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健康养殖

2024-10-30

对虾健康养殖(精选10篇)

对虾健康养殖 篇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的改革与相关技术应用,水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养殖业中的南美白对虾为例,随着多年的经营与养殖实践总结,以及对于相关技术应用的尝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比如,封闭或半封闭控水、降解与转化养殖代谢产物、营造良性可循环生态环境等,都能够有力地改善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果,从而达到收益的增长,使养成的对虾产品健康无公害。以下就结合相关经验对其健康养殖方面的关键技术加以探讨。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暖水水域生物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单产量最高。按照生物学划分,可以归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具有高产、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对营养需求低、出肉率高、离水可生存时间长等优点。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培育,我国在集约化高产养殖方面也培育出了一些优良品种,从目前我国的对虾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对虾产量中的1/2以上均以此虾为主。但是由于我国的对虾养殖技术比较混乱,而且配套设施不足,标准化程度不够,所以,还存在诸多如富营养化水域、环境污染、成活率低、产量低等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认真分析总结。

1整池、晒池与消毒

首先,池底要求平整、保水性强,水深度需保持在2.0 m,通常每口高位池面积以0.10~0.27 hm2为准。在完成上一茬养殖任务后,需要给予铺膜池的清洗、并在排干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工作,并使池底得到曝晒。消毒则以具有高效低毒的清野消毒为准,需要对池中的杂鱼、杂虾、细菌、寄生虫、病毒等进行清除与消毒处理。其次,若是新场建设,则应该选择水质较好的海水,以水质、理化因子良好为宜。需要在检测的基础上,做好沙质、盐土与相关微碱性、重金属等方面的元素测量,然后进行电力、交通等相关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对于底部未增设地膜与沙子的需要进行铺设。新池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做好相关的晒池、农药残留清除工作以及通过生石灰溶液泼浇来强化。具体的细节与要求可参考表1所示的老池清理方法。

2水体消毒

首先,无论是新池还是老池,都需要对进水进行消毒处理。首先在进水时,用孔径为150~178μm绢网过滤掉非养殖对象。其次,在进水前直到进水达到1 m或以上时,需要进行水体消毒,具体是以低毒、高效水体消毒剂为主,完成灭菌与消毒任务,选择消毒剂时,要考虑到对浮游微藻类的影响,宜选择对其危害最小的消毒剂。第三,养殖前期阶段,应该使水位保持适当,不宜再加水,可以避免相关外来风险与污染等。

3养殖生态环境的营造

首先,需要营造具备优良浮游微藻、有益微生物养殖的生态环境。其次,做好养水放苗工作,在养水方面,应该重视微藻种群培育、保护,微生物群落优势菌群的培育。另一方面,一般的营养素配制要求遵循溶解态氮、磷元素比大于10∶1,其他元素的量应该以适量原则为准,或者在不好把握的情况下,以单细胞藻类营养素为准。需要注意的是,经过消毒处理的水体中,营养较低,应该及时施加有益微生物菌群,以促进优良微藻的增殖,达到净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4虾苗选择与投放

首先,选择健壮、有活力、体型均匀、干净完整的虾苗。其次,应根据池塘空间、养殖时间科学计算放苗量、放苗密度、放苗时间。经验表明,以8万~10万尾/666.67 m2为宜。

5投喂饲料与限量水交换

首先,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配合饲料,相关性状指标宜取营养合理、加工工艺优良、诱食性好、利用率高等;投喂时以均匀性的全池投放为宜,通常以1 h吃完最好,可按照8分饱的标准适当控制。另一方面,应该添加VC、中草药、免疫多糖、活菌等,提高其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其次,水源水要过滤与沉淀、消毒,然后进入池中。蓄水池的设置应该与养殖池配套,并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放苗后1个月不加水不换水,待中期时,可以加至满水位,后期可根据实际的水质情况进行限量更换,宜以总水量的5%~15%作为适当换水量。

6养殖生态环境中的有益菌调控

首先,需要定期施放芽孢杆菌,使有益菌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具体的方法是在放苗之前,每666.67 m2投50 g,细菌含量一般为10亿个/g,通常条件下,可以每间隔1~2周进行追施,一直持续到收获完成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施放过程中,应该根据水质状况进行灵活施放。

其次,需要进行光合细菌的有效施用,因为在养殖中会因阴雨天气,尤其是南方进入雨季后,阴雨天多,氨氮含量过高等,也会出现繁殖过度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控制养殖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光合细菌的有效施用来达到吸收利用水体营养的目的,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另外,这种方法也能够净化水质,对氨氮的利用速度较快。

第三,需要施用乳酸菌。在养殖的实践过程中,中下层水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溶解氧较低等现象,在此条件下易滋生病原菌。有效施用乳酸菌可以达到抑制病原菌繁殖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水质老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地补充相关有机酸、糖与肽,从而适当降解亚硝酸盐,使水质保持清新。

第四,在养殖中后期,还需要施以有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有益菌。因为养殖负荷量增大会造成含氮有机物累积,并且使亚硝酸盐增高、氧溶解量不足等,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善。

7常规控制技术

除了以上所说的关键技术之外,还应该积极增加养殖环境的常规性调控;一般可以通过使用沸石粉、以沸石粉作为基质进行养殖环境调节剂的配制。具体而言,就是在养殖中后期,间隔10~15 d,使用这种配制好的环境调节剂,吸附污染物,清洁水质,主要的吸收对象以小分子污染物为主;而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以及相关的微生物类型、净水剂与中草药等进行相关调节。根据经验来看,最好是以池底的具体情况为准进行选择,比如,有机质多、肥度不足,则以微生物型为主,若水体混浊有黄泥色出现,可以选择净水型,若出现病体物则应该通过中草药型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应用,以提高控制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活性钙来改善池底氧气状况,或者以腐植酸的应用来平衡酸碱度。通常的经验也证明了合用增氧剂、石灰等也能够起到补充底部氧气与改善雨后p H值较高的问题,一般是在暴雨后,通过泼洒少量石灰水,并加用有益菌即可达到较好效果。

8结语

总之,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理念与相关指导原则,真正通过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来促进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具体来看,除了上面所说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良性可循环模式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消毒、选苗、培育等措施之外,还应该根据现在的生物技术与相关的生态研究成果,向着立体养殖的方向尝试与试验;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物种特征与性质的研究来提升物种间的混养等,这样更能提升养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能够在较好的实践基础上,提高收益。

参考文献

[1]黄佳鸣,沈亚萍,黄建丁,等.印尼东部瑟兰岛南美白对虾高位土池健康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15(2):65-67.

[2]孙国铭,汤建华,仲霞铭,等.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研究[J].水产养殖,2015(1):22-24.

[3]黄建丁,黄佳鸣,沈亚萍,等.南美白对虾仔一代虾苗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4(10):32-33.

[4]常耀光,李兆杰,薛长湖,等.超高压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在冷藏过程中贮藏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12):230-237.

[5]谢晶,侯伟峰,朱军伟,等.复合生物保鲜剂在南美白对虾防黑变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2(5):267-272.

[6]易俊洁,丁国微,胡小松,等.南美白对虾脱壳工艺比较及其对虾仁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17):287-292.

[7]穆宏磊,郜海燕,陈杭君,等.肉桂醛复合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贮藏品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4(6):161-166.

[8]潘英,王如才,罗永巨,等.海水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828-834.

对虾健康养殖 篇2

一、养殖池塘的选择与改建

1. 养殖池塘的选择

养殖池塘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海水水质指标要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指标》(GB1607—89)的要求,盐度常年稳定在25‰~34‰,无大量淡水流入,且无污染源。池形以长方形为宜,面积0.5~2公顷,平均水深1.8米左右,底质为泥沙或沙泥。

2. 养殖池的改建

对老养殖池,要翻耕、暴晒底质;对新建池,要清除池底污泥与杂物。在刺参苗种放养前30天,要采用石块、扇贝养殖笼、水泥制品等人工设置参礁。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清塘消毒与安装增氧设施

苗种放养前,要先排干池水和清除池底污物,再暴晒池底15天以上,后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增氧设施,可选用罗茨鼓风机进行微孔增氧,配置功率为3~5千瓦/公顷。

2. 进水与肥水

待消毒药物失效后,用80目尼龙筛绢网做成的锥形网过滤进水。在放苗前20~30天,水深控制在60~70厘米,此时向水中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黄褐色或浅褐色,以培养单细胞藻类,以后随着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适量加水或施肥。

3.放养动物性饵料生物

施肥后,可放养蜾蠃蜚,采收体长1~2厘米的成熟蜾蠃蜚,放养量为15~30千克/公顷。蜾蠃蜚是一种小型端足类底栖动物,具有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生长快、养殖成本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和必需氨基酸全面等优点,是对虾的优质动物性饵料。

三、苗种放养

1. 放苗条件

养殖池塘平均水深要达到1米以上,浅水区水深50~60厘米,水体盐度控制在25‰~34‰,pH值为7.6~8.6,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春季放养参苗时,水温应回升到10℃以上;秋季放养参苗时,水温应降至19℃以下。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放养时,水温应稳定在15℃以上。点篮子鱼放养时,水温应稳定在18℃以上。

2. 苗种的质量要求

放养的刺参、点篮子鱼、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购买苗种时,采用显微镜、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进行检测检疫,确保放养的苗种不携带病菌和病毒。苗种质量要求具体如下:①刺参苗。体表干净,肉刺完整而尖挺,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管足附着有力,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排泄的粪便不粘连。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无特定病原(SPF),大小整齐,体长0.9厘米以上,体色正常,体形肥壮,无畸形,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③点篮子鱼苗种。大小均匀,体长4厘米以上,体色正常,体表无损伤,无畸形,活力强。

3. 苗种运输

①刺参苗。可直接放入泡沫箱中运输。装苗的多少主要根据路途的远近、运输时间的长短和气温的高低而决定。运输时间在10小时内,保温箱苗种的厚度不超过20厘米。运输时要求气温最好不超过18℃,如果温度过高应使用保温车,并采取加冰块等降温措施。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用容量10~15升的聚乙烯袋,加海水3~5升,可装虾苗1万~2万尾,充氧扎口运输。

③点篮子鱼苗种。体长3~5厘米的苗种,采用聚乙烯袋装运,容量10~15升的聚乙烯袋可装苗种50~80尾;体长1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其鳍条硬棘坚硬,可用容量10~15升的特制帆布袋装运,20~40尾/袋。点篮子鱼由于应激反应强烈,因此,在装运苗种时应在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葡萄糖,浓度为0.5~1毫克/升,以降低应激反应,提高运输成活率。

4. 苗种放养密度、时间

①刺参苗。根据池塘条件、人工参礁的数量、水交换条件、饲料情况、苗种的质量及成活率、管理水平、计划产量和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确定放养密度,大规格苗的放养密度相对小点,小规格苗可适当加大放养密度,30~100头/千克的刺参苗放养密度为1.8万~4.5万头/公顷。放养时间,春季在3~4月,秋季在10~11月。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中国对虾苗,放养密度为3万~4.5万尾/公顷;日本对虾苗,第一茬放养密度6万~7.5万尾/公顷,第二茬放养密度为7.5万~9万尾/公顷。中国对虾和第一茬日本对虾,在4月底5月初放养;第二茬日本对虾,在7月中下旬放养。

③点篮子鱼苗种。根据养殖池塘中的浒苔、石莼等大型藻类密度掌控适宜放养密度。若放养当年繁育的体长4厘米左右的苗种,由于其摄食大型丝藻的能力较弱,放养密度为2250~4500尾/公顷;若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上的越冬大规格鱼种,其摄食大型丝藻的能力强,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为1500~3000尾/公顷。放养时间可选在6月初前后。

5. 苗种放养方法

刺参苗放养应选择阴天和无大风、无暴雨、气温5~18℃的天气,采用直接投放法将其均匀地布于养殖池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点篮子鱼苗种的放养,应选择无大风、无暴雨、无寒流的天气,放苗点应选在池水较深的上风处。

四、养殖管理

1. 饲料品种与投喂

投喂刺参和对虾,购买商品料的,应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登记备案的品牌饲料;自己加工饲料的,饲料原料要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不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为保证对虾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应投喂一定比例的鲜活贝类,如寻氏肌蛤、蓝蛤、紫贻贝等低值贝类。具体投喂要求如下:

nlc202309040943

①刺参。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等灵活掌握投饵量。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小的可不投喂,养殖密度较大时在摄食盛季适量进行投喂。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养殖池内放养的蜾蠃蜚,经过二十多天的培养密度可大增,放养虾苗后的2~3天应全池泼洒浸泡过的花生饼粉末,每天投喂9~18千克/公顷,以防蜾蠃蜚因饲料不足而伤害虾苗,连续投喂5天后可根据池内的饲料剩余情况,适当将花生饼粉末的投喂量调整到每天3千克/公顷,再投喂5天后停止投喂,此时虾苗即可摄食蜾蠃蜚。对虾体长在5厘米以内不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如果晚上观察时发现养殖池边沿的日本对虾数量逐渐增多或者白天观察时很多中国对虾顺着养殖池边游,可以投喂少量的配合饲料。当对虾体长7~8厘米时,由于其食量大增,应密切观察池中蜾蠃蜚减少的情况,及时加大人工配合饲料和小型贝类的投喂量,日投喂2~3次,每次在投喂后1~2小时用拖网或直接潜水检查池中饲料剩余情况,以池中饲料不剩余为准,根据检查的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

③点篮子鱼。养殖池中的大型藻类如浒苔、石莼等都是点篮子鱼很好的饲料,投喂对虾的人工配合饲料点篮子鱼也可摄食。

2. 水质调控

①养殖池水的理化指标。池水溶解氧含量应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6~8.6,氨氮含量低于0.2毫克/升,水色正常,透明度在40~50厘米,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在1.4毫克/升以下。

②养殖池水的调控。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代谢量大,若投喂要加大换水量;夏季刺参已逐渐转入夏眠阶段,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与点篮子鱼则进入快速生长期,此阶段要保持最高水位,加大夜间、凌晨的换水量;进入冬季低温期,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与点篮子鱼已经出池,刺参摄食量小,可少换水,水面结冰后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养殖池换水时应严格遵循“暴雨后不换水、有赤潮时不换水、不进潮头水”的原则,确保换水的质量。

③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定期向养殖池中施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对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物等有降解作用,可改善水质;对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与品质都具有明显作用。

3. 适时开启增氧机

根据天气、时间和水质等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低温期少开,高温期多开;白天少开,晚上多开;晴天少开,阴雨天多开。

4. 日常管理

每天测量水温,定期测量盐度、pH值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每天多次巡池,注意观察水色、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每天观察刺参、对虾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以观察刺参的生长情况;每15天用网具随机取样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各30~50尾,对其体长进行测量,通过观测的结果分析参、虾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管理措施。此外,保障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经常检查进排水网有无破洞,若有应及时缝补;遇暴雨还应及时排淡水和适时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

5. 敌害生物的防治

刺参和对虾的摄食型敌害生物主要有鲈鱼、黑鲷和鰕虎鱼等肉食性鱼类。在苗种放养前,用药物彻底清塘以清除敌害;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鱼卵及其幼鱼等进入养殖池;在养成期间肉食性鱼类可用粘网粘、钩钓等方法捕杀。

五、收获上市

1. 收获时间

刺参,每年分两季收获,春季4月初至6月初,秋季10月底至12月初收获,1~2月适逢新春佳节,此时刺参售价高,可根据“捕大留小”的原则适当采捕销售,个体规格最好在150克/头以上。日本对虾,在7月收获一部分,在10月底至11中旬全部收获。中国对虾,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以及对虾规格、健康状况、潮汐情况和水温变化等灵活确定捕捞时间,在10月底全部出池。点篮子鱼,在11月上中旬,水温下降到13℃左右时捕捞。

2. 收获方法

刺参,深水处由潜水员入水挑拣,浅水处可戴手套直接下水挑拣。日本对虾与中国对虾,采用陷阱网或排水出池等方法收获。点篮子鱼一般很难用网具成功起捕,笔者经多年观察发现在水温下降到13℃左右时其呈昏迷状态,此时可用捞网收获。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64400)

对虾健康养殖 篇3

为了推广中国对虾“黄海2号”在盘锦地区健康养殖, 实现对虾养殖由提高产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 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转变, 更好更快地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 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盘锦地区二界沟及盘山县三道沟北进行了“黄海2号”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试验, 通过对现有虾场地改造, 采用混合养殖模式, 培养基础饵料, 放养优质苗种, 利用微孔增氧技术, 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及底质改变技术措施及合理放养密度, 2012年取得了较好养殖效果, 养殖单产76 kg/667 m2, 创效益3 000元/667m2, 达到对虾养殖低投入、大规格、高效益之目的。

养殖时间于5月初至9月20日, 在盘锦市盘山县三道沟北王超海水养殖场进行。

1 养殖条件

1.1 池塘选择

在盘锦市盘山县三道沟北, 260×667 m2虾塘一口, 长方形, 东西长, 南北短, 池深2.2 m, 进排水闸完整, 并配置12 k W罗茨鼓风机2台, 以及输气管道和微孔曝气管。

1.2 埕田建设

埕田的条数及面积根据池塘形状大小, 深度及放养计划来确定, 一般百亩池塘除坝头外, 在池中建埕2~4趟, 埕田面积占池塘面积10%~20%, 埕高40~60 cm, 宽2~3 m, 建埕时间在冬季或早春进行, 苗种放养前将埕面整平。

1.3 消毒除害

时间选在2012年4月初进行, 主要用药物消毒, 进水时严密设置滤水网, 外网20目, 内网80目, 药物选用茶籽饼, 剂量为20 g/m3, 使用方法:池塘进水20 cm, 将茶籽饼敲碎, 浸泡1~2 d, 将浸水液稀释后, 连水带渣一同泼洒, 残渣可肥水。

1.4 安装闸门围网进水

清塘一周后安装滤水网, 外闸槽安装网目为20目平板网阻拦浮草杂物进入。内闸安装锥形网, 用80目筛绢网进水, 达到20 cm即可, 出水口用20目网打好, 距岸边20 cm用10目围好, 底部深入池底, 上面高出水面10 cm。

1.5 培育基础饵料生物

清淤一周后虾池进水, 稳定1~2 d后首次施肥, 每立方水加氮肥2~4 g, 磷肥0.2~0.4 g以后每隔5d追肥1次, 用量为基肥的二分之一, 使池水中保持浅绿或黄褐色, 施肥后随着浮游植物的繁殖, 逐步向池内接种藻沟虾、轮虫等, 让其大量繁殖, 作为对虾、幼蜇的早期饵料, 如果肥水效果差可用肥水素进行追肥。

2 养殖方法

2.1 养殖模式

推广模式采用对虾同海蜇、缢蛏混养的养殖模式。 (1) 缢蛏放养:选在4月上旬放苗, 过早池塘水温低, 不利于蛏苗下浅, 影响成活率, 过晚不利于苗种运输, 投放采用水播, 将苗放在蛏埕上, 苗种选选择洁白、有光泽、壳厚、健壮、大小均匀的优质蛏苗, 规格每千克3 000粒, 每平方米80粒。 (2) 对虾放养:苗种规格在0.8~1.0 cm, 虾苗规格整齐、无病无伤、肥满度好、弹跳有力、色泽鲜艳, 共80万尾, 3 000尾/667 m2。在5月9日, 从丹东东港育苗场购进虾苗, 于13:30在试验池放养, 放养时注意育苗场水质与养殖池水质差别, 特别是水温与盐度, 虾苗放养前进行缓苗。 (3) 海蜇放养:第一批5月26日放养, 规格3 cm左右, 每667 m2苗40片, 第2批6月10放养, 规格3 cm, 每667 m2苗40片, 第3批6月20日放养, 规格在3 cm以上, 每667 m2 60片,

2.2 水质调控技术

调节水质的目的是保持水质的理论与生物指标, 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主要指标:透明度30~50 cm, 氨态氮小于0.5mg/L, 亚硝酸盐无或微量, p H值7.8~8.5, 硫化物含量小于0.5 mg/L, 溶解氧3 mg/L以上, 因为池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根据池塘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调节方法进行有效的调节。

2.2.1进换水的控制

缢蛏、对虾、海蜇放养后, 每汛加水一次, 每次加20~40 cm, 逐渐将池水加满, 以后根据池水理化与生物情况每汛换水30%左右, 塘内水质条件好少换, 反之多换。

2.2.2 最佳浮游生物量控制

浮游植物主要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质, 是缢蛏和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是海蜇、对虾的主要食物, 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多寡、种类及保持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动态平衡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浮游植物过多, 会抑制浮游动物的繁育生长, 导致对虾、海蜇缺乏天然饵料, 同时还会造成p H值过高, 轻则影响海蜇、对虾生长, 重则会引发“气泡病”、“萎缩”、“平头”、“长脖”等疾病发生, 致使养殖失败, 也不利于水质的稳定。浮游动物过多将滤食大量浮游植物, 造成水体透明度过高, 溶解氧下降, 同时浮游动物最终也会因饵料缺乏而减少, 使缢蛏与海蜇都缺乏天然饵料, 影响效果。通过换水、施肥、杀藻等措施, 来控制最佳的浮游生物量及动植物比例, 为养殖生物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

2.2.3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芽孢杆菌复合液、EM菌、光合细菌有益生物制剂已经被养殖户普遍接受, 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 一个养殖周期内, 泼洒4~6次来改善水质, 抑制有害生物的产生, 芽孢杆菌主要降低亚硝酸盐, EM菌调节水质, 微生物制剂一般在小潮或大潮时使用, 每半个月使用一次。

2.2.4 底质改良技术

夏季高温通过施用沸石粉, 光合细菌, 益生菌等分解有机物、氨氮、硫化氢等有机物, 清洁池底, 保证缢蛏、对虾安全生长。

2.2.5 病害藻类控制技术

海水池塘中危害较大的藻类有一些甲藻类及浒苔等。甲藻形成红色水华, 就会危及养殖生物, 导致养殖失败, 平时要注意观察水质, 定期监测藻类种类, 一旦甲藻过量繁殖, 就要采取大换水, 或泼洒杀藻剂等措施予以控制。浒苔是滤食性贝类养殖池塘常见的敌害生物, 一旦爆发, 严重影响养殖效果, 一旦发现, 要及时采取人工捞取, 或泼洒“藻苔净”等措施予以杀灭。

2.2.6 微孔增氧技术应用

在养殖过程中, 由于暴雨及进排水, 使池塘海水分层, 底部缺氧, 影响对虾缢蛏正常生长, 利用池塘底部增氧技术, 可打破池水分层, 增加底部溶解氧, 降低硫化氢, 氨氮等有害物质, 减少对虾病害, 提高成活率, 底部增氧主要采用微孔增氧曝气系统, 也可采用散气石增养, 气源设备主要是罗茨鼓风机。

曝气管的配置:在水深1.5~2.0 m范围内, 一台12 k W罗茨鼓风机可供120×667 m2池塘, 每667m2可配曝气管50 m, 设备和管道可请厂家或专业人员设计安装。

2.3 饵料投喂

前期以池塘中基础生物饵料为主, 中后期天然饵料生物不能满足养殖生物生长需要, 这时及时投喂代用饵料, 来补充饵料生物之不足, 投喂量根据池塘中对虾, 海蜇的生长摄食情况而定。

2.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3次, 定期监测水质和对虾摄食情况, 根据水质状况, 对虾生长情况适时开动增氧机。做好日常记录。对虾测量:当对虾生长至3 cm以后, 每10 d测一次, 采用人工撒网, 每次取10尾, 测量其体长。

2.5 轮捕轮放

海蜇采取多次放养多次捕捞的养殖方式, 个体规格到3 kg以上就可以起捕销售, 在起捕前5~10d或起捕后放养下茬幼蜇, 控制海蜇存池量在合理的范围内。

3 结果与分析

3.1 养殖结果

养殖结果如表1所示, 从生产记录表看出整个养殖期, 对虾生长良好, 未发病, 成活率为76.3%, 单位产量76 kg/667 m2, 根据当年中国对虾市场价格, 单位平均收入达6 840元/667 m2, 亩收益4 615元/667 m2。

3.2 分析

3.2.1 对虾同海蜇、缢蛏混养使池塘实现效益最大化

2012年对虾起捕规格大, 没有发生病害, 效益可观。海蜇和缢蛏也获得较好收益。说明对虾同海蜇和缢蛏混合, 上、中、下立体养殖摸式搭配合理, 使养殖池塘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这种养殖模式在盘锦海水健康养殖有重大推广意义。

3.2.2 对虾同海蜇、缢蛏混养的养殖模式是养殖大规格对虾的重要保证

2012年养殖摸式同2011年相比, 2012年养殖模式更合理, 2011年对虾放养密度大, 对虾生长规格小, 没有2012年规格大, 说明合理放养密度是获得较大规格的保证, 详情见表2。

3.2.3 微生物制剂与微孔增氧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试验示范 篇4

2014年,在河北省渔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支持下,文安县利用23.8 hm2坑塘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取得了平均利润7.05万元/hm2的好效益,同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现将养殖试验总结如下。

1 池塘条件

养殖面积23.8 hm2,分为两个坑塘,投入养殖生产之前修整坑塘底部及塘壁,对坑塘进行清淤处理,有效清除淤泥中残留的有害菌、虫卵、野杂鱼等。修整后的坑塘经暴晒、翻耕后,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空气与土壤的接触,充分氧化分解有机质。

2 放苗前的准备

南美白对虾养殖以任文干渠作为水源,注水时使用3层80目过滤网进行过滤,注水以1.5 m为准,两天后使用生石灰(1 500 kg/hm2·m)对池塘进行消毒。一周后向坑塘内施加有机粪肥(225 kg/hm2·m)进行水质培养,至坑塘水质呈黄褐色、透明度在40 cm左右,pH要在8.5以下。

3 苗种放养

从育苗厂订购经淡化成功且检疫合格的南美白对虾苗种,选多个连续晴天后的一个天气晴好且无风的天气(6月8日)与育苗厂联系,使用带有增氧机的虾苗运输专用车将订购好的虾苗运至养殖场,上午十一点之前将虾苗投入暂养池,暂养15 d,观察虾苗活力。待虾苗适应养殖环境后放入养殖池塘进行养殖。养殖密度在82.5万尾/hm2左右。

4 日常管理

4.1 投饵管理

投喂方法为沿池边均匀泼洒投喂。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定时定点、均匀投洒”的原则。

南美白对虾日投饵量依据其生长状况、规格以及底质、水质和天气而定。放虾苗后一个月之内不投喂饵料。养殖前期(投饵前15 d)每天分2次投喂,养殖中期(投饵第16~45 d)投喂3次,养殖后期(投饵46 d以上)分4次投喂,夜间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次数、时间和投喂量依据具体情况可有所变动,每次投饵料后应注意观察,如果吃完下次应增加饵料,如果没吃完则应少投或者停喂一餐。水温低于18 ℃或高于32 ℃时少喂,25~30 ℃时多喂。

4.2 水质管理

放虾苗前做好基础饵料和水质的培养,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和硅藻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到养殖中后期适量使用一定量的生石灰以控制水色和pH。养殖池塘透明度前期在30~40 cm、中期在30 cm左右、后期保持在20 cm左右,若透明度小于20 cm时,应及时换水、泼洒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需追施微生物制剂以调节藻相。如果天气异常,如暴雨、高温等,及时调节水质是有效的防病措施。如水质控制得当,南美白对虾长势良好,无病害发生,则无需使用渔药。

4.3 病害防治

在养殖中严格遵循“防治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严格遵守休药期,不擅自增加或者减少使用剂量,先对池塘进行整体消毒后再投入养殖生产。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消毒,清除池边杂草,保持池塘内水环境及周边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4.4 坚持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注意水质变化、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日常投饵、天气、水温、病害等情况记录。

5 收获及效益

经过5个月的养殖,当长到上市规格时,随时做好卖虾的准备,南美白对虾一般到120尾/kg时,即可上市。100尾/kg时饵料系数较低,效益较好。本次南美白对虾养殖取得了平均利润705万元/hm2的良好效益,同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6 经验小结

6.1 选择优质苗种

健壮的南美白对虾苗是养殖成功的重要保证,挑选的南美白对虾苗规格在0.8 cm左右,胃肠饱满、体色透明、无畸形、活力强、弹跳力大。

放苗后,随着水温的上升,苗种的摄食能力会逐渐增加,体质健壮,抗病能力逐渐增强,快速生长,养殖成功率也会得到保障,因此放苗时间应根据水温而定。

6.2 做好苗种肥水下塘

放苗前,向坑塘施加有机粪肥,进行一次性肥水,经培育使坑塘养殖水环境能达到“肥、活、嫩、爽”状态,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使南美白对虾苗下塘后即有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又能有效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6.3 合理投放苗种密度

不同地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放苗密度不同,效益也会不同。若投苗密度较大,除了养殖过程中不好进行日常管理外,还易引发虾病,一旦发病又不易治好,可能在几个月内养殖投入全部付诸东流。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降低养殖风险,降低由于密度过大引起的疾病;其次,降低养殖成本,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另一方面养殖时间少一天,风险就减少一天,养殖规格达到上市要求后,就可以在最佳时间及时上市,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6.4 饵料投喂要适量

饵料投喂时除了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定时定点、均匀投洒”的原则外,还要注意吃多少投多少,不要多投也尽量不要少投。

开始投饵料后,先在固定地点或饵料台上放少许饵料,只要饵料台内饵料未动,就不要投料。如果吃完即可以开始投料。

投料时,不能少投,除了影响对虾苗正常生长、推迟养殖时间、影响经济效益外,还有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后果。例如,少数虾开始发病,已不摄食,如果投饵量不足的话,就不能通过饵料变化情况来确定对虾是否正常,继而错过治疗虾病的机会。但是投料时也不要多投,除了浪费以外,还会污染底质,使底质环境恶化,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引发某些细菌性疾病。所以控制好饵料投喂量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至关重要。

正确判断饵料投喂量的方法是:在每次投喂时投放当次总投喂量的1%~2%,投料1~2 h后观察饵料剩余情况,如果吃完的话可以适时增加饵料,如果没吃完,特别是下次投料时,若还有饵料剩余,那就应该减料或者停止投喂一餐。虾大量蜕壳时少喂,蜕壳一天后多喂。

6.5 做好水质调控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要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虾的体色、生长的快慢及饵料系数。南美白对虾喜清新的水质。水质好,虾的生长迅速,疾病少,可充分利用饵料,降低饵料系数,因而养殖南美白对虾时应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一般要求养殖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0~40 cm,溶氧4 mg/L以上为好。养殖过程中,无论对虾是否发病,都要对养殖坑塘进行定期消毒。

6.6 选择最佳时间上市

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在4~5个月,当长到120尾/kg时,即可上市。多年养殖经验发现,达到100尾/kg上市其饵料系数最低,这就要求养殖户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养殖过程,抓住对虾生长的高峰期,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在合适时间放苗,对上市时间做出很好的估计,争取在最佳时间能够上市。

(收稿日期:2015-03-02)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篇5

虾塘面积8×667 m2~10×667 m2,长方形,东西向,水深2.0 m左右,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池塘两端设进排水渠。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每个池塘配备3 kW增氧机两台。

2 放养前准备工作

2.1 清淤晒塘

在冬季清除池底杂草和过多淤泥,修整池塘,曝晒池底,使池塘底部干裂。

2.2 杀菌消毒

放苗前一个月左右,每667 m2用生石灰100~150 kg进行清塘消毒,杀灭细菌、鱼卵和螺蛳等。

2.3 虾池进水

当清塘药物的药效消失以后,约放苗前10 d左右即可进水,在进水口设置过滤网,采用60目尼龙筛绢制成直筒网片,网长2 m左右。首次进水40~50 cm,以后再逐步添加。

2.4 施基肥培养饵料生物

在虾塘的四个角堆有机肥(如充分发酵过的鸡粪、猪粪或牛粪等其它动物粪便),每667 m2用量为100 kg左右,使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池水透明度25~40 cm。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3 虾苗放养

3.1 虾苗选择

选择健康虾苗,要求健壮活泼,大小均匀,体表干净,肌肉充实,肠道饱满,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游泳有明显方向性,全身无病灶,规格一般1 cm左右。

3.2 放养时间

5月上旬至6月上旬。

3.3 放养密度

一般放4万~6万尾/667 m2,选择在晴天的上午或傍晚进行,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

放养前要先放进暂养池进行二次淡化。在池塘的向阳处用毛竹,塑料薄膜把大水体拦隔成一小块水面为暂养池。在暂养池内加入粗盐,将池水的盐度调至与购买鱼苗场水体盐度一致,每天向暂养池放入大池淡水5~10 cm,让其自行溢出暂养池。一般10 d后盐度基本与大池一致,就可将塑料薄膜拉开缺口,使暂养池与大池相通,虾苗自行逐步进入大池进行成虾饲养。

4 投饵技术

饵料选择南美白对虾专用配合饲料。幼虾期投喂1号饲料,中期投喂2号饲料,成虾期投喂3号饲料。根据“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每天投饵2次,5:00—8:00, 16:00—18:00,以1~2 h吃完为宜。具体投喂视水温、天气、虾蜕壳和水质情况而定,一般天气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时少喂或停喂;风和日暖时多喂,天气恶劣时少喂;虾大量蜕壳当日少喂,蜕壳1 d后多喂;水质良好时多喂,水质变劣时少喂。

5 水质管理

透明度前期控制在30~40 cm,中后期控制在30 cm左右,使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每隔7~10 d加注新水一次。每10~15 d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来改善水质。

pH值控制在7.8~8.6,偏低时用生石灰进行调节。

溶氧控制在5 mg/L以上。随着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它对水中溶氧需求量越来越大,必须保证溶氧在5 mg/L以上,因此必须适时开启增氧机,一般晴天中午开机1~2 h,连绵阴雨天延长开机时间或24 h开机,防止白对虾浮头。

6 日常管理

要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检查虾活动和摄食情况,根据饵料剩余的多少及时调整投饵量。

做好水质测定,如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和透明度等,一旦某个指标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坚持对虾的生长,体重的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在养殖时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苗后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放苗30 d后消毒一次,以后每隔15 d消毒一次,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C,恩诺沙星等,以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一旦发现虾病应立即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8 收获

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技术 篇6

1 生态特性

刀额新对虾是近岸浅海虾类,常栖息于沙泥质或泥沙质底海区。该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为杂食偏动物性,幼虾阶段类似对虾类,成虾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喜傍晚或清晨活动觅食。对低溶氧忍受力较对虾强,幼虾的窒息点为1.64 mg/L,成虾为0.61~0.30 mg/L。能在pH7~9的水体中正常生长。适温范围为12~37℃,最适水温为25~28℃,高于33℃,低于16℃时,摄食量明显减少。该虾属广盐性虾类,水的比重在1.004~1.025之间都能适应其养殖,甚至经过逐级淡化后,能在比重更低的半咸淡水的池塘里养殖。

2 池塘养殖技术

2.1 池塘条件

较理想的池塘应该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面积2 000~3 000 m2为宜,水深1.2~1.5 m,坡比1:2.5。东西走向是为了较好地采光和通风,充分地利用宽阔的池塘面采风,风力形成的波浪有利于充分地搅动水体,形成上下对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跃温层并返还底部的氧债,对实际养殖中改良水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刀额新对虾是暖水性虾类,因此水不宜过深,有利于提高水温,保证其快速生长。刀额新对虾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较大的坡比能够提供足够的浅滩,供虾夜间摄食活动。养虾池要求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质最佳,泥底池塘淤泥不超过5 cm。水源充足且无污染。养殖虾池最好是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排灌方便,进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排水口也要设置密网,以防虾苗逃逸。养殖虾池要配置增氧设施。

养虾池周边的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GB/T18407.4-2001)的有关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有关规定。

2.2 放养前的准备

2.2.1 清塘消毒

清塘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和敌害生物。有条件的地方应对虾池底部曝晒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苗前15 d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薄水清塘,每667 m2用生石灰150~200 kg化浆后全池泼洒;也可留池水7~8 cm,每667 m2用漂白粉10~15 kg化浆后全池泼洒;还可以用其它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 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2.2.2 施肥培水

虾苗放养前施肥是池塘养虾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一般清塘后10 d左右药物毒性消失,在虾苗下塘前7~10 d将消毒时的一层薄水排出,注入新水。然后每667 m2水面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人粪尿、猪粪、牛粪、鸡粪等)100~200 kg,无机肥尿素2 kg,过磷酸钙1 kg,培养池中基础生物饵料。土质较瘦的池塘多施些,反之则少施一些。水深一般控制在0.6~1.0 m左右,这样可提高水温,加速肥效,天气和气温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5 d之后水色即产生变化,一般转成嫩黄、嫩绿或浅棕色,透明度在30 cm左右,表明饵料生物已较丰富,可适时放苗。

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生物的培育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对于过清的池水必须及时追肥,以保持适度的浮游生物量。使用肥料时应严格按照《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2.2.3虾苗淡化

目前刀额新对虾苗种多来自海水工厂化育苗或采捕天然苗种,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必须进行虾苗的淡化处理,苗种淡化不过关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也是许多养殖户抱怨刀额新对虾难养的原因。淡化即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虾苗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虾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 d的淡化,当池水比重从1.02降至1.00后,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养成。

2.3 饲养管理

2.3.1 苗种放养

放苗的好坏也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质的虾苗应外表光洁晶莹、规格匀称、弹跳有力,反之大小不一、体表暗淡的虾苗为劣质虾苗。当池水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放虾苗。所放虾苗体长应不低于0.7 cm的优质虾苗。放养密度为规格在1.0~1.5 cm时,每667 m2放养虾苗6万~8万尾;规格在1.5~2.0 cm时,每667 m2放养虾苗5万~6万尾左右。具体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放苗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日出以后,这时的水温较低,水质也较为稳定。要尽量避免在午后放苗。

2.3.2 饵料投喂

刀额新对虾为杂食性虾类,虾苗下塘后7 d内主要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主,放苗7~10 d后开始投喂小粒径的对虾配合饲料。30 d后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为主,辅投喂些螺肉、蚌肉或小杂鱼肉等动物性饵料。日投饵量为池塘虾体总重量的3%~4%,白天投喂量不超过日投饵量的1/3,傍晚不应少于2/3。当水温高、生长旺时可适当增加投饵量。投饵次数每天3~4次。为准确掌握投饵量,每池应设置若干个饵料台,饵料台设在岸边靠近池底,饵料台投放的饲料为每次投饵量的1.5%,其余的饵料撒在池塘四周,每次投饵后2 h检查饵料台内的残饵量,并根据残饵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以及虾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关规定。

2.3.3 水质管理

维持好水质的目的不仅是使刀额新对虾能够在水中生存,而且要使其处在最佳生长条件下,养殖户必须了解虾池中发生的各种水质变化,监测、纠正那些影响对虾生长的各种因素。

虾苗放养初期,水位约60~80 cm,以后每隔5~6d,向池内加注新水5~6 cm,直至达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养殖中期每次换水1/5左右,养殖后期每次换水1/4~1/3左右。虾池内的溶解氧必须不低于4 mg/L,这样的浓度才能保持刀额新对虾的良好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pH值必须保持在7~9范围内。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cm。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微生物生长,可有效地防止底质恶化,防止病原微生物增长。在养殖中后期,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池塘的环境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泡成乳液全池泼洒,可起改良水质,促进蜕壳的作用。

2.3.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虾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的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虾外逃。每隔15 d测定虾的体长、体重,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3.5 病害防治

刀额新对虾是新兴的虾类养殖品种,淡水养殖中的疾病目前尚无报道,但从预防为主出发,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严把虾苗质量关,选购体质强健,淡化良好的虾苗,即使价格便宜,也是不能在淡水中养殖。②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改良水质,同时要防止污水和敌害生物进入。③选购新鲜优质的饵料,发霉变质的饵料是不能使用的。④若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病害,可参照其它对虾的病害防治方法灵活运用。使用药物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农业部公告[第193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有关规定执行。

3 捕捞上市

对虾健康养殖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东省湛江市广垦水产阳江良种繁育中心进行, 养殖面积8 hm2, 30口高位池塘, 单塘面积2 668 m2。

养殖试验池为正方形, 中间低周围高, 分为A、B、C 3个组, A组9个池, 编号为A1—A9;B组12个塘, 池塘编号A10、B1—B10、C1;C组9个塘, 池塘编号C2—C10。养殖场水源分为海水和淡水, 海水经过沙井过滤, 淡水水源分为地下深井水和地表淡水, 在配水池内经过混合, 经进水渠给各塘加水。

1.2 水质监测与调控

1.2.1 水质、理化指标监测与调控

检测指标包括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

1.2.2 单胞藻的定性监测与调控

浮游植物的监测:从接种藻水开始, 每两天对A1、B1、B4、B5、B7、B10、C10七口塘进行浮游植物的定性监测;其余23口虾塘每星期作一次定性监测。

浮游植物的人工调控:在养殖过程中, 如监测池塘“藻相”不好, 或将要“倒藻”时, 人工用水泵抽调引种, 保持单胞藻优势种为卵囊藻和硅藻。

1.2.3 轮虫、桡足类的监测与调控

浮游动物的监测:从接种藻水开始, 每两天对A1、B1、B4、B5、B7、B10、C10七口塘进行轮虫和桡足类的定量监测, 定量方法为每口塘上下风头各用浮游动物网过滤5 L (用浮游生物网在塘20 cm以下的水层来回各捞1m间距) 池塘养殖水, 经固定后取样在显微镜上观察。其余池塘每星期作一次普查监测, 监测结果用多度法表示。

浮游动物的人工调控:主要是通过水泵用200目、80目的过滤网, 抽滤或抽调轮虫和桡足类, 控制轮虫和桡足类密度, 并保持两者适当的比例。

2 结果

2.1 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

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 (详见表1) , A1等七个塘的监测, 平均水温25.7℃, 最高温度32℃、最低温度17.5℃;平均p H值, 最高9.32、最低7.20;平均DO 6.7 mg/L, 最高15.6 mg/L、最低1.40 mg/L;平均透明度44 cm, 最高125 cm、最低20 cm;平均NH4+-N为0.81 mg/L, 最高2.75 mg/L、最低0;平均NO2-N为2.88 mg/L, 最高8.76 mg/L、最低0。

2.2 水生浮游生物监测结果

2.2.1 单胞藻监测结果

在整个养殖期间对A1等七个塘的监测, 定性分析, 其中的浮游植物隶属7个门的14个目, 39个属。包括蓝藻类2目6属, 占总属类的15.4%;硅藻类4目9属, 占总属类的23.1%;金藻类1目4属, 占总属类的10.3%;隐藻类1目2属, 占总属类的5.1%;甲藻类2目5属, 占总属类的12.8%;裸藻类1目2属, 占总属类的5.1%;绿藻类3目11属, 占总属类的28.2%。各养殖池塘中, 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小球藻为优势种;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圆筛藻、角毛藻为优势藻。

mg/L

注:括号内为平均值。

2.2.2 轮虫监测结果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 d左右达到最高峰, 轮虫密度达到10 000个/L, 然后逐渐下降, 养殖日龄达到30 d左右就几乎没有检测到轮虫了, 到了养殖中后期又出现了少量的轮虫。

2.2.3 桡足类监测结果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 d左右达到最高峰, 密度达到500~700个/L, 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在养殖中期30~60 d时, 桡足类密度的密度较低, 维持在100~300个/L, 其种群数量以成体为主;养殖日龄60~90d, 桡足类成体数量最低, 但幼体数量高于成体种群数量。

3 小结与讨论

该试验采取的生物水质调控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入老水”措施, “老水”是在冬季利用两个高位池提前培养的, “老水”的主要浮游生物组成是单胞藻 (卵囊藻) 、轮虫、桡足类。在放苗前引老水接种20~30 cm, 控制池水透明度在35~70 cm。试验结果表明单胞藻引种效果良好, 各养殖池塘中, 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小球藻为优势种;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圆筛藻、角毛藻为优势藻。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 d左右达到最高峰, 轮虫密度达到10 000个/L左右, 然后逐渐下降。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 d左右能达到最高峰, 密度达到500~700个/L, 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

通过接种老水, 引种到新的池塘环境中, 不仅使单胞藻、轮虫、桡足类、虾苗形成食物链, 为虾苗生长提供生物饵料营养, 重要的是增加池塘“新水”环境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保持水质理化指标稳定, 尤其是溶解氧和p H值的稳定, 为虾苗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该试验重点是进行了池塘环境中的“藻相”和“虫相”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探讨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的三者关系。同时, 对裸甲藻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对养虾生产的影响也做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裸甲藻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 大量繁殖时池塘处于缺氧状态, 对虾摄食减少或基本不摄食, 严重抑制对虾的生长。通过定向引种有益单胞藻和桡足类对于控制裸甲藻效果显著。在小型试验研究中发现, 桡足类的幼体直接摄食裸甲藻, 提高水环境桡足类的种群密度, 可有效降低裸甲藻的种群密度。另外, 在研究中还发现, 桡足类对水环境的稳定, 尤其是保持“藻相”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围垦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篇8

1 养殖条件

虾塘位于赣榆县海头镇李巷村东,虾池5口,面积10×667 m2/口,可注水深在1.5~1.8 m之间为佳,虾塘长方形,东西走向,宽阔向阳。无污染、水质佳、虾池每2×667 m2~3×667 m2配一台1.5 kW增养机,为避免断电虾池均配备发电机组。进水口处与排水口处应保持20 cm以上的高度差,进排水口分别安排60目闸网。

2 养殖方法

2.1 池塘清整

池底平坦,沙质土,5~6 cm厚底泥。虾苗入池前应清塘、消毒,具体作法: (1) 发酵有机肥:每667 m2用牛、猪、鸡、粪20~30 kg,加水拌湿后加入酵母菌,拌均,盖上塑料薄膜,发酵数天后使用。 (2) 化肥:每667 m2使用尿素3 kg,磷肥1 kg。待虾池水色变浓后,泼洒有益活菌,使用池水的氨氮、亚硝酸盐指标正常,有机物质经过有益活菌分解转化,直接为浮游生物吸收,池水呈微生态良性循环,即可入苗。

2.2 虾苗投放

2.2.1 虾苗选择

选择本地淡化的无特定病毒(SPF)虾苗,淡化盐度为2以下。健康优质虾苗体大均匀、弹跳灵活、体表清洁无脏物、机体透明度大、肌肉饱满不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游泳有明显的方向性。

2.2.2 放苗时与间与密度

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虾苗放养应注意天气情况,尤其避免在天气发生变化的转折期间,理想的放苗时机应选择在放养前后的天气较正常的时间进行,水温在20℃以上,放虾苗量2万~5万尾/667 m2。

2.3 养殖管理

2.3.1 水质管理

进水口安装60目筛网制作的袖形网,每3~5 d进水5 cm,至7月下旬基本达到满水位。养殖前期(虾体长5~6 cm以下),视水质肥度及时追施化肥。养殖后期,由于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水质渐肥,采用适量换水和泼洒沸石粉、EM活菌等调节水质。一般每15 d间隔投施一次有益活菌、沸石粉等,以改善虾池水质,使水质保持稳定,氨氮、亚硝酸盐不超标。养殖过程中不使用禁用消毒药、抗菌素(如: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类药物、性激类药物等)。而且施放EM等活菌的时间安排在虾池消毒后的3 d进行,一则可以避免药物的毒杀,二则可以在施药物后很快建立起适合虾类生长的微生物生态平衡。

2.3.2 增氧机使用

一般情况下,放苗以后的30 d内,每天开机两次,中午及傍晚开机1~2 h,养殖30~60 d可延长开机时间,最好在每天的黎明前增开机2~3 h。养殖60 d后,由于对虾总重量增加,每天排泄的粪便过多,水体自身污染加重,基本上要全天开机,以确保水体溶氧在5 mg/L以上。

2.3.3 投饲管理

投喂量应根据对虾的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具体操作:养殖所用饲料为南美白对虾专用颗粒饲料。放苗后的20 d内,因池水基础饵料丰富,日投喂2次,30~60 d的南美白对虾,日投喂3~4次,到后期由于虾个体达8g以上,日投喂增多,应分散投喂,可增加投喂到5次。南美白对虾的日投饵量是按其体重的百分比例来计算,小虾(0.8~2.0 cm, 3 g以下)7%~9%,中虾(2.0~5.0 cm, 3~6 g) 5%~7%,成虾(≥5.0 cm, 6 g以上)3%~5%,饵料以2 h内吃完为宜。并掌握以下原则:大量蜕壳时少喂,蜕壳1 d后多喂;阴雨缺氧、天气多变时少喂,睛天气候稳定时多喂;水色好时多喂,水色变化时少喂。

2.3.4 疾病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日常坚持每天巡塘,观察虾池环境变化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每20 d用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3~0.4 g/m3或碘盐0.3~0.5 g/m3泼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多维等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对虾免疫抗病能力。

2.3.5 捕捞上市

南美白对虾养殖90 d后,规格可达60~100尾/kg。应根据生长情况、市场价格等适时采用地笼诱捕或牵网捕捞,及时捕大留小,为存塘虾、蟹提供更多的空间,又能提早上市。每捕捉一次,加入一次水质化剂,用量为1 kg/667 m2,通常一个月之内捕捉完毕。如果虾的大小均匀,可以一次捕捉上市。

3 小结

9月25日开始捕虾,五口塘共收获南美白对虾21 710 kg,平均667 m2产467 kg,平均规格为62尾/kg,平均售价24元/kg。五口池塘总产值为530 400元,总成本为210 000元,利润320 400元,效益极显著。养殖五口虾池收益情况见表1。

对虾健康养殖 篇9

由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且近几年持续处于高位,在保持一定成活率的情况下养殖利润非常可观,因此有些养殖场开始尝试利用闲置的鲆鲽类养殖设施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尤其是拥有地热资源(如河北的黄骅、曹妃甸,天津的汉沽等地)的养殖场。南美白对虾自引入我国以来主要以室外养殖(江苏如东的小棚养殖介于室内、室外之间,养殖模式近似于南方高位池养殖)为主,各种文献、资料中的养殖技术也主要针对室外养殖模式,如高位池、土塘及盐汪子养殖;而室内工厂化养殖的条件、环境与室外有着明显差别,各种室外养殖技术并不能完全适用。笔者现针对室内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管理环节及养殖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希望给相关养殖业者以参考。

1苗种的选择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放养密度较大且往往没有单细胞藻类调节水质,因此从养殖成活率角度看选择生长速度均匀的苗种非常重要,生长速度均匀意味着对虾个体差别较小、蜕皮相对整齐,这一点有助于提高养殖成活率。在对虾生长均匀度上“一代苗”具有明显优势,“土苗”和“二代苗”的生长往往参差不齐,尤其是“土苗”更为严重,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个体差别巨大。因此,进行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时要尽量选择“一代苗”。

工厂化养殖环境相对封闭,处理好养殖用水后外部污染对其影响较小,因此选购SPF虾苗非常重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肝胰腺坏死野田村病毒(HPNNV) 、桃拉综合征病毒 (TSV) 、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 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危害病原,这些病原的检测试剂盒市场上均有出售,可利用试剂盒对选购的虾苗进行病原的检测以保证苗种本身不携带致病病原;另外,近几年由高毒力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非常严重,但目前还没有这种病原的试剂盒出售,且多推测这种病原来自外部环境,因此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可通过对养殖用水的处理予以有效清除。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应尽量选购优质的虾苗。优质的虾苗要求苗体洁净鲜亮、尾扇舒展充分;大小均匀,虾苗体长在1.0~1.2 cm,额剑的突起必须达到3.5个以上,即pl10以上(1个额剑约为pl3);体粗壮、肠胃直且饱满,肝胰脏黄褐色、不浑浊,腹节较大;第一触角(长触角)不呈V字型而经常并拢,偶尔分开摆动几下又并拢;用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水,使水形成漩涡将虾苗集于水中央,水流稍缓即散开且逆水游动的为健康虾苗;取若干虾苗包于湿毛巾内,静置10~15 min,成活率越高的虾苗质量越好。

2养殖用水的处理

室内工厂化养殖具有小水体、高密度的特点,应尽量在养殖用水进入车间前严格处理。如果使用自然海水养殖,最好在室外配备两口土塘备水,每口土塘的存水量为养殖车间总水量的5倍左右,水进入车间前在土塘使用氯制剂、溴制剂等消毒剂彻底消毒以杀灭水中病原,待药性消失后再进入养殖车间,两口土塘轮换使用,以保证切断外部病原的入侵;如果使用地下半咸水养殖则要注意铁、锰问题,北方很多地区(如河北的黄骅、昌黎等地)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过高,这种水不能直接用来养殖对虾,需要在进入车间前充分氧化、多级砂滤处理;此外,部分地区(如天津汉沽、河北乐亭等地)的地下水中氨氮含量过高,这种水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有效处理,无法进行工厂化养殖。

3水温的保持

南美白对虾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生长温度为27~29 ℃,低于22 ℃或高于34 ℃则停止摄食。进行室外养殖时一般无法对水温有效调节,基本上靠天吃饭;而室内养殖则要充分利用工厂化养殖设施、设备进行水温调控,合理利用地热、地下水、保温设施等将养殖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适宜的养殖水温不但有利于对虾的生长,而且还可以保持对虾的良好体质以抵御病害的侵袭。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前期(虾苗入车间30 d内),养殖水温最好保持在28~29 ℃,养殖后期的水温最好不低于26 ℃。我国北方地区对高水温的控制相对简单,在高温季节添加适量地下水即可解决;主要问题是冬季避免水温过低,有些养殖场在冬季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以求错季上市(10月底放苗,春节前后出池),此时要充分考虑养殖场的地热情况(包括地热井出水温度、单位时间出水量)和车间保温能力,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而导致养殖水温过低。可以说,有效保持水温是冬季北方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最重要管理环节。

4日常管理

4.1养殖密度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时没有统一的养殖密度标准。在对虾不同的生长阶段如何把控好适宜的养殖密度需要考虑养殖场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换水能力、水温调控能力、饵料的种类、供氧能力、管理水平及对虾的自身体质状况等,在水温(28±1) ℃、其它水质指标(溶氧、pH、氨氮、亚盐等)适宜、对虾活力正常时,可将养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参考以下的养殖密度:虾苗规格≤01 g时,放养密度为6万~7万尾/m2;虾苗规格在0.1~0.7 g左右时,放养密度为0.7万~2万尾/m2;虾苗规格在0.8~3.9 g左右时,放养密度为0.1万~0.6万尾/m2;虾苗规格≥4 g时,放养密度要≤700尾/m2。以上养殖密度只能作为参考,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养殖场自身的环境条件综合考量。养殖密度越高意味着养殖设施的利用率越高,但同时养殖风险也越大,切不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密度养殖。

4.2饵料及投喂

nlc202309010713

北方地区进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时可供投喂的饵料主要为冰鲜卤虫成虫和人工配合饵料,养殖初期可适量投喂些虾片,另外非冬季养殖时在养殖前期还可适量投喂轮虫。投喂冰鲜卤虫时对虾的生长较快且体色鲜亮,但对换水量的要求相对较高;投喂配合饵料的情况恰好相反。养殖场可根据自身情况将两者搭配使用,总体上在养殖前期多投喂冰鲜卤虫,而在养殖后期以配合饵料为主,当对虾个体超过1 g时,可完全投喂配合饵料。需要注意的是冰鲜卤虫需要在低库温下(零下20 ℃)保存,否则极易变质;配合饵料要定期添加VC以增强对虾的体质。饵料的投喂要尽量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一般情况下每日投喂4~5次;投饵量要充分考虑水质指标及对虾自身情况以随时调整。

4.3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主要调控措施是换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前期(30 d内)日换水量可控制在10%~20%,养殖中后期日换水量在30%~50%,当对虾个体大于10 g时的日换水量最好保持在40%以上。有些养殖场的水供给条件有限,很难达到上述换水要求,这时需要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同时使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由于工厂化养殖单个养殖池较小且水环境相对简单,加上由气泵增氧,不用担心缺氧问题(多数菌种好氧且某些菌种如地衣芽孢杆菌耗氧严重),同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水温较高,因此非常适宜菌团的生长,相对来说这种养殖模式下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用微生态制剂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的事项,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同时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要求有光照条件(每天不低于2 h),有些微生态制剂在使用前需要活化,且日常需要在水中补充碳源等,这些技术环节对经验较少的养殖户来说有些困难,需要慢慢摸索。

水质调控的其它方面主要包括充氧、养殖水深及pH的调节。工厂化养殖鲆鲽类时散气石的布控密度一般为0.5~1个/m2,但如果进行对虾养殖则需要大幅提高散气石的密度,一般要求在5~6个/m2;养殖鲆鲽类时水深一般在30 cm左右,对虾虽然也属于底栖生物,但考虑到对虾经常蜕皮且有互残行为,因此养殖水深最好在50 cm以上;工厂化养殖水中缺乏藻类(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水的pH值),而对虾的呼吸及水呼吸(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会降低水的pH值,因此当养殖生物量较大时,水的pH往往会降低,低pH值会降低对虾血液的载氧能力,同时使其蜕皮受阻。因此在工厂化养殖中需要每天早晚测量2次pH值并观察其变化程度,对虾养殖的pH值应该在7.8~8.5之间,一旦低于7.8,则需要通过换水或泼洒碳酸氢钠来进行调节;另外,每天pH值的变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单位水体养殖生物量的多寡,因此可通过观察pH的变化来调整换水量及养殖密度。一般来说,养殖用水中pH值的日变化范围应在0.5以下。

我国进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历史还较短,单产也较低(一般在5 kg/m2左右),很多养殖技术环节还没有完全弄清。鉴于我们多采用半开放式流换水养殖,所以很难参考国外的养殖经验(国外一般采用封闭式循环水模式,这种模式对设施、设备及养殖者本身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还很难做到)。因此,发展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还需科研工作者和养殖户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路线。

(收稿日期:2015-03-20)

海州湾区域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篇10

1 日本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虾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 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 上缘8~12齿。第1触角鞭甚短, 短于头胸甲的1/2。第1对步足无座刺, 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粗大的突起, 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 雌虾甲壳为青蓝色, 雄虾棕黄色且体型小于雌虾, 腹部腹侧有5对片状游泳足, 尾部有扇状尾肢。我国沿海1—3月及9—10月可捕到亲虾, 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3月。10~40 m的海域是日本对虾的栖息水域, 白天栖息于3 cm左右深度的沙底内, 夜间频繁活动索饵。在虾塘高密度养殖中, 饥饿时巡游[1]。

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 要求温度较高, 其最适温度为25~30℃, 8~10℃停止摄食, 5℃以下死亡, 高于32℃生活不正常;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 其适宜的盐度范围为15‰~30‰, 但高密度养殖时将不能适应低于7‰的盐度;对溶解氧的要求是不能低于2 mg/L (27℃时) ;耐干能力强, 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对海水p H值的适应值为7.8~9.0[2]。

2 海州湾区域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2.1 育苗

2.1.1 亲虾的选择。

选择装有冷冻木屑58 cm×41 cm×35 cm的泡沫箱, 装入处于休眠状态的亲虾, 装箱规格为80~100尾/箱。在亲虾到达前, 将亲虾池所在的育苗室完全遮光。亲虾到达时, 因长途运输, 箱内温度会升至15℃左右, 此时用低温消毒海水 (海水比重1.018以上, p H值8.2左右) 将亲虾身上的木屑冲洗干净, 后按5尾/m2左右迅速放入60 cm左右的亲虾池中, 注意将发育期接近的放在同一池中。一般情况下亲虾入池后的成活率在85%左右[3]。

2.1.2 亲虾管理。

亲虾入池当天不进行换水, 隔天以后每天结合吸污换水20 cm, 换水水温与池水水温差小于0.5℃, 可根据条件适当加入单胞藻类以调节水质和增加水色。12 h后投喂以沙蚕为主的饵料少量, 24 h后恢复正常投喂量。一般情况下, 投喂沙蚕前要用淡水将其冲洗干净, 并浸泡5~10 min, 后用碘制剂消毒1~2 min, 然后再冲洗浸泡2~3 min投喂。日投喂沙蚕总量为亲虾总体重的20%左右, 分4次投喂, 傍晚和凌晨投喂的2次占总饵料量的70%。

2.1.3 亲虾催熟。

为使亲虾尽量发育同步, 在亲虾到场后的3~4 d需对性腺在二、三期的亲虾进行切除眼柄手术, 一般通过烧红的手术钳来达到目的, 术前进行消毒, 术后用高浓度碘制剂短时间浸泡消毒, 然后放入盛有新鲜消毒海水的新池中, 若操作得当, 手术的死亡率在5%以下。未发育的亲虾不手术, 发育至四期的亲虾可直接用于产卵不要手术[4]。2.1.4亲虾产卵。傍晚时分, 排水吸污后加水以前, 将2~3只80 cm×80 cm×50 cm的无底网筐放入池内, 技术人员逐一对亲虾进行检查, 将性腺达到四期的亲虾移出消毒, 放入产卵池。产卵池同样需要保持黑暗的环境, 池水深1.0~1.5 m, 施用EDTA二钠3~8 mg/kg及盐酸土霉素1 mg/kg, 水温控制在28℃, 微量冲气, 产卵亲虾密度最好控制在4尾/m2。

2.1.5 受精卵孵化和无节体收集。

当亲虾从产卵池移出后, 将水温提高至29~30℃, 每30 min用搅手耙推卵1次。推卵时使卵与海水充分接触, 以利于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溶解氧, 提高孵化率。同时, 检查受精卵的发育情况, 估算无节幼体出池量, 以准备预热海水和育苗用池。一般12 h后多数受精卵可孵化出无节幼体, 后进行收集和移池。

2.2 放养管理

2.2.1 养殖池位置选择。

建池区域应选择离海较近、淡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电力有保障、交通便捷、饲料提供方便的区域。

2.2.2 养殖池设计。

以0.67~2.00 hm2的长方形为宜, 平均水深2 m, 用水泥板或地膜铺设池壁, 为方便池中污物的排出, 将池底建成坡度为3°的锅底状。养殖池应配备水车式增氧机或底部增氧设备。日本对虾的栖息场所由池塘中心的边滩提供, 面积为养殖池面积的40%, 并将其上铺厚10 cm的细沙, 用石块将其围住。建蓄水池, 面积占养殖总面积20%~30%。2.2.3投食喂养。最适宜的投喂原则是早上投喂日本对虾配合饲料, 傍晚投喂新鲜杂鱼, 晚上投喂日本对虾配合饲料, 且新鲜野杂鱼与日本对虾配合饲料的总量比例控制在3∶7。注意在饵料的投喂过程中不能把饵料投放到日本对虾的休息场所, 以防病菌滋生。

摘要:介绍日本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总结海州湾区域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包括育苗、放养管理等方面, 以提高日本对虾的养殖水平。

关键词:日本对虾,生物学特性,育苗,放养管理,海州湾区域

参考文献

[1]朱志强, 王光全.日本对虾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11, 28 (5) :30-31.

[2]黄建丁.日本对虾健康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10 (12) :36-38.

[3]宋锋, 孔祥青, 宋京年.日本对虾土池育苗技术[J].齐鲁渔业, 2010 (10) :45-46.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思考下一篇:农村基层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