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医院论文(共9篇)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层医院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有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对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1 社会认知度低,农民参与意识不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基本保险,参保人群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偏低,认识有限,加上以前国家和政府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少,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度偏低。一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识不够,认为保障作用不大,保障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还有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比较繁琐等。这些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更加要求基层医院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让参保农民放心,安心,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满足基本保障,资金难以集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基本的社会保险,它是以医疗互助为基础,实行大病统筹,这就导致其实际收益低于农民的预期。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覆盖面小,层次偏低,内容简单,使得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的长远意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和眼前利益考虑,不会主动参保。这就导致保险资金难以集中,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用好保险资金,尽可能最大化地使参保农民受益。
1.3 政策支持,自愿性突出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在长期基层医疗服务逐渐形成的,是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当今广大农民对医疗保健基本需求,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国家政府反复强调: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不搞强迫命令;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坚持便民利民,真正让农民受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下拨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基层医院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管好用好资金,让国家和农民放心。
2 基层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要保证收支平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保资金,医保资金是否到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中,必须确保每个参保农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参保农民和行政单位作为参保主体不能按规定缴纳合作医疗资金时,医保资金就难以保证,也就难以保障参保农民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在资金使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先收人后支出,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医保资金按时足额上缴,而且可以使医保资金得到保证。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报销比例的高低和范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医保资金缴纳的标准、收入的多少、参保农民的健康状况等,其将直接影响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和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提高参保农民的积极性而降低医保资金的缴纳比例或提高报销比例,这样会导致医保资金入不敷出,最终影响多数参保农民的利益。只有保证良好的收支平衡才能够积极取得群众信赖,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和普及。
2.2 医保资金筹措合理到位
医保资金筹措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也会对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的医保资金筹措对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农民健康状况,深化发展新农合制度意义重大。在实际医保资金筹措工作中,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制定最低筹措标准,以满足参保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限定最高筹措标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保障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只有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新农合政策。
2.3 监督管理科学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一项医疗福利政策,它覆盖广大农村的多数农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要充分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规定依法办事、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参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开公示,欢迎社会监督。对实际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财务管理。同时,各级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科学管理、积极监督、严格检查,保证医保资金使用合法透明、科学有效,以取得人民信任,保障人民权益。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我国基本医疗形式,对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作用重大、影响深远。基层医疗单位作为执行政策的主体,在财务管理上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加强管理、积极行动,公平、公正、公开地执行国家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和发展,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2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基层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 果
2.1一般情况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1 例,其中男142 例,女59例,年龄40-85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1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约为8.0%。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1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72.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8.25%;其他部位感染占0.05%。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9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20 d者16例(80%)。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40~50 岁感染人数为5 例(23.8%),50~60 岁为7例(33.3%),>60 岁者9 例(42.8%)。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 例(57.14%),脑梗死患者6 例(28.58%),其他3 例(14.28%)。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7例进行了吸痰;15例进行了导尿;14例进行了静脉置管。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20 d者约占80%。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局部黏膜或上皮损伤,为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感染机会。故而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 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3例,女4例,年龄19~48岁,平均32岁。均为工作中机械性损伤所致,其中挤压伤45例,切割伤2例。手指缩短长度在0.8~2.5 cm,受伤的手指多为食指和中指。
1.2 解剖
手指掌侧皮肤后侧与背侧,有3条横纹肌,指腹处神经末梢和血管丰富,感觉灵敏。每指均有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2条指背动脉,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于指掌侧与背侧面交界线的前后方,浅静脉多位于指背。
1.3 手术方法
可分为掌侧V-Y推进皮瓣和双侧推进皮瓣,均采用指根阻滞麻醉,指根皮筋止血带止血。患者平卧,受伤手臂外展位,肥皂水刷手、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碘酒、酒精消毒,铺巾。首先,处理手指伤口残端,去除污染严重及失活组织,磨平残端指骨。铺巾,再次进行碘伏、盐水冲洗。
1.3.1 掌侧V-Y皮瓣推进法
于指腹部设计一V形皮瓣切口线,V形的夹角约为45°,V形的两端与创面相连。切开深度要达到深筋膜层,切开后稍加分离,但避免分离时向皮瓣处分离,过多的分离将会使皮瓣出现术后坏死。将皮瓣向创面推进,使创面合拢。先将指端创面进行间断缝合,然后,向近端交替缝合V形两边的伤口。到达皮瓣尖端时,先缝合V形切口的两边,再缝合所遗留伤口,完成V-Y成形术。缝合术后伤口,尽量保持对合平整、紧密,但如果担心Y处缝合过紧影响手指末端血运,可适当放松缝线,伤口经换药后愈合。
1.3.2 双侧V-Y皮瓣推进法
同样进行清创后,于指端两侧设计V形皮瓣,V形的夹角约为30°左右,V形深度与掌侧V-Y皮瓣相同,分离皮瓣要领亦相同,然后将两侧皮瓣向手指残端同时靠拢,先缝合覆盖残端,然后分别缝合两侧V形皮瓣推进后所遗留创口,缝合方法与掌侧V-Y皮瓣术相同。1.3.3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消炎抗感染等基本治疗,与正常伤口处理后相同,术后3d换药,观察血液循环情况,一般转移的皮瓣会有些颜色发白,皮温稍低,可不做特殊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自然好转,术后2周拆线。
2 结果
手术患者总共47例,43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有4例术后出现皮瓣边缘皮肤部分坏死,但经换药后痊愈。术后随访3 个月至1年,皮瓣愈合稳固,外形良好。
3 讨论
手外伤处理过程中,最主要、最难以处理的就是软组织、皮肤的覆盖问题,手外科手术中从来就有“惜皮如金”的说法。手指远端软组织的缺损,有时尽管缺损面积不大,但由于手指皮肤特别是掌侧皮肤的特殊性,常常无法直接缝合,而采用皮瓣修补覆盖。临床工作中有时也用到临指、鱼际等皮瓣方法进行修补,但经济性、手术难度、痊愈时间无法与V-Y皮瓣术相比[2]。同样,锁骨下皮瓣、腹部带蒂皮瓣更是如此,并且术后由于所取皮瓣与手指组织特点不同,术后出现手指末端外形臃肿、难看,有时不得进行第二次整形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手术痛苦、经济压力加大。
手指外伤远端缺损采用局部推进皮瓣术进行修补,术后无需住院,患者经济压力小,术后恢复快,外形好。此次所采集的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未住院治疗,伤口无感染发生。基本上均在1个月后能正常参与、从事原工作。并且手术方法简单,难度不大,1名术者就可完成手术,很适合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8-50.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4
【摘 要】加强供应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供应室医院感染;探讨基层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采取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使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424-01
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包括手术器械和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实行下收下送等工作的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为此,我院于2011年重建了消毒供应室,使消毒供应室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了等级医院评审。现就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浅谈如下:制度管理
1.1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每年对相关制度、流程等进行修订和整改。使人人掌握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1.2科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质检员、区域组长等组成。质控组每月两次不定期抽查,并在科内设一兼职院感监督员和科护士长一起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采取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检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人员管理
2.1科室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区域组长、A级护士等组成。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培训计划,每月进行两次科内消毒灭菌等专科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每月进行一次理论、操作技能测试,建立业务档案,记学分制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与层级晋升挂钩,激发工作人员的进取心,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2消毒供应室应有一套完整的医院保洁运行方法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掌握基础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同时对保洁员进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严格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环境管理
3.1建筑布局合理,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之间设实际屏障,进出各区有缓冲间。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各区域人员相对固定,不得来回穿越。
3.2坚持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工作区每周一次大扫除,专人负责擦拭,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记录在案,每月做好各项监测。物品管理
4.1耗材管理:首先严把质量关,设专人负责入库前检查其卫生许可证及有效期,妥善存放,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安全使用。了解各区耗材使用情况,掌握库存状态,保证及时供应。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由设备管理部门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设专人监管,入库前检查、产品名称、规格、质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妥善存放,定期检查,保证安全使用。建立无菌物品质量追踪登记本,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及时上报并采样送检,不得自行作退货、换货处理。
4.3医疗器械及物品管理:
医疗器械由医院器械科统一采购、管理和维修。供应室设专人负责医疗器械请领和保管,严格使用管理。控制医疗器材的流向和实行分区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区分三类器材,即污染器材、清洁器材和无菌器材,从临床科室收回的所有器械,不论使用与否,均视为污染器械,只能进入消毒供应室去污区,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器械只能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包装,灭菌后经确认合格的物品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和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经高水平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例如湿化瓶、螺纹管、呼吸面罩、压脉带等,干燥后及时包装,存放在专柜或专架上,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定位放置,不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时从清洁物品传递窗发出。质量管理
5.1拟定工作程序及质量标准:健全岗位责任制,各区人员相对固定,对每个工作人员各岗位轮岗3个月,定人定岗,各岗位皆有明确分工,以熟悉各岗位的工作程序,便于督促和检查。同时制定出质量标准,增强质量意识,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质控组每月、护士长每周随机以环境、质量、流程、安全、文件记录、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督导。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形势分析会,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服务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要求进行改进,同时进行效果评价并及时考评改进效果,达到质量保证与持续质量改进。
5.2严把质量监测关:为保证供应室质量有序运转,应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及耗材进行检测与验证,并进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5
1 住院费用控制管理方式
总额预付控制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辅以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是指根据按人头付费方式的理论,统计上年度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补偿比例,预算本年度住院人次和次均补偿费用,结合新农合基金统筹能力、参合人口、物价增长和临床实际等因素,确定预付总额及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标准。预付总额当年结余则次年继续使用,超支则从次年预付总额中扣减并按比例进行处罚;次均住院费用实行“每月考核,超标扣减,年底核算,年度平衡”的方法,根据医疗单位控制效果进行处罚。总额预付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与各级医疗机构协商,纳入新农合服务合同,目的是通过合同制约,引导医疗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纠正医生不良“用药”习惯,控制次均住院费用在规定限额标准以内,力求基金实际支出总额不超出预付总额标准,以此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8年和2009年民乐县新农合统计报表。
2.2 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县、乡医院分类,对2008年、2009年参合农民(正常分娩除外)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和基金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运用EXCEL进行整理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住院率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住院率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上升0.04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1。
3.2 次均住院费用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增长了7.25个百比点,县级医院下降了5.94个百比点,县级以上医院增长了0.30个百比点,见表2。
3.3 实际补偿比例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实际补偿比例增长了1.2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下降了0.1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3。
3.4 基金使用率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基金使用率下降3.8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下降2.5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4。
4 讨论
4.1 因地制宜,探索简便有效的支付方式和管理模式
各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程度不一,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支付方式和管理模式[1]。我县2009年实行总额预付控制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辅以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控制,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基金使用率同比下降,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了基金运行安全。
4.2 总额预付控制能有效地遏制卫生院住院率的不合理增长
住院率不合理增长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补偿制度不合理;二是患者自利驱动;三是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医方诱导住院。2008年7月甘肃省、市新农合政策统一调整,乡级起付线100元,补偿比由60.00%调整为80.00%;县级起付线300元,补偿比由50.00%调整为70.00%。患者在卫生院住院(补偿)治疗自付费用明显低于门诊(不补偿)输液治疗,医方通过诱导住院和延长住院天数等过度医疗获取不正当利益,部分患者亦“小病大养”获取不合理利益,医患双方利益趋同,致使卫生院将门诊输液治疗患者滥收住院,导致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1—3月份住院率异常增长。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补偿)治疗自付费用明显高于门诊(不补偿)输液治疗,医方有诱导住院治疗的意向,而患者愿意门诊治疗,医患双方利益不能趋同,县级医院将门诊治疗患者滥收住院受限,住院率合理增长,见表5和图1。
2009年4月,我们采取总额预付控制,有效地遏制了住院率不合理增长。卫生院住院人次逐月下降,比2008年减少1 776人次,下降了19.20%。县级医院住院人次增长200人,增长了3.00%,见图1。
总额预付对医疗费用有高度的控制力,医疗机构有意扩大病人数是无效的,因此,能有效地遏制住院率不合理增长。但定点医疗机构为了防范基金超支,也可能会有不合理的减少支出的行为,如阻碍病人住院治疗等。因此,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控制住院率合理增长。
4.3 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和延长住院天数等,与医院的管理方式及医生的“不良用药”习惯相关。2009年实行限额管理后,医疗单位通过缩短住院天数和降低日均费用来控制费用增长。县级医院次均住院天数比2008年下降0.29天,卫生院下降1.04天。县级医院日均住院费用下降9元,卫生院增加7元。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引导医疗机构改革管理方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见图2、图3。
目前,新农合试点地区采用住院单病种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是单病种定额付费标准的确定需要翔实的信息作为基础[2],在卫生信息系统尚不发达的地区开展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目前合作医疗管理者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比较准确的测算病种支付费用标准,而病种支付费用标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成本补偿、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的激励以及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3]。我县根据本县实际,用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替代单病种付费方式,对医疗机构进行宏观控制,人性化和合同化双重管理,引导和监管医疗机构对临床科室进行量化管理,做到既要满足患者医疗需求,又要降低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实现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4 总额预付控制使实际补偿比相对下降
实际补偿比是补偿费用同医疗总费用的比值,与起付线、规定补偿比和自费药品比例等相关,反映住院患者的受益程度,能够从医疗费用负担上引导部分患者就近合理就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2008年乡、县两级实际补偿比例上半年分别为50.00%、44.00%,下半年至2009年1—3月份分别上升为68.00%、54.00%(7月份规定补偿比乡级由60.00%提高为80.00%,县级由50.00%提高为70.00%)。2009年4月实行总额预付控制后,实际补偿比逐月下降,乡级从68.00%降为60.00%,县级从54.00%降为44.00%,见图4。
医疗机构在住院统筹基金充足的条件下(没有实行总额预付),实际补偿比在恒定范围(图4),力争患者最大受益,从而对病员进行“价格竞争”;在住院统筹基金限额的条件下(实行总额预付),医院为了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会降低实际补偿比来弥补基金超支,只求患者公平受益。因此,在现阶段,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住院率、疾病谱有所不同;受县域经济条件的限制,就医能力各异。制定补偿比政策时,要根据各地统筹基金承受能力,科学测算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后“因地制宜”制订,不能“全省统一规定”补偿比,致使“县级统筹能力”下降,影响新农合实际运行效果。在住院统筹基金充足,补偿比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自费比例,保证参合患者最大受益,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实际补偿比下降。
4.5 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增长是基金运行安全的根本保证
基金使用率是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实际补偿比的综合反映。2009年基金使用率比2008年下降6.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卫生院住院率下降1.03个百分点,基金使用率下降3.8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39元,基金使用率下降2.50个百分点,见表6。
总额预付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有效地遏制住院率和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基金使用用用率。而基金使用率反映基金运行安全和有效使用的程度。
4.6 住院病人就医流向合理是医疗费用合理增长的基础
基层医院住院人次多而基金使用相对较低,住院病人合理就医能从总体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因此,提高县域医疗水平,引导农民就近就医,合理控制病人流向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措施之一。见图5。
目前,一些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参合农民就近获得费用低廉且能够保证一定质量的医疗服务,致使部分农民转外治疗,不但增加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并且导致医疗费用增长。因此,应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重点是提高低提供能力者的服务能力,使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整体得到发展[3],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摘要:目的 研究民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控制效果,规范医疗服务,保证基金运行安全。方法 对民乐县县内医疗机构2008年、2009年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民乐县2009年实行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后,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有效,实际补偿比相对降低。结论 适宜的费用控制方式能引导医疗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控制住院率和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并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谦.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整体推进农村卫生工作[EB/OL].(2010-01-21)[2010-02-01].http://www.moh.gov.cn.
[2]徐凌忠,张凯.从支付方式演变看我国实行CP-DRG的可行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8):501-503.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6
关键词:三级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 也是位于城中心具有百年历史的唯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 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对城乡基层医院的支援工作, 尤其2009年以来, 医院与所在区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省卫生厅指定帮扶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以帮促建, 有效促进了帮扶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 做法与效果
1.1 职责明确、责任到位
医院高度重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扶持工作, 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其他院领导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负责制, 同时医院主要职能科室如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作为联系人;实行以科室为单位, 1~2个科室负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帮助工作;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对外联络办公室, 专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深入调研, 全面沟通
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单位的设备、人员结构、专科建设、周边人群、社区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同时与其进行多次沟通, 确切了解病人所需、社区所需, 因地制宜, 因科制宜, 有的放矢。
1.3 形式多样, 注重实效
1.3.1 双向转诊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磋商, 专门制定了《双向转诊管理规定》, 明确了上转病人、下转病人的条件, 制定了双向转诊流程;医院还与所在区卫生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沟通, 优化了新农合病人的报销流程。
1.3.2 会诊
医院实行整体合作,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参照科内会诊规范, 即对口科室专门排设对外会诊班, 随叫随到;其他科室会诊参照院内会诊要求, 实行会诊绿色通道, 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帮扶单位解决问题再补办有关手续。
1.3.3 专家门诊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在其设置专家门诊, 排设专家门诊表, 每周2~3次, 由副主任医师职称2年以上的医师进行专家门诊;医院还实行专家门诊电话、网络预约制度, 确保病人及时、有效得到服务。
1.3.4 晋升职称人员支农
医院将卫生支农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聘用必备条件, 对即将晋升主治或副主任医师的医务人员按照“专业划分、对口帮扶”的原则, 在对口支援单位开设专科门诊, 并明确了相关制度及具体工作职责。
1.3.5 业务查房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每周1~2次参与对口单位的业务查房, 对病人尤其是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提出方案, 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针对对口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选择1~2项适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带教, 确保效果。
1.3.6 免费进修、学习
从2004年开始, 我院即开设主要针对初职称医务人员的“晚读”课和针对中级以上的“早读”课, 每季度开展一次主要针对死亡病例讨论的“季读”课, 我们事先发放通知,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单位参加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同时对到我院进修学习的对口单位医务人员实行一对一“导师带徒”制度, 免收进修费用, 并管理严格, 确保学有所成, 学有所长。
通过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有力带动了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处理常见疾病和诊断疑难病例的技术水平, 也带动了支援单位的科室发展, 病人双向转诊率超过同期30%;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本院部分科室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提升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
2 体会
2.1 互助共赢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基础
病人得到实惠, 病人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就诊待遇, 病情重转到大医院实行绿色通道, 确保抢救成功率, 病人进入康复期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降低了医疗费用, 同时我院专家也定期到社区查房, 保证了医疗的连续性和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得到了发展, 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明显得到了提升, 大医院的帮扶, 使更多的病人选择了就近治疗;大医院也得到了发展, 一定程度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康复病人的流转, 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使医院有更多的精力、物力进行重危、疑难病人的诊疗, 做“三级医院该做的事”[1], 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方便快捷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必备条件
医院高度重视支援工作中的方便快捷, 对于社区来本院就诊的病人, 凭社区卫生机构开设的检查单即可直接检查, 检查科室调整作息时间, 设置专窗为其服务;转诊手续方便,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减少中间环节, 避免了社区病人的后顾之忧;会诊服务均实行简易程序, 确保快捷、方便。
2.3 因地制宜、因院制宜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关键
医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及社区需要与对口单位确定了支援科室及适宜推广项目, 如其中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 老年人较多, 就以心血管科、呼吸内科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发展较全面, 就以骨科、神经内科与其结成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希望五官科形成特色专科, 就以五官科与其结成对子;靖江市人民医院因区域内民营医院眼科发展较好, 为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院就以眼科为主与其结成对子, 定期派人指导。
2.4 适应市场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立足点
对口支援是一项公益活动, 但如全面脱离市场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难以维继[2]。以前卫生支农由于实际就诊病人较少, 支农医生得不到锻炼提高, 不愿下去, 针对这一情况, 医院一方面通过专家坐诊, 同时与对口单位一起加强宣传, 通过团队力量扩大影响, 提高了周边居民的就诊率;坚持差异化策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在提高基础专业能力、提高其解决一般疾病和常规疾病的能力, 而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理存在困难的病人则转至大医院进行治疗, 病人康复后再转回治疗, 各司其职,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2.5 制度建设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重要保证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有效的工作, 符合中央文件精神, 但实施过程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因素而容易导致“虎头蛇尾”。医院专门制定了文件, 对支援科室的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人进行了明确, 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明确晋升职称前必须完成卫生支农任务;建立了双向转诊台帐, 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一系列制度建立和实施, 有力推进了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朝阳.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6) :364-365.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7
1 临床资料
(1) 规章制度不健全, 无内镜室消毒灭菌制度、消毒灭菌监测制度、内镜操作规范、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等, 内镜清洗消毒质控检查制度等, 以致从业人员无章可循。
(2) 布局、流程不合理, 清洗消毒、诊疗、贮镜室同在一室, 房屋有限或管理层院感意识淡薄, 布局流程不符合院感控制要求, 造成人为的污染。
(3) 人员及基本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欠缺, 基层医院大都规模小、设施简陋、工作量不饱和, 无专职人员、单独的胃、肠镜清洗槽、专用内镜涮、高压水枪、酶洗剂、干燥机、超声清洗器、消毒、灭菌液监测试纸[1], 没有基本的设备, 更谈不上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基本的洗消程序:酶洗、清洗、消毒、清洗、干燥更无从保证。
(4) 清洗、消毒不彻底, 因内镜管道狭长, 结构复杂, 有活动的旋钮, 闭塞的盲端、尖锐的钳辩、清洗、消毒存在一定的难度[2], 洗刷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若没有慎独精神和一套严格的质控体系、相应设施的保障, 清洗、消毒质量就成为空话。
(5) 胃肠镜及附件数量少, 就诊病人多, 接台操作频繁, 为达到减少病人等候时间, 只有人为地缩短清洗、消毒、灭菌时间[3], 如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 胃肠镜浸泡达不到10min, 支气管镜浸泡达不到20min,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大打折扣, 如活检钳无周转基数或数量少, 若浸泡灭菌, 要达到浸泡10小时灭菌就是空话。
(6) 忽视对相关胃肠镜之外的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如引流管、内镜四槽, 泠光源机器表面, 贮水槽, 治疗车表面。若不及时清洁、消毒导致环境贮源潜藏病原菌机会增多。
(7) 参加内镜规范培训少, 知识老化, 内镜从业人员对卫生部已出台《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不了解, 未参加专业的培训, 未及时更新医院感染新知识、新观念, 对消毒剂知识掌握不全、浸泡消毒时间不够、消毒液浓度监测未有落实等。
(8) 职业安全防护不到位, 对内镜室职业安全危害性认识不足, 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 无相应的防护设施, 如防水围裙、袖套等, 诊疗室通风效果欠佳, 密闭、阴暗潮湿, 戊二醛消毒液浓度>0.05ppm, (国外最新规定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5ppm, ) 使用浓度的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轻度刺激性, 少数人可产生皮炎和过敏[5]。气味浓度大, 消毒液未及时加盖等。
2 对策
(1) 建章立制, 健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各级医院, 不论规模大小, 均要以卫生部出台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为基础,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落实本院制定的内镜操作规程。
(2) 强化三级管理网络, 院感管理委员会、院感科、科控感小组三级管理职责明确, 科室自查、院感科督查、院感管理委员会落实质量控制奖罚。建立科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实施干预措施。
(3) 强化院领导院感控制意识, 利用院周会、院务会向院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讲解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 结合国内当前形势, 生动形象上好领导的思想课, 提高院领导对院感工作的认识, 增加对胃肠镜室人员、设备、场地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扶持。
(4) 加强培训, 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让全院工作人员认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对内镜室从业人员重在解读卫生部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的构造、保养、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的消毒, 手卫生规范的落实, 各种监测方法等。
(5) 完善布局及流程, 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应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根据医院条件应满足基本的院感控制要求, 对不合理的布局及流程应及时改建及调整, 做到功能流程合理, 洁污分开, 通风良好。
(6) 合理安排诊疗人次, 根据每个医院内镜的基数, 有计划的安排内镜诊疗人次。
(7) 建立科学的院感监测体系, 常规做好消毒液、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内镜室物体表面消毒每天1次, 消毒液浓度监测每天1次, 内镜消毒效果监测每季1次。灭菌内镜每月1次, 掌握消毒、灭菌标准, 消毒后内镜每季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细菌数应<20CFU/件, 灭菌后内镜及活检钳每月生物学检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对不合格项目要查找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并在实施后再监测, 直到合格为止。
(8)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 管理层要大力改善内镜室工作条件, 从业人员操作时要作好标准预防, 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 房间应注意开窗、通风、安装换气设备、戊二醛消毒液要及时加盖、尽量选用替代戊二醛的其它高效消毒剂, 医院建立完善的职工安全保障体系[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4) .
[2]黄靖雄.软式内镜的再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3~655.
[3]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3~425.
[4]许慧琼, 潘晓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 :31.
基层医院消毒管理分析 篇8
基层医院是疫源地, 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 因此, 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无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 因此, 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1]。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消毒是切断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基层医院的空气质量、医疗器械的消毒措施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2], 为此现将我县级一所医院的消毒工作进行监测分析, 分析不足, 以达到完善的效果。
1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医院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点科室的消毒管理不规范。检验科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工作时不着工作帽、口罩、工作衣不干净。治疗室清洁区污染区不分, 有的重点科室没有洗手或消毒设施。治疗室、处置室未进行相对的洁污分区, 物品存放时消毒物品和一般物品混放。手术室术前洗手不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擅自减少洗手环节。
2消毒方法
2.1 根据作用选择
灭菌法包括热力、EO、戊二醛、过氧乙酸;高效消毒法包括紫外线、氯制剂、臭氧;中效消毒法包括碘、醇、酚类消毒剂;低效消毒法包括单链季胺盐、双胍类。
2.2 根据污染程度选择
凡是高度危险性的物品, 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凡是中度危险性的物品, 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 可选用高、中效消毒法;凡是低度危险性的物品, 一般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仅在特殊情况下, 如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后, 必须针对污染微生物的性质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2.3 病区消毒
病区的消毒包括病区的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使用物品的消毒, 运载患者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的消毒, 手术器械的消毒, 口腔科消毒, 医护人员的手消毒, 污水的处理, 患者尸体的处理, 终末消毒等。
3消毒管理具体方法
3.1 基层医院室内空气消毒
医院空气消毒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定期消毒的有ICU病房、隔离病房、放射科机房、病区值班室、更衣室、配餐食、患者电梯间、门诊候诊室、病区走廊及其他非典型肺炎患者所涉及的区域。空气净化机采用科学的三级净化消毒的原理 (预过滤, 高效过滤, 活性碳吸附) , 可以净化空气使室内空气达到洁净清晰。可以在有人的状态下持续进行消毒, 空气中的菌落数随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空气消毒器械, 特别适用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导管室、新生儿监护室、血透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消毒, 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能起到重要作用[3]。可选择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剂熏蒸或喷雾消毒。另外,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注意病房的通风, 特别是自然风的通风对流, 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
3.2 医护人员手消毒
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后应立即进行卫生手消毒, 以防止因医护人员的手造成交叉感染。外科手消毒采用刷洗手臂法, 在用肥皂流动水洗手的基础上, 取无菌小刷蘸取洗手液涂擦手、臂, 两手交替刷, 刷约2min, 丢弃小刷, 以无菌水冲洗干净后, 另取无菌刷蘸取洗手液刷手、臂2min, 无菌水冲净后待干, 或取无菌擦手巾擦干。将胍类 (氯己定等) —醇类 (异丙醇或乙醇等) 消毒液3~5ml涂擦于手和前臂, 约1min即干, 然后戴上灭菌手套。
4对策
经过对我基层医院的监测探索, 基层医院的消毒管理必须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做起, 包括对患者的极端负责精神和提高医院消毒的技术水平[4]。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 加强院内空气消毒, 保证医院消毒灭菌质量, 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S].
[2]王文清.消毒管理办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 1992, 9 (2) :112.
[3]段兰芳.护理人员手清洁消毒及效果监测[J].1998, 8 (4) :234.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 篇9
1 危险因素
1.1 科室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1.1 科室布局不合理
诊断室只有1间, 手术治疗检查台1张, 治疗、器械清洗、检查及小手术均在一间房间进行, 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1.2.1 科室人员配备不当
现有医生2名, 护士2名及卫生员1名, 护士休假及繁忙时段卫生员承担了部分护士工作, 造成打包不合理、消毒不合格, 存在隐患。另外眼科门诊护士还承担了配镜的工作, 工作量大, 且均为受照顾的年老护士, 眼科器械精细, 易造成清洗不彻底。
1.2.3 硬件设备投入不够
眼科器械种类繁多, 且均价格昂贵, 用量较大的医疗器械添置数量不够, 造成消毒不及时, 不达标, 易引起交叉感染。眼科器械均精细小巧, 没有专门的清洗设施和设备。医生诊疗使用后血液、分泌物易积聚于器械缝隙造成消毒不彻底, 成为医院感染源之一。基层医院在现有条件下, 科室器械还不能够完全集中供应室消毒灭菌, 也是眼科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1.2.4 消毒隔离制度不严
眼科医务人员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工作人员操作时不戴手套, 接触病人前后不认真洗手, 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工具。给病人操作前后仅靠戊二醛浸泡灭菌, 再用灭菌用水冲洗后使用, 与医院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中眼科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要求有一定距离。
1.2.5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医生对抗菌药物认识不足, 认为预防性抗菌药物可以防止眼部感染。
1.2 眼部治疗中存在危险因素
眼科门诊存在几种高危传染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眼部诊疗器械直接与病人黏膜接触, 易受血液等分泌物污染。眼科门诊器械采用戊二醛浸泡灭菌方式, 易致病原微生物消毒灭菌不彻底。
2 控制措施
2.1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 争取医院领导对眼科门诊的重视, 加强对眼科设备器械的投入, 改造眼科门诊诊疗室与治疗室、小手术室, 分为独立小间。增加护士配置, 添加必需的清洗设备, 按实际诊疗人数添加眼科诊疗器械。 (2) 完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特别针对眼科门诊的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制度及工作流程。 (3) 组织眼科门诊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操作、隔离知识、器械清洗消毒、标准预防等知识培训, 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4) 加强环境消毒, 治疗室、诊疗室、小手术间、工作人员休息室分开, 有独立的器械清洗及消毒室。操作台、眼压计、眼底镜等表面用后用95%乙醇擦拭消毒, 地面采用0.05%“84”湿式清洁。 (5) 做好监测, 医院感染科每个月对科室环境、器械物表、消毒液、医务人员手指、无菌物品进行检测, 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并责令分析整改。 (6) 规范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细化工作流程。眼科医疗器械由供应室集中消毒灭菌。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要求, 用后器械按照初消毒—清洁—消毒灭菌程序进行[1]。 (7) 医院对眼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专项检查, 减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2.2 眼科感染控制措施
(1) 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2) 保持室内清洁, 每天操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 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戴防护镜。 (4) 为防止附着在器械上的体液、血液等有机物干结, 使用后器械立即浸泡在放有多酶清洗剂的防污容器中保湿处理, 配制好的多酶清洗剂不得重复使用[2]。 (5) 凡接触病人眼部伤口和分泌物的器械 (如眼部刮匙、探针、开睑器、冲洗针、泪点扩张器等) 用后均应灭菌。 (6) 为眼科门诊配备1台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 如使用化学灭菌剂, 每日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 (7) 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及时间, 启封后使用时间应小于24h, 尽量使用小包装。 (8) 用后的敷料等医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感染性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密封运送, 无害化处理。
3 小结
眼部结构复杂而脆弱, 抵抗力差, 极易感染[3]。做好眼科门诊器械消毒及专科医院感染控制是杜绝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找出眼科门诊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 提出控制措施, 加强眼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使眼科门诊走上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摘要:分析基层医院眼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找出眼科门诊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 提出控制措施, 加强眼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使眼科门诊走上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关键词:眼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胡小燕, 胡燕芬.基层医院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91.
[2]丁平连, 张学敏, 黄仙桃, 等.耳鼻喉科器械的消毒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4) :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