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对策(精选12篇)
财务对策 篇1
1 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方面
(1) 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 分析的目的不明确。
目前, 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 而忽视财务管理, 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 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 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 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 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
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 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 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 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1.2 技术方面
(1) 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 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 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 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 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 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 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 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 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①重客观分析, 轻主观分析;②重成效分析, 轻教训分析;③重事后分析, 轻事前预测;④重盈亏分析, 轻资金分析;⑤重定期分析, 轻专题分析;⑥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⑦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 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 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 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 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 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 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 只是就数字谈数字, 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 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 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 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 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 不能面面俱到, 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 但都写得不透彻。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 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 做到恰到好处。
1.3 素质方面
(1) 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
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 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 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 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 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
目前, 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 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 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 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 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 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 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 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 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
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 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 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 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 往往只讲资金变化, 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 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 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 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1.4 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1) 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 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 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 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 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2) 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 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 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 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 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 其结果是, 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 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 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2 对策探讨
(1) 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 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 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 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 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 不断提高分析质量, 为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 但还很不健全。首先, 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 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 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 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 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 还是指标的确定, 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3)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 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 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要有的放矢, 讲求实效, 针对性强, 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4) 加强事前预测分析,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 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 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 当好企业的参谋。
(5)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
如前所述,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 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 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 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对财务分析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技术问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财务分析的结果运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分析,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俊昌.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5.
财务对策 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相关利益者;审计对策
一、财务报表舞弊定义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者是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舞弊是指通过对财务报告中列示数字或报表附注进行有主观性错报或忽略,从而达到欺骗报告使用者的目的。一般而言,财务报表舞弊包括多种多样不同的手法,最常用的手法有夸大资产和收入;错误不充分披露或披露遗漏;少报负债和费用。在财务报表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按照规则,通常只关注下列两类舞弊行为:由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而产生的错报和由于侵占财产所导致的错报。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舞弊包括故意的财务报表金额错报和故意的财务报表披露遗漏两项内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管理层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企图通过操纵利润达到影响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和盈利能力看法的目的;二是压力和动力可能使这些行为上升到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程度;三是由于承受迎合市场预期的压力或者追求以业绩为基础的个人报酬最大化,管理层可能故意通过编制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而导致虚假财务报告。
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资产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员工以非法手段占用,包括员工盗取较小金额且非重要资产和管理层通过难以发现的手段掩饰或隐瞒侵占资产的行为。侵占资产的方式主要有:贪污收到的款项;盗窃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使被审计单位对未收到的商品或未接受到的劳务付款;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成因
在资本市场效率方面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司未来前景的相关有用信息的重要角色是盈利数字。当公司试图满足或者超过分析盈利预测的战略迫使管理层达到盈利目标或者当管理层的花红与报告盈利相关联时,管理层选择可能导致盈利错报的会计行为会受到鼓励。由于管理层在从事财务报表舞弊时可以获得诸如提高薪酬,增加个人所持公司股票的价值,获得职位提升等个人收益,因此管理层通过凌驾于控制之上实施财务报表舞弊。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在正常经营渠道下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在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导致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因此,超额经济利益也是财务报表舞弊产生动因之一。使公司获得信用长期融资或额外的资本投资;维持或创造有力的股票价值;隐瞒绩效方面的不足;隐瞒虚构的销售或错报的资产;临时解决各种财务困难,这些都是促使财务报表舞弊产生的原因。
由于财会人员是财务舞弊的直接参与者,长期不够重视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公司没有制定会计职业准则,且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为了满足公司领导的不良心理,从而违反了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此外,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导致部分财会人员故意伪造,变造,隐匿和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舞弊。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对上市公司本身健康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产生危害,例如“原野”、“琼民源”、“红光”、“郑百文”、“张家界”等公司的倒闭,都是源于财务报表舞弊泛滥与企业内控机制瘫痪。当前企业管理决策层依赖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实现对企业过去的成绩与不足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做出合理预测、决策和有关规划。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舞弊行为,这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但是应当看到,从长远来看如此虚假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足以满足未来管理决策要求,也严重削弱了会计应有职能;最终会导致管理当局决策失真,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这必然会削弱企业的基础管理与内控机制,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
不仅如此还会对相关利益者的有关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而经济利益则是多元化利益主体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包括潜在投资者,企业员工和政府部门。投资者可以据此决定是否投资企业;企业员工可以以此争取他们应有权益并了解企业目标与自己的目标契合度,以此做出职业发展决策;政府部门则可以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实施调控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有序运行。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掩盖经济运行中潜在问题,政府部门如果以此作依据,势必会破坏正常经济环境,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 篇3
【关键词】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财务舞弊现象较为严重,既对公司发展不利,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财务舞弊是舞弊者为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而开展的违法违纪行为。随着公司经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其复杂程度较高,且社会对财务舞弊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因而对公司财务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维护我国公司的经济利益和促进公司的发展,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审计对策,以规避财务舞弊行为。
二、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
目前,我国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有许多,主要表现在公司财务情况被虚构方面。首先,财务收入被虚构。收入是衡量公司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公司发展决策有重要影响。目前,有的公司进行财务收入造假,徒增公司利润,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包括隐瞒对外担保和隐瞒银行借款两个方面,增加公司经营风险。
三、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1.利益驱动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影响,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严重。首先,公司高管人员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进行财务舞弊。多数公司的员工薪酬与业绩紧密相连,促使公司高管人员成为财务舞弊的直接受益者。其次,有的地区政府与公司之间联系密切,而政府人员能够对公司实现操控,引发财务舞弊行为。
2.融资动机
融资问题是绝大多数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司通过融资,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现金流,而且有利于公司扩大规模而经营,是许多公司的主要选择。在融资过程中,公司极易出现财务舞弊现象,使某部分现金流入个人手中,对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3.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公司有的财务人员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进而违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导致财务舞弊行为出现。首先,财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将一技之长用错方向,参与财务弄虚作假活动,伪造、隐匿財务资料。其次,有的财会人员监守自盗,擅自挪用公款,致使公司财务亏空严重,对公司发展十分不利。最后,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自己以身试法,或在高管人员的威胁、指使下而做出财务舞弊行为。由此可见,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操守,对公司发展有严重危害。
四、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对策
随着我国公司经济业务越趋复杂,使公司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财务舞弊行为对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要求审计部门积极发挥其作用,以加强审计能力,减少或杜绝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为公司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1.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
为规范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其职业道德操守,以更好开展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职业怀疑能力和职业专注,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首先,审计行业对审计人员给予积极培训,既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又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审计人员更好开展审计工作。其次,审计人员在接受客户委托时,必须积极对客户进行信用考察和评判,以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积极了解公司运营情况
就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而言,审计风险是由客户经营风险而决定的,所以审计人员必须积极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避免审计失败。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公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公司内控环节薄弱;二是公司管理层次人员的竞争压力较大;三是公司经济增长速度由快而慢;四是公司濒临倒闭危机等。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加强对公司的初步判断能力,避免错报风险。其次,对于不同规模、从事不同行业的公司,审计人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而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公司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同,致使公司的发展有着不同模式和呈现出不同特点。所以,审计工作者有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测试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落实程度
通过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来看,财务舞弊发生与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未有效落实密切联系。所以,审计人员有必要对公司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加以了解。首先,按照相关标准测试公司是否拥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包括组织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内控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落实现状、公司内控环境等。其次,公司应该加强内部与外部设计的联合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司的发展,公司财务舞弊是必然结果,而相关部门在该时期,应该采取有效的审计对策加以解决,规范公司财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公司经济利益,促进公司更好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公司在经营和发展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舞弊现象,但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对舞弊者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对策加以应对,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3,00:29-48.
[2]刘鑫.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集群企业财务问题与对策 篇4
一、集群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
(一) 集群企业在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 面临多方激烈竞争挤压
从全球产业分工看, 我国集群企业主要从事标准化产品加工、原始装配等, 处于低附加价值的环节。一方面,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庞大的全球营销网络、品牌效应和领先的产品研发能力, 在价值链中占支配地位, 掌握着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和利润分配, 打压处于底端的我国产业集群, 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设置各种壁垒, 同时, 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集群企业利用其更加低廉的价格、成本优势, 和我国展开了同环节的竞争。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加剧的背景下, 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步减弱, 我国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 很可能会处于一种产品附加值上不去、生产成本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二) 集群企业融资困难
资金相对匮乏是集群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一般而言, 集群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 其中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来源。集群企业与银行业在所有制上的差异以及自身经营风险大、不稳定, 信息透明度极低, 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 增加了集群企业融资的难度。此外, 国内金融业自身的整合、信贷标准的严格和对风险的担心, 因此银行对集群企业的放贷限制较多。集群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 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民间拆借, 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 还扰乱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 集群企业对财务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
与西方集群企业相比, 中国绝大多数集群企业奉行的还是比较原始的企业制度, 还有不少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 决策和发展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 仅限于财务控制。在这样的认识下必然致使许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财务制度不健全, 甚至有些业主嫌麻烦, 不愿建账;怕多缴税, 不敢建账;缺乏专业知识, 不能建账。致使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 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 集群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集群在给企业带来财务战略优势的同时又会引发诸多风险。集群企业的发展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和“柠檬市场”现象的产生, 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半径小、竞争激烈, 集群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松散组织形态, 内部关系不稳定, 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当集群企业间的产品基本同质, 而产品质量信息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时, “逆向选择”的结果就会产生“柠檬市场”现象, 市场上劣质品充斥并最终使整个集群走向衰亡。
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又将导致企业对专有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 群内企业对集群产业链的过分依赖会产生“锁定效应”。因此当集群从成熟走向萎缩和衰亡时, 对区域经济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有可能使聚集区经济的发展从此一蹶不振。
(五) 集群企业成本控制方式落后
一方面, 多数集群企业只通过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 而忽视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的方法;只注重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 而忽视产品的设计、技术的进步, 难以实现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另一方面, 大部分集群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知识欠缺, 难以确定集群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控制方面缺乏经验, 在成本核算方面也缺乏有效措施, 从而使成本信息不明晰, 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带来困难。
二、完善集群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集群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计划
借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促进集群企业发展的经验, 围绕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发挥, 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的集群企业升级计划。
1. 要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
在产业集群的地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加快制订科技发展规划, 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大环境, 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互动, 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保护知识产权, 建立科技创新保护平台。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 对集群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同时, 建立创新联结机制, 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连接, 尽快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
2.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促进集群企业从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调整优化集群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集群产业, 促进集群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
3. 改善引资结构, 引进高端项目。
重点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型、资本型项目, 特别是价值链高端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弥补地区集群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空白, 拉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 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解决产业集群资金瓶颈
集群企业应该在保持合理资本结构、加强内部融资和资本运营力度、避免财务风险的前提下, 注重发挥其集聚效应, 建立科学的融资规划, 努力拓宽多种融资渠道, 为其战略发展提供更多的“活性”资金。主要包括四项措施:第一, 发挥信用担保公司解决集群企业融资难的积极作用;第二, 鼓励银行为集群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 是推动银企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为银企双方搭建更有效、更直接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 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三) 加强集群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集群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 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 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不少企业专设的财务管理机构被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 实现合理筹集资金, 有效运用资金。集群企业应按规定设立会计机构, 并且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 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 通过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完善集群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四) 拓宽集群企业的投资渠道
集群企业的投资战略从单一的企业内部自主投资、自主开发方式转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精细化的产品生产, 注重集群背景下价值链上下游客户之间的竞合关系的建立和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例如通过减少专用设施、降低专用技术方面的研发投资, 利用价值网络中多个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竞合关系实现转移生产, 扩展原材料的使用范围及提供服务的范围, 实现技术的多样化和产量、产能的可变性。
(五) 要建立、完善集群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推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
集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从“以人管理企业”向“以制度管理企业”过渡, 顺利进入制度管理阶段。要使集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推行产权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推动集群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 打破目前单一的集群企业股权结构 (一股独大或家族绝对控股) , 引入经理层持股, 同时吸收其他产权主体, 建立新型的多元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可以从企业体制上根本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 从而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 加强集群企业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提高集群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是集群企业发展的基础。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 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通过量化指标考核绩效, 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加强集群企业的财务管理, 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企业赊销活动财务管理对策 篇5
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疲软,库存积压等情况下,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推行,赊销成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作赊销决策时,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以规范企业赊销活动。
一、正确估算赊销成本,建立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而持有应收账款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使销售和收款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问题,于是销货企业不得不垫支一定的资金和花费一定的费用,从而就形成了应收账款的成本。主要有:(1)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成本。企业赊销意味着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这笔资金就被应收账款所占用,企业为筹措这笔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就构成了应收账款的资金成本。(2)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催款时发生的通讯邮资费,差旅费,搜集客户的有关信息所发生的费用等,构成了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3)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有一些应收账款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将成为应收账款的最大风险。因此,企业会计在作赊销决策时,必须在增加收益和成本之间权衡得失,作出正确的判断。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就应当是求得利润,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与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通过建立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从全局出发,衡量应收账款收益与成本关系,避免单纯为了增加销售而盲目增加应收账款,从而避免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情况出现。
二、准确了解对方信用程度,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赊销这种促销方式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企业的信用政策主要有: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信用期间是企业给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若只考虑销售额增加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在反复权衡中合理确定信用期。信用标准是顾客获得企业信用应具备的条件。企业在给予顾客信用之前,要对顾客的资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了解顾客背景状况,组织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等,尤其要对反映顾客财务状况的`指标如: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认真分析顾客的付款记录,银行信用等重要信息,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综合考察,企业可以在确定的合理信用额度下给予顾客赊销待遇。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账期。当企业给予顾客某种现金折扣时,应当考虑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权衡决断。
因此,是否给予赊销,关键是要权衡赊销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所增加的成本。当赊销所带来的增量收益大于应收账款成本时就予以赊销,否则,不能赊销。
三、强化财务销售分类账的管理
在企业赊销活动过程中 ,财务营销决策与销售部门的营销决策其基本原理和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出于企业对所属各业务部门的经济责任考核各有侧重,因此,销售部门的营销决策往往侧重与销售量的完成和产销率的实现;而财务部门的营销决策更重视资金的周转和营销款项的回收。也就是说,销售部门的营销侧重点在于实物销售量。因此,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应收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对策探析 篇6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政府管理权力下放,高校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依法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高校财务管理权限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自由。但高校的许多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明显不能适应当前财政改革和高校财务工作的要求。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突出的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二)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执行弹性较大
一些高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故预算常会失控;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两张皮,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重视预算内资金、轻预算外管理,预算项目没有尽可能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有时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高校缺乏对“债务预算”的管理规定,导致目前高校预算和会计核算决算之间有很大差别,使高校的举债问题难以处理,预算编制基础面临挑战。
(三)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满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各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使本已十分紧缺的资金却要超负荷承担学校的各项开支,造成学校难以承受经费负担。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非常艰难地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认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要白不要”,盲目贷款征地、上项目,其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潜伏了高校发展的隐患。
(四)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不少教职工漠不关心,只有财务人员孤军奋战
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不少教职工意识不到学校财务状况与自己息息相关,而是认为财务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他人无关,导致财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执行。笔者作为高校财务中的一员,就曾多次感受到这样的误解:笔者在要求各系部催收学生欠费时,常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这是为他们财务收钱,不管!”;涉及日常经费开支时,部分工作人员支出随意,财务严格要求时,动辄向领导告状,致使财务难以进行有效的核算及控制。
(五)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学校也因为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但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赋予了高校财务自主权,意味着高校已无大锅饭可吃,只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使有限的资金收到更佳的效益,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切实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必须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的加强首先要财务人员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及会计报表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面对高校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高校财务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作用日益突出,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执行财经纪律、化解矛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制定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通过对高校财务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学校的收入构成,支出结构及各项收支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对促进和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晴雨表”的作用;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办学效益比较分析,为主管部门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首先保证人员经费,在公用经费使用中要向教学和科研倾斜,压缩行政性开支;对于自筹基建项目要慎重,根据学校财力情况予以安排;必须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要求,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重大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细化项目支出预算,新建项目主要体现在提高教育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后勤生活和学校运转的必要设施;另外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
(三)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落实资金使用责任制,使财务管理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行动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最好办法是调动全体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应该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制度,并奖勤罚懒。学校要对学院(系)、管理部门资金使用进行效益考核。首先,对全校资金使用效益、预算与实际的差额及原因进行整理,以作为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数值资料;其次利用各学院(系)、部门对本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书面分析评价报告,以及利用有关部门的各种专业检查资料、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资料、各学院教学、实验课计划的完成情况、实验课的开设情况、新购设备仪器的利用情况、新购图书资料的读者阅览情况、各部门专业工作完成情况等资料,结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浪费、挤占、挪用现象进行以效益最大化为标准的考核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并不是仅仅依靠会计人员就能做到的,必须由掌握资金使用权的各级领导来负责,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都应列入各级领导任职考核的内容中。必须建立资金使用负责人首问制,建立财权运用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将履行审批财权与承担支出效果相结合,并与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钩,调动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负责人把学校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处处坚持节约和谨慎的原则使用每一笔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学校根据院(系)、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学院(部门)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在下年度预算安排中享受优先安排项目等优惠政策;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除追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外,上年结余收回,下年度的预算定额下浮。
(四)加强银行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内部要建立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小组应广泛听取大家意见,收集整理贷款项目的材料、证明,考核贷款指标,验证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测算一定时间内所需信贷资金的数量,落实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制订还款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把贷款资金用在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如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这样可以扩大招生规模,为学校带来收入,为偿还贷款提供资金保证。贷款资金不能用于职工福利和学校的日常运营。在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实行信贷资金项目负责人制度,而信贷资金管理小组与内审部门负责监督,做到“负责有人,监督到位”。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项目负责人要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提出修订方案、制定整改措施。信贷资金管理小组要分项目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审核,管理过程中要系统、多方位地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信贷资金按计划使用,精打细算,无超支浪费。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加强日常审计,并在事后对使用效果进行审计和检查。必要时,可以考虑由学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五)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
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7
近些年来, 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应当注意的是, 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常见的财政管理问题就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实现财务管理方面的与时俱进等等, 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具体来说,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政企不分、单位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功能的发挥。然而深入的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遏制过度消费的现象等等。
(二) 不具备合理的预算编制
事业单位在进行编制收入预算前, 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上一年的年度预算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下一年的预算做参考和依据。除此之外, 单位在进行编制支出预算时, 也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 例如财务状况等等。然而与事实相违背的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方面都还按照传统的事与愿违,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存在简单按照基数加增量编制模式进行预算等问题。不仅如此, 在绩效考核等方面,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财务管理问题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财务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三)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与财务管理的需求不相一致
由于人员配置不均等问题的影响, 使得财务人员的数量较少, 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将工作做好、做完善。但是,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 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目标, 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管理过程中, 仅仅为了省事就简单的推算和估算, 导致财务管理的账务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实现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制度方面的创新, 从而促使财务管理行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等等。健全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机制,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 并对财务人员的财务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值得主要的是, 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独立在监督管理机构之外, 还要将财务监督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全面管理, 使其变得更加明晰。
(二) 完善预算制度, 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 应当以成本效益为完善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编制内部经费进的运算行, 尽最大可能实现所有收支项目的全部纳入, 有效约束财务活动。其次, 对于审批程序、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 并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 避免出现工作人员随意更改预算现象的发生。最后, 建立考核机制, 考核预算编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有效监督事业单位的所有活动。除此之外, 预算编制还应当涉及各个部门, 督促各部门顺利的配合和参与, 及时将可能发生重大支出需求汇报给财务部门, 使预算编制变得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三) 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笔者认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 还应当向财务管理人员介绍相关的管理的制度、政策、法规、技术等,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树立法律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做到严于律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 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想要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要的认为就是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与其他类型的单位不同, 事业单位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运行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而服务。虽然, 近些年来, 我们单位实现了相应的财政改革,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财务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利于财务管理效果的达成, 因此, 必须予以改正。本文系统的阐述了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旨在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立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2]斯琴图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36:90+98.
[3]张爱丽.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4:125+127.
企业财务危机及对策探讨 篇8
一、财务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财务杠杆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 举债适度, 如果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 必然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 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一般认为, 正常的资产负债率第一产业为20%左右, 第二产业为50%左右, 第三产业为70%左右。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前景看好, 一段时期内举债较多, 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超过70%也属正常, 但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水平, 就应当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并伴随着销售收入下降、盈利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 往往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前兆。
(二)市场竞争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滑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当企业市场竞争力开始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使得财务危机开始爆发。另外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衡量企业财务危机的标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当企业产品销售额上不去,生产成本却在升高,这样会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因而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
(三)逾期贷款和担保不断发生
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初期, 因原来信誉尚可, 到期的银行贷款还可以办理贷新还旧的展期手续, 暂时不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但若企业生产经营不能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首先就会出现银行贷款利息不能按期支付, 而后是贷款到期不能按期归还, 银行为了降低自身风险, 要求企业办理还旧贷新手续。由于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 根本无力偿还到期银行贷款本息, 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二、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经营风险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就会造成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益变动的风险,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最终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等。
(二)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企业管理不当引发项目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 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对投资时机把握不准, 资本支出计划不切实际,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不高等原因,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不善, 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经营, 组织变的非常庞大, 就开始出现了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的现象, 缺乏一套科学的、具体的管理体系, 因而引发财务危机。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发生通货膨胀, 国家税收政策调整, 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业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
(三)企业财务控制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来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当财务资本比率较高时, 投资者将负担较多的债务成本, 并经受较多的负债作用所引起收益变动的冲击, 从而加大财务风险, 漠视负债经营也是不正确的, 这就等于放弃了资本外援这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此外,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危机。
三、财务危机的管理对策
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走向破产、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
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并改变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
强对危机的预测,对企业举债、负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进行预测,并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危机防范主要是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危机战略设计,制定一套乃至几套防范危机的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测,尽量避免危机发生。如采取筹资、投资、经营、贸易、结算等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财务经营产生一种互补效应,当企业资产周转效率低时, 往往表明企业有大量呆滞的存货、逾期的不良应收账款、闲置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平时基本上未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 是一种沉淀资产。因此, 盘活这些存量资产, 参与到企业资金周转中去, 是企业化解资金困境的有效手段。
(三)做好资金需求预测与财务决策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就是确定企业在现有的销售规模下, 需要多少资金, 这是制订融资计划的前提。“外部融资需求=预计总资产-预计总负债-预计股东权益”,这些也就涉及到财务的决策,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增。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并做好资金需要量预测,预防资金需要量预测失误引发的财务危机。
(四)合理安排好现金流预算
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关键因素是因为没有安排好现金流预算, 是企业按照错误的方式来安排投资导致现金流出过多, 现金流入不足。做好现金流预算的企业要安排好自己的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要详细规划投资、项目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使企业的项目、投资等资金需求与企业掌握的资源相匹配。企业的现金预算安排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平衡好研发资金、营销资金、生产资金以及投资资金等方面的使用, 以此来使资源与回报挂钩, 以适应市场变化。残酷的企业竞争以及企业内外大量不确定因素, 使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做好财务危机管理。
(五)加强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财务危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做好财务危机管理。企业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加财务风险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应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摘要:财务危机在我国更多的被称为“财务困境”和“财务困难”, 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影响, 企业不得不加强对财务危机管理。本文对财务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阐明了加强对财务危机的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困境,财务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童子文:企业财务危机表现形式的探讨[J].江苏农机化, 2006, (03)
[2]、周爱丽:《企业财务风险浅析》, 《财会研究》2004年第3期。
[3]、许芳:如何进行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赛琴: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及预防[J].浙江金融, 2003, (06)
完善高校财务治理的对策 篇9
一、高校财务治理特点
(一)高校主体地位逐步加强,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原来的办学体制已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此,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办学的法人实体。”并于1995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31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此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高校管理体制,并希望通过改革收费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方式不断强化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
(二)高校财务治理主体多元化
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过程始终推动着高校不断深化校内财务改革,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各种筹资渠道和融资模式。中共中央提出了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一主,三多,四依靠。”“一主”是指以财政拨款为主;“三多”指多渠道、多形式、多办法;“四依靠”指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这项措施的提出使得政府不再是财务治理的唯一权力中心,学生及学生家长,银行机构,对学校捐赠者等作为学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成为财务治理的主体。
(三)高校财务“一支笔”的支出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在支出上实行“一支笔”支出审批制度,即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的签字权集中到个别负责人手里,只有具有签字权的负责人签字后的单据才能得到认可。高校财务“一支笔”制度,基本上是按照管理层级分别设置“一支笔”,比如,按照校、院、系三级管理的高校,设置三级“一支笔”制度。这个制度对开源节流,厉行节约,防止多头审批,避免财务管理混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滋生违纪和贪污腐败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四)“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变迁。这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多层级的经济单位和财务管理人员。然而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重视财务决策权和执行权,却忽视了对经济效益的权衡。这种缺乏绩效考核的机制,很容易造成多层级的资源浪费。
二、高校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主体地位不突出,权利制度安排失衡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强调的是党委的决策权和校长的行政权力,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高校围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开展各项活动,很少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远景规划而循序渐进的发展。在高校内部,基本上也是行政命令决定了学校的各项事务。如何正确对待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党委、校长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行政命令和学术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治理结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高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损害了相关方面的利益
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原因所在。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主持学校日常行政和学术管理工作。下设若干名副校长协助分管有关工作。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由分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负责,重大财务事项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务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等研究确定。而这些机构的成员往往都是由政府任命的学校管理者,缺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由于受到最高决策者的利益出发点、个人品德、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这样做出的决策往往不会很好地顾及和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等,学校管理者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并不总是相一致的,这就出现了治理理论所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高校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高校迅猛发展所要求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各高校纷纷向银行大肆举债,造成高校大量的银行债务。这使得高校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既有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银行贷款压力,也有收支不同期造成资金流转不畅时难保日常运转的压力,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个别高校财务风险凸显,难以消化对银行还本付息的问题,学校的维持和发展举步维艰。
三、完善高校财务治理的对策
(一)树立高校财务治理新理念
高校要树立独立法人理念,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法人理财模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自主安排、自行运行其财务治理活动,自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风险;树立经济责任制理念,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树立多元化筹资理念,将财务治理的重心转移到重资金筹措、重收入管理上来;树立成本效益理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树立财务风险理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回避风险,减少损失。
(二)重新定位政府的治理职能,切实维护高校的法人地位
从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实践来看,目前的改革与高等学校真正实现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新的财务治理结构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出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使高等学校办学行为目标明确;政府应建立完善、透明的资金拨款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和调节高等学校办学方向;要求高校将重大收支项目报送财政部门审批(行政干预),实行国家对高等学校定额、定项补助,高等学校按照事权财权相一致的原则,依法自主安排使用学校办学资金;政府要建立完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行为,使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活动有法可依。
(三)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将财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
建立党委书记兼校董事会主席的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校董事会),学校的财务工作由该机构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包括提出学校年度预决算报告,在预算内提出或审议重大资金调度及安排,合理规划并有效执行各项筹资、投资及支出活动。同时,高校应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素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及培训;建立教代会领衔的财务治理监督机构(校监事会),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关键是教职工代表大会与校务会这个纽带,它处于学校委托代理链条中的中心地位。因而,建立以教代会领衔的财务治理监督机构,一方面考虑到了代表学校不同利益集团的教师、学生、其他职工的权利,另一方面使高校的财务监督工作更加独立和有效。此外还可以参照西方大学的惯例建立教授会,对学校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和审计意见,并赋予一定的监督职能,以制衡大学行政机构。教授会制度有利于创造学术自由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者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能够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保证高校的发展计划、重要决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建立高等学校评估中介机构,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社会中介机构不是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不具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也不是政府的附庸,而是一个在既定的法规或政策框架下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实体,其评估活动有自己相对的自主权,一般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高等学校评估中介机构的评估主体辐射社会与教育发生关系的各方,具体包括政府、社会公众、行业协会、教育组织自身及其它法定组织等,参与实施评估人员涉及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等,评估业务通常以评估服务为主,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辅,评估内容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活动、师资管理、行政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
(五)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会计
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责任方面的模糊性。责任性是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它是对治理主体的内在约束。有权力必然伴随着责任的约束,否则会滥用权力。要强化高校财务管理责任意识,必须使权力和责任挂钩,建立责任会计。高校以学院为核心作为责任中心,并进行适当的分权,有利于院系责任的明确,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预算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管理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责任会计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建立以院、系为责任中心的责任会计核算管理体系,明确院、系的权力和责任,建立对院、系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对学院目标和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使学院等责任中心权责利相结合。同时,在高校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其基本要求为:第一,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第二,强化责任追究主体的地位;第三,健全决策的跟踪与反馈机制;第四,实行责任追惩制,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今天,高校财务治理者只有不断提升和创新财务治理理念,完善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才能把高校事业发展与财务治理统一起来,使财务治理真正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海祥.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8)
[2]乔春华.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9.175
[3]黄永林.新中国60年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J].教育财会研究.2010(4)
[4]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郭振伟.浅谈高校财务管理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6]仝永刚.加强高校财务治理提升财务管理效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9).
[7]张曙光.控制内部人控制[J].经济研究,1996(6)
[8]刘艳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J].事业财会.2008(2)
[9]吴忠功.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财务对策 篇10
(一)新的规则在使用范围上更为明确
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适应范围上比较狭隘,只是针对国有事业单位。但是修改制订后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则是适应于所有的事业单位。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历史问题,使得事业单位的范围分得那么清楚。
(二)更加重视在资产方面上的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修改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旧的规则在对于资产的管理方面上的定义和分类不够明确,也不够完善。因此对于资产的使用和配置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是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则在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上作出了修改,将“建筑在建工程”加到了新的资产管理内容上。因此,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以提高,并对资产的使用和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资产管理是比以前更为重视。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影响下目前大部分学校财务监督的现行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的所有财务经济活动都符合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标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和实施就是学校在财务活动稳定发展的最大保证。大部分学校在财务管理和监督上都有一套适用于自己的方式,由于学校在财务管理和监督上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不同,因此,管理和监督的方式也就不同。学校在监督上的方式只要是由以下几种形式组成:
(一)突出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为了规范学校事业的收支管理,新规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预算管理,完善了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目前,我国学校的监督审核程序很不完善,监督力度薄弱,监督程序只是走过场,普遍的做法都是流于形式。为此,新规则新设了财务监督一章,明确了学校财务监督的内容,要求学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以及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并要依法对外公开财务信息。就监督主体而言,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学校更应通过财务信息公开的方式,引入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通过领导监督、审计监督、部门监督和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完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财务管理以及支付过程中的一些暗箱操作行为。学校作为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如果没有监督或监督不严,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们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名声受到损害。另外,学校主管部门也强化了对项目支出的绩效管理与考核,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突出学校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二)财务工作人员的自我监督
在我国,对于财务上的管理和监督是由相关法律监督和保障的。因此,在各事业单位在财务上的管理和监督都要做到自身监督。做好自身监督工作才是对财务监督的最基本保证。目前从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上看来,学校内部都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监督政策和监督组织部门。因此,在对于学校的财政支出和收入都需要相应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记录。所以在会计的记账与各资料的保管及保存上都需要会计工作人员的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和过强的工作能力。所以,在对于财务工作上出现造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在新的《事业单位规则》出台后,对于学校的财务监督上,是需要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的自我监督才能将学校财务监督方面的工作做好。
三、学校的财务监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学校的财务监督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和实施后,学校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的利益依然受制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因此,学校的财务监督就缺乏了相对的“独立性”。即使国家有颁布相关的法律保障会计财务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力,但是在学校内部要想实施财务监督,还存在着一定难度。监督人员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校的财务进行监督,因此在监督方面的工作上就会无法完成地更好。
(二)学校财务方面上的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一些学校存在着会计财务管理方面上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贪图方便,不愿意招聘专业的会计人才,就让一些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员担任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上的相关会计职务。这样就极易出现学校内部的财务混乱,会计数据不清晰,记账不明确等问题。在对于学校财务上的风险问题不能及时的防范那么,在财务方面上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除了不能满足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还无法胜任在学校财务监督上的工作。
四、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提升学校的财务监督的相应对策
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上,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因此,在2012年的2月,我国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在同年的4月份开始实施。新规则的颁布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都得以提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学校的财务监督,就要有良好的应对政策。
(一)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
学校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不健全也是财务监督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因此,健全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和职务都要分离开来,做到各岗位分工明确。尤其是对于财务工作上的分工,要严格落实业务的操作和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各岗位间的约束力和增强会计的监督信息的可信性。要完善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还需要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做出一定的工作培训,要求财务管理和监督上的工作人员熟悉科技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以便于在会计工作上提高速度和效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工作人员有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确保在财务监督上不会出现信息失真和数据不准的现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二)对于外部的监督要重视并强化
因为大部分学校在对于学校的财务监督上都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关的约束制度。由于学校的法人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有一定的监督责任,所以在财务管理和监督上基本上都与学校的法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是实行一定的责任制度对于学校的法人就会有约束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相关责任制度。要想在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提升学校财务监督就要在外部加强监督,要重视外部对于学校内部财务的监督工作。因此,相关的责任制是非常必要的,是谁作出的决策就得谁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堆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追究。为了保证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的顺利和真实,可以把财政支出和收入公开。透明的财政现象就是外部对于学校内部进行财务监督工作的最好方法。
(三)对学校的财务工作制定一个适合的财务监督方法
学校在针对自己的特色和情况制定一个新的财务监督方式和方法是保证学校财务监督工作更有效实施的最佳方法。新的财务监督方式需要相对的独立性,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要相对独立,这是更还实施监督的首要条件。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这样才能为相应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人员的工作带来保障,才能使得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学校的财务监督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的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不可以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要认真做好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也要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贵峰.教育部监控得住学校财务管理吗[N].中国青年报,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21号
浅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策 篇11
摘 要 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合理的财务控制能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财务控制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战略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等对策。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财务控制 预算控制
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先后掀起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这些并购浪潮说明企业向多级法人结构的联合体发展是总的趋势,企业集团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行为产生和发展的。
一、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是财务控制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本质上是集团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通过综合配置集团整体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机结合。要达到企业现实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就要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失控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大事件究其根源,主要是企业集团在财务控制及管理上的失误,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财务战略控制薄弱
有些企业集团虽然制订了财务战略,但是缺少对实施过程的监控,部分人为因素干扰现象严重,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考核标准。集团领导层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视若无睹。财务控制应贯穿于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往往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
(二)高层人员财务风险认知浅薄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的风险管理,但是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审计分支由出事人员控制,风险事项无法得到有效的、从下至上的传递。交易部门的人员不向董事会反映,董事会根本无法进行监管。如果在发生财务问题的前期就向母公司或有关部门汇报情况,董事会及相关部门就可以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投机行为,减少财务损失。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成员企业尤其是母子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集团财务控制缺乏良好的控制基础,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乏力。
(四)过于强调外部控制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要强调外部控制,而缺少集团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审计,“内部人控制”现象泛滥,代理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损害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企业集团不单要从外部控制子公司,更要通过对子公司经营者的制度规范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五)利用关联交易造假
某些企业集团和子公司存在着虚假的关联交易,这就为财务失控提供了便利。一些企业集团法人母子公司经营者出现逆向选择,或者是偷逃国家税款。有的企业集团被剥离出来的子、孙公司等出现了资金困难。为了维护这些公司的稳定,企业集团和子公司违规挪用资金,导致严重的财务失控。
三、完善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企业集团多是在国有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政府直接参与企业集团的组建是十分明显的标志,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产权关系不清晰,行政干预过多。这样的企业集团虽初期容易得到发展,但这种联合方式易导致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功能不全、联合纽带脆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我国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企业集团,在财务控制对策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控制的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要建立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效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职业化的董事会制度,只有当每一位董事会成员理解他们作为董事的共同职责,整个董事会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2)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贵在“独立”且“懂事”,为此,必须有独立的人格、专业知识与明确的职责。(3)积极培育经理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经理市场,一方面给经理提供晋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引发被取代风险,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一定的约束、监督与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高层次的经理逐步涌现,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措施促进经理市场的发展。
(二)构建以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决策为重点的财务决策控制系统
为了保证整个集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资本经营管理的安全,规避风险,集团公司应建立企业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报批制度,即凡属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均需由集团总部做出决策后才能办理。主要包括:(1)重大投融资。集团决策时,主要把握投资项目是否符合集团战略发展规划和该公司的经营方向定位,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2)对外担保。集团公司对担保事项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所属企业原则上不准对外担保,特殊情况需要对外担保的,要由集团决定。(3)资产损失处理。应当先核实损失,再查清责任,最后按照企业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审核核销。
(三)预算控制是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
集团财务管控问题及对策浅析 篇12
一、加强集团财务管控的目的
(一)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更有利于搭建融资平台
实行集团财务管控,集团公司可以对集团所有分、子公司的资金进行调节管控,能够控制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及时盘活各分、子公司的现金资产,充分利用以达到资金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也能够确保集团公司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通过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各项资产得到优化整合,现金流也很强大,这为集团公司的融资需求搭建了一个资产优良及发展良好的强大融资平台,可以促使集团公司整体上从银行拿到额度较大的融资,满足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
(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活动中,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有效防范、控制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财务部要建立科学的管控体系,这样才能够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三)促使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的早日实现
集团公司要确保实现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及优化资产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实行集团财务管控,可以通过财务预算控制、资金集中管控等措施实现对财务资源的整体规划,还可以根据集团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调节资金、信贷和投资,实现对集团财务资源的有效调节。
二、目前集团企业财务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集团企业财务管控观念相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
集团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财务管理观念无法由以前单一的企业管理迅速过度到集团企业的统一财务管控,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财务人员大部分仍旧是处于核算会计的阶段,缺少集团企业财务部统一管控的经验,不会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去考虑分析财务管控问题,目前都是只能做好各个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集团财务部也没形成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得集团财务人员无法及时掌握集团各个分、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就不能对分、子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指导和监管。
二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使得在思想上仍旧受到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束缚的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短时间内也无法适应全新的管理环境,财务人员也没有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财务管控的新理念和新知识体系。在这种新旧管理理念交替的集团财务管控下,出现了许多跟不上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情况,如在筹资时无法系统地权衡资本构成,仅仅是单一的计算筹资时支付的利息及相关费用;投资时无法充分测算分析风险报酬率,致使企业投资出现失败,影响集团公司整体经营,也严重影响了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效率与发展进程。
(二)集团财务管控缺乏动态管理
目前集团公司在财务管控上缺乏全面的有效管理,使得集团财务管控缺乏力度,无法实现财务管控目标。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重点是有效实施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这样才能从财务监管的整体角度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升集团企业整体价值。但目前的集团公司在经济业务发生前无法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业务分析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财务预算;预算制定后,在执行中又无法在预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导致财务预算完全失效以及失控,无法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尤其在年终决算时也没办法参照年初预算来规划本年度的经营活动,导致集团财务管控失效。
(三)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失真,使得集团无法做出有效决策
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是管理层做各项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财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战略。目前,集团公司多元化快速发展,进入的行业较多、地域广导致的地区差异化较明显;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也导致各分、子公司在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控上无法实现规范统一,时间上也无法及时有效,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信息失真,使得集团财务信息无法真实完整地反应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管理层无法做出适合公司发展的决策,甚至做出错误决策,导致公司发展止步不前或者遭受严重亏损。
(四)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系统,财务管控的手段仍旧是通过事后的财务分析发现过去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对潜在变化因素的预测和预判能力,经常会出现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财务已经出现问题后才开始采取财务补救措施,导致公司效益不稳定,甚至带来巨大亏损。
三、实行集团财务管控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一)为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健全集团财务内控管理体制
集团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集团生产经营活动与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充分发挥财务部监视器的职能,促使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集团企业实施集中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可以避免集团各分、子公司出现盲目投资、扩张,以及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经营活动能够健康持续的开展,也能够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护集团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可以通过集团财务部统一资金管理来规范集团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保证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并加强推进集团财务信息化,保证财务信息给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集团企业要实现财务的有效管控,就必须充分利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集团财务管控的信息平台,达到集团财务核算的规范和统一。首先,资金应实施集中管控,并推行全面预算控制,以促成集团公司财务和业务的有效达成,真正实现财务集中化的管理目标。其次,财务集中管控要建立集团公司标准的全套会计科目、一致的报表格式和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等,这样可以为实现集团企业数据集中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同时,对集团财务的统一管控,以及利用系统实现的财务数据信息化,使得集团企业财务信息达到实时共享,确保集团各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更有利于集团公司管理层随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能够依据各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做出有效的决策。
(三)实施集团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有效组织集团的各项经营活动,实现集团公司的年度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现代企业管理工具,能够全面控制和约束集团各企业的经营活动。集团企业由于拥有很多下属企业,为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集团和各下属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集团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逐步形成以市场业绩为导向、内部运营成本最低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对运营资金及经营物资和财务信息的同步总体控制,充分发挥财务部在集团整体经营活动中的监管作用,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集团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确保最终完成集团既定的经营目标。
(四)推行财务管理创新理念,要求财务人员实现转型,逐步成为管理型财务人员
【财务对策】推荐阅读:
公司财务欺诈治理对策05-09
财务监督对策研究07-22
企业财务分析对策07-28
高校财务管理强化对策07-02
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08-08
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14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05-25
部队机关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3
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09-25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