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对策

2024-05-14

失范对策(精选12篇)

失范对策 篇1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当今社会成为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尤其是手机上网、微博的出现, 进一步加剧了传播的竞争, 面对激烈竞争, 各媒介对传播的时效性、生动性、新奇性等所进行的探索也使出“十八般武艺”, 由于竞争激烈、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职业培训、发展迅猛、监管不到位等原因, 大众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中出现了许多失范现象, 本文进行列举、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传播失范的种种表现

偷拍、杜撰及炒作泛滥。“某明星离婚”, “某明星沙滩裸照流出”, 某明星开什么车、住哪个小区、在什么地方与异性吃饭……打开网站, 常常会看到这些娱乐爆料, 不知何时, 这些狗仔队偷拍的或者网站杜撰的新闻成了媒体炒作的一部分。尽管其中很多是未经当事人许可的侵权行为, 但为了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网站根本不管什么职业道德。而某些尚未出名或想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的个人, 则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 不惜突破自我的道德底线, 用走光、裸照等方式来刺激大众眼球, 自我炒作或暗地里与网站联手炒作, 以达到提升个人知名度的目的, 试图将公众眼球与神经玩弄于股掌之中。

主观评价过多。传统新闻报道对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有严格的要求。但是,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 商业性质的媒体日益增多, 这些机构的编辑人员、报道人员职业水准有限, 时常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主观评价, 添油加醋, 通常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 或者为某些特定的利益个人或群体说话, 这种传播的本质, 已经成为不同利益群体通过传播表达利益诉求或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工具。

有偿新闻。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媒体身上。为扩大政绩影响, 或者为提高知名度、扩大商业影响力, 一些官员或商业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千方百计地借助媒体宣扬其政绩、正面事迹;一些机构甚至与当事人合谋, 通过策划制造新闻扩大影响。所有这些, 都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 也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

个别机构的从业人员胡编乱造, 制造“假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面前, 在错误的导向之下, 有些机构的从业人员为了“抢先传播”, 在有关真实情况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或机构负责人的授意撰好了稿件, 这就难免出现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的新闻。还有些记者根据道听途说、网上转载来撰写稿件, 为了突出新奇性, 甚至再杜撰一些情节, 根本不考虑消息来源的准确性, 也不考虑新闻报道的基本水准。

“操控”新闻。如谢霆锋与张柏芝婚变的传闻, 两人有各自的阵营, 已俨然把媒体视为自己的工具, 不断释放攻击对方的“料头”。而在这一事件中, 本应为大众服务、澄清真相的媒体, 却丧失了为大众服务的本色, 面对大众的疑问, 作哑巴状, 于是这一事件上演了很长时间, 甚至于倒了公众的胃口, 引起了公众的反感。

传播失范的原因剖析

传播媒介及队伍迅速膨胀。随着经济发展及传播渠道的迅速增加, 各种媒介迅速发展。电视台的频道、电台的频率不断增加, 报社的子报子刊越来越多, 尤其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商业网站不断扩军, 不断增加、充实各种频道, 大量招兵买马、扩充队伍, 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加入到传播的竞争中, 抢夺报道的蛋糕, 激烈的竞争之下,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传播失范问题。

商业环境及媒体商业运营的影响。随着非时政类报刊逐步改制为企业, 所有商业网站、大多数新闻媒体均变为在商业运作下以利润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媒体从业者在工作中不仅面临技术能力的问题, 还面临来自市场的种种要求, 以及来自于激烈竞争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传播失范情况。

在商业经济环境下, 在媒体经营考评制度下, 记者的月发稿量与薪酬直接挂钩, 在并不是很好的生存环境下, 中国的记者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 为了自己及家庭的衣食住行, 记者也与其他劳动力一样成了“新闻工人”。同时, 市场上有钱的、有实力的企业、单位或企业老板对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商业环境下媒体被个人利益或企业利益侵蚀也常有发生。

娱乐新闻利用网络宣传廉价、监管不到位的缺陷, 提高关注率。传播失范现象, 大量发生在娱乐报道中。明星在公众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他们往往不是主流媒体宣传的重点内容。于是, 发展娱乐报道, 增加网络点击率、提高报纸传播率成为网络及一些都市报的主攻方向之一。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一些明星有的为了提高身价和作品的卖价, 也有的期望再次回到受众的视野中, 于是不惜代价地将自己的隐私“奉献”出来, 制造一些“有价值”的新闻, 主动供媒体炒作;也有一些策划机构、“网络推手”专门从事网络炒作, 比如推出“芙蓉姐姐”、“凤姐”;再比如兽兽、潘霜霜等利用激情视频、艳照刺激公众眼球, 提高知名度;更有甚者, 大S、汪小菲及某商业网站总裁之间上演互相指责的闹剧, 最后由汪小菲的母亲出面协调, 已被指出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 如此的“闹剧”不断上演, 使娱乐新闻在污泥中越陷越深。

引用微博消息来源, 但未经认真核实。如媒体报道金庸病逝的假新闻, 就是从微博上援引的消息来源, 虽然报道发表当时给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事后被证明是虚假新闻, 最终给媒体自身带来了极大的杀伤力。微博自出现以来, 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突破2亿, 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均已开通了微博服务。面对微博的迅猛发展, 一些媒体对于从微博上搜集信息也非常重视, 甚至专门安排人员进行微博信息搜集及与微博进行互动, 但如何在搜集信息来源的同时, 加强调查核实把关, 是每一家媒体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传播失范的管理对策

建立一个良好的媒介发展环境。在我国, 媒体供给总体过剩。各类媒体你争我夺, 覆盖密度不断加大。在各大网站之间, 在各种新媒体之间, 在新旧媒体之间, 甚至在不同的电信运营商、不同的手机制造商之间, 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电视业界, 省台与市台残酷竞争, 尤其是上星的各卫视台之间出现了“娱乐节目大战”和“电视剧大战”。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 提升广告量, 不断扩大娱乐节目的比重, 不断推出新的娱乐节目, 娱乐化日益严重。有的网站的娱乐频道, 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很多家, 他们在娱乐方面的报道力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 但其采编队伍却缺少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准入制度及严格的职业训练。

提高从业人员素养。新闻报道过程中一切失范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人的思想认识及具体操作造成的。因此,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职业水平、道德水平。

首先, 要加强宏观知识的学习, 要让采编人员通过学习, 客观认识我国国情, 熟悉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具体可通过对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会议的讲话学习, 从最高层面把握每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难点、重点及改革思路。其次, 加强法律学习, 虽然《新闻法》尚未出台, 但每一个从业人员在法治社会的背景下, 都要严格遵守法律, 在有关报道刊出之前都要考虑其是否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法律后果。再次, 从采、写、编、排、报每一个环节加强培训, 加强把关, 尽量在报道失范发生之前将其发现并消灭。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杜绝假新闻、杜绝有偿新闻、杜绝有偿不闻。

加强新媒体管理。可以借鉴传统媒体严肃的管理纪律, 对于传播假新闻的媒介, 要按照始发、转载及造成影响的大小等, 责令向公众进行更正道歉, 始发的要进行责罚, 不仅进行经济处罚, 而且进行人员处理。对于一些恶意炒作, 由网络推手制造出来的“雷人”人物、语言, 严重破坏传统价值取向的, 可以进行封杀, 抵制不良风气的传播。否则, 不知道还有多少所谓的网络推手、网络策划人将肆无忌惮地利用网络的缺陷、公众的善良、好奇的眼球, 利用网络资源和公众资源进行不道德的炒作, 以达到他们个人的目的。

加强微博的适度把关, 也是一个需要提上日程的问题。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2亿, 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则超过2.33亿。粗略统计, 腾讯微博上听众超1000万的明星微博主达到了20个, 而由各级党政官员、机关工作人员开通的微博约为1万个。为防止类似“金庸去世”的假消息通过微博大量传播, 要加强网站对微博的监控及把关, 及时发布警示信息, 阻止假消息的传播。

摘要: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出现, 传播竞争日益白热化, 为了吸引眼球, 如揭露隐私、乱加评价, 甚至胡编乱造等传播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 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失范,对策

失范对策 篇2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的原因作了探讨.进而,就如何进行转型期的.道德建设作了思考,主张要始终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最后,文章论述“以德治国”方略对新世纪道德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认为必须从运行机制、道德教育、官德建设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转型期的道德建设.

作 者:肖文桂 Xiao Wengui 作者单位:漳州市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9)分类号:B82-052关键词:转型期 道德失范 道德建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种类丰富,获取方便快捷,为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网络中也充斥着多种消极因素,大学生整日沉迷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情绪压抑、性情孤僻、学业荒废,同时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造成大学生对道德取向产生絮乱,对大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所面临的重要前沿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网络学习功能缺乏正确认识。计算机和互联网进入校园的目的是更好的进行辅导教学和学习,网络信息丰富且搜索便捷,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拓展知识层次与体系。但在网络实际应用中却出现偏差,利用网络弄虚作假,不能将网络中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吸收而是单纯的为了应付,学生在网上下载他人文章据为己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严重的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通过网络倒卖信息资源牟取非法利益,危害了网络信息安全、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网上言行不文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网络活动中道德约束显得微乎其微,网上不文明现象经常发生,聊天身份资料一般不会写个人的真实信息,随意捏造。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言行随意,甚至出现侮辱和谩骂的现象发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网络色情、网络赌博与暴力充斥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由于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不高,对“黑客文化”表示认可或崇拜,再加学生这个群体其有较高的文化背景,使个别学生存在制造病毒、传播病毒进行网络诈骗或发布反动信息的行为,甚至一些学生会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成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外。其余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自己掌握,大多数学生会通过网络聊天、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及综艺节目、网络游戏打发时间,长时间上网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沉迷网络导致出现网瘾,脱离现实生活,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网络操作时间得不到控制,在网络中寻求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一旦停止网络活动,就会出现情绪低迷、精力不足、生活没有目标、学习缺乏动力,使学习成绩下降造成中途退学,更严重的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二、产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原因。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意识,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外在因素的影响,首先,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人际关系庸俗、贪污腐败、黄、赌、毒等各种现象的发生,社会这些低俗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在网络活动过程中产生影响。其次,大众传媒宣传的过程中传播内容虚假、庸俗,个别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播内容低级趣味充斥着荧屏大众,误导一些大学生的正确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最后,在网络活动中由于网络监管技术手段无法有效的处理,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体系,一些不法分子传播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网络在正常活动带来严重危害。大学生长期的受到社会上这些消极、负面的观念的影响,会使这些消极、负面的观念不断的随着大学生的网络活动迁移到网络环境中,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学校原因。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侧重观点不同,造成一些高校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的社会发展脱节,学校主题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时间太长、吸引力不够、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德育的内容不能贴近和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注重教学生的电脑技能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造成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现象经常发生,同时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滞后于网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有限,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解决现代的网络道德问题,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更深层道德教育的需要,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失范。

(三)自身原因。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希望有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交流空间,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没有约束的沟通手段,使他们在网络活动的过程中脱离传统道德的约束,一切网络行为都可以用键盘来完成,这样在网络活动中可以为所欲为。另外大学生身心正向成熟期发展,这个时期比较爱冲动、情绪化,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理,网络里充满了各种新鲜事物,网络里丰富多样的信息能满足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但是他们在网络活动中对事物缺乏主见,对网络上的观点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容易误入网络陷阱,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网络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应加大网络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络参与行为,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通过网络技术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加强举报和监督机制,倡导网络实名制应用、管理以及对事后的追查和審计制度体系建设。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大力宣传传统道德的真、善、美,加强网络使用的文明行为,防止网络道德滑坡现象的发生。互联网的健康发展除了道德的约束,还应该有法律来保驾护航,这样才能使网络环境得到真正的净化。

(二)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大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大力开展反黄色垃圾、暴力内容的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认识到腐朽的事物对网络道德的危害和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的人格发展和情绪的调节。学校还应当开设网络伦理相关的课程,来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相关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网络活动过程中,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明确自己在网络活动中的职责,在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应“谨于言而慎于行”,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培养网络道德情感,确立网络道德信念,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功利诱惑要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处理违背道德的行为,养成“慎独”精神,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网络失范问题对大学生的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活动过程中的不良信息,规范和端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正确使用网络,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为大家服务的工具。大学生即将成为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对自身和家庭负责,同样也是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系到祖国伟大梦想的实现。(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刚,德育新视野[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4

[2] 王荣发.网上德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行政伦理失范及治理对策 篇4

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以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规范、原则、要求为标准, 大体上可以把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归纳为如下几种:1.权力寻租行为频繁发生。权力寻租又称“权力设租”, 是指政府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利用行政权力为部门窃取公共资源, 为自身谋取私利, 侵害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本部门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别行政人员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将市场的交换原则带入行政管理过程中, 利用手中权力索取高额回报, 满足个人私欲的膨胀需要, 如卖官鬻爵、公职人员开公司等现象的屡禁不止便是权力寻租行为的典型表现。2.虚报浮夸现象较为盛行。部分行政人员高高在上, 对于群众的冷暖疾苦不管不问, 却全心钻研自己的升官发财之道。“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是近年来一些行政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成绩等现象的真实写照。3.不作为现象的存在。在现实中表现为个别行政人员玩忽职守, 大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或者随意决策、办事缺乏程序等。个别行政人员的不作为行为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严重破坏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一)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 这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也给我们遗留下了不少负面文化。譬如“官本位”思想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既阻碍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也使行政伦理建设出现困境。官本位思想导致一些行政人员缺乏公仆意识, 特权思想严重, 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特殊化, 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也使得官僚主义作风很盛行。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 但由于官职带来的特殊待遇, 难免会滋生某些干部的特权思想, 为行政人员的道德伦理在权力面前的沦丧提供了温床。

(二) 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行政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导致我国行政人员伦理失范的客观条件之一。行政人员享有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 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我国当前虽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但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相比, 还是很滞后。由于我国的人事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用人权掌握在少数领导手里, 缺乏强有力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使得一些行政人员利用公权谋取私利, 导致权力寻租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从而使行政伦理失范的破坏作用越来越严重, 给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常开展, 因此必须加大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与制约力度。

(三) 行政人员正当利益实现机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益完善, 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质也必然要在行政人员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但是目前为止, 我国对行政人员的正当利益实现主要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 相对忽视物质激励, 随着行政人员自利性的充分激发和传统道德激励功能的渐微, 缺乏物质激励基础的道德激励逐渐失去其往昔的强大威力。行政人员的最大资源和优势就是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 在制度不完善的社会转型期, 这就很容易以不正当的方式在行政人员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由此导致一系列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行政伦理失范治理对策的探索

(一) 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行政伦理修养

行政伦理修养, 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 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 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 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的素质才是解决行政伦理失范的根本途径, 具体方法有: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化行政人员摒除传统的官本位观念, 树立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服务行政的思想理念。2.大力加强职业伦理教育, 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和科学的行政伦理观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立足于通过教育和职业性社会化过程来培养和强化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 使他们将积极的行政伦理观内化为个人的信念, 将责任的“他律”转化为“自律”。通过上述方法不断提高行政人员责任意识, 使行政人员站在道德的立场上, 以谋取公众利益为己任, 弘扬崇高的从政道德, 形成“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良好的公共行政风气。

(二) 建立健全行政伦理建设的运行机制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行政伦理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和监督等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机制对于有效防治行政伦理失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纵观世界, 以法规化形式规范行政人员伦理行为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应结合中国国情制定自己的行政伦理责任制度体系, 把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 融入到公务员立法与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与实践中, 用完善的行政伦理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概率。

1.健全行政人员激励机制

行政伦理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各级行政人员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实践社会确定的道德规范体系, 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第一, 物质激励。行政人员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存在物, 他们也有自己的物质需要。物质激励应该针对不同行政人员的具体需要来采取不同的措施。第二,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相对于物质激励而存在的, 通过对人的行为加以肯定,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来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努力发现、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 以此来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思想教育。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务员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既是我国政府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健全行政人员考核机制

健全考核机制是行政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行政伦理建设的考核机制是通过考核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彰显出来的道德状况, 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应的奖惩, 从而达到提高行政人员道德水平的目的。行政伦理建设的考核机制必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 打开干部能上能下的通道, 使考核评价作用延伸到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完善的人事考核机制能使考评绩效与实际绩效高度重合, 不仅能激励行政人员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而且能激发出其工作潜能。

3.健全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是规范行政权力运用, 提高行政伦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是有效遏止行政人员伦理失范的关键, 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必须对权力实施、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 并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法治的意义在于使制度和法规能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真正持久的效力, 其约束力是永恒的, 不会因行政人员职位的改变或行政人员个人意志的转移而失效, 这样就保证了一套稳定的预防机制顺利运行, 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地位。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实现法治与德治并重, 可以有效地预防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的方式上看, 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组织的监督, 包括立法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 、司法监督 (公、检、法等部门的监督)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 监察部门的监督) 、党的监督 (党组织的纪检委的监督) ;二是社会监督, 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行政伦理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 在塑造行政人员的负责任行为的过程中, 公众参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社会公众利益表达作为对行政人员行为责任或道德品质的一种特殊的评价和调控方式是纠正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一个重要的监督工具。

摘要:近年来,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使一些行政人员滋长了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苗头, 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腐败之风蔓延, 导致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行政伦理失范对公共管理事业的正义性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它使政府丧失群众的支持, 行政效率低下, 最终使行政目标难以实现。因此, 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客观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克服种种行政伦理失范现象。

关键词:行政人员,伦理失范,行政伦理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6.

[3]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7.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失范对策 篇5

时间:2011-05-22作者:谢宜家来源:中国论文库字号:T|T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在客观分析我国公务员伦理失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公务员 标签: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在客观分析我国公务员伦理失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完善行政体制建设、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

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对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中公务员的伦理素质,营造一个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

作者简介:谢宜家,中共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县委办公室,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方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4-03

公务员作为个体的公民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伦理也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作为公民所应遵守的社会伦理和作为公务员身份的行政伦理。

现实生活中,行政伦理经常遭到公务员的践踏,造成大量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存在。所谓行政伦理失范,笔者认为,就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部门、个人或与自己有密切关系者谋取利益,践踏法律的权威、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德、侵害具体相对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

一、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主要体现

(一)服务意识淡薄,特权思想浓厚,形象工程泛滥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必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现实中,常常出现主仆地位颠倒的现象,服务意识严重淡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们对

政府机关的形象描述,反映出了人们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不满。

部分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握有权力,就享有特权,严重影响了公务员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官僚主义和利用职权寻租普遍,失职渎职现象大量存在,侵犯人民合法权益的事件不胜枚举。

据国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2009年,全国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

人、省部级8人,立案侦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9355人。部分公务员为了确保“政绩”,增加自己升迁的筹码,在各地相继出现了大量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如原广东开平市市委书记赵瑞彰搞所谓的经济建设,大量征地搞工业园区建设,4年征地3万亩,不仅造成土地浪费,且严重伤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被人们喻为“军阀”。

(二)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盛行,官德败坏严重贪污受贿作为最常见的腐败类型,每年都有大量的贪脏分子被查获,2009年,全国共立案

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191件。部分公务员行政伦理素质不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己有,从事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违法行为。主要运作模式

是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企业老板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内幕消息、充当保护伞等获取企业的非法财物。如山西省临汾市煤炭工业局原局长杨吉

春,利用职务便利为煤炭老板提供各种便利,获取巨额回报案,影响恶劣。

任人为亲,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大量官德败坏,行政伦理素质低下的事件屡见不鲜,成为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障碍。原重庆市公安局副

局长和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文强利用职权便利,收受时任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某支队队长的陈涛40万元,其后陈涛顺利升任市局治安总队

副总队长一案就是典型。

(三)利益部门化严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较多部分行政部门在履行公职时,常常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宣传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件,就推诿给其他部门,互相踢皮球,在无过便是功的心态下,谁也不愿多做事,以防因事得祸。遇到有力可图的事情,就都争着抢着去办,硬将部门利益纳入职权范

围内,以所在部门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等,甚至为了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而出台一些与上级政策不相符的红头文

件,如前几年某市为保护本地产品,而指定某些特定单位必须采购和使用本地产品,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家有

关法律的规定。

(四)违背组织纪律和社会公德,生活作风堕落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基本的组织原则,是我国各级政府进行决策、行使职权的重要活动原则

。而目前有的部门领导人搞一言堂、家长制,我行我素,实行所谓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胁模式,容不得有不同的声音,严重破坏了

民主政治建设。

诚信缺失广泛存在,公务员面对公民的请求,满口答应后不了了之,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严重有损政府的形象,既与当今诚信政府的

建设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公民基本的诚信道德,使国家和人民都蒙受了巨大损失。有的行政领导凭借自身权力,纵容自己的配偶、子女及亲属

利用自己的所谓影响谋取非法利益,个别行政领导甚至与黑社会势力相勾结,为虎作伥。

生活作风方面,随着社会物质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公务员便不再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常常沉迷于享受权力而不顾

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例如部分行政人员以考察、工作为借口,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严重败坏了社会公

德,玷污了政府的形象与尊严。

二、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陋习沉渣泛起我国自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就确立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特权,前后长达三

四千年,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皇权思想、君臣思想影响深远。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但时间较短,传统官僚主义

思想还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现今传统官僚主义思想沉渣泛起,变相的被部分公务员所接受和奉行,“官”的思想充斥在政府部门的各领域,导

致公务员服务意识低下,特权思想严重,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主人。

(二)自身素质不高

古语云:“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现实生活中,公务员自身素质不高是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由于公务员身份的两

重性,一旦在履行公务员职责时牵涉到了自身的私人利益,就有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可能。有的公务员只要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就不再注重身心

道德的修养与提高,沉迷于特权和享受之中,将对党和国家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伦理道德陷入滑坡并从此跌落,徇私枉法,追求个人利

益最大化,甚至营造条件去搞腐败行为。

(三)行政体制不完善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行政体制自身还存在许多弊端:行政职权扩大化、机构设置臃肿、人浮于事、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

率低下等。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新体制从开始建设到转入良性运行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调整期,各种配套的相关法规、制度、章程还不是

很健全,导致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从而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1.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体系缺乏合力从总体来看,我国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既有国家监督又有社会监督,既有部门内部监

督又有外部监督,各种监督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关联的系统,也缺少监督分工,往往出现监督盲点,给不法分子留下投机空隙。

2.司法监督受到限制,监督效果不佳在我国,司法机关监督行政的范围非常有限,《行政诉讼法》把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限定在具体行政

行为的范畴,而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可能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外。

同时,检察院对行政的监督不够全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集中关注于法院,而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重视不够,目前

检察院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犯罪行使侦查权和提起公诉进行监督,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探析

(一)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地位关系,削弱传统的“官老爷”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

意识,必须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强调廉洁自律和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行政

伦理教育,坚持正确的行政价值观注重公务员队伍的再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培训教育,适当地请优秀公务员和道德模范作报告等,确保广大公

务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

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因为这是树立公务员道德的基础和根基,同时也是现代公务

员行政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2.增加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公务员的政治修养。强化

公务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公务员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优秀群体。

同时,公务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明确当今我国政府转型时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意义,遵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细节要求和总体规划

对公务员行政伦理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做到与时俱进。

3.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正确处理公务和私人问题具体就是要求公务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做到自重、自

省、自警、自励,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控能力,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正确定位自己的公务员权力与职责,明确区分与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将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

(二)完善行政体制建设

多年的反腐败经验表明,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总是和政府职能过多、权力过大有密切关系。政府职能过多、权力过大,就会使行政官员滥用

权力成为可能。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止行政伦理失范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实现由传统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加快政府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明确各政府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减少权力交叉造成的各种推诿扯皮现象;

在制度规范上,要尽可能的可量化,执行时确实需要自由裁量的一定要遵守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在行政方式上,要完善民主集中制

建设,真正做到民主决策、行政公开、政府行为透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公务员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机会。同时,要加

强“治贪”力度,增加贪官腐败的成本和代价,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行政环境。

2.完善人事行政机制,规范公务员任免机制严格遵守《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人上要秉承因职招人、因材器使、人事动态

平衡的原则,在源头上把好关,确保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还应形成合理的人才流转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保证

公务员的行政伦理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3.建立公务员伦理道德考核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核、提薪、晋升时充分考虑其伦理道德状况,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考察办法,切实付诸

实践而不流于形式。

建立一套公务员伦理道德考核机制,具体可包括道德评价机制、道德奖惩机制,对尽职尽责的公务员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违背行

政伦理和社会基本道德的公务员要严惩不贷。

(三)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1.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监督法,构建整体合理的行政监督体系充分整合现有各种监督主体与手段的优势,通过一部统一的行政监督法来明

确规定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机关内外监督的重点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整体性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

2.改革行政监督机构,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违法或者不当 的行政行为,把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同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各部门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恪尽职守,减少政府和公务员行政

伦理失范问题,大力推进法制政府建设,确保政府行政行为法制化。

3.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强化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具体做法: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压

缩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空间;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来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四)加快行政伦理立法

日本作为廉政建设成绩显著的国家,其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在于确立了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重视程序规定和行政伦理法治化,制定了统一的伦理法典。借鉴日本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我国应建立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行政伦理法规,加强监督,推动权力规范运行,健

全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建立专业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在日本中央政府,有专门负责公务员伦

理事务的机构——国家公务员伦理审查会,直接隶属于日本人事院,负责各种公务员行政伦理规则和处分细则制定、调研审查公务员的伦理问

题等,对提高日本公务员行政伦理素质,防止行政伦理失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的治国实践中,有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

机关”,因其地位、权限等多方因素,致使发挥的作用有限,借鉴日本经验,建议将其纳入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垂直管理,在人大部门中可设立

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行政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各级公务员的伦理考核和相关伦理法则的制定等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有

效的科学的公务员行政伦理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

2.加快行政伦理立法,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作为公务员个人修养的“自律”和社会法律法规的“他律”是督促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 的两大力量,而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实践,实际上是循着经“他律”并在“他律”的支持和督促下,形成“自律”并以“自律”为主要的约制力

量的过程。虽然我国也非常重视行政道德建设,提出一系列政策方针,如以德治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多公务员还停留在他律的基础上,靠公务员自律来规范行政行为的理想,与

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加快公务员行政伦理立法,将行政伦理纳入国家法律效力范围内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相信,只要权力机关、司法机关高度重视,公务员积极配合,社会认真监督,从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完善行政

失范对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党和政府历来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显然,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增长才智、造就特有的长处和优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不足和弱点。尤其日趋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众传媒的直接影响,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也日趋严重的。

一、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而他们生活和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观念模糊,缺失正义感

正义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高尚道德理性的重要体现。在价值整合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有着较高的道德评价和行为能力,表现强烈的正义感。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多种道德标准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中往往陷入矛盾状态。随着部分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模糊,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还有大学生社会道德底线熟视无睹,道德情感淡薄,缺乏必要的正义感和荣辱观念,进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大学生虽然上大学,但由于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对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遵守仍然不容乐观。例如,在大学校园常常可看见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在教室纸屑、果皮满地,忘记关自来水水龙头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趋淡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私利的满足,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还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无视高尚的道德理想,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进而在日常行为中表现极端的利己主义。这种现象对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同时,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繁荣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三)道德价值观困惑

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中,采取以“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为主流的价值取向,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例如,接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主动提供工作去向;有的毕业生不按期还贷款而违约。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存在对自己的个人履历表大做手脚、签约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有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是非颠倒和混乱现象,把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还有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工作或出国留学,伪造学习成绩、各种奖励材料、荣誉证书等级证书,骗取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为人处事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实际上是家庭、学校诚信问题的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对子女提出勤奋、多才多艺等的要求,却漠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问题,父母的许多不道德言行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极坏的影响,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无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结果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影响大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人格。例如,把考试作弊认为普遍和普通的行为,虽然考试作弊自古就有,而且屡禁不止,但是当前考试作弊的人数越来越多,方式也多种多样。更严重的是不仅是期末考试,而且各种考级,招聘枪手代考。目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与信用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而且也对未来大学生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活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不仅损害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应成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却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这种现象与我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领域,大量涌入西方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在现实社会中特权腐化、权钱交易、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一系列不良道德的现象。加上,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控制相对弱化,社会价值导向的推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量,为不正之风提供可乘之机;社会风气遭到破坏,在各行业中存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等种种现象。这种现象有形无形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

(二)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道德人格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与自信和人格尊严等,它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识。[1]道德人格的培养就是充分启发人的道德意识,帮助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把道德理想的实质看作是对幸福的追求。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其中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以政治代替道德教育,即重视世界观、政治立场方面的教育,而忽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致使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有知识、无修养;有智慧、无教养。”

(三)道德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同时,新的教育模式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缺乏应有的力度,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学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教育观念仍在传统的模式之中。同时,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担心,在讲究“实惠”、“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向学生灌输“道德理想”、“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否会受到冷遇。结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育者们觉得束手无策,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找不到、搬来的东西又不能全用。毫无疑问,这些因素,无法阻止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四)家庭、社会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许多家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个别家长自身道德也存在问题,使孩子养成不良品格,甚至诱发孩子犯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起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疑惑与偏离。尤其信息网络的国际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但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他们就很容易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偏差。

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然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根据大学生道德现状,逐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教育对策。

(一)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要着重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学生正处于发育但思想尚不完全成熟的成长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各种情绪是时起时落,思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冲动和滑坡。因此,我们要常抓不懈,使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他们心中扎根,并成为自觉地行为准则。此外,我们要把传授科学知识同陶冶高尚情操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明确社会的价值导向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人的思维的多元化,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客观地反映在人的思想的层次性。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主要文化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明确的、一元的。只有这样,社会主流文化才具有方向性的示范作用,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无所适从,就形成不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道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努力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以形成一种共时性与历史性高度统一的教育环境。应该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使之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引导大学生如何分析事物的本质、判断事物的价值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同时,在注重专业的基础上,要努力建设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尽快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根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2]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与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德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品德修养,同时大大增强大学生判断是非、明辨真理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良好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受到实效。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建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终将会得到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

[2] 吴小英.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J] .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论自媒体的失范原因及对策 篇7

伴随着网络数字媒体的产生和普及, 代表着网络数字媒体的自媒体以其“民治民享”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的特点挑战传统媒体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分布。它以传播速度快, 受众广, 低门槛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然而, 在其自身优势的背后, 也存在着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

二、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最早是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在2003年7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提出了“We Media” (自媒体) 这个概念。“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1]也就是说公民可以网络数字化媒体上发表自己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的事件, 而这个网络数字化媒体就是自媒体。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他的专著“We Media”实用的副标题“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草根新闻, 源于大众, 为了大众) 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 中国的Qzone、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将自己的信息, 所见所闻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通过朋友的转发, 或者在公共平台上的“曝光”而达到信息的传播。

三、从自媒体的特点看其伦理道德的偏差

在当今, 传统媒体既要受制于市场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其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 敏感事件, 由于要考虑多种原因而错过了新闻的时效性, 甚至避而不谈。与传统媒体相比, 自媒体有着其先天的优势。

(一) 源于大众的新闻

由于自媒体的特殊性,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清晰的界限。受众在传播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受众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拥有了和专业媒体同样的信息传播的权利, 这势必会导致专业媒体权利的分散化, 引发权利的转移, 以达到受众权利的自我赋予。传播者即受众, 受众即传播者这样的模式在自媒体中非常常见“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 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 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 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 更加理性。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 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 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2]传播者即受众, 受众即传播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受众自己撰写新闻将自己所见所听所感公布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 由他人进行传播。第二是受众作为传播者, 转发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新闻, 使得新闻让更多人看到。以达到新闻的二次传播甚至是N次传播。

全民记者使得消息能从多方面的视角进行报道, 增加的新闻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增加了民众在自媒体中的话语权, 体现了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但是, 由于受众层次的参差不齐, 报道的切入点多种多样, 反而容易失去传统新闻的价值。尽管他们能有机会触及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 但是, 新闻本身还要求记者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将事情真实的报道出来。不加选择地制作描述新闻现场, 夸大其词、偏颇偏袒甚至掺入对立性情绪, 形成一个个公共话语领域, 更加会失去了传统理念上的新闻价值。除了新闻及新闻人的资质外, 或出于对社会不公的义愤, 或出于爱国热情的喧哗, 一些网民别有用心或者哗众取宠地制造假新闻, 炒作或是夸大某些确实存在的新闻现象。这也形成了公民新闻高桶上的短板。[2]

(二) 时间胜过一切

在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中, 以时效性居于首位, 由此可见时效性对于一个新闻的重要性。与传统媒体相比, 自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 自媒体可以做到即使发布, 全程跟踪, 不间断报道。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 发刊校对, 播出时段的限制, 做到了一发生即报道。同时, 改变了传统媒体意义上的受众群体在整个传播中的地位, 做到了传播者即受众者, 人人都可以发声。这种模式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但是, 由于自媒体的传播者们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大众, 他们对新闻价值的把握缺少专业型的理论支持, 在对新闻的发布上做不到全方位的考虑, 往往是从个人认识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更有甚者, 许多专业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及时性, 和所谓的“抢占头条”没有对事情调查清楚就在官方自媒体上发布自己所知道的消息。这样会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出现偏差。例如, 2013年12月初发生的北京大妈被撞事件, 在场群众在不了解事情的情况下, 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 甚至有记者也将不了解事实真相的群众的话当作第一手材料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导致不实新闻的快速传播。

(三) 自由度的提升, 话语权的增加

与传统媒体相比, 自媒体把关人被虚化。人们发消息的内容不再受到更多的审查。这使人们在言论上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权不再像以前那样, 只集中在少数的传统媒体的手中。人们开始在自媒体上传播个人信息, 群体化分享新闻。

在话语权增加, 自由度提升的同时, 自媒体上也充斥着大量的无用、虚假的信息。网民通过互联网的拟态环境来行使话语表达权,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 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评论, 经常在某个新闻热点上形成话语焦点。这类新闻热点有些是网络舆论自发形成的。目前的自媒体上的信息主要以个人观点情感抒发阐述为主, 其娱乐性和寻求个人好恶的传递目的很明显。这是现阶段网络新闻、博客新闻等公民新闻最大的反传统新闻特点。以自媒体用户较多的微博为例, 每天在微博上搜索靠前的主要是娱乐明星, 综艺节目和绯闻卖点。以每小时的热门话题来说, 排在前十的是娱乐新闻。在自媒体时代, 网民自身对于意见传播也有一种选择机制, 人们会推动自己认同的意见的传播, 而制约不认同的传播。这种机制会作用于意见的形成与传播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这种机制, 自媒体中会导致一种声音越来越大, 而另一种声音渐渐被弱化, 形成“沉默的螺旋”。这就是意见把关的一种重要表现。在网民潜意识的表达中, 自媒体上更常见的是表现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种是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漠不关心, 更多的是关注娱乐新闻和明星绯闻。另一种是对主流社会舆论的质疑和抗衡, 对社会主流共识的舆论进行反讽和抨击, 以达到为人关注的目的。而在自媒体上的反主流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对立, 有些甚至是无端的怀疑与抨击。如人肉搜索、集体围观、谩骂、媒体审判等这类集体无意识行为, 是自媒体新闻 (包括公民新闻评论) 的常态。与更为理性和制度化的社会运动相比, 这种集体行动具有更多地盲目性和暴力倾向。

四、新媒体伦理体系建设的可行性构建

(一) 强化受众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媒体当中, 有着固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而自媒体中的受众大部分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普通网民。因此, 加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

(1) 在自媒体上人人都是传播者, 大多数人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 但是仍有小部分人缺乏自我意识, 认为在自媒体上, 人们都是匿名发消息的, 可以随意发假消息夸大事实。针对这类受众, 需要在自媒体上宣传多下功夫。比如, 在传统媒体上播放一些关于自媒体诚信和网民的社会责任的宣传片。

(2) 学生已成为自媒体中的主力, 他们与其他人相比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媒体中, 也更爱传播消息。所以对于青年学生, 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 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青年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要教育网络用户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 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 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随着网络日益发展, 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 而我国的大中小学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 学生学的是技术理论, 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 所讲内容同样远离网络, 避免上网成瘾, 许多学生在网络上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有的学生甚至认为, 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网络的使用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导致出现网络道德盲区。

(二) 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

(1) 借鉴西方经验完善自媒体法律法规。西方的传媒立法起步较早, 到目前为止, 虽没有专门系统的传媒法律, 但是相比较中国的传媒法制而言, 西方的传媒法律比较成熟。我国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 应借鉴西方法律建设的经验过制定有关的新媒介法律, 具体规定对新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惩治, 借助法律的权威威慑媒介不正当经营者和使用者, 使其遵守传媒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传媒的社会责任。

(2) 自媒体立法依据。由于媒介的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所以, 在很多国家, 传媒法律都不是采取单一的法律文件的形式, 而是渗透到宪法的、民事的、刑法的、经济法的各个法律中。就我国来说, 制定新媒体法律应该考虑诸多方面, 其法律的渊源包括:宪法、一般法、专门法以及国际条约等。在这些法律法规及条例中, 都有关于传媒方面的条款及规定, 制约和规范新媒体及新媒介从业人员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实践活动。因此, 制定单一的传媒法律文件, 需要借鉴和遵守以上这些法律法规及条款的原则和规定, 以此为基础和渊源, 避免与其发生冲突, 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传媒法律。

(三) 搭建更正与答辩平台

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微博, 对用户来说有很大黏性。但是不排除因其媒体角色的公信力降低, 微博用户很可能对微博失去兴趣的可能。比起被动的让自媒体中专业的媒体进行自律, 还不如在自媒体上搭起一个更正与答辩平台更有效。“更正, 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 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 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 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 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3]更正与答辩是新闻规范之一, 在传统媒体中, 报纸杂志会专门有一栏作为对以前刊登过的信息进行更正。但是, 在自媒体中, 由于每天的信息量巨大, 即使出现对信息不实报道的更正, 也只会在专业媒体的自媒体上。随着消息的及时更新, 更正的消息也会被淹没的大量的信息海洋里。受众并不能及时看到, 有的甚至是完全不知情。以新浪为例, 虽然在新浪微博设有接受用户投诉举报的账号、邮箱, 在他人页面右下角设有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开辟了“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专区”。但是, 人们投诉的大多是广告的不实信息。

搭建一个更正平台, 可以让新闻媒体对不实信息的更正发布于此。该平台设在微博首页, 每天将更正信息滚动播出,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不实舆论得到澄清。让谣言止步于此。

五、结语

作为草根利益的代表, 自媒体担负着社会良知的底线, 应该要让真实、民主在自媒体得到具体和充分的体现。自媒体展现出的多元与成熟, 事实上多元化、个性化也正是互联网的本质所在, 在真正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道路中, 这个伦理标尺是自媒体应当具备的立场和气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Web2.0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一种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自媒体的特点出发看其在伦理道德上的偏差。并提出如何能改善自媒体伦理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伦理,全民记者,把关人缺失

参考文献

[1]张燕.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伦理标尺[J].现代传播 (双月刊) , 2009 (2) .

[2]吴晓明.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J].河北学刊, 2011 (5) .

失范对策 篇8

一、企业诚信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诚信。市场交易主体的利益扩张需要诚信来维系, 这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 又是它的一个产物。可以说对一个制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来讲, 诚信是一种需要长期精心呵护的稀缺资源, 可以创造持久的价值, 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离不开企业诚信。如果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缺乏诚信, 那么企业的任何一项交易都要耗时费力, 每个环节都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严格控制, 不但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并且延长了产品产生效益的时间, 交易十分困难。就企业内部而言, 缺乏内部诚信会增加经营管理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因而说, 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离不开企业诚信。

二、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根源

当今的市场经济, 其形式是契约经济, 其本质是信用经济, 而信用经济的道德基础恰恰就是“诚信”。在市场经济中, 规避风险、严守信用、确保经济交往中各种契约的如期履行, 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显然, 没有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撑, 市场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根源由以下几点:政府行为不规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信用对治理国家来讲尤其重要。政府诚信是其能有效运行的前提。而当前我国政府信用问题随着一系列其它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日益凸显, 政府信用缺失成为举国上下议论的焦点。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企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社会诚信缺失加大企业诚信成本。诚信是企业最好的品牌, 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在商业经营过程中, 是遵守道德, 还是践踏道德?说到底是一个成本——收益的问题。如果道德风险并不必然带来或只是偶尔带来经济风险时, 道德就会变得苍白无力;道德的风险只有能够转化为经济的损失, 道德的约束才会有用。

三、完善企业诚信管理的对策

(一) 明晰企业产权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产权的清晰度与诚信是对称的, 产权清晰度越高的企业越讲诚信。因此, 解决企业及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明晰产权。国有企业的产权模糊, 产权难鉴定, 实质上是财产同所有者结合不清楚问题。产权同所有者结合的越紧密, 所有者就越会从长远利益考虑, 自然就会越讲信誉, 不能毁誉获利。

(二) 完善诚信企业契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要求企业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 按照自己的承诺办事。承诺实际上就是当事者之间的一种契约, 因而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已经和客户以及自己的员工拥有了各种形式的契约, 那么就应该全方位地自觉地遵守这些契约。所以说, 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诚信形式。

(三) 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

企业为什么要追求诚信呢?因为企业的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诚信的价值, 在于它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 企业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客户, 才能做到既保持老客户, 又创造新客户, 从而拥有原有的市场和开辟新的市场, 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 完善社会诚信制度。

首先, 应优化市场经济体制。由现行管理体制决定, 目前我国有关信用的基本资料都分散在个别部门之中, 这就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制度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与推动。政府是有序市场经济的设计者、缔造者和维护者, 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并在其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机制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建设社会信用机制首先要立法先行, 加以规范。当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 也必须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 对市场进行信用规范。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 做到“闯红灯者受罚”, 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 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 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 更要其付出经济上的代价。再次, 规范政府行为, 重塑政府诚信。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 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则衰, 国家无信则败, 政府应从自身做起, 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信用缺失的顽症, 让诚信重新闪耀价值的光辉, 让诚信成为失败者的墓志铭, 成为成功者的通行证。最后,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发展则是以个人素质的发展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在未来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 哪个国家能通过提高公民素质、充分开发人的潜能, 那个国家就会变得富强、赢得主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在向“契约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我们要繁荣经济, 还要建立各种新的规范和法律, 同时, 我们也不要忘了重建我们的文化精神。总之, 培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诚信道德观念, 完善诚信道德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四、结语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企业诚信的建立是是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确保有效建立法治经济的重要因素。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也是企业自身诚信建设的主体。诚信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规则, 它内化为企业交易准则和秩序, 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 成为了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重点。诚信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 但它作为企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保障,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之, 诚信对企业来说, 就像水对鱼一样重要, 它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品质, 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 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是真实的市场游戏规则, 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只有那些遵循市场规律的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背景, 立足于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 探求企业诚信的途径。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制度、完善和履行企业契约、披露企业相关信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培育诚信企业家文化来构建企业诚信和良好的公众信誉。同时, 也强调了政府对社会和企业诚信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指出了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 政府诚信积极引导着民众诚信, 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

关键词:企业诚信,产权,契约,道德

参考文献

[1].刘光明.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中国工业经济, 2002, 3:36~42

[2].陈丽君, 王重鸣.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哲学研究, 2002, 8:40~44

[3].刘兵, 罗宜美.论企业管理的崭新阶段——声誉管理.中国软科学, 2000, 5:25~36

[4].刘长秋.弥补法律诚信不足, 防治企业诚信缺失.上海企业, 2002, 8:27~29

[5].James.M.Kouzes and Barry.Z.Posner.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SanFrancisco, CA:Jossey-Bass, 1987)

浅析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篇9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为有偿新闻、假新闻、低俗新闻三种。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加剧, 不仅影响我国传媒事业的长足发展, 甚至对我国的社会安定、群众利益都有着严重危害, 那么, 造成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追究其原因, 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媒介竞争白热化;利益的驱使;监管力度不够, 包括行业自身内部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我国监督传媒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社会价值导向的偏离。

毋庸置疑, 近年来, 我国传媒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媒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却未能与之同步,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寻找应对措施。

宏观上, 第一要加强大众媒介的自律。相对于他律, 自律成本更低, 效率也更高。解决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这一问题, 就要求大众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从自身出发, 加强自律。

第二要加强大众舆论的监督。如果说自律是内因, 那么他律就是外因了, 外因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在一定条件下, 也对事物的发展能否顺利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要想解决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这一问题, 受众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他律环境与加强媒介本身的自律同等重要。

第三要完善媒体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关于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管理的规定》等新闻规章制度, 但在我国现有的实体法律中, 始终缺乏一部完善、健全的新闻法规。因此, 一个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新闻法律法规的确立, 是当前我国传媒界急需的。

第四要加快新闻体制改革步伐。面对市场经济引入大众媒介的新形势和媒体职业道德失范屡禁不止的新挑战, 当前, 大众传媒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 积极克服自身不足, 加强改进道德建设, 提高新闻宣传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报道水平和宣传艺术, 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提升大众传媒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微观上,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有如下措施:

第一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中指出:“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带头实践社会公德, 恪守职业道德, 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因此, 当前我们急需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

第二要加强人文关怀意识。我们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 反映到大众传媒当中就是要加强人文关怀意识。这在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在处理正面报道时避免浮夸化, 力求贴近化;在处理负面报道时避免虚假化, 力求人性化;在议题设置上避免空泛化, 力求情理化。让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上, 既有力度, 更有温度。

第三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良性运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告诫大众传媒, 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要注意实现其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众媒介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正确对待传媒市场的经济运作, 树立良好的媒介竞争观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 中国的传媒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缺陷, 就全盘否定他们对于中国传媒事业和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也不能因为我国传媒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就对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视而不见。整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路还很长, 相信在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下, 中国的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会趋于完善, 中国的传媒事业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者的把关和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 (摘要) D篇。

[2]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

[3]任庆、吴韩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

[4]黄瑚:《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

[5]喻国明:《什么是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6]孟建、王颖文:《媒介文化:媒介自律和他律的观察视角》。

[7]王晶:《再学讲话精神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篇10

一、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导致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很多, 但大体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 主观原因

政府行为是政府公职人员以政府的名义而实施的行为。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从政府以及政府公职人员自身去寻找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

1.政府自身利益的驱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 它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做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也就是千方百计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制度经济学则将政府寻求利益归咎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及“经济人”的自利性。韦伯也认为, “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 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 拥有本身的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无论从哪种理论来讲, 政府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政府利益是政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政府利益的扭曲和错位则是政府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官员的官德缺失

政府官员素养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其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程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 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质量有所提高, 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再加上对公务员进、出口的把关不严, 一些不合格的缺乏官德的公务人员还滞留在队伍中。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 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法度而不顾, 这种失范行为是可恶也是不可原谅的。

(二) 客观原因

哲学上讲,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行为失范不仅有主观上的原因, 更有其客观上的因素。

1.体制原因——全能型的政府角色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 政府的职能还难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上来。目前, 我国政府还处在从“全能型”向“有限型”过渡的阶段, 本应由市场解决的事, 政府却具有很大的干预性, 没有很好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2.制度原因——行政权力监督失效、权力制衡失实

我国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使得权力过分集中, 由此造成权力无限制、无制约地使用。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监督与制约, 则更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行为的失范。从体制上来看, 当前我国的监督体系是齐全的,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有些监督机构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在西方, 在野党的监督相对减少了政府的行为失范, 政府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①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的监督机关, 由于缺乏监督的实质性和经常性程序,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政协、民主党派的监督也是提提意见, 起不到实效。行政体系内部监督生怕“家丑外扬”, 大都不作深究。此外, 我国的监督法规也不健全,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用于专门制约权力的法律规范。由于体制、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常常出现“不监”、“漏监”、“弱监”和“滞监”的现象。

3.历史文化原因——“官本位”思想以及集权政治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源于秦朝, 后因科举制度而走向兴盛, 到明清走上了极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些都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些思想至今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很深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也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 便出现了跑官、买官、卖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政府行为失范现象。另外, “官本位”意识还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 它以官为本, 以权为纲, 一切服从官级地位, 这就造成为官动机发生了异变。“官本位”还表现在有权就有一切, 形成一种对权力、官位的崇拜和敬畏, 进而产生长官意志。“官本位”思想与权力的过分集中, 就会产生封建家长式的管理结果和以官为主、以民为仆的政府盈利行为等行为失范的现象。

二、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分析

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使政府的行为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官员职业素养

政府行为既然是具体人做出的行为, 所以要想在源头上有效规范政府行为, 就必须先从队伍建设开始。努力实现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建立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从而打造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和清正廉洁的政府。

(二) 强化监督机制, 切实发挥监督实效

由于公职人员最容易因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而导致腐败, 因此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证。要使监督机制发挥实效, 我们必须进一步精确各类监督机构的功能。首先,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其次, 完善人大法律监督。再次, 加强和改进专门机关的监督。最后, 强化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总之, 要建立监督权和执行权对等的机制, 并使监督机构拥有独立性和较大的实权, 如此方能有效规范政府的行为。

(三) 健全法律法规, 努力实现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我们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和程序, 使政府行为建立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消除政府的无序行为和随意行为, 克服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尤其是要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建设。

(四) 完善问责机制, 约束官员不当行为

官员是行政权力的把持者, 也是行政资源的分配者, 要规范官员行为, 防止违法乱纪, 就必须增强官员执政压力和出轨风险, 建立系统完善的问责体系。

首先, 合理划分权责, 明确问责对象和范围, 使官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促进从严治政, 依法行政。其次, 逐步建立民主问责制度。最后, 使官员问责制法制化、程序化。

(五) 审计官员收入,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许多国家规范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只要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 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 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 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 也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治罪。目前, 我国还需要做到扩大财产申报范围, 扩大申报公开程度, 实行严格的监督与惩处。为了不使官员财产申报事项的制度流于形式, 必须设计一整套让瞒报、漏报或不报者承担相应后果的制度体系。

(六) 发展政治文化,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保障。为此, 政府要致力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感。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三、小结

当前,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由于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不健全, 政府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成熟以及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 各种各样的政府失范行为也正在得以扼制和解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在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政府行为一定会走上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明安.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肖文清.关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失范的理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6) .

[3]蒋劲松.传统责任政府理论简析[J].深圳大学学报, 2005, (02) .

失范对策 篇11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失范;会计人员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202-03

近年来,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理论界、企业界以及政府的监管部门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建设健康的、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必须尊崇诚信原则。缺乏减信,经济运行的成本会极其高昂,甚至根本无法运行。在一个欺诈和舞弊盛行的社会里,弱者得不到公平,坦诚者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建立一个以减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愿望。在会计行业里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最备受争议的,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本文拟就会计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规定了会计从业人员在履行公职中应当怎么样或不应当怎么样。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当前,人们痛恨虚情假义,倡导诚信,呼吁从业人员遵循职业道德,但仍存在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1、利益驱动,诚信缺失。计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违反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以使单位负责人意见得以“巧妙”实施。有的在面对外部监督时,甚至作好所谓“协调”、“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至流于形式。另外,在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还有发生在国内的一些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业面临着“诚信危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公司的曝光,牵出了相关的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每一起造假事件涉案金额之巨、涉及面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的现状,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2、会计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因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不够,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弄虚作假之风。

3、财会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我国1000多万财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题词、并多次强调“不做假帐”。而在当今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物质财富充裕令人欢欣鼓舞。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社会关系大大的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等行为的泛滥。很多会计人员出现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下列诸原因造成的:

1、屈从领导的压力,职业道德被迫失范。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关系在于单位负责人的从属关系。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一些经济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而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指使,强令下被动的做假帐,否则会使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受到很严重的损害甚至丢了饭碗,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

2、会计法制观念淡薄,监督机制乏力,导致职业道德失范。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人员所起的作用、责任方面,主动出谋划策的占11.2%;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被近操作的点44.7%;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3%,情况表明,占38%的会计人员的主动出谋划

策、配合作假的行为,主观动机虽有不同,多少都是一种故意作假行为,而其中主动出谋划策的更是一种通同作弊的行为了。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因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不够,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弄虚作假之风。

3、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导致职业道德失范。据统计,我国1000多万财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4、利益驱动,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会计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违反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由于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某事业单位女会计许某,在其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是建国以来某省最大的一宗经济案件,媒体报导时冠以“惊天大案”,许某已被判处死刑。某房地产公司会计黎某,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仅三年,利用单位财务制度不严密,贪污公款200多万元。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的确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些人职业道德论丧,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类型多样化。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的解决应该要遵循以下对策。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2、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法治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和促进作用。法制就是必须建立健全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严格执行。新《会计法》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保证《会计法》的有效施行,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法规、规章,使《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具体化。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发布实施《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代理记帐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事业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近年来,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乱、信息失真等问题,虽然与法律约束力不够有一定关系,但执法力度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切实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大会计工作执法力度,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监管组织的建立,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分两步走,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这一步近期相对容易做到。但权威性稍差,待条件成熟后,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单独组建中国会计协会,权威性较高,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此外,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失范对策 篇12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表现

(一) 管理脱节

根据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职责分工, 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科研管理责任, 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合同审查、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管理等工作, 衡量其工作绩效的指标往往是项目立项数量、立项层次和到款额度, 很少有高校将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也纳入考核科研部门的指标;财务管理部门承担财务管理责任, 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结算报销等工作, 由于科研经费开支灵活, 加上专业性又比较强, 财会人员一般不太熟悉科研项目内容, 无法对开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无法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脱节, 经费使用进程与项目研究进度相互割裂, 经费管理存在盲区。

(二) 预算不实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 而项目负责人大多不熟悉财会知识和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没有意识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 各项支出凭经验随意估算或拼凑, 不能较好地结合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 不能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的实际费用支出, 经费预算编制只是流于形式, 预算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项目工作周期与支出不同步, 导致经费使用进度不能反映科研任务完成进程, 进而也无法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

(三) 政策宽松

为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许多高校纷纷施行宽松的经费管理政策, 除提取少量的管理费, 很少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 项目负责人通常对经费拥有很大的资金自主权。相当一部分项目负责人不谙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将经费视为己有, 把与项目研究无关的个人、家庭消费也纳入经费列支, 甚至向他人收集与项目无关的车船费、培训费、住宿费、电话费等有效发票用于报销, 套取项目经费, 致使真正、有效用于项目研究的费用支出比例比较小, 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经费使用效益极为低下。

(四) 结账延期

科研项目结题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 缺少对经费使用效益的验收。科研项目结题后, 项目经费决算往往没有及时跟进, 致使项目结题与项目结账严重脱节, 大量科研经费闲置, 结余经费长期挂账报销费用, 不仅增加了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的难度, 也极易掩盖项目经费实际支出过程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导致项目经费使用随意性大, 经费支出与项目研究关联不大, 部分经费游离于监管之外。

(五) 资产流失

使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 虽然办理了登记入账手续, 名义上属于国有资产, 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 但事实上这部分资产往往由项目负责人自行保管使用, 成了项目组的专用资产, 项目结题后也不上交学校统一保管和使用, 长期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 无法做到科研资产整合与共享公用。项目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 资源浪费与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六) 审计缺位

现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 高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很少对项目经费进行审计, 绝大多数项目经费缺乏专项审计, 针对科研经费预决算、经费使用和日常管理等环节存在的不当或违规情况, 错失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机, 导致编制虚假预算套取项目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结题不结账、列支与项目研究无关费用等违法、违规的经费报销行为无法得以遏制, 科研经费支出混乱现象屡禁不止。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成因分析

(一) 经费管理得不到重视

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是当前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排位, 许多高校重视项目的组织和争取, 辅之以诸多优惠政策, 给予高比例的配套经费, 将项目数量、级别和经费额度作为考核教师科研业绩的重要指标, 但对项目经费使用却疏于管理, 无论是高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工作大多存在认识误区, 重项目申报和验收, 轻过程实施, 忽略经费管理, 项目经费私有化意识严重, 致使经费违规使用现象普遍。

(二) 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管理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 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经费管理, 审计部门负责经费审计 (实际上极少介入经费监管与评析)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资产管理 (实际上管理流于形式, 大多只办理入库手续而不验收和交接实物资产, 不监督检查资产使用情况) , 管理部门相互之间信息不对称, 缺乏科研经费全程一体化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科研资产管理互为脱节, 项目经费的全程综合管理与监督严重缺位, 经费使用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三)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多数高校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普遍缺乏预算管理意识。首先, 立项阶段的经费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费用支出没有进行细致分析和科学论证,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对经费预算的协助和指导, 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依据不足, 预算内容不实;其次, 项目实施过程预算执行不力、管理不严, 预算缺乏约束力, 预算调整不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随意增加或扩大, 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经费决算不及时。

(四) 科研资产监督管理弱化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颁发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关规定, 使用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 均属于学校国有资产, 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 而不少高校在科研资产管理上不按规定执行, 不仅购置前不经过充分论证, 不按设备采购相关规定执行, 而且资产验收入库手续和日常管理都不够严格, 没有资产交接手续, 项目结题后一般不上交学校资产管理部门, 自始至终滞留在私人手中, 设备重复购置、长期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 资产监督管理相当薄弱。

(五) 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出于对科研项目数量和排名方面的考虑, 对项目经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普遍存在审计人员少、不够专业、独立性较差等问题, 对项目经费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条件不成熟。同时, 学校审计部门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检查意识, 一般不主动介入项目经费审计, 极少对重大科研项目或经费数额较大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 缺少对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 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难以确保项目经费得到规范、有效使用。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对策

(一) 健全与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梳理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之间的关系, 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合同订立—项目研究—中期检查—项目结项等每一环节的经费使用都得到有效管理和监控。项目组要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严格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使用经费, 确保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科研管理部门要指导和协助项目组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核、监督工作;财务管理部门要指导项目组编制好预决算, 做好对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工作, 监督项目经费规范、有效使用;审计部门要主动参与项目经费的审计工作, 完善项目结题审计制度, 确保经费管理不留死角;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力度, 严格履行资产交接手续和回收制度, 把使用项目经费购置的科研资产真正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

(二)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树立预算管理意识, 将预算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在申报与立项环节, 根据项目性质、研究任务的特点和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核算项目成本, 按照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或预算编制指南 (手册) 要求, 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费用都明确列入预算, 确保经费预算能基本反映项目从开始到实施和最终完成的整体框架, 切实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在项目实施环节, 自觉维护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 严格按照预算科目合理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科研经费支出数据, 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 对于确有必要调整预算的项目, 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 及时向项目下达部门进行预算调整申请的核批, 对于非正常偏离的项目, 采取措施适时调整项目支出,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在项目验收环节, 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核, 以经费预算为基础, 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通过项目经费实际使用差异分析, 考评预算完成情况,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明确结余经费处置办法, 确保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 避免项目经费管理盲区。

(三) 建立科研经费网络管理平台

为有效实现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科研经费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 更好地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 通过建立共享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整合有关部门的相关信息, 将项目申报预算、预算审核、项目立项、款项到账、经费使用、资产入库、查询、经费决算、项目结题结账等业务进行网络化管理, 实现信息数据多方共享, 变以往的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实时监控。项目负责人通过平台随时查询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各职能部门借助平台实时掌控、全程跟踪监督项目进展情况, 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项目经费信息, 确保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对项目经费的统一管理, 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真正做到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

(四) 规范科研资产管理

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建立科研资产购置、使用、调剂、处置等管理制度, 将科研资产纳入学校整个资产管理范围, 盘活校内存量科研资产, 促进科研资产共享公用, 提高科研资产使用效率。首先, 购置科研资产须严格履行资产采购管理规定, 及时办理资产验收、入库手续, 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入册后方能领用;其次, 严格科研资产出库手续, 加强日常资产管理, 定期清查科研资产, 如遇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整, 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做好资产变更登记, 避免科研资产流失;再次, 项目验收结题后, 科研管理部门应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已结题科研项目有关信息, 及时清理科研资产, 并将其上交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 避免科研资产闲置浪费, 提高科研资产利用率。

(五) 加大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力度

为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进一步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必须树立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检查意识, 将科研经费纳入内审范围, 开展项目结题验收专项财务审计, 并将审计结论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机制,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定期监督和检查工作, 加大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工作的审计监督力度, 定期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及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对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实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 严防利用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 严格控制不知去向或含糊不清的经费支出, 对项目经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明确具体的改进要求, 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确保项目经费使用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六)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学习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文件和财经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 安排专题培训, 确保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和使用人员熟悉并掌握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和经费管理政策, 树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 杜绝科研经费“私有”观念, 强化合法、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 自觉遵守有关财经法规, 规范、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 避免科研经费使用不当行为的出现。同时, 普及科研经费预算的知识与技能, 充分认识经费预算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以及相关经费管理办法, 依法、据实编制项目预算,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确保经费预算既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能符合经费管理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联想与科学识字下一篇:网络情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