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精选12篇)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1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轶群 发布时间:2008-07-05
21世纪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应用广泛的常规X线成像技术,近年来也加快向数字化进军的步伐。据统计:医院中常规X线平片摄影约占各种医学影像的75%,而目前提高医学影像质量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影像数字化。为此,我院于2004年6月安装了一台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数字化成像系统(即DR),现将临床应用中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见解总结如下:
一、DR的特点:
DR就是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它用平板探测器FPD(Flat Panel Detector)接受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然后直接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送给图像处理工作站。DR系统有以下特点:
1、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减少了曝光剂量。
2、与CR相比,DR工作效率更高,一张图像从曝光到监视器上全屏显示只需5秒。
3、DR依赖计算机更强,与诊断结合更密切。
4、可为医院联网提供数字平台。
以上特点使我院日常工作量较重的常规X线平片摄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其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涉及的范围也更广了。
二、DR的质量管理
1、配备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根据DR的特点,操作DR的放射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X线摄影技术,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而且对技术人员工作责任心要求也更高。
2、管理制度更严,放射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DR的操作规程,用科学的制度保证更好的质量。DR机房常规操作包括设备的开、关机程序;正确的患者信息输入;精确的摄片体位选择;较适合的照射野选择;图像后处理标准;图像传输和打印格式。
3、DR设备维护
(1)每日维护:保持机房的干燥和清洁,尤其是电脑工作台要做到每日除尘,保证开机和关机正常运行。DR系统24小时内必须重启一次,以确保整个计算机处于指定的初始值状态。建立“每日使用日志”,记录下当天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如:声音异常,曝光异常,软件故障等,并及时反馈给工程师。(2)每周维护:DR探测器上有许多象素电容,经一段X线照射后,其单元电荷数量发生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图像质量降低,所以每周需对探测器进行校准,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3)每月维护:清洁DR系统外部设备,包括DR胸片机和床下滤器摄片系统设备,检查设备的完整,确保开关,指示灯等正常运转。
三、DR的质量控制、正确的操作流程
(1)前台登记室正确的的患者信息输入:要求患者资料输入正确,避免重复影像编号。
(2)技术人员前期操作:根据申请单在DR操作系统上选中患者,并根据申请单上临床要求准确选好投照体位。
(3)投照:使球管前后、左右、角度,以及投照距离等各系统处于正常投照状态,根据要求正确摆好患者投照体位,然后曝光,图像满意后Confirm。(4)图像信息后处理:我院图像后处理有ADV1和ADV2两个工作站。DR操作技师在ADV工作站上根据诊断或临床要求调整X片图像的窗位、窗宽、大小、黑白反转等。
(5)图像信息打印:把调整后的图像信息发送到激光相机,选择合适的胶片尺寸,分格,打印出图像胶片。、重要环节 影响DR的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DR操作技术员正确摆放患者所摄体位,并叮嘱患者配合,使所摄部位不产生位移。
(2)合适的投照条件选择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DR投照条件宽容度虽然大,但偏差超出一定的范围,图像后处理功能也不能补偿。
(3)合适的照射野选择,如:同一部位的不同体位所选择的照射野要一致,否则将使图像出现大小偏差。
(4)DR操作平台上所选体位(如AP位、PA位)一定要和患者实际摆放的体位一致,否则,所摄影图像将出现左、右错误。
(5)定时对DR探测器进行校准,保证计算机正确处理图像。
(6)图像后处理也是关键,虽然数字化的DR图像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但不恰当的图像后处理仍能产生废片,只有满足诊断和临床要求的图像,才是合格的图像。DR操作技术员要逐渐养成在计算机荧屏上鉴定和阅读图像的习惯,根据诊断和临床要求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和完善。、质量监督:使用DR后,我院充分利用数字化图像的存储和检索优势,定期组织影像中心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读片和质量评比,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此提高图像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影像数字化需要更科学的管理,以上是我院影像中心在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上的一些经验总结,供同行借鉴。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日立公司DR DFH-155HⅡ系统, 整个系统运动灵活, 操作方便, 工作效率高, 图像清晰。
1.2 病例资料抽取胸片680张, 骨骼系统240张, 进行图像分析。
1.3 分析方法
依据X线片的评片标准, 对DR图像质量进行评比, 分别评出甲、乙、丙三级照片质量, 并统计出其各占比率。
2 结果
通过对920张胶片图像质量分析:甲级片875张 (占95.11%) , 乙级片37张 (占4.02%) , 丙级片8张 (占0.87%) , 废片0张。45张非甲级片的原因分析: (1) 图像过于锐化或病灶显示不清, 19张 (占42.22%) , 原因是后处理软件使用不当。 (2) 原始图像显示清晰而胶片图像偏黑或偏白, 16张 (占35.56%) , 原因是工作站与激光相机的明暗对比度不一致。 (3) 图像层次感差, 颗粒感强, 通过动态调节也不能达到满意效果, 8张 (占17.78%) , 原因是曝光过大或过小; (4) 图像运动伪影较大, 2张 (占4.45%) , 原因是患者在检查时呼吸运动和创伤患者配合欠佳。
3 讨论
3.1 影像后处理软件的使用技术
数字摄影的对比度、宽容度、灰阶指数均优于传统胶片, 并能突出不同密度组织的影像, 能为诊断提供信息更多、图像更清晰的影像。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占42.22%, 所以后处理软件的使用, 是胶片甲级率提高的关键。而DR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目的是增大诊断信息, 弥补摄影中的不足。当图像经扫描器传送到工作站后, 后处理中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的调节, 充分体现了DR动态调节的优越性, 也是一定条件下弥补曝光条件过量或不足的主要方法。其他常用的技术包括以下技术:降噪、消除伪影、增加参数、增强图像对比度、亮度、边缘增强, 提高低对比度组织的清晰度, 保留和增强高对比度组织如骨骼的清晰度, 划取摄片部位的范围等。通过改变影像的对比度和调节影像的整体密度, 从而实现影像的最佳显示。同时对图像进行旋转、标注、测量、储存、传输、打印等处理。
3.2 屏幕显示与激光胶片的匹配
本组中有35.56%的非甲级片是因为工作站与激光相机的明暗对比度不一致产生的。这里所指的“不一致”是指在屏幕上显示的明暗对比度与实际打印胶片上明暗对比度不相符。虽然在安装设备时工程师会调整激光相机的灰阶,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由于药水的使用时间或显影剂的温度及其他原因会导致屏幕上显示较好的图像打印到胶片上后却偏白或发黑。出现此问题时, 可以通过手动调节工作站显示屏的明暗对比度来缓解, 并应及时更换药水, 还可以通过打印测试片对激光相机的灰度设置进行调整。
3.3 合适曝光条件的选择
数字摄影参数的合理选择和正确应用是提高照片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从整体上看是以改变电压与管电流等参数为基础, DR摄影X线曝光量虽然宽容量很大, 但绝不能使参数过大或过小, 这样图像的质量、清晰度和对比度就会下降。所以合适的曝光剂量才是优质图像的保证, 当曝光条件过大时, 所得图像的曲线图就会变窄, 图像偏黑, 并失去层次感, 即使调节也不能获得满意图像。当曝光条件过小时, 图像颗粒感强, 病灶部位不能清晰显示。
3.4 检查前与患者的沟通
在检查患者的时候, 为了保证图像的质量, 应尽量与患者提前沟通, 讲明配合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得到患者的配合。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摄影(DR)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8-02
直接数字化摄影(Digital adiography 简称DR)是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线探测器直接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近年来,直接数字化摄影(DR)以其方便、迅速、图像质量易于保证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中。因此,如何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成为影像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300例采取直接数字化摄影(DR)所得的平片中,胸部片21例,四肢片36例,脊柱片26例,腹部立位片17例。
2评定方法
由主管技师和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各2名按照《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对300例直接数字化摄影(DR)影像进行分析并评定出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对各项缺陷分类统计,分析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措施。
3结果
根据平片质量评定标准,甲片243例(占81%),乙片42例(占14%),丙片15例(占5%),无废片。
4讨论
4.1直接数字化摄影(DR)系统的组成①硬件系统:主要包括电源及控制系统组件、X射线球管、高压系统、平板系统、接口电路和数字化系统、工作站及网络系统;②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PACS及RIS、HIS等系统。
4.2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成像原理X线射入探测器后被位于顶层的碘化铯闪烁晶体转换为能够激发碘化铯层下的非晶硅光电二极管阵列的可见光,使光电二极管产生电流,产生的电信号在光电二极管自身的电容上形成储存电荷,同时非晶硅光电二极管阵列还能将X线图像转换为行和列构成的点阵图像。射入的X线强弱决定着每一像素电荷量的大小,而点阵的密度决定着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大小。然后,由中央时序控制器实施统一控制,将居于行方向的行驱动电路与居于列方向的读取电路将电荷信号逐行取出,转换为串行脉冲序列并量化为数字信号,获取的数字信号经通道接口电路传至图像处理器,从而形成X线数字图像。
4.3直接数字化摄影(DR)与普通X线摄影相比的优势①患者所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明显减少;②动态观察范围及量子检出效能显著提高;③对比度范围明显扩大,图像层次更加丰富;④图像分辨率力显著提高,检查速度增快。
4.4影响直接数字化摄影(DR)图像质量的因素分析①投照体位:在投照前注意帮助患者摆正体位,将被检部位置于摄影中线位置,例如,标准胸部后前位,要求患者面向探测板,抬头,双足开立站稳,与肩等宽,双肘内旋,手背置于腰部两侧,前胸尽量贴近探测板,中心线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入射,在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时曝光[1]。②曝光条件:虽然直接数字化摄影(DR)系统具有动态调节曝光条件的功能,具有适合一般体型患者的曝光条件,但是对于特殊体型的患者,如果使用其系统内制定的曝光条件,就会造成当曝光条件过大时所得图像曲线就会变窄,图像偏黑,失去层次感,而当曝光条件过小时所得图像颗粒感较强,不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现象。还有,管电压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因此,只有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才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③平板探测器: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所用平板探测器就要具有时间分辨力高、曝光宽容度大、校正良好、后处理功能强大、能减少本底噪声点、对环境要求低的优良的性能。④滤线栅:滤线栅具有提高信噪比,使散乱射线减少的作用[2],但是直接数字化摄影(DR)系统对滤线栅的偏斜比较敏感,只要滤线栅有稍微的偏斜,就会出现两侧黑化度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对滤线栅的校准。⑤X线束:机器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机械转动和松动导致X线垂直度发生偏移而影响图像质量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对X线束垂直度的校准。⑥预览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预览时,对亮度、对比度、算法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显著提高图像质量。⑦数据传送:必须最大限度保证图像数据的完整性并采取正确的数据传送方式,才能保证图像质量。⑧后处理技术:a、窗技术:在影像工作站,通过调整窗宽能够获得较多的信息,而通過调整窗位能够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因此,通过调节窗宽及窗位可以清晰显示出更加细微的结构。b、图像反转:将图像进行上下左右转动,直至得到最佳位置,能够清晰的观察重点部位。c、图像边缘:对图像边缘要进行必要的强化处理,使其轮廓更加清楚锐利,达到观察某些病变所需。d、放大图像: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放大,有利于显示细微病变。f、对比度、亮度、增强、黑白反转、缩小、测量等功能的调节明显影响着图像的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R)影像必须具备斑点小、密度适中、对比度好、边缘锐利等特点[3]。在临床工作中,要想获得优质的DR影像,就要做到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正确的参数及合适的曝光量,充分运用图像后处理功能进行调节等,避免各种因素对图像质量的不利影响。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直接数字化摄影(DR)系统,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对于X线影像质量最优化,提高平片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牛俊荣,张永,蔡祖明,王震.探讨DR胸部摄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0月第24卷第10期:1436.
[2]焦永春,王燕平.影响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因素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11月第8卷第ll期:19.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4
影响房屋建设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活动、施工技术水平、施工材料的使用、施工机械设备以及环境因素。人作为房屋建设质量的主要实施者,贯穿于整个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全过程,是影响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建筑过程中,实施者的业务素质水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管理水平等都影响这质量控制水平,同时还决定了另外几个质量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操作是否准确以及施工工艺的先进与否都关系到房屋建设工程质量能否很好的实现;材料是房屋建设质量的保障,材料的使用是否合适、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影响着工程质量;能否规范的使用机械设备,对产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相关质量问题;房屋建设施工现场的技术和工程管理等环境也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比如地质和气候等条件,针对环境变化制定合理的策略控制房屋建设质量。
质量控制与6s管理 篇5
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这六个方面,以下是这六个s的具体的内容:
整理(seiri)-区分物品的用途,清除不要用的东西,就是下定决心 去除差的留下好的
整顿(seiton)-必须品分区放置,明确标识,方便取用,就是精心策划 节约空间
清扫(seiso)-清除垃圾和赃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就是要有耐心 从自己做起
清洁(seiketsu)-维持前3s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就是称心如意 清爽环境
素养(shitsuke)-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整体素质,就是信心提升 效率保证 安全(security)确保安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就是安全生产 后顾无忧
中国式制造大国,企业的管理现在显得十分的重要,管理的好的话,可以砍掉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士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讲讲整理的工作,整理的工作可以分为:现场的检查,确定不要物的标准,进行不要物的处理这三个步骤。至于现场检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要采用老鼠蟑螂检查法,就是去隐蔽的地方找寻企业的不足,因为大体的问题应该是没有的,所以细节的工作要做好。或者采用下班后检查法,这个与上面的相同,只是这个是考虑隐蔽的时间段的检查。其次是不要物的识别,这个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的频率判断或者使用抽屉法则来判断。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规定使用频率段的区分,高频率的放在生产的地方以便更好的拿来使用,使用频率低的句清理掉。抽屉法则是将所有的东西全部的都列举出来,然后就通过列表对不要物的判断,然后清理,也可以不清理,将其放在仓库。这样就可以处理好要与不要的问题。最后就是判断出无用物体后的处理,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储物的地方,将其放好,以备不时之需,同样可以实现废物利用。
对于整顿而言,其基础的活动是四定:定数量、定位置、定方法、定标识。由四定引出的管理的方法就包括定置管理(定数量、定位置),立体放置(定方法)、定容放置(定方法)等等。首先就谈谈定置管理,有定数量与定位置,数量原则上是越少越好,位置标准是使用时的安全与取物的方便,我们也可以从放置的方式与放置的大小来管理。
清扫对于企业而言,是最熟悉的部分,但是6s清扫比企业日常进行的清扫要深入一点,不仅包括对环境的打扫,还包括设备的擦拭与清洁,以及污染源的改善。对于清扫,我们要有一定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扫的地方,否则则会出现相互懈怠的问题,只有责任制才可以使得这项工作可以正常的进行。清扫的标准需要参考清扫作业指导书,通过清扫作业指导书才可以在清扫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不然会使得这个工作很没有质量的完成,这样也不能够达到哟要求。清扫环境要不留死角随时打扫,设备的清扫要一边清扫一边检查设备的情况,保证人员的安全,也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清扫的用具要整齐的摆放,触手可及。清扫的结果要关注细节与角落。至于改善污染源,就是要把设备质量保证,避免的产生垃圾或者废物,若是不可避免这需要降低这种污染源产生的污染,或者请专门的人员打扫以免对工作人员带来不便,与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必须保障员工的最基本的责任。有几条需知道。首先我们要消除隐患,预防事故,从源头上做好安全保障问题。要避免晓得错误的发生,都知道海因里希希法则?小错不断,大错必犯;此外,安全查找问题,要时时刻刻的去注意安全的问题,一旦发现就必须立刻去解决,找到问题,进行整改。也要在发生事故的地方放上危险标志。发生了事故以后我们需要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清洁问题是如何将前面的东西一直保持下来,因为整理整顿清扫与安全一时做到并不是很困难,是要长久的保持下去就太难了,来的快去得也快,所以清洁问题至关重要,用制度化带来常态化。制定推进标准与检查标准,员工还要不定时的按照检查的标准进行自我的检查,简称自检。主管人员也要巡视检查,随时巡查,及时整改。还有需要大型的检查活动,定时的进行检查也可以对这方面启到好的作用。
最后一个是素养问题,这是员工与管理人员的自身的问题,我们要养成奥德习惯,逐渐的形成自己 的素养,并不断地提高。素养公式6s的最高的境界,也是企业的追求的目标,6s的素养可以归结为一下的几个点:
1、遵守各种的规章制度;
2、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按标准作业;
3、不断地改善,勇于创新;
4、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形成的的三个阶段:形式化,行事化,和习惯化。就是通过企业的规范化使得每一个员工习惯那种标准的工作习惯,从而从本质上提高了员工的素养,更是企业的崛起的阶段。为了完善企业文化素养,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则法规,像《语言礼仪》,《电话礼仪》,《行为礼仪》等等的规范。此外班前会与大脚印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企业员工素养的好方法,通过上班前的几分钟大家互相的问候从而使得上班的气候更加的好,也会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同事,有利于企业整体的素养的提升。
做好6s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讲,6S是一种态度。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是执行力。把想到的事情做到,把做的事情做好,是执行力的基本要求。不是为6S而6S,而是为了形成具有高效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其次,对管理人员来说,6S是基本能力。现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异常每天都在发生。让现场井然有序是管理干部的基本能力。最后,对员工来说,6S是每天必须的工作。如果闲时整理忙时忘,现场混乱。就难以避免工具找不着,设备经常坏,物料搞错,生产不安全,事故发生不断,这样的现场,质量怎会有保障。
还有,6S是基础,有了良好的6S管理,才能使得企业有明朗的其前途,否则如同开拖拉机上高速公路。6S的效果快速而明显,如果发生退步也明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指示器。连6S都不能做好的企业,其长期竞争力值得怀疑。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6
通过宣传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迫切性,来提高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积极主动关心质量的局面,使工程质量管理的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6.2加强国际工程质量预控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管理有直接联系,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可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如:现场施工人员是国际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者,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只有提高这些人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等活动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定期不定期对现场施工活动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6.3加强国际工程质量的过程监控
首先在施工人员的管理上必以EPC合同为依据,并融入到总包管理中,接受总包的组织和协调;其次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要执行总包下达的各项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案、整改通知、技术交底等工作,可通过定期按时填写各种施工表格上报给总包审定;最后在正式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方案的讨论,集思广益并对好的做法给予支持。
6.4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是国际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完工后的效益水平,所以工程现场经理部对施工阶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6.4.1控制施工成本、加强质量管理
现场施工成本是国际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节约施工成本。
6.4.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在保证国际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要安排均衡施工,从而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使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对设备材料供应进行有效组织、并减少二次搬运频率。
6.4.3优化国际工程质量、成本和进度的关系
工程现场经理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如何调配好这三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效益,因而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不仅重视某个“点”和几个“点”的管理,更要注重“面”的管理,做到“全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凤荣.质量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仲景冰,王红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毛鹤琴.工程建设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陈志田.质量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DR成像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篇7
1 DR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DR机主要包括影像接收器、数据采集器、图像处理器、存储器、图像监视器和系统控制器。X线照射被检测部位后,X线光子被探测器的闪烁晶体层接收,将不可见的X线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可见光激发具有发光二极管功能的无定型硅阵列产生电流,光电二极管的自身电容形成存储电荷,每个像素入射X线光子能量和数量不同,其存储的电荷也不同,硅阵列将可见光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读出电路读取并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输送到计算机,经数模转换器转换后输送到各种显示终端,如显示器、照相机、打印机等,还可输入PACS系统进行影像存储与传输,即X线穿过人体(备查部位)投射到探测器上,探测器将X线影像信息直接转换为数字影像信息并同步传输到采集工作站,最后用工作站的医用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2]。
2 影响DR机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DR机操作环境
操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DR机电子器件使用状态的主要因素,如CCD对温度要求较严格,而非晶硒FPD对湿度要求较严格,操作环境的温湿度不适宜会影响DR成像的质量及DR机的使用寿命。
2.2 DR机的摄影参数
①拍片剂量:包括kV、mAs等,kV增加,射线穿透力增强,且散射线增加;mAs增加,信号相应增强。其影响原始图像(软件处理前的图像)的亮度、灰度、清晰度等。②后处理软件参数:是指后处理软件中各种操作的具体数值设置,一般后处理操作包括傅里叶滤波、对比度均衡、USM锐化、平滑/降噪滤波等,其参数调整会直接影响最终图像效果。③射线防护:采用铅等高密度材料吸收无用X射线,X射线对电子器件会造成不可修复的影响,增加影像上的量子噪点,因此合适的射线防护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手段[3]。
2.3 操作因素
主要与操作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与患者沟通程度及对设备基本结构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中高端X线机,其带有自动曝光控制(AEC)、自动跟踪、曝光程序预置等功能,让部分操作人员产生依赖性,平时使用过程中不太注意细节操作,如电离室选择、曝光曲线调整及图像后处理软件使用等[4]。
3 质量控制方法
3.1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规章制度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应建立健全的DR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制定详细的仪器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确保质量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贯彻落实。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
DR机操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并经过专业知识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以减少因操作不熟练等因素导致的失误。同时,注重DR机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其操作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
3.3 正确进行仪器操作和图像处理
①拍片前与患者充分沟通,摆好正确的摄影体位。②选择合适的SID和照射野,根据滤线栅焦距正确调节SID;投照时按医学解剖部位选择适当的照射野,在满足临床诊断区的情况下尽量缩小照射野,以降低对患者的辐射程度。③合理选择曝光条件:良好的曝光条件是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曝光剂量足够大时再增大曝光剂量并不能有效提高DR影像质量,只会增大被检者受照射剂量;投照技术人员应总结各部位的适宜曝光条件并制成表格供使用时参考,保证每次以最低剂量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在选择合适的采样电离室,对于三腔体的电离室,主要根据拍摄部位来定义需要使用的电离室[5]。④正确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直接影响最终的临床诊断,图像的后处理包括窗位、长度和角度的调节及图像放大、缩小和旋转等,应选择正确窗位,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处理相应的图像,重点诊断部位应独立处理。
3.4 正确保养和维护仪器
做好DR机的每日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和校准等工作。DR机的每日日常维护包括操作前启动维护和操作后关机维护,应保证操作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做到每日除尘,详细记录每天机器运行和使用情况。DR定期维护包括定期清洁保养DR电器柜,定期检测和校准DR机等。
总之,落实DR成像质量控制工作对提高DR成像质量、减少漏诊和误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斌.数字化X线摄影(DR)图像质量控制与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8):1086-1087.
[2]京桂华.数字化影像设备DR的成像技术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4):190-191.
[3]林海涛.探讨影响DR图像质量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243-244.
[4]王育,李启钦,罗树青.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DR)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86-87.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8
关键字: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97-01
一、概述
近年来,园林工程的发展随着园林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人们对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种场所以及室内外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城市园林工程的投入力度,力求搞好园林工程建设,满足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需求。为了保证园林工程的成功,应当把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放在首要地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园林绿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园林工程亦面临着更高的质量要求。技术规范标准,设备保证及检验手段等方法,有时也会无法满足更高质量要求工程的需要。
二、园林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工程质量体系不完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园林工程建设起步比较晚,也比较畸形。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建设公司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质量全面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许多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随意的现象,不遵守规范和程序,杂乱无章。引起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对园林工程质量的控制,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技术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相关标准,技术水平局限在相关标准以内。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施工水平过于粗糙,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到位,导致
(三)工程整体规划出现问题。有些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很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态度上存在着各种问题,从而增加了工程建设质量的隐患。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致使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提高。
(四)后期养护工程的严重滞后性。园林工程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在如今大规模的园林工程建设中,对园林工程注重栽培而忽视养活的想象尤为突出。为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对植物的养护管理。
(五)园林工程的外部监管机制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外部监管机制不合理的想象。其主要表现为没有通过外部监控给内部提供一个好的管理与控制平台,致使企业内部出现管理短板,导致对内部理解和认识的偏差愈演愈烈。由于没有用外部监管控制内部管理,因此内部管理很难形成良性的控制链,从而出现技术人员工作不到位和施工中的诸多问题。同时,管理人员也没有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进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在工程开展中出现质量问题,并由于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而是问题逐步扩大化,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对施工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问题被表面现象所隐藏,并且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使整体的评价体系相对模糊,没有具体的层次内容,导致体系没有具体的方向。因此,在根源上出现了偏离的现象,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使工程质量滞后。
三、园林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园林项目的确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是决定园林工程成败与否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园林工程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质量保证等,决定了工程设计,施工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标准来进行建设行为,也关系到工程最终能否达到质量目标,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项目开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制定施工方案,设置质量管理点,落实质量责任,分析可能导致质量目标偏离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建立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序或者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应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专检。未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施工和检验保证有专人负责,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不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抽查,是否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现场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不容忽视,施工单位应该按照施工合同合要求严格进行施工作业,并积极采取先进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在某一环节上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应立即组织返修或者返工,将各类损失降低到最低。除此,加强施工工序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园林工程一般有若干个分项工程。在某一个分项工程完成后,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确保无质量问题后方可允许下一工程的施工作业。
在园林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监理单位的地位与作用,使其在各项监督及管理工作开展中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能。监理单位应组织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常驻施工现场,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施工、设计、建设单位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各种质量缺陷得到及时治理。
(四)做好園林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园林工程后期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能忽视。园林工程中植物的栽培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才是长期的工作。由于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对环境、温度、湿度适应能力有所差异,因此要保证园林工程中各种植物的茁壮成长,使其充分发挥所具备的绿化和美观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必须树立施工质量的控制意识,而且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园林施工工艺及技术,再结合我国园林工程的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华.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9(9):45-46.
[2] 王向群.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09(9):17-18.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广大人们群众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和人们除了对衣食住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之外,对园林绿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了。园林绿化既是供人们欣赏的,同时其对于改善城市空气的质量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是影响其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就应充分的分析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提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真正的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与对策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因素
1.1 绿化材料的选择
作为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绿化材料的质量不但直接决定工程的成本,同时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中,我们都会选取尽可能多的植物类型,科学并且合理的搭配灌木、乔木以及草类,并且在选择绿化材料时,还应充分的考虑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特点。举例来说,众所周知的苏州园林,在其内部的绿化材料大都是柚木树和沉香树等名贵的南方树种,所选择的绿化材料必须符合园林的自身特点,同时更要严格的控制绿化材料的质量,这样园林才能获得理想的四季常青的效果,而对于园林内的其他设备来说,首要考虑的因素则是安全要素,比如说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如果能严格的保证其质量,那么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出现坍塌的现象,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1.2 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才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专业人才,所选择的人才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施工经验,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1.3 施工现场的监察
最为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对施工现场的监察工作应是由具有较多园林建筑管理经验的监理公司来负责,同时施工单位的监察人员应多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人员交流和沟通,从而为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行为不规范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操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选择园林工程的绿化材料时未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在成本的压力下,施工单位通常都会选择价格较低并且质量没有得到保证的绿化材料,显然这是无法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的;其次,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应的质量管理理论,同时也不具备丰富的实际施工经验,因此就导致了在实际的施工中很多行为都是不规范的。举例来说,在我国很多园林绿化工程中经常会看到树木东倒西歪的现象,而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够规范,如支架不牢固或是未支撑好支架,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树木的美观程度。
2.2 施工监察工作不到位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及时的发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后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和进度。在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大多的都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并且整个施工过程的监察工作做得也不到位,所以在施工中就经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在我国很多城市中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监察部门,即使设置了监察部门也大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工作,根本没有准确的掌握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出施工过程中监察的作用。
2.3 后期的养护工作不到位
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对其后期质量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即使前期的施工工作做得到位,如果后期的养护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也无法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同时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举例来说,工作人员除草不及时,那么就会杂草丛生;如果浇水不及时,那么就会降低树木的成活率;如果打药治虫不及时,那么就会出现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 充分的保证各项操作行为的规范性
作为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首要条件,我们应充分的保证施工中各项行为的规范性,首先在选择工程的施工材料时,我们应保证材料的质量,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大量的材料,如支架、苗木和土方等工程材料,又如机械设备、构配件、半成品和产品等土建材料等,在采购这些材料时,应充分的保证其质量;其次,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升其综合素质,并且帮助他们掌握规范并且全面的专业技术。在以往某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制作栏杆时并没有严格的遵照图纸文件的标准,这样后期就出现了栏杆重做的问题,不但增加工程的施工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3.2 高度的重视监察工作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在实行工程项目的监理制度,而其根本目的就是充分的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监察作用。首先,我们应充分的分析项目的实际特点,严格的执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监理制度,高度的重视监察工作。而在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进行监察时,相应的工作人员应遵循科学严谨的监察原则,认真的对待监察工作中的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细节,同时还要严格的检测施工中的原材料,保证所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中,还应严格的监察每一道施工工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3 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
真正优秀的园林绿化工程通常都是要具有一支专业化的后期养护团队的,而园林绿化工程所展现出的景观效果要想长时间的保持最佳的美观状态,其后期的养护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在我国的杭州和上海等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经验是较为先进的,这些地区所实行的检查考核评分细则、招投标制度、养护质量标准、奖惩制度和经费拨付制度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的推广的,从而提高人们自觉保护园林绿化的意识。另外,还应进一步的明确检查考核细则和养护管理标准,提高人们维护园林绿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保证园林绿化的质量。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要想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就必须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工作,并且其也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因此,我们应认真的对待园林绿化工程的各类质量管理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同时做好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以及进度控制等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逐渐融入到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始增强,目前对我国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建筑工程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加入节能环保的理念十分重要,运用节能降耗技术,从源头上进行节能降耗,创新建筑节能工程的工作模式。本文针对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监测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模式,争取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
建筑节能;质量控制;节能监测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进度控制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进度控制
一、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等诸方面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施工场外准备等,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赢得社会信誉都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1.1 确定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控制方法和具体措施,进度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编制施工组织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工程计划。
1.2 编制工程进度计划,重点考虑的内容有:所动用的人力和施工设备是否能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模和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员工的工作能力如何;工作空间分析;预留足够的清理现场时间,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分包工程计划;临时工程计划;竣工、验收计划;可能影响进度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问题。
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建设单位(业主)同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合同工期履约,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没有计划,就谈不上控制,控制就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找出期间的偏差,然后进行反馈调整。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是确定一个控制工期的计划值,并制定出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保证工期计划合同工期的完成。
2.1 定期收集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行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
2.2 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2.3 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技术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省费用,做好各项作业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
三、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
3.1 进度控制的方法
项目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是指确定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具体作业层的进度关系。
3.2 进度控制的措施
项目进度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组织措施主要指落实各层次的进度控制的人员、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系统;按着施工项目的结构、进展的阶段或合同结构等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其进度目标,建立控制目标体系;确定进度控制工作制度,如检查时间、方法、协调会议时间、参加人等;对影响进度的因素分析和预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加快施工进度的技术方法。合同措施是指对有关参建单位签定施工合同工期与有关进度计划目标相协调。经济措施是指实现进度计划的资金保证措施等。信息管理措施是指不断地收集施工实际进度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计划进度比较,定期提供比较报告。
3.3 进度控制的任务
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编制年度、季度、月实施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四、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
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但国内外的专家认为,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干扰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关单位的影响
施工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建设单位与业主、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部门、运输部门、水、电供应部门及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都可能给施工某些方面造成困难而影响施工进度。
②施工条件的变化
施工中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与勘查设计的不符,如软弱地基以及恶劣的气候、暴雨、高温和洪水等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
③技术失误
采用的技术措施不当,施工中发生技术事故;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缺乏经验;不能保证质量等都会影响施工进度。
④施工组织管理不利
流水施工组织不合理、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将影响施工迸度计划的执行。
⑤意外事件的出现
施工中如果出现意外的事件,如严重自然灾害、火灾、重大工程事故、工人罢工等也会影响进度控制。
五、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原理
5.1 系统原理
工程项目实行进度计划控制,首先必须编制工程项目的各种进度计划。包括工程项目进度总计划、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季度和月(旬)作业计划等。其次必须组织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各专业队伍。最后还应有一个项目进度检查控制系统。自项目经理,一直到作业班组都设有专门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检查汇报,整理实际施工进度资料,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和调整。
5.2 信息反馈原理
施工的实际进度通过信息反馈给基层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工作人员,在分工职责的范围内,经过对其加工,再将信息逐级反馈,直到整理统计各方面的信息,经比较分析做出决策,调整进度计划,仍使其符合预定工期目标。
5.3 动态控制原理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控
制,也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实际进度按照计划进度进行时,两者相吻合;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一致时,便产生超前或落后的偏差。分析偏差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调整原来计划,使两者在新的起点上重合,继续按其进行施工活动,并且尽量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使实际工作按计划进行。
5.4 封闭循环原理
项目的进度计划控制全过程,就是计划、实施、检查、比较分析、确定调整措施、再计划,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5.5 网络计划技术原理
在工程项目进度的控制中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原理编制进度计划,根据收集的实际进度信息,比较和分析进度计划,又利用网络计划的工期优化、工期与成本优化和资源优化的理论调整计划。
六、工程施工时进度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依据合同工期编制进度计划。按照合同工期,提前或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内容,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需要。编制进度计划就是在合同工期决定下,确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或者什么时候事情进行到哪个程度;凡是与项目工程有关的各道工序、分部工程、关键节点等都应纳入进度计划之列,都应对其作出计划安排。从时间控制长短来划分,有总进度计划和阶段性计划,总进度计划控制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而阶段性计划包括本项目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和旬、周的作业进度计划。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一是本项目的承包合同,合同中确定的工期是确定工期计划的基础数据,合同约定的开竣工日期或监理公司签发的开竣工报告日期,必须通过进度计划来落实。二是本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部署与技术方案,体现了项目的施工特点,且施工组织设计中关于人财物的组织,关键工期节点,为合理制定进度计划提供依据;三是项目材料和设备组织供应计划,如果已经有了项目关于材料和设备组织供应及周材需用计划,那么项目的进度计划必须与之协调。除以上主要要点外,编制进度计划还应注意现场的施工条件,同时还应参照对已经建成的同类型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科学地制定出符合合同要求及实际状况和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比如:劳动力问题、工程款项拨付问题、材料组织问题、业主原因、政策性问题及不可预见性因素等,都会导致进度计划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执行,反而在施工中应随时根据变动的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使工期、资源投入量、成本消耗量三个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因素达到最佳组合。
七、结束语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12
关键词:危岩体,加长锚杆,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索风营水电站位于贵州省黔西、修文县交界的乌江中游六广河段, 上距东风水电站35.5km, 下距乌江渡水电站74.9km, 距贵阳市直线距离54.0km, 地处贵州省电力负荷中心区。电站装机容量为3×200MW, 保证出力166.9MW, 年发电量20.11亿k Wh。
Dr2号危岩体位于右坝肩和进水口上方, 距右坝肩最近水平距离约140m, 距进水口水平距离100m左右。Dr2号危岩体上窄下宽, 顶部高程1080.00m, 底部高程900.00m, 底座为T1y3泥岩, 崖脚为Ⅲ号堆积体, 由近弧形状的拉裂缝L1构成后缘边界, 其外侧还发育有L2、L3等宽张裂缝带, 总体积约为78.5万m3, 是坝址区规模最大、危害严重的危岩体。
Dr2危岩体加长锚杆分布在崖面上游侧2-1区EL1037~EL1060段共十排89根以及崖面下游侧2-2区EL967~EL1037段24排共96根, 设计要求锚杆穿过危岩体主要裂隙 (L2) , 而L2裂隙在危岩体下游侧张开达到1~2m。设计锚杆长度最终确定长度为24m, 采用直径为准36螺纹钢筋、套筒连接, 施工是在崖面搭设悬空排架。经会议讨论, 在锚杆安装前, 对锚杆孔内裂缝及破碎带进行充填、固壁灌浆, 并规定了灌浆参数。
2 施工质量控制
在Dr2危岩体加长锚杆孔施工过程中, 参建单位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监理工程师按照相关设计文件、会议纪要、工程联系单及规程规范要求, 为确保工程质量, 节省工程投资, 工程师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工作程序, 对工程质量及工程投资进行了全过程的监控, 主要采用旁站形式进行质量监督控制。
2.1 事前控制
审查签发设计文件, 组织设计交底;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制定的《索风营水电站灌浆监理细则》, 《索风营水电站灌浆自动记录仪管理办法及灌浆计量处罚条例》等文件及时发放相关承包人。工程开工前, 会同监理、灌浆自动记录仪厂家代表联合对本工程使用的自动记录仪进行了检查和校验, 确保了灌浆自动记录仪的记录准确, 同时对设备、管路、灌浆材料等进行了检查, 确定设备能正常使用, 排污方案可行、灌浆管路及灌浆原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 才同意进行灌浆。
对于加长锚杆, 开工前督促承包人对原材料 (钢筋) 、连接套筒按规范进行锚固力试验, 我部试验工程师对试验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理, 经过试验, 确定套筒连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 才同意开工。
2.2 事中控制
2.2.1 护壁灌浆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 采取24h旁站监督制和随机检查相结合、对原材料采用总量控制和现场控制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注重过程控制, 单孔开孔时对孔位、孔距、钻机角度等进行检查, 合格后方可开孔。对达到设计孔深的孔进行单孔验收, 验收合格后签发准灌证。现场监理对灌浆实行全过程监控, 对孔斜、灌浆塞安装、灌浆压力、流量、浆液浓度、灌浆结束标准等进行重点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会同监理对灌浆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与组织措施, 并制订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具体措施如下:
(1) 采用先进的三参数自动记录仪:本次灌浆工程采用灌浆自动记录仪对灌浆压力、浆液浓度、耗灰量及灌浆结束标准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因搭设高排架施工, 孔口距离记录仪太远, 且高差大, 记录仪无法对孔口压力进行自动记录, 监理会同业主与施工方现场研究确定采用孔口人工控制压力的方式, 记录仪对进浆管压力进行记录。
(2) 督促执行灌浆管理办法:此前监理部会同业主制定了《索风营水电站灌浆监理细则》、《索风营水电站灌浆自动记录仪管理办法及灌浆计量处罚条例》, 加长锚杆施工期间, 又专门下发了《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工程灌浆管理制度》等文件, 督促施工单位自觉遵守并督促承包人认真执行。
(3) 强化组织机构建设:组建项目小组, 设立现场办公室, 安排人员常驻现场, 对加长锚杆护壁灌浆项目实行重点监控;另外为加强灌浆计量监控力度, 控制工程投资, 经常邀请业主及灌浆自动记录仪厂家代表对灌浆工程进行整体监督、随机抽查。随时检查承包商的灌浆管路连接情况, 以查明承包商是否在灌浆管路中接“三通”, 回浆管 (回浆流量计前) 是否松动、破裂、漏浆等, 并且定期对灌浆自动记录仪及管路进行检查, 确保仪器正常运行;随时检查承包商的灌浆记录仪使用情况, 内容包括压力传感器是否已被调动 (平时厂家已将其胶封) 、密度传感器射源是否已被关闭、流量计传感器是否已被调动等, 发现问题立即查明原因;另外, 工程师适时量测搅拌桶内的下浆量, 并与记录仪所测吸浆量进行对比, 以确定准确的耗浆量。根据浆液配比试验结果, 水泥与砂混合浆液易发生分离现象, 进而影响灌浆质量, 因此在24h旁站监理过程中, 随时利用比重计及比重秤检测浆液比重, 与灌浆记录仪所测比重对比, 发现差值立即查明原因。
(4) 按照相关要求对灌浆流量及灌入量进行严格限制, 对于不按照要求施工的情况, 现场工程师直接扣除其多余的工程量。对于耗灰量特别大, 多次不能结束的孔段, 督促承包人必须以工程联系单的形式报监理, 经监理、设计、业主会签处理后方可继续灌浆, 否则不予计量。所有灌浆原始记录都必须由监理现场签证, 一般情况下不得补签, 未经监理签证的不予计量。
(5) 要求承包人定期以灌浆原始记录 (记录仪自动生成) 为依据填写灌浆量统计班报表一式两份, 上报监理及业主, 以便及时了解灌浆情况, 对于发现灌浆异常以及灌浆量较大时, 及时联系参建各方召开协调会, 通报灌浆情况。
(6) 承包人每批次的水泥进货量由监理现场验收, 并建立了水泥进货量电子台账, 随时与灌浆总耗灰量对比。
(7) Dr2危岩体加长锚杆灌浆工程所钻灌的灰岩地层岩溶裂隙发育, 灌浆孔需穿过L3、L2张开裂隙, 耗浆量很大, 常规灌浆方法很难达到灌浆结束标准, 为达到即节省工程投资又确保工程质量的目的, 工程师督促施工方不断优化施工工艺, 特殊处理方案由监理、设计、业主、施工四方相关人员现场研究决定;或由施工方以联系单的形式上报, 再由监理、设计、业主会签确定。
2.2.2 加长锚杆安装
加长锚杆安装是关键工序, 因此在加长锚杆施工过程中, 工程师实行全过程控制, 要求承包人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 每次锚杆安装前均邀请业主工程部相关人员一同检查验收, 具体措施如下:
(1) 护壁灌浆结束后, 加长锚杆扫孔时对孔位、孔距等进行校核检查, 钻机角度用罗盘校核, 合格后方可开孔;
(2) 对达到设计孔深的孔采用单孔验收制, 要求承包人用风水联合冲洗, 确定孔内无残渣, 孔深、孔径等参数符合要求后, 才签发锚杆验收签证单;
(3) 锚杆安装前, 工程师对原材料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锚杆有无生锈, 套筒、钢筋丝口是否完好, 下料长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4) 由于高排架施工条件限制, 经现场试验, 本项目锚杆注浆采用先注浆后插杆的工艺, 纯水泥浆灌注水灰比为0.2~0.3:1。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师要求承包人使用尽可能浓的水泥浆, 确保施工质量, 特别要求承包人注意锚杆连接工序, 确保套筒连接牢固。锚杆下设完毕后, 要求承包人随即进行二次注浆, 确保注浆饱满;
(5) 锚杆安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导致锚杆下设不到位, 如浆液过浓、安装时间过长、锚杆杆体不直、孔内掉块等原因, 经工程师见证, 如实上报研究后后再做处理。
2.3 事后控制
工程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 加长锚杆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注浆密实, 锚杆长度经过业主组织无损检测, 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工程投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3.1 护壁灌浆分析
灌浆完成后, 对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根据我部统计, 2-1区总计耗水泥973.21t, 河砂413.86t, 灌浆2136m, 单位耗水泥455.62kg/m, 2-2区总计耗水泥889.35t, 砂417.38t, 灌浆2304m, 单位耗水泥386.00kg/m。平均单位耗水泥量统计见图1~2。
注:第十排锚杆高程为EL1037, 第一排为EL1060, 施工顺序为10~1。
由图1~2可以看出, 灌浆单耗根据施工顺序由低处向高处递减, 并出现突变现象, 证明灌浆初期, 由于L3、L2等张开裂隙影响, 浆液扩散范围较大 (灌浆过程中发现3#堆积体有浆液漏出) , 一定程度上可定性为裂隙回填灌浆, 在先期施工的几排低高程钻孔裂隙基本回填饱满后, 再往上施工浆液扩散范围骤然减小, 引起单耗突变, 符合本工程地质情况。
注:第24排锚杆高程为EL1037, 第一排为EL967, 施工顺序为1~24。
2.3.2 加长锚杆检查
委托贵阳院物探所对两区锚杆进行了检测, 采用无损检测锚杆长度及注浆密实度。共检测10根, 其中Dr2-1区检测6根, Dr2-2区检测4根。检测成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锚杆注浆密实度一般大于83%, 最小为79%, 长度最小为23.4m。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对施工区域内岩体起到了较好固结作用。锚杆长度误差与外露长度有关。
3 结语
【D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推荐阅读:
质量控制与管理08-07
产品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05-08
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11-15
DR的应用质量检测09-11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工程的论文11-04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08-10
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08-31
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09-24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08-09
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