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社区

2024-08-04

农村基层社区(共12篇)

农村基层社区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 要求我国护士职责将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现代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1]。为了构建适合我院辖区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 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提高农村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确保农村社区护理服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 规范农村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的准入十分重要。

1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现状

我院担负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角色, 分管84个农村社区服务点和16个社区服务站, 农村社区护理的发展之初, 其管理方法基本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 缺乏一套符合农村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管理者存在对农村社区护理服务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对社区护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鉴别不清[2]、因此, 出现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 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建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影响了农村社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2005年初, 我们在省卫生厅编写的《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指导下, 提出了构建适合我院辖区的农村社区护理特点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促进我院辖区农村社区护理健康发展。

2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构建思路

2.1 树立新型农村社区护理管理理念

随着医疗费用不断上涨, 农民家庭不堪重负, 造成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反贫。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创建和谐社会。我院农村社区护理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3]、保健送上门”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格局为前提, 以我院社区护理服务特点为基础, 以农村社区护理及家庭护理管理为范围, 以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管理为保证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理念构建新型、规范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2.2 明确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建设目标

遵循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的通知》要求,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护理管理经验从规范性、指导性、可行性确立管理规范建设的目标, 建立以农村社区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准入与岗位职责、农村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农村社区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农村社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农村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农村社区护理技术操作为主体的制度与规范标准。

2.3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构建方法与步骤

进入农村社区实地调研、专题讨论、组织当地护理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方法与步骤为:

①由市 (地) 卫生局医政科牵头成立由市 (地县) 卫生局、市 (地县) 护理质控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高等院校的专家及管理者参与的农村社区护理工作指导小组;②聘请当地护理专家进行技术指导;③确立农村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的构建框架;④召开市 (地县) 卫生局领导及专家的专题研讨及论证会;⑤编制《农村社区疾病护理31项、疾病预防13项、社区康复7项、社区管理22项》;⑥提出农村社区管理规范运行机制与方法;⑦农村社区管理规范的实施、指导、监督与评价。

3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主体内容及要求

3.1 农村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求中指出了农村社区护理工作应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1]为宗旨, 以个人、家庭和社区为范围, 向农村社区农民提供一种全科的、完整的、连续性的基层护理工作。明确指出了农村社区护理服务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 规定了农村社区护士准入要求与工作职责, 建立了农村社区护士工作核心标准及工作程序规范[4]。

3.2 农村社区护理组织管理与设置要求

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站、农村社区服务点、镇乡社区老人护理院等机构的护理功能、基本要求、组织体系、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护理设备配置、工作制度、财物管理、药品、医疗废弃物管理、信息管理[5]等。指出了各中心、站、点、院参照该规范要求及原则, 设立符合本中心要求的管理体系, 使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可行的管理规范体系[4]。

3.3 农村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了农村社区护理人员配备原则、农村社区护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农村社区护理教育与培训管理、农村社区护士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与要求。强调了有效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社区护理的发展与质量, 要求各中心、站、点、院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人才培养[4]。

3.4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了农村社区护理常规工作制度、农村社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农村社区护理信息管理制度、农村社区护理服务程序等相关的制度与要求。指出了发展农村社区护理, 首要环节是将工作制度化, 通过制度的建立, 将农村社区护理工作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护理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确保农村社区护理的有效性[5]。

3.5 农村家庭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了农村家庭服务基本内容、家庭护理程序、家庭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服务要求、家庭护理访视与管理、家庭病床管理等制度。要求各中心、站、点、院开展家庭护理时应以该制度程序与方法为指南, 保证农村社区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

3.6 农村社区、家庭护理质量评价

建立了农村社区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与项目、农村社区护理管理制度评价项目、农村社区护理文件管理评价项目、农村社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农村家庭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等。指出了农村社区护理质量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制度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各中心、站、点、院应高度重视评价工作的实施与管理[4]。

3.7 农村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指导规范

建立了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保健、流行病、传染病、心理精神健康、家庭安全保健、饮食保健、康复训练等50余项常见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规范, 指出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村社区农民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护士在工作中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 以该规范为指南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4]。

3.8 农村社区护理操作规程

建立了农村社区及家庭急救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等50余项护理操作规程。要求农村社区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该操作规程, 确保农村急救与家庭护理的及时性与安全性[4]。

4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实施与探讨

4.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是一项新型的管理内容, 在实施前应对辖区内社区护理管理者进行相应的培训, 特别是观念上的转变。通过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途径提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农村社区护理内涵及管理规范的充分认识, 达到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有效实施的效能, 确保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农村社区农民的服务要求。

4.2 积极创造良好的规范运行环境

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运行, 需要向基层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为工作蓝本, 积极推行并组织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护理指导小组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社区的指导与监督, 保证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良好地运作。

4.3 采用示范手段,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选择有良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点为管理规范实施的示范基地, 本中心84个农村社区服务点已有40多个成为先进农村社区服务点、16个农村社区服务站有4个成为市 (地) 文明卫生服务站、有12个成为市 (县) 规范化卫生服务站, 通过示范站、点的样板和典型效应, 以点带面推动本中心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全面实施, 加快本中心农村社区护理的建设步伐[3]。

4.4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内容

本中心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科定期组织管理者及护理管理专家对农村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运行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同时应补充和修改管理规范内容, 使其不断完善与健全, 促进农村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杰, 潘雨利, 杨秀娟, 等.在社区护理发展中护士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 :56-57.

[2]包家明, 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的构建及运作[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78.

[3]姚建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进展问题和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2) :1-2.

[4]包家明, 胡斌春.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J],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141.

[5]陈良英, 何仲, 赵红, 等.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490-492.

农村基层社区 篇2

社区发展中社区能力建设与现有农村基层组织的协调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组织的特点,特别是土地承包后,农村社区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讨论了参与式方法在乡村发展中对于社区组织建设的`优势,提出了加强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协调现有社区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建议.

作 者:范隆庆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刊 名:林业与社会英文刊名:FORESTRY AND SOCIETY年,卷(期):“”(2)分类号:F32关键词:社区组织 能力建设 参与式

基层社区护理管理探讨 篇3

资 料

我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全县辖2区、4镇、8乡、5个国有牧场、1个良种场、1个平原林场。境内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团场,和静县也是新疆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县,有开采价值的矿区117个,规模较大的矿产地17处。全县现有总人口18.6万人(少数民族7.7万人),蒙古族约3万人,是巴音格勒蒙古族主要聚集区。农业人口11.95万人。建立了32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了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县城4个社区服务站,各乡镇团场9个社区服务站,矿区4个社区服务站。近几年对我县18余万人口进行健康调查,发现社区的主要慢性病为脑、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结石病、包虫病、肝炎病等多发,社区43.6%的居民自己承担门诊医疗费用,愿意接受社区护理57.8%。社区服务中心现有职工68人,其中聘用16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44人,护理人员32人。服务中心与和静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门诊患者免各项治疗费,主要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为辖区居民提供较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點

护士的区别:我国目前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护士称为社区护士,在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护理的护士,如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治所、慢性病防治院工作的护士称为公共卫生护士。但无论是公共卫生护士和社区护士都与临床护士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

服务对象:社区护理对象是健康人群,部分高危人群和少部分患者,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相对较固定。服务范围:除个人、家庭外,还包括各种群体,如社区内的幼儿园的儿童、学生、工人等。护理时间:对护理对象的照顾是长期的,服务是全程的、连续的。护理的目标:鼓励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管理,可针对社区、人群、家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主动地开展护理工作。服务方式:社区护士走进社区,迈进家庭,将服务送进患者家里。

工作中心: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都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社区护理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加强社区护理管理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社区护理管理是基层医院护理部的重要工作职能,重视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将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证和基础。我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质控工作在我县医院护理部的监督管理下执行,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组,制定量化表格和考核标准,每个月在经管部门监督下进行核算;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同事监督卡,了解服务质量;将质控结果与科室效益、个人奖金结合起来,目前我院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高,各岗位人员均能认真负责,充分发挥了个人价值。

监督、指导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到位:我院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组织,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奖惩分明。每周组织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社区主任、护士长、财务科等进行督导,每个月进行1次全面盘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技术操作和理论考试,并结合服务对象满意度,综合评价护士,对于工作优秀的护士给予物质奖励;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一定处罚,必要时将其返还原科室。

注重抓好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从社区护理的特点来进行人员教育。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社区护士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护理工作,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

加大对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

社区护理人员可在给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要耐心仔细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理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设立定点定时的免费医疗咨询站,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知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与功能,从而自愿接受卫生服务站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讨论

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社区护理活动实践分析探讨后,认为应加强规范化管理,扩大社区护士角色及技能,强化护理的安全管理,做好适合社区需要的护理培训。结果显示,规范化的社区护理管理为社区的健康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能力及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红.社区护理管理面对的困境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426.

2 黄素芳,方鹏骞.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17):7577.

3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基层社区护理工作发展思考 篇4

1 社区护理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

1.1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期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 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只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而不重视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社区居民更需要开展包含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良好的社区护理会越来越受广大居民期待。

1.2 社会发展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变化过程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改变、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等因素都导致社会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当前一个时期内, 我国卫生资源的分布仍然极为不均衡, 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都在大城市, 大城市中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少数大的医院。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成熟, 让居民日常健康护理、小病医疗在社区解决, 既是解决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良策,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 基层社区护理工作的问题

社会发展、居民健康生活对社区护理工作都有着较多的需求和美好的期待, 但目前社区护理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极不相称, 尤其以农村为主的基层社区护理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

2.1 社区护理的供需不平衡, 需求分散但资源配置集中且不足

就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治疗与护理需求来讲, 大部分应该是社区卫生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可是, 由于各种原因, 社区护理水平和条件发展缓慢, 居民大病、小病都奔大医院跑的情况依然严重。基层 (尤其农村) 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处于需求大、期盼高和机构少、条件差的不平衡状态。

2.2 基层社区服务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社区护理还处于重临床、疾病及院内护理, 轻社区、保健、康复和家庭护理的现象。社区护理服务仍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缺乏相应的激励、管理措施。

2.3 社区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素质不高

受国家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 基层护理人员少, 且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差、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 工作中缺乏激情和能力等问题。这和做好护理工作需要社区护士具有全面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有独立判断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等的要求相差甚远。

2.4 有限的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制约社区护理发展

当前, 社区护理主要体现在测生命体征、注射、清洁、消毒、发药、准备用物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辅助医疗工作中。与真正的社区护理工作仍然有较大差距, 尚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3 发展基层社区护理工作的思路

3.1 加大社区护理宣传力度, 提高国民健康意识和参与率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人们有病才到医院治疗的思想一时很难转变。培养预防保健的健康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多方努力。同时, 加强社区护理机构性质、功能的宣传, 让人们对社区护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对社区护理工作参与认可后, 社区服务工作才能走向正轨。

3.2 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宣传投入, 完善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

社区护理事业发展是我国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基层卫生服务事业,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支持和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保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社区护理的经费投入, 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制定完善的社区护理人员管理体系, 为加快社区护理工作发展提供保障。

3.3 加大基层护理人员配置力度, 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医护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2, 基层社区护理人员极为匮乏, 加之普遍业务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基层社区护理服务能力。因此, 除加强相关院校人才培养力度外, 加强在职护士的社区护理岗位培训, 全面提高广大社区护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也是推进社区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3.4 制定基层社区护理工作激励机制, 改善社区人员待遇, 稳住人才队伍

要解决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 需要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工资、社会认同感等待遇。除采取有效措施培训、提高现有基层护理人员稳定于基层社区工作外, 要鼓励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到基层长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同时, 还可制定倾斜政策将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社区长期工作, 让社区形成稳定的专业护理工作队伍。

3.5 借鉴国外社区护理经验, 多元化推进我国社区护理工作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完善、成熟的护理体系推动社区护理工作正常运转。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 未来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引进、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模式,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步伐, 创建符合国情的多元化社会化护理服务体系也是推进基层护理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小结

发展社区护理是国家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广阔的农村, 70%左右的农村人口, 相比城市的社区护理条件, 农村更缺乏、也更需要社区护理服务。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做到“大病上医院, 小病进社区”。在具有广泛农村区域的我国, 良好的基层社区护理工作除对农村人群的健康会发挥巨大作用外, 对于减轻个人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动“三农”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发展社区护理是国家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 从宣传认识、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出促进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社区护理,卫生服务,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赵秋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梁文丽.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区护理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7A) :1707-1708.

[3]陈小贞.农村居民自我保健状况与社区护理需求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4) :76-77.

农村基层社区 篇5

前言

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关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农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基层党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城镇化要达5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现有分散居住形势,对集约社会资源不利。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已经占据了农村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农民二轮承包土地,靠传统经营增产已停滞不前,因为在家的经营者多为老弱或妇女,土地变成了“鸡筋”,成了人们观念上的依赖,即所谓有地种饿不着,其实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招大引强需要用地,而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利用有严格规定: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可逾越。粮食生产关系重大。社区建设土地增减挂钩为解决这一瓶颈提供了探索。同时,社区建设对集约社会资源,长远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搭起了操作平台。全县493个行政村合并为97个新型社区,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发展空间。完善后将极大的改善民生。但是,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居住社区后居住成本增加问题,可以考虑集体复垦土地的收益反补,充分发挥集居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困难 1

户问题可通过群众评议,集体建设“零租房”解决其居住问题,有劳动力的纳入社区物业增加其收入解决生活问题,再如老人问题(社区建设的启起,老人顾虑较多),要求社区建设时人性化,更加切合实际,可采取小户型多套制,也可将车库适当放高2.5-2.6m内设上下水、卫生间,有条件的建老年公寓,开展社区助老敬老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农村老人老的所居,老的所乐,老有所为。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处理都要依靠社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虑群众利益,站在群众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同时处理好社区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

(1)摸清底数,做好规划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情,摸清底数,依据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保障质量。

(2)注重舆论宣传,政策引导

要建新型社区,首先要使农民想进社区,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并通过他们带领群众耳闻目睹,从感观认识到理性分析。同时,注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正确引导,科学比较(眼前与长远的比较),切实站在群众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群众想住社区。

(3)资金扶持,政策兑现

社区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问题,虽然我们创造性地探索了不少融资方法,比如群众集一点,开发商垫一部分,政府扶持一部分等。但最终群众能否舒心地入住社区,资金成了关键问题,拿得多了不愿意,拿得少了盖不起。另外,社区居住楼建好了,其他服务设施的填充也需大量资金持续投入。这里头,作为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走在群众的前头,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办其所需。借助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用足用活,边建设边复垦,边验收边投入,确保社区建设有序进行。

(4)加强监督这里讲的监督有两个方面:

社区质量的监督;参与社区建设人的监督。无论哪个监督都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用指标确保质量,用制度规范行为。楼房的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代表的作用,聘请专业监理,成立监督队伍,确保建成百年放心工程。这一点

也是社区建设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参与者的监督,尤其是干部的监督,除了自身的严格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制度约束,要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各项操作制度,从建前摸底形成规划到建中服务,再至建后分配,必须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这既是维护群众利益的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避免出现“楼起人倒,人进楼歪”。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

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谋利,就一定能成事、成好事、成大事。

(二)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处理好社区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

(1)充分利用旧村庄发展设施农业。社区建成后,原有村庄大多复垦。在建设和复垦时应充分考虑已有设施,比如硬化的道路、电力设施等发展设施农业,这就要求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之前,摸清资源底数,着眼长远制定全面规划,让拆迁后的“废墟”变废为宝,成为农民致富的“淘金地”。有一个设想,将土地的增减挂钩的部分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集体经营或发包运作,增加集体积累,农民分红得利。

(2)集中入住社区后,农民远离了土地,不便于耕作,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引导农民搞大户承包等土地流转方式或借助土地托管,使农村的土地便于机械操作,从而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集中居住优势兴办社区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3)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作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社区服务业,改善宜居环境,使社区居民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与发展 篇6

1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

1.1 政务村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本手段。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层政府和农村纷纷建立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河北省唐山市档案局在广大农村开展“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宣讲、利用公开栏展示、计算机查询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村级档案公开。湖北省宜都市收集了全市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汇集文件209册,供群众免费查阅,同时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档案查询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1.2 基层档案信息整合。因为基层农村社区发展涉及档案信息较多且较分散,农村和社区居民利用档案不太方便,为此,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档案信息整合就是档案信息机构日益重视的工作之一。天津市北辰区档案局加强与天津市档案局和区属各镇、街、村委局的联系,构建信息整合报送机制,资料搜集渠道广,信息可信程度高,内容实用性强,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居民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档案局签订开展“就近受理、跨馆出证”的远程协同合作服务项目,实现异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信息的异地利用并当场获取档案证明,从而解决了三地居民档案利用的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1.3 档案下基层。开展送档案下基层是档案部门服务基层最常见的形式。2004年3月,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联合16个涉农部门举办“档案服务三农,现行文件下乡活动”,将两千多份与农民利益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直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此后又于2007年举办“服务新农村建设送光盘下乡”、“送档案知识下乡”等活动。珠海市档案局(馆)创新举措,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档案进社区”“档案入万家”服务月活动,把档案工作宣传普及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1.4 基层档案信息编研。辽宁省档案局(馆)与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联合协作,精选出省直单位的文件267份110多万字,制作《辽宁省县域经济政策法规性文件汇编》光盘2.5万张,免费面向全省发放。 吉林省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

1.5 基层特色档案建设。随着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档案信息部门要及时适应基层社区的新变化,建立了社区居民生活、就业、健康等常规档案,还形成了大批记录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开放型社区建设等特色档案,挖掘其利用价值。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猕猴桃种植大户杨声谋建立了300多盒档案,以档案为媒介,培养了10批猕猴桃种植,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河北武强县对当地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浙江省对全省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83个农民大户已开展建档和档案规范化管理。

1.6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新型的基层社区档案利用网络平台,是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一般可借助现有农村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还可利用3G手机网络实现基层档案信息的沟通合作。2009年,天津市北辰区启动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档案网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相连接,使农户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终端——电视浏览平台也能在第一时间浏览信息。

1.7 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支持。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档案的内容包括: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材料;文明村组、家庭建设材料;民俗民乐资料;家谱族谱、村史、名人实物材料;重大文化活动材料;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开发文件材料。建立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档案,不仅记录了基层文化活动,且记录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利用这些档案可实现传承文化,资政育人,倡导文明新风,构筑和谐社会。浙江嘉兴市利用档案资料开展《嘉兴名人展》、建设《馆藏档案陈列室》,免费向市民开放。

2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层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和多种经济的健康发展,基层档案工作和档案服务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总体上看,基层档案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档案资源建设比较薄弱,基层单位建档率较低,规范化建档程度不高,档案开发利用能力不强。目前,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多归功于政府推动,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开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2.1 持续增强基层档案信息工作的政府推动。政府部门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在制定档案信息工作的宏观政策和总体框架、推动档案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构建基层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0年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就将“坚持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写入指导思想。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随后国家档案局大力实施“全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推进全国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此外,国家档案局2007年与民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2009年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乡(镇)活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开展,有效推进了全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和总体项目推进下,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安徽实施“规划先行,多方联动,示范引导,以奖代补,服务促进”五项举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现了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进。扬州各地党委、政府号召开展“争创示范小区”的活动,并明确地将社区建档工作纳入“示范小区”的考核内容之中,对社区档案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档案工作给予财政补贴,积极调动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2011年浙江宁波市开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地档案工作示范工程及各项基层档案工作专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2.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保证。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交通、社保等多个部门,光靠档案部门一家孤军奋战不可想象。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农技推广站等公益性机构协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层社区档案索引,推进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积极开展基层社区档案编研工作,提高基层社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2.3 积极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调查研究,体现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因其条件限制、对象分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为此,需要档案信息机构随时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基层乡镇街道调研,根据基层农村社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成员构成、文化心态,对农村或社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与服务、生活质量、思想意识等诸多要素作出具体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布局和设想,确立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层次重点和内容重点,切忌贪多求全。面向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如基本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劳动力培训、社保、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开展专题档案信息服务。

2.4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绝大多数基层社区档案人员的力量非常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因此,首先一定要充实基层档案服务队伍,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身份多样化特点,针对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中面授、IPTV专栏、发放光盘、网络培训、在线交流、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干代训,边干边学,同时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2.5 努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速传播利用是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一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现有政策,如国家档案局的“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农业部与中国移动共同推进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基层社区两级档案专用网络,配齐专用设备,加快基层社区两级档案室网络平台建设步伐,为基层群众高效查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自身档案信息化平台优势,积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网络终端,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方便档案信息系统的查询和管理。

基层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基层,护理学,社区护理

1社区护理的概念与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基本上是以个人和疾病为重点。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疾病的发展比率也随之增高,以个人、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就是在社区一级开展为居民提供地理和物质可及、经济与技术可行、医疗同预防相结合的基本卫生服务[1],社区护理是护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因素,其宗旨是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残障,社区护理工作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以满足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简介了当今社区护理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得社区护理工作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2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虽然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受历史因素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仍存在以下特点[2]:1)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模式仍停留在“院内护理”。2)护理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知识陈旧,缺乏临床经验和应急知识,尤其缺乏高层次护理人才,这些现状都影响着社区护理的发展。3)社区护理设备简陋,医疗环境差,没有完整的团队合作,所有护理工作流程都是一个护理人员单独完成。目前,在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是:市级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三级网络型。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仅限于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血压测量、体检、送药等,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二级预防为主的护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护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以明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明楼、东胜两个街道共19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任务,服务区域面积为7.2km2,服务人口8.7万人。中心下设8个服务站,设置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妇保科、儿保科、康复医学科等。该中心现有护士40人,在现有人数中,具备5年及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90%;中专学历1人,大专学历占17人,本科学历占多数有22人,占总人数的55%;其中,初级职称占27人,中级职称占12人,高级职称占1人。社区护理人员总体数量偏少、职称偏低。

2)护理内容缺乏系统性。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将重点放在研究疾病的家庭护理,而忽视了对预防、保健、疾病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在护理过程中,侧重于对疾病个体的护理,而忽视了家庭、社会及周围环境对疾病个体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侧重于对疾病个体身体健康方面的护理,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现在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少量的慢性病病人的管理及简单的外科处理。

3)社区护理尚未得到居民的充分认可。不少居民患有疾病时,无论大小,习惯于去大医院进行治疗,造成大医院就医紧张,而且在医院的疾病患者来自不同环境、所患疾病种类多,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护理是把医疗和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对社区护理进行有效宣传的重要性,使得患者就医去向得到合理分配,缓解就医难的问题。

4)社区护理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在国外有不但有规范的社区管理机构,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一体化的网络系统”。如美国的社区护理是以护理院的形式开展的[3],有普通护理院和高级护理院两类。其中非营利性约占20%,营利性约占75%,其他约占5%。社区护理的主力主要是由经验丰富且本科学历以上的护士来承担,在所有的护士中,从事社区护理的约占总人数的15%。在德国专门设有护理质量监测协会,从事社区护理的约占所有护士总人数的50%,并且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有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社会局、护理保险公司或个人支付。

3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际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及应用,但到目前及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社区护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社区护理的制度还是人力资源配置,都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该领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仍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当然,随着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逐步扩展。结合已有的工作以及现阶段该领域的分析,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亟需解决:

1)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在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从临床专科护理转入社区护理的护士占了相当一部分,护士社区护理工作经验缺乏,工作经历时间不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护士有80%在本科以下学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中专学历的是主力军。对技术、工作年限和学历不同的护理人员定期分批次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去社区护理管理先进的地区和单位;同时增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增强社会交往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在于社区居民交流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居民信息。不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2)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制。社区护理的效果的差别不仅仅是体现在护理人员在单位的培养和锻炼,也要从源头抓起,目前,我们国家缺乏对医学类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现在医学类高校的高等护理专业开设社区护理课程的凤毛麟角,即使开设了社区护理的课程,仍未形成统编的专业教材。对社区护理的普及程度不高,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社区护理的宣传不到位,尚未形成完整的社区护理服务计划。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让护理服务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教育程度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改善社区服务体系及人力配置,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快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4]。

3)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在已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以老年、精神病患者、妇女和儿童为重点,为他们提供预防、护理、医疗、保健及健康教育为主的健康档案。在建立社区档案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性格、学历选择不同的随访方式,并将随访的内容集中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内,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预防、治疗及康复等护理活动。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少数居民的民族风俗习惯,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国平.论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3):37.

[2]孙耀年.社区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3,7(1):101.

[3]保罗.J.费尔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M].第4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69.

农村基层社区 篇8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择荆州、沙市城区10个社区, 每个社区抽取50名居民, 就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认识、信息收集情况、健康档案的利用情况等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采用志愿者登门发放问卷, 现场填写并及时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6%.

2 结果

2.1 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情况见表1.

2.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情况见表2.

2.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利用情况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就诊不可或缺的资料, 由于建立完善的医疗转诊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在就诊过程中受到了便利实惠, 广大的社区居民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在广大的基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严格的医疗转诊制度尚未建立, 社区居民对建立自身动态的健康档案认识尚不足, 不能完全意识到建档的意义。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 仍然有42.1%的居民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档案, 仍有46.2%的居民认为健康档案的意义一般或不大, 更有17.5%的居民不知道要建立健康档案。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实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的基层社区未能履行职责, 其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服务性诊治活动, 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信任度不高[3]。

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不了解, 他们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配合程度不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将近54.1%的居民认为他们反映的健康信息可靠性一般或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实用性, 使其成为一种形式, 极大地浪费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 究其原因除了以上方面外, 还与信息收集者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有关[4]。由于居民不能完全读懂信息表内容, 他们希望收集者能深入家庭, 和居民面对面进行解释, 而且最好将时间定在非工作日, 这就加大了收集者的工作负荷, 在有些社区人力有限的情况下, 自然会导致信息收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基层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收集、更新信息时要制订适合本社区的方式、方法, 争取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让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对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应是动态的记录过程, 它应该跟踪一个人的一生, 其信息应该随时进行更新以了解和反映居民的最新健康状况[5]。但从基层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 仍有16.0%的人对信息更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也是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的表现。未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61.0%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档案应该和医院共享, 这也说明了有不少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认识不清。这些认识上的缺失都还有待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不断宣传、强化。

参考文献

[1]翟连芳, 张金玲, 徐玉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 (1) :36-37.

[2]刘小平, 郝静, 赵亚利, 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动态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6) :365-366.

[3]邢聪艳, 张文昌.福州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59-1460.

[4]李芳健, 周红伟, 王家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方法与技巧[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52-153.

发展社区大讲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社区大讲堂,基层文化建设,公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大讲堂是针对社区开展的以理论政策宣讲为主要内容的大讲堂,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理论素养、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宣讲载体和宣讲活动的总称。社区大讲堂具有区域性、群众性、方向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上述特征使得社区大讲堂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广泛的宣讲对象与宣讲主体,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发展社区大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社区大讲堂的重要功能是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它是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的创新,随着社区大讲堂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这种创新形式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制度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理论政策讲堂始建于2008年,在全区各级宣传部的推动下,各地讲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大讲堂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工作机制日渐成熟,内容覆盖面越来越广,宣讲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郊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一个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载体,“市民讲堂”的诞生成为社区居民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主流阵地。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目标化、品牌化建设,各社区讲堂积极围绕“民生、明礼、奉献、感恩”等主题开展宣讲,让老百姓充分理解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为适应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各城郊社区不断创新思路,丰富形式,使讲堂宣讲活动生动活泼,切合实际的讲座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走下酒桌、麻将桌,走进了课堂、走向了书桌,到“市民讲堂”听讲座已成为城郊社区广大群众的一种文化习惯。

包头市东河区“和平五老讲堂”于2011年在区委讲师团的指导下成立。讲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东河区的中心工作和当前形势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以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弘扬时代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宣讲团和“五老”人员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讲堂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为了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平五老讲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实施了“112”行动计划,即组织10场报告、10场讲座,讲20位“双百”人物故事。此外,还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宣讲员深入社区、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同时把开展主题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最终也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有进入人民生活、为人民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永葆生命力。实践证明,社区讲堂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二、发展社区大讲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的旗帜与方向,那么公民道德素质就是文化强国的外在体现形式与根本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区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社区实质上是一个公共活动的空间,是居民的伦理共同体,社区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由现代化的趋势和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对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区大讲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民道德讲堂,其主要对象是社区居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以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等为主要内容,不断提升居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例如包头市九原区万达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文明市民守则》,开展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的“社会道德讲堂”;扎兰屯市正阳街道为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居民文明程度,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建立了“道德讲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应该仅停留在纸面上,还要行动起来。社区道德讲堂不仅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报告讲座、歌咏传唱、事迹展示、文艺表演、道德评议、影视展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基于其扎根社区的独特优势,还能够引导并组织社区居民投身道德实践活动。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利用“市民文化大讲堂”资源,建立起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以及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市民“道德讲堂”网络,东胜区“道德讲堂”致力于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老百姓成为讲堂的真正主角,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模式,创造性地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让普通人以亲身经历来传播道德善举,引导群众争相效仿,从而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营造出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社区大讲堂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扎根社区、深入群众的优势,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雷锋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社区大讲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这就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社区大讲堂以社区为依托,服务于一定数量的人口、覆盖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按照基层大讲堂建设的“九有”标准拥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相应的硬件设施,联系着一定类型的社区组织,融合了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讲堂建设本身也是面向社区、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

社区大讲堂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社科讲堂、科普知识讲堂、生活常识讲堂、健康知识讲堂、法律常识讲堂等,内容丰富的讲堂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居民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

通辽市库伦街道通过开设“法制课堂”,开展《宪法》《民事诉讼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婚姻法》《交通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法律法规,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增强社区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作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库伦街道开设“文化课堂”,向居民们讲述安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挖掘安代文化传承人,引导群众成立了“库伦街道草根文化艺术团”,开展以“安代文化”为特色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特色文化氛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街道还围绕居民关心的问题开设了“健康课堂”“消费课堂”“创业课堂”等,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居民增强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掌握一定的技能并相互帮扶进行创业。

呼和浩特市三顺店社区在社区大讲堂建设过程中注重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在社区大学开设了健身操、唱歌、书画、绢画制作等课程,吸引了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举办“爱我中华”社区红歌会、“和谐邻里”社区趣味运动会、“爱我家园”大型诗歌朗诵会、“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伟大的党、伟大的历程”书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讲堂影响力,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农村基层社区 篇10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的社区活动方式 篇11

[关键词]政党;基层组织;社区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 D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60

政党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有效载体。然而,无论是竞争性政党体制还是非竞争性政党体制,都要面临一个重要命题,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而这取决于政党能否赢得社会。为此,国外政党通过建立基层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巩固并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世界各主要政党将城乡社区作为党的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原因有三:一是国外的政治选举是自下而上开展的,社区与选区紧密相连;二是政党的社会工作大多数是通过基层组织来展开的,而基层组织则以社区为依托;三是社区是政党与选民相互沟通的最便利途径,成本最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发挥社区和乡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总结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社区活动方式的经验,从中得出启示,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效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社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交活动

许多国外政党都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开展社交活动,通过搭建社交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党员与选民、党员与党员、选民与选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英国,工党和保守党是主要政党,区委员会是政党的基层组织。在英国各个地区,都设有工党和保守党的俱乐部,社区居民可以在俱乐部中阅览书籍、观看影视作品以及开展其他娱乐服务,党务活动就是在这些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到开展。[1]德国各政党的议员们会在圣诞节时在街头立起圣诞树,旁边摆张小桌子,上面放置一些酒水和宣传资料,与过往的群众进行交谈聊天;或者在节假日到来之前,深入幼儿园等场所,与小朋友们做游戏,进而同其家长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探讨相关话题。[2]美国主要政党的基层组织被称为“投票区委员会”,又称“草根组织”,在比较偏远的社区,美国政党基层组织主要为选民举办各种娱乐消遣活动,选民可以免费参加,甚至安排专车接送,服务可谓细致周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基层支部经常协调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组织开展社交、文化、教育及康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提高民众对政党的认同感。[3]一些西方政党面对基层党员流动性大以及对党的事务淡漠等情况,在基层社区建立“主题支部”“主题委员会”和“主题俱乐部”等组织,基层党员和社区居民可以在此举行非正式会晤、联谊聚餐、阅读书报和开研讨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基层党组织的活动。[4]

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社交活动是拉近政党与选民距离的有效方式,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实现民众对政党更深刻的认识,甚至是情感上的认同。

二、密切联系民众,服务民众,

开展社区走访服务活动

政党同民众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政党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态都或多或少受到世界政局的影响甚至冲击,国外一些政党将视线转向国内,更加注重同民众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连续长期执政,并在后李光耀时代仍然夺取了选举的胜利,与其密切联系民众的努力分不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议员接见选民制度和议员访问选民制度来联系民众。议员接见选民制度是议员每周必须抽出一个晚上时间深入社区,接见本社区的选民,民众就平时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议员反映。对于民众反映的与现行法律政策相冲突的共性问题,由议员向政府和国会提出审议申请,对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法律政策进行修改。访问选民制度是议员在每周日晚上走访社区,挨家挨户听民众反映实际问题,有问题的当场记录下来,没问题的递一张名片就离开。[5]德国社民党积极倡导政府普及“社区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内各种社团、志愿者团体和慈善机构,构建一个覆盖社区内所有老人、残障人士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帮助人士的服务网络。越共在1997年发生80%的农民集体请愿事件之后,颁布了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规章制度,其中规定党员包括领导人不仅要在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还要在所居住的社区过组织生活,接受双重监督,及时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统一俄罗斯党自2008年起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公众接待站”,各地基层组织负责人或议员在这里轮流负责接待群众,及时解决公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一些普遍性的民众诉求汇总梳理上报给总统普京。南非非国大经常在各地举办“人民论坛”,党的高级领导人亲自参加,与社区党员群众进行促膝长谈,当面倾听党员群众的呼声。同时,南非非国大的“全国工作委员会”每两个月分别到全国各地开会,同社区群众和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交谈,听取地方意见和建议。[6]

三、注重同社区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社会是发育成熟且独立稳定的一支力量,基于此产生的各类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中流砥柱。政党作为影响国家权力的重要政治力量,十分重视同社区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熟悉它们的运作规律,反映它们的利益诉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将社会团体视为党联系民间社会的重要纽带。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支部支持、鼓励和配合各种社会团体的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例如支部主席即国会议员通过参加社团的文化活动,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排忧解难,并把政府的社会援助计划同社团服务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十分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对社情民意的反映,从而使多数群众一直保持对党的信任和追随。[7]美国民众的自组织水平很高,公民社会十分成熟。在与政府、政党和政治家的对话过程中,单个选民的力量显然不如组织起来的非政府组织。美国的社区一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经商者有商会组织,教师有教师工会,公务员有公务员工会。这些社会组织有自己的利益取向,通常可以用同一种声音来与政府、政党和政治家对话。这些社会组织与政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因此,美国政党非常重视同社会组织的关系,紧密依靠社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比如,美国民主党规定,基层选区主席要熟悉基层选区的分界线、经济状况以及它们的企业、学校和商业机构,参加家长教师协会和其他公民组织。[8]

国外政党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政党对社会组织实行嵌入,鼓励党员加入其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会协助并支持政党在基层社区开展各类活动。[9]

四、利用互联网在基层社区开展互联网政治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政党政治。国外政党开始在基层社区开展互联网政治,所谓互联网政治,即依托互联网进行的政治宣传、政治竞选和公众参与等活动。

政治宣传方面。自新兴社交平台推特诞生之后,西方各国政党很快认识到这一新兴的传媒技术和工具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作用。随着各类社交平台的推出和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各政党生存的意识形态角力场,竭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来确保政党与政党政治的合法性。美国在政务新媒体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仅许多政府机构开设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而且许多党员和政党领导人也纷纷开设自己个人的账号,以此来传播他们的观点主张。在英国,工党在2011年有122名议员开通了微博,人数最多,其次是保守党和民主党。[10]

政治竞选方面。参加并最终赢得选举是政党的主要政治功能和使命之一。一些政治候选人会设立自己的专门网站,用来与基层社区选民沟通、筹集竞选资金、激励基层社区选民的参与。西方的媒介化政治最早就是由竞选活动发展而来的,并且在一次次竞选活动中,新的传播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11]在美国,新媒体已成为竞选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奥巴马的竞选成功离不开竞选团队对各类社交平台的有效运用。在2012年大选期间,奥巴马为寻求连任,竞选团队动用了大量网络社交力量,在美国50个州分别申请了社交平台账号,组建了100多人的团队来专门运营这些账号,与基层社区的选民保持沟通和交流,尽可能吸取更多的支持者。[12]荷兰的自由党、工党和社会党也都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在基层社区进行选举动员,联系选民。

公众参与方面。西方将信息技术对民主的促进称为“媒介民主”。“媒介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党与基层民众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民众的政治参与途径更加直接。[13]在西方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宗教、政治利益和党派之争的影响,基层社区民众对于政治的参与性逐渐降低。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不仅激发了基层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也开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在2012年荷兰大选中,1600万荷兰居民中,有700多万民众使用各类社交软件,荷兰大部分政治家、政府机构和政党都设有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基层民众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与政党进行互动。研究发现,在荷兰连续三年政治参与下降之后,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再一次回升。[14]

五、启示

各国的政治体制千差万别,各政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中可行的做法,从中得到启示。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重心回归到政党职能上来。在街居制体制下,我国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协调各方、整合各部门资源的职能。因此,应强调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政治上的指导作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以及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质上应当表现为非强制性支配,通过团结凝聚、示范引导和激励感召来实现。一方面,党要管党;另一方面,党要回到党,在党要管党的基础上,真正依据党的性质和宗旨,承担起党的基层组织为巩固党的执政而应该承担的功能,做好基层社会的整合工作。[15]

(二)建立体制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日常化。在我国,基层党组织社区活动方式内容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对辖区内鳏寡孤独人群进行走访慰问、宣传贯彻上级党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等。但仍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常态化。这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队伍的教育培训,增强其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制度进行细化和深化,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完善跟踪考核机制,对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工作进行监督,反向激励其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党群互动的良性局面。

(三)鼓励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正逐步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保障功能,将各类人才分配至各个社区社会组织中,充实社会组织的力量,提升社会组织的效能。基层党组织要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沟通与合作,将一些社会自治性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来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也能够减轻基层党组织的负担。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顺应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塑社区党建模式,拓展社区活动内容,创新社区工作方式。与社会组织合作或者聘用相关人员,搭建社区新媒体平台,整合党务信息,发布社区情况,回应居民诉求,不断增强基层社区的政治参与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中组部党建所世界政党研究室.国外政党积极推进党员和基层组织沟通联系民众的经常化和制度化[J].党建研究,2012(2):53.

[2][5]刘昀献.国外政党联系群众的路径研究[J].理论探索,2014(5):123.

[3]肖纯柏.世界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党政论坛,2008(4):29.

[4][6][9]刘晓丽.国外一些主流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经验与启示——访季正矩教授[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10.

[7]李路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控制方式[J].东南亚研究,2006(4):43.

[8]高新军.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和社会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0.

[10][14]陈文胜.国外政党微博问政的实践与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5(6):1-9.

[11][12][美]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M].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

[13]曾文洁.试论信息全球化对参政党的挑战[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13-14.

[15]高汉荣.社区党建与我国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的重构——从党的执政建设来考虑[J].甘肃社会科学,2003(3):42-46.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生

教导教师:周敬青教授

农村基层社区 篇12

2010-05, 石楼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 石楼县司法局共接收了社区矫正人员233名, 已解除154人, 现有社区矫正人员79人。其中, 缓刑75人, 假释2人, 管制1人, 暂予监外执行1人。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石楼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共提出检察建议65次、纠正违法意见79次, 各部门均予采纳, 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 检察机关的具体工作

2.1 拓展监督方式

拓展监督方式,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各执法主体,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采取现场察看和调阅材料两种方式, 走出监督法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交付环节、司法局社区矫正的接收环节和各乡镇司法所的执行环节这个大圈子。 (2) 利用定期检察和随时检察两种监督方式到社区矫正人员工作、生活的地点走访、查看, 了解检察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状况。 (3) 运用明察和暗访两种手段, 及时发现和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问题。

2.2 分类细化管理

分类细化管理,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矫正人员的内心。通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五个走访”活动——新入矫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对家庭出现纠纷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对生活有困难、有疾病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各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要走访。根据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的犯罪原因、性质、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因素, 分别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通过内心感化, 使每名社区矫正人员牢固树立接受矫正的诚心、重新做人的信心和立志回归的决心。自2010年石楼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 全县仅有3名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再次犯罪, 占参加社区矫正总人数的1.29%.

2.3 前移监督关口

前移监督关口,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司法所。搭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倾斜基层的一线平台, 进一步缩短检察机关、乡镇司法所与社区矫正对象之间的距离, 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 强化监督的时效性。例如石楼县灵泉司法所年均社区矫正人数在30人以上, 占全县总矫正人数的50%左右。2012-11, 该院设立了灵泉镇社区矫正检察工作联系点。检察人员每周三到联系点开展工作, 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端口前移至社区矫正现场。该联系点自成立以来, 已经同步监督、接收、管理、教育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共43人。

2.4 强化调查研究

强化调查研究, 将监督触角向探索新规律延伸。针对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深入研究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内在规律, 探索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用以指导、规范开展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近三年, 该院共撰写社区矫正方面的调研文章7篇, 其中, 《加强法律监督,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一文在2011年吕梁市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上, 被作为全市检察机关的唯一代表文章与同行进行了经验交流, 而《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的研究》一文则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3 社区矫正信息化运用状况

3.1 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2013-03-01以后, 石楼县司法局将社区矫正人员的资料全部输入系统,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司法局将该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供给石楼县人民检察院, 让该院监所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全县社区矫正的基本情况, 实现了执法信息共享。

3.2 网络信息监控平台

吕梁市原来要求在2013-12前建立市、县、乡社区矫正网络信息监控平台, 利用手机终端实现对所有服刑人员的电子监管。目前, 石楼县的社区矫正网络信息监控平台已经建立, 与2014-01-01以后接收的、考验期为一年以上的15名社区矫正人员签订了使用协议。但是, 该平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司法局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这是影响该项工作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2) 山区信号不好, 大部分偏远山村几乎无信号。 (3) 部分社区矫正人员不愿意加入, 有抵触情绪。

4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1 司法局

从司法局的角度看,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基层司法所力量薄弱, 人员紧缺, 兼职人员过多且调动频繁, 再加上工作量巨大, 社区矫正工作辅助工作人员未能落实。 (2) 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经费尚未落实到位, 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出现了参与矫正工作的人员自备车辆、自备交通费的情况。 (3) 需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 司法局方面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 (1) 增加基层人员的编制,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努力落实社区矫正专项经费。 (3)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

4.2 检察机关

从检察机关的角度看,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 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太少。我院监所部门现有2名干警, 一人既承担驻所检察工作又负责社区矫正工作, 另外一人只承担驻所检察工作, 但是年龄偏大。人员配置少使得许多工作难以细致、全面地开展。 (2) 监督手段单一。对于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情况, 只能进行口头纠正或开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但是, 有时会存在不整改、不回复等情况。面对这种状况, 基层院只能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 并不能提出其他有效的措施, 致使出现监督乏力的现状。 (3) 法律监督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所检察人员的执法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 重协调轻监督和不善监督、不愿监督的问题依然存在。

上一篇:高速公路抗滑桩施工下一篇:城镇居民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