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24-09-19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共12篇)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

党务公开, 就是党组织在党务活动中, 除规定保密事项外, 将党的方针政策, 干部任用选拔, 党组织有关制度, 党组织负责人的廉洁自律等内容通过一定形式向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推进党务公开。”通江县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在加强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的同时,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践证明, 实行党务公开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主要做法

(1) 扩大群众对党务工作的知晓范围, 落实知情权。

一是完善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做到重大事项党内先知道, 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 重大决策实施党内先发动;修订了《中共通江县委关于推进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 确保了知情有方。二是夯实公开载体。编印《领导工作周记》、《通江信息》和《今日要情》, 规范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党务公开栏”, 成立新闻中心, 建成部门共享的政务内网, 开放有关会议等, 保障了知情有道。三是充实公开内容。将干部任免、惠民行动、党委重大决策及实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及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等公开, 保证了知而有效。这些措施畅通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情况的渠道, 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

(2) 促进不同群体对党务工作的有序参与, 落实参与权。

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县委作出与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决定, 事先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 作出与广大党员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事先向党内公开。一是参与会议。县委重大会议均按规定邀请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列席, 充分征求了各级干部群众的意见。二是参与互动。广大群众通过电子信箱、热线电话、主动来访等形式反映问题、咨询政策、献计献策, 县委领导亲自阅批、定时接待, 并落实专门人员承办、回复。三是参与调查。各村公益设施建设, 村党支部要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提拔干部要进行民意测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县上要组织干部群众广泛调查;县委为确立惠民行动实施方案, 发放了1000张民意调查表, 征求了1200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四是参与活动。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通江怎么干”、“加快通江发展, 从我做起, 向我看齐”等大讨论和“千家问计、万人评风”、“干部与群众说事”等活动, 引导群众有序参与。

(3) 落实不同群体对党务工作的自主选择, 落实表达权。

一是完善了干部任免程序, 科 (局) 级干部任免实行“县委常委会初步研究、征求县人大党组成员和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意见、交县政协常委进行信任度投票、县委委员票决”的程序, 对意见较多或信任票达不到60%的候选人一律暂缓任用。二是注重发挥县委全委会的作用, 把审议并无记名票决科 (局) 级班子人选、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议等纳入全委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了全委会作用的重大突破。三是全面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对多数群众不拥护、不满意的干部绝不提拔重用, 对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工作部署不强行实施。

(4) 拓宽全社会对党组织工作监督的渠道, 落实监督权。

公布县级领导电话, 设立了县委书记、县长热线电话和信箱, 各级党组织均设立了举报电话和监督信箱, 方便收集群众意见、鼓励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无论是电话告知, 还是信函举报的情况, 无论是网络间接反映, 还是群众当面申诉的问题, 随时受理, 从快核查;一经核实, 从严处理。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众监督氛围。

2作用和效果

(1) 党务公开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党务公开使党员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党委决策。今年初, 有1200多名干部群众踊跃为惠民行动实施方案建言献策;3月, 通达路设计建设方案公布后, 有2000多名干部群众通过电话、论坛、信函等方式, 主动参与方案的讨论, 这些都为县委、政府提供了保贵的决策依据。二是党务公开保护了干部, 团结了群众。县纪委把推行党纪案件公开审理, 违纪党员可以聘请辩护人当庭辩护, 改变了过去案件审理公信度、透明度不高的问题, 保障了党员的合法权益。一位违纪者现身说法:“纪检机关实事求是, 公开公正审理案件, 给了我再次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对我的处理, 我心服口服。”县委、县纪委把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处理结果通过广播电视、《党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 老百姓拍手称赞道:“这样公开好, 对违纪党员就是要在全县人民面前示众, 给其他干部敲响警钟。”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 激发了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三是领导班子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党务公开客观上促使领导班子要对群众十分关注的权力配置问题作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全委会质的突破、干部任免程序改革等就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它促成了领导班子成员为共同工作目标而紧密团结, 也进一步各级领导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县委《工作周记》把县级领导工作活动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县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同志说:“我们的工作不是一线, 也不是'火线', 如今党务公开把我们推到了前线”。党务公开既给了干部压力和动力, 也产生了强大的合力。四是各级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务公开让干部任免走群众路线, 有效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干部能始终保持“与强的比、向高的攀、同勇的争、跟快的赛”的自我加压、永不自满的工作状态;同时自觉摆正了同群众的关系, 积极主动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给群众带去更多实惠。

(2) 有力推进了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政治文明的内涵, 体现了与时俱进要求。二是让群众将自己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要求融入到了行使权力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 其民主权利触手可及, 从而使他们的民主经验得到丰富和积累。三是建立了一种群众诉求渠道, 让群众把不满、困难和关切点等通过县委书记、县长信箱, 热线电话等形式表达出来, 稳定了情绪, 推动了矛盾化解。四是通过党务公开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社会价值观、权利义务观等输送给社会, 加以引导, 并以高效廉洁形象取信于民,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扎根于民, 并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

(3) 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通江县是一个74万人口的国定贫困县,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是, 通过党务公开, 激发了干部群众为“三大文明”建设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热情,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可喜局面, 促进了通江加快发展。2007年实现GDP 3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7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 同比分别增长11.8%、38.5%、17.8%、16.1%、14.2%、15.4%。今年1-3月, 实现GDP 7.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40元, 同比分别增长12.9 %、62.3%、129.6%、25.7%、16.6%。

3结论

(1) 实行党务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套能够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积极性、能够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工作制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破口。党务公开制度正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长期实践中创立的一套符合上述要求的有效制度, 它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组织实施, 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表达民意, 监督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工作行为, 从而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使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证明, 党务公开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

(2) 实行党务公开要把“群众公认和监督”落到实处。

对党的各项工作, 只要是客观的、平衡的、全面的, 都要公开;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客观标准, 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成效, 真切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光荣和自豪, 增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群众在参与群众性的民主监督活动中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合法的权利, 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监督的方式、举报的途径、控告的内容等, 决不允许有打击报复、侵害群众民主权利行为发生。

(3)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绝对保证党组织的最终决定权。

推行党务公开后, 参与监督的主体很多, 尤其是由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不同个人组成的监督主体因受年龄、文化和利益的影响, 在监督中难免形成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因此,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党组织的最终决定权为前提。党的各级领导集体要把各监督主体因利益差别、行为差别、价值差别而带来的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决策, 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民主权利同党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

(4)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关系。要以党务公开带动政务公开, 而不能代替政务公开, 使两者相互促进, 相互配合, 防止“两张皮”现象。二是党内公开与党外公开的关系。要坚持先党内公开再党外公开, 注意处理好党内公开和党外公开的“度”的把握。三是个人和党组织的关系, 以公布党组织有关工作及班子主要成员基本情况为主。四是以点示范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党务公开要研究好实施细则, 既坚持总体规划, 整体推进, 又要注意抓示范, 稳步展开。五是把握重点和常抓不解的关系。既要抓住关键, 因地制宜, 又要注意建立长效机制, 防止“一阵风”, 确保党务公开工作有序开展,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2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我党委政府今后一个时期重要工作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相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加速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我市新农村建设无论在质量还是效率上一直是走在全国全列,全市上下形成了好氛围

二、我镇山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现状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指以维护和实行村民政治权利为核心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四个民主”制度建设。

第一

三、当前山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认识不够到位。

第二、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

第三、各项民主政治建设制度的落实困难。

第四、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大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民主素质。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3

王其伟原是海南省澄迈县一所学校的保安,工作10余年来,校方一直没和他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一次偶然机会,王其伟在一处宣传栏上看到了“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的内容,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澄迈县总工会的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了解情况后,澄迈县总工会积极作为,不仅为他解决了社保问题,还帮他在乡镇争取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这是海南各级工会开展以“亮牌子,示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双亮”活动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目前海南工会“双亮”活动开展面已达70%以上,有近千家非公企业挂出了工会的牌子,1万多名工会干部佩戴胸牌上岗,各级工会发放联系卡3 万余份,极大地提高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记者在7月6日的走访中看到,在一些工会“双亮”宣传栏上,工会干部的职务、联系电话、照片,企业工会基本任务、工会主席职责等信息一目了然。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双亮双比双争”、会员权利与义务“双亮”等活动。

海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菁认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层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快速发展壮大,广大职工群众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如何加快基层工会民主化、规范化进程,真正落实会员知情、参与、选举、监督四项权利,已成为各级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双亮”活动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和载体,各级工会在深化“双亮”活动的同时,还把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工资集体协商等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加以推进,积极引导基层工会组织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

(海南 吴雪君)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就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公推直选就是党内民主建设中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新的基层民主选举模式, 如公推直选已经成为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选择。所谓公推直选, 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 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 用直接选举、差额选举和竞争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 把党内权力的授予和配置权交给了每一名党员, 为民主决策、民主执行、民主监督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公推直选必将成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口。首先, 公推直选抓住了选举这一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 是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基点。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早在抗日战争期间, 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中就提出了“民主政治, 选举第一”的口号。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起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 这四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个内容和程序, 其中民主选举为首位, 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其道理显而易见, 因为选民只有首先享有选举代表和负主要责任官员的决定权, 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而各级人大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是由选民选举产生, 他们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发展党内基层民主也应首先从改革选举制度做起。南京市推行的公推直选抓住了这一根本, 在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践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进了候选人提名方式。把党组织推荐和党员群众共同推荐紧密结合起来, 采取党员自荐、党员群众联名举荐和党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报名人选, 全市4562名报名人选中, 党员个人自荐1944人, 占42.6%;党员群众联名举荐1139人, 占25%。全市共有19456名党员群众参与联名举荐。二是改进选举方式, 实行差额直接选举。所有社区都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班子成员, 无论是书记、副书记, 还是委员, 都实行差额选举, 有的职位差额达2—3名, 每一个候选人都经历了差额推荐、差额票决、差额选举三道关口。三是强化了选举的竞争性。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 在候选人特别是书记候选人之间进行充分竞争。书记候选人在选举大会上发表竞职演讲、作出承诺, 并回答党员现场提出的问题, 每场都在40分钟以上。通过相互辩论、相互补充, 书记候选人把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真实地展现在党员面前。

其次, 公推直选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 激发了普通党员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党员是党的基本元素, 是党的政治力量的最终来源, 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内民主本质是要使全体党员成为党内事务的主人, 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 基层党组织领导人主要通过上级任命的方式产生, 上级党委意志起着关键性作用, 属于“确认型”选举而非“竞争型”选举, 选举的“民主性”和党员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切实有效保障。党内民主是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只有当党员真正感觉到自己在行使权利的时候, 才会对党组织产生巨大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也才会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南京市推行的公推直选赋予广大党员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权利, 使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通过公开宣传、公开报名、竞职演讲、答辩等环节, 彰显了公开的原则, 保证了广大党员的知情权;通过全体党员的直接选举, 充分保证了党员的参与权与选举权, 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感, 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据统计, 南京市363个社区选举大会的平均到会率达93%, 最高的达99%。一些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党员坚持要家人推着轮椅参会;有些非公企业党员专门调班或请假来参会;有些党员在参加选举大会前召开家庭会议, 和一家人商量到底选谁;还有不少居住在社区但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也主动要求列席会议。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恽玉纯表示, 这种选法自己还是第一次经历。她激动地说:“过去选干部划个圈就行了, 好像与我没多大关系, 但这次不同:让谁当选, 由党员群众说了算, 每个人都格外珍惜手中这神圣一票。”

最后, 公推直选丰富和发展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合法性。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政权, 民众的满意度是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其民主程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公推直选作为完善党的选举制度的探索, 是有益于增强党的合法性的尝试。南京市在推行公推直选过程中, 始终坚持做到“三个不变”, 即: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变、坚持《党章》对社区党组织的基本要求不变、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程序不变, 从工作方案、基本步骤和主要程序的确定, 到宣传发动、资格审查、公开推荐、组织考察、候选人确定、选举大会的组织等关键环节的把握, 自始至终都由各级组织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同时, 公推直选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发扬党内民主有机结合起来, 丰富了“党管干部”原则的内涵, 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变通过组织任命干部为制定直选规则、程序和审查任职资格, 干部的权力来源方向发生变化, 变由上级组织赋予权力为党员、群众与组织赋予权力相结合, 这为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形成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理念, 进而形成对民负责、为民办事、受民监督、请民评判的良好执政导向,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推直选的内在价值就在于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 赋予基层党组织以执政合法性, 它在实质上强化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益探索 篇5

中共XX市委常委、组织部长XXX

200X年4月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推进党内民主有一个从下至上、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要求,结合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地的一些成功做法,我市以乡镇党委换届为契机,积极开展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努力探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

1、统筹安排,选择试点乡镇,切实体现试点工作的代表性。试点工作只有具备一定代表性,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工作现状,较好地实现试点目的。为此,在这次乡镇党委换届中,我市立足“三个不同”,结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全市九个县市区,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公推直选的试点工作。在保证试点乡镇数量的同时,保证全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工作基础条件的乡镇都有试点工作开展,力求全面反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现状,系统总结试点工作情况。一是立足区域位臵不同,选择试点乡镇。6个试点乡镇,分别为城市四区1个,石峰区龙头铺镇;农村五县(市)各1个,炎陵县船形乡,茶陵县八团乡,攸县板市镇,醴陵市霞阳镇,XX县南阳桥乡,涵盖了全市不同区域、不同区位条件的乡镇。具体来说,既有城区乡镇,又有农村乡镇;既有区位条件较好,信息交流较大的城郊结合部乡镇,又有区域条件一般,信息交流量一般的典型农业乡镇,还有区域条件较差,信息交流量较小的山区乡镇。二是立足综合条件不同,选择试点乡镇。6个试点乡镇,既有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类乡镇,又有综合实力较弱的三类乡镇,基本上反映了我市目前乡镇的类别情况。三是立足工作基础不同,选择试点乡镇。6个试点乡镇,既有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又有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市级“五个好”乡镇,还有工作没有明显特色的乡镇,全市不同工作基础的乡镇都有体现。

2、因地制宜,制定试点方案,努力发挥试点工作的探索性。因此制宜,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性,积极探索在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推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试点工作在全局上才有推广的实践价值。在此次涉及全市范围的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的试点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明确提出在符合《党章》和中央、省委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各试点乡镇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工作方案。一是坚持有利于总体工作安排的原则。试点工作开展时间有先有后。根据不同地方农村流动党员的不同情况和工作的总体安排,试点既在常规换届前、也要在常规换届中、还可在常规换届后进行;根据乡镇党委班子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预备候选人资格认定方面,范围各不相同。城区乡镇因乡镇数量少,区域范围小,筛选面窄,预备候选人的报名在全区范围进行,五县(市),因乡镇数量多,县(市)域范围广,筛选面宽,预备候选人或限制在一定地域范围报名,或依党组织关系隶属报名。二是坚持有利于体现党员、群众意志的原则。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党员群众参与面不强求一致。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吸纳一定的群众代表参与公推正式候选人的选举,以更好地体现民意;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就由全体党员公推正式候选人。三是坚持有利于试点工作顺利

进行的原则。公推直选的形式多样。交通相对便利,集中组织难度较小的地方,坚持面对面公推正式候选人、直选党委班子成员;交通相对闭塞,集中组织难度较大的地方,就采取事前登门发放预备候选人资料和选票,在规定时间用票箱回收选票的办法公推正式候选人,再集中面对面直选党委班子成员。

3、精心组织,严格试点程序,始终确保试点工作的严肃性。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特别是在集中换届时期,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市各级党委、各部门党组织,始终强调积极稳妥的方针,切实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前期准备到位。从去年12月开始,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门就对各个乡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传达学xxx省委有关精神,征求乡镇党委换届和公推直选试点乡镇党委班子的意见;并认真借鉴省内外相关经验做法。在吃透上情、借鉴外情、熟悉下情的基础上,市、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在乡镇党委换届中开展党员公推直选党委领导班子试点的工作意见,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以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乡镇也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缜密的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了详尽的试点工作开展流程图,在报经县市区委、市委组织部门审核后,提交所在县市区常委会讨论批准。二是宣传发动到位。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基层党建帮扶活动的开展,市、县市区层层采取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道,开辟宣传专栏,张贴标语等措施,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各试点乡镇干部更是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与广大党员群众交心谈心,使党员群众充分了解试点工作的意义、目的、程序和要求。宣传工作的到位,有效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党内生活、关心党内事务,行使应有的权力的热情和积极性;确保了参加公推直选党员的人数。三是组织实施到位。首先,采取个人自荐,党员联名推荐,基层组织推荐等方式,公开报名,严格审查,确定预备候选人。其次,或召开党员群众公推大会,或发放资料、选票登门选举,完全依据党员群众意愿,产生正式候选人,并及时公布公推结果,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然后,召开乡镇党委大会,介绍正式候选人情况,审议通过《选举办法》,当场推荐产生计票人、监票人,正式候选人现场发表竞职演说,并现场回答党员提问,与会党员无记名投票,按得票多少确定当选人选。最后,经有关组织程序考察、提名后正式产生新一届党委班子。

我市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试点工作,贯穿乡镇党委换届的全过程,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4月23日,全市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试点工作全部结束,6个试点乡镇共有67名党员干部报名竞选,确定预备候选人61名;经党员群众公开推荐正式候选人45名;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党委委员36名。新产生的6个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9岁,较选举前下降2.7岁;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班子成员比例高达91.6%,较选举前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试点工作既反映了我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又探索了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新途径,同时,也符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达到了精减职数,优化结构,加强班子建设的目的,取得了较好成效。

1、大大激发了基层党员的政治热情,充分体现了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5个已完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乡镇,共有2401名党员参与,占5个试点乡镇党员总数的80.3%,占5个试点乡镇应参与党员人数的96.1%。基层绝大多数党员都切身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权利的回归和尊重,至始至终参与公推直选的全过程,同时,还有286名群众代表参与了公推正式候选人的选举,党员群众所表现出来热情,预示着党内民主发展的美好未来。5个试点乡镇,从公推到直选没出现一张废票,一张弃权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基层党员的整体政治素质,又使我们对党内民主的发展充满信心。

2、有效检验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执政意识。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牵涉面广,程序多,要求严,在我市又是第一次,各级党委,特别是试点乡镇的党组织,没有一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可能顺利推开,从这个意义上讲,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试点效果的如期实现,证明我市的各级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是值得放心和信赖的。通过公推直选这一有效形式,参加公推直选试的基层干部,真正认识到了手中的权利来自人民,也必须为了人民,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自觉性,使他们进一步树牢了执政为民的正确权力观。通过当面郑重对党员群众许下承诺,也增强了基层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干部前有引力、后有推力、内有动力、外有压力,不干不行,不实不行,没有干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也不行。

3、丰富创新了干部选任方式,扩大拓宽了干部选用范围。公推直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改革的出发点不是要改变“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更不是要取代现有干部选拔任用体制,而是要在这一原则和体制的基本框架下,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体制运行中产生的种种弊端。公推直选把评判干部、选择干部的权利主体还原给了党员群众,真正把干部选拔使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到了广大党员群众中,克服了“少数人选人”的种种弊端;公推直选拆除了画地为牢的选人篱笆,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同样也防止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种种弊端;通过公推直选的激烈竞争,可以锻炼和发现一大批有潜力的优秀后备人才,收起“提拔一批,发现一群,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在这次已完成试点工作的5个乡镇中,就有8名原一般干部通过竞争,通过党员群众的选择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其中最年轻的才26岁。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6

[关键词]基层民主;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38-02

党代会常任制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自2003年6月试点党代会常任制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党代会年会制度、党代表联系制度、党代表述职评议制度、代表提案意见处理回复制度、代表信访制度、代表工作活动制度、代表学习考察培训制度、代表活动保障制度、党代会常任制监督制度等9项工作制度,制定完善了赵巷镇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党代会常任制议事决策机制等2项议事规则,在党代会年会制、党代会相关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党的十八大对坚持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开展党代会常任制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如工作机制还需完善;党代表素质、结构有待优化,党代表履职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需要不断深化常任制工作,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主要做法

(一)丰富内容,增强党代会年会实效性。党代会年会是畅通党组织和党员反映意愿、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为此,赵巷镇不断丰富年会内容,除了听取和审议镇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开展代表提案工作等常规工作以外,还创新了两项新制度。

第一,建立代表发言制度。以代表专题小组为单位,对党员群众关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酝酿讨论,力求发言内容更具建设性。2013年以来共组织3次党代表专题调研,对群众关心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问题、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调研,专题小组深入镇农服中心、社保中心、文体中心等单位,听取情况汇报,召开相关座谈会,详细了解工作开展情况,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出谋划策。通过调研,确定了“以文化团队建设为抓手,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发言主题。

第二,探索代表询问、质询制度。代表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集体智慧,结合代表联系村居活动和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主动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围绕经济社会党建的重大问题和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询问、质询内容。年会上,党代表分别就社会管理、作风建设、干部选拔等工作提出询问,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年会会议期间到各小组作了答复和说明。询问、质询制度增强了党代表的责任意识,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起到强有力的督促作用。

(二)搭建平台,激发党代表履职的自觉性。通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不断丰富党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新途径。

首先,开展党代表全方位接待。在党代表参与信访接待的基础上,结合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在各村居建立了10个大块区的“党代表接待基地”。逢双月20日,由党代表深入各大块区开展接待,采取定时、定点、定人员,并公开党代表身份来宣传政策,搜集民意,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改变以往被动等群众来访为上门主动服务。去年以来共安排有74名镇党代表参与接待。通过逐步规范党代表全方位接待,及时处理答复好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拓展党代表的履职渠道。

其次,开展党代表听证。在镇党委、纪委重大决策和制度制定出台前、重大项目确立及实施过程中,组织召开党代表听证会,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2013年镇电影院改造、新的农民建房政策出台前,职能部门就新方案、新政策组织召开党代表听证会,充分听取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去年10月处置奥特莱斯动迁基地遗留问题突发事件时,镇党委专题召开党代表听证会,通报党委政府安置方案,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党代表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表示肯定,并要求党委政府必须坚决反对动迁户的无理要求。党代表听证制度的落实,使党代表的民主权利得到体现,党委决策的民主化得到了提升。

再次,列席党委扩大会议。结合工作实际,凡是镇党委会议题涉及“三重一大”决策、党委中心组学习、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等,邀请相关党代表列席会议,参与讨论并实施监督。在今年开展的“三项整治”工作中,镇党委邀请党代表列席镇党政负责干部大会,共同讨论开展“三项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取得成效

通过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健全和完善了党代会常任制的规章制度,增强了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提高了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一是扩大了党内民主。通过深化党代表常任制工作,党代表的参事议事权得到落实,党委政府工作透明度得到增强,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特别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更加关心、更加主动地参与党内事务,增强了党的活力,扩大了党内民主,促进了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党委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

二是加强了党委的自身建设。通过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工作,促使镇党委在议事决策时,能更加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全体党员意见,加强了党委与党代表的沟通,提高了党委会的议事决策水平,进一步推进了镇党委议事决策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这对于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工作,使党委、党代表和党员群众之间形成了一条互相交织、联系紧密的纽带,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冷暖能够及时反馈给党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定、决议也能及时贯彻传达到党员群众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党委、党代表和党员群众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得到增强。

三、启示和思考

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工作,要坚持以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为中心,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党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做好保障。要定期开展对常任制工作的分析研究,从常任制工作的体制机制上入手,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要加强对党代会常任制具体工作情况的跟踪、了解,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使党代会常任制不仅成为推进党内民主的有效载体,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其次,要加强教育管理,提高代表素质。选好代表、严把入口,加强教育、强化管理,严格要求、畅通出口是确保代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扩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提高当选代表的竞争性。畅通党代表“出口”,推行党代表诫勉罢免制度,打通那些不能正常履行党代表权利和义务的不合格代表的出口渠道,做到能上能下,确保党代表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活力。

再次,要创新工作内容,提高代表参与度。从党代表参与决策入手,重点发挥党代表参与决策、监督、示范、桥梁及参政议政作用,扩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范围和层次。精心组织党代表开展各项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党代表听取和审议党委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通过听汇报、实地视察、调查研究、提书面意见等形式,密切党代表与广大党员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发挥代表应有的作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篇7

立法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必须包含民主的要素, 这是现代法治的本质要求。在立法中, 应将民主作为首要要件, 这一要件应贯穿于法律创制的所有结构之中, 并且要为其它要件奠定基础、提供条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保护纳入到宪法保护范畴, 标志着我国的立法民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立法的民主化发展, 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应从多方面推进立法民主建设:一是以民主作为立法的核心和主线, 依次展开整个法律创制工作。具体包括立法的内容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同时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立法的过程要贯彻群众路线, 倾听群众的呼声, 既要善于倾听赞扬的声音, 更要高度重视批评的声音。立法的技术要吸收、借鉴中外历史的经验,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鉴别, 力求为我所用。二是在法律体系内的部门法以及与其配套的程序法中, 也要充分体现民主的内容。如刑事立法中必须体现人民惩治和制裁违法犯罪的民主意志, 民事立法中应当尊重每一个公民个体自由意志的表达, 行政立法中应当体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 经济立法中应当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劳动者的民主权益等。在各种类型的程序法中, 民主应作为其立法的灵魂和主干。一套民主的程序机制是保证人民意志表达的重要途径, 也是立法沿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运转的保证。

执法民主。

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 体现人民的意愿, 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执法的民主性要求:一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这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只有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 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使之真正成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的锐利武器。二是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了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 国家制定了多部包含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的行政法, 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 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恪守法无授权皆禁止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 正确履行执法权力, 认真履行执法职责, 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三是执法活动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民情, 体现民意。执法听证程序实际上就是执法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进一步完善执法听证程序可以进一步化解执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对立情绪, 密切干群关系, 使体现人民意志的国家法律法规得到顺利实施。

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专门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实行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分开的司法体制,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 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司法体制建设的经验。推进司法民主建设, 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对司法机关的猜疑、误解和不满, 增进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 增强对法律的信心。

司法民主的内涵包括司法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司法服务于人民, 人民有权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司法民主的体现:一是司法审判公开、透明。司法的人民性这一特性, 使得司法机关必须执法为民。执法活动必须向民众公开, 公开才能促进公正。要推进司法民主, 应将所有能公开的执法工作都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最大限度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民众获得更多的司法信息。二是逐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 既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 又是一项公众参与诉讼的重要民主制度,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司法的特征和优势, 可以发挥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弘扬司法民主的作用。对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的内容、范围、权限进行规范, 赋予当事人依法申请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的程序选择权, 是扩大司法民主的重大举措。三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应该理性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建立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司法民主建设, 努力通过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民主司法和保障人权紧密联系, 保障人权在刑事司法中应体现为防止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 同时也应当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抓紧建立被害人权利救助制度。

守法民主。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 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基层的规章制度, 都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都是为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标准。国无法不治, 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 凡事依法纪, 则社会安宁, 经济发展。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 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的民主是有序的民主, 是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的民主。守法民主是对社会上一切守法主体的基本要求。一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要严格、模范守法。公检法司和行政执法部门, 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 自身守法是公正执法的前提, 只有把守法作为执法者职业道德建设来认真对待、自觉做好, 才能减少执法犯法事件的发生, 才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二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要认真、自觉守法。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 作为社会的一员, 遵纪守法, 是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准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守规矩、合法度, 将守法作为义务来履行, 积极依靠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并且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守法民主最重要的就是将遵守法律从义务转向权利,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只有提高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守法积极性, 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运行秩序, 实现法治建设的目标。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法律监督民主。民主监督是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一部分,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监督应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 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200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的出台, 及时推动了立法民主监督的法治化, 为国家其他法律监督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专门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是人民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要认真倾听人民呼声, 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 把人民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还应充分发挥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用人民群众的民主力量实施法律监督, 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8

一、存在问题

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决定了地方专业党委不同, 所以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与专业党委相对比有一定的差距。

(一) 民主透明度不高

在一些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 没有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参与的事情, 因工作原因, 没有让让党员参与;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 没有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 重“检务公开”而在意“党务公开”, 有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 部分领导的活动、决策过程和党务运作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度, 让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知情。

(二) 民主氛围不浓

在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上, 有时集中讲得多, 民主讲得少。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党内民主活动时, 领导干部想征求党员关于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时, 党员心里还在想着司法考试、案件处理等问题, 听不到党员对组织的要求和呼声, 党内的民主集中制通常变成了个人决定制。目前检察机关, 确实存在党员缺乏主人翁思想, 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对行不行使党员权利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党内生活中不讲意见, 只讲服从, 除了对法律事务十分敏感外, 发现不了党内民主建设不对地方, 也更谈不上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评、反对, 从而更多的是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只等党组织做决定。

(三) 程序不规范

由于基层检察院业务确实繁忙, 导致该交党员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事情, 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即使有也不过是走马观花, 做做样子, 履行程序而已;该由党员和基层组织进行民主讨论、民主酝酿、民主推荐的事情, 却由班子直接研究决定, 然后通报一下或举手表决完事。党员在开支部大会时更多的是想快点举手表决完之后回去抓紧办案, 开展检察工作。

(四) 民主生活会变样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生活会本来是互相监督、发扬民主、听取党员意见的最好途径, 但基层检察机关的民主生活会要么很快结束, 如果规定要开一定的时间, 基本上是开成工作研究会、案件讨论会、法律意见交流会, 检察人员三句话不离本行, 与一直在党委工作的党员 (特别是由团委再到党委的党员) 开口就是党建理论、民主理念完全不同。

二、原因分析

(一) 关于检察机关的性质问题

1. 关于检察权

讨论检察机关的性质, 必须讨论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所处的位置, 这必须研究《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其相关法律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由此可见, 我国的检察机关即法律监督机关是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并列的国家机关, 它们都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而我国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设置与对国家机关的设置相对应, 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没有直接使用“司法机关”、“司法权”这样的术语。我国国家权力的安排不同于西方“本权分立”国家的安排: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平行分立。所以在讨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时, 不能简单的比照“三权分立”制度下的权力类型构造, 而把检察权归入行政权或者司法权。目前的通说认为:检察权的性质概括为“法律监督权”。在我国, “法律监督”特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运用法律赋予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 追诉犯罪和纠正法律适用中的违法行为来保障国家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正确实施的专门工作。“法律监督权”就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对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察与督促的职权, 这也就是检察权。

因为检察机关使命所在, 检察人员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行使“法律监督权”, 也就是说忙于审查逮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工作当中。做实际工作往往越是基层, 越是忙碌。如笔者所在的检察院, 一年的起诉的案件是超过2000宗, 而实际的公诉人员才30位。

2. 关于检察院的领导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 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在检察长的主持下, 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 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由条文来看, 检察机关没有专业的党委, 检察院领导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解决“法律监督”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往往越是基层的领导, 越是忙碌于解决现实的业务问题, 如疑难案件、诉与不诉、决定查办大要案等问题。

综上, 越是基层检察机关, 业务越多, 关注党建工作的时间较少, 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较少, 党内民主建设也与专业党委有明显差距。

(二)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就加强民主建设出台了不少条例和措施, 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有些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完善。例如:有的只是提了一些原则性要求, 约束力小;有的空洞无物, 既无实际内容, 又无具体操作程序, 无法执行;有的不切合实际, 空泛理论, 难以执行;有的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交个差、摆摆门面, 无需执行。有些本来就较为合理的民主制度在基层检察机关落实的程度远远不如基层党委, 甚至团委。地方党委、团委本身专业就是在工作中贯彻上级党政机关的相关制度、精神, 而检察机关更多的是贯彻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关于加大办案的力度、规范执法的精神, 基层检察机关党建制度都相对较差, 基层党内民主跟着不健全。

(三) 监督不到位

一是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程度与参与层面不够, 这有制度层面的原因, 更多是检察机关党员更多考虑的是法律实务, 不大关注监督问题, 从而不能监督;二是党员监督权力虽有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检察机关党员本身就在实施“监督”工作———“法律监督”, 对公安、法院监督多了, 反过来对自身党组织的监督不放于心上了, 从而不能监督;三是监督缺乏激励机制, 部分党员民主监督意识不强, 不想监督;四是检察机关严格执行法律, 每一个决定均有依据、都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对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灵活机动性来讲, 检察机关的所有事务似乎不存在需要监督的地方, 导致党员没有监督的基本理念

三、对策和建议

(一) 转变观念

由重业务建设转变为与党内民主建设并重, 增强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在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内广泛开展发展党内民主的教育活动, 根据不同层次, 明确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方法,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普通党员中, 重点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重点解决一些党员不珍惜民主权利, 一心想着司法考试、法律法规、疑难案件, 对党内事务关心少、参与少的问题, 激发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 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员领导干部中, 在想着讨论决定重大案件的侦查、逮捕、起诉等问题, 同时要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 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和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

(二) 加大党务公开力度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更多的是注重“检务公开”, 近年来同时注重“党务公开”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党组织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党务公开的随意性大、实效性差;党务公开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各地在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上差异较大, 有些地方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等等。应加强调研, 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原则、范围、形式等具体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增强制度刚性。要加强对党务公开后基层党员反馈意见的吸收与整理, 推动构建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的党务管理机制, 打造“阳光党务”、“和谐党务”、“高效党务”, 为落实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党员民主权利奠定良好基础。

(三) 扩大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由于检察机关党建工作与专业党委有一定的差距, 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 有些基层检察机关党员一般做好本职工作为主, 至于谁任党支部书记不太关注, 有些党员不是想竞选为党组织领导, 而是因为工作忙碌而不希望再在党组织内任职, 没有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效结合, 没有较好地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议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进行的“公推直选”试点, 及时总结好试点经验, 加大力度推进直接选举, 为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四) 拓宽党员民主参与渠道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9

一、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1. 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是要体现“民主”, 即人民当家做主。最主要的是要实行普遍的民选运动, 通过选举组成民意机关, 产生各级政府, 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 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开展群众性的民主选举作为建设民主根据地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根据地这种民主选举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选举的平等性。《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第二条规定“边区参议员、县议员、村民代表均由选民用直接平等选举制无记名投票法选举之。”这样, 每个选民都能有效地参加选举, 并且每一个选民的选票都具有相等的效力, 不论共产党员还是其他党派人士, 不论是贫农还是地主, 都享有相同选举权利。二是选举的普遍性。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 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 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和文化程度, 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充分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选举的普遍性, 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根据地形成了空前的民主热潮。三是选举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在投票时, 识字多的人采用写票法, 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人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或者投豆子、燃香窟窿等方法, 来选举自己满意的代表。

2.“三三制”政权建设。

国家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性设施, 必然要落实到政权上。中国共产党于1940年春提出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即在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规定,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 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 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随着实践的发展, 各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的基层政权建设逐渐达到成熟。正像邓小平所说:“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原则, 不仅是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 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这种按“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基层政权, 不仅极大地扩大民主的范围, 而且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工农群众已经把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与左翼地主和中等资产阶级共同管理政权、管理国事了, 已经把一个封建的国家制度摧毁, 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了。”

3. 成立各种抗日团体。

由于政治的民主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在党的领导下, 广泛开展了各种民主运动。如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抗日团体有边区总工会、青年救国会、农民会、妇女联合会、文化界救亡协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延安部队、民众抗敌互济会、儿童保育会等, 广大农民参加了农民会, 绝大多数青年参加了青年救国会, 7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由于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 边区许多群众团体的抗战活动,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以至全国群众运动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二、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 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开拓性探索。

说是一次开拓性探索, 主要是相对于抗战之前中国广大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言。它完全突破了国统区基层政权那种贪污腐化专制的“保甲连坐”, 同时又突破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根据地效仿苏联模式的束缚, 完全是一种新的历史实践。在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 建设基层政权, 充分给人民群众民主权利, 这是国民党政府做不到的, 同时也突破了苏联模式那种不加区别一概剥夺人民群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错误规定, 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 创立了村民自治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打破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旧秩序, 又逐渐营造了一个适合中国农村走向现代的新秩序。边区的村民充分享受到了民主, 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方面实行平等、普遍、直接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原则;民主监督方面规定各级参议会具有监督及弹劾各级政府政务人员, 督促和检查各级政府执行参议会事项的权利;民主决策方面召开村民大会, 提倡直接民权, 乡市选举每半年举行一次, 方便群众反馈新的意见;民主管理方面成立各种抗日团体, 依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讨论和解决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这种村民自治的雏形, 成为民主的模范的根据地。

三、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没有党的领导, 就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人民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也如浮云一般来去匆匆。当前的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 扩大基层民主, 保障农民利益。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注重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各项权利, 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 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样, 在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中, 亦要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 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稳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党的政治目标,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 它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是亿万农民接受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大课堂, 所以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3.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0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这是制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因素。马克思曾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虽然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与城市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 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迫于生计, 大多数的年青人, 尤其是男子都外出经商或打工,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留在农村中的大多数为儿童、妇女和老人, 他们受到知识能力、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限制, 不会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来。所以,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 农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 农民群众自身素质比较低, 这是制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因素。农民是农村的主人,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必然是农民群众, 只有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 才能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 但目前农民群众现有科学文化和政治素质还不能够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部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他们不能较好的参加村民大会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有些农民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 缺乏民主参与的观念意识。农民群众必要的民主习惯和政治素质的缺失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其次, 农村干部是国家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他们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效性。受封建传统文化中“家长制”观念的影响, 部分农村干部认为自己是由农民选出来的“官”, 就要我一个人说了算, 独断专制, 这就阻碍了民主建设的进程。

(三) 权力界限模糊和职责分工不明

首先, 镇村权力界限模糊, 关系不协调。乡镇政府处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底层, 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村委会组织法》中规定:“乡镇政府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而只能是“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 乡镇政府认为村委会是其下属, 要求对其领导, 对农村中的事务干涉过多。例如, 乡镇政府干涉农村选举, 纵容村民的“拉选票”行为, 为了满足私人利益, 操纵选举, 甚至违法。其次, 部分地方“两委”之间分工不明, 关系失衡。自实村民自治以来, 农村中形成了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共同管理农村的局面。“两委”在给农村带来活力的同时, 它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断的突显出来。《村委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自治要求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而村委会又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这使得“两委”各自为政, 互不支持, 思想认识很不统一, 形成了“两驾马车”的现象。

(四) 法律制度不健全

首先, 法律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目前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是不完备的, 表现在:一是国家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村民自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是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的。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需要了;二是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法律政策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相关的程序法律还不健全;三是虽然国家早已出台了《村委会组织法》, 但有些地方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 造成了村民自治有名无实。其次, 民主本质上是一种秩序, 需要制度来保障, 完善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 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建设的根本。《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相关规定, 具体在实践中应如何操作、执行, 必须具有细化、系统、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比如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 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也落实不到位。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民主的发展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民主的发展空间越大, 反之亦然。所以, 我们在进行基层民主政治建时必须紧紧的抓住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把经济的发展和民主的建设做到有机的结合, 以民主促发展, 已发展固民主。具体措施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各种经营, 改变以往以种植业为单一的收入形式, 大力抓好特色产业的建设, 扩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搞好县城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的增收。同时,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性思路, 实现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3];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通过支农建农, 拉长产业的链条来促进农民增收, 而且在政策上继续给予优惠, 尤其是扶助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对其实行“重服务、轻税负、零收费”的优惠政策, 通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单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行的, 必须要有全民的积极参与。所以要致力于帮助农民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 激发参加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 使农民养成良好的民主行为习惯。要加强村务公开, 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主政治的教育。搞好农村的网络建设, 还可以组织农民观看讲座、宣传片, 建立农村文化室, 切实做好农村的政治文化宣传, 提高农民民主政治参与的意识。此外, 国家应该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降低教育费用, 保证适龄儿童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发展农村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从而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三) 正确处理镇村关系和“两委”关系, 减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阻力

首次, 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处理好镇村关系。国家要科学的划分农村与政府的利益格局, 理顺管理体制。既要防止乡镇政府的越权, 又要防止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的失控。乡镇政府必须充分尊重村民自治, 认真履行职责, 真正做到对农村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同时村委会要积极的配合和协助乡镇政府的工作, 绝不能以村民自治为借口, 不接受乡镇政府对村务工作的指导。其次, 合理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责, 处理好“两委”关系。村党支部要明确自己在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职责, 积极地制定发展规划并监督村委会工作的贯彻执行, 但是不能代替村委会直接管理具体的村务工作;村委会要明确自身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坚持“自治”的同时要主动接受党的领导。

(四) 不断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保障

首先, 完善相关的法律。国家要尽快完善《村委会组织法》, 并制定出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 要发扬民主精神, 尽可能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中来。同时, 要允许老百姓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监督干部。其次,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健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 村委会要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 号召农民群众按期进行直接选举, 选举出群众真正信赖的人作为大家的“带头人”;健全村民议事制度, 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上, 比如宅基地、粮食直补、养老保险等, 都必须让全体村民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讨论;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在农村中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 其成员应由两委以外的人构成, 独立的开展村务的监督工作, 监督村委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 形成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监督委员会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的局面。

总之,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 必须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推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并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随着实践的发展,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 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思想教育, 健全法律制度等途径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2.

[2]张红宇.乡村调查国内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 2004.44.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1

关键词:基层党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市场机制引入了选择的活力,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国际化、开放型的社会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了多元的选择;网络信息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充分互动,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高校育人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在意识领域不断发生改变。这些“80后”“90后”学生是积极求知的一代,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接收大量信息;他们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学生特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常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创新工作,理念先行。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必要条件。思想解放与否,对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重大。多年来,各高校都在实践中建立了党建工作的常规模式,总结出了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有效的经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时代要求在不断变化,我们应根据这个趋势创新工作理念,不仅从教育形式、途径方面创新,更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育相结合,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渗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2.善用网络,提高党建工作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应根据党员年龄特点,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在科技不断进步、信息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学习它、利用它并且发展它。首先,建立健全党员和积极分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党建工作的资源共享。其次,完善党建工作网,通过党建工作网进行网上投票、网上公示等工作,提高学生党支部活动的灵活性与便捷性。再次,指导学生党支部充分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加强党建活动宣传和理论教育,以建立网上学生党支部交流园地、网络党校、网络党支部论坛、党员QQ群等形式,引导学生党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吸引和教育更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

3.严把关口,完善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发展标准不统一、把关不严以及后期学生党员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所以,不仅要注重发展前选拔,更要注重发展后的培养教育。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学生党员逐年增多的趋势下,如果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发展制度,党员质量就难以保证。目前在部分高校中,入党积极分子的产生程序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班主任或辅导员“一言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党员发展的公信力和党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发展积极分子环节把好关、开好头。一方面,要利用好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制度,做好入党申请人的筛查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标准和程序。首先,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入党启蒙教育,让学生明确入党动机,了解发展条件及程序。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小组和党支部作用,严格规范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标准和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党支部根据规定在一年的考察时间里,对积极分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管理。一要做好监督工作,定期检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的考察情况;二要搭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锻炼平台,号召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志愿服务等组织活动中,为其提供锻炼平台的同时考察其政治觉悟、学业成绩等;三要加强思想引导,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学习汇报,督促其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

对于每一名党员的发展,都要严把质量关。既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也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成绩、参加支部活动情况等客观表现,切实将大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暂缓发展,坚决不以“名额分配”“全班级同学投票”等形式进行发展党员工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党建工作在大学生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才有利于建立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战斗力强的基层学生党组织。

4.以人为本,推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以学习带动组织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体现人性教育和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其次,对学生党员进行量化考核,举行评优表彰活动,学习先进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再次,要重视实践教育。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规范其行为方式,提高其思想境界,使大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以往“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失去吸引力,原因之一是缺乏实践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学校与社区共建的政策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真正以科学的理念、和谐的方法,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谋划、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注重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使他们真正了解社会现象,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提高实践学习和调研探索工作的实际本领。要通过策划、组织实践活动来实现知识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要带领学生党员学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具有榜样模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要通过建设基层学生党组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使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的作用形成合力,使高校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在党的建设中作出贡献,得到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振民.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房华强,郁顺华.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6).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2

一、“民情沟通日”制度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表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 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要使这种利益冲突不致演变为对抗性社会冲突, 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性梗阻、疏通群众诉求渠道, 将利益冲突纳入合法、有效的协商调整平台。但目前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关系不融洽却是最大障碍, 如何找到一个能让干部和群众平等沟通的载体, 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衢州市的“民情沟通日”活动, 就是开启干群沟通渠道的尝试。

在开展“民情沟通日”活动之前, 浙江衢州常山县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目前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干部与群众交流渠道不畅, 干群关系有所退化。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干部深入农户家的次数也少了, 与群众沟通的时间更少, 对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不甚了解;村务公开不到位, 群众对村务情况了解不多或不清楚, 产生了许多偏激的看法, 村里的工作也因此得不到群众的很好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村级组织自身建设不力, 村民自治意识有所淡化。村级组织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体意识薄弱, 遇事直接往上推, 村干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 也没有很好发动群众参与。与此同时, 有的群众对村干部解决问题不放心或不信任, 一遇到矛盾不是找村干部, 而是跑到乡镇、甚至越级进行上访。三是农民接受教育机会减少, 了解政策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参与村级食物的积极性不高参。四是村干部服务群众水平不高, 部分村级组织战斗力有所弱化。一些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 与群众缺乏沟通, 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服务;一些村干部自身素质较低, 平时不注意学习, 执行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一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号召力不强, 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进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针对这些问题, 常山县委从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入手, 于2005年11月开始, 在全县15个村试点, 开展了以“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题的“民情沟通日”活动, 搭建了一个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

“民情沟通日”活动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民, 参加对象有县、乡 (镇) 领导, 农村工作指导员, 以及县级机关部门领导。“民情沟通日”活动是在农村干部平时深入农户调查研究、了解民情的基础上, 通过每月10日左右在相对固定的场所接待村民, 开展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面对面沟通, 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共商农村发展稳定大计。“民情沟通日”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开展远程教育,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学习技术;通报上个“民情沟通日”活动民情处理情况;公布上月村务及财务收支情况;村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互动沟通, 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和问题。经过3个月的试点, 2006年3月, 这项活动作为制度在全县342个村全面推开。至2008年12月前, 全县共有37.14万多人次群众参加了“民情沟通日”活动, 群众对“民情沟通日”活动满意率达98.1%。

2006年6月6日, 鉴于常山县的成功经验, 衢州市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建立“民情沟通日”制度的通知》, 就全市农村建立“民情沟通日”制度有关事项作出部署。经过1年时间, 至2007年6月底, 全市106个乡镇 (街道) 2597个行政村, 全部开展了“民情沟通日”活动,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2520件次,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最近的调查表明, 群众对活动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95.6%。

二、“民情沟通日”制度夯实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

发展基层民主, 关键是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形式, 而前提是必须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准备:一是信息公开, 二是充分协商。“民情沟通日”制度在信息公开与充分协商这两方面落实到位, 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 “民情沟通日”制度实现了信息公开, 落实了村民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 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 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 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那么, 就不光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 还会掩盖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

信息公开是推进基层民主的必要条件。2008年5月1日,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是信息公开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但从“瓮安事件”等群体性事件中可以看出, 目前一些地方普遍存在信息公开不足、利益分享不到位的情况。在县乡地方, 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社会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等, 群众依然缺少知情权、参与权, 更缺乏分享发展利益的机制保障, 宏观经济指标与百姓微观感受背反。“民情沟通日”制度开启了村务公开的新形式, “民情沟通日”活动有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公布上月村务及财务收支情况, 实现了农村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 “民情沟通日”活动畅通了信息管道, 促进社会稳定, 成为矛盾调处的“减震器”。

(二) “民情沟通日”制度体现了充分协商精精神, 拓宽了沟通交流渠道

当前, 农民在国家和地方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缺少一个反映自身利益的平台。各级政府在进行有关涉农方面的政策制度设计时, 很难听到真正来自农民的声音。“民情沟通日”制度建立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和协调机制, 通过农民群众与基层组织对话, 反映农民群众生产经营中的要求和意见, 这些意见通过基层组织报送到上级党委政府, 为党委政府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民情沟通日”制度, 村民与基层组织和党委政府之间就建立起了公开、透明、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有助于党委政府政策制度制定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而且也有助于纠正党委政府政策制度执行的偏差以及检验政策制度的绩效。通过“民情沟通日”制度, 农民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家有政策的, 农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要求有关方面落实政策;需要有关方面协调解决的, 可以向有关方面反映并要求予以解决。

同时, 在民情沟通日活动中, 每个群众都可以参加, 什么问题都可以提。村干部通过认真接待村民, 倾听群众心声, 为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与群众一起商讨村务问题, 加深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感情,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同时“民情沟通日”制度的推行, 促使村两委干部经常一起研究工作, 合力解决问题, 这样在工作中村干部之间交流了思想, 增进了团结, 使部分原来村两委关系不够协调和对立的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缓解, 民情沟通日充当起“粘合剂”作用。“民情沟通日”制度为领导干部提供了搜集民意的最直接、最有效通道。从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到驻村干部, 都能从“民情沟通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最直接吁求。

三、“民情沟通日”制度构建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新平台

考察近几年各地发生的一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群体事件的发生, 都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有关。而这些事件多发生于县域环境, 乃至乡镇一级, 这表明基层政权的微观治理正面临着突出的执政挑战。因此, 化解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冲突和矛盾, 首先应从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开始。

“民情沟通日”制度促进了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为基层民主建设构建了新的平台。

(一) “民情沟通日”制度构建了基层民主选举的新平台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是所有民主政治中的政党获得和增强合法性的最基本的条件。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政社不分、行政命令式的政治社会管理方式, 开创了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农村政治治理的新道路它开辟了农村政治发展的新空间, 为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促进了农村的民主发展、法制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情沟通日”在衢州的村级组织换届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干群沟通渠道畅通了, 基层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本区域内村民群众的想法、建议和意见, 使往年在村级组织换届期间才会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前释放。同时, 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 村民对村干部的办事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选什么样的人, 不选什么样的人, 群众更加心知肚明。换届选举过程中, 在“民情沟通日”活动上征集、确定今后三年村两委工作目标, 竞选人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竞职演讲, “先定目标后选人”让农民群众选人更具针对性, 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二) “民情沟通日”制度构建了基层民主决策的新平台

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基层组织的决策也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但在一些基层组织的决策过程中, 目前仍然存在着有悖于民主集中制的现象。例如, 在村级重大问题决策方面搞个人“说了算”, 民主成了形式, 决策程序走过场;不重视调查研究, 只凭片面依据甚至主观意愿, 不收集足够的信息, 不经过充分的酝酿, 在议不够、议不透的情况下, 就轻率地做出重大决策;决策出现偏差、失误, 造成集体利益的重大损失, 引起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这些现象已成为基层民主建设中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民情沟通日”形成了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共同决定、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由村民共同参与、村两委运行始终处于村民监督之下的新型村务管理模式。这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咨询权、质疑权, 满足了农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需要, 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把基层重大事务的决策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推动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 “民情沟通日”制度构建了基层民主管理的新平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扩大基层民主,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建设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让村民参加, 并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 这就是民主管理。“民情沟通日”制度扩大了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实现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有效地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促使农村干部充分听取、切实尊重群众对村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顺应民心, 推动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为群众参与村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了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四) “民情沟通日”制度构建了基层民主监督的新平台

民主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权利。村民对违法乱纪严重失职的乡镇领导干部或村委会成员, 有权检举或者提出罢免意见。罢免权是监督权的最高表现形式。政务公开是乡级领导班子和村委会成员接受民主监督的好形式, 只有把直接涉及群众利益, 群众普遍关心的乡里或村里的大事向代表和群众公开, 人民群众才能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 保证乡级领导干部和村委会成员依法行使职权, 保证他们始终为全乡、全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工作。“民情沟通日”活动按照“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的原则, 对群众在活动中提出问题的办理结果和意见落实情况, 通过公开反馈和个别反馈两种途径进行“双反馈”。公开反馈主要是通过民情沟通网站、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通报, 接受群众监督, 提高处理民情的公信力。个别反馈主要是通过告知说明书、农民信箱、回访主体等形式向提意见村民本人反馈, 接受村民监督, 村民不满意的可以当场提出意见或向所在乡镇“民情沟通日”办公室反映。

“民情沟通日”制度从最基层的村一级开始, 比较符合中国的国体和国情, 从实践来看有利于解决社会基层矛盾, 宏观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基于此制度的实践价值, 2008年5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发文要求在全省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宇宁.衢州:特色竞争与科学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军.浙江常山“民情沟通日”助推新农村建设[N].中国人事报, 2008-12-10

[3]浙江衢州:“民情沟通日”铺设通向民心之路[EB/OL].http://www.glmj.gov.cn/news/tszy/2007/02/0505.htm

上一篇:完善乡镇财务管理下一篇:出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