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共8篇)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1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国人民规划了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仍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如,基层组织建设很不平衡,有些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成效不明显,个别组织活力不足和凝聚力不强,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还有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党派工作经验,缺少组织能力,致使组织活动不正常,组织制度不健全,组织发展缓慢,活动内容呆板,活动形式陈旧。还有个别组织涣散或成员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党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队伍势在必行。去年以来,各民主党派省、市委会相继完成了换届工作,实现了班子的新老交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相继完成,为了推动基层组织迈出新的步伐,促进基层组织制度化建设,结合当前开展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应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展现基层组织新形象。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细胞,是联系广大党派成员的桥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民主党派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组织党员作用,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参政党的需要,是从组织上保证发挥参政党职能作用的需要。
基层组织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基础,是参政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在民主党派的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发展、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社会服务及海外联谊等大量党务工作都落在基层组织,体现党派形象和作用的窗口也在基层,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要求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加强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以推动基层支部组织学习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学习等组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以强化组织发展为重点,通过不断吸收高素质新党员以壮大组织力量,增强组织活力;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手段,提高组织履行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海外联谊质量和水平;以推进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为保证,增强基层组织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层组织建设的总要求是,制定完善制度措施,建设团结有为的领导班子,丰富活动内容,增强组织活力,使政党意识不断 2 成熟,参政能力不断加强,运作机制不断规范,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组织结构日趋完善,组织功能更为有效,履行参政党职能质量明显提高。
三、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民主党派如何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核心是要进一步加强全党自身建设。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基层组织。因此,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重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
民主党派各上级组织及其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搞好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一把手要亲自抓基层组织建设,要深入基层,带头调研,了解支部情况,帮助制定实施措施,加大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及组织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善于抓典型,树典型,以点带面,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典型宣传,推动基层组织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思想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根基。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搞好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根基就筑牢了,基层组织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1、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能力建设。基层组织应完善自我教育机制,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并引导党员利用媒体、3 报纸、网站多种形式丰富知识,不断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主要应学习的内容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宪法、法律法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中共各级党委重要会议精神;各级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党派上级会议、指示精神;党派章程等;深入了解多党合作的历史,加强国情、省情和历史文化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了解国家、省、市发展情况,为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开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供思想基础,这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2、弘扬优良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各民主党派正在开展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把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领导人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目的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良传统不仅要继承,还要创新,要在新的实践中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党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研究新问题,创新新思路,传统教育要经常化,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4 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性。
3、加强政党意识,积极倡导奉献精神。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认真坚持两个5号文件精神,坚持各党派三个《纪要》精神,提高参政党意识和多党合作理论水平,自觉维护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育党员自觉履行参政党职能,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关系,积极参加党派组织活动,正确处理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关系,服从大局,甘于奉献,勇于为多党合作贡献力量。
(三)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参政党队伍
1、重视组织发展工作,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队伍。民主党派的地位随着其政治使命的不断提升而提升,特别是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对民主党派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而抓好成员的发展工作,把好入口关尤其重要。首先,应确立科学、严格的标准。科学,最要紧的是全面看待综合素质,求全责备固然不行,全面衡量却十分重要,千万不能一俊遮百丑,能力、人品与政治素养缺一不可。严格,就是要宁缺毋滥。民主党派的发展名额极其有限,一定要十分珍惜,决不要随便拉进一个人。其次,要规范发展程序,改进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明确准入条件,调动全体会员发现、举荐人才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员举荐,择优吸纳的成员发展新局面,使会员发展工作突破少数人关注、参与的局限,最大限度地保障新入会员的优秀性。第三,要将组织发展和后备 5 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履行参政党职能相结合,与改善强化提高人才结构相结合,建设一支高素质参政党队伍。
2、重视加强基层组织班子建设。基层组织班子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一是基层组织要选配能干事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热心党派工作,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要作风正派,想干事、能干事,能积极组织党员活动。二是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严于律己,积极奉献,处处做出表率。要紧紧依靠本单位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的关系,热爱党派工作,密切联系党员,努力为基层组织建设做出贡献。三是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述职制度和党员评议制度。班子成员应做到每年向党员述职一次,提高班子成员履行职能的责任感。
3、重视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要在发展中发现和选拔高素质、有代表性、有事业心的人才入党,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要在履行职能的的实践中发现和培养党员中有能力,能干事,事业心强的同志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按比例选配后备干部,形成一支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储备人才,为上级领导班子输送人才。要积极推荐骨干党员参加学习班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制度建设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保证。
1、健全支委会学习制度。民主党派党派基层组织支委会应至少每二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学习文件,研究工作,安排活动。要及时贯彻中共和本党上级组织重要会议精神,在遇到国内外重要事件时,要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支部班子定期组织学习,加强本党优良传统教育,提高班子成员多党合作意识。
2、建立组织定期活动制度。基层组织应坚持每两个月或至少每季度活动一次。基层组织要指定专人做好活动记录,便于总结汇报和检查工作。基层组织活动要制度化,活动形式多样化,要做到年初有计划,工作有重点,年终有总结。各党派市委组织应基层组织的活动情况建立奖惩制度,并作为评先的重要依据。
3、组织发展制度化。基层组织要坚持联系考察制度,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入党前作为联系对象,基层组织要认真培养考察,引导参加一些学习和活动,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考察时间原则上为六个月。
4、建立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制度。各党派基层组织应立足本职,围绕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并根据基层组织的工作计划,组织党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人每年至少要写一个提案或一个建议,并形成制度抓好贯彻执行。
5、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制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根据自身特点 7 和优势,可自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也可几个基层支部联合开展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好引资引智工作,既能大大丰富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党派社会知名度。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2
关键词: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
央行文化是中央银行在长期履职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气氛、精神境界、核心价值观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基层央行高效履行职责的现实需要。
一、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现状
央行文化的导入、提炼、灌输、传播、培育直至最终形成, 是一个长期、渐进和积累的过程, 绝非一日之功。在基层央行全面开展央行文化建设, 已经积淀了很多有利条件, 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有利条件
一是基层央行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为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准备了一批有实力的创建者。
二是基层央行员工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高, 工作作风比较严谨, 思维方式比较传统, 对基层央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敬业精神、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自觉地接受和执行, 为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层央行人员较少, 基层央行文化创建者思想上、行动上产生的影响力能够轻易地影响到每一个员工。领导层与员工的沟通比较直接, 容易在观念上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和行为模式。
四是基层央行长期以来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学习型组织、“模范职工之家”等活动,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二) 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长远目标规划。因为没有一种权威的说法明确地界定中央银行总分行的职能与县市支行职能的区分和定位, 使侧重于金融服务功能的基层央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很多的困惑。当前基层央行特别是县 (市) 支行, 人员逐年减少, 员工年龄老化, 知识更新难见成效, 要正确地履行好《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所有的职能, 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困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员工对基层行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 领导者对基层行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 使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出现体制上的障碍。
二是缺乏足够思想认识。在有些人看来, 央行文化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不能迅速解决央行事务的具体问题, 是“务虚”;或认为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基层行本身就担负着很重的工作任务, 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去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 开展起来主动性差, 往往是被动应付式、阶段突击性地抓一抓。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缺乏方向, 或仅仅停留在表层, 没有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基层央行职责履行上。
三是缺乏特色。文化有丰富共性, 也有鲜明的个性。基层央行文化是在中央银行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工作机制、工作氛围和精神状态中的综合反映, “务实、创新、诚信、奉献”等成为央行人所共同遵循的行业精神。同时, 每个分支机构因领导方式、管理方法、目标层次、工作经验、员工精神状态等不同而显示出独有的个性。在工作实践中, 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无论是在行业精神的提炼, 还是在载体的建设上, 普遍存在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的现象,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无法体现, 使基层央行文化在宣传灌输中难以得到员工心灵上的共鸣。
四是缺乏活力。长期以来, 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 基层央行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几乎都未有改变, 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相对固定, 对外交往的圈子相对窄小, 没有鲜活的力量涌入, 工作缺乏生机, 使央行文化建设缺少新元素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二、基层央行文化建设途径
经验是过程的积累,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 是一个单位发展过程的归纳和总结, 没有好的经营过程和业绩支撑, 文化就是空的东西。因此, 文化建设必须要与一个单位的发展状况、工作业绩相匹配, 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那么, 基层央行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文化建设呢?
(一) 以人为本, 把人本管理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大资源的理念, 注意挖掘和培养人才, 善待人才, 使用好人才。当前, 要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 真正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奖优罚劣。同时, 也要认真探索新的、有效的激励方式, 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中央银行的事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 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舞台。要注意感情投资, 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注重情感交流,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工作环境。
(二) 制定目标, 为价值观确立提供坚实的支撑
基层央行尽管在履行职责的定位上存有困惑, 但立足于当前的工作重心, 必须要建立起与自身履职实际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 这是建设央行文化的前提。而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体的、科学的、合理的, 对员工有感染和引导意义, 经过员工的不懈努力能够达到和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强员工的信心和成就感, 辅之以阶段性的鼓励, 让员工直接感受到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体现的过程, 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奉行的具有央行特点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三) 营造氛围, 为文化建设提供和谐的环境
没有和谐的环境, 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合力的团队, 也不能充分运用所拥有的天时和地利, 更不可能带领团队去创造非凡的业绩。营造和谐的基层央行文化环境, 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作为基层央行文化的设计者和主要建设者, 负有建设本行特有央行文化、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的重任。在行内环境方面, 要充分运用内联网、板报等宣传载体, 大力宣传央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发动员工积极参加央行文化建设活动。极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文化环境, 促进员工广泛参与集体活动, 让员工了解单位、认识单位,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建立严格的组织体系、明确的岗位职责、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做到权责明确, 分工合理, 奖优罚劣。在对外环境方面, 基层央行不仅要承担经济职能, 还有社会职能。通过提供完善优质的金融服务, 树立良好的央行形象, 关爱社会, 尽一份社会责任。
(四) 整章建制, 为价值理念提供制度化保证
在培育央行员工文化意识的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制度文化是央行文化的中坚和桥梁, 是央行文化的有力保障。一是建立科学管理制度。通过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员工主动参与制度建设, 着重从效率与科学两个方面对制度效能进行评估、修正、补充和完善。二是优化制度落实环境。大力提倡制度治理, 加强对执行制度自觉性的教育, 培育员工的制度观念。强化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 建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制度治理环境, 促使员工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三是健全考核机制, 进行有效激励。根据央行职能及工作需要, 准确职位分析, 制定量化细化、有所侧重的考核标准,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五) 建立载体, 为央行文化建设注意活力
创建、倡导央行文化, 首先要努力建设文化载体, 推动央行文化深入人心。由于央行文化体现行业规范性、时代性、创造性, 要将这些精神观念比较抽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出来, 形成基层央行员工的切身感受, 就必须致力于文化载体建设。一是持续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打造基础管理平台, 塑造学习的文化和氛围, 构建培训和学习体系, 构建知识共享与交换平台, 不断提升团队业务技能。二是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涵盖了央行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金融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业务工作这个中心, 又强化了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 对完成业务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要把培养和提高央行员工的思想、业务、道德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着眼点, 把全面履行央行职能和促进金融工作作为创建活动的落脚点, 努力营造一个勤于学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管理规范、珍惜荣誉的良好创建氛围。三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围绕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好各种文体比赛活动, 不断培植新的文化活动“兴奋点”, 激发和培育员工对央行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办好“文化活动室”, 为员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打造文化平台。
(六) 开拓创新, 为基层央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3
关键词:
党内民主;基层党员;民主意识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侯峰(1969-),男,辽宁海城人,中共鞍山市立山区委党校副校长。
党内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目标,是提高党的活力,创新党的机制,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作为党的一分子,每名党员在党内民主建设中,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基层党员,做为党的基石和细胞,更是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可以说,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效。因此,在发展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中,首先要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建设,这关系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败。
一、发展党内民主建设是每名基层党员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7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又是一个执政党,就此点而言,党内的大事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方针的制定,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来不得半得错误,否则,就会引起巨大的、无法想象的损失或后果。所以,实现方针政策制定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势在必行,不可或缺。党内民主建设是新时期党为了适应新形势新目标而实行的一项新举措,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可以说,如果党内民主建设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整个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理论、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都将是一次巨大的、良好的推动和导向,必将把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氛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步骤,历史经验也表明,我们党每一次重大的胜利和成就的取得,都与发展党内民主有关,反之,党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失误与挫折,也都和党内忽视民主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必须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基层党员占党员的绝大多数,是我党当仁不让的基础,是保持党的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只为少数精英而制定,一定要有广大基层党员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广大基层党员的参与,党内民主建设就如同沙上建屋,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所以广大基层党员与党内民主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实现了包括基层广大党员在内的民主,才能真正称得上“党内民主”的实现。
二、当前在基层党员中发展党内民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党内民主建设离不开广大的基层党员,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目前广大基层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意识不清,参与度不够等许多问题,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党内民主建设与自身的关系。民主建设是党建工作中惠及到每名党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更是党员参与党的民主政治生活的关键。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并不是每名党员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党员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员由于平时缺乏学习、政治敏锐力不足等原因,在党内民主建设工作中,没有确实认识民主建设的实质,漠不关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对党内民主建设内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党员对什么是党内民主,以及党内民主的目标、性质、实质等基层知识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认识上模糊不清,没能很好的掌握其精神实质。所以,在建设进程中,在谈及民主时,只能就民主而民主,大而化之,空无一物,没有一点实际内容。
3.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建设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无法顺利进行。过去,由于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党内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民主集中制”完全成为摆设,长些以往,当党内民主被提出来后,就不可避免地触动到一些人的利益,也就受到了一些消及的变相的抵制,这样党内民主建设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就不得不变得困难,步伐不得不缓慢下来。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在于政策制度的本身,而在于人的大脑,是思想上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根本性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要加强民主建设,就必须从人的思想意识入手。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实效,根基稳固,要从广大基层党员的思想入手,这是前提,更是保证。
三、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政治意识的培养,是党内民主实现的必由之路
培养民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超级大党来说,广大基层党员由于人数众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不相同,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是无法做到统一,所以要把广大基层党员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则任重而道远。
1.民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具体问题具体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内政治文明和民主意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体制上看,我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本身就是一场新的改革和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从政治形态和政治结构上看,要把党内民主建設看作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政治改革的新的探索。正因为如此,对广大基层党员来说,认识了解党内民主,民主意识的养成,也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缓慢的浸渗和教育,要经历一个从筑基到发展再到提高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体党员参与,民主气氛浓郁,民主政治清明的政治环境。
纵观世界政治历史,每一个民主气息浓厚的政党,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治,党内民主的发展都不是漫无边际、随意发展的,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时候,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
2.一定要认识这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质和重大意义。党内民主的发展,并不是说要广大党员无原则的民主,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实行的民主,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广大基层党员中开展民主意识教育,首要的目标是要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对党内民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认清其实质。一定要让全体党员都清醒的认识到党内民主建设是党内改革,是政治创新,是党在新形势下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只有不断地深化和推进这场改革,才能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与时俱进的,能够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党员更加自觉地开展民主意识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从而加速全党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的完善和进步。
3.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它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就是保障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突出出来。基层党员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所以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必须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尊重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的知情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别是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保证民主的实施,更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基层党员的民主意识的养成得到保障,才能推动民主意识形态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4.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学习掌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意识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党员民主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对民主政治内容学习的融会贯通。基层党员必须认识到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了解什么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弄清了党内民主的基本核心理论,才能真正懂得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所在,才能从根本上使自己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科学规范定位执政党的地位,作为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每名党员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三大核心,是每名党员提高民主意识所必备。
总之,党内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基础在基层,党的基石是基层党员。所以,发展党内民主,一定要加强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内民主建设的稳固发展,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素贞.论党内民主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2007,(2).
[2]陈小玲.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蔡霞.党的建设机制与党的先进性[J].中国共产党,2003,(10).
[4]陈兆德,徐腾.党内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陈尧.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J].南京社会科学,2003,(9).
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报告 篇4
自2005年5月,我镇切实贯彻县委《关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以来,通过完善各项党建制度、优化办事程序、认真开展“三务”公开、发挥各级党群组织监督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已近一年来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了党委会会议制度,优化了办事程序。
为增强党委会民主决策的科学性,结合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严格执行《××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列席镇常委会办法》要求,建立专家咨询、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我们做到请专家或相对应的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土地流转、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通过举行座谈会、印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是2005年机构改革后,通过各项职能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职能错位、职责不到位、管理效能不高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我们以“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开展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的一系列举措,如:完善《办事流程导引图》和《规范化服务细则》、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和首问责任制、推进电子政务、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等,塑造了具有人文关怀和亲和力的政府服务新形象。
二、创新干部选任机制,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按照“职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从“选优、留住、提高、用好”入手,完善了镇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党委班子向“四好”,党支部班子向“五好”努力。
一是严格执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文件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2005年6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中,和2006年初镇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中,我们严格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公示制、票决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平级竞职、投票表决等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选拔进“两委”班子和机关中层干部里来。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原15个行政村合并为10个行政村,选举后产生1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10名村主任;竞争机关中层干部中,产生5名部门主任。
二是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2005年7月,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开展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活动,按照选举程序,经过发布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实地调研、民主推荐等程序,推荐出××镇党委书记候选人,并进行了考察和公示。8月2日的××镇党员大会上应到党员630人,实到党员607人,蒋文学同志以同意票517的得票竞选为××镇党委书记。通过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差额直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方式,使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直接感受到“主权在民,政权民授”,从而夯实了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我们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坚持集体推荐、谈话推荐、确认考察对象、对考察对象进行公示、召开征求意见大会等规定将那些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有效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并就镇村干部的管理,2005年12月镇党委印发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罢免工作实施细则》、《党员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和《民主评议党员“双评制”实施办法》。
三、实行镇村“三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
自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后,我们在党务、村务和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上进行了规范。如政务公开中,我们对公开的内容进行了明确,主要有:目标规划、财务、集体资产情况、镇村干部任用情况、勤政廉政情况、村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情况、机关部门办事程序等,形式上主要有:设立政务公开栏和创办政务信息,在郫县公共信息网公开等,时间上主要是:对如目标、指标、组织设置等稳定性较强的一般一年一公开。对如党费缴纳,重点工作、村务完成情况、财务报表等时间比较固定的为每月一公开。对党员发展转正、要告知村民需要即时公开的不定性内容,要求即时公开。
为确保“三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各村相应成立由党员、村民、社员代表组成的“三务”公开监督小组,并设置了意见箱和意见簿,同时要求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村支部党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三务”监督小组认可签字方可公开,有效提高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近一年来,镇人大、政协始终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各代表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各行各业了解依法治理的情况,认真检查《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工
作指导,对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围绕县委、政府和我镇中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不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群众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其它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村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稳定与和谐。要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和民主决策,就要有健全和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起到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作用,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提高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能力。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经济矛盾和经济纠纷也不断产生,尤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征用、拆迁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以下不足:
一是个别农村党员干部对民主的认识不够到位,一种是感到在农村实行民主太超前。认为实行四个民主是今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起步时间尚不长,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而在农村却要全面实行村民自治,推行四个民主,依据初级阶段的国情,感到有些脱节,偏离了农村实际,与现实有较大差距。认为发展经济奔小康是硬道理,民主无足轻重。另一种则是偏面地强调了村民自治。认为村委会主任是由全体村民选出来的,代表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其权威性应高于村里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支部书记,党支部只要管好自己的几个党员就行了。
二是广大群众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在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要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不能真正落实。这种情况,在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明显。目前,我镇2000人以上的村(社区)有6个,要在人口庞大的村中,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各村都在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这两项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受到村民代表的数量和推选方法的限制,以及村务财务公开的质量和内容的局限性,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宣传教育力度仍需加大。主要是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多数群众对村务公开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四是监督小组的组成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如个别村的“三务”公开监督小组的组成没有按照由党员、村民和社员代表组成的要求执行,或由副镇长、财政所长、办公室主任参加监督小组,形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分,显然不合适。
五、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扩大基层民主的政治主张和《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自觉性。明确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
二是合理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努力提高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覆盖面。
三是把宣传教育贯穿村务公开始终,引导广大干群深刻认识村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以村组织规范建设为载体,加大村务公开宣传力度,纠正模糊认识,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村务公开的健康发展。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5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西温庄乡民政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整个国家民主建设的基础所在。近年来,太原市加大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力度,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制度等得到大力推进,尤其是2010年起实施的“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省、市、区《关于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我乡民政办结合第九届村委会即将换届的情况,对全乡各村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乡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掌握,对进一步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伐有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当前我乡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西温庄乡辖区13个村,均为行政村。全乡总户数为4406户,村民13989人,空挂户123户,空挂村民226人。其中,500—1000人的村7个,1000—2000人的村4个,3000人以上的村2个。5个
1村委会被列入市政府“城中村”改造范围,其中正式批文挂社区牌的村有4个。全乡13个村党支部、村委会100%班子健全,除西贾社区外,均为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人担任。目前共有村委会主任13人,其中党员5人;村委会副主任、委员共30人,其中党员7人。8个村配有大学生村官,常年驻村工作比例达到99%。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尤其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乡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西温庄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由纪检书记分管,今年以来,庞书记积极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专门会议安排工作,并到各村检查督导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2011年3月初还对全乡9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了学习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
(二)民主选举步入正轨。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调研结果显示,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由选民一次直选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全乡13个村党支部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直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选民一次直选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
权益,全乡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三)民主决策逐步完善。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全乡13个村,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都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村党支部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党员大会审议,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但也有个别村因两委关系不太和谐,在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时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民主管理稳固推行。据了解,全乡13个村,全部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了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基本形成以村民直选为主要方式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为主要依据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等。
(五)民主监督有效实行。近年来,我乡全部实行了村级会计
委托代理服务,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各村均设立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乡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竞争日益激烈。目前,西温庄乡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两区融合、太原榆次同城化、太原经济圈三大机遇,有思想、有实力的年轻人争相竞争,村支部和村委会选举竞争日益激烈,有些村引发矛盾和存在隐患日益明显和暴露,给选举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在个别村,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很融洽,工作互相踢皮球、扯皮。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村委会的工作必须经过支部,于是出现个别村委会与党支部关系紧张,阻碍了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三)村务公开内容有待继续完善。通过实施“3.15”、“7.15”
公开日的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进一步规范,但是,在公开的内容方面,仍需继续完善。虽然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公开科目仍需更详细。
(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乡范围而言,各村民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等引发的村民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全局意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引导,营造村两委和谐氛围。建设和谐领导班子,健全制度、教育引导是保证。一是要结合各村实际,贯彻落实好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村民委员会请示报告工作制度、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村两委制度。村党组织负责人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要按照分工,认真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二是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一定形式的专题教育,查找村两委干部在思想、工作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不能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的村,给予严肃批评和教育引导,对确影响正常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化。一是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和职责。二是丰富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每年的“3.15”、“7.15”村务公开日,乡党委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监督力度,有力地促进这项工作的落实。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及时向村民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6
为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提高各级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十六字”方针的质量,加强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校党委制定了《国防大学各级党组织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实施细则》。现印发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国防大学各级党组织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实施细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领导方法“十六字”方针,是新形势下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根本指针和各级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规范。为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使各级党组织切实做到“一个增强、两个确保”,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和军委、总政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现就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强化民主集中制观念
各级党委(支部)要把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十六字”方针作为“一班人”思想上的共识和工作上的遵循,反复学习,深化认识,着眼建设,抓好落实。
(一)加强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学习。党委(支部)中心组要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和中央、军委及总政的有关规定,不断加深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增强贯彻“十六字”方针的自觉性。在班子成员变动时,应及时对新成员进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提高他们参与集体领导的能力。
(二)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要求规范行动。坚持用民主集中制和“十六字”方针统一“一班人”行动,调整党内关系,处理意见分歧,维护集体团结,形成正确决策。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树立正气,防止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好人主义,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三)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制度。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按照“十六字”方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议事规则,切实保证重大问题决策权、大项经费开支权、人事任用奖惩权归党委(支部),形成“领导靠集体、议事靠规则”的良好机制,做到靠制度建党、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四)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检查监督。党委(支部)成员要自觉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要自觉参与和服从集体领导,而且要敢于抵制违反民主集中制的行为。各级党组织在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纪律检查时,都要把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政治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要适时组织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表扬先进,纠正存在问题。对于违反民主集中制,造成决策失误、影响班子团结的,要严肃批评和查处。
二、坚持集体领导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精髓,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实行科学决策,必须依靠党委(支部)的集体领导。
(一)坚持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党委(支部)集体领导的根本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军令的畅通,确保办校治学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党委(支部)集体领导的重要内容。谋全局、议大事,集中研究解决带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大政方针和上级决策指示的贯彻执行必须议;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必须议;本单位全面建设与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议;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必须议;职权范围内的干部选拔推荐、重大经费开支、奖励处分等敏感问题必须议。
(三)坚持把集体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作为党委(支部)集体领导的重要原则。凡属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委(支部)集体讨论决定,决不能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不能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历老谁说了算、谁分管的谁说了算。党委(支部)会议要与行政会议界限分明,不能事无巨细,不能包揽行政事务。
三、坚持民主集中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实施集中。要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作为实施集体领导的重要保证,作为群众路线在党委(支部)决策中的具体体现。既要防止民主不够的问题,也要防止集中不力的问题。
(一)充分发扬民主
1、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拓宽民主渠道,建立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本单位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对评定职称、评奖、入党、考学、选改士官等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应以公开求公正,必要时组织群众测评或评议;对涉及下级党组织的重要问题,上级党组织要注意听取并尊重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调动和保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坚持平等议事的原则。党内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发言权、表决权、监督权一律平等,正副书记只有特殊责任没有特殊权利,与委员一样都是平等的一票,任何人不能把行政职务带到党内。每个党委(支部)成员,既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又要尊重别人的民主权利。
3、坚持民主讨论的原则。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氛围。提倡敢于直言,反对言不由衷;提倡思想交锋,反对一团和气;提倡各抒己见,反对人云亦云;提倡善纳良谋,防止固执己见;提倡会上畅所欲言,反对会下说三道四。正副书记要鼓励委员讲真话、实话、心里话,把话讲完,把问题议透。不能把不同意见看成是闹不团结。委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积极发表意见,不以个人好恶论是非,不以自身利益得失量长短,不被“人情风”干扰,不成为某一方面或局部的代言人。
(二)正确实施集中
1、遵循正确集中的政治原则。实施集中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上级命令、指示,坚持用大道理管小道理,用全局管局部,用政策管感情,在吃透“上情”和符合“下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
2、遵循正确集中的组织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中。集中既要充分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又要吸收少数人意见中的合理成份。
3、遵循正确集中的时效原则。在委员充分发表意见没有原则分歧时,要及时归纳集中,防止久议不决;对急办而意见不够统一的事,应求大同存小异,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果断作出决定,防止当断不断;对可缓办又有较大分歧的事,暂缓决定,下次再议,防止仓促决策。
四、坚持个别酝酿
个别酝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委(支部)成员达成共识的必要条件。通过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个别酝酿,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以达到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目的。
(一)会前必须进行充分酝酿。在通常情况下,召开党委(支部)会议前,应对重大问题特别是复杂的或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进行个别酝酿。
(二)预留充足的酝酿时间。提前将党委(支部)会议的议题或预案告知委员,重大或复杂的议题应安排更长一些时间进行酝酿。委员接到议题后,应学习上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形成个人的初步意见。
(三)把握酝酿的范围。通常情况下,个别酝酿在班子内部和机关有关职能部门中进行。对上级要求只需要由主要领导协商掌握的问题,在正副书记之间酝酿。对群众关注的干部选拔、评功评奖、职称评定等问题,事关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殊问题,应视情扩大酝酿范围,听取骨干、党员或专家学者的意见。
(四)明确酝酿的基本程序。通常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拿出预案。一般情况下设有机关的党委,应由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经正副书记交换意见后确定;不设机关的党委(支部),由正副书记相互通气后提出。第二步,正副书记之间交换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基本共识。第三步,正副书记(必要时委托机关)与每个委员逐个交流看法,充分听取意见。第四步,综合各方面意见,修正完善预案。
(五)遵循酝酿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个别酝酿要有预案,不能只是口头打招呼。对容易产生争议的难点问题,要事先进行专题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拟制两个以上方案供比较选择。未经个别酝酿的不能仓促上会,个别酝酿不充分的不要急于讨论,意见分歧大的应反复酝酿,并力争把分歧解决在会下。个别酝酿不能代替会议讨论,也不能因准备提交会议讨论而使个别酝酿流于形式。
(六)坚持酝酿的组织原则。个别酝酿要相互商谈,不能搞暗示授意;要说明解释,不能硬性压服;要出以公心,不能搞私下交易;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失去组织约束。
五、坚持会议决定
会议决定是党委(支部)领导的基本形式,是坚持集体领导的必经程序,是实施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会议讨论决定,才能保证党委(支部)决策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一)健全会议制度。凡需经党委(支部)会议集体作出的决定、决议或研究的重大问题,必须在党委(支部)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或根据需要在党员大会、党代会上进行讨论表决,不能采取办公会、碰头会、个别征求意见或用文件传批等方式进行。特殊情况下,对属于履行程序、不易产生分歧的问题,经正副书记同意,也可采用文件传阅方式决定。
(二)坚持法定人数。召开党委(支部)会议,要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重大问题时,至少应有三分之二委员到会。因故不能参加会议的委员,一般由正副书记或委托专人征求意见。正副书记不在时,一般不召开党委(支部)会议。特殊情况需要开会时,由临时主持党委(支部)工作的委员(常委)召集,会前、会后要将情况及时报告正副书记。
(三)坚持正确导向。根据议事内容,学习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要求,以此统一思想,提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基本原则,为议事和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四)提高会议质量。在执行上级规定的例会制度的前提下,注重会议质量。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无实际效果的会议坚决不开。
(五)执行表决制度。党委(支部)会议根据讨论问题的性质和内容,可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表决方式。如会议需要对两个以上事项作出决议时,要逐项进行表决。
(六)严肃会议纪律。会上会后对党委(支部)会议的议题、讨论过程、形成的决议等情况,除有传达要求外,必须严格保密。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七)及时上报下达。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需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的,一般应以书面形式上报,设军政主官的单位应由党委(支部)正副书记共同签发;只有一名主官的单位,由
党委(支部)书记签发。对需要向下级党组织或党员通报的事项,根据会议决定与分工及时通报。
六、确保会议决定落实
对会议决定,必须抓好落实,见诸行动,务求实效。
(一)严格按照决议抓落实。要坚决维护集体决策的权威,决定一旦形成,必须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做到一个声音对外说话,齐心协力抓好落实。个人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并有权向上级党委直至中央反映,但在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坚决反对对决议各取所需、各行其是、消极对待、阳奉阴违的现象。在执行决议过程中,发现决议不够完善或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进行调整时,可向党委(支部)提出建议进行复议,但在党委(支部)没有作出新的决定之前,个人不得随意改变。
(二)坚持按照首长分工负责制抓落实。设军政主官的单位,实行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属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由军事主官负责组织实施;属于政治工作方面的,由政治主官负责组织实施。军政主官共同向党委(支部)负责。
教研单位和其他只有一名主官的基层单位,实行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主官负责制,主官对本单位全面建设负总责,做到思想政治领导和本职业务工作“两副担子一肩挑”。
党委(支部)其他成员要把对党委负责和对首长负责统一起来,按照副职向主官负责、部门向首长负责的要求,结合分管工作抓好党委(支部)决议的贯彻落实。政治协理员要在上级政治机关和本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协助主官抓好本单位的政治工作。
(三)注重团结协作,创造性地抓落实。党委(支部)成员既要按照各自分管工作抓落实,又要互相支持,加强协调,防止政出多门或工作上的“挂空档”、“打乱仗”现象。要善于把落实党委(支部)决议的办法和措施具体化,防止空喊落实,无“招”落实。要雷厉风行,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对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大胆负责、积极主动解决,防止缺乏主见,回避矛盾,动辄请示首长。
(四)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党委(支部)对重大工作和应急性重大任务,都应建立责任制。主要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要主动督促检查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每年年终或重大任务完成后,党委(支部)应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七、提高正副书记素质
各级党组织贯彻“十六字”方针,关键是提高“一班人”特别是党委(支部)正副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正副书记要按照江主席对“一把手”提出的“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协调、加强修养”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在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民主集中的运行中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在个别酝酿的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在形成会议决定中发挥把关定向作用,在执行决议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具备和提高以下五种能力。
(一)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原则问题上不含糊,在敏感问题上不迟钝。抓大事,谋长远,站在宏观和全局上谋划党委(支部)工作,拿出独到见解,确立清晰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妥善安排,带动全盘。
(二)提高团结协调的能力。确立团结是才也是德的观念,以事业为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率先做到相互尊重不争权,相互信任不猜疑,相互谅解不斗气,相互关心不冷淡,不争你高我低,不争谁说了算。要容人、容事,尤其要善于同与自己气质、性格不同的人一道共事,形成关系顺畅、感情融洽、团结紧密的领导集体。
(三)提高发扬民主的能力。自觉置身于集体领导之下,当“班长”不当“家长”,坚持“群言堂”,不搞“一言堂”。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不同意见,要听得进、坐得住;对委员的敢于进言、直抒己见,要容得下、受得了。
(四)提高正确集中的能力。善于鉴别、引导,做好综合、提炼、优化、升华的工作,真正把正确的意见集中好,把分歧的意见统一好,把有不妥意见的同志说服好。做到有主见而不主观,敢决断而不武断,高人一筹而不高人一头。
(五)提高表率示范的能力。带头落实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事要唯公,对人要唯诚,办事要唯实,善于以德才服众,以德才率众,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 篇7
一、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一)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核心是思想建设。
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 树立政党意识, 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出谋划策,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台阶。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让民主党派成员对如何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更有利于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化和分裂势力对高校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二)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是组织建设。
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组织建设, 优化组织发展, 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层次梯队构建,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顺利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有力的人才保障, 丰富党的执政资源,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连续性, 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输送大批优质的人才。
(三)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保障是制度建设。
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 特别是设计好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干部考核测评体系, 不仅能从根本上把好干部选拔关, 更能合理地运用制度资源, 更加有效地支持、鼓励各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 促进基层组织整体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做贡献。 由此可见, 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
但随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 新的成员不断加入, 使得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结构, 知识层次结构, 党派成员的责任意识,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 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所出现问题, 制定相应的对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分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吸纳成员以取得学术成果和学历职称作为主要门槛, 往往疏忽对加入成员政治素质的把关。一是少数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的动机存在明显的偏差。觉得加入了民主党派, 提拔的空间大些, 把加入民主党派作为获取政治职位升迁的手段, 借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参政议政素养。部分党派成员参政意识薄弱, 不能主动谋事, 不能主动考虑为本党派主要代表在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上提供素材依据, 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二是部分民主党派成员缺少建言献策、仗义执言的魄力, 不少成员心存提建议或意见就会得罪人, 没有真知灼见, 严重减弱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三是民主党派成员大局意识不够完善。没有树立正确的参政意识, 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职责。各民主党派来自不同的院系或部门, 所擅长的专业和关注的领域不同, 在参政议政时只代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受此局限性, 有失代表性。
(二) 组织发展存在未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问题。
成立较早的党派, 成员的老化现象较严重, 组织为急于摆脱成员老化现象或发展数量过少的尴尬, 盲目扩充规模, 重数量轻质量, 往往造成吸纳的成员中, 年轻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另一方面, 组织发展单一。由于高校各民主党派间的横向联系较少, 只在较为熟悉的人员中进行组织发展, 忽略了其他学科, 造成组织发展中学科特色单一。
(三)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监督实施机制。
尤其是考核测评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 没有与绩效挂钩。没有了约束机制, 党派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或流于形式。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教学、科研精英, 在具体工作中, 主要受本质工作的影响, 难于挤出时间和精力去落实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党派活动大多采取简单的聚餐、喝茶、外出郊游等形式, 往往忽视了政治性, 成了单纯的联谊交友活动, 组织活动缺乏原有目的。
三、加强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以思想建设为基础, 创新教育活动之实践功能。
加强思想建设, 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开展思想建设, 就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方式, 促进教育活动更加鲜活有效, 而不是一味地组织集中学习和听报告, 作为任务来对待。其中寓教于践法, 即强化思想教育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有益的尝试。说其有益是指将教育活动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能与党派服务社会的职能挂钩, 既能保证政治性与实践性, 又能保证思想性与教育性, 从而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提高服务社会活动的质量。 基层组织要策划好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就要明确教育活动的主题, 分阶段有序推进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积极营造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教育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活跃组织生活。根据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的特色与专业优势, 如开展奉献日活动, 利用公休日、节假日开展爱心助残、组织绘画义卖活动来支助贫困学生、组织送药下乡和医疗义诊活动来帮助体弱多病的人们, 提供法律援助活动, 开展咨询日活动, 如科技、文化等咨询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一方面可以增强党派成员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 而且增强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党派成员的活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 党派成员通过在活动中与群众接触, 了解民意, 为日后的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提供第一手素材。向实践学习, 为群众服务, 这也是解放思想, 也是思想认识的提高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策划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要开阔思路, 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拓展广度和深度。要思考怎样才能把社会服务职能与调查基层的社情民意、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更好的贯穿起来, 要在活动中掌握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将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完善, 做出实效性, 从宏观上为执政党提出远景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 供领导决策参考, 从而促进参政党整体职能的有效发挥, 形成自身特色。
(二)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制之抓手功能。
制度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保障。由于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从事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党派活动, 如果没有量化的工作考核评价体制作为保障,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就很难开展。细化考核测评体系, 建立便于操作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层层推进的有效抓手。 在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要进行权重分析, 要改变以往以取得学术成果和学历职称为准门槛, 而疏于对成员政治表现的把关。考核测评体系首先要把政治鉴别能力、形势把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作为硬性指标, 考核干部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是否能够辨别大是大非, 是否能够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要求, 是否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摆在首位。通过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引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所必须拥有的最基础的能力——政治把握能力, 这也体现出民主党派干部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其次履行职务能力是对民主党派干部党务工作能力、业务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考核, 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最直接体现其效果的要素之一。参政议政能力是对民主党派干部履行其职能的考核, 是强化党派目标的关键, 是体现其政绩的重要因素。考核采取百分比形式赋予权重, 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评选先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重要参考依据, 并与下年度民主党派活动的经费挂钩。 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还应从整体上布局, 主要体现成员整体的参政议政意识及能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这是综合考核团体的硬性指标。指标设计主要以理论研究、课题参与、实践活动和取得的成绩来反映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功效。同时, 对主要负责人可采取“责任明确、分工合作、任务落实”的职能制度考核, 并制订相应的主要负责人每年述职制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各项指标的划分, 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才能使各项工作和任务的落实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三) 以组织建设为关键, 搭建后备干部队伍之适用功能。
组织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由于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每隔三年要进行一次换届, 选举新的领导班子, 因此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就成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科学预测规划, 合理选拔配备, 顺利接好交接棒, 选拔有发展前途的成员放在需要的岗位上去培养锻炼, 而不是临近换届需要才来选人。要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延续。 在规划类别队伍构成中, 既要储备有党政领导类的人才, 又有储备经济法学管理类的人才, 既要储备适应政府工作的人才, 又有储备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规划层次队伍构成中, 既要储备拟任较高层次的领导职务的后备人选, 还要储备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规划培养队伍目标构成中, 既要培养短期即可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实干型”领导干部人才, 又有培养面向长远规划目标的“储备适用型”后备干部人才。结合具体情况, 逐年滚动调整后备干部队伍, 做到有进有出, 始终保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稳定, 提供切实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摘要:当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 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并着重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具体实践方面来研究探讨目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1
[2].杨明园, 冯振业.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5:15 (73)
加强基层民主 深化居民自治 篇8
[关键词]基层治理;居民自治;凉城街道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5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民主权利。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街道党工委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推动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杨如明党建志愿者工作室围绕“居民区开展居民自治的现状”这个主题,对27个居民区开展了历时一个半月的走访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概 况
凉城街道目前有27个居委会,其中已创建成市级自治家园示范点的有3家(秀苑、广灵二、文苑一),创建成区级自治家园示范点的有2家(复旦、水电),分别占居民区的11%和7.4%。
随着居民的自治意识得到焕发,涌现了一批自治组织构架清晰、自治运作机制健全、居民参与意识强的居民区。调研发现,创建“自治家园”意愿强的有10家,占居民区总数的37%。对居民自治的理念比较清晰的有13个,占居民区总数的48.1%。
凉城街道有一支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居民区书记队伍。平均年龄在55.85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名,占书记总数62.3%。书记中有社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11名,占书记总数40.7%。书记中从事党务工作5年以下的9人,占书记总数33.3%。
从居民区居委干部队伍来看。现有195个居委干部中,党员86个,占总数的44.1%。
从自治组织业委会队伍分析,应建的65个,已建的59个,待建6个。在已建的59个业委会中,共有业委会委员298人,其中党员167人,占业委会委员总数的56%。
居民自治的主体是居民。凉城街道在开展居民自治中注重发动居民参与,决策、监督。全街道共有文化娱乐团队181支共3309人次,占街道总人数的3.3%;志愿者团队133支共4462人次,占全街道总人数的4.48%。两支队伍中党员人数2729人次,占总人数的35.12%。
二、主要经验
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已成为当前居民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这几年来,凉城街道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四会”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在本次调研中所涉及的27个居委会都已实行了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民情恳谈会“四会”制度,在解决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开展小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凉五、华一等居委会在解决小区多个重大问题上坚持向全体居民进行书面征询;锦苑、广凉等居民区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解决小区停车难、实行机动车单向行驶;凉四、凉六、梦湖苑、馨苑等居民区运用协调会解决小区开饭店、修桥、电梯改造、扰民树等问题;水电、凉一等居委会用“四会”制度,推进小区平改坡、清洁家园等工作。“四会”制度也促进了27个居民区的居务公开落实,居情通报会做到了每半年一次。
(二)居民区“议事会”自治平台开始推进。居民议事会是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的一种议事组织形式。这一议事形式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在27个居民区中,有3个居民区积极探索建立“议事会”。水电居民区的议事会吸纳了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人数适中并能够经常性运转,发挥协商议事、凝聚共识、组织动员和统筹自治资源的作用。复旦居民区的议事会培育了一支居民自治“领军人物”——“老教授议事会”,这是一支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有经验、有责任、讲奉献、能办事的居民区自治队伍。“老教授议事会”先后为小区停车难、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等公共事务献计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文苑二居民区通过“吾家议事厅”,在平改坡、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安装电子监控等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上的议事、决事和监事也做得很有特色。
(三)多方参与的自治模式初步建立。各个居委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多方力量协同自治的组织构架体系。以传统小区的代表水电居委会为例,探索形成“1+5”的自治家园管理模式,即:建立水电自治家园理事会(议事会),理事会(议事会)下设5个工作室,(即:“安居”工作室、“乐苑”工作室、“帮帮”便民工作室、“绿家园”工作室、“聚力”工作室)。5个工作室作为分支,分别对应“平安创建安居乐业”、“文化娱乐精神文明、”“清洁家园美化环境”、“敬老帮扶服务居民”、“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这五项居民区重点工作,旨在将整合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扩大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范围,形成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助力街道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工作。
复旦居民区在创建“复旦缘”自治家园运行模式时,注入文化引导力。充分考虑到复旦知识分子多这一特点,将原来的志愿者团队加以归类和梳理,建立了符合居民区实际的“名师议事会”。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把培育一批“最美”楼组、“最美”团队、“最美”居民成为“家园”载体。
广灵二居民区在创建自治家园的过程中,注重“多元共治”的理念。与小区物业、驻地部队、辖区单位开展多种共治活动,在组织低碳环保活动、小区管理方面都有多方单位的参与。
在推进居民自治的过程中,一些居民区还采用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如中虹居民区在业委会缺失的情况下,由居民自己推选代表组成安装电子监控项目推进小组。
此外,凉一居民区形成了“朝阳互助合作社”自治模式,凉二居民区形成了“宜居家园”自治构架。
(四)自治载体不断丰富。汶二居民区的“兄弟姐妹情”和广凉居民区的“银龄茶室”让老人有了参与活动的平台;秀苑居民区的“青年挚友社”让年轻人有了交流交友的平台;文苑一居民区的“媳妇当家”让妇女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广灵二居民区的“石长和”书画组,让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这些载体,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渠道,也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文体团队是将居民从家里吸引出来参与自治最好的载体。近年来,各居民区在抓团队建设方面也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如:广粤居民区为活动团队建设“快乐之家”,引导团队参与小区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文苑一居民区引导活动团队从“自娱性”向“公益性”拓展,以“爱心妈妈编织组”为切入口,将居民娱乐活动团队整合为创建自治家园的组织要素,为居民自治搭建平台。目前,“爱心妈妈编织组”在居委的倡导下,走出小区,积极参加市公益活动,为全国困难地区希望小学学生编织毛衣,至今已有两批毛衣寄往希望小学。
(五)党员有效参与自治活动的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这几年,居委会组织党员有效参与自治活动的意识不断加强,提倡业委会主任由党支部委员或居委会委员担任,提倡业委会委员党员比例占2/3以上,提倡业主代表党员占60%以上,提倡业委会建立党小组等“四个提倡”在业委会建设中得到体现。全街道314个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占56%。
群众活动团队是群众聚集最多的地方,各居民区党组织也注重党员的融入。全街道181支文体团队中党员参加970人次,占文体团队总人数的29.31%,80%以上团队的领衔人为党员。133支志愿者团队中党员的比例为39.42%。
大力推进党员有效参与群众自治活动,避免了基层群众自治活动中由于党员过于稀缺和空白而造成党的声音和影响力在这些自治团队中下降和削弱的情况发生,改变了党员在党组织中仅仅是被管理、教育、监督的情况,广大党员参与小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六)自治的有序有效性不断提高。自治是需要讲规则的。小区自治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靠居委会的组织推动培育群众领袖,通过自治组织章程达到有序自治。居民自治启动较早的秀苑居委,经几年的努力,已形成“四个对应”自治架构、创建“五型秀苑”的自治愿景目标以及十多个自治平台和自治工作方法,制定了自治小组章程、志愿者协会章程。“四民四问”(“民主提事,问需于民;民主决事,问计于民;民主理事,问治于民;民主监事,问绩于民”)工作法坚持了立项从居民中来,力量在居民中聚,评估到居民中去,使决策过程成为居民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并从程序的角度去规范,通过具体的、刚性的制度和程序,使自治更有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目前看,凉城街道的居民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入开展居民自治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实践证明,居民自治是居民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居民区工作的重要路径。但在调研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居民区书记对开展基层民主建设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书记满足于完成街道布置的工作,对基层民主建设考虑很少;有的认为居民自治是居委主任的事,党组织主要就是抓好党的建设,缺乏主动探讨研究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还有的书记认为,居民需求多样,众口难调,不如我们居委干部说了算省事。三分之一的居民区书记认为创市、区二级的“自治家园”示范点的名额街道每年也只有两三个,抱着街道推一推才动一动的心态,没有把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居民区建设的内在需要、党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对开展居民自治的一些理念有待厘清。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居民区虽有创建“自治家园”的意愿,但在如何创建,什么是居民自治等理念上模糊不清。主要表现为:
一是居委会和居民角色的定位不清。有书记说,居委会本身就是自治组织,居委会出面组织活动就是自治。这就将居民代表大会对小区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丢弃一边,使居民自治变成居委会自治,忽略了居民的参与。
二是居民自治的重点不清。很多书记将居民区开展居民自治等同于文体活动。其实居民自治的重点是组织居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化解,以实现小区公益的过程。
三是用专题“联席会”代替“议事会”的问题要解决。将“联席会”和“议事会”混为一谈的情况在居民区中比较普遍。“议事会”是由居民选出的代表行使对小区公共事务的议事、监事,并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建有章程、规则的一种组织形式。而“联席会”只是对某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协商、讨论,明确各自责任、达到工作的落实。目前,27个居委会只有3家建有“议事会”,协商机制尚需花力气推进。
(三)居民自治的构架有待梳理。许多居民区尽管开展了自治活动,但运行模式具有创意的还不多,自治的推进存在着碎片化的倾向,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需要结合居民区实际,搭建能适合本居民区实际的居民自治组织构架。
在加强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居民自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重要性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对居民区书记讲透讲明白,让书记真正认识到开展基层民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本身的需要,以提高其自觉性。
二是加强居民自治知识和理念的培训。针对在书记中一些自治理念的模糊,应加强对书记的理论培训,把什么是自治搞明白,把自治要做些什么搞明白。重点引导居民区搭建完善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按照协商前——建立从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协商中——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制度以及新媒体等开展广泛的民主协商;协商后——制定自治项目方案,固化协商成果的流程来培训。
三是提升居民文体团队的自治作用。居民区的娱乐活动团队,作为居民自治的载体,在吸引居民参与自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居民自治不等于文体团队,要通过居民文体团队培育群众领袖、引导活动团队从“自娱性”向“公益性”拓展、将居民文体团队整合为创建“自治家园”的组织要素。
四是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要对已创建成的5个市、区级“自治家园”示范点不断总结、不断实践、继续推进,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真正显示其示范作用(特别是市级“自治家园”,存在着创成功了就结束了,对下一步怎么提升缺少思考)。同时,集中力量再培育5-6个基础比较好的为新一轮市、区两级“自治家园”的创建做好准备。
【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刍议】推荐阅读:
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大力推进依法12-17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7-14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08-27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9-19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05-30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陕西经验06-0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小结12-18
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08-2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