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用8篇)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1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政策思考(2008-07-13 11:41:45)
转载
标签:
杂谈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政策思考
一、事件回顾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乡村自治的传统,家族是传统乡村自治的核心组织。为了维持以家族为核心的乡村自治,族田、族产、宗祠、家谱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共产党成为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在城市基层也设立了居民委员会,参政不再是少数富有阶层的专利,广大基层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1978年,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时指出,要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等地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发展生产,效果很好。这些不同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新兴组织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注意,1982年宪法充分肯定了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到了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日渐成熟。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被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
二、相关评论
评论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有三种形式的自治制度: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三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基层民主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基层群众民主参与问题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
评论二,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按照平等、选举、公开、监督、多数人决定、法治等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规范和实践活动,表现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对干部的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其目的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扩大、巩固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的权力来源与群众基础,改善地方政府、人大机关和群众自治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基层社会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基层社会政治生态。评论三,当前中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成就和问题并存。当前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在城市和乡村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即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民自治。随着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开展,各地城乡基层自治活动出现了各种实践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村委会成员的“海选”,村民代表会议的设立;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直选,等等。然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两委”关系问题,乡—村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等等。更加严重的是,在许多乡村地区,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供给不足,乡村发展陷入停滞,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社会失序等“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居民自治工作也不容乐观,在多数城市的社区建设中,居民自治还没有很好地实行,社区建设在很多城区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政绩工程,城市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色彩浓重,难以实现基层民主的目标。
三、政策献言
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农村村民自治为例,1987年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试行期,直到1998年,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才正式颁布实施。之后,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国的推广力度加大,进展也更加明显。然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存在条文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例如对村委会直接选举中贿选的界定、关于乡—村关系的规定还不够细化,等等。城市居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也存在滞后的现象,1954年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长期沿用,直到1989年才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具体条文规定也存在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类似的问题,影响到基层民主自治的顺利推行,应该尽快加以完善。现在,实行基层民主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写入了党章,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适时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障公民在基层行使群众自治的权利,使基层群众自治获得宪法和法律的制度支持。
2、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基层群众自治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事业民主三个领域。为此,还需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我们建议扩大新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自治权和基层群众参与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大量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发组织应运而生,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城市中的业主委员会,农村中的专业性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等。根据十七大精神,应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另外,一些地方尝试实行学校校长、医院院长直选,效果不错,这些新出现的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值得推广。
3、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健全,主要是为了处理和解决党的领导权与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之间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例,一些当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上千选民选出来的,而农村党支部则是十几个党员选出来的,因此觉得自己的民意基础比支部书记大;另一方面,一些支部书记则认为党的领导应该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导体现出来,基层自治组织必须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这样一来,往往造成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出现紧张,甚至对峙,严重影响到部分农村政治稳定。我们建议,一是通过“两票制”选举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增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社会中的民意基础;二是实行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兼”,通过这种人事安排缓和两委的冲突;三是由村委会和
村党支部召开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农村重大事项。这些方法已经在一些地方推行,对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4、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仍以村民自治为例,一方面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而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在历史上,乡镇一直是村的上级领导机关,长期形成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很难通过一纸法令能够改变。某些乡镇领导不适应村民自治的新形势,仍然坚持对村委会自治活动的种种干涉。而一些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尤其是不为乡镇领导看好的人上台后,借口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发生冲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当前最主要的应是明确界定政府行政权与群众自治权的边界,为二者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5、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发挥社会自治功能,是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来看,当前应该着力发挥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群众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面的独特地位,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自治功能。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2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坚持,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工作方法,是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是做群众工作的生命线、法宝。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虽然属于自治范畴,但是名副其实的群众工作,做好这一工作的方法仍然是群众路线。因此,要搞好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一、必要性
“自治”属于民主政治范畴,群众路线属于工作方法范畴,两者密切联系。因“自治”而忽视坚持群众路线是错误的,其实在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有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治的性质、内容要求。基层群众自治,包括城市居民、农村村民和企业工会会员自治。按各自组织法规规定,其自治性质和任务都属于群众工作的范畴,搞好这一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三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有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第五条规定: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第五条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
2.自治工作方法决定的。基层群众自治,并不是无政府行为,而是依法自治。基层群众自治法规规定的自治操作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第九条规定:居民会议由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第十条规定:居委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第十一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采取民主方法,不得强迫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第二十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第二十六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3.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决定的。基层群众自治受党支部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其必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四条规定:工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4.民主管理的内在要求。基层群众自治,实行民主管理,政务公开,是形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规定: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第十六条规定:收支账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第二十四条规定: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都要公布,并保证事项的真实性,接受村民的查询。第三十二条:村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第三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二、存在问题
基层群众自治,是我们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党和国家推动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几十年的基层群众自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局限性。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牵涉面广,问题多而复杂,要求讲究工作方法,追求工作实效。但是,在客观上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居住分散。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居住分散而且独立门户,一些自然村之间相隔几里甚至十几里,不利于沟通交流。第二,干部兼职。城市居委会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设专职干部。经济条件差的,只能设兼职干部。大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只能设兼职干部。基层兼职干部要赚钱谋生,养家糊口,久而久之,形成过度依靠政府的现象,把政府的指导当指示。忘记自治,把自治当成服从。对于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解决什么,不清楚。对群众意见,上传请示,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处理意见。第三,没有规范的投票场所。一些村(居)委会民主选举设流动票箱,给竞争中的投机分子以作弊的机会。一些村(居)委会选举设置的固定投票站不规范,给不正当竞争者的竞选班子插手、介入机会,使村(居)民不敢投下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票。第四,没有现代手段。现在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信息平台已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好渠道。但是,一些基层自治单位没有信息化、网络化资金投入作保证,没有QQ、短信、微信、微博平台,没有电子屏幕,不利于村(居)民尤其是外出打工者意愿表达。第五,不设工会机构。长期以来,工会只在大中型企业设立。小型企业由于人数少,特别是个私企业有些只有几个人,不设立工会。随着小型企业、个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参加工会的工人越来越多,必然影响其权利的保护。
2.缺乏主体意识。群众是自治主体,在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要有主体支持。目前,一部分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关心自己利益,不关心其他群众利益。遇到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项,“忙上忙下、跑上跑下”,争个脸红耳赤,道理分出高下。遇到公众的事,则尽量采取“庸懒散拖”的方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尽量推脱。第二,只关心选举,不顾其他制度贯彻执行。一些村(居)委会选举出现贿选现象,竞选者在选举时行贿拉票,成立竞选班子,深入发动群众。受贿群众热情高涨,踊跃投票。选举完后,不论是竞选者还是受贿群众,都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闻不问。第三,只管赚钱,不管权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人才合理流动,劳动力合理分配,要求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到农村办企业办实体的城镇居民,大部分受工作条件限制,不便参与户口所在地的自治活动,因此放弃自己的权益。第四,只顾局部利益,不管全局利益。在农村,一些群众过分强调宗族、姓氏和房派利益,不管全村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城市,一些群众过分强调自己居住的社区利益,忽视居委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在企业,一些职工只管多赚钱,而忽视了安全、医保、社保这些制度和利益的落实,没有加入工会的意识。
3.自治干部素质差。自治干部是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要求其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做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可行。但是,目前一些自治干部素质差,工作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第一,受个人利益趋使。在选举时,积极竞争。当竞选成功后,则考虑回收成本。尤其是强调“三培养”干部,即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居)委会主干。致富能手成为主干后,更是熟能生巧地通过办项目回收成本。第二,不负责任。一些基层自治干部没有“到群众中去”的意识,群众不反映问题,他们只管自己的事业,个别人甚至带头赌博、忙于赌博。一些基层自治干部上任后,没有开展工作,甚至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与自治组织、自治群众失去联系。一些自治干部,不理群众,认为群众是累赘,对于到群众中见到的问题,收集到的信息,认为是负担,不理不睬。第三,作风不民主。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利益较大的事情,主任说了算,不公开、不透明。第四,民主工作落实不到位。基层群众自治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四个方面,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只重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闻不问。对信函、信访件,没有专人收集保管,不利于村(居)民意志的收集。
4.党支部成员素质差。党支部是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核心。但是,一些基层自治单位党支部成员素质差,领导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人素质差。有些基层党支部成员,因长期在基层的缘故,不看书不看报,不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事凭感觉凭感情。对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不了解、不懂得如何执行。书记“一手遮天”,搞“一言堂”,玩弄权术,以权谋私。不经过民主程序,凡事由书记说了算。对于群众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设框框,定调子。如果书记主任有矛盾,则进行权力斗争。认为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费时费事费力,损害自己的利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如果群众有不同的声音,不是不理不睬,就是打击报复,无法做到“兼听则明”、“集思广益”。第二,心理素质差。党支部虽然也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但是一旦分工确定,任期内难以变动。这就使得一些干部产生“无奈”心理,对于支部不走群众路线,得罪不起,敢怒不敢言。一些干部为了一己之私,采取“纵容”的态度,一味“迎合”、“奉承”;一些干部采取“旁观”态度,认为有事支部顶着,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行;一些干部采取“老好人”做法,态度冷淡,对支部脱离群众熟视无睹。一些村(居)党支部对脱离群众现象,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制裁措施;一些村(居)党支部虽有制度上墙,但不具备操作性。第三,思想不正确。基层群众以自谋职业为主,功利心理较强。党支部成员生活在基层,耳濡目染,难免受不良思想影响。这些不良思想主要有:无政府主义,无视群众存在,注重个人利益与感受。功利主义,做事急功近利,反对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方法,做事一刀切,容易激化矛盾。个人主义,做事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宗派思想,做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宗族、姓氏、房派利益,“拉山头、搞派性”。报复心理,不听群众合理建议,认为群众反对自己就是不给自己面子,与自己作对,只有通过报复才能使其臣服。
5.自治制度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村(居)民大会或其代表大会的权利、运作程序,村(居)民委员会会议召集和民主决策程序,村(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罢免权,村(居)务公开的条件和程序”都作了规定。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制度,比如对不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民代表没有履行义务,怎么办?没有规定。虽然规定以暴力、威胁、欺骗、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当手段当选的,当选无效,但是具体操作是半个月后重选,其影响和作用仍然存在,因为不当手段当选被无效的选举者可能继续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但是,对于不密切联系职工,不设立工会组织,如何处理?没有具体规定。反之,对于村(居)委员会、职代会、工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密切、最现实的问题,没有表彰和宣传制度。
三、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客观局限性、一些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一些自治干部和党支部成员素质差、自治制度缺失五大问题,应采取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治组织干部和党支部成员素质的办法,以克服客观局限,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采取采用现代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健全法律法规的措施,以追求走群众路线效果最大化。
1.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群众的主体意识,就是“自我、自动、自助”的精神。群众具有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群众路线的支持者。要做到:第一,发挥自主意识。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要求基层群众支持干部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解决其思想意识问题。让群众把集中和贯彻群众意志,当作自己的事,主动与邻居和附近群众联络、沟通,从而克服居住分散和没有规范的投票场所的不利因素。对涉及大部分群众利益和影响多数群众生活、生产的大事,自我间多沟通多协商,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第二,树立全局意识。为干部走群众路线提供方便,排除障碍。反对把干部走群众路线,认为是走形式,做样子的思想。宣传干部走群众路线,是寻找自治区域群众的整体意识,共同点的思想,由此把群众拧成一股绳。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权利与利益、个人与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赚钱与维权的关系。第三,树立自觉守法意识。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也是依法进行的。对群众的要求,首先是遵守有关自治的法律法规,其次才为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出宝贵意见。第四,树立维权意识。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说到底是维护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其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利益。只有群众自身维权意识增强,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些群众对在自治中贯彻群众路线,不理不睬,借口工作忙,赚钱忙而推脱了事,由此只会损害自身利益。尤其是进城打工者,一定要加入工会组织,要求中小企业设立工会组织。第五,树立现代意识。要求群众掌握网络、QQ、微信、微博、短信等信息化、智能化知识,最好是购买智能手机,这样人人都变成“记者”、“发射台”。通过现代手段,使每个群众都变成一个网络终端,实现自治事务民主、公开、透明。尤其是基层群众选举,是最直接、最公开、最透明的选举,是最彻底的民主,只有通过现代化手段才能表达群众自己的真实意愿。
2.提高自治组织干部的素质。第一,要有服务意识。在自治中坚持群众路线,会遇到许多阻力,如一些群众的刁难、不理解、不理睬、不支持,甚至做反面工作。会遇到许多伤害,它源于亲朋和家族阻挠,利益竞争中的对抗,还有许多思想观念的碰撞。这些阻力和伤害,需要用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去化解,去安慰。否则,群众路线就难以坚持。第二,要有民主意识。群众路线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主工作方法。它要求干部在执行群众路线时,作风民主。遇事不受个人利益趋势,与群众多商量,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有问题可以发表意见,可以争论。一时不能做结论的,不要强求,等水到渠成时再做结论。群众不理解的,多做解释工作。群众反对的,不能强行。第三,要有责任意识。民主选举,是群众票数的叠加,是对干部人选选择的表决,是对干部工作的评价,是群众对自治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对干部责任要求的明确表示。群众最反对不负责任的“拍脑袋,想点子。拍胸脯,表决心。出了事情,一拍屁股开溜。”的“三拍”干部。所以,干部在执行群众路线时,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不得参与赌博,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要如实回答,不含糊、不马虎。坚决反对用暗示、打哑语、靠猜测的方式,做群众工作。用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回答每一个问题。由此,给群众一张明白纸,给群众一颗责任心,给群众一句安心话。
3.提高党支部成员素质。基层党支部是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必须有充分认识。做到:第一,不脱离群众。支部成员最好不要外出打工,在当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与一起打工的本村(居)委会的村(居)民保持联系。第二,是把群众路线当作自己的行动准则。要求支部成员处处为群众着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对党支部书记“一手遮天”,搞“一言堂”,坚持集思广益。反对党支部书记玩弄权术,争权夺利,尤其是通过发展自己人成为党员这一手段,巩固领导地位。反对在党支部换届选举过程中,通过拉票、贿选的行为来竞选取胜。在领导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坚决杜绝拉票、贿选的行为。反对各种不利于走群众路线的思想。第三,保持健康心理。在支部日常工作中,反对无奈心理、迎合心理、奉承心理、报复心理,反对宗派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利于群众路线贯彻执行。
4.采用现代手段。目前基层群众,基本上都有手机,年轻人用智能手机,具有微信、微博、QQ、短信功能;老年人用旧款手机,具有短信功能,都能表达愿意。针对基层外出打工群众行使权利时间不充裕、工作不稳定的特点,采用现代手段才能保障其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首先,研发基层群众自治软件。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换届选举,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由省民政部门负责研发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自治管理软件并免费供村(居)委会使用,帮助其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内容包括民主“决策、管理、选举、监督”四个方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研发企业工会管理软件并免费供各级工会组织使用,帮助其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并由各级政府工会组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进行监督。其次、研发村(居)务公开软件。中央两办已发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文件,并制订了管理程序。因此,可由民政部研发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软件并免费供村(居)委会使用,帮助其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各县民政部门对村(居)务公开进行指导。村(居)委会自行建立民主管理平台,包括网络、网站、网页,短信、QQ、微信、微博平台,电子屏幕,设立专人负责信息化管理与网络维护。最后,提高干部信息化水平。每次换届后,组织新当选的村(居)委会干部进行计算机培训和互联网络知识培训,取得相应等级证书,以保证其对信息化、智能化软件的运用。
5.建立长效机制。第一,组织村(居)委会干部到乡镇培训。学习调查研究的有关知识,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问卷调查与座谈会,掌握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群众路线有关知识,真正接受党的群众观,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意识,坚决杜绝“小官巨贪”现象。第二,调研机制。自治组织干部和基层党支部干部,1—2个月要深入到困难群众、问题较多的地方调研一次,并把调研结果写成议案,作为民主决策的依据。第三,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主要是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自治组织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内容。教育群众要树立支持干部走群众路线意识,凝聚基层群众力量。第四,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开通方便群众反映意见的各种渠道,尤其是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建立自愿者队伍,开展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困难和问题。有条件的志愿者还可承诺帮助群众办1—2件好事、实事。要求支部党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典型经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和利民活动,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第五,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赋予群众的各项权利,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自觉同侵犯群众权利和利益行为作斗争。根据实际,设立自治组织与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要求各岗位根据职责,定期接待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第六,搞好一年一度的民主测评工作。要求对当年的重大事项处理,涉及村(居)民切身利益的议向,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评议。对自治干部的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给予民主评议。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3
上海市虹口区各级党组织近几年来在区委领导下,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做法,促使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与基层政府的各项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有力发挥了基层民主自治在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四民四问”工作法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秀苑小区现有住户2600户,常住人口6000余人,由于是老式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库,也没有地面固定停车位,小区内部道路狭窄,车辆“对冲”行驶、无序停放,因行车带来的摩擦经常发生,进出难、停车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居民区党总支认识到,虽然这一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居民自治和物业管理的范围,但事关社区公共秩序和居民切身利益,党组织必须主动跨前。他们采用了“四民四问”工作法。一是通过“民主提事,问需于民”,党员骨干分块对所有居民进行上门走访,全面征询居民意见建议,最终收集到居民提出的意见882条,其中64%的居民要求在小区道路实行单向行车。二是通过“民主决事,问计于民”,联合街道综治办、交警中队、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制定小区车辆单向通行的工程初步方案,并进行公示,广泛征询群众意见,最终改建方案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小区内部单向行车路线和出入规范得以顺利出台。三是通过“民主理事,问治于民”,发动小区40多名居民代表、党员骨干、楼组长为主体的志愿者全过程参与管理,维持小区交通秩序,确保小区交通有序畅通。四是通过“民主监事,问谏于民”,发动居民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居民意见对小区行车方案提出调整和完善,保证人车并行的安全,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二、网络问政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内建有10栋高层,共1714个住宅单元,住户中年轻白领比例高,文化层次高、维权意识强,但与邻居、居委接触的意愿较弱。面对如此状况,居民区党支部、居委会通过在瑞虹人网络论坛(http://www.ruihongren.com/)中增设“社区服务·瑞一居委会”板块,及时发布各类服务提示,关注居民对小区工作的诉求与评论;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邀请“斑竹”(版主)和活跃在论坛上的居民参加,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居民群众正面关注、积极参与小区各项事务。
有一次,小区内的热心网友看见某位居住在顶楼的居民一直往楼上运送建筑材料,了解后得知其要修建阳光房,于是网友们在论坛上发起了热烈的讨论:阳光房可不可以建?会不会引起其他居民的效仿?修建后对小区整体环境有没有影响?党支部及时关注到了这一讨论,并组织、参与其中,做居民的思想工作。通过沟通、协商和政策解读,这位居民最终放弃了阳光房的搭建,保持了小区的原貌。
为解决小区流浪猫日渐增多的问题,居委会在“瑞虹人”发表了《关于小区流浪猫做绝育手术的倡议活动》的帖子,立即得到热心居民的关注,大家纷纷跟帖支持,并很快达成共识。大家共捐款7040元,为25只流浪母猫进行了结扎,很多居民还协助捕捉并联系宠物医院。居委会也进一步加强对爱心捐款使用的监督,每月底在“瑞虹人”网站及每幢居民楼大堂公告栏公布账目,真正引导居民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蒋家桥的“一毛钱”工程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蒋家桥小区设施老化,脏、乱、差现象严重,居民反映强烈,要求物业公司解决。而物业公司随着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入不敷出,物业管理质量逐年下降,不能满足居民的合理要求。部分居民为此拒缴物业管理费。小区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
2010年7月开始,党支部和居委会以“三会”制度,即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为载体,畅通沟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圆满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党支部和居委会按不同对象分别举办了多场协调会,如由居民代表参加的协调会,由党员骨干、楼组长、党小组长参加的协调会,由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成员参加的协调会等。根据协调会的最终意见,党支部邀请街道相关部门承担小区物业运营成本的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涨价方案,每户居民每月平均增加的支出,折合每平方米不到一毛钱,物业公司表示接受。党支部和居委会牵头召开了调整物业费的听证会,由专业测算人员详细介绍了物业费的测算标准、测算方法和具体调价方案,方案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此外,党支部和居委会还定期召开评议会,对物业公司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由居民出具《居民满意度测评表》,作为物业公司达标奖励的主要依据。
“一毛钱工程”使原本一肚子不满的居民们理解了物业的难处,心甘情愿为每平方米多出一毛钱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大有改进,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四、彭泽居委的心理疏导工作室
上海市四川北路街道彭泽居委会所辖塘沽路698号,地处七浦路服装市场附近。底楼门面房多用于商业出租。其中一门面房店主引进了无烟烤羊肉串等新疆特色小吃,698号楼上居民知道楼下门面有新疆维吾尔族人来做烤羊肉串后,强烈反对门店经营烤羊肉串,更有少数居民围堵在小吃店的门口,致使小吃店无法正常营业,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党支部、居委会获悉后,立即意识到此事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不仅是简单居民纠纷,还涉及到民族团结问题。为此,党支部随即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对此事进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双方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要真正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打开双方的“心结”。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想到了由彭泽居民区原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单位党员律师等自发组建而成居民区的心理疏导工作室,将相关情况与心理疏导工作室进行了沟通,并会同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们多次走访小吃店,与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进行深入沟通,希望他们在确保正常营业的同时,能否换位思考,体谅楼上居民的担忧。同时,志愿者们还继续做好楼上居民们沟通工作,消除他们心中疑虑,另外还就减少店主经济损失之事专门与房东进行沟通协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深受感动,提出愿意协商解决问题。在党支部书记和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们陪同下,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主动前往楼上居民家中拜访,取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党支部、居委会随即组织召开了一场协调会,组织小吃店店主、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周边居民、房东等多方人员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解决协议,成功化解了矛盾。
五、“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华兴居民区属于老城区,外来租住人员多,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普遍认为外来人员人数太多是社区建设、环境整治的最大阻碍,厌恶外来人员成了普遍的心态。面对这种现状,党支部和居委会深深感到,要做好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自治力量。为此,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由居民区内新上海人中的党员骨干和群众骨干组成。
党支部、居委会和“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商讨和解决社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原本难以解决的小区管理难题,由于有了“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参与,得以顺利解决。例如,针对小区环境“脏乱差”的老问题,一名委员提出,可由“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推荐一名外来人员担任社区保洁员,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付诸实践。渐渐地,外来保洁员为了小区整洁每日辛勤打扫的身影使本地居民们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有了转变,大家都开始自发地维护和改善小区环境,小区弄堂内清洁多了。
同时,党支部和居委会认识到“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也是一个挖掘、培养和凝聚小区骨干的载体。比如江苏籍的新上海人陈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在上海打拼出了一个起重公司,成为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他不仅积极帮助小区内5位失业下岗人员到他公司再就业,而且遇到小区内外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配合社区工作的情况,他都主动参与协调解决,如今他在小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在协助党支部和居委会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
六、经验与启示
(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应发挥引领、服务作用。基层自治的主体是社会个体,其直接动力是社会个体的自主性发展和相关利益的维护。但是,社会个体的结构是多元的,社会关系也是比较松散的,自治组织与自治活动要在这种社会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在要求。
(二)基层群众自治要采取组织的形式,走专业化道路。基层群众自治需要采取组织化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制度化、程式化、权威性等等是自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基层社会包罗万象,分化的社会必然导致分化的服务和分化的组织。作为基层的自治组织,它也应该多元化和专业化。另外从组织的效能来看,越是层级少的、技术性高的组织一般越具有效能。
(三)基层群众自治必须注重培养居民民主自治意识,提升参与积极性。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在日常身边事务中实践着“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的民主理念。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活动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当居民与社区利益有直接关系时,他们则主动愿意参加到社区事务中来。从虹口区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来看,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自治议题也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停车、宠物、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矛盾纠纷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因此,居民在城市社区活动中参与热情的培养,取决于真正实现居委会的自治权,把对社区重大事务参与决策管理和对社区权力的运用与监督等等事项归还给社区,进而使居民能够参加与自己利益有着切身关系的活动。
七、若干思考
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在街道层面,党工委要切实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深化“三全”工作法,将政府职能与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的需求有序对接,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居民区层面,要在支持和保障居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的方式,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要坚持群众当家作主,进一步健全广泛参与、有序有效的协商议事平台。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和活动载体。各街道和居民区要积极拓展和创新民主协商、议事理事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深化“三会”制度,努力吸纳各方面的群众代表和骨干力量参与,发挥“民情恳谈会”、“居民议事厅”等自治载体的作用,协商议事、凝聚共识;要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受众多、覆盖面广的优势,搭建基层群众自治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对于社区内其他具有民主自治功能的各类组织和工作载体,只要是有利于扩大群众参与、保证群众参与的有序有效,都应给予支持、鼓励和服务,从而不断拓宽群众自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群众自治的内容和形式。
(三)要坚持依法办事,健全完善居民区“两委”决策机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前提。要扭转现在居民区“两委”日常工作客观上存在的过于依赖行政方式开展工作、对上负责有余而对下关注不够等问题,要主动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从改善居民区“两委”的决策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直接行使民主自治权利上入手,在决策议事内容上,要增加来自社区内其它各类组织的议题比重;在决策议事过程中,要增加民主协商程序,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在决策事项实施上,要更多地组织发动群众去实施,即便是政府公共事务、社区管理事项,也可以通过项目化、社会化的方式,交由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去做,更多地扩大参与范围。
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推荐材料 篇4
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基层群众自治先进事迹材料
***村位于*****,辖***个村民组,总人口****人,已
婚育龄妇女****人。几年来,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作,逐步形成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依法建制度、群众做主人”的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几年来,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纳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计生,一手抓经济,形成了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局面。开展“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活动,成立了育龄妇女自治小组,落实他们的待遇及报酬,使育龄妇女小组长的作用得到了长期发挥。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转变婚育观念
我村始终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经常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一法三规两条例”及“关爱女孩”等计生知识,举办各类人员的培训班。同时,以宣传人口国情和形势为重点,提高村民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去年,我村共发放宣传品*****份,做到所有育龄夫妇都有三份不同内容的宣传品。每月出宣传栏一期,每周更新墙报一次。通过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广大村民的婚育观念得到了转变。
三、“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制度
计生经常性工作一直是我村委会狠抓的工作,年初就制订了人口规范方案,做到人口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档案管理规范科学,对育龄夫妇实行动态管理,计生专干每月都向村支书、村主任汇报计生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档案资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每月月初2号作为我村计生例会日,目前我村委会“三位一体”计生工作已达到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制度得到了健全。
四、打造诚信计生、提升基层自治组织形象
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协议书 篇5
甲方:村民委员会
乙方:
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全体村民参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积极性,根据《——村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以及《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签订本协议:
一、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应按照《章程》、《公约》规定履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职责,组织实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确保乙方的计划生育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二)甲方应按照《章程》、《公约》规定定期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组织村民认真学习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
(三)甲方应根据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实际和乙方的计划生育需求,及时向乙方提供计划生育服务。
(四)乙方外出务工时甲方应及时免费为乙方代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五)乙方生育子女后,符合办理独生子女平安保险条件,甲方应及时免费为乙方代办独生子女平安保险。
(六)乙方应按照《章程》、《公约》规定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主动接受甲方按照《章程》、《公约》规定实施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七)乙方应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杜绝违法生育。
(八)跨县外出的育龄妇女应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九)乙方对甲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违反政策、弄虚作假、收受贿赂的工作人员,有权向各级主管部门举报;对不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和事有权提出批评并向上级检举。
(十)乙方对甲方作出的《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不服,有权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违约责任
(一)甲方不履行《章程》、《公约》规定的职责,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说明原因并接受乙方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
(二)甲方因工作失误造成乙方奖扶、特扶未申报,由甲方按当年奖扶、特扶标准赔偿乙方相应现金。
(三)甲方不得扣发乙方应该享受的计划生育各种奖励金(包括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等)。
(四)乙方不履行《章程》、《公约》规定的义务,不按《章程》、《公约》规范计划生育行为,甲方有权提请村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申请停发乙方计划生育家庭补助金、慰问金或慰问品。
(五)乙方出现违法生育的,不得继续担任村、社一切职务,不得竞选村、社内的一切职务。
(六)乙方出现违法生育的,除依法由计生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外,不得享受村、社一切待遇和福利。
(七)乙方出现违法生育的,接受计生部门处理后,子女要求落户村、社的,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由乙方负责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所需费用。
三、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四、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五、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章程》、《公约》修改并重新签订协议之日终止。
甲方:村民委员会(盖章)
乙方:夫(签名)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6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计生协会的要求,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村(居)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目标任务,制定了保障措施,各示范村对照“六好”标准,积极开展工作。
一、加强基层协会组织建设
年初,县计生协会提出了“分类排队、巩固先进、力促后进、带动升级、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对村级所有计生协会进行摸底调查,对一批“墙上协会”、“挂牌协会”彻底进行整顿,同时就会员队伍进行优化重组,广泛吸收了一批致富能手和“五老”入会,为计生协会增添了富有活力、能奉献、会服务的新会员,使村一级计生协会充满活力。全县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乡、村两级协会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协会的各种管理制度,为协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广泛宣传,明确村民自治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从3月开始,县计生协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乡镇的自治示范村,向村两委干部、协会理事、会员小组长和育龄群众代表专门就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进行了专题培训和宣传。各乡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东河南镇北张庄村充分利用“人口文化大院”这一主阵地,还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相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乡村文化阵地内,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多渠道的广泛宣传使村民自治工作启动快、氛围浓、进展顺利。
三、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
在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各示范村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支部会、党员大会、县、镇人大代表座谈会,协会会员和育龄群众代表座谈会,对起草小组草拟的《章程》和《村规民约》进行热烈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完善,确保《章程》,实用有效。制定了有利于推动计生工作的奖励和处罚规定,使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管理条约。如:东河南镇燕家湾村今年帮助四户计生协会家庭发展大棚种植业,共为其贷款28万元,引导走上致富之路。
经过2011、2012两年来县、乡、村三级的共同努力,全县已经创建了一大批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南淤地村、燕家湾村、沙咀村先后受到了国家、省、市计生协的表彰。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沙咀村创建成国家级基层自治示范村,将下北罗、刘庄村创建成省级基层自治示范村,更好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村务活动,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7
“政经分离”即政治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分离管理,从而让政治管理更科学,经济建设更专业。脱离以前用经济来衡量政治,用经济来要挟政治,用政治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不正之风。
随着全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农村“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使集体经济组织“绑架”了农村的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导致自治组织重经济发展而轻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同时自治组织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监督,与村民之间也缺乏信任机制,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及腐败的滋生,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这种体制一直以来困扰了农村基层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1]。谁掌握了基层的行政权,谁就掌握了经济权,弱化了社会服务职能。
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新环境与新机遇,很多学者与专家、管理者都在探索一种新模式来治理新农村,缩短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改革的“三农”专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某种程度已成为拖延城市化进程的阻力。农村的发展模式与城市加快转型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尖锐。村与村各自为政,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问题多发,许多“低、散、弱”的落后产业仍聚集在农村[2]。
经济学博士、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出南海农村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1政经不分。经济组织和行政机构混淆在一起,引发一系列问题;2城乡二元分割突出。村里有村里的做法,城里居委会又有一套做法,差别明显;3农村利益导向存在偏差。不少村民只问分红,不顾风险[2]。其中“政经不分”的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点。
2南海农村“政经分离”的意义
南海的“政经分离”,把农村基层治理作为突破口,实现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之间的分离,确保集体经济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在体制上理顺了基层治理格局,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农村实现城市中社区化管理,城市服务扩展到农村,政府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承担了重大的责任。
(2)城乡之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展迅速,使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环节之一开始被打破[2]。
(3)明晰了基层农村的治理格局,打破了农改城的发展约束,有利于村委会恢复其自治功能的本身,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农村日常管理上。
(4)建立了集体资产使用权交易平台,有利于克服集体经济固有的“内部人交易”弊端[2]。
(5)农村产权逐渐明晰,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2]。
(6)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农村土地的利用。
(7)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财务监管平台,在将集体经济组织从自治组织中剥离出来的同时,强化农村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处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让农村财务“干净”“,村官”清白[3]。
3南海农村“政经分离”基层治理改革的“四步阶梯”
3.1 第一步:从“村改居”入手展开农村综合改革
南海区石联村实施撤村改居,并票选出社区干部,村党组织也过渡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将不再兼任原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成员,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政经分离[2]。
南海“村改居”的推进是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村改居”后设立社区居委会,区镇财政有补贴,改革也触及了南海农村体制的核心。政经分离之后,农村集体经济下一步将向自主经营、盈亏共担的风险经营转变[2]。
按民生优先的原则,南海将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度调整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结构,优先为农村居民出资参保,探索农村居民保障从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向稳定的城乡统筹式社会保障转变。
3.2第二步:在“村改居”的基础上,全面激活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职能
村民改成居民、行政村向社区居委会的转变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平台,南海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是激活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职能。之前推行的“村改居”措施能否取得阶段性成果也需要基层自治组织服务配套。
随后南海区探索思路出现,即基层政经分离,将自治组织从政经混合的状态中解脱出来[4]。基层政经分离为社会建设搭建了主体平台,目的就是要将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职能激活。市场能办的事交给市场,组织能办的事交给组织,社会能办的事交给社会。集体经济组织本该市场化,按经济规律运作。为了实现基层自治组织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采取了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创新准两大措施。
3.2.1 将社工人才纳入人才战略
基于社会建设与管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南海区已与华中师范大学联手成立国内第一家社会管理创新博士后研究基地。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立区战略,探索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管理,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待遇。
政府加大采购力度,考虑将整合资源、探索社区联手,将类似的社区服务扩大服务面和影响力,以政府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培植社会组织。
3.2.2 信息技术创新社会管理手段
南海区大力建设的“南海一点通”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络行政”有助于政务工作流程的再造,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南海一点通”将逐渐辐射到社区服务。
3.3 第三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基层自治组织服务职能与社会管理创新,经济社会转型
在经过“村改居”及“政经分离”之后,村居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本来面目得以理清。南海区探索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也是要通过理顺基层各类组织的关系,最终向所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高效服务。
在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方面,南海区将建立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按照城乡统筹、政府团购的要求,编制政府购买服务“年度目录表”,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范围[5]。同时引导和鼓励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
3.4 第四步:基层自治组织服务职能与社会管理创新———区社工委和村(居)集体经济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
全区推进政经分离之后,南海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采取进一步举措———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区村(居)集体经济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
南海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社工委)是围绕社会建设和管理成立的机构,与南海区城乡统筹局联动。区社工委的职责主要是统筹、协调、指导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的开展,包括整合理论资源、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镇街和社区的基层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尤其是推动基层自治组织更好地实现自治职能[6]。
南海区村(居)集体经济管理办公室则是对原村(居)集体经济监管体制的深化改革。该办公室将更多地从政策层面提供指导,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经济规律实现自管、自治和自我发展,与自治组织彻底分离。
除在区级设立这两个机构,也将在8个镇街陆续设立相应新机构。这是南海深化整个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深化政经分离改革的举措。设立社工委和村(居)集体经济管理办公室,可以视为南海对前期政经分离的回应,是对推进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各司其职的进一步探索[6]。
4南海“四步阶梯”模式实施后的五大成果
4.1 财务监管平台全面铺开,让财务干净村官清白
“政经分离”是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自治组织中剥离出来,形成村(居)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齐驱的局面,以此将“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纳入财务监管平台,即南海选择以农村财务监管平台配套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运作模式,将农村财务监管“前移”,对“三资”实行在线实时监控[3]。有效地破解事后监管的困局,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安全。
实施财务监管平台,消除很多村干部坏思想。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让村里的土地、物业得以公开招租,集体资产增值大幅提升,财务监管平台又保障了财务规范运作,而村民理财小组则是定期查看、监督。
4.2 南海“政经分离”实施后,积极鼓励外来人员参与自治
广东很多地方,外来工的大量涌入使外来工的人数甚至超过本地居民,他们的利益诉求也随之成为广东农村不得不管的“村里的事”。
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外来人员参与本地事务的情况很少。平时搞一些文艺活动、免费体检、就业培训等,都是组织本村的村民参加,外来人员都不能享受。实际上,像就业培训这样的活动应该是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的社区服务。
农村的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绑在一块,外来人员无法参与,因为有经济组织,涉及到本地利益这一块,外来人员加入,村民会有意见。一旦把经济职能分开,本质是本地村民祖宗留传下来的家业,由本地村民自己来管理。而外来人员在这里居住一定的时间,可以参与到自治组织的管理,这样既不影响本地村民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外来人员迅速融入本地。让外来人员参加自治,有利于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融合。
4.3 “政经分离”给基层“松绑”,实现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率先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
南海的制度设计中“,政经分离”首先要实现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之间的分离,以确保集体经济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公开透明,按市场规则运行。基层组织也各自“回归”,村委会干部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
“政经分离”只是第一步。随后,南海还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达到规定额度的集体资产必须进入中心进行管理交易,使集体资产得以“信息化”管理和“阳光化”交易[7]。另外,还建立了村(居)集体经济财务平台,将集体资产、资金、合同、债券等全部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管理。
“两大”平台的建立,初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发包权与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实现了集体经济公开透明运营,有效化解了引发农村不稳定因素的症结。
4.4 立足农村最基层管党治党,经联社年内全面建立党支部
南海区将出台相关决定,首次系统化加强和创新全区村(居)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举措包括:1经联社年内全面建立党支部,并纳入“两新”组织管理范畴;2以村(居)党建统筹基层各类党建,实施党组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3全面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等社区服务平台,探索社区党员“社工化”[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导者就是村(居)基层党组织。在此前“政经分离”农村改革理清基层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分工关系后,南海当前正在原有思索的基础上,率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让强化基层党建与“政经分离”并行,以此构建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化社会建设。
“政经分离”后率先强党建,南海全面启动“政经分离”农村改革,将中国基层组织3个架构之中的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从原有的“混合”转变为“分离”,并有明确分工,自治组织(村委会)管服务,经济组织(经联社、经济社)抓经济。
4.5 借势“政经分离”,深化社会建设
南海区区委组织部准备探索建立“社区理事会”,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汇集辖内政府社会工作部门、居委会、企业及热心居民,分界别开展基层服务。在城市社区全面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党政、第三方、社会以及村(居)等多方服务资源[8]。
一系列的制度背后,是一个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群团组织为辅助、社会组织为补充、公众参与为路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之中,强化党组织为核心,追求“治以自治”,让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尽其能。
5未来发展规划
南海农村改革的思路是要逐步实现“6个转变”:1农村体制由政经混合型体制向政经分离型体制转变;2社会管理从农村管理型向城市社区型转变;3农村集体资产从享盈不负亏、集体分红型向自主经营、盈亏共担的风险经营型转变;4村民社会服务从无偿福利型向有偿分担城市管理型转变;5农村居民住宅从传统单家独户型向现代社区公寓型转变;6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从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向城乡统筹式的稳定的社会保障型转变[5]。
南海再用5年左右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5个方面,推动城乡统筹发展[2]。
按南海政经分离的设想,未来南海农村基层组织将形成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并驾齐驱的格局。村民办事到社区服务中心,集体资产发包和日常财务管理要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农村的财务管理到农村财务监管中心。所有的事务将公平、透明操作,杜绝权力寻租空间,避免造成农村的不稳定因素[2]。
6探索与小结
虽然南海农村改革已经确定目标,但还能进一步拓展改革空间,以保持改革的首创性和前沿性。改革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1)要继续反思农村集体经济的成败得失,彻底进行农村产权改革。股权固化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使用权的竞价交易是第一步,今后还应考虑股权本身的交易,最终实现物权的固化和民营化[2]。
(2)要考虑把农村治理的思维彻底转变为城市治理的思维,把村街整治以后形成的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就近划归城市社区管辖,取消村委会建制。南海是经济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民很少、纯粹的农业社区更少,所谓农村治理本质上是城市治理。认识不转变,改革思路难放开[2]。
(3)要确立以自治为核心、法制为基础的基层政治改革思路,推动基层社区的法制建设[2]。
(4)需要探索的是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模式来支撑南海未来的发展。
(5)南海改革目前采用的“四步阶梯”,它们除了在顺序上有联系,在内容上或者是具体落实时,是否应该存在相互渗透与嵌套。
(6)在基层自治组织改革中还未涉及到基层人员的激励与自学习、自适应问题,改革的模式对具体工作人员有影响,具体工作人员又怎么样来反作用改革的模式。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8
焦作市示范区康检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为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育龄妇女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水平,最近,焦作市示范区卫计委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康检改革工作。改革取消农村固定康检日,将康检服务机构由计生服务中心改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检查范围由以前的查环、查孕,改为提供免费的体检套餐,包括B超、妇科检查、白带及乳腺检查等。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册,接待咨询群众6000余名,3423人享受到了免费的体检套餐服务。
长垣县张三寨镇上门为敬老院老人免费体检
2016年,长垣县作为河南省“医养结合”试点县,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工作新路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4月25日上午,长垣县卫计委、计生协联合张三寨镇卫生院开展“大爱献老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医务人员走进张三寨镇敬老院,为24名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和健康指导.
巩义市夹津口镇全面启动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中招加分工作
4月29日至5月3日,巩义市夹津口镇以提高辖区内农村计生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入学率为抓手,按照市卫计委文件精神,由镇计生服务中心组织召开村计生管理员会议,安排部署2016年度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中招加分工作,并严格按照申报条件,从全镇13个村中摸排农业户口独生子女领证家庭与双女绝育家庭。经过5天紧张有序地排查,该镇共计办理符合条件家庭15户,其中独生子女家庭 4 户、计划内双女家庭11户.
通许县计生协开展关爱老人送健康体检活动
5月10日上午,通许县计生协联合城关镇卫生院有关专家到生育关怀示范基地——温馨代养院开展关爱老人免费送健康体检活动。活动现场,医务人员认真细致地为老人量血压、测体重、验血糖、做心电图、做B超检查、询问病史,耐心解答老人提问,指导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次活动,共为温馨代养院的68位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为每位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为以后的医疗指导和保健服务提供有力保障,营造了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永城市人口计生委举办2016年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
为切实关心关爱女职工身体健康,进一步增强广大女同胞的自我保健意识,最近,永城市人口计生委举办了2016年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永城市妇幼保健院工会主席、妇科专家高静华授课。高静华以生动的语言,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为大家讲解了女性乳腺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诊疗知识,并结合病例,介绍了各种癌症的发病诱因、早期症状及诊断治疗方法,引导妇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提高女性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意识和能力。讲座通俗易懂,指导性强,使参加讲座的女职工对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收获。(刘士东)
中原油田第十社区:育龄妇女健康宣传多样化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推荐阅读:
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总结07-13
关于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08-26
段村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合格村05-19
基层群众舞蹈07-02
基层群众体育11-05
基层群众工作论文08-28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05-23
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06-19
基层群众文化现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