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

2024-11-20

农村基层(精选8篇)

农村基层 篇1

大漠深处一方文明净土-----记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巴丹吉林嘎查党支部

浩瀚沙漠无边,春色依旧盎然。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巴丹吉林嘎查,在这滚滚沙浪中,依然耸立,这是嘎查党支部凭借战胜困难的信念,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携手共同开垦了这片净土。巴丹吉林嘎查总面积3184平方公里,总人口28户

104人,有党员13名,集体积累23万元,人均收入3097元,1995年曾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牧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闭塞的交通、简陋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经营理念,严重地阻碍着不地牧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嘎查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长此已往,将会被时代淘汰,被沙漠埋没,只有改变传统,保守的生存理念,才会有发展的可能。嘎查党支部结合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牧民走出去,了解外面的发展空间,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鼓励牧民改变原有的生存空间,多渠道、多方位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生态畜牧业,效益畜牧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牧民切身体会到要想发展,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次,要从传统的思想桎酷中解脱出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三是充分利用党的富民政策,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

嘎查党支部充分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和“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积极调引导牧民整产业结构,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一是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畜牧业,效益畜牧业。嘎查党支部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在组织实施移民搬迁政策的同时,充分落实“双权一制”工作,核定载畜量,恢复生态植被,发展高产畜牧业。二是合理开发资源,壮大嘎查经济实力。卤虫资源已成为嘎查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嘎查党支部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积极配合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加嘎查集体积累。目前,嘎查集体积累达23万元。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卤虫资源的开发,带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嘎查党支部抓住机遇,发展旅游业、运输业和服务业,以开发巴丹吉林沙漠资源为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各路旅客旅游观光,了解巴丹吉林沙漠;鼓励牧民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收入,2002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达来牢记党的宗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他深深懂得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共同富裕才算富。为了能够真正起到带头作用,不管路途有多远,他都会骑着骆驼深入到牧民家中,与牧民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如何脱贫致富,帮助牧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勤劳致富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为了让牧民提高发展三产业的积极性,他带头实践、开发卤虫资源,为旅客充当向导,勤劳与收获成正比,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带头实现小康。牧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牧民纷纷称赞:巴书记真不愧是我们的领路人。

四、加强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嘎查党支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和党员素质的提高。完善了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党员分片包干制,每个党同尤其是年富力强的党员包2---3户牧户,重点扶持,发展家庭经济。经常组织牧户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致富经验。通过努力形成了团结向上;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

面对洁瀚无边的沙漠,嘎查党支部迎着朝阳,携手并进,共同开垦了大漠深处的一方文明净土。

农村基层 篇2

关键词:“农家党校”,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精神, 北流市委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大培训新模式, 2011年底, 推行“农家党校”建设,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新体系, 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一、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试点先行, 示范带动, 探索“农家党校”建设新思路

2011年底, 北流市委组织部在原有“农家课堂”的基础上, 按照“党校姓党、党员信党”的思路, 从规范管理, 保持长效的角度出发, 创新推行“农家党校”新模式, 率先在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8个镇17个村开展“农家党校”试点建设。每个试点村以党员户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2个农村党小组为基础, 在条件好的党员户家中建设“农家党校”, 户主为“校长”, 定期开展符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各种培训工作。宣传党政国策, 及时了解民情, 收集信息, 化解矛盾, “农家党校”逐渐拓展为农户村民茶余饭后交流信息、了解政策的集居地和好去处, 形成小型的农村政治文化中心。

2.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打造“农家党校”建设新模式

“农家党校”在点上推开后, 北流市采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办法, 提出了“农家党校”的建设标准。在硬件上, 做到“九有”:有场所、有牌子、有标识、有宣传专栏、有电视机、有影碟机、有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有电脑、有必要的教育培训设备。在软件上, 做到“十有”: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三库”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有学员签到册、有培训计划、有教育培训记录、有党员联系农户名册、有帮扶记录、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目前, 全市80%以上的“农家党校”基本达到硬件“九有”、软件“十有”标准, “农家党校”成为全市农村党员培训的新课堂。

3. 纳入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整体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为了把“农家党校”建设工作深入推广, 北流市把“农家党校”确定为2012年市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并纳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内容来抓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 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农家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委与各镇党委签订了责任书, 全市形成由市委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抓、镇村党组织书记落实抓的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 全市投入农村党员大培训资金91.4万元, 其中60%的资金用于“农家党校”建设和培训。至2012年8月, 全市已建成“农家党校”1350个, 全市278个行政村, 4865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全覆盖, 培训农村党员22000多人次。

二、“农家党校”建设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 培训农村党员, 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中坚力量提供新渠道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培训学习交流中了解农村党员思想动态, 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产业链上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使农民党员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的先进阶层, 为培养造就党建工作中坚力量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民乐镇罗政村党员陈军户“农家党校”, 在集中黑豚鼠产业链上的党员群众开展养殖培训工作, 同时凝聚党员力量, 成立黑豚鼠养殖协会党支部。2012年以来, 全市在78条产业链上建成支部62个, 支部党员达到220多人。

2.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新平台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转变工作方式, 催生“支部+协会”建设。具体通过“农家党校”召集党员集中培训、集中议事, 引导成立“公益事业”、“农村经纪人”等协会,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如山围镇石根村“农家党校”充分利用在职、离退休干部或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和事佬”等资源优势,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及时报送重大信息, 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应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至2012年6月, 全市由“农家党校”催生的以“支部+协会”为模式的各类协会已达950多个。

3. 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方针政策,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阵地

“农家党校”在硬件上的要求之一, 必须具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 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 无论是在“农家党校”日常的培训过程中, 还是在村民平时集聚在“农家党校”聊天、闲荡交流信息之时, 村党支部都抓紧机会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议精神, 农民群众了解掌握政策精神带更加方便,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的阵地。如罗政村梁海党员户“农家党校”, 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新文化理念, 对罗政村“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重新定位, 把生态农业观光、自然景观、民间艺术表演等10多个景点重新注入新文化内涵。2012年上半年, 到罗政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3000多次。

4. 树新风, 讲正气,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舞台

“农家党校”建设, 坚持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号召广大村民树新风, 讲正气, 营造和谐互助的村风习俗。通过设立“农家党校”环境卫生岗、治安巡逻岗等, 激发无职党员参与村事务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农家党校”建设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营造了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的舞台。如山围镇李村石根自然村党支部成立有20多人的无职党员环卫队, 每天义务为村的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至2012年8月, 全市830多个“农家党校”为无职党员开设岗位, 占总数80%以上。

三、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对象特定, 影响力有待扩大

目前, 大多数“农家党校”组织培训的对象还只停留在农村党员上, 给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 但也仍然有大部分的非党农民群众培训机会少, 而且在这部分群众当中, 也不乏追求上进的优秀分子, 如果“农家党校”能放宽培训对象, 解决更多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 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学习条件, 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有待加强

“农家党校”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认可,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培训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 内容不够新。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61%的农村党员干部认为“农家党校”培训效果好, 24.5%的认为较好, 4.5%的认为一般, 单从数据看, “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还是有较大成效的, 但是在座谈中发现, 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认为培训前后差别不大, “农家党校”的培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活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参与“农家党校”授课的教师五花八门, 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 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有些镇配备了专职教师, 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 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 有的抓综治工作, 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 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 形成杂工职员;三是还没形成“农家党校”教师的培训机制, 其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 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 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北流市在“农家党校”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 但相对于全市来说, 除了一部分镇村经济较为富裕或赞助到位的“农家党校”能保证日常经费开支外, 较大部分的“农家党校”经费紧缺, 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有钱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就多, 贫困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相对就少, 有的想学, 可惜经费不足, 这样就出现了越富越学习, 越穷越学不起的恶性循环。

四、加强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领导重视, 把“农家党校”建设纳入绩效考评

各级党委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 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是扩大群众基础, 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 是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内, 凝聚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强大合力的需要。要彻底摒弃对党员教育的错误认识, 以创新的精神, 切实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把“农家党校”建设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的绩效考评目标, 全力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2. 保障经费来源渠道, 保证“农家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农家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 把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市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 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 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农家党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把农村党员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计划和财政预算, 设立专户, 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每个党员年平均经费不得少于20元。同时可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同时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切实保障培训经费的落实;实行市镇两级统筹, 设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专项资金, 用于对教育培训的补贴;创造条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金, 确保专款专用。

3. 区分层次, 拓宽对象, 扩大“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为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针对性, 必须区分层次, 区别对象, 因人施教。对农村党员干部, 要重点放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上, 放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教育上;对一般党员, 要突出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学习;对流动党员, 要集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引导他们守法经营, 勤劳致富;对老党员, 要注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并努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可以通过制定就业资格证、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证等制度, 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 “农家党校”的培训对象不应只局限在农村党员上, 还可以扩大到所有村民身上, 只要愿意来的都可纳入培训中来, 就可以更大地覆盖“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4. 创新“农家党校”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

要创新方法, 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吸引力。农民党员职业多样、情况不同, 要找准开展培训的切入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农家党校”在教育农村党员培训骨干的主阵地作用, 针对不同的对象, 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培训班;二是要丰富教育载体,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有效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要注意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四是要运用好各种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做给农民党员看, 带着农民党员干, 增强农民党员的科技致富的本领;五是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

5. 培养师资人才, 保障“农家党校”建设良性循环

农村基层 篇3

作为政府治理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政府管理能力滞后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阻碍我国经济“三农”问题,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惠农惠民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本文从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重塑农村基层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政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资金不足,财政收支存在较大缺口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财政预算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不断弱化,但与之相对的是,地方政府所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不同增加,形成“财权向上集中、职能向下转移”的局面。而更主要的是,农村基层政府(主要是指乡镇政府)在做公共服务财政预算时,并不能准确区分哪一部分应是自身筹集,哪一部分应该有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支付,因此,很多应该由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支付的公共服务却由农村基层政府支付,在很少甚至没有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下,完全靠农村基层政府本身的财力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是根本做不到的。而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自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决定,这对农村基层政府来说更是一个挑战,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可能因财政压力无法履行职能。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投入不足,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落后、老化,总量不足以及结构失衡等问题,农村山区的“五通”状况(通路、通电、通水、通话、通车)问题严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此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更需要相应的投资。总之,因财政预算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又会进一步恶化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自筹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缺乏资金,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基层政府的许多利民惠民政策无法实施或者实施到一半被迫中断,使得农村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力下降,这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衰落。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管理能力有限,部分工作人员官僚主义思想严重,常常以“管理统治者”自居,并抱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对广大农民作威作福;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行政管理能力不足,往往“一刀切”地执行国家“三农”政策,妨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同样会损害农村基层政府的现象,降低政府的权威性。

(三)农村基层政府信息公开度不足,民主化程度较低

首先,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政务公开度较低,基本上是大事不公开,细节不公开,这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的监管权利形同虚设。其次,尽管我国农村基层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村民自治,但这还没有形成高效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更未形成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因此其民主化程度不高。与农村自治形式相比,农村基层政府更趋向于选择政府内部结构来管理,通过基层政府给各个自治组织下到命令。最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其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现阶段农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决策权得不到保障。

(四)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缺位、错位问题严重

现代政府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就是通过运用税收等获取的资金为国民通过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国家政府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政府同样如此,将其主要职能定位在经济发展上,而对提供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按照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规定,乡镇政府的职能更多集中在完成上级政府的集资任务,而对公共服务职能却缺乏积极性,形成“该有作为的,作为不大;不该作为的,却不遗余力”的局面。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农村基层政府同样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即政绩水平,获得升迁。在中央政府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均将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农村基层政府倾向于“对上负责”,加大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这造成了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是公共服务数量不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得到极大提高,这不断加大了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如科教文卫、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电设施等等;二是农村基层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的生产活动,政企不分,盲目集资上项目,不仅未能给农民带来好处,还加重了农民的财务负担,使得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更加恶化,怨声颇多。

(五)农村基层政府机构部门设置不规范,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清等问题

首先,机构部门设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因人设事,多数情况下,这些行政机构目标是农村基层政府自行决定的,不占用国家公务员的编制,而这些人的工资以及行政办公费用也是由农村基层组织自行筹集的,这在加重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效率下降、冗员过多等问题。其次,管理混乱、权责不清表现为职能部门和机构权责交叉,分工不清,农村基层政府虽然也对工作职责安排做了一些规划,但还未具体到哪些事、怎么办等细节方面,同时有的政府领导也有可能随意改动各部门人员的责任和任务,这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卸责任,形成“谁都可以管,谁都管不了”的局面。endprint

二、改革和重塑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的政策建议

农村基层政府处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现有的农村基层政府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对农村基层政府进行改革和重塑已成为必然。但是我们也不能打着改革的旗号,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精简机构,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基层政府管辖的面积、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状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妥善安排各种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努力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为农民谋福利,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在重塑农村基层政府时,必须首先解决财政预算不足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农村基层政府改革来说同样如此,没有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持,农村基层政府的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是很难实施的,因此,必须理顺和明确中央政府、上级政府和农村基层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使二者相适应。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政府承担或者协助的全国性以及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如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等财政支出都应由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支付,这些财政支付可以由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采用委托代理转移支付的形式委托给农村基层政府,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如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将退耕还林补助发放到县级政府及乡镇政府手中,由县级政府及乡镇政府作为中间代理人负责将退耕还林补贴发放到农户手中。其次,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自己筹集的财政收入,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还可以以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再次,农村基层政府还应建立乡镇一级的财政职能部门和机构,同样按照分税制和财政分权制度构建事权和财权向对称的税收和财政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筹集资金,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最后,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建立适当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共同致富。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和企业投资的形式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重塑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思想,提高其素质和文化水平

作为与广大农民接触的第一线,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对农民心中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好的行为态度能够提高农民对政府的维护力度,相信政府相信党,相反,恶劣的行为态度会恶化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重塑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思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加强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促使工作人员时时刻刻铭记“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彻底消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工作人员应把解决广大农民的需求、意愿和困难作为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农民多谋福利。其次,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农民满意度调查,为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打分,不断加大村民满意度在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促使工作人员自觉将村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最后,改变和优化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避免“一刀切”的粗暴执行方式,由于我国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同时又存在缺乏村民公共服务需求有效表达的机制,这就造成工作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不能充分准确地了解农民公共服务的需求,致使公共服务由政府说了算,造成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失误和私利而不切实际的过度提供,不但未给村民提供福祉,还浪费了财政预算,因此,工作人员应因地因时地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广大农民的切实需求,根据农民的切实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为广大农民服务,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但核心应该是服务,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其直接面对广大农民,服务农民更应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业政府”转变,由“我管你”向“我为你提高服务”转变,正确树立“执政为民”“用好权利”“权为民所用”的观念,把“为民服务”“助民致富”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自己的行为乃至利益与农民结合在一起,打破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之间的界限。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变农村基层政府的观念,形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是由直接管理型政府向间接服务型政府转变,不断强化广大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树立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理念。其次,围绕农民的切实利益,提供符合实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失衡局面,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乡村道路、通电通水工程,改善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二要做好公共管理事务,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基金用到实处,切实为民谋利;三要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农村基层政府在努力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当地居民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指导和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农民工的素质,增加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其收入水平。再次,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基层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广、层次全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切实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养老体制的薄弱环节。最后,加强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形式各异的精神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其精神面貌。

(四)精简农村基层政府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权责,加强绩效考评

监督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卸责任,容易出现寻租和低效率问题,因此,应适时地精简机构,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不同形式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精简机构、明确权责来说,要降低对非公务员编制工作人员的招收,这部分人员大多工作能力有限,且服务态度较差,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政府形象的形成;其次,要权力到人、责任到人,将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分配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提高办事效率;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对农村基层政府领导随意调度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就绩效考核来说,一要改变农村基层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考核制度,明确地方政府最大化政绩的目标包含经济增长和为人民服务两部分,并逐步提高后者的比重,这样才能平衡农村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倾向,增强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二要对工作人员的考核重民意,增强其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态度,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

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能够促使农村基层政府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提高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农村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而当发现问题之后,也会因“人情、关系”等“轻拿轻放”,或者被异地任用。这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财政资金不断被挪用,在发放环节被压榨,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财政预算。因此,应建立高效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具体来说,首先,上级政府应凭借其政治权威性,要求农村基层政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信息公开,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强对农村基层政府的监管。其次,除加强上级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外,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包含当地居民和社会团体组成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管,并逐渐提高当地居民和社会团体的参与程度。最后,加大行政违规的惩罚力度,维护违规惩罚的权威性,使得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越雷池一步”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树立政府廉政爱民的形象。

三、小结

改革和重塑农村基层政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工作的重点,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政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问题给出了农村基层政府改革和重塑的政策建议。当然,今后仍然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建立一个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核心,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高效便民的农村基层政府。

【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KRM11-02)的阶段性成果】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 篇4

一、调查的目的和课题

1、调查课题:农村基层工作

2、调查目的:当前,农业乡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在新的情势下,如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情势,努力探究新时期做好乡村基层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深化乡村变革,加速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乡村社会不变,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亟待处理的严重课题。

二、调查对象:聚凤乡政府

三、调查内容与要求:

1、农村基层的现状

2、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3、干群关系的改善情况

4、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

5、农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查方式: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五、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

六、调查时间和步骤:

1、调查时间: 2011年8月

2、调查步骤:

(1)、拟定问卷

(2)、发放问卷,口头采访

(3)、回收问卷,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七、调查背景

农村基层工作繁复而又具体,随着惠农政策的广泛推广,干群关系的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要搞好农村基层工作,真正为人民服好务,还是任重道远。

八、调查小结

(一)、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呈现的积极转变

近几年来,随同着乡村变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工作的确呈现了一系列积极、可喜的转变。首要表现在:

1、农民担负大幅度减轻,农民耕田积极性获得高涨。近年来,随着县政府对“三农”的不时投入和注重,农民担负逐年减轻。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缘由就是农民担负较重,耕田比拟效益较低,招致农民耕田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农民担负的逐渐减轻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撂田荒酿成耕田热。

2、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干群关系获得分明改善。随着一号文件的延续出台,广大农民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实惠。不只农业税获得作废,并且还发放了粮种补助和种粮等补助资金。作废农业税,对衍生在其上的各类乱收费进行“釜底抽薪”,农民鼓掌称快。从“取”到“予”,从向农民“催粮、催款”到“补助、鼓舞”农民耕田,农民从党的惠农政策中感触到极大暖和。目前乡村大家都说党的政策好,党群、干群关系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工作本能机能呈现可喜转变。针对乡村变革后的新情势,本乡不等不靠,勇敢创新,在县政府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特殊是近年来,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抓发展、搞服务为主,自觉地把抓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乡的第一要务,努力建筑调和乡村。

(二)、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看到积极转变的同时,我们也从调研中调查到新情势下乡村基层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

1.亟待解决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农村中留守老人居多,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60%的留守老人耕种着外出子女的土地,有一半的留守老人家庭的耕种面积不低于2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10多亩。“庄稼地里草帽晃,近看全是白头翁”。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二是留守老人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留守老人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村里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均因多数老年人的反对而搁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对少年儿童的监护力不从心。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留守老人隔代监护的比例近60%,其中45%的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村里少年儿童中逃学、打架、上网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死气沉沉,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当前乡村发展很快,但社会事务治理有弱化趋向。近几年,因为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进,农民物质文明生活程度逐年提高,乡村的转变很大。然则,随着机构的变革,处于转型时期的相关治理部分还没有坚持起完善的、长效的机制,招致当前乡村社会事务治理有分明的弱化趋向。

3、乡村工作格局呈现积极转变,但村庄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办法亟待改变。随着乡村各项变革的深化推进,广大村庄干部看到乡村一些深条理的问题获得逐渐处理,“三农”问题的拐点曾经呈现,他们遍及感应乡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当前村组干部待遇还偏低,存在心中的落差。加之乡镇综合配套变革后,指导职数削减,局部中层干部觉得选拔无望,不免发生失望思想。从查询状况来看,当前很多村庄干部存在茫然掉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本人该干什么、怎样干心中没有底。

4、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教育经费短缺: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二是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在查询进程中,我们剖析当前发生上述问题的缘由,以为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1、干部要素:

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乡村政策的关键性要素,政策落实的黑白直接关系到党和县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是因为干部政策程度、行政立场、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政策落实进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乡村干部本质不高。乡村干部长期处在基层一线,首要精神和时间都集中在处置日常繁琐事务,不足学习提高,看法程度有限,了解政策不深,有时执行政策走样,工作中轻易繁殖一些矛盾。二是乡村干部看法观念还没有改变。多年来,一些干部以为本人的本职工作就是“催粮要款,结扎放环”,招致乡村干部服务认识冷淡,甚至与民争利。三是乡村干部精神形态欠安。一些乡村干部说我们工作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指导不称心;假如工作硬了,说是办法欠妥,作风粗犷,经常是上级批判群众骂,以为是“风箱里的老鼠两端受气”。这些要素掺杂到干部的工作中去,必定会发生一些问题。

2、群众要素:

一是局部农民的思想认知程度较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小农经济认识在农民心中没有彻底消除,局部农民一方面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涣散松散、自私狭窄的思想。一些人各类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对村、组两级干部治理淡然置之。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发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多年来,村庄干部向农民讨取的多、赐与的少,分摊的多、服务的少,农民发生埋怨心情。这种残留思想使农民对当前的基层干部落空决心,在工作上往往发生冲突心情。三是农民群体呈现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时发展和乡村变革的深化推进,本来的农民群体实践上曾经分化成通俗农民、农民工、基层干部、个别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若干阶级,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感情、声望和社会、经济位置千差万别,价值取向各有分歧。复杂的工作对象然后发生了复杂的乡村工作场面。四是农民的自立认识和决定计划才能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文明程度遍及提高,判别思想才能加强,特殊是新一代农民的文明科技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视野愈加坦荡,思想愈加活泼。他们不再自觉地置信干部,农民的“不安本分”心态添加了乡村工作的难度。

九、做好新情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乡村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我们基层组织、基层干部都要针对乡村工作呈现的一系列转变,尽快改变本能机能,改变人物,在思想观念、工作重点、方法办法等方面必然要加大创新力度。

1、尽快改变思想观念。我们村庄干部应充分看到,我国目前总体上曾经到

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作废农业税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则,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必定要求,有利于添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经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现阶段,我们必需调整工作思绪,把工作重心改变到增强服务、促进发展上来,群众要求最多的是基层干部要搞好乡村公益事业建立。因而我们必需把为群众服务看成本分,从当前群众最急迫的需求上找准工作的打破口,动足脑子,想尽方法,做好文章,在积极指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大力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组织兴修乡村公益事业上有新的作为。

2、切实改变政府本能机能。抓住有利机遇,着力促进县政府本能机能的转型,由以完成经济任务为主转移到加速经济发展与构建调和社会两大主题上来。从吃“农业饭”、吃“补助饭”中走出来,坚持乡镇自立型和自给型财务,逐渐走出财务窘境,增加就业。提高工作的保证才能。要跳出纯真靠农业求发展的圈子,拓宽发展思绪,明确主攻偏向,积极构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多元化财路系统。二是实行好基本设备建立的本能机能。要大力增强农田水利、村庄道路等基本建设,加强农业抗灾才能,改善乡村生产前提。要包装整合小城镇建立资本,提高小城镇建立功用。三是实行好指导生产发展的本能机能。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指导村组干部实时为农民供应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要充分应用各类载体,普遍传达科技常识,有针对性地举行农民培训班,坚持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和农民致富才能。四是实行好治理公同事业的本能机能。乡镇县政府不只要担负一方经济发展的重担,并且还要担负当地事业发展主要职责,负有对教育、文明、卫生、社会福利、情况维护等公同事业的服务治理本能机能。五是实行好维护社会不变的本能机能。增强乡村社会治安综合管治,做好群众信访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建安全、文明、调和的社会情况。

3、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办法。一是治理方法从“直接型”向“间接型”改变。在传统体系体例下,乡镇政府治理方法大多是属于直接收理。随着政府本能机能的转型,要改变到经过增强微观调控、规范市场、发明优越的外部情况上来,对那些可以由市场、企业和民间办妥的工作,县政府部分则果断“退位”,不再详细代替事务性活动。二是工作方法由简略的行政敕令向用市场方法指导、服务、示范改变。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开展工作,经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指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泼乡村,致富农民。三是日常治理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改变。惠农政策的施行,使乡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从基本上亲密党群干群关系,构建调和乡村,必需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组的关系,具体落实村民自治,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不管大事小事,只需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乡镇都要“指导、支撑、协助”群众经过规范的方法和顺序,民主决定计划,自立处理,更多地运用司法、经济和教育治理的手段,在尊重村民自立权和村委会相对自力性的基本上完成对村组的有用治理。

4、切实加大对村庄的扶持力度。当前,乡镇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上级部分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村庄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财务体系体例变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现有财务体系体例基本上逐渐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转移付着力度,处理当前乡镇的财务艰苦。二是加大倾斜力度。上级部分要在资金、项目上增强对村庄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基本设备、农业科技推行和乡村教育、卫生、文明等方面,多为乡村加速发展做一些打基础、管久远的工作。三是改变治理方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的新形势,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工作审核机制,在治理上合适乡村的实践,使工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

农村基层干部学法心得 篇5

李新荣

在参加XX干部学习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提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基层党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

一、在十七大的引领中正视基层建设。

十七大报告中将大力发展基层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基层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心系群众,着力提升层次,提高工作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自己近十年的工作时间,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好一名基层干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到在工作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丰厚自己的底蕴,提升自己的品味,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今后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完成农村基层建设的重任。

二、让法律法规时刻警醒自己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计划生育法》、《土地法》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指出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所不应去做的言行,以及对广大群众要平等对待的原则。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开展各项中努力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村民,为群众踏踏实实办实事,促进农村基层科学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每一位村民,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以德为先,率先垂范。

人者德为先,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想完成各项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更加离不开“德”,用德引领,以灵魂塑造灵魂。我都努力践行,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多了解,多沟通,以德为先,在与广大群众的相处中,努力做到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四、学典型找差距

农村基层调研报告 篇6

城市延伸到县(区)和镇(街),镇(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终端。而镇(街)以下的村(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动,则多是群众自已筹资、自己组织、自我愉乐的活动。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我们可这样理解“报告”中的这句话: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也应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目前基层怎么才能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根据目前基层各不相同的状况,对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等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事实上,近些年来,由政府为主体主导的共公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也开始逐渐再向下延伸,对农村基层村一级的文化室实施补助政策。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活动体系中最基础部分。它直接与群众相关,直接由群众参与,具有大众性、自发性、传统性、民俗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待于用群众文化的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因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基层社会、引导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上发挥出了优势。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但是,目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却遇到了新的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折射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身上,表现为认识的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软任务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群众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一无上级绩效考核,二是具体量化指标,不象征地任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其他任务一样,有硬扛子、有硬指示。于是软任务就软打点。因无考核,抓与不抓、抓多抓少就无所谓。基层干部多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取向,要求投入资金后立有吹糠见米之效,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大多都抱着无所谓,或无所作为的态度,致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软件”不“精”,“硬件”不“实”,其活动更是可有可无。

误区之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次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所在,不仅有基层干部,还有更大的一批群众。他们认为:现阶段在农村基层更应该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村容村貌、修房建屋、农田水利、乡村公路建设等等。他们重使用轻投入,重经济生产力,轻精神潜在生产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和社会选择机制排挤到十分次要的位置。他们常说:农村人吃饭住房是主要,唱歌娱乐是次要。在抓主要的时候,次要的不可要。

误区之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包袱论。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边远地区的农村,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较多。他们认为: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个无底洞,只投入,仅热闹,不见效,没回报。劳心费神,风风火火热闹了一阵子,到后来还是回归到冷泠清清的现状。花钱不值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如修幢房屋,立在村头村尾,大家五年十年都看得到。他们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有偏见,视为负担。

误区之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他人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少。他们认为:农村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其职能就是村民自治,开展一些村务工作。搞群众文化活动,在区县有专业文化馆,搞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镇或街有专门的文化站,这应该由他们去做,他们是专门抓这项工作的。他们还说:我们村干部都没有编制、没有拿国家工资,属业余,群众文化就更不要说了,文化不文化,与我们基层干部关系都不大。

误区之五: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然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基层干部。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还刚起步,还很脆弱,因而就少搞或干脆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等经济好了,群众收入高了,村级组织的积蓄增加了,大伙的认识到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自然跟上去了。有了钱自然就有了一切。他们还曲解鸡鸣与天亮的关系,说什么鸡打鸣,天要亮,但如果鸡偷懒,不打鸣,天还是自然要亮的。他们说: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有了鸡鸣,梦中人早醒而也,但如没有鸡鸣,梦中人迟早也会醒的。

误区之六: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靠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特别是年轻点的农村干部和比较“老成”的干部。他们当然认为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要,能制造声势和影响,提高知名度。但他们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的其他单位支持开展活动,靠上面的一些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补助。他们向上要钱、要补贴。当要到了资金和其他物资、得到了上面的重点支持后,才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说:用等靠要的方法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这是正能量。而且还热闹了乡村院落,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经费多有节余,这个很实惠。

要走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必须树立五种观念:

第一、要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参加的社会活动,不象经济工作那样,投入和产出都可用十分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对经济活动也能产生间接的影响。社会效益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能有效地克服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解决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并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观念。农村基层群文活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具有最为深厚的土壤,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搞脱离群众,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依靠群众,立足基层,面向百姓。如果在农村基层搞高雅的钢琴演出会或芭蕾舞等,多是曲高和寡。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适合农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群众文化方式,把基层群众文化的根留住。

第三、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目前,我们的体制是,在县区以上有专司其职的文化馆、文艺表演团体,而镇街有文化站,这些都是国办文化机构。镇街一级还有与群众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妇联、工会、教育、卫生等部门,村一级虽有与这些相对应的组织,但人员全为兼职。上述这些部门均以某项业务工作为主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都要向村一级延伸,这就要求要我们要打破狭隘的分工意识和“划地为营”的工作小圈子,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从策略上考虑问题,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齐抓共管。

第四、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先导的观念。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它规定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形式就是利用好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载体。生硬的说教和死板的会议以及板着面孔的批评教育其效果都会明显逊色于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必须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落后、思想落后、文化落后现象的改观,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农村基层 篇7

1 第一阶段 (1980-1990) “社群精英”指引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表注:从表1特别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担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领导人都是本村大姓家族, 文化水平偏低, 而且任期较长。

对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分析可以看出, 经过“文革”十年的混乱,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也确实存在一个恢复和过度期。这一时期, 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方面, 国家政权在某些时间或者特殊场合, 并无法直接深入地方社会, 国家权力必须依赖地方上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姓族群的代表等所谓“社群精英”的协助, 才得以深入地方社会。这一点在表一和表二已经充分的体现。笔者在采访中还接触到, 这一时期有些地方的党政干部要是论人品和综合素质根本不具备担任职务的条件。有些文盲被纳入地方干部队伍中是因为成分好, 出身好;更尤甚者, 有的是因为他是地方的豪强, 恶霸;还有一位因为其儿子是当地县政府的官员。尽管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这已经是十年动乱之后地方党组织建设的最好的恢复阶段。

2 第二阶段 (1990-2000) “地方精英”指引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表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党政领导不仅局限在同村大姓而且文化水平也是普遍提高, 任期也都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3-5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党政领导履历可看出我国村民委员会党组织建设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被纳入了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组织框架的规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党政领导基本上是以村级为单位的“地方精英”, 他们的综合素质、社会影响力以及群众基础较好。有能力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能够带领地方在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领导和组织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政领导干部长期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官僚作风。有些地方干部被权财美色拉下水。被采访的干部中能够善始善终的很少。

3 第三阶段 (2000-2013) “知识精英”指引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表注: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党政领导的简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地方基层党政干部文化知识水平比较高、来源广泛, 不再局限于族姓的人数多寡。值得肯定的是有一部分到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知识, 业务素养还是群众基础都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谓是“知识精英”充实我国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但是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 比如一些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村受基层群众的拥戴, 也给予很高的期望。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地方一把手干部担心这些学生村官做不好实际工作, 不敢放权;放了权, 又担心分权。一些知识分子大学生村官很难有所作为。

4 总结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历程了“地方精英”、社群精英”和“知识精英”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些社会精英在我国农村基层建设中之所以能够承担基层建设的权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承载, 这些社会精英确实拥有一些特殊的身份、地位、财富、教育、识字能力与影响。社会精英在地方权力的建构上, 并非只有单项来源, 也不只有来自国家权力的授与, 他们可以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 地方社会的领导者, 可以中介与国家与地方之间。同时, 精英分子也极有可能是地方社会权力向上发展的起点, 而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乡下的发展的末端。也可以说这些地方社会精英不仅是地方的社群组织的管理者, 也是我国高一层权力机构党政干部的发源地。针对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现象, 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执政理念。因此, 建设我国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建辉.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2]陈德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 2006.

深入基层调研 规范农村低保 篇8

近年来,陕西省延长县民政局针对全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结合实际,创新改革,夯实责任,全力抓好农村低保核查和重新评定工作,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使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深入基层调研确定工作方案

延长县农村低保自2004年实施以来,一直未做较大调整,矛盾和问题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延长县民政局开展了细致的调研工作。民政局成立了3个工作组,由局长高锦鹏、副局长严相安、低保办主任常胜莲亲自带队,从2010年10月开始,历时半个月,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听取汇报,查看台账,征求群众意见,对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中发现,个别行政村存在如死亡不去报、户口迁出的不停保、生活条件好转的仍在保等问题;低保对象确定存在执行政策不严,保障对象不准,关系保、人情保、权力保等问题;少数行政村不按程序申报,导致村级民主评议、公示流于形式等问题。

为此,延长县民政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讨论,制定了《延长县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延长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算暂行办法》,统一了统计范围和方法。两个文件的出台为重新评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

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量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稍有不细,就会酿成新的矛盾,为此,延长县民政局高度重视,于2010年4月15日报请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民政工作会议,各乡镇乡镇长、民政工作站站长、民政助理员、以及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副县长李金涛、民政局局长高锦鹏分别就开展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县上同时还成立了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由民政局局长高锦鹏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低保办主任任副组长,要求各乡镇也要成立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机构。

会后,各乡镇相继召开了三级干部会,就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安排,夯实了责任,明确了要求,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宣传农村低保重新評定工作方案,教育群众正确对待农村低保,端正对农村低保救助政策的认识,纠正了“关系保”、“人情保”、“一户保一人”等问题,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坚持政策原则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每个行政村召开村民大会公开评议,凡未召开村民大会,由包村干部和村干部擅自确定的一律重新评定。为了避免行政村评议流于形式,要求每个村组上报低保户档案的必须附行政村全体村民评议会会议记录,会议记录需由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村监委会、村民代表签字。

二是坚持农村低保责任追究制,推行谁调查,谁签字负责,凡被群众举报有意错保的追纠其行政责任,有效遏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