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护士

2024-08-22

医院临床护士(共12篇)

医院临床护士 篇1

在临床上, 各种注射、输液、配药、采血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 由此引起的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其中最常见且威胁大的疾病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为此, 我院对56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 00 7年3月至2 01 0年3月我院5 6名临床护士, 均为女性, 年龄20~46岁, 平均29岁。科室主要分布于妇产科、内科、外科、门诊输液室等。学历最低中专, 最高为本科。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上述期间我院发生的针刺伤情况。自行设计调查表, 于2010年5月由院感科对全体调查对象集中讲解调查问卷的填写方法、要求, 现场发放问卷, 现场填写后收回。共20余项相关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 (1) 护士基本情况; (2) 针刺伤情况; (3) 针刺伤发生环节; (4) 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情况; (5) 操作时戴手套情况; (6) 针刺伤后处理情况, 有无报告及跟踪检验; (7) 针刺伤培训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对每一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 将不合格的筛除, 数据输入电脑, 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出问卷56份, 收回56份, 回收率100%, 填写均合格。科室分布:妇产科11名 (19.6%) , 内科、外科、手外科各10名 (各17.9%) , 门诊输液室8名 (14.3%) , 手术室7名 (12.5%) ;年龄:<30岁32名 (57.1%) , 30~40岁19名 (33.9%) , 40岁以上5名 (8.9%) ;职称:护士29名 (51.8%) , 护师15名 (26.8%) , 主管护师11名 (19.6%) , 副主任护师1名 (1.8%) ;学历:中专14名 (25.0%) , 大专2 7名 (4 8.2%) , 本科1 5名 (2 6.8%) 。

2.2 针刺伤情况

56名护士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针刺伤, 共发生针刺伤364次, 平均6.5次/人, 其中38名 (67.9%) 被污染针头刺伤;刺伤次数:≤3次15名 (26.8%) , 3次以上41名 (73.2%) , 其中刺伤4~10次38名, >10次3名。

2.3 针刺伤发生环节

处理针头1 6 7次 (4 5.9%) , 包括重套针帽、分离针头、收废弃针、清洗器械等情况, 拔针112次 (30.8%) , 配药操作58次 (15.9%) , 静脉注射18次 (4.9%) , 肌内注射6次 (1.6%) , 抽血3次 (0.8%) 。

2.4 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情况

每次回套1名 (1.8%) , 经常回套17名 (30.4%) , 偶尔回套31名 (55.4%) , 不回套7名 (12.5%) 。单手回套21名 (37.5%) , 双手回套27名 (4 8.2%) , 手法不确定8名 (1 4.3%) 。

2.5 进行有潜在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时戴手套情况

每次都戴1名 (1.8%) , 经常戴7名 (12.5%) , 偶尔戴36名 (64.3%) , 不戴12名 (21.4%) 。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嫌麻烦、节约成本或忘记戴。

2.6 针刺伤后处理及向上级报告情况

按医院下发的针刺伤处理流程处理34名 (60.7%) , 22名 (39.3%) 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到位或忘记处理。发生针刺伤后仅18名 (32.1%) 向护士长、护理部、院感科报告, 38名 (67.9%) 没报告。

2.7 针刺伤培训及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情况 (表1)

56名护士均参加了院内组织的针刺伤培训。由表1可见, 护士对“标准预防措施”和“针刺伤的预防”认知方面, “知道”所占比例分别为30.4%和28.6%;对“针刺伤处理流程”认知, “知道”者所占比例仅为64.3%。总体上, 临床护士虽参加了针刺伤培训, 但对针刺伤防护认知的程度不够。

3 讨论

3.1 加强针刺伤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3.1.1 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小组

由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防保科人员组成, 明确职责。

3.1.2 制定针刺伤管理制度

(1) 标准预防: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 对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者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有2 1.4%的临床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 偶尔戴手套者占6 4.3%;不戴手套的原因为操作不方便、嫌麻烦等, 说明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研究表明, 定期的在职教育, 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 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发生[3]。因此, 要加强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2) 早期规范处理伤口:发生针刺伤后, 应立即局部伤口处理, 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 用肥皂液或流动水大量冲洗, 再用75%酒精或0.5%碘附消毒, 必要时包扎伤口。调查显示, 按针刺伤处理流程处理者占60.7%。 (3) 及时报告, 填写登记表:虽然医院已下发了职业暴露管理文件, 各科室也有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但在本次调查中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向上级报告率仅占32.1%, 说明许多护士仍存在侥幸心理, 这也暴露了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快速处理伤口后, 要在最短时间内报告院感科, 如实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进行随访。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者立即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 由专职人员进行危害评估, 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

3.1.3 规范操作行为

制定各项操作规范化流程, 并进行培训, 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临床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调查中发现, 处理针头时被刺伤是本院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占45.9%。调查显示, 操作后不回套针帽者仅占12.5%, 经常回套者占3 0.4%, 而通过双手回套针帽者占4 8.2%。

3.1.4 加强监督管理

护理部、院感科、护士长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及时指出不合理的操作行为, 指导临床护士加以纠正, 并持续质量改进。

3.2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56名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100%, 平均6.5次/人, 刺伤3次以上者占73.2%, 67.9%的护士曾被污染针头刺伤, 提示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胡斌莲等[1]报道, 护士被利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医师, 约占80%以上。因此, 院感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 对医护人员, 尤其是临床护士进行专门职业安全培训, 护理部及临床科室每年将对护士职业安全培训列入业务学习计划中并组织考试。调查结果显示, 56名临床护士虽都参加了针刺伤培训, 但对刺伤防护认知的程度不够。因此, 院感科、护理部、科室要不断加强临床护士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 切实提高其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

3.3 心理干预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可能有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尤其是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因此, 管理者应积极关心伤者, 及时采取预防补救措施, 做好心理疏导, 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3.4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临床护士配备不足、工作负荷重、工作紧张、心情烦躁等可能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纳入医保等诸多惠民政策的实施, 基层医院住院人数在不断增加, 工作量加大, 而护士相对短缺, 致使护理工作更为忙碌, 节奏紧张, 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 易发生针刺伤。因此, 医院管理部门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胡斌莲, 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49.

[2]何艳文, 许艳花, 张翠芹, 等.循证护理在护理人员针刺伤干预措施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 8 (3) :207-208.

[3]林岩, 徐凤琴, 陈丽容,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85-987.

医院临床护士 篇2

医院手术室护士2018年个人总结

转眼,又是年末了,我来到医院工作已有8个月了,在护士长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同事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认真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且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科室领导的各项安排,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在用心的同时更能细心的帮助病人解决每一件事情,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认真作好手术前病人的访视工作,把整体护理工作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作为器械护士时认真作好每一台手术的配合,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切目的就是更好的配合好手术医生,使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巡回过程中,监督其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管理好手术室,使得手术顺利完成。通过6个月的学习,已能够独立完成妇产科、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各种手术的器械和巡回手术配合工作。

做为一个新护士,当然,我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比如,在学习上,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在工作上,主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要再次感谢科主任、护士长、带教老师的教育、指导、批评和帮助,感谢同事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回顾过去,有许多进步和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来,应当发扬自身的优点

与长处,克服不足。为了科室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院护士工作总结

XX年,就是我工作的 作!

医院临床护士 篇3

【关键词】医院护士;社区护士;转变;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51-02

社区卫生与社区护理的涉及内容范围广泛,其工作范围和难度也较医院护理大了很多。社区卫生的重点是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预防疾病。其服务对象也由原先的个人扩及到整个家庭与社区。因此,社区护士相比传统的医院护士要拥有更全面、更系统的医学知识,且具有丰富的医护经验,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与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医院护士在走出医院,迈进社区的逐步转换中,要不断的改变自身的职能属性,使护理从医院的专科专属中逐步的转变为全科性的工作,从中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以下内容则从不同的方面解析医院护士转变为社区护士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职能的转变

在传统的医院模式中,临床护理工作大多以恢复病人健康为主,以达到病人的最终完全康复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整个社区健康并不只是单纯的护理病人。社区护理是一种全科的业务工作,它不限于为某个特别年龄群或人群诊断,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服务,其主要职责是直接向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护理,以使全民达到健康状态,所以,做好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社区护理与传统医院护理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当然,社区护理的内容也包括帮助居民解决已存在健康的问题,中心任务仍是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身体、心理的整体水平。因此,作为社区护士首先应主动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护士”的传统职能属性,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做好社区护理的关键,这是由医院护士转变为社区护士应做好第一步。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模式仍旧是以传统的医院护理为主,依照医嘱进行打针、开药、输液护理。在这种模式下,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护理工作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护理人员处于从属地位,以完成医生的医嘱为目的,这与传统医院护士并无本质的区别,极大的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改变观念,注重社区护士的职能转变,是在医院护士向社区护士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为实现医院护士到社区护士的成功转型,社区护士要做到的:一是将传统意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转变;二是服务对象从为医院病人患者服务向群體(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三是工作方式从医院内护理向医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

2、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与人文情怀的培养

为满足整个社区人群中不同人的需求,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普通护士的基本护理能力,还要求具备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神经科、精神科等各科的主要护理技能,是全科型护士,将面临为各种不同病人同时提供护理服务,如残障人士、智障人士、精神病病人、外科手术术后病人、中风病人或临终病人等,需要做到全面的参与预防。所以,社区护士需要具备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中科室的护理技术,同时还要拥有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等知识,要了解不同的社会因素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影响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社区护士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对社区护士就显得十分重要。

3、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

社区的护理服务工作,社区护士担任着多功能,多角色的重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社区的医疗服务中护士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伙伴式的,护士不能够以专家自居,要学会尊重人,使群众主动愿意接受。在传统的医院护理当中,护士与病患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暂时性的,而在社区护理中,大多数社区护士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所以,社区护士要从意识上建立整体长久的服务意识,树立面向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4、人际沟通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对于护理工作者而言,合作者的支持和协助,服务对象的理解和配合是相当重要的,社区护理当然也不例外,这就使得社区护士不但需要与社区服务站及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相互帮助、合作,又要与社区居民接触并对其进行健康服务,然而社区的居民是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的人群,因此,就需要社区护士具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当然,社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往往还要联系到当地政府行政、社保、医保、企业、学校等相关人员和不同机构,只有通过相关人员的和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够保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由此可见,社区服务是具有高度协调性的,因此,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还要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总而言之,社区护理工作是集多学科为一体的知识体系的综合护理工作,社区护士不仅仅需要具备综合的学科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方面的技能以及协调组织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展开社区护理工作。

5、总结

由此可见,社区护理工作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涉及相关知识多的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区社区护理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只有不断的健全、完善社区护理的机构体制,加强相关的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养,才能够保证社区护理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才可能真正的做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雪雁;医院护士如何向社区护士转变[J];兵团医学;2011;01:65-66.

[2] 荆淑蓉;周宇松;医院护士如何向社区护士转化[J];实用医技杂志;2007;08:1017-1018.

[3] 李巍;医院护士向社区护士转化应具备的能力[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04:94-95.

医院临床护士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18个病区220名护士。毕业一二年的42人,3~5 a的82人,6 a以上的96人。合同制护士82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7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63人。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2008年1—12月累计针刺伤发生次数,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程度,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伤口处理,上报的情况,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及操作后回套针头帽等。采用现场发放问卷,要求在10 min内填写完毕。共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20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描述。

2 结果

2.1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 2008年内220名护士累计发生针刺伤298人次。未发生过针刺伤的85人,占38.64%;发生1次针刺伤的52人,占23.64%;发生2~4次针刺伤的65人,占29.55%;发生5次以上针刺伤的18人,占8.18%。其发生的时机及原因见表1。

2.2 135名护士针刺伤的程度及处理情况 见表2。135名护士中,曾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有59人,占43.70%。其中乙型肝炎8人,占13.56%;丙型肝炎1人,占1.69%;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疾病12人,占20.34%;没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38人,占64.41%。59人中,伤后未进行血液检测的有48人,占81.36%,未进行预防接种的有43人,占72.88%。

2.3 135名护士针刺伤的分布情况 毕业1~2 a的42人中有38人发生过针刺伤,占90.48%;毕业3~5 a 的82人中有52人发生过针刺伤,占65.41%;毕业6 a以上的96人中有45人发生过针刺伤,占46.88%。

2.4 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无所谓的3人,占2.22%;表现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62人,占45.93%;感到害怕的42人,占31.11%;能镇定处理的28人,占20.74%。

3 讨论

3.1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

临床第一线的护士,每天完成大量注射、取血、输液等病人的治疗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也高。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传播,造成几百名医护人员死亡。本次调查发现,发生时机最高的是拔针时、针头毁形时、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时,而且均是使用后的针头,而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占43.7%,伤后未行血液检测和未进行预防接种的分别达81.4%、72.9%,可见临床护士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3.2 缺乏知识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对行为具有负性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缺乏标准的职业防范知识,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是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主要内因。造成针刺伤的责任划分中护士自身造成的居首位,占52.3%;毕业1、2 a的护士居首位,占90.48%。针刺伤后积极正确处理伤口的仅占30.2%。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和其他锐器伤的有关规范和建议造成的[3]。

4 防护对策

4.1 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

管理人员应重视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相关理论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上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树立防护意识,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4.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护理管理者经常督查护士的操作规程,指导其正确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或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箱。规定护士受伤操作时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并经常更换,而且戴双层套可减少针刺伤进入人体的血液量[4]。每次操作完毕,按规定洗手,随时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5]。

4.3 积极启动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应急程序

伤口即刻处理:当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立即上报,及时应对处理。确定相对应的污染源患者:若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根据受伤程度及时、定期进行血液的检测和预防接种,并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等,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将受伤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在案,并做跟踪随访。

4.4 提倡采用保护性的护理用具,减少针刺伤的环节

①使用标准的锐器收集箱,针头在使用后不必做任何处理立即在使用地放入不易被刺穿的容器内,现已证明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3]。②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故护理人员迫切需要采用对接受者和操作者都无害的有安全保护设计的各类针头,如:各种安全留置针、无针注射接头。安全设计使针头即使刺到人体也不会刺伤,故护士不必再分离针头从而保护了操作者和病人的安全。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统计显示,安全设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1]。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4.

[2]张秀,李杨,张彬,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2):19-20.

[3]李红梅.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9.

[4]李六亿.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1-2.

医院临床护士 篇5

结合集

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总结范文

我们的职业是被人尊称的“白衣天使”,也许只有同行们才清楚这天使背后的苦和累。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是苛刻的。白大褂一穿,什么情绪和烦恼都得抛得远远的。在医院消毒水的气味中,我们走过了清纯的少女时代;从血淋淋的伤口边我们走过了炙热的青春年华;在白色的氛围中送走了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爱人的期待和孩子的埋怨中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个伤痛病人。众所周知我们的工作辛苦,没有固顶的节假日;没有固顶休息时间。工作琐碎,责任重大。有的护士还需要跟麻风患者、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打交道。我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了很多。然而我们却经常遇到委屈和误解。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深知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需要人帮助和同情、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病人。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不说别的,就是一个晚上,上急诊班的夜班护士全部走下来的就有四五十里路。腿都跑肿了。也许您不相信,但是请您看看护士姐妹们小腿上那盘曲的静脉曲张,您就明白了。在急诊科曾有一件这样真实的事情:下午快下班了,几声长笛送来了十几名乘坐小公共汽车出车祸的外伤病人。医学教。育网白班的护士都主动地留了下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抢救。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家。当饿着肚子拖着疲惫身体的小王问:“护士长,我们忙乎了一大顿却遭来一顿臭骂,那个醉汉还差点打着您!”护士长却大度地说:“那对小夫妻新婚燕儿,丈夫看到心爱的妻子伤得那么重,心里太焦急,加上又喝了酒。咱们就不要和他计较了。”象五一这样的长假,大家都

留恋在如画的山水和浓浓的亲情中时,我们的急诊科却经常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医院护士2018年工作总结

自去年7月进入本院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在**科、**科、**科和ICU轮转学习。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学习,感觉要想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相结合,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多请教带教老师,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体会要领。

在*科期间,护士职业形象,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工作时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发不过肩、不浓妆艳抺、不穿高跟鞋、响底鞋、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积极参于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活动,丰富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安全保护意识。在护士长积极认真指导下,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平时坚持参加科室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周二的晨会,坚持危重病人护理查房,护理人员三基训练,在护理部组织的2次技术操作考试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一年的工作中,能始终坚持爱岗敬业,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及应急能力。

当然,我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比如,在学习上,有时仍有浮躁的情绪,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心浮气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冷静处理。在工作上,有时存在着标准不高的现象,虽然基本上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是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医院临床护士 篇6

关键词:护士长 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29-02

我院是一所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已将医院感染管理納入医院质控量化考核系统。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本院各科室进行量化考核,与护士长考核挂钩,得出以下结论: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分数直接反映了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现将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组织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首先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各项法规和本院下发的规章制度,指导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工作,制定符合本科室实际的消毒隔离制度。与科主任分工协作,护士长负责检查规章制度、无菌技术理论掌握和落实情况。由于科室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大部分在临床倒班,履行职责时容易出现空缺,需要护士长在院感管理中起查缺补漏作用。

2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护士长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医院感染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护士长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利用科室晨会或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具有专科特点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重复巩固手卫生、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处理、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控制措施、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诊断与上报制度等。尤其注重高年资护士、新上岗人员、清洁工的培训。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起的是带头示范作用,新上岗人员、清洁工理论掌握欠缺。需要反复循环、形式多样的培训,不定期抽查学习培训效果,避免学习流于形式。

3 认真执行医院感染质控标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临床护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边远山区的三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随机抽样229名护士, 均为女性;其中年龄≤30岁96人, 31岁~40岁54人, ≥41岁79人;护士88人, 护师65人, 主管护师76人;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3。

1.2 方法

在3所边远山区医院的科室、护理部收集医院在职护士2004年1月—2007年12月,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对229名临床护士2004年1月—2007年12月参加科室医院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的情况, 发放229份, 回收229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护士年龄、职称不同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有所区别, 本调查显示, 41岁以上的护士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满勤率为90.6%。而是40岁以下的护士参加培训的满勤率为90%。职称越高、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因为, 目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是以中专学历为主, 拿到主管护士职称她们已得到满足, 认为没有个人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

本调查显示, 有50%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工作忙、任务重, 家庭与工作学习上的时间冲突。基层医院护士大部分是女性, 在下班后还要照顾家庭, 使护士不愿意占用业余时间去学习, 有40%以上的护士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 甚至感到是一种负担, 但迫于目前社会状况又不得不学, 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甚至有的护理人员自愿放弃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 认为进修学习浪费时间费用大, 不能照顾家庭, 即使不进行继续教育也一样可以完成医嘱内容, 导致学习不主动、不认真, 采取消极的态度。

目前护士与病床的比例严重失调, 护士人力资源的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医疗人事制度改革, 更使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出现“两头重”, 护师人数缺乏, 年轻和年龄大的护士偏多。参加继续教育费时间、影响病房工作, 导致基层医院的管理者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忽视了此项工作, 10%的护理人员认为科室对继续教育支持不够。高层次管理者相对侧重医疗新技术的开发、设备更新及环境的改善等, 对护理继续教育投入较少。

据文献报道, 目前聘用护士已占临床护士的30%[1], 而且年龄都在30岁以下, 这支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没有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打算, 因此, 这部分护士即使在岗也是应付完成任务, 只满足一般的操作, 只求过得去, 不求精, 不求过硬, 学习积极性不高。本调查也显示, 30岁以下年龄组的护士比31岁~40岁年龄组的护士学习积极性低。 护理继续教育方式包括短期培训和进修学习, 但老、少、边、穷地区医院进修经费紧张, 继续教育只重视医疗, 大部分护理工作者参加工作以后再没有机会外出参加过任何护理继续教育方面的学习, 对目前国际国内医学知识了解甚少, 只满足于已学到的知识, 不求上进。

4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护理继续教育意义的认识, 使广大护理人员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护士依法行医, 连续注册需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明, 它是终身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个卫技人员在学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不到10年就显得老化, 要依靠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2], 学校毕业教育不是个人教育的终止, 而是另一种学习方式的开始。建立健全护理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 完善培训机制, 制定继续教育计划要根据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 内容要与临床实际相对应, 使护士能真正学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明确参加继续教育是提高护士业务能力与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使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来。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有限, 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少, 继续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强调短期培训、业余、自学为主的原则, 合理处理工与学的矛盾。帮助护士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要。在科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护理部积极为护士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培训的机会, 在待遇、分配原则上作相应的倾斜,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和学术会议, 使护士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及护理学科的信息。

要关心理解护士, 争取来自管理者的支持, 提高护士的地位。在组织结构、人员安排、效益分配和工作环境上更多地考虑护理人员的切身利益。有研究表明, 护士的年龄、护龄、职称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系[3]。因此, 要尽快解决护士的缺编问题, 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指导护士正确舒解压力, 避免护理人员的慢性疲劳综合征[4]。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人力配备, 实行弹性排班, 在时间和班次上以利于学习。医院后勤各个科室的协调力度要加大, 做到人性化管理, 加强与上一级医院同行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护士的成功体验与自我成就感。

有针对性地做好聘用护士的思想工作, 正确引导他们正视现实, 珍惜医院给予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自尊、自爱、自强并不断地充实自己, 体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本调查显示, 当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差, 尤其是年龄大的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必须加大对继续教育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 争取得到医院高层领导者的重视, 在人员结构、劳动分配上给予优待, 为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 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淼.我国护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继续教育, 2004, 4 (3) :23-24.

[2]张闵文.医疗机构实行聘用制后护理队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6) :12-13.

[3]刘秋鸣, 郭华, 施莉琼, 等.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 2004, 4 (2) :10-12.

医院临床护士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上海市10所中医医院644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5家,科室涉及急诊室、手术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监护室及其他科室。护士年龄18~54岁,平均(27.96±5.46)岁。

1.2 护士纳入标准

临床在职注册护士,知情同意者。

1.3 护士排除标准

不能配合者,调查期间未在医院工作的护士。

1.4 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①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护士所在医院、科室、年龄、婚姻、子女、学历、护龄、月薪、入学志愿、家人中有无医护人员等。②职业认同:采用Tyler和Mc Callum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4],该量表经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蔡嫦娟修订成中文版,量表由“我非常认同我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也能从事这项工作”等10个题目构成,采用Likert 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的得分范围介于10~50分,得分越高说明职业认同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0.93[5]。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应用于护士的Cronbach’sα=0.937。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7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56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2%。问卷采取不记名独立回答的方式,被调查者若对问卷有疑问,由研究者或现场调查员当场予以一致性解释,若现场调查员无法解释,则询问研究者后再予以答复,问卷当场收回。对所选的现场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对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纳入排除标准及调查过程的注意事项充分认识。发放问卷的同时发放小礼物以保证本次调研的应答率。全部问题的缺失和遗漏超过5%、个人资料部分未填写完整的问卷予以剔除。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用EpiData 3.0和SPSS 16.0软件进行录入、处理、分析。职业认同得分以±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护士职业认同水平

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职业认同评分为10~50分,平均分为31.67±9.00,得分最高的单项是“我非常认同我的工作”,得分最低的单项是“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也能从事这项工作”。

2.2 中医医院临床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护龄<1 a的新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高。除了<1 a的新护士,其他护士对职业认同的程度随着月薪的增高而增高。因调剂志愿而进入护理专业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低,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护士(P<0.01)。见表1。

2.3 临床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职业认同水平作为因变量,护龄、科室、月薪、入学志愿、家中有无医护人员作为自变量(表中自变量赋值方法,护龄:<1a=1;1~2 a=2;3~4 a=3;5~10 a=4;>10 a=5。所在科室:手术室=1;急诊=2;内科=3;外科=4;妇产科=5;儿科=6;重症监护室=7;其他=8。月薪:<3 000元=1;3 000~4 999元=2;5 000~6 999元=3;>7 000元=4。家中有无医护人员:有=1;无=2。入学志愿:自愿=1;父母或老师选择=2;调剂=3),采用Enter的方式进行分析,方差分析显示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79,P<0.01)。最终护龄、月薪、入学志愿的选择进入回归方程,并对职业认同的影响达到显著,模型相关系数r=0.343,判定系数R2=0.117。见表2。

3 讨论

3.1 中医医院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分析

中医医院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平均分为31.67±9.00,说明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与赵红等[6,7,8]研究结果相似。

3.2 护龄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

从学校刚进入临床,新护士对护理职业充满希望,对护理工作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新鲜,把患者对自己的称谓看作是对自己的认可。所以护龄<1 a的新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高。此时,医院应抓住良好时机,加大新护士培训的投入,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为不同阶段的护士提供适宜的培训内容,在提升职业意志力、洞察力和胜任力等核心职业发展动力中促进职业认同发展[9]。结果显示,护龄>5 a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这与进入职业倦怠期有关,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时间太久就会产生厌倦感,对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会感到种种不满,护士在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导致护士心理失衡,对自身的职业产生怀疑,进而表现出对患者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

3.3 月薪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

结果显示,月薪7 000元以上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不足3 000元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仅次于7 000元以上的护士,而3 000~4 999元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低。一般不足3 000元的护士都是护龄<1 a的新护士,因其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热情较高,不在乎报酬,所以虽然其工资待遇不高,但其职业认同水平却相对较高。从表1中可见,除了<1 a的新护士,其他护士对职业认同的程度随着月薪的增高而增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地对新老护士的行为、努力或绩效给予关注、鼓励、认可和赞许。认可激励一定要及时、灵活。护理部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基层科室管理人员的激励与认可行为技巧,从临床一线护士抓起,才能做到有效激励,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稳定护理队伍。

3.4 入学志愿的选择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

结果显示,因更改志愿而进入护理专业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低,这是由于大多护士当初选择该专业是因为护理人员紧缺,便于就业,或是缘于父母的意愿或被学校改志愿[10],并非因为喜欢护理工作。由于护理工作与自身最初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有所出入,内心深处无法认可目前工作,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护士岗位培训等,使其稳定专业思想,提高职业认同水平。另外,护士长的支持与护士工作和人际方面的满意度呈正相关[11],护士长可现身说法,如护理工作稳定可靠,可为家人提供医疗保障等,从而增加护士对自己工作的喜欢程度,能够使护士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增加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12]。结果显示,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最高。因为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可影响其工作兴趣、专业能力及职业态度。当护士把护理职业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时,会对护理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其职业认同程度相应也高。所以建议学生在填报志愿、学校在录取学生方面要加强引导,考察入职动机,以防止职业动机不正确,导致入职后职业认同感差,妨碍护士的专业发展,进而可能发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离职现象。

3.5 所在科室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护士(P<0.01)。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量大、护患关系紧张,尤其患者抢救无效时,家属很不理解或无法接受,此时不仅对护士工作不认可,甚至还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同时,监护室护士经常直接面对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的场面,容易产生内疚、压抑、沮丧,个人职业成就感低,职业认同水平也较低。其实,重症监护室护士现在都是专科认证的护士,专业认证无疑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和肯定,护理管理者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充分考虑每位护士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那些高学历的护士应赋予他们更多的职责,提供他们展示的平台,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增加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感。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时刻关注临床一线护士的身心需求,给予帮助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医医院临床护士职业认同状况,探讨相关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Tyler和McCallum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对上海市10所中医医院的644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平均分为31.67±9.00,处于中等偏上,但得分最低的单项是“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也能从事这项工作”,说明存在负面职业认同。在单因素分析中,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护士(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护龄、月薪、入学志愿的选择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海市中医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处于比较认同,护理管理者及相关部门还应引起一定重视,进而减少护理人员流失,促进中医医院护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职业认同,中医护士,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LUCY A.MEGGINSON.RN-BSN education:21st century barriers and incentives[J].J Nurs Manage,2008,16(1):47-55.

[2]OHLéN J,SEGESTEN K.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nurse:concep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J].J Adva Nurs,1998,28(4):720-727.

[3]FAGERMOEN MS.Professional identity:Values embedded in meaningful nursing practice[J].J Adva Nurs,1997,25(3):434-441.

[4]TYLER D,MCCALLUM RS.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and Job Role and Identity among Direct Servic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J].J Psychoedu Assess,1998,16(2):135-152.

[5]蔡嫦娟.幼教工作者职业角色感受、角色模糊及职业认同之探讨[D].台中:朝阳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2004.

[6]赵红,张彩云,路迢迢,等.6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4A):27-30.

[7]王晓辉,李玉红,林兰芬.潍坊市179名护士职业认同现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A):1729-1730.

[8]张春梅,陈晶,朱慧芬,等.护士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医院,2010,14(9):31-34.

[9]张春梅,朱慧芬,缪芳芳,等.国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及启示[J].护理学报,2009,16(22):4-6.

[10]任香菊,万丽红,古宏文,等.广州市护士职业情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1-3.

[11]曹敏,阚静.社会支持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5):380-382.

医院临床护士 篇9

关键词:医院临床护士,处理冲突的方式与方法,调查分析

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化、不断改革, 人们对护理得要求也逐步提升, 因此护患关系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目前, 院内的护患冲突时有发生, 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处理护患冲突是每个护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若护士不正确处理已经发生的护患冲突, 将会直接影响着护患关系, 对医院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也对护士的工作情绪带来影响, 阻碍着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市某院临床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18-55岁, 平均年龄为 (32.2±2.3) 岁, 工作年限为1-37年, 平均年限为 (19.3±2.9) 年。职称:护士52名, 护师30名, 主管护师28名, 副主任护师10名。婚姻情况:未婚68名, 已婚52名。科室分类:内科49名, 外科42名, 急诊科12名, ICU17名。纳入标准:临床护理工作已经满1年。排除标准:进修护士、非临床护士、轮转护士、试用期护士、拒绝此次调查的护士。

(二) 调查方法

研究者人员通过文献调查、走访医院、发放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研究者首先搜集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 然后到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表的发放, 填写后统一收回, 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最终统计出临床护士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和具体方法, 最后做出具体报告。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 如年龄、职称、婚姻情况、科室;其次是组织冲突量表的评分, 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妥协、让步、逃避和支配, 每项分数为1-5分[1]。

二、结果

1.临床护士对于处理冲突方式得分来看, 整合为主要的处理方式, 具体见表1。

2.职称、年龄、科室对处理冲突方式影响显著, 其中职称的影响相对较大, 具体如表2。

三、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出, 临床护士在处理冲突时最常用的方式为整合, 其次是逃避、让步、妥协, 最不擅长使用支配。有相关研究表明[2], 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我国的人际关系具有被动的特点, 自主权益意识相对较弱, 出现各种护患冲突时, 不选择自我的支配, 而选择整合, 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另一原因是, 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如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主观意识等。

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具有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注重理论、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并且在教学中缺乏对理念的教学, 理念即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属于学校理念、教育理念、护理理念和社会理念的结合。在国外的教学中, 注重医学专业学生认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能留, 处理极端事物的能力, 注重完善学生的素质和人格。然而在我国在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中, 缺乏与素质教育及能力教育的融合, 只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 所以在具体的护理教学中, 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 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处理冲突的能力[3]。

从研究结果发现, 临床护士处理冲突的能力评分与年龄、职称及科室存在较大的影响, 低年龄、低职称的临床护士在面对冲突时, 大多会采取回避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工作年限低、经验相对较少, 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流程了解不彻底、面对冲突不知如何处理等, 缺乏支配经验。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与人口学变量关系密切, 主要方式为:整合、妥协、让步、逃避以及支配等, 但过多的选择整合, 忽略支配, 给护理工作带来严重威胁。此次试验很好的引导了学生进入学科研究前沿,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检索文献、撰写论文、自主学习能力, 还可以树立学生的严谨态度。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中, 应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处理冲突能力的培养, 为以后进入医院工作做准备。本次研究让护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到医院临床护士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的弱势所在, 从而为本校护理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丁俭, 闫亚敏, 张薇等.临床儿科护士冲突处理方式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1) :18-21.

[2]叶虹, 董宁.传染病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焦虑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2) :3-6

医院临床护士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便利选取成都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护士105名为调查对象。护士入选标准:正式注册护士,近期无重大应激事件,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岁~29岁87人,30岁~39岁16人,40岁及以上2人;大专60人,本科45人;护龄1年以下9人,1年~3年31人,4年及以上65人;已婚42人,未婚62人,离异1人;职称:初级92人,中级及以上13人;有编制17人,合同工76人,临时工12人;月薪:3 000元以下28人,3 000元~5 000元62人,5 000元以上15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一般资料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护龄、学历、职称、月薪、受聘形式、婚姻状况。

1.2.1. 2 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1997年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者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共有33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幸福度越强烈。1996年段建华[3]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认为前18个条目更符合国内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该量表前18个条目。该量表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总分120分,其中第1条、第3条、第6条、第7条、第9条、第11条、第13条、第15条、第16条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烈。全国常模男性得分为75分±15分,女性得分为71分±18分[4]。量表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8~0.78,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系数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

1.2.1. 3 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该量表是由李小妹等[5]编制,总信度系数为0.98,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5个维度,共3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1级~4级评分法,总分140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程度越大(<50分为轻度压力,50分~70分为较重度压力,>70分为重度压力[6])。

1.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法,于2016年3月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科室指定1名护士负责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3.1建立数据库,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得分情况(见表1)

中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总分为69.10分±12.62分,与国内女性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6,P=0.125)。

2.2 中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得分情况(见表2)

2.3 中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见表3)

3 讨论

3.1 中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较好

表1可见,中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得分为69.10分±12.62分,处于国内女性常模水平,说明该医院护士总体幸福感较好。与孙彩红等[7]研究的军队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总体幸福感得分(68.73分±13.65分)结果相近。原因可能为:(1)该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安全防护得当;(2)护理工作较稳定,福利待遇较合理,失业风险较小;(3)中医院多是慢性病病人,应急性突发事件较少,且病人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有些病人与护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而总体幸福感较好。本研究发现,中医院护士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这一项目得分最低,可能是中医院护士在面对巨大工作负荷的同时,需要挤出时间不断学习,应对晋升、考试和各种检查,使护士身心疲惫,精力不足,心理上失衡,导致对生活满意度降低,缺乏生活兴趣。

3.2 中医院护士工作压力程度较重

表2显示,中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总分为67.58分±22.05分,属于较重度压力得分范围,表明中医院临床护士工作压力较大。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由高到低依次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这与李小妹等[5]研究结果认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是引起中国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一致。其可能原因是:(1)调查医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病人集中,床位周转率快,基础护理、文字工作等较多,工作负荷重。(2)本次调查82.86%的护士年龄集中在21岁~29岁,此年龄段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识别能力及预见性差,遇到紧急或突发事件时不能有效处理,心理压力较大。(3)本次调查的在编护士只有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6.19%。赵光红等[8]研究表明引起护士有工作压力感最根本的原因是护士缺编严重,工作超负荷。

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专业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的机会及晋升的机会少是主要的压力源。在我国由于“重医轻护”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只对医生表示感谢,而对护士的工作及贡献承认较少,且媒体对护士正面形象宣传不足,都导致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大专以上的正规继续教育很少,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相比,晋升机会也微乎其微。

3.3 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压力源呈负相关

表3显示,中医院护士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压力总分与幸福感总分、愉快或忧郁的心境、松弛与紧张、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显著负相关,说明压力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压力越大幸福感越差。

3.3.1 管理及人际关系是影响中医院护士幸福感总分的最主要因素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使自我体验到幸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9]。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认为管理及人际关系是影响中医院护士幸福感总分的最主要因素。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包括护护之间、医护之间和护士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护士群体多是女性,女性在感情表达方面比男性更加直接,容易导致同事关系紧张。国外研究表明,医护之间关系的好坏程度对护士的总体幸福感非常重要,并且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幸福感比薪水高低而产生的幸福感还要明显[10]。而目前导致医护合作不顺畅的因素主要有4种[11]:(1)医护双方在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同所致的差异;(2)医护之间沟通能力不畅,导致相互间不信任、不尊重;(3)工作性质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4)“医尊护卑”传统观念作祟。李玲等[12]认为,上级管理者的理解支持也是影响护士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应尽可能地在医疗和护理之间起到调节和沟通作用,营造和谐、团结、愉快的工作氛围,提高护士总体幸福感。

3.3.2愉快或忧郁的心境是影响中医院护士压力源总分的最主要因素表3显示,愉快或忧郁的心境是影响中医院护士压力源总分的最主要因素,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少见报道。这可能是中医院病人比较特殊,大多是慢性病病人,疗程较长,康复较慢,治疗效果不明显,这些容易给中医院护士带来挫败感和无用感,因此导致内心情绪不稳定,带来更多的负性情感。而且中医院护士常常要面对病人痛苦、抑郁的情境,情绪容易受此影响,所以愉快或忧郁的心境成为影响中医院护士压力源总分的最主要因素。

4 小结

浅谈基层医院护士职业压力与排解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36-02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对护士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到来,对基层医院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病原增多、人力资源不足,长时间高压生活诱发身心疾病,导致护士出现心身耗竭、工作疲劳、焦虑,并已经形成一种职业危害。因此,如何排解职业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护士所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本文对造成护士压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排解方法,现报告如下。

1压力的原因

1.1工作强度的压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院的病原成倍增加,临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1∶0.3,严重缺编。造成了现有的临床护理人员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除了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病案书写工作、宣教工作,还承担着收费、安全管理和物资管理工作,护士因而疲惫不堪。

1.2工作性质的压力: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1]。由于护理工作范围很广,要求护士密切接触病人和病人家属,对病人健康负有重要责任,护士既是病人的治疗执行者,又是日常医疗活动的管理者,还是病人的生活照顾和病人家属的关心者,事无巨细,均需操劳。基层医院分科不明确,病种繁杂,每科需要了解和掌握疾病护理比三级医院多,同时服务的对象是农民,稍有不如意,打骂是常事,并且时刻担心工作中出差错,同时病人及家属高强度高水准的要求,容易产生压力。

1.3职业风险性的压力:由于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同时,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和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护士担心在护理病案书写,护理技术操作,行为语言表达等方面,出现差错或事故,感到工作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心理紧张,身心疲惫,压力增加。因此,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职业风险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2]。

1.4社会价值不对称造成压力: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甚至有的人认为护士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认为医生能“开大刀,收大钱”。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会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再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入编、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合理,使护士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5工作与家庭矛盾产生的压力:作为护士既是妻子又是母亲,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肩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护士工作中的负面感受有时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气氛,基层医院的护士收入普遍偏低,面对家庭的责任和家务琐事,难免不消耗护士部分精力,还要承受因怀孕、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加工作压力。当工作和家庭不能达到良好的平衡时,容易导致工作家庭冲突而引起职业压力。

2排解

2.1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尽量争取达到1∶0.4的床护比例。只有人员数量上得到保证才能减轻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减少三班倒的频率,也是保障现代护理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护士长应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治理,了解护士的各种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3]。针对病房特点计算各工作时段的工作量,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尽可能創造条件使护士能劳逸结合。

2.2重视提高护理人员待遇:通过不断深化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以高质量的护理增值服务,为医院取得经济效益,同时将护理服务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使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使护士的辛勤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

2.3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在提倡护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医院领导应从根本上重视对护士队伍的建设,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护士以健康的心态救护病人。并丰富其业余生活组织多项活动,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可组织专题心理讲座、座谈、个别沟通等。引导护士学会适当的发泄方式疏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也要对各个科室的护士进行轮转,避免在同一科室工作时间过长。据了解,基层医院的内科护理工作90%护士不喜欢。

2.4关心体贴护士的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帮助护士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理耐受力[4]。管理者要多关注护士们的状况,注意发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努力创造乐观向上、和谐文明的工作氛围。当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患者产生矛盾冲突时,管理者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去体谅护士,化解矛盾,多去关心和理解她们的感受,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给有一技之长的护士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做到人尽其才,也减轻了她们的心理压抑感。总之,保持一个健康的心境非常重要。

2.5完善自我的心理调适:护士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准确定位,消除自卑心理,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调节自己心理状况,恢复心理健康。当护士个体面对职业压力时,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把对自己的心理调适当作重要的任务来安排;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应树立客观的职业观,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做现实性选择,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以减少压力源。张波等指出[5],消除工作中压力的方法为:做几次深呼吸;做适当的伸展运动;调节潜意识对自身的评价;决定什么是最急需的事;想你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还没有做什么;推迟做你不喜欢而必须做的事;交替脑力和体力劳动;记住以往的教训,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正确使用幽默,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护士分层管理实践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护士人员分层:根据各级护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潜在能力、工作年限及经验;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将合适的护士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 全方位对每位护士的所做的工作进行监管, 把每一项细微工作责任到每位护士, 做到量才使用,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率。

2 分层管理

2.1 方法

基本以护理站为中心, 随机将其分为2~3组, 每组管一定的床位, 但每人管床位不超8张;根据护士的资历和能力, 每组均有3~4名护士组成;有护士组长 (主管层护士) :是有高年资的主管护师或护师担任, 一般从事护理工作7~8年以上,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各项技术操作过硬, 能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 能根据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负责本组的业务培训和病历质量控制;并检查和指导本组护士的工作。中年资的护士 (执行层护士) :工作3年以上的每年考核合格者, 每日按时观察病情、巡视病房, 从事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 各种治疗及处置工作, 如:心电监护、输液、采取各种标本、负责所有新患者的入院宣教和手术患者的各种健康指导、护理文书的书写、院内感染控制、参与基础护理工作、检查并指导低年资的各项护士工作。低年资护士 (基础层护士) :毕业3年以下的执行护士, 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 如:每天的基本治疗及晨晚间护理、重患者的翻身按摩、喂饭、喂药、并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

2.2 主要工作内容

(1) 患者的管理:优质护理是要求护士在上班期间90%的时间在患者身边 (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外出) , 我院为了将优质护理更加深入的进行下去, 开展“护理站前移”的工作, 这就为随时观察患者病情提供了保证, 患者的情况护士随时掌握, 进行“全程、连续、无缝隙”地护理, 能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和了解患者的个人相关资料 (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爱好、信仰、知识水平、特殊需求等信息) 并且能根据疾病的诊断以及相关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去主动观察患者病情, 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掌握和准确记录, 从而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护士由于随时在患者的身边,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诊疗方案, 不间断地巡视液体和各种管路, 护士及时指导患者服药, 对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做好用药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和观察疗效, 从而为诊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及时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 根据病情及时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健康指导和功能锻练,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非常安心。医护合作, 参与医生查房, 随时与医生沟通, 决策患者诊疗护理情况。并认真跟踪落实, 执行并监管所管患者的医嘱落实情况, 对护理质量进行把关, 参与危重患者抢救。正确指导生活护理, 包括晨晚间护理、洗脸、洗头、洗脚、擦浴、喂饭、剪指甲、卧床患者翻身、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等。 (2) 参与病房管理:保持病区整洁清洁, 负责科室临床护理业务工作和临床专科护理, 负责年轻护士的培养和授课, 承担实习学生的带教工作;参与病房的质量管理、教学管理、健康宣教及患者的康复指导。 (3) 参与医院的学术活动:主动学习并掌握科室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 参与科室的护理查房及护理教学工作, 协助护士长开展新的护理项目, 重视护理科研和论文的发表。

3 实施效果

开展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达99.9%, 患者及家属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 护士承担了基础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病房的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 病房秩序佳, 环境好,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全院的压疮率为零, 患者从护士口中得到健康知识也在不断增加;护士不再像以前机械的执行医嘱, 单纯的给患者注射、输液或铺床等, 而是以患者为中心, 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通过观察、交流、评估患者身心状况, 了解患者各种需求, 从而制定护理计划并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专业服务。创新了专科护理内涵。护士通过基础护理广泛接触患者,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及护理需要更加了解和深入, 患者及家属在需要时能随时见到护士, 满意度自然不断提升。责任护士参与主管医生查房, 建立了更加密切的专业沟通与合作, 各项治疗措施更加落实到位。落实了基础护理, 拓展了专科护理内涵, 强化了健康指导, 提升了护理质量, 从而降低了偏瘫卧床患者躯体及心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住院患者满意度。

4 讨论

通过护士分层、全方位的管理模式, 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 给了护士一个主动工作的空间和展示自己平台的机会, 使护士能在工作中找到工作的成果的激情。高年资的护士由于长期的临床工作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时间工作知识水平范围广, 操作能力强、,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辨别能力强,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根据患者的特点及病情、自理能力、将患者分等级, 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的得到处理, 并能负责和指导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生活护理、功能锻练等。带领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检查低年资护士工作质量, 既保证了对患者护理的连续性、系统性、有效性, 同时也获得了专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年轻护士得到了老师的工作指导和心理支持, 激发了年轻护士的工作热情, 在工作中能勤学好问, 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 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确保了护理安全。使她们的生活有了方向感[2]。减少医患纠纷投诉, 防范了护理差错和风险,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通过护士分层管理, 密切了护患、医护、护护之间的关系。过去护士只忙于日常医嘱性的治疗, 而护患交流、生活护理的时间少,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和分级别使用护理人员, 各级护理人员责任明确, 护士有时间和精力观察病情、落实基础护理、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做各种翻身、拍背、引流痰液、按摩受压部位, 及时清理大小便, 保持床单的清洁、整洁、无渣等基础性的工作,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指导生活能自理的患者健康教育, 从而改进了护理服务模式, 夯实了基础护理, 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 对患者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这样就为医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在服务调查中住院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两年优质护理的实践, 院内压疮率为零。管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治疗全面掌握, 责任心更加到位。病房整洁、井然有序, 患者的用药管理、饮食排便、基础护理等得到显著改善, 夯实了基础护理。医院今年对旧病房进行了改建, 布局进一步完善, 使就医流程更加合理, 就医环境显著改善, 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护士投诉极少发生。

总之, 护士分层管理制度, 管理分工明了, 工作更具有层次分明, 使我院护士各尽其能, 各有所长, 使工作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通过实践证明, 护士分层管理制度适应三级乙等医院的工作发展思路, 护士长授权护理组长, 护理组长认真履行授权护士组长职责, 对工作认真负责, 能认真履行对下级护士的工作质量检查和指导, 护理组长与执行层护士及基础层护士三者组成了责任制护理小组, 携手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充分体现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护理团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团队更加和谐, 优质护理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姜美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145.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育创新培养下一篇:财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