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前质量控制

2024-05-31

检验前质量控制(共12篇)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1

实践证明, 为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必须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 即对实验检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这里包括:实验前 (分析前) ﹑实验中 (分析中) 和实验后 (分析后) 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来自分析前, 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因此, 必须注意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 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 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 原始样本的采集, 样本的运送, 样本到达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 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在不同病程做的检验结果仅是对该病程的反映。例如: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只在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 但持续时间较短, 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 h会升高。诊断心肌梗死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磷酸肌酸激酶3项实验, 但实际上这3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 h出现阳性结果, 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 h和20~80 h阳性率最高, 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而选择实验, 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 还可能得出错误判断。

因此, 医师根据需要及时正确地开出检验申请单, 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床号、病历号及申请的检验项目;②原始的临床诊断;③原始样本采集日期和时间;④正确使用检验报告单, 以便检验人员的正确填写;⑤要求检验人员特殊注意的检查应标识 (如细胞的具体形态等) 。

2患者的准备

检验前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和正确, 这与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否充分, 患者是否遵医嘱去执行有很大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有患者拿了检验申请单就来到检验科要求抽血, 这样的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大, 甚至会使医生得出错误的诊断, 这就要求各级医务人员要有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的思想, 明白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固定的因素

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

患者的情况和状态对能否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影响, 许多非疾病因素都能影响测定结果。

2.2.1 饮食

进食会影响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而许多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是以空腹血测定为基础的。因此, 许多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心肌酶谱测定必须坚持禁食12 h后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大幅度升高, 而高蛋白饮食会使血中氮、尿素和尿酸升高。患者采血前晚应停止饮用咖啡、浓茶、饮料, 更不能饮酒。

2.2.2 运动

剧烈运动可加快机体有氧和无氧代谢, 引起钾、钠、钙、肝功能、肾功能检验结果异常。因此, 采血前询问患者有无剧烈运动, 如参加运动会、球赛等, 若有, 采血最好在患者休息30 min后进行, 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误诊误治。

2.2.3 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 它具有还原性, 在血糖测定中若用福林―吴方法, 可使结果升高。若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并使结果降低。可使AST、BIL、Cr、UA结果升高, CHO、LDH、TG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 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 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 (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所以, 采集样本前应充分了解各种药物对各个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 甚至为了某种测定应停用某些药物[2]。

3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其中包括:

3.1 采集时间

许多激素在24 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血培养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 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 抽血7~10 ml。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 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 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1 h、2 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激酶, 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 分别在发病2~4 h、4~12 h和6~9 h, 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 提高检验准确性。

3.2 采集姿势

人的体位, 体位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 也包括血液成分的改变。从卧位到直立位, 所采血标本的测定值有升高的趋势。因为直立位时静脉渗透压增加, 部分水分转移到间质, 血浆总量较卧位少12%左右, 使血液相应浓缩。正常人站位比卧位结果升高。所以,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

3.3 采集标本的方法

严禁在静脉输液端的胳臂采血, 绝对禁止从输液管中抽血。止血带的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影响检验结果, 如时间过长可使AST、ALB、Ca2+、ALP等结果升高。所以在采集标本时, 应尽量缩短用止血带的时间, 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 血液抽出后,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 将标本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 防止出现小凝块, 抗凝剂比例要适当。在抽完血后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采血试管上要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上一致。

4标本的正确传送

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 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 保证输送的及时性,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实验证明, 有26种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异, 只有使用新鲜的标本, 检验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3]。同时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止过度震荡, 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 防止标本被污染, 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 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水分蒸发等, 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 严密包装, 防止传染他人。

5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 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 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 标本容器是否正确, 是否溶血, 抗凝血中有无凝块, 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 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 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 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 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因为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责任难确定性等因素, 使得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提高认识是关键, 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 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及业务上的要求, 举办业务讲座, 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士的思想认识, 完善规章制度, 使医疗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其次,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分析, 找出薄弱环节, 及时改进,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2]。建立医疗质量反馈信息系统, 收集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 同时可以评估质量控制效果, 完善管理内容, 调整管理对策, 为临床医生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方法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要求, 以期获得合格检验标本。结果进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完善了检验程序, 保证了检验质量。结论全程控制检验质量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28.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45.

[3]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检验医学, 2006, 21 (1) :87.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2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论文【1】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一项严格而重要的临床工作,检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程度判断,然而在检验分析钱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操作医师方面的影响、病人自身方面的影响,也有标本采集和储运方面的影响,笔者通过简单总结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检验分析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报道,在常规的实验分析误差中,很大部分是分析前的误差。

本文初步探讨发生在医学检验之前的一些环节和问题,希望通过此探讨,能发现一些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问题,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启发。

1 医师操作部分

1.1 检验项目确定 检验医学的范围比较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检验医学的涵盖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广泛。

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检验应用的复杂因素,要求我们的临床医师要有娴熟的诊断技能,准确判断病人应该做的检验项目。

每种医学检验项目都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来确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1.2 采集操作部分 标本采集是进行医学检验的首要前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标本采集操作的影响。

因为标本采集是与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标本采集错误或者标本采集不当,即使后续操作医师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检验设备,可能也没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三查三对,避免发生张冠李戴影响到两个人的检验结果。

这就要求检验标本采集者,一定要认证核对病人姓名,准确填写检验报告,准确粘贴标签,需多次采样者,应注明采集时间或临床治疗状态。

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采集操作不当问题,就是采血部位不当,此外标本采集后,必须在试管或容器上帖上检验申请单号码,且应当场核对无误。

1.3 其他操作影响 除了上述的一些操作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在日常采集中需要注意的操作要点。

比如,采血不能在输液的同侧进行,更应杜绝在输液管内采血;采静脉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误差等。

如果往容器内注血时用力过猛或者盛标本的容器不合格,会发生溶血。

此外,所加抗凝剂的种类和量不对时会发生凝血。

在临床中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的原因,那就是检验量不准确。

比如,所采集标本的量不准确、检验时加入的试剂量不准确等。

最常见的是血细胞计数时采取末梢血的量不准,直接导致了试验结果的不准确。

2 病人影响部分

2.1 饮食影响 一般来说,饮食问题是最常见的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通常在一些医学检验项目中都有明确的饮食要求。

除了急诊或其他特殊原因外,一般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h,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以引起血中的尿素氮(BUN)和尿酸(UA)的增高。

进食高脂肪食物后2-4h采集的血液样本,其血清会出现浑浊,可影响许多检验测定的正确性,多数人ALP含量增高。

高蛋白质饮食可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

2.2 体位活动影响 由于体位不同,血液和组织间液的平衡改变,因此当体位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成分和一些物质也会发生改变,比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Ca、胆红素、Tch及TG等浓度增高;Hb、HCT、RBC等亦可增加。

此外,运动也会引起人体血液成分的改变,活动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暂时性影响和持续性影响。

暂时性影响可以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减少;丙氨酸、乳酸含量增高。

持续性影响可以使CK、LDH、ALT、AST和GLU等的测定值升高。

2.3 手术药物影响 一般来说,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很多药物在药物说明上都有明确表示,当服用药物之后可能会引起体内血液成分的改变。

比如,庆大霉素、氨青霉素可使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咖啡因可使胆红素增加、维生素C可使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尿酸严重降低。

此外,药物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可能引起分析试剂的药物变化,也会影响样本检验效果。

一些手术中的病人,或者一些正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治疗的病人,手术和之类手段都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些在手术中出血后需要止血,一般会采用止血器械,止血器械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静脉长期闭塞,影响也很严重。

临床医师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3 储运过程部分

3.1 运送过程影响 标本采集后尽量立即送检,如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及酶活性降低),也可造成溶血现象。

在标本的运送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本保存问题,运送过程中,标本保存不当,同样会影响检验质量。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对样本送检的时间有一定的要求,有的是要求样本采集后马上送检的,比如血氨、血沉、血气分析以及各种细菌培养;有的项目是要求样本采集后半小时之内就要送检的,比如血糖、电解质、凝血试验等。

3.2 标本保存问题 由于采集的标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检验结果受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标本保存方式。

一般来说,当样本采集之后,最好是及时送检,让检验医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检验完毕,若由于某种原因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能检验的话,就一定要根据要求保存好。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不同的采集标本需要保存的方式也不同,有的需要常温保存,有的需要密封冷冻保存,有的甚至需要从温度、湿度、营养、pH和抑制杂菌等方面综合考虑。

4 结 论

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检验应用的复杂因素,使得医学实验室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检验技术、熟悉临床诊疗过程,又能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沟通和对话的高素质检验医师。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取样错误,造成了很多的偶然误差,影响了试验结果的精密度,使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难以保证。

总之,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就要求我们的检验医师要从开具检验项目开始,从样本的采集质量入手,到样本的保存和储运,全方位地提高检验质量。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2】

【摘要】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是临床试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对常规标本采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检验报告中约80%可溯源至实验室分析前程序的不规范,说明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有效的先决条件。

因此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减少实验室误差,提高检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1]。

【关键词】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因素分析 标本采集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实验室检验全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被检验工作者所重视,通过规范操作、室内控制、时间质控来监控监测的整个过程,使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因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很大。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从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样本采集和准备、标本的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到结果,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约70%,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更为重要[2]。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引进,对于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于医生来说,检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选择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2 患者的准备

2.1 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情绪、运动、生理节律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影响为外在的因素,还有采血时患者的体位。

2.2.1 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脂增高50%,血糖增高15%,所以一般除急诊或特殊患者外,一般主张禁食12h空腹采血[3]。

粪便潜血检查需要患者素食3d后采集标本。

2.2.2 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析改变,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采集标本。

2.2.3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

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最好事先停服一些药物,临床医生在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影响。

3 标本的正确采集

标本的采集必须以保0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选择采样的最佳时间。

注意采血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以免标本溶血,有报导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好习惯造成标本容量占容血标本的62%[4]。

采集样本后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尿液标本留取时、容器应清洁干净、标本应新鲜,不能混入分泌物精液等。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3

【摘要】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障临床检验结果的前提,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项目开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的过程,分析前质量控制潜在影响质控的因素比较多且很复杂,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因此,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临床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02-01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从病人准备抽取标本到送至检验科这一段的质量控制,随着自动化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样本在此阶段停留时间相对延长,有人统计约占整个分析过程的57.3%[1]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其核心就是加强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按系统论的原理建立一个体系,使在实验过程中所有影响实验室结果的要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和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的始终可靠。目前,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卫生部及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的监督,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分析前过程的质量控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质量非常重要,现笔者就医学实验工作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等,谈谈个人的见解,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一起探讨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医学实验管理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根据检验科的工作特点,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过程。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项目开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的过程;分析中过程是指标本在实验室被运转、保存、检测的过程;分析后过程是指检测结果报告发出直至临床应用的过程,分析前过程涉及面比较广,参与人员比较多,所以分析前质量控制潜在影响质控的因素比较多且复杂,归纳起来有医护人员,有病人本身,也有转运工人;有人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多,这些问题多数是试验室外的环节,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精密自动化设备的引进,新的检测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绝大多数检测都依靠仪器来完成。但是任何先进的设备和精确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物,都不可能弥补和监控由非疾病因素而导致检验误差或错误。由于影響因素的复杂性和缺陷的隐蔽性,往往很难确定出现问题的责任人,容易造成在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互相埋怨,推诿责任。因此认为,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按照时间的顺序,检验前的步骤包括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等环节,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下面对影响标本室前指控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医护及标本转运人员对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相关知识缺乏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的偏差习惯把责任归咎于检验科,很少从自身查找原因,检验科本身也没有重视室内和室间的质评,对检验结果心中底气不足,不敢理直气壮的跟临床沟通,默默的承受着临床科室的谴责

2.临床医师不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开出LIS系统的申请单,有些临床医生没有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不能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检验科的技术人员没有按照循证检验医学的要求,在给临床医师提供检验结果的同时,解释结果的意义,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

3.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以及保存传送不当机体代谢变化处于动态过程中,其标本中任何物质的含量与功效也随时间、运动、情绪等的不同而变化。采集标本之前医护人员没有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况、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一切行为进行了解,不按要求叮嘱病人做好准备,造成人为因素影响标本质量,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误差的关键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容器的使用、标本量与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标本采集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管理层人员必须根据自己所开展项目的情况,认真编写检验手册,将手册作为临床医师、护士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的教材。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分工也起来越细,临床医生、护士很难对检验医学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与临床医务人员多沟通多交流,医院管理层也要重视这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3.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3.2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工作流程

3.3全方位向病人宣传教育

3.4积极开展检验与临床的双向互动

3.5完善分析前质量控制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制定标本收集、运送、保存等管理制度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从病人准备、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学者对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误差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发现由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68.2%。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工作者对分析前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利用检验手册强化培训,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4

1 临床医生检验单的申请

检验申请单应提供以下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 (门诊号) 、性别、年龄、送检科室、病室、床号、诊断、送检标本类型、申请检验项目、申请医师的姓名、申请日期、以上内容要求填写清楚, 字迹工整。

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注意的问题, 患者在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是实验前质控的重要环节, 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酒、饮水、用药、运动、工作条件、精神情绪、抽血时间等, 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抽血前的告知非常重要。

3 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管帽的颜色不同, 代表所含的添加剂成分不同, 根据检验项目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如错误使用采血管, 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肌肉注射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利多卡因、苯巴比妥、异丙嗪可引起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

5 标本的采集

5.1 标本的采集时间

(1) 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原则上晨起空腹采集标本。

(2) 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时间:血培养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

(3)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病毒性感染抗体检查, 应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集;药物浓度, 采血进行药物监测时, 应遵医嘱取血。

5.2 采集最合乎要求的标本

(1) 抗凝剂的正确应用: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标本的比例必须准确无误。

(2) 防溶血、防污染:防止容器不洁, 化学物质污染。有的还要防止标本接触空气。

(3) 患者的姿势: (卧位、立位、坐位) 及止血带的松紧都可影响某些检测结果。

(4) 防止人为差错:不但可能造成临床医生的诊断错误, 贻误患者的病情, 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6 标本的正确运送

血标本采集后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方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并确保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果运送距离较远, 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 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 再送往实验室;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 要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向上垂直放置。

7 标本的验收和保存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实验室标本接收制度对检验申请单、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等内容逐一核查, 严格验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验。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 按照实验室标本拒收制度退回并说明原因, 做相应记录。不能马上检测的标本, 应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中保存。

从以上诸多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来看, 如不重视检验结果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将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甚至还会误导临床的诊断。因此认识和控制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不仅仅是检验工作者的职责, 也有赖于医院广大临床医生和护士们的配合, 使检验结果能客观真实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伟民.浅谈护理工作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69.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5

一、现场应具备的主要条件:

1、锅炉钢架施工结束,并经验收签证

2、锅炉本体各受热面和承压部件全部安装结束

3、参加水压试验的管道和支吊架施工完毕,各空气、疏放水、取样、仪表、控制、加药、排污和减温水等管道已接到一次门

4、四大管道截止点阀门、附件或临时封堵装置安装完毕

5、焊在受热面管子或承压部件上的所有部件,如鳍片、销钉、密封铁件、防磨罩、保温钩钉、门孔座和热工测量元件等均施焊结束、焊渣清除、外观检查合格

6、焊在受热面上安装加固或起吊用的临时铁件均已割去,打磨光滑,且母材无损伤

7、锅炉本体各部件吊杆、吊架安装完成,经过调整符合要求

8、水压试验所需临时管道安装结束

9、水压试验用临时表计、化学除盐水、废水处理排放系统等准备结束

二、应具备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1、锅炉制造质量技术资料齐全、内容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1.

1、锅炉竣工图:包括总图、承压部件图、热膨胀图、基础荷重图 1.

2、承压部件强度计算书 1.

3、锅炉质量证明书

1.4、锅炉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1.

5、热力计算书或汇总表 1.

6、水循环计算书或汇总表 1.

7、汽水阻力计算书

1.8、安全阀排放量计算书及质量证明书 1.

9、设计修改技术资料、制造缺陷返修记录 1.

10、过热器和再热器壁温计算书

2、锅炉设备监造报告

3、锅炉产品的安全性能检验报告

4、锅炉安全质量技术资料齐全、内容符合国家或电力建设有关技术标准:

4.1、锅炉钢架制造质量证明文件、安装记录及三级验收签证书;钢架高强螺栓质保书、监检报告;钢架焊接质量技术记录及钢架的定期沉降观测记录

4.2、锅炉受热面组合、安装和找正记录及验收签证;受热面及联箱的清理、安装通球记录及验收签证;缺陷处理记录;受压部件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材质证明书及复验报告

4.3、锅炉安装有关的设计变更通知单、设备修改通知单、材料代用通知单及设计单位证明

4.4、安装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热处理报告、焊接和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4.5、按照DL5007-1992规定对现场组合、安装焊缝的检验资料 4.

6、水压试验临时堵头和其他受压临时管道的强度计算书 4.

7、所有参加水压试验的主要管道及支吊架安装记录 4.

8、安装部门配制承压元件的设计、施工、检验资料

4.9、水压试验技术措施、包括冲洗措施、水质合格报告、压力表校验报告、防腐措施及排废措施

5、检验的设备:汽包、汽水分离器→受热面→锅炉钢架、吊杆→锅炉范围内管道、管件、阀门及附件

6、锅炉机组整体水压试验前质量监督检验报告与总结:超压水压试验安装质量监督检验结束后,应提出水压前承压部件缺陷整改通知单(清单),并提出质量监督检验综合报告,对承压部件安装质量作出评价,对是否具备水压试验条件作出判断,报电管局、省(市)电力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锅炉机组整套启动试运行前质量监督检验项目和质量要求

1、应具备的技术条件:

1.1、整套启动试运行范围内的全部系统已安装完毕,并经分部试运行合格,完成验评签证

1.2、需冷态调试、整定的项目按计划已全部完成

2、技术文件、资料齐全、记录正确、签证完整、应准备下列资料: 2.

1、整套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设计变更单和修改图 2.

2、制造厂图纸、说明书及出厂证书 2.

3、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资料

2.4、设备安装记录、试验报告及验收签证 2.

5、分部试运行记录及验收签证 2.

6、经批准的整套启动调试方案和措施 2.

7、机组启动试运行控制曲线 2.

8、符合实际的汽水系统图

3、锅炉本体→管道阀门→燃烧器摆动角度→炉膛空气动力场→热工仪表自动保护→锅炉化学清洗管道的冲洗(蒸汽冲洗)结束→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大型锅炉配置的电梯能正常使用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保证;检验分析

1 前言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应用,临床实验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能够给患者带来极为科学、重要、有益的医疗信息,也便于评估、预防、治疗、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临床检验报告单代表着医疗正式的医疗文书,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需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所以,务必要使得临床检验结果保持准确性。而这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电脑化、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标准化的临床检验给临床提供了精确的结果,但是不管工作中哪一环节稍有疏漏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误差,而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下面笔者就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0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2 临床检验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临床检验已成为临床诊治疾病、判定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很多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如:患者的状态、药物、样本溶血、样本保存温度及放置时间等。近几年,各个医疗机构都引进了精密度越来越高的生化分析仪,但分析仪之外的影响因素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生化分析仪是不够的,样本采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在临床临床检验中,通过交叉配血、血液培养、临床检验、常规检查等方式来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应用到临床治疗和临床诊断中,标志着血液检验已成为完善治疗方案、快速诊断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送检不及时、标本容器不合格、采血时间不合适、采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那么往往会影响到血液标本的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和诊断造成延误,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而死亡。临床检验结果在准确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与血液送检时间、患者溶血标本、血液采集的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由于工作失误或者工作量大,而导致没有按时完成血液标本的检验,那么很容易就会污染血液标本,对血气分析、血小板、乳酸、血氨等指标造成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失真。同时,临床检验结果也很容易受到患者状态生物因素的严重影响,如民族、性别、年龄等其参考区间也是有不同的,因此,不能单凭检验报告单提示的升高或降低来作诊断,而应权衡各种因素再下结论并治疗。另外,还有些可变的因素,如情绪、运动,昼夜的生理变化、体位、饮食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酒精,可使乳酸、尿酸、胆固醇、钾元素含量、血糖含量、肾上腺素升高。

3 如何有效加强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3.1 在采血过程中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工作中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掌握护理标准及护理工作制度;熟练掌握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加强“三基”技能培训,提高采血成功率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杜绝差错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确保标本的唯一性。临床护士抽血时一定要贴好标签,包括性别、床号、姓名、病历号、检查项目、采集标本时间等。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医生填写检验单的病历号写错,当输入后就会出现了另一病号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到时检验结果出现较为严重的错误。

3.3 验收标本也是检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验收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抗凝血有无凝块,有无溶血,标本量是否足够,检验单和标本的一致性等,以便于日后查收报告单的凭证,这项在我们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医护人员互相猜疑指责而无证据可查,造成责任难确定的问题。同时,仪器的校准应作为质量控制的一部分而先于检验前进行,以消除不必要的系统误差,为后面检验质量提供稳定的分析环境。因此,检验科也应该重视硬件设备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3.4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例如某医院以先进设备为支撑,已实力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以创新为动力,紧跟检验医学和肿瘤学发展的步伐,注重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突出肿瘤检验诊断的特色和优势,采用高质量的检测技术为病人和医学科研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大部分常规检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其中90%的检验项目能及时或当天准确报告结果。参加国家卫生部和重庆市检验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历年均取得优秀成绩。目前开展了300余项检验项目,对肿瘤和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病情检测和预后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检验项目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为了突出肿瘤特色检验技术,发挥肿瘤诊断新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特作用,率先在西南地区引进和开展了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该新一代检测肿瘤的生物芯片技术利用生物芯片高通量集成原理将12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制成蛋白芯片,采用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和综合分析。该蛋白芯片技术具有无创、敏感、特异、简便的优点,其检查费仅12种单指标总价的三分之一。

3.5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管理。要对照《通报》中列举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我厅印发的《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迅速开展自查自纠,不符合规范、办法、指南要求的,要立即加以整改。要举一反三,认真查找本单位依法执业、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杜绝隐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實履行职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违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南志敏,田颖,史丽红等.影响血液学标本的质量因素,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21.

[4] 苏志春,林天津.临床检验的前期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35.

[5]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02)

[6] 胡青,郑霞,汪华,童红斌.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09)

[7]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医疗保健器具. 2007(08)

[8] 徐苏宁,叶晨. 临床检验尿液分析室间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6(17)

[9] 武永康,唐江涛,王兰兰,李立新,王海华. 临床实验室前处理系统实现样本自动接收的应用研究[J]. 检验医学教育. 2010(04)

[10] 徐凤华,门剑龙,陈乃荣.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01)

作者简介:

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篇7

1 待检人员的准备工作

1.1 饮食和休息状态

待检人员应忌食高脂肪、烟酒等不良物, 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 尽量避免熬夜, 或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如果检测血脂, 高血脂患者应在检测前的2 d内保持素食和普通饮食。患者饮食成分不同会直接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一般选择清晨进行空腹采血, 但空腹时间不宜>17 h。另外, 也可在禁食8 h后进行采血。

1.2 生理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病人情绪也会影响检验结果, 大部分患者由于采血会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 使得体内异常代谢。因此在检测前应为病人提供较为舒适、明亮、清爽的外部环境, 检测人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对病人进行疏导, 操作尽量规范, 防止由于病人的情绪原因, 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2) 病人处于兴奋状态时, 检测结果中的泌乳素和高血压四项易偏高, 所以在检测前, 应该要求病人休息30 min; (3) 如果检测血糖。则要求糖尿病患者在用餐休息1.5 h后方可进行检测; (4) 考虑女性生理周期。全面考虑到成年女性的月经期和孕期的激素波动因素,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进行采集样本, 固定采集时间, 保持复查间隔期限一致; (5) 关于B2-MG、Ig G的检测, 提醒患者应该进行晨尿排放, 接着饮水500 m L, 采集1 h之后的尿液, 也可将No OH (0.1 mol/L) 调至6.0~7.0的p H值。

1.3 体位

大多数临床生化标本的采血采用卧位和坐位。血液循环受体位的影响, 组织间液和血液会随着不同的体位而改变平衡, 其中改变最为明显是大分子物质和细胞成分。例如, 采用站位, 会升高血管紧张素。所以一般在早晨6∶00—8∶00点时, 采用卧位采血进行测定;直立过久会提高甘油三酯的含量, 所以医护人员应要求患者静坐5 min左右, 方可进行采血;另外, 医护人员的疏忽也会影响检测结果。例如, 在有外伤或炎症的部位进行采血, 不得不进行重复采血。不仅提高了医疗成本, 且延误了病人急救时间, 所以采血时应选择合理、正确的部位。

2 标本的采集

2.1 三查七对

在整个采血过程中, 应严格地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标本编号和申请项目, 避免出现人、标本的对位错误。许多医院由于申请单信息量较少, 过于简单化, 而且医生填写的字迹较为潦草, 出现错写和漏写的严重现象。使得实验人员无法从申请单上找到正确的信息, 耽误了患者的治疗。笔者认为应对受检项目进行严格的分类, 规范医生的填写操作, 加强医生、实验人员和患者的相互监督力度。

2.2 采集器械与抗凝剂

器械的购买应该选择正规的厂家, 避免选择塑料管材料进行采集, 采集时应使用真空玻璃试管。而且对于全血的采集, 必须严格添加抗凝剂, 且搅拌均匀。全血采集要严格参照抗凝剂与全血比例标准, 避免由于全血过多或过少, 造成凝血和溶血的现象, 使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2.3 合理选择血管和标本量

对于血管的选择, 应该分成年和儿童, 成年人进行正中静脉采血, 儿童选择颈部静脉采血。另外, 血管不好的患者, 在同一侧上肢近心端采血, 应防止由于来回穿刺针头而造成溶血。束缚时间不宜超过1 min, 也不宜拍打手臂, 采血时也不应产生气泡, 否则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由于1 m L血液分离的血清一般在0.45~0.50 m L左右, 由于水中或者长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的续页较为黏稠, 应该给予采血量的适当增加。

2.4 特殊标本采集

某些特殊的标本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 例如, 由于血管紧张会转化为酶抑制剂, 应防止血管紧张素由I转化为II, 并在低温条件下, 15 min内快速分离血浆, 在低于21℃的温度下保存标本。

3 标本的处理

3.1 预处理标本

如标本的预处理不够规范, 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造成误差。把握好标本的转速、温度和离心时间, 在血清标本完全凝血后方可进行离心操作。一般控制转速不超过3 000转, 离心时间在7 min以下, 避免发生溶血。

3.2 标本的运输

许多标本在运送过程中, 由于运送条件达不到要求, 高血压4项、PTH容易失活。因此, 应该及时将标本运送至检验科室检测。另外, 为了防止溶血、水分蒸发而浓缩血液, 所以要进行低温运送。

3.3 标本的保存

由于储存的时间较长, 会使活性物质逐渐失活, 也由于温度达不到要求。所以, 应该将检测标本在6~7℃下保存2 d, 并且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分类储存。

4 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疗分析仪器研究的种类增多, 开发出许多的新实验和新方法为治疗和诊断提供准确、合理的指标, 医学领域正在采用高科技, 如何确保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是每一个从医人员必须研究的课题, 也是应尽的义务。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 大多数检验工作都可以采用定理检测, 并且在质量控制中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 各级操作人员能够熟悉的掌握好各种仪器。因此, 检测指标为临床指导工作提供了良性参考, 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医生经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质疑, 因为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症状并不一致。而检测结果对于临床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检验质量的前提保障, 所以应该对质量控制的每一环节都应该重视。

临床医护人员对标本的检测中的质量控制较为关注, 容易忽略生化标本检验前的治疗控制, 但质量的全面管理, 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大约在整个检验过程59%。从患者的角度来说, 应该遵从医护人员安排, 合理进行休息和饮食, 加强各方面的预防。从医院的角度来说, 应该制定各种检验策略, 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与患者的疏导和沟通, 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优质的标本。

总而言之, 医护人员与患者都应该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必须做好, 在共同的努力下, 保证标本的质量。

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 正在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引起重视, 必须对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该文对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日瑞.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探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1 (5) :249-250.

[2]聂丽艳.分析前标本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4) :56-57.

[3]夏乐欢, 夏勇.加强分析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 :73-74.

[4]王艳军, 张小丽, 王贝晗, 等.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17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 22 (12) :1034-1036.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8

临床检验分析分为3个步骤:一是采集标本, 二是进行分析, 三是结果报告。关键是标本, 如果标本不准确, 其他两步都是途劳的。相反还会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摆在我们各级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腻。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门诊患者由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共同实施, 住院患者由住院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就看我们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如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检验项目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思路。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各种先进仪器的不断问世, 一些陈旧的设备相继被淘汰。而作为临床医生, 要对这些仪器的更新换代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对医院新进仪器的使用范围熟练掌握,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 做到充分高效地使用各种临床检测仪器来诊治疾病, 在选择检测项目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遵循有效性、经济性等原则。为达到以上目的, 就要不断地对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使他们不断地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的仪器、新的治疗方法等。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本院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 开出合理的检测申请单。

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医患沟通: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采集标本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如检测肝功能及血糖、血脂需空腹时采血, 要告诉患者采血后才能进食, 尿样为晨尿。向患者说明的同时, 要说明原因,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住院患者, 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医护人员要对自己主管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生理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了如指掌。熟知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排除干扰。医护人员要勤说、勤问。通知患者做检测之前的注意事项, 采集前要询问关联事宜。

医护与重患家属的沟通:对重患和老年患者, 医护人员要和家属及护理员进行随时有效的沟通。

患者的状态: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因运动会影响检测结果。同一个人, 在不同状态下采集的标本, 结果是不同的。

标本的采集环境与检测结果

采血的体位与检测结果:在采血的过程中, 患者采用何种体位对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不同体位下, 一些检查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与卧位相比, 当患者采用坐立位时, 其静脉渗透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此时, 会有一定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中去, 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内的水分减少。研究发现, 与处于卧位时相比, 当人体采取直立位时, 其血浆总量会大大降低, 一般会降低12%左右。而在血液中有大量直径>4 nm的成分, 这些物质无法穿透血管壁, 从而不能够进入间质, 由于体位的变化使水分进入间质后, 使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15%, 所以会造成数据的较大差异。

止血带的使用与检测结果:在临床工作中, 止血带有着广泛的使用, 而它的使用会导致静脉压力的改变, 从而也会引起一些检测指标的变化。有学者研究了使用止血带2 min和1 min后的血液中各物质的改变, 结果发现, 使用2 min与使用1 min相比, 能够同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如总蛋白上升5%, AST上升10%等。如果压迫时间继续增加, >3 min, 则此时静脉会进一步扩张瘀血, 大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内, 导致血管内的血液大大浓缩, 氧消耗增加, 无氧酵解加强, 从而使乳酸升高, p H降低, K+和Ca2+升高。止血带的正确使用一般不超过1 min,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血管不明显, 需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时, 可以间歇使用。

避免溶血的发生:当护士对患者抽取血液样本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筒, 在抽血操作时, 还要注意抽血的速度和方式, 速度不宜过快, 当把血液注入试管时, 要把针头拔去, 缓慢推入, 防止将泡沫推入到试管内。如果试管内加有抗凝剂, 则要注意不能放入较多的血液标本, 应该适量加入, 并且将血液和试管内的抗凝剂摇匀,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消毒剂消毒后略停片刻, 待干后进行穿刺, 否则容易造成溶血。

输液对标本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接受了静脉输液治疗, 则其血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使血液内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此外, 静脉输液输入的物质本身也会对一些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尤其是糖和电解质。

采血量不足导致结果不准确:采血人员对检验项目所需血量了解不够, 标本过少, 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 实验室反复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 导致结果不准确。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尽量做到及时送检。要用指定的送检箱, 固定标本, 保证标本不外溢、不污染。由专业护理人员送达。

检验人员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标本确认:首先是对当前的工作对象标本进行确认。对标本上的姓名、标本号与申请单是否一致, 要进行认真的复核。如标本量不足, 或有其他情况, 如溶血等现象, 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并视为不合格标本, 马上电话告知临床医生或护士。

仪器调试:检验人员, 每天开机工作前对仪器进行检查, 根据每天的工作量加足试剂, 保证满足当天的工作量, 按规定做标本之前, 做好室内质控, 结果无误后, 才可工作。所有的仪器都要严格按仪器操作做好周保养、月保养、季保养、年保养, 并做好登记。配件的工作状态要有记录, 以便及时更换。更换部件要做好记录, 以备查询。室温度及湿度以及室内卫生要达标, 使仪器正常运转, 避免检验分析误差的出现。要根据室内质控的情况进行项目校准。同时在仪器的维护使用权限上设立厂家指导维护和厂家维护相结合, 检验人员使用仪器应固定操作人员, 避免由于人员较多, 业务熟练程度不同造成仪器的不当操作。

我院认真 贯彻卫生 部关于印 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 我们根据 通知精神 ,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我院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医院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率[1]。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管理, 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上。只有在标准的标本上, 才能检测出正确的检验结果。在医院, 由于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 临床医生和护士对一些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有的了解的不透彻, 有的不甚了解, 在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 加强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要定期与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联系, 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 举办相关的业务讲座, 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要牢固地树 立起“患 者至上 , 质量第一” 的意识 , 标本能一 次采集到 位的, 决不采集二次, 减轻患者痛苦, 快速准确地报告检测结果,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依据。

总之, 医务人员要对检验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如各项指标的误差范围与误差来源, 标本的正确采集等, 完善各项制度, 重视检验各环节质量管理,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9

1 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 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Na 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 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 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1.2 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 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 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体位。患者体位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体位统一成坐位,避免体位改变造成的误差。

2 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 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 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 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 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 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摘要:标本采集前和采集中以及标本因素是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要获得准确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要求我们应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工作,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有效提高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2]刘隆剑.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72-1373.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10

关键词:生化检验,标本,质量控制,护理

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对于住院病人的标本采集无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都是由各护理单元的护士完成。而现在的实验技术日新月异, 由于护理人员短缺, 人员流动快, 没来的及培训就上岗从事一线工作, 从医生开出申请单, 病人准备到标本送检的工作环节多, 管理制度不落实, 标本传送"复杂化", 出现了护理部与检验科管理的"灰色地带", 而这恰恰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质量控制是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部分, 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手段[1]为了对分析前质量加强控制, 主办方2007在扬州召开了"全国检验医学分析前控制论坛",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护理人员、卫生工勤人员、标本运输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对护理人员进行了调研,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举办各类培训班, 规范了分析前的流程, 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做好生化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减少因标本质量问题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

1 资料与方法

如:病人经常口服维生C, 护士却不知道口服不同剂量Vic不同时间尿内Vic浓度 (见表1) , 会导致结果的不同 (见表2) , 而按常规给病人留尿, 不加以说明。

又如:现在为了降低病人的费用, 医生经常改用价廉物美的抗菌素, 护士也不知道注射青霉素后会对检测尿蛋白有影响 (见表3)

诸如此类, 如果检验科不为医生或护士提供专业的检查前的告之, 怎么能达到数据的准确?医生又怎能相信这样的检验报告, 连锁的不良反应, 需要规范规章制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2 目前临床护理与检验科之间的管理缺陷

(1) 实验检查人员应为临床护理提供详细的向病人交待采集前的注意事项或告之书, 导致标本采集的矛盾重重,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 是我国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国外文献报导在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的检验报告中有60%-70%来自分析前。因此, 临床要想得到准确的数据, 必须从源头抓起, 这里除去医生的因素, 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是第一个将检查单及标本留取盒交给病人的, 由于我国临床一线的护士都很年轻, 从学校刚毕业就开始上夜班, 临床经验不足, 新知识不了解, 新仪器不知晓, 更没有办法跟病人交流, 导致了病人机械的留标本, 工勤人员、临床科室及检验科之间未建立交接手续, 缺乏有效依据, 以致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互相推脱责任, 彼此抱怨, 而影响病人检验结果的及时发送, 给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不便; (2) 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徒劳及不准的检查结果, 医生、病人、检验人员三者均不满意。

2.1 护士不熟悉检验科的要求, 导致标本采集错误。

血标本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标本, 护士在血标本的采集过程中的如操作不当是会影响分析前检验质量常见原因, 临床护士常见抽血不当包括: (1) 抽血部位不当, 表现为血管不好的病人从输液管道放血或输液时从同侧上肢近心端抽血, 造成电解质和血糖紊乱及血液稀释; (2) 抽血技术不当, 束缚时间应不超过1min, 禁止拍打手臂或反复拳屈肘及反复穿刺等, 结果对其凝血指标影响较大; (3) 抽血不当, 血量过多或过少均影响与抗凝剂比例; (4) 抽血用具不当, 针头过旧和压力过大均可导致细胞破裂渗血, 采血管质量和抗凝剂类型影响到血液凝固; (5) 采血过程不当, 采血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 否则可导致Fg和V因子、VⅠ-Ⅱ因子变性, 采用后瓶盖不可取下, 否则CO2散失, 而致PH升高, 可激活凝血系统。

2.2 医院工勤人员在收集、运送各类标本中、不明确其重要性、随意性较大, 影响了检查结果。

近年来,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检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 标本的采集、运送、接受等环节均可实现网络监控, 但由于中间链接的问题仍需大量的工勤人员担负着标本的收集各项运送任务, 其工作质量和速度同样影响分析前检验质量, 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勤人员配备不够, 标本运送不及时。检验标本从采集到检验, 其结果受时间影响较大, PTT和PT在室温下可保持2-4h, 尿常规标本可保持2h, 血生化标本可保持2h, 但血糖浓度在标本放置1h后, 浓度约减少7-10%,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时间小于1h。二是:由于工勤人员缺乏医学知识我, 没有将标本与病人和疾病联系起来, 当出现丢失或损坏标本时, 会人为地复制或补充标本, 以虚假的标本造成了检验报告质量失控。 (又如:个别标本不加塞 (或盖) 保存, 就直接送检, (见表4) 因此, 建立一条封闭的机械化标本传送系统也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有力保证。

3 对策

3.1 设计医、护、患三者均知的检查申请单

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 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电子版的申请单, 简明扼要的介绍检查前必须遵守的原则, 并备有说明及签名, 如:见表5。

3.2 使用规范的多功能的标本运输工具或由检查人员上门收取标本

由于, 接送标本都是工勤人员, 许多单位为了省钱都是自行设计简易的不锈钢标本取送车或用篮子代替需冷藏或低温保护的标本。这样做, 虽省钱又省力, 但与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差距甚远, 真可谓"差之毫米, 谬以至千里", 希望能由专业人员规范传送的工具, 或设计多功能专用车, 尊重病人的权力, 确保每份标本可信。有条件的单位可由检验科直接到科室收集标本, 以明确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价值性。

3.3 实行准入制度与检验科合作建立一支专业的采集标本队伍

在临床医护人员中普及检验知识:检验科应对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 让医护人员熟悉影响检验结果潜在因素的认识。比如哪些生活习惯可影响检验结果、服用哪些药物可干扰检测结果的真实性[3]。定期培训质量分析前的各类人员, 实行准入制度, 进行岗前培训, 做到"合格一个, 上岗一个"绝不走过场, 确保护理人员及一线工勤人员的工作质量, 并建立一整套的质量考评体系和奖金、晋职晋级挂钩, 努力实现"规范化、统一化、制度化"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 提高工作责任心, 责任到人, 确保护理安全[4]。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分析检验前的质量管理

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标本采集技术:要使医护人员了解收集标本器具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和浓度, 采血时止血带的压力、止血的时间、患者的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标本采集到检测的时间、标本保存、运输条件等特殊的要求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检验分析前质量要求包含大量的信息, 我们通过建立检验项目查询系统, 将检验项目的开展, 标本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和预防措施, 标本保存和运送要求, 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等均详细发布在网上供医护人员及病人随时查看, 做到事前提醒, 提高标本采集质量, 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 提高医、护、患三者满意率, 避免相互扯皮。

4 效果评价

回顾性统计某院2005年1月至12月及2006年1月至12月住院病人生化送检标本的送检情况。见表6。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P<0.01)

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 对上述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缺陷率= (有缺陷标本数/送检标本数) ×100%。通过上述统计结果看出, 随着与临床护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不合格标本比例大幅下降。

5 讨论

综上所述, 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要真正做到快、稳、准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质量的报失,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 应当与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密切沟通、合作[5]否则, 功馈一亏, 研究表明, 检验前阶段即包括检验申请, 患者的准备, 原始样品的采集一、运送到实验室等过程所占时间是全部时间的57.3%, 而且是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容易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慎重,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如同链条的强度取决于最脆弱的一环, 一项检验的最终质量取决于误差最大的那个环节, 标本从患者到检验, 环节众多, 头绪烦琐, 必须步步谨慎。要求护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 (病情、用药、嗜好等等) , 确保证检验前的质量标本, 为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医学分委会.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4:146.

[2]平小娟, 环节质量控制在血标本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06, 13 (1) :86-87.

[3]丛玉隆,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1) :2-3.

[4]毛秀莲, 王勇娜, 外勤服务中心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5) :90-91.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临床检验分析;实验室的质量保证;检验分析

医学检验分析时的实验室质量保证是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有效的关键所在,医学检验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三个阶段,我院依据文献,结合实际工作,重点探讨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实验室质量保证,旨在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检验师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1.1知识保证——加强检验师培训及学习检验师是检验分析的主要人员,检验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关键所在。在工作中,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技能的提升,定期组织检验师进行学习,熟悉并掌握检验分析行业内的新动态与新发展,以便临床沟通,向医师及护理介绍,这些对高效、准确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质量保证的关键。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对检验师沟通力及传授力的提升。检验师不仅要求具备较强的自我素质,还应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使医师及护士了解并掌握检验新技术与新知识,使其在最佳时机提出检验分析,为患者做出正确诊断。

派检验师参与临床会诊,解释检验结果,对临床提供检验意见,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1.2思想保证——提高检验师工作态度及对质量保证的认识水平培训时注意对检验师的思想意识进行培训,融入新思想与新观念,扭转过去检验师“对标本负责”的想法;提高检验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提高对分析前质量保证的认识,重视检验质量的把控,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保证检验质量。

1.3行为保证——掌握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及影响结果的因素注意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及影响结果的因素,及时掌握新发现的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掌握分析标本的情况,收到时一定要仔细核对,发现可直接影响结果质量的标本应予以退回,如影响不大或医师及护士坚持测定应给予注明,供临床诊断时参考。

2临床医师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加強与检验师的沟通与了解,使临床医师明确检验分析的目的,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情况,寻找最直接且合理的项目组合,保证检验信息的有用性。利用手册、教材等形式,讲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影响因素、临床参考意义等,开展新项目前对全部医师及护士进行培训,发布检验须知,使医师及时掌握检验分析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掌握最佳检验时机。

3护士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3.1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护士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避免影响因素的干扰,注意把握最佳的采集时机,采用最具代表性的样本;采血时注意按要求进行,正确使用止血带,防止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引起类似检验指标的改变;止血带应用时注意时间越短越好,指导采血时患者的姿势,注意姿势变化与采血结果的影响;注意把握静脉血样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防止影响血样;充分混匀血样,这是获得准确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前提。

3.2注意标本的运送及保存许多检验项目对标本的保存及运送有特殊要求,注意标本保存、运送事项,防止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使标本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如血培养应立即送检,不应放入冰箱内,使细菌无法成长;血常规标本检测中,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会升高。

3.3加强护士学习及培训加强对护士的学习与宣教,通过发放教材资料、与检验师一对一沟通、专堂授课、网络自学等形式,通过宣传手册、专业网站、课堂等平台,为护士提供学习与自我学习的渠道,使护士及时掌握标本采集的要求,保证标本采集及运送过程中的质量;及时把握最新的检验项目,保证标本采用的顺利完成。

4检验项目、标本的质量保证

检验项目选择的正确与否是检验信息的有效性的保证。实验室检验前,应注意检验标本的选择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在选择检验标本时,注意患者生理学因素的影响,如不同年龄段、性别、时间、季节等均可能对检验产生影响;患者的饮食、药物使用、运动等情况也会造成检验结果差异,如患者饮食情况会对血脂、粪便等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此类检查需要患者素食3d后采集标本;药物会检验反应、激活或抑制检验反应或产生颜色干扰,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检验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要充分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发生改变,一般患者采集标本时应选择在安静或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传送,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送达检验实验室。在传送过程中应避免干扰因素,注意采集的时机选择及传送方式的把握,防止温度、湿度等因素造成结果偏差。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注意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标本进行严密包装,防止传染等问题的出现。

总之,临床检验分析前要保证实验室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员管理、流程管理问题,无论是检验师、医师还是护士均应提高认识,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与新标准,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为医师做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检验前质量控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 299例, 其中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1.2 分析方法

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数量, 以及实际临床检验中标本的不合格率, 并详细分析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 结果

所有11 299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不合格标本57例, 占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1.04%;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不合格标本7例, 占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0.12%。所有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总不合格标本64例, 占所有标本的0.57%。现将不合格标本详细情况统计如表1。

在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中, 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57例中, 标本量少40例, 申请单填写不祥4例, 标识错误8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0例, 超时送检1例, 有单无尿3例;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7例中, 标本量少3例, 申请单填写不详0例, 标识错误0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1例, 超时送检2例, 有单无尿0例。不合格标本中, 绝大部分都来自住院患者, 最主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是标本量少, 然后是标识错误和申请单填写不详。现将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对比统计如表2。

3 讨论

检验科的根本是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检验工作, 才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的利益。在相关文件规定中, 标本在分析之前, 一共有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实验室内传输运送等程序。在标本分析之前的所有程序中, 大部分工作均不是由检验科人员来完成的, 有的工作是护士完成、有的工作是医生完成、有的工作是患者完成、更有甚者是患者家属完成。这就对其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为不合格标本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有研究报道称, 分析前误差主要有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医生开出申请单不合格、采集或留取标本时间不对等。

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首先是由临床医师开出检验申请, 然后再进行下面的程序, 医师在开具检验申请的时候, 应该详细填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病房号、住院号、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所住科室、以及申请医师的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申请的目的等, 另外还要将该化验单的唯一条形码粘贴好。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其关键是患者准备, 临床医护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又恰恰容易忽略掉这一个因素。有很多研究报道均显示, 患者的用药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患者的饮食对检验结果亦有影响。比如选择尿蛋白检查的患者为肾炎患者时, 由于肾炎多应用青霉素治疗, 而患者青霉素的排泄90%以上都是经过尿液, 这就使得尿液常规检查受到了影响。再比如大量使用头孢霉素类药物, 或者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类药物的时候,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另外, 尿蛋白检测中, 情绪激动会导致弱阳性出现, 剧烈运动也会造成弱阳性, 而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就会造成尿糖阳性。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 其难点是标本采集量和采集时间, 是应用过程中, 应该加强患者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完善、加强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2) :237-239.

[2]应巧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4) :95-96.

[3]王丽, 余上海, 唐德羽, 等.尿干化学分析测定与尿沉渣镜检结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3) :8157-8158.

[4]林一民.尿液常规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重庆医学, 2004 (7) :1097-1099.

上一篇:护理审美指导下一篇:随机经济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