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舞蹈

2024-07-02

基层群众舞蹈(精选10篇)

基层群众舞蹈 篇1

随着近几年舞蹈活动的频繁开展, 基层舞蹈创作也日益活跃起来, 尤其是在基层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 舞蹈演出亮相于大大小小的晚会舞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较之于专业文艺团体的舞蹈作品, 很多基层创编人员的舞蹈之作无论是在构思立意还是在表演水平上, 都显得过于粗糙, 缺乏意境的美感和深度。

有人士认为, 基层创编人员受到经费、时间、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创编人也大多只有一定的舞蹈基础, 较少受过正规、专业的编舞理论与创作技巧的系统性培训, 常常依靠个人的经验或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创作, 其作品水平偏低难以创作出优秀之作是必然的结果。然而, 笔者认为, 如果基层创编人员能够善于利用自己丰厚的阅历资源, 勇于开拓创新, 与基层文艺团队精诚合作, 也能够打造出叫得响的优秀舞蹈作品。

笔者是名基层创编人员, 所编导的舞蹈曾获全国性专业舞蹈奖项荷花奖。尽管基层创作的舞蹈作品拿到奖项并不容易, 但是基层的舞蹈作品既然能够榜上有名, 就说明基层的创作团队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舞蹈作品, 也可以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梦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基层的文化馆中, 拥有一批熟悉当地群众生活、了解当地历史变迁的创编队伍, 其中不乏舞蹈创编人员, 他们大都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 也积累了不少的个人创作经验。艺术高于生活, 倘若能够发挥好这些“人生资本”优势, 勤于思考, 用敏锐的艺术判断力来捕捉平凡生活中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元素, 通过精心构思创编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 作品就容易出彩。这是基层创编人员在创作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题材选择。

作品要抓地方特色, 但要注重采用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编排, 包括演员的姿态造型及技巧运用等, 都要有时代感, 甚至是时尚感。优秀的舞蹈作品会带给人美的意境, 而舞蹈主要是依靠动作、姿态、步伐及整个身体的律动来抒发情感, 表达意境。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的肢素完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 能够吸引人们百看不厌, 使作品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

事实上, 舞蹈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基层创编人员的追求, 专业的创编人员亦是如此。舞蹈的意境美不单单是形式美, 更重要的是内容所引起的观众心灵的审美。因此, 笔者以为, 最能表达自己在作品所赋予的思想感情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是最好的艺术形式。基层的舞蹈创编人员在追求意境美时, 要特别注意所有为我所用的艺术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 否则就成了满足观众视觉的廉价需要, 难以打造优秀之作。

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浓郁的文学性, 基层的舞蹈创编人员往往忽略这一点。当前, 有些舞蹈作品存在着贵族化倾向, 舞美、服装、灯光、音响追求豪华排场, 像宫廷的仪式一般, 而作品的文学性较低, 也离民间舞蹈越来越远。基层的舞蹈作品在普遍缺乏经费的情况下, 不应该存有这样的追求目标, 而应该强调作品的文学背景。

基层创编人员排练作品, 碰到的现实难题是没有专门的演出团体, 经费缺乏, 参与人员业余加盟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编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比别人更能吃苦, 还要拿出最好的创意, 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作品要求新、求奇、求特, 标新立异, 才能脱颖而出。需要指出的是, 标新立异不意味着削弱舞蹈感觉, 不要停留在抄袭模仿别人的作品层面, 而要用自己的原创构想,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特别是要挖掘所塑的舞蹈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从近几年舞蹈的发展来看, 舞蹈艺术在表现上不断提高, 而且向本体逐渐开拓, 同时也在向审美底层贴近。舞蹈《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的出现及走红, 观众所折服的是其深刻内涵和多变法所形成的特有魅力。舞蹈, 并不乏基层观众, 也没有远离群众, 而深刻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舞蹈作品, 不仅能够进入优秀作品行列, 也更能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也是基层创编人员肩上担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王庆斌

群众舞蹈:舞蹈世界的生力军 篇2

一、歌颂生活,赋予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具有时代性,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失去生命力和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并不断完善自身而得以生存。

舞蹈《春蚕》,是由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意境而来。作品形象化地把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眷蚕的心灵美,突出了它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缥缈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启示的是人类的献身精神。

又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煌石窟中的“飞天”造型,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形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形象,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大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通过优美的舞蹈,以及女性美的独特展示,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激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如果我们结合基层文化馆的舞蹈创作实践就有更深刻的体会了。例如获得浙江省舞蹈创作大赛专业组创作、演出两个金奖的三人舞作品《塑》。就是一个以“圆”为动机,以“和”为精髓,借助雕塑的形式感,凝聚着力量和活力,展现人们奋进,和谐的作品。舞蹈开掘出了新鲜的艺术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情感,饱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体现了编导对社会生活新的体验、新的认知和对舞蹈艺术创新的追求。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简单分析,发现众多的经典群众舞蹈作品是由于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并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时代精神”。

二、发现生活美,呈现艺术美

艺术源自生活,作为艺术的舞蹈亦是如此。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提取于生活。作为群众舞蹈创作者,更需要顾及大众,把目光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摸索,逐步积累必要的素材,通过对素材的分析、理解和认知,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一定思想和艺术高度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由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创作的三人舞作品《路灯下》,就取材于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于路灯下纳凉、下棋的生活小场景:作品以夸张的手法、独特的语汇,刻画出乐观好动、又犟劲十足的“老小孩”形象。反映了当代都市老年人幸福、健康、快乐、充实的生活。又比如该馆创作的广场舞蹈作品《扇韵雅风》,表现一群翩翩雅士,以扇为笔、以扇为书,将文、书之气韵糅合扇舞之动律,营造出扇影翩翩,书声朗朗,书香阵阵的意境,仿佛置身于天一阁的文翰书墨之中。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当代都市人民群众健康、快乐、充实的幸福生活。

浙江省舞蹈编导孙红木在谈她的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难以很好地树立舞蹈形象。但从舞蹈擅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进行思索、分析,还是不难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的美好品质。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赞美。至于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则需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而通过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又窥视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恰恰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得见的‘动’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要善于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汲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象。作品《养蜂的小妞》,从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蜂对人的追逐、嬉戏的过程,挖掘出蜂与人之间的情感,而过程实际上成了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情感便是人为的升华,使舞蹈“形”“情”基础皆备。加之巧如地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不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得到了艺术美的享受与熏陶。

三、加强专业内外的学习,全面提高艺术修养

群众舞蹈作品的编创,离不开舞蹈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娴熟运用人体动作,善于借鉴和综合运用其它门类艺术:音乐感、舞蹈构图、舞台灯光、服装设计及意象的构筑和意境的升华等等。

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论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例如,舞蹈家和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觉它变幻无穷,内蕴丰厚。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

灯光和音乐一样,愈来愈成为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补充。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舞蹈《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的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的人体艺术特征,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舞剧《丝路花雨》中的“飞天伎乐”服饰,就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搬到了舞台上。

舞蹈艺术的最终结果是感染人。意象的构筑和意境的升华,手法通常是联想,通过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舞蹈《雀之灵》,通过手臂和指尖的形态,塑造出孔雀雍容典雅、端庄高贵的仪态。

我们知道,现在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他最早的创作就是从群众舞蹈起步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每逢我下到县一级的地方采风的时候,当地的县长、县委书记和文化馆馆长为了让我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状况,就让演员们表演一个节目。而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演的舞蹈作品《黄土黄》《女儿河》《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等,都是我早些年创作的作品。可见这些由诗词等文学作品延伸、升华出来的作品,具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和多么广泛的影响啊。”

浅析基层群众舞蹈的辅导特点 篇3

一、对群众进行舞蹈辅导具有互动性

辅导,从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给予群众舞蹈演员一些辅助和适时的正确引导。结合当前的实际来说,就是要求群众舞蹈的创作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能够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两点要求,才能让群众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才能称之为“辅”。而另一方面,辅导者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舞蹈知识对群众演员进行培训,根据群众舞蹈演员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风格、形式或主题的舞蹈指导。

专业的舞蹈演员多数都是经过系统培训过的,手、身、步伐、眼神等基本功都已经十分纯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水准,所以说,辅导者不论是在为学员讲解舞蹈动作的设计还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学员都能很快地理解吸收,并迅速地进入较为理想的状态。相对而言,群众演员没有接触过专业的舞蹈培训,舞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少数人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缺乏舞蹈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辅导的难度。所以,就出现了辅导者在非常认真投入地讲解,而群众却是听得云里雾里的情景;还有的辅导者为了使群众真正地理解所讲知识,在说的同时配合着动作,希望借助现场展示的形式来进行动作的辅导,或是分解后的动作逐一讲解。可当学员面对简单的舞蹈动作时,仍是听得多,懂得少,学得异常吃力,辅导者也一样教得辛苦。但也有一些辅导者发觉,多数学员对具有民族色彩、地域风情的民间舞蹈学得比较快,再加以指导和训练,表演时韵味十足。所以说在辅导群众舞蹈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学员加强互动交流,充分了解学员对动作的掌握程度和较为熟悉的方面。例如,选择人们耳熟能详、具有较强节奏感的音乐作配乐,并结合当下流行的易于掌握的舞蹈动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舞蹈带来的欢乐。

二、群众舞蹈的辅导具有适应性

舞蹈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所以辅导者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辅导,根据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观众或当地群众的审美惯性。比如说,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喜欢马背上奔放的舞蹈,云南的傣族人钟情于孔雀形态的舞蹈,江南水乡则突出展现了祥和宁静的舞蹈风格。由此看出,群众舞蹈演员和欣赏舞蹈的观众都有着强烈的恋乡情结,更加喜欢自己熟知的审美形象。所以,优秀的辅导者要具备地域的适应性,适应不同地域群众的舞蹈基础和习惯,还要找到提升技能的切入点,扬长避短地进行融合。此外,辅导者还要具备职业的适应性,比如,辅导者要为工人编排舞蹈,就要深入工厂与工人多交流,对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喜欢的舞蹈类型进行了解,为了放松工人劳累的神经,激发干劲,选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可以在编排的舞蹈中加入一些街舞元素,将能达到吸引眼球、增加亮点的效果。另外舞蹈辅导者必须要注意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适应性,不能盲目地迎合群众,要坚持群众舞蹈的意义所在。

三、群众舞蹈的辅导具有中介性

群众文化是具有文化娱乐功能与自我开发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辅导者可以帮助群众了解我国的传统舞蹈文化,从而与当代群众舞蹈更好地融合。专业的舞蹈演员通过陶盘残片、史料记载等来了解古代舞蹈,不过实际上接触到这些的人很少,而其中的涵义更是难以理解,因此,就需要辅导者通过一定的方式让群众对舞蹈文化的初始和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传承和发扬群众舞蹈文化离不开众多拥有创新精神的卓越舞蹈家,而优秀的舞蹈干部也是从舞蹈文化辅导中脱颖而出的。此外,舞蹈辅导不仅让群众舞蹈更加充满新鲜感,逐步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还将各地民间舞蹈特色传承下来,在群众舞蹈中进行展现。很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如《采茶舞》等的流传,都与群众舞蹈的演出有着直接关系。

群众舞蹈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所以说,群众舞蹈的辅导工作非常重要,要充分结合辅导的互动性、适应性、中介性特点,有效地确保群众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苑.如何有效提升群众舞蹈质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8).

[2]施肖毅.关于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群众舞蹈的特点与发展分析 篇4

关键词:群众舞蹈;特点;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01-1

当你看见许许多多的大爷大妈跟随着时下流行的歌曲整齐地摆动时,是不是早已不再惊叹于他们的身姿健朗、舞步流转?如今,风靡全球的中国广场舞用它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广场舞作为群众舞蹈最典型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群众舞蹈的广泛性、灵活性和社会性。那么,除此之外,群众舞蹈还具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大致地了解一下。

一、群众舞蹈的特点

(一)民族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正是这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例如,傣族的孔雀舞、藏舞、蒙古舞等等。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少数民族一村一寨之间围着篝火翩翩起舞。与从事专业舞蹈不同,群众舞蹈不具有商业性,但这样的舞蹈同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同时还有它自然的娱乐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就是有着这样的特征。

(二)地域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之地,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由此造成的生活习惯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衍生出很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舞蹈也深受影响,南方的文化个性温婉,北方则是豪迈,那么表现在舞蹈上则是南方的舞蹈多柔美,北方的舞蹈多粗犷。例如,北方的陕北地区,黄土高原上的群众多是伴随着震天响地的安塞腰鼓铿锵起舞,舞姿奔放而又热烈。

(三)生活性

群众舞蹈之所以称之为群众舞蹈是因为它取材于百姓的生活,是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带有人们的生活气息,例如秧歌、广场舞、健身操。正如本文开始所提到的大爷大妈,甚至四五岁的儿童都十分热衷的广场舞,它就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与发展的。

(四)时代性

从《最炫民族风》到现在的《小苹果》,我想你已经发现了群众舞蹈一直以来紧跟潮流。这其实体现了它在群众生活中不断发展的时代性,也正是这样,它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舞蹈的生命之美;才能更具有舞蹈的艺术性,让人们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更加丰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的群众舞蹈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广场舞来说,首先,参与的人群的年龄跨度大,有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有四五岁的儿童;其次,发展越来越规范化,他们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统一的着装,有专业人士为他们编舞,有的甚至有自己的口号;另外,他们偶尔还会举办活动,或参加其他活动。总之,群众舞蹈是朝着越来越秩序化、规范化发展,组织性也越来越强。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根据群众舞蹈地域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地域色彩基础上融合其他地区的特色让自己的舞蹈更加丰富多样,趋于完美。进而促进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例如,北方的粗犷可以将南方的柔美渗透进来,让人们在感受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兴趣的同时舒展筋骨,让最基本的锻炼身体变成更加主动的学习。

(二)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作为一种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点的产物,它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承载着他们的精神风貌、愿望和意志。群众舞蹈则更充分直接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热爱所在,无论是汉族的龙舞还是傣族的孔雀舞,不仅记录这个民族的风俗和历史,更表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历史一代一代的更替,群众舞蹈却以它独特的形式传承、维系、发展着本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因此,在当今的群众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更要注意保护和弘扬舞蹈所特有的民族特色。

(三)在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蹈同样如此。舞蹈创作者只有注意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才能有素材来提炼加工。因此,群众舞蹈来源于群众,必须也要回归于群众,贴近群众生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情感饱满,打动人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表达思想内涵,让人们在欣赏时既能看到它源于生活的那种真实,又能感受到那种高于生活的文化底蕴。

(四)跟随时代发展

当你看到年迈的大爷大妈随着《小苹果》的音乐有节奏地舞动时,也难免会觉得他们似乎是跟上了潮流,这就是时代的魅力。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都产生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但若是他不能反映这个时代,就注定没有立足之地。时代只有为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它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地发展下去。因此,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群众舞蹈即使是要站在一个草根的舞台上,也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更何况,当今的舞蹈发展是不断走向一个文化思想愈发深刻、更加追求内在美的艺术,这就更决定了它不仅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更要引领时代文化的风尚。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在当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动态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海宁《花灯》艺术生命生机勃发的启迪[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

[2]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3]余艳.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现代审美价值[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作者简介:

论述基层群众舞蹈的编排与创新 篇5

近几年来,群众舞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爱,不管是青少年的集体舞,还是老年人的群体活动,在公园、广场上几乎随处可见。群众舞蹈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享受快乐;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另外,群众舞蹈是一种特殊的群众文化,舞蹈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表演的效果,因此,对于群众舞蹈的编排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群众舞蹈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说,舞蹈特有的演绎方式与表现力更容易被接纳,在舞蹈艺术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在群众的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支柱,即群众舞蹈。群众舞蹈以群众为主体,在群众中进行,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舞蹈手段由群众自己掌握并应用,群众通过对舞蹈艺术的创造与传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与思想。

群众舞蹈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群众舞蹈的表演场地不固定,表演空间广阔,无论是广场.社区、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的群众舞蹈;其次,群众舞蹈的表演人数多,表演人群不受局限,有中老年,也有青少年,儿童,有老师、学生,也有军人、工人;再次,内容较丰富,有民间舞蹈,也有现代舞蹈;最后,群众舞蹈的功能多样,不仅仅局限在审美与健身,还能衍生出社交、联谊、广告等功能。

二、群众舞蹈的编排

1)舞蹈选材。舞蹈的选材是整个舞蹈的灵魂,也是舞蹈所编排的核心。由于群众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舞蹈的选材上要注意,不能选择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这样的题材不适用于对群众文化。应该选择一些既能吸引群众关注,激发他们的舞蹈热情,又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的题材。另外,也可以选择有特色、具有地方性文化的题材,因为它们能够充分表达出舞蹈的独特性和民族性。2)舞蹈构思。在舞蹈创作前,在选材时,舞蹈编导要对舞蹈的元素动作与组合动作进行初步构思,并获取动作,舞蹈动作要与主题有密切联系。同时,在舞蹈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和表演水平,对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编排。通过编导们对精心挑选的素材进行巧妙编排与艺术构思,配合着舞美,灯光音乐,使舞者能够以最佳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示出来。舞蹈构思是舞蹈的主线也是舞蹈的灵魂,更是一个成品舞蹈的美好开端。3)组合动作的编排。舞蹈编导根据舞蹈的构思与舞者的心理形态、身体形态的表达来对主题动作进行编排。舞蹈组合动作的基本组成是舞蹈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它能够在作品中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主题。因此,对于舞蹈中组合动作的编排要引起足够的重视。4)队形的编排。队形就是舞蹈构图,是舞蹈的编导所塑造的舞蹈形象,能够交代清洁,突出主题。舞蹈队行一般有庆典型,广场型,一般综合型。庆典型的舞蹈队行要比动作多,活用三角,平行四边形,大一字,半圆行等,其他小队行可以按实际音乐来穿插,动作方面力求新颖时尚。广场型,观众多是俯视来看的,这样要求平面图形要多一些,服装靓丽,动作简单划一。5)道具的编排。舞蹈的编排少不了布景和道具的应用,布景和道具属性有金属、皮质、木质等,有了布景和道具的衬托,才能充分地展示出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所以对于道具的编排要精心设置。舞蹈编排中,要活用道具,利用道具做出队行图案和队行变化,在队行变化方面,要根据道具图形来变化,这样合理的利用道具,会让舞蹈增色不少。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群众舞蹈的创新

1)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素材进行大量收集并缜密分析,筛选最典型的人和事作为舞蹈素材进行构思、编排。舞蹈编导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以外,还要利用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行介入,用独特的思维切入舞蹈艺术,使舞蹈更具审美感。2)与时代精神进行融合。社会主义文艺,具有奔放的激情与激昂的精神,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群众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对成品舞蹈进行有计划的传授,编创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与优秀作品进行交流、借鉴,以期达到共同提升的效果。3)艺术性与民族性相统一。中国是一个充满个性化、民族气息丰富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人文文化的差异,因此生活方式和个人信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群众舞蹈编排时要跟随当地特有的文化做到民族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四、群众舞蹈的发展趋势

群众舞蹈在艺术门类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涵盖了所有艺术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群众舞蹈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形体美,更从表象走向更深刻的内涵,让群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更深刻的美感,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在大家心目中的审美价值特别高,正如有的专家说:“群众舞蹈将是现在和将来社会中最有前途的艺术门类。”群众舞蹈是以广大群众为主体,在群众中进行的,更具有广泛性。起初,群众舞蹈的基本群众是以一部分年轻时尚的年轻人为主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吸引了一大部分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尤其近年来的广场舞更是走进每个广场社区,几乎每个中老年人都加入其中,还有儿童舞蹈已经走进每个校园,每个培训机构。群众文化舞蹈的人群已经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这样庞大的吸引力是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可望而不可及的。群众文化舞蹈来自于民间,带有民间风俗和文化特色,它逐渐趋向于专业性,所以,近年来,需要大力发展一些专业性强,人员综合素质高的优秀舞蹈团队,积极宣传大规模发展群众文化舞蹈,现在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等不断发展,群众舞蹈也逐渐的信息化,群众舞蹈的发展也快速的进入了网络时代。爱好群众舞蹈的人们也在网络上进行切磋,交流,学习和研讨。群众舞蹈的创作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信息时代的发展,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中,大家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群众舞蹈向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迈进。我们伟大祖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发展,为群众舞蹈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物质保障,我们要大胆的创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群众舞蹈事业的探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结语

舞蹈的编排与创新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思维模式,而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与新形象的思维模式。对于现代的青年人而言,不仅要加强自身储备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知识的把握与应用能力。舞蹈是一门艺术,而舞者就是艺术载体。所以,要在培养更多专业的群众舞蹈人才的前提下,编排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群舞精神发挥到极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群众艺术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于是,群众舞蹈应运而生。群众舞蹈的表演对象是普通大众,他们乐于在闲暇之余研究舞蹈艺术与群体活动,本文从群众舞蹈的特点、编排与创新三个方面对群众舞蹈进行简要分析,充分展现了我国普通大众的精神文明正在逐渐提高。

关键词:群众舞蹈,编排,创新

参考文献

浅论基层群众舞蹈的辅导特征 篇6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 是与专业性舞蹈的专业性相对应的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文化生活。它是一种具有自娱性、群众性、业余性、随意性、季节性的社会性舞蹈。属群众文化范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 融普及与提高, 雅与俗为一体的复合体。

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 有一定观赏价值, 自己创作、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手段。从目前来看群众舞蹈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自娱性的, 如民间舞、交谊舞、集体舞等。另一类是舞台上表演性的创作舞蹈。这主要活动在城市, 各厂矿企业及城镇。无论是自娱性的, 还是表演性的, 它所反映的内容、情感都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同时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所承认的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活动。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舞蹈艺术学科中的一个分支。

二、群众舞蹈辅导的中介性

群众舞蹈的辅导,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于它兼有群众文化, 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特征, 也有作为所有艺术母体一个子系的以人体文化来传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征, 故而要把舞蹈艺术这一人体文化转换成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时的文化形态, “辅导”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

丰厚而又悠长的、从远古奔来的群众舞蹈, 在当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摩崖石刻、陶盘残片、史料卷轶等处有所感知, 因为接触这些历史资料的只可能是少数人, 能读懂他们的则是更少的人, 因此, 这偏要机遇、知识与动力。而要将这些文化遗产给予厉史的承继。让广大群众了解、欣赏, 只能通过舞蹈的辅导者先知先觉以后, 再以形象的动态展砚、于当初的生产者与当今的接收者之间建立联难。今夭辉煌的舞蹈文化, 那群众舞蹈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节目。专业舞蹈家创造的具有群众文化特性的作品, 要得以传播, 必须依雄群众舞蹈干部的辅导;要保持群众舞蹈的新鲜活力与永不止息的生命搏动, 群众舞蹈要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没有群众舞蹈的辅导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各地悠远的、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在节日、民俗中跳起来。当代的许多优秀群众舞蹈如《担鲜藕》、《元宵夜》、《碧荷莲莲》等能够流传开来, 一些优秀专业工作者创作的如《踏歌》、《采茶舞》等在许多群众文艺演出中出现, 不管从承继、传播还是创造的角度来看。这中间都经常闪现粉群众创作辅导干部忙碌的身影。群众娜蹈的“辅导”具有强烈的中介性。

三、群众舞蹈辅导的互动性

辅导, 从“辅”字含义而出, 原指车轮外旁增搏夹毅的两条直木, 用以增强轮辐载重支力。延伸义有辅助的意思, 《书·汤誓》:“尔尚辅子一人。“导”即有引导、疏通、传导、选择的多层复义。无论从《孟子·离娄下》的“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孤”, 还是《国语·周语上》的“为川者决之使导”来讲。均以为导者有能、有见, 有指引、解惑之功能。

群众舞蹈的辅导者不但要高屋建骊地去引导、疏通群众演员。去选择适合此时、此地、此人的主题、节目、形式、动作与造型, 还要去“辅”。去增强群众舞蹈这个轮辐的载重支力—这是因为群众舞蹈的创造力必须荃于当地群众的审美基础、功能功力这一原生力支点上。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辅导者要通过辅导将优美的、性格化了的、高一个层次的主体舞蹈信息授予辅导对象, 也要让辅导对象充分显露出其充满乡土风味的、本能的、有扎实生活根基的舞蹈信息。并加以迅速捕捉。有选择地转换到舞蹈创造中去, 再通过“辅导”这一中转媒介加以互动对流, 形成一个可以在作品中出现的综合信息。

四、群众舞蹈辅导的适应性

群众舞蹈的辅导者前往某处辅导, 往往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某一地域文化之中。只是首先因为舞蹈的参与者, 那些被辅导者是此地域的住民, 他们常年累月地生活在某一地方, 还有就是从即将出现的节目角度来说, 那个地方的欣赏者, 那许许多多的群众, 不但也是该地域的住民, 还有着强烈的审美惯性。

有适应能力的辅导者不但要适应群众舞蹈演员的体能的、表演力的基础, 找到提高与原基础、教与学的契合点。根据辅导对象的优长, 扬长避短地去定位创作与辅导的方案, 运用好这一种直观辅导方法, 而在辅导中分解牵引, 层层推进。最后达到现场辅导的理想效果。有适应能力的辅导者, 还要深入当地社会生活, 了解乡风民艺。

参考文献

[1]杨承军:《浅论群众舞蹈的特征与作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 (07) 。

基层群众舞蹈 篇7

一、群众舞蹈发展现状

群众舞蹈分为原生态舞蹈和新时期舞蹈。原生态舞蹈主要指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舞蹈,一般这些舞蹈都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比如北方地区的扭秧歌、彝族群众的“锅庄”等等,这些舞蹈不仅拥有娱乐性,其强烈的文化特征也不容忽视。新时期的群众舞蹈主要是指建国后发展起来的舞蹈,比如解放初期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流行的交谊舞,以及现在大热的“广场舞”等,这些舞蹈都是依据现代舞发展而来的,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既能锻炼身体,又丰富业余生活,因此极受欢迎。

但是在新时期,这些舞蹈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影响。比如秧歌,虽然已经被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保护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发展和继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对这些传统的民间舞蹈进行创新,让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是发展正道。同样的,新时期群众舞蹈的发展也遇到不少问题,先不说广场舞引发的“扰民”言论。最重要的是舞蹈普及范围不平衡,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舞蹈知识尤其欠缺。再者是舞蹈缺乏创新,过于平庸,甚至有的流于低俗行列。因此,如何在保证群众舞蹈广泛性、通俗性的基础上,提升舞蹈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是当前群众舞蹈文化改变的当务之急。

二、群众舞蹈创新发展策略

1、扩大宣传影响

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要想创新发展群众舞蹈,终究还是要“回到群众中去”,从群众那里汲取营养智慧,反哺于舞蹈创作。因此要加大舞蹈文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创作的主人翁。比如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全国优秀群众舞蹈展演”活动,从全国邀请20至30支优秀表演队参加展演。活动期间,主办单位还组织了知名专家和群众代表对舞蹈进行审评。该活动以展演比赛的形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群众舞蹈,不仅达到了宣传目的,而且还能激发群众的创作和参与热情,并极大地提升群众舞蹈的社会价值。

2、提升群众舞蹈现实性

群众舞蹈创作应该扎根于群众之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为群众所喜爱的舞蹈艺术。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舞蹈要更多地融入老百姓喜爱和熟悉的题材,比如经典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知名的人物题材等等。比如《高山流水》、《丰收歌》就分别取自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和劳动群众丰收时的场景,舞蹈《林冲怨》则是依据名著《水浒传》里的著名人物形象林冲而改编的。这样的舞蹈创作不仅没有脱离群众,而且还提升了舞蹈的艺术内涵。反之,群众文化的创作中最忌曲高和寡的题材,或者生搬硬套一些生僻怪诞的元素,这样显然难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为此进行群众舞蹈的创作时,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基准,选择与生活贴近的题材,以此吸引群众的注意力。

3、提升群众舞蹈的亲和性

舞蹈之所以能成为全民娱乐活动,主要就是其固有的亲和属性。就拿现在流行颇广的广场舞来说,因为跳舞者大多是老年人,因此其简单易学的动作和明快的音乐节奏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亲和”的。老年人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做难度过高的舞蹈动作,所以简单的广场舞成功地打入了老年人市场。再加上政府的推广,广场舞成了社会和谐的一种状态,其亲和属性可见一斑。因而回归正题,在进行舞蹈的创新时,必然要强化舞蹈的亲和属性。一是舞蹈动作要柔和优雅。大多数群众并没有舞蹈基础,群众舞蹈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所以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既要迎合群众的技术水平,做到柔和、优雅,也要不失舞蹈的艺术本质属性。二是舞蹈道具要亲民。一般的舞蹈中都会加入道具,用来增强舞蹈的趣味性。因而在设计舞蹈时,加入的道具要能够提升群众的好感度。比如传统的折扇、腰鼓等,一些大型的舞蹈道具还可以参考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象进行设计,比如舞狮、舞龙或者荷花等等。

4、群众舞蹈应该博采众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民间文化题材非常丰富。而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如果能够博采众长,加入更多的民族元素,那么更能激发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比如深受群众欢迎的《孔雀舞》其原型来源于傣族传统的孔雀舞,《荷花舞》则与江南舞蹈渊源颇深,还有舞蹈《梁祝》来自于汉族著名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当然除了从民族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舞蹈创作同样要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环境的佳作。比如极受青少年欢迎的“街舞”,其起源于美国黑人街区,因为灵活、协调的舞蹈动作而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上世纪80年代,街舞传入我国,并开始作为一种健身活动传播开来,这也说明了优秀的外来文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三、结束语

群众舞蹈是一种优秀的群众文化,所以其创作也应该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群众舞蹈的广泛性性,使其面向基层走向基层,真止让舞蹈文化丰富起来。因此要不断通过扩大宣传影响,提升提升群众舞蹈现实性等手段,以达到对群众舞蹈的创新性创作。

摘要:群众舞蹈是一种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也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舞蹈符合社会发展的和谐价值观。本文就从群众舞蹈发展现状谈起,从四个方面说明群众舞蹈应该如何做到创新性创作。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华舞蹈,创作,创新

参考文献

[1]董楠楠.浅谈创新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J].戏剧之家,2016,03:113.

[2]王蓓.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61.

基层群众舞蹈 篇8

(一) 帮助人们强健体魄

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旨在鼓励广大群众充分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人们逐渐的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很多的健身方式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群众文化基础舞蹈作为一种全身健身活动,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人们的体魄, 经常进行舞蹈训练, 活动筋骨, 可以让关节更加灵活, 另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呼吸系统。

(二) 改善人们的心境

因为舞蹈健身是一项带着笑容训练的项目, 它能够使人们放下包袱, 放松心情, 并且缓解压力。因此它对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些从事脑力劳动以及服务业的人, 平时缺少锻炼, 很容易产生神经衰弱。如果在休息的时间跳跳舞, 活动一下, 那么就可以振奋精神, 调节生理和心理机能。

(三) 帮助人们进行社交

现代人由于工作的时间较长, 常常会忽略掉自己的社交。经常参加舞蹈训练, 可以帮助人们增进友谊, 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人们通过舞蹈的练习, 和别人进行了交流, 自己也在社交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四) 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文娱活动有利于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在训练舞蹈的过程中, 塑造了和谐健康的社区精神风貌。要提高社区人员的文化精神, 必须从社区基本文化建设开始, 突出文化内涵的时代特征,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的方式创新

(一) 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指导

当前, 我国的群众舞蹈已经在很多个城市、乡镇大力的展开。很多的地方本来就建立了舞蹈队伍, 但是因为参加的人很少, 所以不具有带动性, 不能带动当地其他群众一起参与进去。为了带动群众, 贯穿“全民健身”的理念, 可以聘请一批专业的人士来对群众舞蹈进行辅导, 帮助群众学习健身舞蹈, 避免他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这样既符合健身的需求, 又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 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

因为基层舞蹈是来自于群众, 所以辅导的方式也必须是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辅导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群众喜欢的一些舞蹈词汇, 而且也要结合文化元素, 建立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象。这样才会使舞蹈和群众融为一体, 同时也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对群众舞蹈进行辅导, 既要深入基层, 也要面向大众, 这样创造出来的舞蹈作品才会满足群众的需要, 同时也更容易进行组织。

(三) 根据当地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辅导

在我国,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导致了各地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对群众进行基层舞蹈辅导的时候, 要注意不同的地方需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 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 而且精神文化方面也受到国外影响比较多, 所以在进行辅导的时候要注意时代感, 将一些比较流行的因素加入到舞蹈中。一些老年人会喜欢在早晨去公园练习太极拳, 或者舞刀弄枪, 而一些中年妇女则喜欢在傍晚的时候结伴去跳广场舞, 年轻人则喜欢街舞、拉丁舞等流行的方式。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则比较低, 所以, 基层舞蹈作品需要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融入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比如在西北地区可以开展秧歌活动, 鼓励群众跳“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 如果是云南少数民族, 那么就可以开展锅庄舞、舞狮龙等活动。

(四) 加强对舞蹈辅导者的培训

舞蹈辅导者同样需要培训, 因为辅导者是舞蹈作品和群众之间的中介, 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对舞蹈进行辅导的时候, 他们必须了解群众的想法, 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 并且将这些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 这样才能提高辅导的效果。当地的相关部门除了要对舞蹈辅导者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考核, 使他们的能力达到要求, 满足需要。

(五) 选择合适的舞蹈音乐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创作, 在辅导群众舞蹈的时候, 同样也要选择合适的音乐, 只有让音乐和舞蹈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才能真正体现艺术美。辅导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合理的选择音乐, 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也要能够带动群众。随着群众音乐舞蹈类型的不断增多, 群众舞蹈的音乐也不再仅限于传统音乐, 网络歌曲、流行歌曲、戏曲等也可以融入到其中。目前最为流行的是“混搭”音乐, 辅导者要根据舞蹈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不同的舞蹈搭配不同的音乐, 可以追求新潮, 但是不能脱离实际。

(六) 动员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因为基层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一种健身方式, 所以必须动员和鼓励社区居民充分的参与进来。可以组建老年文艺演出队、志愿者服务队、舞蹈队等, 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吸引群众。因为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发展起步很晚, 而且社区文化建设也非常滞后, 很难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和作用。针对这些问题, 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引起重视, 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鼓励群众参与到其中来, 并且改善相关的设施设备, 为群众舞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提高管理水平。

三、总结与体会

如今, 因为生活物质条件有所改善, 所以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层面, 而且也更加关注身心的健康。群众基层舞蹈作为一种群众艺术, 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 帮助人们更好的表达情感。在关注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 对基层舞蹈的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 能够使群众基层舞蹈步上新的发展台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文化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人们健身、锻炼的身影, 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基层舞蹈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笔者针对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的方式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基层舞蹈,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孙荣荣.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研究[J].神州, 2012 (34) .

群众艺术中的舞蹈编导法则 篇9

群众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在编排群文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比较多。首先,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去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我们来了解一下编舞的步骤。

首先是选材。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群众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所以有很多作品不适合他们表演,同样,很多题材也就不适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了。我们三明地处山区,有大量的劳动题材作品可供参考。而且我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品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多。

选好题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愿意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

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或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我常以劳动为例来阐明怎样观察能够促进我们进入创作:“……看吧,人们怎样劳动……男人、女人…力量…创造……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的地进入创造!

其次就是舞蹈的即兴。

“構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

素材包括元素动作和组合。

这时的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

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通过即兴舞蹈,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对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视为最主要的、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他们能无节制、无限止地舞蹈,他们的动作经常超出他们的意识之外,就如人们所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动作。”

用身体探索,即兴舞蹈能由编舞者自己练,或由编舞者引导一批舞蹈演员进行。在大量的练习和齐心协力的研究中,编舞者和舞蹈演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

想象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地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用途。有些将很快被忘掉。相反,有些则明显地表现出来。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它取得形式,应该在各种素材中确认出能够用于作品的成分,发及将它们有机地纵使起来。

需要提示的是,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编排的作品是要面对怎样水平的演员,并根据这些演员的水平和条件来合理设计动作。

在舞蹈编排工作中,还有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

根据物体的性质、形式、大小挑选出来的道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品了。舞蹈创作在于将改变它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的目的。艺术的语言赋予所展现的艺术行为以普遍的价值。比如,不再感兴趣于舞蹈者(作品中的人物)仅仅坐在椅子上,而致力于表现他的疲劳和产生这种疲劳的原因。

以上我们陈述了有关编舞的主要因素。显然,创作不仅是各种不同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烹饪”。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完全无法检验的品质。然而,编舞的最系统的知识能获得行为的自由,能帮助克服在确定特征和创造中必然碰到的困难。最后才是组织编排。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开始进行作品和音乐的完整合成。最后这一阶段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在即兴舞蹈中出现的这些素材是否都将被运用、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呢?

这是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靠能力发挥作用。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在选择中编制舞蹈:选择动作,选择舞者之间、舞伴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切置于空间,然后整体平衡,规定舞段的长度……。杰出的、决定性的做法就是应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运动系列。

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考虑编排意境强的舞蹈,这样的作品适合演员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意境强的舞蹈比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而且,可以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

群众舞蹈活动的发展趋势 篇10

一、群众舞蹈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的进步, 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以来所代替了, 物质产生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显然, 当今群众舞蹈内涵、形式, 以致群众舞蹈的活动方式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文艺事业包括社会舞蹈在内的社会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向, 群众舞蹈是文艺事业的一部分,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浪潮, 给群众舞蹈的原有保守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 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封闭进入开放, 由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是重在参与, 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因而, 人们为消除疲劳,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 常常会自觉地步入自我娱乐的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自娱性群众舞蹈以史无前例的姿势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并相应地得到提高。

1. 自娱性的群众舞蹈。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 写下了自己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 到今天的集体舞蹈、交谊舞蹈、迪斯科以及近国际标准交谊舞蹈等, 无不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就近年来欣起的排舞, 深受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 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朋友, 青少年, 还延伸到了农材的广大群众, 在公园、广场到处都能看到, 他们把它视作既能得到自我娱乐, 又可锻炼身体的极好活动, 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舞蹈的内涵。经过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的艺术加工, 精心编排, 把群众自娱性的舞蹈搬上舞台和广场文艺晚会上演出, 在艺术层面上得到了提升。

2.

校园舞蹈作为群众舞蹈的一员, 现在也发展壮大起来了,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目的以及教育形式有所转变, 开始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慢慢转变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偏爱, 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舞蹈兴趣小组, 为孩子们每年举办校园艺术周, 舞蹈专场演出等等.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舞蹈训练, 提高了艺术修养, 陶冶了情操, 许多家长也改变了观点, 也非常重视学生们素质教育的培养, 以前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学习文化分数, 名次尤为重视, 他们看中的是重点高中, 重点大学, 只顾孩子们埋头于繁重的文化课程中, 而忽视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特别是舞蹈教育不够重视, 以我办舞蹈培训班为例:经常碰到的一件事, 那就是文化补习课与舞蹈课时间相冲突时, 家长首选的是放弃舞蹈, 去上文化补习课, 有“重文轻舞”的现象出现, 而现在这种现象大有改观。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们参加各类舞蹈培训班的学习, 参加各类文艺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意识的提高, 群众舞蹈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这也是我们群众舞蹈活动工作者看到了发展的前景。

综上所述, 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事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要对于广大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应给予大力扶植, 积极组织。要广开门路, 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培训班、文艺晚会演出外, 还要提倡企、事业单位、各街道、各学校举办各种比赛, 多渠道地开展群众舞蹈活动。

二、群众舞蹈再发展思考

首先, 要正确认识群众舞蹈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 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 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其次, 要重视群众舞蹈的普及与宣传工作。群众舞蹈工作者应该对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予以大力扶植。加强群众舞蹈的组织工作, 除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讲习班、培训班、组织调演、文艺晚会等。要多渠道地开展舞蹈活动。还要下基层、进社区普及舞蹈文化的教育, 特别对青少年的培养, 要举办各门类少年儿童的舞蹈培训班, 因为青少年是群众舞蹈的基础, 要向他们讲授舞蹈基础知识, 提高艺术修养、舞蹈素质及审美能力。

上一篇:侵袭性真菌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