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共10篇)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1
2012年上半年对虾养殖情况
关于南美白对虾吃料慢,加不上料的问题分析
由于今年天气气候异常(长期处于低温天气),种苗退化,经常刮东风、西风,此种风向不适合对虾生长,生长易滞,不明原因偷死,肝萎缩等症状时有发生。直接导致第一造虾80%排塘,经过治疗康复后,经常吃料慢,料难加上,生长缓慢,体格不均匀,甚至生长停滞,120天左右还是100条以上的规格,难以造成经济损失。
出现以上问题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气候问题,其实就是种苗的退化造成,前者占比例最大,由于前期放苗后的40天之前风平浪静,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出现,这时候温度反差无常,还多暴雨,等天晴之后,又没有来得及进行消毒、解毒等工作,从而使塘底的微生物堆积越来越多,包括残饵、粪便、水生动物的尸体等,由于天气不好,水体光合作用较差,水底能分解的有机物较少,额外添加芽孢杆菌或基本类型的有益菌又没能充分分解繁殖,从而增加了水体的负担,造成池底溶氧不足,有害藻类释放的毒素越来越多,导致水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导致肝脏负担越来越重,从而引起肝萎缩,偷死,空肠,空胃等。
此时塘底微生物大量繁殖感染致死,所以关键是切断塘底病原。
首先是消毒,再配合护肝药进行排毒,再适当地泼洒复合维生素类以提高基本体质,之后慢慢恢复。
消毒:水速净片500g/亩/米全池泼洒,彻底阻断病源传播,第二天泼洒肥虾应激宝,3包/亩/米,来增加基本体质。拌料:畅欢+速立康+鱼虾免疫促长素,连用7天,进行体内排毒,减轻肝脏负担,之后逐渐恢复体质。病情基本控制之后,气温也提高,风向也有东风转为南风,理应吃料快速恢复,生长快速,反而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具体原因分析可能有几种,前期偷死用了大量抗生素类产品,导致其免疫机能下降,消化系统破坏,底部环境越来越差,溶氧不足,吃料很少,此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排底层水10-30公分,然后再逐渐加到原位,保持1-1.2米的水体即可,之后用强氧底净/虾蟹底毒安2包/亩/米改底,分解有害藻类氧化底部,提高溶氧度,使对虾能够到达底部,拌料:畅欢+速立康+伊力萨斯+鱼虾免疫促长素拌料4天即可改善。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2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在2015年11月组织技术人员对福州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现状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组经与琅岐、长乐、福清、罗源等主要南美白对虾养殖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沟通,了解该地区对虾养殖基本情况,深入塘头池边与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代表以及多家对虾养殖场负责人、技术员座谈,了解生产情况和养殖企业诉求,实地考察养殖设施、养殖模式、管理措施等。通过本次调研,基本了解了该市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体情况简介如下,希望给相关业者以参考。
1福州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现状
2015年福州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总面积6 433.3hm2。在各县(市、区)中,福清市的养殖面积最大,达4 466.6 hm2,其中,土池面积4 333.3 hm2,单茬养殖,平均单产150~200 kg/667 m2;水泥池、地膜池面积133.3 hm2,双茬养殖,每茬平均单产350~400 kg/667 m2。养殖户亏损面约80%。
长乐市也是福州市南美白对虾主要产区,养殖面积900 hm2,其中土池面积666.7 hm2,单茬养殖,平均单产250~300 kg/667 m2;水泥池、地膜池面积233.3 hm2,双茬养殖,每茬平均单产1 000 kg/667m2。单产虽比2014年降低,多数养殖场尚能保本或处于微利状态。
近年来,罗源县境内的松山围垦区内的虾塘被大量征用,养殖面积大幅减少,2015年全县养殖面积降至666.7 hm2,均为土池,平均单产50~100 kg/667 m2。养殖户亏损面约95%。为开辟新的养殖区,近几年罗源县不少养殖户纷纷到境外、省外发展,但2015年在国内其他省份的养殖也出现大幅减产。
马尾区琅岐境内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00hm2,均属于土池单茬养殖。2008—2011年养虾效益较好,最大单产可达500 kg/667 m2,平均每667 m2利润5 000元左右。2012年后单产开始降低,至2015年平均单产降至50~100 kg/667 m2,养殖户出现大面积亏损,亏损面近100%,平均每667 m2亏损约2 000元。
2存在问题
2.1苗种质量
2.1.1品质下降,生长速度减慢目前苗种场供应的虾苗有一代苗和土苗两类,二者的品质和价格差异较大。子三代、子四代未经改良的南美白对虾苗种俗称土苗,2015年0.8~1.0 cm规格的土苗价格约20元/万尾,而同规格的海大、正大、国联、通威等品牌的一代苗苗种价格介于210~370元/万尾,可见二者价格差异相当悬殊。土池养殖以放养土苗为主,一代苗不仅价格高,一旦出现病害可能会出现全军覆没,土苗的优势是在养殖过程中即便遭遇不同的病害还可能有一定的养殖产量,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普遍养殖产量低等问题。近年来土苗生长速度慢的问题日趋严重,早年养殖至100尾/kg的商品规格约需80 d,现需150 d,故福州市的南美白对虾土池养殖从早年的双茬养殖转变为近几年的单茬养殖。对虾生长周期延长,这直接导致了饲料、人工、水电等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加大感染疾病的风险。
2.1.2病毒感染率高,养殖风险大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毒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问题,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在日常检测中已发现其严重性。技术中心承担农业部2015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控计划“福建省对虾白斑综合征监测”和“福建省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监测”。监测发现,福建省2015年对虾养殖场售出的南美白对虾苗种均有检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与白斑综合征病毒,其中,以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阳性率较高。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是对虾的主要病原之一,可使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减慢,患上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病虾病死率不高,但患病虾难以达到商品规格,却持续消耗饲料,浪费水电及人工等,使养殖户经济受损。
2.2气候多变、雨日多诱发虾病频发
2015年6月中旬福州市连降暴雨,7月上旬“莲花”、“灿鸿”双台风侵扰该市,8月上旬又受到台风“苏迪罗”挟狂风暴雨侵袭,9月下旬台风“杜鹃”在莆田秀屿登陆,也给该市带来大风大雨。这多次的遭受暴雨、台风侵扰,致使雨日偏多,日照时数偏少,为浮游藻类培养、调水养水带来困难,水质突变易诱发对虾疾病发生。各县(市、区)常见对虾疾病种类相似,包括空肠空胃、肝脏萎缩症、桃拉综合征、白斑综合征、早期死亡综合征、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
2.3土池养殖面积比例偏大,抵御不利环境变化的能力低
福清、长乐南美白对虾土池养殖面积占比分别为97%、74%,罗源、琅岐则全部采用土池养殖模式。福州地区的土池养殖模式结合益生菌应用,并在土池中套养少量的草鱼、罗非鱼或胡子鲶以摄食病、弱虾,部分阻断病毒的水平传播途径。该模式在气候条件有利的年份曾取得较好的效果,单茬每667 m2可产500 kg。但经多年养殖后,土池底质难免因污染而老化,进而成为诱发疾病的潜在因素。土池养殖在管理上固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3.1底污难排池塘内的底污主要由残饵、粪便、虾壳、浮游生物尸体等组成,沉积在池底。底污分解过程产生有害物质,而虾池换水仅能带走少量的悬浮颗粒。底污难排是限制土池高产的主要因素。
2.3.2消毒、肥水需时长近几年,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频发,虾苗放养1个月内排塘率升高。池塘要重新彻底清池、消毒,肥水培养浮游藻类。此过程约需10 d,养成时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3.3水质净化靠藻类,藻类繁殖靠天气传统的土池养殖模式主要是依赖浮游藻类净化水质。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其生长繁殖又能利用含氮废物合成藻类生物体。因此,在对虾养殖前期肥水培育浮游藻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但是该举措到对虾养殖中、后期常会出现浮游藻类繁殖过盛,给水质调控增加难度,而如果进行大排大换则会造成理化因子的骤变使对虾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所以不宜采用。另外,繁殖过盛的浮游藻类遇不利气候条件如台风、暴雨易造成藻类的突然大量死亡,俗称“倒水”;连绵阴雨也不利于藻类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净化水质的功能。对虾土池养殖模式对天气依赖程度高,产量欠缺稳定性。
3对策
3.1使用品牌苗种,保障虾苗质量
提倡选择“国联”、“海大”、“正大”、“中正”、“蓝色海洋”等品牌的子一代SPF苗种或经定向选育的抗病毒、快生长家系。渔业主管部门加大对辖区内对虾育苗(暂养)场苗种的检疫力度。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虾苗种售前病毒检测,严把苗种质量关。
3.2改进养殖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因素对养殖的不利影响
2015年罗源县放养南美白对虾子一代苗种数量占总放养量的30%,但其养殖效果与土苗并无明显差异,足见好苗还需好环境,好环境还需好设施、好模式来创造。长乐市的水泥池、地膜池以高位池为主,在对虾养殖过程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了生物絮凝技术,为虾池水质净化提供另一途径。生物絮凝体吸收含氮废物的效率较浮游藻类高10~100倍,不分日夜,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因而更加稳定。因此,在不利气候条件下,长乐市的南美白对虾产量也相对稳定。
鉴于高位池的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大,且多数养殖户以小规模散养为主,缺乏大资金支持。在此现实情况下,建议推广基于生物絮凝技术的养虾模式,可在现有土池基础上铺设地膜,配套中央排污系统与简化循环水系统。此方法相对新建高位池所需增加成本少,且增加的地膜、动力等成本可由饵料系数的降低、放养密度的提高,尤其稳定的水环境得到回报。简化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中央排污系统→埋于池底管道→池边窨井→动力提升→40目筛网与砾石二道粗滤→砂滤→堤埂水槽消氮(槽内种植空心菜、浮萍等植物)→蓄水池进一步消氮(池内安置生物膜栅栏)→流回养殖池。
3.3加大对水源水处理的力度
琅岐无地下水可供养殖,水源为河、溪流水,大部地区水源盐度2~5,少部地区纯淡水,需施用海水晶。福清、罗源二地均采用河、溪流水与海水对淡后养殖。长乐市水泥池、地膜池养殖用水多为潮间带沙井水,沙井取水深度12~25 m不等,盐度17~20;土池养殖多在陆上打井取水,取水深度10 m以上,井水为低盐度海水。潮间带沙井或陆上水井阻断病原从水源入侵虾池的途径。长乐市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多数养殖户尚能处于保本或微利状态,与水源水质佳不无关系。
建议福清、罗源、琅岐的对虾养殖加大对水源水处理的力度,可通过建砂滤池、蓄水(沉淀)池等方法,改善水源水质。
参考文献
[1]罗国芝,朱泽闻,潘云峰,等.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中国水产,2010(2):62-63.
[2]陈颜锋.应用生物絮凝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J].福建农业,2012(1):30-31.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介绍 篇3
苗种放养
放养完全淡化长2.1厘米左右的虾苗,注意要使用完全淡化的虾苗!最好在购买前几天到育苗场观察其淡化情况,以购买放心苗种。放养前一天开增氧机增氧,且在大批苗种下塘前放少量试水。放养量为40尾/平方米,虾苗放养一个月后投放0.25公斤/尾的鲢鳙鱼30-40尾。
养殖管理
1、饲料:饲料投喂掌握“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少量多投,具体调整”的原则。在塘中设置三到四个食台,放苗后半个月每天投四次,日投饵量为鸡蛋5只、花生麸0.2公斤、小鱼0.75公斤、小虾料0.3公斤每万尾虾苗。半月以后每天投喂三次,主要投喂配合饲料,投饲量为30-40%虾体重,适当补充天然饵料。投饲量随虾的生长逐步减少。
2、水质:虾苗虽然为淡化虾苗,但仍然具海水习性,所以要在放苗前在池中加50ppm生盐,以后酌量投放生盐。虾苗放养后一周内保持50厘米水位,以后每天增加5厘米,直至水深达160厘米左右。换水每隔4-5天换20%,每隔10到15天施12-15ppm生石灰。为了给对虾提供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在虾苗投放半个月后移栽一些水葫芦,面积为20%,并用毛竹固定,防止到处蔓延。适时开增氧泵,平时在晚上10:00定时开机,第二天上午8:00关机。遇特殊情况(闷热、暴雨前)要及时开机!
3、记录:为今后更好的养殖和发展,希望广大养殖户作好日常记录工作,包括对虾的生长情况,投饲情况,气温水温等等。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4
我县举办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
3月31日,我县举办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李卓佳教授专家团队,对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养殖调控及微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李卓佳教授结合澧县南美白对虾养殖实际,着重讲解了健康养殖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虾池的环境问题。会后,学员们相互交流和探讨,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提高我县南美白对虾养殖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培训班由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副局长梁德超主持,以对虾为主的养殖户共126人参训。
南美白对虾[范文模版] 篇5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学名凡纳滨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由于其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属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已成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对虾的附肢共19 对,各部的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基本上为双肢型。了解对虾附肢的结构分化、机能分工与水生生活的适应性是甲壳动物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材料与方法
于市场选取个体较大、附肢完整的南美白对虾2只,使用手术剪及镊子对附肢进行分离,用相机拍摄完整分离的附肢,并使用软件处理拍摄的附肢图片。结果与分析
2. 1 对虾附肢的分离。对虾的附肢较多,且壳薄。部分附肢如: 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相隔较近,又较为透明,难以发现并分离。在分离附肢时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在分离附肢时需要用眼科剪和镊子结合分离。如遇到较坚硬的附肢或附肢的鳃着生在体壁上时,可用眼科剪沿附肢基部边缘把附肢和身体分开,这样能保证附肢及鳃的完整性;用镊子拔附肢时也需注意从附肢的基部拔,并视附肢具体情况选用粗头或尖头镊。在附肢分离的顺序上应由后向前,即从尾部的尾肢开始,逐一向腹部、胸部、头部分离。尾肢和腹部附肢相距较远,且附肢较大,易于分离。胸部附肢中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紧贴在一起,附肢中的一部分被包被在鳃盖中,所以把头部的游离鳃盖用眼科剪剪掉,这样能更容易观察到附肢,分离时需要先仔细辨别哪些结构是属于哪个附肢的,特别是附肢上的鳃。
2. 2 对虾附肢结构的分化
2. 2. 1 头部附肢。头部附肢包括小触角、大触角、大颚及2对小颚。小触角顶端有2 条触鞭。触角基部生出1 个片叶状的内侧附肢(图1)。大触角端部由较坚硬的叶片状外肢(又称鳞片)和1 条细长的内肢(又称触鞭)组成,基 1 部有原肢2 节。
大颚透明较薄,叶片状分2 节,特化为臼齿突,参与形成咀嚼器,具有磨碎食物作用(图2)。第一小颚较薄小、透明,形似“山”字,端部齿状。第二小颚,透明且薄,外肢宽大叶片状,内肢较小,端部齿状(图3)。
2. 2. 2 胸部附肢。胸部附肢包括3 对颚足和5 对步足。第一颚足较薄而透明,外肢较大片状,内肢细长,分5 节,端部齿状(图4)。第二颚足外肢羽毛状,内缘有毛;内肢分5节,末端齿状,附肢着生有关节鳃和肢鳃(图5)。第三颚足外肢羽毛状,较内肢短,内肢细长分5 节(图6)。5 对步足结构相似,外肢退化消失,内肢分5 节,由端部到基部分别为指节、掌节、腕节、长节、坐座节,原肢两节。前3 对步足末端钳状,后2 对步足末端爪状(图7)。
2. 2. 3 腹部附肢。腹部附肢共5 对,又称为游泳足,形态基本相似。内外肢为较薄的浆状,适于游泳,外肢大于内肢,原肢较薄,内含大量肌肉以执行运动功能。其中,雌虾第一腹肢内肢退化细小,雄虾第一腹肢内肢特化为交接器(图8)。
2. 2. 4 尾肢。尾肢较坚硬,内外肢皆片状,外肢较内肢稍大(图9)。讨论
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篇6
1 把握南美白对虾基本的生态习性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为热带型虾, 其生长水温为15~38℃, 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 低温适应能力稍差, 水温低于15℃时摄食活动受到影响, 9℃以下出现死亡。该虾抗环境变化能力强, 经淡化处理能在纯淡水中养殖。当然, 它的健康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水质理化因子。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最佳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 由于还受到其他水质理化因子的制约, 如保持水体中的氨氮<0.2 mg/L、亚硝酸盐<0.1 mg/L, 硫化氢<0.1mg/L, p H值保持在7.8~8.8, 溶氧>4 mg/L, 化学耗氧量<5 mg/L。
2 南美白对虾的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2.1 严把虾苗质量关, 为健康生长奠基
2.1.1 虾苗的选择
在养殖中发现, 南美白对虾存在越养品种越退化、个头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究其原因, 是由于虾苗长年近亲繁育所致, 所以要养好虾, 选好种苗至关重要。在虾苗选购时, 一要选择正规的育苗厂, 要了解苗厂的亲虾来源。近年来, 我们选购了由福建厦门培育的亲虾, 属第2代, 它质量好、存活率高。二要选择体质健壮活泼, 规格均匀整体, 体长在0.8~1.0 cm, 躯体透明度大, 无病灶的优质虾苗。这种虾苗在下塘后能较快地适应养殖环境。
2.1.2 虾苗的淡化
虾苗的养殖环境从海水到淡水的变换, 需要一个渐进的淡化适应过程, 并且淡化时间不能过短。由于育苗厂只能将养殖环境的盐度淡化到2~5, 而这个盐度不利于大池塘养殖, 所以要先在小水池中进行虾苗淡化。具体做法是先配置一个30~50 m2的小水池, 然后注入配制好的与育苗厂盐度相同的人工海水。将虾苗放到小水池中, 投喂虾片或丰年虫, 并充气以防缺氧。每天视虾苗活动情况加淡水降低0.5~1.0的盐度。约10 d时间, 当盐度降到0.5以下时, 虾苗就基本适应淡水了, 可从小水池转移到大池塘中养殖。
2.1.3 虾苗的放养
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技术是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放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注意试水, 一般先将一个小的网子固定在虾塘里, 然后将少量虾苗放进网中, 观察24 h。如果成活率低于90%, 需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后才可以放苗。二要适时放养。南美白对虾的放养需要格外注意环境条件。需待水温在20℃以上稳定一星期后开始放养。此时放养的虾苗生长速度快, 摄食量大, 体质健壮, 抗病力强。放苗时应选择在晴天上午或傍晚进行。三要注意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养殖技术、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放养量在7万~8万尾/667 m2。这样的密度既能获得高产, 又能保证成虾的出塘规格。
2.2 合理投喂饵料, 减轻水体污染
2.2.1 选择专用饵料
南美白对虾饵料分为鲜活饵料和配合饵料两大类。由于鲜活饵料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不易保鲜, 会发生腐败变质, 从而影响池塘水质, 最终会使虾发生疾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 要配合选用优质的饲料。优质饲料营养配比既合理又全面, 对水质和虾塘污染较少, 更有利于对虾迅速生长, 也可以避免饵料的浪费。但值得注意的是, 需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饵料, 否则会达不到效果。
2.2.2 培养基础饵料
为降低饵料系数, 在放苗前10 d左右, 要使用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培养基础饵料。一般在池塘中施有机肥100~150 kg/667 m2、“肥水灵”等生物肥料1.0~1.5 kg/667m2、尿素1 kg/667 m2以及过磷酸钙0.5 kg/667 m2。具体情况还需根据虾塘的底质及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来明确。采用这种方法肥水, 能够使虾苗下塘后摄食到适口性好、营养高的基础饵料生物。我们发现, 只要虾塘水色控制得当, 基础饵料生物会持续繁殖并数量充足。这既能满足幼虾的营养要求, 又有利于虾塘的生态平衡。
2.2.3 掌握投饵方法
准确地投饵是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技术关键。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控制投饵。
一是转变投饵理念。人们在投饵时往往采用传统的理念, 针对南美白对虾昼伏夜出的生态习性, 通过白天少投、早晚多投的方法来进行投喂。然而这种投喂方法对于高密度养殖的虾塘来说并不适宜。从溶解氧的角度分析, 虾塘水体在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强的缘故, 其溶解氧充足, 有利于对虾摄食;而夜晚由于水体没有光合作用, 水体耗氧量增大, 溶解氧含量不足, 虾在此时摄食存在因缺氧而死亡的可能。因此, 通过对南美白对虾的驯化, 改变了南美白对虾昼伏夜出的习性, 以白天投饵为主, 增强食量, 让其摄食, 而在夜间减少投喂, 减弱食量, 让其以休息为主。通过采用这样的投饵理念, 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也降低了养殖者的劳动强度。
二是把握投饵的量。投饵时不能盲目滥投。因为适宜的投饵量对控制养殖成本、减少养殖周期, 促进对虾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人却认为虾的生长主要靠前期长势, 只要前期使劲喂料, 虾就会长得快。事实上, 这样投喂, 虾前期虽然长得很快, 但由于投料过多会加重虾的肝脏负担, 一个月后就会发病。而到了养殖后期, 虾的长势变慢, 造成养殖周期变长、养殖成本增加。所以, 虾苗放入池塘半个月以内, 主要摄食池塘内的基础饵料, 此时可以不投或少投饵料。半个月以后, 开始投喂人工饵料。由于南美白对虾对蛋白质的需求不高, 对投饵量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在体重达到10 g以前, 投饵量占体重的6.4%;体重10~15 g, 投饵量占体重的4.6%;体重大于20 g, 投饵量占体重的3.2%即可。
三是遵循投饵原则。依据驯化后的对虾摄食习惯及生长特性, 在投饵时应遵循两个原则:“定时定量”原则和“因情而异”原则。“定时定量”是指养殖前期每天投喂3次, 时间为6:00、11:00、17:00;养殖中、后期每天投喂2次, 时间为6:00、17:00。投喂后要经常检查虾的摄食状况, 一般投喂后1.5 h左右吃完为宜, 如在1 h内吃完说明料偏少, 应适当增投, 如在2 h后还有剩余, 说明料偏多, 应适当减投。“因情而异”原则是指根据天气变化、水质条件、对虾的健康和活动等各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而进行科学灵活地投喂饵料。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采取的措施如表1所示。
2.3 科学调控水质, 保持池塘环境稳定
2.3.1 作好虾塘清淤消毒
虾塘底淤泥是造成养虾塘水质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直接影响着虾苗的成活和生长。所以对用过一年以上的旧虾塘, 在出完虾后, 应把水放干, 清除淤泥和有机物。在清塘前应对每个虾塘进行观察测定, 了解池塘的淤泥情况和敌害存活程度, 然后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清塘消毒。实践证明, 作好虾塘的清淤消毒可明显改善水环境, 对养殖产量和效益都有较大影响。
2.3.2 追肥培养水色
养殖中培养水色是指“培养藻类或肥塘”。这对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尤为重要。放苗前的合理肥塘, 一方面生产了大量的可作为基础饵料的浮游动物, 另一方面生产了一定量的浮游植物, 初步建立藻相, 稳定了池塘环境。然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 这些绿藻或硅藻作为微生态环境中的一种良性生物群落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因此, 在养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水色。做法是, 在放苗后视水质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追加氮肥和磷肥, 一般每5 d左右追肥1次, 追肥量约为首次施肥量的1/2~1/3, 直到水色达到理想状态。
2.3.3 利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在养殖过程中, 由于投喂人工饲料不断增加, 塘内残饵相应增多, 加上虾的排泄物和塘内浮游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的沉积, 使水色变浓, 水质恶化。此时可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 如每隔10~20 d施用一次光合细菌、清水素或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 让水体中有足够的微生物, 迅速形成优势种群, 并依靠微生物制剂中含有的活性有益菌分解掉水体从底部残留的大量有机物, 使其转化为无机盐, 避免有机质腐烂发臭而产生有害气体, 从而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 稳定p H值, 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促进对虾健康生长。
2.3.4 通过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添换水能防止水质老化, 改善虾塘生态环境, 促使藻类繁殖。在添换水的过程中, 我们使用的是“封闭式内循环”生态养殖技术。先将水源引进蓄水池, 然后再用漂白粉、生石灰对水消毒处理。在保证添加的水是清洁无污染的前提下, 前期以添加水为主;中期隔天加水, 适量排水;后期每天加水, 而且每隔3 d换水一次, 但换水量不能超过30%。这样就能避免虾因大排大灌突然改变生存环境而发生的应激反应。通过添换水, 我们力求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 使水质达到“清”、“活”、“爽”, 为养殖水体营造一个天然的氧气生产工厂。“清”就是清净、无混浊、无明显的悬浮物;“活”就是水色有变化、有动感, 不是死水一潭;“爽”就是清爽, 水嫩。
3 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的管理
3.1 巡塘检查
坚持巡塘检查, 每天早、中、晚、午夜四次巡塘, 做到“三观察”:一是观察对虾的活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二是观察对虾吃食情况, 看有无剩饵, 以此确定次日投喂量;三是观察水质情况, 看水的颜色和透明度等。与此同时, 还要定时测量水温、p 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指标, 特别进入夏天, 气候环境多变, 容易引发对虾应激反应, 从而诱发疾病。因此, 检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当溶解氧不稳定时, 必须定时开启增氧机。
3.2 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 我们还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中, 一旦生病在治疗和隔离上都很困难。因此在虾病防治上应遵守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病”的八字方针, 并坚持做到“两定期”:定期用“水质保护剂”消毒水体, 如放苗一个月后消毒一次, 以后每隔15~20 d消毒一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2%的维生素C、病毒灵、免疫多糖及对虾红体消等, 以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在综合防病方面, 除了选择优质虾苗、把好苗种检疫关外, 还要严把饲料质量关、水质关。
3.3 轮捕上市
一般南美白对虾经80~100 d的养殖, 规格达到120~160尾/kg, 部分己达上市规格, 可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将达上市规格的对虾轮捕上市, 降低池塘密度, 增大对虾活动空间, 提高对虾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保证生产效益, 注意高温季节尽量用地笼诱捕, 不用拉网起捕, 以免造成对虾应激反应强烈而损伤虾体, 影响对虾品质。
南美白对虾生长旺期病害防治 篇7
7-9月份是南美白对虾生长旺期,同时也是病害高发期.此期可能会连续阴雨,并经常出现雷阵雨和闷热天气,气压较低,随着养殖动物排泄物增多,水质极易恶化,特别容易缺氧,也很容易引发药害事故.
作 者:张士罡 裴凤 作者单位:江苏省畜牧水产局,224500 刊 名:北京农业 英文刊名:BEIJING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S9 关键词:★ 吊兰的养殖技术
★ 白玉蜗牛养殖技术
★ 狮头鹅养殖技术有什么
★ 七里香的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 碧玉的养殖方法介绍
★ 无花果的养殖方法介绍
★ 关于富贵竹的养殖方法介绍
★ 绣球花的养殖方法介绍
★ 河蟹套养鳜鱼养殖技术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8
1 水质管理
1.1 水位调节
提高水位, 勤添 (换) 水。水位未到最高蓄水位的, 养殖中期要逐渐添水, 提高池塘养殖水位, 增大水体有效体积。中后期要勤换水, 但换水忌大排大灌, 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水体1/3为宜;台风、暴雨来临前, 要做好池塘水位添加工作, 防止养殖塘内水质变化过大, 引起应激反应。同时检修排水系统, 加固池塘塘埂, 防止漫塘、溃坝造成对虾逃逸。
1.2 水色调控
养殖中后期要密切关注池塘水色变化, 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为宜, 水质过清、过肥均不宜对虾健康生长。若遇池塘水质变清, 建议使用生物有机肥、复合肥等肥水。若遇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 考虑施用水质改良剂和相关底改剂。总之, 应调控中后期水色至茶褐色、褐色、黄绿色或绿色。
1.3 水质管控
使用生石灰调节p H值, 每次用量为10~15g/m3, 调控p H值在7.5~8.5范围内较宜;跟踪监测氨氮、亚硝酸盐, 间隔施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及沸石粉、生物底质改良剂, 改良水质, 施用时开启增氧机;同时注意池水溶解氧的变化, 中后期要常开、早开、长开增氧机, 特别要注意池底溶解氧的不足, 条件允许可利用底部增氧机增加池塘底部的溶解氧。
1.4 水体消毒
养殖中后期, 每10~15 d可选用氯制剂、碘制剂等消毒剂泼洒全池1次, 消毒净化水体, 用量视药物有效含量及产品说明书灵活掌控, 施用时开启增氧机或施用增氧剂, 消毒剂不宜与生物制剂同时施用。
2 科学投喂
2.1 投喂原则
选用水中稳定性好的全熟化沉性颗粒虾料, 既要满足对虾快速生长的需要, 也要兼顾水体环境。坚持“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 以对虾摄食达八成饱、投喂2.5 h后饵料台少量残饵或不留残饵为原则。这样, 即可促进对虾生长, 提高饵料利用率, 又可减轻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2.2 控制投喂量
要视水温、水质、天气、对虾蜕壳及摄食情况来确定投喂量。遇闷热天气、台风或雷阵雨天气要少投或不投, 对虾蜕壳期间要少投;天气晴好、水质良好时, 适当多投。投饵量结合对虾生长测量、摄食、料台残饵等情况, 使对虾的饱胃率达80%即可。一般情况下, 中期日投喂率为3%~5%, 后期日投喂率为2%~3%。饲料投喂控制为早晚多 (占日投喂量的65%~75%) 、中午和夜间少 (占日投喂量的25%~35%) 。
2.3 投喂方法
中后期饵料投喂可沿池四周均匀投撒, 投喂时关闭增氧机1.5 h。一般每天投喂3~4次, 以在投饲后1.5~2.0 h内吃完为宜, 且80%对虾达到胃饱满。通常选择同品牌系列饲料, 若要更换新饲料则应逐渐更换, 避免突然更换导致对虾厌食造成浪费、影响对虾生长并败坏水质。
2.4 饲料管控
投喂饲料的营养成分、粒径等要满足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同时要保证饲料质量, 杜绝投喂酸败、腐化饲料。中后期尤其注重在投喂时添加适量钙质、复合多维、免疫多糖、脱壳素等, 促进对虾脱壳、增强抵抗力。
3 生态防病
疾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3.1 调水
每半个月用生石灰改良水质, 调节p H值;间隔施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及沸石粉、生物底质改良剂;利用有益菌群抑制病原菌繁殖, 同时净化水质。
3.2 严把饲料关
投喂饲料要符合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同时要保证饲料质量, 杜绝投喂酸败、腐化饲料。
3.3 提升虾体自身免疫
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复合型多维、多糖物质, 提高虾体自身免疫抗病能力。
3.4 药物预防
可在饲料中拌入三黄类、保肝护肝类中草药预防疾病。另外,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 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碘制剂等消毒水体, 以预防量施用, 施用时开动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
4 日常管理
1) 勤巡塘。掌握对虾生长、吃食、活动及水质状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勤开增氧机。掌握开增氧机原则, 勤开、早开、长开增氧机;做好增氧剂的储备工作, 如遇停电, 及时施撒固态氧增氧;有条件者可配备发电机备用。
3) 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坚持做好水温、水位、换水量、日常投入品等的记录, 便于异常情况查对。
4) 清残查长。及时清理塘中残饵及死虾;定期随机抽查、测定对虾生长情况。
5) 防鸟防鼠。做好防鸟、防鼠等工作, 防止外源性病原的传入。
6) 轮捕稀养。轮捕稀养, 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
5 适时起捕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9
数九寒冬, 北方地区市民想要吃上一顿新鲜肥美的南美白对虾, 不是花大价格购买南方空运的, 就是吃冰箱里冷冻保鲜的。虽然天津的淡水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但反季节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实属首例, 不仅填补了全市养殖模式空白, 也为市民餐桌增添了一道新鲜美味。
来到金三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在董事长孙少起的介绍下, 记者参观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整个养殖大棚被浓浓的水汽包围, 置身其中, 温暖如春。大棚建筑面积3 600 m2, 高近20 m, 整齐地修葺着不同规格的水池, 中间是走道。大棚的墙面采用食用树脂, 保温效果好, 无毒易清洗。棚顶采用优质有机玻璃, 透光度好。经过一大段湿滑的地面, 记者来到位于大棚最北面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 看到了密密麻麻分布池底的“虾将”们。工作人员提上来, 刚出水面个个活蹦乱跳, 最大的虾十几厘米, 最小的也有6~7 cm。孙少起说:“2015 年10 月底, 我们投放了20 万尾虾苗, 在6 个水池分不同密度养殖, 总面积400 m2, 预计最高产量每平方米能达到5 kg, 每500 g 30~40 尾, 春节前就能出塘, 供应市场。”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篇10
广西东兴市位于北部湾西北侧,海岸线长50km,终年水温较高,近海水域浮游生物较为丰富,因而具有发展海水养殖的天然地缘性优势。1997年被引入北部湾地区的的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名虾之一,现已成为该区的主要海产养殖品种。东兴市作为南美白对虾驯养繁殖和规模养殖的适宜之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探索,该市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已形成产业链。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长期以来制约对虾养殖行业发展的虾病和养殖废水处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养殖品种单一、食物链关系简单和饵料利用率低而引起的:一方面,过分看养殖密度和效益养殖模式导致动物体体质下降,过量的饵料和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使养殖水体氮磷含量上升,造成富营养化,进而滋生病原菌,导致虾病泛滥;另一方面,溶解代谢废物、含有固态废物和药物残留等的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附近海水,被污海水再次进入养殖体系,形成循环污染,可对养殖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因而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水质是目前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沙蚕科(Nereididae)动物是常见的浅海底栖多毛类环节动物,沙蚕属于腐食性生物,又是鱼虾的天然优质活饵,将其移植到对虾养成池中,既可以摄食对虾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又能供对虾摄食。一方面减少饵料投喂,降低养虾成本,同时可丰富养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自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可净化养殖水质,减轻养殖废水对周边海域的污染。
本报告基于在广西防城港科技服务期间,对东兴市鸿生实业有限公司和江源水产有限公司两家东兴市龙头企业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育苗场、高密度养殖场、中低密度高位池养殖基地的实地调研,结合东兴市自然、社会条件,通过收集数据和查阅文献,分析评估了将沙蚕科底栖动物移植到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探寻进一步优化东兴市高密度、工厂化海水养殖模式的有效途径,推动东兴市海水养殖向着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2沙蚕科动物应用于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意义
目前,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已趋向高密度集约化发展阶段,但是养殖体系食物链简单,养殖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较弱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对虾的体质和生长,特别是经过池底铺膜处理的高位池这一问题尤为明显。虽然可阻断由底泥分解产生的氮磷化合物和有害气体,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底栖生态系统对水体的净化和过滤作用。同时,在缺少捕食和竞争压力条件下,南美白对虾自身种群也得不到优化,易出现进食量少,饵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抵抗力薄弱等问题,直接制约养殖产量和效益。
以大量旅游资源和海水养殖为核心产业的东兴市,始终坚持经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如果不从现在起重视养殖污水处理问题,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继续扩大,东兴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终将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沙蚕营养价值高,是对虾的优良饵料,沙蚕的担轮幼虫、后担轮幼虫、优足幼虫和7节以下的刚节幼虫,都营浮游生活,是虾苗的优良饵料,7节以上的刚节幼虫和成虫营底栖生活,是成虾的良好饵料。许多研究表明,摄食沙蚕的对虾体色嫩白,体表光亮,身体肥壮,弹跳力强,生长快,一般旬增长l~l.5c m。可见,将沙蚕作为活饵有利于加快养殖群体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免疫力,将沙蚕移植至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可以促进养殖水体水质以及养殖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和稳定性的提高。
3沙蚕科动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实例
沙蚕科动物作为非常典型的沉积食性底栖动物,在海洋污染底质原位修复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早在几年前就倍受关注。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在沙蚕对虾池底质的生物修复方面又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同时,沙蚕作为水产养殖中理想的天然优质饵料,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应用于池塘生态养殖的品种仅见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Izuka)和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Crube)。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 Southern)在对虾养殖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也逐步开始。
3.1双齿围沙蚕对虾池底质修复实验
中国海洋大学邓锦松等曾在山东胶南琅琊地区,中国明对虾养殖区做不同密度的双齿围沙蚕投放实验,结果显示投放沙蚕使围隔内总氮含量增速和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幅度显著降低,双齿围沙综合污染指数评估结果表明在双齿围沙蚕可有效改善池塘底质。
3.2双齿围沙蚕—江蓠处理对虾养殖废水实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更铭将细基江蓠(500 g/m2)和双齿围沙蚕(1000条/m2)在水族箱内放养,结果显示养殖废水经7d处理后,NH4+-N、NO3--N、NO2--N、PO43--P、COD和底质有机物分别下降至处理前的11.20%、23.69%、27.50%、14.6%、3.2%和0.32%,且沙蚕和江蓠平均日生长率分别为2.30 mg/g·d和80 mg/g·d,说明细基江蓠和双齿围沙蚕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能力。
3.3凡纳滨对虾—黄鳍鲷—腺带刺沙蚕—细基江蓠生态养殖模式实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林更铭等在双齿围沙蚕--江蓠模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了更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腺带刺沙蚕对养殖水体影响,并在福建漳州龙海市海澄镇大成农场0.60 hm2的实验塘内构建了生态位互补的凡纳滨对虾、黄鳍鲷、鲻鱼、腺带刺沙蚕和细基江蓠生态养殖模式。结果显示与未套养的对照池相比,NH4+、N、PO43-和COD分别下降了51.57%、31.69%、43.33%和15.65%,饵料系数从1.52下降到1.47,投入产出比从0.57下降到0.50。可见基于腺带刺沙蚕和细基江蓠的生态养殖不但可调控水环境,还可显著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3.4对虾池中移植日本刺沙蚕案例
山东即墨市水产局的人早在1989年就在丰城乡42.80 hm2的虾他纳潮引日本刺沙蚕入池,获得成功,平均单产175kg,高者达185kg。第二年,又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达2000hm2,经7个单位15个虾池461hm2抽样测定,结果表明与去年相比平均每667m2增产34.75kg,增长率达62.95%,饵料费用降低20%~30%。具体移植方法和过程结果如下:
3.4.1移植方法。首先,翻耕池底,疏松底质。上年度收虾后,封闸晒池,翻耕池底面积约1666.67hm2,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沙蚕潜居创造条件。其次,适时纳潮引入沙蚕的卵、幼虫入池。1990年2月25~28日,在丁字湾等4个养虾池用浮游生物网拖样镜检,观察沙蚕的性腺发育,多数体肥饱满,卵粒充满体腔尚未排放,经过综合分析后,确认2月25日日本刺沙蚕已经开始产卵,随即开闸纳潮,3月上旬全市纳潮的虾池2000hm2以上,随后3月中下旬连续纳潮。最后施肥繁殖天然饵料。虾池进水后3~4月,每6.67hm2池施氮肥100~150kg,以繁殖浮游植物。
3.4.2观察记录。2月底至3月下旬沙蚕成虫产卵后死亡,幼虫在担轮幼虫、后担轮幼虫、优足幼虫和7节以下的刚节幼虫阶段,都营浮游生活,4月中旬发育成10~15节刚节幼虫后开始附着于池底,潜居后食硅藻、有机碎屑、对虾残饵和排泄物等。6月中旬体长5~8cm,8月上中旬体长8~12cm。
据观察对虾体长2.5~3cm就能摄食1~1.5cm的幼沙蚕(沙蚕集群起水时),长6cm左右能掠食潜居在沙质池底的体长3~4cm的沙蚕,潜居在软泥质的沙蚕,对虾在体长8cm左右可以掠食硬泥中的沙蚕;对虾体长10cm以上方能掠食。摄食沙蚕的对虾,体色嫩白、体表光亮、身体肥壮、弹跳力强、生长快,一般九月上旬增长l~1.5cm,进入9月中、下旬,如果池内沙蚕数量充足,对虾生长速度特别快,一般日增重4%~5%。
3.4.3移植结果。1产量增加。1990年总产为62.3万kg,比去年净增24.06万kg,平均89.85kg/667㎡,平均每667㎡增34.75kg。2节省饵料。根据观察记录,对虾体长3~4cm,省饵料不明显。当体长3cm以后特别是体长10cm以后,对虾基本不吃或少吃配合饵料,每667㎡可节省标准饵料1190kg。3净化环境,减少虾病。由于沙蚕的存在,投饵量在8月高温季节明显减少,池底及水中的动植物尸体、粪便等全部被沙蚕吃光。经多处检查,池底干净,水质一致偏瘦,相对地减少了病原体传播,为对虾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虾摄食活沙蚕后,虾体康健,染病几率减少,与未投放沙蚕的养殖池相比,并没有发现由虾病和浮头造成的危害。
4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移植沙蚕的可行性模式
4.1移植沙蚕品种选择
目前应用于对虾海水养殖中的沙蚕主要有日本刺沙蚕和双齿围沙蚕,日本刺沙蚕属于北方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海域,产卵盛期3月初至4月上旬,水温为3~5.8℃,而我国南方地区对虾放养一般在4月份中旬以后,其时水温已达16℃以上,双齿围沙蚕虽然在东兴地区有人工养殖的先例,但其最适生长温度在24~26℃间,水温28℃以上虽发育快但是存活率严重下降;适宜盐度为10~45,盐度在17.9以下孵化率明显下降,盐度在5及以下属于不耐高温和低盐的物种。东兴市具有亚热带浅海的海洋水文特征,年平均水温25℃,最低温一般不低于16℃,因此,这两种沙蚕不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咸淡水域与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
腺带刺沙蚕隶属于沙蚕科(Nereidae)刺沙蚕属(Neanthes),广泛分布于印度沿岸、泰国湾、越南南部和我国南方沿海及河口区域,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春、秋两季生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对其进行人工繁殖的研究,目前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也已经逐步开展。此外,该种沙蚕具较强的耐污性,非常适合于我国南方池塘生态养殖,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林更铭等的研究表明该品种的应用已在厦门地区对虾海水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东兴市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沙蚕科主要经济种的生长规律,本报告建议东兴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应选用移植腺带刺沙蚕作为混养品种。
4.2沙蚕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
根据前文中的众多实验数据证明腺带刺沙蚕对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具有三方面的应用价值:1成体个体较大,营养价值较高,幼体和成虫都能够作为南美白对虾的天然饵料;2营底栖穴居生活,可取食南美白对虾残饵、粪便、虾池底质中的有机物颗粒,提高饵料利用率,净化养殖水体水质;3有较强的耐污染性,可与细基江蓠等藻类共同应用于处理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养殖废水,进而改善养殖生态系统整体环境质量。
由于东兴市大部分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池池底都经过了包膜处理,不具备沙蚕移植的可操作性,因而本报告建议选取未包膜的土塘作为腺带刺沙蚕移植的试验池,投放沙蚕卵和幼体和虾苗混养。幼虫的生长、发育恰好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对虾提供着适宜的优良饵料,同时随着幼虫的生长、附着和潜居的不断深入,对残饵和池底有机物颗粒的利用率也逐渐增加,要一直保持养殖水体在瘦水状态,这样就不易引发病害。随着沙蚕的生长,到养殖后期不需要再投喂饵料,这样既有助于节省饵料,减少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控制沙蚕密度,防止沙蚕生长过快和对虾争食。当沙蚕密度达到饱和时,可采用挖泥的方式,采集一部分含有沙蚕的底泥和细基江蓠一起放入过滤池中,用以净化过滤工厂化育苗所产生的养殖废水,使养殖废水实现循环利用。
4.3沙蚕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要注意的问题
南美白对虾和腺带刺沙蚕虽然是两种生态位不同,在食物链上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关系的物种,但是由于混养的过程涉及两者几乎全部生长发育阶段,因而只有把握好两者投放的时间、密度和饵料的投喂量才能保证南美白对虾这一目标养殖种群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4.3.1投放时间问题。腺带刺沙蚕的的繁殖高峰在4月初,成虫产卵后即死亡,而南美白对虾的放苗时间一般也在4月上旬,所以如果没能确定沙蚕成虫是否产卵死亡就投放虾苗,将导致成虫捕食虾苗的情况发生,所以一定要注意投放时间的把握。
4.3.2投放密度问题。沙蚕投放密度不易过高,过高会出现和对虾争食饵料现象,这样就会抑制对虾生长,但沙蚕密度过低,其底质修复作用又难以发挥,所以要注意调节好混养比例。
4.3.3饵料投喂量问题。沙蚕喜欢生活在肥沃的水域环境中,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快、个体大,幼虫潜居后,体长3~4c m与对虾强烈争饵,对虾在沙蚕面前是弱者,因此除继续追施化肥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投些人畜粪便和低值农产品,如麦皮、瓜千面、玉米面以及饵料的下角料等以满足沙蚕对食物的需要。特别是进人8月份,虾体达到8cm以上,每旬测虾时,要定点测定沙蚕的密度大小及数量变动,结合对虾的摄食情况和生长速度及时调整投饵数量,特别是在9月中下旬尤为重要。
5东兴市沙蚕科动物应用于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发展前景
保护海洋环境、减少疾病的传播走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东兴市乃至整个海水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这一理念被普遍地接受,关于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循环利用养殖废水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尚未完善,许多理化、生化方法不但自身存在问题,而且往往成本高且缺少附加收益,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广泛运用。选取不同生态位的生物进行混养,构建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来阻止病害蔓延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方法正是其中之一。腺带刺沙蚕—南美白对虾混养就是生态学方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的一种具体应用,然而,由于目前沙蚕与对虾混养模式在国内外均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关于投放比例和时空把握还缺少系统完善的研究,东兴市也缺少相关方面的实践经验,把这一模式真正转化为现实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试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长发,綦志仁,何洁,等.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北—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17(3):220–226.
[2]曾忠汉,杨淼林,王子贤.腺带刺沙蚕的早期发育[J].热带海洋,1995,14(2):83-89.
[3]林更铭,项鹏,杨清良.基于腺带刺沙蚕和细基江蓠调控水环境的池塘养殖模式研究[J].海洋科学,2011,35(8):1-7.
[4]陈百尧,龚琪本,伏光辉,等.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 Grube)生态修复型(Ecological remediation)养殖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6):24-27.
[5]林更铭,李炳乾,项鹏,等.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的初步探讨[J].海洋科学,2009,33(5):47-50.
[6]蒋霞敏,林少珍,王春琳,等.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6,30(2):16-20.
[7]马建新,刘爱英,王世信.日本刺沙蚕的生态习性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1998(3):7-8.
[8]周一兵.沙蚕移植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生态效益[J].生态学通报,1999,34(11):12-14.
【202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推荐阅读:
南美白对虾病07-26
对虾健康养殖10-30
对虾养殖收购合同05-30
对虾养殖收购标准合同09-25
拉美与南美的区别05-24
斑节对虾07-21
梭鱼与中国对虾混养技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