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2024-12-05

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精选5篇)

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篇1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国: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核心是民主。)

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篇2

一、走入困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但在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部分村庄也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其中首要问题就是村委会和农村党支部之间的矛盾,即“两委”的矛盾。1998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享有管理村务的一切权力,同时还规定: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这种规定虽然在总体思路上无可厚非,但是却为“两委”的矛盾埋下了制度安排上的根源。在实际操作上,这种矛盾体现在多方面:一、村委会和党支部关系不明确,很多地方出现“以党代政”、“党政合一”的情况。二、村委会与党支部斗争激烈,争做“一把手”。三、村委会和党支部互相推诿责任和村中事务,造成当地管理松弛,社会秩序混乱。其次,基层组织的选举中贿选或者暴力干涉等有悖民主精神和自治精髓的行为频现。再次,农村宗族势力和利益集团对农村自治的挑战和威胁。此外,很多农民的自治意识、参政意识以及民主意识淡薄,思想意识落后,对村委会选举等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部分农村干部受“官本位”以及“当官发财”的传统思想影响严重,权力寻租现象严重。

这种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都不约而同的导致一个无序的、无效的农村社会管理局面。

二、美国城市经理与走出困境的设想

我们首先把农村自治的实施状况粗略地分成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对于自治制度实行很顺利、农民参政意识高涨的村庄,继续稳步推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对于自治制度实施较顺行,农民参政意识正在萌生的村庄,可以尝试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途径探索新思路。第三、对于自治制度实施不顺利,农民参政意识淡薄的村庄,应该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思路,以期尽快走出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更多地是从制度层面上赋予其民主价值和民主实践的基本通则,它更多地关乎价值理性,即民主制度本身的构建,而忽视了其工具意义,即运用它能否在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管理农村。

基于以上几个层次的考虑,笔者认为,大胆引进美国的城市经理制或许是把农村从基层民主自治的问题困境带出的有益探索之一,其鲜明的企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管理特色可能是解决农村自治有效性问题的良策之一。

美国城市经理制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时期。它主要效仿当时成功的大企业管理体制——董事会经理制。城市议会即相当于企业董事会,城市经理即相当于企业的经理,并且通常是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专家。其实施要点是,首先由民选产生市议会(通常是5—9名),市长是议会中一员,不享有超出其他议员的权力,仅是名誉职务。市议会产生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市经理并将所有行政管理权赋予城市经理,城市经理由市议会任免,向议会负责,由议会视其政绩确定其任期。

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主要在以上自治制度的实施状况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大胆尝试,可以考虑在第二个层次中适当借鉴。二、它只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上在实践层面的补充,实际操作坚持以国家相关规定和制度安排为最根本依据。三、各地应因地制宜,切不可其生搬硬套。四、最初尝试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要通过不断的修正和调整。其具体实践说明如下:

第一,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村委会成员中得票最多的委员任村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只是名誉职务,只是村委会的名义上的代表,不享有特权。由选举产生的村委会面向社会招聘村庄经理,赋予村庄经理管理本村庄的权力同时对村委会负责,其薪酬和任期由村委会根据其业绩决定,村庄经理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由他任命管理人员负责村委会下设各部门的工作,有些村庄事务简单可直接由村庄经理直辖一切村务。村庄经理与村委会相互制约,各司其职。

第二,理顺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理顺二者关系也就是要正确理解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之间的关系。党支部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功能应立足于代表绝大多数村民的意志和利益间接管理村内事务,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强化其对村委会和村庄经理的有效监督,工作重点应放在协调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而不是执行。

第三,村委会委员的选举方式也应尝试仿效城市经理制,谨慎采用在一村之中采用海选的方式,笔者认为海选的方式更容易受宗族势力和贿选等行为影响。

第三,开办面向普通农民和村庄经理及工作人员的两类培训班。面向普通农民的培训班着重在于提高村民的政治意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致富能力等。面村庄经理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和道德品行上。力求给农民和农村干部都来一次“精神革命”。培训班的工作纳入村庄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这可以保证这种培训形式的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四,村庄经理还应积极地、有选择地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村事务的管理上。借鉴不断创立的新的政治技术,力求高效完成管理工作。

对于第三层次的村庄来说,这种实践相比以前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首先,这种设置和安排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经理制更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化管理原则,他可以把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经验带到农村的社会事务管理中。村庄经理与原来的村主任不同,村庄经理相对于村委会来说,他只是一名“雇员”,村委会随时可以宣布解雇这位不称职的员工。而原来村委会主任则不同,在现实操作中,村委会不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村主任,村主任极易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凌驾于村委会之上或者怠慢管理工作的情况,而这两种情况都削弱村务管理的有效性;村庄经理只对村委会负责受其监督,而民选的村支书往往在私利的驱使下热衷于同上级党委和政府或者同级党支部书记打好关系,忽视绝大多数的村民利益。

其次,主张党支部对村内事务实行间接管理,并不是在排挤党的领导,相反是在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基层组织从村内的繁杂琐碎的事务解放出来,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发展的大局,全面规划农村工作。它不仅理顺了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还有效地加强党在基层的组织力量,增强了村庄经理处理好村庄事务的现实可能性。

再次,经理制可以有效地打破地方宗族势力对村委会的垄断和控制。这种打破首先是在村委会委员的选举上,即使大的家族在村委会占据了委员的多数席位,但是具体的事务处理是由招聘而来的村庄经理具体实施,由某个占多数的大家族实力不可能频繁的更换村庄经理。其次,掌握村务管理权的是公开招聘的经理人员,宗族势力难以深入这种企业化的模式中。

这种探索的实质在于力图借现代企业管理的利剑来斩除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中种种弊病,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管理过程会更加关注本地区的发展和本地居民的生活,这是最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蓬勃发展、公共管理新理念的出现、企业管理理念的普及,城市经理制得以确立。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可以大胆地标新立异,大胆地进行试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满足广大农村的发展需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断出现的问题日益把农村的自治实践带入“死胡同”,在新形势下积极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美国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新途径、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问题,美国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美国城市经理制的初步确》,《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2]邱吉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首要矛盾解析》,《理论界》,2005年11月。

加强基层民主 深化居民自治 篇3

[关键词]基层治理;居民自治;凉城街道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5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民主权利。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街道党工委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推动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杨如明党建志愿者工作室围绕“居民区开展居民自治的现状”这个主题,对27个居民区开展了历时一个半月的走访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概 况

凉城街道目前有27个居委会,其中已创建成市级自治家园示范点的有3家(秀苑、广灵二、文苑一),创建成区级自治家园示范点的有2家(复旦、水电),分别占居民区的11%和7.4%。

随着居民的自治意识得到焕发,涌现了一批自治组织构架清晰、自治运作机制健全、居民参与意识强的居民区。调研发现,创建“自治家园”意愿强的有10家,占居民区总数的37%。对居民自治的理念比较清晰的有13个,占居民区总数的48.1%。

凉城街道有一支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居民区书记队伍。平均年龄在55.85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名,占书记总数62.3%。书记中有社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11名,占书记总数40.7%。书记中从事党务工作5年以下的9人,占书记总数33.3%。

从居民区居委干部队伍来看。现有195个居委干部中,党员86个,占总数的44.1%。

从自治组织业委会队伍分析,应建的65个,已建的59个,待建6个。在已建的59个业委会中,共有业委会委员298人,其中党员167人,占业委会委员总数的56%。

居民自治的主体是居民。凉城街道在开展居民自治中注重发动居民参与,决策、监督。全街道共有文化娱乐团队181支共3309人次,占街道总人数的3.3%;志愿者团队133支共4462人次,占全街道总人数的4.48%。两支队伍中党员人数2729人次,占总人数的35.12%。

二、主要经验

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已成为当前居民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这几年来,凉城街道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四会”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在本次调研中所涉及的27个居委会都已实行了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民情恳谈会“四会”制度,在解决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开展小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凉五、华一等居委会在解决小区多个重大问题上坚持向全体居民进行书面征询;锦苑、广凉等居民区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解决小区停车难、实行机动车单向行驶;凉四、凉六、梦湖苑、馨苑等居民区运用协调会解决小区开饭店、修桥、电梯改造、扰民树等问题;水电、凉一等居委会用“四会”制度,推进小区平改坡、清洁家园等工作。“四会”制度也促进了27个居民区的居务公开落实,居情通报会做到了每半年一次。

(二)居民区“议事会”自治平台开始推进。居民议事会是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的一种议事组织形式。这一议事形式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在27个居民区中,有3个居民区积极探索建立“议事会”。水电居民区的议事会吸纳了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人数适中并能够经常性运转,发挥协商议事、凝聚共识、组织动员和统筹自治资源的作用。复旦居民区的议事会培育了一支居民自治“领军人物”——“老教授议事会”,这是一支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有经验、有责任、讲奉献、能办事的居民区自治队伍。“老教授议事会”先后为小区停车难、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等公共事务献计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文苑二居民区通过“吾家议事厅”,在平改坡、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安装电子监控等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上的议事、决事和监事也做得很有特色。

(三)多方参与的自治模式初步建立。各个居委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多方力量协同自治的组织构架体系。以传统小区的代表水电居委会为例,探索形成“1+5”的自治家园管理模式,即:建立水电自治家园理事会(议事会),理事会(议事会)下设5个工作室,(即:“安居”工作室、“乐苑”工作室、“帮帮”便民工作室、“绿家园”工作室、“聚力”工作室)。5个工作室作为分支,分别对应“平安创建安居乐业”、“文化娱乐精神文明、”“清洁家园美化环境”、“敬老帮扶服务居民”、“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这五项居民区重点工作,旨在将整合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扩大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范围,形成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助力街道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工作。

复旦居民区在创建“复旦缘”自治家园运行模式时,注入文化引导力。充分考虑到复旦知识分子多这一特点,将原来的志愿者团队加以归类和梳理,建立了符合居民区实际的“名师议事会”。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把培育一批“最美”楼组、“最美”团队、“最美”居民成为“家园”载体。

广灵二居民区在创建自治家园的过程中,注重“多元共治”的理念。与小区物业、驻地部队、辖区单位开展多种共治活动,在组织低碳环保活动、小区管理方面都有多方单位的参与。

在推进居民自治的过程中,一些居民区还采用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如中虹居民区在业委会缺失的情况下,由居民自己推选代表组成安装电子监控项目推进小组。

此外,凉一居民区形成了“朝阳互助合作社”自治模式,凉二居民区形成了“宜居家园”自治构架。

(四)自治载体不断丰富。汶二居民区的“兄弟姐妹情”和广凉居民区的“银龄茶室”让老人有了参与活动的平台;秀苑居民区的“青年挚友社”让年轻人有了交流交友的平台;文苑一居民区的“媳妇当家”让妇女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广灵二居民区的“石长和”书画组,让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这些载体,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渠道,也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文体团队是将居民从家里吸引出来参与自治最好的载体。近年来,各居民区在抓团队建设方面也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如:广粤居民区为活动团队建设“快乐之家”,引导团队参与小区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文苑一居民区引导活动团队从“自娱性”向“公益性”拓展,以“爱心妈妈编织组”为切入口,将居民娱乐活动团队整合为创建自治家园的组织要素,为居民自治搭建平台。目前,“爱心妈妈编织组”在居委的倡导下,走出小区,积极参加市公益活动,为全国困难地区希望小学学生编织毛衣,至今已有两批毛衣寄往希望小学。

(五)党员有效参与自治活动的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这几年,居委会组织党员有效参与自治活动的意识不断加强,提倡业委会主任由党支部委员或居委会委员担任,提倡业委会委员党员比例占2/3以上,提倡业主代表党员占60%以上,提倡业委会建立党小组等“四个提倡”在业委会建设中得到体现。全街道314个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占56%。

群众活动团队是群众聚集最多的地方,各居民区党组织也注重党员的融入。全街道181支文体团队中党员参加970人次,占文体团队总人数的29.31%,80%以上团队的领衔人为党员。133支志愿者团队中党员的比例为39.42%。

大力推进党员有效参与群众自治活动,避免了基层群众自治活动中由于党员过于稀缺和空白而造成党的声音和影响力在这些自治团队中下降和削弱的情况发生,改变了党员在党组织中仅仅是被管理、教育、监督的情况,广大党员参与小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六)自治的有序有效性不断提高。自治是需要讲规则的。小区自治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靠居委会的组织推动培育群众领袖,通过自治组织章程达到有序自治。居民自治启动较早的秀苑居委,经几年的努力,已形成“四个对应”自治架构、创建“五型秀苑”的自治愿景目标以及十多个自治平台和自治工作方法,制定了自治小组章程、志愿者协会章程。“四民四问”(“民主提事,问需于民;民主决事,问计于民;民主理事,问治于民;民主监事,问绩于民”)工作法坚持了立项从居民中来,力量在居民中聚,评估到居民中去,使决策过程成为居民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并从程序的角度去规范,通过具体的、刚性的制度和程序,使自治更有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目前看,凉城街道的居民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入开展居民自治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实践证明,居民自治是居民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居民区工作的重要路径。但在调研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居民区书记对开展基层民主建设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书记满足于完成街道布置的工作,对基层民主建设考虑很少;有的认为居民自治是居委主任的事,党组织主要就是抓好党的建设,缺乏主动探讨研究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还有的书记认为,居民需求多样,众口难调,不如我们居委干部说了算省事。三分之一的居民区书记认为创市、区二级的“自治家园”示范点的名额街道每年也只有两三个,抱着街道推一推才动一动的心态,没有把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居民区建设的内在需要、党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对开展居民自治的一些理念有待厘清。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居民区虽有创建“自治家园”的意愿,但在如何创建,什么是居民自治等理念上模糊不清。主要表现为:

一是居委会和居民角色的定位不清。有书记说,居委会本身就是自治组织,居委会出面组织活动就是自治。这就将居民代表大会对小区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丢弃一边,使居民自治变成居委会自治,忽略了居民的参与。

二是居民自治的重点不清。很多书记将居民区开展居民自治等同于文体活动。其实居民自治的重点是组织居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化解,以实现小区公益的过程。

三是用专题“联席会”代替“议事会”的问题要解决。将“联席会”和“议事会”混为一谈的情况在居民区中比较普遍。“议事会”是由居民选出的代表行使对小区公共事务的议事、监事,并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建有章程、规则的一种组织形式。而“联席会”只是对某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协商、讨论,明确各自责任、达到工作的落实。目前,27个居委会只有3家建有“议事会”,协商机制尚需花力气推进。

(三)居民自治的构架有待梳理。许多居民区尽管开展了自治活动,但运行模式具有创意的还不多,自治的推进存在着碎片化的倾向,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需要结合居民区实际,搭建能适合本居民区实际的居民自治组织构架。

在加强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居民自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重要性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对居民区书记讲透讲明白,让书记真正认识到开展基层民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本身的需要,以提高其自觉性。

二是加强居民自治知识和理念的培训。针对在书记中一些自治理念的模糊,应加强对书记的理论培训,把什么是自治搞明白,把自治要做些什么搞明白。重点引导居民区搭建完善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按照协商前——建立从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协商中——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制度以及新媒体等开展广泛的民主协商;协商后——制定自治项目方案,固化协商成果的流程来培训。

三是提升居民文体团队的自治作用。居民区的娱乐活动团队,作为居民自治的载体,在吸引居民参与自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居民自治不等于文体团队,要通过居民文体团队培育群众领袖、引导活动团队从“自娱性”向“公益性”拓展、将居民文体团队整合为创建“自治家园”的组织要素。

四是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要对已创建成的5个市、区级“自治家园”示范点不断总结、不断实践、继续推进,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真正显示其示范作用(特别是市级“自治家园”,存在着创成功了就结束了,对下一步怎么提升缺少思考)。同时,集中力量再培育5-6个基础比较好的为新一轮市、区两级“自治家园”的创建做好准备。

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篇4

余 琳

2008年第8期 ——政治建设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加强领导、完善法规、健全制度、督导检查、狠抓落实,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一、村民自治不断取得新进展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后,我省分3年完成首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已经进行过6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全省普遍推行了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逐步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指定到选举、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转变。各地坚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保证村民推选权;实行严格的选民登记,保证村民选举权;通过选民大会或小组选民会,由选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保证村民直接提名权;依法组织选举大会或投票站选举,保证村民投票权。2007年底,全省有村民委员会25519个,村民委员会成员91647人,村民代表845791人。随着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逐届顺利进行,绝大多数地方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素质、结构逐步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二)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从1989年8月开始,村民自治从试点到全面展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省人大相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村务公开实施办法》。200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使村民自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地就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也纷纷下发文件,普遍制定并实施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村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制度等规章制度。

(三)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意识,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在村民自治中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内容:各地把中央及地方的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列入公开内容,村务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群众普遍关心事

项及时公开。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各地进一步规范了村党组织的决策组织权、村民会议的决策表决权、村民委员会决策执行权、村民议事组织的决策监督权及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程序。强化民主监督落实:各地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和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基本做到每年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村干部的工资直接挂钩。全省99%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99.36%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98.12%的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四)村民自治的督查力度不断强化。加强督促检查是确保村民自治得到落实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省及各地都加大了对这一工作的督查力度。2005年10月,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省委、省政府组织督导组于2005年11月,对孝感等9个市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检查督导。

(五)民主管理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各地积极探索村级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新途径、新经验。如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民主制定、安陆市“三会四评”制度、恩施州“1+4+X”模式、钟祥市“四个六”民主管理机制及通山县推行“村官”工作岗位及工资由村民票决的管理新模式等,既立足了本地实际,把握民主管理的内在规律,又拓展了途径、探索了经验。

(六)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先后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明确落实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健全了联络员制度等;各地也调整充实了领导协调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各级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加大了农村基层村民自治工作的力度,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人员,健全了民主管理的考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把村民自治作为固本强基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定期组织考核检查,严格奖惩制度,不断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二、我省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村民自治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村民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大部分地方对3年一度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多比较重视,投入精力相对较多,而对选举后的村务管理关注和重视不够。有的认为,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村里权力也小,村务公开没有必要搞;有的认为,村里又没有多少开支,村务公开可搞可不搞;还有的村干部怕公开。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差距和不平衡问题。

(二)能人难选,部分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突出。在一些地方,农村青年和致富能人大量外流。由此造成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村干部可供选择的对象越来越少,少数村民委员会成员综合素质不高,老龄化现象严重。

(三)经费缺乏,部分村民委员会运转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可用资金减少,一些贫困村仅靠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村干部误工补贴偏低。这种状况导致少数村开始出现“无人管事”的现象。

(四)事情难办,一些地方“一事一议”较难推进。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有一些要靠“一事一议”来解决,在一些地方往往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行难成。

(五)法律缺位,对一些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纠错机制和惩罚办法。

三、推进我省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村民自治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认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

(一)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是推动村级组织整体建设的有效途径。要以今年将要进行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契机,真正把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受到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要切实帮助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提倡将德才兼备的村干部选拔为乡镇政府公务员,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吸引力。

(二)建立稳定有效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民自治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财政年度预算制度、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离职补偿制度,建立长效的村干部误工补贴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村干部误工补贴标准,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能力,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三)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要引导农村干部牢固树立农村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充分信任、依靠农民群众,建立和完善群众参政议政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落实好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县、乡政府要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适时出台“一事一议”资金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出资出劳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民主的需求。

(四)建立科学培训机制。搞好培训是做好村民自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应将村委会组织法和相关地方法规纳入各级党校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对县乡村干部进行培训。省、市重点进行示范培训;县级要对村书记、主任进行培训;乡级要对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五)完善村民自治法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村民自治工作的保障。要抓紧制定

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在基层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要不断健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务民主管理条例,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在农村基层,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不断制定、完善、创新、落实各项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制度,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六)建立健全多元一体的监督机制。建立多元一体的监督机制是做好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要健全乡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统一、内外监督并重的多元一体的民主管理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换届选举、村务公开、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村干部民主评议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布局、政策落实、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决定实施的监督,确保村民民主权利的落实及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要强化县乡党委、政府对村级民主制度落实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探索新的途径,促进民主管理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

(七)不断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改革创新是做好村民自治工作的有效手段。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力求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八)切实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领导是做好村民自治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民自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工作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并把其纳入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考评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指导督促基层把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工作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真正形成党政领导、办公室协调、部门配合、社会支持、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关于印江自治县人权现状的调查 篇5

【摘 要】: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至2004年人权被写入我国宪法以来我国人权似乎进入新的时代,然而人权入宪并不意味着权利本位的实现。从本人调查的结果来看印江自治县人权现状总体上讲比较乐观,但也存在极少数问题。

【关键词】:

人权保障宪法

一、前言

卢梭说过“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所谓人权,即 “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自2004年人权被写入我国宪法以来我国人权似乎进入新的时代,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党和政府提升为国家,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意志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由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由党和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然而人权入宪并不意味着权利本位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查阅了相关文档,包括印江自治县2010年刑事、治安案件中公民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情况;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中自治县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情况;以及2010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工作中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获助权等人权中的保障情况。从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来看:各项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公民生命权和自由权得到保护;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中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行使;2010年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现出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获助权都得到改善。总体上讲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民的各项人权都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二、调查的情况

一、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人人享有生命权,对任何人不得使用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侮辱性的的待遇或刑罚。”①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生命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没有存在的意义,生命权是人权中最首要的权利。自由权是指与人身相联系或不可分离的没有财产内容的权利。是人权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

2010年印江自治县以“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治安治理、矛盾调解”为主依法惩治犯罪,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不受侵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实现了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双降”的目标。从统计数据,2010年上半年,印江自治县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246起,与去年同期(366起)相比下降32.8%,破案324起,破案率与去年同期(45起)相比上升447%刑事案件发案数破案率较去年(130起)上升149%。②各项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的事实表明自治县公安局在保护公民生命权和自由权中成绩显著。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如果以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生存方式生存下去,要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进行支撑。那么,对自己劳动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和财产权必不可少的保障。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010年印江自治县公安局在城区设置了6个治安岗亭,招聘公安协警120人,24小时不间断巡逻,守护百姓平安,投入近4万元对城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110”报警服务网络健全。实行“110”、“119”、“122”三台合一;各社区建立警务室,实行值班制度,特别是城区开展社区“义务巡逻”效果良好,活动覆盖率达100%,基本达到了“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满意”的要求。2010年发生和受理治安案件359起,查处315起,其中盗窃案件(273起)下降35.5%,城区发“两抢一盗”案件139起,与去年同期(213)相比,发案数下降34.7%。②盗窃案件和抢劫案件同比下降,公民财产和生命得到保护,公民安全感增强的事实说明自治县公安局在保护公民生命权和财产权不受侵犯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继续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和自治权贯穿于政治文明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扩大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989年5月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条例》,④1990年1月19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1990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011年1月1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县人民大会场召开,来自全县各条战线上的175名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县43万人民的重托,庄严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本次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法院工作报告》、《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后大会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审议通过了《关于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等议案。

以上事实说明印江自治县公民享有广泛参政议政的权利,比如,自治县公民享有制定“少数名族自治条例”的权利;享有审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的权利;审议

并通过下政府财政预算的决议;享有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质询的权利;以及审议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监督自治县政府、检察院、法院、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权利。

三、发展权、生存权和获助权

“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人的天赋权利。”⑤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根据1993年《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声明:发展权是一项不剥夺的人权!发展权是一项集体人权,是实现各项人权的必要条件。

《自治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县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县的经济建设事业。第二十二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加强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管理和引导,鼓励他们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发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010年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25.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4.0%,年均增长13.0%。完成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2.4倍,年均分别增长22.5%和19.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 55.9:12.1:32.0调整为44.4:17.4:38.2。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年均增长31.0%。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倍、1.57倍,年均增长10.1%和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2%。⑥

以上事实表明正因为自治县制定了积极的发展政策,所以自治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自治县公民也享受到自治县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因此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保障公民发展权方面有很大提高。

生存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人人享有为维持

他本人及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要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获助权是指人在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遇到不可预知的灾祸时,有获得他人或国家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十一五”期间,印江自治县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积极履行“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发展迅速。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2007年7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两次扩保,现保障对象达到81000人,年人均补助标准为488.98元。2008年7月实施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月补差标准(不含物价补贴)调为A类192元,B类120元,C类70元,低保对象目前4792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分别按月、按季进行动态调整,保障资金通过信用社实行社会化发放。近五年来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1086.3万元,其中城市低保金3143.54万元、农村低保金7942.7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启动。2004年启动农村医疗救助,2008年6月启动城市医疗救助。救助对象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和特困户等。共下拨救助金350.8万元,累计救助18.5万人次。2008年至2010年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和重点优抚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经费150万余元。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有所提高。⑦

“十一五”期间,救灾救济工作稳步有效推进实施了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共460户、因灾损房维修1320户3780间,共下拨补助资金578.4万元。近5年来,共下拨救济粮1238.25吨,生活救济款1697.2万元,累计救济近70万户120万人次。

弱势群体享受到了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说明自治县公民的生存权的到了保障。公民在因灾、因残时以及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获得了政府的救济,次事实表明自治县在贯彻执行宪法中保障了公民的获助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保障公民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和保障人权,仍然是印江自治县政府和人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印江自治县就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人民享有的人权必将更加充分。”

参考文献

①《世界人权宣言》。

②梵净山新闻网。

③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督察通报第十九期。④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1990)。

⑤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第34/36号决议。

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上一篇:我的家庭初一作文700字下一篇:变化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