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与检验(共12篇)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1
随着临床实验室的飞速发展,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其准确、快速、灵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血栓疾病、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试验检测。凝血/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 影响其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质量控制非常关键。
1 仪器的质量控制
血凝仪的检测性能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关键, 对血凝仪使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仪器的环境
应远离热源、震源, 相对湿度<80%, 最适温度15~30℃, 电压 (220±10) V, 因为这些因素均能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或影响仪器的光学信号而影响测定结果。
1.2 仪器的校正
用仪器原配的校正液, 合理地校正参数。校正仪器可使用新鲜混合浆, 其定值要直接或间接溯源至国际标准。
1.3 及时正确地保养和维护仪器
定时测试和校正仪器的性能, 如温度、波长, 特别是对光源灯要定期检查、校正, 避免因光源灯光学性能衰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保持机械和光学附件的清洁, 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 样本的质量控制
临床样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是否得当对试验结果有直接影响, 是获得准确结果的第一保证, 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经常被忽略, 日常工作出现“难以解释”的试验误差常与这些环节有关。
2.1 采血前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会引起血小板数增高, 血凝和纤溶性增强。
2.2 采血技术
取血时患者应放松, 环境温暖, 防止静脉痉挛, 止血带压力尽可能小, 压力大及长时间束缚 (超过5 min) 可影响血液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后者将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反应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抽血时, 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 “一针见血”, 以防组织损伤或发生溶血。因组织中含有丰富的Ⅲ因子, 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 使试验结果偏低。拉针栓的速度要适当, 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 速度太快, 可发生气泡, 使Fg、V因子变性;太慢或抽血不顺, 可能激活凝血系统, 试验结果将会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降低等异常结果。一旦取样完毕, 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10次, 避免用力振摇而破坏凝血蛋白。
2.3 血浆分离
标本抽取后, 尽快离心3 000转/min, 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 目的是除去PF3、PF4和某些凝血因子, 以便获得乏血小板血浆, 因血浆中血小板会影响测定结果。标本避免溶血, 因为红细胞膜含有磷脂, 有凝血活酶的活性, 且红细胞释放出的物质会改变凝固时间, 使凝血时间缩短;高脂血浆和黄疸血浆在以光电转换检测装置为原理的凝血仪上检测结果有误差, 可选择电磁式或机械测试原理的凝血仪来检测;标本中如果出现凝块, 无论凝块多么小, 均会影响试验结果。血标本离心后, 用塑料吸管移取血浆, 因玻璃吸管表面能激活凝血系统, 从而使试验结果受到影响。
标本保存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 因此严格的标本保存措施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内容。
3 试剂的质量控制
3.1 抗凝剂的选择
抗凝剂种类很多, 选用合适的抗凝剂尤为重要。草酸盐抗凝剂能与Ca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 影响光电终点的观察;肝素抗凝剂可与ATⅢ (抗凝血酶Ⅲ) 作用并抑制许多凝血因子反应;EDTA能抑制或干扰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使Fg结果偏高, 且EDTA对Ⅴ因子保护性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做APTT试验, 其对肝素敏感性远远高于草酸盐抗凝血浆。近年来, 许多实验室采用缓冲抗凝剂对标本经冷冻保存后再分析更为适宜。因为无缓冲剂, 血浆pH随时间而增加, 缓冲剂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恒pH, 防止易变因子失活。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血浆与抗凝剂之比为9∶1, 一定要准确。抗凝剂在血标本中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 而影响试验结果。所谓血液与抗凝剂按9∶1混合, 实际上是指抗凝剂与常压积血液的血浆之间的比例而言, 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积 (HCT) 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当10%
3.2 试剂的保存
血凝检测中所使用的试剂盒, 提供了根据不同反应而加入不同的凝血因子, 均为生物制剂, 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降低其生物活性, 甚至失去活性而丧失引起凝血反应的能力。故试剂的运输和保存应严格限制在2~8℃, 使用过的试剂一般放冰箱内不得超过3 d, 每次使用时均应做质控血浆的测定, 检查试剂是否失效。一般随着试剂放置时间的延长, 测定时间也随之延长。
3.3 血凝测试试剂的选择
应选择与仪器匹配、适合检测目的、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试剂。根据所用仪器的类型和特点、检测目的, 选择与仪器匹配的适当ISI值的试剂, 不同ISI的试剂会得出不同的测定结果。不宜用同一PT试剂进行对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检试验。对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的监测, 应选择ISI值低的PT试剂, 因ISI值愈接近1.0, 表明试剂愈敏感, 检测结果愈准确。APTT试验所用的活化剂不同, 对检测对象的敏感性也不同, 要根据检测目的选择不同活化剂的APTT试剂。测定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 激活剂宜用白陶土作活化剂。肝素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激活剂为硅藻土更敏感。狼疮样抗凝物的检测, 激活剂为柔化酸更具特异性。
试剂的溶解:用pH为7.0, 无Ca离子的未被生物、化学污染的去离子水复溶30 min后使用。溶物试剂不能剧烈振摇, 防止产生气泡, 稀释倍数要准确, 并标明复溶时间。复溶试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保存, 确保试剂符合测定要求。冰冻保存的试剂不能反复冻融, 反复冻融会使试剂中的因子失活而影响测定结果。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能混用。
4 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4.1 正常对照血浆
许多试验都需要对照, 以避免试验操作所造成的误差。正常对照血浆要采集20份以上, 年龄在18岁~55岁之间的健康男女个体, 除外服药者, 须在平静状态下采血。血液经抗凝离心后, 分离血浆等量混匀, 分装小瓶, 冻存于80℃备用或冷冻干燥。
4.2 参比血浆
标准化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方法标准化对不同的试验来说是有困难的。为了使检测结果不同实验室之间或同一实验室的不同时期有可比性, 就要使用标准品或参比血浆。
5 样本检测中的质量保证
5.1 将复溶的试剂放到血凝检测仪的相应位置, PT及
APTT试剂瓶内需放入磁棒, 保证试剂能充分混匀。根据工作量配制足够的试剂, 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能混用, 如测定中更换不同批号试剂要及时校正仪器。
5.2 样本测定前先进行正常及异常值两种质控品及正常
混合血浆的测定, 质控品的定值与稳定性要好。通过质控品, 正常混合血浆检测能及时了解仪器的运行状态和试剂质量,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质控品、正常混合血浆超出范围时停止样本检测, 查明原因后再做标本。
5.3 观察测定数据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程度、测定数据间
的符合程度, 如发现不符, 及时与临床沟通, 了解患者采血及用药情况, 必要时复检。
先进仪器设备需要高素质人员去使用, 只有对自动化仪器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 才能较好地使用仪器, 在试验中避免上述诸多因素, 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2
标本的选择不规范对于检验结果来说等同于无效,标本的采集都有其要求和规范,如果不按照要求和规范来进行,采集到的标本根本就无法体现患者的情况,那么检验了还不如不检验,至少不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对样本的采集一定要注意其时效性、代表性、标准性。
1.1.1采样的时候选择最佳的时间是为了保证其身体内的各化学成分都处于满足检验精确度的要求之下,因为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出现一些变化,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比如说血液采集在清晨8点钟进行,而且要在其他项目之前进行,患者要求处于空腹状态,这样血液检验的各项指标才比较符合患者的身体状态。尿液的采集要求是患者清晨起来的第一次排尿,此时的样本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各项成分完整,对于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帮助。
1.1.2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如大便取教液、血液部分;痰液避免棍入唾液;末梢采血避免组织液混入;穿刺避免红肿、溃殇、癫痕等处;抽血要求采集通畅,止血带不能够扎太久,在回血后需要马上放松。
1.1.3采集样本时的操作要求:使用抗凝和防腐剂要求正确,避免材料被污染,标本在被污染的情况下会出现假阳的反应,出现错误结果。不要在输液同侧采集标本;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应该控制在半分钟之内,时间过长,血液淤积,血液浓缩。抽血要求防止泡沫产生,引起溶血,这样标本的红细胞数量会异常,对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一定影响;将抽出的血液轻摇,让血液和抗凝剂进行混合,避免凝固;将真空采血管在完成采集样本工作后,轻转5次左右,力量不要太大。
1.2标本管理
标本标签会记录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包括其疾病、样本、项目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标本的混乱而出现错误结果,所以标本标签应该要贴好,不要贴错。采集、运输、保持的过程都应该要严格要求,确保样本的质量不出现问题。
1.3样品的运迭、保存与处理
样品在采集完成后,就应该即可的送至检验部门,血液标本更是需要对运输和储存的时间进行缩减,处理的快,检测的快,耽误的时间越少,其检验结果就越精确。样本在进行运输的时候,要求其密封性好,避免受到外界污染以及漏出,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地区,需要注意温度的控制。需要长距离运输的话,应该要先进性预处理。运输过程应该要对样本进行保护。
2结束语
全面的质量管理有利与确保标本的质量,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的过程,所以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地对待。平时检验人员应该注意总结能够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避免发生一些常规错误。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3
关键词:检验标本 质量控制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3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临床医生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先进的、高科技含量的辅助诊断措施给予病人诊断,而临床医学检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医学检验主要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效果监测、病人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检验逐步向检验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为实验诊断的检验项目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所以对临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验结果必须做到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
质量控制就是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测定值是否同于已知值的方法。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实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流程、结果的及时观察,以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但是该法也有其一定局限性,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检验结果的质量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也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出现问题或差错,必须实行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研究检验标本的留取和检验质量的相关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1 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是确保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应由医生提出申请,测得结果又提供给医生,以便对病人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在标本检验的整个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与医护人员密切相关,检验人员不易察觉或无法防止,如病人使用药物、饮食结构、是否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检验人员应及时与临床相关人员进行联系,当存在这些因素时,要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
人体内各器官组织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保持平衡的,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它们所含各种成分处于正常稳定状态,当由于病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改变,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病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密切相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严格遵守检验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3个阶段,检验样品管理是检验科十分重要的环节。检验标本、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可造成检验结果失实或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高度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
2.1 医护人员执行样品抽样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数量封存、运输等。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集量、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都要严格按照完整的操作规程完成,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2.2 医护人员对所采样品在采集、储存、处置中应避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有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形成凝血块、血液浓缩等等。实验室人员在接受样品时要详细检查、记录,对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时,不可勉强接受。
3 明确检验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研究证实,病人的饮食、应激、运动以及昼夜变化等诸因素和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检验检查结果。甚至当病人的其他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检验结果也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还有:
3.1 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具体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有报导称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造成标本溶血占溶血标本的62%[1]。我们就以溶血为例,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内的内容物,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似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
3.2 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我们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为例,检验标本内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所以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此类不必要的差错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医院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最终结果体现在检测报告上[2]。临床检验质量取决于从标本留取到检验报告发出前的每一个细致环节上,只有严格遵守上述各个环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系统,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及时性、科学性、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好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琪林、李文楷、丁波等,375份不合格血标本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2):202
阴道分泌物检验与质量控制 篇4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方法,质量控制
阴道涂片检查是在妇产科常规检查, 为阴道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且简单和快速。选取2009~2011年妇产科80例阴道分泌检验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门诊患者80例, 年龄18~73岁, 平均42岁。
1.2 标本采集
用棉拭子取子宫颈后穹隆分泌物直接涂片, 也可置生理盐水试管内送检, 然后涂片镜检。取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在高倍镜下观察, 根据白细胞、上皮细胞、杆菌、球菌的多少划分清洁度。
1.3 一般性状检查
脓性白带呈黄色或黄绿色、有臭味, 多为滴虫或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 常见于滴虫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豆腐渣样白带呈白色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小碎块白带, 见于真菌性阴道炎。血性白带粉红色, 有特殊异味, 见于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老年性阴道炎, 另应警惕恶性肿瘤, 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大量无色透明粘稠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等药物后或见于卵巢颗粒细胞癌。
1.4 显微镜检查
取阴道分泌物后加一滴生理盐水, 制成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再用高倍镜观察, 根据上皮细胞、白细胞、杆菌、球菌判断阴道清洁度。观察有无阴道毛滴虫。于涂片上加1滴2.5 mol/LKOH, 混匀后加盖玻片, 观察有无真菌。涂片染色法制备涂片, 干燥后进行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致病菌。
2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 (BV) 22例, 真菌性阴道炎32例, 滴虫性阴道炎6例, 淋病2例, 其他阴道炎6例。
3讨论
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 其清洁度与阴道杆菌多少有关, 而阴道杆菌的消长与卵巢功能、病原体侵袭等因素有关, 故检查阴道清洁度对阴道炎症有重要意义。阴道清洁度以阴道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和杂菌的多少来分度的判定。正常健康妇女, 阴道本身有自净作用, 阴道涂片见阴道杆菌和鳞状上皮细胞较多, 而白细胞和脓细胞较少, 球菌则更罕见;幼女及绝经期妇女, 因缺乏雌激素作用, 阴道内无阴道杆菌生存, pH可达7, 易受病菌感染[1]。Ⅲ、Ⅳ度为不洁, 提示有炎症。真菌检查阴道真菌感染, 多为白假丝酵母菌, 诊断以找到真菌为依据。白假丝酵母菌平时可寄生在阴道内, 当阴道内糖原增多, 酸度增高时, 可迅速繁殖。以短杆状存在, 而在有利于繁殖的环境中, 则变成有丝的真菌。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孕妇、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阴道菌群紊乱者。作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检查, 应选用适当培养基以提高检出率。滴虫常用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观察;滴虫呈梨形, 大小多为白细胞2~3倍, 顶端有4根鞭毛, 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真菌引起阴道感染的85%为白色念珠菌, 真接涂片镜下可见卵圆形的孢子或与出芽细胞相接成链状及分枝状的假菌丝, 找到真菌是诊断真菌性阴道炎的重要依据。其他病原微生物涂片革兰染色检查淋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2]。找到线索细胞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相当敏感和特异。只有5%个非细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可以发现此细胞。
阴道分泌物检查为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常做的检查。主要用于各种阴道炎, 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应该做好标本采集送检, 严格的质量控制, 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掌握湿涂片在正常和异常的组成部分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如红细胞, 白细胞, 真菌和阴道毛滴虫在高电场变化的形态特征, 以高倍视野报告, 报告应准确、可靠。取阴道分泌物应停止强外用药物从2~3 d, 提高阳性检出率。取材前24 h内禁止性交、盆浴、阴道灌洗和局部上药等;根据不同检查目的可自不同部位取材。如疑有滴虫感染时, 标本注意保温, 迅速送检。玻璃设备应清洁;涂片要做到取材统一或定量, 检测要及时, 符合观察标准, 掌握方法每一个环节, 注意复查;因为阴道分泌物检查工作量较大, 湿涂片标本不容易保存, 易污染, 送检不方便, 将阴道涂片, 做瑞-吉或亚甲蓝染色双理, 可用于检查滴虫, 霉菌, 淋球菌, 核异质细胞, 肿瘤细胞和线索细胞, 对判定清洁度测定, 可将于涂片储存较长时间, 容易复查监督和质量控制,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系统。也可在更大范围的外部质量评估, 提高整体水平的实验诊断阴道疾病。
参考文献
[1]马玉楠.细菌性阴道病及其诊断.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0, 23 (5) :303304.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5
作会议上的欢迎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初夏时节逢盛会,美丽迎嘉宾,很高兴今天全市检验医学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会议在我县隆重召开,首先我谨代表嘉祥县卫生局向前来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走进嘉祥、幸福吉祥”,我衷心祝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幸福安康、万事吉祥。
××县具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5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583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0人,其中检验技术人员120余人。近年来,县卫生局牢牢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医学检验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治疗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近年来,县卫生局高度重视检验医学实验室及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以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为重点,全面加强质量控制及业务人员技术培训,2011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2012年3月,我县邀请市卫生局专家举办了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
了我县临床医学检验水平;2011年公开招聘了12名专科以上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缓解了全县检验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为临床诊断、科学诊治、合理用药提供了准确的检验结果。特别是去年全市医学检验专业委员会暨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我县的成功举办,更有力的促进了全县检验技术和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次会议在××举办,将有力提高我县检验医学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质量控制工作,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医学检验技术的学习和交流。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我们将按照市卫生局安排,周密组织,热情服务,力争把此次会议办圆满办成功。同时由于我县办会条件有限,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工作不到位、生活服务不周到的问题,在此也恳请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多多包涵,多给予理解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县的卫生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6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控制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人结合自身从事检验工作的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 分析前的质量
控制该阶段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及至检验。要注意检验申请单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饮食,药物等影响;采血以坐位或卧位,止血带压迫不宜过紧,过长。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避免脂血,溶血和样本污染。
2 分析中的质量
控制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仪器要在正常工作状态,所有试剂要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不用的试剂冰箱中冷藏,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實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质量控制与医院检验科管理 篇7
1.1 医院对检验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检验科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但受传统因素影响, 检验科一直地位偏低, 诉求常常不被理解, 造成工作被动, 影响检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 检验设备方法落后
由于医院资金不足及业务量少, 多数使用半自动仪器, 且仪器使用率低。部分医院购买到淘汰机型, 导致检测技术落后, 不了解仪器的性能, 不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仪器损坏后不修理, 导致长期搁置造成报废, 甚至仍使用淘汰的手工操作。所使用的试剂档次较低, 有部分检验科为节约成本, 试剂出现过期、发霉变质后仍然使用, 使质量得不到保证, 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难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1.3 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学历低, 缺乏检验专业理论知识, 存在人才缺乏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特别是细胞学、形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比较突出。由于条件限制, 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见识少, 即使是老工作人员, 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有基础理论薄弱、知识更新能力差、知识老化的现象, 只懂得机械地执行操作, 对新方法、新技术引进较困难。
1.4 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
(1) 基层医院人员少, 大部分检验科存在每个实验室只有1名人员, 或1个人管2个室工作的情况, 人员轮岗过于频繁, 造成人员责任心不强, 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无人审核, 无人监管, 对实验室质量控制不够重视, 室内质控不能按要求来完成, 没有起到控制检验质量的作用。
(2) 缺乏对仪器的管理。虽然建立了仪器使用、保养、校正制度, 但未能按规定认真执行, 不按照所制订出的仪器保养程序有效的执行仪器的清洗、保养工作, 导致检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室内质控及各种检验数据的登记记录和保存工作过于简单。
(3) 不注重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是许多基层医院检验科目前最薄弱和最关键的环节, 往往被检验人员所忽视。开单医生普遍存在对空腹采集标本的意识不强, 开单前未能与患者很好的沟通, 告知采集标本前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空腹的概念模糊, 造成部分患者在采集标本时未达到空腹时间的标准, 增加了检验结果不准确性。由于基层医院工作量相对较小, 非常规性检验标本收集到一定量后才进行测定, 检验人员往往不注意及时将分离的标本放入冰箱保存, 有可能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 使结果失真, 导致检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少, 一些医院存在检验报告未经过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审核, 发出失控报告, 发出不准确的结果会被无临床经验的医生误用, 造成医疗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临床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制订各仪器及各检验操作的SOP文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科室必须成立质控小组, 按照《临床检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规范要求, 制订各个项目的SOP文件。制订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 如《标本接收制度》、《试剂准入制度》、《误差分析处理制度》、《实验项目校准制度》、《不同仪器比对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2.2 完善设施、设备及管理
对每一台仪器必须建立档案, 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使用, 并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校准, 确保仪器设备使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并做好记录。严格执行试剂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做好登记、验收和保存工作, 确保试剂质量。
2.3 加强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 不断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在使用仪器前, 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 掌握理论知识, 并进行实际操作。要求检验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熟练操作自动化仪器。
2.4 加强质控管理
质控管理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对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留取检验标本及送检知识的培训, 保证标本来源合格, 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 确保分析前的质量。注重分析仪器的校正、保养, 建立健全仪器的保养、维修、定标记录, 使仪器始终保持在正常状态。
2.5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1) 作为医学检验人员, 都是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 检验工作者要为自己、同事及家人负责, 提高认识, 减少医源性感染, 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防患于未然。在实验室诸多方面的工作中, 安全是重中之重, 因此把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 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
2.6 加强临床与实验室的信息交流
本院采用院内通讯、宣传册、讲座等方式不定期向医护人员宣传质量控制知识, 特别注意需要临床医生配合部分 (如特殊检查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及保存环节易出现的干扰分析因素等) 的质量控制宣传。
质量是保证, 是体现全院医疗水平与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更严重的说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基层医院检验科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及评审的有关标准,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 为临床各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摘要:随着现在医疗业务的不断增多, 时不时的有医疗事故发生, 安全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就要求我们从医人员特别是我们检验科人员对质量得到重视, 严把质量关, 加强检验科管理与质量控制;检验科的管理不规范, 质量就很难得到很好的控制。本文就目前基层医院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且就本人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以促进基层医院检验水平的提高。
真空电子束焊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8
焊接结构制造工艺过程主要取决于焊接产品的结构形式和质量要求, 动力传动轴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 其制造工艺也比较细化。根据焊接结构分析制定了下述的制造工艺, 主要包括焊前清理、装配、焊接、焊后热处理、焊接检验等。
具体工艺路线如下:
配套—钳工清理—退磁—装配—电子束焊—消除应力—磁力探伤—CT检验—理化分析 (焊前试件) —退磁—装配—电子束焊—消除应力—磁力探伤—X光检验—CT检验—理化分析 (焊后试件) —动平衡—表面喷漆—终检
2 质量评定
对应零件结构分别加工出图1结构的焊接试验件, 试件材料为9310钢, 材料性能指标符合设计图纸规定, 按照钳工清理—退磁—装配—电子束焊—消除应力—磁力探伤—CT检验—理化分析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工艺试验, 确定了真空电子束焊接参数。
试验件焊接后进行无损探伤和理化分析。无损探伤包括磁粉检验、X光检验和CT检验;理化分析包括低倍金相检验、高倍金相检验和力学性能试验。
(1) 磁力探伤。按验收标准对焊缝进行磁力探伤检验, 先用连续法后用剩磁法, 尺寸等于或大于0.2mm的夹渣、气孔等缺陷不允许存在, 磁粉检验合格。
(2) X光检验。按HB5358.2进行X射线检验, 焊缝等级1级, 单个缺陷尺寸小于0.2mm, 缺陷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D (D为最大缺陷尺寸) , 100mm长焊缝内部允许的气孔或夹渣数目少于2个。焊缝内部不得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尖角型缩孔或夹渣等缺陷, X检验合格。
(3) CT检验。按GJB5312进行工业CT检验, 检测单个缺陷尺寸小于0.25mm, 增加一轮工业CT检验, 第二轮检测的起始点比第一轮的起始点高0.125mm, CT检验合格。
(4) 理化分析。 (1) 按JS10-JT-109的要求对焊缝进行高低倍检验; (2) 显微硬度检验, 对焊缝处进行显微硬度检验, 要求热影响区的硬度值不低于HRC26, 提供显微硬度曲线; (3) 焊缝接头按HB5145-96取标准试验进行拉伸试验, 焊缝接头的强度应达到零件性能规定值的85%以上;焊缝低倍、高倍检验:焊缝尾端存在孔洞, 焊缝其它部位未见缺陷。其形貌见图2。焊缝尾部出现的孔洞初步分析认为是由于焊接时, 焊缝熔深较小, 熔池金属没有将试件倒角处填满造成的。
3 电子束焊质量控制
现代化焊接生产要求全面焊接质量管理, 即要求产品从设计、制造、检验等所有环节都实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焊接接头质量控制包括完善企业技术装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及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 目的是获得无缺陷满的焊接结构, 满足焊接产品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要求。[1]由此可见, 焊接质量控制对于传动轴真空电子束焊接的重要性。
3.1 环境的控制
电子束焊接工作场地、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和清洁, 有害气体和烟尘应不超过TJ36的规定。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5~30℃之间, 噪声不大于70dB, 相对湿度不大于60%。
3.2 人员的控制[2]
3.2.1 焊接操作者的控制。
从事电子束焊接的操作人员应进行培训和考核, 通过焊接模拟试件, 合格后, 由中航工业焊接考试委员批准下发的有效操作证方能上岗进行产品的焊接。
3.2.2 焊接检验人员的控制。
焊接检验人员包括焊接质量检验员、无损检验人员、力学性能检验员、化学分析员等都应具有公司规定相应的上岗操作证方可进行焊接产品的检验
3.3 设备的控制
真空电子束焊机应进行工艺性鉴定, 按YJ74鉴定合格拥有设备合格证后方可进行产品的焊接生产。
3.4 过程的控制
传动轴的焊接生产中, 质量控制不仅在真空电子束焊工序。我们要求每一道工序都要有焊接检验员的监督与控制, 具体如下:
配套:领取零件外观不允许有磕碰伤等缺陷;
钳工:清理干净零件的表面, 不允许有锈蚀油污;
退磁:对零件和夹具一起退磁, 要求磁通密度不大于1×10-4T;
装配:零件装配后, 由检验员检测各项尺寸是否满足工艺规程的要求;
电子束焊:在焊接过程中, 焊工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规定, 并且做好相应的焊接记录。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由焊接检验员经常检查焊工在焊接时的工艺参数。对焊接完成的零件进行焊缝外观质量和尺寸检验。对于违反工艺纪律的现象必须及时检查制止。
4 焊接质量检验定义
为了确定焊接零件是否具有符合性质量, 必须测定其质量特性。焊接质量检验是指通过调查、检查、测量、试验和检测等途径获得的焊接产品一种或多种特性的数据与设计图样及有关标准、规范、合同或第三方的规定相比较, 以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生产实践中, 企业强化焊接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来保证它提供的焊接产品具有符合性质量。[3]
焊接质量检验的作用则在于监控焊接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确认企业已生产或正在生产的焊接产品是否满足了或能够满足符合性质量的要求以及定期检查在役焊接产品是否仍具有符合性质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离开焊接检验, 企业就无法实施有效地焊接质量管理。焊接检验是企业实施焊接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基本手段。
5 电子束焊缝检验
焊接检验的依据是质量标准, 动力传动轴的焊接质量检验标准:STA100-85-45;
5.1 外观检验。
真空电子束焊缝外观无咬边、裂纹、凹坑、气孔缺陷, 焊缝检验合格。
5.2 无损检验。
无损探伤对焊缝进行磁力探伤检验、X光检验、CT检验, 检验结果合格。
6 结束语
根据理化分析报告确定动力传动轴电子束焊缝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图纸的要求。传动轴经喷丸、表面喷涂、动平衡、静扭试验、运转试验等工序检验也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说明传动轴的整个质量控制体系是可行的。焊接质量体系符合全面焊接质量管理的要求, 充分体现了焊接质量控制与检验在整个零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亚江.焊接质量控制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社, 2006.
[2]Ted V.Weber.焊接检验工艺学[M].化学工业社, 1998.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9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检验
现如今, 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无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构建出一种新的度量方法, 从而可以使得相关的利益者可以充分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样有助于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度量, 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有会计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不足之处
目前, 我国内部控制度量的研究一般多采用以下三类方法, 但其中还具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就我国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来说, 其主要是依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情况来对会计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 虽然, 我国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在操作上较为简便,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并不能够完全反应出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具体情况, 无法对会计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准确的度量。这种方式只是单纯的将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叠加处理, 来实现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在这一方法中, 其只是考虑到数量的要求, 却没有考虑到质量的要求, 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度量出来的内部控制质量也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
2. 按照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我国在对会计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的过程中, 采用的度量方法主要是依据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来实现的度量, 就我国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来说, 其在理论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中, 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内部控制贯穿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全过程, 其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证。内部控制最看重的是控制的过程, 而我国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却忽略了过程, 而只重视结果, 这样单纯的依据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来进行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并不能够很好的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全过程的反映, 从而使得内部控制质量与实际情况有着明显的出入。
另外, 在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并不是唯一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知识单纯的依据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 这会使得度量结果的精确度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度量方法由于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其本身的影响性质, 其在应用于实证研究中后, 会使得实证研究的结论出现严重的误差。
3. 按照内部控制要素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采用这种方式对会计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 无法有效的对会计内部的控制要素进行直接度量, 其在测量的过程中, 只是采用间接替代的方式来进行度量, 而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度量的结果相应的也会与实际存在过多的差距。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只是对指标权重进行确认, 这样的技术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较为复杂, 其中很容易在度量的过程中, 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 从而使得度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下降。就这一类的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来说, 其主要依据大量指标以及各种复杂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度量工作, 而且这种方法主要是由评价人来执行, 因此, 很容易带入评价人的主观意识, 使得度量的客观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度量的复杂性, 会使得相应方法的采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 并且这类型的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需要采用大样本数据来进行研究, 而这样的研究通常在具体的实施上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事实上, 此类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并不适应于中小投资者, 其应用的范围相对来说受到很多的限制, 就算是大型的投资者, 如果其在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够成熟, 那么这种方法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与检验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 就我国目前拥有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来说, 其在应用上还存在诸多的弊端, 无论是在实际应用上还是在推广上其都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虽然现阶段的这种度量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司的会计内部控制的质量情况进行反映, 但是其反映的内容并不全面, 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说, 其会计内部无法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 从而很难使得外界的投资者对其感兴趣, 这样就使得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就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来说, 其本身具有明显的恰当性特征, 基于这一特征, 其在目前的会计内部控制中所构成的相关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且就其这一特征来说, 其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相关实证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本文就主要依据自愿性理论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鉴定, 在鉴定的过程中, 还要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 从而衍生出一种简易、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 该方法就是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这种度量方法能够有效的被外界所感知, 从而使得相关的投资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质量, 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本文采用分类法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 (IC) 分为低、中、高三类, 只要存在一项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低质量 (赋值为-1) , 存在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 (赋值为1) , 其他则为中等质量 (赋值为0) 。需要注意的是, 极少数的公司明显存在信息表明其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 仍自愿披露了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可能是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耗费较大的成本去刻意模仿高质量的公司。因此, 有必要综合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明显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问题的信息, 对人的感知影响力和可靠性更大, 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将被感知为低质量的 (取值为-1) 。
对于上述三个等级的内部控制质量来说, 首先, 低质量的企业都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欠缺的问题, 而且在自我评价报告中对自身信息的披露程度不足, 无法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应用的方法就是被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这种报告必须是非标准意见的报告。另外, 其应用的方法还包括明显的显示出内部控制目标还未实现的形式, 比如年度亏损以及各种违规行为等。其次, 针对中质量来说, 其主要是针对那些并不存在的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以及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列示情形的一些企业。最后, 针对高质量来说, 其主要针对那些具有相应的内部控制质量鉴定报告, 但是却并不存在的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列示情形企业。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效度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中监督机制的相关性和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检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是股东对高层次管理者的监督和制衡, 目标是减少代理问题。内部控制通常也被认为具有监督作用, 但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 其目标是防范风险、查错纠弊、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目标披露情形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 可以对会计的盈余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本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检验。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这种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有内部控制质量度量中的不足, 从而对相关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华军.会计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11) .
[2]张兆国, 张旺峰, 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 .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10
卫生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运用检测数据的过程。因此检测数据在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检测工作贯穿于整个卫生检验过程之中, 检测数据的质量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检测质量保证应该是科学管理水平和检测技能的综合体现。检测数据的失真, 可引起评价结果的失误, 说明科学管理中的失控, 最终将导致整个监测工作的失败, 因此保证检测数据的质量是检测机构业务中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2 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影响因素
质量保证的目的是获得高度可信的分析结果, 它包括从样品的采集, 保存, 运输, 分析测试直至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核, 归档等全部过程。
2.1 样品的质量保证
供检验用的样品的质量虽不属于实验室检验的内容, 但它却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 如样品的代表性, 均匀性, 可能遇到的玷污, 不稳定组分的保存方法, 运输途中的变化等。如食品分析中规定的粮食样品分层采取后再按四分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包装的成品需根据生产的批量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来保证其代表性。质量保证工作中, 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标准物质的保证
标准物质用于对样品成分的测量工作, 它是测量物质成分或特性的一种计量标准, 是计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检测质量, 对标准物质必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第一, 建立《标准物质目录》, 第二, 做好标准物质存储, 第三, 使用标准物质, 必须对其质量进行跟踪记录;第四, 标准溶液的配制应符合GB/T601-2002标准要求。
2.3 仪器设备的质量保证
2.3.1 仪器设备的检定
为保证所有用于检测和校准的仪器设备能够保持规定的技术性能,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制定强检仪器周期检定计划, 选择依法设置的检定机构按周期进行检定和校准。
2.3.2 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精密仪器要设专人保管, 使用登记, 并要定期维护和保养。
2.4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使用频率高、易损坏、性能不稳定的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操作方法, 环境条件以及移动、震动、样品和试剂溶液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保证检定或校准状态的持续可信度。因此, 实验室应对这些仪器进行期间核查。针对不同仪器的特性, 可使用不同的核查方法, 如仪器间比对、方法间比对、标准物质验证等。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在仪器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进行一二次为宜。对于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仪器, 应增加核查的次数。
2.5 健全组织机构
实验室管理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明确管理体系和岗位职责, 以提高分析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检测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 并持证上岗, 保证检测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析操作和使用仪器设备, 处理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2.6 创造良好的分析测试环境
实验室应按功能与区域间不相互影响划分, 在试验中要避免挥发性试剂对实验室的污染, 对于器皿进行合理的清洗;空白分析要随样品同时测定。
3 分析质量控制
3.1 分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之间的控制, 控制内容包括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3.2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式主要包括:1)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制备校准曲线;控制校准曲线的斜率。2) 平行双样测定、双空白试验值。3) 加标回收试验。4) 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点入控制图中进行判断。5) 测定标准合成水样或标准样品与约定真值对照。6) 样品复测。7) 分析同一样品不同结果的相关性。8) 与同级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比对。
3.3 实验室能力验证
定期参加国家认监委或上级单位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单位的数据, 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出实验室间检测数据的分布范围, 既分布系数 (Z值) 。再计算出参加能力验证的单位检测结果的Z值, 判定标准为:
|Z|≤2为满意结果 (结果为正常值) , 说明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状况尚属满意;
2<|Z|<3为有问题的结果 (结果为可疑值) , 说明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状况有问题;
|Z|≥3为不满意结果 (结果为离群值) , 说明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状况不满意;
3.4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在检测工作中的正确使用可以衡量实验室科学管理 (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和检测技能 (分析质量控制和出具有效检测结果的能力) 的水平, 也是计量认证复核和实验室认可评审的要素。
测量不确定度包括:标准不确定度;A类不确定度;B类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等, 上述各种不确定度均可以除以测量结果得到各种相对不确定度。
在实际工作中, 通常用平行样分析或用标准差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 但必须假设1) 样品组成非常均匀, 样品能代表总体, 使取样的误差为忽略不计;2) 样品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有效的防止被测组分的丢失或玷污;3) 使用经检定并正常运行状态的仪器;4) 使用有溯源保证的标准物质, 正确制作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使用与样品近似基体的标准, 有效的消除基体对测定的干扰;5) 数据的准确修约, 统计和计算;6) 选用经验证的, 固定系统误差很小的分析方法。上述内容就是实验室全面分析质量保证的内容。如果这些要素都在控制之中, B类不确定度都可忽略不计, 那么被测物的真值和试样中真实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样的结果才具有溯源性。因此, 不确定度各分量的评估和认识与实验室科学管理和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有着极重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GB/T601-2002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浅谈水泥质量检验工作质量的控制 篇11
【摘要】水泥质量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现场水泥材料的正确使用和工程结构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本文从水泥取样、仪器设备的管理、试验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验操作、比对试验等检测环节出发,探讨了控制水泥检测的几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保证水泥检测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泥;质量检测;试验操作;质量控制
【Abstract】Cement quality inspection of the level of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proper use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cement and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refor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quality of detection. From cement sampl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te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standard material test operation, than on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link starting to explore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control cement testing the accuracy and fairness of the of cement testing data, the cement test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work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ement;Quality testing;Trial operation;Quality control
1. 引言
在建设工程使用的众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实验室材料检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其检测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检测水泥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中,因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众多,所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2. 水泥取样的注意事项
水泥取样是水泥检测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水泥取样数量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对于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强度等级、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的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对于散装水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与保管符合相关要求。将所取水泥混合样通过0.9 mm方孔筛,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两份,样品取得后应分别存放在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加封条,且所使用的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闭、不易破损、不与水泥发生反应,并分别在存放容器上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记,同时标明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或见证单位的密封印。试验样应及时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封存样应密封保管3个月,以备观察及再检测[1]。
(3)水泥取样还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时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准确地检测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检验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检检测时安定性为不合格,但是在过几天的第二次送检检测中却是合格的。这种水泥的安定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安定性的时效性。也正是时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会有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温f-CaO的结构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过程中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消解,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f-CaO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断地减少,而高温f-CaO的密度大,结构比较致密,且表面包裹着玻璃釉状物质,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水化,所以水泥时效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低温f-CaO引起的。因此,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可能会合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都会合格,当水泥中的f-CaO含量过多或者是由于f-MgO以及SO3引起的安定性不合格时,由于它们没有低温f-CaO的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存放一段时间有可能解决由于低温f-CaO而造成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并非意味着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只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f-CaO的产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烧时反应彻底的情况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厂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时间(安定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时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定性争议的产生。
3. 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1)水泥检测仪器和设备是评定水泥质量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技术参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泥质量的评定是否准确、可靠。所以在仪器和设备购入前,应进行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对供应商提供的仪器的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供货及时性、处理质量问题的及时性以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只有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水泥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检定是水泥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检测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均应经过校准(检定或自校),制订检定或校准计划表,按照规定的日期及时送检或由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现场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仪器的量值只要可能都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无标准的溯源必须经过比对或验证,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按照仪器和设备检定计划表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天平、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搅拌机、振动台(振实台)、抗折试验机、压力试验机、负压筛、沸煮箱等主要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而且还要对胶砂试模、抗压夹具、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等配套仪器进行认真的自校和校准,自校记录的精度及数据范围应对照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仪器和设备满足其标准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4.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前一天将水泥、标准砂、试验用水放入成型室。试验时,应先测量它们的温度是否一致,并予以记录。对温度的测量是保证试验准确的重要条件。试体成型室对温度、湿度要求相对较宽,容易达到试验要求,养护箱可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也容易达到试验要求,而保证试体养护池水的温度是一个难点。目前很多试验机构仅用普通空调控制室温来达到间接控制水温的方法,由于室内温差等原因,造成温度控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标准要求。最近市场上推出的新型水泥自动控制养护水箱,因价格昂贵,一般试验室无力购买,但恒温水浴池在目前情况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它采用水浴方法,可以保证所有试体温度相同,恒温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误差,且价格适中。
5. 试验操作的控制
5.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上筛余物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称取试样需精确到0.01 g。由于试验筛在筛析过程中会被筛析物堵塞筛孔,在规定筛析时间的情况下,筛孔堵塞严重时会影响筛析结果,因此试验筛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标准样品重新标定,当修正系数在0.80~1.20范围内时,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范围则应予以淘汰,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
5.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5.2.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标准规定,用于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水泥净浆应为标准稠度净浆。所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定要准确,因为一旦有误,就会影响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对水泥质量的误判,有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准确测定,成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准确测定的前提。
5.2.2 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测定时间的准确性,水泥净浆稠度仪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试杆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靠自重可否自由下落,无紧涩和晃动现象,试针不得弯曲。当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将净浆装入圆模,轻轻振动数次,去除多余净浆后抹平。抹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可能引起水泥净浆泌水,并迅速将装好的圆模放入养护箱中养护。
(2)初凝时间的测定:30 min后进行第一次测量,当试针沉至距离底板4±1mm时,水泥达到初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终凝时间的测定:初凝后将试件翻转180°,继续养护,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水泥达到终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3)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柱,防止撞弯试针,试针针入位置至少距圆模内壁10 mm,凝结时,以试针自由下落为准;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定1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 min测定1次,测定时试针不能落入原针孔,判定符合时必须立即重复测1次。对于泌水较多的浆体,在临近初凝时要少搬动圆模,避免振动,否则泌水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4)测定凝结时间因花时间长,一般中午不能休息,要求检测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特别临近终凝时,需多留意、多观察,并按标准要求测定,靠所谓“经验”判定,误差较大。特别对初凝阶段时间较长的水泥,更要掌握好初凝的变化[3]。
5.2.3 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代用法(试饼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径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试饼,试饼表面应光滑,且中间厚、边缘薄;然后放入养护箱,养护箱温湿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否则会影响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养护温度过高(大于25℃)或湿度不够,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试饼发生收缩裂纹,特别是在水泥比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收缩裂纹(收缩裂纹往往发生在与玻璃接触的试饼底部中间),如果养护温度过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会产生脱皮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安定性结果的判定错误。养护后的试件放入沸煮箱内恒沸180±5min,沸煮箱内的水在沸煮过程中均没过试件,且在30±5 min内把水加热至沸腾。
(2)标准法(雷氏夹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装满2只雷氏夹,用刮刀刮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浆体泌水;然后分别用75~80 g配重玻璃压上,放入湿气养护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测定两试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两个差值不得超过4.0 mm,即可判定合格。
(3)在安定性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测定结果为准。
6. 定期进行实验室能力比对试验
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对试验的同时,也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能力比对,通过比对能及时发现质量控制中数据出现的问题,采取有计划的措施予以纠正,以消除实验室检验的系统误差。同时,认真分析比对结果并找出数据偏差的原因所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 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质量检验除应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检验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外,还必须对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控制,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的检验数据和结果。
参考文献
[1] GB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S].
[2] GB/T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S].
[3] 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S].
质量控制与检验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患者选取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在22~60岁, 平均年龄为 (32.5±3.5) 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 (5±2.1) d;
观察组患者的选取对象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5例, 女225例, 年龄分布在25~66岁, 平均年龄 (36±2.6) 岁, 病程5~10d, 平均病程 (6±2.3) d。
1.2 一般方法
两组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检验, 统计出不合格样本数量, 计算出不合格率,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诱发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样本的标本量少、送检超时和标识错误。
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要做到: (1)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2) 分析前质量监控。首先根据经验编写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再针对不合格因素确定出一整套适用于临床观察的操作规章制度, 对观察组内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的过程贯穿于样本的采集、运送、交接和退回等各个环节, 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和医嘱等[3], 保证患者的疾病类型、体征等基本信息的完整度, 为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在采集样本前应交代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不要服用任何药物和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 统一检验器具, 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 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采集时间、具体病理变化等, 发现不合格样本后及时退回, 减少样本不合格数量。 (3) 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力度。对于所有的实验室检验而言, 标本的合格率影响着检验的正确性, 因此在保证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还要采取相关的制度设施, 为质量控制的效果保驾护航。医院作为主体,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 充分听取医护人员的改进意见, 并且对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使其不断地掌握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指导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之前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 在运送中注意对标本的保护。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本院在标本的验收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制度, 拒绝收取不合格的样本, 并且将责任分配到个人, 一旦出现转运条件不当、标本采集量较少、采集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 都将拒收此标本, 并责令相关的负责人重新进行采取。对个人被拒收的次数作好记录, 按照奖惩的标准来执行相关的制度。 (4)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不断地积累日常工作的经验, 加强本职位的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样本的合格率, 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影响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样本污染人数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
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患者三种类型的检验中, 出现样本污染现象的分别为8例、4例和7例, 样本污染总数为19人, 在总不合格人数中所占的比值为26.38%;由于样本量少而出现不合格样本的现象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和1例, 总人数为12人, 占总不合格人数的16.66%;送检超时的人数分布为3例、1例和9例, 总人数为13人, 所占比重为18.05%;采集时间错误的各类人数分别为3例、1例和9例共13例, 占总比重的18.05%;另外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的状况也有发生, 分别占总比重的15.27%和4.16%。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在500份样本中不合格数达到72份, 不合格率14.4%, 而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的观察组内则没有错误现象产生, 错误率为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9, P=1.27。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的常规检验比较常见, 并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验, 不仅能够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 还能反映出其它疾病。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4], 由于标本采留、化验单开具、运送等多道复杂的程序使经手的人员增多, 增加了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给医学检验增加了难度。与其他研究相比, 该研究体现出了科学性, 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该文研究了在该院未实施质量控制之前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具体临床数据, 主要影响样本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污染、标本量少、送检超时、采集时间错误、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等。他们在错误样本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6.38% (19/72) 、16.66% (12/72) 、18.05% (13/72) 、19.44% (14/72) 、15.27% (11/72) 、4.16% (3/72) , 这一研究对今后开展质量控制对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证明, 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后,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可以减少到0, 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实施前,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所具有的无损伤、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医学界内的价值。该文所谓的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是指医生从开具化验单到采集、运送、检验最后保存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尿液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极不稳定, 排出体外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物理性质方面的改变, 。因此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最佳时间为采尿后2 h之内送检。另外, 其他因素对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例如 (1) 抗生素。抗生素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的影响主要在于青霉素[5]。青霉素能够快速地治愈疾病, 在静滴后6 h内会有76%的排泄量排出, 严重影响了临床尿液常规样本的质量;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 由于其吸收效果较为明显, 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但是维生素C的浓度对不同类型的尿液分析干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 如果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大时, 对测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在静滴后, 干扰的强度最大, 在静滴后5 h之内, 影响最为明显; (3) 菌尿。菌尿能够影响对尿红细胞的检测。尿红细胞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印证表明, 菌尿不仅影响着对红细胞的测定, 还影响着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6]。 (4) 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患者。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都会影响到分析样本的质量。因此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检验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的正确率, 保证采样标本的合格数量是必行之举。另外, 除了加强对该文论述过的影响尿液常规检查质量因素进行控制外, 还要定期地对医疗诊断中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检修, 建立完善的设备登记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 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合格数量,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 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 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不合格数量, 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 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尿液样本,尿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49-2750.
[2]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下旬版) :375.
[3]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4上旬刊) :2376-2376.
[4]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148-149.
[5]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4-125.
[6]冯炜庆, 邹滢.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14 (23) :504.
[7]张雅婷.180例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8) :196.
【质量控制与检验】推荐阅读:
检验前质量控制05-31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08-20
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09-20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10-29
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11-06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11-13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11-07
质量检验控制建设工程07-24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