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2024-10-02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通用10篇)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1

三十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全面铺开的承载着大国民主建构的村民自治制度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开始,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就开始蓬勃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增强了民主自治意识,提升了民主意识,从理论上和相当程度的实践上让农民实现了真正的当家自主。

一、走入困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但在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部分村庄也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其中首要问题就是村委会和农村党支部之间的矛盾,即“两委”的矛盾。1998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享有管理村务的一切权力,同时还规定: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这种规定虽然在总体思路上无可厚非,但是却为“两委”的矛盾埋下了制度安排上的根源。在实际操作上,这种矛盾体现在多方面:一、村委会和党支部关系不明确,很多地方出现“以党代政”、“党政合一”的情况。二、村委会与党支部斗争激烈,争做“一把手”。三、村委会和党支部互相推诿责任和村中事务,造成当地管理松弛,社会秩序混乱。其次,基层组织的选举中贿选或者暴力干涉等有悖民主精神和自治精髓的行为频现。再次,农村宗族势力和利益集团对农村自治的挑战和威胁。此外,很多农民的自治意识、参政意识以及民主意识淡薄,思想意识落后,对村委会选举等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部分农村干部受“官本位”以及“当官发财”的传统思想影响严重,权力寻租现象严重。

这种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都不约而同的导致一个无序的、无效的农村社会管理局面。

二、美国城市经理与走出困境的设想

我们首先把农村自治的实施状况粗略地分成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对于自治制度实行很顺利、农民参政意识高涨的村庄,继续稳步推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对于自治制度实施较顺行,农民参政意识正在萌生的村庄,可以尝试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途径探索新思路。第三、对于自治制度实施不顺利,农民参政意识淡薄的村庄,应该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思路,以期尽快走出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更多地是从制度层面上赋予其民主价值和民主实践的基本通则,它更多地关乎价值理性,即民主制度本身的构建,而忽视了其工具意义,即运用它能否在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管理农村。

基于以上几个层次的考虑,笔者认为,大胆引进美国的城市经理制或许是把农村从基层民主自治的问题困境带出的有益探索之一,其鲜明的企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管理特色可能是解决农村自治有效性问题的良策之一。

美国城市经理制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时期。它主要效仿当时成功的大企业管理体制——董事会经理制。城市议会即相当于企业董事会,城市经理即相当于企业的经理,并且通常是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专家。其实施要点是,首先由民选产生市议会(通常是5—9名),市长是议会中一员,不享有超出其他议员的权力,仅是名誉职务。市议会产生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市经理并将所有行政管理权赋予城市经理,城市经理由市议会任免,向议会负责,由议会视其政绩确定其任期。

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主要在以上自治制度的实施状况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大胆尝试,可以考虑在第二个层次中适当借鉴。二、它只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上在实践层面的补充,实际操作坚持以国家相关规定和制度安排为最根本依据。三、各地应因地制宜,切不可其生搬硬套。四、最初尝试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要通过不断的修正和调整。其具体实践说明如下:

第一,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村委会成员中得票最多的委员任村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只是名誉职务,只是村委会的名义上的代表,不享有特权。由选举产生的村委会面向社会招聘村庄经理,赋予村庄经理管理本村庄的权力同时对村委会负责,其薪酬和任期由村委会根据其业绩决定,村庄经理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由他任命管理人员负责村委会下设各部门的工作,有些村庄事务简单可直接由村庄经理直辖一切村务。村庄经理与村委会相互制约,各司其职。

第二,理顺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理顺二者关系也就是要正确理解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之间的关系。党支部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功能应立足于代表绝大多数村民的意志和利益间接管理村内事务,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强化其对村委会和村庄经理的有效监督,工作重点应放在协调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而不是执行。

第三,村委会委员的选举方式也应尝试仿效城市经理制,谨慎采用在一村之中采用海选的方式,笔者认为海选的方式更容易受宗族势力和贿选等行为影响。

第三,开办面向普通农民和村庄经理及工作人员的两类培训班。面向普通农民的培训班着重在于提高村民的政治意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致富能力等。面村庄经理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和道德品行上。力求给农民和农村干部都来一次“精神革命”。培训班的工作纳入村庄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这可以保证这种培训形式的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四,村庄经理还应积极地、有选择地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村事务的管理上。借鉴不断创立的新的政治技术,力求高效完成管理工作。

对于第三层次的村庄来说,这种实践相比以前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首先,这种设置和安排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经理制更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化管理原则,他可以把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经验带到农村的社会事务管理中。村庄经理与原来的村主任不同,村庄经理相对于村委会来说,他只是一名“雇员”,村委会随时可以宣布解雇这位不称职的员工。而原来村委会主任则不同,在现实操作中,村委会不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村主任,村主任极易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凌驾于村委会之上或者怠慢管理工作的情况,而这两种情况都削弱村务管理的有效性;村庄经理只对村委会负责受其监督,而民选的村支书往往在私利的驱使下热衷于同上级党委和政府或者同级党支部书记打好关系,忽视绝大多数的村民利益。

其次,主张党支部对村内事务实行间接管理,并不是在排挤党的领导,相反是在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基层组织从村内的繁杂琐碎的事务解放出来,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发展的大局,全面规划农村工作。它不仅理顺了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还有效地加强党在基层的组织力量,增强了村庄经理处理好村庄事务的现实可能性。

再次,经理制可以有效地打破地方宗族势力对村委会的垄断和控制。这种打破首先是在村委会委员的选举上,即使大的家族在村委会占据了委员的多数席位,但是具体的事务处理是由招聘而来的村庄经理具体实施,由某个占多数的大家族实力不可能频繁的更换村庄经理。其次,掌握村务管理权的是公开招聘的经理人员,宗族势力难以深入这种企业化的模式中。

这种探索的实质在于力图借现代企业管理的利剑来斩除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中种种弊病,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管理过程会更加关注本地区的发展和本地居民的生活,这是最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蓬勃发展、公共管理新理念的出现、企业管理理念的普及,城市经理制得以确立。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可以大胆地标新立异,大胆地进行试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满足广大农村的发展需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断出现的问题日益把农村的自治实践带入“死胡同”,在新形势下积极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美国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新途径、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问题,美国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美国城市经理制的初步确》,《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2]邱吉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首要矛盾解析》,《理论界》,2005年11月。

[3]张慧寅、王彦东:《浅析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法制与社会》,2009年8月。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2

镇龙乡位于横县北部山区乡,是壮族之乡,是革命老区乡,距县城50公里,离南梧高速公路校椅路口约28公里,与宾阳贵港两县市相邻和石塘、校椅、云表交接。全乡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18940人,内辖11个村(居)委会,83个自然屯。有党支部17个,共有党员365名。耕地面积11190亩(其中:水田9840亩,畲地1350亩),有林面积23.5万亩,木材蓄积量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2%,是横县主要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镇龙乡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不断完善,村民自治领域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一、抓好村、屯办公楼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础。从1998年以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重点抓好村委办公楼的建设,全乡11个村委,掀起了建设村办公楼的热潮,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筹集一点,上级补助一点,村集体开支一点,到2001年,全乡各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了一栋6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之后,不断扩建,到现在,各村的办公楼120平方米以上,实现的村民自治有场所。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各自然屯也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屯办公室,据统计,全乡83个自然屯,有21个有屯办公室。

二、抓好组织和队伍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关键。从1995年村改委 1

之后,至 2011年已是第六届,今年按照《村民自治法》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差额、竞争”原则,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两委”班子成员。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一次性成功选举产生支书、主任各11人,副支书、副主任各11人,委员66人,其中支书主任一肩挑3人,“两委”交叉任职25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届年轻2.9岁;大专文化以上3人,高中(中专)文化36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无论是从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还是能力水平上都得到了全面优化,真真正正选出了百姓满意,党委政府放心,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不出事的村干部,巩固了基层政权组织。可以说,村两委班子好与差,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质量。

三、抓好制度建设和村民教育,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一是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重点制订了《村规民约》,由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每一个村民都有约束力,谁违犯《村规民约》,由村两委领导小组依约执行。通过制度建设,既体现了民主管理,也增加了村民执行政策、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目前,各村委会凡涉及村民利益和集体经济利益的问题,除必须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外,都要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里发展规划、经济建设、公益事业、财务开支、创办企业等都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得到充分落实。二是我乡以村民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村民终身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村党校、村级文化室的作用,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实施远程教育,建设一批农村书屋,实现图书10000册,为群众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村组,广泛宣传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新精神、政策,并协调做好县文工团、县电影公司做好演出工作,现在百场电影进乡村在我乡进行中。我乡每年还开展文体活动,篮球赛、山歌赛等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我乡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成立了村组理事会(经联社机构)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积极行动,使结婚比俭朴不比嫁妆、子女重养父母不重葬事以及抵制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在我乡初步形成。以“致富户、守法户、计生户”为内容,在全乡农村广泛开展活动。

四、抓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村民自治的保障。我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践行科学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打造林业强乡,构建和谐镇龙,加大新农村建设,实现民富乡强” 为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乡加大农业生产发展力度,实现粮食丰收,大力发展甘蔗和蘑菇生产,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亩和3万平方尺以上。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继续抓好无公害蜂蜜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养蜂业,全乡养蜂达5000箱。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山上大棚养鸡,以米田可、六昌、那旭村为重点,巩固发展100万羽以上,同时抓好本地土鸡、土鸭、土鹅、生猪等家禽家畜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植树造林,为绿水青山添砖加瓦,稳步发展松木、杉木等多种林木,全乡有林面积达27万亩,人均有林地15亩。我们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健全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治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乡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一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们将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村民自治模式,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建设新和谐镇龙而奋斗。

农村民主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3

在新农村建设中,像该县这样搞形式主义,甚至用强迫农民“致富”的现象绝非个案。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村民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要防范这些搞形式主义、搞政绩工程的现象,核心就是必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然而,从这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农民根本就没有成为主体,而是地方政府政绩工程牺牲的对象,为了外表的光鲜,农民却通行不便甚至背负债务。

农民在一些地方没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跟我们这些年在一些地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推进的不力有很大关系。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是为“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该法还特别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从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农村民主自治消极,或者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压制村民自荐的候选人,用行政权力干扰选举,甚至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干涉村民自治事务。近些年来,农村民主自治在一些地方处于停滞状态,村委会只能听命于乡镇政府或者无力抵制地方政府干涉自治事务的行政命令,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可以违反村民的意愿借助于行政命令长驱直入村民自治事务、可以无视农民为形式主义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作祟,但其核心在于村民民主自治建设推进不力,“管理民主”没有作为核心内容,村民与村民的自治组织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要防范新农村建设中形式主义,要为形式主义纠偏,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主自治,只有健全农村民主自治,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地方政府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不让形式主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泛滥。

浅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基层自治组织,腐败,政治,职能

一、村民自治组织概述

何谓村民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村组法”) 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此应分为两部分理解, 第一, 村民自治。所谓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第二, 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一级政府, 而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由于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事务自治所享有权力的高度集中, 使得农村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它的的腐败折射出这种基层民主并没有从制度层面上对村官腐败予以有效制约, 同时也反应出社会主义法制在农村基层仍需加大建设力度。【1】

二、村民自治组织腐败问题根源

(一) 乡镇政府、村支部行使职能界定不清

我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 乡镇政府对于村委会仅有指导职责, 对于村民自治事务不能参与。由于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交叉, 再加上对于“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的职责理解错误, 导致政府在涉及农村自治事务时过于放松, 指导监管流于形式。村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对于农村基层事务有着不可否认的领导权。但是“村组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支部与村委会职能的冲突, 使得双方在处理基层事务时互相推诿, 村支部不能对村委会形成有效监督与领导。

(二) 村民法律意识薄弱, 政治冷漠化

政治冷漠是公民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即不参与政治生活, 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2】在基层事务中, 村民往往对于基层民主制度认识不足, 民主意识不够, 对基层民主产生消极态度。这表现在行使选举权时缺乏积极性, 对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表现冷淡, 对于干部监督不到位, 对于干部自行决断村中的重大事务也置若罔闻等方面。而正是这种政治的冷漠化, 造成村委会在执行农村自治事务时往往独断专行,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没有通过村民会议来决定。【3】即使村委会滥用权利, 也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 容易滋生腐败。

(三) 地方宗族势力干涉农村自治事务, 阻碍基层民主政治

在部分农村地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方宗族势力较为突出, 甚至会影响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权和经济权。【4】这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组织干部的选举上。地方宗族势力从其利益出发选择干部, 这部分干部也更多的考虑宗族势力的利益, 两者相互利用, 扰乱基层自治, 滋生腐败。

村民自治组织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向前, 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解决好村民自治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是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需要。

三、村民自治组织腐败防范对策

(一) 协调乡镇政府、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 明确职能界限

首先, 要理清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根据法律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虽然不是政权机关, 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 但他是与政权机关密切联系的。对于乡镇政府的的指导监督职能, 在涉及土地、房屋等村民财产利益以及村级财务时, 可以给予乡镇政府更大的监督权力。但是这种监督必须建立在不干涉具体事务的基础上, 即监督而不插手,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村民自治, 又能保证村民自治符合法治, 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5】

其次, 应明确村党组织的领导职责。村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承担着对乡村的政治领导职责。村党组织应该在法律制度范围内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活动, 充分协调与村委会的关系, 把主要精力放在贯彻党的领导、路线、方针, 应从大量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避免行政化的倾向, 引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搞好本村各项工作。【6】

(二) 普法下乡, 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促进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广大农村, 村民以及村干部法律意识仍然很低。笔者认为, 在继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之后, 我们应该大力推行法律下乡, 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加强村民法制宣传。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 开展法律知识解答, 同三下乡相结合, 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戏剧、歌曲中, 培养村民的监督意识。第二, 开展村干部法律知识培训。村干部可以进行法律讲座, 让村干部在行使村民自治权利的同时符合法律的要求。当前农村出现的村干部腐败现象, 很多是缘于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低。因此, 要想遏制村民自治组织腐败现象高发, 防止村干部腐败, 必须提高村干部的法制意识。

(三) 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 减少地方宗族势力对村干部选用的影响

目前, 村委会选举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地方宗族势力的操纵, 导致村干部素质及能力难以保证, 易出现村干部腐败问题。因此, 减少地方宗族势力的影响, 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 让村委会选举按照合法程序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首先选举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和简化, 对未经正当程序选举村干部的行为确定无效。其次, 选举宣传工作要到位, 要继续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法规深入人心, 才能让农村群众珍惜自己选举权利。再次, 换届选举前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审计。通过考核、审计, 筛选出能力强, 素质高的村干部, 避免将一些不能胜任村委职位的干部选上去。最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对于违反村委会组织法的行为, 应明确的规定违反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受到的处罚。【7】加强村干部贪污腐败的刑事立法, 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在刑法中规定相应的刑责。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的进步, 基层民主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而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但关系到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更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但是这一问题其复杂, 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 共同解决。只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 并坚持其基本原则, 保证村民民主自治, 才能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克服村民自治组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让村民自治沿着法治的轨道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贾芳芳高度重视农村“两委”集体腐败问题[OL]法制网, 2011.3.7

[2]陈幼华高度重视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冷漠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7.第1期

[3]张义纯法治视角下村民政治冷漠原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李民昌农村宗族势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OL]人民网, 2006.7.4

[5]黄继艺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的角色职能定位[J]桂海论丛, 2004.S2期

[6]李夫宝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出路[OL]东方法治, 2009.7.21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5

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矛盾、密切干群关系、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村级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近年来,我县制定下发了《村级组织“两优三强”运行机制实施办法》,《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同时,探索实施了村干部双述双评和辞职歇职制度、村务党务点题公开制度、村级财务委托乡镇代理制度,以及“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创业承诺机制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村务管理,为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促进了村级组织的规范运行。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村级民主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与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在群众层面,尽管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但一些群众的理性民主意识仍比较薄弱,他们往往把民主权利作为家族、宗派或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如在本次换届选举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罢选”,即有些党员群众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人选不上来,就通过个人或串联一班人采取躲、逃的形式,想造成法定人数不够,致使选举无法进行。同时,在公私面前,往往是受益村民愿意办,不受益村民不愿办,致使有些事议而不决。在村干部层面,有些村干部对民主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主

1政治建设的各项内容。特别是部分村干部主动联系群众较少,对群众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对群众反映和诉求能推就推,不及时解决;有些村委会成员自认为是由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对村党组织的领导抱抵触情绪。在乡镇层面,部分乡镇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加强村级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上存在认识偏差,对基层干部群众在民主管理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引导缺乏力度,在村干部管理上重使用轻培养,在选举和发展党员工作上重程序轻引导把关,教育培训舍不得投入,致使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2、制度执行不力与全面提高民主水平的新目标不相适应。我县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总体上比较健全,但在贯彻落实上存在欠到位的现象。从决策环节来看,各村虽然都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虽然制定了农村党员议事制度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但部分村坚持不够。加上,有些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等因素,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有困难,出现重大村务未交村民公决,而是由村两委决策代替民主决策,由少数几个村干部说了算,致使村民代表会议形同虚设。从监管环节来看,突出的问题是村级财务监督问题。当前村务公开是一种很好的监督形式,但存在群众难以监督到位的问题。如当前村级财务普遍采用流水账形式公开,公开内容比较笼统,村民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单项开支情况不清。部分乡镇对村干部存在重讲和气、轻监管的现象较严重,对村干部的有些不足和问题没有及时指出,甚至采取迁就、包容的态度,如有些乡镇会计代理中心只起到“记帐员”的作用,致使村干部的不合理开支一经乡镇记帐报销变成了合理开支;在本次换届中,还发现有个村自2005年以来没有公开过财务。

3、村级财力不足与群众对干部干事创业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据统计,全县无集体经营收入“空壳村” 213个,占77%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村负债运行。村级财力不足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制约,导致了村党支部凝聚力下降,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强,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村干部和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是“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选举机制的深入人心,以及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健全完善,特别是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的落实,村民对村干部的行为越来越关注,在干事创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干部想干事,但无经济实力,举债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二、对策建议

1、以完善村务公开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村级民主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好点题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要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为重点,细化界定村级重大事项范围,完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扩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解决执行中的调整、完善问题,并对造成重大失误的,严格实行失误责任追究。要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建立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以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提高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是推进村级

民主管理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培训,人人受训”的原则,加强干部集中轮训力度,帮助正确理解扩大基层民主的内容和方法,自觉摆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从而积极投身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二是要加强对村民和村民代表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和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强化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意识,教育农民要遵纪守法,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3、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民主监督。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一是要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根据省、市统一要求,本次村级组织换届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换届。由于村务监督委员会拥有对村务、党务和财务的监督权,是制衡村书记和村主任重要力量。但关键在于规范运行机制,引导好发挥作用,既要让监督委员会真正参与规范高效决策,又要向群众做好决策的解释说明工作。二是要完善干部绩效考评机制。要科学评价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和行为规范,切实用好村干部辞职、歇职等制度,通过每年组织两次民主评议活动和届末双述双评工作,对评议不合格的村干部,及时按照辞职、歇职等制度或村委会组织法有关规定作出职务终止处理。三是要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监督管理。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双百结对工程”和县领导联系重点村制度,探索实行“科局长兼职指导员”制度等,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党建,变单纯“输血”向“造血”转化,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要严格执行农村“三资”管理

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研究 篇6

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作为一种乡村治理模式, 其实质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整合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结构为目标, 是按照民主理念设计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制度, 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广发关注。

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基层民主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比较低

当前, 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比较低, 往往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过分强调按照经验和常识去解决农村问题。然而, 随着农村的社会经济不断变化, 出现了一系列新型问题, 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我们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基层工作人员仍然采用家长式的工作作风, 缺乏民主意识, 仍然按照过去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有的基层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交流方式, 不注重自身言行举止, 工作缺乏组织性、纪律性, 缺乏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这些年, 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工作, 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如“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但是,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 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大多数农村的桥梁、道路、公共卫生等基础实施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学龄儿童减少, 大批学龄儿童去城市上学, 导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等, 这些基础设施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3. 农村基层组织权威性下降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以及农业税、宅基地审批权、乡镇财权等由上级统一管理之后, 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使农村基层组织成了上级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传声筒, 农民对农村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农民的自主性大大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权威性大大降低。这也就意味着, 农村基层组织无法再通过传统手段来制约农民, 必须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服务, 才能维护自身权威。

4. 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建设落后

当前, 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建设十分落后, 部分地区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自身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 干预农村基层政权, 强选、贿选等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家长意识十分严重, 干预农村基层选举, 直接插手人事安排;部分农村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 互相推诿, 不能及时解决农民的困难和问题, 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还有的甚至私自侵吞共有财产等, 民主建设十分落后。

二、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对策分析

正是因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促使人们积极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进入21世纪, 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 我们发现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 农民的政治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 公平正义得不到保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各个部门职能, 理顺农村基层组织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

2.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工作人员, 尤其是农村干部的素质。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也要在行动上予以落实, 在充分了解地方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根据农村工作人员素质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合实际的长期和短期培训计划,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农村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强调民主的重要性, 同时, 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村官, 为农村基层民主提供新鲜血液。

3.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权威性

我们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权威性, 确保各项工作依法运行。及时了解农民困难, 帮助农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农民之间产生的经济问题, 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解决相应问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 提高基层组织权威性。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为农村基层民主带来严重挑战, 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 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基层组织权威性, 促进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行, 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调查研究指出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相应对策, 以期能促进中国特色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问题,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蔺波.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及建议[J].学术交流, 2011, (1) :67-70.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7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的变“质”发展 篇8

关键词:基层民主,宗族势力,村民自治,村民会议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13亿人口中, 有将近8亿农民, 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 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也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村委会组织法》, 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进入了法制化轨道。这一过程刚开始被称之为村民自治, 从1988年6月起在全国推行, 到1992年全国各地都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 其中20个省、市、自治区制定并实施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细则。特别是199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通过并实施以来, 以“海选”村委会为突破口的村民自治制度迅速发展。这就拉开了村民自治的发动、推进、深化和提升的历程。

村民自治制度和由此引发的被称之为“草根民主”的农村基层民主在我国农村实施已有20年的历史, 在此背景下, 中国以村民自治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运动实践成绩巨大。而村民自治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直接民主, 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素质, 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所以, 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但是,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 在过去暴露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起来, 一个是宗族势力的影响, 一个是村民自治及其职能的异化。

一、基层民主的含义

这里的基层并不指民主的高级和低级之分, 而是借用了我国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的等级划分, 它是指社会组织的最低层次。基层组织管理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直接性管理即直接面对人民群众, 直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我国, 基层组织应当包括县、城市的区、不设区的市的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农村基层主要包括:县、乡、村三级党组织, 县乡两级政府机构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以及代表各方面群众利益的社会团体。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中的村党组织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二、现实中农村基层民主变“质”发展的两大问题

(一) 宗族势力对基层民主的影响

宗族势力的影响。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 20世纪初, 因社会变迁, 宗族受到功能性的遏制。而在20世纪80年代, 国家推行村民自治, 触发了宗族功能的复苏。一些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的村委会选举实际上形成了竞选型、政党协调型、垄断型、均势型、乡村复合型、黑金政治型等六种选举模式。其中, 垄断型模式指自治权力掌握在家族、宗族、教派手中。在目前存在着大家族、大宗族的农村中, 农民选择自己的自治组织领导时, 会非常自然地受到宗族、家族组织的制约, 大家族、大宗族在选举中占据着所有席位或绝大多数席位。结果则是, 该地区的政治虽然“稳定”, 但是那些非大家族的部分农民的民主意愿得不到维护。经济收入集中于家庭核心人物手中, 由于宗族观念根深蒂固, 宗族核心人物垄断村内经济。

宗族势力与基层政权和农民群众的利益冲突是非常明显的。集中表现在选举领域和经济利益争夺上。大家族在村里不管是对村委会, 还是村支部, 他们都有很大的政治资本。大家族基本上能控制本村的选举活动, 即使在村党支部, 在一些重大的事项的决策上, 也有绝对的影响实力, 毕竟在其内部, 也深深的打上了大家族的烙印, 同姓氏的, 一家的占了很大的比列, 即使是异姓的, 总会是和他们有关系的。因为在过去, 支部要发展新党员, 基本上是父推荐子, 兄推荐弟, 不是基于血缘关系, 就是基于情义关系。而不是说谁优秀推荐谁, 是谁有关系推荐谁。所以, 他们在村里就结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利益集团。这样在一些相关事情的决策上, 利益的受益者就是他们的这些大家族内部的成员, 而对于剩下的家族外的成员又不能结成相应的有效的组织, 所以他们这些人成了形式上的参与者, 而实际上的受害者。而当他们感觉自己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时, 他们会临时的结成具有目的性很强的利益集团, 这种利益集团也被称为非正规性的利益集团, 是指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 它总是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的表现出来。他们的诉求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他们在大家族垄断的农村, 缺乏畅通的表达利益的渠道, 而又不得不进行政治参与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很多的时候是以非制度化参与的方式来活动。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 而进行的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而这种无奈的参与方式则会给基层政治的稳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从以上可以看出, 如果不解决宗族势力的影响, 那现阶段基层民主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 村民自治职能与其异化

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应该是自治职能, 即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是在现实中, 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异化:一方面, 由于它要协助乡镇政府完成一定的行政任务, 因此要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能。因此, 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中, 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却让位于行政职能, 使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异化。不少地方的村民委员会把完成乡镇政府的行政任务当成了自己的主要工作, 而没有精力去履行自己的自治职能。除完成行政任务之外, 还有的村民委员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直接参与、从事经济活动。另一方面, 有的村民委员会的权力无限膨胀, 普通村民和村民会议成了旁观者和陪衬, 甚至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 “村民的自治”实际上异化成了“村委会主任的自治”。甚至, 有极少数村干部一但掌握了村委会的权力, 便为所欲为, 不仅肆意加重农民负担、侵吞集体资产, 而且还横行乡里、成了危害村民的“村霸”。以上情况不同程度上都是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的异化。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异化有性质的区别。前者是某种程度上的职能分配问题, 而后者则与自治职能格格不入。毫无疑问, 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能, 发展本村的经济, 确实是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之一。但只承担行政任务, 不履行自治职能, 则是本末倒置了。同理, 村民委员会直接参与或从事经济活动, 则类似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至于“村霸”出现, 违法案件和恶性事件的增长, 则更是农村封建传统势力的余孽、村委成员资格的失范、制约监督的不力和新旧体制转换期间出现某种程度的“权力”真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农村基层民主健康的发展

在基层民主建设中, 对于农村中的宗族势力, 我们并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做法, 毕竟, 宗族势力在我国长期的乡村治理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村民对于村民自治的深化认识, 提高村民的民主的意识。村民自治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种“自我管理”不是大家族的管理, 而是全体村民的自我管理, 这里的“自我服务”不是只为大家族服务, 而是为全体村民来服务。一定要完善和加强村民会议的功能, 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 村委会必须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方可办理。同时还要对村委会、村干部的阶段性工作作出真实性的评议。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组织系统中的最高权力机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召开村民会议, 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 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 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所以, 我们不妨在参加村民会议的人员上做一些相应的规定, 尽量避免宗族势力的负面影响, 能够让代表不同家族、不同层面的村民按相应的比列来参加村民会议, 从而会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实现农村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让人民做到真正的当家做主。而在村党支部培养新党员的工作时, 我们可以借鉴“入党先过群众关, 要想入党, 就必须先做优秀村民。”这样不仅选出了能真正代表民意的党员, 而且还能加强党在基层组织先进性的核心作用。

而要调整和解决村民自治及其职能的异化至少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乡镇党委、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 另一个是村民会议的监督、制约和罢免的实施状况。而这些关系的理顺和机制的有效运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逐步的摸索、探讨和积累。总体上来说, 在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前提下, 既要依法办事, 健全机制, 更要进行体制创新。实践证明, 在民选基础上“两委合一”的体制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也就是说, 如果村党支部不能在村委会选举中获胜, 那么村级的政务、财务和村务等公共事务就由村委会独立自主地负责。但即使这样, 也要发挥村党组织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分工要明确、清晰。而在乡镇党委与村委会的关系上, 我们要加强“乡政村治”的立法。特别是在村民自治法律的实施办法中, 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 特别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制定有关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村委会协助乡政府的规则, 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基础上有机地衔接起来。另外, 还要加强村民会议对村干部的监督作用, 坚决制止村干部滥用权力、为己谋私, 使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村干部成为真正代表全体村民“共意”的服务型公仆。

参考文献

[1]赵光元, 顶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03.

[2]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山西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入党先过群众关.山西日报.2008年05月06日.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9

一、明晰协商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契合

两委换届选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也是扩大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发展协商民主, 并不是以协商民主来代替选举民主, 相反, 只有选举民主得以充分发展, 协商民主才会有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选举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基石, 没有了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也难以实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不是彼此对立的。选举中可以有协商, 协商中也可以有选举。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方式融合在民主政治的现实操作之中。

二、深刻认识协商民主融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

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与培养民众理性能力的现实需要。选民及其代表在公共讨论和争论过程中, 公共利益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协商民主把公共协商结果的合法性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 避免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协商没有发挥有效成果, 在选举中就会出现贿选和霸选干扰选民对选举的理性判断, 做出不真实的意愿票选。选举民主和协调民主相结合, 相互取长补短, 使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完善。

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与保障民众平等权利的正确选择。农村民主选举培养了民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和能力, 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 村民逐渐学会了运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 使得村民在选举中, 遇到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协商妥协。这就可以使得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逐渐加强。协商民主具有完善的参与功能, 能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形成过程, 通过协商民主形式, 能够保证民众具有平等的参与选举的权利。

保证选举过程顺利开展与建立良性沟通机制的有效结合。我国现行候选人名额分配模式和确定机制选民或代表的知情权严重匮乏, 同时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 很多选民根本就不知道要选举的是谁, 更不了解代表的主张和纲领。选民难以获取对选举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的信息资料。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的真正意义必须与村民的利益和知情权相关, 通过选民和候选人双向的沟通和表达, 才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

三、协商民主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设计

(一) 成立“一个机构”, 确保协商主体的清晰

责任编辑:党伟莉

基层的农村选举建设的完善, 工作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民主协商机构, 参与对选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参与选举的决策。要体现多数人的意见, 按多数人的提名确定人选, 并把民主贯穿选举的各环节、全过程, 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 对候选人进行比较, 综合。这种民主沟通有利于训练选民的民主技能, 提高选民平等参与选举事务与决策, 促进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应该尽量规范选举民主过程的沟通渠道, 避免沟通机制流于形式。

(二) 符合“两面征求”, 明确提名候选人资格

在选举中, 要明确被选资格, 并有较高的领导素质, 没有违法乱纪历史, 参加选举的目的明确, 不持贪污受贿心理。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征得组织的同意, 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和标准拿出初步建议进行讨论。然后, 还要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由村委会成立的协商小组来讨论、商议对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经过协商, 达到两方面的同意之后, 才能明确候选人是否具有参选资格。

(三) 通过“三个定期”, 规范选举监督的程序

每月定期从群众中收集、汇总意见和建议, 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每月定期召开基层会议, 讨论、协商、汇报各项工作;每季度定期向上级领导反映监事会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 一般由村两委限期研究处理, 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呈上一级领导处理, 确保事事都有落实, 并向广大群众汇报。

(四) 达到“四种效果”, 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代表的真实性缺乏民众的平等参与, 贿选和霸选行为干扰选民的理性判断, 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选民盲目投票, 要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必须做到;一是基层干部对村级重大事项做出的决策必须合适;二是各级领导对群众所反映的难题、困难和热点的处理和解决必须合情;三是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实事求是, 要对财务的预算、收支情况等做到合理;四是选举工作的开展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度等正规方式、渠道来监督处理, 必须使选举运行的过程做到合法。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 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协商民主在农村社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协商民主在推动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

关键词:协商民主,农村,选举制度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上一篇:城市的归属感下一篇:水稻育苗壮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