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2024-07-16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共9篇)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1

漕河镇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汇 报 材 料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漕河镇党委提出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工作思路,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紧密结合镇情,合理确立目标 全市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观摩会后,镇党委召集党政班子成员及管区书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拉开了“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的序幕。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市委组织部文件下发后,镇党委高度重视,迅速传达贯彻,召开了党政班子成员联席会,专门就“规范化建设月”活动进行座谈讨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加强领导,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 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负责“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漕河镇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镇党委领导、机关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村庄,每周到联系点查看一次工作开展情况,并写出督查报告,上报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二是以点带面,明确目标要求。通过深入开展摸底调查,镇党委领导深入联系点,采取听汇报、看现场、个别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情况。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根据各村硬件条件、党建基础、党务工作者队伍等情况,对全镇31个村逐一进行分类排序,划分了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找出各自优势及薄弱环节,分类提出不同的规范化目标要求,科学制定了《漕河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月活动实施意见》,明确了任务和具体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三是广泛发动,努力营造氛围。8月1日,镇党委召开全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动员大会,进行统一部署,党委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明确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目标,按照标准不能低、要求不能松的要求,全镇31个村全部统一购买了档案盒,统一制定了档案归档目录,统一制作了新的党建工作制度,并要求各村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委《实施意见》和上级有关文件进行学习贯彻。镇党委开办《活动简报》,对“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对各村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宣传,大力推广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努力营造“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紧扣中心任务,强力推进党组织建设

漕河镇在制定“规范化建设月”活动《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同时出台了《关于在全镇开展争创党建工作示范点的通知》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强化措施,确 3 保“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向前推进。

一是分类指导,重点培育。每个管区确定3-4个党建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重点指导,每个月以管区为单位进行档案管理评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二是夯实基础,落实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村级办公用房、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全镇已有8个村办公用房改造完成,建成了软、硬件水平较高的“样板房”。加大党建工作经费及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生活补贴,并建立奖励机制,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为党建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三、狠抓制度建设,活化机制确保实效 针对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加大对村级党建规范化建设活动的督查指导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建立各类例会制度。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及时听取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建立联系点例会制度,督促联系双方定期开展活动,4 不断推进活动开展。二是完善督查指导制度。组织专门人员,每月一次对各村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党委每月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落实考核奖评制度。镇党委把“党建规范化建设”活动情况纳入村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的内容,并与目标完成奖挂钩。

“规范化建设月”活动开展以来,漕河镇党委启动迅速,各项工作进展明显,但比照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五簿一册”填写不规范、不全面,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到:

(一)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从各村中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聘用为专职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人员队伍水平。

(二)加强考核监督。实行“三级考核”制度,各管区每两周对各村党建情况进 5 行检查督导,镇组织办每月随优化发展环境大检查进行督导,镇党委每季度组织人员对党建工作进行抽查,并现场进行量化打分,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对开展情况较差的村令其限期整改,不断引导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2

黄陵县基层所建设后来居上,力度大,进度快,职能作用发挥充分,在陕西省基层所标准化验收时有7个所一次性通过验收。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时,又受到延安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交流,赢得了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学设置基层机构 健全监管网络体系

为了顺应群众期望,黄陵县人民政府坚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机构改革为导向,确立了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心向下移、关口向前移的科学决策,制定了《黄陵县改革完善县镇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黄陵县编办下发了《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了在全县8个乡镇(街道办)均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作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时度势,不等不靠,确定了“小局大所”的改革主线,迅速启动了镇(乡、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为了建立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黄陵县委、县政府严格执行省市要求,按照接近万分之四的比例为基层所调整人员编制50名。同时黄陵县人民政府任命了8名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并按照“选强配齐”的原则陆续调整工作人员,目前已经到位大专以上学历工作人员40余名。

各乡镇也相应地调整和充实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按每村一人的标准推荐了以村委会成员为主的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191名,并发放了聘书和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职责制度牌,印发了《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管理办法》和《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考核奖惩制度》。

各基层所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协管员的作用,向家宴举办者发放《家宴食品安全告知书》,签订《农村家宴安全责任协议书》,并通过现场检查后填写《农村家宴食品安全检查记录表》等,保障家宴活动中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经费紧张的困难,黄陵县人民政府全力支持镇(乡、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标准化建设,投资300万余元,用于基层所房屋改造、办公设施购置、制度牌匾制作等。2014年财政预算中,县财政按每个基层所4-5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同时还每年列支近23万元财政经费作为村级协管员的定额补助(每人每月100元),这为基层所标准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

黄陵县各乡镇办公场所、公务用车普遍紧张,黄陵县人民政府采取划拨、调剂、租赁等方法,先后解决了8个基层所的办公用房和执法车辆,使各所办公用房面积均超过150平方米,达到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目前各所基础建设均达到了“十个一”标准:一处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一套统一徽记的牌匾、一块LED电子显示屏、一台统一标识的执法车辆、一套快检设备和检测试剂、一台专用的冰箱、一部固定的投诉电话、一套必备的办公设施(传真复印机、打印机、每人一台电脑和一套办公桌椅)、一套必备的执法装备(摄像机、照相机)、一套固定的户外宣传橱窗。

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强化市场监管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对各基层所工作的约束与管理,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所先后制定和完善制度27项,将党政会议、学习培训、考勤考核、文档管理、财务管理、执法办案、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廉洁自律等全部纳入制度当中严格执行,并和公安系统建立了执法联动机制。同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各基层所在办公场所合理地设置便民、利民设施,备有笔墨纸张,在等候区设置等候椅,放置业务指南、行政许可一次性告知书等,为办事群众提供开水、纸杯等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工作人员公示牌、办事指南和服务承诺,设立了举报投诉箱,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黄陵县各基层所因地制宜,确定了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人口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的乡镇分别采取网格化和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监管模式。通过食品安全百日大排查和医疗器械“五整治”等专项活动,摸清了辖区内监管对象的底子,排除了诸多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各基层所共出动执法人员2700余次,按照“一户一档”管理要求,共建立监管档案1685户,查办案件109起,行政处罚金额49.6万余元,没收过期食品共计300余斤。取缔黑作坊11家。

强化执法技能培训 提升执法监管能力

为了提升执法人员的监管能力,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组织各基层所执法人员参加各类培訓、轮训,对监管协管员、从业人员实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执法技能培训教育,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培训36期,参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各基层所设立了专门的快检室,配备了基本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和专用冰箱。现场抽样、现场检测、现场结论的工作模式保证了执法监管检测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截至目前,各基层所共计开展快检活动130余次,抽样品种达21种,约1400批次。

强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 篇3

全力助推创先争优常抓常新

众所周知,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年,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之年,还是我县实施“四大提速工程”的开局之年,更是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之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已以“党建工作项目化”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结合集聚区工作实际,紧盯基层党建工作中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攻坚破难,激流勇进,努力使基层党建工作在内容、形式、载体、制度等方面推陈出新,确保“项目化党建”活动稳步推进,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常抓常新。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项目化党建”推进创先争优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按照“夯实基础、深化内涵、创新载体、强化机制”的工作思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攻重点、强化薄弱,大胆探索、争创特色,积极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典型,打造一批党建工作示范亮点,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板块。

1、在选题上以突出重点为前提。把基层党建工作设置为重点性工作项目、常规性工作项目、创新性工作项目、指

定性工作项目。(1)是重点性工作项目。主要包括创先争优活动、学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创“五优”“五佳”活动和推行“5+2”“白加黑”工作法等4个基层党建工作项目。(2)是常规性工作项目。主要包括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典型培育,示范带动、党员管理服务、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等4个基层党建工作项目。(3)是创新性工作项目。由各党支部结合实际、自行申报特色党建项目,包括“党旗在我心中,争创五星党员”、“共产党员示范岗”、“不作为党员告诫制”等3个基层党建创新性特色项目。(4)是指定性工作项目。上级围绕发展大局临时安排的重要工作。

2、在落实上以过程控制为关键。按照“确立质量目标、过程方法、全员参与”等经营理念,由专人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实施。(1)是靠细化目标责任促落实。按照项目化管理、实事化落实的要求,将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措施和计划节点,分解落实到各级党组织、承办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逐一列出进度清单,做到一个项目一套方案,每月一次进度通报。(2)是靠严格督查考核促落实。通过制定详细、科学的考核验收评估办法,确定督查考核内容,对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实行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年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3、在成效上以强基固本为目标。坚持以目标引导工作,以发展检验成效,把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根本出发点,使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1)是有效破解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问题。所选项目都是适应当前形势任务需要,需重点推进的工作,通过选题立项突出重点,通过专项推进突破难点。(2)是确保了党建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2012年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考核细则》,对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重点管理,专人负责,加强督导,避免了责任不清、顾此失彼的现象。(3)是加强了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项目、抓推进、比成效,广大基层党务干部普遍感到了压力,也增添了动力,更焕发了活力,由被动“等活干”到主动“找活干”,由依赖“老三样”到谋划“新道道”,“凭感觉、靠经验”的观念逐步破除,“找新路、求突破”的意识逐步确立。(4)是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项目推进的过程作为总结推广、规范提高的过程,不仅使基层党建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而且使原有的特色做法得到巩固提升。产业集聚区机关支部结合“5+2”、“白加黑”工作法的推行,将一直实施的“一诺二审三评”(即年初承诺,党员大会审议、党委审定,日常测评、会议议评、年终考评)用制度的形式坚持下来,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扎实推进“项目化党建”。产业集聚区把“项目化党建”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结合产业集聚区实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年活动,努力办成抓实事、解难题、求实效的群众满意工程。

1、突出活动主题,坚持把创先争优迎接十八大召开贯穿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年的全过程。

开展好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年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把集聚区基层党建工作放到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大背景中定位,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谋划,融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中落实,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和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集聚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深化“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机关党员承诺活动,落实党员“先锋创绩”制度,深入为企业和项目服务创先争优,集中开展企业评议,不断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及企业对创先争优的满意度。

3、扎实推动机关及干部深入基层服务项目和企业,建立健全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企业制度,引导基层党组织和机关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企业,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尽力满足企业的合理诉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4、找准工作抓手,使基层组织建设年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的具体实践。

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在新一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热潮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为抓手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深化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

三、将“项目化党建”和“创先争优”融入到迎接全省、全市今年上半年集聚区观摩排序和“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之中。

产业集聚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乘“项目化党建”之东风,抢“基层组织建设年”之良机,抓“全省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之机遇,率先吹响提升行动冲锋号,倾力向全市七月份集聚区观摩冲刺。

产业集聚区先后组织班子成员到焉陵、扶沟、周口、孟州、滑县产业集聚区参观学习,组织机关及区内企业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奔赴宝丰产业集聚区参观学习,取经寻宝。同时,产业集聚区成立了 “集聚区提升行动”党员突击队,由集聚区党委书记任队长,其它党委班子成员任副队长,抽选有关优秀党员干部为队员。对近今年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突击队长为主要责任人,副队长为分管责任人,队员为直接责任人,让党

员突击队自我加压,负重拼搏,在“提升行动”中创先,在突击破难中争优。今年“提升行动”的战斗已经打响,党员突击队正在奋力“拼杀”,强力“突破”,全力创先,倾力争优。鲁山产业集聚区以全省先进集聚区为标杆,在全力实施提升行动中创先争优,在奋力向省、市今年上半年观摩冲刺中推进“项目化党建”,我们坚信,经过两个多月的大干苦干拼命干,一定能够真正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在全市今年七月份观摩中夺得骄人的成绩,让鲁山产业集聚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超越式提升。

风鹏正举,时不我待。在充满希冀与挑战的2012年,产业聚集区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不断总结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活动经验教训,倾力向先进单位取经寻宝,结合产业集聚区中心工作,紧盯品牌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之目标,紧紧围绕新型建材、医药轻纺和电子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以全力打造三座产业新城为着力点,扎扎实实创新活动载体,真真正正打造活动亮点,以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前的作法,超硬的作风,多措并举,奋起直追,争先跨越,真正开创创先争优和项目化党建活动新天地,奋力续写创先争优和项目化党建活动新华章,全力抒写创先争优和项目化党建活动新奇迹,倾力打造创先争优和项目化党建活动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4

一是突出“工作全覆盖”,进一步优化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依托“六联六建”促进

会,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商议事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街道党员领导干部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逐步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委——网格支部——楼栋党小组”和社区党委成员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支部党支部成员兼任楼栋党小组长——楼栋党小组长兼任楼组长的社区党建网络管理体制,健全党组织网络体系,调整社区党委、网格支部人员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扩大党在街道社区的工作覆盖面。

二是突出“服务人性化”,进一步提高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员服务站、新市民之家流动党员服务站建设,建立覆盖全街的党员服务网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管区联建单位在职党员奉献日”活动内容,围绕“心系群众、致力发展、服务奥运”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参与奥运、奉献奥运、服务奥运,努力营造奥帆赛、残奥帆赛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争创社区党建示范街道、党建示范点。

三是突出“阵地规范化”,进一步改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条件。结合正在开展的“四型社区”创建工作,把社区党建阵地规范化建设纳入到四型社区的大方案之中,大力开展规范化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活动,积极争取协调落实资金,提升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按照基础建设标准化要求,加强软硬件建设,全力抓好8个社区的党员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四是突出“永葆先进性”,进一步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围绕“强党员、强组织、强队伍”的党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和形成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社区联系点制度,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党和群众血肉关系;深入开展社区党员先锋岗活动,探索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两新”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增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抢抓机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5

——堰城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走进大浦镇堰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一直延伸至路的尽头,路两旁是万亩连片的双季优质稻示范基地,一幢幢装饰一新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村小学时而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一幅现代和谐的新农村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衡东县大浦镇堰城村位于大浦镇东北部,辖11个村民小组,有274户,1145人,水田面积891亩,该村毗邻大浦镇和大浦工业园,省道315线、京珠高速穿村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该村自2009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市、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一年打基础,两年强发展,三年见效益”的奋斗目标,即: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设“富裕堰城”;通过整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道路硬化,田野美化、村容亮化工程,建设“秀美堰城”;通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科技下村、推进文明创建等活动,建设“文明堰城”;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建设“和谐堰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三年来,村支两委团结一心,带领干部群众搞建设,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村容村貌 1

一年一新,乡风民俗健康向上。

调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产业兴村为已任,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优质稻、特色种养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物流运输为主的第二产业,为大浦工业园区输送劳力的第三产业。该村优质稻生产已经常态化,村民自发种植优质高产水稻良种已经成为自觉行动,两季优质稻种植面积900多亩,是村里主导产业,占全村总产值60%以上。村内有牲猪养殖户近100户,其中100头以上的有40多户,300头以上的20多户。兴建了一个骡子养殖基地,占地10亩,正在引进新品种;村里新发展一户野鸭养殖大户,现在野鸭存栏达10000羽左右,年出栏可以在30万羽以上。2010年村里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一支拥有20台货运车的运输队,为村里增收近20万元;村里通过征地20余亩,建设6到7个标准化厂房,承接招商引资的工业企业落户,每年为村里增收10余万元。另外,村里通过出租土地给私营业主做砖厂等形式,每年为集体增收8万元。该村以大浦工业园区为依托,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半工半农人员300多人,年创收达500万元。2010年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

夯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几年来,先后投入6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村部大楼,占地800平方米,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图书室、娱乐室、医务室、值

班室一应俱全。投入20余万元,已启动村部大楼后面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文体广场的建设,将设立花园草地、篮球场、羽毛球场,添臵了单杠、双杆等体育健身设施,农民休闲锻炼有去处,让堰城成为“休闲村庄”。投入30余万元,维修1处分水堰坝,新开山平塘5口,新建电排2座,维修电排3座,清淤加固了主渠,彻底解决了全村抗旱死角。高标准完成村级公路硬化4.5公里,通组道路全部硬化,构筑了通畅的村组道路网,栽种行道树800多株,投入20余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8盏,全面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堰城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的“明亮村庄”。

建生活设施,着力促进民生。村里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我县首个垃圾焚化炉,日处理垃圾5吨以上,并在各组设立了垃圾池,彻底解决了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同时有效解决了大霞示范片的垃圾处理难题。完成穿衣戴帽农户60户;90%以上的农户完成了改水改厕,部分农户还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率先在全县实施了数字电视入户工程,90%以上的农户收看到了高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基本实现了“清洁村庄”、“数字村庄”目标。目前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美观适用的楼房,庭前屋后建起了各式各样的绿化带,家家户户建了深水井,50%的村民饮用凉开水,50%的村民饮用纯净水,70%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太阳能和沼气。全村拥有固定电话和移

动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0%,家家户户都有彩电,电脑有53台,空调70台,私家小车20多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8%。村里五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户生活都有保障,每年逢年过节村里都会给予一定物资资助。村里还成立了“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起到应有作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里有一支自己的腰鼓队,平时农闲时部分妇女就聚到一起进行排练,她们有统一的演出服装和道具,现在还能接到一些演出业务,能增加一些收入。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6

1.加强领导,确保统领地位

龙潭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始终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区人大、区政协也都把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区、乡两级主要领导都是靠前指挥,亲自部署、调度和督导。为了便于推进工作,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由主管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且把新农村、小城镇和一事一议等涉及农村整体建设的各项管理职能都整合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完善了乡镇街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权重,独占40%,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将新农村建设摆到首位。

2.科学谋划,高标准建设

2.1着眼于城乡统筹,建设高标准社区型农民新村 抓住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和钢铁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农民居住社区化为方向,高标准开发建设了九座农民新村,打造了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样板。通过建设,整理出建设用地4000亩,实现2万亩耕地集约经营,解决了4个村10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初步实现了居住集聚、农地集中、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为农村城市化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

2.2依托村企产业发展,建设高标准样板村 哈什玛村的永福公司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种鸡繁育基地。依托该企业的产业发展,开展村企共建,全力将哈什蚂村打造成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从2009年以来,哈什蚂村投入资金500万元,企业注资600万元。两年来,统一改造民房413户,改造牧业小区房舍1.5万平方米,统一规划修建了水泥工艺围栏8800米,水泥硬覆盖边沟6000米,修水泥路15公里,新建村部1200平方米,村内绿化10公里,植树17000棵,安装路灯100盏,科学储粮仓400个,修建广场2000平方米,设垃圾箱400个。现在哈什蚂村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且村容整洁,设施完备,达到了样板村的建设标准。

2.3突出地域特色,建设高标准示范村 一是突出民俗化,高标准建设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投资2000余万元,先期开发了大门景区和院落区,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现已投入运营;二是突出生态化,高标准建设蛤蟆河村,发展亲山近水式休闲旅游,现在生态文化广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三是突出整洁化,打造靓丽的新农村风景线。在吉舒沿线,重点开展了金珠、桦树、富屯等示范村村容村貌建设,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

2.4突出环境整治,建设高标准提升村 在114个提升村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人工4万余个,出动各种车辆6000余台次,建成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萬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绿化农村公路220公里,安装路灯609盏;清理整治柴草垛1300余个;建生态卫生厕所1800座,建文化广场12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50套件,新增乡镇环卫保洁车辆50台。在吉林地区率先推行了城管进乡镇,加快构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区村镇环境大有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3.加大投入,强力推进

3.1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由区政府确定建设项目,明确补贴标准,监督资金使用,重点向建设项目数量多、质量好、面貌变化大的村倾斜。2006年以来,区本级财政已累计投入6750万元。

3.2整合部门资金 将发改、财政、农业、交通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示范村。仅2011年就整合资金近3000万元。

3.3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开发农业产业,兴办社会事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九座农民新村和阿拉底民俗村的建设,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了建设资金的瓶颈难题。

借力二次飞跃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7

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一大二公”的僵化经营体制被彻底打破,亿万农民在新的经营体制之下,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越来越丰富,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矛盾逐步减少。在总结这段历史时,人们通常称之为农村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第一次飞跃”的作用已经基本发挥到了尽头。其突出表现是:

农民务工经商农村“空心化”提速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如火如荼的社会建设,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众多的、科技知识含量并不高的劳动力。在此情况下,农村亿万青壮年自发加入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大军。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2.5亿“农民工”。另据有关部门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人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镇,给农村带来的是“空心村”的提速。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方面是我国农村“第一次飞跃”时农民的劳动成果的反映,土墙的房屋被砖墙所取代,平房被楼房所取代;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房屋有房无人居住,“空心房”、“空心村”越来越多。劳动力紧缺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下降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农民。他们背井离乡之后,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603815”“部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能等方面,都不适应。

我国农业生产在经历了建国60多年的发展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极大的不同。依靠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作方式,只能够仅仅维持农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依靠现有的农村留守劳动力,无法生产出全国人民所需要的农产品。庞大的人口大国,如果达不到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就无异于将国人之口系到

外国人的裤腰带上,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就无从保障。

不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是国土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我国的国土资源,水资源等生产农产品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上,仅有现有农村劳动力来经营,无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工业化城镇化带来土地紧张矛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两化”的快速推进中,土地问题成为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95%的粮食生产国内自给,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动摇。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不可逆转,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处在“两难”中的土地问题如何破解?成为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环顾祖国的大江南北,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土地开发潜力。“空心农户”、“空心村”,完全可以通过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等,腾出数量可观的土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是3.2:1,虽比前几年3.3:1有所缩小,可是绝对的却在加大。

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党和国家作出的庄重承诺。如果农村进行沿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农村生产力的继续释放就缺乏动力。农民的收入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将越来越大。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村经营体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我国农村经营体制进入到“二次飞跃”的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新农村建设。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速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土地的规模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地流转渐次展开,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农民以租赁的方式进行的。从稳定、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流转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农民与土地租赁者纠纷不断。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应采取股份制的方式为宜。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加入流转的企业,企业以资金、资产等入股,共同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农民由土地出租者变为股份拥有者,由收取租赁费变为股份分红。原土地租赁者变成了与农民一样的股份拥有者,消除了经营的后顾之忧。

创新农民居住方式加速新社区建设在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二次飞跃”中,要及时引导并鼓励农民改变居住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空心户”、“空心村”需要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在打工收入逐步提高,各地陆续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后,他们将永久在城镇生活。留下的房屋就成为了“空心房”。在我国目前保持农民承包耕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下,这些农民的房屋,或者宅基地是不能随意取消的。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只能通过由分散向集中。

大规模土地流转需要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在当今农业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化的趋势下,已经具备了土地大规模流转的条件。大量的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作为“地主”能够获得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收入,不再需要脸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分散居住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农民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现在,国家每年都拿出巨额资金支持农村建设。只有农民由分散向集中居住转变,国家才有可能提供系列化的社会服务,农民才有可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均等化服务。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加速农民市民化 农民在由分散向集中居住中,要注意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农民在分散居住时,家中不仅有农田,还有菜园、果树等,也兼有养猪、养鸡、养鸭等副业。集中居住之后,这些都不可能存在。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发展产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两种两类资源需要有机结合。一方面,我国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是在加工开发上尚处于低级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民间又有着庞大的社会资本,正在寻求投资的方向。这两类资源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就能够产生巨大的产业潜力。因此,国家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不但使农产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同时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

拥挤的城市给人们压抑的感觉,城市的居民在节假日都希望看到广阔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利用现代农业的特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让集中在农村新社区的农民有充分的就业门路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城乡一体化

适应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土地的规范化流转,要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三资”监管及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农村承包合同纠纷调解仲裁平台,创新农村经营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开展土地经营权证质押贷款,土地流转合同质押贷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围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成员共有、民主共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村集体产权新制度、新机制。

推行1+X模式。“1”是指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综合办公场所,“X”是指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站、文体活动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卫生服务

室、计生服务站、党员电教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创新农村新社区管理机制。要创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农村新社区;引导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鼓励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机构积极投入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

要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城乡一体就业政策体系,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实现转移就业。

创新党建联动机制。组织设置建立社区大党委,依托农村新社区,打破行政村界限,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建立社区大党委,在此基础上灵活设置种植养殖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业等各类服务型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实现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全覆盖;运行机制实行“三三制”。按照“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把新社区非公经济党组织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共同选进社区党委任职;工作实行“三联共建”。建立本级及上级政府定点结对帮扶,业务部门对口指导,整合力量推进新社区建设。同时,打破村域界限,整合资源,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要求,高起点、着眼长远规划,按照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高标准建设“五务合一”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8

——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李庄乡位于梁园区西北10公里处,北与山东曹县相邻,陇海铁路、310国道、商曹公路、黄河路、凯旋北路纵贯南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乡下辖26个行政村,5.3万多人,土地总面积65620亩,现有林地面积3.7万多亩,活立木203.5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1%以上。是梁园区重要的林业乡。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林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乡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林业增效”这个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携手共建林业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思路,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大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推进乡区绿化步伐,走出了一条强乡富民壮财源的新路子,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快速提升。近年来,共计营造生态防护林、经济林3.7万余亩,目前,我乡建成了8公里的黄河故道古运河防护林带、5公里的陇海铁路防护林带、3公里京九铁路防护林、6公里的黄河路防风固沙林带、15公里的包河防护林带,营造了60公里的农田防护林林网,一处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座落在我乡、新农村建设绿化达标村20个。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李庄乡林业生态建设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轨道。200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约5.5亿元,其中林业收入占到了30.9%,农民人均纯收入3765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占到了16.7%。2009年度被评为市级林业生态建设三等功乡,多次被评为梁园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在近几年的林业生态建设中,我们从中吸取了不少的教训,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我们的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果断决策,全面实施生态建设规划。

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林业发展,将全乡林业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是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方向,乡领导结合全区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修订完善了李庄乡的林业五年规划和十年长远规划。为了更好的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乡党委政

府成立林业生态建设指挥部,每年的春季植树造林已经成为我乡的第一要务,每年的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乡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组织全乡机关干部、乡直单位职工、中小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这一举动,极大的调动了干部群众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迅速掀起高潮,为我乡年度造林计划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春季植树期间,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植树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乡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上拿出数十万元资金,大力扶持和解决困难群众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我乡每年都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近年来,乡政府充分利用群众大会、过街横幅、标语、宣传车、宣传单和各种媒体等,广泛宣传《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全民发动,营造、巩固、完善、提高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舆论氛围。全乡每年义务植树都在12万株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都达90%以上,各企事业单位以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对各自院内进行了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化的绿化美化,我乡各企事业单位均已实现了绿化达标,绿化达标率在95%以上,其中9家单位达到“园林式”“花园式”单位标准,占所有院落单位总数的35.8%。

三、强化目标管理,科学指导,搞好服务,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推动林业大发展。

乡党委政府将年度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乡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制,将年度造林计划分解到村、到地块,根据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同时也是乡包村干部的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干部使用和提拔的重要依据。根据任务量和造林质量,对村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1500元的现金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村,给予乡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通报批评。

为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我乡在政策上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严把苗木质量关,不是国家推广的优良品种不得上工程,调苗前乡党委政府面向社会统一招标,由乡林业站负责把好质量关,严禁各村私自购苗。我乡还邀请林业专家给群众现场上技术课,印发技术指导明白纸,对群众进行科学指导,造林技术上指导到位,确保了造林质量。

四、强化产权制度,坚持“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林业生产。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林业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管理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过去大部分群众对林业生产没有深层次、战略高度的认识,林业生产处于摸索阶段。往往出现“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有的群众还编写了顺口溜:“春天一棵苗、夏天一根杆、秋天一个眼。”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加大了对农业、林业投入的政策倾斜,使农村各种产业结构关系随之调整,许多群众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林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发展迅猛,显示出了极强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李庄乡的干部群众也深深地意识到这一机遇,坚定“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把林业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头戏来抓,大胆实践,改革探索,经历了集体统栽统管,个人承包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摸索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李庄乡招商引资引进了两家木材加工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加大了木材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2010年春季,我乡在郑各村种植梧桐树21000多棵;同年我乡栽植速生杨13.4万多棵,共植树3036亩,生态旅游区一处。即:国家级森林公园。她一改过去的荒凉萧条景象,现在园内瓜果飘香,绿树成荫,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林间蝉鸣鸟语,河水清澈透明,碧绿的荷叶间点缀着朵朵红花,鱼儿不时的跳跃游栖,是一处宜人美景,是人们纳凉休憩、垂钓好去处。

五、巩固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近几年来,我乡加大了林业生态乡建设的力度,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绿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森林资源数量稳步上升。我乡在经过“全面绿化达标”后,正着手林业生态乡建设,已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廊道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村乡绿化工程和日本政府贷款河南造林项目等生态工程30000多亩。随着新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幼林的管护和保护是一项突出的问题,除严厉打击毁坏幼林犯罪活动外,乡政府强调各村组成立护林联防队,制定村规民约,实行群防群治,使幼林得到了保护巩固了绿化成果;在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除乡政府林业站以外,各村都设立了一名病虫害观测

员,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另外乡里还购买了机动式高压喷雾器,做到了有虫早防治,确保了林木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显著的提高。

漕河镇强力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篇9

和平村的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有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重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和平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龙头,三产为带动的发展模式,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借助位于在二道集中区内的地理优势,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投资超过千万的各类企业34户,转移劳动力6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发展村属企业8户,年创利润150万元,加快了农民转移创富、村集体增收的进程,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422元,集体累计创利润494万元。重视农业发展,建立了蔬菜、食用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温室大棚81栋,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培育基地,有各类种植大户21户,发展培育三产专业户63户。

200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突破2亿元,其中:一产总产值1000万元,年增长11%;二产总产值达1.5亿元,年增长12%;三产总产值达4000万元,年增长12%。2009年,和平村规划筹建长春市二道区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占地50公顷,位于和平村2社。该市场的建成将成为和平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项工程”的具体落实情况

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工程”

和平村着眼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建立了三项工程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四个体系,努力把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实施“三项计划”,努力建设一直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3. 农村党员“创业大夫工程”

上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下一篇:鸡鸭名家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