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精选11篇)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1
“十一五”期间, 广大农村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税费改革稳步推进, 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这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 新时期农村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 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 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也比较突出, 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筹资、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在民主选举上, 有的指定候选人, 出现了“上边定调调, 下边画圈圈”情况, 让选举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还出现宗族势力、流氓恶势力控制选举以及贿选等。一些地方甚至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缺乏民主决策, 少数干部说了算。还有一些地方的村务、财务不公开透明, “暗箱”操作严重, 为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提供了滋生温床等。这些问题都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 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 [1]落实农民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 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这是因为, 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 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 没有这两点, 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更谈不上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又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体现在加强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意识上。
一、切实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下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农村推行的一种社区制度,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既不是一级政府, 也不是任何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下属机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规定, 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是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然而, 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中却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立法的前瞻性与农民素质滞后性的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是实现村民自治, 由村民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村里的具体事务, 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内涵无疑是美好的。然而, 要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群来执行。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他们往往受小农思想的束缚, 难以站在全局的高度, 从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 加之他们祖祖辈辈同居一村, 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较强, 致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阻。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不强, 自治程度不高, 不会、不能、也不善于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 村民自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问题。是否有必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应如何实施?农村党支部是不是基层领导核心且应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 首先, 由于现阶段农民的民主意识较差, 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重视选举的情况, 加上农村中较为浓厚的宗族观念和黑社会势力的影响, 造成难以从村民的民主选举中选出真正合适的村民代表;其次, 村民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村官”的腐败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第三, 个别地方的村民委员会实际被村党支部取代, 有名无实, 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对于第二个问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有明确规定, 在村民实行自治条件下, 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仍然有不少村委会委员和一些村民认为, 当前村党支部已经不可能或者不应该成为领导核心。更多的村民则认为村民委员会就应该是村里的核心, 因为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围绕村党支部对村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 就出现了四种倾向: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越权”而村委会退缩, 即所谓“党”强“村”弱型的相互冲突;二是村委会“越权”而党支部退缩, 即所谓“村”强“党”弱型的相互冲突;三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强”相争型的相互冲突;四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弱”相遇型的瘫痪放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 无论是单方面强调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或只要求村民自治而去否定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都是不对的。因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法规, 就必须贯彻实施, 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容置疑。但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使这两者实现协调一致, 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一条实现村民自治与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并以此去推进中国基层民主化进程。
2.明确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功能定位,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从功能角度看,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 舆论引导, 监督指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领导功能。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政治领导功能具体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以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保证国家宪法及其它法律在本地区的实施;领导和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支持和保证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向村委会推荐自己的优秀分子担任领导者, 维护党的利益和威信。
(2) 利益表达功能。村党支部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和山林湖塘承包、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管理事项方面, 有义务向村委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保证农村利益分配原则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
(3) 监督制约功能。村党支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主要是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政治监督及法律监督, 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按照多数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支部决议, 对村委会执行村民授权和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为, 进行必要的监督, 并对村委会出现不当行为时给予指正, 以促使村委会对错误决策能及时纠正。
3.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 分工机制创新。首先, 从工作内容上将二者分开。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工作条例》) , 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等工作。村委会分管村民事务。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委会的职责有: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它经济, 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治安, 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等。其次, 从工作机制上使二者协调。村党支部履行中央工作要求, 发挥其国家政务推行者的角色功能, 而村委会则必须配合村党支部搞好国家政务的完成。在村民事务上, 村党支部则作为监管人的角色, 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制约、帮助。通过二者的分工明确,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得到了实现。
(2) 监督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其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当前, 在实际工作中应着重建立以下五个制度:一是干部述职。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主持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 听取村委会成员的述职和述廉报告并认真开展评议。村党支部要将评议的内容、过程、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二是公开质询。村党支部可以就村委会的某项具体决策或村民关心的问题召开质询会, 向村委会成员提出质询, 并要求给予答复。三是干部财务审计。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对村委会的财务开支、村委会成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 并将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四是民主评议。由村党支部召集并主持会议, 对村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五是启动罢免机制。村党支部可以提出罢免案, 或由村党支部受理村民对村委会的罢免案, 并按法定程序启动。通过监督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具体有力的体现。
(3) 指导协调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应体现在其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协调机制上。从实践中群众首创的经验看, 主要有以下机制:一是两委联系会议制度。凡涉及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应提出初步议案, 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 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也可在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下, 由“两委”联席会议直接提出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初步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经党员大会讨论后, 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 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经讨论、完善和表决后形成正式决策, 付诸实施。二是审查权制度。村委会的决策形成后要向村党支部汇报, 由党支部进行审查是否违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的政策后才可以实施。三是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委会每月应向村党支部报告一次工作情况, 年中和年底分别作一次半年和年度总结报告。
(4) 舆论引导机制创新。舆论引导是村党支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其对村委会领导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定期对村两委成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民选“村官”的素质。如在依法民主选举中, 有相当一部分民选“村官”从未当过干部, 虽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也想为村民办点实事, 但苦于缺乏工作经验, 往往事与愿违, 出力不讨好, 因而必须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 特别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领导经验和领导艺术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二是建立农村干部培训考核评议制度。对两委成员进行培训后, 在选举时负责向村民大会提供参训人员的考核评议结果。三是善于引导村里的舆论。经常性地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 对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领导。
(5) 工作机制创新。要实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 村党支部就需要转换领导观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理论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经济管理素质、创新素质, 通过改进工作方式,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2]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法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现状[3]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我国《选举法》 (修正案草案) 明确规定,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此举意味着我国选举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和完善, 意义重大。这是继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应该说,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能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 在民主制度改革显著进步的同时, 人大制度在农村基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人大代表与选民缺乏紧密联系。我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而, 在开始选举前, 候选人既没深入到群众中去, 也没开展竞选演说, 很多选民直到选举时才知道候选人是谁, 选民往往是在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进行投票。
(2) 各级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和程序存在缺陷, 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往往缺乏透明度。即是说, 在实际操作中, 人大代表候选人基本上都是由组织提名的, 且候选人的酝酿程序缺乏透明, 他们是否符合选民的意愿很难得到保证。这样产生的候选人容易使一些代表认为, 他们的当选是组织的安排而不是选民选举的结果, 从而缺乏对选民负责和加强与选民联系的意识。此外, 我国现行的法律也没有对人大代表竞选做出规定, 因此, 一些农民在自己独立参与人大代表的竞选中常常遭遇到个别领导干部的阻挠。
(3) 乡镇人大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镇人大与乡镇党委的关系不清。有的乡镇人大成了乡镇党委的办事机构, 没有完全行使乡镇人大自己的职权, 致使人大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工作不到位, 法律出台相对滞后。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开展工作时, 往往处于既易失职又易越权的“两难”境地。三是乡镇人大未能真正行使监督权。因此, 乡镇人大的监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建议
(1) 不断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依法保障农民参加各级人大选举并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认真审查各选举单位是否按照比例足额选出农民代表, 坚决杜绝少选农民代表的做法, 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宪法》意图。
(2) 继续完善选举程序, 建立适应现阶段农村实际的选举制度。通过加强选举知识的教育, 使选民和代表掌握必要的选举方法、技能, 如选票的填写, 议案、质询案的提交等。这对于新选民、新代表来说是入门教育, 使其很快进入角色, 对老选民、老代表则是继续教育和强化教育。让群众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 以大局为重, 以集体利益为重, 将选票投给真正在德、能、勤、绩几个方面都表现不错的人。同时, 应对拉选票的行为、贿选的行为进行公开的谴责、曝光, 并诉诸于纪律乃至法律使其得到制裁。如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 应向全体村民公开村民委员会人选的条件, 由村民酝酿提名候选人, 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酝酿出村民代表后, 再由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确定。并应当让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进行对话交流, 让候选人直接向选民介绍自己, 为自己竞选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 真正把权利交给村民,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切实把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和进行民主管理的村民选举出来。
(3) 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首先, 村民代表应当定期向村民报告其工作和活动情况, 并将群情民意上报, 同时还应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决定, 从而便于接受村民监督, 而不只是“去开会的”代表。总之, 从候选人的提名到代表的产生、参政议政活动及其罢免等每个环节都要便于选民了解、参与和操作。并将这些要求和程序形成制度。其次, 建立人大代表公示制度, 畅通代表联系选民的渠道, 以利于人大代表增强联系选民和执行职务的自觉性。
(4) 强化乡镇人大的职能, 使乡镇人大工作能在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民主法制建设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乡镇直接联系村社, 即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乡镇人大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所在。因此, 乡镇人大既应切实履行职责, 又要为农民群众的民主诉求提供法律保障、法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普法教育, 在农民和农村干部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培育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 逐步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以及依法履行各项义务的自觉性, 进一步提高农民理性合法地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 从而维护农村稳定。
第二,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中的促进作用。首先, 应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凡是乡镇党委作出的重大决定、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认真学习领会, 及时贯彻到人大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乡镇党委作出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决策, 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重大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自觉地把党委的决策和主张转变为群众的意愿,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贯彻执行, 保证乡镇党委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乡镇人代会更好地成为代表履职的平台, 成为民意表达、民情沟通、民主决策的场所。
第三,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围绕建设新农村主题, 以推动“民主法治村”建设为目的, 开展法律监督, 确保《宪法》以及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一是要做好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监督, 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 严厉查处侵犯选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 确保他们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二是要监督村级事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加强对村规民约和与村民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 对一些违法的村规民约要及时指出并建议修改或废止。三是要加强对我国《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使各项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四是要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针对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通过组织农村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查研究等形式, 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反馈, 跟踪督促整改, 并可将带有共性的问题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增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促进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五是要加快对涉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 健全和完善督办机制, 加大督办力度, 切实解决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4]
参考文献
(1) 林书设, 范功强.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J].中共福建省大田县委政法委, 2006.
(2) 尹中卿.人大研究文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3) 张富良.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农民民主政治权利和权力的实现为视角[J].宁波党校学报, 2004, (04) .
(4) 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J].中国政治 (人大复印资料) , 2002, (01) .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2
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河南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及成效 篇3
关键词:河南;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57-02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命题,并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因此,要提升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探索河南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河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列宁说过,民主要“包括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完全的公开性;第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1]因此,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是探索实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河南省积极探索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模式。河南省在农村基层换届选举中,大胆创新选举方式,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和“三推一选”等多种选举方式,扩大选举范围,选好配强村(居)党支部班子。
(一)积极推行“两推一选”
“两推一选”模式是河南省推行党内选举制度的重要方式。“两推一选”具体操作程序如下:首先,在公开推举候选人的基础上,民主评议产生党支部的主要成员,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由党员和群众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荐初步候选人;第二步是由乡镇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确定正式候选人;第三步是由全体党员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其次,“新产生的党支部班子实行双向负责,对上与乡镇党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对下向全体党员和群众做出任职目标公开承诺。”[2]例如,河南省舞阳县加强“五项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过程,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实现了从“多数人在多数人、在多层次中选人”的选人用人目标。
(二)积极探索“三推一选”模式
“三推一选”模式主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试点推行,“三推一选”模式是指辖区党员、居民代表、辖区单位和商户代表推荐,党员大会选举产生。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对于农村的基本情况、村干部现状和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情况及干部群众思想动态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扩大宣传力度,还由湖滨区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人员编印了《社区党支部“三推一选”换届选举指导手册》和程序流程图,让广大党员群众明确“三推一选”工作的实施时间、步骤办法、任职条件等。然后做好局部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并严格程序,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同时在组织程序的过程中,杜绝走过场,重形式的做法,通过多方走访,严格考察的基础上,严格履行程序,严把选举关。这种做法改变过去由党委直接决定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方式,改由广大辖区党员、辖区单位和商户代表、居民代表推荐党组织班子的候选人名单。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充分尊重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和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
河南省在建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过程中,把搞好学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民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各种渠道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干部培训机制建设
河南省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干部培训机制建设。例如,河南省舞阳县以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保障党员受教育权。该县先后出台了《全县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发展规划》、《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调训制度》和《村级党员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保证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常规化[3]。河南省洛阳市全面建立县乡两级联动的农村党员干部轮训制度,采取县重点培养、乡镇全面培训的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引导他们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学方法,各地纷纷举办科技培训班、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自富”。
(二)积极探索创建实用有效的培训模式
在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还积极探索实用有效的培训模式。一是通过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农村实用技术等,把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并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和行使民主能力,采用“电信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这一便捷、节俭、高效的建设模式,探索出富有河南特色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路子,受到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河南省委于2005年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意见》,2008年,又出台了《河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实施意见》,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服务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党务工作和民主执政能力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教育党员干部从事党务工作、民主执政的能力。2010年,河南省委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以“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中原崛起排头兵”为主题,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五个表率”优秀共产党员为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河南省紧紧围绕谋划“十二五”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创先争优,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巩固执政基础创先争优。河南省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显著,以洛阳市为例,洛阳市共有农村党组织2 997个,农村党员12.76万名,都参与了创先争优活动,其中153名后进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科学执政、民主监督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通过拓宽民主渠道,完善监督制度,实现党内民主决策科学化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河南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来拓宽党员的民主渠道。
(一)河南省着力加强民主评议
河南省卢氏县针对民主评议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分类制定评议标准,有效地解决了评议党员“千人一面”的问题。针对评议缺乏民主性的问题,扩大评议范围。河南省洛阳市自2005年以来就把基层站所特别是农村基层的评议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洛阳市纪委、监察局先后制定了《基层站所评议民评代表所反映问题整改评比制》、《基层站所评议群众所反映问题不落实责任追究制》等6项制度和机制,从制度上强化民主评议意识,规范评议方式,切实增强党内民主执行力度。
(二)广泛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现民主监督制度化
2009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意见。2010年2月,省纪委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方案》,全面推行邓州市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所有村级重大决策项目实施都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和实施,通过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本村重大事项是否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进行决策实施,要求各行政村纷纷设立监督委员会。截至2010年初,全省已有29 647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约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8.2%。三门峡、焦作两个省辖市和郑州市惠济区、固始县已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三)不断拓宽民主渠道
河南省积极运用“民主恳谈会”、“双向讲评会”、“民主议政会”等形式,努力维护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融洽基层党内关系。并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以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为重点,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
河南省大力实行党务公开制度,明确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和形式、落实公开责任,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在党务公开方面,坚持服务发展原则、依法依纪原则、真实公正原则、注重实效原则、积极稳妥等原则,凡是党员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容易滋生腐败的难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具体来说,一是明确党务公开的常规制度。实行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二是明确公开内容,凡是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公开透明,涵盖村民自治、村政务、财务、党务等34项内容。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适宜对全社会公开的,通过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务公开栏、政府门户网站、大众传媒等形式进行发布或公开。适宜在本单位党内或本系统公开的,通过有关会议、文件、工作通报等形式进行公开。四是搞好党务公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公示牌、电子屏幕、党务政务公开栏、公开网站等,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设置党务公开意见箱,公布党务公开电子邮箱和电话,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和归档开展党务公开的各类资料。据悉,2009年河南在开封、安阳、三门峡等3个省辖市32个市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乡镇开展了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书记试点,指导3个县(区)开展了党务公开试点。
总的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直接反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是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河南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成效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河南农村基层党建实践中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促进河南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党的综合能力,在应对各种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7.
[2]马建新.近十年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及思考[J].中州学刊,2010,(5).
[3]舞阳县“五项载体”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EB/OL]http://www.hndjw.gov.cn/2010/07/30/47097.html.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4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5
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5月区县合并后,新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区,打造江北新市区”的宏伟目标。依法治区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为“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创造优越法治环境,我们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寻找工作突破口,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在全区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深化依法治村,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现将我区的创建工作作一汇报: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 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 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创建始终,重点抓住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两种对象,广泛开展以基本国策、农村基层民主、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要求每个村应建一个法制宣传栏、成立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套法律书籍,构建法制教育物质载体。法制教育坚持三抓:一抓村组干部、党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冬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等契机,利用村法制学校,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法律培训40余场次,参加人员近3000人次。二抓教育形式多样化。坚持“送”法进农户,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教堂等活动。星甸镇去年实施的农民教育工程,把法制教育列入其中,规定镇干部每人包10户,教师包5户,村组干部包3户,党员包1户,带领群众学法,年终检查考核,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三抓多管齐下,营造全民学法氛围。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月、法制文艺演出、文明守法户评比、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村民法制学校、有线广播、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是依法建章立制,提高创建水平。依法建章立制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须制定一套上符法律法规和政策、下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作为村干部依法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村干部、村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狠抓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或修改,真正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内容涉及到村支部和村委会及下属委员会职责、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力求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围绕“四个民主”,加强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工作。创建中,试点村都对村务公开栏进行出新,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公开。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拨、财务收支、征地(带劳)补偿等内容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成立了财务管理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实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和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各村都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治调组织建设,建立了警务室、检察室和纠纷调解室;成立了安置帮教、护村队等组织,配合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纠纷排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化量矛盾纠纷。有些村聘请法律顾问,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三)注重结合,增强活力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力求使创建工作增强活力,使创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是保障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创建中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抓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以发展巩固创建,较好地发挥了创建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创建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动力。 二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创建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在创建中坚持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促进民俗、民风的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如顶山镇大新村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把创建内容贯穿始终,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创建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创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创建中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 三、下步创建工作的打算 通过近一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区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行再动员,大造创建声势。举办镇村有关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培训班,举办创建工作宣传周,重点对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标准以及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召开阶段性创造工作座谈会和现场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 2、汇编制度,进行推广交流。选择1-2个制度建设比较好的村,对其制度归纳汇编,供其他村参考。区依治办将总结创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编印创建工作手册,发给各村,便于指导创建工作。 3、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指导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指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镇(街)村,指导、督促创建工作。 4、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总结创建成果。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底将成立考核小组,按照标准,对各镇(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将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对达标村进行授牌。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四五”普法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促进“两个转变”。 6、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形式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目前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1、少数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列位,工作缺乏力度,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 2、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村与村之间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情况不同,创建工作整体推进较难。 3、镇(街)村创建经费缺乏,束缚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6
关键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四个民主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28-01
农村基层民主,就是指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决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具有自治性,它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内容,是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开展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政治活动,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构成了农村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利益等。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窘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一些矛盾与问题。
第一,农村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缺少与村民的对话平台。民主政治制度不接地气,导致缺乏村民参与基础,村民缺少参与渠道,一些好的制度落实难,基层村务欠缺村民关注之事,现行政治体制与民主发展脱节,村级民主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等。此外,开大会、广播喇叭、拉亲结派、家族式管理等传统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在有的欠发达地区还比较盛行。
第二,村民参与意识淡薄。许多村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民主制度建设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够,认为选举只是走过场摆样子,参加与不参加结果都一样,这导致大部分村民在行使权利时敷衍了事,不认真。村民对民主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狭隘,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认识尚浅,导致许多村民误认为除了选举权以外,再无其他权利。此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更加缺乏民主意识。因此,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效果,严重阻碍了民主建设在农村的发展。
第三,基层干部素质较低,腐败现象严重。农村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低,许多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发展的需要。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只注重形式,在整个村委会的日常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频现程序不透明,公开虚假信息等情况。有的村干部只对上面负责,对农民不闻不问,重形式、轻内容现象严重。此外,许多素质较低的干部利用职务谋求自身利益,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出基层干部贪污腐败事件。有的基层干部坐拥几十套房产,包养情妇,随意打人等等。习总书记曾指出,“苍蝇”有时候也能干出老虎干的事。基层的腐败不治,民主就无从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建立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为主体的强有力的相关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平台,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政策的灵魂在于实施,历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的扶持和投入很大,有关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颇多,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很多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创造农民感兴趣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来。
第二,加强村民的政治素养教育,提高参与意识。村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村民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是建设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加强村民政治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教育体系,从基础上来培养农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兴趣。其次要搞好農村的网络建设,扩大基层的民主政治宣传,完善电视、报纸等新闻载体的政治宣传,定期组织村民听讲座,看宣传片,组织建立农村文化活动室,多搞有关民主政治专题讲座等等,帮助村民进行文化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
第三,加强立法和反腐工作,提高干部素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也离不开法治。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相关法律,农村根据相关委员会组织相关的乡规民约,上级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此外,基层腐败现象严重,要继续推进反腐工作。切实落实民主选举,选举出正真有能力有知识的管理者来管理村内事务,对候选人的工作经验、学历能力、口碑等诸方面作硬性规定。加强信息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建立基层干部的绩效评议制度,明确相关评议时间、评议内容、评议规则和评议对象,切实加强村委会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干部自身的责任感和纯洁性。此外,国家也要加强基层反腐工作的力度,让基层干部不敢贪、不能贪,切实维护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干部腐败现象。
第四,完善四个民主建设。四个民主是切实增强广大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需要,为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机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是密切联系的。民主选举是前提,民主决策是根本,民主监督是手段,民主管理是必然要求。要在农村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对选要求、决策事项、监督对象、管理内容等形成制度要求。在现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村民不能只参与选举,更多地应该是参与到决策监督管理中来。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民主选举、优化民主决策、抓实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才能更好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村。
只有提高农民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干部能力与素质,加强反腐工作,切实落实四个民主,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农村基层民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农民当家主做的地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主体参与进来。
作者简介:蔡丽(1990.0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7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8
“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首要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 乡镇政府的定位必须明确。怎样才能把握角色和定位, 确保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以此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篇论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定义和乡镇政府的功用职责和定位。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概念的提出
现今,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已由非农产业逐渐替代农业产业, 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是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 现在我国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战略性举措的提出迫在眉睫。“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20字方针, 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长期目标, 同样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村民自治, 是党领导的众多人民群众,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找到的适合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时至今日, 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导致现在, 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民主, 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依法直接使用的民主权利, 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 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基层民主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表现, 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深刻并且广泛的实践。扩大、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使农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成为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因素, 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解决自己的事情, 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靠着村民自治组织, 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
二、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作用
乡镇政府是基层的政权组织, 这种组织机构是民主国家构建的组织。就组织设置来说, 我国的乡镇政府实际上实行的是条状分割的组织机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最基层的代表, 既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枢纽, 又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指挥中心, 乡镇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乡镇政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就像是一颗种子, 给它很合适的条件, 自己就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具体说来, 乡镇政府发挥如下的作用:
(一) 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非常漫长,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个状况, 因此, 乡镇政府有责任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 积极引导社会, 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形成良好的认知, 切忌把基层民主建设变成口号, 流于形式。必须充分意识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必须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二)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财政支持
这个作用, 是乡镇政府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中最重要的一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 在农村资金很缺乏的情况下, 没有乡镇政府的投资,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会非常艰难。现今我国的农民收入虽然增加, 但是在整体上, 农民还不具备经济上的投资能力。农村基层民主需要社会财政和资源的大力支持, 乡镇政府首要的义务就是切实将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重点支持农业、支持农村、让农民受益转变。
(三)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规划设计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十分复杂,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和设计, 做好规划的主导作用。乡镇政府更要加强组织引导, 做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总体的规划。通过制订规划,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才能正确的进行下去。
(四) 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和资源支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需要社会力量各方面共同努力, 作为乡镇政府, 有责任通过活动的开展和策划的制订, 对地方资源做好动员和整合, 来支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例如:鼓励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积极发展农村,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 充分运用当地资源, 加速发展。
三、总结
农民, 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 因此, 乡镇政府必须在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加大力量。唯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民合作能力的逐渐加强, 才能够发挥农民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 2006 (03) .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9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村民自治逐步完善, 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明显提高, 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很大进展, 但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要求相比,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 民主法制建设落后, 法律意识不强、发展不平衡。
少数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淡薄, 一些选民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个别候选人的小恩小惠面前, 就以自己的权利作交易。少数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的距离。部分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 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同时各地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 “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 但有些村则明显滞后, 存在较多问题, 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婚嫁居住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 一些村干部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也是加快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民主直选村委会在我国刚刚开始, 选举不很规范, 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大影响, 并通过承诺的方式当选的, 他们当选后由于害怕在下一届选举中落选, 因而往往代表本宗族成员的利益或部分选民的利益, 而不能真正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 在工作中往往首先考虑部分选民的关系和利益。尤其是一部分选民的利益与大政方针和上级的总体部署、总体规划不相一致时, 一些政治素质本来就不高的村干部就不能做到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有关决定, 从而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 由于经济发展迟缓, 基层民主建设缺乏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
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原因, 少数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处于贫困线下的农民还占有一定比例, 他们只好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生计,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推行村民自治, 必须有集会的场地、办公的场所, 需要制作选票、投票箱、村务公开栏等, 个别村由于经济落后, 无法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 难免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村干部工资低、待遇差、事情杂, 有能力、有才干的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当村干部, 后备干部严重不足, 致使村干部年龄、知识、能力、气质结构老化,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缺乏人才保障。
(四) 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村务公开在实践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和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各项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 (1) 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 一些村的村务公开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纪委、监察部门的压力下才勉为其难, 从而带有应付性、被动性, 有的是按季公开;也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 (2) 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 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 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 (3) 各项规章制度不够规范。少数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 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五) 基层组织之间关系不顺, 影响村民自治进程。
书记与村主任未“一肩挑”的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是当前影响村民自治的主要障碍。个别村支部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 对村委会的工作任意干预和包揽;有的村委会主任以为自己是村中大多数人选举出来的, 腰杆子硬, 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此外, “富人参政”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也亟待关注。在最近几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 农村私营企业主等“新富阶层”通过捐资当选参政, 已不是个别现象。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也是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一)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与法治观念。
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必须用民主法制精神塑造人和社会环境, 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要根据“四五”普法工作规划, 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 使之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群众的民主权利,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村官治理”走向村民自治。要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等活动, 调动基层干群学法热情, 逐步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 提高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
(二) 把握四条原则,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既要注重在推进群众自治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防止和克服以“自治”为借口削弱党的领导的倾向, 又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自治的领导, 防止和克服以基层党组织包办代替群众自治的倾向。
2.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着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因而既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可消极等待。要坚持实事求是, 勇于开拓, 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
3.依法发展的原则。
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不断完善规范和保障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 坚持严格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组织和指导基层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和开展各项民主政治活动;要切实做到“违法必究”, 对破坏基层民主建设的行为或以民主为借口的无理要求, 坚决依法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4.政府推动原则。
当前有些人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认为推进群众自治, 就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或认为政府一涉足基层管理, 就会扼杀基层民主。实际上, 基层的村民自治与政府的社会管理并非绝不相容。实践证明,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 亟需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程序上、物质上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这是实现基层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三)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推进村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
1.正确处理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在人。既要加强党委的领导, 又要充分发挥村支部的积极主动性,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党性强、有能力、有魄力的村民推上村组党员干部岗位, 同时把党员中带头致富的能人推选为村书记主任, 把群众中带头致富的能人吸收为党员, 推选为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 为农村基层民主提供人才保证, 让他们自由发挥各自的才干,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已经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必须逐步消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强制性干预, 实现从“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从发号施令到平等协商的转变, “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
3.正确处理“富人参政”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根据调查, 大部分致富者当选后, 基本上能履行当初的竞选承诺, 办了一些多年未决的实事。当然也存在个别富人当选后乘机为自己“捞一把”的现象。但从整体上看, “富人参政”中还是为本乡本土老百姓做点好事的人占多数。从现实和长远看, 对基层的“富人参政”趋势不必过多担忧, 也不要求全责备, 而应正视这一事实,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首先, 要相信群众的选择。农民心中自有一杆秤, 我们不应低估农民的思想境界。其次, 要规范选举行为, 积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选环境, 让选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第三, 对“富人”当选“村官”后要加强教育引导, 使之熟悉村民自治的法律知识, 强化公仆观念, 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四) 以改革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村级基层民主发展新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村书记和主任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村级领导班子选任新路。在村级班子选举中实行“海选选举、平等竞争、依法选举”的办法。依靠群众的力量构建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通过海选形成竞争激励氛围, 打破以往坐“铁交椅”的惯性思维, 使村干部认识到“任期届满可能下, 政绩平平自然下, 不为百姓必然下”, 保障了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利。
(五) 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知情权。
1.突出重点、热点, 及时便民。
要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重大事项公开应以个案形式, 一事一公开, 事前公布方案, 事中公布过程, 事后公布结果。
2.完善制度, 严格监督。
各地应在已制订的《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 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 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
3.创新形式, 注重实效。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大胆探索村务公开的新形式, 增强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引进推广“村民公决”、“点题公开”、“听证会”等好做法好经验, 建立起一套有约束力的村委运行机制, 提高工作透明度, 为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拓展渠道, 克服“暗箱操作”、“随意操作”、“无时限操作”和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10
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社会民主一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村民主建设也一直都是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民主实践的具体发挥以及民主素养的具体提升甚至是民主精神的培养都是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对中国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 农村区域利益关系趋于复杂, 而且农村现代化水平低下、个别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农民基层民主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各种势力冲突、有效调节农村各种利益关系, 进而确保基层政治的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同时,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可以进一步促使农民增强自主意识, 有效调动农民推动社会全面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广大群众以一种规范且合理的方式更加公平地参与到农村地方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利使用等。为上述矛盾的解决提供重要平台与方式。
第三, 由于我国建国时间晚, 民主建设起步慢等原因导致我国基层政府等公共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权力集中严重、相关服务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然而, 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职能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桥头堡”, 这就使得基层民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落实各项基本权利才能真正使得农村各种政策与规定得到落实, 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经济发展。
二、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民主建设起步较晚, 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速度与规模成绩显著。其中基层政府由直接的管理与掌权转变为进行间接的管理、由过度的集权转变为分权管理、由政府的“划桨”转变为政府“掌舵”, 切实将相关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的控制与协调以及提升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公共部门效率, 规范相关部门行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因此, 针对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是目前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包括:
(一) 农村群众民主观念意识不强阻碍基层民主治理。
我国拥有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这就使得群众相关民主意识淡薄, 导致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 因此也就使得农民群众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因此,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 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 往往对基层自我治理概念感到冷漠, 没有参与基层民主建设与维护自身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村民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这就使得农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在村委换届选举过程中, 大部分村民对于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大局意识, 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 严重影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二) 农村官员素质不高, 基层民主工作开展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建立村一级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为主的民主制度之中, 村官干部需要起到切实的带头作用。但是我们发现,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村官干部素质相对低下。并且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多种现实问题:
1. 伤害群众权利事件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村官干部尤其是换届选举之后, 原来领导班不交接工作, 新的领导集体无法或不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另一方面表现为村官干部办事风格拖拉、效率低下。无法真正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行服务, 相反由于变相的撤换或选举村官干部, 违反法律规定, 侵犯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等权利。
2. 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为:目前农村之中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且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或进城经商或外出打工。而剩余群众基本都是年龄比较偏大且文化水平素质比较低的村民。这就导致村官干部一旦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新思路、没有新办法、无法应对突发情况、无法找到有效突破口。另外加上村官干部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尤其是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 工作起来较吃力。工作效率低下。
(三)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仅需要靠制度规章进行建设以及服务, 还需要多种监督机制共同实行, 以确保民主建设的进程以及高效。监督机制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没有有效且完善的监督机制, 农村民主建设无法真正取得长远发展。根据统计, 农村中28%的村委会以及村委会干部既不做工作报告, 同时拒绝接受村民建议以及批评。尤其是我国实行村财乡 (镇) 管理之后, 财务系统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链接, 致使村民失去对财务监管的权利, 进一步导致村委会等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 人口问题对基层民主建设有重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人口是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 将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
1. 高素质人口的流失。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 农村相对较高素质人口逐渐外流于发达地区, 这就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缺少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基础。村官干部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工作展开存在困难。同时, 由于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农村中对于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大打折扣, 村民无法真正接受且支持相关基层民主建设活动的开展。
2. 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
农民作为城市中的外来者, 为城市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提升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知识, 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获得微薄的报酬, 与此同时农民必须负担在城市中高昂的生活与生产费用, 属于社会收入的底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意识, 人只有在具有经济上的保障之后才会真正有意识地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为生活奔波且经济基础不稳定。农民不会在意自己还有民主政治上的权利, 更加不会奢求去使政治愿望得以实现。
(五) 集体经济模式对民主建设影响不利。
我国农村经济为集体经济模式, 无可否认因为农村市场化程度较低, 农村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畅、政策鼓励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 农村经济收入薄弱, 我国农村多数仍旧仅靠乡镇政府公费维持运转, 这是属于非常典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伐的迈进。致使基层民主治理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 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有力的保障就不会产生高效率的民主建设。村级集体经济严重困扰着基层民主治理。
三、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而基层民主, 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或基层组织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直接体现。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信息交流加快, 农民在关注切身物质利益的同时, 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 更加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 参与村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 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提高农民民主意识水平是根本。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化民主法治建设的宏伟工程之中, 因此寻找到一条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关系到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事业, 同时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提升农民民主意识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来进行, 需要农民和党及政府双方共同争取。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培育农民民主意识的经济基础。经济历来就是民主政治机制启动和发展的基础。一是要抓住机遇, 面向市场, 因地制宜,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搞好农村产业的综合开发, 特别是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继续抓好政府扶贫工作, 加快农村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切实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民主意识水平, 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入。
(二) 提高村官干部素质是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直接动力。
提高村官干部素质一方面要抓好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使之具备必需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 同时加强党的知识以及政策的教育, 使广大干部能够领会党的工作核心与要领,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镇情开展好农民大教育活动, 及时并经常地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用党的先进理论对广大村民的社会实践进行具体指导。让农民参于民主治村, 焕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变村务少数村干部督办为农民大多数人帮助办的局面。
(三) 监督机制是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通过加强党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确保村民自治工作依法、自愿进行。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要强化措施对村民自治工作的监督:一是财务方面的监督, 对村委会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建立合理的财务审批制度, 确保开支合理合法, 并且及时进行财务的公开与透明化。二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主要监督村两委的工作承诺是否兑现, 是否符合群众要求, 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和回复。三是设立举报电话和加强纪委监督。在具体地点以及公告栏公示相关监督部门监督电话, 群众如有不满意的可以直接举报。同时, 镇纪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村财务收支情况、工作运行等情况尤为重要, 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和限期整改, 对违纪人员严厉追究相关责任, 切实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序健康进行。
(四) 人口政策是民主建设的支撑点。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人口是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合理改革当今的休假制度, 使农民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 有时间, 有精力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于制度设计上, 改变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面, 使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以实现, 例如可以由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负担农民工的回乡参加选举费用, 或采取邮寄选举材料及选票的方式, 定期邮寄村务材料等举措切实落实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应当注意到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潮流, 但不应当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障碍。
(五) 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促进民主建设的有力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导致出现无钱办事现象严重, 因此, 应适度进行改革与转变, 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承担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其存在价值看,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选择股份合作制比股份制更符合现实逻辑。长远看,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中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比整建制转换为股份公司更容易操作, 也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 政策应侧重引导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逐步促使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向企业化的市场经营主体转变。同时积极稳妥地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户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其成为取得集体二次分配的依据, 合理规划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农民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 成效显著。另外, 我们应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对于改革后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来说,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仍然是重大的课题。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篇11
关键词: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发展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 引人注目地把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一项重大任务, 并且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维护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后发展地区农村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基层民主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仍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促进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1 制约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1.1 当地经济落后和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基层民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
首先, 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 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村基层民主也是这样。只有村民积极参与, 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 基层民主才能发展, 村民自治才有内在的动力, 尽管发展基层民主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但经济原因始终是基础性的制约因素。后发展地区农村还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状态, 农民增收缓慢, 生活水平不高, 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 他们还在为生计而奔波, 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 所以, 民主政治对广大农民来说还不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贫困、忙碌的农民对基层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也使基层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次, 迅速兴起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精英离开村庄, 这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使得发展基层民主的主体日渐萎缩。90年代以来, 我国兴起“打工潮”,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找到了出路, 然而, 进城务工的大多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农村精英, 这给发展基层民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 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 降低了村委会选举的质量, 使村组织后备人才空虚, 另一方面, 由于远离村庄, 也使他们难以参与乡村本土的政治生活, 这样使得在村委会选举上选择合适的人选都越来越困难。
1.2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民主意识与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从农民自身的素质来看, 目前, 我国由历史的原因, 在农村, 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文化水平低,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还占较高比例的问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决定农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作为基层民主主体素质的基本因素。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 在接受现代民主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村民自治这样的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的理解就更多地停留在朴素的宗族和乡土观念水平上, 这与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1.3 主体的分散性影响农民群体力量的发挥, 不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
农民是我国最庞大的社会群体, 然而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农村社会, 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农村, 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家庭代替集体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从而分散了农民的组织力量。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各个农户比较独立, 相互交往联系的纽带以血缘和地缘为主, 经常性的经济联系较少, 因此, 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多见。反映在政治生活中, 组织基础就变得很薄弱, 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和共同的行动, 造成各行其是的局面。政治参与行为组织化程度不高, 导致农民政治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从而挫伤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功效感, 由于农民没有被组织起来, 基层民主容易被人利用而走样。比如农村选举, 就有可能被宗族、上级政权, 甚至黑恶势力所操纵。
1.4 受传统意识影响了强烈, 缺乏现代民主法治意识
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 中国传统思想对农民的影响相当大, 特别是宗族意识和乡土意识浓。宗族意识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具体表现是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家人、亲戚或同姓、同族当选, 选举投票时相互商议、相互照应, 在一些村子里往往形成一股异姓难以抗衡的同姓宗族势力, 操纵选举结果。与宗族意识相伴的是一种乡土观念, 这种乡土观念也影响基层民主的发展。比如选举就会出现只认熟人, 不问适不适应的情况, 扭曲了选人标准。再者, 有许多村民缺乏现代民主法治意识, 忽视自己手中的权利, 认为自己民主权利可有可无, 意义不大, 是愚弄人的。
1.5 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使发展基层民主失去凝聚力, 影响民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后发展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 乡 (镇) 政府财政困难, 导致许多村庄农村公共事业停滞,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的村民自治运作困难。由于经费紧张, 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微薄, 无法调动村委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甚至有的村委会成员外出务工、做生意等, 村委会工作无法开展, 所以导致一些村委会成了摆设, 开开会, 传达传会议就完事, 这种“心儿”不在“肝儿”上的现象, 就会使基层民主流于形式, 只把它当作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完成, 完成了就了事, 由于经费原因, 村里的民主议事活动也大大减少, 一议事就是要大家出钱, 老百姓意见挺大, 认为村委会无非就是要钱、出工, 谈不上为村民服务, 村民就会觉得这与自己利益不相关而失去参与村治活动的积极性, 也使得基层民主建设由于参与主体的消极性而失去凝聚力。
1.6 传统的乡 (镇) 、村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民主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乡 (镇) 一级的力度不大, 大部分乡 (镇) 仍然用传统的办法来管理已经自治的农村, 这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表现尤为明显, 乡 (镇) 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 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 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 干涉村民选举, 指派候选人, 随意罢免村民选举出来的村干部, 对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 控制村里财权, 比如许多地方实行村财乡管。同时, 后发展地区农村村干部微薄的工资补贴也都是从乡 (镇) 政府获得, 自然在工作上也就要更多地向乡 (镇) 政府负责, 所以现实中乡村关系实际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这就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发展。
2 对发展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的几点思考
2.1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加大政策倾
斜力度, 壮大集体经济, 为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是人们物质利益的集中体现, 经济发展必然推动人民政治参与意义的提高。从社会实践来看, 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差异基层民主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在经济发展地区, 农民经济交往增多, 利益关联度增强, 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很高, 基层民主发展的效果较好。在经济落后的地区, 农民从事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 对外界联系很少, 农民在发展经济方面得不到村委会帮助, 对村委依赖性降低, 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不高。为此, 发展后发展地区基层民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一是要培植集体经济, 使之成为各户个体经济的龙头。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要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股东风,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经济,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使老百姓富裕起来, 为发展基层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加强对后发展地区农村的对口帮扶工作, 创新帮扶工作, 变“输血”为“造血”, 开展人才帮扶, 信息帮扶和项目帮扶, 增强其“造血”功能, 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乡村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防止乡 (镇) 和村组干部因财力不足再向农民伸手, 引起农民负担反弹。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 在投资上大幅度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切实解决贫困乡村行路难、饮水难、求医难、上学难、有线电视收看难等现实问题。
2.2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提高贫困乡村村民的民主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新闻媒体和黑板报、公开栏、文艺演出、夜校等形式, 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使广大农民群众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参政议政, 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直接参与村务管理, 集体决定涉及全体村民的重大事项, 逐步做到民主选举程序化, 民主决策科学化, 民主管理规范化, 民主监督制度化。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期间, 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形式把选举搞成进行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的学校和课堂, 组织宣讲《村民委员会自治法》、《选举法》等法律, 通过以案说法、文艺小品等方式, 使广大选民和代表认识到选举的严肃性、规范性, 重视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2.3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从根本上消除宗族势力和乡土意识的影响
在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 宗族势力操纵选举, 干预村务管理的事情时有发生, 它影响着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同时乡土意识也影响着基层民主的发展, 为此,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消除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二是要培育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这有利于克服农民分散特点, 有利于农民组织程度的提高, 更有利于克服贫困农村在基层民主建设出的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问题, 使村民从传统的意识中走出来, 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交流, 引进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改造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在后发展地区农村可以因地制宜建立中心村、小城镇等方式, 加快现代民主发展进程。
2.4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特别贫困乡村农村精英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创新渠道, 配强班子, 一是要按照十七大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的要求, 采取民主推荐票、群众信任票、党员选举票的“三票制”方式, 强调“目标选人”, 建立干部凭能力挑战工作目标、群众用工作目标选择干部的“双向选择”机制, 扩大选择过程中的公开性、民主性;二是针对贫困农村精英流失的现实, 坚持开放的选人视野, 在选拔本地能人的基础上, 大胆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和所有界限, 注重从机关年轻干部、退居二线热爱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相邻村等能人中选拔;三是注意培养村后备干部队伍, 注重发展青年农民党员,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村干部后继乏人和农民党员老化的问题;四是加强村组干部的培养力度,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培训提升村组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村组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带领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努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五是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村组干部积极性, 针对落后农村村干部无人当、农村人才外流严重的状况, 应提高村干部待遇, 建立晋升机制, 优秀村干部可转为公职人员, 使他们积极主动做好村务工作, 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可靠组织保障;六是要理顺乡 (镇) 、村关系, 乡 (镇) 政府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方式, 规范农村与乡 (镇) 关系, 使乡 (镇)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2.5 加大对后发展地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罗素在《社会主义改造原理》中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说有许多人不识字, 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民主。不难想象一个连候选人的姓名都不会写的人是很能难正确行使其选举权的。当前, 要抓的基础工作是加大对后发展地区农村教育投入, 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强化义务教育, 同时, 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提高村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民主意识。
2.6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关注民生,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荐阅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7-14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10-0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12-12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05-24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10-27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08-10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0-09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09-27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06-0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