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2024-10-16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共12篇)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入改革, 基层医院的医疗、预防、保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检验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科室, 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检验医学的不断进展, 检验科管理有着的管理不足亟待解决, 检验科的进展水平亟待提升[1]。如何更好的改进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安全与控制工作, 成为所有基层医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对参加本地区临检中心质量评价的多家医院检验科, 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 发现影响质量若干问题, 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多家参加本地区临检中心质控的基层医院检验科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若干因素, 制作问卷。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后发放至多家医院, 请其检验科的质量主管人员答卷, 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研究和评估。

2 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 对检验质量影响较大的前四位因素分别是检验前质量管理不严格、人才专业技术较低、检验设备维护校准不规范、制度流程落实不到位等。本组研究中所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具体见表1。

3 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临床诊断的正确与否以及患者能否及时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等;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2]。因此, 各院应加强对检验科质量控制及管理。

3.1完善制度及流程, 并严格落实

很多医院存在各种制度执行不到位, 监管机制失控[3]。认真履行各自岗位职责, 保证科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奖罚分明, 调动科室人员积极主动性。

3.2加强检验人员道德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

随着检验技术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及丰富的检验经验。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检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基层医院中, 中高端检验技术人员短缺, 大多数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 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应定期进行业务学习, 通过坚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请专家来院指导、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利用现代网络等方式, 了解检验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 与时共进;除了专业知识, 还应加强相关其他临床知识学习, 能够给患者提供检验结果的解释, 以及对有无做进一步适当检查的必要提供建议。

3.3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严格加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更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1) 分析前:检验人员应重视检验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进行检验前需要按照标本要求对患者进行告知, 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查对等多个环节。应当与临床医护做好有效沟通, 对检验前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宣传, 杜绝不合格标本, 以避免结果不准确。 (2) 分析中:在检验过程中, 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检验科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使用合格配套试剂、保证检验仪器和设备运行正常, 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当设备过于落后不足以满足目前对疾病检验的要求时要及时更换。应落实职责, 每天做好各个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 (IQC) 并做好记录;定期参加本地区临检中心室间质控 (EQA) , EQA是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手段, 更是评价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有力工具, 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3) 分析后:在了解病情、获悉病史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检验结果要认真审核, 对可疑、危急值结果应复测无误后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 必要时再次重采标本复检,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4其他

检验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工作中认真负责、热心细致, 及时发现工作中不足或失误, 能够及时纠正、改进, 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应不断征求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检验科的意见和建议, 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 不断改进检验科工作, 有利于检验质量的持续发展。

总之, 基层医院的检验质量管理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保证检验质量是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医院医疗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基层医院检验科应在完善制度、人才培养、检验过程等方面加强管理, 从而提高检验质量及医院的诊治水平, 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摘要:目的 探究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影响质量相关问题, 寻求针对性的对策, 以提高检验质量。方法 对多家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影响质量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检验前质量管理不严格、人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检验设备维护校准不规范、制度流程落实不到位等。结论 基层医院应通过完善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检验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临床实验室质量。

关键词: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冰, 陈宇宁, 陈华根.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6) :1905-1907.

[2]郑耕耘.县级医院医疗仪器管理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7) :41-42.

[3]张锡清, 朱重华, 张静.建立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1) :702.

[4]罗爱莲, 周晓阳, 肖尧, 等.2005年至2008年全国HLA低分辨基因分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9, 32 (6) :701-704.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2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月~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基层医院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异位妊娠 手术 腹腔镜 分析

目前,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未生育患者也日渐增多。我们就我院10年来收治的307例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 ,10年住院分娩总数为5644例,异位妊娠患者为307例。其中手术治疗233例,药物保守治疗57例,转诊上级腹腔镜17例。异位妊娠患者的年龄18~45岁,平均29岁,异位妊娠的孕周32~70天。

治疗方法:一是手术治疗。 适用于: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者;②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③药物保守治疗禁忌证者。主要包括输卵管切除术、保守手术及其他(卵巢方面)。

二是药物保守治疗。 适用于早期输卵管妊娠,要求生育能力的年轻患着。条件: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3.5cm;③生命征平稳;④血β- HCG<2000mIU/ml。方法:MTX 50mg/m2单次肌注,配合中药,第4、7天复查B超及血β-HCG, β-HCG滴度不下降或下降不明显时,及时手术或转诊行腹腔镜不计入。

三是腹腔镜 。药物保守治疗后血β-HCG 仍下降低于30%,或有经济条件的患者应转上级医院行腹腔镜手术。

统计学方法: 对异位妊娠数与当年分娩总数的构成比;未生育者与当年异位妊娠数的构成比;对每年异位妊娠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

结 果

治疗情况: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占74.91%,主要包括输卵管切除术、保守手术及其他(卵巢修补); 药物保守治疗占18.57%;转诊腹腔镜诊治占6.52%。

随诊: 未生育者追踪结果,恢复月经后有43例返院行输卵管碘油造影,43例中有40例示输卵管通畅,余29例流动人口未能复诊。目前已有25例正常妊娠足月分娩,3例再次异位妊娠。

讨 论

近年来,异位妊娠在国内外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未生育患者也日渐增多。随着高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β-HCG、高分辨B超及腹腔镜诊治的开展,异位妊娠早期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院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是开腹手术、输卵管切除术和保守手术。输卵管切除术无论是流产型或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手术后可达到及时止血、抢救生命的目的,尤其适用于内出血性伴休克的急症患者。对已有子女不再准备生育的患者,可同时行对侧输卵管结扎术。但对于仍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因输卵管妊娠病灶范围大、破口大、累及输卵管系膜和血管者以及生命处于严重垂危阶段者,要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而作输卵管切除术。保守手术过程中,因输卵管出血,无法控制时,也应立刻切除输卵管。输卵管切除术可避免同侧再次输卵管妊娠的发生,保守手术主要用于未产妇但又需保留其生育能力。在我院307例异位妊娠中,有233例患者实施了手术,其中输卵管切除术201,占87.4%。由于未生育者逐年增加,保守手术也在增多。

我们知道,药物治疗可作用于滋养细胞,抑制它们的生长发育,促进妊娠物最后吸收。药物治疗避免了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恢复期短,减少盆腔的粘连 ,提高了以后的生育能力。MTX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在MTX药物已干扰滋养细胞DNA合成,促使胚胎停止发育死亡的前提下,中药使用能改善血液并通过杀胎药物作用,进一步继续阻止滋养细胞及胚胎生长,并在活血化瘀作用下,有利于包块吸收,明显提高治愈率。我院在治疗异位妊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尽量选择一些早期、β-HCG滴度低、包块不大的,避免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因药物保守治疗所需住院费用低,所以适用于基层医院对早期异位妊娠的治疗。

腹腔镜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得到广泛公认,同时腹腔镜因其放大功能可以彻底清除异位病灶,减少了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可作为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4

关键词:基层医院,LIS,临床检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 临床科室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许多以往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 无论检验的速度或者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及报告的发出, 已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 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1]。

在我国,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检验科管理的网络化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将LIS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嵌入HIS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 , 检验科资源才能更充分的利用。近年来,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省级三甲医院临床检验科都应用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 然而在基层医院应用LIS系统的临床实验室少之又少。笔者就多年来在工作中的体会结合文献报道对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基层医院应用LIS系统的现状

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使用的LIS为单机版软件, 功能比较单一, 应用范围也仅限于检验科, 只是实现了检验申请单和检验报告单的计算机管理, 其余大部分的检验工作还需要手工进行, 检验工作流程为:医生手工申请检验单→检验人员手工录入申请单→手工计费→标本上机检测→检验结果手工录入→审核检验结果→打印检验报告单→人工派送检验报告单。从此工作流程中可以看出, 检验工作中手工操作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样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 即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临床工作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

随着医院的发展, 我院检验科生化仪、血球仪、尿沉渣仪应用了网络版LIS软件, 使检验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医生手工申请检验单→检验人员手工录入申请单→自动计费→标本上机检测→检验结果自动采集→审核检验结果→打印检验报告单→人工派送检验报告单。从这个工作流程, 初步实现了检验科内部数据共享, 功能模块也更加完善, 不仅实现了检验结果的自动采集, 还增加了质量控制等模块, 由以前的手工录入检验结果改为自动采集检验结果等,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前检验科人员手工操作带来的差错, 保证了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但是这个网络版LIS系统仍有很大的弊端。医院虽然应用了HIS系统, 但检验科仅部分仪器安装了网络版LIS软件, 并且没有与医院HIS系统联网, 而且医院还没有实现全条形码管理。故医生在工作站计算机下达电子的检验申请, 同时仍需手工填写检验申请单, 不仅效率不高, 重复劳动, 而且容易出错, 检验标本的管理也很混乱无序, 检验费用无法严格控制和监控, 容易出现漏洞, 检验结果虽然实现了自动采集, 不过只是部分仪器, 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手工录入, 没有完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结果需要在当天所有检验报告单审核打印完毕后才能送达临床科室, 无法满足临床对检验结果及时的需要。

2 实行检验结果互认, 需要LIS系统的支持

为了避免同一检验项目在各级医院反复检查现象, 方便患者, 减少医疗费用, 2006年2月24日卫生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在纷纷响应通知精神, 实行检验结果互认。

互认检验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但我国地区间, 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医院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检查方法等不尽相同, 检验前后以及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 校正品的溯源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使各医院实验室之间的检验结果可比性较差[2]。

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就应该在互认实验室相应的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检验质量保证上达成共识, 形成统一的标准。要真正落实检验结果互认, 就必须加强对互认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 要求互认实验室作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和项目对比工作, 质控数据上报进行动态管理, 定期对互认项目进行现场评价等[2]。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因素很多, 质量控制是为了检查试验的质量, 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防止测定结果出现非允许误差。所以一套完整的系统一定要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功能, 包括质控参数的设定、质控方法的开展, 每天均要对质控标本严格测定;在超出允许误差时, 电脑应提示进行修正。另外, 每月的质控图形、报表的产生, 都应由电脑自动完成[1]。LIS系统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思想应用于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一项崭新的应用技术, 该系统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替了人工作业, 减少人员工作量和工作中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错误, 从而调整并规范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自动化程度, 能畅通地传输检验信息为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保证。随着医学科学朝着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LIS系统是实现临床与检验联系的一座桥梁[3]。

3 应用LIS系统, 可以大大减少和范防医疗纠纷

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其维权意识也显著提高, 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作为医院承担各项理化检查的医技科室――检验科, 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 其所提供的数据是临床分析和判断的基础, 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应该说由于检验科的医疗差错或者工作缺陷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为数不多, 但是检验报告在医疗纠纷中常常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一项关键性检查项目的报告时间错误, 使患者对于整个病历资料不认可,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院陷于被动状态。虽然是一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却可以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问题。

1) 如果急诊检验项目没有明显的标识, 临床医生可能会将常规项目也要求急诊检测, 过多的急诊标本会大大影响急诊检测报告的完成时间, 从整体上影响急诊工作效率, 从而可能引发医疗事故。LIS系统的检验医嘱模块, 具有清晰的急诊项目选择框提示功能, 可以规范急诊标本申请[3];

2) 检验项目种类繁多, 不同项目因操作周期不同, 其检测时间不同及出报告时间也会不同。因此不恰当的标本采集时间会造成标本和采集管的浪费, 给患者带来痛苦, 存在潜在的医患纠纷。而LIS系统的检验医嘱模块对申请项目的检测时间及出报告时间均有提示, 可使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间及取报告时间, 从而避免标本采集无法检索和频繁检索报告的情况, 大大改善了就医秩序[3];

3) 临床医生申请组合检验项目时, 容易造成检验项目的重复, 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给国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引发医患纠纷, 干扰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LIS系统的检验医嘱模块可对临床医生申请的重复项目进行提示, 实验室标本接受系统也可以对同一患者同日内的相同检测项目进行提示, 有效避免项目检测的重复[3];

4) 分析前的质量管理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前质量管理涉及到患者检验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选择及标本保存、运送等。正确地采集标本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为保证标本的合格性, LIS系统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保存、运送和处理标本程序, 建立对分析前标本采集、传送、签收过程各关键时间点的自动记录, 实现对标本采集各环节操作时间的有效监督管理, 对于护士正确采集标本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从而在源头上规范了标本的采集、流转, 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真实, 减少或消除由于标本不合格引起的误差, 使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一份可靠的检验报告[4], 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4 检验科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医院的检验科是衡量一家医院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部门, 检验手段的先进程度、检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检验门类的齐全与否以及检验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形象, 对医院的收益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检验科信息化建设应受到基层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仪器工艺的发展, 检验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仪器都内置了计算机系统, 具备了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的能力。检验仪器基本通信功能RS232接口为检验数据的统一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 新一代的检验信息系统 (LIS) 在检验信息管理, 质量管理, 规范检验流程, 适应新的检验和方法, 为临床提供辅助决策, 支持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服务, 提供了检验信息的深度处理、技术支持和保证。检验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在职教育的深化, 使得目前检验科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LIS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人员保证。

5 应用LIS带来的好处

5.1 给检验科带来的好处

提高工作效率, 摈弃手工操作方式;使用权限设置规范检验人员的职责;使用条码标签, 保证标本准确性, 避免运输过程的交叉、调换错误, 减少标本运送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减少检验工作量, 减少标本处理前的工作;检验结果规范, 系统自动分析处理;自动显示检验项目的升高或降低状态、警界值、危急值、错误值, 自动提示少做或漏做项目;自动提示是否做过定标及定标结果是否正确;检验结果审核人机结合, 模式科学灵活,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室内质控管理, 提供质控图功能, 控制全过程的每个环节, 建立质量控制的实时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提高工作质量和检验科室管理的整体水平。

5.2 给医院带来的效益

控制漏费, 为医院带来实际的效益有:1) 门诊病人采集标本时, 提示此用户是否已经收过费, 如果未收费不能进行标本采集工作, 避免了门诊病人的漏费。2) 住院病人采集标本后, 在检验科内部进行计费操作, 避免了其他部门计费造成检验费用漏计或少计的情况。

5.3 给医生和病人带来的好处

信息实时, 及时将必要信息反馈给医生和病人:1) 检验结果进行审核后, 信息能及时反馈给医生, 医生可以在工作站直接查看检验报告结果。2) 病人可通过查询台获取本人的检验报告单。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0) :388-390.

[2]陶华林, 汪碧琼.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间检验结果互认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 2009, 24 (1) :23-24.

[3]武永康, 王兰兰, 李斌, 等.实验室信息系统用于检验与临床双向智能服务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 2009, 23 (2) :80-82.

[4]彭文红, 罗宗煜, 元淑巧, 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 2009, 24 (4) :77.

[5]李韶深.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检验质控工作的进展和设想[J].现代检验医学, 2009, 22 (6) :118.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5

2016-07-20林勇田月如康志华检验医学网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 林勇, 田月如, 康志华

美国病理学院(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简称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的要求由3200余条检查单组成。CAP总则第55500条检查单明确规定临床实验室必须对每位员工的履职能力进行评估[1]。因此, 华山医院从以下4个方面建立了员工履职能力评估体系。

一、岗位设置CAP总则明确规定科主任是临床实验室的核心, 所有科室职能小组和亚专业组的岗位设置都要由科主任授权, 并要求绘制表明科主任、职能小组主管和亚专业组组长相互关系的科室组织结构图。CAP总则由室间质量评价、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标本采集、数据处理和报告、纯水质量和玻璃器皿洗涤、方法学评估、计算机系统、员工、空间和设施、安全等共性条款组成。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的岗位设置特点是:(1)依据CAP总则的要求设立信息、安全、内审、资产、教学、文本、科研等职能小组;(2)临床组室除各亚专业小组外还增设门诊抽血组、标本接收组和工人组。见图1。

图1 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组织结构图

表1 项目操作能力评估表

二、岗位职责描述

CAP对临床实验室岗位职责的描述分资质要求和职责范畴2个部分。CAP 对科主任的资质和领导力、职能小组主管的资质和管理范畴、临床专业组组长和科室普通员工的资质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并明确要求将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存放在该员工的档案中。科主任对科室主管和组长的岗位职责每年审核1次, 临床专业组组长对组员的岗位职责每年审核1次。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的文本编写小组根据CAP要求编写了《岗位职责》, 详细描述了科主任、各职能小组主管、临床专业组组长和各组室各岗位人员的资质要求和职责范畴, 并存放在每位员工的档案中。

三、履职能力培训与评估

CAP 规定《员工培训和评估手册》必须详细而准确地描述每个岗位不同的培训和评估要求, 必须包括判断检测结果和解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等技能。评估记录必须使检查官能确定哪项技能已被评估和如何评估的。员工能力考核和评估必须在培训之后, 并且至少每年1次。新职工定岗后第1年必须每6个月考核和评估1次, 考核和评估不合格必须进行再考核和再评估。

员工能力评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直接观察常规操作, 包括:患者准备(如可能)、标本处理、测试;(2)监控化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3)检查中间结果或工作表、质控记录、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proficiency test, PT)结果和定期检修记录;(4)现场观察仪器保养和功能检查的操作;(5)通过已知结果标本检测和室间、室内盲样标本检测来评估操作能力;(6)评估解决困难的能力。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的教学主管根据CAP的要求编写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与评估制度》。履职能力培训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室所有员工的共性知识由科室集中培训, 培训记录由教育主管负责保存;不同岗位的个性知识由科室集中培训, 培训记录由组长负责保存;每个员工的培训汇总表保存在员工各自的档案中。履职能力评估的主要特点是不同级别的员工有不同的评估方式, 如:(1)科主任的履职能力由CAP评审专家根据CAP的相关条款逐条评估;(2)科室主管和组长的履职能力一方面由CAP评审专家根据CAP的相关条款现场评估, 另一方面由科主任根据管理人员每月提交的月报告进行评估, 包括已完成工作内容、未完成工作内容及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科主任审核意见、管理人员对科主任审核意见的反馈等;(3)临床组室员工的履职能力由临床专业组组长或组长授权的项目负责人依据 《项目操作能力评估表》进行评估。其中, 观看操作部分是评估员工应试状态的操作能力, 检查记录部分是评估员工常态下的操作能力, 疑难问答部分是评估员工分析原因和提出整改措施的能力。见表1。

实践证明这种员工操作能力评估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这一环节中, 员工履职能力培训效果的实时评估和管理人员履职能力量化评估指标的建立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建立员工档案CAP 规定所有受聘员工都要有个人档案, 员工档案必须包括下列内容:(1)培训和经历汇总;(2)证书或执照;(3)当前有效的岗位职责;(4)继续教育记录;(5)以前工作的证明;(6)业绩记录;(7)健康记录;(8)事故和/或意外事件记录。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的教学主管根据CAP的要求编写了《科室人员档案管理制度》, 要求为每位科室人员建立1份档案, 目录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便于评审专家查阅。

综上所述, 建立CAP临床实验室员工履职能力评估体系的基础是CAP 对临床实验室岗位设置、岗位职责描述、履职能力培训与评估和员工档案建立等步骤的具体要求。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全体员工自2006年1月高质量地通过CAP首次现场评审以来, 每年1次的科室自查和每2年1次的复评审, 科室全体员工的履职能力均得到CAP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医院检验科的700余名学员参加了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自2007年起举办的10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CAP认可与临床检验科质量管理培训班, 其中负责科室员工管理的学员在各自单位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体系的适用性, 表明CAP临床实验室员工履职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医院检验科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浅谈基层医院护理临床教学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67-01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基层医院,每年有省内各大专院校、护校实习生到我院临床实习。笔者就如何培养护生,做好护理临床教学工作,对本院目前临床教学现状作如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部分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1 管理方面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将护理管理重心放在提高护理质量上,护理部没设立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护理教学工作被视为可管可不管的“软指标”。我院经过等级医院的评审后,虽然有了一套较完善的教学制度,但因缺乏教学管理组织,使教学制度难以付诸实施。

1.2 实习护生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接受的实习护生多数是自费生,她们面临今后毕业就业的困难,往往带来实习期间不稳定的心态,她们当中普遍存在对临床实习缺乏主动性,不重视所面临的工作,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工作忙碌时易产生工作辛苦不愿再干的心理。还有部分护生不愿按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她们为方便今后自行开业,要求选择实习科室。这些问题无疑是临床教学中的难点。

1.3 带教老师方面的问题 综合性基层医院护理任务十分繁重,护理人员编制紧缺,而目前临床护理教学都由临床护理人员兼职完成。带教老师不仅要完成护生的临床实习指导,而且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护理工作,压力较大,产生不愿从教的心理。

对于护理人员相对紧张的科室,带教老师参加值班,倒班休息,护生由当班护士轮流带教,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有些护理人员知识层次偏低,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护理人员则责任心差,怕麻烦、浪费时间,开始带两天,以后就让护生任意去做,这样势必影响带教效果。

2、改进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带教组织 护理部由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各科室成立由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的带教小组,实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学,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反馈。

2.2 重视对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养 在临床教学中,老师既要带业务、带技术,又要带思想、带品德,老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她们的一言一行,易被学生模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带教老师做出榜样,才能带出合格的学生。因此,护理部要重视对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养。首先选择具有责任心强、素质好、业务精,并且愿意花时间从事带教工作的护理人员负责带教工作,同时重视抓好带教老师的自身建设,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素质和带教技巧,保证带教队伍的质量。

2.3 加强对护生实习期的思想教育 护生实习前,护理部组织短期岗前教育,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并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帮助护生正确理解护理专业内涵的同时,让其明白只有真正掌握过硬的技术,才有竞争的能力和上岗的机会。使她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

2.4 制订规范的带教制度 实行专人带教,明确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各个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护士长根据各专科特点,结合护理部带教计划制订出科室实习计划,具体到每一天的安排,由带教老师按计划实施带教。护生转科实习前必须通过该科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并对护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

2.5 开展双向教学评价,促进教学互长 在临床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都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教学评价方式只有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评定,缺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双向教学互评是对老师的带教情况、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护理部设计出(带教质量评价表),将老师的带教态度、工作作风与专业技术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制成表格,于实习结束前向护生发放,让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老师则通过填写《护生实习情况评价表》对护生予以评定。师生互评促进教学互长,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模式探索 篇7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临床学科[1]。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 许多基层医院已经配置了较为先进的实验检验仪器, 为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奠定了基础, 也为基层医院承担卫生职业院校学生临床实习的任务提供了条件。但对于这些仅接受了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实习生来说, 面对这些价值不菲的实验检验仪器, 他们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甚至有些基层医院的指导教师担心学生弄坏仪器, 不安排学生上手操作,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检验科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 总结出“临床检验实习教学四步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实习教学, 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

1 教学过程

1.1 观摩实习

安排专人带领学生参观我科的各实验室, 讲解我科配置的生化仪、血球仪、尿机、细菌仪等实验检验仪器的功能, 并结合实例, 演示操作步骤。

1.2 临摹实习

我们编制了各仪器的操作手册, 手册中详细记载了不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各指令的名称及其含义。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对学生进行讲授, 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目的, 正确选择相应的操作步骤, 发出指令。

1.3 模拟实习

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由一名学生发出指令, 另一名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以此增强他们对仪器的熟悉程度。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 由指导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

1.4 上机实习

经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悉了仪器的操作要领, 已经具备了上机操作的基础。我们结合临床真实病例, 让学生进行操作, 从报单、采样、离心、数据录入直到实验结果输出的全过程, 全部由跟班实习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导下独立完成。

2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实习教学, 学生掌握了实验检验仪器的操作要领, 树立了自信心, 最关键的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当他们遇到没有操作过的新仪器时, 他们会主动查阅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 仔细观察前辈同事的操作方法, 并向他们请教操作要领。在实际操作尚不熟练时, 他们会先默念口令, 然后再实际发出动作, 有效避免误操作。从我院实习的学生现在均已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及业务素质, 受到了用人医院的好评。

3 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临床实习教学既是学生由理论转向临床实践的过程,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 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非常关键的阶段[3]。

3.1 通过观摩实习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过程

刚入院实习的学生对医院的环境较为陌生, 指导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没有简单地采用讲解式操作演示, 而是采用了指令式操作演示, 即由一位指导教师对需要操作的步骤发出指令, 再由另一位指导教师按照指令进行操作, 并在操作前重复报出指令, 力求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此阶段,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指导教师的演示, 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3.2 通过临摹实习和模拟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在临摹实习阶段, 我们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上机操作, 而是采用了报指令的训练方式, 即要求学生根据工作项目情境输送指令, 由指导教师实际操作, 当学生报错指令时, 指导教师立即停下操作, 纠正错误指令, 这样有效避免了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同时通过临摹操作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仪器操作的理解和印象, 为日后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模拟实习阶段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操作仪器, 但为了防止误操作造成损失, 我们采用了模拟操作的方式, 利用模拟教学软件, 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师带教的过程中, 教师会在发出正确指令的基础上, 适当发出一些错误指令, 要求学生识别出这些干扰指令, 并予以纠正, 从而巩固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步骤, 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 并具备分辨错误指令的能力。

3.3 检验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操作实验仪器

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上机操作是临床检验实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具备操作仪器的能力, 但是面对真实的实验仪器, 学生多少还是会有一些紧张,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耐心指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我院检验科实习的过程中, 从观察教师操作到熟练输送操作口令, 从模拟工作过程到实际上机操作, 环环相扣, 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 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1) :1021-1023.

[2]伊正君, 付玉荣.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3) :97-98.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24 846例的医院感染情况。

1.2 方法

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放射学诊断、实验室检查、体温单等, 对医院感染病例、住院天数、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病理学检测、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使用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每年感染病例结果统计

共计调查24 846例, 发生医院感染共414例, 感染发生率为1.67%, 其中2012年为2.13%, 2013年为1.67%, 2014年为1.26%。见表1。

2.2 各科医院感染部位统计

3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414例, 感染发生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手术部位、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皮肤软组织、血液等。感染部位构成比见表2。

2.3 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的414例患者中, 检出病原菌285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148株, 占51.9%;革兰阳性菌69株, 占24.2%;真菌68株, 占23.9%。感染病原学监测结果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住院天数, 并发症的存在与否, 是否进行侵入性操作及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均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1) 。见表4。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率

2012年1月—年12月, 共调查7 748份病历, 感染病例165例, 感染率为2.13%, ;2013年1月—12月, 共调查8 207份病历, 感染病例137例, 感染率为1.67%;2014年1月—12月, 共调查8 891份病历, 感染病例112例, 感染率为1.26%。3年调查病历共计24 846份, 发生医院感染共414例, 感染发生率为1.67%。虽然本次调查的感染率与漏报率都低于国家卫生部的要求, 但与农合医报销住院患者数增加有关。

3.2 感染科室与感染部位分布

本次调查显示, 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内科、胸外泌尿科、心血管内科、骨二 (神经外科) 科;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手术部位、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皮肤软组织、血液等。据分析, 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收住的患者年龄大、病情重、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等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胸外泌尿科与骨二 (神经外科) 科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和侵入性操作等机会明显高于普通科室。因此, 对于感染重点科室要重点监测。

3.3 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测

本次调查的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 革兰阴性菌占51.9%, 其中包括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产酸克雷伯菌、液化沙雷菌;革兰阳性菌占24.2%, 其中包括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呼吸道感染痰培养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为主;手术切口感染分泌物培养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泌尿道感染者尿道液培养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符合近年来病原菌种类的变化趋势。

3.4 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医院感染的414例患者中, 平均住院日<10 d明显高于医院的平均住院日≥10 d的患者, 二者有显著差异 (P<0.01) 。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 在医院人员流动较大, 易发生交叉感染, 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1];又因发生医院感染, 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费用。其次有并发症的患者与无并发症的患者, 发生医院感染也有显著差异 (P<0.01) 。再次侵袭性操作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 对医院感染的发生也有显著差异 (P<0.01) 。最后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医院感染也有显著影响 (P<0.05) 。

3.5 抗生素的使用

本次调查发现, 感染患者病原学检测未超过80%, 使用抗生素凭经验用药, 用药剂量不当、给药间隔及溶媒选用不合理等。滥用抗菌药物的结果是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 甚至产生多药耐药性,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重威胁, 成为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2]。

4 预防对策

4.1 完善感染控制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 重点管理。院感科定期下科室督导检查, 及时发现漏洞, 堵塞感染危险因素造成感染的路径, 降低感染率。

4.2 培训与宣教

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讲座, 普及医院感染防控知识,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与重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配合医院的有关措施。

4.3 严格规范操作

侵袭性操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操作前后注意手卫生的执行, 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4.4 合理使用抗生素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避免无指征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应结合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 通过回顾性分析, 探讨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 就能不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尚秀娟.2006—200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572-2573.

基层医院高血压病临床用药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由本院药房管理系统提供的2012-2013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 包括药物的名称、规格、剂型、使用数量及消耗金额等。

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计算、统计、汇总、排序。计算用药频度 (DDDS) 、限定日费用 (DDC) 、DDD是指药物达到主要治疗目的时, 在成人中使用的平均日剂量, DDDS=用药总量/DDD, DDDS越大, 说明该药具有越大的用药倾向。

结果

常用抗高血压用药金额及排序:抗高血压药的DDDS, 位于前3位依次为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β受体阻断剂, 见表1。

讨论

本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所有的药品都是零差率销售, 且药品几次降价,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的5类用于高血压病治疗的药物有:利尿药、β受体阻断剂, 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1]。由表1可知, 钙通道阻滞剂位于用药频度和金额排序的首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则位于第二位。在WHO中, 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钙通道阻滞剂是其推荐的一线药物, 其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且价格比较合理, 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对不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在原发性高血压或并发稳定性心绞痛的老年患者中比较适宜, 其具有缓和的降压效果, 长期应用不产生耐受性;不影响患者的血脂、血糖、尿酸、电解质, 而且还可以对靶器官损害具有一定的防止作用, 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好。与转换酶抑制剂相比,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够更安全地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不产生干咳不良反应, 能够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减少, 能够重塑高血压的血管, 对左心室肥厚起到逆转的作用, 减少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对远期预后具有改善作用[2]。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作为降压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别是高危高血压患者, 综上所述, 本院抗高血压药处方频度及使用金额前2位分别是CCB、ARB, 与国内外治疗趋势相符, 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 选择使用安全、疗效较好、且价格合理的降压药, 无滥用倾向, 本院抗高血压药应用情况符合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 周炜, 郭小梅.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 2010, 29 (1) :36-39.

基层医院药物性肝炎临床调查分析 篇10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

随着药学工业的不断发展, 大量新、特药的出现及使用, 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药物性肝炎已成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其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本次调查通过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进一步认识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 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加强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并对今后在全国范围内该病的病因学调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或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于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给予药物后, 大多于1周~4周或更长时间出现肝损害的表现; ②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③周围血液内嗜酸粒细胞大于6%;④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⑤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⑥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阴性;⑦偶然再次给药又发生肝损害。具备上述第一条, 再加上其中任何两条均可考虑为药物性肝炎者共92例。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引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拟通过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92例药物性肝炎报告中, 男55例, 女37例;20岁以下12例, 21~60岁66例, 60岁以上14例;年龄15~90岁。

2.2 引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92例药物性肝炎中涉及药品种类有7类31种, 其中以抗微生物药为主45例次 (包括抗结核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18例次、循环系统药16例、抗肿瘤药各13例次, 中药12例次, 详见表1。

注:*部分药物性肝损害疑为两种及以上药物所致

2.3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

调查的92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皮肤巩膜黄染等。详见表2。

2.4 治疗及转归

对普通型的药物性肝炎, 及时停止相应损肝的药物并予以适量的护肝药如易善复治疗, 多可治愈。本次调查的92例药物性肝损害中治愈23例、好转63例、未愈6例、死亡1例, 有效率93.5%。

3讨论

本次调查中, 药物性肝损害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构成比为15.2%。这与老龄患者肝、肾功能减退, 体内药物清除率降低、同时常伴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品种繁多等因素有关, 因此, 老年患者的用药更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密切关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用药情况。

92例药物性肝损害中, 抗微生物药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居首, 占全部药物性肝损害的38.1%, 这与近年来抗微生物药使用频率及用量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药和循环系统药分别占15.2%和13.5%;抗肿瘤药和中药分别占11.0%和10.2%。据报道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且发病率在逐渐增多[1,2]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诊断较困难, 常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美国, 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 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3,4], 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5,6]。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 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率低于国外, 但发病率并不少见。因此, 加强药物性肝损害监测, 同时针对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大量应用, 加强抗感染药应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无指征应用抗感染药物, 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本次调查的药物性肝损害中, 治疗有效率达93.5%, 说明该病早发现及时停止应用损肝的药物并予以护肝治疗, 一般均可治愈。但如病情延误, 达到重症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特别是患者重度黄疸、凝血酶原时间数倍延长, 预后均较恶劣。治疗上以前应用胰岛素加胰高血糖素, 并用血浆和白蛋白治疗, 疗效不很肯定[7]。目前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肝得健、还原型谷胱甘肽, 并用大量血浆、白蛋白等联合治疗, 疗效比原来方法较优, 患者存活的时间较长, 但还是不能完全改写预后。

综上所述, 药物性肝损害由多种因素引发, 医务工作者树立安全用药意识, 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加强药物性肝炎的防治以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颢珠.实用内科学 (下册) .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92-1695.

[2]梁扩寰.消化疾病诊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4-186.

[3]潘国宗 (主译) .胃肠急症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81-403.

[4]王俊红.药物性肝病28例分析.河北医药, 2001, 23:459-460.

[5]张兴荣, 魏立民.药物性肝病概述.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6, 16:134-136.

[6]梁扩寰, 李绍白.肝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50-769.

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 篇11

〔关键词〕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28-02

心脏穿通伤是胸部外伤中的急危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包填塞和失血性休克〔1〕,尤以前者为主。但若能幸存送至医院,及时正确抢救,可挽救患者生命。南部县中仁医院于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8例心脏穿通伤患者,现将急救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例均为心脏穿通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7-45岁,平均31.5岁;17例刀伤(多为刀、匕首、剪等刺伤),1例心外按压时胸骨断端刺穿心室。治疗组11例受伤至送诊时间为30min-180min,平均47.2min;心脏受伤部位:右心室6例,右心房2例,左心房1例,左心室1例,双室穿通伤1例;入院时患者大多全身湿冷、脉搏细弱,8例伴失血性休克,2例神志不清,血压为0mmHg,1例发生心脏骤停;3例合并肺裂伤;5例在术前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4例提示明显心包积液;7例在急诊室行胸片检查,4例提示心影明显增宽。

1.2急救方法

所有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均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和及时剖胸探查术。术中见损伤部位右心室6例,伤口1例为1.0cm,左心室1例,伤口为1.5cm。心包内有不同程度的积血和血凝块,量约200mL-500mL,胸腔内积血量为1200mL-3000mL。有心包填塞症状(Bech三联征)及时行心包穿刺减压后手术,均于心包内手指压住伤口后仅行心腔外壁缝闭裂口,而不行心腔内探查(以前试图探查心内损伤情况均因大量涌血而失败)。经左侧开胸共计6例,右侧3例,剑下2例,靠近冠状动脉的创口用血管下潜行方法缝合。行自体血回收7例。术后均送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监护。

2结果

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均为心脏穿通伤,抢救过程中,死亡3例,死亡原因:1例出血性休克、1例急性心脏压塞,均致中枢性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无效,其余均痊愈,急救成功率为81.8%。

3讨论

心脏损伤绝大多数为开放性胸部损伤,临床将其分为失血性休克型和心包填塞型两种〔2〕,病情危急,多数伤后在现场或来院途中死亡。得不到及时、迅速的手术治疗,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所以准确诊断、及时抢救是关键。初始时因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其它创伤而被忽略,如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外伤性心脏穿通伤及决定紧急就地手术,则是抢救的首要问题。心脏穿通伤具有以下特点:休克与出血量不成正比、多见于右室、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易被合并伤掩盖等特点〔3〕。如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有典型的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伤口处随心跳间断涌出鲜血,应立即确诊为心脏穿通伤。但对于刀刺伤入口小,心脏裂口小或心包填塞不严重,而仅为血胸时,应注意与血气胸鉴别。

基层医院由于缺乏体外循环设备及技术人员,而心脏穿通伤常凶险,入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呼吸停止,不允许转至有条件的大医院,所以探讨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的急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外科医师都认为外伤性心脏穿通伤需紧急开胸手术,此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一旦拟诊心脏穿通伤就应紧急开胸探查,要避免任何延误抢救时机的检查,不能等待休克纠正后再手术。建立大口径静脉扩容通道,快速静脉输血补液,同时准备自体血液回输,以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尽快手术解除心包填塞,修补心脏避免继续大失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根本措施。心包切开后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会立即改善,剪开心包后,创口常呈喷射出血,可快速用指腹按压堵住裂口,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用手指堵住心脏破口的同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并根据心脏裂口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避免行心腔内探查,以免急剧喷血致大出血性休克。对心跳弱或已停止心跳者,应首先施以胸内心脏复跳按压,待心脏复跳后,及时缝合伤口减少继续失血。当有复合伤时,先处理心脏伤,再处理复合伤。手术切口常取左侧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此切口进胸快而简便,显露心脏较满意,尤其对左右心室裂口修复更为合适,需要时可横断胸骨延伸到右侧。如需体外循环可选正中切口,必要时可横断胸骨以利暴露。关于冠状动脉损伤的处理,应视具体的损伤部位和直径大小来决定。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使输液通路通畅,保证术中用药和输血、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濒临死亡或心脏骤停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抢救机会。本组有1例17岁学生,被同学刺伤剑下、斜上入右心室,被老师同学手压伤口,送至急诊科室心跳、呼吸随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心跳、呼吸恢复,急入手术室,手指堵住心脏破口后,清除心包腔积血、输血、输液等,迅速修补心脏破口,抢救成功,无神经系统等功能障碍。术后常规使用心肌营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对于促进创伤恢复,了解心脏受损情况具有一定意义。

4参考文献

1顾恺时主编.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23-525.

2范荣,叶彬,杨帆,等.心脏穿通伤12例的急救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8):65.

3刘维永,易定华,蔡振杰,等.52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3):19.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现状与趋势 篇12

1 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比较晚, 我国大的医院已经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并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但整体发展的还是很慢并且不平稳。至今为止有的基层医院还不是很重视临床药学, 没有主管这方面的药学人员, 医院的药学人员只是单纯的在医院药房工作。

在我国药学人员十分匮乏, 市、县两级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药的观念, 都是以药养医, 与临床医师之间的配合缺乏默契;其次, 各方面的原因阻碍了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药物浓度监测。像我们基层的药学人员只能做的工作就是到药房发药或者是患者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一一做解答, 如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的存储条件等, 药物的不良反应, 直接面向患者的工作几乎没有。

2 临床药学存在的问题

2.1

(1) 从中专到本科的学习中感觉各大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完善, 只是在教室授课没有临床实践。 (2) 基层医院的临床药师的要求是: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 从事药学工作的年限要在2年以上, 能独立工作临床药学工作。 (3) 基层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是药学部和临床科室共同查房、看病例、收集药品的不良反应、讨论病例、书写药历等工作。 (4) 目前我国的各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基本有3~7名的临床药师。可是在二甲县级医院的临床药师2名的人员都未曾达到, 这就需要我们的基层医院提起注意, 临床药师在今后的医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3]。

临床药师工作常常被忽略, 来自多方的制约与阻挠, 让基层医学临床药师工作因各方面支持政策的缺乏, 信任感降低, 难度加大。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十分困难, 尤其是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得临床药师无法对自身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导致很多工作因得不到配合而滞后。

2.3 临床药师服务受到限制。

就目前而言, 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以药品的收入为盈利和补偿医院的各项开支为渠道, 医院得以生存并发展的主要路径就是通过“药养医”, 因此药价高现象普遍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百姓感觉自己买不起药, 也看不起病的原因所在。很多经济不富裕的地区没钱看病的事件时常发生。但是医院也得考虑自己的生存。我国的临床药学服务无收费制度, 给医院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所以医院不开展临床药学服务这项工作只有药物咨询服务[4,5]。这就需要我国的制度要完善, 比如:把药学服务的收费制度列入新农合报销里。这样可以慢慢的让患者接受新兴的医药工作服务。

2.4 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

实验工作是当前我国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 主要是对药物治疗的监测、药动学和药效的研究、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 由于与患者之间沟通机会少, 临床经验匮乏。旧的工作模式与快速发展的医药事业不能同步进行, 也做不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也就没有办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指导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尽早使临床药师发挥作用, 很好的了解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的用药情况。建立与患者的交流和信任, 利用所学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服务模式“以药物”向“患者”转变。 (1) 要以临床替代药房, 将所学知识全部用于服务患者。 (2) 积极参与会诊与查房, 提出对治疗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3) 能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给出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4) 指导护士如何保管药品和正确使用药品。 (5) 做好新药的信息传递。 (6) 提供药物咨询、合理用药知识。

3 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药学毕业的学员大多数都到个个医院的药房工作, 主要是药剂的调配工作, 医院的各级领导对临床药师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

知识是决定发展的方向, 新学科的发展就必须有完整的规定和法律的保护, 才能使他很好的稳步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药学工作者勇于摆脱困难, 努力去发展新的学科。

不过我国的临床药师的医学知识基础不太牢固, 虽然有一部分药师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练, 但是还是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再加上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师工作的不重视, 相关部门的不认可与不支持, 得不到理解和尊重, 种种原因阻碍了临床药师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的医药政策尽快的完善, 重视临床药师的工作有利于医药的快速转型。

4 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 建立和完善药师的管理体制机制, 患者应始终是药学服务的中心点, 要鼓励药学人员深入临床, 学以致用, 对患者治疗以及医院发展发挥药学人员自身角色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很好的为医师把好不合理用药的关卡, 这就是临床药师的作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 临床药师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能做好临床的每一向工作。

4.2 临床药师工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药养医的传统观念在一时直接转变不了。这就是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限制, 临床药师在机制转型中起这很大的作用, 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 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用丰富的药学知识来很好的服务与临床。

基层医院对临床药师没有编制, 没有很好的让临床药师步入临床科室去面向患者服务于患者, 很多工作只是走走形式, 应付检查, 没有深入的开展工作。临床药师的职责没有被明确, 工作制度没落实, 临床药师没有相应的职称津贴待遇和相关的培训方式, 这就阻碍了医药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赵钦玲, 张良明.再谈医院药剂科管理之我见[J].中国药房, 2004, 15 (7) :408-410.

[2]吴晓玲, 老昌辉, 卢梅生.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06, 10 (2) :62-64.

[3]庞晓军.药物信息学的开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5) :309.

[4]陈雪梅.论新时期医院药学的发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6) :95-96.

上一篇:维护体制下一篇:乳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