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对策

2024-10-14

物流对策(精选12篇)

物流对策 篇1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企业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服务和经营范围已经转向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们大多停留在提供运输、仓储或货代服务的初级阶段,距离为工商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标准运作还有很大差距,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的落后已成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小物流企业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1.1 中小物流企业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没有一个中小企业的国际标准,不同国家使用各自中小企业定义。我国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小企业的定义,通常所说的中小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是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 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

物流企业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物流企业的三种类型,即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本文所说的中小物流企业是除国内一些超级大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海运、中铁快运、中邮、宝供储运等)以外的所有物流企业。

1.2 物流信息系统

1.2.1 物流信息系统及特点

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LIS)是指使用系统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并且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1]。它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

1.2.2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及结构

1.2.2. 1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

从功能上讲,物流信息系统是以现代物流思想体系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计划、管理和控制及作业环节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快速反馈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并辅助决策,提高物流效率和优化供应链的信息系统。目的是在提高物流业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掌握订单信息并进行存储的功能。

(2)正确掌握物的移动并进行传送的功能。

(3)为顾客提供实时查询物流信息的功能。

(4)科学管理控制各项计划和实施的功能。

(5)准确及时获得各种反馈信息的功能。

1.2.2. 2 基于管理活动层次的系统结构

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管理控制、作业控制。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作业控制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保证作业能有效的高效率的完成。

(2)管理控制信息系统。部门负责人所需要的信息系统。

(3)战略控制信息系统。辅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做出战略决策。

1.2.2. 3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物流信息系统是基于管理活动层次的物流系统结构的一部分。物流信息系统的一级目标(主要目标):减少物流周期的不确定性,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可靠性、送达及时性、交付一致性的要求。二级目标(力求达到的目标):经济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物品管理子系统、存储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运输与调度子系统、客户服务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如图2所示。

2 物流信息系统在中小物流企业应用现状

2.1 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现状

近几年,在现代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理念的冲击下,传统物流企业纷纷转型,很多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得到了迅速成长,不少企业都发展成为本地的龙头企业,具有了一定规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利润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升,相反由于竞争加剧、石油价格的上涨,物流业总费用增速加快,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困扰着企业管理者。虽然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开始朦胧地意识到物流信息化对企业将来发展的重要性,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得到了各物流公司的高度关注,但“物流信息化”到底是什么,怎样实现等具体问题还不甚了解。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2]。

(1)观念问题。许多企业家认为在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下,中小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没有必要非赶信息化这个“时髦”,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应用物流信息系统。

(2)人才问题。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很少能像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那样建立起自己的IT团队,它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企业内部很少能够找到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采用外包方式将信息化系统交给外部的管理软件公司去做。由于开发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难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机会不断流失,同时,由于企业缺乏信息人才,也增大了物流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成本。

(3)资金问题。中小企业由于存在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的缺陷,在融资方面一直比较困难,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巨大的信息化建设费用。还有一些企业,病急乱投医,盲目地建设大而全的物流信息系统,以至于许多企业由于后续资金不足间接造成了初期投入的浪费。

(4)管理问题[3]。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许多业务规则存在很大的人为性和随意性。许多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业务流程不清晰,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无法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有些中小企业缺乏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对信息条块分割,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5)标准问题。信息化意味着标准化。目前,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缺失严重。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标准化会降低生产效率,多头管理导致物流行业标准化矛盾突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格式不统一、接口不统一,也阻碍了物流信息化市场的发展。

(6)信息化水平问题。目前中小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信息化盲区的困境。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不具备整体实施信息化的条件,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专家们在2006年底,实地调查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部地区等10个省区市30多家企业,形成《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提到“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在北京市,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在硬件上,许多中小物流企业也就是配备了一台或两台电脑,大多用于财务处理或数据存储,其它应用很少,也没有必要配备服务器。还有很多中小物流企业依靠电话和手工方式完成业务处理,更不用说应用具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了。

(7)物流市场竞争问题。同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领域中应用程度普遍落后的现实,是物流市场竞争水平较低、充分竞争市场格局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集中在运输和仓储等传统储运活动方面,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通过其物流设施能力的提高和价格水平下降来体现。这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对物流服务企业信赖,从而影响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中小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

3 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对策

伴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而言,这种竞争固然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却是挑战。为了突破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瓶颈,使中小物流企业得以顺利实现物流信息化,应用物流信息系统,健康充分地参与到物流市场竞争中,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现提出以下对策。

3.1 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管理观念

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战略及发展较为滞后的管理观念。企业应清晰地认识到如果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揽货、运输,装卸等非标准的运作方式的话,终将跟不上物流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信息系统意味着标准化,许多企业管理者总认为这种标准化降低了效率,所以中小物流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积极性不高,其后果就是将企业限制在低水平运作的层面上。因此,要推动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让管理者提升管理观念,让中小物流企业管理者加入到建设进程中,明确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认识到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信息化的成果和过程有个合理的预期。

3.2 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及储备

虽然并不一定需要企业自己的信息人才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但在之后的系统使用过程中还是由他们承担主要的管理和维护任务,因此中小物流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并且可以与开发系统的专业物流软件公司进行定期的咨询与培训,保证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先进性。同时,面对市场的竞争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趋势,这些信息化人才除了从事信息系统得管理和维护外,还需要具备物流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为以后应用更加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好准备。

3.3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局部解决方案或软件,合理有效地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与评估

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选择合适的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物流软件供应商们过多关注高端市场,总是喜欢开发功能齐全的软件产品。较低价位、简单易用、适用于中小企业用的软件较少。有很多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投资的中小企业往往盲目建立一些大而全的信息系统,不能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的现实问题,致使更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不敢投入,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的选择时,首先应做企业的评估和调查,分析企业的需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局部解决方案而不是全面方案。建立一个可供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投资评估方式,以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投资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同时,建立一个以财务指标、物流服务水平指标、功能指标和技术指标四大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系统的、量化的评估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过程。

3.4 调整优化管理组织,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今后的物流管理,不能依赖过去保守的管理方法,必须导入革新的理念,确立跨职能甚至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物流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在战略选择阶段,应用SWOT分析法[4],通过对内部优势和劣势的认识,来利用环境中的机会,避免可能遇到的威胁。

3.5 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起始阶段就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产品编码标准,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标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都是必须得到管理者、信息化工作人员和业务人员高度重视的。既要遵循统一的国内国际标准,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尽管标准化工作较为繁复,耗时耗力,但对于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3.6 提升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

中小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避开在人力、物力、规模等方面的劣势,而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提高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顺畅沟通信息,减少库存,节约运力,削减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赢取生存机会。不实现企业信息化,就不能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行动等具体目标,中小物流企业最终就只能被其他物流巨头或物流新锐兼并或整合。

3.7 作为服务性的中小物流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物流信息系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企业获得利润的途径在于其产品或服务被客户所选用,满足客户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具体到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物流业是服务行业,其产品就是服务,其客户就是广大的生产和贸易企业。中小物流企业一定是以满足生产和贸易(含批发和零售)企业在物流方面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企业的服务使客户或者降低占压资金成本,或者减少相关人力成本,或者能提高产成品的价格,从而达到使客户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因而获得利润为目的的。所以,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将眼光首先放在如何更快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服务上面,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尽可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4 结束语

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物流信息化不仅需要政府、物流企业、IT厂商等相关方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立足长远,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坚定信息化之路,构建适合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总之,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未来物流发展的需要,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行业和现代物流需求的增加,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将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信息化竞争力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将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作为新兴物流行业中的绝对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的落后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佐.企业如何拓展第三方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3):6.

[3]何发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对策 篇2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物流状况 甘肃现代物流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整个经济结构都需要根本性的调整。其中,现代物流是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甘肃能否借助开发大西北的平台,顺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实现“十一五”计划,腾飞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现代物流是关键。但物流业这几年我们一直尝试着“东施效颦”。物流有着鲜明的个性化,不能生搬硬套向国外学习,作为大西北开发区的甘肃,物流必须是建立在甘肃本土化的现代物流。所以有必要分析甘肃的产业结构与物流状况。甘肃产业环境与物流

物流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作用,可以发现现实产业布局的问题并予以反馈,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物流必须适应国情,必须在现实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已的工作。所以生产产业地理,是物流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全国的产业布局看可分为四类物流产业环境:农业环境;原、材、燃料工业环境;装备工业环境;轻工业环境。甘肃省拥有河西走廊的粮食作物及其地产特产农产品、敦煌的长绒棉及其产品、甘南地区的畜牧业产品等农业产品;酒钢等地区的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靖远的煤炭、兰炼兰化的化工产品、兰州平板玻璃厂的建材制品、长庆油田石油工业制品等原、材、燃料工业产品;兰通厂的机械制造产品等装备工业产品;三毛纺织制品及其原料运输、张掖地区的酒制品、兰州卷烟厂及其所属厂的烟制品、佛慈制药厂及其他在兰投资制药厂药品、以及各大小在兰投资建厂生产的家电产品等轻工业产品。可见,四大产业布局分布全省各地,甘肃物流内容丰富、地域广泛,且对物流需求都很大,技术要求高、物流质量难度大且多样等。

甘肃的现代物流具有如下特征:行业多元化、功能集成化、运营信息化、手段技术化、管理科学化、设施自动化、服务个性化、合作紧密化、范围全球化。而甘肃的物流现状却不容乐观,须加以分析,做现实的调整。

甘肃物流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甘肃物流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原甘肃省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系统内仓储分拨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二是以铁路运输部门为主,开办的三产物流企业;

三是以全省交通运输和航空运输部门所属企业与有关企业联合形成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多为商业、物流、外贸、粮食等贸易或生产型企业,在甘肃物流市场上所占份额不算太大;

四是以私营、个人等形成的非专业物流零散业主,这是一个较大的甘肃物流队伍,在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甘肃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影响了甘肃省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按照目前的物流水平,一方面外省物流企业很有可能抢滩陇原,另一方面,根据中美WTO协议有关物流的承诺,我国将于3年内取消分销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我国制造的产品。甘肃省物流企业的压力巨大,面临严峻挑战。

甘肃物流存在的问题

就甘肃省物流的现状看,现代物流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规模、物流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物流企业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对物流重视不够。全省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进行主动整合重组的热情,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产、运、销一条龙的模式中转变过来。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组织(包括传统的运输和仓储等流通企业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首先是观念上的不适应。传统的流通企业还缺少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需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其次是人才队伍的不适应。过去主要是从事简单的购销业务,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很不全面,具有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设计与管理人才更是难予觅得;三是管理制度不适应。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无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十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行业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物流活动各环节分属于商贸、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个管理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甘肃物流体系,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法规、政策、利益部门条块分割化,在物流规划、建设中难以科学、有效、统一地配置资源,管理和协凋难度较大。

物流中心无规模效益。据初步统计,全省90%的仓库、80%的铁路专用线、60%的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重复布点,重复投资,不是社会的合理分工,而是一种分散、低效率、高耗能的物流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同时还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动作的综合物流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在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方面、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区域布局不尽均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合理分工关系,企业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等,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运输、储存、搬运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提高,对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的利用率方面影响较大。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甚至连最基本的条形码技术、物资采购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物流软件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公众物流信息平台,造成服务与需求信息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共享、共用的目标。

发展甘肃现代物流的思考

针对甘肃的产业特征及其物流状况,应充分利用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发挥甘肃省有较好工业基础和交通枢纽的条件,在全省主要城市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培育一批大型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和人才队伍,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具体对策如下:

根据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物流结构。根据甘肃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分为五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和定西地区;河西经济区,包括金昌、嘉峪关、武威、张掖和酒泉五个地级城市;陇东经济区,包括平凉、庆阳两个地区;陇东南经济区,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民族经济区,包括临夏、甘南两个民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经济腾飞点——现代物流,应围绕各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并在城市数集中的地区,如兰州-白银地区、酒泉-嘉峪关-玉门地区,发挥城市群体的综合功能,形成点(城市)-轴开发格局。依托铁路、国道公路,加快沿线经济的发展,尽快形成物流、商流、信息流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整合以上几种类型物流企业的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共享物流规模效益;二是不论国有、民资、外资,要转变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自我服务模式,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同时必须注重培植龙头企业;三是将原分属于各公司企业的运营功能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分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进综合配送和第三方配送;四是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和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建立一批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对联结生产和消费,降低营销成本起着重要作用。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紧规划建设和完备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使大型连锁企业统一采购、配送的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建造对中小企业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

总之,重点打造以农资、建材、汽车等物资商品为主的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和以东部市场群等生活资料为主的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以把握和应对经济

全球化的机会和制约。

积极进行物流的技术改造。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支柱,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重新规划和构筑仓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切忌“一哄而起”。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的物流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应当把新建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重组、挖潜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和代价,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如果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立是物流的基础格局,那么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为此要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运输、仓储、分拣、装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通过公众信息网络平台,联结信息技术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与物流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和连通、综合调度,对物流各个环节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避免空载、漏运等现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物流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的现代化。

建立完善统一的政策体系。各经济区应建立物流行业领导机构,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分工,统一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备标准,不断完善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废除不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同时政府应设置综合信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制定有序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各经济区进行全局的协调调度,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制环境,以避免物流竞争的负面效应。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服务。物流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难以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平台。甘肃现代物流的发展,迫切需要既懂物流、商流、又懂信息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发挥甘肃物流“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动员各方力量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设置“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培养高中级物流专业人才;另-方面,全省要开展统一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尤其要加强物流企业、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大物流产业的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物流企业在甘肃发展物流业。我国加入WTO后,物流市场已开放,要积极引进、利用外资改造和重组甘肃原有的以仓储为主的传统物流企业,利用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来促动甘肃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物流业设施的建设给予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营造内外双重竞争环境,消除瓶颈环节,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现代物流大市场。

努力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物流。“随需而动”是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要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赢得更多的客户,就必须洞悉客户外包物流的主要原因,如降低物流成本,或强化核心业务,还是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另外还要了解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所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是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或是注重品牌声誉,抑或是注重网络

覆盖率,还是注重较低的价格等。据此制定个性化的竞争策略,可在品牌经营、科技应用、网络运作、系统管理等方面,依照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成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或服务领域内形成一定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

充分发挥甘肃“口岸物流”的作用。将甘肃打造成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提升通关速度,利用现代仓储和跨国公司区域配送等功能,形成集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国际货运代理于一体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荆州市;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荆州,位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和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处。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68.71千公顷,户籍人口661.01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41亩。近年来,荆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集群发展、打造千亿产业的战略部署,把培育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聚集作为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增强荆州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集群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一、荆州市产业发展现状

荆州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总体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加势头。荆州市的三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分别分析如下:

(一)第一产业。荆州是农业大市,农副产品资源不仅种类较多,且量大质优,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是湖北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近年来,荆州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水稻和棉花产量常年均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冬油菜生产基地;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市州首位,2010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全市现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监利、洪湖、公安、松滋、荆州区、江陵、石首)、5个全省水产大县和3个全省畜牧大县。

根据荆州统计局所调研的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逐渐上升,虽然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但是比重还是很大。荆州农业在快速发展中,但是农业经济不是荆州经济的重点产业。

(二)第二产业。荆州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慢慢发展形成了基础坚实、较为系统的工业体系。2014年,荆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达到1002家。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9.37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0.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5%。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2.7%,集体经济增加值下降0.2%,股份制经济(含私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加值下降7.4%。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1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

1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工业用电需求放缓,全市工业用电量58.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全市规模以上工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8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实现利税

17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利润总额11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分行业看, 化工对利润的高速增长贡献最大,实现利润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8%。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03家,完成施工产值227.9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10亿元。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5万平方米,招投标承包面积110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56万平方米。

根据荆州统计局所调研的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逐渐上升,除了2014年的数据以外,产值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且比重很大。荆州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中,第二产业经济是荆州经济的重点产业。

(三)第三产业。荆州港为腹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荆州市的物资进口的40%依靠荆州港,荆州港外贸出口量占全市出口总量二分之一。除此之外,荆州、潜江、荆门等大部地区的煤依靠荆州港进口,荆门的石膏矿、水泥熟料及水泥、农资产品出口,湖南的津市、华容、安乡等县市的部分矿建材料进口、农副产品出口也由荆州港完成。因此港口为荆州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荆州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速,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2267.45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137.72亿元,增长24.1%。结合荆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名望,旅游业是荆州市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第三产业。通过调研得知;荆州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业、科研和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荆州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造。

(四)荆州市经济整体分析。根据荆州统计局所调研的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在逐渐上升,产值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且比重很大。荆州第三产业在快速发展中,第三产业经济也慢慢发展成了荆州经济的重点产业。

从 2010年到 2014年,国民生产总值从 837.1亿元增加到1480.49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一定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9.0:46.8:34.2调整为2014年的 23.4:44.6:32.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 4.4%,第二、第三产业则分别下降了2.2%和2.2%,而在2014年国家经济三大产业比为9.17 : 42.64 : 48.19。 由此可见,荆州市这近五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年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生产值随着时间逐年增加。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但荆州和武汉、宜昌其城市经济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二、荆州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4年荆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工业中的发展困难存在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9.3%,增速低于全市水平19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产业主要是医药制造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占高技术投资的82.9%。从数据中得知荆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虽然荆州的第二产业占据荆州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4.8:45.2,耗能比为39.76:60.24,但是荆州还是一个一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缓慢的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荆州地区外贸交易额,还可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带动荆州地区工业的发展和荆州港口物流的发展。

在发展荆州高技术产业的道路上,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外引进该技术产业入驻荆州,为荆州地区带来经济效应,提升荆州本土产业的竞争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政策扶持本土产业高技术创新和发展,培养自己的创新队伍,来发展荆州搞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荆州港务集团,荆州港务集团公司2013报表.[R].荆州港务集团:荆州港务集团指挥部,2013.

[2] 卢珂,吴价宝.青岛港口物流发展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4.22(1)28—38.

[3] 张月红.天津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物流对策 篇4

1 正确解读“高端物流”

高端物流是一个新概念,对其概念界定学者间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高端物流”是相对于“普通物流”或“传统物流”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的“高端”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对象是高端领域或高价值产品,对物流服务一般有特殊的或高标准要求,如国际快递、冷链物流和特种物流等。二是物流服务的手段是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突出“高端品质”的服务流程,技术性、操作性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覆盖能力成为高端物流服务的重要支持手段。三是物流服务的功能是价值增值、功能提升。高层次的服务功能是高端物流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的支持力量,高端物流专注于供应链,强调资源整合和构建战略联盟,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四是高端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于消费者服务业也存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密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产品品质优良、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特点,主要服务高端制造业并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总之,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是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功能系统集成。

2 高端物流产生并引起各界重视的原因分析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电子化物流、绿色物流、智能化城市物流管理等是国外物流业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十大物流业巨头的发展动态主要体现为:(1)通过整合和并购,进军多种运输业务,提高利润;(2)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3)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可以说高端物流服务是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我国物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已经积累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物质基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和第三大进出口贸易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必然伴随实体流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货物交易规模仍占据绝大份额,也相应带来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端物流业;居民的高品位和个性化消费需求也需要相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来支撑。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物流服务主要方式,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和合作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只有加入到国际供应链中,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才能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物流巨头通过兼并、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在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较大空港城市建立物流基地、构建市场网络渠道,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高端物流服务上,如国际快递业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全球物流战略合作与网络服务、大型物流项目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等,可以讲目前中国的“高端物流”市场已基本被外资物流企业所控制。“高端物流”将是中外物流企业激烈竞争的重头戏。

(4)信息化、集成化、规模化、技术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是高端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高端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加快我国高端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

3.1 正确认识高端物流,防止出现新一轮“物流热”

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不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它是伴随着高端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国外已比较成熟。高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较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商和市场需求等来支持。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产业转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市场舞台,我们要在对中国物流发展现状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高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加强行业政策引导,不能再搞新的物流领域的“大跃进”,以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重复性。

3.2 提升现有物流园区功能,合理规划高端物流产业园

高端物流产业是指能为市场提供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时效、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高开放度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低污染”特征和可承受物流服务费用空间较大的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综合性服务),服务高端客户(领域),是高端物流产业园与一般物流园区的重要区别。

(1)产业集聚度、经济发达程度和开放度是高端物流发展的基础,因此高端物流园区应首先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建设。但如果只是在沿海城市发展,最终将会导致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大城市与一般城市物流水准的严重脱节,这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高端物流园区要立足于现有物流园区功能的提升,不是一定要重新规划,防止新一轮园区建设“大潮”。

(3)充分发挥现有港口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在高端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园区已有良好的基础,且能大量吸引国际国内的采购商、贸易商、物流商,有利于为产业升级转型做物流配套。

(4)高端物流园区直接服务于高端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在进行规划时可以与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港口保税园区、会展中心等高端功能区统筹考虑。

3.3 积极培育高端物流提供商

发展高端物流服务的关键是有一批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国内高端物流提供商很少,而且规模影响不大,难以与国际高端物流企业抗衡。我国高端物流服务其核心业务更多地集中于物流配送业务,没有形成供应链和物流系统策划整合业务。随着世界科技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中国高端物流发展将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物流,创新促进流通服务体系,将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构建高端物流服务体系

高端物流的核心是增值服务,因此对物流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显得特别重要。要求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应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物流策划、咨询与培训、物流整合与实施运作、客户关系管理和增值服务等能力,要建立强大的物流服务网络和高端物流人才队伍。

3.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端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高端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高新技术、先进的通信网络、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核心产业集群和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支撑,是一项高技术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光靠企业来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应主要依靠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在组织推动、规划协调、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财政、税收、土地优惠等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吸引国外高端物流投资商;通过设立省级以上层面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基金,引导高端物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端物流先进技术,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积极借鉴国外高端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缩短我国高端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时间,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芏巍,李峻磊.基于对高端物流的探索与研究[C].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高端物流和高端物流产业园专题论坛,2007(11):7-15.

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篇5

1.1物流经营理念及物流项目建设

煤炭物流经营理念有待提高:煤炭企业作为基础能源生产企业,在煤炭行业“黄金”有煤不愁卖,企业发展重心是获取优质煤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安全生产等,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管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投入不大,效果不明显。在煤炭行业步入“寒冰期”的当下,由于前期物流投入少,效能难以发挥,煤炭企业对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前移市场,进行产业链延伸和产品保值增值的物流管理理念认识不足,依然将煤炭物流理解为运输、仓储管理等业务,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即通过产品“价格战”扩大销售市场,虽在暂时扩大了单个企业销售量,却使煤炭行业陷入了恶性竞争。煤炭物流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在国家出台《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后,煤炭销售企业纷纷开始煤炭物流实践,作为基础设施的物流园区、交易中心等同质化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煤炭物流园区仅江苏沿江地区,有据可查的就规划建设有靖江、江阴、镇江、泰州、南通、扬州等多个煤炭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严重。同时,作为煤炭产业创新发展的电子交易平台,也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到底,全国各地已先后建立起太原、大连、西安等30多家煤炭交易中心(或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模式重复。

1.2信息集成化程度及服务功能

会展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会展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模式,物流人才,信息交流

一、 会展物流发展现状

1、供需矛盾突出

任何会展项目都具有展览时间特定、展览地点固定、参展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展品量小但样多等特点,这给会展物流公司为参展企业实现展品的合理运输,以达到在指定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将展品安全运达展览地带来了许多困难。对于国内企业参加国外的展览会议,或者是国内举办的国际化程度高的展会,都牵涉到参展商参展产品的跨国运输问题,这涉及到出口报关、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展品的再处理等环节,这些环节只有实力强的专业物流公司才能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而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几家专业的从事会展业务的物流供应商,那些小有名气的物流企业也只是将会展业务作为自己服务的内容之一。另一个方面,会展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分支,比一般的运输、配送物流更具有专业性和服务性;另一方面需要会展物流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而且,由于会展物流包括众多环节,从而使得会展物流经营极不稳定,加上会展业务需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奔波,不同业务之间时间上也缺乏连贯,将其作为主营业务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国内物流企业在有诸多顾虑之下,出现了考虑的多、投入的少,有实力的专业物流供应商较少,会展物流业务开展不够红火的局面。

2、服务质量低

由于前面提到的会展物流供需矛盾的原因,会展物流服务水平低,各参展商的展品物流各自为政,参展商各自寻找自己的物流服务商,完成展品从参展商处至展览场馆的运输、储存、保管、装卸等作业,以及展览结束后的回运等最基本活动;再加上国内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还未完成向现代服务型的物流供应商转变,为客户提供的也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运输、仓储服务,很难根据参展商的需要,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因此,会展物流服务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服务质量问题,物流服务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参展商再次参加展会的信心,阻碍会展品牌的建设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3、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会展物流是随着会展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物流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才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专业物流人才的缺乏是目前物流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再加上会展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一般物流专门知识,具有一般物流技术与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对会展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一个完整的会展物流方案是运输、保管、保险、商贸、展览、展示以及广告的集合,会展物流服务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会展物流人才特别是符合参展商要求的会展物流经理人才的缺乏是存在于当前会展业和物流业的一个普遍问题。

4、信息交流不畅

在任何物流活动中,信息都至关重要。在会展物流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管理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会展主办方同参展商必须不断对各种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物流过程中的具体行动措施;各物流公司与参展商必须与会展组织者必须不断进行沟通,告知何种展品何时到达展览场馆,展览组织者、物流公司和参展商必须就展品进馆时间和方式与场馆所有者进行沟通。总之,场馆所有者、会展组织者、参展商和物流供应商必须就参展产品的各种信息进行沟通,因此信息交流的顺畅与否关系到会展活动的举办成功和会展物流活动顺利与否。然而,由于会展物流存在的许多问题,导致会展物流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会展物流发展对策

针对会展物流的现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1、改变传统会展物流模式,建立现代会展物流模式

会展物流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会展物流模式的存在,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立现代会展物流模式。首先,要改变各展商的展品物流各自为政的情况,由会展主办方指定本次展览惟一的物流供应商,并将此物流供应商的信息告知各参展商,唯一物流供应商的指定要打破地区封锁,在全国范围内依据物流供应商实力的大小和从事会展物流经验的高低来决定;其次,各参展商与物流供应商双向沟通,参展商了解物流供应商情况,物流供应商了解参展商需要,并确定参展商展品的种类、数量、起运时间、需要办理的报关、商检等其他手续、展位布置时间等信息,并根据各参展商的不同要求,以安全、快捷、经济为原则,与各参展商共同制定最佳的物流方案;再次,物流供应商与场馆方协作,将参展商的展品和参展设施运输至展览场馆,并根据参展商的需要协助参展商组织展位布置;最后,展览结束后,物流供应商根据各参展商的要求回运部分展品,并将前来参观的购买者所购买的展品按要求运送到购买者指定的地点。

2、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高会展物流服务水平

要提高会展物流服务水平,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会展物流服务质量管理:(1)会展物品质量管理,会展物品有着明确的特性:等级、尺寸、规格、性质、成份、外观在发送之前就已固定了的。在对会展物品进行时空间转移的过程中,要保证这些物理特性不发生变化,以实现会展物品的质量保证。特别是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和易破、易损的参展物品的质量保证优为重要。(2)会展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会展物流是为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的,可以说,会展物流的所有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服务质量目标。(3)会展物流作业质量管理,高质量会展物流作业是会展物流质量的主要保证,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如运输环节的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仓储环节的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仓储吨日成本等控制,从而保证整个会展物流作业过程高质量完成。(4)会展物流工程质量管理,会展物流的质量不仅需要物流作业各环节的高效运作,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会展物流系统进行改造和提升[4]。

3、加快教育建设,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会展物流人才

会展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各项组织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突出会展项目个性、保证展会质量,尤其在会展物流方面,对会展物流人员的专业化素质的要求更高。为此必须加强教育,培育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会展物流人才。虽然,我国的物流教育已经全面展开,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但是有关会展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几乎还是空白。现阶段,加快开展对会展物流人才的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物流业人员职工素质,积极吸收和引进懂现代经营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物流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加强对会展物流人才的高等教育建设,要培养出一大批既懂物流又对会展业有深入理解和扎实知识的专业人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加强整体规划、统一物流标准,建立会展物流的信息平台

加强会展物流整体规划,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修订、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尽快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装卸设施、物流中心、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应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科技装备为主体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建立物流电子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会展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应灵活运用国际物流领域中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技术,研究开发包装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互相支持的物流集装化、自动化技术。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尽快建立会展物流信息大平台,各地互通有无,扶持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向会展物流业进军,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会展物流。

作者单位: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5.

[2] 万静舒.会展物流四大“瓶颈”.http://www.cndss.net/

[3] 张凌辉.诊断会展物流.http://www.boraid.com/

[4] 马勇,王勇.会展物流战略途径选择.[J].中国会展.2005,(4).

[5] 李云成.论2008 年北京奥运物流及其发展策略.[J].安徽体育科技.2005(6):4-6.

[6]彭鸿广.现代会展物流体系的模式构建.http://www.js56.com/

物流对策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铁路物流,现状,问题,发展新策略

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铁路网之一的国家,我国铁路的运力潜能用恐怖来形容也不为过,提到春运瞬间明了。截止2015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可达到12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的23万公里。伴随高铁线路的迅猛修建,大量传统铁路的运力也将被解放和减弱。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我国铁路总局于2015年4月10日上线了“我国铁路95306网站”。近期,由我国铁路物流组织发起设立的中企云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尝试着通过线上“交易云”及线下“物流云”的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高效互动的O2O运营模式。互联网+铁路物流的发展提供给我国铁路物流发展一个全面展现的舞台。

一、概述

(一)互联网+铁路物流的概念

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客户业务办理、查询、追踪等服务的过程中,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铁路可以获取用户的信息,汇集客户群体的大数据。

(二)互联网+铁路物流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铁路物流通过线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释放出巨大市场能量。铁路引进“互联网+”对本行业的发展带来颇多益处,有利于多方共赢。具体如下:

1. 可以瞄准铁路物流货运营销工作的不足与问题,实现精准营销。

2. 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催生出更加生动多样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营销成本,单纯走访式的营销方式将被改变。

3. 能够整合客户的需求和关注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打造一个能够帮助客户寻找客户的有价值的平台,极大地提高铁路客户的信息粘度。

4. 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平台运力、仓储能力整合,以及生产、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各环节能力整合。从动脉到毛细血管全方位打通铁路物流各个环节。

二、中国铁路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政策对铁路物流大力支持

现代物流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铁路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物流管理系统,为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组织基础。同时,铁路运输能力强、成本低、全天候和高度调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也具备其他运输方式不能替代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铁路具有低能耗、污染小、占地少、能源结构合理化等优点,具有发展绿色物流的先天条件。因此同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这四种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仍然是我国政府最为重视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家对铁路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升级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铁路的建设和铁路系统的运营一直由国家直接掌控,因此给予铁路运输较多的保护性措施,这一优势是其它运输方式所不具备的。

(二)铁路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初具规模

铁路物流具有成为现代物流中心的地理优势,便于货物中转、铁路货场一般都城镇或区域的经济中心,以通过集中区域技术资源和优势设备完成铁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是在企业物流的成产物流环节,大型企业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继而在物流环节中提高铁路物流的效率,保障货物的装卸、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高效有序运行。例如一汽大众参与投资建设的长春———大连的一汽货运专线,一汽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春南站这一货运车站进行改造,同时购进了大批的装运拌卸设备,以实现火车站到车间生产线的无缝对接,提高生产效率,在生产线大规模投入上生产时,还能够降低成本。

(三)铁路运营机制的多元化

我国拥有较大的铁路物流需求市场。据2011年的数据统计,我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3263万吨,铁路货运量和货运总周转量分别占各种运输方式总量的11.2%和19.5%。同时,选择铁路运输方式的很多固定客户都与铁路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尤其与大宗物资生产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固、长期的运输协作关系,例如大庆石化二公司就有一条城际铁路重油专线,通过铁路运输将危险程度高,环境污染系数大的重油通过专线铁路进行运输,一方面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铁路的定时控速运输,降低了燃料运输的危险系数,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因为交通因素和天气原因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该线路运营二十六年以来,保持着安全运营零事故。与此同时,由私人承包铁路列车专线这一铁路运营模式也快速增长。我国首列由私人承包的列车专线开通于1998年3月18日,承包责任人为富奎集团的法人黄武学,黄武学以年承包额过亿的价格承包了两条铁路专线,在经历初期的艰难后转亏为盈,为私人承包铁路专线这一运营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三、当前我国铁路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运输方式优势下降

同其余四种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的发展时间较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法也相对完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市场高占有率,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愈加提高了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同样,铁路物流企业也会面临响应市场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整改服务方式的问题与压力。其中在运距方面,铁路运输就遭受到了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带来的巨大压力,相比较于“门到门”的短距离公路运输,铁路物流无法深入到工厂内部,虽然有着较低的价格优势,但是在送达速度和送达时间方面却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单向性的运输流使得客户需要支付额外的集装箱空驶返程费用,因此针对于时间紧迫的消费品通铁路没有竞争力,对比后更多客户宁愿选择公路运输。而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伴随公路运输网的飞快发展和水路运输的迅速改善,企业可以在运输方式方面做出更多的选择。当然铁路物流运输最大的竞争对手依旧是迅猛发展的公路,而GPS和GIS的运用也使得公路运输更具优势,因此运距长的铁路运输优势不再。而航空网络的完善和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下降也使得各大航空公司频频“砸价”,因此通过航空公司运输货物的性价比迅速提高,备受高端型和精细型企业的喜爱。

(二)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布局需进一步优化

完善的路网体系是铁路物流发展的基石。我国铁路物流设施较完善,但区域布局不合理。据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铁路货运改革机会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西部地区营业里程4.8万公里,比上年增加4401公里,增长10.1%,其中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几个西部大省面积相加达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但是铁路运营里程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西部各省的铁路线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而薄弱的交通物流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建设发展,继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即便在东部发达省市中,依旧存在着诸如铁路货运场站规划不合理,大城市周边铁路集装箱办理站过多等问题。这既是铁路运输部门的规划问题,也是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在于,货运铁路提供运输的被服务对象为工厂和工业企业,其生产线和物料仓库本身并不位于城市中心,换言之铁路货运和铁路客运的中心并不重合,这才是困扰铁路运站规划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三)信息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高信息化水平能够为铁路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提供保障。我国铁路货运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信息的捕捉能力比较差,铁路物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物流管理系统没有软硬件的扎实基础,使得铁路物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旧不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我国铁路物流信息化虽有一定基础,但信息不通畅。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很难融入铁路内部,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这一现状的存在时间已久,一方面是由于传统铁路运输的数字化程度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过于重视在机械设备方面的追求,而忽视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资源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这是由于铁路运输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一家独大形成垄断式运营,因此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对技术的敏锐度和对科技迅速的重视程度。

四、互联网+铁路物流的发展新策略

(一)加强运营策略和运营方式的创新

1. 物流平台将建立互联网征信体系。

加强各类平台信用记录归集,逐步形成覆盖物流业所有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网络信用信息档案,根据信用评价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和预警警示企业、惩戒失信企业、淘汰严重失信企业的机制。具体如下:

(1)完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完善政务、商务、要素资源、空间地理等信息采集、存储、查询、转换、对接、分析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2)整合构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大数据中心。完善信息服务与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围绕物流诚信、安全监管、公共服务等专题,开展数据交换、存储、监控、查询与统计分析、大数据挖掘等工作,为政府决策、市场运行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3)开展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推广打造一批网络交通物流公共服务产品,推广共享服务移动终端应用。

2. 拓展开发“中介”货运代理业务。

铁路应该积极开展货运代理业务以便为顾客提供一个便捷的中间层,来组织协调铁路运输的全过程。未来的铁路物流货运代理业务将完全实现铁路物流的调配和组织活动,实现虚拟的营销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私人定制”业务。

3. 发展第四方铁路物流。

物流活动与运输企业的融合和拓展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潜在条件。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优化与拓展,是提供物流系统设计与整合者。它不仅提供物流服务,而且就其自身的特点,第四方物流具有供应链管理功能,这是一个对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管理全过程。通过积极开展第四方铁路物流业务,有助于通过资源整合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同时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比和交通线路的合理规划,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而第四方物流所具有的供应链再造功能比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设计功能要更加先进,这也是其优势之一。

(二)推进区域化平衡建设,统筹铁路网络布局

推进区域化平衡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国家层面上推进西部铁路建设和西部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完善城市的铁路物流园区以及物流枢纽站的建设。前者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规划和长期的资金注入,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以世界级基准完成铁路建设,极大的拉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了对外沟通。而对于城市区域内的物流园区建设和铁路枢纽建设,则需要地区政府和铁路部门的共同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尽量降低货物中转运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因此需要相关学者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扎实推进互联网业务建设和互联网人才培养,助推铁路物流信息化发展

铁路物流行业应该继续实行和深化“双网”改革。在客运服务上,铁路部门相继推出的12306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话、自动售票机等多种购票方式,打破了人们出行的购票瓶颈;在货物运输上,铁路部门创建了“95306”中国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网上办理平台,使企业货主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就能办理货物发送的相关手续,通过“货物追踪”查询功能,对所发送货物的径路和到站一目了然。面对运输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双网”深度在互联互通中所释放和创造出的效益,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便利出行带来更多的“福祉”和“红利”。在互联互通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铁路运输和互联网的联系,不仅仅是网络业务的推出和办理,同时要注重网上信息的及时反馈更新和动态化处理查询,要保障货物的运输状况和实时位置能够及时查询,以快递行业为例,通过快递的官网或者查询软件,可以实时查询快递的运送状态以及预估到达时间,这样的实时数据录入和反馈机制,也是铁路大宗货运服务所努力的目标。与此同时,铁路部门还应该注重培养专业的铁路物流业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高级软件开发人才等。针对我国铁路物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物流专业培训,深化和提高管理意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引进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进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查询页面的维护,增强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铁路货运过程中的数据更新和客户查询需要,尽最大可能的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完善铁路部门和顾客的沟通机制,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高科技管理的需要。现代化的物流是一个综合服务过程,铁路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我国铁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展望

作为五种运输方式之一的铁路运输,以及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将继续成为今后客流和货流的首要选择。尽管现今的铁路运输和铁路物流仍旧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在互联网的优化和带动下,依旧呈现出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可以让让监控管理实时化、可视化。客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同时又会汇集大量的用户人群数据,形成良性反馈。随着互联网思维渗透铁路物流,铁路货运将呈几何级裂变。与此同时,铁路运输推出网上业务有助于小宗货物运输成交量的上涨,过去的铁路部门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大宗商品运输,近几年大宗商品需求持续缩减,尤其是大量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实施使得占铁路货运总量1/3的煤炭运输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散货快运业务爆发式增长,通过互联网获取新的货源,使铁路货运结构与中国经济结构相匹配,向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升级。而在“互联网+铁路物流”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铁路业务与快递行业应该形成竞争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现在的铁路既要用人揽货,也要以“网”聚货。铁路和快递企业会在预先设定好规则的前提下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从而构建了一个低成本、低排放、高效率的社会物流体系。铁路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之下,将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中玉,韩熙.“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供应链重构的对策探讨[J].中国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2016(6):3-4

物流对策 篇8

在当今新经济时代, 个性化需求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刺激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国家邮政局关于快递发展最新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1]

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物流量总体不断攀升, 营业总额也迅速增长, 成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快递大国, 但并非物流强国。由于国有物流企业多数存在规模小、技术欠缺、网络不健全、资金不足等缺点, 以及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 使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

物流企业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经营的物流企业组织, 在某个时期内出于对整体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 为达到共创市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等战略目标, 通过签订协议、契约等方式结成的,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能够在物流设备、技术、信息、管理、仓储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 降低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 从而使物流业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降低单一的风险。[2]同时, 联盟可增加物流企业的流动资金, 利用雄厚的资金, 采购更多硬件和软件设施、培训员工等, 还可扩大更多的客户量,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企业联盟需要较低的运输成本、标准化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从企业联盟视角看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1.运输成本较高

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实现企业联盟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战略决策资源。[3]我国一些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演化而来, 缺乏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整个运作流程深层次的理解还不够, 更缺乏长远规划的意识, 对双赢的认识不足;一些相对成熟的大型物流企业, 也只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物流总的费用, 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不利于企业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大部分物流企业都存在工作程序繁琐、运输路线不合理、运输量不确定, 造成企业车辆闲置或运力不足等现象,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2.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落后的基础设施会造成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的损失。[3]同时, 落后的、非标准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传递, 达不到企业联盟的目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仍采用陈旧、低效率的物流设备和大量的人力。即使少数大型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软件设施, 然而, 各项设施的结构并不合理, 或者设施之间没有紧密对接, 不能发挥物流设施应有的效率。

3.标准化程度不高

采用统一的标准, 使企业间更好的对接和信息共享, 如托盘的标准化、运输设备的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等。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发布各类物流标准超过800项。[4]然而, 国内物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采用不同的标准, 如欧美标准、日韩标准或自己制定标准, 这一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利益, 但却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的对接;缺少专业的、标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 无法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和三流信息的准确、实时传递。

4.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小

政府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 政府的扶持可以减少企业部分费用。如我国的公路收费普遍较高, 存在收费站较多、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 公路收费一般占企业运输成本的20%或更高。[5]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随意建设物流园区, 而不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去建设, 一些合作企业需要另建园区;物流相关法律不健全, 没有完整成套的物流法律体系, 当联盟企业间产生纠纷时, 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或者确切的法律法规。

5.物流专业人才稀缺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才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国家和企业对物流概念开始有了清楚的认识, 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也较少, 或者开设时间不长, 缺乏教育经验, 造成了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稀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片面、实战能力不强、素质偏低, 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合作时, 对物流各个环节不能进行优化管理、信息处理, 以及联盟企业间合作业务的管理。

实现物流企业联盟的对策

1.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1) 转变企业的管理观念, 向信息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对企业内部和联盟企业间整个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 如装卸、运输、分拣、流通加工等, 可利用I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思想对每个环节的每个工作步骤进行改善, 减少不必要的步骤, 提高工作效率。

(2) 采用运筹学的网络优化原理。主要是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设计, 使路线最短、成本最低并且高服务质量的运输。

(3) 合理利用运输空间, 减少空载或空间剩余。在保障物品安全的前提下, 按物品的大小对其进行包装, 减少占有空间。根据货物的多少采用不同的车型, 尽可能采用燃气或电力车, 既省钱又符合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在设计运输路线时, 要考虑回程时的空载或车箱空间利用低等问题。可采用Uber运行模式, 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货车或其他企业闲置的货车,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调动附近的车辆完成配送, 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 降低运输费用和运输量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2.改善基础设施, 推进物流信息化进程

(1) 加强联盟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增强创新能力。根据自身情况, 积极研发符合本联盟企业运行的标准化、自动化立体仓库和分拣设备 (如京东“亚洲一号”, 自动分拣能力为1.6万件/小时) 等机械设备。

(2) 构建联盟企业间互联网体系。安装集成化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使各部门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便捷、实时、高效。

3.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

(1) 加强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实现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集成化、资源的整合、信息交换;标准化的信息平台, 可让联盟企业内的信息共享和透明, 有利于联盟控制中心提高物流管理和控制水平, 降低物流成本, 增强联盟的稳定性。[6]

(2) 完善联盟企业间的物流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包括:仓储、运输、搬运、装卸等设备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实现物流运行过程的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标准化。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 国家应降低收费标准或不收费。在物流成本构成中, 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 而公路收费又是运输费用高低的核心因素。因此, 国家应降低收费标准或不收费 (国家已对蔬菜的运输取消收费) 、规范管理行为和划清各部门间的界限, 防止“都管或都不管”现象的发生。

(2) 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 在合适的位置建设大小合理的园区, 并且在各园区之间构建互联网, 加强园区之间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和设备、仓库的合理利用。联盟企业可以以此园区作为合作企业间物流的中转站, 减少建设费用和保管费用。

(3) 国家应完善物流相关法律制度。制定一套物流专用的法律, 明确各项规章制度, 减少企业间的纠纷, 使合作更加顺畅、更加愉快。

5.加强人才培养

(1) 企业要对各个岗位的人才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轮训, 使工作人员更快地掌握与时俱进的知识技能, 提高业务能力。

(2) 企业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积极培养物流人才以弥补人才缺口, 为企业创造新的活力。[7]要定期让学生去企业实践, 找出自身的不足, 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弥补不足,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 增强我国与物流发达国家的交流, 如定期召开会议, 学习和借鉴成功物流企业 (如UPS、德邦物流等) 的经验和教训。

结论

在新经济时代, 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周期的缩短, 使得企业不得不提高柔性和响应速度,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柔性和响应速度需要物流的支持, 这就促进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爆发式的发展, 物流企业的基础薄弱、各种基础设施和设备尚未完善、缺乏专业人才, 与国际物流企业相比竞争能力低, 这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企业联盟,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企业联盟实现了资源整合的新模式, 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运作, 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康斯坦丁.中国快递的五毛时代[J].记者观察, 2015 (2) :62-63.

[2]周瑾.基于物流联盟的物流新业态发展初探[J].北方经贸, 2015 (2) :20-21, 23.

[3]杨亚南.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J].赤子 (上中旬) , 2015 (3) :152.

[4]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2) :1-5.

[5]曹萍.关于中国物流成本持续高位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4) :419.

[6]李宏.基于现代物流服务的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11) :28-29.

我国商业物流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商业物流,连锁超市,货物配送

一、商业物流介绍

1. 商业物流的定义

商业物流是指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通过销售进入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即生产企业发货—商贸企业销售—顾客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商业物流的目的是在遵循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实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商业物流在保障顾客服务水平,提升商贸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商品流通的整体效率和完善商贸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其他物流形态比较,商业物流具有每批配送量小,配送批次多,配送时间要求强,配送的商业企业(主要指连锁超市)往往是零库存或者库存很小,盈利主要靠累计量等显著特点。商业物流在商业贸易特别是零售商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连锁超市在所有的零售业态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本文所指的“商业”主要指连锁超市,商业物流服务于连锁超市。我们通过对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的研究,总结商业物流的一般特性与发展规律,探讨商业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连锁超市”既是一种零售业态,又是一种经营模式。连锁经营是目前世界上商业流通领域内最流行、最有效率和最有效益的商业形式之一。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时间不长,但起步较高、步伐较快。特别是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年底取消对外资连锁商业企业在华投资的限制,各种各样的连锁经营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流通业的快速成长为商业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构建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已成为商业企业,尤其是连锁商业企业的战略性工作。

2. 商业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

中国仓储协会牵头组织的最近一次全国物流供需市场调查显示,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的分布为:第三方物流承担27%,供货方承担11%,剩下的62%都由企业自理。根据报告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商贸企业无一例外地走低价策略,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易初莲花的“天天低价”、物美的“会员惊爆价”等,使商贸企业的利润很低,愿意支付的物流费用自然就低。物流作业属于多品类的复杂操作,较低的物流费用使大部分的物流公司难以盈利。这种情况下,物流公司不会承接商贸企业的物流业务,商贸企业虽然不愿意自己打理物流业务,也别无选择。但根据对上海多家从事商业物流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调研,发现商业物流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调研发现,商业物流具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并且目前这一点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到。只是目前大部分商业物流企业的经营水平还不是很高,跨国企业也没有真正涉及这一领域,并且零售业的快速膨胀导致了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饥饿性”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商业物流配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商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我国商业物流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商业物流企业规模小和业务散。由于竞争激烈,只要微有盈利,即使连锁超市的营业网点分布较散,物流企业也会承接连锁超市的配送业务。大多数物流企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本应实现自动化的程序依然采取人工操作,给物流的一体化整合带来困难。

(2)服务质量不高。低质服务、恶性竞争损害了商业物流企业的形象。首先,连锁超市和商品生产商往往对物流企业缺乏服务跟踪,很多物流企业在处理外包业务时,不是以服务为导向,而是把短期利润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其次,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还不够。物流行业历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虽然流程标准化和岗位操作规范等问题随着一批物流企业相继通过ISO9001,或在与外资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有所改进,但和国际实践标准仍还有一定距离。

(3)基础设施较差,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全国物流市场供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物流公司都拥有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简易仓库和货场但拥有冷冻库、高层货架、保温库等仓储设施的公司不多;并且大部分仓储设施管理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效率低。物流企业现有的运输设备也主要是满足通用性的配送要求,箱式车、保温车、冷藏车以及其他运输车辆很少,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生鲜冷冻食品的配送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商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远远不足,物流信息技术多半都只是在局部业务中有所应用。

(4)商业企业、物流企业以及供应商之间的诚信体系不完善,沟通不畅。作为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三个环节,本应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追求总体效益最大化和多赢。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关心,都只考虑自身利益,违背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原则。商业企业由于担心商业机密被泄露,无法与物流企业实现密切的信息沟通,信息交流效率低下。而连锁超市自身的管理不够完善,给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物流配送的发展。

(5)严重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连锁商业在中国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不长,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物流经历的时间更短。国内商业物流配送业务于1998年起源于上海,至今发展不过七八年时间,专业的物流人才极其短缺。随着国内商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开放,现有的物流人才远远跟不上商业物流快速扩张的步伐。商业物流企业要立足发展必须要构建一个好的配送网络,企业规模要跃上新台阶也有赖于一个有效的业务网络业务网络的管理给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物流企业难以维持业务的良好运作。

2. 商业物流同时为供应商和连锁超市提供服务,承担双向风险

中国目前正处于买方市场阶段,连锁超市都向供应商要利润,其中包括要求供应商负担物流费用,具体操作是:连锁超市向供应商下单由物流企业负责集货、配送,并免费退货。由于连锁超市与供应商基本不签订合同或签订事后合同,稍有不慎,供货商就有被退货而亏本的风险,由此增加了物流企业服务费用回收的难度。并且商业物流企业面对的是上千家的中小供应商,回款工作难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物流经营存在着许多困难。

(1)超市方面。商业企业对物流配送要求各异,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管理难度。如沃尔玛对供应商送货的要求是订单货物要在规定时间内送达,超过半小时就可能被拒收;家乐福则要求供应商严格遵守“当天订单,当天到货”原则。另外,超市大多处于比较热闹繁华的地带,送货途经的道路会出现拥挤状态,给送货时间带来压力。商业企业对订单的管理也各行其是,大部分企业是将订单通过传真发给供应商,供应商将订单的复印件交给物流公司随货同行,真正采用E D I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这是沟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可以无条件退货,超市往往不是根据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行采购,而是按超出市场需求量进行采购,造成大量退货。退货管理不规范,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门店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退货渠道经常性的不畅通。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导致门店的快速扩张,总的配送量、配送点相应急剧增加;零售门店分散,且呈网络化发展,增加了配送难度。大部分超市没有绿色通道,商业物流企业在超市交接货需要等待很长时间,配送效率大大降低。

(2)供应商方面。商品品种多,批次不一,批量不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导致了连锁超市所需商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商品的个性化使得供应商无法做到商品包装规格一致,给标准化带来很大的难度。在货物到达物流公司之前,供应商没有将订单信息传递给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无法知道货物的批量和到达时间,在库存上无法预算。另外,商品种类的繁多增加了对物流公司车型的要求,例如有些产品需要厢式车,有些产品则需要敞开式车,等等;同时,商品种类的繁多也给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实现对上万种商品的良好监控,物流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3)物流企业方面。商品包装没有统一的规格,使每辆车的正常装载量降低,由于成本因素,物流公司会将某些外包装很大的货物拆开运输,这样成本固然降低了,但却给分拣和交货造成困难,并且易碎品很容易破碎;而当要发送的一批货物量很少时,物流公司会等货物达到一定数量再发货,这样会导致送货过迟,订单过期。

三、商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大多数商品的价值是在商品交付给客户时或在交付之后得以实现的,因此物流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物流客户服务的基本原则是在客户有需求的时候,确保客户能够得到所需产品。它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必须遵循“七个正确”的原则,即把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成本把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送达正确的客户。要促进我国商业物流的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经验和运作模式,以缩短我国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以及我国物流产业结构的特点,逐步对商业物流加以调整、改造、完善和提高。要改善我国的商业物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无法摆脱宏观政策的影响。如果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则是“一只有形的手”,对企业经营有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环境,制定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连锁经营在2004年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行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改善。政府加强了市场规范力度,包括制定和出台《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等,并加强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给连锁经营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另外,为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建议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尽快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如包装、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车辆、集装箱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2. 实行供应链一体化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成企业所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才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商业物流企业在参与超市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成了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当物流企业处理与超市、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从供应链角度出发,遵循供应链管理的规律,增进与所在供应链的供应商以及连锁超市的联盟关系。

3. 重视管理创新对商业物流的影响

创新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根植于创新活动。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必须重视创新活动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物流技术创新和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200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物流创新大会,是我国第一次从物流创新的角度探讨物流发展的大会,也是国内真正的物流务实求真的大会。大会指出物流行业四大创新领域、十大创新模式都来源于实践。对于处在历史契机的中国商业物流行业,尽快形成创新机制是推动全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4. 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优秀管理者。正在快速发展的物流公司在今后几年内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都以不断增长的高薪互相挖掘人才。因此要大力加强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正规教育,又要加强在职培训,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5. 提高信息技术在商业物流中的运用

知识、技术和信息,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提高商业物流的信息化,应该加强信息管理,使供应商、生产企业、客户及物流服务公司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保证整个市场渠道的畅通。

四、结束语

本文从第三方物流的视角对商业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由于商业零售业在新的开放环境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商业物流研究就更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通过调研分析,探讨商业物流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商业物流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商业物流的理论也要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其中,鲍丽珍.连锁超市呼唤现代化的商业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9):54-56.

[2]李玉山.拿什么拯救你,商业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8):8-10.

[3]马健平,贾艳廷,郝渊晓.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物流业作为新型综合型的服务业,近几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其中2012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和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77万亿和9. 4万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近几年国家将发展物流产业提升至战略层面,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更大更高的需求催生新一批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2001年高等院校恢复“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到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有473个,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学校有393,物流工程专业有80个。

基于短期快速发展的背景,物流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等环节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而国外物流专业经过了很长的时期,物流专业建设已比较成熟。于2000年,欧洲物流高等教育中,有54所大学设有本科专业,美国在50所大学开设物流专业。鉴于国外物流专业教育的大量经验,本文对我国物流专业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2 物流专业现状分析

2. 1 专业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专业划分,物流专业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物流教指委提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四年制) 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四年制) 指导性培养方案》,其中课程开设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目前高校大多数都以这一培养方案为指导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然而,在具体的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实践类课程,或实践类课程比重不高。课程设置内容重复,交叉内容多,没有面向具体产业或地方区域设置专业课程,教学案例不能很好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反映物流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根据教指委在2013年《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报告》中调研数据可知,截止2012年已设置物流专业高校中,缺乏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数量21所,占14% ; 没有面向区域、行业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高校数量30所,占20% ; 缺乏实践类课程的高校数量36所,占24% ; 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同质化的高校有48所,占32% ; 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多得高校有57所,占38% ; 课程设置不能反映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有63所,占42% 。

2. 2 专业人才培养

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很多是建立在一些传统机械类、交通类和管理类等老专业之上,根据教指委2013年报告中,可知现有物流专业57% 设置在管理类院系,11% 设置在交通类院系,工程类及其他占到7% 左右。所以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与传统专业区别不明显等问题。同时专业教师多为老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会存在专业教学拓展不够、照本宣科、与实践脱离等问题。以此造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进一步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学生不好就业问题。

2. 3 师资建设

根据教指委报告,2013年物流专业师资结构分布为硕士学位教师占比例43% ,博士学位教师学位占的比例超过一半, 其中职称比例中副教授和讲师占主力,比例分别为37% 和43% 。从调研结果看,师资结构相对合理。但由于专业较新, 物流方向的专业硕士和博士比例较少,2008年后才陆续有物流方向的博士毕业,所以物流专业博士教师多为新进教师,专业教学经验较少。同时高校教师不仅有教学职责,还有科研任务,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使得一些高校教师在个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出现教学和科研分配不合理问题。

2. 4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统计,截止2013年,将近18% 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而已有实验室的高校其相应的实验占地面积大多都在500平米以下。实训基地方面,将近20% 的院校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大部分有多个实训基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设备设施落后,与教学要求不符,不能和课堂教学有效衔接,与企业实际相脱离,起不到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甚至很多实习基地存在挂牌模式,并没有承担实际的教学活动,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3 物流专业发展对策

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专业发展对策如下:

3.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教指委的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高校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需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背景,建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物流服务的特色,其二是高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其中物流服务根据物流服务主体层次有微观的企业物流,宏观的政府相关物流,根据物流服务业务范围可分为企业物流、系统物流、供应链物流等,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不同的物流服务层次。

结合高校专业背景培养人才,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物流专业可以体现航海物流特色,制定相关理论和实践实验课程。武汉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可以体现钢铁物流特色,增设相关特色课程等等。

3. 2 加强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其主要是加强专业课程设置,避免出现内容重复,交叉多的情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加强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关课程设置,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另外,教材建设方面,为了与专业课程设置相一致,避免课程间内容交叉太多,最好自主编写教材。没有自编教材的课程在课程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符合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达到教学设置合理要求。

3.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部采用老教师带新教师,物流专业教师( 比如物流专业毕业并从事多年物流教学老师) 带非物流学科教师( 比如老专业或转专业过来的教师) ,并多采用定期教学听课评论会等,以此促进物流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外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比如硕士学位老师进修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老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 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到企业锻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3. 4 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物流专业教学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通常可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软件仿真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 5 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论我国航空物流的现状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航空物流 相应时间 第三方物流 时间竞争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形式发展而来,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产成品从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方面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便捷化、一体化服务。由于航空运输成本高、安全性好,因此航空物流也比较适合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产品,以最便捷的手续、最短的时间完成货物运输的全过程。

一、近代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概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靠陆路物流和海路物流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航空物流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显示,国内航空货运量平均每年以26.8%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根据民航总局的预测,到2010年,航空货运总量将达到470万顿,而波音公司《中国市场预测》报告中指出,中国航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在中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到东北亚地区的年运输增长率将为7.1%,成为中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区,到北美地区的年运输增长率将为6.1%,到欧洲的年运输增长率将为5.4%。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我国迫切需求与之匹配的航空运输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一线城市均建设有较大吞吐能力的航空物流中心,分别成立了专门从事航空货运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国际机场的货运中心拥有货机20余架,航空运输量在过去的10年间增长了十几倍。中国加入WTO后,推动了我国航空货运市场需求的更快增长,航空运输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如今,中国航空物流主要服务于鲜活产品、精密仪器产品、电子产品、商务文件、通讯产品等行业。

二、我国航空物流存在的问题

1、航空运输区域性显著

从我国航空运输的航线来看,东西部地区的航线差距较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泛长江三角洲和广深为中心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线路活跃,华东四省市(上海、安徽、浙江、江苏)的航空货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40%,而广东一省的航空货运量就占全国总量的三成。相比之下,西部省区运输市场发展就显得严重不足。

2、航空运输能力不足

面对日益增大的航空运输的需求,国内航空运输能力的增长还不能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航空运输能力主要取决于航空物流中心的货物吞吐能力、工作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货运飞机数量以及响应时间等因素,而我国的航空物流起步较晚,单从运力来看,国内航空公司货机的数量仅为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货机总量的2%,不仅用于货运的飞机数量少,运力有限,各项硬件设施和人员的工作技能还相对落后。

3、航空货运市场开发加速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民航将在航空运输销售等方面进行有限度开放。2004年4月,国家民航总局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国航空货运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放宽中国航空货运市场准入条件,使得国外航空公司有政策支持进入国内的航空物流业。

4、国外公司占据巨大市场

虽然国内航空公司都加大了货运业务的投入,试图将货运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成立了专业性的货运公司或货运管理部。但是由于国内的航空公司起步晚,营销手段匮乏等因素,目前有近2/3的货运量被国外的航空公司把持,这就使得本就羽翼未满的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面临严重的危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60家国外航空公司在国内开展国际货运业务,美利坚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国际航空公司由于货运业务相对成熟,货运的均价更是低于国内的航空公司,冲击不可小视。

三、我国航空物流采取的对策

1、加快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物流业的发展,是以现代化大型立体仓库和专业化的现代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作为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高科技、一体化、专业化、程序化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当前航空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应加快物流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现代化的仓储设施,货物处理中心,保税物流设施,商务办公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等,实现场内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地面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机场连接市中心以及主要工业开发区的快速干道,提高进出机场的道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发散式的集、疏系统,提高空港物流聚散的效率和能力。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以强大的网络优势为依托,积极备战,致力于建设“以货机航班为龙头,客机腹舱位支持,覆盖国内、辐射全世界的国内最大的货运网络”。南航是国内最密集航线网络的航空公司,这在网络运输中显现出优势。通过不断挖掘这一优势,将推动南航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通过国内网络优势吸引货源,这种方式在南航的网络区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2、加强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最重大的特点就是网络化、信息化,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数据的交换得到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的服务,以缩短物流的响应时间。信息网络平台是现代物流发展得以生存的手段。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可分为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外部的商务营销系统两个方面: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负责在作业过程中将运输、装卸、分拣、保管、配送等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完成,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外部公共网络实现流程和货物跟踪的公开,实现信息共用和无缝交换;外部的商务营销系统则面对物流公司、货运代理等业务链上相关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了解航空物流的运营模式,通过系统进行订单以及过程查询。这个平台的使用者既是服务的接受者也是物流信息的提供者。

3、建立第三方物流系统

第三方物流系统提供一种集成运输模式,因为小批量的货物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小批量运输造成货物运输的频率提高,增加了运输费用。第三方物流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现代物流要求物流企业相互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协同的竞争市场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运作成本,以发挥群体互联优势,改善服务质量,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因此,机场航空物流业应借鉴这种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航空公司与货运代理公司等业务链上相关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参与机场航空物流功能的开发,组建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仅有效的降低因小批量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而且充分调动货运代理公司参与航空物流的建设,使其成为航空物流发展的龙头和样板,带动航空物流的快速发展。

4、树立基于时间竞争的物流观念

基于时间竞争的概念是比较前沿的研究,在国内很少有物流业应用。虽然这个概念是对于制造企业提出的,但在航空物流业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时间机会成本较高的客户,商业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时间上。而时间优势是航空物流的最大优势,将其作为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航空运输的货物中,大多数是到货期急、商业与科技附加值高等特殊商品。据调查,国内航线货物中鲜货占68%,普货占32%,国际航线货物中服装类占38%,机电类占26%,海产品类占20%,其他占16%。讲究时间上的“快”和过程的“便利”是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的重点。

5、培养专业的航空物流人才

航空物流不同于一般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航空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物流网络、现代航空货运业、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了解相关的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业务运作程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为此,要使航空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尽快培育航空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 张亚华:浅谈中国航空物流业的发展,《经济师》,2002年第3期

物流对策 篇12

集成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 所形成的集成不是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 而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构造和整合, 其目的在于实现集成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各种零散的、互不相干的要素通过集成可以形成为一个极富活力的新系统。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物流能力集成, 将分散的物流能力、物流资源整合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可使得整合后的物流能力具有比整合前更为强大的功能效用。进行物流能力集成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能力集成包括了信息集成、技术集成、管理集成、流程集成以及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强调信息的有效利用, 强调信息资源跨边界的整合与共享;技术集成就是要对可用的技术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 形成有效的物流技术应用方案;管理集成强调集成对象之间的耦合及对象之间的协同作用, 将物流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纳入管理的范围, 并将组织内外的各种物流要素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 综合运用各种不同方法、手段和工具, 促使各集成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与匹配, 产生功能倍增的效果;流程集成强调物流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强调物流流程的完整和效率;资源集成强调各方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2. 提高企业的自组织能力

提高企业的自组织能力, 就是要增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自我积累、自我扩张与自我发展能力。“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它使系统在特定的时空内表现出混沌性, 促使系统突破旧结构和旧功能的限制, 实现系统的突变。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能力是一个由各种资源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经济目标的复杂系统, 要使这些不同的物流能力在企业内能够协调运作, 使这种复杂系统从较低程度的有序走向较高程度的有序, 从而发挥系统的最大功效就必须增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自组织能力, 促使物流能力有序化。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形成良好的自组织能力,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与调控机制。良好的企业文化必然包括自强不息、拼搏开拓、团结友爱的企业精神, 这是企业自激励机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企业法人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等都是自激励机制形成和完善的重要保障。这些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平均主义等旧秩序, 形成一个按能力、风险、责任与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加强供应链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单个企业要具备支持竞争优势的所有要素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 获得最佳的竞争优势, 企业与企业之间必须强调协同化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把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网链结构模式, 将链上的成员看作是合作伙伴, 对整个网链实施管理。通过对链上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 致力于整个网链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合理化与优化, 从而提高整个网链的竞争能力。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讲, 随着业务的拓展与规模的扩大, 物流服务呈现多样化发展, 单个企业已无法满足不同使用者差别化的需求。物资的空间转移范围扩大而在途时间要求缩短, 迫使不同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结成战略联盟, 形成一种功能互补的物流联合体,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弥补功能的不足, 从而促进企业物流能力提高和物流规模的扩大, 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为低成本高效率完成物流服务创造条件。

不同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以物流联合体的形式参与到供应链的运作当中, 一方面, 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之间能够将时间与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与效益, 另一方面,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也能够通过相应的分工与合作, 实现功能互补, 各自承担独立的物流环节业务委托, 面向市场高度完成物流任务, 有效克服频繁换装、多次存储、迂回运输等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通过信息的共享还有效地减弱了物流的不确定性, 使得各环节为保证生产连结性的安全库存大大降低, 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4. 并购整合外部资源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市场呈现为一种“多、小、散、弱、差”的局面。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物流服务能力弱、物流功能不强、盈利能力不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物流市场掀起了第三方物流的浪潮, 一些实力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购买、兼并活动。如德国的DeutschePost购买了国际航空快递 (Air ExpressInternational) , 英国的MSAS全球物流公司的母公司海洋集团股份公司 (Ocean Groupplc) 买下了Exe l的母公司NFC plc, 合并成立了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Exel plc等。面对世界范围内物流业加速整合、物流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物流服务越来越广的趋势, 国内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也应积极通过兼并、联盟等手段, 整合物流资源, 尽快壮大自身的实力。扩张实力、保持优势, 既是企业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也是其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通过并购整合, 一方面通过纵向功能整合增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服务的一体化能力, 另一方面, 通过横向整合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规模扩张和物流的网络化。并购整合外部资源是强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的捷径。通过并购整合, 进行资源重组, 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我国物流市场“多、小、散、弱、差”局面的改造, 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5. 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 作为现代物流发展主要趋势的第三方物流应改变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作业方式, 转而应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以信息主导物流活动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 可以增加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协调与信息共享, 可以增加物流服务需求方与提供方的沟通, 从而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和分析, 减少物流费用, 更好地实现物流服务的柔性化。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管理, 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内部流程一体化与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 从而有效地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素质的提高与整体效益的上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实施其现代化管理理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必要基础。

目前, 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电子定货系统、虚拟增值网、数据库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及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各种流程优化和物流管理软件技术等。

6. 注重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讲, 目前急需的是一批既懂物流业务, 又懂经营管理, 更具物流策划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物流人才。在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应更为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培训, 加速培养出一批懂管理、会策划、善决策经营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该项目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生产资料数字化储运服务示范工程”阶段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为:2006BAH02A19。

(作者:孙志磊.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方向:物流、电子商务;

刘朝阳, 中国黑色金属材料西北公司;

上一篇:企业整体价值下一篇:排灌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