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精选12篇)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讨论时, 提出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即“三严三实”,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莅任以来关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又一新论断。
1 问题提出:基层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切实转变作风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不断探索如何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关键要防止高级领导干部生活特殊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 把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统筹社会风气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 审时度势提出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即“三严三实”, 是对过去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思想的一脉相传, 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对作风建设新的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自觉践行。
2 现实情况:基层干部普遍存在不严不实的问题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 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有的干部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有的文化水平低、有的思想作风不正, 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2.1 信念不够坚定, 服务群众意识淡泊
习近平总书记说,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 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在广大基层干部中, 确实存在总书记说的这样一些基层干部, 缺乏坚定的信念, 对党的事业没有信心, 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 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中, “缺钙”现象比较严重, 得“软骨病”的也不少。有的党的干部甚至不相信共产党, 拿着工资到处说党的不是, 更别说为人民服务了。他们在人民群众中没有任何威信, 更多的是老百姓眼中的反面典型。归根到底, 是信仰缺失, 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2 自我修养不够, 做人做事知行不一
作为党的干部, 光有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是不够的, 关键还要注重自我修养。古人说的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 说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内在的决定因素, 修不好身, 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但现实中,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放弃了自我的修养提升, 典型的表现就是满口的马列和猥琐的内心。个人修养做不好, 在具体的为人处世、岗位工作中就会表现得比较怪异, 说一套、做一套, 表里不一, 口里不一, 既无法让领导、同事和下属满意, 也不能让家人、朋友放心。
2.3 能力有待提高, 面对问题难以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各项事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到了攻坚阶段, 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 作为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 基层干部的能力受到极大的考验。能不能在2020 年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 能不能深化各项改革, 能不能依法行政, 能不能从严治党, 无不在考验着基层领导干部。调研发现, 近年来, 一些基层干部意识落后、思维混乱、能力短缺, 严重的不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 在具体工作中难有作为, 不敢担当。这关乎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 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 实践探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从严从实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 要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是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教学管理资源, 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的教育培训对象是乡 (镇) 党委、村干部, 紧紧围绕云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干部工作及成长发展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方针政策、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方面知识和内容的培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和培训, 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村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 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干部保障。
当前, 围绕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针对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 从严从实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3.1 狠抓学习, 将“三严三实”贯穿教学、科研、工作始终
学院坚持践行“立足云南, 面向全国, 培养干部, 服务基层”办学宗旨, 力求使培训内容上让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 在教育培训中, 从严上要求, 向实处着力, 以改革推动。
3.1.1把“三严三实”要求作为学院主体班次的教学内容。结合云南实际, 远学焦裕禄、近学杨善洲、现学高德荣, 注重挖掘“三严三实”蕴含的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感性的力量。每期主体班次都开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严三实”与“忠诚干净担当”专题辅导, 并在一些重点班次中开展“忠诚干净担当”访谈教学, 邀请基层干部模范、工作骨干作为嘉宾, 与学员现场访谈交流, 并通过云南电视台对外直播。
3.1.2 把“三严三实”要求列入2015 年决策咨询项目, 重点开展课题研究。围绕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与“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 学院在2015 年决策咨询项目中, 对“三严三实”与“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进行重点研究。同时, 针对目前基层干部在“三严三实”与“忠诚干净担当”存在的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 并同步撰写相关培训用书。
3.1.3 把“三严三实”要求作为学院党支部集中学习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根据学院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 每两周组织一次专题集中学习。在学习中, 突出问题导向,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到目前为止, 针对大家觉得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开展“快乐工作与幸福人生”辅导;针对大家撰写、发表科技学术论文难的问题, 开展“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辅导;针对大家对摄影兴趣浓、使用频率高的问题, 开展“摄影与生活”辅导等。
3.2 从严管理,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 按照“三严三实”要求, 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推进干部作风常态化建设。
3.2.1转变角色, 适应培训从快从速。为让学员尽快适应培训新常态, 反对官本位思想, 首先就是让基层干部尽快转变角色, 成为学员。在教学培训中, 明确要求佩戴学员证, 提前10分钟进教室, 不迟到、缺席、早退, 超过学制十分之一作退学处理, 并通报所在州市、县委组织部门。不允许课上接打电话, 一堂课三次不定时抽查, 发现不在进行学风纪律专项通报, 通报两次取消学习资格。
3.2.2 认真执行, 落实政策不折不扣。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建设模范组织, 遵守财经纪律, 严格执行中组部有关培训授课酬金、专家接待接送标准等。要求学员做到的, 我们先做到, 要求学员不能违反的, 我们绝不违反。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改进作风和加强学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十八条”方面, 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好, 同时还在“真执行”上下功夫, 对几个看似小的问题, 不折不扣严格执行。比如不准公车伴读, 不准相互请吃、吃请, 不准校外就餐, 不准以同学会名义搞小圈子等。
3.2.3 言传身教, 廉政建设入脑入心。在学员报到当天, 组织视频教学《四风之害》, 在主体班次开设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 邀请省纪委、厅局纪检组长作专题辅导, 组织学员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教学, 并邀请纪检干部、律师、基层干部作为嘉宾开展访谈教学, 通过观看、聆听、体验、对话等方式, 持续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教育, 使基层干部作风持续转变。通过学院的严格管理, 使基层干部走实群众路线, 细心对照、自我鞭策, 从灵魂深处灌以清神醒脑剂, 以过硬的“内功”加强自我修养, 以内在的修为成就外现的笃行, 实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3.3 注重实效, 确保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升
严字当头, 从实干起, 这是我们在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时一贯坚持的原则和要求。
3.3.1 以问题为导向, 注重基层干部实际需求。立足基层实际, 注重参训干部的组织需求、岗位要求、个人发展需要等, 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培训,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前开展需求调研、培训中集中调研、培训后跟踪服务, 并利用学员“两个带来” (即工作中成功的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材料, 梳理学员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教育培训设计打牢基础。
3.3.2 精心设计课程, 突出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根据需求调研, 学院主要设计了党性修炼、能力素质、作风建设等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教学、研讨教学、访谈教学、激情教学 (教唱爱国主义歌曲) 、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 着重从谋划发展、知识更新、开拓创新、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来提升能力。
3.3.3 打破条件限制, 从实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为了打造品牌班次, 经过学院反复论证, 决定在领导干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企业经营模拟、基层干部心理调适等实训课程上下功夫。但囿于学院的教学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不允许组织外出培训的困难, 学院整合现有本专科、研究生教学资源, 通过改造、装饰等方式, 临时打造出媒体应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训室、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 使得教学条件基本满足实训需要, 并收到意外的效果, 培训效果提升了, 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实践证明, 只有从实际出发, 创造条件推进改革创新, 才是学院培训效果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院发展不断向前的生命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 给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三严三实”要求深刻内涵的理解, 对照基层干部存在信念不够坚定、自我修养不够、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结合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 将“三严三实”学习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工作全过程, 达到促进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养的实效。
关键词:三严三实,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转变作风
参考文献
[1]张志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关于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思想的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4) :217-221.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2
第一,要特别讲学习。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讲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讲学习是最紧迫任务、最重要工作。作为基层党委的一名年轻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第一需要,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要抓重点又拓展领域,把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习专业技能本文来源:文秘网、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要爱学习又善于学习,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要特别肯干事。所谓“干事”,并不是说要求自己要干多少大事,干成多少大事,而是要做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是要真抓实干。年轻干部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善始善终地求实、务实,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最好,不搞花架子。二要勤勉苦干。要肯吃苦、肯吃亏,把这看成是一种荣耀、一种自豪,要甘当人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始终保持勤勉苦干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三要科学巧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年轻干部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实干、苦干之外,还要巧干。年轻干部开展工作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尊重和依靠科学,不盲目、不蛮干,力求使每一件事、每一项措施都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不断把实干、苦干和巧干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要特别能吃苦。年轻人肯干事是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基本。我认为能吃苦才是关键,才是品质。不仅要肯干,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把它干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干事的激情;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保持深度投入、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连续作战、加班加点的状态下,也要保证工作质量、讲求工作效率。
第四,要特别求细致。“泰山不拒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常说不仅要讲究数量,还要有质量,不能光有吃苦的精神,还要让这苦吃得值,那就是干事的时候要细致、细心,作风要严谨。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力探究 篇3
关键词: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5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核心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关键在农村干部执行力,农村干部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着农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农村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农村干部执行力提升的问题非常必要,执行力的提升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力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干部执行力有明显的提高。但在笔者专题调研中,发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执行不力,效率不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概括为:
(一)执行观念不够牢
有的村干部认为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高层领导干部的事,与农村基层无关或关系不大,因而对上级布置的执行任务视而不见,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逃避责任,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拒不执行上级政策决定,实践结合力不行,使得一些工作执行不力、不到位或是久拖不决;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一届任期三年,雷打不动,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成绩再好也不会提拔重用,成绩再差最多批评教育,所以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现象。
(二)执行能力不够强
有些村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比较弱,从而导致决策和执行不力甚至失误,是政策领悟力不行;有些村干部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主动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想办法、出点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有些村干部仍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开拓创新的执行勇气,过程控制力不行,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村干部对本村的发展思路十分不清晰,年初没有工作计划,年底没有工作总结,村情不清楚,措施不得力,办法少,困难多。
(三)执行作风不够实
有的村干部团队建设力、协调沟通力差一些,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家长制,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有的村干部工作不顾长远,只求眼前利益,搞形式主义,干面子活,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弄虚作假;有的村干部耍威风,搞特权,贪集体财产;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定因素,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致使干群关系紧张,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主观上,能力素质不佳是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农村干部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执行力不高问题,说到底首先是一个干部应具备的业务素质的问题。习惯于上级布置跟着布置,上级开会跟着开会,生搬硬套;凡事按惯例执行,以老一套行事,用老办法工作,习惯念老经、走老路、说老话,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这叫“知识、本领”恐慌。其次是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政治素质不高必然导致业务能力的低下,直至执行力水平的降低,必然表现出“应付执行”、“低效执行”,更可怕的是“趋利执行”!
客观上,体制机制不优是我们村干部执行力不高的直接原因。在基层工作体制上,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导致存在不重视、不关心基层的现象,责、权、利统一不到位。从社会环境上分析,社会风气不良是我们村干部执行力不高的潜在原因。进行公共行政活动时,以本村、本组小团体利益为落脚点,有利的抢着干,没利的不推则躲,无视整体的发展大局。甚至有的以个人利益为取舍,用心营私,于己有益,用足用活,于己无益,束之高阁;有的则唯上级利益,不讲群众观念,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唯上欺下,不顾群众的切身权益。
三、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力的对策思考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执行力,确保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从农村干部个体层面:
第一,正确决策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
“思路决定决策,决策决定出路”。作为农村基层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兼顾好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把握政策,明晰思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牢固树立领导班子带头执行正确决策的理念。同时,还必须带头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多提出一些正确科学的战略和思路,不断强化执行意识、落实作风,使执行贯彻理念不断得到提高升华。要抓大事、谋大局,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是执行的前提,战略与决策如果脱离实际,就根本谈不上执行。
第二,优化工作作风,是提升执行力的核心。
农村基层干部提高执行力,一要正确理解,吃透精神。落实执行必须正确理解上级决策,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在吃透精神、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坚决而忠实地予以执行。二要坚决服从,不找借口。服从就是要服从上级、服从组织、服从制度,自觉接受上级管理和领导。三是要树立负责的态度。把好各自的关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自己手上,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让一级放心。一个勇于担责的人,才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四要坚持清正廉洁。古人把廉洁分为三个层次:有见理明而不枉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五要锤炼诚信品质。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说做一致,说了就做、做就快做、做就做好。群众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六是要雷厉风行,结果首位。执行力就是要有行动力。执行力不讲出发点,而讲落脚点。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七是要一丝不苟,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执行落实中,任何马虎都有可能铸成大错。
第三,增强人格魅力,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作为村干部,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都是组织和村民赋予一定权力并给予了相应地位的人,都获得了与职位相对应的权力影响力,并以此在群众中实施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行为。但必须清楚,这种影响力并不是管理者实施领导管理行为的唯一作用力,在影响力中确实包含着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即人格魅力。其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致力于同上级、同事、下属,甚至服务对象建立信赖关系,给社会和群众留下可亲可敬、诚实守信的印象;二是致力于维护大局,锁定目标,表里如一,说做一致,靠前指挥,身体力行,给群众留下率先垂范、执行楷模的印象;三是致力于品行端正,具有亲情感、人情味,尊重人、体贴人、关心人、理解人,处事开明,平等待人,给群众留下忠诚厚道、公道正派的印象。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塑造高尚人格魅力;必须心系群众,自觉汲取人生营养;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培养优秀团队,形成合力提升执行力。
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一个单位执行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你所带领的团队的整体表现。因此,大家要有效发挥自身执行力,必须要加强团队执行力的建设,充分激发所领团队工作的热情,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使每一名成员都成为执行力的表率。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班长是关键人物。打造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是政策执行的保证,是完成任务的强力保证。支部书记作为团队的班长,把班子打造成优秀的团队,义不容辞。
从管理组织层面,当务之急应重点从选好用准干部、加强教育培训和制度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执行力。
第一,拓宽选人视野,以结构的优化提升执行力。
选什么样的人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选人、用人。在干部的德才素质中,德是统帅,是灵魂,它决定着才实施的力度与用力方向。今后的村“两委”选举时,要让品德好、素质能力较为全面的人当选村干部。要拓宽选人范围,强化人才资源共享的意识,可以采取机关下派、村际交流、对外招聘等多种形式,要注重从回乡优秀青年、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人,把乡村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外出返乡农民工以及经商能手延揽到村级班子中任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到农村基层工作,改善基层人才结构性短缺。要完善后备干部培养载体,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年对入库管理对象进行一次考核,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以素质的提高提升执行力。
教育培训不是万能的,但不培训教育是不行的。按照“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有关学习教育制度和长效机制,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从而提升村干部执行力。
第三,强化制度管理,以作风的转变提升执行力。
作风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农村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健全目标责任制、民主监督制度、科学考评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提升村干部的执行力。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以活力增强提升执行力。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4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担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直接责任人, 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生力军。因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整体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 继而进一步农村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需要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是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充分把握县情、村情、民情, 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 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我们党的先进性, 决定了有责任、有义务来担负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
3.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核心体现在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重点在于提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因此, 通过培训,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 强化宗旨意识, 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 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线, 以推进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 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基层骨干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2014年, 按照中组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和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 吉林省省委组织部举办了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6期, 累计培训了921人次。实施“千名基层骨干公务员进校园培养深造计划”, 到目前为止, 共分8期选送了1298名乡镇骨干公务员到吉林农业大学培训;通过开展“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由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 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 进行了系统培训, 每年培训2000名;近三年来吉林省委组织部针对“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2600人次。
同时吉林省还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培训, 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农村管理相关专业, 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结构和文化素质, 截止2014年12月, 吉林省农村干部中有11345人是大专以上学历, 占全体村干部的24.5%。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特点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品牌创建中,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式, 整合培训资源, 优化培训队伍, 提高培训质量, 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培养“有学历、有技能、有思想”的农村干部队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 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
吉林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相关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各培训承办方不断交流与合作, 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 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 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 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 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3.“顶天立地”针对性强的教材建设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坚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 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 审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承办培训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 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教材编写采取高校农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与政府主管部门、农村基层工作代表等联合编写, 既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顶天”的理论知识;也有农村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案例、具体办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立地”的工作方法。
4. 创新培训教育模式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教育新途径, 按照“培训质量第一, 社会效益优先, 突出特色品牌”的原则, 开拓出一种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培训模式。特点是以亲身体验为主, 用绿色美景留住人, 强调环境培训, 注重现场教学, 体会感性认识。可有效地解决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让学员在感知中觉悟, 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办班模式采用选学模式, 提供特色的培训课程, 联合办班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课程, 分为短期培训和专题研讨。培训班采用理论教学、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入户实践等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在抓好专题教学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具有培训特色的课程, 同时, 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提高培训质量, 让学员和主办方都感到满意。同时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吉林省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中, 强化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 培训承办方要忠诚于用户超前的需求, 通过整合分布各地的教学资源, 为用户提供一个满意的服务方案。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诉求贯穿到从方案设计到方案执行的各个环节, 通过标准的服务流程与节点控制, 高品质的将培训班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效结合, 降低农村基层干部外出培训的时间成本。结合不同培训项目特点, 设定系统教学评估标准, 针对课程设计、师资选择、教学方法等作为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致力于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与追求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学历教育不同, 培训注重提高与参训人现职和未来任职工作相关方面的素质、知识、思维和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不行架空之事, 不谈泛泛之理。培训方式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事制宜, 因人制宜。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参考文献
[1]何娟.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5) :42-43.
[2]苏钢.长春市村干部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3]郭萍.营口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孙鸿志.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07, (6) :44-48.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5
主持词
(2012年7月)
同志们:
经过精心筹备,新一届村级班子主要干部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次培训,是根据年初区委工作计划,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民政局、区财政局等单位共同组织举办,对于全面提高新一届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加这期培训的有区委副书记 同志,区委党校校长 同志和全区各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会主任及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各镇镇长、办事处主任,组织干部,有关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各镇、街道纪(工)委书记,共约500人//。
区委非常重视这次农村基层干部集中培训,专题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培训方案,决定聘请区委、区政府、区纪委主要领导,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长期担任涉农部门主要职务的领导干部和部分专家学者担任培训老师。区委杨书记、王书记还多次过问培训班筹备情况,并要求把这次培训班务必办实、办好、办出成效。可以说这次培训班区委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规模之大,重视
本村、本职岗位、平时工作和个人思想实际,开动脑筋,边学边思,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统一,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清推进本村发展建设的工作思路,从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广泛交流,在相互借鉴中达到共同提高。举办这次培训班,为大家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培训班在邀请区内有关领导同志作专题报告的同时,还安排了讨论交流和优秀“百强”村党支部书记作经验介绍,相信这将为我们不断加强基层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此同时,希望课后大家多交流、多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这次培训班的成效。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6
一、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
1、村支书是百姓的最直接需要。村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村支书是百姓的最直接需要,而这需要就是服务。
2、服务是百姓的最现实需要。村干部就生活在百姓中,村干部最能了解百姓的需求,是百姓眼中最现实的官。
3、服务百姓是村干部自身“坐稳凳子,做长位子”的需要。只有这样服务群众,才能凝心聚力,群众才会拥护你,否则有你没你都行,你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你就失去了群众的拥护。
要想做到强化服务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理解群众就是干部要正视群众的素质,理解群众的难处。要承认群众与干部的差距。二是尊重群众就是要求干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三是依靠群众就是让群众明白党是群众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从执政上,群众是依靠。
二、丰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
(一)亲情工作法
村这一级组织是全村百姓烟火相连、鸡犬相闻、祖辈关联的熟人社会。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村书记这一基层组织就是对这一都是亲人、都是熟人的一两千人、两三千人实施管理。
既然都是亲人、熟人,就要饱含亲情,为百姓喜而喜、为百姓忧而忧,情系群众,在群众的急难险重之时都有你的身影。但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在事上有亲疏之别,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二)零距离工作法
周恩来是群众路线的实践模范。在1958年7月1日-7日,周恩来冒着酷暑高温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到哪里就嘱咐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它的核心要义是组织渗透零距离,党组织和群众党员沟通无距离。用群众认同的态度放下架子、倾听诉求,与群众的沟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决策让百姓知道、事情让百姓清楚,可采取走访、谈心,可深入到田间地头、棚室、养殖场。对政策、集体决策的事项要公开反复宣传。
(三)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的核心就是要理解群众的想法、要求、诉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怀有诚心。说他爱听的话,说到他的心里,达到心灵的碰撞,就从感情上亲近你,心理上相信你,这样就能达到帮助、转化的目的。
(四)分类工作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的村干部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全村百姓几千人,看起来比较复杂,把村民大致归类如下:多数人分这样几类1、对生活有美好的向往---讲目标;2、关心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 3、望子成龙----关心子女; 4、勤劳肯干----发展经济 ;5、通情达理,主张正义---公平公正; 6、追求精神生活----文化广场、运用网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少数人分这样几类:1、贫困户----关心扶持; 2、土地遗留问题-----尽量予以解决; 3、“军师”正负能量都能充分发挥-----给以尊重的基础上统一思想。
三、确保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洁从政
(一)谨言慎行,把握好经济“三关”。
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活动最容易引发矛盾,最容易滋生腐败。
1自身的“廉政务实关”。
(1)反思查找当村书记以来的行为:有没有贪占现象?一件事的条子报了几回,一笔款的利息下了几次帐;有没有非法侵占村集体财产行为,自己的亲戚有没有侵占村集体财产行为。如果存在这样的现象,要自查自纠,立行立改,不要等群众举报你时查出问题,最后导致你下台。
(2)反思查找是否为民服务、作风朴实,工作是否务实,精神动力是否不强,要深刻反思,想干就改,想往好干就必须立行立改,不改就干不了干不长。
2把好“村财务关”
村级财务采取“村财乡管村用”原则。各乡镇已建立了村财乡管办公室,希望大家严格遵守。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村财务要定期向群众民主理财小组公开,向群众公开。如果村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的村,应主动请乡经管站、财政所的同志和县里有关业务同志帮忙建账管理,尽快完善,应入账的入账,做到支出合理,群众民主理财公开。
3村集体资产“处置关”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各村由于自身的发展状况、由于资产形成的原因、数量、干群关系等诸多因素不同,处置的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深入调研,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程序合法、尊重民意。
处置集体资产(村集体土地、村国有资源林地、果树地等的专业发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到依法处置,规范操作。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实施方案等重大事项有没有现行政策和法规作依据?有没有广泛听取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有没有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一定要确保集体资产处置的公正性、合理性、民主性。阳光七步法:一是公示告知村集体的资产情况。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渗透处置动议。 三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 四是申报审核,公开处置信息。 五是处置。六是建立台帐。七是财务收支公开。
(3)公开公平公正
我们要按照“公开操作、广泛参与、充分竞争、有效监督”的原则,把村级资产资源处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部交给村民。
(二)依法行政,把好选举“三关”
1把好选举的“程序关”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的广泛推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群众对选举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所以选举必须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过程不落,程序不差。
2把好选举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关”
两委同时到届,但先产生村支部,村民委员会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一般由上届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但我们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由新任支部书记主持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一般都担任选举委员会主任。在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分别向省市有关部门请示是可以的。推选选举委员会有三种方法,一是村民会议,二是村民代表会议,三是村民小组会议。人员要熟悉本村情况,有较强能力,公道正派,主持正义的人。因为选举委员会直接影响选举工作的效果,影响村民委员会的领导班子的产生。
3把好“村民代表关”
村民代表会议是今后村依法行政、管理本村事物的最基本途径,村民代表应当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关心集体、联系群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议事能力,如果村民代表的组成不够优良,让个人私利至上的人进来,将来的的决策就不具备全民性。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7
1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云南农业干部学院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展开,省内外委培方数量的增多,培训内容、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与委培方沟通不畅,学员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延伸式学习模式还未充分开展,培训后期跟综、服务不到位,管理者、学员、教师三者在交流、互动上不够通畅等问题。
1.1 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存储片断化
目前,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授课已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调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全面、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授课内容,但由于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类型教学模式的开发、深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情景模拟、网络电视等。而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聘请、分班管理、班主任选聘、学员考勤、后勤服务、考核评价、基层调研、档案管理等工作还偏重于人工操作。另外,学院各种资料、文件、信息的存储、保管、传达还由各科室具体负责,资源存储片断化;文件传送、资源共享各科室只有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共享,信息传递、通知主要以QQ群、电话、口头通知进行,这种传统的传递、共享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断裂和偏误。
1.2 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工作衔接不到位
干部培训工作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各部门主要岗位掌握着重要的关键信息。目前学院下设办公室、培训部和调研部三个处室,共享信息、专有信息按不同部门集中,人工传递仍为共享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管理涉及到的面、环节比较多,特别是在培训任务集中时,科室之间的共享信息容易被弱化,工作衔接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行程安排、学员管理和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从而影响培训质量。
1.3 监控系统不完备,信息保密工作待加强
由于缺少监控系统,对培训班次的授课进度、课堂纪律、学员出勤、住宿、餐饮等情况还处于人工管理层次,每期培训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如每期培训班需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班的教学服务、学员管理工作。其次,学院的主要培训对象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党政机关较多,信息保密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学员的档案管理、“两个带来”的资料管理;同时,学院与派出单位、学员的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1.4 培训需求多样,难以形成个性化定制
随着学院办学能力的提高,培训规模、影响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委培方希望到学院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对象普遍存在年龄差异大、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关注点不同、流动性较强等特点,学院现有的信息管理设备很难根据委培方的多样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1.5 培训对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学院围绕提高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的目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不畅,学院仍以课堂授课为主、自主学习为辅,学员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延伸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1.6 培训后期跟综管理、服务不到位
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未形成学院与学员交流的系统平台,学院对学员的管理、服务多停留于培训期间,一旦培训结束,学员离校,学院与很多学员的联系也终止。学院要了解、掌握学员培训后的工作情况,只有通过实地调研、邮件或电话访问进行调研;而学员培训后的需求、诉求,学院也未能及时掌握、帮助解决。
2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提升农村干部学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核心是培训教学水平。全面信息化建设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课堂的教学条件,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大幅度提高教学的“质”和“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了学员的视听感官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培训管理,能够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学员管理。比如,学员报名、培训需求调研、考勤、教学通知、结业登记、征求学员意见建议、统计相关数据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能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把信息技术引入培训服务管理评估,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学员对课程设计内容、教师授课质量、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加强、改进办学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2.2 是广大培训对象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
云南省委组织部选调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到学院学习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在短期培训结束后,很多学员希望学院能够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利用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时直播,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电视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给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精品课程数据库的建设,开设基于网络学习的智慧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还可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延伸学习方式;智能手机综合应用平台的应用,能实现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学院为学员培训后继续提供帮助与支持,为广大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延伸服务方式。由此可见,学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广大基层培训对象的迫切需求。
3 提高认识,积极开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教育的重点是教学,教学的成效看管理”,良好的培训教学质量离不开好的管理,因此,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水平。
3.1 提高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认识,加强各部门的领导
中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针对基层干部培训要求各地区、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云南省委也高度重视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13-2017年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要求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干部学习培训信息库、师资库、案例库等,以推动需求调研、计划生成、调训管理、师资配置、积分管理、考核评价、质量评估等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为此,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发展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不断投入,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学院领导的重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实现。因此,为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人才、管理、科研等管理保障体制,各部门齐心协力,为实现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而共同努力。
3.2 积极开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系统开发建设《云南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平台由教学综合管理应用子平台、基层调研综合管理子平台、移动设备综合应用子平台、远程网络培训子平台等四个子平台组成。教学管理应用子平台对学员培训进行管理服务,对教学培训进行全监控,移动设备应用子平台方便学员随时随地使用培训资源,反馈培训效果,科研管理子平台有助于有关项目研究、培训质量提升,远程培训子平台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需求,各子平台各系统的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形成了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基层干部的培训需求、提升培训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学员、教师、教学资料等信息的不断采集,最终建立学员库、师资库、课件库、视频库、典型案例库等资源数据。如图1所示。
3.3 加强授课教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培训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训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干部培训的发展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改变传统的培训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获取信息、选择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发布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学院应从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出发,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操作、维护等方面的培训,整体提高教管理队伍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授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巧,将课件制做成具图、文、音频、视频一体的课件,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培训质量。
4 展望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综合应用平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将降低学院在日常管理运行的人力物力成本、扩大教育培训、提高培训价值、降低教学资源的获取成本、节约对各地方农村干部的培训投入,并以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得最好的培训成效。同时,能有效改进传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方式,推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数字化,实时更新干部参加培训的信息,实现对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的动态管理,有效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有效改进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建立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课程资源、案例资源、教学视频资源等信息资源库,以满足基层干部的学习需求。通过信息化建设,还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增加教育培训工作的受益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注:汪善荣,通讯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必要性,提出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提高学院的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谭蕾.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架与设计思路研究——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周莲芳.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常规管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1).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研究 篇8
一、案件的主要特征
( 一) 涉案的罪名相对集中。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于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这几种常见的罪名, 尤其以贪污罪为最多, 这些案件大部分都跟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有关, 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土地专用补偿款、扶贫优抚款等易于发生贪污等经济型职务犯罪的领域。
( 二) 涉案金额大, 社会危害性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 涉案金额大, 5 万元以上的占了案件总数的50% 左右, 10 万元以上的占了案件总数的20% 左右, 数额较大的案件占相当的比例。窝、串案较多, 共同作案特征明显。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的注入, 多人合伙作案特征突出, 不少案件都是查处一案, 带出一窝, 查处一人, 牵出一伙。
( 三) 案发领域广, 发案的环节多, 主体多样化。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从国土资源、惠农项目建设, 发展到教育、医疗、林业等各领域在发案的环节上也呈现宽广化的特点: 从规划、立项审批到采购、执法监管、代管等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发的环节。作案主体方面, 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有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及村财务人员等。
( 四) 作案方式、手段多样化, 案件发现难, 查办易。作案方法多种多样: 一是采取村务收入不入账、虚报冒领装入自己腰包等, 公然贪污公款; 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虚报、重报侵吞公款; 三是利用“白条子”和虚假发票报账频频作案; 四是截留农户救济款物和各种指标、补助款进行贪污、挪用; 五是在专项建设款项目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公然索贿等。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多发、易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既有农村基层干部个人的原因也就是内因即主观因素, 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外因即现实存在的客观因素。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 就是这两大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主客观因素: 一是村委干部文化水平相对低, 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 容易诱发犯罪; 二是国家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 项目多资金大, 当前体制下很多补助项目必须首先经村委干部初审才能呈报上级审批, 说明村委干部手中权力较大, 一旦“水源”出了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村委干部的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 有的走形式, 会上一句带过, 往往比较重视村委干部完成工作任务, 忽视纪律要求和加强监管。在所查处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中, 面对道德评价的偏离、金钱欲望的膨胀、贫富差距的扩大, 往往容易出现“三观”错位和扭曲现象, 面对诱惑时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三观”扭曲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者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是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二是赌一把的冒险心理; 三是居功补偿心理; 四是见缝插针的投机心理等。
查处不严, 惩处失当。一些司法机关、纪检部门认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时间跨度大, 案值小, 不屑一顾, 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大要案上, 对案件的查处往往不重视、不及时, 对基层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 基本上是“民不举, 官不究”。在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和移送上, 一些部门为了“保护干部”, 发现了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线索后不移送司法机关, 最终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财务管理较混乱。随着国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新农村建设的倾斜, 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资金在农村实施, 在客观上使农村基层干部有了职务犯罪的条件。从查处的职务犯罪情况看,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大部分是贪财图利的经济犯罪, 这和基层财务管理不规范有极大的关系。财务状况不公开、不透明, 对重要的财务收支情况部分公开, 公开的部分也普遍含糊其辞, 甚至存在干脆不公开的情况, 使财务公开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对策及司法建议
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机关, 要主动做好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工作, 积极探索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 一) 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
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一是强化政治业务培训。各级乡镇政府要建立专门村教育活动室, 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方案和教材, 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集中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培养造就一批责任心强、素质高、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是强化警示教育。检察机关应结合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 编选典型案例, 以案释法, 重点讲解与农村基层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司法机关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 二) 加大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力度
各级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强化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措施, 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 积极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特别是对群众意见大, 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要案要坚决依法从快、从严查处, 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 也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公开,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 对案件的查处进行跟踪监督, 确保案件有处理结果, 不让犯罪分子有侥幸心理。
( 三) 加强廉洁教育, 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将廉洁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抓早抓好。重点加强易发高发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干部职工的廉洁教育, 夯实干部职工廉洁基础, 警示干部职工慎用权力, 抵制腐败诱惑。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注重用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干部职工。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 查办案件的规模和涉及的犯罪领域不断扩大, 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典型腐败案件具有极强的警示教育效果。各级各部门应善于运用典型案例抓好干部日常监管工作。三是各级各部门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廉洁教育。通过邀请检察官讲授职务犯罪法律知识, 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
参考文献
[1]邢同宝, 梁昭.农村职务犯罪的综合防控——以冠县人民检察院2005年以来查办的涉农案件为视角[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2) .
[2]薛国君, 李志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J].当代法学, 2011 (01) .
[3]杨红梅, 刘荣.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实证分析——以基层院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0 (34) .
[4]赵雪克, 陈金章.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中国检察官, 2010 (19) .
[5]张鹏飞.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以江西渝水区为例[J].老区建设, 2010 (16) .
[6]宜都市人民检察院"三项重点工作"课题组.宜都市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10 (15) .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9
总体来看, 我国农村基层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依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 整体素质偏低, 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文化程度不高及年龄结构老化。从村“两委”成员知识结构来看, 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比较普遍, 小学文化程度的也不占少数, 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凤毛麟角。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较大的年龄, 严重影响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接收与更新。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更替不快, 老的村干部在经验丰富的同时也存在经验办事、创新不够的问题。加之相当多的村级干部任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 任职后的继续培训也跟进不够, 造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远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第二, 工作方法简单, 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服务手段相对弱化、工作方法不够新颖, 引导带动能力较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等方面。部分村干部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不能为群众提供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尤其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强, 服务带动作用不够, 同时也有不少村干部沿用原有的工作方法, 不能很好地用经济规律指导本村工作, 不能很好地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 也不能熟练地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 工作方法、领导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第三, 干部作风不实, 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表现为工作纪律涣散、方法简单粗暴、民主意识淡薄、廉洁自律意识有待提高等方面。少数村干部受生产生活条件限制, 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生产或经营项目上, 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 工作随心所欲;个别村干部作风软、散、拖, 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存在部分村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 缺少理性思考, 不做深层次分析, 工作态度冷、横、硬, 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还有部分干部习惯搞一言堂、家长制, 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 缺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能力。同时, 也有少数村干部不能严于律己, 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 甚至假公济私。这些都会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 致使干群关系紧张, 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第四, 待遇差出路少, 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种种原因, 许多地区村干部的待遇普遍偏低, 有些地方村干部在岗时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甚至久拖不决, 退下来后待遇更是无从谈起, 一方面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较低的工资待遇“不对等”, 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 养老与生活保障的欠缺, 使农村基层干部感到后顾有忧。同时, 农村基层干部提拔任用较少, 很难成为国家工作人员, 这些都是影响其工作热情的主要原因。
第五, 农村人才外流, 后备力量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 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以“老、少、病、残”为主的村庄, 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 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凸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 着眼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 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目标任务。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首先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要在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作风转化、管理考核、后备培养等六个机制上寻求突破。
第一, 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 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首要的是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一是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 切实选好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扩大公推直选, 拓宽选人渠道, 特别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利用他们文化科技知识丰富、改革创新意识强等优势, 参加农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 使一大批有文化、有朝气、对群众有感情的大学生村干部走上农村“两委”领导岗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二是以建立面向基层一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干部培养链为目标, 加大城乡干部资源双向流动, 全力打通农村基层优秀干部成长进步的绿色通道。三是以统筹城乡人才资源为目的, 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人才市场体系。打破区域、行业和部门的人才壁垒, 创新载体, 搭建平台, 建立健全城乡贯通的农村人才流动机制。
第二, 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从整体上看, 现在村干部主要缺的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真本领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思路。因此, 对村干部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导向, 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 全面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要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 合理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 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任职资格培训和专业培训、岗位培训, 着力提高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使他们很好地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重任。要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一方面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送现任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 大力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与此同时, 要改进村干部教育培训形式,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训村干部, 力戒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
第三, 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在经济待遇方面, 要着力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报酬集中统一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进行补助补贴的“双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双制度”, 保证村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 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同时, 要积极探索有效模式, 可采取由市 (县) 、乡、镇 (街道) 财政筹措资金的办法, 发放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 并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 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活之忧。在政治待遇方面, 要建立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制度。一是继续执行好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二是重视从优秀村干部中培养、选拔乡、镇 (街道)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是对特别优秀、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 采取“升职不挪位”的方式, 可提拔为乡、镇 (街道) 行政副职领导干部。四是重视从乡、镇 (街道) 和市直机关下派到村任职干部、选派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使用, 对工作成绩特别突出、深受群众拥护和上级组织肯定的, 及时提拔任用, 以增强农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
第四, 建立健全作风转化机制, 使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要实行“五坚持五不准”的基本要求, 即坚持实事求是, 不准虚假浮夸;坚持依法办事, 不准违法乱纪;坚持艰苦奋斗, 不准奢侈浪费;坚持说服教育, 不准强迫命令;坚持廉洁奉公, 不准以权谋私。要在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上下工夫, 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增进团结上下工夫, 在改进作风、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上下工夫。要加强宗旨教育、政策法制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 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努力做到“按章办事”, “依法治村”。要使农村基层干部不断转变工作作风,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 使农村基层干部注重调查研究, 听取群众意见, 反对强迫命令;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引导;注重脚踏实地, 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注重发扬民主, 充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注重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杜绝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第五, 建立和完善后备队伍培养机制, 努力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建立一支优秀的后备干部队伍, 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要着眼于村级班子长远建设, 着眼于强化培养、备而能用, 按照“选苗子、压担子、进班子”的步骤, 切实解决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在选拔方式上, 要坚持村推荐与乡镇考察相结合, 坚决防止村级组织随意指定现象的发生;在标准确定上,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注重村级后备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能力化, 加快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在选拔对象上, 要注重从复退军人、回乡青年、务工经商者等当中选拔, 并把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与此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使用上, 要坚持认真培养、敢于使用的原则, 把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总体计划, 有重点地安排后备干部到乡、镇 (街道) 站所任职, 到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同时, 还要坚持备用结合, 当村干部出现缺额时, 及时把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村干部岗位上来。
第六, 建立和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规范约束农村基层干部从政行为。要把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就必须在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约束、规范工作行为上下工夫, 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建立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定岗定责, 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评议考核制、离任审计制等管理制度, 促进规范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增强透明度, 加强群众监督。二是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加强党内监督。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农村干部违纪举报机制, 把好加强农村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四是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每年对农村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并反馈评议结果, 对评议较差的有关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同时, 进一步完善纪检、组织、信访、司法等部门间的工作联系, 及时通报情况, 加强协调与配合, 对基层干部进行监督和检查。此外, 还要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逐步形成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监督网络, 保持思想作风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总之,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我们应找准症结, 理清思路, 着眼于“选、培、激、评、育”等各个环节, 积极探索出一套“选得准、留得住、干得好”的运行机制, 为农村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摘要:我国农村基层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依然存在一些亟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要在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作风转化、管理考核、后备培养等六个机制上寻求突破。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10
一、当前的主要问题
经过15 年的改革, 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虽不断地完善。 但是从实践层面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不够。 当前, 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距离民主公开透明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 制订了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条例, 对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作出了明确制度规定。 但是, 实践中选拔任用干部时“把一切不正常的都穿上合法外衣, 而没有一点破绽”[1] (P39) 的现象依然存在。 “党管干部”原则被异化为少数领导个人决定原则, “形成上下贯通的政治庇护网”[2] (P107-108) 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实行的乡镇长“政党提名”人大等额选举和十分有限的副职差额选举, 既缺乏竞争性也缺乏民意基础; 乡镇党委书记由上级党委指派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3] (P24-36) , 导致干部 “对上负责”, 脱离群众。 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素往往决定着基层干部的晋升[4] (P32) 。凡此种种, 说明乡镇干部选拔任用人为干扰因素太多, 民主化程度非常有限, 需要大力改革。
2.乡镇干部流动晋升制度不完善。 领导干部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晋升提拔的数量非常有限, 而且时间慢长。 一项基于县域干部的研究表明, 85.7%的正科级干部止于正科的终点;在众多隐性台阶面前, 22岁毕业入职的大学生, 40 岁才有可能成为副县级, 48岁有可能成为正县级[5] (P89) 。 干部中成为副县级的只有0.36%, 成为正县级的概率则还要低10 倍②。 长期滞留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和城乡工资福利待遇的悬殊, 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的活力, 同时导致流动无序、腐败丛生。 笔者对江西某县的调研显示, 城区附近的乡镇干部超编, 偏远乡镇干部缺额, 干部绞尽脑汁、 用尽关系往中心城区及附近乡镇调动。 但是, 流动过快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有些地方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因上级遴选流失超过1/3[6] (P40) 。
3.村干部贿选严重。 村民委员会选举贿选频发, 形式多样、资金巨大,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村干部选举的监督“有机制, 无效率”。中央和国家多次下发指导选举的通知4, 还有“供参考”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但是仅有制度是无法遏制类型各异的选举乱象。在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和城市近郊地区, 村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竞争比较激烈, 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进行贿选, 有的还有黑恶势力参与。
二、解决的对策
1.大力推进选拔任用民主化。 扩大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成分也许是改革当前弊病的最好选择。一是改革乡镇领导候选人提名方式, 扩大差额选举。乡镇领导候选人的提名权在上级领导机关, 使本来应该对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负责变成对县市领导负责, 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地位虚化。 为此, 要将乡镇党政领导候选人提名权交给代表, 彻底改变唯上不唯下的政治生态。 要将当前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副职的差额选举扩大。 设计严密、规范的程序, 为候选人提供竞选宣传的机会, 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提供质询机会。
一是大力推行村乡干部选任制, 适当运用聘任和考任制, 逐步退出委任制。村乡干部直接接触广大基层群众, 因此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要体现群众意志。委任制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 导致干部对上负责, 容易产生任人唯亲、唯派、唯利。选任制由多数人说了算, 有利于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接受群众的监督;聘任制有利于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考任制有利于选拔精英,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基层已经成功探索了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和公选的经验, 竞争性选举或选拔已有实践案例、政策支持和民意基础。竞争性选举或选拔“介于委任制和选举制之间”, “降低了组织部门的裁量空间”[7] (P14-17) , 开避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途径[8] (P45) 。 有研究者提出“直接选举是未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可行模式与改革方向”[9] (P56) 。 因此, 继续推进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进程要在总结乡镇领导干部民主选举或选拔试点经验基础上, 突破委任制, 由党代表、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竞争性选举逐步向群众直接选举选拔过渡。
三是将工作原则程序化。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等原则。 但是, 这些原则实际运作时存在诸多漏洞, 受制于领导个人, 党委领导有时异化成党委书记领导, 党管干部有时异化成党委书记管干部。 要将这些原则发展、完善、健全为组织程序和工作规范。尤其是党管干部原则, 应当是党管干部政策制定和选拨任用规则、 运作程序的设计和监督, 而不能被个别或少数领导曲解该原则, 造成在缺失尊重群众和普通党员意志的情况下独断裁量。
2.完善晋升流动链。 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2014 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应当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 《2010-2020 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 设计了“村-乡 (镇) -县-市”层层选拔选调基层干部的机制。因此, 已初步构建了干部选拔任用流动链。 但是, 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制度。 当前亟需设计配套机制, 确保选拔任用流动链在实践中的良性运行。
一是强化基层导向, 引导知识精英到基层工作, 增加农村基层干部的源头补给。 逐步增加乡镇公务员录用人数, 减少县级以上机关录取公务员人数。县级以上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补充从乡镇选拔选调。要杜绝当前“村官”被乡镇截留的现象, 真正做到蹲点驻村。二是建立从中央到县级规范、常态的干部遴选机制。 近年各省市试点从省级以下遴选优秀公务员。 但是每次遴选的标准要求、考试方式、时间周期都不尽一致。要有科学规范的程式, 成为农村基层干部流动的常态化渠道。 三是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坚守基层岗位。基层工作艰苦, 要在经济待遇和政治资源上向基层倾斜。 探索自中心城区向偏远乡镇随距离适当递增薪酬;切实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定薪, 通过提升职级待遇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扎根基层。 四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 导向鲜明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绩效考核体系, 为提拔任用、向上或向中心城区流动、职级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避免唯考、唯分流动, 杜绝凭社会关系流动晋级的现象。
3.增强村民的监督力量。 村干部贿选和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乡村社会威权失衡与文化生态变异。 中国农村“从集体化向个体化的转型, 市场化原则成为生活的基本支配原则, 与之随生的是传统文化伦理的消退与‘革命伦理’的解构”, 它“将乡村社会直接带入交易、力量、均衡和个体化时代”。农村的改革消解了国家全能主义政治治理模式, 但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并不成功[10] (P239-248) 。农村原有秩序的解体和文化传统的断裂, 在缺乏强大“他律”监督的现实中, 贿选和村干部腐败成为必然。 2013 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要建立“村监委”。 浙江“后陈经验”已经证实“村监委”对村庄治理的重要意义[11] (P26-27) 。 要普遍建立“村监委”并将其职能延伸到监督村委选举。但是, 治理村干部贿选问题的关键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监督力量。“乡村社会内生的一些传统组织资源如宗族等, 不仅不是社区公共治理的障碍, 相反却有可能成为民主自治的基础”[12] (P79) 。 复兴乡村传统文化, 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规范农村宗族组织和重建农会组织, 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 才能增强监督力量, 彻底改变当前的困局。当然, 司法部门也要细化查处贿选的程序和方式、加大行贿者责任追究力度, 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摘要:2000年以来, 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当前仍存在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不够、流动晋升机制不完善、村干部贿选严重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大力推进选拔任用民主化、完善晋升流动链、增强村民的监督力量。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樊红敏.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2008.
[2]徐湘林.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J].浙江学刊, 2004, (1) .
[3]吴理财.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陈潭, 刘兴云.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J].公共管理学报, 2011, (2) .
[5]冯军旗.中县干部[D].北京:北京大学, 2010.
[6]课题组.县乡党政干部来源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 2012, (12) .
[7]陈家喜.干部公选与执政党组织路线的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8]景跃进.“公选”与干部制度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 2003, (4) .
[9]刘再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制用制度改革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黄海.灰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11]贺雪峰.解读“后陈经验”[J].调研世界, 2007, (2) .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11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党员学习活动;基层
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始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会上指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点在基层,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是我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员和执行者,是我党农村工作的基础和中坚力量。那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活动则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多年来,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学习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建设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学习活动研究现状做一述评。
一、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适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而建立的,真正面向农业、立足农村、服务农民、以学习为主特征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新模式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活动应当有以下特点: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活动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同志曾经谈过:“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理解了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对于前途有远见卓识。”②由此可见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来,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才能日臻完善。
2.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基层党员干部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又要有眼前既得的成效。只有这样农民群众才能进一步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
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活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
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渊源就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在他们的种种论述中,无一不透露着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谈道:“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③“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④而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历史一再证明:革命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要用理论武装共产党人,用科学理论指引共产党人进行政党建设,进而才能更好地投身到革命实践中去。
崇尚学习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贯重视学习,从而使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党员由少到多,使我们的党组织不断壮大;在革命的洪流中,坚持学习,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模式;在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摸索学习,实施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壮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武装理论、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的建设,而建设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决策水平,有利于和谐乡村的构建。”⑤
三、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不够、合理方式比较单调。“把学习作为权宜之计,把开会读中央文件作为组织学习活动的唯一形式。”⑥这种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对农村党员所急需的市场经济政策、科技知识、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
2.缺乏人才支持。农村学习型人才的匮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党员干部和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农村人才的流失;受教育条件的制约,广大农村干部总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老龄化严重,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技术的合格人才。
3.学习投入和学习氛围不足。“由于党员干部的学习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或者零投入,使得学习条件简陋,有的没有学习室,学习的场所安排在支书家中。”⑦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受农忙,外出务工等限制,缺乏基本的党员活动,无法有效激励党员的学习热情。
四、对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未来的展望
1.增强学习意识,强化学习理念。“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是一个民则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⑧“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⑨,通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准确把握大局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开发学习路径,创新学习载体。从解决修路通水、就医上学、现代养殖等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利益入手。编撰一些适合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党员的可读性强的“口袋书”“半日书。”“利用小品、喜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用大众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激发农村党员的学习热情。”依托附近大中专院校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下乡讲课,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
3.完善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管理机制、保障机制。
要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解决基层党支部的学习阵地问题,如宽敞的教室、电脑设备以及图书资料室,供党员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开展。
明确用人标准,拓宽选拔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在基层领导班子上选拔既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论素养,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带领村民致富。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还可能面临不同的困难与问题。只有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在基层组织中发挥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思维,才能全面建设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政堂:《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机制研究》,《党政论坛》,2011年02期。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5]曾永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广西昭平县为例》,《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6]张纯,杨志昌:《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以黑龙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7]谈家水:《制约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障碍性因素》,《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8]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人民日报》,2009-10-15.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09-28。
[10]中央文献研究室调研组:《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北京:《党建》,2012年03期。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篇12
虽说干部和群众都在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 但在具体工作中或在处置事情中少数干部群众的愿望仍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1) 基层干部存在的不足。目前基层干部大多数是60年代出生, 少数是80后, 对于60年代出生的基层干部, 一方面走不出过去基层工作的模式, 不能很好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不能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 对于80后的基层干部, 因为缺少基层工作经验, 常常将具体工作理想化, 加之水平差异, 缺乏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方法。 (2) 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群众的素质还是很高的, 能用发展的眼光学会去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进行分析, 但也有极少数群众为了个人的利益不能顾全大局, 把基层干部所办的实事统统认为是形象工程, 是为了个人政绩, 有的甚至认为干部的付出是应该, 缺乏应有的理解。
2 存在差异的原因
新时期, 要正确处理干群关系, 就是要针对现在干群之间最突出的, 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自卫能力和不断需要提高的干部素质之间矛盾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通过现在干部看群众和群众看干部的眼光和认识, 我们认为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一是我们的干部自身学习不够, 在工作中以权谋私, 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严重影响着干群关系。二是宣传解释工作还未到位。说实话, 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 只有讲不清道理的干部, 但有时因为我们的干部没有充分宣传, 没有静下心来向群众作充分的解释, 群众只能通过眼前或表面现象去分析, 往往引起误解而形成不满, 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三是沟通协调, 程序不规范, 在具体工作中, 有不少是上面先制定目标、下达任务, 然后再由基层干部带着要求和任务去做群众工作, 这样的结果势必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
3 从处理好三个关系着手,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改善干群关系, 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 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 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 长期的工作经验表明, 只有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发家致富之路, 让老百姓得实惠, 群众才能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把握好三种关系。
3.1 正确处理好工作政绩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政绩是一级组织能力和作风的体现, 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谁也不能抗拒的, 我镇今年新上了两个大项目, 一个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涉及32个村民小组, 253户, 拆迁面积22多平方米;另一个是勇龙国际生态园建设项目, 涉及3个家庭109人, 征用农田120亩,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敏感问题, 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但我们的基层干部, 把握住了关键环节, 从源头上下了功夫, 认真细致的开展了风险评估, 在出台政策前注意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 执行政策时切实做到了不折不扣, 从而使这2个项目如期开工并按期完成。很多的事例说明, 我们只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了解可能与不可能,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反映, 群众才能支持我们。
3.2 始终保持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关系。
干部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 我们的干部必须时刻视群众为亲人, 为他们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 就我镇近几年开展的实事来看, 都是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年, 我镇为有效解决村组群众夜晚行路难的问题, 我镇党委政府牵头调动社会积极因素, 在扬州市率先实施了“满天星”工程, 至目前, 全镇已安装5000多盏路灯, 达到了镇通村, 村通组、组通户;为减轻群医疗费用和改善群众饮用水质量我镇在扬州市率先实现了区域供水和药品零差价;为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 实施河道整治100公里, 今年我镇冬天嘘寒问暖, 夏天送水解渴, 农忙时帮耕帮种, 农闲时劳动力有效转移, 想方设法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关爱救助弱势群体, 以有一技之长的人为龙头, 带动鼓励其它家庭和人员参加, 达到家家有项目, 人人有收入, 总之, 只要我们的干部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鱼水之情会促使干群之间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
3.3 正确处理群众上访与干部下访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诉我们, “群众有气就要出”, 这是他们的权利, 干部是人不是神, 不可能所有工作都能面面俱到, 有时也有可能出现无意的伤害, 当干部还未发现问题时群众明亮的眼睛有可能就会看出破绽, 而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及时发现, 并走近群众体察民情, 协调处理已经发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零距离的接触, 把稳定工作做到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 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解决在基层, 如今年我镇发生的4起非正常死亡案件, 我们的基层干部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并参与, 有效的遏制了事态的发展, 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的需求将越来越丰富, 对我们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将越来越高, 我们的工作只有顺民心、遂民意, 只有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我们才能依靠人民群众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党群、干群关系, 事关一个地区社会稳定, 决定着它的各项事业兴衰成败, 为此, 多年来, 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宗旨, 高标准、严要求, 由于我们的工作和服务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 贴近了群众的需求, 多年来, 无群访、集访事件的发生, 保证了社会稳定, 促进了全镇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干群关系,农村基层干部
参考文献
[1]李湘玉.对当前农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0 (13) .
[2]邵沁妍.社会转型期我国干群关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0.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推荐阅读: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2-01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05-17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09-27
从“三基”入手培养农村基层干部08-13
农村基层干部关于年终总结优秀11-23
农村基层干部中国梦演讲稿11-18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12-09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2-16
浅谈如何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