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选举

2024-10-03

基层民主选举(精选12篇)

基层民主选举 篇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创造性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 在农村选举中, 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 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 保障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选举民主。

一、明晰协商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契合

两委换届选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也是扩大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发展协商民主, 并不是以协商民主来代替选举民主, 相反, 只有选举民主得以充分发展, 协商民主才会有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选举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基石, 没有了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也难以实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不是彼此对立的。选举中可以有协商, 协商中也可以有选举。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方式融合在民主政治的现实操作之中。

二、深刻认识协商民主融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

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与培养民众理性能力的现实需要。选民及其代表在公共讨论和争论过程中, 公共利益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协商民主把公共协商结果的合法性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 避免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协商没有发挥有效成果, 在选举中就会出现贿选和霸选干扰选民对选举的理性判断, 做出不真实的意愿票选。选举民主和协调民主相结合, 相互取长补短, 使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完善。

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与保障民众平等权利的正确选择。农村民主选举培养了民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和能力, 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 村民逐渐学会了运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 使得村民在选举中, 遇到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协商妥协。这就可以使得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逐渐加强。协商民主具有完善的参与功能, 能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形成过程, 通过协商民主形式, 能够保证民众具有平等的参与选举的权利。

保证选举过程顺利开展与建立良性沟通机制的有效结合。我国现行候选人名额分配模式和确定机制选民或代表的知情权严重匮乏, 同时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 很多选民根本就不知道要选举的是谁, 更不了解代表的主张和纲领。选民难以获取对选举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的信息资料。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的真正意义必须与村民的利益和知情权相关, 通过选民和候选人双向的沟通和表达, 才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

三、协商民主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设计

(一) 成立“一个机构”, 确保协商主体的清晰

责任编辑:党伟莉

基层的农村选举建设的完善, 工作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民主协商机构, 参与对选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参与选举的决策。要体现多数人的意见, 按多数人的提名确定人选, 并把民主贯穿选举的各环节、全过程, 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 对候选人进行比较, 综合。这种民主沟通有利于训练选民的民主技能, 提高选民平等参与选举事务与决策, 促进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应该尽量规范选举民主过程的沟通渠道, 避免沟通机制流于形式。

(二) 符合“两面征求”, 明确提名候选人资格

在选举中, 要明确被选资格, 并有较高的领导素质, 没有违法乱纪历史, 参加选举的目的明确, 不持贪污受贿心理。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征得组织的同意, 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和标准拿出初步建议进行讨论。然后, 还要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由村委会成立的协商小组来讨论、商议对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经过协商, 达到两方面的同意之后, 才能明确候选人是否具有参选资格。

(三) 通过“三个定期”, 规范选举监督的程序

每月定期从群众中收集、汇总意见和建议, 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每月定期召开基层会议, 讨论、协商、汇报各项工作;每季度定期向上级领导反映监事会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 一般由村两委限期研究处理, 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呈上一级领导处理, 确保事事都有落实, 并向广大群众汇报。

(四) 达到“四种效果”, 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代表的真实性缺乏民众的平等参与, 贿选和霸选行为干扰选民的理性判断, 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选民盲目投票, 要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必须做到;一是基层干部对村级重大事项做出的决策必须合适;二是各级领导对群众所反映的难题、困难和热点的处理和解决必须合情;三是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实事求是, 要对财务的预算、收支情况等做到合理;四是选举工作的开展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度等正规方式、渠道来监督处理, 必须使选举运行的过程做到合法。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 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协商民主在农村社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协商民主在推动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

关键词:协商民主,农村,选举制度

参考文献

[1]何包钢, 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7.

基层民主选举 篇2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济南章丘市白云湖镇齐家村为例

姓名:尹蒙蒙 学号:2009080083 院系:社会发展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0902班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济南章丘市白云湖镇齐家村为例

尹蒙蒙

摘要:中国的大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选人问题,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从我国农村选举的现状着手,对齐家村选举过程中村民们选举的动机和民主选举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对本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特点及原因;存在的必要性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及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基层民主选举的大政策背景下,是否能够选出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带头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理论界对农村基层选举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让农民意识到了自身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也培养了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村委会民主选举能改善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和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行为,也无法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治理环境;选举过程中诟病良多,核心集中在贿选、家族势力复活等方面。这些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因而也无法确认民主选举制度究竟是否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山东农村是否可行?是否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必须应当予以回答的问题。农村发展参差不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文明程度也多有差异。民主选举在有些农村可能会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在有些农村反面的作用会多一些。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受到选举过程的影响,而且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治民主化程度、传统习俗等因素有关。因此,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回答民主选举制度一定好或一定不好,而是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况的农村,深入调查不同类型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各自有什么特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民主选举对这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现有研究还没有充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因此我选取了全国百强县章丘市的一个算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白云湖镇齐家村来作为调查的对象,依据本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本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现状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白云湖镇齐家村概况

白云湖镇位于章丘市西北部,因境内有白云湖而得名。面积56.04平方公里,耕地2410公顷,下辖22个行政村,人口33670人,人口出生率8.4‰,人口自然增长率0.74‰。白云湖镇于1985年9月撤区并乡时由原 宁家埠区的白云湖乡和原水寨区的高桥乡合并而成,当时命名为白云湖乡,199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改为现称,并沿用至今。白云湖镇位于章丘市西北部,东依宁家埠镇,西临历城区,南靠龙山街道办事处,北与水寨镇、高官寨镇接壤。距市治明水19公里,距济南机场10公里,潘王公路、济青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出其左右、穿其肘腋,镇内有“三纵五横”的硬化路网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宜人,为黄淮海平原农业重点开发区和全市主要产粮区,以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苗木种植、畜牧为主。白云湖水域广阔,淡水养殖业发达,建有1.51万亩鱼池,年产各种鱼类7000吨,是全国首批无公害渔业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内陆淡水鱼连片开发基地。特色湖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注册了“白云湖”牌鱼产品、“百脉泉”牌湖产品商标,涉及水产品、禽蛋产品、莲藕产品等多个系列。2006年,全镇辖石珩、苏码、高桥3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8544户、3.29万人,境内财政收入38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齐家村位于云湖北路中段,原高桥办事处驻地,全村共有人口712,村庄建设面积1271867平方米,耕地1000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由于前几年建设十里长街的影响,全村大部分都搬到了云湖北路西侧,形成了一线带面的局面。齐家村离明水40公里,西邻省会,东邻明水,济青高速公路以北,离国际机场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十年前,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村民有拥有鱼池的就发展了淡水养殖业,大部分村民靠种地生存,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西瓜,村民种蔬菜、种树、经商的非常少;2006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上了三轮车,村民都开着车来济南收购废品,由于收购废品比在家务农赚的钱多,多数村民放弃农业,村里大部分农田荒废或者直接种上了经济速生林。三年一变化,废品收购变成了附近几个村的主导产业,包括有专门收购的,有专门分类粉碎的、有专门造粒的,最后送往成品加工厂,分工明确,几乎解决了村里所有的剩余劳动力,村民很少有外出打工的。村民争相往前奔,家家户户都盖上了二层楼房或者别墅。三轮车现在在村里已经成为老古董了,现在每家都换成了四轮车、六轮车和轿车,百万富翁在村里不止几家了,距镇政府统计的数据,村里人均纯收入8000——9000。齐家村在乡镇上是个小村,但明显比周围的几个小村富裕,主要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

齐家村和附近几个村庄都具有崇拜金钱的倾向,我觉得这也是他经济发展很快的一个动力,大家都在争着比着比谁过的好,所以村民都很勤劳,村民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发财致富上。传统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保存的不是很明显,由于交通发达,与外界联系密切,信息传递更新速度快,所以村民大都朝着济南市民的生活标准去奋斗。包括村里开的综合超市,每家的装修装饰,商业街的布置,村民的娱乐消费都很前卫。前今年搞新农村的时候,村里盖了自己的村委会楼房和公共健身广场,由于衣食住行都不愁,村民的幸福指数都很高。村里的贫富差距很大,但村委对特别贫困的及老弱病残给予了特殊关注。全村低保户共有5家,一个月每家50;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60元;过生日是村委给过,家家都是个体户经营,村民对政治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大都在忙着赚钱改善生活,政治对他们的意义不大。但今年不比前几年,2011年3月章丘市政府和环保局对齐家村和附近几个村进行了考察,4月2号下了正式文件,4月正式执行,取缔了白云湖镇的废品回收加工业业。村民近一个月都闲置在家,等带着政府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东湖水库已经开工,占用了附近几个村的耕地,当然已经下拨了补偿款。齐家村被占的地并不多,为了公平起见采取的拨给村里的补偿款全村人平摊,耕地重新划分,但至今地也没分,钱也没发,大家都在等着政府作为。

三、齐家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流程和现状

齐家村基层民主选举从4月26日开始预选,4月30结束的。这次基层民主选举选出了5个候选人,从中选出1个村主任,2个委员。全村具有选举权的村民共有564人。在预选之前,具有选举权的村民名单及选举的流程规定都已经张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内了。当然村支书是由党支部选出的,村里共有党员21人,本次选出的书记还是上届的。我回家的当天正好赶上选两委,亲自参与了一次基层民主选举。早上九点多,村民都已经聚集在广场上,投完了自己的选票都在等待公布结果,大家都在聊着推测谁能当选。此时广场上有白云湖镇派出所派出的警车,是来维护秩序的,还有镇政府派来监督的组织宣传委员、办事处书记、主任。村委书记、刚选出的村主任以及村里的主要干部都在广场上等着,直到最后一家的选票投了,才宣布公布结果。检票人、计票人、唱票人,共计9人是由选举委员会提名的,计票人是以一票票用粉笔写“正”字的方式登记在一块大黑板上的,所有的村民及镇政府派来的监督人员看着公布的。选举的结果是:有效票536票、弃权9票、无效30票、4票非候选人。其实选举结果村民都已经预料到了,前任妇联主任继续当选和一位在村委干的候选人当选,落选的是上任村主任和一位年轻的村民。

期间我访谈了书记、新上任的村主任、妇联主任和几个村民。采访的时候村民都涌上来了,七嘴八舌的开始反映村里的问题。村民们反映的大都是希望上级政府能出面恢复齐家村的废品回收业的,很少涉及到本次选举的问题。访谈的村支书的问题大都是村里具体的概况,包括人口、耕地面积、村里的十年规划等等与本村发展有关的问题。关于基层民主选举的问提书记在有意的回避或者回答的都是正面的东西。针对目前大部分村民闲置在家的情况,书记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是,调整农业结构;二是,进行劳务输出;建立东湖书库后,齐家村位于白云湖和东湖水库中间地带,对发展第二、三产业有优势,白云湖将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原生态旅游业,将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新上任的村主任事迹比较传奇,村主任在村里有自己的产业,是近几年刚起步上来的,我访谈他的时候他还比较紧张。因为他先前从未在村委干过,没想过要在村委干,想一心一意做买卖。预选时有26票,竞选时做了几分钟的演讲,深得人心,以310票当选。当时,他承诺为村民做点实事,根据齐家村现在的形式,当前首要的任务,村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分地分钱;还承诺把荒废的耕地重新利用起来,搞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对上几届账目进行公开公布。利用个人资源为村民做点实事,被选上村主任的当天请全村人去饭店吃饭,在这个村民动荡不安的产业转型期,村民把希望寄托给了政府。后来又采访了几个村民,据村民反映,现在都闲置在家,对本次选举非常关注,希望新上任的村委能切实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四、对齐家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特点及其原因的思考

1、宗族、家族现象。选票大都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的选票是一样的,由户主或者家里的一家之主决定,极少有例外个人独立自主行使选举权的;存在投票投向与自己有宗族、亲戚关系的候选人的现象,但家族势力在整个选举过程中已不再具有决定作用。在农村,村民大部分是以宗族、家族聚居生活的,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利益矛盾冲突导致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带有宗族色彩。但随着齐家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村民搬往商业街,也使宗族、家族的势力弱化,异族之间的往来增多,家族势力在整个选举中已不再具有决定权。例如,齐家村今年刚选出的村主任的家族在村里不是大家族,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2、自利行为的趋使。农村大部分的农民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还普遍较低。为人处世只讲亲疏,不讲优劣,只图近利,不求远谋。影响村民选举的核心因素是利益驱使,候选人的确定过程中村民也是本着当选者能在村委会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者为自己说话。几乎没有村民会为本村的长远发展考虑,村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还达不到这种高度。

3、拉票、贿选现象由暗箱操作逐步走向明朗化。农村选举中的拉票贿选手段多种多样,有组织人员游说拉票;利用亲戚、朋友、宗族的关系相互拉票;请客吃饭、送钱送礼贿赂拉票等等。齐家村的经济发展较快,村民思想比较开化,村民也乐于接受请客吃饭这样的形式,似乎成了礼尚往来的应有之举。选举前请客吃饭不免有贿选的嫌疑,那竞选成功后请全村人吃饭代表着什么呢?我觉得这已不是拉票、贿选的问题,而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所在,为人处事方式的一种表现。如果不请客吃饭或者对村民进行表示反而成为不正常了。竞选演说也是一种拉票的方式,这样能让村民更好的了解候选人。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能力肯定也不一般,当选后的表现大家都不得而知,我们应该理性的分析、看待这些问题而不是一竿子打死了。

4、整个选举过程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执行,包括公布拥有选举权或被选举权人的名单,计票、唱票环节,镇政府的监督,都是按照程序来的,相当规范,没有任何舞弊现象,公正、公开、公平。村民对选举结果没有任何异议。我是亲自参与了选两委的全过程,觉得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并没有那么黑暗。我们村并没有出现霸权家族、黑恶势力、恶性竞争、打击报复类的恶性事件。

5、从选举结果看,选出的村委会主任、两委是大部分村民都满意的,受教育程度高、年纪轻、能力强。村委会主任能力出众,又承诺解决村民现在最迫切的问题,理应当选。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中规定,村委会当选者中必须有一位是女性干部。我们村的妇联主任已经在村里干了五六年了,工作不错,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另外两个落选者一个太年轻、经验太少;另一个是上届的村委会主任,因失掉民心,所以落选。

6、村民十分珍视他们拥有的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选举权。从本次选举结果弃权票只有9票可以看出,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权利意识、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满足以后,更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发生。农民只有摆脱经济上的贫困之后,才有可能追求政治上的民主。齐家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政治参与度高的前提。此外,现在齐家村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很多村民希望政府作为,为村民解决问题,所以此次选举的关注度格外高。

五、基层民主选举对齐家村发展的意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政治民主的前提,政治的民主也利于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齐家村基层民主选举对本村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只有选对了领导班子,才能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利。齐家村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传统的废品收购加工产业已经停产,南水北调的东湖书库还没有建成,环境的污染破坏成为发展第三产业和招商引资的瓶颈。村民人心惶惶,急需政府作为。本次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答应解决村民最急切的生计问题,承诺当选后采取一些列的措施,利用自己的资源,促进污染治理、重拾农业、招商引资、村民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2、基层民主选举也有利于减少农村由于贫富差距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利于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提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有垂直的流动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选举一方面赋予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以说话的权利,也给所有村民提供了一个拾级而上的希望。这样利于缓解贫富两极之间的对立情绪,利于村庄的和谐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每三年组织一次,利于选拔负责的领导班子,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三年一次给了候选人一定的压力,当选者可以选择不作为或者做一些损害全村利益的行为,但这意味着下次当选的可能性降低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邻里之间互动频繁,社会道德的的约束作用较大,所以对当选者的要求较高。这样就避免了唯利是图的小人长时间当权,也给予了为本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当选者以肯定。

4、基民民主选举制度真正给予了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维护了农民的权利,符合中国的农村实际情况。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的农村数量多,每个农村的具体的情况问题又多样,具体解决还得需要了解本村情况的村民委员会解决,上级政府可以给予政策方向上的引导和支持。基层民主选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搅动了农村这潭静止的死水,让农村充满了活力。

笔者认为,基层民主选举对于农村的治理和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让村民自己管理本村的事务,既下放了权利,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农村有利的资源,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管理制度,灵活的处理解决了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问题。虽然在选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但我认为些问题是与中国的大环境分不开的,有些问题不单存在于基层民主选举中,而是存在于中国的各个体制中,例如贿选问题,这与社会大环境的找关系和送礼本质上一样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在于社会本身的问题,我们应加大立法工作,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发展促民主,从而使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得以完善。参考文献:

1、唐晓腾:《城市化中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方法及影响——对东部10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证观察的一项综合分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韦新力:《关于农村民主选举工作的几点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22期

3、胡绍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浅析班级民主选举是否真民主 篇3

关键词:民主选举;班级;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標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9-01

当今社会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追求民主,因为它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作为世界中很小很小的一个组成,班级也在跟随世界的脚步,追逐民主。班委选拔和期末评优作为班级中两项最重要的选举工作,一般会采用三种选举方式:一是班主任选定,二是学生民主选举,三是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正因为学生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所以学生民主选举就成为最普遍的选举方式。但是学生民主选举是否真民主了呢?以下我将从选举方式和选举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真民主的原因

1、选举方式上的不足之处

班级在选举时,一般事先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确定侯选人员名单,由学生现场投票和现场唱票来统计结果。至于计票方式上,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全票通过原则,二是半数通过原则,三是多数通过原则。第一种全票通过现实中几乎很少出现,因为它要求全部学生一致通过,没有一个人反对。而且现今学生对选举热情不高,选票趋于分散,导致最高票有时都未过总数的一半,所以多数通过就成为现实当中最普遍,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最公正的方式。

然而采用多数通过原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比如入选的学生有可能是一位能力平平的老好人,而能力强的学生只获得相对少数人的强烈支持。而且相对的多数并不表示绝对的认可,相对多数入选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剩余绝大多数学生所极力反对的人选,这在理论上被称为“波德效应”。

2、选举主体的原因

学生尚未成年,对事物或事件的认知水平有限,价值取向并未形成,对事物的判断仅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并没有站在整体或者全局的角度去判断和评价。所以学生在民主选举时,考虑的是候选人是不是自己的好朋友、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人、平时相处是否愉快等等。这种仅以自己的好恶程度来作为选择的依据,就使得学生的民主选举过于主观,缺乏客观的依据,导致选举的结果并不是符合事实的最佳结果。

比如我班级期中的一次班委改选,竞选班长的两个男生中,一个是老班长,做事认真,成绩也不错,另一个是班级的人缘男,平时活泼善谈,但是行规纪律表现不是很好,而且学习态度不认真。但是初次统计选举结果时,竟然还是人缘男以一票优势胜过了老班长。

在心理学中,讲到过从众心理,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的出现一般是因为学生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减少群体的压力。在选举的时候,当绝大多数人都要选举某人时,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的不支持、为了不影响所谓的同学关系、为了保持学生群体的团结,只能做出违心的选择。而这种从众现象在公开表决的时候特别明显。

比如期末学生评优时,由于统计分数的失误,导致一名可以参选的学生没有列入候选人。又由于之前的选举都已结束,为了减少重复工作,我采取的是对该生单独进行举手表决的投票方式。在举手表决现场,我明显的发现,刚一开始举手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而后又有部分学生陆续举手。或许又因为该生是女生的缘故,举手的都是女生。

在一个班级的大团体中,少不了会出现小的团体,有学生自发的,也有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选举面前,有时大人都免不了小团体主义,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所以在选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首先考虑自己小团体里面的成员,对他们进行优先照顾。

我们学校的学生首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住校生,一类是非住校生。我班级中住校生有27人,非住校生有24人。对于住校生和非住校生有一点可以肯定,住校生之间肯定更团结,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学习生活在一起,而如果是同寝室的就更不用说了;而非住校生就会比较分散,因为放学后就各自回家了,他们可以说学习在一起,生活不在一起。在我班这次期末的评优过程中,一共有21人参加评比,其中住校生住校生16人,非住校生5人,而评选的结果是住校生14人评上,非住校生仅2人评上。住校生和非住校生上评人数比例的明显差距,以及非住校生中评上学生的相对较低的票数,让我思考有多少住校生的团体思想在作祟。

二、追求真民主的解决办法

1、选举制度与方案的优化

选举不能简单采取多数通过原则,应该严格采取过半数原则,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半数以上选票才能通过。当候选人最高票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时,则可以在得票最多的几个候选人之间再进行一次选举,直到达到规定的比例。

对于每次选举,都应事先通知每位学生,给学生留足充分的反应和准备时间。而班主任可以事先进行摸底工作,探知学生的意向,并进一步决定投票的相关事宜。

另外选举时,可以改革以前单纯的是或否的选举方式,而可以让学生根据评选的要求从多方面对候选人进行评定,最后依据总分来确定入选人选。这样可以使选举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评定候选人的综合能力,为班级找出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也减少了单投票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

民主不单单只是一种思想,它应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启蒙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摆脱不了情感,离开了情感,教育无从谈起。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更应该建立相互之间自由交流、平等对话、理性协商的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相互平等的,教师应摆脱知识权威和道德规训者的角色,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也给每位学生创造平等的成功机会。

基层民主选举 篇4

历史发展以来,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直接民主阶段和间接民主阶段。直接民主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的管理,后来国家领域的扩大,人口数量的增多,进而发展了间接民主。代议制作为间接民主的最主要形式,从17世纪的英国起源,后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实现民主政治的最主要的形式。[1]我国代议民主的表现形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第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也就是说,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由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而选举产生国家的权利机关。因此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实现民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举活动的开展是否具有民主性。在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与间接民主相比,直接民主最大的优点在于人民能够直接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利。因而基层人大的选举是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政治活动,是真正实现选举民主的关键,它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选举法》几经修改,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逐步得到发展,规范化程度也日渐提高,但是在基层选举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几经曝料的在基层选举中将选举当儿戏或者娱乐游戏的案例频频出现,选民的政治冷漠的情绪仍在蔓延,这种现象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的运行必将带来了负面影响,势必会影响到人大选举制度的民主价值效用。笔者认为制度价值的体现是要通过实践这个最终环节来体现的。互联网技术在实际中使人们的知识、信息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知识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基层人大代表民主选举实现提供了新的渠道,它对积极推动基层选举的民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在基层人大选举中发挥的功能

(一)互联网的发展强化了公民参与选举活动的意识

意识是一种制度,在民主的社会中,只有全体成员的民主意识逐步提高,才能使选举制度日趋民主化,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正确的行使,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标志。选民在基层选举中民主的体现在于是否充分的行使选举权,而选举权的正确的使用需要公民的广泛的参与,因此我国公民的参政意识与选民对选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是有紧密的联系的。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王权专制和闭关锁国的历史中,臣民意识、等级观念、与世无争的小农意识还在影响着人们,很多选民在选举中根本就不重视自己的投票权利,而是在选举时要么盲目听从组织者意见要么随波逐流。[2]在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别在一些闭塞偏远地区,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程度还是很高的,很多选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基本诉求,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萎缩,这对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公民政治参与缺乏的情况下,公民也不可能去主动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更谈不上去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了,这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价值效用也大打折扣。

政治参与意识的加强是实现民主选举的前提条件。传统条件下的基层选举环节复杂,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候选人要与选民见面,介绍自身的情况,选民要亲自到场才可以了解到候选人信息,组织单位还要为组织选举活动选择场地和时间,这无疑加重了选民、候选者、组织者的经济负担,由于受时间、地点、文化、经济条件的影响,基层选举活动往往草草了事,走走形式,许多享有政治参与权利的选民没能够真正参与到选举过程中来。互联网的发展为选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技术手段,为广大民众参与政治选举提供了一条崭新、 便捷、 廉价的参与形式。[3]公民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获得政府信息,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情况,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无需别人的代理,提高了公民的政治素养,为选举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使更多的选民关注选举,支持选举。

(二)互联网的发展为选民与代表提供了有效沟通渠道

《选举法》第33条规定: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代表候选人的介绍。《选举法》第33条在2010年由原法条的“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改为了“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这一修改无疑有利于增强选民对代表候选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选民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候选人与选民之间隔着一座冰山。[4]一方面,选民不了解候选人,只是通过短暂的演讲和介绍,知道候选人的年龄、性别、学历、籍贯、工作经历一些简单的基本情况,对于候选人的人品如何、参政议政能力如何选民无从知晓;另一方面,选举阶段候选人没有充分地与选民沟通和交流,候选人对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清、认识不明,在很多情况下候选人当选人大代表后,不知道选民需要什么被代表,只是考虑自己小团体利益,以至于就有选民在网上说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当人大代表想干什么,我为什么投票给他们”这种恶性循环大大打击了选民参选的积极性。[5]但是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能够加强选民与候选人的交流。一方面使得选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候选人的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对选举问题进行发问,还可以与其他选民进行网上结社或集会,进行讨论协商,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候选人贴近民众提供了平台。代表候选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广告、微博、qq等方式与选民对话,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为选民利益着想,候选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冰山”才可逐渐融化。

(三)互联网发展对基层选举环节可以实行有效监督

在基层选举中,选举程序包括选民登记、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产生代表等几个环节,由于选举机构的工作情况都不对外公开,外界根本无法了解其运作情况,所以选民对于人大的选举工作感觉距离遥远,无法真正了解选举程序,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工作程序得不到及时的改革,将会导致暗箱操作、滥用职权甚至违法犯罪。比如有些选举机构通过随意划定选区,或者硬性规定代表的构成比例来暗箱操纵正式候选人,造成了选举的不公平;再有目前在确定选民所属选区登记问题上,以工作单位登记为主,户口所在地登记为辅的原则,使一些没有工作单位的又无法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人的选举权被限制了。流动人口的增多,错登、 漏登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各地的选民登记带来了新的困难,这就使选民无法真实实现表达自己的选举意志,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受到质疑。[6]选举的程序公正是基层民主的前提,选举程序中的透明化是对选举民主的积极的发展。选举程序中引入互联网对基层选举中领票环节、投票环节、计票环节、唱票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与票数的登记、统计有关。传统的方式是利用人工的方式比如根据户籍登记统计人数、确定区域、分配名额,或者通过举手、无记名投票(纸质)等来实现表决,一方面会给选举机构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会给选举作弊带来机会。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统计的人数、区域划分、名额分配、读票过程放到选区的官网上,选民可以对选举计票环节监督,杜绝人工唱票是误读、假读、甚至不读票的现象。对选民而言,在自己的亲自监督下,投票、计票、唱票、公布选举结果这一程序会使选民对选举结果信任感增强,这也为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性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渠道。

(四)互联网的发展对人大代表履职实行有效民主监督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组成人员,是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担负着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重任。人大代表能否履行好职责,关系到社稷民生,关系到权力机关的执政水平。虽然在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建设中,从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人大组织法等法律都做了具体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人大代表却未能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成为了一种符号的象征,“睡觉”代表、“哑巴”代表、“缺会”代表屡屡出现,甚至有人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办私事、拉关系或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表职务行为不够公开,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不了解代表执行职务的情况,选民对代表的履职实效性很难监督。要想保持基层代表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通过对人大代表的考评才能对人大代表行使有效监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人大代表的工作业绩查询平台,将代表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向选民公布,便于选民与代表联系。在人大会议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公布议事程序,让代表通报自己的准备参加会议的情况;在人大会议过程,可以将人大开会的过程通过网络视频或网络文字的形式向选民公开;在人大会议后期,代表应将自己的履职情况以及履职效果在网上向选民公布。[7]

三、结束语

总之,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对我国的政治选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无边界性、超时空性、以及公民网上充分的自由性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下,及有可能导致自由过度,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性。同样互联网也有可能会被利益群体利用,利用网络舆论,有意扭曲事实或者对政务进行选择性公开,误导民众的政治参与意向,发生极端事件。我们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推动基层民主选举的健康发展。

摘要: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在选举法的不断修改下,规范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基层选举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民主性的缺失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这势必会影响到基层人大选举制度的价值效用。不过,互联网的发展为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实现民主性提供了新的渠道,它对积极推动基层选举的民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基层人大选举,民主,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烨.试论代议民主与网络民主[J].理论月刊,2006(3):50.

[2]黄国满.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3):165.

[3]王景玉.互联网时代民主政治的实现方式[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2):55.

[4]任媛.论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与公民政治参与[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2(6):13.

[5]强舸.基层人大选举中的政治冷漠与利益缺失[J].人大研究,2012(10):9.

[6]张娜.试论基层人大选举制度的改革[J].中北大学学报,2008,24(6):30.

基层民主选举 篇5

关键词:基层民主选举 问题 措施

我国三年一选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早已闭幕,在选举的过程中,一些边远山区所谓的民主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我却不曾知晓。暑假,趁老师安排的暑期调研中有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选题,我开始了我假期的调研之路。我调查走访了大洪村对村里基层民主选举比较了解的十户人家,对大洪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把握,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大洪村基本情况介绍

大洪村地处石硐乡西面,东与中坝村相邻,南与何家洞接壤,西与修文县大石乡、北与修文县六桶乡毗邻。全村共辖10个村民组,267户人家,共1006人。每村有一个村民组长,协助村里两委管理村内日常事务。主要粮食作物有洋芋、玉米、水稻等,无经济支柱产业,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小规模的养猪、牛、鸡、鸭等,形不成规模,严重制约了大洪村经济的发展。属贵州省比较贫困的小山村之一。全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有部分村民甚至是纯粹的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的村民相对非常的少。这给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带来了不少问题。

二、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选举过程

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程序复杂,持续时间久,选举时间有一个月之余。第一轮选举为公众推举候选人,同时进行选举,此轮选举为海选。选举分十个村民组同时进行。凡年满十八周岁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都能参与选举。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进入每家每户,方便拥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选举。第一轮选举结束,选举委员会公布进入第二轮选举的候选人名单。公布时间结束后,开始进行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也和第一轮选举一样,分十个村民组同时进行。不过,此轮选举中,支书一职不再由群众参与选举,而是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直接选举产生。第二轮的选举不再向第一轮一样进入每家每户进行投票,而是将每个村民组的成员分别集中起来,在每个村民组进行投票选举。此轮选举每个职位只选举出两名参与第三轮选举的候选人。第二轮选举结束,公布参与第三轮选举的候选人员名单。接下来,第三轮决赛式的竞选开始了。这轮选举,乡镇政府派有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监督选举。选举也分十个村民组同时进行,每个村民组集中起各个村民组的村民参与投票选举。选举结束,公布进入各个工作职位的工作人员名单。

三、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

从我以上的描述来看,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似乎真的很民主,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如果你走访几位对选举情况比较了解的村民,你的观点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我们所谓的民主背后影藏多少问题,有一点民主意识、集体意识的群众是敢怒而不敢言。以下是我走访大洪村十户村民的过程中,发现的基层民主选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政府工作人员职位缺失,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参与监督选举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按法律程序进行选举,只知道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选举是否公平公正,他们漠不关心,选举的人选是否会有利于大洪村未来的发展,他们也从来不加过问。反正不管选上谁,自己工资照拿;选举结束,自己小酒照喝。按照《选举法》规定,选民因故不能按期参加选举或不能填写选票,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委托其它选民代投、代写选票,但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3人。而大洪村的选举却出现了不少人投上好几票,有的甚至投上十多、二十票的搞笑局面。选举的过程中,一般每户村民只派出一名代表,便将整个家庭拥有选举权的家人的选票全部填完,有的选民还要现场帮那些不识字的村民填上几票。对于那些外出打工或求学的选民,他们的选票自然也由别人代填。而他们,选举是在什么时候进行,自己被选举的是谁,他们可能从来都不曾知晓。按照规定,候选人是不能参与监督选举的,而大洪村选举的过程中就有候选人直接参与“监督”选举。这样的选举,真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便成了这样的“民主”,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好办。

2、家族势力干预选举,选民敢怒而不敢言

在大洪村选举的过程中,有些选民利用其家族势力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干预、甚至是恐吓选民进行选举。群众是怨声载道,但又毫无办法。据我调查所知,有一位选民利用其两位哥哥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直接监视其所在组的选民进行填票、投票。选民迫于其两位哥哥在该地区的声威,尽管对这位候选人有太多的不满,也只能委曲求全,老实投票。

3、竞选激烈,候选人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拉票,真正有领导才能的人只得名落孙山,毫无招法

据悉,有些候选人为了能竞选上某个职位,竟然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手段参与竞选。对于不同的人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拉票。对于那些房屋还没有建成平房的,承诺只要竞选上,一定帮别人把房屋建好;对于那些没自来水吃的人家,承诺凭自己亲戚在县里、市里的权力,要款给别人把自来水弄到家里去;对于那些还走泥泞的山路的人家,承诺给别人把路建成水泥路;对于那些暂时好像还不需要帮助的人家,采取各种方式巴结、拉拢,或者承诺只要自己上台,以后一定会给予各种关照。大洪村的这种拉票现象还不算严重。在有些有各种企业、公司存在的村寨,有的候选人为了能拉到各种油水,不惜散尽家产,买烟、买酒,甚至送钱。竞争的激烈、黑暗,那是可想而知。

4、选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政治素养薄弱,对选举的重要性毫无意识

大洪村属于贵州省典型的贫困山村,全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村民

只有小学文化,有部分村民甚至是纯粹的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的村民相对非常的少。这给选举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首先,选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对要选谁、选上谁,漠不关心。不少选民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张三当选上了,我还得干活,还得吃饭,李四当选上了,我还是得干活,还是得吃饭,反正张三也是选,李四也是选,选谁都无所谓,选谁都还是得吃苦。参与选举,也实属无奈,不然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会三番五次的来吹。其次,选民民主意识薄弱,往往至关个人利益,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以至于真正有领导才能的人才华得不到施展。最后,有些选民没文化,让别人给自己填选票,而填选票的人只按自己的意愿去填,填哪些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而毫无才能的人。结果,等别人上台,弄出各种问题来,才后悔莫及。

四、针对大洪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大洪村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经仔细思考,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切实完善有关选举制度、程序。解决基层选举中的问题首先还得从选举工作本身入手。选举要依法进行,要靠制度保障。就当前来说,关键在于完善和落实有关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上级应该实行责任人负责制。对于某个村的选举问题,由上级某个人员直接全权负责,对其他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同时加强群众参与监督,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对勇于举报群众进行奖励和肯定。

2、对家族势力对选举程序的干扰,应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对于严重影响选举程序正常进行的家族成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让那些胆大妄为的家族成员不敢轻易视法律为无物。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确保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

3、对那些采取不正当方式参与竞选的候选人,应取消其竞选资格,对于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这些只是惩罚,要想确保选举的公平、公正,还应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举报属实的群众进行奖励。这样,那些胆大妄为的候选人才不会不顾法律的存在。

4、加强选举前的教育、宣传,努力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解决基层选举中存在问题的长远之计在于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而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更是其重要条件。为此,应在立足长期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逐步提高和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参政、议政的水平与能力。在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在民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民主理论和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适应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平等、公平、权利、参与、竞争等民主主体意识,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进而促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其重点在各级干部。如在换届选举期间,通过各种具体形式把选举搞成一个法制实践教育的学校和课堂。如组织宣讲有关法律,以案说法等,使广大选民和代表认识到选举的严肃性、规范性,重视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使代表和干部增强责任感,在选举中模范遵守法律。三是普及政治科学知识,澄清人们对政治活动和现象的各种误解,并进行关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演练,以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自觉性。在选举方面,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一定形式教给选民和代表必要的方法、技能.教育和培训

应立足长远,逐步进行。只有全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才能提高选举和整个民主法制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马场垣乡第八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换届选举调查报告》

《农村转型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分析》

《柳树口镇关于村级组织换届的调研报告》

《古宋镇村级干部换届选举工作调研报告》

美国选举民主的“软条件” 篇6

美国的自由、民主,是深深扎根于其宪法之中的。建立在其宪法基础之上的美国宪政制度,是美国强大的终极原因。但美国的选举民主并不仅来源于其政治制度,还有一些“软条件”值得注意。

什么是选举民主呢?公民个人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制约领导者的活动,来参与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活动,并能在该活动中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为他人所左右或阻碍,这就是选举民主。美国的民主选举“软条件”与完善的制度——“硬条件”不同,它更侧重一些人为可控的、与硬性要求截然不同的东西。这些“软条件”,如和风细雨,灌溉着选举民主这棵参天大树。

美国选举民主的深厚根基,首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对选举公正性的重视。在美国,选举不会成为“装点门面、粉饰太平”的工具,而是参选者寻求公众支持的一场真正战斗。这样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对投票设备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为方便选民投票而做出的许多规定。投票站会有专人监督投票,检查其是否有不合法的行为,甚至投票机摆放的位置是否有助于保护选民的隐私这一细节也不会被忽略。政府的行为对于社会公共风气的导向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大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注重公正,不能不说是在推动和保障了民主的同时,更是对社会风气明白无误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美国选举民主的“软条件”之一。为了方便弱势群体实现投票权,美政府实行了许多措施,可谓“绞尽脑汁”:残障选民有专备的投票箱,盲人选民可以通过语音提示和触摸式键盘参与投票,不能使用手的选民有可用脚蹬或可用手臂触屏来投票的机器……这些特殊设备的使用次率是非常低的,但都会备着候用。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努力扩大选举的参与面,着力提高人们参与选举的兴趣和政府会保障人民选举权的自信心,每一个有投票权的公民都能感觉到自己分外受重视,而不是被忽略的小人物。这不仅是政府重视民主选举的体现,更是一种“人心战略”。只有当最弱者都受到了的重视,这个社会才会真正是受政府保护的社会。在这种气氛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那一票无比的重要,民主亦顺势深入人心。

还要积极帮助他人实现权利

政治生活的社会参与度往往体现并促进民主的实现。每个人骨子里都脱离不了这样一个观念:“活着只是人的一种动物性本能,活得有尊严有自由才是人的本质。”在美国,选民们积极参与投票,以期行使自己骄傲的权利,表明自己是这个平等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员。参加投票甚至成为了公民的一种信仰,不论选举的预期结果为何,都以参加投票为己任。美国的民主制度带来了人们对于自己平等身份的自豪和珍惜,更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民主。民主国家中,大多数公民虽然都朝着同一目标前进,但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并且都不愿意服从外来的指导,更倾向于根据个人意志指挥行动,即使同意与他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往往也会保留自由的权利。这也就造就了美国公民笃信参与选举不仅仅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是义务。在民主的美国,民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是代表永远不会对自己的支持率自信满满,所以他们会特别重视选民的利益,以期保证自己的支持率。公民积极参与选举、当权者注重选民利益,如此相互促进,便促成了如今美国高度民主的选举。

美国选民不仅积极参与民主实现自己的权利,更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花费自己的时间、金钱来积极帮助他人实现权利。在大选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无条件帮助其他普通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投票权。譬如一些大学生,会挨家挨户地或站在街头为选民提供选举知识的咨询。他们并不代表民主共和两党的任何一方,并非为了拉票,而只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动并无偿地想要保护每一位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能得到最大的实现。大学生甚至会免费开车送选民去投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去实现他们的选举权呢?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选举是如此的重要并积极参与,便会渐渐发现自己无法离开他人而独立,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推己及人,自己就会去帮助他人。

基层民主选举 篇7

一、事件回顾

新学期开始, 班主任张老师就告诉学生们:“新的学期, 新的希望, 新的要求, 我们来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班委的活动, 根据得票率的高低来选择我们的班长。为此, 老师们讨论推荐了3名候选人:罗雷、成成和许晓菲。选举分为:才艺展示、竞选者辩论、竞选者演讲和投票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的才艺展示即将开始, 家长们也开始了忙忙碌碌的竞选活动。成成成为班长候选人后很开心, 对爸爸说:“我就想当班长, 班长有权力, 让谁坐着谁就坐着, 让谁站着就站着。”为了实现成成的梦想, 其爸妈帮其安排了任务, 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训练成成唱歌, 为第一环节的才艺展示作准备。罗雷家里也不例外, 爸爸妈妈监督其练魔笛。其实罗雷刚开始倒是一个很自立的孩子, 他告诉爸妈, 竞选班长的事情不要爸爸妈妈帮忙。许晓菲的妈妈鼓励、引导女儿并手把手地教女儿舞蹈和演讲, 从语言、语气到手势……在才艺展示期间, 成成“一箭双雕”从心理上攻击了两位对手。他先是安排自己的助手带着罗雷攻击许晓菲, 致使许晓菲在才艺展示时从头哭到尾。然后, 他“代表”罗雷给许晓菲道歉, 告诉老师是罗雷起哄的。在罗雷才艺展示的时候, 成成以同样的方式起哄、攻击罗雷并告诉张老师, “这是妈妈教给我的整人招数”。张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及时制止、教育引导孩子。在成成的攻击下, 罗雷人气下降, 失去信心, 想退出班长的选举。罗雷的爸爸妈妈为了帮助儿子赢得人心, 请全班学生坐了一次轻轨。罗雷父母的招数见效了,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大多数孩子积极拥护罗雷, 成成受到打击, 想退出班长的竞选。

第二环节的辩论赛中, 家长们更是费尽心机, 帮助孩子收集竞争对手的缺点, 拿出对方致命的弱点进行攻击和反驳对方。在此环节中, 成成凭着“灵光的脑袋、敏捷的思维和超强的气势”, 打心理战, 击垮了两位竞争对手。他还偷偷承诺周围的很多小伙伴, 选我吧, 成功后让你当学习委员或副班长。

第三个环节是竞选者进行演讲。晓菲的妈妈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帮女儿写发言稿, 女儿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边哭边背。成成的爸爸同样用一下午的时间帮儿子写了《治班纲领》:以人为本, 以情联谊的同时依法治班……成成实在背不下这些“冠冕堂皇”的长篇大论时大发脾气骂其父母:“滚!改改改, 早干什么去了, 明天就要用了!”罗雷的父母也没闲着, 不但给罗雷安排好了每一句演讲, 还从语气、手势、表情等各方面进行演练和指导。罗雷的爸爸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第二环节的辩论赛中不占优势, 为了重新拉拢人心, 帮儿子准备了给老师和同学的中秋节礼物。

投票前, 张老师说:“我的班长我做主, 我的选票我做主, 请大家投上神圣的一票。”在三个孩子的演讲效果不相上下的情况下, 罗雷以中秋节礼物赢得了孩子们的选票, 以25票当选。成成得了8票, 许晓菲6票。落选的成成和许晓菲哭得一塌糊涂……张老师总结说:“选举结果并不重要, 成成和晓菲也收获了许多经验和宝贵的财富。”那么在这次选举中, 落选的两位孩子收获了什么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呢?有事情寻求父母的帮助, 欺骗、攻击对手还是通过贿赂拉拢人心?参与的其他学生又收获了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投票权的呢?

二、问题反思

民主选举班委 (班长) 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在民主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学习民主知识、提高孩子的民主素质, 从而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但该班民主选举班长活动中的诸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 竞选班长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长的事?

在该班选举班长的活动中, 候选人的父母自始至终参与其中。晓菲的妈妈帮8岁的女儿梳头打扮, 帮女儿写演讲稿, 甚至女儿受到别人的攻击哭了之后, 妈妈也哭了, 自责地说:“我没能给她一个完整和谐的家, 不能像罗雷的父母那样去帮助孩子。”成成的爸爸妈妈不仅给儿子写演讲稿, 甚至出歪主意对付竞争对手。罗雷的爸妈帮儿子请客送礼, 拉拢人心。为了能让孩子当上班长, 家长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让我们反思,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当班长如此重视?家长重视说明当班长是有好处的。那么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班长的功能是什么呢?一个孩子做不做班长对其成长有何影响呢?成成告诉了我们答案:班长有权力, 让谁站着谁就站着, 让谁坐着谁就坐着。罗雷当班长的行为也告诉了我们答案, 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权力”打骂、管教不听话的同学。“官本位”的思想已经由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引导”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联想到现在教育对班长功能的定位, 班长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各种利益 (评优、评先、评选) ;当班长是锻炼一个人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当班长还可以更亲近老师, 得到更多指导和帮助, 等等。其实, 班长应该是为大家服务的岗位, 我们恰恰忽视了其最本质的功能定位。班长不仅仅是个“官”, 也应是同学们的勤务员、及时雨。家长的包办代替让我们忧虑, 孩子成了家长角逐班长职位的傀儡, 这是严重错位的事情。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的事情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过度、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到成人世界的“污浊”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2. 民主选举是为让学校增添民主色彩还是为了教育学生?

儿童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的民主意识的形成、民主知识的掌握和民主素质的提高是培养未来民主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学校对孩子进行民主教育是必须的, 开展民主实践活动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学校里的一切工作、一切关系、一切活动也都应该基于并体现教育性原则, 否则学校就不能成其为学校, 教育也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了。[1]在本案例中, 从头至尾只是家长帮助三个竞选的孩子角逐班长的职位, 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当班长, 其他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选班长。为了选举而选举的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活动。而且该班民主选举的程序本身存在问题, 如候选人的确定不是学生推荐的, 是教师商量选定的, 教师“强制”公布的还算什么民主呢?教师确定候选人名单不但没能让孩子感觉到民主的公正, 反而让心智、思维发展不完善的孩子明白想当班长候选人必须有厉害的爸爸妈妈、必须讨好教师。这样不是在培养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而是在诱导孩子形成趋炎附势的心态。另外, 这样做是少数有背景孩子的角逐, 多数孩子陪读、陪选, 不公平的教育使少数人成为主人, 多数人成为奴隶。“教育儿童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民主实践活动也是教育, 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 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为了民主的形式。

3. 民主选举班长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吗?

第一, 小学生的民主选举活动真的是让小学生完全当家作主, 自己选举自己的班长, 教师完全无作为吗?通过该班选举我们发现放任自流的民主选举会使活动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当张老师知道成成起哄、整人是妈妈教给的招数时并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 缺少教育和引导的民主选举其危害性更大。对成成来说, 歪门邪道的不正当手段可以达到目的也不受到惩罚,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不良影响会在他成年期加大、放大。

第二, 第二环节的辩论赛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在第二环节中竞选者争先恐后地寻找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甚至夸大或歪曲对方的缺点, 这样的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其实教师应该让孩子在选举中明白尊重和公平的竞争, 发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缺点, 寻找别人缺点的同时也多看看对方的优点, 以他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时候, 不可以忽视其责任感和尊重人、关心人的品格的培养。缺少教师教育引导的民主选举是不完美的。

4. 选举结束后, 整个民主实践活动就结束了吗?

选举产生结果一定是公正的吗?一向威风、管理严格、爱打人的罗雷在爸爸的帮助下再次当选为班长, 落选的成成和晓菲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哭得一塌糊涂。班主任让哭得伤心的成成和晓菲对罗雷祝福、握手, 有没有体会到“失败者”的心情?!在竞选活动中, 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被赤裸裸地放在众人面前, 甚至有些放大和夸张,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很多孩子往往因为一次打击对这样的选举活动产生逆反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从而体现出更深刻的教育公平。此外, 民主选举班长, 不是让孩子领会权威和权力的无限, 不能培养孩子对权力的畏惧, 而是让孩子敬畏权力。即使罗雷再次当选, 张老师也应让其明白, “非德之威, 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 虽察而人不服”, 班长是大家的勤务员, 是为大家服务的;让孩子明白, 班长打人是不对的, 孩子应该学会监督权力、质疑权力。教育和引导应该贯穿民主实践活动的始终。

三、对策建议

1. 让孩子用孩子的方式竞选

成人 (家长和教师) 民主素质的低下会使学校民主实践活动成为形式的、虚假的民主。过早地让孩子参与到成人社会的竞争, 熟悉成人社会的“规则”, 接触到成人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为了更好地践行民主的精神, 家长应该放手, 让孩子用孩子的方式竞争和游戏。

2.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格

晓菲的妈妈给已经8岁的女儿梳头, 成成的爸爸给8岁的儿子擦屁股。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达到一种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步, 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尤其严重。一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的孩子怎么会自立自强, 怎么会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公主、小皇帝只会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怎么能学会尊重他人, 公平、平等地与同学相处和竞争。所以, 笔者想说,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格是对孩子民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3. 明确民主选举班长的目的

班干部民主选举不是目的, 通过民主选举活动, 教师运用教育机制和教育智慧引导、帮助、教育学生, 让全体学生从中体会到良好的教育并指向更为理想的发展, 使其成为具有民主精神, 具有独特的、完整的、丰富个性的人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教育者来说, 重要的不是哪个学生最后获得班长的职位, 而是全体学生包括竞选者和参与者都从民主选举的过程中习得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态度、民主的信仰、民主的行为模式。在指导学生民主选举的过程中, 不仅要帮助他们获得民主的程序性知识, 还要指导他们理解民主的原则——公平、平等、正直、和平、尊重、诚信、友谊等。没有了这些原则, 民主选举就成了没有价值方向的纯粹利益的争夺。

4. 制定配套的规则和程序, 确保活动过程的公平、公正

公开、公正合理的民主选举过程让孩子受益匪浅, 虚假的、形式的民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第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和要求的民主是自由主义的民主, 是虚假的民主。缺少规则限定的民主活动所导致的结果正如哈耶克所讲:“民主的理想, 其最初的目的是要阻止一切专横的权力, 但却因其自身不可限制及没有限制而变成一种证明新的专横权力为正当理由。”[2]规则的制定意味着不存在为所欲为的民主和自由。正常的选举活动, 班主任一开始就应该带领全班学生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 包括评选的方案、评选的程序、评选规则、对结果定期评议、班干部定期述职等, 比如班长的职务的定位、候选人的条件、不遵守选举规章制度会有什么样的处罚等等, 让孩子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学习到民主精神的实质, 让孩子真真正正体会到什么是民主。第二, 民主选举的程序应该是完整的、公正的。从候选人的产生、演讲、投票到公开唱票等过程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 都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参与。选举结束后, 民主实践活动的教育并没有结束, 大家的监督权还是随时存在的。

5. 教育性原则应该贯穿民主选举过程的始终

“由于学校组织的教育特性, 诞生于政治领域中的民主原则并不能完全无条件的适用于教育场域。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 民主原则的实践运用应该与教育性原则以及传统、权威、道德、自主性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防止单一地为了民主而民主。”[3]由于小学生心智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 独立正确判断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而且其可塑性很强, 所以民主实践活动中“教育性原则”应该贯穿始终。例如, 选举过程中出现拉票、贿选 (请客吃饭、送礼) 、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欺骗 (制造谎言、没有打算兑现的承诺、聚焦和放大不利于对手的事情) 等问题时, 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对全班学生加以教育。面对成人社会中的不正之风、不良行为侵入学校之中,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坐视不管, 应及时制止并交给全体学生去讨论, 培养学生对公正和正义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进一步提高其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最根本的是其“教育性”特征。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 民主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民主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 制定科学的民主选举的程序, 加强对民主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 关注活动的结果及每一个孩子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是小学阶段民主选举活动中必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3]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4) .

选举民主研究综述 篇8

一、选举民主的内涵

选举民主又称票决式民主, 即国家领导人的任免和国家大事的决定, 采取投票的方式,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西方的许多民主理论都把选举作为其民主理论的核心。[2]精英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安排中, 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3]塞缪尔·亨廷顿在进一步发挥了熊彼特的思想:“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而且他指出:“如果用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是民主的实质, 那么民主化过程的关键点就是用在自由、公开和公平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政府。”[4]乔·萨托利认为:“民主是择取领导的竞争方法的副产品。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选举权会以反馈方式让当选者留心其选民的权力。简言之, 竞争的选举产生民主。”[5]虽然这些民主理论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把“选举”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选举民主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

选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 是最能直观地反映民主的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 选举民主已成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民主范式, 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民主形式。在我国, 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可以说, 一个国家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及其完善程度,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甚至可以说, 没有广泛的选举就没有代议制度, 也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 选举为现代政治生活注入了活力。【2】

就我国而言, 宪法规定,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项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可以说我国的选举民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选举制度成为人大制度的基础。人民如何行使选举权, 选出什么样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关系着职权的行使, 关系着人民的主权、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否真正实现, 人民的诉求能否得到有效的表达, 人民的意志能否形成正确的决策, 政府是否为民办事。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基础, 选举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 当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中国需要发展和完善其他民主形式, 更需要发展和完善选举民主。【6】

三、选举民主的价值【6】

选举民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 选举民主有这样的价值。

第一为政权建构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能够让被统治者认为是正当的, 合乎道义的, 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第二, 为民意提供自由充分的表达渠道。“当选举公正且具有竞争性时, 它是公众需求借以传送到政府的途径”。第三, 监督功能。虽然选举结束后, 选民在行使创议权和罢免权之外, 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来保证授权获得实现, 但由于选举是定期举行的, 在竞争性的选举生态中, 选民对违背其受托意愿的受权者, 就可以撤回委托, 另行选择受托者, 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给予背离民意者以惩罚。第四, 教育功能。“竞争性选举过程给选民提供了有关政党、候选人、政策、现任政府政绩以及政治体系的丰富信息”, 选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能得到较充分的保障。

四、选举民主的缺陷【7】

由于我国选举制度是建立在选举民主的基础上。基于选举民主的局限性, 选举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

(一) 提名和确定代表候选人有失公正。

提名和确定代表候选人是选举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 将众多分散的选民意愿逐渐集中起来的过程。候选人提名和确定的过程是否民主, 直接关系到整个选举的民主实现程度。我国选举法尽管对提名人、提名方法、确定候选人的方式、程序都作了概括的规定, 但由于其规定较为笼统, 不够细致, 在具体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以及介绍候选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 选举民主过程沟通渠道不通畅。

我国选举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一般是按照地域制分配候选人;间接选举由下级人民代表选举。基于我国现行候选人名额分配模式和确定机制, 选民或候选人的知情权严重匮乏, 同时选民或代表与候选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 很多选民或代表根本就不知道要选举的是谁, 更不了解代表的主张、纲领。他们除了从官方公布的候选人简单的工作经历、学历情况及只言片语的职务升迁介绍中获悉候选人的不完全信息外, 几乎难以获取对候选人选举至关重要的关于政治素养、任期政纲和承诺、参政议政能力等信息资料, 所以选举主体的投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三) 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得不到平等的保护。

我国现行选举制度虽然规定了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在一人一票主义的层面上实现了选举权的平等, 符合选举民主。但选举法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为四比一的规定, 与选举民主和选举平等性原则的要求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另外, 大量流动农民的民主权利被漠视。他们一直是民主政治遗忘的一个群体

(四) 少数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人民主权理论要求每个公民都平等而普遍地参与选举,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民主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中体现选举民主是以投票为中心实行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制, 不可避免地会侵害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体现。少数人的权利不仅对少数中的每个人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它可能让多数受益, 通过对多数的观点和决定提出质疑使得多数更负责任、更警觉, 或许能避免犯一些错误。有时, 真理恰恰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多数人的利益可以说是选举制度民主无奈之中最大的公平, 是选举民主无法克服的自身缺陷。

五、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大发展。【8】

选举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正走向政治文明、利益和文化呈多元趋势的中国社会而言, 简单的选举民主是无能为力的。协商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能够弥补选举民主及其多数决定原则的不足。实践证明,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中国政治发展有效的政治运行载体和民主实现形式, 具有西方民主政治不可比拟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有机结合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适当运用选举民主的增量, 盘活协商民主的存量,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建设, 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 使协商民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协商中形成的建议, 进行审议、选择和表决, 并由人民代表大会对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摘要:民主是一种别于君主独裁和寡头统治的政府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是其基本要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领导人, 如果用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是民主的本质, 那么民主的关键点就是用在自由公开和平等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 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那种方法产生的政府。可见, 选举是民主的本质, 是民主的直接体现和基础, 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

关键词: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2006年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2]李后强, 邓子强.《论民主方式的椭圆特征》, 2009年, 1月, 第一期, P29.

[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5]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6]徐振光.《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 2008年, 第七期, P30.

[7]陈军.《协商民主:完善选举制度的路径选择》, 2009年, 第一期, P44.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篇9

尽管2012年是政治变化之年, 但没能成为变局之年。在很多西方国家, 领导人是旧貌换新颜, 在政策上却是新瓶装旧酒, 除了咒骂银行家贪婪和威胁提高所得税之外, 没有哪个领导人能拿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良方。持续不断的政治对抗甚至政治瘫痪, 也没有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得以缓解。

事实上, 领导人的不作为和判断失误, 让全世界人民的处境更糟了———美国两党的政治僵局还在继续;欧洲的债务危机依然深不见底;大选中获胜的日本自民党事实上也只是得到了43%民众的选票;而朝鲜的强硬和不理性一如既往。

“是不是现代民主无法提供一个解决当今问题的政治机制?”这是CNN主持人、知名评论家扎卡里亚的疑问。在他看来, 美国政治制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下降了。

尽管民主让人失望, 但民主思想及其奉行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在全球仍有着持久不衰的吸引力。民主制度并非“历史的终结”, 它终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与任何一种制度一样, 它需要直面危机、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满足民众的期待。

人民在哪里?

在对领导人的要求上, 东西方有一个共通点, 那就是德才兼备。所谓的德, 并不是指个人道德上的毫无瑕疵, 而是指品格上的坚定不移———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不会轻易为短期目标而放弃长期信念与目标的一种特质。

但如今, 选举的经常举行使得政客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往往过多考虑政治和选举因素, 罔顾经济客观规律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他们的眼光最远也就是停在下一次选举计票上, 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决定退避三舍。

在此情形下, 加税和减福利成了注定会惹怒选民的政治自杀之举。当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就因为改革福利制度而在大选中输给了默克尔。金融危机爆发后, 当多个国家因居高不下的福利开支而深陷债务危机时, 德国人才明白了施罗德的良苦用心, 但为时已晚。而野田佳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不得已提高消费税、得罪选民而下台的。

与此同时, 在金融危机远未消退的当下, 避重就轻地鼓动对富人和财富的仇恨、人为制造阶层之间的对立以吸引选票, 就成了最惯常的政治操作。

奥朗德接替萨科齐当总统, 对法国竞争力低下的痼疾视而不见, 却醉心于将所得税提高到吓人的75%, 以及咒骂那些闻风而逃的富豪是叛国者。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目前美国领取食品券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4710万。

奥巴马几乎每次演讲都讲到为富不仁者, 到处斥责华尔街的贪婪;在具体施政上则摒弃中间路线, 醉心于共和党所谓的“社会主义”议题;选举时则利用罗姆尼的失言, 将他塑造成不知民间疾苦的富人代言人。

尽管在政策理念上, 民众的利益似乎无比重要;在口头上, 民众的重要性也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在民主的现实操作上, 因为掌握的资源有限, 势单力薄, 普通民众的权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代议制民主因此走向了形式化, 继而导致与它所声称代表的人民脱离。

美国“全球主义者网站”发表评论指出, 奥巴马对决罗姆尼那场大戏的造价已经达到了类似吉尔吉斯斯坦、摩纳哥这些小国的GDP。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 在经济暗淡、面临财政悬崖的当下, 60亿美元的标价也令人质疑:“现在我们应该问的是, 这样的花费是否合理?”

当然, 用这样一笔钱来选出一个素质较高、失误较少的总统, 其实还是很划算。但问题是, 高昂的代价完全无力改变美国的政治隔阂, 难以弥合显而易见的政治鸿沟。奥巴马当上了总统, 却要面对近50%不支持自己的选民, 以及愈发低效的国会。

美国的立法者早就意识到金钱劫持选举的风险, 在一百多年里采取了多个重大措施来加以预防, 但仍然留下了大量漏洞。

个人捐出的“硬钱”虽然有限制, 但有些影响力巨大的明星、企业领袖等可以通过举办捐款晚会等形式募集大量金钱, 成为募款“打包人”, 在选后获得人事安排或政策上的相应回报;“软钱”的使用虽然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但任其泛滥也必定会导致言论的传播被金钱所左右。显然, 金钱的力量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人一票”的政治民主, 从而对后者产生伤害。

因此, 在当代社会, 选举参与度的低下成了常态。今年以来, 各国大选的投票率往往不超过50%。澳洲采取强制投票制度, 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因应。许多民众不去投票, 是对领导人不满意, 但又很清楚投票也不能改变什么。显然, 要解决民主的参与危机, 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民主制度更民主。

“官二代”之弊

在韩国第18届总统选举中, 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朴槿惠以微弱优势赢得大选, 成为韩国以及东北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至此, 东北亚六方均完成换帅。而其中引人关注的, 是中日朝韩四方新任领导都是“官二代”, 这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历史的回声”。该报认为, 在父辈政治理念的感召之下, 这一批“官二代”领导人肩负着整个东北亚的历史与未来。

当然, 美国也有“官二代”现象, 但论普遍和严重程度, 亚洲社会显然更甚。这首先是因为亚洲社会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组成的社会, 其核心是家族, 然后从家族扩散出来各种社会集团, “国”往往就是“家”的延伸。而“官二代”的合理性在于, 他们是政治世家的后代, 从小耳濡目染, 对政治职业有精深的理解, 又熟悉政界的内部运作程序, 其政治感觉和政治经验肯定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比如朴槿惠, 她在父亲当政时曾经代行“第一夫人”职责5年, 其对高层政治的了解自然胜人一筹。

但是, 这些政治世家子弟, 严格来说从未打工谋生, 与真实的社会运作脱节, 却因为父荫的关系, 轻松垄断了政党和政府高位, 使得敢于求变的政坛新秀根本没有晋升机会。这在日本政坛尤为明显。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所在政党的社会基础逐步狭窄, 人才日益枯竭。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之我见 篇10

一、《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的内容涵盖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做了系统的论证:

第一部分属于文章的导论, 在整篇文章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介绍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这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使读者在开篇就对整篇文章的脉络有清晰的把握, 便于接下来的深入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选举民主及其经济成本。通过对选举、民主、选举民主, 和经济、经济成本概念的详尽论述, 进而导出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科学内涵。概念界定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向读者呈现出了全景式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

第三部分介绍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构成、特点与绩效分析。在这一部分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做了系统的论证与深入的分析, 首先, 与前人只考虑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财力成本要素所不同的是, 作者还考虑到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中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构成做了深入的剖析, 明确了论证所包含的内容。其次, 充分考虑到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特点, 展现出在研究论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难点及其不确定性;再次, 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成本——绩效分析方法, 突破学科限制, 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 运用了经济学图示、计算公式、定量分析方法, 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严密合理的论证。

第四部分在结合之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析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内外在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分为选举民主主体、制度、规模及技术, 即政治发展状况;外在影响因素分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 众多因素都会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产生影响, 这就更增加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不确定性。如何针对众多因素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在文章第五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五部分对中外民主选举经济成本现状做了具体的分析, 分别就中外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对域外不同国家类型和我国不同级别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进行了深入的对比, 全面论证了中外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上升的趋势并提出各自的问题所在, 使读者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部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进而使接下来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合理控制思路的提出更有针对性。

第六部分在结合前文的基础上, 推论出如何“建术”选举民主经济成本, 论述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合理控制。首先, 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内涵、目标和重要意义向读者一一阐述。其次, 在结合前文和我国当前现状的基础之上, 引出在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基本思路, 采取认识、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 为我们实现“用合理性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付出来换取最大化的选举民主这一绩效”这一愿景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径选择与基本思路。

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的创新之处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之下, 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选举民主, 在一些方面有其突破创新之处:

第一, 本书在论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时, 将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选举民主政治中, 从组织者 (国家、政府、政党) 的立场来研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这一问题, 突破了之前单纯研究选民和候选人的行为而不能理解选举民主如何运转的瓶颈, 拓宽了选举民主研究的视角, 为读者在认识问题上提供了更为宏观的平台, 使读者站在国家、政府和政党的立场上更为全面的认识到在组织、筹备、运行一次选举中花费的金钱数目是多么巨庞大, 进而能深入理解研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目的所在, 以及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意义所在。

第二, 作者在论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时, 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群, 在解释相关概念的同时, 还明晰了相关概念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使文章在使用相关概念时更为清晰、合理, 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路不至于混乱, 解决了之前学者不加界定就胡乱使用而导致概念模糊和指代混乱的问题, 为今后学者在论述相关问题时梳理了思路, 解决了麻烦, 弥补了学界在某些概念界定和使用上的不规范问题。

第三, 在论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付出是否合理时, 作者提出, 必须以选举民主绩效的实现度为参照系。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递增,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作者通过大量经济成本数据的引用来说明这一点, 目的就是使读者达成共识, 不要一味盲目批判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数量递增, 还要考虑到致使其递增的深层因素。合理的递增是举行选举活动所必须付出的经济成本, 对不合理的递增则要进行控制, 使这一部分的经济付出越小越好, 提高合理递增的经济成本在选举民主中所占的比例, 使有限的资本用到合理之处。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的继续研究之处

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可以继续研究之处,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也不例外, 在提供某种观点的同时, 也为读者打开思路, 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 制度只有合理与先进与否之说, 无东西之分, 更无姓“资”与姓“社”之别。作者在论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时已经意识到了:我国选举的“权利说”使我国的选举经费较之欧美国家的“权利义务统一说”或“义务说”在误工补贴方面是一笔超额的开支。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 在之后的改革和完善选举民主制度方面可做适当论述。学术理论要比实践先行, 通过大胆假设, 谨慎论证, 结合欧美国家初步运行“权利义务说”时的国情和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可考虑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试行这一制度, 看成效好坏而决定可否逐渐削减误工补贴这笔巨大开支, 进而决定我国是否适合“权利义务说”这一制度, 而不是依靠依靠经济补贴和选前兴师动众的选举动员来实现选举民主。

第二, 新型选举技术的使用从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 也是惠及选民的一项举措。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使用新型选举技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势必会导致大部分五十岁以上的选民在选举中被边缘化。一方面, 由于他们的年龄限制, 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事物的能力差, 在短时期内难以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 他们不太信任网络技术, 认为工具性的网络技术手段更易被人为控制, 进行人为的篡改。但是五十岁以上的选民在选举中, 尤其是基层选举中属于中坚力量, 如何克服这一困难, 在文章未进行深入探究, 这是值得学者在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

第三, 在选举民主技术的应用器物形态的配置问题上论述不足。新型选举技术的使用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器物, 这就需要大笔的财政开支, 但这笔开销对于那些靠举债来维持其运行的乡镇政府来说, 无疑会是沉重的负担。在当今电子产品“行货”、“水货”并行的市场上, 购买相关产品的经济成本必定大不相同, 这一举措如何实施, 在配置过程中相应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 或者说按什么比例来承担, 怎样更好的推行, 监督从何处落手, 如何推行才不至于滋生新的腐败等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琢磨的;

第四, 在论述域外相关国家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考察时, 将域外国家分为了三类, 分别是民主巩固国家, 民主转型国家和战后冲突国家。在论述时分别选取了一些典型国家作为事例进行研究的。在此处笔者有一疑问, 为何将印度的民主类型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与西班牙同步列入民主巩固国家的类型中?此处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 不免使读者在此处心生疑虑。在笔者看来, 宗教林立的印度国情复杂, 实难和美日等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步列入民主巩固国家的类型中。对民主巩固国家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下去。

李永洪教授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理论性强, 又同时涉及政治学、经济学领域, 由于笔者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 难以从宏观层面上提出具体的改进之策, 只能从一些微小之处入手, 略述己见。

参考文献

美国选举制度中的“不民主” 篇11

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但就在这样一个“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其选举制度中却存在着一些极不民主的现象。

媒体的造势与炒做

在预选中,最先进行党团核心会议的艾奥瓦州和最先进行预选的新罕布什尔州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后来举行预选的大州,其选举结果被誉为“风向标”。但是从人口总量来看,艾奥瓦州在美国50个州中仅排名第30位,新罕布什尔州排名第41位;从选民结构来看,白人选民超过9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比例69%。

自1952年至今,最终赢得党内提名的候选人,其绝大多数都在这两州(至少在一州)中的预选中获胜,惟一的例外是1992年当选的克林顿(在艾州和新州均未获胜)。新罕布什尔州总人口不过140多万,但真正参加投票的也就几十万人。艾奥瓦州出席党团核心会议的党员也不到全体党员的20%,因此也就一二十万人决定谁是胜利者。说起来可笑,虽然此后还有48个州进行预选,但不少候选人的政治生命就操纵在这两个州总共不过几十万人的手里。

这两个州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于它们最先举行预选,在时间上领了先,通常最先进行“选事”的州总是最能吸引全国媒体的广泛报道,而且选举结果常常被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政治记者进行解读。有时,这些圈内的记者不仅希望他们中意的候选人赢,而且要赢得漂亮,以“大比分”赢,即得票率要超过第二名两位数的百分比。如果他们认定的候选人输了,这位候选人就会被“嘘声赶下台”,认为其当选性很成问题;如果一位候选人的得票率比他们预料的高,媒体记者又会报以赞叹之声,甚至会称之为“黑马”,即便他没有取得第一名。如1992年的克林顿,虽然在艾州仅位于第四,但是媒体却认为,一个阿肯色州的候选人取得如此成绩,实乃不俗,相比之下,即使获得第一名的艾州参议员汤姆·哈金高票获胜,也被媒体记者视之为理所当然。可以说,这两个州在预选政治中的重要性与其说是取决于这两个州自身的地位和实力,毋宁说是媒体的炒作造势;与其说是由这两个州几十万名政治素质高的选民来“筛选”候选人,毋宁说是媒体在挑选他们中意的候选人。

小州比大州厉害

当然,美国政治是保守的,美国人民是尊重经验和保守传统的。自1920起,新罕布什尔州就保持着在美国进行第一场预选的传统,虽然多年来,其他州一直在挑战这一传统,但是新州也一直在为捍卫这项传统进行努力。

新州的说法是,金钱已对美国选举政治产生太多的影响,而金钱的影响在新州不大,因为这里进行的不是“批发政治”(指借政治广告来传达候选人信息、动员选民的选举),而是“零售政治”(指候选人需要面对面地向选民发出信息、竞选团队需要挨家挨户地敲门动员)。那些敢于藐视传统、“瞧不起”新州的人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1968年,寻求连任的在职总统约翰逊以为他铁定是民主党的提名者,因此甚至没有将他的名字写在新州的选票上,而闻听另一位民主党候选人、明尼苏达州参议员尤金·麦卡锡选择在新州竞选后,约翰逊竞选班子在惊惶之中赶紧通过选民寄信的方式来参与竞选,虽然最终约翰逊以50%:42%的得票率获胜,但这样一个小胜对于一位在职总统候选人来说,简直就是耻辱。不久之后,约翰逊宣称放弃连任。

同样,1972年麦戈文、1976年卡特由于在艾奥瓦州的胜出,铺平了他们通向提名之路而名声大震。由于艾州的“选事”通常比新州提前八天(今年提前五天),因此那些怀揣总统梦的候选人无一不早在预选开张之前的一年甚至两年就频繁地去那儿的玉米地“踩路”,试探自己的支持度。

今年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竞选战略就是要先下手为强,因此早在2007年,他就将竞选资金、组织都放在那里,甚至在艾州进行模拟投票中以高票获得第一。然而,在真实的预选中,罗姆尼却输给了后来者赫卡比,这使他顿感灰头土脸,若不是后来在密歇根州获胜挽回些面子,他真的无地自容了;而赫卡比则由于艾州的胜利而一时间成为媒体的头版头条,并且在全国民调中支持率陡然上升,直逼在全国知名度高出许多的朱利安尼。而朱利安尼由于放弃了艾州和新州以及随后的密歇根州和南卡罗来纳州,他在共和党候选人中领先的优势消蚀殆尽。本想“后发制人”,靠着在大州获胜而取得提名资格,可是随着在佛罗里达州预选战场的落败,朱利安尼已经丧失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日前,朱利安尼已经宣布退出竞选,选择支持共和党的另一候选人麦凯恩。

看来,不可不信邪啊!在预选政治中,小州(艾州和新州)就是比大州厉害!小州的选民能淘汰候选人,但大州的选民就没有这样的能力!虽然在党代表大会上,代表的选票是相等的,但在美国预选政治中,某些州代表的选票就是比其他州的代表的选票更具威力,这是实际的不平等。另外,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多数说了算,但如上所言,预选中并非如此,少数最早或较早进行投票的选民决定了后来投票的多数选民的投票倾向!

选举人团制中的“不民主”

除预选外,正式选举中的选举人团制也蕴含了相当不民主的成分。

一是以州为单位来分配选举人名额,各州的选举人数正好是该州在国会代表团的人数,即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人数与参议员人数之和。另外,由于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有三个没有投票权的代表席位,因此也拨给三名选举人名额,这样选举人团的总人数是:435(众议员人数)+100(参议员人数)+3(哥伦比亚特区代表人数),共计538名,但这538名选举人中每位选举人所代表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二是选举人团制,以及“胜者得全票”的通吃规则,使得精于地理政治算术的候选人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时间投放在倾向性不明朗的屈指可数的几个“战场州”,而跳过众多倾向性比较明确的“红州”(支持共和党的州)或“蓝州”(支持民主党的州),结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同样一张选举人票的“含金量”很不相等,有的选举人票“价值”几万,甚至几百万!

三是选民票与选举人票有时并不一致,也就是说,赢得选举人票数最多的候选人并不是赢得选民票最多的候选人!根据美国总统的“胜者得全票”选举规则,谁在一个州得选票比较多,谁就能赢得那个州的所有选举人票。谁先赢得270张以上的选举人票,谁就能赢得总统职位!这样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某人赢得了全美选票的总数,但是输掉选举人票。这一选举规则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曾引起纷争:民主党候选人戈尔赢了选民票,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则赢得了选举人票。

基层民主选举 篇12

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概况

作为延安时期边区政权产生的根本途径, 民主选举是民主政治与民主制度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陕甘宁边区,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参加选举活动, 真正履行自己最神圣的民主权利, 是边区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 “为民主即是为抗日”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面对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 1939年4月共产党人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 指出:“共产党员在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 必须继续号召全国同胞加紧团结, 经过民主的方式, 将一切分散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文件强调“除了争取最后胜利, 不能有第二个意志。除了集中在抗日阵线, 不能集中在第二个地方。除了用民主方式, 也不能有第二个能够集中最大力量的方法。”这表明, 我们党在理念层面上已认定民主方式是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抗战的唯一途径。为此, 党把目光聚焦在抗日与民主的问题上, 提出“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民主是抗日的保证, 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在抗日根据地的实践, 从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主选举制度。

(二) 通过宣传发动工作, 提高选民民主参与热情

当时的宣传发动工作对于广大基层人民参与民主选举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将广大民众正确地引导到民主政治轨道上来, 是边区民主政权能否实现以民主政治动员民众这一目标的关键。为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选举运动, 使他们充分认识选举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我们党将宣传内容多定为详细说明开展选举运动的意义、解释选举条例的内容和规定等, 并采取包括发布简明传单、利用各种会议、农村集会等多种形式, 随时随地向群众进行宣传。宣传主要以口头方式为主, 文字的艺术性方式 (秧歌、画报、黑板报等) 也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如在1941年新正马兰区的选举中, 工作团通过开座谈会、挨户进行家庭访问, 由人民生活谈到选举;还利用晚间和集市庙会召集群众大会, 聘请医生在看病时进行宣传, 在帮助人民生产中进行宣传, 取得了普遍的良好效果。

(三) 以普遍、自由、直接、平等为选举原则

推行民主政治, 体现在人民参政、议政、主政的方方面面, 而在实行普遍的选举制度方面体现更为突出。在党的领导下, 边区政府于1937年5月通过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制定了“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依照规定, 除极少数汉奸特务、依法被剥夺公民权的犯罪分子和神经病患者以外,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18周岁, 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时的口号是“民主政治, 选举第一, 没有选举, 就没有民主, 没有民主, 就没有革命”, 把选举上升到民主政治的首要高度。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 边区区、县、乡三级参议会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从而建立了与人民鱼水相依的真正代表民意的各级政权, 共产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场主要由广大农民参加的普遍性的选举运动, 对推进延安时期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 着力进行“三三制”政权建设

“三三制”是一种大大扩展了政治基础的政权形式, 它在政治上由一党领导, 在组织和制度上实行党政分开、民主选举和少数服从多数。为使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更具有民主性, 1940年3月6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该指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政策构想, 即“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 在人员分配上, 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941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将这一政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三三制”政权的创建, 反映出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要求, 使边区各级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有力地提高了边区政府的号召力, 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建设边区的积极性。如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等11位参议员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 迅速为边区政府乃至中共中央所接受和采纳, 极大推动了边区及其他根据地大规模的精兵简政运动。同时, “三三制”也为抗日民主政权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 有效地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

二、延安时期基层民主选举的现实启迪

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 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 堪称中国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延安的民主选举是一种精神, 也是一种制度, 无论在理论升华和实践操作层面, 至今仍然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一) 民主选举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

选举制度的本质是实现民主。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志之一, 没有选举制度就不会有民主。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 恰恰体现了一种民主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决定了其出现伊始就焕发出蓬勃生机, 并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雄壮的力量, 引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并在此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人民当家作主是绝对不能离开选举制度的。撇开选举制度讲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无法回避依靠选举制度, 发挥民主选举的作用。在我国, 实现民主的途径不少, 如社会协商对话、申诉控告、信访、基层自治等等, 但只有选举制度才能通向真实的国家民主, 才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这一道理在延安时期民主选举的“普遍、自由、直接、平等”原则, 对广大选民参政议政意识的热烈唤起及职责履行的真诚笃实, 都是这一道理的最好见证。

(二) 民主性是先进性的必要前提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为寻求民主新路而奋斗着, 在民主革命时期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尤其是在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能力和赤诚的态度, 把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建设成了全国的法治之区和民主之区, 从而确立了我们党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中的先进性地位。

边区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民主对于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性, 刘少奇就曾指出:“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 是我们党同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重要工作之一。国民党侮辱群众, 不尊重群众的权利, 命令和压迫群众。而我们则同国民党相反, 群众就自然愿意亲近我们, 抛弃国民党人, 而举我们的同志为领袖。”在当时狭小而严酷的战争环境里, 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民主选举, 出色地承担起唤醒与组织民众、领导民众当家作主的执政职能, 取得了民主政治建设奇迹般的成果, 并逐步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信赖和支持, 确立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地位, 为自己将来的全面执政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那么,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面的执政地位以后, 如何不断实现党的先进性, 特别是如何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实现其先进性, 就显得更为迫切和攸关重要。我们党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实践证明, 什么时候能把民主政治搞好, 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先进性的认同程度就会高, 相反, 什么时候我们党在民主政治发展中遭遇挫折和不幸, 人民群众对其先进性的认同度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摘要:民主选举构成民主政治的基础,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革命圣地延安, 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本文拟简要分析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实践, 并探寻其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民主选举,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延安民主模式研究编写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转引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二卷)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

[4]《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4页。

[5]转引自:《解放日报》, 1942-5-28。

[6]张怀满:《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 《学习时报》, 2005-10-17。

[7]《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42页。

上一篇:远郊中学下一篇: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