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精选12篇)
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篇1
医院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 每天巡诊问诊, 为患者送医送药。对患者的康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医技科室为临床医生提供正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使医生作出正确的疾病诊断,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医技科室的作用更显重要。临床检验分析是医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临床检验分析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
临床检验分析分为3个步骤:一是采集标本, 二是进行分析, 三是结果报告。关键是标本, 如果标本不准确, 其他两步都是途劳的。相反还会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摆在我们各级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腻。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门诊患者由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共同实施, 住院患者由住院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就看我们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如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检验项目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思路。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各种先进仪器的不断问世, 一些陈旧的设备相继被淘汰。而作为临床医生, 要对这些仪器的更新换代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对医院新进仪器的使用范围熟练掌握,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 做到充分高效地使用各种临床检测仪器来诊治疾病, 在选择检测项目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遵循有效性、经济性等原则。为达到以上目的, 就要不断地对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使他们不断地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的仪器、新的治疗方法等。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本院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 开出合理的检测申请单。
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医患沟通: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采集标本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如检测肝功能及血糖、血脂需空腹时采血, 要告诉患者采血后才能进食, 尿样为晨尿。向患者说明的同时, 要说明原因,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住院患者, 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医护人员要对自己主管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生理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了如指掌。熟知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排除干扰。医护人员要勤说、勤问。通知患者做检测之前的注意事项, 采集前要询问关联事宜。
医护与重患家属的沟通:对重患和老年患者, 医护人员要和家属及护理员进行随时有效的沟通。
患者的状态: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因运动会影响检测结果。同一个人, 在不同状态下采集的标本, 结果是不同的。
标本的采集环境与检测结果
采血的体位与检测结果:在采血的过程中, 患者采用何种体位对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不同体位下, 一些检查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与卧位相比, 当患者采用坐立位时, 其静脉渗透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此时, 会有一定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中去, 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内的水分减少。研究发现, 与处于卧位时相比, 当人体采取直立位时, 其血浆总量会大大降低, 一般会降低12%左右。而在血液中有大量直径>4 nm的成分, 这些物质无法穿透血管壁, 从而不能够进入间质, 由于体位的变化使水分进入间质后, 使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15%, 所以会造成数据的较大差异。
止血带的使用与检测结果:在临床工作中, 止血带有着广泛的使用, 而它的使用会导致静脉压力的改变, 从而也会引起一些检测指标的变化。有学者研究了使用止血带2 min和1 min后的血液中各物质的改变, 结果发现, 使用2 min与使用1 min相比, 能够同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如总蛋白上升5%, AST上升10%等。如果压迫时间继续增加, >3 min, 则此时静脉会进一步扩张瘀血, 大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内, 导致血管内的血液大大浓缩, 氧消耗增加, 无氧酵解加强, 从而使乳酸升高, p H降低, K+和Ca2+升高。止血带的正确使用一般不超过1 min,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血管不明显, 需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时, 可以间歇使用。
避免溶血的发生:当护士对患者抽取血液样本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筒, 在抽血操作时, 还要注意抽血的速度和方式, 速度不宜过快, 当把血液注入试管时, 要把针头拔去, 缓慢推入, 防止将泡沫推入到试管内。如果试管内加有抗凝剂, 则要注意不能放入较多的血液标本, 应该适量加入, 并且将血液和试管内的抗凝剂摇匀,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消毒剂消毒后略停片刻, 待干后进行穿刺, 否则容易造成溶血。
输液对标本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接受了静脉输液治疗, 则其血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使血液内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此外, 静脉输液输入的物质本身也会对一些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尤其是糖和电解质。
采血量不足导致结果不准确:采血人员对检验项目所需血量了解不够, 标本过少, 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 实验室反复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 导致结果不准确。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尽量做到及时送检。要用指定的送检箱, 固定标本, 保证标本不外溢、不污染。由专业护理人员送达。
检验人员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标本确认:首先是对当前的工作对象标本进行确认。对标本上的姓名、标本号与申请单是否一致, 要进行认真的复核。如标本量不足, 或有其他情况, 如溶血等现象, 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并视为不合格标本, 马上电话告知临床医生或护士。
仪器调试:检验人员, 每天开机工作前对仪器进行检查, 根据每天的工作量加足试剂, 保证满足当天的工作量, 按规定做标本之前, 做好室内质控, 结果无误后, 才可工作。所有的仪器都要严格按仪器操作做好周保养、月保养、季保养、年保养, 并做好登记。配件的工作状态要有记录, 以便及时更换。更换部件要做好记录, 以备查询。室温度及湿度以及室内卫生要达标, 使仪器正常运转, 避免检验分析误差的出现。要根据室内质控的情况进行项目校准。同时在仪器的维护使用权限上设立厂家指导维护和厂家维护相结合, 检验人员使用仪器应固定操作人员, 避免由于人员较多, 业务熟练程度不同造成仪器的不当操作。
我院认真 贯彻卫生 部关于印 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 我们根据 通知精神 ,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我院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医院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率[1]。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管理, 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上。只有在标准的标本上, 才能检测出正确的检验结果。在医院, 由于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 临床医生和护士对一些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有的了解的不透彻, 有的不甚了解, 在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 加强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要定期与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联系, 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 举办相关的业务讲座, 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要牢固地树 立起“患 者至上 , 质量第一” 的意识 , 标本能一 次采集到 位的, 决不采集二次, 减轻患者痛苦, 快速准确地报告检测结果,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依据。
总之, 医务人员要对检验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如各项指标的误差范围与误差来源, 标本的正确采集等, 完善各项制度, 重视检验各环节质量管理,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理办法》的通知.
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篇2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关键词】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分析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伴随着各种高端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断、快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医学检验也提出了更高、更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检验工作的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
1.2.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2]。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
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3]。
2.2.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4]。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
参考文献:
[l]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2]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3]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4]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联系电话:***
检验科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与管理对策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摘要】 血细胞分析仪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1)首先应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2)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严密组织,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3)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认真仔细,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4)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要复检核对,我们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并做好对仪器进行保养与维护,做到每日清洗、每周清洗、每月清洗和每万次维护清洗。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笔者对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检验科 血细胞分析仪 管理对策
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医疗仪器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而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大量运用于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最近几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2005年以来我们检验科陆续购买了三台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坚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认真做好质量控制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使用效果非常满意。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此,下面谈一点我们粗浅的见解。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纵观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是医学检验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为依据,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就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的核心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也得不到可信任的结果[1]。围绕检验质量这一核心工作,首先,我们的因素和环节都要处于受控的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靠[2],我们把这一过程划分为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包括从临床医师开出的检验申请单开始,检验单的填写,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运送直至接收等几个具体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医生和护士等在实验室外部完成的,我们需要与其加强沟通,协作并监督他们完成这一过程的工作,针对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要求的具体做法如下。
2.1 检验申请的内容要求
清晰准确,并有准确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有条件的话我们建议使用ID号,申请人姓名、明确的检验项目,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等内容,并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审查确保其完整。
2.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很重要,由于患者自身的差异以及在诊疗过程中的动态影响,必须要求其规范标本采集前的一切行为,我们的要求是:患者在标本采集前应处于情绪稳定的平静状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及紧张、恐惧心理,并主张在清晨固定的时间采集,最好空腹采血,匆忙起床等情况下应嘱其先休息后再采集,采血前应该禁烟、禁酒等,最好禁食。
2.3 正确采集标本
首先确保采集管的干燥清洁,并有EDTA-K2抗凝剂,1ml血液要求10~15μl抗凝剂,建议统一采用坐姿采血,并保证采血过程合乎规范,标本采集结束后轻轻混匀,有相关文献报道,在大量静脉滴注的患者存在血液稀释使某些项目结果较真实值偏低[3],应避免在输血输液部位采集,尽可能在输血输液等操作之前或有效休息后采集,尽可能排除可能造成标本溶血的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术,确保操作合乎规范,例如穿刺次数、时间等因素,采集完成后要在标本管上标记采样时间及患者信息。
2.4 标本的储存、运送及接收
标本采集后应该存放于专用密闭容器内,由专人立即送至检验科,接收标本时要严格观察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本类型与申请类型统一,标本外观完好情况,病人信息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标本采集完成后,要尽快进行检测,对异常结果要进行复查,文献报道室温状态下,细胞形态在2小时后可能发生形态变化[4],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
3.1 仪器与试剂准备
血液分析仪器要有专人管理,切实做好仪器保养、维护、清洁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2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经过培训,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其职业素质,规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3.3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3.3.1 室内质控的目的
是要控制标本检测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改变情况,提高检测结果一致性,要求有一批质量控制的技术骨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培训提高,并按严格规范进行质控操作,仪器定期用配套校准物进行校准,实验室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定值质控物和非定值质控物,要求质控物要与患者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质控物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并认真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
3.3.2 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
积极参与各级室间质评活动,对于失控的检验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力争所有项目达到合格直至优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PLT、MCHC、MCH三个参数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必须进行严格控制。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 4.1 血细胞分析仪
虽然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类仪器在鉴别细胞形态方面还不够完善[5],如果完全依靠仪器检测结果,不加分析,势必有一定的误差甚至错误报告,因此,应根据仪器的警示信号和细胞直方图,对异常结果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等,复检后才能发出报告。
4.1.1 确定要复检的标本
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如有警示
PLT<80×109且没有历史数据作为对照的标本、有聚集信号的标本等。
4.1.2 镜检方法
要求能熟练操作并且对细胞形态充分认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细胞染色和分布情况,再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情况,如无异常可认可仪器结果,如存在异常,应根据复查结果进行修正,并记录异常情况。
4.2 一份完整的检验结果
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医院名称、报告项目名称、患者个人信息、申请医生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接收时间,各个检测项目结果及分析结果等,在检测完成后要核对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信息,保证检验结果无误后发出。
4.3 结果备份及标本处理
检验结果要进行备份以备日后查询比较,做动态查询之用,并根据检验项目及感染控制要求储存和妥善处理标本。
4.4 仪器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4.4.1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仪器的性能,严格遵守仪器的操作规程,熟练地进行操作。仪器与仪器资料不分离,便于随时查阅。仪器室内应有简明操作规程,并建立仪器档案,检查、登记入账。仪器报损也应按医院规定手续办理。
4.4.2 仪器管理
仪器实行专人专机,操作中若发现异常或故障,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不能擅自乱**修,按照正常渠道进行检修。使用后须检查仪器并恢复原位,清理好试剂、操作台,并做好使用、维修记录。
4.4.3 其他人员管理
进修实习人员原则上不能独立使用本仪器,必要时,应在指导老师严格指导、监督下进行操作,并由指导老师负全部责任。做好仪器室的安全、清洁工作、严禁在仪器室内吸烟、进食或接待客人。外来参观人员须经医院或科领导同意方可接待。
4.4.4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
掌握仪器校准状态,每天了解仪器的运转情况、试剂的使用情况;检查仪器的整洁、安全、水源、电源情况,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检验科主任应经常了解、检验仪器室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带有微机配置的仪器,不得运行与本机工作无关的软件,不得在电脑上玩游戏。4.4.6 保养与维护 4.4.6.1 每日清洗
正确进行开关机程序,可以进行管道日常清洗操作。4.4.6.2 每周清洗
清洗SRV托盘,每周清洗WBC流槽和反应室:(1)清洁旋转阀盘。(2)清洁废液杯(工作达到600次以上)。
4.4.6.3 每月清洗
每月清洗进样口,在提示CLEAN THE ORIFICE 信息时取下进样管,用清洁工具清洗:(1)清洁空气过滤器(工作5500次以上)。(2)清洗白细胞或红细胞换能器。
4.4.6.4 每万次维护清洗
清洁样本旋转阀SRV(或工作7500次)。5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
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我们建议作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互相配合。第二,在临床医护人员中进行检验知识培训,有效督促其标本采集等检验前工作合理进行,使其对影响因素进行关注,如清楚剧烈运动、药物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病人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前期工作无误。第三,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标本采集技术,了解标本容器质量,抗凝剂种类以及操作对结果的影响,保证标本合格。总之,加强与临床交流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检验工作质量取决于标本留取送检,到报告发出每个细节,严格遵守以上环节,构筑一个完整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为病患的治疗提供有效诊疗依据。医学检验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检验过程,从申请单开出到报告单发出,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严格遵守检验工作流程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建议使用条形码管理,通过条形码管理标本以减少人为误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6]。(1)抗凝剂使用,EDTA-K2,1ml血液需要加10~15μl抗凝剂。(2)标本采集操作,坐姿采集标本,并严格保证采集时间限制。(3)标本有效存放时间标本采集后,尽可能快的在1h内检测完毕,时间越短越好。(4)试剂的质量,保证试剂特别是
溶血剂的使用很重要,建议使用进口配套试剂。(5)仪器的校准,仪器使用后必须进行校准,建议使用进口配套校准物定期校准。(6)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的分析,持每天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出现失控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活动,对失控的项目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纠正。(7)仪器检测后,对检测结果有异常信息警示的,要进行手工镜检复查。
【参考文献】
[1] 张美和,宋文琪.应重视与临床交流.中华检验杂志,2004;27:880.[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控对策.中华检验杂志,2004;27:483.[3] 林昕宝.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干扰.国外医学·生化检验分册,1983;5(2):41.[4] 杨萍,陈美珠.健康人静脉血血细胞各项参数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5;21(4):535.[5] 朱晓辉,何菊英.应用血液分析仪分析后复查血片内容及程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85-787.[6] 丛玉隆.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2-125;181-210
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3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7-02
引言:在临床医疗活动中,诊断患者病情的依据来自于医学检验结果,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诊断工作也需要更加准确的检验数据。但是,在检验误差、人员操作、设备仪器等因素的影响下,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仍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下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控制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措施,希望进一步促进我国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
1.临床医学检验误差的分类和特征
1.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固定的因素引起的,指的是检验中具有相同倾向的数据偏差。只要影响因素不消除,系统误差就会一直存在,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并且找不到明确的分布规律。造成系统误差主要有两个因素:①在操作检测仪器之前,没有对仪器进行重新校核。②患者自身的感官障碍所引起的偏差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从而产生实验误差。
1.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指的是在检验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试剂引发的误差,除此之外,也包括检验人员的不当操作,以及不良的环境影响。该误差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在变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在控制上的难度更大。不过,增加检验次数、提高检验进度,就能够减小这种误差。而且,随机误差的数据具有对称性,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
1.3抽样误差:所谓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会因为存在变异情况而与总体不符所产生的误差?.避免抽样误差的方式是增加样本数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抽样误差与样本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样本数量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样本数量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2 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分析
2.1加強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临床医师对检验检查项目的选择
首先临床医师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的意义,各种组合项目的功能。由于检验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检验项目不断更新,临床医生可能会对检验项目及其应用不够了解。检验人员应给予介绍和推荐,为此我们科编制了《临床检验指导手册》发给临床医生。征求医生意见开展新项目,方便医生选择。
2.1.2采集标本前做好病人的准备
送检标本的是否合格、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病人年龄、性别、妊娠等生理特点以及运动、饮食、服药等都对结果有明显影响。为保证检验质量,我们科编制了《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指导手册》发给全院各科,以保证病人留样规范化。
2.1.3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
现在临床科室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管,各种管子添加剂均不同,选择合适的采血管采集定量的标本。留取粪便标本,要嘱咐患者采集有粘液或是血液的部分;采集痰液标本的时间一般以清晨为好。嘱咐患者采样前须用牙膏刷净牙齿,用清水漱口3次,将口腔内的唾液吐出,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第一口痰。吐入无菌容器内。在标本转运过程中,严格执行标本转送处理制度,实验室在标本接收时要填写标本接收登记,并对标本进行验收,对于溶血、脂血、抗凝血有凝块的标本,要通知临床医生重新采集标本,并填写不合格登记。对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要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血液标本要及时分离血清并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
2.2加强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2.1标本确认
首先要查对标本上的姓名、标本号与申请单是否相符,并再次检查标本是否合格。
2.2.2试剂准备及仪器维护
检验科每天开机工作前应对试剂余量进行检查,根据每天的工作量加足试剂,保证满足当天的工作量,并定期统计试剂存量及时做好补充。所有的仪器都严格按仪器要求做定期保养,并做好登记。做好配件的工作状态记录,以便及时更换,同时做好部件更换记录,以便查询。此外,室内温度、湿度以及室内的卫生应符合仪器要求,以免影响仪器工作状态,造成分析误差。做好室内质控工作,每天开始检测标本之前,对有效的标准质控品进行检测,结果在标准允许范围内,才可继续工作。同时在仪器的维护使用权限上要设立管理员,每个仪器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避免由于人员较多、业务熟练程度不同造成仪器的不当操作。
2.2.3重视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依据,检验科的质量控制主要有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室内质控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患者标本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消除或减小随机误差造成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做好室内质控首先要保证质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需要按要求保存、复溶,其次在新质控品使用前要做出自己实验室的RCV(常规条件下的变异),才能给出质控品的标准值范围,保证所发出报告的无误性;当出现质控品检测结果不在控的情况时,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并重新做质控,通过后才能发报告。
2.3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验结果的审核;结果的发放;实验室数据管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2.3.1检验结果的审核
检验结果审核采用计算机管理,临床体检报告单由专业人员审核,签字并录入系统。审核者主要审查检验项目是否与申请单相符, 查看检验结果有无异常,确定结果是否需要复检并做好登记,对于超过“危急值”的异常结果,及时复检,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同时做好“危急值”的反馈登记,对于已签发报告的异常血液标本在4℃冰箱中保存5天,以免有疑问时复查。近两年我科室狠抓漏检项目的检查工作,每天值晚班的人员于下班前通过系统软件查询有无漏检项目,发现漏检项目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微生物及理化检验报告单由专业人员审核,双人双签字,并由科主任复核后通过系统软件报告结果。审核者主要审查检验项目是否与申请单相符, 查看检验结果有无异常和错报情况,对于一些致病微生物和重点监测有毒物质,应及时复检,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做好反馈工作,对异常标本进行正确的保存。
2.3.2结果的发送
对于有条码的样本审核无误后及时通过系统软件报告结果,无条码的样本正确填写报告单审核无误后及时将结果录入系统,同时将报告单及时交接给相关科室,尽快出具报告。临床检验科室还应做好各个项目每天的工作量登记工作。
2.3.3实验室数据管理
每月会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工作量统计,所有项目均保存完整原始记录,在计算机管理的同时设有样品交接记录本、危急值登记表、值班记录本、血液样本交接记录本等登记项目,有较为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结束语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必须要通过加强临床医学检验各个流程的质量控制,为医院诊断提高准确的检验结果,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检验的系统化与自动化,努力抓好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勤广,赵霞.临床检验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02)
[2]傅瑜,李东升,刘江虹,王联连,马心惠.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04)
质量控制与医院检验科管理 篇4
1.1 医院对检验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检验科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但受传统因素影响, 检验科一直地位偏低, 诉求常常不被理解, 造成工作被动, 影响检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 检验设备方法落后
由于医院资金不足及业务量少, 多数使用半自动仪器, 且仪器使用率低。部分医院购买到淘汰机型, 导致检测技术落后, 不了解仪器的性能, 不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仪器损坏后不修理, 导致长期搁置造成报废, 甚至仍使用淘汰的手工操作。所使用的试剂档次较低, 有部分检验科为节约成本, 试剂出现过期、发霉变质后仍然使用, 使质量得不到保证, 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难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1.3 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学历低, 缺乏检验专业理论知识, 存在人才缺乏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特别是细胞学、形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比较突出。由于条件限制, 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见识少, 即使是老工作人员, 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有基础理论薄弱、知识更新能力差、知识老化的现象, 只懂得机械地执行操作, 对新方法、新技术引进较困难。
1.4 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
(1) 基层医院人员少, 大部分检验科存在每个实验室只有1名人员, 或1个人管2个室工作的情况, 人员轮岗过于频繁, 造成人员责任心不强, 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无人审核, 无人监管, 对实验室质量控制不够重视, 室内质控不能按要求来完成, 没有起到控制检验质量的作用。
(2) 缺乏对仪器的管理。虽然建立了仪器使用、保养、校正制度, 但未能按规定认真执行, 不按照所制订出的仪器保养程序有效的执行仪器的清洗、保养工作, 导致检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室内质控及各种检验数据的登记记录和保存工作过于简单。
(3) 不注重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是许多基层医院检验科目前最薄弱和最关键的环节, 往往被检验人员所忽视。开单医生普遍存在对空腹采集标本的意识不强, 开单前未能与患者很好的沟通, 告知采集标本前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空腹的概念模糊, 造成部分患者在采集标本时未达到空腹时间的标准, 增加了检验结果不准确性。由于基层医院工作量相对较小, 非常规性检验标本收集到一定量后才进行测定, 检验人员往往不注意及时将分离的标本放入冰箱保存, 有可能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 使结果失真, 导致检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少, 一些医院存在检验报告未经过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审核, 发出失控报告, 发出不准确的结果会被无临床经验的医生误用, 造成医疗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临床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制订各仪器及各检验操作的SOP文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科室必须成立质控小组, 按照《临床检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规范要求, 制订各个项目的SOP文件。制订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 如《标本接收制度》、《试剂准入制度》、《误差分析处理制度》、《实验项目校准制度》、《不同仪器比对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2.2 完善设施、设备及管理
对每一台仪器必须建立档案, 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使用, 并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校准, 确保仪器设备使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并做好记录。严格执行试剂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做好登记、验收和保存工作, 确保试剂质量。
2.3 加强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 不断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在使用仪器前, 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 掌握理论知识, 并进行实际操作。要求检验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熟练操作自动化仪器。
2.4 加强质控管理
质控管理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对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留取检验标本及送检知识的培训, 保证标本来源合格, 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 确保分析前的质量。注重分析仪器的校正、保养, 建立健全仪器的保养、维修、定标记录, 使仪器始终保持在正常状态。
2.5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1) 作为医学检验人员, 都是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 检验工作者要为自己、同事及家人负责, 提高认识, 减少医源性感染, 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防患于未然。在实验室诸多方面的工作中, 安全是重中之重, 因此把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 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
2.6 加强临床与实验室的信息交流
本院采用院内通讯、宣传册、讲座等方式不定期向医护人员宣传质量控制知识, 特别注意需要临床医生配合部分 (如特殊检查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及保存环节易出现的干扰分析因素等) 的质量控制宣传。
质量是保证, 是体现全院医疗水平与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更严重的说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基层医院检验科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及评审的有关标准,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 为临床各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摘要:随着现在医疗业务的不断增多, 时不时的有医疗事故发生, 安全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就要求我们从医人员特别是我们检验科人员对质量得到重视, 严把质量关, 加强检验科管理与质量控制;检验科的管理不规范, 质量就很难得到很好的控制。本文就目前基层医院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且就本人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以促进基层医院检验水平的提高。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篇5
4。 2 复查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出现异常, 无论是数据或图形, 均不得直接报告, 应按照国际、国内实验室建议的复查标准和设定的复查规则, 进行复检。
首先分析密切关联各参数检测结果的因果关系, 如Cl—与Na+, RBC、Hb、Hct与MCV、MCH、MCHC间检验结果的一般规律, 查找异常原因。
其次结合临床病情进行相关分析, 如K+偏高或偏低, 应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钾或低钾血症等。
4。 3 检验报告签收制度 医学检验结果报告完成后, 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检验报告送去各个科室, 以防在送结果的过程中发生遗漏或弄丢的情况, 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也要建立保存检验结果的制度, 以防出现问题, 对检验结果进行调查。
临床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79-01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医学检验还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而临床检验学是疾病的诊治、预后及预防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1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HT〗
1.1 医生开具化验单时,应明确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免在送检过程中发生差错;还应标明患者诊断、标本来源,确保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1.2 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采集标本部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的一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对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过于紧张或恐惧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饮食饮水可致某些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医护人员做到了解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因素,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必要的解释、安慰、鼓励措施,使患者了解正确采集标本的意义。当医护人员执行标本采集时,应有详细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样器材要无菌无破损;③标本采集要保证质量。
1.3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查,不宜存放过长。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尤其微生物标本应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HT〗
2.1 仪器设备保证是质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强化仪器的维护。要求做到定期对其进行调整、修理及校正,确保仪器性能最佳状态下,进行检测工作。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并且能够将仪器维护责任化,也就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不合格的仪器,应降级使用或报废。
2.2 准备试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配液的仪器必须无菌,不经常使用的试剂应观察其稳定性,过期的试剂应及时更换,用完的试剂有需要的应及时放回冰箱或避光处,防止试剂挥发无效。配制好的试剂应标明配制人姓名、配制时间及有效期。
2.3 分析过程中提高检验质量,要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量控制。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检验结果的系统性评审、规范的检验报告和结果解释、授权发布检验结果、检验报告的传递及临床应用、检验原始标本的储存及废物的处理等〖HT〗
3.1 检验结果完成后,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和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
3.2 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室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规范保存原始记录也是十分必要的,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
3.3 实验室应对原始标本作规定期限的保存,以便复查和与重新采样的标本进行对比。对不在进行检验的标本应进行安全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应登记在册,做到有据可循。
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篇7
1 临床检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对临床检验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一个完整的临床检验过程一般包含多个横向过程: (1) 申请检验项目。申请应当简洁明了。 (2) 收集受检标本。严格遵守标本收集的规定和注意卫生状况。彻底检查标本、做必要的处理。 (3) 开始检验。重复操作, 确保精确度。 (4) 核实与确认检验结果。 (5) 处理受检标本。 (6) 写报告, 反馈检验结果并送往临床科进行记录。 (7) 正确应用报告诊疗。此外, 模仿工业中质量管理模式, 医院实验室中也建立了室内质控 (IQC) 的管理方式, 就是在检测临床标本的同时对控制品进行检测, 从控制品结果的变化来了解临床标本结果是否可靠, 并在IQC基础上建立了室间质量评价 (EQA) 。
2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短缺
检验工作环境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具有对医疗和检验知识进行更新和学习的能力。现代检验采取先进的仪器设备, 检验工作包括了抽样, 检验, 编写检验报告等, 技术上的一点失误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因此, 临床检验的工作需要专业程度高、检验经验丰富, 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专业医务人员, 但在我国的基层医院里, 高端医学人才短缺, 检验不规范, 严重影响了检验的质量。
2.2 检验过程质量管理不足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 分析中的误差控制, 对检验仪器和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对检验各环节的时间和技术控制等。临床检验时, 患者的作息、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仪器是否校正达最佳状态, 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控制不仅是把检验标本、检验设备和试剂安排到位就行, 还要做好各类质控, 如室内质控 (IQC) 和室间质评 (EQA) , 质量体系, 检测方法、记录、实验等。
2.3 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不足
在检验结果的解释上, 临床医生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不承认干扰物质的存在, 如相关激素治疗对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2) 不理解实验的特异性, 比如用肌红蛋白作为心梗指标时, 不注意其特稳定性较长异性问题, 导致误认为肌红蛋白的升高, 即心梗或心肌缺血。 (3) 实验精密度的局限性得不到认可结果偏稍大时即认为准确或临床不符。 (4) 没有意识到检测灵敏度的作用, 如TSH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对诊断早期甲亢的意义不清楚。 (5) 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的不可比性。
2.4 检验设备落后且维护不足
检验仪器和设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医院要更新和引进检验设备, 以满足不断更新发展的医疗和检验标本的需要。而我院因是基层医院, 由于资金不足, 检验设备落后, 且对现有设备维护也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验科的发展。
2.5 与临床医生沟通不良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人, 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临床医师与检验人员的协作与交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临床医生必须了解检验分析技术项目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其优越性。而检验人员往往忽视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使得检验项目结果不能完全应用到临床诊断中去, 检验结果的反馈在此大打折扣。
3 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合理调配人才
临床检验工作涉及到不同医学专业的人才的协作。所以合理的人才资源的分配对于检验科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基层医院检验科应注重在检验的操作过程中, 为较缺乏经验的检验人员提供在旁观察学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观察及试验, 让这些在实践中成长的检验人员能够得到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 尽快担当起检验科骨干的角色。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所医院的医疗科技检验水平的优劣。为不断提高检验科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召开医疗技术讲座, 不定期地邀请检验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和培训, 鼓励广大检验人员交流经验和技术观点。
3.2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担任组长, 小组成员包括生化、免疫、血液、细菌等专业负责人。引进个人责任制, 小组的各成员对自己的项目负责, 有的负责抽检, 有的负责检验, 有的负责写报告等。检验中遇到疑问时, 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组员在检验和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相互监督, 相互合作。
3.3 注重每一个检验环节
采取质量管理和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这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好检验的每个环节, 及时处理检验中的问题和注意细节, 分析和研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4 加强内部检验管理
科室内质量控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医院的检验和医疗水平。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有: (1) 严格遵守各项检验措施和检验规定。对检验人员进行每月质控考核。实施个人责任制, 使每位检验人员意识到并承担起检验责任, 可以在检验高峰期, 保证每个环节处理妥当, 当某一环节出问题时马上得到解决。 (2) 在检验中提高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熟悉对各种分析仪器的操作, 并且要不断去思考并提升检验仪器和设备的效果。 (3) 多次使用后, 检验仪器和设备都会产生磨损, 检验人员要对它们进行维护、保养和校正。 (4) 熟悉各种药剂。 (5) 采取稳定性好的实验方法。
3.5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
检验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 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 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 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信息, 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临床医师要正确合理地应用检验报告中提供的各组数据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 既能达到优化项目的价格选择效能比, 又能及时诊断疾病及调整治疗方案。临床医师要掌握学习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应用。临床检验质量绝不仅是检验科单方面的事情, 广大医护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 协调努力, 建立临床检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检验质量, 避免医疗纠纷。
总之, 正确地进行质量控制工作将会更加有效地为临床提供准确稳定的检验结果。能否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高质量化验报告, 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将是未来检验科建设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师海燕.检验科的质量分析及质量管理[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10) .
[2]杨永红, 杨红卫.建立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与临床的交流[J].光明中医, 2009, (9) .
[3]敖敏高娃.浅谈医院检验科质量安全管理流程的建立[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12) .
[4]刘广勤, 金春明, 文景爱.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6) .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8
临床实验室的测定数据是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或临床实验研究服务的, 为保证临床诊疗或实验研究的有效性, 就要求临床实验室证明其测定数据能达到所确定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就是涵盖实验室内所进行的所有活动, 以保证其工作满足所确定的质量标准。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QA) :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 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 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 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
室间质量评价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为客观比较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 由外单位机构, 采取一定的方法, 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的结果, 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 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2 临床免疫检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临床免疫检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指从标本的采集到加样前的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 是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其中的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易被人们所忽视, 而无论其中的哪个环节出现偏差, 都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免疫测定的临床标本最常用的是血清 (浆) 有时因为特定的检测目的, 阿用到唾液、脑脊液、尿液、粪便等标本。
标本的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使用时间、抗凝剂及稳定剂的选用等。对于激素类和治疗药物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尤其要注意收集时间甚至体位的变化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如可的松在早晨四点到六点之间, 会有一峰值出现;生长激素、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均以阵发性方式释放, 因此, 在测定此类激素时, 有必要在密切相连的时间间隔内采取数份血样本, 以其中间值为测定值。
2.2 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标本因素
用于ELISA测定的标本中有会含有干扰酶免疫测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干扰因素, 其可分为2类, 即内源性和外源性。
2.2.1 内源性干扰因素
内源性干扰因素一般包括类风湿因子、补体、高浓度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异嗜性抗体及其些自身抗体、因使用鼠抗体治疗或诊断诱导的抗鼠LG抗体、交叉反应物质等。在日常的临床血清 (浆) 标本中, 有相当比例不同程度的含有上述各种干扰物质, 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和假阳性。为避免类风湿因子 (RF) 对ELISA测定的干扰, 通常采用稀释标本的方法, 使非特异的RF因为稀释滴度变得非常低, 从而对测定几乎不产生干扰。保证相应检验项目结果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另外还可采取改变酶标抗体、标本中RF用变性Lg G预先封闭、测定抗原时, 可在标本中加入可使RF降解的还原剂、及或酶标二抗使用特异的鸡抗体Lg Y等措施去除干扰。
2.2.2 外源性干扰因素
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储存时间过长和标本凝固不全等。
避免标本溶血时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劣质采血器具均易造成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 其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 因此, 在经HRP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 如血清标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较高, 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 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底物反应显色。另外笔者曾做实验观察, 用 (ECLIA) 免疫法检测 (NSE) , 溶血对NSE检测结果影响显著。溶血程度达到Lg/LHb水平, 即可使NSE结果显著升高。
3 临床免疫检验的统计学质量控制
3.1 室内质控样本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样本应具备如下特征: (1) 基质应与临床常规实验中的待测标本一致; (2) 所含待测物的浓度接近试验或临床决定性水平; (3) 均匀 (瓶间差和批间差均小) 、稳定 (如为冻干品, 则复溶前和复溶后都应稳定) ; (4) 无已知的传染危险性; (5) 靶值或预期结果已定; (6) 单批可大量获得; (7) 价格低廉。
3.2 定性测定室内质控物浓度的选择方法
在开始室内质控以前, 使用选定的试剂盒检测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较弱阳性质控血清, 按常规方法测定, 计算其S/CO值的x及s值, 用其x减去3s后S/CO值仍>1的质控血清作判断实验室检测重复性的室内质控用, 同时选择S/CO处于1.5左右的质控血清以判断每次测定时试剂盒测定下限的有效性。
3.3 统计质控方法
基线测定——英国学者Whitehead最早对临床检验的统计学室内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个操作步骤, 即实验室在开展室内质控前, 首先要进行实验变异的基线测定, 基线测定就是首先使用质控物确定实验在最佳条件的变异 (OCV) 和常规条件下的变异 (RCV) 。
摘要:随着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 许多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 优质的检验质量、检验服务的及时性和时效性成为医院临床科室的迫切需要。EllSA是一项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技术, 实验过程中如何杜绝各种影响因素, 确保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已成为检验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珩, 宾利, 梁建群, 等.乙肝表面抗原室内质控的失控分析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12) .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60例复检标本均来自于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1.2 方法
1.2.1首先对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包括有生物性因素,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人种等, 在检验是都会出现指标的不同;其次是患者的自身因素影响, 包括有身体方面的差异、饮食习惯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用药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第三是采血时的种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采血时的具体时间, 患者采血时的姿势或是部位等都会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
1.2.2第一, 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即在进行检验前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例如在进行血脂检测前要告知患者不能够食用动物的肝脏、血等, 并且还不能食用含有较高绿叶素的食物[2];第二采血情况的控制措施, 患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饮酒吸烟, 时间安排在早上或者是上午, 要保持患者空腹, 体位可以采取坐位或者是卧位为最好, 如果是患儿那么可以取其头皮动脉血, 但是要注意采血量, 预防溶血的出现[3];第三, 标本的存放和处理措施, 标本在进行处理时最好减少贮存和运输的时间, 随时做好检验和处理的准备, 如果贮存的时间太久, 那么就会使得物质自身出现分解和反应, 对临床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 如果做不到及时的检验, 那在存放前应先分离血清, 然后再进行贮存。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实验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其中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卡方检验, 最后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后,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避免了其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 进一步影响到检验的结果, 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了标本的质量。
3 讨论
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可以为医师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数据, 这样才可以依据检验的数据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在临床实验室中其工作的核心就是检验医学质量。在临床上检验标本的好坏也就是说临床检验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断水平, 有众多的因素对标本检验的质量具有影响作用, 而通常医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造成了医疗隐患。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前, 需要按照规定做出规范的采集和运送, 患者不仅要对特殊的检验进行准备外, 还应该在检查时保持安静, 在饮食方面保持自己的正常状态。临床中得到证实, 患者的姿势、吸烟、服药、体位、饮食或是过度的空腹等一系列的因素对检测的结果都会产生影响。
在多种项目检测中, 如果患者没有准备得当, 标本质量检验不合格, 那么就会造成此次检验的结果没有价值, 更有甚者会出现误诊、误治的严重情况出现。于是无论是检验人员还是医师护士都有责任向患者讲解检验准备的要点, 让患者明白饮食。生理、治疗措施和病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患者会更加充分的理解并进行配合, 保证得到的标本检验结果真实有效。患者的饮食也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患者摄入了过多的糖分, 那么在检测结果中血糖就会有所升高;如果食入高脂的食物就会使得TG有大幅度的升高;而饮用了咖啡或是其他饮料就会使得淀粉酶、AST以及ACP等有所升高, 所以要保证患者是空腹采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全面有效的综合性的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标本质量的影响, 对于对标本质量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 提高了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庞伟.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5) :95-96.
[2]阿尤甫牙生, 张瑞强.探讨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7) :141.
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篇10
关键词: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
临床的细菌学检验是对患者的各种标本物来进行检验, 能够作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客观依据。在进行检验的整个过程中, 既包括了对患者样品进行初步采集与处理运送, 也包括对样品进行分离培养与试验鉴定, 最终会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1]。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采集标本的方法时机、标本的保存运送、标本的培养分离以及标本的技术鉴定等方面。
1 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致病菌侵入到患者血液后, 快速繁殖并超出患者免疫系
通讯作者:张培
2.3.2认真学习用药查对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对护理不良事件早报告, 早处理。
2.3.3与病区主任、药房主任联系, 请求加强胰岛素剂型辨别相关知识的培训, 保证医嘱和发药正确。
2.3.4制定相关制度, 医生先开纸质处方, 再上电子医嘱。护士核对纸质处方和电子医嘱, 并带纸质处方去药房取药, 与药剂人员认真核对。护士填写领药登记本, 并保留纸质处方3个月, 已备查对。
2.3.5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 因为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在家自行更换胰岛素笔芯, 向患者宣教需认真核对药物名称, 要保证一字不差。对年老视力不佳者, 也可识别胰岛素笔芯末端的颜色区分,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药物。还可以对在一起居住的家属进行培训, 共同保证患者出院后的胰岛素用药安全。
2.3.6护士长定期与护士、医技人员、患者联系,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CQI小组每周检查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认真整改。护士长负责督查, 把各项措施列入护士的绩效考核中。
3结果
计划实施后, 护士对修订后的流程掌握率100%, 不良事件报告率100%, 胰岛素剂型辨别用药正确率100%, 患者满意率99.2%。
4讨论
药物治疗是护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临床药物使用的统所具有的清除能力时, 则形成了菌血症。患者通常出现有下列体征后, 即可作为对其采血的指征:寒战高热、皮肤黏膜出血、白细胞增多、呼吸加快以及C反应蛋白的升高。包括血液病患者能够出现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等指征, 或者同时具备有上述几种临床指征[2]。一部分医生对患者发热的规律不进行分析, 对抗生素应用情况也不详细询问, 仅仅凭一份血常规检查, 就笼统地对患者作出诊断, 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出现细菌培养呈阴性。其正确的作法为, 24 h内经不同部位对患者进行3次采血检查, 间隔时间每次不能少于30 min;在必要时需要第2天再对患者进行二次血培养。患者如果已经应用了抗生素, 则需要应用含活性炭或者树脂的培养管进行采样。患者的血标本在原则上应该遵循应用抗菌
安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3]。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主要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4], 通过找出问题, 制定措施、流程, 加强护士、医技人员、患者的培训, 并在实施中检查执行情况, 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不断修订、改进, 避免胰岛素剂型辨别错误造成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保证了用药安全。同时, 在对患者进行胰岛素剂型辨别相关知识宣教时,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将胰岛素剂型辨别用药正确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 体现了优劳优得。在实施中注重全员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 强化工作责任心,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使全体护理人员既是管理者, 又是实践者, 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护理人员自觉自愿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5]。
参考文献
[1]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
理管理, 2004, 4 (2) :39-40.
[2]梁业梅.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提高护理电子病历质量[J].护理研
究, 2009, 23 (12) :3173-3174.
[3]沈洪.临床护士用药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4) :999-
[4]陈丽惠, 林英.持续质量改进在老年鼻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中旬版) , 2012, 1 (2) :143-144.
[5]余祖妹.持续质量改进在肾病患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中华
护理杂志, 2010, 45 (7) :613-614.
药物之前采血。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与对患者进行采样的部位与频率都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进行多部位采样并且增加对其采样的频率, 能够提高临床培养的阳性率。
2 对尿液标本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患者在发生有泌尿系的感染后, 首先应对其进行尿培养。指征为:第一, 患者有典型的泌尿系感染症状。第二, 患者出现肉眼血尿以及脓尿。第三, 患者的尿常规提示亚硝酸盐或者白细胞呈阳性[3]。由于患者的尿道下三分之一处存在有正常的菌群, 所以尿样标本很容易就会受到污染, 同时尿液中的营养物质能够使大量繁殖非致病菌, 其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患者正常的中段尿被误诊呈菌尿, 以致于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 对患者进行尿培养的时侯应注意:第一, 尽量留取患者晨尿;第二, 必须留取患者清洁尿;第三, 应及时送检。
3 对呼吸道标本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正常患者的口腔和呼吸道都会寄生有正常的菌群, 所以患者痰标本质量尤为重要。患者痰标本一般不合格的原因有:第一, 应用咽拭子与患者正常咳痰以及经患者口腔吸出的上呼吸道分泌物做厌氧菌的培养不具有任何意义;第二, 患者痰标本呈唾液样以及水样;第三, 盛装患者痰标本的容器有溢漏现象以及送检时间已经超过2 h。患者痰标本的采集与留取之前需要其进行漱口3次, 之后再用力咳出。患者痰标本在培养之前要先经革兰染色涂片, 才能提高检验结果可靠的程度, 进而减少临床误诊以及对抗菌药物进行滥用的现象发生[4]。
4 对粪便标本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腹泻的患者, 特别是经过临床诊断为发生菌痢的患者, 普遍被认为多数都是由痢疾杆菌的感染所导致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痢疾杆菌的检出率已经十分低下;与此同时, 大肠杆菌所能引起患者腹泻的相关报道却越来越多;而能够引起患者腹泻有5种大肠杆菌, 对大肠杆菌能否致病则需要有4种血清对其诊断, 如果加上志贺菌与沙门菌一共则需要6种血清对其诊断, 同时对每种血清标本都要做到全面细致地检查, 即使条件非常好的临床医院实现起来也有难度。有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在未能培养出志贺菌与沙门菌的情况下, 仅仅对患者做大肠杆菌的血清鉴定, 这种临床检验极具片面性。能够引起患者腹泻的临床致病菌不但包括沙门菌与志贺菌, 还包括真菌与艰难梭菌以及空肠弯曲菌等。根据不完全统计, 沙门氏菌所能引起的患者感染与空肠弯曲菌相同, 并且可以超过志贺氏菌所导致的患者病例数。空肠弯曲菌的培养条件与要求都非常高, 一般的临床实验室都很难能够达到其条件。但是空肠弯曲菌可以有端鞭毛, 并且进行旋螺状的运动, 可以进行悬滴镜检, 会比较容易发现[5]。而艰难梭菌则可以因大量的应用抗生素而引起患者发生伪膜性肠炎。艰难梭菌属于厌氧菌类, 普通的培养条件不能够把其培养出来。艰难梭菌为粗大的一群革兰氏阳性杆菌, 其芽胞呈圆形或者呈椭圆形, 其菌体膨大呈梭形, 对其镜检能够发现, 同时在送检粪便培养, 也可以要求对其做细菌学的涂片进行镜检, 临床医生则可根据其镜检的结果与临床用药的情况, 再结合患者病情来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大便中如果能够找到大量细菌在进行旋螺状运动, 则可考虑空肠弯曲菌。大便中如果能够找到有粗大的芽胞杆菌, 就可以考虑为厌氧菌感染。大便中如果找到大量的真菌, 就可以考虑为真菌感染。患者腹泻时, 需要在急性期对其采集标本, 这样才能够提高检出率, 最好能够在患者用药前进行采集, 否则将会影响临床诊断[6]。
5 对病灶分泌物与脓液标本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患者病灶的脓性分泌物同样也存在着对标本进行采集与检验的质量问题, 主要由于对标本取材不规范, 经常会培养出来多种细菌, 而实际情况是这些额外培养出来的细菌不是引起患者感染真正的致病菌, 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创伤部位创面上进行繁殖的多种杂菌, 所以要采集病灶深部分泌物, 在必要的时侯则要采集创面以及健康部位的少量组织来进行细菌学培养, 而在培养之前应对标本进行涂片镜检, 以确认其标本的质量。在多数的情况下能够见到优势菌, 也会发生两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标本如果采集的不规范则, 就不能够反映患者病变部位准确信息, 临床实验室怎样努力的工作, 其报告也不能够出现准确的结果。而脓性标本没能够培养出来细菌, 是临床细菌检验工作者感到非常尴尬的问题, 往往会受到临床医生责怪, 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检验标本有可能是在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后才送检, 以致于抑制了致病细菌的生长;第二, 检验标本的留取方法出现同题, 或者仅仅留取了病灶表面的脓汁, 没有按照要求来留取脓汁标本;第三, 检验标本没有按时送检, 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第四, 还应该考虑到一些特殊的病原菌致病感染。脓性的检验标本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而且做好其病灶部位按时消毒也很重要, 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必须先经过无菌的生理盐水来洗净待检病灶其表面的一些污染菌, 并且检验所使用的相关器械与盛取标本所用的标本瓶必须是无菌的, 在收集标本后应该立即送检。
参考文献
[1]王勇, 李忠波.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10) :1167-1168.
[2]徐英春.临床细菌学血培养操作规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1) :124-126.
[3]马筱玲, 李桂琴.尿培养操作规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10) :1087-1089.
[4]张风梅.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 26 (10) :744-745.
[5]李仲兴.诊断细菌学[M].广州:黄河文化出版社, 1992:454.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探讨 篇11
在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室运用各种类型的现代化自动分析仪,并对检测过程采取了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確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因此检验室的质量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并且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重视。本文就医院检验室的质量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1 坚持做好室内空间的质控工作,确保检验质量
1.1 加强医院的标准化管理,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管理和检验质量管理要求,创立和改善检验质量管理,确保机制,对检验室的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监控,主要检测室的质控记录和空间质评成绩。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 实行对机制落实状况的考核和管理,检验工作者要按照医院和检验室的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进行考核,要重视终末质量控制,又要注重每一阶段的质量考核。
1.3 协调好检验室与临床的关系,每个检测项目都有特殊的要求,检验人员应把这些测试要求告知临床,说明它对结果的影响。定期与临床交流,加强其对检验项目的了解,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此来相互提升、相互推动,从而为临床查明病因、制定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协调好与临床的关系,对检验室的工作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尤为重要。
2 加强每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排除各种干扰,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采取监控。
2.2 开展室内质控、常规查看项目,同时一定要参加本省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检测前查看仪器的运行及日常维护,把仪器造成的误差降低到最低。
2.3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核对制度,对检验结果实行查对、核实,好出现结果异常及时复查,并对临床医生分析缘故,确定无误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尽可能的做好分析后质量控制。
3 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
3.1 随着检验仪器的自动化、网络化,产品化试剂的规范化的运用,检验工作者系统化、规范化的业务知识的培训,使检验工作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全自动仪器可同一时间检测数七项,基本上自项常规和生化分析,因此要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仪器,规范各临床检验室,有效降低综合分析成本,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和及时医治和康复。
3.2 加强仪器的运用管理,应使用国内有行政部门认证注册的仪器,并按照操作规程规范应用,做好每日、月、年的保养记录,定期保养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3.3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医学检验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结合检验室的本职工作,加强“三严”学习,围绕新的仪器、新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加强与临床的联系,掌握不同疾病的试验观察能力和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掌握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篇12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目前检验项目繁多, 每一种试验都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 因此, 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是保证质量的第一步。
1.2 患者准备
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好地用于临床, 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在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性因素。例如是否需要空腹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间以及患者用药对检验结果有无影响等。采血时站立5 min可使血脂浓度提高5%, 15 min提高16%, 故采血前至少应静坐5 min。静脉采血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可超过1 min, 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否则会使被测血液成分的浓度增高。如静脉阻带5 min可使甘油三酯浓度增高10%~15%[2]。因此, 提出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的内容, 采取切实措施, 保证采集的标本符合实际要求。
1.3 标本的准备
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 所用标本必须保持完整并符合检测质量要求。实验室应建立标本管理的SOP, 对标本的采集、处理、储存、安全处置等全过程进行程序管理。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原始样品处理的专用指导书, 并使负责采集原始样品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 每一个检验工作人员有职责向涉及项目选择, 标本采集、运输、处理的相关医、护、技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工作。必要时可在检查申请单上注明标本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加强实验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3]。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2.1 标本前处理
标本前处理包括标本的分离和保留。检测前标本处理时, 工作人员须仔细核对标本与标本资料记录的一致性, 准确无误时, 方可进行处理。在采血及分离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溶血。溶血可发生在体内, 也可发生在体外, 体外溶血常因采血或处理不当造成人为的溶血。标本采集一般要求应及时检测, 不要存放。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因检测项目差异而有所不同, 也与保存条件有关。因此必须了解待测项目存放条件、温度、时间等。一般试剂盒的说明书及参考书内均有介绍请仔细阅读, 严格掌握。
2.2 分析过程
2.2.1 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实验室首先要选用一个可靠的检测方法, 即有一定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项目。方法的可靠性可通过实验来评估, 另外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 并参照临床的允许误差要求, 判断所选方法的可接受性。
2.2.2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系指一个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目的是控制本试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 提高常规工作前后的一致性。临床实验室应开展所有检验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 并做好记录和分析[4,5]。室内质控贵在坚持, 重在不断总结提高。
2.2.3 室间质量评价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性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现已扩展到细菌、免疫、血液、体液、治疗药物监测、分子诊断等领域。同时各省 (直辖市) 、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临床检验中心, 有些较好的是地市还成立了市级临床检验中心, 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开展质量评价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把我国的医学检验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临床实验室应积极参加省、市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总结会议、研讨会和学习班, 与兄弟医院相互学习, 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不断改进和完善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实事求是地汇报室间质评结果, 认认真真地研究反馈回来的评价信息。发现问题, 做好失控分析和记录, 找出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措施, 力求使实验室结果做到准确、可靠, 及时、可比。
3 分析后质量管理
检验报告单是传送信息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文书, 是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的重要依据[6],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具有法律效力, 也是检验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必须重视报告单书写、签发和登记。急症报告单还要求记录电话报告时间 (日期、时、分钟等) 和受检人的姓名, 以明确责任。实验室必须有各种分类结果记录本, 要求保存5~10 a以上, 保证能随时查询需要, 这是回顾性资料分析的依据。目前, 国内临床实验室已开始计算机管理网络化, 仪器与计算机连接。临床随时通过联机网络检索查询报告, 了解患者某项结果动态趋势分析图;随时观察实验室质控记录与图表。还可以进行各种统计, 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4 结论
质量控制是为满足质量要求所采用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是对临床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的要素包括:设施和环境, 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操作手册, 方法性能规格的建立和确认, 仪器和检测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 校准和校准验证,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纠正措施和质控记录。作为基本要求, 质量控制的各要素多强制在临床实验室中执行, 如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C1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1988, CLIA 88) 及我国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暂行) 》。质量控制保证了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精密度和准确度) 。
关键词:检验,分析,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子喻。临床试验室管理办法.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3, 3 (4) :210-220.
[2]WS/T225-2002.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3]敖必蓉.加强与临床沟通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2) :50.
[4]韩文静.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7) :3051-3052.
[5]冯万周.检验科质量管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6) :2828-2829.
【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推荐阅读:
医院临床标本06-10
医院临床护士08-22
医院临床实习论文10-30
医院移动临床信息系统05-23
医院临床医师个人总结08-02
一级临床医院改革方案09-10
临床医院实习报告总结10-21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10-16
医院临床无线网络技术09-18
我国医院临床营养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