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精选8篇)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1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概 论
课 程 论 文
题目: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姓名: 谢超宇 学号: *** 班级: 2011级思政2班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11月24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以必须坚持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
事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国情 历史状况 民主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经济文化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共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还建立了近1100个自治乡。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布局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基本上相适应。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地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基本政治制度。” 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效果。总的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国之所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由我国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这两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其优点,令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小丽,孙前梅,.“转变的开始”抑或“转变的完成”——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观点与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0,(4).[2]吴秀兰,.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青海民族研究,2010,(2).[3]侯万锋,.民族区域自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9,(4).[4]李凤鸣,.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性抉择和成功实践——兼论乌兰夫同志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运用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4).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2
一、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
民族法制建设以民族立法为前提, 没有完备的民族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民族法制。新中国建立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工作, 以1982年《宪法》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但客观地讲, 有关民族法制建设在立法机制、配套措施、法律责任、诉讼制裁、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尽快解决。1992年1月,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的监督机制, 使自治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实施自治法的规定或措施。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法规, 要体现自治法的精神, 有助于自治法的实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加强民族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新世纪民族工作形势的变化, 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了新的修订。根据修订后的自治法的要求, 民族法制建设还有以下工作要做:
1. 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配套暂行条例和规定。当前, 要根据新修改的自治法的规定, 尽快出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暂行条例或规定, 推动国务院其他部委结合各自实际和自治法的要求, 出台相关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积极推进五大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在制定相关条例和规定时本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推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修改或制定工作, 重点突出条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国务院有关部委也应当起草相关单行民族法规, 同时要指导一些地区根据现实需要, 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2. 要完善民族法实施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的民族法监督机制存在法律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程序约束不力等问题, 致使有的地区有些环节的监督流于形式。充分认识民族法监督的意义, 强化专门监督, 重视社会监督, 对于实施民族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必须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如何,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宣传普及的范围广泛与否和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高低。因此, 我们必须把深入开展民族普法放在重要的位置。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大力普及法律常识, 采取各族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努力创造民族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民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民群众在对民族法实施监督的同时, 受到生动的民族法制教育, 从而形成强大的实施民族法的合力, 保证我国民族法全面、有效的落实。
二、确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和充分行使问题, 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得好不好, 一方面要看民族自治地方有没有自治权, 另一方面要看民族自治地方能不能够用好用活用足自治权。充分有效行使自治权, 既要发挥自治地方的积极性, 敢于用好自治权, 又必须有上级国家机关的支持和帮助, 还需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素质的提高, 给自治权的充分有效行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如何保障自治权的有效行使呢?首先, 要充分认识并确立自治权的权威。自治权是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事务与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其核心内容是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制效力低于宪法, 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更高于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各级国家机关必须深刻地认识自治权及其权威性, 切实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充分尊重、维护和支持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次, 应正确处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使二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中央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负有领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使命, 在行使职权时, 对属于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坚决维护, 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限, 中央国家机关也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障, 从而调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充分、切实行使。同时, 上级国家机关要大力支持、帮助、保障自治地方行使和落实自治权。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虽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以许多自治权, 但如果上级国家机关不提供保障, 不大力支持, 这些自治权就难以实现。如民族自治地方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 但是有批准权的上级国家机关不予批准, 这些自治权就不能实现。因此, 要确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 与上级国家机关正确有效地领导、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是一个事关自治权的实现以及民族关系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自治机关的主要职位应该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以保证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实现。2001年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第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如果自治机关中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公民任职, 或者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公民在自治机关中所占地位无足轻重, 民族区域自治便是一句空话。
加强民族自治机关的建设,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少数民族干部状况如何, 决定着少数民族发展前途, 是衡量少数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 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培养民族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新形势下民族干部工作的规划和措施;第二, 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 努力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第三, 要按照干部的“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尤其要重视高、中级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从加速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 尤其是从提高少数民族高级干部的力度入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切实抓出成效。既要坚持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又要注重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如果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 继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仅是会很困难, 甚至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在政策上实行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和引导,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
长期以来, 国家对民族自治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帮助, 往往通过发放补助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等形式, 使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直接得到显见的实惠或其他利益, 养成了少数民族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笔者认为, 在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或其他民族地区, 要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把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或其他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等事业, 以增强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民族地区的“造血”机能。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外, 更需要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一个民族发展的角度讲, 自力更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才是促进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 也只有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能在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彻底摒弃过去“等、靠、要”的依赖别人的思想, 增强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挖掘民族自治地方所特有的优势和潜能, 不断增强其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践经验表明, 只有将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与国家的帮助和兄弟民族的支援紧密结合起来, 民族地区才能加速发展, 也才能逐渐缩小同汉族地区的差距, 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进一步明确自治县撤县设市后仍然享受民族政策待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国的行政区域将随时可能调整, 自治县撤县设市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有的民族自治地方经法定程序改为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 (如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和武陵源区) , 有的改变了所辖区域 (如张家界市的桑植县) , 虽然不属于自治法的调整范围, 但这样特殊的“区县”原来都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已经长达31年之久, 现在虽“名”不存, 但“实”未亡, 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其他地区。笔者认为这些特殊的“区县”仍应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待遇, 不能因行政区划变更而取消, 并且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从历史角度看, 这些“名”不存但“实”未亡的地区也理应享受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待遇, 笔者认为国家要用法律法规对此给予明文规定。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撤县设市后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 发展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一项重要的民族经济政策。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落后的状况。同时,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缺乏内在的发展活力。这些因素, 制约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今党中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实现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提供了物质保障, 也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条件。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 西部地区就是民族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除满、朝鲜、黎等9个民族外, 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据统计, 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6240万人, 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的86.28%。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实践。
民族自治地方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创造性地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只有民族地区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 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实施西部大开发, 必将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大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文章针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2].陈云生.论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2 (6)
[3].李养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干部工作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 第3卷第2期
[4].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 1994
[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5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3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5-0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3]564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1933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中规定:“取消过去中国政府对各弱小民族所行一切压迫条约,承认各民族的完全自决权……”[6]42等早期文件都能见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民族自决权最初只是动员和团结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以期达到民族独立和解放。但事实上,民族自决却被理解为民族自治权或者文化自治权,而列宁“把它解释为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完全分离的权利,各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7]237-238在此,列宁没有明确民族、附属国的概念,致使这一原则,成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对于这种“民族自决”中国人民并不生疏,不仅过去有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8]711。
2.民族区域自治
列宁把民族区域自治同民主共和国和民主集中制联系起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原则。他说:“至于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所维护的并不是自治权,而是自治本身,把它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等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9]271
斯大林则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其次,区域自治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整个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并发展生产力……总之,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7]113-114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时的缺陷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李维汉曾作过这样的界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他并指出:“这是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8]510在其定义中,虽然也提到“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由于我国人民刚刚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共产党也在建国制度中践行其在战争期间所许诺的那样,建设共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使人民当家做主,对民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加之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影响“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够完全准确地估计所有这些条件,而国家的中央议会将根据这种估计来确定自治区域的区划和自治议会的管辖范围。”[3]363过分地强调地方分权,而忽略中央集权,中共领导们深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当时中共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科学理论和民主意识的指导下,少数民族民众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而在我国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下,在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造成的只是更大的民族封闭、隔阂,严重的将引起民族主义的觉醒,以致发展为民粹主义,而不是造成最终的民族融合。
三、建议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在各个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而十一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一番,自治区的法律体系也取得很大进步……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设立全国性统筹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
在现今的民主改革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具体在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来进行。我国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小聚居的现状又要求在改革的进度上要做好协调工作,有必要设立一全国性统筹机构,做好统筹工作,使全国一盘棋。同时,设立全国性机构统筹整个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事宜,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有助于确立中央的权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改革进程。
3.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促进民族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将56个民族看作是某种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以“自治地方”为民族边界,开始有意无意地使民族之间的边界明晰化,而且使每个人的“民族成分”固定化。民族边界的清晰化,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设立之初以“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但所采取的“区域自治”将一些本来没有明显边界的民族居住地域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今天,如果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和政策有可能导致民族分离。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上,有必要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入门槛,尽量少设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州、县等。
4.注重宗教信仰问题,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历史上西藏是“政教合一”模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达赖的神化使其言论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宗教问题和党的政策宣传,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尽量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对于西藏的发展更多应是侧重政治文化的建设,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裂的潜在威胁,还要靠少数民族民众和精英人物在深层意识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真心认同,并把本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10],培养藏民对社会主义和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产生一种民族向心力,把其从传统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转变为对伟大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上来。当前,在学校、基层社区介绍和普及我国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细致地介绍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的民族交流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5]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间领导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4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4作者:李立国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将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群众自治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落实和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任务。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深化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开启了新视野。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与代表制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保障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得到延伸。人民群众在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能力,为在更高层面上、更广范围内开展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在基层,依托在基层,落实在基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在我国城乡基层实行群众自治,以制度化方式保证城乡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是亿万城乡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利用基层群众自治这个主阵地和重要平台,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深化民主实践,充分表达意愿和诉求,增强了对民主政治的认同,调动了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强调实践、突出实践、扩大实践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鲜明特性。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农村人口达到6亿,城镇居民超过3亿。亿万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依法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进程。
二、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的新实践和新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组织载体不断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村委会组织法修订实施,地方性法规不断修订完善。中央先后就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下发文件,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城乡自治组织不断涌现。目前农村有59万多个村委会,成员233.3万人;城市有
8.9万个社区居委会,成员43.9万人。近年来,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并引导这些组织发挥在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参与监督和建言献策等方面的作用。
“四个民主”实践全面推进。十七大以来,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日益广泛深入开展。农村普遍开展了8轮以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得到普遍运用,秘密写票处普遍设置,竞职演讲、治村演说等形式普遍实行,村民参选率达到95%。城市开展了6轮以上的居委会换届选举。村(居)民会议及其村(居)民代表会议经常召开,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活动普遍开展。自治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日趋丰富。
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国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待遇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国乡镇机构改革深入实施,街道和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自治组织行政化的问题逐步解决。各级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稳步增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强,化解村级债务取得积极进展,村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逐年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三、党的十七大以来落实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党的十七大以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为继续深入落实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不能动摇。在深入落实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在民主程序、民主环节之中,把党的领导作用贯穿于基层群众自治各项工作之中。一是保证党组织在民主选举中的领导。要提倡按照民主程序,将村(居)党组织负责人推选为村(居)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村(居)民选举委员会工作;提倡把村(居)党组织书记按照民主程序推选为村(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居)委会主任。二是保证党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领导。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直接组织、参与村(居)事务的民主决策。因地制宜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
法,丰富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三是保证党组织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领导。在制定和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时,要确保村(居)党组织的提议权、领导权。村各项财务支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等,要确保村党组织的知情权、审核权。民主评议村(居)干部、村(居)重大事务民主听证等活动,要保证村(居)党组织的主导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核心和精髓。没有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的充分民主,没有群众对基层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权利,村(居)民自治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十七大以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村(居)民开展民主实践活动,调动了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丰富自治内容,拓宽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坚持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村(居)民直接民主选举制度,规范选举程序。扩大居委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切实维护城乡居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开展流动人口参加居住地选举、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试点。二是促进各项民主制度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社区公约、村(居)规民约、村(居)民自治章程,规范基层干部和城乡居民的行为。大力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规范议事决策程序,拓宽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涉及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通过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由群众民主决策。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积极开展村(居)干部勤廉双述、民主评议活动,切实加强对村(居)干部的监督管理。三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利于村(居)民当家作主的好经验,完善村(居)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村(居)民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水平。四是扩大群众自治范围。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进一步明确基层人民政府和村(居)委会的职责划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有效
衔接、协调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把基层群众自治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进程。
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前提。要总结和运用基层群众自治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时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各地应根据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修订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村委会选举办法、村务公开办法,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大基层群众自治政策创制力度,抓紧制定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在基层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依法建制、有制可依、按制办事,不断提高城乡社区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提高他们依法依规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三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坚决查处破坏基层群众自治的各种行为。健全社区利益诉求表达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己的权利,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5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五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00多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以上。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134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74件。
三是享有自主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等多方面的权力。如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还有权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本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按照“慎重稳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党和国家还专门出台加快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广西、云南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文件。
据相关部门统计,20,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3倍,年均增速10.2%。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篇6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完成课堂上的探究思考和小组合作讲解展示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及点评得到实现,本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体现。以下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尽量把教材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和口语化。在教学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坚持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能拉进学生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减轻学习负担。
在之前的授课和听课、评课过程中,往往有老师、学生反映如果一堂课中采用的案例太多反而会干扰学生学习,影响授课质量。所以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只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贯穿整堂课,力求把知识点讲透,同时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导入新课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自治权的学习等,再到引导学生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既保证了课题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面向现代化的新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能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还有,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具体、简单化,使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让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知识不再乏味,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是一个新老师取得更大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发扬,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针对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部分知识点没有讲解透彻。
通过课后其他听课教师听课评课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本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我应该准备得更加充分,在授课前将这四个知识点进行再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再重点强调,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没有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通过之前的教师培训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和安排不同的探究活动和作业,也无法做到调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并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学习将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我仍然需要加强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政治课堂。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可能是经验不足和功底还不够深的原因,我觉得在本堂课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7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1947年B.1948年 C.1949年D.1950年
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
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 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 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
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
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
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试
题
一、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 ①立法自治权 ②变通执行权 ③经济自治权 ④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
A.124个 B.155个 C.125个 D.145个
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
A.44个B.45个C.46个D.47个 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
A.民族乡B.民族镇C.自治县D.自治市 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
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
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
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
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 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
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
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繁荣
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 5.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
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
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C.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7.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
A.理论依据B.实践依据C.国情依据D.民族特点
9.中国在选择保证少数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上,没有走前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道路,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在下面哪些方面的国情不同?
A.两国历史不同B.两国经济基础不同 C.民族分布不同D.革命发展模式不同 10.中华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A.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
B.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区内辖有一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
C.在民族自治区内辖有的民族乡 D.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11.下面哪些权利属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自治民族事务的权利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
部事务的权利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有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权利。
D.在执行国家税法时,除应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外,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税收,经自治区或省批准,自治机关可实行减税或免税。
三、判断题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
3.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4.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的非自治少数民族,享受不了自治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地位。5.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6.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汉族公民可以担任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容动摇。
9.目前我国共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目前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64%左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自治地方人口大约占全国的13%。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制度规范仅限于确立各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 2 系。
四、辨析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基本政治制度。
五、材料分析
材料:某民族自治地方修建较大型水力发电站,定于上午9点召开竣工及发电仪式。临近上午9点,各方来宾和有关领导到齐。届时发现,大会会标只用汉文书写,没有用自治民族的文字书写。在场有关领导决定,大会会标一定要用自治民族文字和汉文书写。为此,竣工及发电仪式约推迟1小时举行。大会结束后,有关人员提出这1小时经济损失不小,不能为形式上的自治权利而影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六、简答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 2.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答: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从理论
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4)总结与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2.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物质基础;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创造社会条件;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论述中能够结合实际,且论述充分、合理。
答
案
一、单项选择
1.C 2.A 3.B 4.B 5.A 6.C 7.B 8.A 9.D 10.D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 3.ABC 4.BCD 5.BCD 6.ABD 7.AD 8.ABCD 9.ACD 10.ABD 11.ABCD
三、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错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四、辨析题
1.答:错误
(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列在一起,作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民主制度。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突出表现。
(2)如果只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称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基本民主制度,则是错误的。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五、材料分析题
答:(1)竣工及发电仪式本应用自治民族文字和汉文书写大会会标,事先没做到,说明工作疏忽,尊重民族平等和自治权利观念淡薄。(2)领导及时发现后果断地决定补上自治民族文字的大会会标是正确的,说明重视自治权利。(3)在民族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影响,反之也是,应兼顾。(4)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不能把一些事情只作为形式,而不加以重视。如果这种“小形式”问题重复多次,就谈不上自治权的内容了。
六、简答题
1.答: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答:
(1)民主原则;(2)平等原则;(3)法制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5)团结统一原则;(6)发展繁荣原则。
3.答: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4.答: 内容:
(1)建立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利。
地位: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5.答: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8
(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导入新课:
方案1:西藏为什么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新中国成立,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的无私的援助。西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案2:《坐着火车去拉萨》、韩红的歌曲《青藏高原》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和一般的行政区域有何区别?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方案3: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存在多个民族,因为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乃至战争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我国却向世界展示了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景象。那么,我国党和政府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呢?
二、朗读环节:
三、板书环节:
四、讲授环节: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领土完整。(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不是独立的王国。不是另立的中央,与其他行政区域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什么? 【生】国家的统一领导。
【师】“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意味着国家与自治地方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何意义? 【生】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②对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不是”居住“。
【师】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中“少数”能否去掉?“聚居”能否改成“居住”?
【生】不能删去“少数”二字,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而在广大汉族人口聚居地区并不实行这一制度。“聚居”是指相对集中地居住,不等于“居住”,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民族自治地方的包括:
自治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自治州: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 自治县(旗):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师】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哪几级地方?其中包括民族乡吗? 【生】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代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师】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什么机关?为什么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生】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师】自治机关行使职权有什么特点?自治权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注意:它的职权具有两重性,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②内容:
立法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体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生效。
Eg: 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等。
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Eg1: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
Eg2: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
并规定对执行 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经济自治权: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Eg1:1984年后,在西藏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西藏农牧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Eg2:全国只有西藏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政策,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
文化管理权: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
Eg1: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Eg2:新疆地区的学校除了教授汉语外,还要开设民族语言课 其他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有权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有权根据法律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1、由历史特点所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就实现了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随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此后,无论是汉族建立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等朝代的中央政权,都以中国的“正统”自居,把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最高政治目标。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是我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原因。
2、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且主要居住在广大边疆地区,但在内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的共有家园,只有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发展进步;各族人民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坚决反对**“藏独”言行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比例50年增长10倍
截至2008年底,宁夏全区机关共有少数民族干部8599人,占干部总数的24.7%。仅2007年,就有213名少数民族干部被安排到各类培训班学习;14名少数民族干部被组织部门派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团结谱新篇:“我有一个汉族姐姐”
2007年3月,新疆昌吉四中18岁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被诊断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竭等重病,经多家医院诊断,需换肾才能挽救生命。2007年9月,王燕娜在报纸上看到毛兰·吾买尔的遭遇后,经医学检查得知自己与毛兰·吾买尔16个项目全都配型成功,便毅然决定拿自己的一颗肾来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2008年3月27日,经过许多波折和家人的同意,王燕娜最终实现了捐肾救人的心愿。
特色资源助推内蒙古经济腾飞 如今,伊利、蒙牛打造起中国最响的两个乳业品牌,并带动了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还带出了中国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喝了奶,吃了肉,剩下的羊毛羊绒资源也编制成“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鹿王”、“蒙古王”、“绒王”等一系列羊绒杉羊毛衫品牌。草原特色资源,让内蒙古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第十七条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工作。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6任(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7任(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此外,还有一批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有的还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孔繁森是援藏工作的汉族干部,他两次赴藏,历时十载,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西藏人民,他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思考:为什么西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孔繁森?不会忘记他从自己的血管里抽出900毫升的鲜血,抚养3个藏族孤儿不会忘记他脱下带着自己体温的毛衣,送给藏族老阿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 1994-2007全国援助西藏资金约64亿元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郝鹏说,全国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7个省市、59个中央国家部委和17个中央骨干企业先后派出2892名干部进藏工作,援助西藏资金约64亿元,援建项目1698个。
五、练兵环节:判断并说明: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各少数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州、县(旗)和民族乡。
3.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及法院和检察院。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意味着自治地方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
六、自我检测:单选题
1.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自治制度是在各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B.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C.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D.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 2.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 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自治权是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自治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④自治权包括自治地方享有和行使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6.北京是一个多民族人口构成的大都市。全市有5个民族乡,100个民族村,39所民族小学,10所民族中学,在16所大学中开办了民族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另外,全市建
立了民族乡村医疗卫生网络,许多民族乡村、街道还兴办了敬老院和文化馆。这些事实表明
①民族乡村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制度
②民族平等权利得到体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不同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受到尊重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C.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8.(2009年高考广东卷)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表明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2009年高考全国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七、能力提升: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必然性和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载入宪法,坚持依法治国等。)
八、高考:2009年高考重庆
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荐阅读: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6-05
为何要搞好企业文化管理和团队建设11-15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10-20
seoer为何要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心态?08-10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06-13
坚持制度创新努力化解矛盾08-16
坚持的作文300字:要学会坚持06-01
坚持群众性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