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况论文

2024-05-14

网络情况论文(共11篇)

网络情况论文 篇1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升级催生了网络银行的发展, 自上世纪以来, 计算机技术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东风, 将互联网送进了千家万户, 网络银行应运而生。作为本世纪银行业的主流发展形势, 网络银行的存在改变了人们对金融的固有理解, 同时也使人们的投资融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根据有关数据, 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 2010年,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商务类应用用户全年增长分别达到45.8%和48.2%。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网银的成长发展中存在着快速、跳跃性的特点, 同时, 在发展模式安全处置和法律法规这些方面都亟需改进。

一、网络银行的一般概念

何为网络银行 (Internet Banking) ?简单地说, 网络银行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银行。它依附于互联网技术, 是一种并非实体形式的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网络银行的定义也随着它所提供的服务多样性的增加, 而不断翻新。

这种没有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的银行存在形式, 使得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轻松地网罗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业务对象。用指尖的操作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不但节约了成本, 也更符合客户的需求。故此, 网络银行成为银行业在本世纪进行角力的新的战场。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状况及特点

1.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业务功能方面, 从国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网银所提供的服务, 可以看出其功能大体一致, 缺乏差异性。

在市场状况方面, 从图1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我国网络银行有了重大发展。伴随着国有、外资银行网络业务的相继推出, 网络银行数量快速增长, 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市场份额看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优势突出。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数据库www.askci.com

根据图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网银交易的规模已达549.5万亿元, 同比增长49.0%, 至201年, 这一数据达到了701.1万亿元, 同比增长35.9%, 其中企业网银做出的贡献超过总体份额的80%。但是在增长速度方面, 个人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获得迅速增长, 超过了企业网银规模的增长幅度。

资料来源:综合银行财报和银行访谈, 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及预估数据2012.7i Research inc.www.research.com.cn

就整体网上银行交易结构而言, 2006年个人网银交易规模比重占4.9%, 2010年, 该比重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达到17.0%, 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 该交易额将达到18.5%。总体说来, 企业网银是网银交易的最重要部分。2010年, 企业网银占网上交易规模的83.0%。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各类生活缴费服务逐步实现了网络化, 个人网络银行的增速或超过企业网络银行, 造成了个人网银的交易规模所占总交易规模比重将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并且该趋势将继续保持。

2. 我国网络银行使用现状分析。

我国居民大约从1998年开始陆续接触网络银行提供的个人网银服务。有关数据表明, 在1998-2011这21年间, 我国的个人网银用户人数在不断增加, 在2006年间, 这一人数大幅增加, 所占比例较前一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 近乎翻了一番。截至2009年底, 首次使用网银的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达到12.9%。此后该比例开始下降, 这说明在2010年前, 有大量的居民开始使用网络银行, 网银业务对居民生活的渗透速度较快。但是在2011年, 首次使用网银的用户所占比例大幅下降, 由2010年的11.9%下降到7.5%。这说明存在一定因素, 对网银的推广造成了冲击。

根据图3分析, 可知大部分的个人网银用户使用网银的频率都较高, 其中41.6%的用户每月使用1~4次, 39.9%的用户每周使用一次或一次以上。每年使用3次以下的网银客户所占比例仅为5.3%。这说明, 网银在已有客户群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这也就意味着, 网银为客户提供的业务是有效的, 并不是一种摆设, 而是能为客户提供便捷实用服务的银行业务形式。

从有关数据来看, 大约有13.3%的客户使用网银的次数占其办理的全部银行业务的80%。有超过半数的个人网银用户使用网银提供的服务办理其过半的银行业务。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 平均44.2%的个人银行业务是通过网上银行办理的。这一数值说明网上银行能为用户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使得客户愿意通过网上银行办理业务。

根据图4分析, 个人用户在选择网络银行时, 看重的因素中, 排名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网银的安全性能、根据原有的开户行而定和服务水平及态度。从2006年到2007年, 个人用户在选择网上银行时, 对网银的要求更为严格, 最大的变化是更多的用户注重网银的安全性能, 从原来的15.7%上升到51.3%, 是个人用户选择网银是的首要标准。通过各要素比重的增加, 能看出个人用户在选择网络银行时更加慎重。在企业用户方面, 2006年, 企业在选择网上银行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是根据原有开户行而定、网银的功能、网银的安全性能。2007年, 这三个因素变为根据原有的开户行而定、网银的安全性能和银行的知名度。过半数的企业在选择网络银行时, 基本是根据其原有的开户银行而确定的, 相较于2006年, 2007年企业选择网络银行时更加注重网络的安全性能。而相较于个人用户对网络银行的选择, 企业对网络银行的各项要素都更加的看重, 对于网银的安全性能更加的看重, 网银的功能、服务水平及态度、银行的知名度等因素也受到企业客户的关注。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用户在选择网上银行的时候, 可能比个人用户考虑得更为周全, 要求也更高, 态度也更加谨慎。

数据来源:2011-2012中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刘成娟, 程杨阳.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年06期

3.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特点。

前世之事, 后事之师。西方国家的各种发展经验, 可以为我国提供很好的借鉴。我国网银虽出现晚, 但更像是西方国家网银发展之路的微缩, 其大体过程是类似的。当然, 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启迪我们, 事物各有矛盾, 各具特色, 我国网络银行, 自有自身的特点, 这是在国外网银发展过程中不曾体现的。其一, 我国网银的业务功能单一, 不存在纯虚拟银行。即以前的银行有什么业务, 网络银行就有什么业务。并未做到推陈出新。故为传统所制约, 未能有新的突破。其二, 网站缺乏独立性, 部分网络银行在发展初期受到技术约束, 无法建立自己的专门网站, 而是将广告宣传放在其他网站之中, 未使用银行专有的域名和网站, 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时, 不能很好地判断该网页是否是网络银行的官方网站, 形成了安全隐患。其三, 早期的网络银行处于一般网站的动态交互式咨询检索阶段,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方式的演变, 迅速转变为具备在线业务信息查询功能的专门银行网站。并且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其四, 以跳跃方式完成发展。相较于外国银行从传统银行发展成为网络银行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商业银行几乎跳过了内部网络电子银行的发展阶段, 直接从银行办公自动化阶段进入了网络银行发展阶段。

三、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安全和技术风险方面的问题。

由于网络银行是通过互联网存在的电子形式的金融产品和信息, 网络安全就成为影响网络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体系结构安全方面, 探究内部风险的来源, 首当其冲的因素是人。相对于外部人员而言, 银行的工作人员极易为巨大利益驱动, 造成银行安全问题。另外, 由软件公司承担系统开发和维护任务, 增加了能够接触到机密的人员, 这样就不能充分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病毒和黑客入侵, 是网络银行主要的外部安全风险。非法侵入者通过盗用或改变加密交易资料, 挪用篡改账户资金, 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在应用系统安全方面, 一个安全的应用系统, 应该是一个网络安全的系统, 是一个服务器安全的系统, 也是一个主机安全的系统。数据库安全要求突发事件发生时, 必须具备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紧急处理措施。目前我国对银行局域网建设和网络安全问题解决方案愈加重视, 网银系统安全较之先前, 有了十分明显的改观。但是, 银行应用系统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安全隐患给网络黑客带来了可乘之机。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 我国网银客户端的安全设置主要存在的隐患, 一是恶意程序可以采用暴力方式获取某个账户的密码;二是传统输入空间不能保证安全性用户在键盘上输入的字符很容易被恶意程序捕获。如果用户在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公共计算终端处理网银业务, 就更容易发生以上状况, 面临很大的安全风险甚至造成用户的损失。很明显, 现实条件的约束使得银行并不能保用户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网络银行的服务。

2. 法律方面的问题。

我国网银在法律和制度规范方面与其他国的差距仍是不可忽视的。如:对账号、邮箱、电话等客户个人信息缺乏保护, 易被大范围泄露;相对于网络银行的发展, 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滞后性, 如缺少针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 对用户来说, 这是一笔数量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银行来说也阻碍了其成长壮大的道路。此外网上欺诈所导致的网络银行事故, 由于责任界定不明确, 极易出现用户和银行间的“扯皮”现象。CA中心尚未出台相应准入规则, 亦无法促进该法的贯彻实施。立法缺失使监管部门无法可据, 为经济纠纷的解决带来更大困难。

3. 监管存在的问题。

(1) 网上银行监管意识滞后, 监管思路和理念有待转变。银行监管方面, 尚未能以充分长远的眼光对其进行调控和干预, 计划性和强制性强, 事后调节占多数。网络银行的出现, 消弭了地域的分别, 模糊了行业的划分, 代之以综合化的形式出现。前网络银行时代的“机构监管”已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网络银行时代的“功能性监管”呼之欲出。同时, 传统金融市场准入按区域和行业进行严格划分和审查的监管政策, 不再适用于网络环境下金融业务迅速普及的特征。另外, 互联网的无国界化降低了主权国家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监督的单一性和有效性。信息时代如何加强各国间合作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共同考虑的问题。 (2) 监管实效有待提高, 综合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对网银的监管缺陷又可归结为日常监管方面、市场准入方面、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日常监管不足表现在规章制度建设不足, 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不足, 日常培训缺乏;很多时候, 监管一词只是应付了事, 规章制度也仅仅是一纸空文。监管人员将培训当作一种应付。有时监管人员的独立性不能达到要求, 还容易出现讲人情, 走关系等现象, 这都使得监管工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就是, 有的网银业务没有通过央行的批准就进入市场运营, 这也是眼下我国网银存在的一大缺陷。再或者, 人民银行批准了, 但银行方面却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安全评估, 形成完整详实的报告。所以其监督管理的结果也就不甚理想同时, 网络银行在战略层面、信誉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少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行动。

4. 信用机制和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

(1) 信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银行交易中, 失信行为十分常见, 这种信用状况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陷使得银行的信用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从银行角度,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存在很多缺陷, 不能很好地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工作。因而也无法合理整合信用额度, 更好地开发客户资源。而作为通过互联网进行银行业务服务的网络银行, 由于其充分开放的特性, 使得其对交易客户的信用评价更为不便。而且银行通常将客户数量与员工的业绩挂钩, 这也使得银行从业人员盲目地扩展业务对象而不是对业务对象进行一定的筛选, 以确保客户的信用水平。因此信用问题给银行造成的风险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 (2) 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网络银行只有吸引足够数量的客户, 具备一定用户规模, 才有可能凝聚价值, 我国网络银行面临严峻的发展环境。在消费市场中, 客户对网银是否信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货币的交易缺乏安全感, 不愿意选择通过网上银行来进行银行业务的操作。加之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缺位, 我国网络银行未来的道路就面临更多的障碍。再者有相当一部分的银行客户不会或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银的发展。

四、我国网络银行未来可考虑的发展策略

1. 设立专门监管部门, 建立制度框架。

建立专门监管部门可以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针对内部监管, 要做好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的监督, 进行日常的系统维护以确保网络银行的安全状态。检验每一笔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对于外部的监管, 应由独立第三方来执行。通过充分考虑网络银行的特点, 使监管工作更具效率和针对性, 强化监督力度。避免监管部门因思路不相同, 造成其对市场的规范和风险的判断不一致。针对网络银行的不同特点制定规则, 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 建立起全面高效的监管体系

2. 完善网上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安全体系建设。

网络交易中, 能否确认交易对象的合法性, 能否防止信息篡改和泄露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网络市场准入条件应考虑技术条件是否成熟, 是否具有相当规模的网络设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形成良好的网络银行市场环境, 在市场准入审批时, 应该采用严制度, 宽标准;加强风险防范, 放宽业务审批条件, 严跨境业务;宽国内业务的标准。同时对于现在已开通网络银行服务的企业, 应对其网上银行的安全体系进行完善。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 设置Firewall, 加强监控此外,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也有重要作用。

3.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金融监管办法。

一方面, 要弥补现有法律的漏洞, 从民事和刑事两方面, 对现有法律的某些部分修改和完善, 使其适用网络银行发展的实践。让普通民众感觉到, 即使在进行网银操作时出现问题, 也能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而更加放心地使用网银。针对银行提出的某些霸王条款, 通过立法的途径加以规范限制。真正做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要体现立法的前瞻性, 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考虑到网络银行的未来发展可能发生的情况, 将眼光放得更长远, 着眼于更广泛的领域, 对网络银行监管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定。

4. 完善网上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没有公开的资信, 就没有明确的信用, 网络市场信息也应有及时有效的披露。消费者只有在充分了解银行的运作情况后, 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投资、消费选择, 这样能大大降低银行与银行客户和投资者之间发生纠纷的可能性。也能降低银行因客户不了解情况而对客户做出有隐瞒的业务推销。良好的信息披露能使网银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促成网络银行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地运营, 因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对于银行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需要经过独立第三方的监督检验, 以保证信息披露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一种形式。

五、结论

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数据显示, 2010年, 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3.75亿, 用户人数一年内增长9319万人, 年增长33.1%;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商务类应用用户全年增长分别达到45.8%和48.2%。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网络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开发金融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并且逐渐成为网络经济中的准市场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结算基础。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初级走向成熟的过程, 取得了一些进步,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网络银行的监管, 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情况论文 篇2

根据《XX县治理网络非法传播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配备了相应设备。

在统一部署下,我校建立了“XX县XX中学在线”的QQ群号,校长XXX同志任群主,副校长XX、政教处XX主任、综治办XX主任、信息组XX老师为管理员,另外安排了双语组XXX老师和XXX老师协助管理,成员为全体在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建立QQ群帐号的同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微信帐号,我们的QQ邮箱号码作为了微信平台的帐号,名称也是“XX县XX中学在线”。在加好友的过程中,已经加“和谐XX”、“XX地委外宣办”、“昆仑之魂”、“XX之都——XX”为好友。

我们制定了定期向QQ群及微信平台转发宣传材料,实现和全体师生员工在文字、图片、语音、音视频的全沟通、互动。管理员在没有课时可监管群内的聊天内容(语音、图片、文字、链接网址音视频)是否有非法内容。对所有入群的QQ号码空间均要求设置开放,不得设置密码,管理员分年级组对其空间定期访问,查看。

我校高度重视网络“三非”治理工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监管到位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维护网上信息安全全力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南宁市网络党建发展情况浅析 篇3

关键词:网络党建;党建工作;党建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7-2

0 引言

本文着重论述广西首府南宁市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主要载体在网络党建工作领域进行创新探索的历程和亮点,对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几点个人浅见。

1 南宁市网络党建的亮点成效

南宁市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载体,在“党建信息化服务群众上水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截至2015年底,“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已累计开设专题专栏30个,发布网页信息645万条,转接组织关系数9332条、解答党员在线咨询数507条、党员邮件数、视频会议数97次、发送短信500多万条,论坛博客9213篇。

1.1 为全市党员群众建立起网上红色家园

1.1.1 为全市党组织建立起网上组织阵地

依托平台的硬件资源和网站模版,为全市1.4万多党组织建立了1个市级网站、24个子网站及1.4万多个基层子网站,组成了首府南宁网上党组织阵地。

1.1.2 为全市党组织、党员开通网上个人账户和电子服务卡

“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南宁市1.5万多党组织、25万多名党员设立组织个人信息账户和开通党员个人电子服务卡。实现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在线沟通,真正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网络化管理。

1.1.3 开设各类热点专题

传达和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要求和精神是党建网站最为核心的功能之一,平台自启动来,紧跟中央宣传教育部署和围绕上级党政中心工作,进行跟踪式报道和归类式资料整理,先后建立开通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城乡清洁美丽乡村、创建先锋示范城等各类专题专栏,既加强了全市各党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也起到比学赶帮、相互借鉴的作用。

1.2 设计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各项功能

1.2.1 实现党组织关系转接网上通

平台开通网上组织关系接转,市内党员只需要通过网上申请,各级党组织网上审批后,收到短信提醒转接成功,党员就可以直接前往转入地党组织报到。把“党员跑”变为“网络跑”,彻底改变了以往组织关系接转程序多、时间长、成本高的状况,防止“口袋”党员的发生,大大提高党员服务质量。

1.2.2 视频会议实现网上开展党组织生活

平台的远程会议子系统可以实现异地多人在线视频会议,目前系统最大可支持200个党组织同时开会。拓展了组织生活方式,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大大满足了基层党员群众、特别是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1.2.3 在线解答实现民意直通车

“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开设了“部长信箱、12380监督举报和12371党员咨询”等专题专栏,实现网上献言献策、网上监督举报、网上业务咨询,真正搭建起党组织倾听民意、组织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便捷渠道。

2 南宁市网络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群众的信息化运用意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党建工作惯性的影响,南宁市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局限于在党务工作者中按传统模式和固定的程序进行;有些部门、科室甚至认为党建信息化对其工作是负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部分群众没有形成运用信息化载体落实知情权、监督权、开展党群工作,提高党务工作的意识。

2.2 基层党建信息化基础薄弱

2.2.1 基层党组织党建信息化基础薄弱

特别是农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成本高、需求少,互联网终端很大程度止步于乡镇,仅能覆盖部分行政村,而且设备陈旧、信号微弱、技术落后。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市12县区和4个开发区共有行政村1498个,其中在村委办公场所尚未配备计算机的有634个,没有接通网络宽带的有985个;共有自然村6325个,尚未配备计算机的有6265个,没有接通网络宽带的有5642个。

2.2.2 缺乏党建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中仍有一部分不懂得计算机技术。既熟悉党建工作、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人才已经成为基层党建信息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2.3 缺乏党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南宁市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工作主要依靠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担任,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变动频繁、党建信息化经费不足、缺乏培训。

2.3 党建信息化载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目前还存在“重组织工作业务的宣传,轻广大党员群众的关注;重党委关注专题的建设,轻民生需求热点的开发;普通功能开发多,服务党建重点领域特色少;机关党委推广多,基层农村社区应用少;在运维管理上通报检查多,激励措施少”等五大类瓶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和探索改进。

3 南宁市网络党建下一步发展思路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载体的南宁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在全国上下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大形势下,南宁市网络党建工作下一步将从“宣传推广、基础建设、功能拓展、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实践。

3.1 加强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管理

要在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中加强对党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树立信息化服务党建工作的发展意识,深刻领会党建信息化在“推动组织工作方式改革、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增强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2 全面提升南宁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基础

以深入实施网络党建深化推进工程为总抓手,加大对基层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乡镇村屯和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党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通过“配齐兵马、发放枪炮”,形成全市上下互通的信息化管理脉络。同时,分三年打造一批实效性强、服务面广的党建信息化示范点,形成党建信息化引领科技致富、引领服务民生、引领社会管理的示范带动局面和网格化管理模型。

3.3 创新党建信息化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功能的开发建设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广大群众和基层党组织两大服务对象,改版一批特色化基层子站,整合部分党政部门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与职能资源,建立基础民生信息数据库与集成社区业务管理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实现服务型党组织的转化。

3.4 加强对基层群众关切热点与民生服务信息专题建设

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载体,在利用网络宣传党建工作的同时,扩大宣传与服务范围,通过开设“聚集民生、我身边的好人好事、时事与政策热点解读、文明风气宣传”等专题栏目,和研发“手机版、触屏版移动党建信息平台”的方式,更多的关注于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更深的涉及经济改革和社会管理,更好地适应和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5 注重信息化服务党建重点领域工作的功能开发建设

通过创新开发和综合运用平台“网上组织生活超市、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网络学院、党员电子信息服务卡、领导干部网上民主评议、网上发展党员”等功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素质提高”等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首府南宁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3.6 加强对党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机构设置

一是制定南宁市党建信息化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做到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统一、科学发展和稳步提升。二是在县(区)级党委部门建立对应的党建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2-3名专职岗位与人员。三是定期进行党建信息化管理培训和信息安全检查,确保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落实党建信息化专项经费,包括在市财政和各县区财政申请党建信息化专项经费年度预算、党建信息化运维管理经费年度预算、党建信息化推广激励经费等。

参 考 文 献

大学生网络购物情况的调查分析 篇4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西南林业大学的在校学生为对象, 进行纸质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3月。

二、样本属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 收回问卷1200份, 其中1130份有效问卷, 有效问卷率为94.2%, 无效问卷多为没有进行网络购物的同学, 也就是说约有九成多的同学都曾有过网络购物的经历, 这说明网络购物这一消费模式已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青睐。在1130份有效样本中, 大三的同学占45%, 大四的同学占14%, 大二的同学占35%, 大一的同学占6%。其中, 女同学占比达69%。由此可见,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 究其原因是女生的购物欲望相比男生更强, 而且女生花费在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要比男生多出几倍;而男生网购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购物便宜且方便, 省去了很多逛街选购的繁杂。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 主要的购物网站

调查显示, 有71%的学生会选择淘宝网, 有11%的同学选择京东, 有6%的同学选择聚美优品, 还有12%的同学选择其他网站。由此可见, 学生们在进行网络购物时通常会选择公信度和影响力都比较大的购物平台。原因在于大的购物平台有更多的商家, 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商品, 而且这些平台经常会推出一些购物狂欢日, 比如双11、双12等。而对于其他购物网站的商家来说, 可以靠严格把控商品质量来赢取更多的消费者, 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二) 主要的网购商品

调查显示, 约有67.5%的大学生主要的网购商品是鞋子、衣服等服装穿戴类, 而图书、影像制品、文具耗材等约占18.3%, 位居第二位。还有14.2%的同学会选择在网上购买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及其他商品。可见, 对于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 大学生们多数还是选择在实体店购买, 网络购买的人数较少;而鞋子、衣服等日常物品, 由于网购价格相对较低, 选择种类也较为广泛, 所以购买者较多。

(三) 主要的网购促销手段

调查显示, 有38%的学生选择免费送货服务, 有32%的学生选择赠送优惠券等打折服务;有12%的学生选择方便的退换货保障;还有18%的同学选择其他。

由此可见, 多数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的开支有限, 因此他们比较关注网购商品的运费问题, 卖家若提供免费包邮, 则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选择在该网店购买。此外, 打折促销、赠送优惠券等营销方式不仅迎合了大学生们的购物初衷, 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们的购物激情和热潮。

(四) 网购担心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购物时, 有67%的学生担心所购商品的质量;有16%的学生担心卖家的诚信经营问题;有5%的学生担心网络支付安全问题;还有9%的学生担心其他方面的问题。

可见, 大学生在进行网上购物时最担心的是商品的质量问题。由于网上购物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 尤其是如若商品不合心意, 还要涉及到退换货、质量保修等问题, 买家和卖家又要进行网上协商等等。因此, 卖家应加强网销商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督, 诚信经营。大学生买家们也要擦亮眼睛, 提高警惕, 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

(五) 大学生对网络购物前景的看法

调查显示, 有63%学生认为网络购物发展空间很大;32%的学生认为网络购物存在较多的问题, 应多多完善;有5%的学生不表态。

可见, 网络购物虽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但作为方便快捷的新型消费模式, 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欢和支持。

(六) 大学生能接受的送货时间

调查显示, 有22.5%的同学可以接受送货时间在3天以内;有63.3%的同学可以接受3~7天的送货时间;有14.2的同学可以接受送货时间达到七天以上。

可见, 大部分的同学希望可以在3~7天内收到自己的货物, 而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可以接受送货时间超过7天以上。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购买网上的商品主要是一般的生活用品, 比如自己喜欢的衣服、裤子、化妆品及饰品等, 所以大学生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可以收到自己的商品。

(七) 大学生对网购流程的熟悉程度

调查显示, 有60%的同学对于网络购物流程了解不多;有6.7%的对于网络购物流程一点都不了解;而只有33.3%的同学对于网络购物的流程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一时喜好和一时需求, 所以他们进行网络购物只是为了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缺乏了解网络购物流程的意识。这样也提高大学生在网络购物面临的风险。

(八) 大学生每月网上花费的金额

调查显示, 有50.8%的同学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花费的金额为100元以下;有40%的同学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花费的金额为100~500元;有6.7%的同学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花费的金额为500~1000元;有1.7%的同学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花费的金额为1000~1500元;有0.8%的同学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花费的金额为1500元以上。

究其原因, 大学生用于网上购物的钱主要是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 所以注定了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价格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购买的商品主要是一般的生活用品, 价格比较低廉。

四、对策建议

1.卖家应加强网销商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防止网上假货泛滥。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应该货比三家, 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和维权意识。

2.通过调查, 可以看到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卖家可以通过推出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商品, 以及适时推出一些打折、赠送优惠券和包邮等促销活动, 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消费者。

3.网络安全问题是网上购物的重要障碍, 相关网站应积极保障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安全性, 同时加强网站宣传力度, 以消除大家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担忧。

4.大学生在进行网上购物时, 可以先了解网络购物的流程, 提高自己对于网络购物的熟悉度, 降低自己在网络购物时面临的风险。

5.卖家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送货速度。通过调查显示有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送货时间为3-7天。卖家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送货速度来获得更多大学生的青睐。

网购是一个前景很大的平台, 而大学生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现在的网上消费量, 待他们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保障, 他们参与网络购物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 网商应多多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 为完善大学生网络购物提供一些积极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哲婷, 陈燕.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宁波市高校学生为例[J].消费导刊, 2012 (01) .

网络情况论文 篇5

美国地方政府需要借助军队力量解决网络威胁

网络威胁活动和等级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解决方案等功能强大的新型技术不可避免地进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网络威胁制造者的技术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发展,并且呈现出组织结构逐渐成熟的特点,对于能源、金融、交通、社会福利保障等重要基础设施威胁等级持续提高,甚至与其他威胁力量结合,给传统国家安全领域带来新型挑战。例如,在2012年入侵南卡罗莱纳州税务局(Department of Revenue)信息系统的事件中,数百万条社会保障号码、信用卡号以及其他公民信息遭到泄露。据估计,该州政府至少蒙受了14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由此带来的公民信息安全隐患以及政府公信力损失则难以估算。为了扩大自身理念的影响,黑客行为主义组织会利用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出现的过失,通过网络攻击制造公共事件,从而使州政府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例如在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爆发的“铅水”危机中,该市主要医院等社会福利系统就遭到“匿名者”组织的网络攻击,造成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极端主义集团也从未停止利用社交媒体宣传、煽动和策划恐怖主义袭击,近期美国本土爆发的恐怖事件中,袭击者全部都曾在网络媒体中受到过极端思想的影响。

各州政府自身网络防御能力发展滞后。持续出现的网络攻击事件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各州政府也都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威胁的现实紧迫性,但长期以来普遍都没有发展形成较强的网络防御能力。德勤公司和美国州政府首席信息官联合会2012年的网络安全问题调查报告显示,92%的州政府官员都认为网络安全对于本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只有约1/2的州首席信息安全官掌握着1~5人规模的网络安全团队。认为本州有能力抵御外部威胁和政府人员具备较强网络安全能力的被调查者分别只占总数的24%和32%。无论州政府还是主管美国国内安全事务的国土安全部,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问题上都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困境。美国联邦政府和国防部虽然具备强大网络威胁监测、评估、感知、防御和攻击能力,但是联邦军队在国内不具备民事执法权,从而无法为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支援,而各州政府军事部所属的国民警卫队则提供了利用美国军事网络力量的途径。

美国国内网络安全协调机制尚未有效运行。美国联邦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协调机制,而且这种努力在奥巴马政府成立以来不断得到强化。与之对应的是,各州地方政府在协调和发展网络安全能力问题上面临诸多阻力。理论上,美国联邦政府国土安全部是负责全国范围内网络安全的主要机构,但其并不具备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专家队伍,其所能做的工作仅仅是向地方政府提供网络攻击预警、提出防御建议以及协调进行网络事故响应。因此,各州政府如果遭到潜在的网络攻击,则无法依靠国土安全部向其提供支援力量。国防部虽然也有支持民事机构网络安全能力的职责,但其关注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各州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对于州政府亟待改进的日常网络防御能力帮助非常有限。各州私营部门也都发展形成了较强的网络能力,对于这种高价值/低密度的资源,州政府机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程序,从而征召这些力量应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因而各州民事机构的网络防御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利用。

美国国民警卫队在网络安全行动中的独特优势

在美国军事力量体系中,国民警卫队是一种地域分布广泛的特殊军队组织,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私营部门都保持着紧密联系,根本作用是执行国土防御任务,负责对紧急事件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根据美国法律,各州州长有权宣布国民警卫队进入州现役状态,执行自然灾害救援、人为紧急事件处置以及国土防御任务。在总统或者国防部长的批准下,各州州长还可以利用《美国法典》第32卷赋予的权力,要求国民警卫队进入全时服役状态,执行训练或者国土防卫行动。而根据《美国法典》第32卷第901节的定义,“国土防卫行动”指的是:“为了防卫美国领土或者民众,或者美国国防部长确定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基础设施或其他资产,或者当美国遭到威胁或入侵风险时而执行的军事行动”。因此,当各州爆发严重网络危机事件或者位于本地区内的关键基础设施可能因网络攻击而瘫痪时,国民警卫队可以成为州政府直接动员指挥的军事力量。鉴于这种独特的法律定位,国民警卫局在2014年向国防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发展国防部网络空间能力,从而以最佳方式利用联邦和州法律权限抵御持续发展的网络威胁、提高国家防御能力问题上,国民警卫队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国防部也公开表示,国民警卫队在应对网络紧急事件时也会像处理传统的自然灾害事件那样发挥重要作用,各州政府在联邦和州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州国民警卫队力量执行支持民事机构的网络任务,其中也包括执法任务。

国民警卫队在美国网络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在美国国家网络安全力量体系中,美军网络力量组织构架完整、技术能力全面、地位最为突出,战略司令部下属的美国网络司令部从整体上协调美国网络进攻和防御力量的发展建设,作为网络作战行动实体力量的133支网络任务部队也处于加速组建过程中,并将于2016年末全面进入初始作战部署状态。根据美军网络力量的任务要求,国防部有责任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协同防御。在州和地方层面,国防部可以通过其下属的国民警卫局实现与民事机构的行动协同。国土安全部在2010年9月发布的《国家网络事件响应计划》中确立了国家网络安全力量的运用模式,其中也强调了国民警卫队在协助信息共享、态势感知、安全通信以及事件响应中的独特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州政府也都制定了本州的网络事件响应计划,并将国民警卫队视为重要的日常战备和应急处置力量。

nlc202309090722

认识到国民警卫队的这种特殊优势,各州政府在本州的管辖范围内尝试运用国民警卫队力量实施网络防御任务。华盛顿州2012年就在国民警卫队中建立了专门执行网络安全任务的行动单位,利用私营部门的网络安全能力以及民事人员的专业技术增强地区网络安全。除了传统的救援和响应任务,华盛顿国民警卫队还与民事机构合作对关键设施的控制网络进行防御。加利福尼亚州的联合计算机网络防御部队能够实施漏洞检测、风险确定、危机事件响应以及其他任务。该州州长还能够指挥空军国民警卫队网络战中队对本地区网络环境安全状态进行检测。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网络行动单位可以在本州网络靶场的虚拟城市“阿尔发维尔”与民事机构进行联合训练。马里兰州空军国民警卫队的第175计算机网络战中队也已经开始执行州信息网络安全评估任务。

美国国民警卫队网络能力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

国防部明确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的作用和发展目标。虽然各州政府自主采取的国民警卫队网络能力建设行动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在联邦层面上,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网络力量发展问题始终没有成为国防部政策的重点。为迅速增强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各州政府和国民警卫局开始在立法层面寻求突破。2013年,美国州长联合会和国民警卫局极力试图促使国会通过《网络勇士法案-2013》,一旦实现这个目标,美国每个州、海外领地和哥伦比亚特区都将建立国民警卫队“网络空间和计算机网络事件响应小组”,该法案还将允许国民警卫队通过类似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处理网络安全危机事件。虽然该法案最终未能进入投票程序,但其引起的广泛关注却迫使美国国防部认真考虑国民警卫队网络能力建设问题。

2014年,国防部根据《国防预算法案》的要求,对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评估,其中还包含其将如何为州政府提供支持的问题。在提交国会的《网络任务分析》报告中,国防部认为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将分担现役网络部队的任务压力,能够在突发紧急事件中为现役部队提供支援,并且指出在“网络任务部队”构架下,国防部并没有对部队不同服役状态的组成做出强制要求,各军种可以分配部分资源用于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建设,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人员规模将达到约2000人。这是美国国防部第一次明确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的定位和作用,从而在政策层面为其发展打开了通道,标志着国民警卫队网络力量由各州政府军事部门自主抓建逐步转变为国防部主导、各军种根据任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条件协调发展的模式。

依托军种部门和自身力量展开网络防御部队建设。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截止到2014年10月已经部署了7个网络战中队、2个信息作战中队以及1个信息攻击者中队。此外,空军国民警卫队的网络力量还包括其他少量具备网络能力的作战单位。陆军国民警卫队也已经在美国54个州、领地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起1个8人规模的计算机网络防御中队,这构成陆军国民警卫队网络行动力量的基础。事实上,多数州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中队的规模进行了扩展,为预期的网络部队建设做好准备。

启动陆军国民警卫队网络防御先行示范部队建设。根据陆军国民警卫队2014年6月与陆军网络司令部签署的一份备忘录,陆军国民警卫队将其已经在一年前组建的1支网络防御中队转隶于陆军网络司令部。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暂时被称为第1636网络防御中队的网络部队将处于《美国法典》第10卷服役状态,即全时服役状态。这支连级规模的网络部队由39名成员构成,包括7名军官、16名士官和16名士兵,其将与陆军网络司令部其他现役部队共同接受同等标准的训练,执行的任务包括:网络空间防御行动、网络司令部战备状态检查、漏洞评估、网络部队作战行动威胁模拟、关键基础设施评估、战区安全合作以及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支援等。可以预见,这支“种子部队”将接受严格正规的训练,与美军联合网络力量体系内的其他作战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在实战部署中提高融入联合作战部队的互操作能力,为陆军国民警卫队全面展开网络部队建设积累经验。

加快国民警卫队网络防御部队在美国本土的布局。国民警卫局在其2017年度的态势报告中还宣布将在2019财年之前,在美国23个州范围内建立13支网络部队。若这些网络行动单位组建完毕,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划定的全部10个国土安全事件响应地区内,国民警卫队都将至少部署1支网络行动力量,从而在整体上覆盖美国本土,增强地方政府的网络态势。

国民警卫队网络安全力量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网络行动指挥控制权限还不够清晰。理论上,国民警卫队网络部队能够以不同的法律定位参与联邦或者州政府发动的作战行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美国法典第10卷和第32卷的不同要求使国民警卫队在与联邦相关机构、州政府、私营部门进行通信和协调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在第32卷或者州现役状态下的国民警卫队网络行动单位无法融入美军第10卷状态下的指挥控制体系,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行动能力。这一点在美国网络司令部和国民警卫局共同举行的“网络卫士14-1”演习中得到明显的反映。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开始与网络司令部、国民警卫局以及各军种单位等相关指挥机构开展协调,试图制定出国民警卫队网络部队在州政府指挥下与美军其他单位协调和通信的程序,但这项工作的进展目前尚不明显。

人力资源政策缺乏灵活性。据统计,美国全国范围内短缺约3万名网络安全领域的从业人员。在国防部大幅增加网络部队编制岗位的背景下,招募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的困难程度只会加大。虽然国民警卫队可以向民事人员提供非全时服役机会,即在不放弃私营部门工作的前提下加入国民警卫队网络部队,但是构成其力量基本结构的还是全时服役的军事和民事人员。在这方面,国民警卫队与国家安全局、各军种网络部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与私营部门对人才的竞争力差距更大,急需制定灵活的人力资源政策,从自身相关机构中抽调具备能力基础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与州政府、学术机构和私营部门合作招募、训练和保留优秀网络安全人才。

网络空间行动训练系统性不足。国民警卫队网络防御部队基本上都是非全时服役单位,尽管其成员大多是具备较强网络能力的专业人员,但缺乏确保其能够顺利执行军事任务的专门性训练,这一点在国民警卫队参与的多次演习中都有所体现。在为期2个星期的“网络盾牌-2016”演习中,组织者甚至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参演人员网络行动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和认证,随后才在网络靶场系统中进行红蓝双方的攻防对抗演练。虽然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国民警卫队非全时服役网络部队成员的系统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这些人员日常训练持续性不足,难以保持相关技能的熟练度,而且缺少远程和虚拟训练手段,因此难以提高网络行动中的系统操作能力。

责任编辑:彭振忠

网络情况论文 篇6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兰州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的2 100名在校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2029份, 其中包括男生1 081人, 女生948人;大一学生753人, 大二学生873人, 大三学生403人。

1.2 调查方法

利用课余时间, 采用现场、匿名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分为: (1) 自编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状况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等) 、网龄、每周上网时间、主要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主要活动等。 (2) 美国匹兹大学KimberlyYoung教授设计的一套20题的调查问卷。该问卷要求被试者不得与周围人讨论, 在20分钟内完成测试题目, 并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以及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采用观察法———直接在学校机房和社会网吧中进行, 观察使用者上网的时间, 使用的服务, 最后不记名登记使用者个人资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校正系数, 提高了问卷的准确度, 对合作的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以了解人格与网络成瘾之间的深层关系。

2 结果

本次调查于2009年4月发出自编问卷和KimberlyYoung教授设计的调查问卷2 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 029份。研究规定在问卷调查中, 所得分数越高就代表对网络的沉迷度越深;如果分数在80分以上则表明被调查者有明显的网络成瘾症状, 应考虑网络对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影响。

2.1 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与网络成瘾[1]的关系 (见表1)

研究表明, 学生上网目的主要以娱乐为主, 以学习电脑技能和交友为次。网络成瘾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表现自我、娱乐、交友、逃避压力、满足好奇心和学习电脑技能,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36.35, P<0.01) 。

2.2 网龄、每周上网时长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见表2、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 网龄的长短与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χ2=3.83, P>0.05) ;而每周上网时间越长, 网络成瘾发生率则越高, 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44.08, P<0.01) 。

2.3 高职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动机

调查中, 当问及“为什么喜欢玩网络游戏”时, 95%的学生选择“为了实现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概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正面挫折、排解压力、吸引别人注意、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 身边的人都在玩, 不会玩会被别人笑话。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动机分布见图1。

2.4 网络成瘾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体会

网络游戏已经随着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功能风靡校园, 这让很多爱好游戏的学生从中找到了快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 网络游戏成瘾产生的问题也迅速摆在了家长、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应该仔细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究竟在游戏中得到了哪些满足和快感, 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个现象[2]。

(1) 匿名快感。匿名就意味着身份是神秘的、灵活的、多变的, 甚至可以是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或者多个角色。在匿名的背后, 学生可以尽情地做最真实的自己, 也可以释放平日压抑在内心的种种狂妄。调查中问及“你支不支持网络游戏实名制”这一问题时, 所有学生都选择了“不支持”。

(2) 平等地位。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各个方面往往都会被身边的人拿来进行比较, 如外形、性格、智力、财富、家庭条件等。学生自己有些不如别人的方面总觉得在游戏世界里可以得到一种平衡, 因为任何人的起点、装备、能力都一样, 而且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 在游戏里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歧视, 能够达到一种绝对的平等。

(3) 梦幻体验。网络游戏的界面设计是夸张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各种类型的场景, 人类有限的感官刺激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极大满足。网络游戏将学生的“白日梦”正式搬上舞台, 给人空前的、超强的、欲罢不能的刺激体验, 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幻想需要。

(4) 超越时空。众所周知, 时间是无法超越的, 可是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可以任意地选择回到过去还是进入未来, 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 是快是慢, 是前进还是后退, 都可以随意调整。网络世界里的空间只要通过鼠标就可以轻松转换, 还可以让几个不同的空间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上, 甚至还有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四维空间等。这样肆意地操纵时间和空间可以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

(5) 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达成的合作, 使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 人际关系淡漠的人可以瞬间变成呼风唤雨的“首领”。当共同完成任务之后, 他们之间的关系便显得亲近起来, 变成网络游戏中的“朋友”或者“战友”。这样的交友方式很简单, 也很迅速, 但他们谈论的话题也只限于游戏, 极少有人谈论自己真实的内心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因为他们早就把自己当做虚拟空间的一分子, 高度投入到自己的虚拟身份当中, 而回到现实中发现那些“朋友”全都不见了, 这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会驱使他们尽快投入到下一次的游戏当中。

(6) 逃避的快感。网络游戏很容易让人忘却烦恼和逃避责任。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想面对的问题, 所有让人烦恼的事情只要一进入游戏便可以通通抛在脑后, 可以暂时不做自己, 享受身份转换带来的全新感受。可是下线后却发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多数网络成瘾者便会立刻想起在游戏中逃避的快感, 并在第一时间再次回到游戏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游戏让人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思考与分析

研究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总发生率为9.27%, 高于张海涛等[3]对江苏、山东、安徽9所高职学校1 8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 低于林坤彪等[4]对粤东地区某职业技术学院233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原因可能与选用的网络成瘾量表、抽样方式、样本容量大小、研究时间及研究人群的不同有关。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者中的大部分 (70.2%) 为轻度网络成瘾, 这些人成瘾症状还不是很严重, 故而对他们的矫治相对容易。因此, 如何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矫治, 是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的研究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我们发现, 高职三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 这可能与毕业班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有关。研究表明, 网龄的长短与网络成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网络成瘾学生的每周上网时间显著高于未成瘾学生, 可见上网频率越高、时间越长, 学生成瘾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是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重要手段。

有25.92%的学生首选上网地点是网吧, 而研究表明, 网吧上网成瘾发生率 (12.74%)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主要原因可能是现在的网吧设备先进、上网费用低, 再加上在网吧上网无人监管, 使得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因此, 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监管力度, 规范网吧管理是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必要手段。

研究发现, 网络成瘾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侧重于逃避压力、交友以及娱乐, 他们更多的是把网络当做一项娱乐工具, 在网上偏爱聊天交友、玩游戏等具有双向沟通功能的活动。他们常常借助网络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心理需求, 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因此,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从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的需求出发, 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网络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是对网络成瘾的高职学生矫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正确面对, 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和管理机制, 为学生提供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并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 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周荣.网络成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快感经验之相关性初探[J].中华传播学会, 1997 (2) :18.

[2]朱玉.岳阳市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3]张海涛, 苏苓.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 :75-77.

网络情况论文 篇7

2014年5月, 笔者通过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模态的影响, 得到一组数据。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的分析, 比较准确地了解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 获取24种网络使用行为和特定网络类型使用现状, 界定网络使用沟与道德人格培养的相关性。

1 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情况和行为特点

(1) 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家庭:66.7%的学生来自农村, 33.3%的学生来自城镇。

(2) 大学生所在家庭收入多属于中等水平:54.2%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 23.6%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1~4000元。

(3) 大学生上网设备多样化:1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机, 4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笔记本电脑, 另外39.6%选择手机或平板电脑。

(4) 大学生网龄普遍较长:44.1%的学生网龄在3-5年, 24.8%的学生网龄在6~10年, 2.8%的学生网龄在10年以上。

(5) 大学生主观认为上网以学习知识或获取信息为主:29.8%的学生认为上网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习知识, 37.2%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可以获取信息, 14.4%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是为了结交朋友, 另外9.6%的学生认为上网属于消磨时光, 4.8%的学生认为上网纯属浪费金钱。

(6) 大学生认为网络的正面影响较大:4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6.1%的学生认为负面影响更多, 还有29.7%的同学觉得不好说。

(7) 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活与网络生活息息相关:34.3%的学生认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58.6%的学生认为网络与大学生学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6.4%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仅0.7%的学生认为网络和大学生学习毫无关系。

(8) 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娱乐导向为主:本文将网络使用沟的界定为娱乐使用类和信息使用类2种, 娱乐使用类包括浏览新闻及评论、发送祝福、上QQ、微博、MSN等、进聊天室、看网络电视电影、上BBS论坛、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浏览各种网页、更新个人主页、炒股、网购、参加网络社会活动、收听广播、交换物品、交友等。信息使用类包括收发邮件、搜集资料、下载软件、阅读文章、看招聘信息、投稿、远程教育等。大学生常在网上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登录QQ、微博、MSN等 (77.55%) 、搜集资料 (59.18%) 、浏览新闻及评论 (55.78%) 、下载软件 (52.38%) 、看网络电视电影 (40.82%) 、下载音乐 (38.10%) 。从中不难发现, 大学生的客观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类为主, 仅1项搜集资料属于信息使用类。

大学生上网浏览的最多的网站类型依次是电影网站 (57.14%) 、娱乐网站 (48.30%) 、综合性网站 (47.62%) 、音乐网站 (34.69%) 、购物网站 (33.33%) 、教育类网站 (33.33%) 。根据分析, 发现在大学生上网浏览的6类网站中, 排名前三名的主要属于娱乐导向, 以信息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型网站仅排名第六。

(9)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底线弱化:仅41.3%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世界撒谎是不道德行为, 52.9%的受访者并不认为此行为的错误之处, 甚至5.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行为可以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2 大学生网络道德观与网络使用行为习惯息息相关

2.1 大学生缺乏自制力, 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相矛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为主, 所浏览的网站也主要以娱乐为导向。如果大学生对网络长期迷恋, 将难以实现虚拟身份和现实角色的转变, 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标准降低, 由于自控力、判断力较弱, 易形成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网络传播具有“双刃剑”作用, 网络社会舆论导向明显

网络舆论主要体现的是大部分舆论对某些特定事物所表达的价值观、情绪的理智程度。大学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群体, 正处于人格塑造的转型期, 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缺乏。网络信息不可信因素多、网络舆论公信力差, 阻碍了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作用, 最终其所倡导的正确思想与行为不但难以被大学生们认可, 还会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负面倾斜。

2.3 网络信息更新迅速, 主流沟通软件与大学生网络行为联系密切

2001年至2005年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中, 主要以登录BBS论坛的网络行为为主;2005年至2009年的研究, 主要以研究网络博客行为为主;2010年以后, 大学生网络行为则以“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研究为主。作为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需要慢慢适应, 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不易, 使得大学生倍感艰辛, 内心极度渴望与人交流、沟通, 索求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聊天软件的推出, 正满足了大学生网络沟通的需要, 因此大学生常在网络从事的活动排名第一位的就是登录QQ、微博、MSN等。

2.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 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备受关注

受访者中92.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在24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中, 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17种, 信息学习导向类网络行为仅占7种, 同时大学生主要从事的网络行为中, 排名前6位的行为中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据5位。因为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复杂, 屏幕后展现的并不是具体的人物, 每个虚拟人物都可以随着各自意识随意操作各种行为, 因此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和差异性。但由于网络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 内容极具多元化和多样性, 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在网络主体中产生强烈撞击, 对大学生思想冲击尤为严重, 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该尤为重视。其实, 网络世界不可能是人类道德规范的真空地带, 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必须遵循人类生存的道德规律。

3 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机制

3.1 强化学生个体道德自律

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和对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和外在客观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制约。大学生应不断反思自身网络行为和言论, 在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完成转变, 逐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3.2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网络教育不仅仅立足于对电脑技术、网络信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 同时也要关注网络行为主体的个性因素和行为特性。高校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关注点。大学生受网络舆论的影响, 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往往脱离自身想法, 高校应将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根本点。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 应弘扬正能量, 塑造好榜样, 让学生群体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强化网络学习行为的积极作用, 弱化网络娱乐行为。

3.3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管理

网络快速发展应以不触犯法律为前提, 网络立法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 确保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底线, 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措施。对网络信息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的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高校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同时, 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施。

总之, 网络是大学生信息沟通的主要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去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对道德人格的塑造的影响力巨大。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道德缺失、责任感减弱、行为失范等问题, 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 .

[2]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8) .

[3]顾晓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塑[J].江苏高教, 2007 (9) .

[4]韦路.“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

网络情况论文 篇8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 无法一一穷尽。笔者只能做一个局部性的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为对象。其主要理由是:第一, 连南瑶族自治区地处广东、广西、湖南交界处, 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区, 况且是集“老少山边穷”于一体, 具有代表价值。第二, 地处广东省西南角, 广东为大陆思想最为开放、媒介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连南县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 相比于其他地处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 媒介接触程度相对较高。

总之, 连南瑶族自治区是调查有线电视网的一个不错的“标本”。

一、调查方法

(一) 前期准备

2010年8月10日至20日, 曾于连南县广播电视台收集资料, 并实地观察当地有线电视网的基本情况, 包括运行、维护、监管、经营, 以及走访了一些瑶族居民。

(二) 设计问卷

设计一份问卷, 《连南瑶族自治县信息传播现状调查问卷》, 考察当地居民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情况。问卷设计了16个问题,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掌握语言、对信息内容选择倾向及对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七种媒介的接触情况等。

(三) 抽样设计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居民。据了解, “全县划分为7个镇。即三江、寨岗、大麦山、香坪、大坪、涡水、三排。瑶族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汉族分布于三江镇、寨岗镇等地, 皆属平原丘陵地带, 占全县面积的12%。据2005年人口统计, 全县共有156523人, 其中瑶族80972人, 占总人口的50.73%多;壮族1523人;汉族7万多人, 大部分为客家人。还有少量的回、满、黎、彝、土家、布依、朝鲜等民族。”[1]因此, 由于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加上本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索性研究, 故采用便利抽样。

(四) 实地采样

2010年8月17日、18日、19日, 在连南县政府所在的三江镇街头随机抽样, 共随机调查了100人, 回收问卷76份, 在整理归类时, 又剔除了一些不合要求的问卷, 最后的有效问卷为74份。

二、有线电视网覆盖情况

截止2010年8月份, 除涡水镇之外, 其余六个乡镇均已被光纤覆盖, 有线电视的信号已经能够到达。其中, 三江镇和寨岗镇的已通光纤的行政村, 分别为9个和22个, 覆盖率分别高达82%和92%, 分别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068户和5846户, 以一户三口人计算, 所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62%和45%, 三江镇和寨岗镇的居民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良好, 媒介素养也较高, 乐意安装有线电视, 并为之付费。

与此相对比, 三排镇、香坪镇、大坪镇、大麦山镇以及涡水镇, 由于地处山区, 瑶族居民散居在崇山峻岭间, 自然村落达到264个, 被划归为45个行政村, 总共仅有12个村被光纤网络覆盖, 覆盖率分别为38%、14%、38%、20%、14%, 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分别为430户、116户、210户、247户、0户, 以瑶族一户四口人计算, 所占比例分别为8.9%、5%、8.6%、7.2%、和0。从数据中得出, 地处山区的5个乡镇, 光纤覆盖率较低, 发展的有线电视用户仅为976户, 而5个乡镇的总人口却高达57782人, 以一户四口人计算, 仅占6.76%, 媒介接触率和使用率极低。

此外由于“瑶族分布于全县面积88%的山区, 汉族分布于三江镇、寨岗镇等地, 皆属于平原丘陵地带, 占全县面积的12%”, 还可以大体得出结论, 比较汉族居民的光纤覆盖率和有线电视用户所占比率远远高于瑶族居民。

此外, 连南县仅有一档本地新闻节目《连南新闻》。“《连南新闻》在云南频道插播, 每周三期, 星期一、三、五为首播, 星期二、四、六位重播, 时间每晚八、九、十、十一点, 中午十二、十三点六个时段正点播出, 上送《市县连线———连南动态》, 在清远公共频道每周四晚九点半播出。”“从2009年10月开始, 我台又增加了《瑶语新闻》, 每周四8时在云南台首播。”[4]

由于此档本地节目, 插播在连南县境内的云南台, 未安装有线电视的用户是接收不到此档节目。有线电视用户在瑶族聚居区的用户仅有976户, 相比于近6万的总人口, 能够接收到《连南新闻》、《瑶语新闻》的瑶族受众, 所占比例极少。

三、对比当地其它媒介的使用状况

分析连南瑶族自治县六大媒介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 的使用状况,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线电视网在当地媒介接触中所处的地位。

(一) 报纸和杂志

据实地走访连南县政府所在地三江镇及其南岗镇、寨岗镇、大麦山、三排镇等, 很难发现零售报刊亭, 或者其他报刊零售点。至少证明, 某种程度, 当地居民自己购买报刊和杂志比较困难, 缺少足够的获得途径。当地政府机构和社会机构普遍订阅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清远日报》等党报党刊。

(二) 广播

连南县广播电视台的组织构架内, 已经没有广播内容制作、播出、传输的相关部门, 虽然连南县广播电视台是由广播台发展而来, 但现在的主要职能在于电视, 而不在广播, 广播的职能部门已被裁撤。

此外, 当地居民分散居住在1231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 广播信号传输的质量存在很大问题。仅有地处平原丘陵的三江镇、寨岗镇, 广播信号良好。

(三) 电视

连南县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瑶族, 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 电视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即使曾经实施的“村村通”工程, 在边缘分散地区安装“村锅”形式, 但山区气象条件复杂, 容易损坏, 维护困难, 曾申请专项补贴未果, 至今, 此项工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瑶族居民接收到电视信号已不得而知。

除了汉族的三江镇、寨岗镇等平原丘陵地带, 媒介接触情况良好, 可以有效收看到无线电视信号之外, 88%的山区, 无线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效果较差。

(四) 互联网

2010年8月中旬, 当地移动公司正筹划首先在县政府所在地三江镇, 开展互联网居民用户业务。此前, 当地移动公司已经完成了对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机关及社会机构的互联网建设, 信息传递的质量良好。

(五) 手机

手机已经被广泛应用, 围绕手机进行的移动业务、维修业务、销售业务等服务相当便利, 手机媒介被当地居民广泛应用, 媒介接触程度较高。

(六) 传播媒介的利用效率

在问卷中设计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来观察居民对传播渠道的利用效率”。[5]

在“获得日常信息的渠道”一题中, 74份有效问卷, 有66份问卷选择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和利用电视媒介获得信息, 约占89.2%。

在选择了电视媒介的66问卷中, 在“媒介利用程度”一题中, 其中, 有31份问卷选择“经常接触”媒介 (每日接触时间30-120分钟) , 有15份问卷选择“偶尔接触”媒介 (接触时间为5-30分钟) , 3份问卷对媒介产生“依赖” (每日120分钟以上) , 总计66.3%, 即当地居民对电视媒介的利用效率最高。根据当地居民的电视媒介主要是有线电视网为主的这一特殊情况, 可以看出, 在诸多媒介当中, 有线电视网的使用效率是最高的, 分布最为广泛, 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此外, 为了考察当地居民对于传播媒介的期望, 更希望从哪些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问卷中专门设置此多项选择题。从统计数据可以得出, 当地居民最期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 分别高达78.4%和54.1%, 其次, 报纸为41.9%, 广播、手机及其人际传播渠道期望值较低, 分别为16.2%、17.6%、6.8%。

四、小结

通过本次“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有线电视网调查研究”发现, 当地的传播媒介都不足以满足当地居民对于信息的需求, 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媒介渠道的接触有很大差距, 存在着巨大的“知识沟”。在当地六大传播媒介当中, 居民对有线电视网产生巨大依赖。

在媒介接触状况、媒介使用程度、居民期望利用的大众媒介三个因素的比较中, 电视媒介所占比例均为最高, 分别为89%、66.3%、78.4%, 并远远高于报纸、互联网、手机、广播、人际传播等渠道。同时, 考虑到当地最主要的电视媒介是有线电视网这一特殊情况, 有线电视网成为当地居民最主要的媒介渠道。

与此同时, 当地的三江镇和寨岗镇的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高达82%和92%, 相对比的, 三排镇、香坪镇、大坪镇、大麦山镇以及涡水镇等6个乡镇, 地处山区, 瑶族居民散居在崇山峻岭间, 以瑶族一户四口人计算, 所占比例分别为8.9%、5%、8.6%、7.2%、和0。处于平原的汉族聚居的三江镇和寨岗镇有着非常良好的有线电视网覆盖率, 而瑶族聚居的5个乡镇有线电视网覆盖率极低, 形成了鲜明对比, 存在着两个区域、两个民族之间对于信息获取、媒介接触上的巨大的“信息鸿沟”。

参考文献

[1]连南县政府.连南概况[EB/OL].[2010-05-18].http://www.liannan.gov.cn/Category_16/Index.aspx.

[2]资料来源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文件《:连南县有线网络覆盖行政村分布图》 (2010-08-20) .

[3]资料来源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文件《:连南广播电视台脱贫奔康规划》 (2007-11-28) .

[4]资料来源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文件《:连南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基本情况汇报》 (2009-12-22) .

网络情况论文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信息化生活已经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轨迹。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失的工具。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同时,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人群, 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各种方便。与此同时也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 甚至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 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 可以为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供依据, 引导大学生正确和积极的利用网络。同时也能有效的帮助高校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擅长网络学习和生活, 他们通过搜索引擎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通过虚拟体验现实生活或参与实验, 他们通过网络可直接与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学习并参与讨论。然而在学校里开展网络学习, 大学生必定希望有一个完善的平台, 而不是信息混乱难以查找、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的平台。网络, 已经是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带给我们快捷、丰富的生活, 给予人们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通过这个宽广平台, 我们能够进行学习、工作、娱乐、交际、购物等。正因为它的这些优点, 大学生也成为了非常依赖网络的群体, 然而, 诸如学校网络教学建设、网络学习占有比例等众多矛盾与问题也随之而出现, 本项目由大学生身边的问题着手, 解决与之息息相关的网络学习问题。网络学习占大学生所有学习时间的比例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使现在网络发展迅速, 覆盖面很广, 但在大学里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网络教学所占比例低, 通常局限于布置作业、发布通知、查找资料等, 而很少有一门课完全进行网络学习。并且, 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课本教材、考卷资料等实体资源的耗费相当厉害, 如果能够将更多课程改为网络教学, 则能够减少相当一部分实体资源的浪费。然而, 也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担心网络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 毕竟网络教学一旦实行, 学生便失去了课堂的管制, 可能会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 这就违背了网络教学的初衷。

二、文献综述

对于大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相关调查, 国外学者早在几年前就有所研究:Elaine Allen and Jeff Seaman (2009) 发现在过去的6年中, 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群总体上正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 并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人们利用网络学习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他们还提出网络课程已经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 并且成为一种非常舒服的上课方式。Nina Heinze and Jan-Mathis Schnurr (2008) 提出在当下, 高校对信息有效快捷的搜索、计算、评估、展示等已经是一项很大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期, 面对这样强烈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成为一个满足对信息的各种要求的很好的方式。Mark R.Nelson (2007) 的调查显示, 从2006~2007年美国电子书 (E-book) 销量呈大幅增长状态, 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比重也在增加。同时在国内也有相关部门和学者做过相关研究:沪教委科[2009]2号文件要求上海市各高校要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进一步提升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推动本市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张国锋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 推动高校的内涵建设, 其中包括:“以教育信息化为动力, 建立适应信息经济社会需要的新课程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等观点。

三、调查方式方法

在设计问卷时, 我们仔细考虑了本项目要考察的主要问题和针对人群,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对问题一一确定, 对于所提问题, 我们充分考虑了: (1) 问题的合理性。合理性要求必须与所调查的主题密切相关, 如果违背了这一点, 那么再精美的问卷都是没有意义的。 (2) 问题的一般性。问题的一般性要求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这是问卷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例如在问卷中, 我们用到了许多诸如“其他”的选项, 将我们没有重点研究的问题归为一类, 这样方便与我们以后的统计与分析。 (3) 问题的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使整个问卷具有整体感, 从而能使我们能够获得比较完善的信息, 使调查对象感到问题集中, 也让整张问卷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小系统。 (4) 问题的明确性。在问卷中, 我们做到了提问清晰明确, 这样便于被访问者做出明确规范的回答, 避免了被访问者在选择上发生困难, 也避免了有效信息的流失。 (5) 问题的非诱导性。在整个问卷的设计中, 我们充分考虑了问题的非诱导性这个要求, 我们不为了刻意得到某种结论而提出一些具有诱导性的问题, 在问题设置中, 我们做到中性位置, 不参与提示和主观臆断, 这样就做到了将被访问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充分体现出来, 从而得到的数据就会更加真实有效。 (6) 问题的便于整理与分析性。这一点使数据便于收集与整理我们的后期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工作更加方便。本文主要运用聚类方法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 通过定性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聚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结合SPSS软件,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

四、实证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以便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原始数据的收集我们采用了网络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 对上海市各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问卷参与对象进行频数分析后可以看出, 男女生比例基本符合1∶1。这一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上海市大学生的情况, 说明样本有着良好的代表性。对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统计, 可以看出经济学占22.36%, 理学占18.63%, 工学占18.63%, 管理学占26.47%, 这四类共计超过了85%, 考虑到上海各高校的类型以及专业设置, 这一比例也说明样本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从年级分布看, 虽然大二的同学占了大部分, 参与人数远多于其他年级, 但是符合目前大学生的现状, 大一的同学很多并没有带电脑, 大三大四的同学更多的是关注就业考研的事情, 使用电脑学习的时间也不多, 所以这个样本里年级的分布还是可以代表现实中的总体。从以上三个问题的数据分布来看, 本次调查的样本是很有代表性的, 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总体的情况。所以本次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推断上海市大学生总体的情况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通过聚类分析, 将学生根据对不同课程的网络教学需求进行分类。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所有专业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包含经济学和理学, 第二类包含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 接下来对这些分类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将选项赋值化, 每个程度依次赋值为1、2、3、4, 其中4的程度最高, 进一步以均值的大小来考虑每一类对于不同科目的需求程度。对于英语类课程, 第一类专业的同学对于英语类科目的网络教学需求程度高于整体的均值, 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开展网络英语课程教学。对于计算机类课程, 第二类专业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类科目的网络教学需求程度高于整体的均值, 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开展网络计算机课程教学。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 第二类专业的同学对于专业基础类科目的网络教学需求程度高于整体的均值, 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开展网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于专业主干类课程, 第二类专业的同学对于专业主干类科目的网络教学需求程度高于整体的均值, 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开展网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考虑到每类专业的参与人数以及每类专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 我们可以在经济学中开设英语类网络课程, 在工学和管理学学生中开设计算机类网络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此外, 我们可以转换另一角度, 从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专业 (经济学、工学、管理学) 的学生调查情况赋值得分的角度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由表1可知, 三个专业的得分情况P-Value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表明三个专业之间得分差别较大, 属于不同的总体, 故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分析。在分别对三个专业的得分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我们得到结果如下:经济学学生, 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约80%的总方差可以由前两个因子来解释;工学学生, 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约85%的总方差可以由前两个因子来解释;管理学学生, 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约82%的总方差可以由前两个因子来解释。进一步, 我们对三个专业得分情况的主成分成分矩阵进行分析:经济学学生:在成分矩阵中可以看出, 第一个因子在四个变量上均有较大负荷, 能够很好地反映总体情况, 第二个因子在英语类和专业主干课上的负荷比较大。所以应开设英语和专业主干课的网络课程。工学学生:在成分矩阵中可以看出, 第一个因子在“计算机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上有较大负荷。第二个因子在“英语课程”上有较大负荷, 从数值符号看, 这两个因子对于变量有着相反的作用。考虑到第一个因子有着62.90%的负荷, 所以应开设计算机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网络课程。管理学学生:在成分矩阵中可以看出, 第一个因子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上有较大负荷, 第二个因子在“英语课程”上有较大正负荷, 其他变量上为负负荷, 因此因子1反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因子2反映英语课程。考虑到第一个因子有着59.07%的负荷, 所以应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网络课程。从以上两个角度的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代的大学生都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习惯, 且网络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不小;各专业之间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存在差异, 对于不同的科目依赖网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应开设不同的网络学习课程。我们也通过调研问卷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差异的原因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存在差异和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习惯有关,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习惯网络聊天的同学是最善于利用网络来学习, 其次是习惯电话联系和E-mail联系的同学, 反之, 习惯于课堂交流和短信联系的同学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需求也和他们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满意程度有关, 结果表明: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知识的传授、学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动因, 其中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具有影响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收集到一手数据, 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上海市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发现三个问题:一是不同专业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学、工学和管理学这三类学科的大学生依赖网络学习的比例较高。二是拥有不同习惯的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习惯网络聊天的同学是最善于利用网络来学习, 其次是习惯电话联系和E-mail联系的同学, 反之, 习惯于课堂交流和短信联系的同学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三是网络学习的动因各有不同。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知识的传授、学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动因, 其中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具有影响力。

五、结语

我们对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给出如下建议:高校可以适当开设网络课程来代替实体课程, 在保证课程进行的前提下节约部分师资力量;高校网络平台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不同专业将整个平台进行板块划分;网络课程应该更加重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知识的传授等方面的内容。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 信息化教育必然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越来越多网络公开课的普及以及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如何在大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在线学习内容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内涵建设, 从而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校内涵建设,多元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国锋.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我校内涵建设[C]//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 2008-10-10.

[2]Elaine Allen, Jeff Seaman.Five Years of Growth in OnlineLearning[J].Sloan-C, 2007.

[3]Heinze, Nina/Schnurr, Jan-Mathis.Develop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by Using E-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2008:492-498.

网络情况论文 篇10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中职学校 流行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37-01

我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学生占一多半。我校的中职生入学平均年龄16.7岁,平时接触网络,使用网络语言沟通很普遍。网络语言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语言,是由符号、字母、数字等组合产生的特殊语体,符合中职生追求新鲜刺激的特点。本文简要地对网络流行语在我校这类中职学校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解读。

1 我校中职生校网络使用情况

2011年9月,以我校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回收网络使用调查问卷200份。(1)上网次数,一年级41%“有时间就上”,二年级比例竟高达64%。“有时间就上”的住校生达53%,走读生也达52%,住校生并没有因为住校而限制了自己上网。每次上网时间1~3小时的一年级学生占58%,二年级比例42%,反映出学生在上网时间上自控力差。(2)上网手段,一年级有48%利用个人电脑上网,52%利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使它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3)上网内容,前三位是“交友聊天”、“娱乐”、“玩游戏”,而“查阅、下载资料”只排第六。

2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主要有首字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我校学生使用的网络流行语都有涉及。

2.1 2008年至2011年常用网络流行语

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是××,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给力(gelivable)、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我勒个去、坑爹、你妹、淡定。

2.2 流行语结構

2.2.1 首字母缩略

首字母缩略又可分为单词首字母缩略和短语或句子首字母缩略。

如:(1)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PLMM(漂亮妹妹);BT(变态);BUG(英文中的“臭虫”,学生们指“穿帮”之意)。

(2)PK(playerkill,砍人,攻击);VG(verygood,即很好);PMP(拍马屁)。

2.2.2 数字谐音

因为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中职生更常常在网上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以阿拉伯数字形式出现。如:4242(是啊是啊);886,88(拜拜了);55555(哭声,呜呜,痛苦落泪);520(我爱你);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等。

2.2.3 符号语言

以我校为例,2011年入学的一年级生都已经是95后,从小接触电脑与网络,更多运用符号直观性的特点,幽默地展示出说话人的想法,网络流行程度很广。如:∶->(表示开心,微笑);^.^(表示女生含蓄优雅的笑);-p(吐了一下舌头);O.O(非常吃惊);Zzz...(指睡觉的样子)等等。

2.2.4 汉语谐音词

偶(我);稀饭(喜欢);果酱(过奖);表(不要太好的意思)。

2.2.5 语码混合

(1)英汉混杂。如:“没问题,小case(事情)”;“你也Happy(开心)一下嘛”;“俺们(盂县方言)是SARS非典那年上小学的,H5N1禽流感那年上初中的,h1n1甲流那年上中专的,俺们九零后就是这么NB(牛)的成长起来的。”

(2)双语方言混合。如:“这个case我还没有搞定”(事情)。“逛街”本地平定学生表达为“今天俺科(去)shopping了”。我没有骗你,盂县学生方言为“俺不日哄你”。

(3)字母和数字谐音词,如:F2F(facetoface,面对面);me2(metoo,我也是)。

2.2.6 词义迁移

学生使用这一类网络流行语,有特指性。如“特困生(特别喜欢睡觉的学生)”;“9.11”的词义成了“恐怖”的代名词。还有“正义反用”,“可爱”成了“可怜没人爱”;当然也有“反义正用”的用法,如:“白骨精”成了“白领、骨干、精英”;有的赋予了新用法。如“吐槽”,对于目睹发生的事件或者听到的话语用很犀利的话语指出。即指出不和谐之处。比如某位外请教师任课效果不佳,护理班学生自发到校长处“吐槽”。

3 中职学校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征

(1)经济原则,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信息。“I服了U(我服了你)。“尼玛”是脏话的谐音,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用来表示惊叹、气愤不屑等情绪。

(2)效用最大化。以尽量少的言语投入传达最大量的信息,使言语的表达和接收更清晰更迅速。

(3)省力原则。缩略表达。F4指花样美男;韩国JYJ组合。TC指我国(天朝大国),PC指韩国(泡菜国)。

(4)时效性。最流行的网络语,我校的中职生也接受很快,如“屌丝”,与“高富美”对应,男生自嘲为“矮挫穷”。

4 我校网络词汇的分类

4.1 学业方面

如“翘课”,意为逃课,但跟逃课比起来显得更理直气壮与从容。是学生叛逆精神的一种体现。

4.2 两性方面

(1)对长相幽默的说法,“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如“长得安全”。

(2)学生还自创了一些有趣的、跟恋爱相关的词语。如“二硫碘化钾”,这似乎是种化学物质,用化学符号写出来就是英文单词“KISS”(吻)了。傍晚锻炼身体称为“黄昏练”,取“恋”的谐音。

4.3 个人情绪方面

”郁闷”成为最近学生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无奈现实:对校园新鲜之后面对的就是目标的迷失和生活的空虚,经过三年这样的生活,将面对更为残酷的就业选择,痛苦的心理可想而知。还有”崩溃”、“坑爹”表达无可奈何的愤懑或不满的情绪。

中职生也关注时事,比如对出现的李刚事件,网络上立即有一幅对联“李刚李阳李双江,车祸家暴机关枪横批李家牛B”来联想评论,新鲜出炉,讽喻之意昭然。我校学生流行了一阵“恨己不姓李、恨爹不成钢”的说法。

由于校园流行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标新立异,追新求奇,富有创造性。在校园中压制限制使用并不理智,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使之沿着健康而有生命力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兴亮.中国互联网哈哈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56c35a550100BOCB.html.

网络情况论文 篇11

1 书屋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 全县共建设农业局机构书屋1个, 农技人员个人书屋138个, 科技示范户个人书屋1 180个, 申报专家3名。 2015年8月5日《河北农业科教动态》关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及应用情况通报中, 大城县名列前茅。

2 书屋使用情况

截至2015年10月15日, 网络书屋使用总次数累计10 304次, 登录次数8 879次, 检索浏览次数1 025次, 下载文章300次。 这样的使用情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大城县对书屋的使用重视, 宣传培训到位, 农技人员对网络书屋的了解深入, 登录浏览并且进行资源有效利用的人会越来越多, 书屋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3 工作改进措施

局领导了解到大城县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使用认识不够, 工作没有做到位后, 认真部署整改措施。2015年8月13日, 10名农技指导员到廊坊市参加农业技术信息化平台软件应用培训, 紧接着举办了大城县云平台及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应用培训会, 召集全县的农技指导员参加, 宣传介绍书屋的用途、使用方法, 鼓励大家使用书屋进行浏览、查找、下载有关资料, 通过书屋的学习和交流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将书屋的使用以及帮助科技示范户使用书屋的情况作为2015年农技指导员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制定了奖惩办法。 为了方便农技指导员使用, 农广校将书屋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常见问题以及指导员登录账号和密码印发了说明材料, 做到人手一份。

4 取得的成效

通过宣传动员, 调动了广大农技人员使用书屋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大家登陆书屋、浏览相关文章, 逐渐掌握了使用技巧, 同时发现书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 很多人从一开始的被动地完成任务, 转而变成了积极主动的使用书屋, 喜爱上了书屋。 农技指导员张云鹏用1个半月的时间获得有效积分569分, 每天坚持登录、 浏览, 使用书屋的热情很高。 9月份10名农技指导员获得了月度个人书屋金牌用户。 很多农技指导员积极参与案例和来信的撰写, 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学习体会在书屋中进行交流, 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也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 笔者撰写了案例1篇, 上报来信7篇。 书屋中的能力提升板块也是很受欢迎的, 大家积极的参与答题和出题, 对学习、巩固专业知识, 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很有帮助。

5 几点体会

5.1 网络书屋解决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难的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繁复、待遇低、培训提升机会少, 因此想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使工作水平得以提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在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 农技指导员深切感受到知识老化、单一与农民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有时指导工作很被动。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一部移动的数字图书馆, 农技人员能够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接受新知识, 了解最新的品种信息和生产技术, 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书屋不仅成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好帮手”、“好参谋”, 同时也为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解决了知识更新困难的问题, 提高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力度。

5.2 网络书屋增强了农技人员之间的交流

网络书屋中专家在线、案例交流、管理员来信等板块是农技人员交流的平台, 农技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专家在线向技术专家请教得以解决; 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可以通过撰写案例、来信和全国的农技人员进行交流, 同时也可以学习各地的成功经验, 对农技人员的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5.3 今后工作仍须努力

通过各项措施的执行, 农业技术人员对书屋的热情得以提高, 积极地参与书屋的使用, 但是总体来说, 还是偏重于登录、浏览, 部分人仍有完成任务的想法, 今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每个月公布一次全县书屋使用排名情况, 对态度敷衍、积分落后的农技人员进行提醒、督促。 鼓励大家撰写更多、更有理论水平的案例和来信, 及时交流学习体会、实践经验, 了解工作动态, 提升服务生产和指导科技示范户的业务能力。

上一篇:失范对策下一篇: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