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通用8篇)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1
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渐渐产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对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关键词】网络文学 青少年 阅读 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这个危险的过渡时期,外界因素极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波动,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青少年的生活与网络避无可避,网络传播正在全方位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流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球网民数量达到22亿,其中17%来自中国,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网民群体中,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0-1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占总数的24.0%;而网民学历结构统计结果显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据了超过30%的份额,另小学生的战斗力也不赖。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绝对主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参与问卷的同学网龄时间都在1-8年或以上不等,其中有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甚至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说明互联网已渐渗透入青少年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甚至对互联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感。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
网络社会的日趋繁荣带来了很多新生产业的昌盛,如B2B购物、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网络小说等等,新兴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各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仿佛雨后春笋一般映入网民的视野。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300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四大门户网站”的搜狐、雅虎、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栏目链接、文学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为许多专门的文学网站所不及。网络文学作为网络的一种副产品以其娱乐性、便捷性、互动性、自由性等特征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轻便式电子设备的大规模销售而深刻的影响到追赶潮流并易受诱惑的青少年群体。为了探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文学阅读情况,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高
在本次以第一师范为例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而70.8%的人平均每周用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是在3小时以下,有近30%的人每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达到了3—12小时不等,甚至12小时以上。其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年增长率为18.1%,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而在手机网民中,我国手机网民整体偏年轻化,20—29岁,10—1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在总体中占比例最多。对于网络文学的阅读而言,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电脑下载到手机上进行阅读的,在高校中,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同学之间可以很轻易便捷的通过手机蓝牙的功能来分享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学生之间的从众心理为网络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而关于“你是否读过且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59.1%的人读过并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也有4.6%的人虽然没读过但有兴趣读,说明网络文学作品这一特殊的文字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关注度较高,并且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抱有较大的热情。其中38.6%的人认为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已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凑生活中的调剂品,有21.4%的人表示虽对网络文学不太依赖,但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用网络媒介进行阅读,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今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网络文学内容的丰富娱乐性对青少年产生吸引
网络文学在题材、表现形式、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有着其独特的一面,使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根据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娱乐需要,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猎奇的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22.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目的是网络文学相对于书本的正统文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之高的直接原因是网络文学内容本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松诙谐的语言
网络文学语言没有传统文学语言的严谨华美,但是它的幽默风趣也能博读者一笑。清新明快、趣味横生的网络语言让时常感叹生活郁闷,追求快餐式文化享受的青少年读者在网络小说中找到了无穷乐趣,如鱼得水。
2.丰富多变的题材
网络文学作品根据题材可以简单的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科幻·灵异,美文·同人等几大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变,一个题材往往也可以引申其他不同的类别。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变,这对喜爱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立喜好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3.生动灵活的情节
在形式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学中,网络小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一篇网络小说好不好看,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情节是否吸引人。如作者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力作《吞噬星空》,讲述了地球经历一场大灾难后引发了各物种的变异,优胜劣汰,主角罗峰得到陨墨星主人传承,成为地球三强者之一,与星空吞噬巨兽一战后失去肉身,夺舍成为星空吞噬兽,在体内世界育出人类分身,之后迈出地球,走向宇宙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此书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直呼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4.电视游戏的改编
在2011年有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清宫穿越电视剧,《步步惊心》。该剧改编自桐华的同名清穿小说;唐欣恬,网络作家,其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售出影视改编权,推出了以《裸婚时代》为名的电视剧,成为婚恋题材电视剧的又一经典之作。《星辰变》,根据我吃西红柿的同名原创小说改编的大型玄幻修真网络游戏,该游戏在2009年的chinajoy上被评为“玩家期待的十大网络游戏”第一名。该小说的网络点击率超过4000万,曾占据2008年起点中文网总收藏榜排名第一、全球中文小说搜索榜排名第一,且一度成为2008年百度十大热门关键字之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游戏获得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不少人看过电视,玩过游戏后,又纷纷找到原著来阅读。这一现象的出现,让电视剧,游戏的推出和原网络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三、网络文学阅读类型的选取体现出自主性和寻求自我释放
人的思维总是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这样。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青少年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自己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就成为焦虑的来源。诸多冲突,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排解。据此次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读者均从自我主体出发自主选取网络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找到了抒发排解的方法。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在热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是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小说《吞噬星空》,点击量达达81967394;排行第二的是忘语的仙侠小说《凡人修仙传》,点击量高达93001300;之后依次是《荒芜纪》、《盘龙》、《遮天》,这几部作品都是属于科幻、仙侠、玄幻这一类题材。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在我校玄幻、奇幻类型的网络文学是青少年群体最为青睐的,比例占到了18.3%,排在首位。当然,武侠仙侠、历史军事也不相上下,分别占到了14.9 %和13.8%。由此可见,青少年读者对玄幻、科幻、仙侠小说较为青睐。在玄幻小说虚拟的场景中,主人公大多都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因一次奇遇机缘变身成为拥有神奇力量,能御物飞行、飞天遁地,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拯救世界的人。尤其是对有大侠情节的男生而言,阅读玄幻小说成为了他们排解现实生活的焦虑、慰籍焦躁不安的心灵、展现广袤驰骋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较为喜欢阅读的是都市言情类的作品。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高居第二,16.2%的人喜欢并阅读这类型作品,而在这16.2%的人数中有94%的人是女性。女性常常对不可预知的爱情很是憧憬,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对于朦朦胧胧的初恋抱有极高的幻想,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管制、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原因导致爱情没有开花结果。于是,阅读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她们满足内心幻想的一个好的选择。如:《泡沫之夏》这一作品讲的就是女主人公尹夏沫和富家公子欧辰、天王巨星洛熙之间纠葛动容的爱恨情仇。这类爱情故事在普通人身上很少发生,而在网络文学作品的温床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里面面容姣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女主角,开启自己的爱情之路。
每个人可以在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把自己幻想是作品中的人物,追寻理想的自我。于是,有的人成为了生活在仙境中美轮美奂的仙子;有的人是古代技冠群雄,所向披靡的一代宗师;还有的人成为了博学多才,迷倒众生的高富帅。每个人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虚幻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寻求内心的满足,排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赢得内心的刺激和满足。
四、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文学有着创作环境的开放性、阅读方式的多维性、作品内容的后现代性等特点,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排解压力、实现自我,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心理正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判断力和价值观在逐步形成,因此,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3%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知识面的拓宽更具体地体现在逻辑、政治、情感等方面,问卷调查数据表明,25%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帮助,其次21.2%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冷僻知识有所帮助,哲学政治、情感知识也对部分人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网络文学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间百态。网络文学题材新颖,语言简单明了,具有特殊的审美特性,在一个无门槛、自由的创作环境下,任何创作者都能更好地“我手写我心”,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用直白的语言词藻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中获取到许多冷僻知识,包括大量的网络语言和流行热词、人为地理知识、野史趣闻等等。同时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使青少年缓解压力、宣泄情感,更是刺激青少年尝试以多样化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37.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发泄情绪。在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对任意一片网络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青少年读者大可在匿名这一层屏障中尽情抒发自我情绪,与众志趣相投的读者同盟一同表达自己喜悦或忧伤的心情,也可以联系自我学习生活,吐露心声,倾吐内心的无奈压抑。据起点中文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在《荒芜纪》一书的书评区读者围绕此书发表的不同主题的帖子共有108554篇,而其他读者对帖子的评论回复总数高达4259685条,其中总热评数达26523,精华数达30608。而在我吃西红柿的另一力作《吞噬星空》的书评区所显示的总主题数竟高达360810篇,回复数也高达5859971条。通过这种交流,作者可以调整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加适合读者的口味。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通过这种与作者的互动,与其他读者的交流,除了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之外,也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青少年群体渴望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渴望自身的行为能够成人化,希望得到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和赞同,逐步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兼具一定的批判性,这一自我个性发展的需求都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得到一定满足,形成个性。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够在与作者、读者群进行互动,在网络文学评论中去全方位地认识作品、了解社会。由此可见,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还能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认识社会、发展个性。
而对于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读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网络的开放性激起了众多文字操练者的狂热,一时良莠纷呈、鱼龙混杂。网络文学作品作者写作水平、文化涵养参差不齐,作品数量大,特别是充斥着恶搞经典、讽刺神圣、戏说历史、拒绝责任等等,各种文字竞相铺陈,大量的文字垃圾,包括黄色故事,使人不得不对网络文学的暴力化和色情化对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担忧。针对网络文学中描写的暴力或性内容的调查,54.9%的人认为影响很小,可以抵抗,仅有2.7%的人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不能抵抗。结果较为乐观,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暴力或性内容并未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不正确的观念,如此严重后果恐为夸大其词。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群体中,27.3%的人将网络文学阅读视为紧张学习过后的消遣,缓解生活压力,也有15.7%人认为其中的不健康描写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害,另一方面15.4%人认为会为大学生提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帮助,会增强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持两对立态度的人数相当。由此可见,大家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及认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大,但是仍心存忧虑和隐患。
终上所述,65.2%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34.8%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五、社会需营造良好网络文学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据本次调查数据发现,25.8%的人在选择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考虑因素是题材类别,其次24.1%的人考虑因素是依靠朋友推荐,也有16.8%的人是根据作品排行榜来选取作品阅读,相对较少的人是根据编辑推荐和更新速度。这组数据看来,绝大多数的人在选取网络文学作品阅读时,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他人评价,这就使人担忧在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青少年如何甄别作品的好坏,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另在对网络文学的改进数据统计中,25.4%的人希望网络文学在文字技巧和思想深度上得到改进,24.7%的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的纯度能够更高,内容健康程度提升,部分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强化与现实的联系,避免出现沉迷虚幻,荒废学习的情况,也有部分人希望在更新时间上能够得到改进,少数人希望病句错别字、常识错误等等得到改进。数据表明,网络文学内容本身质量是决定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文学的现状。质量控制研究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的不足提出几点构想,进一步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一)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控制 1.制定标准,明确内容质量要求
原创文学网站一般都必须具有四个方面:一是作者申请条件、福利稿酬制度和作品权利规定,二是上传的作品要求、作品授权级别规定、作品分类规则和收录推荐标准,三是书评管理规定,四是编辑对作品评价标准,包含一些传统文学作品的标准在内,如作品创作原型的选择,信息的密集度和新颖度,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水平等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对作品质量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2.全流程质量控制控制管理方法
首先,网站要对网络写手资格进行审批,一般网络写手需上传自己的作品,经过编辑的审查,认可后,才允许上传的作品。其次,在作品上传后,网站通过设置的敏感关键词可以将一些低俗的,危害社会稳定的,带民族歧视色彩等内容的词语屏蔽掉。再次,作者的作品发布后,网络编辑还对作品的内容进行阅读,推荐优秀作品。同时,点击量大,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会再次得到编辑的审读,并可能进入到传统出版渠道出版。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来,最终得到广为传播。而质量低的作品淡出读者视线,自然淘汰。
(二).评论界评选网络文学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是网络道路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不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还是便知天下事的教授,忽略了网络文学,则等于把自己束之高阁。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和网络文学这十年,这俩项评选网络文学作品的活动的结束,对于整个网络文学意义重大,它宣布以前不入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终于得到了学院派的承认。这种名分给网络文学作品的宣传和影响力增加了一定的筹码。这俩项规模巨大的活动以主流文学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标准审视网络文学,这俩项评选给我们带了一定的思考: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什么样的作品评选才是网络作品的评选?本人认为,即使是在超文本下的网络文学,也不足以脱离于传统文学,我们盘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最初活跃于bbs上的贴,直到出现榕树下这样专业的文学网站,此后,随着市场的需求,网站的风格迎合着读者,那段时间很多网友戏称为网络文学的黑铁时代。但是,如今,即使网站上的作品质量有所提高,我们也分析不出当下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网络文学是草根文学,风格各一,如果我们分析下这俩次评选,会发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什么评选人都是行政人员?为什么评选出来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既然是草根文学,我们可以接受价值观一样,但是,审美标准却能如一?如果真的期待中国的文学百花齐放的话,网络文学的评选,应呈开放态度。不必束手束脚,首先评选人员应该是更接近文坛的作家,评选作品,应本着求同存异,有取舍精神来选作品。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3—6月在辖区46个社区分层抽取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校3类学校共23所,整群抽取各校每年级2个班级学生。并按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将所抽中学校分为中心城区、郊区中心镇和农村地区。其中初中14所、高中6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技校2所。
1.2 方法
使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统计资料、易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由经过培训的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老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调查后,间隔1周,在调查学校中抽取3%左右小样本进行重复调查,以验证调查过程的一致性。
1.3 判断依据
根据Young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以出现第1项及剩余9项中至少4项作为判断网络成瘾依据[1,2]:①过去7天内内平均上网≥4 h/d;②即使不在网上,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③一旦不能上网,感到不舒服、无所事事或不能静下心来干别的;④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以便满足自己的愿望;⑤上网的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⑥多次想停止上网,但总也不能控制自己;⑦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或教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⑨因为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⑩为逃避现实、摆脱自己的困境或郁闷、无助、焦虑的情绪才上网。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8.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为辖区内全日制中学生、中职技校学生,年龄范围10~20岁;调查人数为5 768人,有效问卷5 641人, 有效率97.80%。中心城区1 348人,郊区中心镇2 732人,农村地区1 561人。男生2 752人, 女生2 889人,男女比例为0.95∶1; 其中初中生3 977人, 高中生1 367人、中职技校生297人。见表1。
2.2 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在5 641名学生中, 有4 881人上网, 上网率为86.5%, 其中初中生有3 404人上网,上网率为为85.6%;高中生上网人数为1 202人,上网率为87.9%;中职技校学生上网人数为275人,上网率为92.6%。不同校别学生上网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62,P﹤0.01)。其中男生上网人数为2 358人,上网率为85.7%;女生上网人数为2 523人,上网率为87.3%,男女学生上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4,P>0.05)。中心城区学生的上网人数为1 223,上网率为90.7%;郊区中心镇学生的上网人数为2 374,上网率为86.9%;农村地区的上网人数为1 284,上网率为82.3%。不同地区学生上网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155,P﹤0.01)。
2.3 上网时间及网络成瘾发生情况
全部被调查学生中,平均每次上网少于及等于1 h的学生1 794人,占31.8%; 上网时间在1~2 h的1 053人,占18.7%;2~3 h的856人,占15.2%;3~4 h的453人,占8.0%; 4 h 以上的725人,占12.9%。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 h 的分别为初中453人(占11.4%)、高中173人(12.7%)、职技校99人(33.3%)。
网络成瘾的总发生人数为238人, 网络成瘾率为4.2%。其中,男生为153人,成瘾率为5.6%; 女生为85人,成瘾率为2.9%;不同性别学生网络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894,P﹤0.01)。初中的成瘾人数为151人,成瘾率为3.8%;高中的成瘾人数为55人,成瘾率为4.0%;中职技校的成瘾人数为32人,成瘾率为10.8%;不同校别学生网络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3.467,P﹤0.01)。中心城区学生的成瘾人数为69,成瘾率为5.1%;郊区中心镇学生的成瘾人数为106,成瘾率为3.9%;农村地区的成瘾人数为63,成瘾率为4.0%;不同地区学生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607,P>0.05)。见表2。
调查还显示,根据被调查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主观判断, 成绩较差的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4.60%, 成绩中等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22%,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8.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67,P﹤0.01)。
2.4 电子游戏成瘾倾向
电子游戏依赖总发生人数为760人, 电子游戏成瘾率为13.5%, 其中男生电子游戏成瘾人数为482人,成瘾率为17.5%;女生电子游戏成瘾人数为278人,成瘾率为9.6%。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5.298,P﹤0.01)。中心城区,郊区中心镇和农村地区的电子游戏成瘾率分别为16.2%、12.6%、12.7%, 不同地区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397,P﹤0.01)。初中、高中和中职技校的电子游戏成瘾率分别为12.2%,13.7%和30.0%, 不同校别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11,P﹤0.01)。
2.5 上网目的
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在线音乐、影视收听/收看及下载(46.9%)、即时通讯(44.3%)、查阅学习资料(41.4%)、网络游戏(37.3%)和流览新闻或其他信息(33.5%)。男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53.4%)、即时通讯(41.2%)、在线音乐、影视收听/收看及下载(40.6%)为主;女生则以在线音乐、影视收听/收看及下载(53.0%)、查阅学习资料(49.8%)、即时通讯(47.3%)为主。可见不同性别青少年上网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别。上网目的的详细情况,见表3。
2.6 上网地点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上网地点依次是家里(78.4%) 、同学或朋友处(2.8%)、学校(2.5%)、网吧(2.2%)、其他(1.4%)。男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在家里(75.4%)、同学或朋友处(4.0%)、网吧(3.3%);女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在家里(81.3%)、学校(2.9%)、同学或朋友处(1.8%)。中心城区、郊区学生、农村的学生上网主要地点都是在家里,分别为79.2%,81.3%,72.8%。可见学生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男生比女生经常去网吧。上网地点的情况见表4。
3 讨 论
浦东新区中学生上网率为86.5%,学生课余上网已经是普遍行为,网络资源丰富,获取方便,可一旦不能辨别自控,又可产生负面影响。本次调查显示,调查学生中网络成瘾率为4.2%,低于全国水平(8.9%)[3],远低于文献[1,4,5,6]的国内报道,稍高于江光荣(4.1%)[7]的报道,由此可见,浦东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率处于较低水平。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中职技校大于高中生和初中生、中心城区大于郊区和农村等情况与上述相关研究的数据基本一致。电子游戏依赖方面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不同地区、不同校别学生差异相当明显。
初、高中阶段处于一个生理、心里的特殊阶段,加之人际沟通的缺乏,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宣泄和放松的主要方式;性别又是影响健康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8],男生比女生爱冒险,更喜欢表现自我及通过游戏等寻求刺激获得成就感,表达情绪;同时男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争强好胜却又缺乏自控,是导致成瘾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上网的目的而言,初中及高中学生以即时通讯、查阅学习资料和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的居多,中职技校学生对于在线音乐、影视收听/收看及下载、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为主;上网地点则显示,中职技校学生除了家中以外,排名第2的就是网吧,由此可见环境亦是影响因素之一,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公共场所,没有有效监督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容易沉迷其中。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是青少年内在因素和外在生活环境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9],因此家庭、学校包括社会各界应该了解学生这一特殊年龄层次的需求,教育、卫生等主要部门应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干预, 给与正确引导,进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合理掌握相互交流、控制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像网络使用这类两面性很强的活动,应给予正面关注,指导他们获得正当需求,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对那些已经成瘾产生负面影响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让他们了解沉迷于网络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危害。另外,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极其重要,学校和家庭是最适宜的健康教育场所,采取符合学生特性的内容和形式, 进行有重点的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咨询, 提高青少年的健康和安全意识, 养成健康和安全行为;老师、同学和家长发挥榜样作用、同伴作用,除了进行限制其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了解其网上行为等必要的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此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危险行为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健康合理使用网络,以提高浦东新区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共同防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中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行为和发展趋势,为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制定学生伤害(各种健康危险行为常是其直接引发因素)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2年3—6月份,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浦东新区中心城区、郊区中心镇和农村地区21所中学和2所中职技校共5 768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网络使用情况显示,有4 881人上网,上网率为86.5%,不同校别(初中、高中、高职)学生上网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62,P﹤0.01)。网络成瘾的总发生人数为238人,网络成瘾率为4.2%;不同性别学生网络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4,P﹤0.01)。中心城区、郊区中心镇和农村地区的电子游戏成瘾率分别为16.2%、12.6%、12.7%,不同地区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97,P﹤0.01)。结论 学生课余时间上网已经是普遍行为,教育、卫生等主要部门应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干预,使学生能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以提高浦东新区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共同防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危险行为,伤害,网络成瘾,电子游戏
参考文献
[1]彭宁宁,朱佳佩,冯晓刚,等.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42-243,245.
[2]星一,季成叶,杨先根,等.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成瘾行为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校医,2002,16(6):486-487.
[3]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4]刘杰,罗彬,杨超,等.某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51-2552.
[5]林馨,周权,刘建,等.福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355-357.
[6]王萍,韦琳,覃彦香.柳州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897-899.
[7]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8]梁筱健,黄祖星,张珊珊,等.佛山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三)——电子游戏网络成瘾和赌博等成瘾性行为[J].中国校医,2008,22(3):245-248.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3
Understanding the Abuse
A new study in the journal,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explores why homeless youth use substanc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o help. The researchers asked 50 street youth, ages 18-24, to think of a time when they or someone they knew experienced a traumatic event. Then they asked how using substances might help or hurt in that situation.
The homeless youth said that substances helped them improve their emotions or moods, relax, escape distressing thoughts and find support from peers on the stree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aid that substance abuse had a host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y said it broke dow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who weren’t on the street, made them easier targets for victimization, and might even lead to death. Still, youth said substance abuse made them feel so isolated from others that knowing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was not enough to get them to quit.
Exploring Motivation
So what might motivate homeless youth to change their alcohol and drug use? Researche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cently surveyed 200 youth at a drop-in center in Columbus to find out which of a list of factors might lead to behavior change. The list included demographics, history of depression, and involvement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or child welfare systems, among other things.
Homeless youth who used alcohol were more likely to want to change their behavior if they were older, drank more frequently or had a history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Youth who had experienced mo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using drugs were more likely to say they wanted to quit. But many of the factors the researchers asked about didn’t affect young people’s desire to change. Which means, the researchers say, we need to look at other factors to find out what does motivate youth to change.
What Works?
The short answer is we’re still figuring that out. A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recently looked at all of the evidence on programs specifically aimed at getting homeless youth off drugs and alcohol. She found only 15 published studies, and none of them met the standards for “good” research quality. She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ventions studied – brief motivational intervention, community reinforcement approach,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case management, peer support intervention, family therapy, shelter services, and supportive housing – showed limited effects on substance use over time for homeless youth in general.
These three articles reach similar conclusions about what we need to do to help more homeless young people avoid or quit substance use:
? Research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need to explore the links between substance abuse and trauma and design programs that give youth better ways to cope.
? Interventions need to be tailored to different groups of homeless youth, taking into account gender, race and ethnicity, age, sexual orientation, time on the street and other factors.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4
广泛征求各委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牡丹江市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牡丹江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评比、表彰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的管理机制。在创建标准上,要求每个争创单位要公布争创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标准,做到“四个一”,即成立一个维权工作组织机构;落实一套完备的工作制度,包括维权岗工作职能、青少年投诉程序和受理程序等制度;配备一名有青少年工作经验的咨询服务人员,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制做一个青少年维权岗承诺公示牌。在监督管理上,采取动态管理,实行淘汰制。创建活动组委会今年聘请了2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作为特邀监察员,每季度组织抽查,监督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扎实开展。今年,团市委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优势,不断深化我市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一是广泛开展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发挥各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争创单位的优势,坚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组织司法部门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争创单位深入社区和学校,通过派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等多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开展帮教工作。1月份,团市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监狱举办了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报告会,组织少年犯为青少年现身说法,并录制教育光盘下发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二是加强了青少年自我保护训练。积极组织、协调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在师范附小建立了消防自护训练营,在东牡丹小学建立了小交警培训中心,在市团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班,通过专家授课、录像观摩、模拟训练、咨询答疑等方式,为青少年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防灾避险知识和交通安全常识,传授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技能及防卫实用技能。为了检验教育成果,“六一”期间团市委在市东一步行街举行了未成年人安全知识现场演示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针对当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设置娱乐场所和摊点、拖欠外来务工青年工资等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问题,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和争创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坚持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劳动、公安、法院等部门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侵害外来务工青年人身权利等违法行为,开展了进城务工青年劳动保障援助活动;技术监督、工商联合开展了2次集中市场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青少年食品、用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依法进行了查处和打击;文化、公安等部门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举行了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宣誓活动,开展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专项检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5
[关键词] 诈骗 犯罪 敲诈勒索 道德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笔者运用在电大所学法律知识,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本调查报告。
2001年至2003年,陕西省西安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少年(14至25周岁)犯罪嫌疑人1838人(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05人),占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总数4878人的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犯罪特征鲜明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Q###J、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Q###J、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2005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L###J。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2002年查处的“蝎子帮”,就是由6名16至20岁的青少年(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堂主”,在当地发展成员43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流入社会后,校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青少年吸毒情况现状调查 篇6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0805080801160石峰 调查主题:青少年吸毒
调查对象:本市部分中学学生、社会人员中的青少年、干警、法律工作者 调查时间:2011年7月底
调查地点:沈阳市
调查方式:电话、网聊、面谈、填写调查表
样本量:90
报告内容:
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国内毒品问题不断发展蔓延,青少年已成为毒品的主要受害 者,同时,毒品问题也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之
一。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青少年 吸毒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探求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趋势及深层次原因,笔者主要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点和趋势
1、吸毒人数不断增加。
近年来,沈阳市青年人吸毒情况呈递增和蔓延趋势。吸毒人员中大部分是无职业、辍学或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据统计,吸毒者中青少年占到了70%,其中,吸食传统毒品的多为34岁以下,吸食新型毒品的多为29岁以下。如果根据惯例按“每发现1例显性吸毒者,实际上就有10例隐形吸毒者”计 算,数量更加惊人。
2、吸毒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各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情况和我们对戒毒学员的调查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最多,部分为文盲。如2001年全省强制戒毒2961人中,小学438人占14.8% 初中2405人占81.2%,文盲67人占2.26%,且通过测试实际上有50%的文化水平与统计的 文化水平相差甚远。
3、具有结伙吸毒特征。
青少年吸毒人员已由过去单独隐蔽吸毒逐渐发展到结伙吸毒,并且选择一定的固定场所。郑州市在二七区某招待所一次抓获了正在吸毒的30多名青少年男女。结伙吸毒与个人吸毒相比,相互影响,危害性更大。
4、以贩养吸者较多。
由于吸食毒品需要花费较大的资金,一部分青少年通过以贩毒养吸毒,由单纯的吸毒者变为 贩毒者,由毒品的被害者变为害人者,走上了毒品犯罪的道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毒品犯 罪人员中,有近半数以上是既贩毒又吸毒,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5、复吸率居高不下。
据调查,吸毒的青少年,几乎每个人都想戒毒,并尝试戒毒,但由于毒品对吸毒者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影响,一旦沾染,毒瘾便难以戒掉,极易形成吸毒——戒毒——复吸——劳教戒毒的现象。据强制戒毒所统计,我市吸毒人员戒毒后的综合复吸率为80%左右,其中一年复吸率为70%,两年复吸率为80%以上,三年复吸率为90%以上。
二、造成的危害
1、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各类毒品对人体都有严重危害,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均未成熟,受到的摧残更加严重。吸毒不仅在生理上导致青少年的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渴求,并逐渐摧毁其精神和意志,使其堕落、道德沦丧,出现人格解体、心理变态。如一些吸毒成瘾又搞不到毒品的人,在毒瘾发作时,用切手指、砍胳膊、烟头烫等自残方式来缓解毒瘾,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2、严重影响家庭生活。
据一调查个吸毒者每天所需毒资100—1000元不等,因此,一人吸毒,往往会使全家的积蓄 迅速耗光。当吸毒者毒瘾发作而又无钱买毒时,吸毒者就会不顾一切地变卖甚至偷拿家中的财产,使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家庭的倾家荡产,必然导致家庭成员的不和,并最终造成家庭破裂,妻离子散,亲人反目,甚至残害家庭成员,可谓“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同时,由于吸毒者常常采用肌肉或者皮下注射的方式吸毒,因多人共用消毒不严的针头或注射器,而传播多种皮肤病、肝病、性病甚至艾滋病等多种疾病,给家人的安康带来 很大的隐患及危害。
3、极易引发刑事犯罪。
吸毒是一种高额消费。一般说来凭正常的合法收入来维持高昂的消费是不可能的。为了支付巨额的毒资,吸毒者往往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吸毒者除了采用贩毒等方法获得毒资外,男性吸毒者采用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手段获得财物,供吸毒之用。女性吸毒者以色相换 取财物,以娼养吸,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据统计,2001年全省因吸毒诱发的刑事案件4600多起,治安案件近6000起,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
三、原因分析
1、强烈的好奇心理。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与染上吸毒恶习的青少年交谈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往往受到好奇心的驱动,而且对毒品的危害不了解,在一试无妨的冒险侥幸心理驱使下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据戒毒所有关 统计,因为好奇、受诱惑而染上毒瘾的占70%。
2、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调查表明,许多青少年吸毒成瘾即是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言传身教的结果。除了家庭成员的吸毒行为直接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外,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原因。
3、个人交友不慎被人诱骗。青少年缺乏分辨力,人际交往能力差,极易受到周围朋友、邻居的影响,而且在交往中称兄道弟,盲目的从众心理极强。据调查,在吸毒青少年中,因为朋友吸毒觉得好奇、赶时髦而 吸毒和受朋友引诱后吸毒的占70%以上。
4、教育管理的弱化。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在调查中,有60%以上的吸毒青少年缺乏毒品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对吸毒青少年的帮教、管理、控制工作薄弱,相当一部分戒毒后的青少年受到歧视,缺少关爱和帮助,以致自暴自弃,仇视社会和家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防治对策
1、以理拒毒,加强禁毒宣传教育。禁毒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国还没有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禁毒教材,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编写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禁毒教材,把禁毒教育纳入德育教 育的内容,使学校禁毒教育规范化、经常化。要加大禁毒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开展创建“无毒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宣传活动,使防毒、禁毒的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防毒、禁毒意识。要以社区、学校为依托,扩大禁毒教育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禁毒意识和家庭教育管理水平,使禁毒教育进入学校,进入社区,进入每个家庭,筑起禁毒的坚固防线。
2、以法禁毒,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毒品犯罪活动,杜绝毒品来源,是减少、消除吸毒问题的根本手段。实践证明,只有加大对种、制、贩毒犯罪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禁毒严打专项斗争,特别是对引诱、强迫、教唆、容留、欺骗他人吸食毒品的犯罪分子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是遏制 毒品犯罪,减少青少年吸毒的根本途径。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2~2008年对广东省茂名卫生学校的新生进行龋病检查, 共检查5 865人 (男生840人, 女生5 025人) , 分别来自茂名市区及其下属4个县、98个乡镇及其各村, 遍及整个茂名地区, 年龄14~18周岁。
1.2 方法
龋病检查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 采用口镜、镊子和探针等, 由口腔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并记录。
2 调查结果
自2002年9月份以来, 本校每年都组织各临床专业人员对新生进行体检, 其中包括龋病的检查, 广东省茂名卫生学校2002~2008年新生龋病的检查情况 (见表1、表2、表3、表4、表5) 反映了茂名市青少年龋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多发因素和治疗情况。
3 分析
3.1 龋病发病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2002~2008年茂名市青少年患龋率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城市青少年患龋率2002年是55.9%, 2008年是40.9%, 2008年比2002年下降了15.0%;农村青少年患龋率2002年是39.3%, 2008年是30.6%, 2008年比2002年下降了8.7%, 说明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逐年增强, 但城市青少年患龋率比农村青少年患龋率高, P<0.01,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 男、女青少年患龋率经检验P>0.05, 无显著性差异。
3.2 龋病多发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 龋病的发病与刷牙频度密切相关, 刷牙频度≥2次/天者患龋率比刷牙频度≤1次/天者低, 经检验, P<0.01, 有显著性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 龋病的发病与摄入含糖食物也密切相关, 多糖饮食者患龋率比少糖饮食者高, 经检验,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3.3 龋病治疗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 龋齿充填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充填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率达90%以上, 但城市青少年龋齿充填率比农村青少年龋齿充填率高, 经检验P<0.05, 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在深入开展龋病预防的同时, 也要加强龋病的充填治疗指导, 使已龋坏的牙齿尽早得到治疗, 恢复其功能, 避免龋失。
注:多糖饮食指每天摄入含蔗糖食物 (如糖果、饼干甜点、含糖饮料等) 较多, 摄入频度为≥2次/天;少糖饮食指每天摄糖量较少, 摄入频度为≤1次/天
4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报刊、媒体等的宣传, 人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家长逐渐开始重视孩子的口腔健康状况, 但对正确的龋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 茂名市青少年患龋率仍在30%以上, 因此, 指导青少年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调节饮食等对防治龋病是十分必要的。
4.1 学会正确刷牙
天天刷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多糖饮食后。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的主要方法, 它能消除口腔内的污物、食物碎片和部分牙面菌斑, 而且有按摩牙龈的作用, 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的致病因素, 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刷牙对于预防各种口腔疾病, 特别是预防和治疗龋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刷牙技术要点包括: (1) 辨认菌斑的附着部位, 这是取得刷牙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2) 刷毛紧贴牙面:口腔的解剖结构复杂, 凹凸不平的区域较多, 尤其是牙齿的邻接面和最后部磨牙的远中面, 是最易堆积菌斑的部位, 对其刷洗时, 应从一个方向或从不同的方向、角度, 尽量把刷毛伸进并与牙面紧贴, 才可能将其彻底清刷; (3) 牙刷头的动作:口腔结构较复杂, 仅用一种刷牙方法, 一个刷牙动作, 是难以除净菌斑的, 因此刷牙时, 牙刷头的基本动作有纵向、横向、旋转和颤动4种。
4.2 氟化物的正确使用
氟化物有一定的防龋功能, 可根据需要, 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适当补充。例如, 多数地区都是采用饮水氟化, 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开展饮水氟化的地区则可以采取食盐氟化, 目前推荐浓度是含氟250毫克/公斤食盐。平时刷牙也可以通过使用含氟牙膏、氟水漱口及涂氟防龋等。
4.3 调节饮食防龋
合理调节饮食对防龋是非常有利的。例如: (1) 由于糖果、饼干甜点、含糖饮料等的主要糖分为蔗糖, 蔗糖容易在牙面上发酵产生酸性产物而致龋, 多数水果的主要糖分是木糖醇, 木糖醇不容易发酵, 因此可以通过经常食用各类水果来代替含糖饮食; (2) 严格限制餐间的甜食摄取; (3) 晚上睡觉前不要吃甜食, 不喝甜饮料; (4) 食用甜品后应立即刷牙; (5) 可以在食物中适当添加钙、磷等矿物质。
4.4 防龋疫苗的开发
防龋疫苗已被激烈争论和探索了五十多年, 随着对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认识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进一步的了解, 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目前研究的防龋疫苗主要有分泌型IgA和血清型IgG2种, 而用于产生抗体的抗原有致龋菌菌体、致龋菌菌壁、葡糖基转移酶和多肽, 免疫方法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2种, 免疫途径有口内接种和全身接种。如果防龋疫苗能够广泛应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龋齿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依赖;本体因素;自我管理
网络依赖也叫“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约占7%。另据民盟北京市对中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目前北京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为13万多人,占14.8%。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之间,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接受心理治疗的网络依赖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网络依赖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被看作是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依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本体因素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内容丰富、传播互动、平等自由等特点有关,也与青少年特殊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更有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随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本体易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一)青春期特有的困惑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躁动不安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的骤然增长、第二性征的显现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更加注意自身的形象,关注同伴对自己的接纳和评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引发了许多心理困惑。不仅如此,青春期又是一个“叛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崇尚独立和自由,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顺从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以抵触成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又因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反抗与依赖并存,勇敢与怯懦同在,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并易产生愤怒、抑郁等否定情绪。种种困惑和矛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为他们的情感转移或心情宣泄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快捷的场所。
(二)青少年的好奇和随潮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有着天然的、自发地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网络作为一种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信息呈现,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奇于网络的丰富、便捷和开放,于是急于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加上网络游戏的惊险、刺激,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的浪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极易涉足其中。
同伴在青少年时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面对周围同伴的冲浪行为,许多青少年也按捺不住,纷纷效仿。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部分青少年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而一些网络提供的性信息恰好迎合了青少年性知识欠缺、对性好奇的心理。网络游戏则给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网上聊天更使他们抒写心扉,逾越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难。于是,一些青少年一接触到网络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三)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
自我控制能力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思维的抽象逻辑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社会经验,意志力还很薄弱,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挡同伴的上网行为及网络中存在的新奇刺激的诱惑。
二、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严重危害
网络依赖不仅使一些青少年视力受损,体质下降,学习成绩下滑,不愿意与人交往,严重者心理上会出现诸如抑郁、自闭、偏执等症状,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恶性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的和谐都产生了巨大危害。
(一)危害身心健康
据媒体报道,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在贵阳、南京等地抽样调查测试后发现,长期上网、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其智力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经常上网并已成依赖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达不到该年龄组的正常值水平。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除影响大脑发育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导致死亡。
网络依赖一旦形成,人就像上瘾一样,一旦离开网络,会变得焦躁不安、食欲不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
(二)引起学业不良
网络依赖青少年整日面对电脑,沉溺于虚拟世界,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习惯出现紊乱,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即使人在教室,心思也全在外面的网络世界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必然下降,导致学业不良。学业不良会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自尊,降低学习兴趣,使其到网络中寻求逃避和解脱。上海81名大学生就是因沉迷网络、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集体退学。
(三)产生社交困难
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大都具有内向、敏感、社交困难等人格特点。而这些害羞、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容易受挫。青少年上网主要有游戏娱乐、聊天、收发E-MAIL三种行为。网络游戏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使人兴奋,让青少年忘却真实的自我及现实社会的规则。网上聊天和收发E-MAIL都因网络的匿名性及其衍生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宣泄心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网络依赖的青少年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不愿也不会与人交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新时代赋予人的必备素质。人际交往技能缺乏使青少年人际交往受挫,人际交往失败的经验又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障碍、社交困难必然阻碍着青少年未来事业的发展。
(四)增加暴力倾向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并与成年后的犯罪等不良行为成正相关。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长期接触网络游戏,脑海就会形成以攻击来处理问题的模式。生活中遇到冲突,就会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另外,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模糊道德认识,降低法制观念,出现道德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去抑制化”现象,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暴力倾向不仅对社会、对他人有着潜在的威胁,还妨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犯罪等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
(五)降低亲情水平
青少年上网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亲子交流机会就会减少,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困难,孩子对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就会置若罔闻,对父母的情感就会变得比较淡漠。严重者甚至为了上网不择手段,离家出走或自杀,完全置家长的心理感受于不顾。孩子学业不良、生活紊乱,家长必然会为孩子的网络依赖现象忧心忡忡,容易产生焦虑和过度自责等不良情绪。总之,青少年网络依赖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损害了家庭的和谐。
三、 进行自我管理,使青少年远离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青少年在网络使用问题上,一方面不能对其避而远之,毕竟网上的丰富知识和网络的便捷性使之成为现代学习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要发挥自我能动作用,通过采用一定的策略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而成功实现网络应用的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理论
自我管理是咨询与治疗领域里的一种新技术,它整和了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通过当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解决一些困扰自己的行为及不良情绪。Scheier和Botvin运用自我管理技术对青少年的药物使用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其他研究也证明了自我管理技术在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性。自我管理策略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奖赏、自我订约以及刺激控制等,其重点在于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学者柯米尔二氏(1991)指出,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计划有五种特质:1.采取混合策略通常比采取单一策略有效;2.必须持续地应用策略。如果在设定期间内不能有规律地执行,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从而无法产生明显的改变;3.必须订立实际的目标,并评估达到的程度;4.自我强化是自我管理计划中的重要部分;5.需要环境的支持来保持得来的改变。
(二)青少年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
行为的主体是人。因此,要想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人必须发挥主体性,通过积极努力及合理策略的运用来预防和改变不良行为的出现。综合自我管理理论及网络依赖的具体情况,青少年可采用的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如下几点:
1.明确上网目的,制定上网目标
青少年在上网前应花一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上网的目的,然后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放在电脑边醒目的地方,打开电脑就直奔目标,这样就不会在网上无目的地乱逛,也不会被网上眼花缭乱的东西吸引,可以节省许多时间。
2.限定上网时间
根据列在纸上的上网任务,青少年应估计一下此次上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估计要用30分钟,就先把闹钟定到15分钟,到时候看看进展,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余下的时间。也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以便能及时提醒自己,有效控制上网时间。
3.制作上网警示卡
制作上网警示卡的目的是通过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认知时刻提醒自己远离网络依赖。因此,对于迷恋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的青少年来说,制作上网警示卡十分必要。青少年可在警示卡的一边逐条列出网络成瘾的危害,另一边列出减少网络使用的好处,放在房间醒目的地方,特别是电脑旁边。有上网冲动或必须上网前先看看上网警示卡,不断告戒自己及时从网络中退出。此外,还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坚决避免浏览黄色网站。
4.转移注意力,利用消退法减少上网次数
网络依赖如酒瘾、烟瘾一样,很难短期内解除。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必须设法转移对网络的关注。如想上网时,可有意识地找本书看,或到户外跑步、爬山等,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决心消除网络依赖的时期内,可逐渐拉大上网的次数间隔,通过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来解除网络依赖。
5.自我暗示、自我强化
每次想上网时,反复进行自我暗示:“不行,不是时候……”、“我能行,我能坚持住”。在内心进行一番冲突和斗争,控制住上网冲动后及时进行自我鼓励,如“我很棒,很了不起”。除言语暗示外,还要进行自我奖惩,可通过实施或剥夺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等方式进行。假设五天内不碰电脑,周末就允许自己玩几个小时,如果违反了计划,该周末就不得上网。
6.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指某种不良习惯一出现,就立即给以刺激性的惩罚,使其感到厌恶而控制不良习惯的重现。青少年可以预先在手腕上套上一根皮筋,每次有上网冲动时,就用力拉皮筋,力度逐渐加大,让自己感觉到肉体的疼痛,从而抑制住上网的冲动。
另外,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还应明确认识上网诱因,不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心情不好时,可通过在无人的地方大喊、跑步、哭、倾诉等途径发泄出来,不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要敢于面对,通过寻求家长、老师及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找到解决的办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家长必须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参与到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心理需要出发,激发和培养孩子网络使用中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真正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只要青少年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能运用好网络工具促进学习和自身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engine.cqvip.com
[2]http://www.edu.cn
[3]http: www. news.17173.com
[4]81名大学生沉迷网游被退学.新民晚报,2004-12-22
[5]Scheier L M, Botvin G J. Effects of early adolescent drug use on cognitive efficacy in early-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1996,8(2):271~273.
[6]左思.行为治疗法—自我管理方案与自我引导行为,南方心理医生网.http://www.nfxinli.com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电邮:slimer2003@sina.com)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况】推荐阅读:
青少年沉迷电子游戏情况与如何解决08-27
青少年对于网络的看法12-29
关于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10-21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07-11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预防08-02
谈谈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看法08-11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05-26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07-25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01-09
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报告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