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两员培训(通用5篇)
农村基层两员培训 篇1
“两员”培训心得体会
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公司纪委的精心组织下,我参加了“两员”专题培训。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纪检委员的职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今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自己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也更加坚定了做好基层区科纪检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基层区科的纪检委员,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党历来注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视纪律检查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建的中央纪委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展工作,是当时党内外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党的纪检工作很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既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纪检工作的方针和基本任务,又为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纪律检查职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为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但这一研究不应是单纯停留在理论层次中对执政能力的逻辑分析、理论辩析,必须在具体工作中,努力研究工作情况,认真发现工作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水平。
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纪检工作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指出影响执政能力的问题中,特别强调了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决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的要求,这都与纪检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培训中通过老师的介绍,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我党廉政建设的阶段重点,也进一步学习到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廉政建设的发展。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职责,认清了纪检工作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纪检部门和全体纪检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与能力,以及对党的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行监督与促进。
二、牢固树立“奉献、学习、廉洁”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加强廉政建设,纪委委员职责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综合素质,就需要树立树立“奉献、学习、廉洁”意识。
首先要树立奉献意识。明确自身职责,时刻牢记为广大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除此之外,还要在上级领导的号召下,团结同事,以职工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好本职工作,向优秀干部学习工作的方法与理念,同时还要关心职工群众,特别是要积极做好对青年的心理疏导的工作,帮助他们迅速进入状态,在工作上少走弯路,牢固地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同加入到服务、奉献于人民的行列中来。
其次要树立学习意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古人求知若渴的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的合格干部。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外,必须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不仅提升了我们廉政建设素养,还加强了管理教育等。通过讲解,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担负的责任,加强了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纪委委员的意愿。
最后是要树立廉洁的意识。廉洁意识是身为干部最重要的意识之一,也是此次培训的中心。一是要始终严格遵守党章,在思想上明确党章中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一些不良风气要坚决抵制,要严以律己,从严自律,防微杜渐,是非分明。要始终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四自”方针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壁垒,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纪检委员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努力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好干部。三是自觉接受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经常地照一照,主动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以实际工作取信于群众。
三、结合实际工作,勇于实践、总结。
在学习了理论,充实了自身知识后,我们要更加积极从理论中探索可行的工作方案,并且应用到工作中去,按照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和矿业公司党委和纪委安排,完善党风廉政组织机制、开阔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自信和理性。与此同时,要通过学习提升工作能力之余,还要在工作过程中勇于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结合党风廉政工作的特色,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真正成为推进我公司“双大”建设的力量之一。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光停留在培训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区科纪检委员。
农村基层两员培训 篇2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担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直接责任人, 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生力军。因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整体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 继而进一步农村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需要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是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充分把握县情、村情、民情, 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 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我们党的先进性, 决定了有责任、有义务来担负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
3.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核心体现在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重点在于提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因此, 通过培训,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 强化宗旨意识, 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 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线, 以推进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 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基层骨干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2014年, 按照中组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和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 吉林省省委组织部举办了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6期, 累计培训了921人次。实施“千名基层骨干公务员进校园培养深造计划”, 到目前为止, 共分8期选送了1298名乡镇骨干公务员到吉林农业大学培训;通过开展“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由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 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 进行了系统培训, 每年培训2000名;近三年来吉林省委组织部针对“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2600人次。
同时吉林省还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培训, 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农村管理相关专业, 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结构和文化素质, 截止2014年12月, 吉林省农村干部中有11345人是大专以上学历, 占全体村干部的24.5%。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特点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品牌创建中,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式, 整合培训资源, 优化培训队伍, 提高培训质量, 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培养“有学历、有技能、有思想”的农村干部队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 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
吉林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相关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各培训承办方不断交流与合作, 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 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 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 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 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3.“顶天立地”针对性强的教材建设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坚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 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 审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承办培训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 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教材编写采取高校农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与政府主管部门、农村基层工作代表等联合编写, 既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顶天”的理论知识;也有农村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案例、具体办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立地”的工作方法。
4. 创新培训教育模式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教育新途径, 按照“培训质量第一, 社会效益优先, 突出特色品牌”的原则, 开拓出一种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培训模式。特点是以亲身体验为主, 用绿色美景留住人, 强调环境培训, 注重现场教学, 体会感性认识。可有效地解决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让学员在感知中觉悟, 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办班模式采用选学模式, 提供特色的培训课程, 联合办班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课程, 分为短期培训和专题研讨。培训班采用理论教学、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入户实践等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在抓好专题教学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具有培训特色的课程, 同时, 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提高培训质量, 让学员和主办方都感到满意。同时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吉林省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中, 强化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 培训承办方要忠诚于用户超前的需求, 通过整合分布各地的教学资源, 为用户提供一个满意的服务方案。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诉求贯穿到从方案设计到方案执行的各个环节, 通过标准的服务流程与节点控制, 高品质的将培训班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效结合, 降低农村基层干部外出培训的时间成本。结合不同培训项目特点, 设定系统教学评估标准, 针对课程设计、师资选择、教学方法等作为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致力于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与追求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学历教育不同, 培训注重提高与参训人现职和未来任职工作相关方面的素质、知识、思维和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不行架空之事, 不谈泛泛之理。培训方式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事制宜, 因人制宜。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参考文献
[1]何娟.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5) :42-43.
[2]苏钢.长春市村干部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3]郭萍.营口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孙鸿志.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07, (6) :44-48.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市场;竞争策略
基金项目: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规划课题: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的研究与实践(GH1415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81
1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界定
1.1何为培训品牌
市场营销理论中,品牌代表的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是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和可信度,简而言之就是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品牌包含六个方面含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培训品牌与一般商品不同,它的公益性和效果的延迟性都与企业销售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培训对象和主体是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是消费体验的主体,由于培训中的教育理念和服务是无形的、难以量化评价的,所以培训品牌的价值很难准确界定。
1.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特点
培训品牌是以培训机构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场所、师资队伍、教授课程及相关服务的各方面的优质教育、服务,其中的核心要素如良好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优秀的师资队伍、有特色的培训内同容、个性化的培训模式、高质量的培训效果等都在培训品牌创立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是指培训的主管部门和主办方以及受训的基层农村干部对培训服务的课程设置、管理服务、实力保障、文化内涵等认可和信任,是培训质量优秀、服务优良的一种象征。
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的意义
2.1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肩负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村级班子虽然齐全,但不够团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明里添柴,暗中抽薪”;有的思想不解放,“守摊子、保帽子、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村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村务”不公开,群众意见很大;还有一部分基层农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理论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水平较差……这些问题,影响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而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基地,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质量,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需求,对教育引导基层农村干部充分把握县情、村情、民情,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提高干部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
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领导的关键群体,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各项事业发展得快不快,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
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就是当村干部应具备的条件和水平。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作风素质、工作作风素质、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等。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快速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
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基地,通过优质的培训,使参训的村支书、主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知道应该干什么;明确做一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要求,知道应该如何干。
2.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多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重点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有力。一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加配套、完善、具体,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二是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任务发生了转变,随之带来了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三是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促进了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职能的转变,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动向,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加强学习,牢牢掌握各项农村政策,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顺应这些变化,抓住目前难得的机遇,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群众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endprint
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途径
3.1明确农村基层干部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培训产品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目标定位,创建培训产品的品牌,就要明确客户的培训需求,将产品定位、市场定位紧密结合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规划。
农村基层干部既领导经济工作,又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党的建设,还要抓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证稳定,工作千头万绪,是名副其实的“百搭”干部。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农业技术、农业科学知识、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基层管理知识、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全面了解新时期“三农”政策和理论,需要系统掌握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的途径和措施,需要创新做好农民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全面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3.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的分层次定位
农村基层干部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广义上的农村基层干部范围广、人数多,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创建优质的培训品牌,必须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体进行目标细分定位。因为他们的基础、工作内容、需求各有差异,根据他们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灵活设置培训课程:村干部(村书记、村主任)课程以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和领导人农村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为内容;大学生村官课程新以如何做好农村青年工作、农村创业孵化,如何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广农业科技、管理远程教育站点、带动创业致富、活跃农村文化、化解邻里纠纷,以及抗灾救灾为等内容;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侧重安排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包括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与重大技术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药管理与应用、新品种选育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市场竞争战略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培训产品和品牌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主体为着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同行为的表现。教育培训主体为了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培训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信息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来保证品牌立于优势地位。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在创建过程中,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公益性特点,很难在价格竞争中获得成功,所以,应采取高质量竞争策略和优势差异化竞争策略。
高质量竞争策略:高质量策略要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致力于树立高质量的培训品牌形象,并在竞争中以高质量超越竞争对手。它是一切竞争手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树立良好培训品牌形象的基础。
优势差异化竞争策略:以表现某些方面的独到之处为竞争主要手段,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比较中占有优势地位,便形成差异优势战略。这里的差异包括:培训环境、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课堂教学、食宿保障、培训经验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中,成功地转化为产品、服务、宣传、网点等方面独具特色的差异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 李彦亮.品牌文化营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6.(4).
[3]汪月琴,王雄,郭护团,周敏姑.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2014.(2).
[4] 徐莲.关于高职院校品牌化建设途径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8).
[5] 余少娜.教育品牌的品牌传播研究—基于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8.
[6] 张万灵.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7] 汪月琴.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基层卫生人力培训研究综述 篇4
虽然各地都在组织基层卫生人力的培训,广大的基层卫生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一些培训,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受自身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较差、记忆力衰退的限制,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参加培训影响他们业余时间干农活及经济收入,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1,4];缺乏正规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1];培训地点大多数局限在学校,很少利用医院[4];无相关的考核、奖惩、激励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学员缺课现象明显[5];工作离不开,不知道培训信息以及部分人认为学非所用[6];培训内容不能体现时代性,培训形式和途径也不能适应卫生技术人才的客观需要[7];培训时间太短、培训速度太快、对培训人员不够重视[8];缺乏实践以及培训教师教学质量不高[9]等。
1 培训需求
大部分基层卫生人员都有培训的需求,而且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对培训的需求越强烈。蒋祎等人调查发现,87.5%的被调查者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参加培训的意愿最强烈,学历水平较高者参加培训意愿越强烈[10];王元元等人调查发现,高达94.2%的基层卫生人员有培训的需求[11];冯学山等人调查发现,90.3%的人愿意接受培训[8];力晓蓉等人调查发现,72.28%的人有培训的需求[12]等。
2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适的以及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反而会引起培训人员消极怠学的情绪。
很多调查发现,基层卫生人力有需求的培训内容包括:全科医学[2][4][10][13][14],中医药诊疗[4][10][13],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救知识[4][5][7],新的医药知识[6][12][14]和新方法、新理论、新技能[12][14],基础培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12][14],以及推广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技术[15]等。张亚平等人认为,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内容应侧重临床应用知识和适宜技术,对乡医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常见病、多发病、防保知识、急诊急救、药物配伍、农村适宜技术等内容为主[16];刘卓英等人调查发现,社区卫生人员具有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临床医学、行为心理医学、老年医学等培训需求[17];贺生等人提到,对乡村医生的培训,除了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需一些护理知识的培训,如注射、配药、包扎、伤口消毒等[18];王贤旨等人提到,乡镇卫生院院长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管理方法和创新上[19]。
3 培训时间
基层卫生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平常工作任务较重,工作也走不开,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集中培训。蒋祎提到,农村卫生人员最需要的是短期临床进修,时间在3-6个月较为适宜[10][13];张亚平等人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医生每年可接受的培训时间为10~20天[16];惠爱玲等人提出,乡村医生对短期培训(3~6个月)的需求较多[20];杨廷祥在总结了青海省乡医培训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乡村医生的培训时间定在3个月比较合适[21]。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研究中也提到,对社区卫生机构来说,进行分期分批的为期为3个月左右的系统轮训,具体培训时间最好能安排在下午[8],培训时间3个月左右或者每月或每周集中培训数日[9]等;对乡村医生来说,每个月抽出1~2周进行培训[22],为期3个月到1年的培训[23]以及乡镇卫生院每月组织一次乡村医生工作例会集中培训,时间为半天或者一天[24]等。
4 培训地点
对于基层卫生人力的培训地点,考虑到师资、教学水平的话,医学院校和三级医院比较合适,考虑到成本和时间的话,就近培训比较合适,在农村是乡镇卫生院,在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鹏提到,乡镇卫生院作为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地,省时省钱,是比较理想的培训地点[4];蒋祎提出,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的地点以高等医学院校为宜,临床实践则应考虑地市级以上卫生机构[10][13];方铁红等人提到,教学单位以高等医学院校和本地的卫校较受欢迎,进修单位则以二、三级医院为主[25];程然等人提出,乡村医生的培训基地可以考虑设在乡镇卫生站,中专学历教育由普通中等卫生学校承担,短期专项培训则有县卫生进修学校为主进行[26]。
5 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果的产出,陈琦等人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人力培训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指出,培训形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最关键因素[27]。
高书杰和季宁东等人提出,为保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具有实效性,就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适应农村卫生人员不同的成长过程和个性特点,灵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开展专题式培训、采用案例式培训、试行学徒式培训和互动式培训等[2][28];冯学山等人通过调查提出,培训方式的选择应以“可及性好”为原则,除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函授培训外,还需重视选择能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启发式培训方式,如案例讨论法、示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助培训法等[8];钱宁等人也提出,培训形式应多样化,除了讲课这种形式,还有利用网络的远程教育以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29];李国庆等人发现,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好的培训形式是进修学习,其次是学习班学习[30];李学忠等人提出,适合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方式有短期脱产培训、长期进修学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31];朱亚屏还提到了一种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素质的新型培训方法,完整教学法[32]。
6 培训费用
基层卫生人员大多收入较低,特别是乡村医生,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工资来源,收入主要来自于行医卖药以及农业劳动,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将影响他们开门行医和农业劳动的收入,而如果培训的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势必会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对培训的效果也产生不良的影响。
王鹏提到,要设立乡村医生教育专项经费,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政府补助、集体支持和个人缴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4];力晓蓉等人建议,乡镇卫生院每年应拿出收入的3%~5%用于本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学习培训工作,应有较好的政策保证职工外出学习期间经济收入不受影响[12];钱宁等人建议,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全科培训并纳入对政府社区工作年度考核的项目之中[29];谭胜国等人建议,应由省级卫生厅和教育厅制定一个“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项目计划”,明确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学费筹集方式,如:省卫生厅补助总学费的30%,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补助总学费的30%,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和培养对象共同承担40%[33]。
7 培训考核和评估
高书杰和季宁东等人建议,评价可从4个层面来分析:①反应层面,主要是了解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主观感受;②学习层面,主要是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情况;③行为层面,主要是考察学员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这一层面可直接反映培训效果和学员的自我修养能力;④结果层面,主要是用已有的量度指标与培训结果进行对比,来考评诸如质量、数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的变化[2][28]。蒋祎等人建议,应在培训后进行四级评估,一级评估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估,二级评估是培训一周后,通过考试方式考评培训知识掌握情况,三级评估是由受训者的上一级主管考察受训者的工作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四级评估即是从质和量两方面评估所学技能对所在单位产生何种影响[10]。
8 基层人力培训的建议
在培训内容方面,对基层卫生人力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全科医学知识及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对乡镇卫生院人员,更注重临床应用知识和适宜技术;对乡村医生,更注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中医诊疗及一些护理知识;而对社区卫生人员,主要就是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对管理人员,更注重管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
在培训时间方面,对于基层卫生人力来说,短期的培训比较合适。对于乡村医生来说,应该避开疾病高发季、农忙季节,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培训,或者利用村医上站时间,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为期几天的集中培训;对于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鉴于上午病人较多,工作繁忙,培训统一安排在下午或者比较清闲的时间,进行累计时间大约3个月左右的培训。
在培训地点方面,对于乡村医生来说,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应该就近安排,比如安排在乡镇卫生院;对于学历教育,则应该在正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对于临床进修,则应安排在县级医院或者比较近的地市级医院。对于社区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应在本单位进行或者安排在离社区较近的机构进行;对于学历教育和临床进修,则应安排在地市级的医学专科学校和规模较大的医院进行。
在培训形式方面,在传统的面对面灌输的基础上,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病例讲授和互动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方法。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函授、下发材料自学、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科普讲座和健康教育等等,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在培训经费方面,为了保证一定的培训经费,政府必须制定出一定的政策,确保从政府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专款专用,专门作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经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政府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补贴、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其中个人承担的比例不应太大,谭胜国等人所提的建议不失为一个好的探索。
在培训的考核和评估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授课内容方面,主要是考察授课的内容是否适合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水平,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每次培训后的调查反馈来实现;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考察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培训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培训一段时间后或者培训结束后的理论考试来实现;工作行为方面,主要是考察学员参加完培训后,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来,自身的医疗水平和看病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医生处方的合理性及病人的反馈来实现;单位效益方面,主要是考察学员参加完培训后,是否能够为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单位的患者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来实现。
“两员大将”助政府打造诚信通道 篇5
“不诚信”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多大?在上海,地铁逃票者信息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在江苏,欠缴水电费半年者禁止报考公务员……随着今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不守信者将被戴上“紧箍咒”。
什么是“征信”?通俗地解释,就是把消费者或企业法人,在各行、各业、各地进行交易的记录,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报告,以供需要了解其信用状况的机构查询;而征信报告在申请贷款、办理出国手续,甚至应聘岗位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象地讲,就是每个公民又多了张“经济身份证”,而这张“身份证”便是个人信用的象征。
有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监督”,岂不是没人敢玩“谎言游戏”了?还怕谁不说实话、不讲信用吗?
政府信用亟需加强
“针对公民或企业的失信行为,《征信业管理条例》有不少‘失信惩戒’的有效办法,但对于政府失信行为的‘惩戒’,还几乎是空白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学教授坦言,在当下中国存在的种种信用问题中,他最担忧的是政府信用问题,因为在整个国家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国家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媒体信用、诚信教育等等,都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去年,在参与“2012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的时候,七成(76.9%)人表示了对于政府信用的担忧,今年,有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的“保驾护航”,公众对于政府信用的担忧程度会不会有所降低呢?
《小康》调查显示,今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63.6%,但政府信用依旧排在“公众最担忧的信用问题”之首。人际信用在公众内心中的忧虑度依然“不可动摇”地排在第二位。变化较大的是诚信教育,去年排在第六位,今年上升到了第三位。跻身于本年度“公众最担忧的信用问题”前五位的还有网络诚信和公益信用。
“与去年相比,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变化不大。”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鞠春彦认为,“公众最担忧的信用问题”这一榜单表明,公众已经看到了政府为重建社会诚信所作的努力,也理性地认识到,诚信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政府、组织、家庭或者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它需要依托新技术,更新理念,依靠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协调推进。
“公众对诚信教育的担忧,显示了人们对于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作用和系统的诚信教育的重视与呼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社会诚信提出了新挑战,它增加了网民的信息量、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加剧了风险时代的隐忧,‘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喧嚣不会一朝一夕就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会通过无所不在的影响力逐步侵蚀我们的观念乃至生活。” 鞠春彦说。
无论是诚信教育,还是网络诚信,其实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而政府首先需要做的,便是“以身作则”地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政府信用方面,国防部、外交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安全部等国务院组成部门作出了表率。在近三年的《小康》“政府信用榜”上,这些部门均排名靠前。
公信力为何会受损
今年4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发生了一个“怪现象”:一夜之间,原本是一片污浊发黑的澧河水变得清澈了。
水质改变,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这件需要长时间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够“大功告成”的好事来得如此“蹊跷”,澧河附近的居民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在那一夜之前,澧河河水颜色发黑、味道腥臭,他们怀疑河水受到了污染,便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而漯河市环保局负责人则回应说,经检测,没有发现工业污染源。就在市民讨说法的第二天,澧河水一夜之间像突然变清澈了。当地环保局解释说,漯河市政府紧急购买上游燕山水库500万立方米优质水引流入市,因此澧河水质才一夜变清了。
如此“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更损伤了自身的公信力。类似的事情却不仅仅在漯河市发生过,各地层出不穷的官员“简历门”事件、政府官方网站上的“零意见”式的“开门立法”现象,常常被推出来做“替罪羊”的“临时工”等等,这些无一不刺激着公众在评价政府公信力时的“纠结神经”。
自“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于2005年首度发布以来,一直对“政府公信力”进行着监测,与前六个年头相比,近三年来“政府公信力”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今年政府在信用跑道上的“步伐”却没有去年迈得快。2011年,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5.0;2012年,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7.8,升幅达2.8,为历年之最;今年,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继续上升,突破“七十大关”,达到70.1,但升幅比去年下降了0.5。
“政府公信力”只是“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三大“一级测评指标”之一,在另外两大指标中,人际信用指数为70.2,比上年提高了2.2;企业信用指数为58.5,比上年提高了2.5。
“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是在今年六月底至七月初进行的,《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这一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区域、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分布,调查置信度水平在95%以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面向公众调查之际,美国政府“棱镜”项目曝光引发的网络隐私安全恐惧,正在动摇人们对科技产业的信任,微軟、谷歌、苹果等九大科技巨头均被指参与了“棱镜”项目,公众还会再相信这些企业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营销等网上商务活动日渐兴起,但就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既孕育着无限商机,同时也潜伏着各种陷阱和巨大的“诚信”隐患,公众还相信网络吗?……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可信吗?《小康》除继续对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和企业信用进行监测外,还对网络信用、媒体信用、公益信用、教育信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把脉。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本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66.7,比上年提高了2.4。
提升政府信用要靠“两员大将”和
“三个指标”
虽然诚信形象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并不是说诚信形象一旦在公众脑海中形成便无法改变。
2010年以来,辽宁省先后5次曝光了34起典型失信案件,每一批次里都有政府失信的典型案例,例如沈阳市人民政府接待办主管的沈阳迎宾馆先后3次從农行贷款1100万元,虽经法院判决仍没有还;再比如,辽宁一些地方招聘大学生村官,答应工作满3年后,经考核符合条件办理聘用手续,9年过去了,聘用手续却依然没办……为了震慑失信行为,2009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信用辽宁”的工作目标,结果短时间内,辽宁省社会信用环境水平就有了明显改善,据中国社科院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辽宁省的社会信用环境水平上升到前10位,成为全国诚信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而在2007年,辽宁省还只排在第29位。
对于政府来说,提升其信用水平的关键是什么?《小康》调查显示,公众把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寄望于官员和公务员这“两员大将”。
在影响公众对政府信用评价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官员和公务员责任意识淡漠,失职渎职,导致食品、药品和环保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次是政府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不公开、公车数量不公开;接下来是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行为、官员和公务员的不作为、弄虚作假、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
在影响公众对于政府信用评价的因素中,去年有过半受访者把“知情权”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于是“政府行为透明度不高”相应地被排在了首位。但今年排在首位的“官员和公务员责任意识淡漠”在去年仅排名第五。“这说明公众对官员和公务员的期待有了提升。政府越来越多地开展了‘微博问政’等与时俱进的官民互动后,政府的透明度有所提高,这一变化公众感觉到了,同时公众也发现,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而内容的注入首先需要观念的改变。否则,所有的革新不过是徒有虚表的形象工程罢了。”鞠春彦分析说,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放在了评价政府信用的首要位置,表明公众对政府诚信的预期有了进一步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肯定了官员和公务员所应发挥的作用的同时,还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搭建了一个由三大指标体系组成的“框架”。“首先,很重要的一块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要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做决策、做管理,整个政府的所有行为都要考虑这个原则,经济发展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都属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范畴,这一块构成了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基础,说明政府在为人民办实事;第二块是风险和损害的最小化,在应对灾难、防范危机和风险的时候,要能够把损害和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所以政府要救灾、防范风险、处理突发事件、进行社会管理、保证公共安全、治理环境污染,这些都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有重要作用;第三是程序的规范化,即政府运行的程序要规范,要合法合规、符合人民群众的预期。”
打通诚信通道 政府要带头
在去年年底举办的“信用辽宁”建设论坛上,辽宁省发改委信用处处长王钰在分析一些政府部门屡屡失信的原因时指出,这和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起步晚有很大关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而在我国还属于新事物,有些政府部门对此认识不够。”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
2013年3月22日,中央文明委在京召开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指出,要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强化对失信者的制约,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不法行为,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社会环境,树立网络道德新风。
一场由政府发起的“诚信保卫战”已经打响。
5月13日,由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搭建的全国首个社会信用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不久后,一个能快速筛查食品安全、重金属密度安全指数和农药残留物、微生物、饮用水安全卫生、室内环境安全、辐射、PM2.5等多项数据的实验室在呼和浩特正式投入使用。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是一个2011年才正式成立的机构,但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动态的内蒙古自治区信用信息数据库。该中心主任张文清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介绍道,近些年他们在社会信用预警、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用监督、信用复议、信用制裁、信用成果使用、信用档案管理、信用信息公开、信用信息共享以及信用教育各个环节中,都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推广诚信文化方面也贡献了很多新举措。
全国多地陆续出台举措,为搭建信用体系“保驾护航”:江苏出台失信惩戒办法,严重失信者将被纳入黑名单;福建将构建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守信者可享“绿色通道”;奶业大省黑龙江加强了乳制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筑牢了“用良心做乳品”的理念;而在上海,地铁逃票者的个人信用将会受损,一旦逃票,个人诚信将会“烙上”污点……
7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通知中称,将进一步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纳税信用评价规则、信用记录公开查询和社会共享制度。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将建立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今后,明明有钱,就是躲着不还,甚至采取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恶意规避法院执行的“老赖”将进入征信黑名单。
一年半之前,《小康》在推出“八亿人的信用革命”(详见2012年1月1日出版的《小康》杂志)这组封面报道时,启动于2002年的征信立法工作走进了第十个年头,当时已经过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尚在“千呼万唤”之中。如今,中国“征信业”已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但个人及企业进入现代信用社会的路途仍然漫长,征信体系建设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那么,目前,包括税务、法律等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多个地方政府探索建立的这种“诚信体系”,能否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诚信通道来呢?诚信,能否最终成为个人、企业乃至政府的一种信仰?
加强政府信用已迫在眉睫,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重要举措,由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的这一“制度建设”,将在明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
【农村基层两员培训】推荐阅读:
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05-19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2-01
农村基层11-20
农村基层文化05-18
农村基层社区08-04
农村基层反腐12-07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05-17
农村基层卫生管理07-01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07-07
农村基层医院论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