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健康养殖技术

2024-09-27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共7篇)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 篇1

蛋鸡饲养过程中面临多种应激,每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给生产带来损失。通过规范蛋鸡饲养管理,建立蛋鸡的健康养殖模式,可以有效规避养殖风险。本文主要从日常饲养管理、应激管理、免疫操作三方面介绍,对海兰褐蛋鸡饲养过程中总结经验及注意事项,仅供蛋鸡养殖户参考。

1 日常操作要点包括饮水,喂料和消毒

1.1 饮水操作要点

饮水不仅要水线清洁,最好是每月有1~2周用饮水消毒,一周内先用2~3天甲酸、乙酸对水线除垢和杂质,第一次最好不要让鸡只喝;然后用4~5天乳酸、丁酸为鸡只肠道增值有益菌,杀灭有害菌,保护肠道黏膜,降低肠道PH值,从而维护肠道菌群平衡,达到鸡只用上干净纯洁水,提高鸡只抵抗力。

1.2 饲料操作要点

蛋鸡一天有两个采食高峰,即开灯后和关灯前2~3小时,这两个时间段要保证不断料,让鸡吃饱吃好。为此每天最少要饲喂2~4次,每次要少添饲料保证鸡只吃完,并要有空槽时间,不仅让鸡只吃饱还要吃好,保证鸡只体重均匀。促使鸡群生长发育良好,为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做准备。

1.3 消毒操作要点

加强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定期对饮水器具消毒,对于有条件的饲养者要做到每周带鸡消毒两次。注意对场区进行环境消毒工作,并消除鸡舍周围及场内的杂草,搞好环境卫生。

2 应激管理要点包括光照、温湿度、换料和断喙

2.1 光照管理要点

雏鸡光照时间,第一天23小时,以后逐日递减0.5小时,直到12~13小时为止并维持,在此期间,光照时间长短要随体重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不建议雏鸡第一天连续24小时给光照,更不能连续几天24小时光照,这样操作雏鸡易疲劳,休息不好,鸡只免疫力下降。光照强度,8~10平米用一个灯泡,第一周可以用100瓦,第二周开始用40瓦,从第三周光照强度以鸡看到采食为主要依据即可,否则鸡只会有啄羽、啄肛等现象发生。

2.2 温湿度管理要点

产蛋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蛋品质量,鸡舍内温度最佳保持在15℃~25℃之间。15℃以下,温度每降低1℃产蛋率将下降1.5%;26℃以上蛋壳变薄,30℃以上破蛋率明显增多。温度突然升降和鸡舍气流速度过急,也会对鸡体温度变换,导致鸡只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下降,因此24小时内鸡舍温差不可超过7°C,最佳保持在4°C以内。鸡舍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5%,小鸡或南方鸡舍可60%~70%。同时要注意鸡舍通风换气,舍内二氧化碳含量不能高于0.3%,氨气浓度不高于50PPM(百万分之一)。

2.3 换料管理要点

蛋鸡在产蛋率5%时,即可饲喂产蛋高峰料了,若鸡体重不达标,最迟在鸡群产蛋率到30%时也要更换产蛋高峰料,换料时间应在7~10天。当鸡群产蛋率达80%以上时,要避开上午8:00~10:00点鸡群产蛋集中时间段喂料或免疫疫苗,特别在炎热夏季,每天温度最高13:00~15:00时间段禁止喂料或免疫疫苗,尽可能地减少对鸡群造成应激的一切因素。

2.4 断喙管理要点

一般情况,断喙在7~10日龄较好,鸡只小,应激小,便于操作,还可以防止早期啄癖发生。在断喙前2~3天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电解多维,来减少断喙应激。不提倡在雏鸡1日龄时断喙,传统断喙应激大,喙短小,不易操作等缺点;即便是红外线扫描断喙,开食时有的雏鸡喙疼而不想吃料或延后吃料,甚至个别雏鸡上下喙粘连张不开。还有雏鸡喙几天不会脱离,鸡只刚刚适应又脱落喙造成二次应激。如果在断喙日龄鸡只发病或接种疫苗等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迟断喙日龄。

3 免疫操作要点包括常规免疫、免疫效果监测和免疫注意事项

3.1 常规免疫操作要点

为保证蛋鸡群有均匀抗体水平,要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合理搭配使用免疫。活疫苗免疫重点注意免疫途径,如:气雾、饮水和点眼滴鼻轮换,最好在8~12周轮换一次;灭活油苗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充分摇晃油苗,保证每只鸡获得的抗原量一致,才能保证鸡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灭活油苗注射部位胸部不用谈了,若是腿部应靠上部,在膝关节上方,大腿外侧。一般可用左手拉一只鸡腿,拔开外侧羽毛,右手持注射器,注射时针头方向应与腿骨大致平行呈30~35度角,进针深度为1~1.5厘米。注射灭活苗时候,油苗要预温到30°C~40°C最佳,还要注意针头更换,以防止免疫接种引起疾病传播或造成接种部位的局部感染。免疫后,连续注射器等器具清理干净后进行消毒,疫苗瓶等废弃物做无害化处理。

3.2 免疫效果监测操作要点

腿部肌肉注射,抗体产生慢,在免疫21天进行一次抗体检测,保证鸡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即实现抗体值在保护范围之内,抗体均匀度在85%以上,离散度在4之内,为鸡群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3.3 免疫注意事项

免疫不认真常出现跑、漏现象,动作粗暴,产蛋期间免疫还出现大量腹膜炎鸡。

油苗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多次免疫,同一部位免疫间隔不少于一周,可以选择左右腿交替注射,或左右胸部注射。

腿部免疫对鸡群应激大,腿部又是鸡只重要的支撑部位,不建议在产蛋高峰期进行腿部注射免疫。

疫苗注射速度要适当,切不可因速度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疫苗腿部注射,每人每小时注射300只鸡为适宜。

执行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毒株对型的疫苗,注射准确的免疫剂量,严格遵守免疫操作要点,使鸡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为鸡群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蛋鸡林下健康养殖要点 篇2

1 林地选择

散养林地应选择僻静、空气洁净, 地势相对较高, 背风、向阳、平坦, 水源充足的地方;远离主干道、村镇 (住宅区) 、工厂、学校和其他畜禽饲养场, 特别是畜禽屠宰场、肉类和畜产品加工厂。森林密度在80%以下为宜, 以60%最佳;林地的树种以落叶阔叶林为宜, 夏季可遮阴, 冬季落叶后又能保证足够的阳光。

2 场舍建设

2.1 育雏舍建设

一般使用砖木结构建造的平房作为育雏舍, 也可以利用空房进行改造。用火炉和白炽灯混合保温, 地面辅以刨花、谷壳、稻草等作为垫料。育雏舍应设置换气的窗口, 既能保温、提供新鲜空气, 又能排出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

2.2 鸡舍建设

搭建鸡舍主要是为了给鸡群提供一个栖息、避风的场所。选择林地较高处且背风向阳的平地, 用钢管、木条、塑料布等搭建简易鸡舍, 尽量坐北朝南。鸡舍大小依据养鸡量而定, 一般每平方米5~10只。舍内建设网床或发酵床, 保温透气;用木条或竹条搭建栖架, 便于鸡群夜晚休息, 同时防水、防潮;设置补饲槽或桶, 摆放产蛋箱, 安装灯泡满足照明。

2.3 散养场建设

散养场应与鸡舍直接相连, 四周选择尼龙网、塑料网或钢丝网搭建围栏, 网眼大小既要能防止鸡钻出, 又能防止其他动物入侵。散养场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绿色植物让鸡群自由采食。采用轮牧散养能有效防止草地退化, 并提高散养蛋鸡的生产性能。

在散养过程中, 可根据散养场的植物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散养密度, 散养密度过大会对林地造成损害。林地散养的适宜密度与林地自然粪便降解能力、鸡群平均粪便产生量、套种状态、季节、温度等因素都有关。欧盟要求放牧鸡饲养量一般为每公顷1 000只以下。棉田和果园中散养鸡的适宜饲养量为:50~80日龄, 每公顷600~1 200只;80日龄以上, 每公顷450~600只。

3 饲养管理

3.1 育雏期

温度是雏鸡饲养中最重要的因素, 育雏期要重点加强温度控制, 准备保温设备, 温度较低应及时保温。保证舍内光照充分, 但要避免阳光直射。加强舍内通风,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及时供水, 并保证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 做到当天饲料当天吃完, 并保证雏鸡育雏期适宜的体重。

3.2 育成期

鸡群从育雏舍转到散养场散养要逐步过渡。在夜间气温适宜的时候转群, 以减少对鸡的惊扰。转群后要注意观察鸡群是否有扎堆现象, 如果有, 要及时增加栖架和驱散扎堆鸡群, 避免出现压死现象。采用林间轮牧散养, 让鸡群自由采食虫类和青草。为尽早使鸡群养成在林间觅食的习惯, 可以进行引导训练。散养场内适当补饲少许玉米、稻谷、米糠、黄豆等非工业生产的粮食饲料, 给予充足的清洁饮水, 傍晚, 赶鸡群进舍过夜。在阴雨天气鸡群不能外出觅食时, 要及时补充粮食饲料, 保持鸡群适宜的体重, 同时控制好光照时间, 适时补光。

3.3 产蛋期

开产前, 提前准备好产蛋箱, 并铺上垫料。早晚补光时进行补饲, 调整鸡群营养水平, 保证最佳的产蛋性能。保证林地中青绿饲草充足, 以满足鸡群的正常觅食需求。饲养人员每天应检查散养场内的窝外蛋, 在鸡群长期产窝外蛋的地点做好防雨设施。

4 注意事项

4.1 观察鸡群状况

每天注意观察鸡群的精神行为状况和粪便状况, 记录鸡群的采食量和饮水量, 夜间倾听鸡群内有无异常呼吸声。根据鸡群状况、日龄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适当采取措施调整鸡舍的温度、通风量。

4.2 定期消毒

进雏前必须对育雏舍、鸡舍、散养场、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在转群或鸡群批次更换时也要进行彻底消毒。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和消毒间。饲养过程中, 育雏舍、鸡舍、散养场每周进行一次消毒;饲料盆、饮水槽等用具每天用消毒液洗涤,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定期更换垫草, 垫草使用前在阳光下曝晒1~2日。选用消毒剂时, 要多种轮换、交叉使用。

4.3 防疫、防害、驱虫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 篇3

1 蛋鸡健康养殖的重要性

蛋鸡饲养管理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为产蛋鸡提供一个有利于健康生长和产蛋的环境, 充分发挥其遗传潜能, 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商品蛋。但是, 目前农村养殖户蛋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对蛋鸡养殖的影响和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呈复杂化, 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部分养鸡场为追求利润超量或违禁使用兽药等, 导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蛋鸡健康养殖直接关系禽蛋、禽肉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其特征是“安全、优质、高效与无公害”。推行蛋鸡健康养殖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蛋鸡养殖生产过程中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至关重要。

2 蛋鸡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

蛋鸡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是环境控制。蛋鸡养殖场环境控制包括外部环境控制和饲养环境控制两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控制

外部环境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1 场址选择和建设。

在场址选择上, 地形应开阔整齐, 地势高燥向阳, 通风良好, 地面平坦;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交通便利, 距交通主干线应在500 m以上。在卫生防疫上, 应遵守社会公共卫生准则, 场址应远离居民区, 有足够的卫生防疫间隔, 不能建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下风向和污水流经处及附近, 其污物、污水不得成为周围社会环境的污染源。在场区规划布局上, 生活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严格分开, 生活区、管理区须在全场的上风处和地势最高地段, 生产区应在防疫卫生的最安全地段。

2.1.2 搞好环境消毒, 定期用2%的火碱溶液喷洒, 场门口设消毒池。

2.1.3 保持鸡舍及周围环境的安静, 以严防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2.1.4 在鸡舍周围种植树木和草坪等, 以有效改善鸡舍外的小气候。

2.2 饲养环境的控制

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湿度、通风换气和卫生环境控制。

2.2.1 温度控制。

在24℃以上环境温度条件下, 其产蛋就开始降低。所以产蛋鸡的生产适宜温度范围应保持在13~25℃, 最佳温度范围应保持在18~23℃。

2.2.2 光照。

在生产实践中, 应从20周龄开始, 每周延长光照0.5~1 h, 使产蛋期的光照时间逐渐增加至14~16h, 然后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直到产蛋结束。

2.2.3 湿度。

产蛋鸡环境的适宜湿度应为60%~65%。高温时, 如果湿度较大, 会造成热应激。低温高湿环境, 会降低生产性能。

2.2.4 通风换气。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 应保持舍内通风换气良好, 抑制有害气体产生, 以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冬季, 既要防寒保温, 更要注意通风换气。

2.2.5 卫生环境控制。

要定期消毒和清理粪便、污物, 经常保持鸡舍及其场地周围环境清洁, 预防病原微生物侵入和疫病传播。消除噪声, 创造安静良好的环境。

3 蛋鸡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育雏期、育成期和生产期的管理技术, 以及卫生防疫措施。

3.1 育雏期

0—6周龄为育雏期。管理技术要点为温度、密度、通风、断喙和防疫。应开饮后再开食, 饲料要全价, 自由采食。

3.2 育成期

7—18周龄为育成期。管理技术要点为喂料量、密度、光照时间、防疫和转群时间。首先要控制体重的增长;其次随时调整鸡群, 提高鸡群均匀度;再之科学光照, 控制性成熟, 适时开产。

3.3 生产期

18周龄末转入产蛋期。管理技术要点为光照时间和照度、饮水量、喂料量和防疫。主要是加强和保证饲料营养供给及营养平衡, 确保适时开产并达到应有的高峰产蛋率,

3.3.1 保证日粮蛋白水平。

当鸡群产蛋率达5%时, 应及时供给高质量的全价日粮, 以保证其生产和生长需要。饲养到25周龄产蛋率达到60%时, 根据生长情况、体重变化及产蛋上升率随时调整饲料配方。产蛋率大于80%以上时进入产蛋高峰期。这一时期日粮中蛋白质、钙等营养含量应随鸡群产蛋率的增长而增加, 每日每只喂日粮105 g, 保证日给蛋白质18.9 g以上。其遵循的规律是产蛋率每提高10%, 大约日粮蛋白水平应提高1%。

3.3.2 控制能量。

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及采食之间要科学平衡。当产蛋率为90%时, 1 kg饲料代谢能应在11286~11 495 KJ, 这样增加饲料蛋白质就能促进产蛋高峰期的稳定性。

3.3.3 合理适时补钙。

一般产蛋鸡日摄钙为3~4 g。根据产蛋鸡生理生化规律及饲养蛋鸡的实践, 每天12-18时给产蛋鸡补钙效果最好。产蛋鸡日粮钙的含量一般以3%为最佳。在产蛋高峰期即产蛋率85%以上时, 日粮中钙含量可增加到3.5%~4.0%。

3.3.4 产蛋中后期控制日粮供给。

产蛋高峰过后, 当产蛋率在70%~80%这一时期, 日粮中蛋白质、钙等营养含量应随鸡群产蛋率而变化, 每日每只喂日粮104 g, 保证日给蛋白质17.2 g。当产蛋率小于70%这一时期, 日粮中蛋白质、钙等营养含量应随鸡群产蛋率的增减而变化, 每日每只喂日粮99 g, 保证日给蛋白质14.9 g。

3.4 卫生防疫措施

3.4.1 要正确认识防疫与免疫的联系和区别, 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作为预防传染病唯一正确方法。应谢绝人员参观, 工作人员进出应消毒。要高度重视鸡蛋筐等用具的消毒。严禁车辆进入生产区。

3.4.2 舍外环境每月至少要进行两次消毒。

3.4.3 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开展抗体监测。如免疫效果不理想, 应采取补救措施。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 篇4

笔者通过分析调研地的不同规模蛋鸡养殖农户在养殖活动中的行为,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评估其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系统影响,并分析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染的内在原因,以期寻找可行的解决途径。

1 研究方法

采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提出的生态健康方法,利用概念性生态健康模式结合实地调查法对养殖户蛋鸡养殖问题进行研究。

按照概念性生态健康方法对养殖户蛋鸡养殖问题进行研究,假设调研地目前蛋鸡养殖养殖户存在的问题即是研究的切入点,接着从养殖户的角度对现状进行描述,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而把人类的健康与环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考察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通过学习和行动来对生态健康系统加以反馈,完成一个循环。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及关键知情人访谈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问卷对养殖户基本情况、经济生产情况、环境管理情况和动物及人类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并以关键知情人访谈和调查者自身观察对信息进行辅助和补充。

2 数据来源及分析

所用数据为2011年数据,来自笔者2012年对黑龙江省肇东市4个乡镇26个村屯的养殖户所做的抽样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计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8%。为更好地分析养殖户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生态健康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样本养殖户按蛋鸡养殖规模进行分类,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肇东市实地调研资料整理。

笔者将养殖数量在2 000只以下的养殖户定义为小规模养殖户,养殖数量在2 000~5 000只的养殖户定义为中规模养殖户,养殖数量在5 000以上的养殖户定义为大规模养殖户。

3 不同规模蛋鸡养殖户生态健康问题分析

3.1 经济生产分析

蛋鸡养殖成本包括鸡雏、饲料、疫苗、兽药和其他花费。一般来说,以1 000只为例,养殖成本在6万元左右,房舍与鸡笼设备等前期投入的固定资产在3万元左右,进鸡雏后的饲养成本也需要3万元。

在调查中,小规模养殖户平均每只鸡的利润为18.87元,中规模养殖户为19.21元,大规模养殖户为13.45元。总体而言,每只蛋鸡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创造的利润在中等规模时最高,在大规模时最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户在计算收入时把前期扩大规模时投入的成本分摊到了当年的生产成本中,而且大规模养殖户往往需要额外雇佣劳动力,饲养成本增加,使得规模效益暂时没有突显出来。比较而言,中规模养殖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两三年就可以回收资金,开始盈利,中等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益更加明显,利润更高。

在产品销售方式的选择上,中、大规模养殖户都以中介上门收购方式为主,小规模养殖户则更倾向于自己卖到市场,在产品销售时间和买家的选择上更灵活。

3.2 环境影响分析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畜禽粪便及各种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污染物或直接造成环境污染,或以昆虫为媒介损害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

为了研究养殖户饲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笔者对样本养殖户的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主要包括鸡舍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管理三个方面。

3.2.1鸡舍选址

养殖户通常选择在自家宅院建造鸡舍, 只有不到50户养殖户选择了在养殖区、村外、自家责任田或村里提供的场地进行养殖。调查样本中共有90户养殖户做到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 其中有37.9%的小规模养殖户能够做到这一点, 而这一指标在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户中的比例分别是49.1%和56.5%。在鸡舍的选址布局上, 79.5%的养殖户做到了养殖区位于生活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上, 其中, 大规模养殖户做的最好, 有87%的农户达标, 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均有78%的农户达标。由此可见, 家庭养殖专业户普遍仍沿用传统的鸡舍选址方式, 大规模养殖户的选址相对更科学合理。

3.2.2 基础设施建设

养殖户的鸡舍都是砖房,在自家宅院养殖的农户鸡舍建筑面积从40 m2到800 m2不等,平均建筑面积为204 m2,平均每平方米饲养蛋鸡15只。在设施水平上,基本以开放式水槽为主,并配以专门的排风设备,能够实现自动饮水,自动排风。被调查养殖户能够做到定期给鸡舍消毒和定期处理鸡粪,但是普遍缺少消毒设施,如大门和鸡舍门前无消毒池,加大了疫病传播的风险。不同规模的饲养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

3.2.3 污染管理

养殖户畜禽养殖外排的污染物类型主要有畜禽粪便、养殖场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其中畜禽粪便的污染危害最大。家庭养殖户主要采取人工清粪的方式。在被调研的养殖户中,39户有粪便收集设施,156户没有任何粪便收集设施,清理后的粪便直接堆放在田地里或路边。其中39户有粪便收集设施的养殖户平均养殖数量为2 808.67只,最大养殖数量为15 000只,最小养殖数量为800只。其中养殖规模在5 000只以上的养殖户有6户,养殖规模在2 000~5 000只的养殖户有25户,养殖规模在2 000只以下的养殖户有8户。

养殖户对鸡粪的处理措施以堆肥、还田和销售为主。采用最多的处理办法是堆肥,其次是销售和还田,还有部分养殖户用粪便制沼气、生产再生饲料等,只有1户养殖户把粪便直接丢弃。由此可见,调研地的蛋鸡养殖户对粪便的处理利用率较高。这与当地养殖户种植玉米且耕地面积较多有关,养殖户能够把粪便当作肥料施用到农地中,农牧结合的很紧密。但是对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户来说,农田消纳粪便的能力有限,剩余粪便仍要销售掉,在销售之前,粪便就堆在路边或田里,产生的臭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经过雨水冲刷,还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氮磷污染严重,另外还存在着传播禽畜疾病或者人畜共患病的危险。

3.3 动物及人类健康分析

养殖户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健康,长期从事养殖业,会使养殖户易得呼吸道类疾病、皮肤病以及人禽共患病等。尽管暂时没有医学专家的检测证明养殖业与养殖户已患的某些疾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但是养殖业环境无疑存在着不利于养殖户身体健康的隐患,必须加以管理和规范。

3.3.1 鸡病发生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肇东市2009—2011年细菌性疾病为最常发疾病,其他常发疾病种类有媒介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新陈代谢性疾病,且逐渐呈现出多种类型疾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趋势,与之前鸡病发生特点有所不同。

鸡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养殖户免疫程序制定的混乱和药品使用不当等有关。

调查中, 养殖户普遍反映, 蛋鸡养殖越来越难, 鸡发病频率增加, 导致养殖成本增加, 收益减少。养殖户只看到了鸡病的频繁发生是造成蛋鸡饲养成本高的原因, 却忽视了生态环境变化对养殖造成的影响。因养殖户的蛋鸡养殖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进而导致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再增大用药量的反复循环, 其结果是蛋品中的药物残留加大, 养殖成本增加, 效益下降, 并且大量用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给鸡群健康、蛋品安全甚至人类健康都带来了危害。

3.3.2养殖户健康状况

整体上看, 养殖户的预防和保健意识较淡薄。有42.6%的养殖户会主动去医院体检, 且以1年体检1次为主。在生产过程中, 养殖户对自身的防护措施也很不全。有的养殖户因嫌麻烦, 出入鸡舍既不戴防护口罩, 也不换衣服和鞋子, 在处理死鸡时对自身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在经济生产上,中等规模养殖户更具优势,能获得更多利润;小规模养殖户在产品的销售上选择更加灵活;大规模养殖户由于固定资产投入过多,规模效益暂时没有突显。在环境管理上,大规模养殖户做的较好,鸡舍选址遵循了国家相关规定,而且设有专门的粪便收集设施,防疫规范,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各规模的大部分蛋鸡养殖户在养殖污染物的处理上都还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健康意识方面,中小规模养殖户主要考虑的仍是生计问题,不会考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给蛋鸡防疫和喂药常凭经验判断,生态健康意识薄弱;大规模养殖户大部分具有生态健康意识,会在养殖环境和饲养方式上多加注意,但是建造环保设施和科学饲养成本过高,养殖户往往承担不起。

4.2 政策建议

4.2.1 发展循环畜牧业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已不可避免。为了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发展循环畜牧业是一种有效途径。在畜禽生产的输入端,通过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降低畜禽粪便中氮污染。通过“种养结合”,提高畜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

4.2.2 对农村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

在我国农村公共资源的所有权在政治上有刚性约束。但是可以通过承包、转让、出租等形式,实现使用权等其他权利的流转,从而明确资源权属人。有了产权激励去维护资源,并规避来自他人的损害,自然就可以避免污染问题。

4.2.3 采取各种环境激励手段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 篇5

关键词:蛋鸡,健康养殖,微环境控制,标准化鸡舍,生产工艺,实时监控

家禽只有在适宜的养殖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增强抵抗力, 减少疾病发生, 从而提高生产效益[1]。禽舍微环境对家禽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发挥有潜在影响[2]。耿爱莲等[3]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多数集约化肉种鸡养殖场舍内微环境不稳定、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粉尘较大。并且群体规模大、饲养密度高, 鸡只缺乏运动和交流;缺乏现代化设施, 环境控制能力差, 存在疾病隐患。S.M.Dawkins等[4]也认为养殖环境条件对鸡福利的影响要大于饲养密度。为了提高商品蛋鸡的综合生产能力, 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蛋鸡饲养管理水平的差距, 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促进蛋鸡产业升级, 课题组开展了“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生产体系的建立研究”项目, 制订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编制了地方标准———蛋鸡自动化密闭式养殖技术规程 (DB 3212/T) , 并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推广应用。

1 全封闭标准化鸡舍的建造

该项目建成育雏育成舍2栋、产蛋舍4栋、饲料车间1栋、蛋库1栋、有机肥加工车间1栋, 以及生活办公用房、水电通信等设施。养殖场按照无公害、规模化的标准和要求设计, 整个场区分为4个功能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地理环境条件, 按地势从高到低依次建设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 区域之间严格进行物理隔离, 不同区域之间建有独立的门卫室、消毒淋浴室、消毒池。场区内的道路按照要求设立了净道和污道, 净道用于饲料、产品的运送及生产联系, 污道用于鸡粪及病死鸡等污物运送。

建造标准化鸡舍要求功能完备、利于防疫、结构坚固、节约能源, 便于舍内各项环境指标 (料、水、光、温、风、空间和卫生) 控制。每栋标准化鸡舍长约110 m, 宽15 m, 高3.5 m, 建筑面积约1 650 m2, 鸡舍之间地面绿化间距15 m。鸡舍采用砖混基础, 地面以上采用活动板房式建造, 保温隔热性能好。室内地面原土整平夯实, 采用两层油毡隔离, 上做5 cm厚素砼, 防水防潮。鸡舍墙体上方通风口安装镀锌铁丝网, 便于灭鼠防鸟。为了方便消毒, 鸡舍四周铺设3 m宽的硬质道路。

2 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的选型

采用育雏育成、产蛋两阶段饲养, 实施全进全出制度。选用全封闭式鸡舍层叠式笼养模式, 饲养全程均采用9CLX系列4层层叠式行车喂料系统, 同时配备风机加湿帘的纵向通风降温系统、输送带式自动集蛋和分级装置, 输送带式清理粪便, 鸡粪脱水干燥成粒状, 有效减少污染。

2.1 自动化输料喂料系统

输料和喂料过程完全自动化, 全场饲料输送系统按时把新鲜饲料输送到每栋鸡舍外的饲料储存塔, 随后, 横向输料装置按预先设定的时间把储存塔中的饲料输送到舍内每列笼架前的喂料行车料斗中, 当最后的料斗装满饲料后, 横向输料装置自动停止运行。喂料行车按预先设定的时间统一向后运行, 行车每层的料斗与鸡笼每层的料槽对应, 运行过程中饲料被均匀地分散在料槽中, 确保每只鸡都可以自由地采食新鲜饲料, 当行车运行到笼架末端时自动停下。在规定时间内, 鸡群采食结束后, 行车按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反向运行, 再次均匀散落饲料到料槽中, 最后自动停止在头架位置, 完成了一次喂料程序, 每天进行3~4个喂料程序。

2.2 自动化饮水系统

多层层叠式蛋鸡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的供水水线设置在每层鸡笼顶部的中间, 每个笼里设置2个乳头, 供左、右鸡笼的鸡只喝水, 乳头下方设置一条V型接水槽, 把鸡只喝水时溅出的水花收集起来然后自然蒸发, 避免水花掉到鸡粪里, 使鸡粪更加干燥。在水线的前端设置有过滤器、智能水表、加药器和减压调节器。通过智能水表的数字信息可以了解鸡群每天的饮水情况, 也可以判断鸡群的健康状态。

2.3 自动化清粪系统

每层鸡笼下方都装有一条自动纵向清粪带, 鸡粪零散地掉落在自动清粪带上, 在纵向流动空气的作用下, 鸡粪及时得到了分层风干和清理, 有效地降低了舍内的氨气浓度, 确保舍内空气清新, 为鸡群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为生产高品质蛋品打下坚实基础。

2.4 自动化集蛋系统

鸡蛋滚到鸡笼滚蛋槽的集蛋带上, 由输蛋带输送到集蛋机平台上, 再进行人工装箱。

2.5 自动化通风降温系统

按蛋鸡每千克体重最大通风量6 m3/h计算整栋鸡舍风机数量。根据鸡舍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风机开关数量。设定鸡舍所需温度为18℃, 舍温每增加1~2℃自动开启一组风机, 当舍温低于18℃时开启变频风机, 并根据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变频风机转速。按1.5 m/s风速计算厚15 cm的湿帘最小面积, 设定开启湿帘时的温度为28℃。

3 实时监控体系的建立

按照蛋鸡生产各关键环节的监测指标与标准, 建立规模化蛋鸡养殖场养殖环境的精准化、数字化实时监控体系。根据鸡舍内温度、负压、湿度等探头的数据实时控制风机的转速, 保持鸡舍内的温度与通风, 在911控制中心显示屏设置不同时段蛋鸡生长所需温度。夏季高温季节自动控制湿帘水泵开关,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当养殖环境监测值超过系统设定阈值时由服务器自动向管理人员或养殖人员报警。舍内放置360°无死角摄像头, 通过视频监控观察鸡的采食、饮水、产蛋及生长状态。每天打扫舍内卫生, 检查病死鸡并及时处理, 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 舍内微环境的管理

4.1 光照管理

合理的光照能有效促进蛋鸡的生长发育, 刺激排卵, 从而提高产蛋量。实际生产中, 除追求合理有效光照外, 还应注意节能降耗, 5 W节能灯的光照强度完全可以满足鸡只生长需要。过道内可上下交替安装2排灯泡, 距离地面分别为1.6和2.4 m, 2个灯泡之间的距离约3 m。灯泡要保持清洁, 经常擦拭, 最好安装聚光灯罩, 以保证鸡群都能得到均匀的光照。

4.2 饲喂管理

根据不同日龄及营养配方标准确定饲喂量, 一般每天饲喂3~4次。产蛋高峰期间, 每天8:00喂料28~30 g, 10:30喂料40 g, 16:30喂料50 g。为增进食欲, 喂料时可由行车式喂料机间隔1 h完成一次喂料工作。夏季可适当增加第一次的喂料量, 同时适当将第一次的喂料时间提前, 以提高鸡群全天的采食量。天气炎热时, 晚上适当补充弱光, 增加采食量, 弥补因天气炎热而造成的日采食量不足的影响。

4.3 饮水管理

水对鸡只体温调节、养分摄取和废物排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只蛋鸡每天饮水量为220~380 m L。饮水不足采食量会明显降低, 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降低产蛋率。生产中多数使用的是水线饮水系统, 密闭性较好, 能保证饮水的清洁卫生。实践表明, 水塔和管道至少半年清洗一次, 每15 d对水线进行一次消毒冲洗, 根据微生物监测结果评判消毒是否合格, 长期使用的水线需彻底除垢, 以保证饮水卫生指标符合要求。

4.4 温度管理

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24℃,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蛋率。春秋季节可以采取低风换气方法, 即打开鸡舍所有的进风口, 开启1~2台风机, 在不过分增加风速的情况下, 利用微风排出舍内有害气体, 鸡舍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夏季天气炎热时, 尽可能将舍温控制在28℃以下, 当舍温低于32℃时, 可以适当降低进风口面积, 加大排风量, 增加舍内风速, 降低鸡只体感温度, 增强舒适度, 当舍温高于32℃时, 可开启降温水帘。

4.5 湿度管理

产蛋鸡最适湿度为60%~70%, 鸡舍内湿度过低时, 鸡只皮肤干燥、羽毛紊乱、表情呆滞、羽毛及喙爪色泽暗淡, 且易造成脱水和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果冬季湿度过高会增加鸡体热量散发, 鸡只会感觉更加寒冷;夏季湿度过高会抑制鸡呼吸时水分的散发, 造成鸡体污秽, 致使病原菌大量繁殖, 引发疾病, 影响产蛋率。生产过程中, 可通过喷洒增加湿度, 通过加强通风或在室内放置生石灰块等办法降低湿度。

4.6 通风换气

适宜的通风能有效降低舍内氨气浓度和水分, 并提供充足的氧气。采取负压通风—湿帘降温系统, 风机的选择应根据夏季最大通风量和冬季最小通风量综合考虑, 风机轴心与鸡笼中心持平, 大风机离地面高度为0.2 m, 小风机为0.6 m。为了使鸡舍既保暖又无贼风, 育雏舍屋顶要有涡轮风机, 设置多台变频风机并根据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风机转速及风机数量。

5 舍内污染的控制

5.1 人员流动的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 不同功能区工作人员不得随意串岗串舍。直接接触生产群的工作人员, 要求其尽可能远离外界家禽以防被相关病原体感染。同时, 严禁一切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或参观场区。

5.2 车辆和物品的控制

生产区内的大型机动车不能开出生产区, 外来车辆一律在场区大门外停放消毒;每栋鸡舍应配备齐全的小型用具, 不准互相借用;生产周转用具不得在场间串用, 也不得带出生产区。此外, 场内物品均遵循从较小日龄蛋鸡流向较大日龄蛋鸡, 从饲养区转向隔离区的流动方向。

5.3 消毒制度

控制舍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消除病原体, 即消毒。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5], 在场区大门口设置整车喷雾消毒设备和车辆消毒池, 每栋鸡舍旁设置消毒更衣室, 并定期进行带鸡消毒。

6 粪便及污物的处理

注意观察鸡群健康状况, 对病情较轻、有治疗价值的鸡进行隔离治疗和饲养。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处理符合GB 18596要求, 病死鸡按GB 16548规定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鸡舍内粪便采用输送带式清粪装置, 春夏季每天清粪一次, 秋冬季每2~3 d清粪一次, 粪便集中输送至有机肥加工车间, 鸡粪干燥成粒状制成高效有机肥包装上市, 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韩忠栋.标准化蛋鸡舍环境控制新理念:创建舒适的蛋鸡养殖新环境[J].家禽科学, 2011 (1) :23-24.

[2]VUCEMILO M, MATKOVIC K, VINKOVIC B, et al.Effect of microclimate on the airborne dust and endotoxin concentration in a broiler house[J].J Anim Sci, 2008, 53 (2) :83-89.

[3]耿爱莲, 李保明, 赵芙蓉, 等.集约化养殖生产系统下肉种鸡健康与福利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家禽, 2009, 31 (9) :10-15.

[4]DAWKINS M S, DONNELLY C A, JONES T A.Chicken welfare is influenced more by housing conditions than by stocking density[J].Nature, 2004, 427 (6972) :342-344.

蛋鸡健康状况九观察 篇6

正常的鸡群每天上午产蛋要产出全天产蛋量的80%~90%以上。上午产蛋越早越多, 说明鸡群越健康。如果上午产蛋时间开始后推了, 总产蛋量没有变化, 大多是因为鸡群受到外界的应激刺激后, 肝肾功能失调、机体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

2 蛋壳颜色变白、变黑色小点沉着或见到沙皮蛋等

应激因素刺激机体使病毒或细菌进入血液, 造成生殖器官分泌紊乱造成的。

3 日产蛋量的变化

做好每日产蛋个数和重量记录。特别留意产蛋数量的增减, 若减少则需注意。

4 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

记录每日饲喂量, 尽量精确度为千克, 可通过观察鸡群采食量的变化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5 鸡群体重的变化规律

记录蛋鸡开产后体重的周变化, 并与标准手册对照。若下降则应注意潜伏问题, 以防发病。

6 听呼吸音

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到鸡舍里面去听上5min, 听一下有无呼吸道的声音。因为在发生呼吸道病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爆发的, 大多时候都是发现晚了, 只要发生在前期很好治疗。

7 看粪便

观察粪便颜色和形状。

1) 颜色:红色多为球虫和坏死性肠炎的混感;黄色多为流感等病变;白色多为小鸡白痢、法氏囊炎等;绿色多为菌群失调或病毒病感染;黑色多为霉菌毒素引起的混有肠毒病。

2) 形状:正常形状的粪便是从笼上落下来后, 粪便成牛粪拍状, 上面附有一层白色的尿酸盐;细条状或发干的多由于肠道出血造成;稀粪、水样便多因肠道功能失调造成肠道不能吸收水分所致。

8 学会观察鸡群精神状态

问题鸡群远观常有缩脖、弓腰、尾巴下垂、眼睛半睁半闭等状况。也可近处观察鸡群的鸡冠形状、鸡冠颜色、眼睛明亮程度、脖颈羽毛状态、呼吸音等来判别鸡群的健康状况。

9 翻肛查看

蛋鸡优质高效养殖技术 篇7

1 蛋鸡无公害饲养技术

1.1 蛋鸡育雏技术

关于育雏季节的选择, 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的鸡场可做到全年均衡生产, 不存在季节性的问题, 应该实行一次性育雏, 全场做到全进全出。做为专业户小规模饲养, 考虑到设备条件和经济效益, 选早春育雏为好。因为这样母鸡正好在秋冬季节进入产蛋高峰, 蛋品销售快, 价格也较高, 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早春气温较低, 育雏供暖要花较多的燃料费用, 并且要注意供暖的状况, 精心照顾鸡群。

1.2 雏鸡的环境控制

出生雏鸡对温度的反应相当敏感, 适宜的温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率高的必要条件。在早期应严格控制温度, 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更不能忽高忽低。温度过高时, 雏鸡张嘴喘气, 远离热源, 饮水次数增加。温度过低时, 雏鸡互相拥挤, 扎堆, 接近热源, 常听到“吱吱”的叫声, 不爱饮食。温度适宜时, 雏鸡活泼好动, 分布均匀, 采食积极, 雏鸡不同日龄对温度的要求如下:1周龄为33~35℃, 2周龄30~33℃, 3周龄27~30℃, 4周龄24~27℃, 5周龄21~24℃, 6周龄19~21℃。

1.3 湿度

雏鸡要求相对湿度达55%~65%, 为防止高温下雏鸡脱水过多, 前3 d相对湿度应提高到70%, 要保持饮水器中不断水, 如达不到要求湿度, 可在炉子上放一个壶用蒸汽来补足湿度。

1.4 密度

饲养密度应饲养方式的不同而异, 地面平养密度应小些, 网上饲养密度可大些, 密度过大则室内空气污浊, 容易发生啄羽, 啄肛等现象。雏鸡的饲养密度为:1~2周龄, 平面饲养25只, 立体饲养60只;3~4周龄, 平面饲养25只, 立体饲养40只;5~6周龄, 平面饲养12只, 立体饲养27只。

1.5 光照

正确实行光照计划, 可有利于雏鸡采食和增进食欲, 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 光照强度不要过强, 以防止啄癖现象的发生。雏鸡前3 d视力较弱, 为保证采食和饮水, 每天光照20~23 h, 强度一般以10 Lux以下为宜。每15 m2鸡舍1周龄内用1个40 W的灯泡, 悬挂于离地面2 m处, 第2周龄开始换用25 W的灯泡, 第3~6周龄时逐渐过渡到自然光照。

1.6 通风

雏鸡代谢旺盛, 群居密集, 由于呼吸排泄散发出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超过一定浓度就会危害雏鸡健康, 所以要及时通风, 排除有害气体, 换进新鲜空气。

1.7 雏鸡开水和开食

出生雏鸡应先开水后开食, 饮水器要注意规格要求, 以保证饮水清洁和雏鸡安全, 每百只雏鸡配备自动饮水器3只, 饮水器的水面高度应调节到高于雏鸡背部2.5 cm处。刚孵化出来的雏鸡第一次喂食一般称为开食, 通常要求在出壳后24~36 h内进行开食, 开食要求饲料大小适中, 容易啄食和消化, 一般多采用碎米、小米、碎玉米等谷粒饲料。开食时可把饲料放在浅的食槽内, 或撒塑料布上均可, 饲喂次数在10日龄前每天6次, 10日龄后至35日龄时每天5次。

1.8 断喙

断喙的时间在1~12周龄均可进行, 一般在7~10日龄进行, 应选用适宜的断喙器, 烧灼时间为2.5~3.0 s, 不能太快, 否则会造成止血不完全。断喙长度应切去上喙的1/2, 下喙的2/3。在断喙前后2 d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断喙后料桶或者料槽中的饲料应有一定的厚度, 以方便鸡采食。

2 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2.1 转群

蛋鸡的产蛋期一般是21~72周龄, 转群过程中对鸡的健康状况应加强检查, 只选择合格的鸡转群入笼, 主要注意眼睛、体重大小、胸腿发育、羽毛状况等, 把病、弱、残、过瘦或过肥的鸡剔除, 以便于管理。转群时先放好饲料和饮水, 同时鸡舍灯光放暗一些, 减少对鸡群的干扰。为了减少应激反应和增强抵抗力, 转群前后3 d应投喂维生素C或抗生素, 转群后鸡群所喂的饲料、喂料的时间、光照的时间, 甚至鸡舍温度的调整等尽可能循序渐进。

2.2 科学饲喂

应根据各品种或品系的营养要求, 把日粮配方调整到产蛋鸡的水平, 鸡群进食后增加照明度, 使鸡迅速饮水和采食, 待普遍饱食后, 降低照明度或关灯, 使之安静休息。必须注意蛋白质与能量的比例, 产蛋率达50%时, 要调整钙、磷喂量和比例, 以满足产蛋期对营养的特殊要求。

2.3 合理光照

应按照品种和品系要求的光照制度灵活掌握, 考虑到产蛋高峰期达到16~17 h的光照要求, 每天逐步增加光照实数, 光照强度一般应到5~20 Lux, 必须注意, 光照亮度必须始终高于育成鸡舍的光照亮度, 光照时间不得缩短。

3 产蛋高峰期饲养管理

产蛋高峰是指产蛋母鸡产蛋率达到85%以上的时期, 早熟高产的罗斯褐父母代母鸡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 在28~32周龄时即可达到产蛋高峰期, 产蛋率高达94%左右, 高峰维持期4~8周。而一般的高产蛋鸡多在32~34周龄时方达到产蛋高峰, 产蛋率达88%~94%。产蛋高峰期要掌握以下几个饲养环节:适期调整日龄, 自开产到产蛋高峰, 新母鸡处于边生长边产蛋的阶段, 要适时达到产蛋高峰, 必须在开产后就注意蛋白质与矿物质的补充, 才能获得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效果。产蛋高峰期间, 产蛋鸡的生长发育已基本趋于停止, 以后增重的部分多为脂肪, 其摄取的营养物质多用于产蛋需要, 因此必须根据产蛋率、蛋重、气温、体重的情况给予最适量的蛋白质水平。当产蛋曲线缓缓下降时, 蛋白质的供给水平也要相应减少。

4 疾病防治

为了确保产蛋鸡的高产蛋率, 必须为蛋鸡创造一个宁静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鉴于高产蛋鸡对于营养水平要求较高, 同时由于新陈代谢旺盛, 产蛋任务繁重, 常易患各种疾病, 从而影响到健康和产蛋量, 为此必须加强防疫卫生工作, 但切记在产蛋期间进行接种疫苗和驱虫工作。

5 鸡场卫生与防疫

上一篇:发芽条件下一篇: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