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2024-10-30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精选12篇)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1

公共卫生体系是居民健康的防御系统, 作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尤为重要。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 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 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基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骨干和基础,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 其公共卫生功能的实现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关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状况,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有助于促进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现场选择了山东省的章丘、昌乐和东阿3个县, 每个县抽取了3个乡镇, 然后每个乡镇抽取3个村卫生室, 共调查9个乡镇卫生院, 27个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院长、防保科以及妇保科负责人、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访谈人员数量为54人。机构调查内容主要为机构基本情况, 人员、资产、收支、培训督导状况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访谈主要是了解知情者对于当地公共卫生发展、当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以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等。

1.2 研究方法

主要分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投入、人力配置和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实施状况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情况, 二是各类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比重。公共卫生服务量是指调查的各类卫生机构提供由本研究确定的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 用卫生服务人员数量 (ni) 和服务时间 (ti) 的乘积表示。其中服务时间 (ti) 是指服务人员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占其全部业务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假设机构内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N, i表示某项公共卫生服务, 调查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量占总业务量的比重为SPH, 那么:

1.3 资料分析工具

利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和Excel建立数据库, 录入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 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基层卫生机构筹资

从整体上看, 乡镇卫生院以业务收入为主, 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7%。

从业务收入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来看, 各乡镇卫生院之间差别也较大。总体上而言, 防保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 其中, 比重最高的是东阿的姚寨卫生院, 为38.71%;最低的为3.03%, 是昌乐的高崖乡卫生院, 见表1。

在调查的27个村卫生室中, 只有两个村卫生室有补助, 一个在东阿县姜楼乡, 每年补助300元;另一个村卫生室属于章丘枣园乡, 每年补助5 000元, 两个村卫生室的补助都属于集体补助。村卫生室的收入仍以药品收入为主, 其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0.21%。村卫生室的防保收入来源主要是计划免疫接种通知单发放补助, 3县的补助标准基本上都一样, 每发放一张接种通知单 (不仅要发放到居民手里, 而且要实际接种上) 补助0.50元。但是因为各村的接种儿童较少, 因此, 实际防保收入很少。

访谈者都表示, 财政对基层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功能没有相应的投入, 有的访谈者甚至认为做公共卫生耽误了临床工作, 影响其收入, 这也是相关人员缺乏积极性的原因。

2.2 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投入情况

样本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平均为11.07%, 但是各乡镇卫生院之间差别较大。整体上看, 章丘3个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重较低, 平均为5.18%, 昌乐为16.45%, 东阿为15.73%, 见图1。

各乡镇卫生院的妇产科医生也是妇幼保健人员, 承担了临床和妇幼保健工作, 调查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专职的妇保人员。

调查的村卫生室均没有设立专职防保人员, 防保工作都是由村卫生室人员兼职。

访谈结果表明,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防保人员流动性较大, 人员多数为学历较低、业务不强者, 且工作极不稳定, 流动性大, 经常出现经过培训, 业务已经熟练, 结果又换人的情况, 因此需要不停地对防保人员进行培训。基层妇幼工作人员也存在上述情形。

2.3 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状况

2.3.1 公共卫生功能实现情况。

调查按照本研究定义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项目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查。主要分疾病防治 (传染病防治、非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 、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监测 (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 和突发事件应对等。

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有: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报告、结核病人转诊、计划免疫建卡及接种、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慢性病管理及健康体检等。另外, 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要协助县防疫站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村卫生室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上不需要专用仪器设备, 主要有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咨询、传染病报告、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健康体检、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结核病人督导管理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学生健康教育和体检、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地方病防治等开展的村卫生室较少。

针对疾病预防控制, 部分访谈者认为, 单纯的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好, 而且不好开展, 有针对性的或者是与医疗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更有效。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调查显示落实得都不够好, 但是慢性病管理的效果反映较好。

妇幼卫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计生相互重叠, 如产前检查, 妇科病筛查等, 对此很多妇幼卫生工作人员感觉工作不好开展。在农村地区, 很多地方要求怀孕后必须到计生部门做检查, 因此妇幼保健部门掌握不了孕产妇各方面的状况, 导致产前出现紧急状况时不好施救, 有访谈者认为这也是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降不下来的主要原因。乡镇一级与计生的矛盾也较大, 乡妇保人员产前检查等信息掌握不了, 需要到乡计生机构抄报, 因为业务竞争的存在, 导致两者之间沟通协调更加困难, 对乡妇保人员访谈时表示, 有时需要跑好多次才能得到相关信息, 工作不好做。

从村卫生室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县防疫站, 传染病监测报告、疫情直报已经实现。调查的章丘、昌乐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电脑, 能够实现网络直报, 东阿的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全部实现网络直报;村卫生室没有配备电脑, 但可以电话直报。

2.3.2 公共卫生服务产出。

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占总业务量的比重平均为15.27%, 村卫生室的比重平均为36.31%。乡镇卫生院不到村卫生室的一半, 且各乡镇卫生院之间差别较大, 见图2。

结合图1和图2, 调查结果显示, 乡镇卫生院除去南郝卫生院和乔官卫生院以外, 其余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量占总业务量的比重相比而言, 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多数访谈者也认为, 在目前公共卫生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 不愿承担过多的公共卫生功能。

3个县样本卫生室之间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量差别也较大, 其中章丘所调查的9个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量占总业务量的比重较高, 平均为37.00%, 昌乐9个村卫生室的比重平均为27.36%, 东阿样本村卫生室为34.49%。

根据访谈结果, 村卫生室人员大多数认为卫生室现在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数量上来看已经较多, 如果再增加工作量就会比较吃力, 人员、设备、补助等问题都会随之而来。乡级人员访谈也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 村卫生室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已经都提供了, 如果再增加的话, 人员、设备等都会达不到要求。

2.2.3 公共卫生监督管理。

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功能监管由县级卫生局、防疫、妇幼保健机构等承担, 村卫生室除了要接受以上部门的监管外,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防保科人员都表示一体化管理使得防保科与村卫生室工作更加协调, 同时可以对村卫生室要开展的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且将有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沉到村卫生室, 如慢性病管理、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同时, 一体化管理要求村卫生室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上交收入, 购进药品、卫生材料等, 有的乡镇卫生院还规定每个月召开1次村卫生室人员的例会, 并组织村医学习等, 加强了村医公共卫生知识培训, 这些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

但是村卫生室人员表示一体化管理没有管理好, 认为乡镇卫生院只注重抓村卫生室的收入, 对于药品等关注多, 没有真正做到一体化管理所提出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3 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 可见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 如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 但是研究发现,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功能的实现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缺少明确界定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 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功能做出了界定:乡 (镇) 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 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以及转诊服务。但是对于应实现的公共卫生功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由此导致基层卫生机构对应承担的公共卫生功能比较模糊, 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检查工作而开展, 轻视甚至忽略检查工作中涉及较少的公共卫生项目。

3.2 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姚建红、舒展[1]研究表明, 政府投入与社区卫生中心公共卫生功能的完成呈正相关关系, 政府投入高, 收入相应地也高, 完成公共卫生功能也多。本研究显示, 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很少, 尤其是村卫生室, 财政基本上没有任何投入, 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主要依靠药品、医疗收入进行补偿, 人员对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的积极性不高, 机构对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投入较少。

3.3 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不足

陈婷等研究发现, 基层公共卫生人力配置不足, 区域间人力配置差别较大[2,3], 这一点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人力配置不足导致有的公共卫生功能无法完成, 像产后访视等卫生服务提供不足。另外, 防保人员更换比较频繁, 流动性大, 由此也带来人员业务不熟练、需要较多培训等问题。调查还发现, 由于缺少相应的补偿机制, 基层卫生机构人员对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的积极性不高。访谈结果显示, 对于公共卫生补助人们更关心的是奖励或补偿的标准及其他显示公平性的待遇, 如村卫生室人员反映的养老保险等问题, 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

3.4 缺少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标准, 导致机构侧重公共卫生服务产出, 忽视服务结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进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服务产出上, 如服务提供数量——计划免疫接种人次、儿童系统保健建卡人数、慢性病管理建档人数等, 而对于服务结果的评价较少, 如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儿童发育、营养等健康状况监测等。产生这样的现象与缺少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标准和公共卫生补偿标准相关。由于对服务数量的界定相对于服务质量而言要简单, 因此, 大多数检查工作都以服务的提供数量为基本考评点, 由此导致机构倾向于提供结果更容易测量的公共卫生服务, 而对服务产生的效果关注较少。

3.5 基层卫生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为导向, 忽视公共卫生功能建设

从调查结果发现, 大多数机构虽然已开展并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 但是其公共卫生功能发挥并不全面。功能应该是公共卫生具有的内在的本质, 而服务是公共卫生目标的实现形式, 是公共卫生功能外在的一种表现。公共卫生功能是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现的, 人们通过公共卫生服务认识公共卫生的功能, 即功能是隐含的, 而服务是人们可以看得见的[4]。因此, 公共卫生服务较公共卫生功能更易管理, 导致服务机构产出仍以服务提供为导向, 而不是以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导向, 不注重公共卫生功能建设。

4 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功能的实现上还存在较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普遍存在的, 如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缺少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标准等。针对这些问题, 各方面应达成共识, 采取有效的措施, 明确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制定公共卫生绩效考核标准, 这样才能促进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的实现, 使基层卫生机构真正成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 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红, 舒展.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公共卫生功能状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0) :662-665.

[2]陈婷, 冯显威.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状况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06 (1) :49-53.

[3]芦文丽, 王竞.天津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 :93-95.

[4]Khaleghian P, Gupta MD.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essential pub-lic health functions[J].World Development, 2005 (7) :1083-1099.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2

一、全国城乡卫生事

业的现状

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农村卫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使城市和农村的卫生发展出现二元分割,卫生资源占有和分配极不合理,出现了严重分化的现象,城市和农村卫生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城乡医疗资源和服务质量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医疗单位医疗技术条件好,医学高级人才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的支付能力,以及大量公费劳保、医疗享受,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医疗市场,加速了卫生资源在城市的集中,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却因为投入少又缺乏人才支撑而难以生存和发展,导致其卫生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农村患者的需要。无形之中,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差距突显。

(二)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很窄,大部分在城市,农村部分地区没有医疗保障,部分地区新农合刚刚起步,但报销比率低。这就导致农村的大部分患者存在“小病不去医,大病不敢医”的思想状态,使得农村中心卫生院难以有效地治疗病人,提供服务。

(三)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差距。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差别造成城乡人民健康状况的差别。当前,城市医疗机构不断加大对自身硬件、软件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城市人群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紧跟城市医疗需求,使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适应了城市医疗卫生需求的现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薄弱,人民的健康观念淡薄,再加上政府资金、政策的投入不足,没有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农村建设的重要日程。

二、**农村卫生事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卫生院基础硬件设备十分不足。病房破烂,设备设施陈旧短缺,农民的就医条件十分落后。很多单位住院设施设备简陋,无手术室,无x光机和检验仪器,甚至有的仅凭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开展诊疗活动。

(二)城市农村医疗硬件差距明显。**全区人口17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0万,农村人口120万;全区编制床位4038张,其中城市占3391张,农村占647张,床位使用率城市为72%,农村仅为26%。

(三)农村医疗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全区有医技人员3322人,其中城市为2906人,农村仅有416人,由于编制、待遇、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大专以上的医学人才难以在农村扎根,据统计**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仅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3人,其他普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

三、城市医院反哺农村基层医院的具体措施

城市医院在医疗技术、硬件设备、人才队伍方面较农村基层医院具有绝对优势。

(一)从医疗技术上给予帮扶。城市医院因具有资金、人才、设备上的优势,必然使其具备绝对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包括诊断技术、手术手段、治疗方案等为病人提供直接服务的医疗手段。作为城市医院,应将一些疑难病的诊断方法,一些手术手段,一些农村中心卫生院难以治愈的疾病的治疗方案等详细的传授给农村中心卫生院。

(二)从硬件设备上予以帮扶。城市医院在资金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物质、部分资金的支持来切实改善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和设备。2007年7月4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一次性投入100万元,购置高档病床500张、床头柜500个,赠送到各乡镇卫生院,初步改善了其基础医疗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

(三)从人才队伍上给予帮扶。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而人才是竞争中的首要力量。所以,城市医院反哺农村中心卫生院从根本上来讲是要为农村中心卫生院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建立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以拜师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农村卫生院“软、硬实力”为核心的帮扶。开展师带徒活动,以岗位培训为核心,首先做好选师傅工作。按照“有过硬技术本领、有丰富实践经验、有扎实工作作风、有乐于传授医术意愿”的原则,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选定80名高级医师、护师、技师、管理人员和**区15家乡镇卫生院的80名基层骨干医务人员结成了一对一的师徒关系,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的要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到农村以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质量评价、护理示范、流行病调查、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方面进行帮扶,或组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手术观摩等。“师带徒”模式使传、帮、带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更加灵活,有利

于学术信息、医疗资源共享,专业更加对口,而且能有效解决双向转诊问题,因此“师带徒”能够让城乡医疗机构同时受益。

四、探索城市医院反哺农村基层卫生院的新思路

1、建立城乡急救医疗服务模式

(1)建立网络技术平台,将15家“师带徒”乡镇卫生院确定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分中心急救分站”。将师带徒活

动贯彻到急救医疗服务中,通过gps定位,使危急重症病人能够就地就近抢救,我院“师傅”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指导 “徒弟”对患者进行现场的诊疗和抢救,高效率、高质量地就近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维护农村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首先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疾病进行细分,明确各级医院收治病人的范围。其次,制定极具操作的疾病分类手册,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熟悉掌握各种疾病指征。第三,加强硬件建设,建立遍及全区的信息网络,以远程会诊形式,由师傅指导徒弟开展诊疗活动。第四,我院及各中心卫生院严格按照疾病分类手册操作,在中心卫生院收治范围内的病人在当地就诊治疗,我院可通过网络或到实地带教的方式给予指导,不属中心卫生院收治范围的病人,经我院高级医师确诊后,可转至我院,在我院治疗到一定阶段后,经主管医师报上级医师会诊认可后,可转回当地卫生院治疗,我院建立追踪随访制度,参与病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确认。

2、建立培训学习基地

拟将我院三峡学术交流中心申报为“重庆市渝东北片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我院的学术交流中心及人才资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科知识短期学习班,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一个业务提升及继续教育的平台,并指导基层医务人员论文写作,参与科研项目,晋升职称。2008年拟举办《医师急救知识培训班》和《护士长培训班》,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骨干医务人员来院培训学习。

3、健全强化监督机制

卫生主管部门、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师带徒工作的管理督查、健全强化监督制度。要求城市医院中拟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的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之前应在乡镇卫生院服务累计不少于半年,并对师带徒工作进行考评,对表现优异的师徒应进行表彰等。

4、政府投入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和较高额的费用,师带徒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终生性的帮扶活动,医院长期承担人力、物力、财力,政府能否适当给予补贴。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高效进行。总结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人员方面

财务管理作为基层医疗管理机构中的枢纽,关系到医院资金的流动状况。但由于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管理意识不足。此外,他们所学专业都属于医学专业,欠缺与财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便会导致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知产生较大差距,可能会出现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意见难以达成统一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危及单位的财务账目问题。

2.财务从业人员方面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个管理体系中,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社区以及乡镇医疗机构的财务从业人员取得学历的方式为函授,夜大等,也可能是是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由学医人员转换岗位调到财务部门。这便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处理各种基础财务问题,更不必说一些复杂的财务工作了。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差、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欠缺一个系统性的、较完善的、适用性强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各项收入没有按时上缴、支出没有按时上报申请的情况多有发生。如此进行下去,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个财务环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模式,有许多潜在隐患,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1.提高财务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工作素质。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也有益于整个医疗机构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强调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人员招聘时,注重其是否具备专业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强调工作人员在按照会计准则按时、认真、准确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定期组织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总格素质提升。

2.形成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信息体系

作为医疗机构的核算、监督管理的必备条件,一套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了整个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良好运行。准确掌握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记录会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例如,有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采用沈阳丰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算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对门诊开方到收费室、中西药房、住院部的关键科室实行了电脑记账,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3.更好的发挥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

财务控制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工作相关人员对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把控,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避免单位产生财务问题。其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完成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按照目标核定、收支核准、绩效考核、超支不补、结余按要求使用的基本原则完成对预算报表的编制。这有利于执行国家的各项医疗政策、财务政策,保证单位的合法、合理化。

(2)加强财务科室收入支出的管理工作

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其中,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而药品收入被并入到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作为新会计制度要求下的重点、难点,分为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和项目支出补助收入。在实际工作中,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卫生支出的以下问题应进行重点检查:①公共卫生支出科目缺少明细科目。②没有按照规定列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支出。③缺少基本公卫支出支出明细附件。④没有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编制基本公共卫生辅助专账。

总结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凭借各级人员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努力、创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玉敏.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财经界(学术版)[J].2016(04).

[2]鲁风涛.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6(15).

[3]赵云丽.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J].2016(07).

[4]杜艳香.浅析以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中国总会计师[J].2015(07).

[5]徐洁.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J].2015(15).

作者简介: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

从贵州省88个县中按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分好、中、差三层,各随机抽取1个县,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从每个县各抽取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2012年在贵州省内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且具有医学知识及其技能的医务工作者;工作时间大于或等于6个月。研究对象排除在调查前已离职、退休或转调者及调查期间出差或进修学习者。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内容:(1)医务人员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是否返聘和聘请职务等。(2)医务人员的离职意向,即是否想过离开本单位。(3)影响离职意向的因素:工作生活条件类因素包括收入满意度、居住条件、职业环境和激励制度;晋升及自我实现类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感、工作压力、培训机会、个人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社交类因素包括尊重程度、人际关系、被领导重视、管理者决策和卫生人员配备情况。

1.3 数据整理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双录入方式输入并校正,经逻辑查错确保资料录入无误。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此调查收回问卷729份,其中有效问卷704份,有效率为96.6%。调查对象男性286人,占40.6%,女性418人,占59.4%。25岁以下56人,25岁以上334人;35岁以上239人,45岁及以上组75人,分别占调查总数7.9%、47.5%、33.9%和10.7%。本科学历87人,占12.3%;大专学历219人,占总总数的56.6%,中专/中技及以下219人,占31.1%。

2.2 农村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离职意向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贵州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离职意向率为35.1%。对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离职意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9,P=0.005)。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和是否返聘者的离职意向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单因素分析

2.3.1 工作生活条件类因素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单因素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待遇不满意的比工资待遇满意的更有离职意向(χ2=38.497,P<0.001);居住条件不满意的比居住条件满意的更有离职意向(χ2=26.907,P<0.001);职业环境不满意的比职业环境满意的更有离职意向(χ2=84.959,P<0.001)。认为单位激励制度不合理比认为合理的更有离职意向(χ2=56.593,P<0.001);认为农村基层服务卫生机构卫生人员配备不合理的比认为合理者更有离职意向(χ2=67.704,P<0.001),见表2。

2.3.2 晋升及自我实现类因素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成就感低比成就感高的更有离职倾向(χ2=60.244,P<0.001);工作压力大的比工作压力小的更有离职倾向(χ2=16.715,P<0.05);培训机会少的比培训机会多的更有离职倾向(χ2=22.697,P<0.001);个人发展空间小的比个人发展空间大的更有离职倾向(χ2=84.791,P<0.001);提升机会小的比提升机会打的更有离职倾向(χ2=87.279,P<0.001),见表3。

2.3.3 社交类因素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获得尊重感到不满意者比满意者更有离职倾向(χ2=17.296,P<0.05);人际关系不满意者比满意者更有离职倾向(χ2=21.398,P<0.001);不被领导重视者比被领导重视者更有离职倾向(χ2=51.405,P<0.001);对管理者决策不满意的比满意的更有离职倾向(χ2=81.415,P<0.001),见表4。

人(%)

人(%)

2.4 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是否具有离职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四类16个影响因素作自变量,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选入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筛选出学历、收入状况、个人发展空间、管理者决策能力、职业环境及卫生人员配备6个影响因素,见表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离职意向率为35.1%,这与方海清等[2]研究的我国县级医院调查显示的离职意向率为41.0%相比较低,可能原因是县级医院各方面都较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有优势,可能学历、职称等和基层医疗机构不一样,导致其离职意向高。但是,贵州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近1/3的人有离职意向,也不容忽视,这可能与贵州省经济文化欠发达,医疗卫生基础也比较薄弱有关。

3.1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空间小,影响高学历人员的稳定性

本研究中学历是影响离职意向的因素(P<0.05),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相似[3],基层医务人员的学历越高,越有发展的欲望和机会,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空间小,个人价值难以实现,故他们不愿呆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其离职意向率就会越高。因此,基层单位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满足卫生人员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如在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一定年限后可根据其能力、岗位的要求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晋升职位,或在在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给予加分照顾政策[4],使农村基层医务人员能够乐于并积极的在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从而有益于稳定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

3.2 农村基层职业环境差可能促使基层人力资源的离职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不如大城市良好,专业能力不够,一些设备仪器无法使用,服务项目较少。这会使有提升自我需求的工作人员产生离开基层的思想,从而形成基层职业环境越差,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越少的恶性循环。因此,一方面应改善基层职业环境;另一方面需努力提升基层基层人员能力:如鼓励基层医务人员更多的参加培训和深造,提供充分的经费和时间的支持,使其不断提高技能,基层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中更关注其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工作业绩等。

人(%)

人(%)

3.3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低,影响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本研究中收入满意度是影响离职意向的因素(P<0.05),国内也有相关研显示,基层卫生服务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项目是收入低[5]。与医卫人员所承担责任、职业风险和工作强度相比,薪资较低,达不到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满意度,这是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寻求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工作稳定性不高的原因。因此,一方面,政府在财政拨款上向农村倾斜,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薪资补贴,以达到缩短与城市医疗机构工资差别;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可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及相关的教育、正确引导和改变认知,指导他们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3.4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弱影响医务人员的稳定性

本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员对管理者的决策能力越不满意,就越有离职意向。如果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没有准确、全面和细致地掌握信息,只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开展决策,或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可能致使基层卫生院效益低下,极易导致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流失。因此,政府可定期开展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农村基层卫生管理者及时掌握新信息,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

3.5 建立有效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12%基层人员认为本单位人员配置合理,且该因素影响他们的稳定性,究其原因,可能与专业技术人员过少,专业医师需承担工作复杂有关。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缺乏一直是影响基层服务能力的瓶颈问题,要用有限资源完成一定的卫生服务,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一方面可建立有效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如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在高等医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方向[6],吸引大量生源地医学生,保证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输送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可制订有效合理的人员配置方案,根据岗位工作需要,把具备不同专业的人员分别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方鹏骞,陈晶,傅新巧,等.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907.

[2]方海清,邹晓旭,马淑靓,等.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13-14.

[3]王少辉,马才辉,冯占春.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流动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3(29):2-3.

[4]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112):9-12.

[5]常起,徐凌忠.菏泽市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调查研究[J].专家论坛,2011,8(18):7-8.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5

“>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2007-12-17 17:11: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2)文章标题: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第1文秘(http://)帮您找文章]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将加快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

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作为发展卫生事业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为切入点,以实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为基础,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方向,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为目标,不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全市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市275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47所(公有制成份占90)、农村卫生站213所(公有制成份占),%已达到《1省农村卫生站基本管理规范》的标准。卫生技术人员占农村卫生站从业人员的。每个行政村(社区)有一所卫生站(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可以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全市95%以上的农村(社区)卫生站实行了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农村(社区)卫生站作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在抓好农村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问题,落实预防保

健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有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与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不适应,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市、镇两级医疗机构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卫生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卫生站医疗条件简陋。大多数业务用房与设备的配置还处在较低水平,有28所达不到业务用房基本要求(占%),尚有危房19间(占%),另外还有69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系临时租用房屋作为业务用房,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二是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全市农村(社区)卫生站从业人员中,具有执业资格的占%,全科医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三是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尽管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

率已达,但是人均筹资水平只有90元,农民享受到的医保实惠非常有限。从整体上看,这个网底并没有织牢,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没有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二、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的目标

用3年的时间,在每个行政村(居委会)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区医院所在地除外),个别经济欠发达且较为偏远的自然村仍保留农村卫生站。到2009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达255所,农村卫生站112所,农村(社区)卫生站基础设施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建立运转有效的农村(社区)基层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高、监督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农民可就近享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落实议案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成立市落实市1届人大一次会议1号议案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

成立“市落实市1届人大一次会议1号议案领导小组”,xx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1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社保局、市食药局、市民政局、建设局、国土局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议案办理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站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从今年6月开始,连续2年对全市所有在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由市卫生局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时间、统一考核标准,结合现代网络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教育、理论知识授课、实践技能培训,使全体农村(社

区)卫生技术人员基本职责明确、基本技能掌握、基本规章制度落实。具体培训工作由各镇区医院负责组织实施。同时,组织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全省统一全科医学培训,获取全科医师资格证书。

目前,全市在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执业医师)共959人。计划每年培训70个学时,平均每人每年培训费600元,2年共需培训费1,150,800元(每年575,400元);计划2年内组织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全省统一的全科医学培训,共需培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中心;会计集中核算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制度的现状

(一)强化预算机制并落实责任。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综合收支补差”的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各种补助资金的流入渠道。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立“公共卫生支出”二级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安排预算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以“财政基建设备支出”科目单独反映。

(三)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合理划分和核算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服务性。

(四)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核算单位,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各单位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单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医改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1)集中核算能客观地反映基层医疗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既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的合法性,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也可促进其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对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完善招投标制度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2) 集中核算有利于帮助各核算单位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同时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既要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也要保证账实相符。 (3)会计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用友软件或其他电算化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和统一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加专业化。会计核算中心要运用权限设置、定期轮岗、交叉审核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相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独立于核算单位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存在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集中核算后,外部财务监督得到加强,但内部牵制机制弱化。会计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集中于会计核算中心,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弱化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业务交由会计核算中心代理核算后,核算单位不设会计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知情面范围缩小,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支出情况不公开透明。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在代理记账时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外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掌握,有些复杂问题也难以分辨。例如,有些会计业务受理会计只能识别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识别票据的真实性和经济事项的真伪;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及劳务等票据列支的其他不合规支出,受理会计即使发现有以上违规列支的行为,但因缺少足够的证据和精力也很难进一步深究。(3)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不利于责任的划分。会计核算中心受理会计不在核算单位经营管理现场,不能了解核算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真实情况,每天面对大量的原始票据,无法对原始票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尽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资金的权利不变,但集中核算单位仍然会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责任推向会计核算中心,而并不参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不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中心受理会计总是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另外,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就会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相互推委,责任划分不清。

四、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仍然要继续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和维护制度、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2)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落实财产物资清查制度,会计核算中心要定期与核算单位的财产管理员进行物资清查,保证账实相符并落实责任制。建议财政部门也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核算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力求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3)要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在发放奖金、加班补助、福利费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对那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尤其是三公经费支出,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方可执行。(4)要积极完善账务处理信息系统,建议实施远程账务报账系统,各核算单位的报账员可在院内登录财务处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和查询,使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单位能及时了解财务收支情况,增进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换。(5)会计集中核算应加强卫生会计队伍的素质教育,提高会计报务水平。首先要加强宣传,采取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其次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核算单位应加大对各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报账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报账员的财务管理水平,逐步使本单位的财务管理趋向规范化。最后要完善报账员制度,提高报账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会计核算中心核算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水平——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J]. 会计之友. 2011年09期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7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出台后, 各地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 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1 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设施投入

在中央的支持下, 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改扩建。截至2007年, 宁夏安排1.1亿元, 对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设, 为每个中心卫生院配备30万元、一般卫生院配备10万元设备, 为贫困地区每个村卫生室基建补助5 000元、为川区每个村卫生室基建补助2 000元, 并配备3 000元的“十小件”设备, 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力度, 全区共新建、改建2 399个村卫生室, 占应建村卫生室的95%。

1.2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财政补助标准

将乡镇卫生院确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自治区对财政困难的贫困山区给予30%的补助, 川区给予15%的补助。政府对每个乡村医生每月补助300元, 其中对贫困山区乡村医生的补助, 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对川区乡村医生, 自治区补助一半, 县 (市、区) 补助一半。

1.3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人员培训。利用中央补助地方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经费, 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 使每个乡卫生院有1~3名经过培训的卫生骨干人员。二是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全区有20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派出的72支医疗队, 医务人员220人, 分别支援8个贫困县医院和60个乡镇卫生院。三是实行高校毕业生支医活动。自治区选拔了150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支医工作, 每月给600元补助, 服务2年, 充实基层卫生队伍, 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能满足需要

按照一个行政乡 (镇) 由政府举办1所公立卫生院的要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山区, 地理面积较大, 撤乡并镇后,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数量减少, 服务半径明显增加, 有的卫生院甚至超过50公里, 据调查, 在山区43.6%的农民到乡镇卫生院要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 51.4%的农民到村卫生室需要半小时以上, 不方便农民就医。当地政府虽然将山区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上的原乡镇卫生院予以保留, 但这些卫生院得不到国家的投入, 90%属于危房, 设备拥有量普遍较低, 而且陈旧老化, 不能适应群众的卫生需求。虽然各级财政对村卫生室建设资助, 但建设合格村卫生室需要2~3万元, 每个乡村医生要负担1.5~2.5万元债务。2008年政府对每个乡村医生每月补助提高为300元, 但实行药品零利润, 乡村医生收入还是很低, 特别是年轻的乡村医生, 有的宁愿外出打工, 也不愿意再从事乡医工作。全区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为50岁, 45%以上的村医年龄超过55岁, 队伍老化严重, 村医退休养老问题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很多村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影响到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落实。另外, 配备的常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需要, 特别是缺乏急救设备、救护车等, 影响孕产妇的急救和病人的运转。

2.2 农民不能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由于经济欠发达, 农民收入较低, 不能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调查显示, 2006年, 宁夏农民一年患病率为66.13%, 在山区, 因经济困难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占到85.7%。虽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筹资水平低, 每人每年50元, 主要保大病, 住院报销的实际补偿比不到30%, 农民群众要自付70%, 医药费用负担仍然较重,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调查, 宁夏贫困户致贫原因中因疾病造成的占52.5%。

2.3 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匮乏

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低、能力差等问题。由于实行全额拨款, 2006年, 宁夏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总数为3 365个, 比原来的4 200个少了835个。据调查, 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学历占6.33%、大专占47.47%、中专占30.38%、无卫生专业的占15.85%;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占2.24%、主治医师占15.67%、医师占34.33%、医士占29.85%、无技术职称的占17.91%[1]。农村基层条件较差, 留不住人才,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学历和职称较低, 缺乏卫生专业技术骨干。不能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服务, 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

3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1 改革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位为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载体。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构成。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当前应强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就诊,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流程,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方便群众就医, 而且是双向转诊的基础、卫生服务和费用控制的“守门人”。2006年宁夏乡镇卫生院门诊达到全区总门诊量39%, 门诊量近400万人次, 与县级医疗机构相比每门诊节约50元, 一年共节约2亿元。二是政府通过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包”来满足农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基本卫生服务包可划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基本医疗服务包, 政府可实施效益比较高的如儿童计划免疫、学校卫生、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等项目;而最有效的医疗服务包则包括:母婴保健、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 (例如痢疾、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营养不良等病例管理) 等, 这些都应列入基本卫生服务包覆盖范围, 它所涵盖的内容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目前一些山区地方病防治也可纳入, 取决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面向农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 低价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强调适宜技术、适宜人才、基本药物医药作用, 不得随意扩展服务内容和从事营利性服务, 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保证普惠性。对于西部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当前西部人均收入还比较低, 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 单单通过增加他们的收入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尤其是这些年来, 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 最好方法是通过早期干预使老百姓少得病或不得病。根据世界银行估算, 如果卫生基本服务包能有效覆盖到80%的人口, 那么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至少能减少32%的疾病和疾病负担。建议政府组织专家抓紧研究, 提出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卫生服务包”, 使政府投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挥有效作用, 而且让老百姓清楚自己应该享受健康权利, 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负有责任。

3.2 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要根据服务的人口、服务半径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合理布局, 方便广大群众就近就医。改变以往单纯以行政乡 (镇) 数来建设乡镇卫生院, 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一是撤乡并镇后保留的乡镇卫生院应列入国家建设规划;二是要提高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的补助标准, 并将乡镇卫生院职工用房、辅助设施一并考虑;三是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设备配备标准, 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救护车, 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提高诊疗水平, 保证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四是将村卫生室建设纳入国家建设规划, 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规范。

3.3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本土化发展的战略

人才建设是加快贫困地区卫生发展的突破口, 应建立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型用人机制, 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国家今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持重点放在人才支持, 采取特招办法, 根据需要而不是编制, 招收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护士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服务, 他们收入应该与县级医疗机构收入相当, 用人单位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二是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三是制定优惠政策, 多渠道地引进急需卫生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解决其住房、晋升、休假、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四是教育部门要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 专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招收学生, 像师范学校一样, 国家免除所有的学费, 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毕业后必须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对到农村工作的医学院校大学生, 可以退回在校期间的学费 (费用由国家补助) 。五是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 允许大医院医务人员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兼职, 并取得合理报酬, 利用经济杠杆,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提高基层服务质量。

3.4 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的保障机制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属于非营利性机构, 政府主导, 财政筹资, 主要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 按照每千人配备1~2个医生或护士, 将人员工资、运行经费、人员培训经费等内容统一进行核算, 按照服务人口和地域面积, 通过按人头付费或购买服务的方式, 根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的数量、发病率、住院率和群众的评价, 实行绩效考核, 按照考核结果兑现补助。要提高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 保证乡村医生每月补助不低于600元;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建立乡村医生的养老基金, 保证乡村医生退休后, 生活上有保障, 解除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安心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2006年宁夏卫生统计年鉴[S].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8

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1 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理论框架

通过检索分析国内外文献, 并结合已有政策文件, 在界定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投入-过程-结果”为主线的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1.2 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系统性、政策相关性、导向性、实用性和特异性等原则建立初步指标体系, 共7个维度58个指标。采用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法对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重要性等进行求证。

专家样本抽样方法:首先采用分层抽样法, 根据广东省各县域经济和人口密度情况, 从珠三角、粤北、东翼和西翼4个区域中共抽取8个地级市, 每个地级市选取1-2个县 (市) 区, 共13个县 (市) 区;接着按照最大差异法原则,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和地理位置, 每个县 (市) 区选取好和差乡镇卫生院各1家, 最后由这13个县 (市) 区卫生局、26家乡镇卫生院以及所辖部分村卫生室的124名管理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构成了专家咨询样本。

所邀请专家中, 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者105人, 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者45人, 问卷回收率100%, 经核查, 有效问卷111份, 问卷有效率为92.5%。

采用SPSS13.0计算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并经过指标调整和权重赋值后形成《广东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应用版本, 共7个维度57个指标。

1.3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运用《广东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应用版本向广东省所辖67个县域收集原始数据, 回收有效调查表49份, 采用下述三种评分方法进行评价。

1.3.1 极值法

这是将极值标准化法与权重计分结合起来的一种评分方法, 为了消除各指标量纲不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7], 需要将各评价指标先做去量纲化, 也就是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标准化:

负指标标准化:

某县域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得分计算:

上述公式中, Pi, j表示j县域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Xi, j表示j县域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 Xi表示所有县域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 Pj表示j县域的绩效总分, Wi表示i指标的权重, n为指标个数。 (部分指标在下文公式中重复使用的将不再作说明) 。

计算时, 首先将j县域i指标的权重乘以该指标的标准化值, 然后将所有指标得分合计就得到j县域的绩效总分。

1.3.2 均值法

与极值法类似, 均值法亦是在均值标准化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评分方法。因此它的评价过程同样包含了两部分, 首先是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

正指标:

负指标:

上述公式中, Yi, j为j县域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μi为第i个指标在所评价县域中的平均值, M为Xi的一个允许上限, 本研究采用了每个负指标的最大值。

之后, 按照以下赋分方法对标准化后的结果进行评分, 结果仍采用百分制, 当j县域的i指标值: (1) 等于μi∶j县域i指标得分=70%×100×该指标权重; (2) 大于或小于μi∶j县域i指标得分=Yi, j×70%×100×该指标权重 (规定最高分不得高于该指标的100%权重上限分, 例如某一指标的权重为0.08, 则该指标的绩效得分最高只能为8分, 下同) 。

1.3.3 量化评分法

量化评分法是根据每一指标的参考标准值按照评分细则对其进行赋分, 标准值的选择关系着指标体系是在什么样的水平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进行衡量。鉴于此, 本研究采用的标准值确定方法有: (1) 文献综述法:参考相关文献, 提出相应指标的参考标准值; (2) 平均值法:对于部分在文献中没有包含的指标, 采用49个县域的平均值作为参考标准值。

评分说明:本评分方法实行千分制, 对于参考值来源不同的指标评分方法不同: (1) 参考值来源于文献的指标, 合格分即为该指标权重上限分, 达到参考值给予合格分, 低于或高于 (针对少数负指标) 参考值时在合格分的基础上按相应规则扣分, 扣完为止; (2) 参考值来源于各县域平均值的指标, 合格分为该指标权重上限分的80%, 刚好达到参考值时予以合格分, 高于参考值按相应规则加分, 加满为止;低于参考值按相应规则扣分, 扣完为止 (负指标相反) 。

最后对上述评分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

2 研究结果

2.1 3种评分方法总分比较

将3种评分方法得到的各县域绩效总分进行比较可见 (表1) , 量化评分法使各县域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总分都集中处于较高水平。

*为便于比较, 已将量化评分法得到的千分制分数换算为百分制。

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县域绩效总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四档, 三种评分方法下各档所包含的县域个数见表2, 其中极值法和均值法的得分分布情况较为一致。

2.2 3种评分方法下各维度得分比较

同时,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本研究也将参与评价的49个县域按其在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分为A, B, C, D四大类。表3显示了不同评分方法下各类别的平均得分情况。其中, 极值法和均值法中各类的特征较为一致, 而量化评分法的分类特征则稍有不同, 举例来看, 极值法和均值法下的A类得分特征表现为“高投入, 中过程, 低产出”, 而量化评分法下的A类特征是“高投入, 中过程, 中产出”。

2.3 三种评分方法比较结果总结

综上所述, 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重合度, 但因计算方法不同, 使各县域得分水平和分布情况仍有一定差异, 具体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三种评分方法因其各有特点, 实际应用中也都有其不同的适用情境, 具体来说, 当需要了解各县域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水平的真实差异, 并做相对比较 (选优) 时, 可以采用极值法或均值法;当需要采用规定的参考标准值来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水平进行合格性评价时, 则可以运用量化评分法。

除此之外, 在实际绩效评价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政策动向, 及时调整指标权重, 保证绩效评价紧跟实际工作需要, 而所得结果也能更好地应用于政策制定, 形成“评价-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2) 观察数据变化趋势与特征, 适时优化评分细则以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 (3) 夯实基层数据质量, 保证绩效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使绩效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 理解绩效评价的定量结果, 注重制度因素的定性分析:本研究中所研究的指标体系包含了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 按照直观理解, 三个维度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但实际结果显示其相关关系并不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受数据质量高低的影响, 二是产出的结果受到各县域具体的卫生政策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的影响, 三是各县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群疾病谱等其他影响因素不同。因此, 在对评价结果的实际分析中, 不能仅仅根据得分做出简单结论, 而应对上述各种制度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和把握, 提高绩效评价的实际运用价值。 (5) 正确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作为一种单向活动, 其评价结果旨在揭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而要改善卫生服务质量, 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还需要建立系统的绩效管理机制[8], 通过制定绩效计划, 加强绩效沟通, 开展绩效评价, 重视绩效反馈和改善等一系列措施来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保持一种循环往复、持续上升的质量改进过程。同时也应注意, 绩效管理的重点不是评价, 而是评价结果在促进绩效改善方面能否发挥积极作用[9], 故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将定期评价与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 遵照奖惩适度原则, 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最大作用。

摘要:目的:建立广东省县域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方法构建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 并采用极值法、均值法、量化评分法对广东省67个县域进行评价。结果:三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有一定重合度, 但分数分布有差异, 量化评分法所得总分水平较高。结论:三种评分方法各有优劣, 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境来选择, 同时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工作。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亚曼.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薪酬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2]刘岳, 张亮.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6) :22-23.

[3]胡鹏飞, 李菲.广州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7) :516-519.

[4]高建民, 韩焕菊.陕西省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5) :47-49.

[5]孙统达, 陈健尔, 张秀娟, 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9 (12) :896-898.

[6]李志学, 王平心.建立公平绩效评价的分值转换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 (3) :126-130.

[7]张立军, 袁能文.线性综合评价模型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25 (8) :10-15.

[8]徐杰.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7) :536-537.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9

1 大力开展基层卫生从业人员学历教育

广东粤西山区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地方经济制约,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 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 通过提高学历层次以提升业务水平, 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 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高等学历教育, 这是解决粤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 在我校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 7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从业人员。关于如何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1 成人学历教育存在的负面因素

受客观因素影响, 成人学历教育存在以下负面因素。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社会上对成人教育存在认识偏差, 社会认可程度不够高。二是学校对成人学生管理存在三大问题[1]: (1) 缺勤较多, 学习很难抓好, 工学矛盾突出; (2) 由于出勤率低考试

注:本文系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09ZC-14)

难通过, 于是产生作弊现象; (3) 部分成人学生有一定社会关系网, 增大了管理难度。三是成人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成人学生以拿文凭为主要目的, 还有部分成人学生处理不好学习与家庭生活、工作的关系, 难以有效开展学习。

1.2 我校从3方面着手, 切实提高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2.1 从满足社会需求角度解决问题开展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目标。

不能因为社会需求, 盲目增加数量而忽略质量。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卫生技术人才, 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成人教育必须是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招生, 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和增加成人学生数量。

1.2.2 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角度解决三大问题[2] (1) 正确认识成人教育。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它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重任。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相互衔接, 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 协调发展。因此, 作为地处粤西地区乃至全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医学专科学校, 除努力办好普通教育外, 还应办好成人教育, 实行“两条腿”走路, 同时也为本校学生今后继续深造提供良好途径。由于成人教育具有与社会联系广泛的特点, 它可成为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与纽带。通过提高成人学历教育质量, 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提升学校知名度;又可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 走内涵发展道路, 同时通过有偿教育服务, 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从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 为成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当今教育学家提出: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发展成人教育的永恒主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成人教育管理者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必须到位, 工作要积极主动。因工作特点, 成人教育管理者要在双休日、节假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班级了解成人学生所需, 积极为其服务。二是要具备奉献精神, 由较强领导组织能力或社会影响力的教师担任成人学生班的班主任。三是要在教学管理上,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让成人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保证教学质量。

(3) 重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用战略眼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人有一定的医学基础, 而且有相当部分是单位的医疗骨干, 他们需要学习新的、前沿性的医学知识。因此, 学校选拔具有一定资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传授的知识要有一定难度和广度, 求新、求精, 有娴熟的授课技巧, 掌握新知识, 让成人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我校由于重视这一点, 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学习兴趣增大, 从而提高了成人学生参加面授的出勤率,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成人学生多次在统考中获得好成绩。学校与广东医学院联合开办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 在广东医学院11个成人本科学历教学点中, 我校毕业生申报学士学位的通过率年年排第一。1.2.3从学生个人角度解决问题[3] (1) 根据成人学生特点进行管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对每个人来说, 一是帮助其满足自我需要和尊重需要;二是目前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表现在科技和人才竞争上。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改革, 聘任上岗, 优化组合, 技术职称与学历、所得报酬挂钩, 从而使医务人员要求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 争取较大的优势参与竞争。成人医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是成人医学生社会认识能力较强, 学习目的明确。一般都能自觉地把学习活动和社会工作需要结合起来, 有较强的自主力、自尊精神和较高的自制力、约束力。二是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从适应现实的需要考虑较多, 工作、社会活动、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等占去了大部分时间, 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目标期望值不高, 能过关就行。了解这些特点与现状, 作为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者不能完全采取普通教育的管理方式。学生的管理工作应以学习管理为主, 考勤时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出满勤, 否则是不现实的。应主要抓辅导、抓考试工作, 引导学生自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知识。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 应实行考查科与考试科相结合, 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在考试管理中严格要求, 严肃考风考纪, 制止作弊行为。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可通过补考, 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 又照顾到成人学生的特殊性。

(2) 根据成人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成人高等医学教育, 实际上是继续医学教育, 成人医学生入学前不仅已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 而且还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已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针对其特点多传授理解性的知识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知识, 开拓其视野, 提高其技能。教材的选用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上要注意学生层次, 帮助成人学生克服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来自习惯的惰性, 引导他们吸收大量新信息, 使他们在工作和家务劳动、社交之余, 学到更多新知识。据统计, 我市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当中, 超过50%的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在我校接受过成人学历教育。他们通过提高学历, 提升了业务水平, 不少人成为医院的领导, 有超过30%的基层卫生院领导 (卫生院院长、副院长) 在我校完成成人学历教育。通过学历教育, 真正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成人学生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医学知识水平与医疗业务能力, 从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特别有效地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状况落后的问题。

2 办好各类培训班, 为基层医疗卫生做好服务工作

2.1 配合省卫生厅解决乡村“赤脚医生”的学历问题

在粤西农村, 因受经济落后的制约, 卫生医疗人员相当缺乏, 没有正规学历的卫生从业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当中, 有临床一线的医生, 也有经过短期培训的护理人员。他们虽然掌握了基本医疗业务知识, 但缺乏系统的学习, 理论水平低, 业务水平有限, 而且因为没有正规的学历, 无法获得执业考试资格。为此, 学校配合省卫生厅、教育厅, 开办了两届“卫生保健”与“护理”专业的中专学历教育班, 共招收440名学员, 使没有正规学历的卫生从业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 提高了理论水平;同时, 使他们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学历, 从而获得报考临床及护理执业考试资格。进而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及偏远山区医疗卫生人员严重短缺问题。

2.2 面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办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班

开办社区医疗, 是解决农村基层“看病难”的有效措施。学校作为我市全科医学教育基地, 近年来, 先后开办了两期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班, 共培训379名学员。为办好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班, 学校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对全科医学培训班教学内容进行精选, 制定了教学计划, 做好了师资配备、后勤保障、规范教学管理等工作。使成人学生得到系统的学习,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效地提高了成人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临床医疗业务能力。

2.3 举办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班

受经济发展影响, 高学历医学毕业生难以下到基层卫生单位工作, 而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由于受学历层次低这一因素制约, 执业考试通过率低。为协助新毕业到基层卫生单位工作的人员及一些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且多次未通过执业考试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通过执业考试, 学校借鉴兄弟院校经验, 举办了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的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班。通过精心辅导, 大幅提高了考试合格率, 切实解决了基层卫生从业人员考取执业资格证的难题,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努力培养社区需要的护理人才

社区护士是全科医师不可分割的合作伙伴, 是广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社区护理人才培训尤其是社区护理骨干及师资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全新课题, 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通过争取获得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建设“社区护理”的教育项目。通过这一项目, 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护理教具等, 大大改善了护理人员培训条件;加大护理教材的开发力度, 开发了一批适用于基层社区护理人员的教材, 为基层社区培养了高素质护理人才, 提高了基层社区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促进了基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校实施的医学继续教育实践证明, 医学院校继续教育平台, 是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学历及业务水平的

创新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宋立富

(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 山西榆次030612)

摘要:根据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要求和本校中医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及实际, 通过对本省基层中医现状的调查, 认为中等中医学教育要顺应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医院、专业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诊疗过程5个对接为核心的教改思路, 创新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医学;基层医疗机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201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中央再次强调,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而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从兴办扩招到2010年的停止招生再到2011年新政策的出台, 可谓一波三折。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 努力创新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1国家有关政策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保证

根据2011年4月1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 自2007年规范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以来, 调整优化了中医类专业结构, 提高了中等中医类专业生源质量, 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 自2011年起, 各省 (区、市) 可根据本省中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选择1~2所中等中医类学校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的学校原则上应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招生范围为本省, 招生时限截止到2015年。经审批备案后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的学历, 可作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 须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经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学校, 在招生时应向报考学生明确告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执业医疗机构范围。

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部门、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 审核确定我校为中等中医学专业继续招生的2所学校之一, 并报

有效方法与措施。医学院校通过开展多途径、全方位的医学继续教育, 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为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提供专、本科的学历教育和多种业务培训, 极大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有力促进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1-0028-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备案。

2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们对全省的中医医疗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情况做了一些调研, 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开展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非常必要。

(1)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声较高。在乡镇卫生院, 许多临床病例在单纯西医诊疗无效之下, 病人常常求助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冯五金将中、西医进行了简单比较, 认为轻、中度疾病适合中医慢性调理, 重度疾病中医没有西医来得快;从疾病诊断来说, 西医更明确, 中医较模糊;中药副作用较小, 能调根治本, 而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等。鉴于此, 基层医院临床的“中西医结合”非常必要。

(2) 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增加。为让中医药医疗、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更贴近居民,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山西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 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复的中医药参与率不低于80%, 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目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3) 中医药走进新农合。调查显示,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 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全部纳入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

参考文献

[1]杨美玲, 赵伟明, 贺凤莲, 等.浅析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3) :27~29.

[2]王怀忠.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中医药, 2006, 26 (5) :75~76.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10

1 典型国家农村卫技人员配置和政策简述

1.1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农村卫生资源相对缺乏,34%的澳大利亚人住在大城市之外,23%的专科医师、27%的全科医师、29%的护士和25%的理疗师为农村居民服务。在农村地区一个精神病医生要服务6万~8万人,而城市地区则仅为8千到1万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卫生可及性和公平性。

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设加大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主要包括增加招收农村学生到医学院就读、针对农村医疗设置课程、提供农村的研究生培训途径和提供农村地区培训等。目前,澳大利亚26%的医学生来自农村。2012年,澳大利亚医学会和乡村医师协会对农村偏远医务人员实施补贴,以偏远程度和农村专业急缺程度进行补助,如对麻醉、产科、外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给予补助,符合这两项补助标准的医生可获得4.5万美元,在最偏远地区,最多可以达到15万美元,每年澳大利亚为此支出3~4亿美元[1]。

近年来澳大利亚农村卫生协会招聘城市志愿人员,在农村医师因休假、培训或其他事宜不能上班时,短期代替其工作。农村医务工作者可申请被代理。针对部分本地医学生流向英国和美国就业,澳大利亚农村卫生协会招聘亚洲国家的卫生人员,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短缺问题。目前澳大利亚约有6 000名国际学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占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40%以上,承担数百个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澳大利亚农村卫生协会对国外医师严格考核,符合条件的招聘到农村工作,并协助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上,国际招聘项目由澳大利亚政府全额资助[2]。

1.2 印度

印度各地普遍缺乏医护人员,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尤为严重。印度城市每10万人10名医师,农村10万人1名医生,63%农村内科医生未经合格培训。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均普遍不足。特别是农村的专业医生更是严重缺乏,如妇产科医生缺少56%,儿科医生缺少67%,外科医生缺少56%,专科医师缺少59%,麻醉师配备不足。医学院校的分布很不均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20世纪40年代,印度每名医生服务6 300名农村人口,每名护士服务4 300居民,分布不平衡。到1961年,主要关注分配的平衡问题。当时每名医生服务人数下降到4 850,护士1 430,仅有2.2%的乡村拥有经过培训的医生,分配不均状况一直未改变[3]。

2005年是印度卫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实施了农村健康使命计划,对农村卫生投入从国内生产总值的0.9%大幅提高到3%。农村健康使命计划实施前,除了聘用的助产士外,农村卫生人员80%卫生支出由州政府承担,其中70%是人员工资。2007年后,联邦政府制定了农村卫生机构和人员配备标准,各州为达到标准新增的岗位数由联邦政府给予资助。印度规定初级卫生服务中心由2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社区卫生中心由9名护士和7名医生,负责30个床位。州政府以合同方式聘用助产士,补充护士的不足。实施两年后,新增加84 343名医护人员,包括39 633名助产士,22 789名护士,9 172名医师,5 321名印度草药医师,5 248名卫技人员。虽然新增了很多医务人员,仍然面临很大缺口。农村地区尤其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区和部落地区,很难吸引医护人员。

从2007年开始,政府每月补助在偏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护士和助产士。不同州划分“困难地区”的标准不同。主要参考因素是:与城市的距离,地理环境如丘陵、山区、沙漠或林业区,道路和公共交通方便程度,有无居住房屋,部落地区,极端分子动乱地区等,补助标准每月20~200美元。补助政策极大推进了农村健康使命计划,受到卫生人员的欢迎。在医学教育方面,优先招生愿意到偏远农村就医的学生。如西孟加拉邦5年内计划招10 000名助产士,在24所州立护士学校和18所私立学校同时招生,每个村委会推选一名本村妇女参加培训,毕业后回本地医疗机构工作,截止2009年,已有4 000名新助产士上岗。2006-2007年中央邦也实施了资助培训项目,补充护士的不足。农村出身的妇女被选入学校学习,学费由政府承担。毕业后在农村工作至少7年后,可选择其他地方执业。如果违反,则要承担20万卢比的罚款[4]。

近年来,印度政府对各省/邦公共医疗的预算投入每年至少提高10%,用以支持国家农村健康计划的各项活动。政府还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基础设施覆盖到各个村镇。主要做法有:(1)将医生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尽量在家乡附近就职;(2)将医生录取的权利下放到区级政府,无需预约便可进行面试;(3)以合同制招聘医生,支付高额工资;(4)提高在职医生的工资;(5)让城市初级和高级的住院医生到“初级卫生中心”(PHC)和“社区卫生中心”(CHC)任职一定时间;(6)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向“初级卫生中心”(PHC)和“社区卫生中心”(CHC)的医生提供住宅设施和住房补贴;(7)在同一地区安置配偶;(8)农村医生子女在各级学校均优先录取,并且为在“初级卫生中心”(PHC)服务的医生持续不断地提供医学课程(CME)。

印度的医学院校教学主要满足城市医院,毕业生通常不愿在农村地区服务。为培养适合农村的医学生,经过多年的争取,2013年11月印度内阁批准了卫生部提议,培养3年制的医学生,弥补农村卫生人员缺口。不同于普通4年半的医学本科生,3年制学生学习基本医学课程,如解剖、生理和临床等,专门适应农村医疗需求,毕业后在农村卫生机构服务。

1.3 美国

美国农村医生短缺的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做专科医生,而不做全科医师。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实习医生中全科医师从55%下降至20%,到2009年,全科医学毕业生占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数量下降到42%。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初级保健医生和专科医生报酬的差距日益扩大,专科医生的年收入达到初级保健医生收入的3倍以上。

美国20%的人口在农村,只有11.4%的医生在农村行医。农村人口年龄较大,医疗保险程度较低,慢性病率、母婴死亡率、精神病发病率、环境和职业伤害以及肥胖发生率较高。农村卫生人员短缺较明显,尤其是美国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医生与城市医师相比,一般工作时间更长,接诊的病人更多。近年来,护士、助产士、牙医、药师、放射治疗师和精神病医师也较短缺,而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由于人口寿命的延长以及非洲、亚洲、印度和西班牙裔等较贫穷移民落户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加剧了农村卫生人员的不足。2011年,卫生人员不足的农村地区为4 148个,占农村地区总数的65%,覆盖3 450万人口。这些地区需要补充3 959名卫生人员以到达农村卫生人员配置要求,补充8 851卫生人员达到每2 000人拥有一名卫生人员目标要求[5]。

目前,美国处于历史上对医疗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时期之一。2011年,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据估计,2010-2020年,55~75岁的农村人口将增加30%,将对服务的需求造成重大影响,因为年龄的增长将引发更多的医疗需要。2010年美国平价医疗法案(ACA)生效,到2019通过健康保险或国家医疗补助将新增500万农村居民(人口的16%)进入医疗保险,这种扩张,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需求的增加,使得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不堪重负。

研究表明,在农村长大的医生更容易留在农村执业[6],一些州采取措施,鼓励高中生把农村医学作为职业选择,至少21个州通过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及或学费减免,招聘毕业生在农村从事医疗服务。2007年密西西比州实施乡村医生奖学金计划,对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财政支持,并由当地医学院校教授给予定期医学指导。美国农村卫生协会设立了医师培训项目,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多设置在农村地区,农村医师轮流培训。为加强护理队伍建设,2011年美国健康和人力服务部设立了7千万美元的奖励基金,扶持护士培训项目、护士贷款项目和护士人力资源多样性项目。一些州增加住院医师在农村地区的实习时间。在在农村实习的医学生比在城市实习的医学生留在农村就医的比例大三倍。目前,只有7%的美国住院医生培训设在农村地区,只有4%的城市医院实习项目提供农村培训。

许多州帮助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偿还在校期间的贷款,至少16个州对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贷款偿还计划。如北达科他州1991年制定了众议院法案1555,创建州、社区配套医师贷款还款计划,对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医师提供补助,每个学生根据贷款额度不同,州补助可达45 000美元,当地社区给予同等或更大数额的补助,用于帮助偿还学生贷款。一些社区选用国际医科毕业生填补空缺,这些国际医科毕业生在他国取得了医学学位。在今天的美国,1/4(24.8%)初级保健医生拥有其他国家的医学文凭。每个州国际医学毕业生人数各异,这些医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填补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人力的重要手段。

1.4 日本

日本宪法第25条规定,所有公民享有同样品质的医疗服务。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培养了大量的内科医生,1940年新注册医生2 074人,到1950年达到7 393人。医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医生在数十年内能满足社会需要。二战后美国接管日本,要求医学生培养必须在大学层次,只有少数综合性大学才能进行医学教育,医学生大量减少。医学院校招生数量从1945年的104 533人降到1951年的2 800人。1953年,日本每10万居民拥有医生数量为103人,显著低于同时期工业化国家,如美国(150),西德(151)和意大利(173),到1954年,只有2 798名新注册医生。1950-196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1961年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对医生的需求量显著增加。1955-1967年,病人的就诊率增加了一倍。医生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逐渐突出,农村尤其缺少内科医生。1967年,日本大城市每10万居民拥有医生数量为149人,中小城市为126人,农村为63人。

从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增加了医师培养力度。医学院数量从46所增加到79所,每个省至少设立一所医学院校。在市和县,设立医学专科学校。入学人数从1965年的3 560人增加到1980年8 260人[7]。从2007-2011年,医学院校招生人数从7 625增加到8 923人。日本大多数医院和诊所属于私人非营利性,私营医疗机构很少在农村营业,因为难以弥补其运营成本和相应利润。日本的内科医师有权在任何地方执业,政府没有相应的对农村服务的配额制度和补助制度,同时大多数医生是城市背景,农村很难吸引内科医生执业。为此,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农村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执业补助,购置设施设备,发放工资奖金,农村内科医生的工资超过城市同级别医生。有些地方市级财政无法承担建立医院的资金,县级政府则代替市政府建立公立诊所。因此,在日本越是农村,越是偏远地区,公立医疗机构越多。如2005年,大城市公立医院占所有医院的4%,在其他地方,比例为16%。

为解决偏远地区尤其是海岛、山村地区的医生短缺问题,日本于1972年成立了“自治医科大学”,专门培养区偏远地区工作的医生。学费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享受公务员待遇,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工作9年,而且有5年要在偏僻地区[8]。此外,日本在偏远地区工作的医生待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医生,据2011年日本大阪府保险医协会勤务医部实施的“医生劳动环境实况调查”显示,约55%的医生年限超过了1 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0万元),而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报出2 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60万元)的高薪来聘请医生。

2 对我国的启示

2.1 正确认识农村卫生性质

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群居住分散,医疗支付能力较低,在农村办医一般难以取得好的经济收益,因此私营资本进入农村卫生的较少[9]。与城市医疗相比,农村卫生服务更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应承担更多的农村卫生服务的责任,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公平的医疗服务。如在日本农村和偏远地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城市以私营医院为主。因此政府应调整城乡投资结构,在农村卫生规划、财政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2.2 大幅提高农村卫生人员待遇

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事业的发展及对子女教育等优于农村,因此,要想使农村拥有高素质卫生人才,农村的待遇应高于城市。我们认为,农村卫生人员报酬为同等条件城市卫生人员的1.5~2倍以上,以补偿农村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其他不利条件,使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成为较有吸引力的职业,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基层招不来人、留不住人,人才匮乏的问题。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显示,全国农村基层卫技人员共211.2万人,其中乡镇卫生院101.7万人,村医和卫生员109.4万人。按照每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每月增补3 000元,每名村医和卫生人员每月增补1 500元计算,每年全国新增563亿元。500多亿在全国13万亿元财政收入中占比很小,但能彻底解决农村基层长期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极大扭转农村基层卫生水平落后状况,是成本效益非常好的财政投入。

2.3 培养优质农村卫生人员

农村服务不一定是高精尖性,但应是高质量的,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印度从2013年开始培养大专医学生,是其立足国情,解决农村卫生人员不足的手段。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的农村卫生人员由执业医师担任,应是农村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从表1可见,我国的农村卫技人员总量不低,高于发展中国家,接近发达国家。但我国农村卫生人员以非执业(助理)医师为主,医疗水平低。随着农村卫生人员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应逐步提高农村卫生进入门槛,使从业人员达到执业(助理)医师水平。

2.4 建立农村基层卫技人员培训基地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卫技人员在职培训地点一般设在城市医学院校或市、县医院,这些培训单位只能提供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往往以城市医疗为主,难以提供基层医生日常工作处理病人所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基层基本临床技能、急诊急救、内科、儿科和临床基础知识等[10]。澳大利亚和美国均建立了专门针对农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设在农村,方便基层人员,培训时间和内容也更贴近基层的实际需要。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大型基层培训基地,提供针对基层的不间断培训,培训教师由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强、水平高的医务人员担任,培训内容专门针对基层日常医疗实用理论、技术和技能,以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特有的培训需求。

摘要:通过对典型国家农村卫技人员配置与相关政策特点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人力现状,分析农村卫生服务性质和农村卫生人力培养途径,对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人力配置和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典型国家,农村卫生人员,政策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health[R].Annual Report 05-06,2009.

[2]Australian Government.Department to Health and Ageing[R].Rural Health Workforce Strategy,2009.

[3]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Government of India[R].Rural Health Statistics in India,2006.

[4]Evaluation Study of National Rural Health Mission(NRHM)In 7States[M].Programme Evaluation Organisation,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New Delhi,February 2011.

[5]Hart L.G.,Salsberg E.,Phillips DM,et al.Rural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ural Health,2002,18(suppl),211-232.

[6]Lenz E.R,Mundinger M.O,Kane R.L,et al.Primary care outcomes in patients treated by nurse practitioners or physicians:Two-year follow-up[J].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2004,61(3):332-351.

[7]Wilson NW,Couper ID,Devries E,et al.A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redress the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rural and remote areas[J].Rural Remote Health,2009,9(2):1060.

[8]Yamaguchi Prefectural University.Developing a culturally competent health care workforce in Japan: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2007,28(3):140-144.

[9]张明君.舟山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2):898-899.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11

【关键词】门诊  处方  抗菌药物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门诊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和2013年全年的门诊处方,分别抽取其中的1987张、2013张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门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以及口腔科等。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处方均完整。

(二)方法

1.研究方法。对抽取的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展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分析,并对两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2.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药物说明书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等为依据[1],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进行计算,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联用情况,以DDDs值对药物使用频度进行衡量。依照WHO所提出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标准,DDDs值=药品总消耗量(g)/DDD。

(三)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012年1987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612张(30.80%),单用504张(25.36%),二联108张(5.44%);2013年2013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463张(23.00%),单用416张(20.67%)二联47张(2.33%);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

(二)抗菌药物频度排序

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从高到低排序):2012年为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3672,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011,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77127,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55198,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5012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31213,左氧氟沙星OR使用频度28763,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5727;2013年: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2951,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612,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6989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45221,左氧氟沙星IJ使用频度18091,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17219,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14817,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3287。

(三)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构成

2012年1987张处方中,抗生素使用率为30.8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575张,静脉滴注25张,肌内注射12张;2013年2013张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3.0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449张,静脉滴注9张,肌内注射5张。显然门诊处方抗生素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高(P<0.05)。

(四)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

2012年应用抗菌药物的612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32张,不合格发生率为5.23%,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的463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10张,不合格发生率为2.16%,显然2013年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较2012年发生明显降低(P<0.05)。

三、讨论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诸多的危害,譬如说诱发二重感染、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细菌耐药性等,并且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目前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2]。在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时需要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的考虑,包括病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抗菌谱等诸多因素,同时需要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能口服不静脉用药”等原则,对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对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3]。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研究中还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进行了排序,2012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头孢他啶,2013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研究中统计分析了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构成,结果发现,2012年和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均已口服为主,静脉滴注、肌内注射仅占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相对合理,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其给予重视,注意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管理,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等.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9):1868-1869.

[2]梁季鸿,唐喜,韦国强,等.克拉霉素联合美他环素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100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05):641-642.

[3]杨霞容,黄锡清,翁娟梅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5(03):1198-1199.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 篇12

1 会宁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1 制订实施方案,注重考核的科学性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分别从政策依据、目标任务、考核组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结果应用和保障措施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

1.2 设计测评指标,控制考核的规范性

根据“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确定了乡镇卫生院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并设计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套考核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同时,将基层卫生人员按专职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类岗位,并建立了相应的人员考核指标。

1.3 设定统计分值,确保考核的公正性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三级考核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并分配分值。考核方法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1.4 重视结果应用,保证考核的有效性

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与激励紧密衔接,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在激励上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上,县财政局将基层卫生机构补助经费的70.0%按月拨付,预留30.0%,实行绩效支付,考核合格兑现全部资金,不合格按照一定比例扣减经费,扣减经费用于奖励合格且排名靠前的卫生机构;非物质激励,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评优选先晋升职称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机构及负责人给予通报表扬,得分靠后、不合格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2)紧密衔接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各项重点工作。在考核过程中,将绩效考核工作同卫生质量评价、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新农合工作开展等工作衔接起来,精简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3)兑现考核结果。2010年获奖励最多的乡镇卫生院获得奖励资金达到6.8万元,扣减资金最多的乡镇卫生院达到6.5万元,有11所乡镇卫生院获得省、市、县先进集体、38人次获先进个人,有17人次取消评优选先资格、6所乡镇卫生院被通报批评,责令整改,1名院长被免职。

1.5 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考核的导向性

会宁县下发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同时,县上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2 试点成效

2.1 增强了内部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效率意识和机构活力显著改善

在2010年上半年考核中,得分80分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家;而得分较低或不合格的4家卫生机构,经积极组织整改,出现了后进机构赶超先进机构,工作落后人员赶超先进人员的良好局面,使乡村卫生质量内部管理的自觉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在2010年年终考核中,得分90分以上的机构有1家,80分以上的9家,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包扩2所分院)考核100%及格,绩效考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2 促进了乡镇卫生院职能转变和乡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绩效考核之后,会宁县积极分析与总结绩效考核结果与经验,及时调整考核方案,探索形成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兼顾基本医疗服务的考核内容体系,通过综合绩效管理,以促进乡镇卫生院职能和乡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2010年下半年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显地由“以医疗服务为主”逐渐向“注重公共卫生,兼顾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从而调动了乡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2010年年终考核中,30所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比上半年提升了40.0%,对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水平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3 促进了会宁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

通过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使得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机制、质量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2.3.1 行政管理得到加强。

各乡镇卫生院对聘用村医100%实现目标责任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覆盖率。2.3.2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5%,住院分娩率达到93.9%。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0.0%以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2.0%,病历书写甲级率达到90.0%以上,两种及以上抗生素处方从23.0%降低到了16.0%。截至3月底,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2 207户,建档172 062人,建档率为29.8%。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率达到95.0%,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1.0%。

2.3.3 队伍素质得到提升。

2010年全县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农合门诊统筹、财务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卫生监督执法及合理用药等专业知识培训3 500多人次,省、市、县进修173人次。地产中药材治疗10种常见病在284个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和60%的村得到推广应用。

2.3.4 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

降低了药品价格从2010年6月开始,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4所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1.0%。截至目前,零差率销售共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320多万元。

2.4 农村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上升

通过绩效管理使得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意识和机构活力明显增强,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由56.6%提高到91.4%。

3 试点经验

3.1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

绩效考核指标分类和分值设置要体现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导向,体现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并引导乡村卫生机构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的办院规模。适当整合农村卫生资源,调整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乡镇卫生院要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标准及转变运行机制和严格控制规模[1,2,3,4]。

3.2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一定要调动卫生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要与农村卫生日常管理工作相衔接。应该按照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评估乡镇卫生院真正所需要的投入量,按需分配。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的乡镇卫生院给予全额补助,对于任务完成得不好,酌情缩减投入,以引导乡镇卫生院院长树立以完成乡镇卫生院的职能任务为重点的工作目标,开展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以优质的服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足额投入,彻底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3.3 做到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的应用并举

在考核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工作同卫生质量评价、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新农合工作开展等工作衔接起来,以精简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并与卫生服务质量分析和改进相结合,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在激励上要采用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评优选先和晋升职称挂钩,与负责人职务挂钩,考核结果兑现要公正、及时。

3.4 提高乡镇卫生院领导的管理水平是关键

乡镇卫生院能否实现职能定位,院领导的作用是关键。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要公开竞争上岗,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其的法人代表地位,保证其相应待遇。乡镇卫生院领导必须品德、知识和能力等兼备,具有高度的责任感[5,6]。同时,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领导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乡镇卫生院领导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信心,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身心地投入经营管理中。

4 存在问题

4.1 考核方法较简易

目前,会宁县绩效考核采用较为传统的“打分法”,然后加权平均作为最后的成绩。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收集数据和客观测量,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方面存在问题,对绩效管理效应的敏感性较低。

4.2 考核结果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绩效考核设计时,常常以拉开工作人员的薪资为出发点,而不是通过考核改善卫生服务绩效为核心。虽然,薪资差距是绩效考核的激励措施,但绩效考核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机构的绩效改善。应继续重视绩效结果的分析与应用,以促进乡村卫生服务的持续改善。

4.3 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在实施绩效评价中,因考评主体的不同而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的现象有所存在;同时,为防止贿评现象的发生,从2011年起,实行绩效定期评价与农村卫生日常督导等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4.4 绩效考核过程管理需更严谨

在农村卫生机构绩效评价中,要关注结果应用,也要兼顾绩效评价过程;绩效评价容易导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2011年我们已经在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复杂程度控制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过程管理改进。

5 改进措施

5.1 提高绩效考核认识水平

绩效考核尤其是岗位考核的基本目标不是为了制造职工间的收入差距,而在于卫生服务绩效改善;绩效考核要以尊重职工的价值创造、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前提;绩效考核过程不仅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交流沟通过程,也是绩效管理思想的宣传普及过程。提升绩效考核主体的现代管理意识,强化卫生机构领导的管理素质,是继续推进农村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5.2 注重定期考核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绩效定期评价要与农村卫生日常考核等管理相结合。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内部考核要采取月度考核、半年综合考核与年终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将员工日常考核的得分与年终考核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年度总得分,并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性质设置不同的权重[7]。将日常考核与定期综合考核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近因效应”的影响,提高绩效考核效果。

5.3 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法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扩大范围,强化立体化考核。二是深入实际,进行动态考核。三是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四是要改进民主测评的方法。五是要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使考核方法日趋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漆光紫,黄高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流动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91-892.

[3]陈少贤.广东省乡镇卫生院领导与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2):3-4.

[4]马玉琴,孙金海,李婷,等.“城乡一体化”模式下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7-8.

[5]章建军,赵立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向村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铺点的实践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21-22.

[6]赵要军.从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5):53-55.

上一篇:对虾健康养殖下一篇:医院临床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