P=0.0009。A病区患者出现误差情况明显好于B病区。通过对两个病区临床医生、护士、工作人员进行评分发现, A病区进行针对性干预后, 医、护、工三方自我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情况对患者影响明显好于B病区。见附表。

3 讨论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这关系到检验是否准确有效[3]。采集前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药物情况、心情及身体情况;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采样时间、采样部位、采样体位、采样量、采样步骤等;采集过程后的影响因素有运送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光照及存储过程中的各种反应。

临床医生必须对该科室的相关检验技术非常了解, 在初诊后判断患者应该使用哪项检验进行检查可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反映[4]。

护士仔细对检验单进行阅读, 对患者应采集的血液或体液、尿、便或其他类检验样, 按照检验科制定的工作要求严格进行。在此特别强调护士作为前期工作的一个重点, 要及时与多方沟通, 尤其是与患者的沟通尤为重要。检验前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言明检验重要性, 检验前是否需要空腹, 是否需要停服某类药品, 饮食注意, 对部分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相应心理干预, 是患者在机体功能复合采集标准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状态接受采集。当采集工作进行完毕后, 护士应将嘱咐工作人员及时将采集样送往检验科检验, 注意保持采集样质量及时效确保检验工作及时进行。

总之,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既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更是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 应该将之纳入医院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全体医务人员严格遵守相关流程。同时要对包括医生、护士和患者本人就检验前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有关交流, 使大家对样本的质量控制问题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摘要:选取455例患者作为临床观察, 针对病区内护士、工作人员、临床医生进行研究。其中A病区对临床医生、护士、工作人员进行检验科制定的标准进行针对性干预, B病区按照以往工作流程。最后A区和B区两组患者出现的检验误差情况及医、护、工三方自我意识、专业知识技能、多方沟通情况、对患者干预情况等四个大项, 采用医院自制评分表进行分析。结果 A区患者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情况明显好于B区患者, 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通过针对性干预发现, 医、护、工三方自我意识、专业知识技能、多方沟通情况、对患者干预情况评分明显高于未进行干预的B病区。检验准确性保障的前提为保证采样质量, 在护士、工作人员、临床医生及检验科四方进行有效沟通, 对检验技术进一步了解以保证检验方向、采集、运送这些检验前工作准确并顺利进行。

关键词:医学检验,误差,沟通,针对性干预

参考文献

[1]彭陆衡.医院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8) :138-139.

[2]王景胜, 刘性君.常见的临床检验误差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6) :3783-3784.

[3]宋敏, 陶华林.临床生化检验分析测定前的误差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3) :282-283.

[4]周立红.探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与相应解决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27) :218.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2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1】

【摘要】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认识交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检验分析;质量控制;检验项目

1 前言

在检验的质量控制中,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高度重视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明显改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的最重要因素,而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2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项目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和使用,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方法。

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要主动及时了解医院开展的新的检测方法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检查的项目,它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所以,检验科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师进行沟通,向临床医师提供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对于临床需求但技术尚不成熟,以及已淘汰项目要及时告知临床医师;要及时向临床医师推荐新项目,介绍临床意义,注明不同仪器不同方法参考值以及收费不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

3 重视临床医护人员作用

临床医生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熟悉检验科的各项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并根据患者病情、诊断和疗效监控需要正确选择检查项目,这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例如“三P”试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为阳性,而晚期为阴性,如果临床医生在不了解实验窗口期的情况下选择该检查,就会做出错误判断。

4 加强与患者沟通

标本采集前患者准备是分析前重要组成部分,在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的了解,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患者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首先是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其次是可变因素的影响,由于进食的成分、饮食习惯对标本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影响,同时血液许多项目正常参考值是以空腹血样为统计标本。

因此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并空腹12 h后采血。

比如进食后可使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无机磷降低。

血糖饭后1~2 h明显增高,3 h后才可恢复正常。

高脂肪饮食后甘油三酯的水平是空腹的10倍多,因此甘油三酯检查最好素食3天,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增加,导致血清浑浊、结果增高。

做糖耐量试验的前3天嘱患者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也不可忽视,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3]。

血液化学分析要特别注意,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可致低血糖症;抗生素、抗结核药可引起肝损害,使ALT升高;维生素C可以引起肌酐、尿酸、胆红素、AST/ALT、葡萄糖的升高,消炎痛可以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增加等。

因此在采集标本前,应暂停使用对所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减少药物对监测的影响。

另外采集标本的患者应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或安静一段时间后进行。

5 标本的正确采集

5.1 标本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即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来采集标本,注意采血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静脉采血,应取座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血液抽出后要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防止出现小凝块,抗凝剂比例要适当;

5.2 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以BD公司的真空管为例,原则上按红头管、蓝头管、金黄色管、橘红色管、绿头管、紫头管、灰头管顺序采血。

有报道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标本溶血占溶血标本的62%;

5.3 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h,采集标本时要检查医嘱用药情况。

6 标本的正确传送

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要保证有专人运送,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安全,防止震荡、防止标本被污染,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到检测实验室。

特别是对怀疑又高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要求运送,严格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7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参考文献

[1]李晓洲, 王永杰, 陈复兴, 骆晓梅, 高惠. 浅析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J]. 东南国防医药, ,(01).

[2]张国平, 郭超群. 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5).

[3]黄幼香. 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的几点体会[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1).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研究【2】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一项严格而重要的临床工作,检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程度判断,然而在检验分析钱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操作医师方面的影响、病人自身方面的影响,也有标本采集和储运方面的影响,笔者通过简单总结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53-01

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分前、中、后 3 个阶段的控制,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通过检验人员的标准化操作,建立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使检验结果在这两个阶段得到有效控制。而分析前的质量常被检验人员忽略且难以发现。据报道,检验误差 60% 以上出自于检验前质量的不合格。可见,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质量保证中的重要环节。

1.申请单书写不规范

目前临床医师常出现的问题有检验项目不明确、患者信息错误或缺少、未注明标本采集时间、用药情况和临床诊断、遗漏其他相关信息。检验人员在接到样本时要认真核对检验申请单,包括患者姓名、检验项目、唯一标号等基本信息,标本容器选择是否正确,标本是否溶血,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临床医师重新留取标本,建立不合格标本记录。

2.患者准备不充分

2. 1 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准餐后,血中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血磷、血钙、尿酸、白蛋白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如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 ≥16 h) ,血清中白蛋白、补体 C3、转铁蛋白、血糖含量下降。因此除急诊患者或特殊情况,一般主张空腹 12 h 后采血。

2. 2 运动对结果的影响

剧烈运动或寒冷可使白细胞总数一过性增高,情绪紧张可使血糖含量增高。因此采集标本时患者应处在基础代谢状态再进行。

2. 3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为了得到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須事先停用某种药物 2 ~3 d,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因此临床医师应在申请单标注用药情况及时间,当临床诊断与检验结果不符时及时与检验科沟通了解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

2. 4 体位

直立时血容量比平躺时减少 600 ~ 700 ml,卧位到直立时血容量减少 10%。静脉采血应取坐位。

2. 5 生活习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吸烟、酗酒、素食都对检测结果均造成影响。因此采血前 72 h 不饮酒。虽然以上情况均为患者准备不够充分,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准确,但是大多数情况为病人并不清楚或者临床医生没有告知,如果条件允许检验科可多做一些宣传,加强临床对检验要求的了解,或打印一些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多做解释的项目或标本留取方法的宣传单,各科室进行发放。

3.样本采集问题

3. 1 止血带绑扎时间太长

止血带扎带 1 min 会导致白细胞、血钾、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检测结果增高,静脉找不到时拍打手臂比静态采血的血钾浓度高 0. 8mmol / L 以上。因此进针后即刻松止血带 ( 应在 1 min内) ,找不到静脉时及时更换部位。

3. 2 抗凝管选择错误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应选择合适的抗凝管。如抗凝管使用错误,一定不要把标本随意转移到含正确抗凝剂的抗凝管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量失调会影响检验结果,如血液与枸橼酸钠的比例由 9 ∶ 1 降低为 7 ∶ 1 时,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 APTT) 测定结果显著延长。因此真空采血不可中途停止,应以血液不再流入试管为止。

3. 3 输液同时采集血标本

输注的液体不仅会稀释血液内物质,同时输入的物质局部浓度过高,此时所得检测结果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应在停止输液 1 h后采血,当重症患者输液又必须采血时,应选择对侧肢或远离输液部位采血。

以上多为临床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工作中粗心大意造成,因此应多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及医学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

4.标本传送不及时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科,一般不得超过 1 h,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血气应密封立即送检,天冷时白带、精液标本应保温送检,标本需送到院外检验时,凡测血清或血浆成分者,应先分离血细胞,血清或血浆 4 ~10℃条件下运送。

5.检验科预处理出现的问题

样本开盖过早并未加罩防止挥发。应在检测前几分钟开盖,开盖后立即检测,检测完毕加盖防止挥发。检测前应注意样本低温保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抽完血后应始终放入冰浴内保存。冷冻保存的样本取出后处置不当,冷冻保存的样本取出后 3 步处理: 完全溶解、颠倒混匀、重新离心并将处理步骤写入标准作业程序( SOP) 文件。

6.结语

对于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质量缺陷、因素复杂、责任难确定等,使得很多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很难进行工作。解决该类问题,主要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加强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医院应安排新毕业检验人员进行临床轮转,了解临床工作流程及对检验科的实际需求,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把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作为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并定期的举办讲课,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使其工作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吕珏. 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 临床检验杂志,2007,25( 6) : 468.

[2] 陈梅,黄丽云,谢文锋,等. 检验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 4) : 170.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措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主要研究了2013年1月至12月发病初期就来到我院治疗并进行医学检验的患者, 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有126例患者是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 其中男患者共102例, 女患者共24例。年龄分布为21~68岁。综合分析这些患者的所有资料, 并把这些资料拿出来相比较, 其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可以忽略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2 方法:

首先, 要广泛搜集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既要包括患者基本资料, 对于医学检验前医师关于病情的陈述内容也包含在内。只有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这些信息, 我们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然后,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 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造成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主要原因如下。

2 原因

2.1 样本采集:

样本的采集工作是引起分析前误差的最主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 有些分析前误差是由于样本采集过程中发生了某些意外, 其比例占总数的90%以上。有多种因素造成了实验室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 主要包括: (1) 患者在样本采集前的自身身体状况, 比如有的患者在医学检验时情绪过于紧张, 还有一部分患者在检验之前曾服用药物、大量吸烟、酗酒或摄入了大量的脂肪等。不仅如此, 有些技术性因素同样对误差造成了影响, 比如检验单的核对出现了问题等。在此次研究中, 有72例患者 (57.14%) 是由于采集样本前就出现了意外状况, 最终导致了分析前误差, 有12例患者是由于情绪不稳定, 有24例患者在检验前误食了药物, 有27例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存在不健康的现象, 由于检验单核对出现问题的患者有9例。 (2) 实验中, 样本采集时可能出时间、部位和步骤不合适的情况, 如果在样本采集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 所得的检验结果都可能和真实情况产生巨大的偏差。在本次研究中, 由于样本采集出现问题引发分析前误差的总人数为27例 (21.43%) , 其中有12例患者是由于不恰当的采集时间引起的误差, 9例患者的采集部位不准确, 而由于采样不规范引起误差的病例为6例。 (3) 样本的运送和储存问题也是造成误差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今, 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工作者提高了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从本文分析来看, 在样本采集完成之后, 由于运送和储存问题造成分析前误差的总人数为15例 (11.9%) , 其中6例是由于运送样本的过程中造成了误差, 9例是样本在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2 仪器试剂问题。

(1) 仪器方面:检验人员对仪器的特点、构造不能够深入的了解, 对仪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没能很好的把握。对于有些检验试剂, 新产品已经逐步替代了旧产品, 但是检验人员没有注意到相关规定的改变, 并随着规定的改变调整试剂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由于这种疏忽大意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准确的现象也非常常见。 (2) 试剂方面:检验人员在用试剂时对试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2]。同时, 在试剂采购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这些产品大大降低了医学检验的准确性。还有些国外的检验设备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内生产的检验试剂, 这种不匹配的现象也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问题。在本文中, 由于检验设备与检验试剂不匹配而引起分析前误差的病例为12例 (9.52%) 。

3 讨论

3.1 对样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从本文中可以发现, 产生分析前误差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于采集样本之前的准备阶段而引起的, 比例高达57.14%, 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 着重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在样本采集之前, 检验人员要提前通知患者在饮食、情绪和用药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患者有所准备, 减少由于患者由于准备不足而产生的分析前误差。同时, 我们要找到在信息记录时出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核对方面。因此, 医学检验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 保证检验单的规范化程度, 还要对每一张检验单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相关的检验流程不出现错误。在样本采集时, 针对采样时间不合适、采样部位不准确以及操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造成的误差, 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方法进行完善。例如, 检验人员必须提前告知患者在检验之前保持空腹状态, 要求患者保持半小时的坐位姿势。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 必须采用未输液的侧坐位, 对于采集过程的步骤以及数量必须进行严格的规范, 要坚决避免凝血和溶血现象的发生。对于样本运送和储存问题同样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要不断完善样本的运送管理制度, 对样本进行详细的检查, 排除不合格的样本。在样本储存的过程中要建立样本储存注意事项, 提高样本的检验效率, 缩短样本的检验时间。

3.2 加强试剂管理和设备检验:

从本文来看, 有些仪器是医学检验必须要用到的, 因此使用频率非常高, 这种高频率的使用对仪器的损耗相当严重, 正是由于这种损耗, 所得出检测结果和真实结果往往相去甚远。有些检验对精确度的要求极为严格, 当我们对所得结果的精确度存在要求时, 就必须确保人工操作不出现问题, 防止分析前误差的产生。我们对试剂购买的来源也要严格把关, 不要从不正规的公司购买试剂, 并且, 对检验试剂的类型、浓度和使用环境必须有清晰的了解, 只有这样, 检验质量才能有所保障。有些时候, 医院要自行配置药液, 在配置药液的过程中一定要选用富有经验的医护人员, 确保在配置药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出错误。与此同时, 试剂和设备匹配不合理所引发的分析前误差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 为了避免这类误差的产生, 我们对试剂与设备的管理必须进一步规范化。例如, 医院必须有专业的检验人员, 全面做好设备的维护和检验工作, 对于检验完成的试剂一定要储存起来, 并确保储存过程不出问题, 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 以备查验[3]。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从样本采集的各个环节下手, 切实保证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以及运送、储存过程不出问题[4], 降低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患者的健康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探寻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原因, 并给出相应的办法解决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方法 以我院2013年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126例患者, 这些患者都在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误差。通过对研究数据系统全面的分析, 总结出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出现的原因。结果 在所研究的126例实验对象中, 有114例是因为在样本采集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从而引起了分析前误差, 比例为总数的90.48%。其具体表现为:有72例患者是因为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其比重为57.14%;还有27例患者是因为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这种因素的比例占总数的21.43%;在样本采集完毕之后, 还有15例患者由于意外因素产生了分析前误差, 占11.9%。除此之外, 还有12例患者是由于试剂或设备因素产生的分析前误差, 占9.52%。结论 我们必须重视样本采集的整个过程, 加强对其质量管理, 从根本上杜绝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产生, 保证临床医疗的准确性。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锐, 阴莉莉, 林松峰, 等.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信息, 2013, 26 (7) :334-335.

[2]郝翠珍.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0) :1779-1780.

[3]周立红.探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与相应解决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1, 2 (9) :218.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5

当前的医学检验技术和精度不断提升,为医学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并且成为了临床医生的诊断依据,大事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检验人员对于检验分析之后的检验质量较为重视和关注,而对于检验分析之前的误差控制却缺乏足够的认识W,这样的操作意识和重视偏差会导致最终的检验结果和客观存在的事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到了临场医生的准确诊断,不但造成了患者病情的延误,甚至严重时会危机其生命。因此,为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需求,加大临床医学砸检验分析之前的误差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针对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试剂和器造成的误差因素、样本采取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发生的样本误差因素进行剖析,以证实在医学检验的前后所形成误差的因素的发生条件。现将经验汇总如下。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6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保证;检验分析

1 前言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应用,临床实验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能够给患者带来极为科学、重要、有益的医疗信息,也便于评估、预防、治疗、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临床检验报告单代表着医疗正式的医疗文书,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需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所以,务必要使得临床检验结果保持准确性。而这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电脑化、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标准化的临床检验给临床提供了精确的结果,但是不管工作中哪一环节稍有疏漏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误差,而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下面笔者就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0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2 临床检验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临床检验已成为临床诊治疾病、判定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很多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如:患者的状态、药物、样本溶血、样本保存温度及放置时间等。近几年,各个医疗机构都引进了精密度越来越高的生化分析仪,但分析仪之外的影响因素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生化分析仪是不够的,样本采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在临床临床检验中,通过交叉配血、血液培养、临床检验、常规检查等方式来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应用到临床治疗和临床诊断中,标志着血液检验已成为完善治疗方案、快速诊断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送检不及时、标本容器不合格、采血时间不合适、采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那么往往会影响到血液标本的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和诊断造成延误,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而死亡。临床检验结果在准确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与血液送检时间、患者溶血标本、血液采集的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由于工作失误或者工作量大,而导致没有按时完成血液标本的检验,那么很容易就会污染血液标本,对血气分析、血小板、乳酸、血氨等指标造成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失真。同时,临床检验结果也很容易受到患者状态生物因素的严重影响,如民族、性别、年龄等其参考区间也是有不同的,因此,不能单凭检验报告单提示的升高或降低来作诊断,而应权衡各种因素再下结论并治疗。另外,还有些可变的因素,如情绪、运动,昼夜的生理变化、体位、饮食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酒精,可使乳酸、尿酸、胆固醇、钾元素含量、血糖含量、肾上腺素升高。

3 如何有效加强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3.1 在采血过程中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工作中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掌握护理标准及护理工作制度;熟练掌握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加强“三基”技能培训,提高采血成功率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杜绝差错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确保标本的唯一性。临床护士抽血时一定要贴好标签,包括性别、床号、姓名、病历号、检查项目、采集标本时间等。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医生填写检验单的病历号写错,当输入后就会出现了另一病号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到时检验结果出现较为严重的错误。

3.3 验收标本也是检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验收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抗凝血有无凝块,有无溶血,标本量是否足够,检验单和标本的一致性等,以便于日后查收报告单的凭证,这项在我们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医护人员互相猜疑指责而无证据可查,造成责任难确定的问题。同时,仪器的校准应作为质量控制的一部分而先于检验前进行,以消除不必要的系统误差,为后面检验质量提供稳定的分析环境。因此,检验科也应该重视硬件设备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3.4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例如某医院以先进设备为支撑,已实力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以创新为动力,紧跟检验医学和肿瘤学发展的步伐,注重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突出肿瘤检验诊断的特色和优势,采用高质量的检测技术为病人和医学科研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大部分常规检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其中90%的检验项目能及时或当天准确报告结果。参加国家卫生部和重庆市检验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历年均取得优秀成绩。目前开展了300余项检验项目,对肿瘤和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病情检测和预后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检验项目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为了突出肿瘤特色检验技术,发挥肿瘤诊断新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特作用,率先在西南地区引进和开展了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该新一代检测肿瘤的生物芯片技术利用生物芯片高通量集成原理将12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制成蛋白芯片,采用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和综合分析。该蛋白芯片技术具有无创、敏感、特异、简便的优点,其检查费仅12种单指标总价的三分之一。

3.5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管理。要对照《通报》中列举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我厅印发的《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迅速开展自查自纠,不符合规范、办法、指南要求的,要立即加以整改。要举一反三,认真查找本单位依法执业、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杜绝隐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實履行职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违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南志敏,田颖,史丽红等.影响血液学标本的质量因素,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21.

[4] 苏志春,林天津.临床检验的前期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35.

[5]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02)

[6] 胡青,郑霞,汪华,童红斌.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09)

[7]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医疗保健器具. 2007(08)

[8] 徐苏宁,叶晨. 临床检验尿液分析室间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6(17)

[9] 武永康,唐江涛,王兰兰,李立新,王海华. 临床实验室前处理系统实现样本自动接收的应用研究[J]. 检验医学教育. 2010(04)

[10] 徐凤华,门剑龙,陈乃荣.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01)

作者简介: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7

1 临床医生检验单的申请

检验申请单应提供以下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 (门诊号) 、性别、年龄、送检科室、病室、床号、诊断、送检标本类型、申请检验项目、申请医师的姓名、申请日期、以上内容要求填写清楚, 字迹工整。

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注意的问题, 患者在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是实验前质控的重要环节, 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酒、饮水、用药、运动、工作条件、精神情绪、抽血时间等, 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抽血前的告知非常重要。

3 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管帽的颜色不同, 代表所含的添加剂成分不同, 根据检验项目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如错误使用采血管, 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肌肉注射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利多卡因、苯巴比妥、异丙嗪可引起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

5 标本的采集

5.1 标本的采集时间

(1) 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原则上晨起空腹采集标本。

(2) 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时间:血培养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

(3)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病毒性感染抗体检查, 应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集;药物浓度, 采血进行药物监测时, 应遵医嘱取血。

5.2 采集最合乎要求的标本

(1) 抗凝剂的正确应用: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标本的比例必须准确无误。

(2) 防溶血、防污染:防止容器不洁, 化学物质污染。有的还要防止标本接触空气。

(3) 患者的姿势: (卧位、立位、坐位) 及止血带的松紧都可影响某些检测结果。

(4) 防止人为差错:不但可能造成临床医生的诊断错误, 贻误患者的病情, 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6 标本的正确运送

血标本采集后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方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并确保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果运送距离较远, 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 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 再送往实验室;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 要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向上垂直放置。

7 标本的验收和保存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实验室标本接收制度对检验申请单、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等内容逐一核查, 严格验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验。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 按照实验室标本拒收制度退回并说明原因, 做相应记录。不能马上检测的标本, 应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中保存。

从以上诸多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来看, 如不重视检验结果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将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甚至还会误导临床的诊断。因此认识和控制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不仅仅是检验工作者的职责, 也有赖于医院广大临床医生和护士们的配合, 使检验结果能客观真实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伟民.浅谈护理工作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69.

3485例术前梅毒检验分析 篇8

关键词:术前传染病检测,梅毒螺旋体,阳性率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术前传染病相关项目检测,目的是降低医源性感染率,减少医疗纠纷,同时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现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术前患者梅毒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临床各科行手术前传染病检测患者3 485例,其中男性1 465例,女性2 020例。年龄最小2天,最大79岁。采集无抗凝静脉血1~3 ml。

1.2 检测方法

进行梅毒血清检测,具体为:(1)梅毒初筛实验:采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实验(TRUST)方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2)梅毒特异性实验:采用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PA)法,试剂盒为日本富士公司生产。

1.3 仪器

采用芬兰进口的MK3酶标仪。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患者梅毒抗体(TP)阳性检出情况

3 485例患者中TP阳性224例,阳性率为6.43%。

2.2 不同性别患者术前TP检出情况

女性TP阳性率高于男性,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不同年龄患者术前TP检出情况

在224例TP阳性患者中,<10岁组患者占4.31%;10~25岁组患者占26.35%;26~40岁组患者占42.86%;41~60岁组患者占19.94%;60岁以上组患者占6.54%。

由此可见,TP阳性率以26~40岁组最高,10~25岁组次之。<10岁组患者TP阳性率4.31%,多为母婴垂直传播,可见梅毒有低龄化感染趋势,这主要和26~40岁组女性处于生育期有关。60岁组TP阳性率较往年略高,多在白内障手术前检查中发现。

3 讨论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 299例, 其中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1.2 分析方法

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数量, 以及实际临床检验中标本的不合格率, 并详细分析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 结果

所有11 299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不合格标本57例, 占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1.04%;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不合格标本7例, 占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0.12%。所有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总不合格标本64例, 占所有标本的0.57%。现将不合格标本详细情况统计如表1。

在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中, 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57例中, 标本量少40例, 申请单填写不祥4例, 标识错误8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0例, 超时送检1例, 有单无尿3例;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7例中, 标本量少3例, 申请单填写不详0例, 标识错误0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1例, 超时送检2例, 有单无尿0例。不合格标本中, 绝大部分都来自住院患者, 最主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是标本量少, 然后是标识错误和申请单填写不详。现将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对比统计如表2。

3 讨论

检验科的根本是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检验工作, 才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的利益。在相关文件规定中, 标本在分析之前, 一共有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实验室内传输运送等程序。在标本分析之前的所有程序中, 大部分工作均不是由检验科人员来完成的, 有的工作是护士完成、有的工作是医生完成、有的工作是患者完成、更有甚者是患者家属完成。这就对其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为不合格标本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有研究报道称, 分析前误差主要有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医生开出申请单不合格、采集或留取标本时间不对等。

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首先是由临床医师开出检验申请, 然后再进行下面的程序, 医师在开具检验申请的时候, 应该详细填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病房号、住院号、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所住科室、以及申请医师的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申请的目的等, 另外还要将该化验单的唯一条形码粘贴好。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其关键是患者准备, 临床医护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又恰恰容易忽略掉这一个因素。有很多研究报道均显示, 患者的用药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患者的饮食对检验结果亦有影响。比如选择尿蛋白检查的患者为肾炎患者时, 由于肾炎多应用青霉素治疗, 而患者青霉素的排泄90%以上都是经过尿液, 这就使得尿液常规检查受到了影响。再比如大量使用头孢霉素类药物, 或者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类药物的时候,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另外, 尿蛋白检测中, 情绪激动会导致弱阳性出现, 剧烈运动也会造成弱阳性, 而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就会造成尿糖阳性。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 其难点是标本采集量和采集时间, 是应用过程中, 应该加强患者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完善、加强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2) :237-239.

[2]应巧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4) :95-96.

[3]王丽, 余上海, 唐德羽, 等.尿干化学分析测定与尿沉渣镜检结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3) :8157-8158.

[4]林一民.尿液常规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重庆医学, 2004 (7) :1097-1099.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10

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在不同病程做的检验结果仅是对该病程的反映。例如: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只在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 但持续时间较短, 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 h会升高。诊断心肌梗死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磷酸肌酸激酶3项实验, 但实际上这3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 h出现阳性结果, 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 h和20~80 h阳性率最高, 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而选择实验, 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 还可能得出错误判断。

因此, 医师根据需要及时正确地开出检验申请单, 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床号、病历号及申请的检验项目;②原始的临床诊断;③原始样本采集日期和时间;④正确使用检验报告单, 以便检验人员的正确填写;⑤要求检验人员特殊注意的检查应标识 (如细胞的具体形态等) 。

2患者的准备

检验前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和正确, 这与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否充分, 患者是否遵医嘱去执行有很大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有患者拿了检验申请单就来到检验科要求抽血, 这样的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大, 甚至会使医生得出错误的诊断, 这就要求各级医务人员要有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的思想, 明白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固定的因素

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

患者的情况和状态对能否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影响, 许多非疾病因素都能影响测定结果。

2.2.1 饮食

进食会影响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而许多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是以空腹血测定为基础的。因此, 许多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心肌酶谱测定必须坚持禁食12 h后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大幅度升高, 而高蛋白饮食会使血中氮、尿素和尿酸升高。患者采血前晚应停止饮用咖啡、浓茶、饮料, 更不能饮酒。

2.2.2 运动

剧烈运动可加快机体有氧和无氧代谢, 引起钾、钠、钙、肝功能、肾功能检验结果异常。因此, 采血前询问患者有无剧烈运动, 如参加运动会、球赛等, 若有, 采血最好在患者休息30 min后进行, 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误诊误治。

2.2.3 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 它具有还原性, 在血糖测定中若用福林―吴方法, 可使结果升高。若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并使结果降低。可使AST、BIL、Cr、UA结果升高, CHO、LDH、TG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 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 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 (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所以, 采集样本前应充分了解各种药物对各个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 甚至为了某种测定应停用某些药物[2]。

3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其中包括:

3.1 采集时间

许多激素在24 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血培养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 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 抽血7~10 ml。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 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 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1 h、2 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激酶, 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 分别在发病2~4 h、4~12 h和6~9 h, 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 提高检验准确性。

3.2 采集姿势

人的体位, 体位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 也包括血液成分的改变。从卧位到直立位, 所采血标本的测定值有升高的趋势。因为直立位时静脉渗透压增加, 部分水分转移到间质, 血浆总量较卧位少12%左右, 使血液相应浓缩。正常人站位比卧位结果升高。所以,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

3.3 采集标本的方法

严禁在静脉输液端的胳臂采血, 绝对禁止从输液管中抽血。止血带的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影响检验结果, 如时间过长可使AST、ALB、Ca2+、ALP等结果升高。所以在采集标本时, 应尽量缩短用止血带的时间, 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 血液抽出后,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 将标本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 防止出现小凝块, 抗凝剂比例要适当。在抽完血后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采血试管上要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上一致。

4标本的正确传送

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 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 保证输送的及时性,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实验证明, 有26种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异, 只有使用新鲜的标本, 检验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3]。同时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止过度震荡, 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 防止标本被污染, 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 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水分蒸发等, 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 严密包装, 防止传染他人。

5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 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 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 标本容器是否正确, 是否溶血, 抗凝血中有无凝块, 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 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 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 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 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因为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责任难确定性等因素, 使得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提高认识是关键, 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 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及业务上的要求, 举办业务讲座, 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士的思想认识, 完善规章制度, 使医疗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其次,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分析, 找出薄弱环节, 及时改进,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2]。建立医疗质量反馈信息系统, 收集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 同时可以评估质量控制效果, 完善管理内容, 调整管理对策, 为临床医生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方法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要求, 以期获得合格检验标本。结果进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完善了检验程序, 保证了检验质量。结论全程控制检验质量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28.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45.

医学检验分析前论文 篇11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关键词】临床检验标本;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宣教培训【中国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41-0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检验标本共有546例(其中2010年448例、2011年98例),由于质量不合格,按照不合格检验标本处理程序被退回。1.2 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448例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及产生的原因,制订如下改进措施:①按照医院管理年的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的培训;②建立相应规章制度;③进行方法改进;④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对重点科室进行针对培训以减少不合格标本发生,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观察效果1.3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宣教培训前与宣教培训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的改变。2 结果2.1 2010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 见表1。表1 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例,%)由表1可见,不合格检验标本中以尿液、血液标本的比例较大。2011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较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2.2宣教培训前、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率 见表2。表2 宣教培训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由表2可见,宣教培训后各种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发生率比宣教培训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进行宣教培训在保证检验标本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保证检验标本的有效性。3 讨论3.1 不合格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导致分析前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血标本不合格主要为以下主观原因所致:①溶血主要见于采血时未及时取下压脉带;②抽血后未将针头取下将血样直接注入真空试管内,个别由于血标本转运过程中剧烈震荡;③凝血多由于抽取血标本后,未按要求将抗凝剂与血标本充分混匀或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合适或试管内未加抗凝剂;④采血量过少常因静脉穿刺过深或过浅;⑤血气分析标本应该抽取患者的动脉血,由于技术原因抽取了患者的静脉血,有的未及时送检;⑥血管选择不正确,在患者输液侧肢体抽血等。在不合格检验标本中尿液标本、粪标本及体液标本的比例较高,分析其原因,不合格主要是留取的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所致;采取时尚未留取有血液或有黏液的部份;体液标本(主要是脑脊液和胸腹腔积液)不合格与护理部门未意识到病房标本送检流程的缺陷有关。由于尿、粪标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后放置于标本台上,体液标本由医生采集后放于标本台上,标本送检不及时出现标本不合格的现象。痰漱口后深咳嗽得到真正的痰,而结果大多数为唾液,所以不合格的标本的比例较高。3.2 处理措施:1)按照医院质量管理年的要求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宣教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由检验科负责质量控制的人员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医生开检验申请单、患者的准备、各种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标本采集及标本运送)及其控制、质量管理、真空采血器的标准化操作等。以书面的形式将对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及汇编成的宣教手册发放给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遇到相应问题能做到有据可查,从而避免标本留取过程中的偏差。在培训期间对新上岗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技术的操作训练进行岗前培训,将此内容纳入科室目标考核范围。2)检验科应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辦法的要求建立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做好标本接收交接记录,对分析前不合格的检验标本按不合格标本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3)加强与护理部联系,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增强护士质量意识。①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分析前检验标本不合格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按不合格标本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通知所发生科室的护士长,及时查明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讨论,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②护理部要求各科加强护士对检验标本质量意识的教育,使护士深刻认识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重要性,对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各种方法进行主动求知,从主观上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标本留取在各个环节出现偏差。4)护理部充分发挥护士长职能,减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因素。①安排护士参与检验标本采集过程:护士的宣教对保证患者留取合格标本具有重要作用,规定白班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有关检验标本留取的宣教工作,夜班护士提醒能自理的患者及时、正确的留取标本,对不能自理的患者给予协助或由家属留取。②制定检验标本送检程序:规定标本运送人员巡视标本存放间,规定交接班护士必须检查标本有无漏送等。③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弹性安排中、小夜班,保证当班护士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检验标本采集工作[4]。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不断总结分析,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和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参考文献[1]丛玉隆,张海腾.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采集及其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8,21(1):52[2]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实验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7):67-69[3]王淑仙,王强,李茹茹.医学检验标本与质量控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1):66-23[4]何光晏.护士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与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误诊杂志,2001,1(1):65-66

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篇12

1 待检人员的准备工作

1.1 饮食和休息状态

待检人员应忌食高脂肪、烟酒等不良物, 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 尽量避免熬夜, 或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如果检测血脂, 高血脂患者应在检测前的2 d内保持素食和普通饮食。患者饮食成分不同会直接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一般选择清晨进行空腹采血, 但空腹时间不宜>17 h。另外, 也可在禁食8 h后进行采血。

1.2 生理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病人情绪也会影响检验结果, 大部分患者由于采血会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 使得体内异常代谢。因此在检测前应为病人提供较为舒适、明亮、清爽的外部环境, 检测人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对病人进行疏导, 操作尽量规范, 防止由于病人的情绪原因, 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2) 病人处于兴奋状态时, 检测结果中的泌乳素和高血压四项易偏高, 所以在检测前, 应该要求病人休息30 min; (3) 如果检测血糖。则要求糖尿病患者在用餐休息1.5 h后方可进行检测; (4) 考虑女性生理周期。全面考虑到成年女性的月经期和孕期的激素波动因素,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进行采集样本, 固定采集时间, 保持复查间隔期限一致; (5) 关于B2-MG、Ig G的检测, 提醒患者应该进行晨尿排放, 接着饮水500 m L, 采集1 h之后的尿液, 也可将No OH (0.1 mol/L) 调至6.0~7.0的p H值。

1.3 体位

大多数临床生化标本的采血采用卧位和坐位。血液循环受体位的影响, 组织间液和血液会随着不同的体位而改变平衡, 其中改变最为明显是大分子物质和细胞成分。例如, 采用站位, 会升高血管紧张素。所以一般在早晨6∶00—8∶00点时, 采用卧位采血进行测定;直立过久会提高甘油三酯的含量, 所以医护人员应要求患者静坐5 min左右, 方可进行采血;另外, 医护人员的疏忽也会影响检测结果。例如, 在有外伤或炎症的部位进行采血, 不得不进行重复采血。不仅提高了医疗成本, 且延误了病人急救时间, 所以采血时应选择合理、正确的部位。

2 标本的采集

2.1 三查七对

在整个采血过程中, 应严格地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标本编号和申请项目, 避免出现人、标本的对位错误。许多医院由于申请单信息量较少, 过于简单化, 而且医生填写的字迹较为潦草, 出现错写和漏写的严重现象。使得实验人员无法从申请单上找到正确的信息, 耽误了患者的治疗。笔者认为应对受检项目进行严格的分类, 规范医生的填写操作, 加强医生、实验人员和患者的相互监督力度。

2.2 采集器械与抗凝剂

器械的购买应该选择正规的厂家, 避免选择塑料管材料进行采集, 采集时应使用真空玻璃试管。而且对于全血的采集, 必须严格添加抗凝剂, 且搅拌均匀。全血采集要严格参照抗凝剂与全血比例标准, 避免由于全血过多或过少, 造成凝血和溶血的现象, 使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2.3 合理选择血管和标本量

对于血管的选择, 应该分成年和儿童, 成年人进行正中静脉采血, 儿童选择颈部静脉采血。另外, 血管不好的患者, 在同一侧上肢近心端采血, 应防止由于来回穿刺针头而造成溶血。束缚时间不宜超过1 min, 也不宜拍打手臂, 采血时也不应产生气泡, 否则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由于1 m L血液分离的血清一般在0.45~0.50 m L左右, 由于水中或者长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的续页较为黏稠, 应该给予采血量的适当增加。

2.4 特殊标本采集

某些特殊的标本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 例如, 由于血管紧张会转化为酶抑制剂, 应防止血管紧张素由I转化为II, 并在低温条件下, 15 min内快速分离血浆, 在低于21℃的温度下保存标本。

3 标本的处理

3.1 预处理标本

如标本的预处理不够规范, 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造成误差。把握好标本的转速、温度和离心时间, 在血清标本完全凝血后方可进行离心操作。一般控制转速不超过3 000转, 离心时间在7 min以下, 避免发生溶血。

3.2 标本的运输

许多标本在运送过程中, 由于运送条件达不到要求, 高血压4项、PTH容易失活。因此, 应该及时将标本运送至检验科室检测。另外, 为了防止溶血、水分蒸发而浓缩血液, 所以要进行低温运送。

3.3 标本的保存

由于储存的时间较长, 会使活性物质逐渐失活, 也由于温度达不到要求。所以, 应该将检测标本在6~7℃下保存2 d, 并且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分类储存。

4 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疗分析仪器研究的种类增多, 开发出许多的新实验和新方法为治疗和诊断提供准确、合理的指标, 医学领域正在采用高科技, 如何确保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是每一个从医人员必须研究的课题, 也是应尽的义务。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 大多数检验工作都可以采用定理检测, 并且在质量控制中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 各级操作人员能够熟悉的掌握好各种仪器。因此, 检测指标为临床指导工作提供了良性参考, 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医生经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质疑, 因为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症状并不一致。而检测结果对于临床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检验质量的前提保障, 所以应该对质量控制的每一环节都应该重视。

临床医护人员对标本的检测中的质量控制较为关注, 容易忽略生化标本检验前的治疗控制, 但质量的全面管理, 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大约在整个检验过程59%。从患者的角度来说, 应该遵从医护人员安排, 合理进行休息和饮食, 加强各方面的预防。从医院的角度来说, 应该制定各种检验策略, 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与患者的疏导和沟通, 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优质的标本。

总而言之, 医护人员与患者都应该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必须做好, 在共同的努力下, 保证标本的质量。

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 正在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引起重视, 必须对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该文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日瑞.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探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1 (5) :249-250.

[2]聂丽艳.分析前标本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4) :56-57.

[3]夏乐欢, 夏勇.加强分析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 :73-74.

[4]王艳军, 张小丽, 王贝晗, 等.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17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 22 (12) :1034-1036.

上一篇: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一篇:甘肃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