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与考核(共12篇)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1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 审计立项及编制计划的质量控制与考核
对审计项目目标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考核调研。审计立项与编制计划务必关注高校中心工作, 选取重点部门、重点领域与重要资金, 以及校内教职员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领导关心的重要事项, 考核的中心思想及审计目标, 需反映服务于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 服务于资金应用效能的提升, 服务于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突出矛盾的合理解决。
(二) 审计准备时期质量控制与考核
进行审前考查, 收集和审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学校拟定的有关资料, 将考研结果与昔日审计状况相结合, 将审计的目标、内容细化, 确立审计重点以及审计的程序与时间, 建立审计组, 且对其人员展开科学、合理分工。
(三) 审计开展时的质量控制与考核
此环节的质量控制, 为审计工作质量保障的核心。其一, 审计内容依审计方案务必落实。其二, 务必利用观察、检查与询问以及函证等考核手段, 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其三, 创设指导、检查及监督体制, 对工作中呈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及时进行处理。其四, 需层层审计, 考核到位, 创设分级复核体制。
(四) 审计终结时的质量控制
将材料依类汇总, 分析、判断及归纳考核中得到的审计证据及工作底稿, 将审计开展有关状况实施分析整理及总结, 令其成为及时、准确、完整、清晰、客观、结构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审计报告, 披露存有的问题。
(五) 审计后续的质量控制
此时期的质量控制为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创设后续审计体制, 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及建议的落实情况。
二、抑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1) 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系统的缺失。尽管当下高校普遍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具有审计职能的组织, 可高校的内审部门80%以上归属财务部门, 缺少监督性。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 是导致独立、权威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 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 系统化缺乏。一些高校内审部门普遍关注内部审计具体业务体制的拟定, 对内部审计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制度的拟定则极其缺乏。体制内容单一不完善, 未将审计岗位及业务操作环节全部涵盖, 体制建设系统、全面性极度缺失。 (3)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伴随高校快速发展的经济业务, 经济活动的形式及载体呈现多样性, 导致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及评价的经济活动趋复杂化, 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同时还需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4) 内部审计质量考核与评价体制缺失。内部审计质量自我控制的关键为质量考评。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举措
(一) 加大调控力度,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制
高校内审质量的关键, 在于审计质量控制体制的完善。当下, 务必速度完善内审质量控制者的保障体制, 完善内审质量控制体制的保障机制, 完善内审质量控制的技术保障体制。
(二) 完善对内审项目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核心内容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当下高校各项审计工作于项目质量控制实施时务必抓好以下几点。
1. 控制内部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及编制计划务必依上级主管部门及的校领导的安排与指示, 与高校状况相结合, 选取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要资金以及教职人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校领导关注的重要事项, 拟定周密的审计工作计划, 上报校领导、主管进行审批之后签发。
2. 对内部审计工作方案进行质量控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要求内审人员由总体上出发, 率先规划及控制审计全程。
3. 对内部审计证据进行质量控制。
于项目审计开展时需依项目状况使用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手段获得有力证据, 经证据的收集、获取及整理、分析, 生成审计评定, 支撑审计结果。
4.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质量控制。
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编制的工作底稿, 需深入规范其内容、格式、编制及复核。高校审计部门有必要创设审计日记工作体制。审计工作底稿务必由审计组领导进行组织复核, 展开复核时, 务必进行必要记录, 复核完之后, 签上复核意见。
5. 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证据的完整、真实及可靠性, 主审人需对其展开审核, 并向审计组长报告审计初稿结果, 组织会议对初稿进行讨论, 征询被审部门意见。生成的正式审计报告务必事实清晰、证据充分、表述完整、重点突出、评定客观、定性准确, 审计建议做到切实可行。一些项目现场审计的时间比较长, 向学校管理层递交报告, 以便将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摘要:高校教育机制持续变革, 对内部审计控制质量及运行的高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计质量优劣关系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能, 是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
参考文献
[1]李金华, 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2
一、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三、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四、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五、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六、器械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生物监测每周一次。
七、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八、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九、用后的敷料等医用垃圾的处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1、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2、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3、无害化处理。
十、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按传染病常规处理。
十一、各种消毒浸泡方法、药物浓度符合要求,消毒液每天更换并用含氯测试纸测试浓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科室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得分 考核存在问题内容要求 评价方法 扣分 得分 项目 一.制定并落实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方法:查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无相应制度或有制度未落实扣0.2分
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5分)
二、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符合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方法:现场查看
感染控制要求。(5分)不符合要求扣02分 1.诊疗区域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
2.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100%,一次不合格扣5分。三.手卫生设施及执行情况符合要求,隔离防护措方法:现场查看 口施执行到位。以监测为主(10分)一项不符合要1.诊室配备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速干免洗手消毒液.干手设施。肥皂要干燥.清洁腔求扣0.2分 存放。科2.在诊疗操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3.每次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制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使用快速免洗手消毒液)度四.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符合相关规范方法:现场查看器械清洁消毒情况
要求。以监测为主(10分)不符合要求扣05分 反复使用的口腔器械先去污染,加酶浸泡.清洗.注油然后再进行消毒和灭菌。规五.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方法:现场查看 范 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15分)监测不合格每1.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一项扣05分 人一灭菌。
2.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一人一消毒。3.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操作前必须消毒。
4.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及时清洁.消毒。
5.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不能堆放,手机之间应保留一定间隙。
6.灭菌前空载进行BD测试。六.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阀冲洗管腔不符合要求扣0.2分
30秒,减少回吸污染。(5分)七.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定期消毒。方法:现场查看(15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3分 1.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有记录。
2.每日定时通风。
3.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有记录。4.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5.紫外线强度监测合格,有记录。八.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方法:查看记录及资料 染测试。(10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1.含氯消毒剂等易挥发的消毒剂每日监测浓度。
2.使用中消毒液有无过期.沉淀。九.按规范要求做好消毒灭菌等工作。(10分)
一方法:现场查看灭菌消毒情况
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1.无菌储槽中的棉球.敷料,一次性口腔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为24小时,标明开启日期.时间。
2.麻醉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抽出的药液保持时间不超过2小时。
3.消毒液每日更换,标明启用日期,时间,失效时间。4.拖布分室使用,有标识,悬挂晾干。十.医疗废物处置符合要求。(10分)相关记录完方法:查看医疗废物处置登记,查看一次性物品用后处理情况,查看医疗废物的 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分类、收集情况 1.医疗垃圾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有效封口,有标识(科室名称.日期.时间)
2.各种污物放置合理,禁止与生活垃圾混装。3.针头.刀片等应放入锐器盒收集,统一焚烧。
4.禁止流失和代送,相关记录完善。十一.组织院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感染知识考核。方法:提问1人医务人员及工人(5分)一次不合格扣02分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3
关键词:质量控制;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1、监测分析人员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各阶段分析
1.1考核准备阶段分析。考核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有效控制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必要工作,是实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考核实验成败的关键。物理参数是指对仪器、设备保养、校准、维修和标准化等要求。实验前,挑选好玻璃器材,选择无破损认证合格(有MC字样),移液管要求精度高的器材需选用一等品或A级产品。比色管、比色皿等需要配套。选好后洗涤干净,并保持玻璃器材干燥备用。化学试剂准备即实验用化学试剂的配制。首先选择好所需的化学试剂,估算好用量。实验用水准备即蒸馏水、去离子水、无氨水、无酚水等的制备。
1.2实验操作阶段分析。分析实验的全程,考核分析人员按照规定操作步骤进行分析实验(包括前处理)的过程。以化学需氧量测定为例。从取水样、加化学试剂、回流、滴定、最终读出滴定毫升数的全过程。实验室考核使用的水样即未知样品,是上级环境监测机构下发的的密码样品。通常还使用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购置的浓度已知水样,用于检验考核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分析方法,水质考核项目分析方法为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制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考核项目分析方法为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制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在监测实验时,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有效数字是用于表示连续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指测量中实际可测数字。按数字的修约规则修约。
2、监测分析人员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控制
全程序质量控制是考核中的重中之重。监测分析人员不但要了解测量值误差的产生原因,也要明确消除误差的方法。误差按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在人员考核时过失误差出现的可能性极小。
2.1系统误差的控制。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恒定误差或偏移,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系统误差来源有多个方面,分析人员考核要控制系统误差重点有以下几方面:分析仪器误差控制:考核准备工作中分析仪器就是控制仪器误差,仪器包都通过计量认证检定,并将仪器调试到最佳状态。玻璃器材误差控制:玻璃器材就是要求移液管、滴定管这类器材要选择有计量认证标示,一等品或A级品,准备足够数量。化学试剂误差控制:检查化学试剂的纯度,是否在有效期内,标准液应选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产品。实验用水误差控制:实验前为防止实验用水中杂质干扰,需制造出符合标准要求各类用水,并水量充足。考核人员操作误差控制:要求考核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学习相关材料,掌握操作规程,注意实验条件变化,想办法抵消因条件变化带来的误差。已知样品实验:在考核实验中,在测定考核样品的同时,在同一条件下测定已知样品,用已知样品的准确度代表考核样品的准确度。检验考核样品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2.2随机误差的控制。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是测量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除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按照分析条件正确进行各项操作外,还可利用随机误差的抵偿性,用增加测量次数的办法减少随机误差。控制随机误差可以有效控制精密度,分析仪器本身精度也要考虑。在比色分析考核中,校准曲线精度也是控制随机误差的重要方面。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的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截距和斜率,应符合标准方法中规定的要求,一般情况相关系数(r)应大于或等于0.999。
3、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监测人员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3.1应用领域不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在日常监测工作中进行的质量控制。监测人员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是考核人员在操作考核全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监测项目不同。实验室质控是针对日常監测项目,监测人员考核全程序质控是针对具体的考核项目。质量控制目的不同。实验室质控目的是对日常监测操作确保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人员考核全程序质控是对被考核人员确保监测操作质量,使考核中的未知样数据达到合格范围内。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2]陈霞云,环境监测质量控制[J]污染防治技术1994(7),1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4
近几年,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 (以下简称“疾控”) 机构的投入逐年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疾控机构对政府每年的投入和下达的任务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开展疾控工作。现代化疾控中心的建设, 已经不仅是局限于硬件设施、设备的现代化, 更是科技、人才、管理等软环境的现代化。项目化管理与质量考核工作已经成为疾控机构实施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热点。天津市疾控中心围绕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即时间、成本、质量为突破口, 对全中心的业务工作实施环节管理, 进行动态考核。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取得了突出成效。结合本中心初步的做法, 对疾控机构开展项目化管理质量考核作一探讨。
1 建立独立的管理科室与专职人员
疾控机构的业务工作比较复杂, 要想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必须首先在人员数量和能力上予以保证。在机构的职能部门中设立专门从事工作质量管理的科室, 配备3~5名专职人员, 专门从事各项业务质量管理工作, 专职人员需熟悉所有业务工作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并有科室的科长或高职称人员担任该科室的工作质量监督员, 对其进行日常工作质量的监督, 形成工作质量监督的体系, 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实施纠正, 以保证本身质量工作和业务考核工作的质量。
2 规范工作行为与程序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管理的有关经验, 组织业务科室将上级相关业务工作文件进行汇总整合, 并制定各项工作细则、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种记录表格, 统一工作质量要求, 使每项工作都能具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所有业务科室的作业指导书, 收集与疾控工作有关的各种外部文件, 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 作为各项业务工作作业指导书制定合理性的评价依据。通过阅读使质量考核人员了解所有业务科室工作的过程, 从中提炼关键的考核点。
3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的定义在国际上有很多,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又分为了不同的派别。国际标准化组织 (1SO) 给出的定义是从项目过程的角度给出的, ISO认为:“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的, 通过实施活动而达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和实现项目目标的独特过程[1]。”每年政府财政部门对疾控工作进行投入, 要求疾控机构完成年度相应的疾控工作政府职能。在这种条件下, 疾控业务工作的运作模式正好能够符合项目定义的几个要素。即:有时间性、资源、费用等约束条件同时需要实现相应的目标。因此, 最终我们选择了项目化管理的模式。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思想在于实现“多、快、好、省”。我们把所有疾控工作分为传染病控制相关项目、消毒工作项目、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项目、地方病控制工作项目、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项目等若干个项目。各个项目覆盖中心的所有业务工作, 同时将项目经费分配到每一个项目中。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规范, 对项目内容、目标和经费的开支进行约束。项目的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要求实现量化, 协作单位职责分工要求明晰, 预算要求符合中心的统一标准。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项目管理机制最终我们实现了项目工作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建立全方位的环节考核体系
项目管理核心是项目目标或指标 (成本、时间、质量) 的管理和控制[2]。考核表格的制订围绕着项目工作时间、成本、质量3个要素开展, 具体考核形式针对项目工作各个环节的特点从4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项目计划书考核、日常考核、现场考核、年终考核4种方式开展。项目计划书考核重点突出项目全年的计划书严谨性, 日常考核重点突出作业指导书的完善与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 现场考核强化项目工作现场的过程管理与规范操作, 年终考核强调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完成质量。4个方面涵盖了项目工作中的所有环节, 互相联系, 形成了项目工作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4.1 计划书考核
项目承担部门将撰写的项目计划书报送质量管理部门接受考核。质量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项目计划书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工作要求、工作进度、工作目标以及工作预算等方面进行考核, 计划书要求定人、定时、定点、定工作量、定目标、定成本。参考全中心的统一制定的预算标准与全国部分疾控工作的技术方案与业务相关部门和人员协商沟通, 引导业务科室制定出费用最低、工作量最多、时间最短、质量最好的项目计划。通过项目工作计划书的管理与考核2008年度承担疾控项目工作部门的费用较去年明显降低 (表1) , 尤其是会议费降幅最为明显。与业务部门和人员的协商沟通, 对项目计划书进行考核起到了降低项目工作成本的最终目的。
4.2 日常考核
日常考核主要针对业务工作作业指导书是否及时更新、工作记录的完整性与规范性、样品传递的规范性、经费管理严谨性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每次开展日常考核前了解上级是否新发布了文件 (如规范、标准和方案等) , 在日常检查中督促科室对原有制定的业务工作体系文件 (如工作方案、预案、细则或作业指导书) 进行修订, 补充新要求, 删除作废内容, 保持业务工作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时对项目的原始记录、质量管理记录、阶段性工作报告等相关工作记录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各项目承担部门的记录信息齐全能够溯源到项目工作的全过程。
4.3 现场考核
现场考核重点从项目工作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出发, 在项目工作现场对各种质量指标 (率) 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传染病防控项目中有关流行病调查工作的质量考核为例, 我们筛选了流调率、标本采集率、流调及时率等作为该项工作的质量类考核指标。通过上网查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掌握当地该病种的报告发病人数。然后查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病人标本采集记录、与实验室的样品交接记录、实验室检测的原始记录、实验室结果反馈记录、病人随访记录等, 并随机抽取部分病例采取电话核实或者到患者家中进行各项指标的计算与考核。
4.4 项目年终考核
项目年终考核采用项目工作全年的完成情况与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考核分为2部分, 一部分是对项目全年汇报进行考核, 项目承担部门撰写项目全年汇报发言稿, 通过项目承担部门的项目汇报由其他科室人员与单位领导采取民主评议的办法对项目工作中不易量化的指标进行评判。另一部分是对项目工作全年可以量化的工作内容进行完成情况与质量全覆盖的评估。质量管理部分汇总全年的项目工作任务与工作指标, 逐一进行考核与评价。2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 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从而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 更能够反映项目工作的实质质量。经过民主测评近2年的项目工作满意度, 我们发现项目工作在经费开支合理性、项目工作取得效果以及对中心需求满意度等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表2) 。
通过对防病工作采用项目化管理质量考核的组织与实施、实践与探索, 项目承担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项目工作的策划、预算的控制、组织、实施和总结,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部门人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讨论和研究, 为青年人成长创造了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与空间, 最终使中心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更有效的提升。项目化管理考核不仅是针对项目的绩效考核方法, 也是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和广泛适用性的有效管理手段, 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才能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疾控机构发展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010006项目质量管理指南.1997-12.
质量目标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 篇5
为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质量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实现企业总体质量目标的完成,特制定质量目标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质量目标考核制度
1.1 质量目标的考核由质量负责人牵头,质量目标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技术质量科负责考核并记录。
1.2 质量目标考核按质量目标分解的内容进行,质量目标考核的结果与年终考核一并兑现。考核办法 2.1考核对象
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化验室及岗位操作工贯彻执行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及质量职责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2.2 考核责任部门
2.2.1 技术质量科负责企业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检验和计量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考核,对出厂的产品质量负全面责任。
2.2.2 办公室负责文件、人员卫生与培训、档案管理等制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及考核汇总工作及生产区卫生环境及秩序。
2.2.3 供销科负责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采购及产品交付过程和原辅材料消耗等监督考核工作。
2.2.4 生产车间负责对生产车间工艺文件的执行、设备设施管理、计划完成、文明安全生产等进行监督考核工作。
2.3 考核办法
2.3.1各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采用评比制。
2.3.2 对生产车间质量责任完成情况、工艺纪律执行情况考核。2.3.3 对化验室检验工作完成情况、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考核。2.3.4年终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2.4 奖惩办法 2.4.1部门考核
2.4.1.1 各部门质量目标完成率每降低或提高0.1%,给予部门负责人30元的处罚或奖励;给予直接责任人50元的处罚或奖励。
2.4.1.2 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违反制度、规程的不合格现象,每次处罚20元。
2.4.1.3 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造成质量事故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每次500元的处罚;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予以解聘。
2.4.1.4 对在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避免质量事故发生的部门或个人,给予1 000元的奖励。
2.4.2 生产车间考核
2.4.2.1 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违反制度、规程和工艺纪律的不合格现象,视情况每次给予直接责任人20元—50元的经济处罚,车间主任50元以上的经济处罚。
2.4.2.2 产品质量指标出现不合格,根据超标项目和程度进行处罚。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净含量超标每次扣20元/吨,有杂质每箱扣5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予以追回并每批扣50元,车间主任处罚金额为员工的2倍。
2.4.2.3 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造成质量安全事故、设备事故等,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据情节每次给予车间主任50元—200元、直接责任人50元—300元经济处罚;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予以解聘、辞退。
2.5.3 化验室
2.5.3.1 质量目标完成率按部门考核办法执行。
2.5.3.2 化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违反制度、规程和工艺纪律的不合格现象,每次给予责任人5元—20元的经济处罚;严重的违规现象,每次给予 10元—30元的经济处罚。
2.5.3.3 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造成质量安全事故、设备事故等,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据情节每次给予责任人50元—300元经济处罚;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予以解聘、辞退。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6
关键词:最优控制;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周鑫(1979-),男,湖南益阳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控制工程系,讲师;张国良(1971-),男,四川玉堂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控制工程系,教授。(陕西 西安 71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最优控制理论”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91-02
一、课程简介
“最优控制理论”是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该课程通过对变分法、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最优控制、线性连续系统的二次型调节器、最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方面的分析和实验,使学员掌握最优控制理论中的常用理论和方法,为后续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总体来说,“最优控制理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体系较为庞杂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工程应用背景十分复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
“最优控制理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中撰写研究论文与课终闭卷考试两种形式。撰写研究论文的考核效果比较片面,有的学员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质量不高,使得考核流于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研究生学员对于最优控制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考试时间短、考试题量小、考试次数往往只有一次,不能充分反映学员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也无法考核学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考核内容陈旧
在课程考核的内容方面,虽然“最优控制理论”课程的课终考试采用试卷库出题,但由于试卷库建立较早,且试卷数量偏少,因此出现重复试卷的概率较高。此外,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陈旧的现象变得更为严重。
3.成绩评定不公开
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根据上述两种考核方式的结果加权计算得出,学员对成绩评估过程基本不参与、不知情,成绩评估过程没有做到公开化和透明化。学员仅能通过最终的分数评判自己对于最优控制理论学习的粗略效果,无法全面了解对于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就难以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夯实理论基础。
三、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课程考核作为检查学员学习效果、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学员掌握课程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陈旧、成绩评定不公开,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需要。
“最优控制理论”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检验学员对于最优控制基本理论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导向作用。通过“最优控制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考核的锻炼,应当使研究生学员具备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应该对“最优控制理论”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多元化复合公开式考核模式,并贯穿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1.多元化考核模式
为了突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对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由“研究论文+课终考试”的考核形式改为“课堂表现+实践能力+研究论文+课终考试”的形式。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含对于课堂学习态度、回答问题、作业等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0%;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采用复合考核模式,占总成绩的30%;研究论文考核也采用复合考核模式,占总成绩的20%;课终考试在课程结课前进行,采用综合考核模式,占总成绩的40%。在新的考核方式中,为了引导学员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采用实践能力和研究论文两种方式进行考核,二者占总成绩的50%,同时在课终考试中也要注重对学员综合能力的考察。
2.复合式考核模式
在实践能力考核环节,主要考核学员对于最优控制理论掌握的深入程度和全面程度,即将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和对最优控制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与应用能力。
首先,对理论掌握深入程度方面进行考核。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硕士生学员以所在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内容作为背景,将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与其熟悉的工程背景有机结合,参与完成工程实践。比如,以最优控制理论中的常用算法如动态规划算法等的仿真程序编写为考核要求,要求学员结合所在导师课题组的研究课题,运用指定的几种编程环境,如MATLAB、Visual C ++或者Delphi,独立完成动态规划、Bang-Bang控制等某一种算法仿真程序的编写。考核时,要求学员在课堂上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完整地讲解与演示。此考核过程能使学员加深对最优控制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科学计算及编程能力。
其次,对理论掌握全面程度方面进行考核。要求硕士生学员以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典型工程案例开展研究,考核学员对最优控制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与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以1~2人为一组,从“最优控制”典型工程案例库中任选一个项目,完成系统建模、模型简化、最优控制方案实现等控制问题全过程的求解与实现。考核中,要求学员针对自己完成的工程,深入具体地描述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与结果,并进行必要的演示。此考核过程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科研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员应用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对专业英语与论文撰写能力方面进行考核。以经典论文学习或论文撰写为考核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对最优控制理论体系的经典文献和最新进展文献进行精读,分析论文作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描述问题的思路,并从最优控制理论经典文献库中任选两篇英语文献完成翻译或独立撰写一篇综述性学术论文,以此考核学员对本课程中相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训练程度。此考核过程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思路进行描述的能力。
3.公开式考核模式
在多元化复合式考核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公开式考核模式。以公开阐述学术研究工作为考核要求,在课程考核时,要求研究生学员对自己完成的控制算法仿真程序、典型工程案例和学术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公开展示、演示与汇报,并接受其他学员和教员的评判与质疑。在公开式考核过程中,每位学员都要为其他学员评分,学员的评分与教师的评分经加权计算后形成实践能力和研究论文两个考核项目的考核成绩,其中,学员的评分占总成绩的50%,教师的评分占总成绩的50%。此考核过程有助于引导并锻炼研究生学员科研工作的沟通协作能力与语言展示能力。
四、结语
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多元化复合公开式考核模式对学员的最优控制理论学习效果考核更为全面,使学员对最优控制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更为深入,能够增强学员将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近几年来,多元化复合公开式考核模式在“最优控制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员的普遍欢迎。大部分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迅速掌握了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科学计算与编程工具,熟悉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现状,较早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另外还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与语言展示能力。不少学员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加了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多元化复合公开式考核模式通过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程监督与促进硕士生学员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与深化,提高了其掌握、利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复合公开式考核模式在“最优控制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工学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忠.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39-40.
[2]熊玲,扶熊,李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教学学报,2010,33(1):51-54.
[3]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吴受章.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7
1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成效
1.1 理清工作机制
本单位的科所设置和职责分工是为满足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 历经体制改革、机构重组等重大变动逐渐形成的, 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是卫生部近期发布文件的内容, 故存在科所间职责交叉的情况, 部分职责交叉的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对相关科所的工作进行汇总和管理, 工作职责、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均呈分散状态, 难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也无从体现某项基本职责的总体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
通过绩效自评梳理了机构内各科 (所) 业务工作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之间的关系, 确定了每一项基本职责的主责部门, 理清了内部工作机制, 为今后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责打下了基础;同时, 因为一些原本存在职责交叉的工作职责得以明确, 确保了这些工作任务能够落在实处, 便于今后对其进行质量管理。值得注意的是,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一些基本职责 (如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等) 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监督工作推动下才能完成, 需要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工作关系, 理清外部工作机制, 才能使疾控机构具备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的条件。
1.2 掌握反映工作情况和工作成绩的量化数据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业务范围广、业务工作内容繁杂、不同业务工作之间差异显著等特点, 如何科学反映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就成为摆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面前的难题, 而缺乏反映工作成效的量化数据则会影响对政府投入的效果评估, 继而对投入导向带来负面影响。
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制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在用数据反映疾控部门的工作效果方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 指导我们在自评中收集了大量与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有关的数据。如不进行绩效考核, 很多数据就会被忽略或埋没, 而与其相关的工作也就随之被忽视了。因此, 绩效考核是全面反映疾控机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的有效工具, 如果能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 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机构的管理者随时提供比较准确的工作信息。
另外, 疾控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当疾控机构的履职情况良好时, 政府和社会公众难以感觉到其工作成效。相反有时自然因素、部门间沟通协调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传染病流行会被认为是疾控机构失职所致。通过开展绩效管理, 使每项业务工作都有详尽、完善的记录和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估资料, 就能够证实不发生疾病流行是疾控机构的功绩;同理, 只要有证据证明疾控机构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 疾病流行就不是疾控机构的失职造成的。可见, 通过绩效考核收集的资料和最终的评估结果是疾控机构向政府和社会展现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最佳方式。
1.3 查找工作缺陷, 明确工作重点
因本单位确定的考核年度为2008年, 该年度内的奥运保障工作对首都疾控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 而政府的各种投入都达到空前水平, 全市疾控工作者更是以无与伦比的工作热忱投入到“失误不得、耽误不起”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的各项任务中去, 首都2008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都达到超乎寻常的巅峰状态, 最终使奥运保障任务在疾控机构基础设施还比较有限的条件下圆满完成, 实现了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零发生”, 故年度工作总体绩效达到了优秀水平。但是, 本单位推进绩效考核的宗旨是促进机构业务工作的发展, 不是评优。因此, 坚持以绩效考核作为各项业务工作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契机,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工作情况, 致力于挖掘工作上的不足,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经过自评, 查出少数工作 (例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健康危害因素的主动监测等) 的开展情况并未达到卫生部对疾控工作开展状况提出的目标, 与先进省份的工作水平存在差距, 为今后的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同时, 也暴露了目前疾控机构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工作机制等方面无法满足履行基本职责的要求的突出矛盾, 对此类矛盾, 疾控机构自身无法解决, 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1.4 完善业务工作管理
如前所述, 根据笔者所在机构的科所设置, 很多基本职责需要多科所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为了确保职责落实和步调统一, 此类职责需要设置主责部门协调相关科所的工作, 并及时汇总、沟通信息。另外, 绩效考核的证明材料应该是详尽、完善的工作记录, 以往由于科所间职责存在交叉, 又没有责任科所对总体工作进行管理, 也未对工作记录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 导致此类工作缺乏规范的记录。通过自评和测试考核, 我们不仅明确了每一项基本职责的主责部门, 还将按照绩效考核的总体思路将对此类工作的管理制度化、文件化, 并建立相应的记录体系。因此, 绩效考核不仅使我们的业务工作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也为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同时,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为实现量化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存在的忙闲不均、部分员工缺乏责任心等现象有望得到改善, 也为实行人员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1.5 明确了对区县疾控机构指导的标准和要求
本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全市疾控系统“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并大力开展对区县疾控机构的业务和技术指导工作, 推进初期成效比较显著, 使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整体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和导向, 同时, 部分区县疾控机构对工作难度大, 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 近2年对区县疾控机构的业务和技术指导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而绩效考核标准针对省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的指导、督导和培训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指标和达标要求, 而且很多业务工作指标也是以下级单位工作达标情况作为省级机构的考核指标, 这就为我们今后对区县疾控机构开展督导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也必将有效推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全面均衡发展。
2 绩效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2.1 部分基本职责落实不到位
2.1.1 问题描述
某些基本职责 (如对医疗机构的督导、下基层技术指导等) 缺乏管理制度或技术规范, 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 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 很多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涉及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 但由于没有牵头科 (所) 负责管理, 因此管理比较松散, 缺乏规范的记录, 也没有及时对相关工作进行汇总和总结, 因此无法做到对局部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 导致一些工作事倍功半, 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另外, 由于未对工作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 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机制也难以坚持和推广。
2.1.2 整改措施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科 (所) 职责, 理顺工作机制, 完善业务工作记录体系。
2.2 有些工作因职责交叉存在工作缺口
2.2.1 问题描述
本机构疫情相关信息管理涉及信息中心、业务办公室、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免疫预防所等多个科所, 由于职责交叉且没有指定主责部门, 对信息缺乏整体管理, 对信息质量也缺乏总体控制。难以确保随时底数清、情况明。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在区县疾控机构由传染病控制科的人员负责, 而在本机构则涉及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和学校卫生所2个科所, 由于未对2个科所的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导致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力度不足, 进而造成对学生常见病、学生因病缺课、学校传染病等相关监测工作的范围和获得的监测信息存在交叉, 头绪不清。另外, 人员岗位培训和下基层技术指导等工作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
2.2.2 整改措施
分析工作缺口产生的原因, 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明确相关科 (所) 职责范围, 弥合责任空白区, 规范工作程序和要求, 完善管理机制, 消除缺口。
2.3 有些工作因管理机制问题难以开展
2.3.1 问题描述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权限全部或部分不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 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又需要资金投入, 在目前这种一无政策支持、二无资金保障的情况下, 这些工作虽属基本职责, 但开展工作的难度和阻力非常大, 遇到的困难也是疾控机构自身无法解决的。
2.3.2 整改措施
需要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充分协调沟通, 为疾控机构提供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2.4 对区县疾控机构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力度不足
2.4.1 问题描述
本机构对一些由区县疾控机构完成的业务工作停留在分配任务、收集数据的层面, 督导工作力度和深度不足, 没有对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估, 即无法确保工作目标的落实, 又影响了全市疾控工作的整体性、均衡性和一致性, 进而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4.2 整改措施
认真梳理需要组织区县疾控机构共同完成的业务工作, 对缺乏质量要求的工作, 由责任科 (所) 提出质量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 并将其应用于本市的疾控工作绩效考核工作中。
总之, 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和深入将会将全部业务工作纳入机构的质量管理系统, 逐步实现所有业务工作从起点至终点全程受控, 做到项目有方案, 操作有指南, 质控有体系, 过程有记录, 结果有报告, 效果有评价, 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一方面将绩效管理与业务工作管理和人事管理紧密结合, 使绩效考核制度化、常规化, 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对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动作用, 确保可以用科学、准确的量化数据向政府和社会公众表明我们的工作成绩;另一方面, 一个地区疾控工作的水平是由该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整体工作水平决定的, 而且大部分的疾控工作任务是基层疾控机构完成的, 绩效考核标准明确了省级疾控机构则应发挥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的作用, 确保各项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为实现本地区疾控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逐步完善本地区疾控系统的业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并将其与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有机结合, 以绩效考核促工作质量提高, 以质量管理做实绩效考核。可以实现本地区疾控工作和疾控机构的协调均衡发展, 进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安丽敏.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1) :56.
[2] 魏广友, 都鹏飞, 范晓晨, 等.204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09, 30 (3) :258-259.
[3] 王中林.肠道病毒71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1, 28 (6) :311-313.
[4] 叶毅桦, 陈志凤, 张素芬, 等.9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4) ;97.
[5] 李爱敏, 孙洪亮, 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8) :464-465.
[6] 唐静文, 张洁, 江志, 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4) :630-631.
[7] 马少春, 李毅, 阿爽, 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重型病毒性脑炎[J].小儿急救医学, 2003, 10 (3) :167-168.
[8] 周卫芳, 李伟.热毒宁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7 (21) :69.
成本费用的控制与考核 篇8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为商品定价提供着重要参考。如果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其他企业较低, 那么该企业产品的盈利空间就比其他企业大。与此同时, 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人才的培养、社会影响力的打造等方面。所以, 成本控制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 各个企业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大致相同。主要是从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成本的预算管理力度、提高企业内部人员成本管理的意识、从全方位角度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在加强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中, 管理成本预算和管理成本控制作为管理成本重要的两个方面, 两者缺一不可。其中, 成本预算是依据上一年的企业所获得年度销售收益、付出的人工费用和向国家缴纳税费等对下一个年度的销售收益、成本进行预算和估计, 并根据第一年的预算结果对第二年的成本费用进行考核的过程。同时, 为确保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在详细了解上一年度实际收益的情况下, 还应调查这一年的市场价格变化波动,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情况, 从而对企业应该做出的变化做出适时而及时的修订, 从而保障整个企业的年度预算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有效地实施。所以, 考核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监督、保障作用。
二、考核对于成本费用控制保障意义
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中, 企业成本费用的考核已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成本费用的考核过程, 能够正确的评价企业的各个部门、生产过程的各环节, 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责任分配、奖惩分明, 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那么, 如何将考核应用到成本费用控制的过程中, 能够辅助成本费用控制切实有效的实施下去?这是许多企业都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 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 构建合理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进行成本费用的考核之前, 必须先制定成本指标。合理而又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准确的体现成本指标完成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而言, 业绩考核指标往往包括营运类关键业绩指标和综合管理类业绩指标。其中前者用于衡量利用营运手段, 来实现公司价值增长以及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能力的重要营运结果和控制变量, 后者则是指用于衡量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管理水平、控制能力等的综合性管理指标。目标成本考核指标则是针对二者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为考核人员评价单位人员的业绩提供一个精准的依据, 充分的发挥考核奖惩制度的作用。目标成本是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最佳限量。
(二)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
实施完善可行的责任制度, 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划清, 从上而下, 依层次的划分, 在公司内形成若干的成本责任小单位。责任成本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生产或经营的任务目标和内容、通过合理的预算定额将目标分解到具体的经营主体, 通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 具体将责任成本目标分解到具体的人, 通过节奖超罚把员工的个人收入同企业责任成本的控制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以此调动各组织、各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人头, 并依据“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 来确定每个责任单位的成本责任。这种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 为考核人员考核各个部门这一年的成本费用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三) 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日常监控力度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往往因为社会市场的种种原因, 造成实际支出成本费用的数额和预算成本费用的数额之间出现偏差。日常监控是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指导、监督和限制, 以保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能够按照原定的成本费用目标路线发展。实际支出的成本费用与预算成本费用之间的差别, 分为有利差别和不利差别。有力差别是指实际支出的成本费用小于预算成分费用, 反之则是不利差别。日常监控主要是对不利差别, 进行督导, 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回归正轨。所以, 日常监控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针对成本控制的考核有着积极作用。
(四)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的考核力度, 节奖超罚
成本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其中, 成本预算是指根据上一年度销售收入, 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 税费等对下年度的销售收入, 成本进行预估, 并根据该预算对次年成本费用进行考核的过程。为了确保预算的合理性, 在掌握上年实际收入的情况下, 还应分局市场产品价格波动, 需求变化等, 对企业的变化做出实时的修订, 以保障企业预算管理能够切实有效的实施。同时, 节约应当从个人做起, 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个人在公司成本费用控制方面的考核力度。
三、成本费用的控制与考核应该相辅相成
成本费用的控制和成本费用的考核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只有成本费用的控制策略和方法, 而无相应的考核制度来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进行评估, 企业便不知道这个阶段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否有效。同时, 只有考核制度而无相应的控制策略, 考核制度相当于空心蛋壳。企业只有将成本费用的控制和考核相结合, 才能让企业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做出有效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立宁.浅谈质量成本控制方法[J].河北企业, 2012, (1) :18-19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9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许多运筹学与控制论二级学科都把“最优控制”课程作为学位专业课或者学位基础课或者学位必修课。该课程理论性强, 应用范围广, 是研究很多实际优化与控制问题强有力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 研究生招生的逐年扩招, 使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尤其是动手能力强、能活学活用、学得快、上手快的人才更是用人单位急需的。这也逐渐暴露出传统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1], 如, 侧重理论教学, 学生被动学习, 没有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等。因此, 学校需要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 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做出一些尝试性的调整。体现在最优控制课程建设上, 主要着力于课程大纲内容建设、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环节的建设。各高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 在课程建设方面侧重点不同。如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侧重于航天器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侧重于最优航天器推力等方面。考核方式上, 清华大学为课堂测验+书面考试;日本防卫大学为专题报告+讨论+考试;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为作业+课程测试+期末考试等[2, 3]。本文结合辽宁科技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最优控制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教学内容方面
最优控制课程共3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4]:变分法、极小值原理、最短时间最优控制、最少燃料控制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优控制、动态规划、最优控制的数值解法、最优控制的应用实例等。其中变分法是基础, 与泛函分析等课程联系较多, 也是后面理解极小值原理的关键。而极小值原理是最优控制的核心内容, 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详细讲解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及其相关证明。其他部分弱化证明, 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教师的科研实际介绍新知识, 跟踪新技术, 开阔学生视野与思路。
教学手段方面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纯粹的理论证明, 仍然采用板书方式, 按部就班地书写详细的证明过程, 使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理解并掌握整个证明过程。而思路分析、整个证明的脉络介绍, 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 由多媒体课件展示。而介绍了解新知识、教师的科研背景等都由多媒体来完成。最后整堂课的主要结论展示在课件上, 学生一目了然。总之, 多媒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的内容, 而板书起到慢慢渗透,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的作用。充分发挥板书与多媒体的优势, 取长补短,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教学方法方面
采用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方式。由于最优控制课程理论与应用同样重要, 因此必要的一些理论推导和一些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都由任课教师讲授。同时, 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主导作用, 要从整体上介绍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过程安排, 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学生讲述并讨论,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并通过讨论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教学与考核方式
在学生完成主要内容的学习之后, 要求学生及早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 联系导师的科研实际, 寻找切入点或者突破口, 用最优控制的思路尝试解决导师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问题。对问题的深度难度都没有要求, 但是一定是学生独立发现的, 之后形成最优控制问题, 并结合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完整的小论文上交。这个教学过程要求教师积极引导, 实际上也是教学内容中最优控制实例的延续。通过实例的选取,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形成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同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导师举行的各种教研、科研活动。通过这个环节,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前面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应该能掌握的较好, 但是不同学生所选问题应用的基础知识不同, 所以还要对理论进行考核。这部分我们采取闭卷考试, 在学期末进行, 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交的小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定, 成绩占总成绩的50%。
4. 结论
通过在我校运筹学与控制专业2012级研究生最优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 使学生易学易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基本改变了以前“纸上谈兵”的状况。大部分学生基础扎实,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当然, 学无止境, 我们所做的还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寻找不足, 进一步深入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最优控制课程是很多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程, 既有严谨的理论基础, 又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一思想, 对最优控制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进行研究。经过在研究生中的实际教学, 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最优控制,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田思庆, 吴桂云,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0 (1) , P112-114.
[2]冯志刚, 汪赵新, 方昌华, 国内外航天器最优控制课程建设的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04:73-75.
[3]王青, 张颖昕, “最优控制”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C], 2011Academic and Teaching Seminar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1:155-158.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10
1 护理质量评分的内容
入院介绍 (8分) 包括接待病人热情, 入院介绍全面, 耐心回答病人询问, 让病人熟悉责任医生、护士, 细致询问病人病情, 注意仪容、仪表, 履行告知义务。基础护理 (10分) 包括病室整洁, 各种铺床正确, 压疮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分级护理准确到位, 物品齐备。操作规范 (12分) 包括各种注射法、导尿、灌肠、洗胃、输氧、发药、各种擦浴、备皮、术前准备和尸体料理等。护理工作制度 (20分) 包括病情交接班, 物品交接班, 各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岗位责任制, “三查七对”制度, 护理查房等制度。护理文书书写 (20分) 包括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和交班报告。病区管理 (15分) 包括病房设置规范化, 抢救药品、物品放置定点, 住院病人意见簿和工休座谈会等。检查各种记录本 (15分) , 包括消毒隔离登记、一次性用品销毁登记、差错事故登记、每周护理查房、每月护理质量检查、学习记录、传染病报告登记和科研登记等。
2 护理质量评分的方法
护理质量评分的方法包括自报自评, 通过1个月的工作, 对照评分内容, 护理人员自我评分, 最后由护士长核定。自报互评, 一组护士对照评分内容, 另一组护士给予评分。上级检查评分, 护理部检查给予评分。集体评定, 全组护士集中给一个组评分, 最后由护士长核定。经过自评、组评、护理部查评, 综合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3 体会
基层医院实行护理质量评分考核, 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护理质量评分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 内容详细, 责任到人, 经过评定对于细节部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杜绝了医疗事故发生, 减少了医疗纠纷。同时, 促进了护理人员比学赶帮, 提高了护理技术, 完善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质量评分对各种操作技术要求规范熟练, 护理文书记录真实、明确、及时、简洁、不涂改, 从而促进护理人员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训练娴熟的操作技术, 进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医疗风险。另外, 加强了病区的管理。自从把病区管理列入评分标准后, 使护士认识到病区管理并非护士长一人的责任, 而是人人有责, 从而使病区管理井井有条, 保证病人住院完全舒适。此外,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护士对入院的病人都能全面了解其病情、思想和心理状况, 能与病人及其家属及时沟通, 解释工作耐心, 接待工作热情, 护理、治疗精心, 真正实施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使病人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11
摘 要:在现今状态下,汽车产业支撑着总体的经济进步;然而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也加剧了内在剧烈的竞争。若要从根本入手提升竞争实力,则要注重质量测查及控制。加工各类的车体配件都不可缺失冲压成形。质量分析及总体视角下的质量控制都要融汇于冲压成形的各环节内,从根本上把控装配强度及精准度,提升整车应有的质量。对于此,解析了质量分析及控制针对于冲压成形的现实运用;在这种基础上,结合实情选取最合适的质量控制方式。
关键词:冲压成形;质量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冲压成形是否合乎给定的规程密切关系到加工得出的构件质量。针对机械加工,冲压成形必备质量管控,从根本上反映了总体范围内的加工水准。从成形加工来看,冲压得出的构件质量含有稳定性、尺寸的合格性[1]。冲压成形的汽车构件应能增添经济性并延长原先的运转年限,同时减低了耗费的运转成本。质量控制应能妥善把控更优的可靠性且增添适应性,提升了冲压件必备的机械力学性能。
1 质量分析方法
冲压成形可分成如下影响要素:周边环境含有噪声及附带的粉尘,也应考虑到温湿度。测量选取的途径及依照的指标都表现出差异,这些测量要素应被注重。此外,各类模具及选取的原材、操作采纳的规程、原材成分及固有的规格型号都将表现出某一影响。经过冲压成形,还需妥善设定后续的保养修护以此来保持最优的机械冲压性能。从人的要素看,操作者是否拥有最优的质量管控认识、作业水准及资质也会含有影响[2]。
由此可见,冲压配件及成形关乎多样的内外影响,应当慎重辨析这些影响并设定对应的防控思路。在成形过程中,冲压件表现的水准仍处在频繁波动,系统偶发的成因及根本的构造都会增添这种波动。在解析异常因素时,尤为注重异常状态下的成形质量波动。数据解析可选非典型范围内的波动数据,例如离散分布。此外,还可借助描述出来的正态分布以便于解析多样的影响。在常规状态下,若变更了冲压必备的某一要件那么将会频发质量的波动,这种波动显现了常态的属性。
冲压成形可选多类的成套设备,例如水压机、数控冲床或曲柄压力机。冲压装置是否拥有最优的本身性能密切关乎冲压得出的各类构件质量。例如:传递压力依托于导轨,磨损的机械将会减低原先的精度。常态波动的冲压构件状态被设定为正态分布,这种分布要素被融汇于冲压的全程。然而,常规要素针对于冲压成形并非含有偏大的影响。质量影响的多样要素都显现了随机的表征,很难真正予以把控。为此,应能辨析精确的各类特性进而慎重把控总体的冲压质量。
2 成形步骤的质量控制
冲压成形之中,设备要确保精良的自身性能,模具也要精确。操作者应能注重提升根本的冲压水准,适当选取冲压必备的配套模具并且考虑多样的内外要素。在多样要素显现的影响下,冲压得出的配件质量也会有着不等的差异。质量波动可归结为常态及异常的两类波动,应当详细予以辨别。此外,冲压现场较为嘈杂并缺失了清洁性。慎重管控周边环境,选购最合适的半成品及原材,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冲压成形的多样事故且确保最优的质量[3]。
2.1 概要的控制思路
针对冲压成形设定各步骤配备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可细分为双重的流程:事后查验冲压得出的产品、事前的妥善防控。在这之中,事后查验是常态的控制流程,相比来看事前的管控更能拥有实时性,统计预测得出精准的质量变更状态。针对于冲压步骤都要设定全程的各时段监控,随时变更设定好的冲压进程并且予以调整,这样才会在根本上规避不合格的冲压配件。由此可得,应当优选事前的冲压控制,杜绝潜在的各类冲压隐患并且提升综合范围内的冲压成形效益。
2.2 描绘精确的控制图
借助控制图即可辨别异常成因及常态范围内的质量波动。受到特殊影响,控制图将会顯现随机形态下的控制波动,这种图例被看作统计性的必要工具,采纳了全程管控的新思路。冲压配备的质检要拥有动态性,质量管控要融入细化的各类工序及步骤,由此得出连续的质量数据。依照给出来的规程描述可得明确的图示,解析并且监控了冲压的全程。这样做,从根本入手变更了常态的事后检定,变为事前的新式控制。
控制图表现出来的稳定状态含有:控制图覆盖到的一切点都划归于预设的界限之内,这些点随机排列。与之相对,若显现了非随机或超越给定界限的某些点,那么代表着异常形态下的冲压波动并且冲压成形也趋向于失控。在这时,若没能采纳后续的调控步骤将会添加额外的更多耗费,生产出来的冲压件也很难吻合规格。控制图可捕捉先兆的冲压异常,增添了原先的预警性能[4]。
2.3 观察排列图
干扰质量的要素可分成多样,在这其中应能探寻清晰的主次成因,这种步骤不可缺失排列图。解析质量弊病时即可用到排列图,它代表了主次分明的若干质量难点,依循主次才能探寻应被改进的冲压成形要点。观察排列图的方式更适宜偶发范围内的控制要素,这种疑难是较少见的。排列图可用作分辨各区域呈现出来的不同要素,这就为后续的质量把控提供了必要参照,提升了冲压得出的构件成形质量。
3 结语
冲压成形配备的质量管控深入辨析了成形构件表现出来的根本质量,解析了深入的各类要素针对于冲压质量的影响。冲压成形要拥有最佳的经济性,不可单纯注重减低成本且不可损伤表层的构件。质量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冲压成形应有的质量,设计出来的汽车构件才会符合综合成效。质量分析把控了稳定的冲压成形,逐步提升了总体产量。质量控制及分析更能获取优良的冲压效果,杜绝细微的构件成形偏差。
参考文献:
[1]王立影,王芝斌.热冲压成形零件质量控制因素分析[J].锻压技术,2012(02):117-119.
[2]江昌勇.冲压成形的质量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05):27-33.
[3]夏琴香,王霆,陈志平等.基于数值模拟的多工位级进冲压成形质量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80-85.
质量控制与考核 篇12
1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1.1 领导重视, 是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的前提
在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进程中, 我区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 正确理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宗旨、基本职责和绩效考核的意义, 正确领会绩效考核是对现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责与绩效考核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 从而使疾病预防控制经常性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体系与运行机制。我区疾控中心领导及时根据国家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要求, 明确中心领导班子和各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分工、协作分工。工作中坚持中心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亲自抓, 科室领导具体抓、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过程中的相关项目指标量化数据的申报, 督促检查各项考评指标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为落实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
1.2 认真组织, 设立岗位并制订岗位职责
我区疾控中心成立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指定专人负责绩效考核工作:负责考核工作整体协调和各项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组织辖区区域和机构绩效指标的指导和自评估;负责绩效管理系统数据的录入与审核;负责绩效考核相关信息的报道和结果通报。对照疾控工作职责, 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责任分解。
1.3 加强培训, 提高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共识
绩效考核体系环节较复杂, 涉及到疾控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且与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对绩效考核缺乏理解, 对所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示质疑, 将会使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实施绩效考核前, 加强职工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除派出专业人员参加上级培训外, 还邀请市级有关专家前来指导, 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 使职工充分了解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和考评结果, 正确地理解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在推进绩效考核过程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研讨和宣传, 增强了职工对绩效工作的凝聚力和共识。
1.4 精心准备, 为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区疾控中心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的要求, 积极做好绩效考核的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进行研究, 模拟填写, 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可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指标进行整理填报, 对不能完成或无法开展的内容进行排列分析, 同时根据各科室工作职责, 将相关工作指标纳入科室年度工作考评管理。我中心各项工作依照《福建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初评打分, 掌握了初评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为完成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5 科学安排, 为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绩效考核工作共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包括制订方案、落实组织、全员培训和指标分解;第二阶段为工作阶段, 包括收集资料、验证核实、综合分析和录入数据;第三阶段为迎检阶段, 包括综合自查、整改和迎接评审。我区疾控中心在整个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强调:要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明确分工;规范管理, 落实措施;督促检查, 确保质量。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绩效考核工作, 为建立和完善疾控中心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 提高履行基本公共职能的能力和效能,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1.6 不懈努力, 是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成效的根本保证
我区疾控中心在2009年度把绩效考核工作列为重点, 把绩效评估纳入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几年来,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在单位人员少、办公条件差和工作量大的情况下, 着力开拓创新, 加大人、财、物等机构硬件基础设施和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近几年来有效防控和处置了输入性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疫情, 为防控重点传染病积累了经验, 使中心在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技术服务和检测手段明显提高, 综合应急应变能力显著增强, 绩效考核初步自评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2 绩效考核现场评审
2010年8月28—30日, 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组一行7人对我区2009年绩效考核工作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口头提问、现场查看和抽样考核等方法, 对中心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现场考核评审。评审内容包括区域指标类别6类, 分别是: (1) 传染病预防控制;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4)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 (5)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6) 运行保障。机构指标类别8类, 分别是: (1) 疾病预防控制;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3) 信息管理; (4)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5实验室检验; (6)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8) 综合指标 (其中县 (区) 级机构35个项目101个指标) 。重点是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过程、数量和质量、能力水平和工作效果等, 兼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投入等, 主要侧重于对辖区医疗机构的督导与技术指导和实践操作的评估。在评审过程中, 评审组对我中心近年来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给予了肯定:一是领导重视, 组织培训宣传工作到位;二是工作细致, 安排合理;三是精心准备, 工作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四是传染病疫情综合评价指数连续2年全市第一。同时, 评审组对我中心存在的少数数据填报不完整既有出入、部分材料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此次评审的顺利通过, 为今后我中心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绩效考核工作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事业经费短缺:
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由于经费不足, 多项工作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按现有绩效考核标准, 真正做到全部履行职责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3.1.2 专业队伍人才不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条件, 绩效评估存在内外环境和制度制约。人员缺乏, 一人身兼多职, 专业人员的年龄偏大, 专业人才出现断层现象。部分岗位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
3.1.3 硬件设备差距大:
疾病预防控制设施、网络建设、应急物质储备和设备数量等基础条件与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求的标准差距较大, 现有仪器设备总值尚难在短期达到《全国省、地 (市) 、县级主要常规设备配置标准表》中县 (区) 级A类配置标准, 现有系统配置、工作环境和物质储备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1.4 公共基础工作薄弱:
如何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本底性的调查工作, 把握基本情况,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既有快速反应的机制, 又有妥善处置的技能, 使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达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尚存在许多制约条件。
3.2 建议
3.2.1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进一步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和能力拓展, 提高各系统资料的数据分析,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进一步充实应急药品、防护用品、消杀药和物品储备, 完善网络建设。
3.2.2 加大疾病防控经费投入:
把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职业卫生和健康教育防控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根据不同时期的防控重点, 适当加大防控经费的投入, 解决靠创收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的现状, 让专业人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为科学防制提供更可靠、更精确的数据。3.2.3加强疾控机构内涵建设:完善疾控机构运行机制, 规范管理, 稳步推进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 建立起整体、有效和持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扩大专业技术队伍,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 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梯队, 提高综合能力,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