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2024-08-10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精选12篇)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1

一、导言

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保险高度重视,对建立和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法》也作出了“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规定。近年来,我国涉农保险业务发展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承保品种已覆盖农、林、牧、渔业各方面,开办区域已覆盖所有省(区、市)。农业保险已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多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保险。2007~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达264亿元,各级财政对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合计占应收保险费的比例达80%。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为保障受灾农户及时足额得到保险赔偿,规定保险机构接到发生保险事故的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查勘,会同被保险人核定保险标的受损情况,并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日内,将应赔偿的保险金支付给被保险人,且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根据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但与此同时,服务于乡镇、村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农保险的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关于“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有序开展的基础工程。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和防灾减灾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保险合规经营,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涉农机构服务积极性,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致力于研究以农业保险营销服务部为龙头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浅析农村网点的建设与管理,以期对农业保险网络管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探索建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贴近农民的保险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二、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保险主体为什么要建设农网。1、保险主体业务来源按区域划分:城市、农村。农村业务的现状:农业保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阶段,这种竞争是公司实力加社会资源的较量;假定社会资源为不变因素情况下,各个主体比的就是机构、人员产生的服务能力;而从行业情况看,除某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外,其他主体在乡镇农村基本无合法营业机构,业务覆盖范围过小;农村却又是最讲人情的社会,但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满足农村保险的人情需求。2、两大区域机构、人员的现状:城区、支公司、营业部、社区门店,可以说是机构多、人员密,竞争已经白热化,市场占有率很高;乡镇以下呢?只有某公司初步设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农网体系—部站点;机构少,3~5个乡一个营销服务部;人员少,从现场调研的营销服务部情况推测,估计近四分之一的营销服务部只有经理、内勤两个人。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开拓乡镇、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服务于三农。3、新车销售的主战场已转向三线城市及农村,产生了巨大的保险需求。4、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保险主体的农村保险服务能力,机构健全、队伍完备的农网体系是各保险主体竞争政府主导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短期内其他主体无法复制的优势,必须做大做强。

(二)什么叫农网体系。首先,在定义农网体系时,我们要明确只有部站点健全才能呼之为“体系”。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县(区)政府、乡镇政府、村两委构成我们大中国的行政体系;其次,区县支公司、营销服务部部、站、点,构成我们在县域的宣传、服务、销售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个服务机构缺一不可;再次,农网体系是如何去工作的呢?可以概括为“部管站、站管点”;最后,农网体系的中枢是营销服务部。营销服务部是衔接各支公司和服务站点的关键环节,营销服务部的作用相当于足球队的中场发动机,起着组织进攻,输送品牌宣传、服务介绍、产品推介的重要作用。

三、各保险主体应该如何建设农村营销服务部

(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及组织架构。在农网建设中,营销服务部的地位举足轻重,应该是保险主体在中心乡镇建设的区域性宣传、服务、销售中心。如何建设好营销服务部是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区域性保险中心,服务、宣传、销售三个平台功能。(2)营销服务部的组织架构?经理岗、综合内勤岗、直营销专职销售人员岗。(3)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各岗位人员的标准是什么?经理:专职、劳动合同;综合内勤:“劳务外包”人员;专职销售人员:辖区内招聘。销售人力目标,十个村一个人;兼职销售人员:以绩效支付手续费,没有固定成本,数量不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协保员:每乡镇、行政村各一人,不建议选择专业站领导(管理范围窄),最好为乡镇、村主管三农保险的领导。(4)保险主体应该如何支持农网建设?首先,经理的来源。经理主要由支公司销售人员下派、非销售转岗、大学生村官、外部人才引进等几条途径;其次,专职销售人员来源。有支公司下派、辖区内招聘等途径,给予一定的有效增员的补贴。

(二)营销服务部人员的工作职责。(1)营销服务部经理工作职责是什么?A、协调和乡镇、村领导关系;B、组织安排宣传、服务、销售各项工作;C、划分员工作业区域;D、分配内、外勤员工利益,调动全员积极性;E、对员工的培训组织;F、专兼职销售人员、协保员两支队伍建设。(2)营销服务部综合内勤工作职责是什么?增值服务、保前服务、出单、协赔、信息录入、信息使用。(3)营销服务部销售队伍职责是什么?在作业区域内宣传、信息收集、承保、查勘、定损。(4)营销服务部协保员队伍职责是什么?“八路军的堡垒户”,营销服务部人员进村工作的接待人、联系人、村民的组织者、查勘定损的协调人、兼职营销员。

(三)如何做好营销服务部经理的选聘。营销服务部经理岗位极其特殊而重要,怎样才能选好、当好这个“兵头将尾”的干部,也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是保险主体最基层经营单位,是微观经营基础,这个负责人职级虽低,却是经营单位一把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1)要有一定的胸襟、格局,不能只顾自己拿保费挣钱;(2)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不但是劳动模范,优秀业务员,更是指挥员和领导者。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有清晰的自我角色认知,要较快地实现角色转换,由优秀的战斗员向指挥员的转变;(3)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的管理能力并非能够一蹴而就,一日而成,唯有学会走、然后才能琢磨跑;(4)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时时刻刻需要与乡镇、村领导、辖区内大客户、自己的员工沟通。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注意入乡要随俗,不能与交际对象格格不入,要懂基本的交际礼仪;(5)要有一定的较宽泛、深刻的业务知识,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想真懂业务,必须实际接触理赔。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业务知识;(6)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农村保险受众,作为营销服务部的领导必须强迫自己弄明白要讲的东西,然后把它翻译成你的受众能够理解接受的白话;(7)要有一定的激励能力。激励能力是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熟练运用的,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8)要有一定的培养、树立团队荣誉感的能力。

(四)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

1、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有哪些。(1)按支公司授权开展财政补贴型农险、新农合、治安险、农房保险等财政支持、公司业务承保的前期宣传、入户信息采集、客户保费收取、查勘、案件调查等事务性工作。其中:财政补贴型农险是必须要承做的,随着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个站点体系健全、服务销售人力充足的农网对这类业务合规办理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辖区内客户商业保险资源信息的采集、跟踪展业;(3)宣传:品牌、产品;(4)服务:用服务打品牌、用服务创价值、用服务争市场。

具体工作:(1)展业承保基础保险服务;(2)各项增值服务:标准要高,贴近农民;(3)协赔服务。

2、营销服务部为什么要承担这些工作?(1)通过承办县里大力推进的“民生保险业务”可以密切营销服务部人员和乡镇、村干部群众的关系;(2)在辖区内保险业务暂时较少的情况下,直营销人员可以有活干,有收入;(3)宣传、展示保险主体的机构、人员服务能力。

3、农村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来源。营销服务部人员从哪儿来?(1)支公司下派。支公司全县一盘棋思路,建议采用裂变模式,见效快、士气高、解决员工在城区展业多年的惰性问题,给他们一个新的蓝海区域;(2)辖区内招聘。招聘时不惟学历,有一定文化基础就行,注重责任心、沟通能力因素。

4、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收入从哪来?(1)养成期最低津贴:各保险主体应给与有效增员费用奖补,但拿到是有条件的;市县公司应自筹一部分;(2)从事增值服务、信息收集、各项公司业务的具体手续办理、查勘定损协赔工作的各项津贴、公司业务的工作经费、手续费、协赔费用;(3)个人业务薪酬、手续费收入;(4)通过劳务费、手续费实现。

5、营销服务部人员固定津贴怎么给?要有条件,不能白给。要和活动量挂钩。引导新增人员摒弃固定津贴观念,所有收入都要来自于劳动;出勤、各险种客户信息收集、各类政策性业务宣传、承保手续办理、农户自交保费收取等劳动来获得津贴;直销人员可以同样适用。

6、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成功案例。某保险主体用“服务专员”以“直接让利客户”拓展市场模式推介。实施效果:15万元以下农村家用车交强险承保辆数、保费增速较高;有效信息收集后转化率9.03%,远高于各主体的电话呼叫成功率。

在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中,直营销队伍建设基础好的可以继续沿用传统展业模式;新设立或人员少、无业务人员占比高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使用以下经验:(1)新增人员通过获取信息收集津贴可以存活下来,解决养成期生存困难问题;(2)公司直接让利客户,做出了巨大的利益让渡,农民接受程度高了;(3)营销服务部人员都是新手,既得利益小,抵触情绪弱,便于推动;(4)强化了公司对客户资源管控,不再怕营销服务部人员离职。靠一单一单收保费挣钱的业务员,华丽转身为“公司驻村服务专员”,增强了归属感。

7、营销服务部日常管理如何做。(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营销服务部的建议:A.考勤,要真考,不要应付上级检查;B.设立记录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的日志;C.保费周报或月报。(2)营销服务部如何和集团内其他公司实现网点、人员、客户资源共享?A.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基础建设;B.房租、水电暖等日常运营费用由根据业务规模确定分摊比例和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服务三农。(3)农村营销服务部要具备网销落地服务能力,多一条服务渠道。

加快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发挥保险经济稳定器作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外部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各家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营销服务部的管理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必将能够更好地承接不断稳定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2]农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29号.

[3]中国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型农业保费补贴保险产品政策拟订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5]25号.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2

2.2法律服务所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角色

特色业务。农民出外打工是B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为打工者提供法律服务则成为B市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一个主要业务。本世纪以来,B市政府专门发布文件,要求大力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赔偿的法律服务,加强维权工作,这一块主要就是靠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他们对每个有出外打工的家庭进行登记,并留下当地法律工作者的联系方式。仅以上半年为例,法律工作者为外出务工人员代理的诉讼案件是54件,非诉讼案件是113件,法律援助是28件。在该市n城区,7个镇和3个乡,200多个街道办事处,人口47万,外出务工人员是17462人。该区建立了14个司法所和11个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在省外代理的诉讼案件35件,非诉讼代理是64件,远及山西、广东、吉林、厦门、新疆等。这些案件,一方面请律师要花很多钱,老百姓不愿意请律师;另一方面这种案件很辛苦,当事人支付能力又差,律师一般不愿意办理这种案子。所以主要依赖于基层法律工作者,他们能吃苦,又是本地人,和老百姓走得很近,人家也相信他,请起来也方便。

在调查中,法律工作者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举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如五位B市民工在北京门头沟区瓦斯爆炸死亡的案件,一位该市民工在山西煤矿受伤之后仅获得几千元赔偿的案件,一位在东莞工伤死亡者孤苦残疾的母亲临近春节等待赔偿金过年的案件……许多案件由于当事人根本无力预付代理费和活动费,法律工作者只能先垫付所有费用,如果胜诉才能根据情况拿回几百或几千元报酬。他们常常跟那些贫穷的民工当事人一起坐硬座火车、住工棚、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徒步跋涉,为那些在外受人欺凌的老乡讨回公道,为他们在家乡等待接济的父老子女拿回多一点生存的凭据。这些都是住在城里的律师们不可能做到的。一位法律工作者认为这样的服务是法律援助的一部分,他认为法律援助不应该仅限于诉讼,老百姓有了纠纷,法律工作者自己贴钱、贴差旅费来帮助解决,实际上也叫法律援助。 因此,他们一方面承认法律援助中心应该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呼吁应该给农村的法律服务一定经济上的支持。

与律师之间的市场划分与竞争。案件类型除了为外出打工的服务之外,另外简单的案件主要是债权债务案件也比较多,比如几百块的民间借贷、承包、婚姻家庭方面的赡养抚养。大一些的案件就是人身伤害,穷困的地方,常常为一点田边地角的事情打架,造成一些伤害的,这种案件也比较多,还有一些就是为基金会催收贷款和解决拆迁纠纷。

法律工作者与律师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大差别是收费标准不同。法律服务所根据省物价局统一的收费标准,一般由双方协商,象一般的民事案件不涉及财产纠纷的,规定要求是300元,但实际上在B市这样的贫困地区,相当多的当事人实在交不起服务费,交一百两百也收,有时候甚至是提供无偿服务。但律师收费,如果不涉及财产纠纷,起点是1000元,一个重要的刑事案子收费不下几万元。法律服务所接受法律咨询、代书是不收费的,但是一般律师事务所都是要收费的.,而且一般都还有一个固定的价格。所以,法律服务所的业务量很大,但收入较低。以B市某区为例,该所担任乡镇一级和村一级的法律顾问共331家,代理诉讼446件,协办公证462件,办理见证453件,法律服务所的业务一年收入接近42万,大概抵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年收入,但他们所承办的案件是律师所案件的10倍以上甚至是几十倍。

这一数字对比,一方面说明法律工作者的确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律师有理由不高兴。法律工作者对此表示理解,他们说,同样的案件,一个律师可能收一万元代理费,但一个法律工作者可能一千元,很容易产生矛盾。但在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很多案件,像打架纠纷,是律师不愿意做的,律师不要的市场法律工作者才去占领,这块市场是法律服务所主要的市场,法律服务所设在农村,律师事务所大量的设置在城市,冲突并不很大。在比较繁华的城区法律服务所,代理诉讼大概比例占总业务量的六成以上,一些乡镇可能只有三四成了,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镇,到B市坐汽车要坐一个半小时,那个地方没有法庭,派出所里只有一两个人,然后就只剩下司法所,那里的诉讼案件一年也就一两件,主要业务就是调解。

受调查者特别提到了民事诉讼中关于民事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而逐渐萎缩,其间虽经过政府的两次恢复和重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责任的承担,最终均未取得成功。在国民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这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度设计的遗漏和政府干预不当,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因此,研究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意义重大。

一、政府角色定位及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一)政府角色定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地区,人们对政府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历史地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所期望的政府是一种“守夜人”的保护者角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兴起的是作为干预者的政府角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政府承担着一种引导者的角色。而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我们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其中,政府所承担的是服务者的角色。

(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本上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从社会治理主体角度看,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各有侧重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表现在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公益性医疗服务供给以及促进多方力量的合作等方面。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

(一)基层政府行为的合作性与服务性

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行为与通常意义上的政府行为有所不同,基层政府的行为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其行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合作性和服务性。而不论是基层政府行为的合作性还是服务性,都指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1.基层政府的主要作为。基层政府在政府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主要承担着执行的任务。通常,我们将乡镇政府和县(市)级政府称为基层政府。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方案是义务之一。基层政府直接与民众接触,将医疗服务直接提供给农民群众,它们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方法、过程、行为等都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基层政府行为的服务性。与高层级政府宏观的、战略性的行为相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是直接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因此,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医疗服务活动不是政府职能设定的,而应当落实为具体的服务,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这些医疗服务。因此,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应当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

(二)基层政府需定位于服务者角色

1.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承担的是服务者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提供医疗服务,直接承担相应的医疗补助、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直接将补偿资金分配给应得农民。二是基于服务精神开展活动。用管理型政府的逻辑去看待政府作为的话,那么,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无法获得政府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的。而在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基层政府则是基于服务精神开展活动的。三是服务于多元主体合作的框架。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以及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是基层政府服务者角色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在我国,我们所要建设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基层政府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大量的医疗服务,这正是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3.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看,基层政府承担着最为直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更是这种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和守护者。因此,把基层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是最终选择,是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的集中体现,更是基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走向。总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并最终指向了将基层政府建设成为基层服务型政府。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177 501人(城市:46 510人;农村:130 991人)。调查内容包括城乡居民患病后对就医机构的选择及其原因、医疗卫生机构的反应性以及患者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状况。本文将主要围绕有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2 分析思路

老百姓期望通过看医生可以缓解病痛、消除疾病,这种期望与经治疗后疾病的转归以及他们看医生的经历和感受的综合作用使他们形成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总体印象。而来源于服务利用者角度关于服务质量的印象我们称之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感知质量。通过利用患者感知质量可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患者选择医疗卫生机构的原因分析其期望,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反应性分析患者就医经历,通过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就医后的感受,以全面反映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感知质量。研究中将关注不同特征人群在感知服务质量方面的差异,同时,对乡级和村级的感知质量进行分别分析,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感知质量。

2 结果分析

2.1 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期望

2.1.1 门诊。

从农村地区居民选择村卫生室作为首诊机构的原因来看,80.9%的患者是因为距离近、方便就医。另外,虽然村卫生室设备条件有限,但只要有老百姓信赖的医生或收费合理,或者其技术水平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还是会成为老百姓就医的首选,因上述原因就诊于村卫生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0%、4.4%和3.0%。

农村居民选择乡镇卫生院首诊的原因比较分散,除50.5%的患者是因为距离近,方便就医外,还有15.8%的患者认可其技术水平,另有12.7%的患者是因为有自己信任的医生。此外,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原因还包括是定点单位(6.6%)、收费合理(4.7%)和设备条件好(3.5%)等。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服务态度不存在问题。

2.1.2 住院。

从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在未痊愈的状况下自己要求出院的原因来看,除39.4%的患者自认为病愈、5.6%的患者久病不愈外,有32.0%的患者因经济困难,难以承受相对于自身经济状况而言较高的医疗费;9.9%的患者虽然经济条件允许,但感觉花费太多,放弃进一步住院治疗。其他自己要求出院的原因还包括医院条件差(1.2%)和服务态度不好(0.1%)。

将调查人口按收入五等分分析后发现,最高收入组因经济困难而自己要求出院的比例为14.3%,远低于最低收入组的39.8%,且该比例有随着收入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图1)。

将住院费用分组分析后发现,住院费用越高,因经济困难而自己要求出院的比例越高(图2):住院费用在500元及以内的患者该比例为28.7%,而住院费用在5 000~1万元的患者该比例为44.4%。

2.2 患者就医经历分析

患者就医经历与卫生系统的反应性直接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反应性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适当的反应。

2.2.1 门诊。

(1)医生的反应性。从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患者相关疾病保健知识、向患者解释病情清晰程度和向患者征求治疗方案的意见好坏程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村卫生室,有80.3%的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相关疾病保健知识,在乡镇卫生院该比例为87.0%。结合患者选择首诊医院的原因分析后发现,因村卫生室服务态度好或有可信赖医生而进行首诊选择的患者获得相关保健知识的比例分别为89.8%和87.5%;相应比例在乡镇卫生院分别为90.9%和889%。(2)从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解释的患者比例来看,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95.8%和96.5%。(3)从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征求治疗方案意见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来看,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93.3%和93.9%。(2)医疗机构的反应性。从候诊时间长短、到医疗机构花费时间长短、医疗机构设施、环境好坏和查询账单方便程度以及对医疗服务进行投诉的方便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能够接受候诊时间的患者比例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97.0%和95.3%。(2)能够接受去医疗机构路上所花时间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5.4%和90.9%。(3)认可医疗机构设施和环境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9.1%和87.6%。(4)能够接受医疗机构查询账单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5.9%和86.4%。(5)能够接受医疗机构投诉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8.0%和80.4%。

2.2.2 住院。

(1)医生的反应性。从医护人员向患者解释病情清晰程度和向患者征求治疗方案的意见好坏程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中,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解释的比例为98.1%。(2)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征求治疗方案意见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为97.0%。(2)医疗机构的反应性。从医疗机构病房设施的舒适程度、查询账单的方便程度以及对医疗服务进行投诉的方便程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中,认可医疗机构病房设施舒适程度的患者比例为87.8%。(2)能够接受医疗机构查询账单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为88.9%。(3)能够接受医疗机构投诉方面服务的患者比例为85.7%。

2.3 患者就医后的感受

患者就医后的感受我们通过其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和对医疗机构的满意状况进行分析。

2.3.1 门诊。

门诊患者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为其诊治疾病的医生信任程度在一般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1%和98.0%;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4%和58.1%。在对就诊单位存在不满意的患者中,对村卫生室最不满意的方面按不满意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设备环境差(65.8%)、药品种类少(31.1%)、技术水平低(18.3%)和医疗费用高(16.3%);对乡镇卫生院最不满意的方面按不满意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设备环境差(60.4%)、医疗费用高(28.7%)、药品种类少(22.6%)、技术水平低(16.5%)和手续烦琐(13.0%)。

2.3.2 住院。

住院患者对乡镇卫生院为其诊治疾病的医生信任程度在一般及以上的比例为97.8%;对医疗机构满意的比例为59.2%。在对乡镇卫生院存在不满意的患者中,最不满意的方面按不满意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设备环境差(61.2%)、医疗费用高(26.3%)、水平低(17.4%)、药品种类少(15.9%)和手续烦琐(11.0%)。

3 讨论和建议

从总体来看,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基本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80.9%的患者首诊选择村卫生室的原因是距离近;能够接受去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医路上所花时间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5.4%和90.9%。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少受到老百姓的质疑: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解释的门诊患者比例,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95.8%和96.5%;能够接受医护人员征求治疗方案意见方面服务的门诊患者比例分别为93.3%和93.9%;能够接受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其病情解释的住院患者比例为98.1%;能够接受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征求治疗方案意见方面服务的住院患者比例为97.0%。

综合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期望、医疗机构的反应性和患者就医后的感受来看,对老百姓来说,影响其利用基层医疗服务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其经济承受能力较高的医疗费用、基层医疗机构较差的设备环境和偏低的技术水平。另外,较高比例的门诊和住院患者认为乡镇卫生院就医手续烦琐。

可见,要满足老百姓的期望,提高医疗服务的感知质量和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今后努力的方向应该围绕改善设备环境、提高收费的合理性和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简化乡镇卫生院就医手续展开。而考虑到过高的医疗费用对老百姓卫生服务利用的抑制作用,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均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其覆盖范围和水平将是主要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篇5

**乡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辖7个村,82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7户,总人口23190人。近年来,按照精简、效能、实用原则,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散,服务群众不方便,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服务有窗口、办事有人员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理念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合理规划布局。以有利于村民议事、服务群众为原则把好选址关,将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场所选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全村群众。

2、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要求,**乡整合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统一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各类村级专业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又节约了土地。

3、完善功能设置。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六个中心。一是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中心。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为民服务代办中心。主要为村民代办计生、民政优抚、新农合、劳动就业等业务,村两委办公室加挂为民服务代办中心的牌子,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四是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该中心与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融合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职能作用。五是和谐家园建设中心。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六是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负责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村计生服务室或村卫生室加挂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的牌子,便于资源共享和方便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过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力度困难。各部门的资金使用都有各自要求,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如有些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有补助资金,有些没有补助资金,要求建设建筑面积不等,但是职能又相近,完全可能整合。但按相关部门要求要单独设立和考评,基层在整合资金建设时,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建设方面,尽管有多方面资金来源,但总的投入差距还很大。一个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包括村干部办公、会议、为民代理、卫生、计划生育、调解、文化科技、留守妇女儿童、调解等功能,通过合理整合,也至少需要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1200元/平方米(除征地费用)造价计算,成本48万元,加装修、设备购置,总投资将达100万元。目前,支持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关投资与总投资差距很大。

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且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壳化现象在一些村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受到工资待遇低的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的人员。人才短缺,很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运营和维护管理困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和维护管理成为当前尤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类经费缺乏。如:400平方米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费用有:水、电、通信、办公品、保洁、维护等,预计每年5-6万元,这些费用没有资金来源渠道,难以保障可持续运营。

三、对策及建议

行政村是中国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村级政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1、坚持科学规划。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核心,在农村人口集中的中心村位置等地方,规划建设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级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内容,合理规划建设规模,严格控制投入,防止形成新一轮村级债务。在功能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同时,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还要规划好体育健身广场、道路、绿化、亮化以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体制条件下,相关补助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适当放宽限制,有利于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整合,特别是将一些功能相近或相似的服务设施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以县为主,制定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整合规划,统筹项目布局、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确保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再单独对资金和项目进行考核和考评,要注重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专项给予支持,省级、市级财政对列入国家支持的项目安排一定的补助,县乡村应做好运营管理费用,保证项目顺利建成运营。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是基础,培养服务人才队伍是保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工程、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不断充实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新生力量,给基层带去活力和激情;加强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留守农村人才,为农村服务。

5、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是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可以考虑统筹部分财政、扶贫等支农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二是培育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关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维护费用,以及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报酬、奖励等支出,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资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投入。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6

作为上海唯一的农业县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范围广、涉及面宽。近年来崇明268个村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探索了一些做法与经验,为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有效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9-0048-03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直接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与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关系密切、责任重大。上海唯一的农业县崇明近年来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如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供有效借鉴。

一、崇明县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

崇明县现有乡镇党委18个,村党(总)支部268个,农村党员2582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1.2%。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崇明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抓队伍强素质,培育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一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从2009年起,实行村党组织班子换届选举“公推直选”,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崇明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班长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大从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力度,目前已选派85人,占全县268个村党组织的31.7%,进一步优化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专门印发《党员发展工作手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严把党员“入口关”、“教育关”、“作用关”。

(二)抓投入强保障,落实服务群众的经费支撑。加大县管党费对基层的支撑力度。2014年,共向基层党组织下拨经常性教育经费200万元、党报党刊经费66万元,向居民区及“两新”党组织全额返还党费28万元,慰问困难党员累计107万元;县财政预算项目涉及服务群众工作的各项经费共计2455万元,比上年增长34.6%。

(三)抓规范强阵地,建好服务群众的活动场所。一是推进乡镇“五大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综治工作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城乡联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医疗、低保、计生、文体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二是加强村级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按照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形成“六室”、“三站”、“两场”和“一市”(“六室”即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代表接待室、医疗卫生室、财务档案室,“三站”即为农服务站、信访接待站、远程教育站,“两场”即村民健身场、村篮球场,“一市”即便民超市),为村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四)抓帮扶强基础,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一是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从2007年起,扎实推动三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截至2014年底累计落实帮扶资金约2.68亿元,在为崇明农村“输血”的同时促进了“造血”功能的提升。二是深化村党组织晋位升级。实施领导蹲点、部门结对、干部帮扶三级联动,在巩固“好”的党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整改提高,实现每年“较好”、“一般”、“较差”党组织各有10%以上的晋级率。三是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举办“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论坛”,开展“基层群众自治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

(五)抓载体强制度,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民情日记”和组团式服务为载体,广泛开展“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大走访活动,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落实村级办事承诺制。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要求,村“两委”及其班子成员按照年初承诺、年内践诺、年底评诺的程序,每年为党员群众办理一批实事好事。三是完善农村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在村党组织深化“党员家庭挂牌”、党员设岗定责和依岗承诺、党员“一句话承诺”等制度,探索实施“党员积分制”,引导农村党员在生产生活、为民服务中争优秀、作表率。

二、崇明县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班子服务意识比较淡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虽然村“两委”班子队伍结构有了一定优化,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制约了村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据统计,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5岁,50岁及以上的占52.6%。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复杂矛盾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的村干部办法不多、政策执行力不够;有的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粗暴;有的怕群众找麻烦,办公存在“机关化”倾向;甚至个别村干部不依法办事、私心杂念重,在涉及民生利益问题时搞“一言堂”和“双重标准”。

(二)农村党员趋于老龄化,制约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崇明农村地区年轻人流出现象严重,导致目前留在村里的大多是“70、61部队(老人、儿童)”,甚至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党员开展活动受影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限。全县25828名农村党员中,60岁及以上的18983名,占73.5%,大多留守农村,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党员3193名,占12.4%。调查中,有的群众甚至戏称,支部开会时是“放眼望去一片雪,十个党员九颗牙”。有的年老党员因身体原因,服务村民群众“有心无力”;有的党员平时忙于农活和照顾孙辈,支部活动尚能勉强参加,服务村民群众几乎无从谈起;个别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服务意识欠缺,难以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机关头豁得出”,甚至有时还起反作用。

(三)为农服务软硬件发展水平不一致,影响服务效率的提升。虽然各村村级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在软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村级服务中心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设备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及时维护与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代缴代办等便民服务项目还有待开发和发展。如村里的远程教育站点除了平时开会和集体学习时使用,其他时候使用的机会较少;农民对“农民一点通”设备的使用比较少;村民图书室的书特别是对农民朋友胃口的书还不够多。

(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载体机制的落实。作为上海远郊的崇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村党组织运转对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自身“造血”功能仍显不足,为村民群众服务常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一些业已建立的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与机制在落实上还存在认识有偏差、执行不够严格、长期坚持不够等问题。此外,群众参与机制还不健全,村民群众自觉参与的意识还不够强,部分村民群众对村级组织提供的服务不太关心,甚至有些村民群众与村党组织处于“平时不理你、有麻烦就找你、办不好就怨你”的状态。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

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紧邻全国经济前沿阵地,服务需求多元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服务对象及其服务需求的深刻变化,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落实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服务群众的领导班子。一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岗位设置等因素,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分级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解决后顾之忧。其次,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人才,重点从农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个体经营户、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各类“能人”中,遴选优秀党员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来。再次,以服务为主题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组建“名书记工作室”,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推动他们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向服务型转变,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加强村干部梯队建设。大力实施“本地籍大学生回乡、回村工程”,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的选拔、培训、管理、使用、保障等各环节工作,促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确保农村工作后继有人。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激活服务群众的骨干队伍。一是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既要从严把好党员“入口关”,注重从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又要从严管理党员,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帮助改正,对不合格党员及时严肃处置,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通党员“出口关”。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推行目标管理、星级管理、记实管理等办法,及时掌握党员日常行为表现。通过规范组织关系转接、专设临时党支部、定期定点活动、一对一联系、返乡返村约谈等方式,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促进党员发挥作用、为民服务。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岗位建功活动。推进“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让每名党员积极认领公益项目、发挥作用,力所能及地帮助周边村民群众,树立党员形象。

(三)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充实服务群众的活动阵地。一是完善村级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注重城乡资源结合,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村党组织公共服务阵地。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吸引党员骨干和周边群众参与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努力把公共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加大民生服务、生态建设、社区事务等类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支持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一些村级公共服务功能让渡给社会组织,拓宽服务阵地。四是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链、专业协会、群众团队、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推进服务型党小组建设,使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贴近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完善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一是结合实际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坚持和深化“村级办事承诺制”,围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规范和做实村干部承诺内容,加强监督,加大评议结果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力度,使“村级办事承诺制”成为汇集民智、回应民声、惠及民生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区域化党建平台建设。建立以村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基层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双结对”和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工作载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三是探索党在社会领域联系服务凝聚群众的新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党的群众工作,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易信、QQ群等网络新媒体,开展“键对键”联系,打造网上党建联建、志愿服务的新平台。

(五)切实把握群众需求,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党建工作支撑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经费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纳入财政经常性项目等,建立稳定规范的村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县、乡镇管理的党费要进一步向村党组织倾斜,对相关党建项目给予扶持。二是健全群众诉求表达与回应解决机制。要发挥村党组织的优势,把大部分的问题在村这个层面解决掉。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确保每年对每户村民家庭至少走访一次。要通过“便民联系卡”、“群众心愿墙”、村干部值班制度等,确保群众有事能顺畅找到人反映,有地方说话。要有效整合“大联动”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平台,完善“块区—村—乡镇—县”四级联动。三是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整合完善党员群众议事会等各类自治平台,做好群众骨干、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各类群众团队负责人的联系和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依靠。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四是完善群众参与决策和考评机制。村党组织在重大公共政策决策前、决策中,要注重广泛收集民意、汇集民智;在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对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成效的评价,要加大村民群众的评价权重,评价结果将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课题负责人:顾建舟,成员:朱东栋、张静、吕方鸿、陈海星、董辉、张凌燕、林小强,执笔人:吕方鸿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7

1 服务模式简介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驻村专家以乡镇基层服务机构为平台,如江苏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兽药经营门店、动物诊疗机构等,实施畜禽生产指导、科技推广、技术培训、信息传递等服务,真正做好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全面服务于当地主导产业。

2 具体操作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驻滨海科技服务组共有成员5名,分别入驻滨海县界牌镇、东坎镇、八巨镇、陈涛镇、五汛镇。下面以驻村专家入驻界牌镇为例,详细介绍该科技服务模式在界牌镇的运行情况。

界牌镇驻村专家自2013年3月份始,入驻滨海县界牌镇镇南村。界牌镇是草鸡饲养大镇,全镇草鸡养殖总量达80万只,其中镇南村、官庄村、界牌村等是草鸡饲养大村,其“绿河牌”草鸡、“陆洁牌”草鸡、草鸡蛋行销上海、杭州、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苗鸡也远销安徽、山东、江西等10多个省,是盐城市草鸡第一大镇。生猪养殖方面,界牌镇全年出栏生猪20万头,是盐城市生猪养殖大镇之一,均为三元杂交品种,瘦肉率高,深受城市居民欢迎。虽然界牌镇的草鸡和生猪饲养整体规模较大,但经驻村专家多次走访了解,该镇畜禽养殖户大多不懂科学生产和养殖技术,尤其是对疾病防控知识严重缺乏,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科技专家的亲手指导。

在经过广泛的走访调查之后,借建立“江苏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之机,驻村专家在界牌镇多种经营服中心相关领导的协调下,与界牌镇一家兽药经营店紧密合作,将江苏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界牌站与该兽药经营店合为一体,驻村专家则长期坐诊服务站(即兽药经营店)。由于该兽药经营店较大,前来咨询动物疾病和购买兽药、饲料的养殖户比较多,驻村专家即以此平台与前来咨询和就诊的养殖户交流,向他们传递市场信息,指导他们科学养殖、疾病诊断和合理用药等,并认真做好每一次相关信息和就诊记录,便于日后回访和总结经验。有时门诊不能确定解决的问题,还直接去养殖户家中,通过现场观察畜禽的精神状况、姿势运动状况、采食饮水状况,测量畜禽的体温、脉搏和呼吸次数,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病理解剖结果,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不能确诊的,驻村专家现场采集病料,带回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查、确诊。

另外,在平时的门诊过程中,驻村专家收集到了养殖户集中反映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驻村专家还在江苏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界牌站定期(每月1次)召集村级农技员、养殖示范户和示范带动户,举办一些培训讲座,就老百姓集中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对不同的季节可能出现的饲养和疾病防控问题进行集中授课。通过集中培训,及时传达市场行情和信息,将畜禽生产关键技术和疾病防控基本技术传授给农技员和养殖户,使畜禽养殖户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真正实现科技入户的目标。

3 服务成效

服务一年以来,通过门诊坐诊,现场解决养殖户遇到的各种疾病防控难题,及时诊断疾病,并指导科学合理用药,为界牌镇1 000多户畜禽养殖户因减少疾病损失而带来的间接收益达数百万元。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和讲座,使养殖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畜禽最新生产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受益养殖户达1 000余户。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村级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

3.1 案例1

2013年6月份,滨海县界牌镇界牌村草鸡养殖户黄某来到界牌服务站,向驻村专家诉说自2013年3月份报道H7N9禽流感以来,他的生态林下草鸡养殖场也遭到重创,虽然进入6月份之后有所好转,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当时淘汰草鸡价格仅16元/kg,草鸡蛋9元/kg,而进入夏季之后,草鸡产蛋量也有所下降,他饲养的那批草鸡处于卖也亏本,不卖也亏本的尴尬境地,于是前来服务站向驻村专家求助。针对实际状况,驻村专家人向黄某介绍鸡人工强制换羽技术,即人为地给鸡施加一些应激因素,在应激因素作用下,使其停止产蛋,体重下降、羽毛脱落从而更换新羽。强制换羽能使整个鸡群在短期内停产、换羽、恢复体质,然后恢复产蛋,提高蛋的质量。鸡人工强制换羽方法主要有化学法、激素法和畜牧学法等三种方法,结合黄某的饲养具体状况,驻村专家建议其采用畜牧学法,即饥饿法。由于在此期间断料,大大节约了饲料、人工、燃料、防疫等费用,从而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8月中旬,驻村专家进行回访,黄某高兴地对驻村专家说,他的强制换羽非常成功,现在市场行情好转了,蛋价也高了,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3.2 案例2

2013年8月份,滨海县界牌镇官庄村蛋鸡养殖户徐某焦急的跑到界牌科技服务站求助。徐某饲养的一批4 000只120日龄的蛋鸡发病数日,期间采食减少,当初以为是病毒性疾病,使用抗病毒药一个疗程(5 d)后仍未好转,且近日更有多量鸡只死亡。驻村专家立即前往诊治,经剖检发现,心脏、肝脏、气囊、肠系膜上覆盖有白色的尿酸盐;肾脏肿大,呈花斑肾。结合其饲料营养状况,驻村专家为其初步诊断为禽痛风,建议其调整饲料配方,降低蛋白饲料组成,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采用保肝护肾药物饮水。1周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徐某的蛋鸡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既控制了疾病,又节省了药物治疗费用。

该服务模式实施一年以来,驻村专家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或兽药经营店)上每日接待养殖户少则10余户,多则几十户,他们大多是遇到了畜禽生产或疾病防控方面的难题,苦于没有科技专家的指导。而江苏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立,使驻村专家可以面对面为养殖户提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政策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4 小结

要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有实效,使养殖户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光派发一些物化补贴是不够的。必须让养殖户学会科学养殖的方法,提高疾病防控技术,这样在市场行情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驻村专家以乡镇基层服务机构为平台,与养殖户近距离接触,切实解决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之真正得到实惠。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明显,有较好的示范推广意义。

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8

1 现状分析

1.1 体制制约, 经费投入“跟不上”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2]13) 号精神, 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 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但近年来, 由于实施卫生产权制度改革, 政府对乡镇医院、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的投入明显减少, 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基本上全部依靠自身的经营, 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南通市1 556个村卫生室中, 由村集体举办的有580个, 仅占37.28%, 由乡村医生联办或个人举办的有976个, 占62.72%。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 财政、集体的经费投入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从而导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着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面临“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局面。

1.2 待遇不高, 急需人才“引不来”

由于改制期间, 部分镇级医院管理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只顾眼前, 对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更多的思考, 不重视兑现与医院业务收入相协调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导致不少镇级医院连续几年招不到人, 部分镇医院严重缺乏卫技人员。由于受物质待遇、工作条件、职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本地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到改制后的乡镇医院工作, 或去了县级以上医院或邻近县城的医院, 或改行做了其他相关工作。政府对卫生院实行回购后, 实行人员从紧定编定岗, 导致一些乡镇卫生院没有岗位进人。同时, 村级医疗机构因工作环境简陋、工资待遇太低及补员又必须取得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 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到村卫生室就业, 导致村卫生室急需人才进不来。以通州区为例, 近5年来, 卫生院共退休118人, 解聘85人, 调出46人, 引进和招录仅194人, 村卫生室自然减员41人, 新补充乡村医生仅8人。

1.3 岗位紧张, 人才培养“落不实”

由于经营理念的问题, 一些改制后的农村医院只注重硬件建设, 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培训。有舍不得花大钱送人外出进修、学习或参加研讨活动的;有医院骨干卫技人员屈指可数, “一个萝卜一个坑”, 想外出进修也脱不开身的;也有担心骨干人员进修后会“孔雀东南飞”, 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多数医院诊疗主要依靠原有卫技人员。所以,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缺少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医护人员, 学科带头人更是寥若晨星, 特别是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矛盾更为突出。

1.4 基础薄弱, 村医能力“提不高”

目前在村卫生室服务的乡村医生, 大部分是由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变来的, 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 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和健康理念等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据统计, 通州区860名乡村医生中,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29人, 占3.37%, 具有中专学历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仅有319人, 占37.09%, 高中以下有512人, 占59.53%。乡村医生既要完成大量的基本医疗工作, 又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与目前乡村医生人数和实际能力不相匹配, 乡村医生只能忙于应付工作, 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1.5 保障偏低, 村医到龄“退不出”

南通市乡村医生虽然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 但由于养老保险待遇偏低, 到了退休年龄, 每月仅能领取210多元的养老金, 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 养老保险难以实现保险养老问题, 造成乡村医生到龄超期“服役”现象比较普遍, 个别在职乡村医生年龄已超过70周岁。据统计, 通州区860名乡村医生中, 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者457人, 占53.1%。

2 思考和建议

2.1 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政府举办

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由政府和集体举办, 实现其公益性质, 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建立专项基金, 用于改制卫生院的回购。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将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示范化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要妥善处理好村卫生室债务化解工作, 对纳入规划的村卫生室, 房屋由乡村医生出资建设的, 按照实际建设、购置费用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或评估, 逐步返还乡村医生, 产权收归镇卫生院或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

2.2 完善卫生人才建设投入机制

坚持“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方针, 认真落实农村卫生政策, 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卫生人才建设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卫生人才发展基金, 加大对学历教育、人才引进和引智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和奖励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分配上向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倾斜, 努力营造爱才、重才和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

2.3 创新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 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需要, 积极向上争取定向委培计划, 明确和落实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政策性优惠措施, 结合“本土化”培养的优势特点[2], 进行定向委培基层医生。定向委培生毕业后, 由市卫生局按照委培协议统一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落实基本工资报酬, 让他们安心扎根农村基层。为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甚至大专生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更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工作的问题, 建议编制办等有关部门要适应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建立健全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要适当增加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一部分用于乡镇卫生院, 一部分用于村卫生室, 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招录、统一调配, 真正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 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 通过规范招聘程序进入编内管理, 从而有效解决优秀乡村医生的上升通道。

2.4 拓宽卫生人才培训进修渠道

进一步发挥城区优势卫生资源作用, 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资源共用和利益共享的纵横联系。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及合作管理等方式, 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县级医院定期派出业务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轮换坐诊, 乡镇卫生院派技术骨干到村卫生室开展业务指导。特别是现行的二级医疗机构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 一定要真正落实到位。制订并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在职培训计划, 组织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各项适宜技术培训[3]。鼓励在职乡村医生通过脱产学习、短期进修和重点专科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要建设集临床远程会诊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数字化远程系统, 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和培训中心, 实现区级医疗机构与乡镇、村卫生室之间的远程会诊和培训教育对接服务, 充分发挥区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 增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

2.5 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4]

建议采取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 参照离岗村主要干部待遇及增长机制, 采取增加工龄补贴的形式, 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让他们高高兴兴离岗, 幸幸福福生活。同时, 政府在加大乡村医生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给予集体补助的基础上, 探索并创造条件为乡村医生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提供政策支持, 要不断完善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和医疗风险互助分担机制, 努力降低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风险。

综上所述,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才能改善“倒金字塔”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局面, 做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摘要:基层医疗队伍是农村卫生第一线的重要人力资源, 目前面临体制制约、待遇不高、岗位紧张、人才缺乏和保障偏低等现状。通过对现状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多管齐下,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的管理和建设, 从而改善卫生资源利用“倒金字塔”的局面。

关键词: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前强.激励相容于中国医改[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3) :1-5.

[2]李晓燕, 孔辉, 张光鹏.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出特征及原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9) :43-45.

[3]郭丽双, 汪海波, 曾奇, 等.乡村医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培训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10) :1017-1018.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9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主要是指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针对涉农主体和农村地区, 为预防和解决农民的纠纷, 维护农民的权益, 所进行的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的法律服务。[1]长期以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数量偏少水平偏低, 而且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明显的非均衡性。从总体来看, 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 农村基层法律之服务力量十分薄弱, 农村法律服务的措施不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 但法律服务业起步较晚, 工作队伍力量尚弱小, 我国执业律师总体数量少, 由于在乡镇,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收入很低, 有能力的都拥向城市,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素质比较低, 这就需要加强农村中法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还有一些把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人员安排担当司法助理, 这都是既不合理的做法, 不仅没鱼解决问题, 还败坏了司法人员的形象。

另一方面, 乡镇的服务机构极不健全。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不足, 生活待遇差, 工作辛苦, 分布不均, 实用型的农村法律人才比较匮乏, 而且我国的公证机构、律师目前没有顾及到农村这一弱化并庞大的领域。

第三方面, 在取证和有的诉讼活动中, 这些援助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比如要进行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复印有关资料, 代写法律文书、异地开庭还需要食宿费等。[2]如果在诉讼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经费做保障, 不仅会损伤工作者的服务积极性, 同时也会造成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低, 很难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权益保障。

综上所述, 这写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影响了法律服务队伍形象, 甚至败坏了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良好声誉。

可见, 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不足、分布不均, 导致供求矛盾在短时间内无法缓和。

(二) 农民缺乏法制观念, 往往私下解决纠纷

受中国的封建封闭思想和登记观念的束缚, 诉讼经常被认为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 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法律的态度是“可有可无”, 在自己受到利益伤害是也趋向于私了, 多数认为诉讼和法律根本不能带来生活安定, 而是带来了诉累和无限的痛苦, 这从根本上阻碍着农村法治的尽快实现, 很不利于当今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的良好发展。[3]

二、构建我国农村法律服务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 大力构建多样化的农村法律服务的方式, 同时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法律服务的主体范围

一方面, 注重诉讼领域的法律援助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诉讼方式的援助, 在我国, 一些社会团体, 如工、妇、青、残联等, 在维护本组织的成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把这些团体利用起来, 在司法机关的指导下, 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是让这些社会团体进一步发挥作用。[4]

另一方面, 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律师, 应该以一些硬性的指标, 比如每年需要办多少案子, 否则会得到一些处罚, 以这样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促使其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因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一国法制的健全, 社会文明进行程度和司法保障人权机制的完善。[5]

第三方面, 通过对有关法律事务问题作出解释说明, 加强法律咨询在法律服务领域的重要地位, 使法律服务对象即农民朋友能够知晓相关的法律规范, 能够按照法律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关安排。

(二) 大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农村法制宣传力度, 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积极参与到农村基层的工作当中, 只有改善目前农村执法、司法的状况, 农民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才能在农民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法律形象。[6]

总的来说, 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特别是在农村, 法律援助这个名词对于农民来说还相当的陌生, 应采取切实的措施, 完善配套制度, 大力健全农村法律服务在机制和人员方面的配置, 为推进农村法律服务工作, 为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为帮助农民朋友懂法、用法, 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摘要:搞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必须不断加深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认识,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法律服务制度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基层,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邓雅天.我国基层法律服务现状[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年06期.

[2]张立平.我国农村法律服务及其体系建构,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1卷第2期, 2007年3月.

[3]王立民.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J].政治与法律, 2005年第1期第26-27页.

[4]肖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N].人民日报, 1996-09-16.

[5]严亮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孙建.司法行政理论关于法律服务差别化的思考——兼谈法律服务所在法律服务体系中的定位问题[J].中国司法, 2005 (11) .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10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1 社会认知度低,农民参与意识不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基本保险,参保人群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偏低,认识有限,加上以前国家和政府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少,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度偏低。一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识不够,认为保障作用不大,保障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还有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比较繁琐等。这些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更加要求基层医院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让参保农民放心,安心,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满足基本保障,资金难以集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基本的社会保险,它是以医疗互助为基础,实行大病统筹,这就导致其实际收益低于农民的预期。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覆盖面小,层次偏低,内容简单,使得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的长远意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和眼前利益考虑,不会主动参保。这就导致保险资金难以集中,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用好保险资金,尽可能最大化地使参保农民受益。

1.3 政策支持,自愿性突出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在长期基层医疗服务逐渐形成的,是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当今广大农民对医疗保健基本需求,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国家政府反复强调: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不搞强迫命令;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坚持便民利民,真正让农民受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下拨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基层医院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管好用好资金,让国家和农民放心。

2 基层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要保证收支平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保资金,医保资金是否到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中,必须确保每个参保农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参保农民和行政单位作为参保主体不能按规定缴纳合作医疗资金时,医保资金就难以保证,也就难以保障参保农民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在资金使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先收人后支出,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医保资金按时足额上缴,而且可以使医保资金得到保证。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报销比例的高低和范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医保资金缴纳的标准、收入的多少、参保农民的健康状况等,其将直接影响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和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提高参保农民的积极性而降低医保资金的缴纳比例或提高报销比例,这样会导致医保资金入不敷出,最终影响多数参保农民的利益。只有保证良好的收支平衡才能够积极取得群众信赖,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和普及。

2.2 医保资金筹措合理到位

医保资金筹措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也会对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的医保资金筹措对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农民健康状况,深化发展新农合制度意义重大。在实际医保资金筹措工作中,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制定最低筹措标准,以满足参保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限定最高筹措标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保障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只有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新农合政策。

2.3 监督管理科学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一项医疗福利政策,它覆盖广大农村的多数农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要充分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规定依法办事、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参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开公示,欢迎社会监督。对实际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财务管理。同时,各级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科学管理、积极监督、严格检查,保证医保资金使用合法透明、科学有效,以取得人民信任,保障人民权益。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11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强村惠民;党建引领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3-0048-03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实现政治功能和发挥作用,引领强村惠民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途径。围绕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强村惠民工作,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组织部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对策。

一、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发展是强村惠民的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上海市奉贤区共有177个行政村,其中认定的经济薄弱村有100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仍然显著。而强村惠民首先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在服务发展的探索实践中,近年来奉贤区致力于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引领和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如,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实际,创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在生产力最活跃的地方凸显最有活力的党建,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适应市场主体多元化变化,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完善组织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通过党组织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服务群众是强村惠民的关键所在,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提升惠民服务的能级水平。新形势下,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社会公共服务正逐渐成为村民关注的重点。以全区信访工作为例,反映违章建筑、动拆迁安置补偿、村民建房等问题的城乡建设类最为集中,占到信访件总数的37.53%。农村社会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社会分层化的趋势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强村惠民的关键所在。在探索实践中,奉贤区创新建立了“一堂二站三卡四会”群众工作法,各基层党组织创新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联户”、“群众工作下乡员”等,在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有抓手,为民办事有资源,维护群众权益有保障。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聚焦服务群众,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方式、途径、平台和载体,使之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

(三)社会治理是强村惠民的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探索变“管”为“治”的创新机制。截至2013年底,奉贤全区常住人口113万,其中外来人口达61万,人口结构呈现本外倒挂现象。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农村地区,现有的农村各类资源已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导入的需要,城乡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村民民主意识又日益增强,参政议政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社会和谐稳定是强村惠民的具体内容。近年来,奉贤区着力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如,积极探索推进来奉人员党建,全区33个村、居试点建立来奉人员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通过以“外”管“外”,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如,着力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在全区推广建立“村民议事会”,构建了一个上下联动、开放灵活的经常性协商议事平台。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聚焦社会和谐,进一步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变“管”为“治”,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创新。

(四)基层基础是强村惠民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近年来,奉贤区在人、财、物上为村级组织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人力上,区委制定《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落实“一定三有”,全面推进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切实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在财力上,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相关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1800多万元,作为“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项目专项资金”,从制度上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在阵地建设上,推进功能齐全的“农家会所”建设,开展村党组织“一室两点”标准化创建等,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便利。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聚焦基层基础,以落实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为目标,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内在活力,以强有力的基层基础为实现强村惠民提供保障。

二、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强村惠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政化倾向导致服务意识整体淡化。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领导村委会组织、基层群众开展民主自治,实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管理。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村级组织都承担了比较繁重的行政职能,自治作用弱化、村级组织日趋行政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服务定位模糊,导致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认为,只要落实好、配合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从思想上淡化了服务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广大群众的意识。

(二)能力水平不足制约服务发展创新突破。总体来说,经过2012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全区现任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有了改善,学历层次有了提升,但整体结构仍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村党组织书记为例,173名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50岁,年龄偏大,导致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缺乏冲劲,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能力瓶颈。从学历看,大专以下的有110人,占63.6%,文化层次偏低,导致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前瞻性思维差,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视野不够宽,直接制约了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用的发挥。

(三)保障激励不力造成服务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村党组织书记最关注的切身利益是发展空间和退休保障待遇。而从目前各镇(社区、开发区)对村党组织书记退休保障政策来看,有“社保”、“镇保”、“农保”和现金补贴自行缴纳等,形式不一,且整体水平偏低。发展空间方面,除了定向考录公务员、公开招录等方式,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仍旧单一。“发展空间小、退后谁来养”是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两大问题一方面导致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又不愿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造成后备力量缺乏,服务内生动力不足。

三、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聚焦功能转型,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由重管理转向重服务。第一,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弱化的问题;要紧紧抓住支部书记这个“龙头”,带动全体党员强化服务意识,真正把党组织的“要我服务”转变成“我要服务”。第二,健全服务机制。在服务改革方面,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各项改革事业树立正确方向;在服务发展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把服务农民增收、服务企业发展做深做实;在服务民生方面,进一步探索推进来奉人员党建,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局村挂钩、双结对等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打造共治平台,营造更好生活环境;在服务群众方面,进一步深化“一堂二站三卡四会”群众工作法等,在为群众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开展精神、文化、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党员方面,进一步深化党代表任期制、“四议两公开”、党员代表议事会等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流动党员党支部作用,继续做好慰问走访困难党员、开展老党员体检等。第三,整合服务资源。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优势,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域内单位党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区域性服务综合体,进一步形成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新格局,不断放大党建工作效应,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聚焦能力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第一,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严把村党组织书记素质关,全面实施“公推直选”,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从机关事业单位、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干部,真正把政治素养好、服务水平高、致富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党员选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继续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工作,鼓励到经济薄弱村或一般村任职,进一步激活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活力。第二,加大教育培养力度。一是继续实施系列培训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干部进行在职学历培训,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坚持每年举办村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增强服务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二是推进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进一步树立面向实践、基层、群众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大选派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和村正职后备干部挂职工作力度,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进行跟踪培养;安排综合素质全面、有发展潜力的村干部到机关事业单位挂职,到区域内重要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中实践锻炼;加强村干部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三是实施“蓄水池工程”。优化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坚持把好入口关,为农村引入更多优秀人才;举办大学生村官系列培训班,帮助大学生村官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大学生村官分会”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成长成才。第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党员发展管理。以入口要严、管理要严、处置要严为工作重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探索党员星级管理、积分制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一方面,强化岗位行动,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志愿行动,响应“人人参与做公益”志愿行动的新要求,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制度,鼓励党员认领公益岗位,把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变为自觉行动。三是切实改进服务作风。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聚焦群众参与,形成一个开放融合的共治格局。第一,抓载体平台建设。要在全面推广村民议事会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建立一些更富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协商议事载体,通过搭建各类协商议事平台,让大多数群众都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到自治中来。第二,抓自治骨干培育。要花大力气把各类“群众领袖”、“草根组织”培育出来,在为群众提供服务中凝聚和传递正能量;要组织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依托现有的宅基课堂、睦邻客堂间等群众宣传教育主阵地,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服务对象成为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资源。第三,抓群众满意评价。要继续深化以“四议两公开”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重大事项议事规则,涉及村经济、社会事业等重大事项,特别是“三资”管理运行情况的,要定期公开,方便群众直接监督;要落实工作报告制度,把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事关民生的具体事项,要增加群众评价的权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评价。

(四)聚焦激励保障,充分激发村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第一,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村党组织书记经济待遇增长机制,适当提高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经济待遇;落实在职村党组织书记“社保”或“镇保”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正常离岗退位的村干部生活保障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二,拓宽村干部发展空间。继续开展“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工作,探索“招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为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及时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具备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积极推荐提名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他们提供更多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第三,落实关心扶持基层各项政策。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村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村党组织开展活动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利民举措,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 篇12

一、当前司法所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把握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农村经济矛盾纠纷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 传统涉农纠纷房屋、宅基地、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等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 因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镇规划等因素而引发的各类新型涉农纠纷案件如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不断涌现, 但是, 一些司法所没有认清形势,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把握全局, 在工作中有些措手不及, 手忙脚乱。也没有认识到涉农矛盾纠纷增加有其必然性, 更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二) 对当前新形势下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较弱

一些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司法服务大局,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较弱,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司法工作的服务性, 主动性、高效性。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深入村坡调研, 了解情况, 没有加强指导处理纠纷。工作中重判决轻调解, 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没有积极的工作作风, 没有良好的工作热情, 更没有强化责任, 工作效果难以显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陈旧, 按部就班, 不积极主动配合乡镇街道办农村经济工作中心履行司法所职能, 提出司法建议, 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 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有待创新

一是人民调解方面, 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基层司法所对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欠缺, 应对复杂、疑难纠纷, 调解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法制宣传方面, 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法律宣传流于形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法律宣传流于形式, 基本上是法制宣传活动日才搞宣传, 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是“要我搞, 不得不搞”, 而不是“必须搞, 应搞好”, 普法工作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三是组织农民学法难:人员难集中, 时间难安排, 效果难体现。四是普法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册子”、“灌输式”模式, 一些普法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不乐意接受。五是法律服务方面, 一些基层司法所没有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有效地履行为乡镇街道政府充当法律顾问的服务职能, 没有很好地为其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意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四) 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不健全,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掌握不及时。二是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不健全, 对村级调解工作不能及时制定指导意见, 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没有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 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 司法所自身建设有待提高

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工作整体效率。一是部分司法所服务大局, 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纪律懒散, 工作作风拖拉。二是有的司法所把握涉农案件新发展、有效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是一些司法所积极主动学习农村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动性欠缺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贫乏。四是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为乡镇街道转过来, 原来乡镇工作的思维惯性、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对司法所的工作要求,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司法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司法所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 能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一) 牢固树立服务农村经济法发展的能动司法理念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新型矛盾和纠纷, 司法所要强化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 积极应对新课题、新任务, 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司法所干部要加强服务理念, 切切实实放下架子, 扑下身子, 丢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事、办实事, 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把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涉农经济纠纷的新情况, 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涉农经济工作的责任和信心。围绕基层工作重心, 大力开拓业务领域, 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业务切入点和增长点,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 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深入调研, 掌握全局, 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 为乡镇街道政府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的重大经济各种涉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法律对策和建议, 并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及时制定指导意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开展分析研究, 总结出规律和对策, 及时向乡镇街道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 创新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

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拓展新思路,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延伸司法职能,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制宣传方面, 改善司法服务,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 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六五”普法, 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多种途径, 有效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 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法治环境。围绕重大建设项目, 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让农民群众了解改革、支持建设。围绕农村集体、农民的经济行为, 有针对性地宣传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资产出租、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政策法规, 减少农村集体、农民的投资风险, 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先期的保卫工作。

法律服务方面, 积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 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向农村延伸。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 特别是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村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 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人民调解方面, 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调解领域, 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指导村级调解组织搞好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多形式开展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及时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 加强对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适应新形势, 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 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 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积极主动介入乡镇街道重大建设项目, 实行预警机制, 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 为农村的开发建设化阻碍。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后期的保卫工作。

(四) 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及时掌握。二是健全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 对村级调解工作及时制定指导意见, 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健全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 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 提升司法所自身建设, 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思想业务素质

加强司法所自身建设, 强化规范管理, 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是司法所发挥职能作用的保障。加强司法所规范化管理, 提高司法所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进一步端正为服务大局,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 以打造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为目标, 不断提升队伍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高效公正执法,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完善业务培训、学习制度, 定期对司法行政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尽量多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专业素养,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应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 司法所要以主动服务的理念、高效服务的质量、真诚服务的态度、创新服务的形式, 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甘肃司法网站.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司发[2009]7号WWW.GSSF.GOV.CN2009.10.21.

上一篇:工业用途下一篇:怎样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