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2024-06-23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共12篇)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席卷全球并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10日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0%。北京市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凸显出来。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危害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简称IAD)这个概念真正被提出是在1994年,由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表现为6种形式: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以及其他强迫行为。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危害。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我国约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70%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40%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从2000年以来,网络成瘾的患者开始出现,近两年有猛增的趋势。目前,在青少年的心理门诊咨询中,因玩电脑游戏而不想上学的患者,占到了30%~5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极多,比较显著的有: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学业成绩、迷失自我和情感冷淡、逃避现实和人际交往差、道德感的弱化,等等。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今天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把网络成瘾的症状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和社会是不够全面的。在现实社会中,网络自身的特点、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都是形成青少年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一)互联网固有的特性。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具有高科技性、自由性、时尚性、超越时空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就像“海洛因”一样,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精美的主页、丰富的内容、悦耳的音乐、生动的影视图像、多样的网络游戏,都对学生产生了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牢牢地俘获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追逐前卫的时尚,青少年如果不上网,就会被视为老土,跟不上时代,被同学们笑话。他们所处的年龄正是渴望友谊、理解和交流的阶段,但由于性格、文化及教育制度等原因,和亲人、朋友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但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中,找到共鸣和理解。

(二)家庭原因。

分析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我们会发现家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错误。一些家长重智轻德,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用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孩子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望子成龙”的期望对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使孩子总想逃避现实压力;二是家庭的冷漠。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还有不少家长觉得尽量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的表现了,而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孩子干涉过多,十分严厉,孩子犯了错误就是惩罚和训斥,使孩子胆子很小,叛逆心理严重;也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的什么条件都答应,使孩子独立性很差。因此,在这几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缺乏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他们逐渐转向网络,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我,将对现实中积压的不满和愤慨得到宣泄;可以获得更多的倾诉空间和对象,满足他们的沟通与交往欲望;可以逃避现实,沉溺于虚幻的世界。

(三)社会原因。

一方面如今网吧遍布大街小巷,中小学生相约集体上网冲浪,感受现实世界中感受不到的快乐,随着乐趣不断增强,就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成瘾。有些成瘾者由于网上谈话自由或互动游戏而引起精神依赖,有些成瘾者是由于被同学引诱,或社会网友和游戏高手强迫上网而成。整个社会都充斥着网络的诱惑,导致青少年有时无法控制来自周边的诱惑;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网吧无视法律规定,在金钱的驱使下,不顾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对青少年上网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采取“保护”措施,为青少年上网提供“方便”。

(四)教育理念的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从小就被家长、老师灌输“出人头地”的思想,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另外,我们对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练习就有可能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有可能获得虚拟的奖励,甚至虚拟的财产。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帮助青少年摆脱了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所以,教育理念的不当是造成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个体原因。

青少年所固有的特点也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他们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对许多事情充满了困惑和迷茫,对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一下。而网络的丰富性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各种价值体系,在迷茫与困惑中加以鉴别与选择。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成为青少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李宁、李东斌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认知基础是非适应性认知,即个体对周围世界以及个体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不合理或不准确的认知,这种非适应性认知强化了他们认知的核心理念,即“网络是无所不能的”,并产生了错误的中间信念和自动思维,在原认知监控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了网络行为的失控。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

要让青少年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建立活动形式新颖的青少年组织,让青少年以成长团体为依托,自由发挥个性,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有报道显示,父母对待孩子高控制、低温暖,夫妻关系不和,可能使孩子感觉焦虑而不被他们的同伴喜欢。有研究表明,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的青少年,最容易变成互联网的俘虏。因此,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担成长中的失败和痛苦。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一般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手段,掌握测量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及心理辅导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难题,对网络成瘾或有成瘾倾向的学生可由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对特别严重者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实行“军事化管理”,规定其活动范围。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二是抗挫折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四)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据研究,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要对“黑网吧”、“地下网吧”,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全国人大代表于文认为,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加强网吧管理的法律,对于在禁止区域内经营网吧、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合法经营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制止,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五)发动社会力量,给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

青少年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网络,他们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根据对中国儿童接触互联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满足伙伴交往需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工作,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特别要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网外文体活动,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

(六)进行药物治疗。

在患者通过其他办法无效的情况下适当地实行药物治疗。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国内率先开展网瘾药物治疗以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依赖治疗中心主任陶然为代表。陶然认为,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准确地说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患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患者,与酒瘾、毒瘾、洁癖等患者一样,其心理都是病态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根除网瘾,必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通过心理治疗,把孩子们错误的心理发育扭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但笔者认为,对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汪春.教育缺失引起孩子网络成瘾[N].热点关注,2006.7.20.

[2]李平.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

[3]李宁,李东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基础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2

控制上网时间。控制好每周上网的时间要比控制好每天的时间更有效。给自己一个限定“我每周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小时”,自行调节避免过于死板。

控制上网地点。未成年人不去网吧上网。同伴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学习”的作用,如果遇到一些成天泡在网上的“榜样”,就会加速网络成瘾的形成。

控制网络的使用内容。学习网络的使用技巧,学习网上获取资料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电脑不会受到病毒或“不良网站”的进攻。

不能放弃监督。把电脑放在客厅、书房等有利于家长或者他人监督的地方,也可以在电脑旁放一个小闹钟,事先就定好下网的时间,这些都能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此外,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还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一些在现实中应付困难的能力差、自我认同度低的人容易上网成瘾。

因此,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学习处理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认识并且接受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都非常重要。另外,除了上网,培养一些其他的课余活动和兴趣爱好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探究 篇3

[关键词]网络 危害 青少年 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电脑数字技术及国际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了他们的交往面。截至去年,青少年网络用户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5.6%,其中45.2%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络虽然对青少年有正面影响,但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那么网络到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首先,青少年容易沉溺网络、玩物丧志;其次,大量的垃圾信息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幻性造成青少年自我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再次,网络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最后,网络阻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2008年3月28号《羊城晚报》以《网战正酣一男猝死》一文报道了一网吧青年猝死事例。看到此文,笔者不由得想到,网络又“夺”一人啊。网络夺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媒体曾多次报道过。笔者的亲戚生长在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经过三次高考,好不容易才考上韶关某学院的本科专业。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从经济上继续支持他读大学。但他在大学里迷上了网络,从大二起,整夜呆在网上,白天无心上课,在宿舍睡大觉。四年大学,有一半的课程亮起了红灯,拿不到毕业证,还欠下银行贷款,找不到工作,最后导致该生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学院既没有做好对该生的批评工作,又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固然不对,但更多的应在该生上找原因。该生自幼听话、乖巧、勤奋,为何进入大学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其原因是自控能力太差,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最后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类似此种事例真是太多了。笔者同事的亲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某大学,几年后,沉迷网络,成绩下降不及格,被学校开除。由此可见,网络管理不善,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呈现。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从几个角度来谈谈如何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題,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筛选网络文化

网络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但是也是良莠不齐,它不仅有财经、娱乐、学术和新闻信息,还有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反动、暴力和色情及其他信息混杂在其中。因此各级领导部门、各单位网站、各网吧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筛选。凡是在网上发布暴力、色情、诈骗、偷盗等不健康的信息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量,要进行筛选。网络只能公布健康、向上、规范的信息。要围绕年青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让学生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创优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普遍又深刻。因此,各大学院校,必须应将其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范畴之内,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每一位学生以当家作主的身份来对待网络文化。学生的参与不仅能丰富网络文化,还能强化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要善于网上学习,要诚实友好交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三、规范监控网吧

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吧,耽误学业,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网吧场所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未纳入治安管理范围。笔者考察了十多家网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灯光昏暗,电脑密集,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味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空气污染导致的中风、猝死常有发生。另外,网吧提供虚幻、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因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吧安全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空气质量和噪音、每台机器的占地面积、人口密度、营业时间等等均要有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条例。网吧开业后,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网吧,要及时处理和关闭。只有这样,才能让网吧走上健康之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青少年上网,家长、老师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另外,对网站也要进行筛选,对上网过程进行适当检查,正确加以引导。对于网吧要依法管理,通过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信息化的社会,呼唤着文明的网络文化,呼唤着良好的网络环境,呼唤着严格的网络管理。这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教育,心理治疗

据第19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内地网民达到1.37亿。18岁以下的网民占17.2%。网络给了青少年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和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心理问题, 其中, “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网络成瘾症 (英文缩写IAD症) 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 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上网25至30个小时。调查显示,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它引发许多不良社会行为, 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关注。

一、网络成瘾症的成因

要找出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就要知道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根据我们对家长和学生两方面的调查, 造成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家庭教育问题。上网成瘾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抵触父母。许多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导致孩子与他们越来越疏远;得不到关怀、理解、赏识, 孩子只有到网络里去寻找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因为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 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网上交往的虚拟性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局限, 从而使得交往更加自由、平等。这种种虚幻的生活填补了一些孩子现实中的缺失。家长未意识到, 造成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不是网络本身, 在它的背后, 有着很多的原因。很多家长自己就是个“网盲”, 根本无法引导孩子。我们在中学生中的调查表明, 有83.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 但是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 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 63%的家长表示“很无奈”。家长有限的电脑、网络知识使他们很难真正掌握孩子们的动向。

二是学校教育问题。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课业负担过重, 缺少文体活动, 使得许多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体会不到成就感, 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就不可收拾。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身心的投入度是很高的, 尤其是在过关游戏中, 每过一关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这正满足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

三是社会教育问题。近年来出现大量低级媚俗的文化产品, 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一些黑心网吧、游戏开发商, 千方百计赚学生的钱。国家明令禁止在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并且要求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但是, 真正按章执行的还是很少。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几所中学, 就“中学生上网”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几所学校都反映, 学校附近就有不少的网吧, 学生到网吧上网现象屡禁不止。有些网吧甚至提供吃、住的一条龙服务, 容留学生上网。量变促成了质变, 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下降、离家出走等事件的发生。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

1.加强网络传播管理, 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两个途径:网络立法和技术控制。目前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 要加快对网络信息分年龄、分层次管理, 网络环境保护等条例的出台, 建立设立网站主页的审批制度, 以法制取代现在的行政管理。立法要严, 执法更要严。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要加强技术研究, 依靠技术手段, 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 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这是杜绝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危害的关键环节。

2.限制和引导相结合, 加强中学生上网的管理, 引导健康安全上网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集合, 有精华也有糟粕。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信息, 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 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学习的内容自然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 这对学生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因此, 对中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 为避免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学校应开设信息课或进行课外辅导, 争取家长的配合, 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 走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的路子, 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家长、学校及社会有必要采取行动, 担负起辅导中学生健康上网的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 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控制, 使其有防范意识, 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 培养其网络道德意识。指导、帮助上网青少年学会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来增强自控能力, 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偏差。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 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防止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重要途径。

3.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 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 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 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 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发挥潜能, 培养特长, 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充分展现自我, 实现价值, 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 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 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 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 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 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 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普及网络知识, 促进网络教育, 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 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另外, 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更要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组建心理教育网站,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 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青少年,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4.家长要重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改变教育方式,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据调查, 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 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要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 多交流, 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 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 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 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 不如顺应时代潮流, 接受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价值观念, 更新知识, 那么就应该懂得上网, 才能帮助学生健康上网。

5.开辟和建设绿色网站, 占领网络阵地

目前, 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 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因此, 需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青少年心理特点, 思想情况, 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 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 建设一批能吸引青少年”的绿色网站, 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弘扬主旋律。

6.坚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治疗

首先, 加强对青少年的认知教育, 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 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 并给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引导他们摆正电脑与网络的位置, 改善上网的心态。

其次, 给予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心理指导, 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 帮助他们以健康的、科学的态度融入和适应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 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 并对孩子的上网时间有所节制。如果孩子一旦成瘾, 应立即请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 需要诊断、治疗。有了网瘾可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消除。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主要着眼点, 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 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根据认知疗法, 家长和患网瘾症的孩子应该互相尊重, 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 不要说教, , 通过认真开导使之深刻认识网络成瘾症对青少年的危害, 从而对上网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行为治疗是使用最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行为疗法认为, 成瘾行为是因为患者在长时间的行为过程中感受到了快感, 这种感觉作为一种强化物将其行为固定下来。因此, 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既然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习得, 也同样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消退。在行为疗法中, 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厌恶疗法等在成瘾行为治疗中都是常用的有效手段。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与其他成瘾行为 (如酗酒成瘾、吸烟吸毒成瘾、药物依赖) 的形成机制一样, 是因为感受到了快感, 这种快感在刺激 (网络) 的不断强化下, 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模式。所以, 行为疗法应注重于消除上网带来的快感和无法上网造成的心理压力。它主要包括:

(1) 系统脱敏疗法。与患者协商, 定出总体计划, 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2) 替代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 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代之以别的内容, 如绘画、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

(3) 厌恶疗法。临床上厌恶疗法是把不良行为与引起躯体痛苦的刺激结合起来, 使病人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 从而使病人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躯体痛苦反应的刺激可以通过想象引起, 也可以通过药物等化学手段或电击、弹拉橡皮圈等物理刺激引起。例如, 让网络成瘾者闭上眼睛, 想象因为过度上网而发生的不良症状, 还有所受责怪、成绩下降等情景, 使其强烈地感受到痛苦。或者给上网者的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 在他有上网念头时立即自行拉弹橡皮筋致产生疼痛感, 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

近年来, 中央、地方职能部门和部分医学界、教育界人士及家长也着手做了一些工作, 如团中央等部门已于2005年1月16日联合启动“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帮助这些“IAD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华中师大教授陶宏开在全国进行的“戒除网瘾”巡回报告受到欢迎;一些地方学校开始试办戒除网瘾封闭训练班,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相对于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严峻形势来说, 这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相信, 在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下, 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的工作会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2007.

[2]梁彩花, 潘红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对策研究[A].医学与社会, 2006, (7) :47-48.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5

请看:“网吧吞噬孩子,网游色情暴力让纯真心灵堕落”、“花样年华迷失在网吧”、“沈阳‘恐怖网吧’教孩子解剖半裸女尸”、“黑网吧‘囚禁’孩子5天4夜”,多么触目惊心的标题,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十分恐惧,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我们吧!”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不少同学上网,我班还有一名同学因上网旷课。我们生活环境周围的网吧更是人满为患,而我们接受的教育却是禁止出入营业性网吧,老师、家长更是把此事看成头等大事。2001年底颁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注意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互联网上网业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周围200m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刚8务营业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现实与法律

法规之间矛盾的存在,激发了我们探索事物真相的热情,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看清网络的本来面目。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二、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不少媒体对网络都有很多报道,家长、老师几乎是谈“网”色变。但是有关青少年自身对网络的看法和观点并不多见,甚至是没有。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如何看待网络,以及家长、老师对网吧的态度,我们展开了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相关调查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网络,并且找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三、活动的总体计划

活动大体分为三步。首先走访新华区文体局,了解我区对网吧管理的情况;第二、实地考察,对新华区的网吧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尤其是学校附近的网吧:第三、对中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了解和调查,找出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及原因

帮助我班的同学树立正确的观念,戒除网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时间安排

(1)9月上旬走访新华区文体局,对新华区的网吧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基本情况。

(2)9月底调查讨论。我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调查内容,设定调查范围。

(3)十一长假期间对自己所处小区的中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4)10月8-25日进行问卷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将问卷内容进行归类并汇总走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5)10月26 151-11月3日撰写活动总结,并进行整理。

(6)11月份以后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教育,帮助同学正确对待网络。

(7)向学校提出建议,建立我们学校自己的“网络家园”

五、活动的具体过程

1.走访新华区文体局,了解我区对网吧管理的情况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新华区有40家网吧,大多分布在居民区和学校周围,有的距离学校只有200m。

2.提出活动内容

调查中学生上网的原因目的等。我们将调查对象锁定为中学生及其家长两类对象调查范围锁定为新华区的网吧:

基本方案设定后,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1)家庭电脑的拥有情况。

(2)学生去网吧的经历。

(3)家庭上网与网吧上网的区别。

(4)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性。

(5)去网吧所产生的后果。

(6)学生对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程度及渠道

(7)老师、家长对网吧的态度。

(8)对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措施有哪些了解

3.对各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由于我们走访的大多数是生活小区的居民,学生问卷与家长问卷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即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对孩子和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有利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所在,也易于获得答案,因而我们采用了相对应的方式分析数据。

六、活动总结评价

1.中学生上网成瘫的原因

(1)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中学生在心理上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调查中,我们接触到这样一位同学,他说:“他们(父母)管得太严!”他说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盯着屏幕,显然还沉浸在游戏中。当我们再细问为什么时,他终于说出了实情:父母在家中的管教方式让他受不了,成天没完没了的说,再加上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经常有挫败感,经过“好友”一说,他几乎立刻就迷上了网络。

(2)虚拟空间满足了每个孩子的成就感。在我们了解情况的时候,有个同学反过来问我们:“在网上你可以号令天下,在现实中,可能吗?在网上你可以攻城拔寨,在现实中,可以吗?”答案都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位女生说:“在网上有人欣赏你,有人表扬你,你还可以对别人倾诉不快乐,而在现实中,跟谁说去啊?”

(3)游戏闯关的过程使每个人感觉到有吸引力。有个同学这样说,如果学习也能像游戏闯关这样一步一步有吸引力就好了。游戏的魅力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隐的原因之一。

2.电脑普及的速度在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速,效率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电脑的应用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电脑的昔及率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配备了电脑。家庭电脑拥有率的不断提高反映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3.互联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它走来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及时、互动、信息量大、资塬丰富等优点,同时它的自由性、科技性和时尚性更吸引着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并且可以收集资料、查阅信息、收发信件。但是互联网也使部分目的性和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迷恋网络,盲目随大流,他们认为如果不上网就是老土,跟不上时代。

4.网络自身的两面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通过网络能及时、快捷地获取信息。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可以提高知识储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网络的另一面是会让人沉溺于其无限制的自由空间中,让一些消极信息进入青少年的大脑。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分析辨别力较弱,这就需要来自外在的引导。

5.网吧分布的不合理性

在我们走访的新华区39家网吧中,其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离学校近,二是分布在各生活小区周边。例如,九中街不足800m的距离就有4家网吧,虽然这4家网吧都在距学校200m外,但是仅仅是多走几步路的问题,这里聚集的大部分人是中午不回家的学生。处在生活小区的网吧里聚集的多是家长不在家的学生。

6.青少年上网缺乏必要的引导,存在盲目性

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辨别力不高,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且学生的压力能在游戏中得到最大的释放,再加上有的学生生活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学生上网的盲目性。但是他们这个年龄逆反心理强,他们需要的不是强硬反对,而是老师、家长的必要引导。

7.现代家庭亲于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91.5%的中学生认为在家上网与去网吧上网没有区别,却有90%的人选择去网吧上网,这正是因为家长过分强调网络消极的一面,不允许孩子上网导致的。亲子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既然不允许在家上网就选择去网吧,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其实家长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或学习,或娱乐,既增进感情,家长又能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孩子上网。

8.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相关规定也很明确,但是仍有1/3的学生不知道这些规定,大部分家长对相关规定也只了解一点点,这就说明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在网吧管理方面,从我们调查的新华区39家网吧来看,上网的几乎都是未成年人,可是却无人管理。现实状况是虽然有法可依,却未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网吧自身管理的不规范性

网吧作为互联网的载体本身是合理的,是人为因素导致网吧成为众矢之的。网吧老板为了赚钱,不顾法律、法规的规定让未成年人进入;一些不法之徒将网吧作为自己盘居的聚点。这里没有道德约束、纪律约束,使一些消极事物不断发展;加上缺乏法律严管、政府部门监督,网吧这一合理事物被参进了不合理的因素。

七、收获和体会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认清了网络,而且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此项活动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我们的耐挫力,培养了分工合作的意识,大家可谓受益菲浅。

通过召开“远高网吧”主题班会,参加班内、年级的篮球比赛,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以及在老师、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我班的几个有“网瘾”的同学纷纷将兴趣转移到了各项活动中。他们的自制力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家长也开心

我们还针对网络,从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1.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功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

 

;

学校完全可以采用“兴趣转移站”,为中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孩子们从电脑、电视前面暂时拉开,使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中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培养科学上网的习惯。

(1)开设特长班,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帮助那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2)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说,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比赛,卡拉OK比赛,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健美操比赛等等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充实中学生生活,把学生的精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中来。

(3)开展科技活动,这类活动既能普及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兴趣。

(4)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适当延长上网时间,将每天的第八节课设置为网络学习时间。

(5)发放校园网卡,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上网,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

(6)采取低收费或免收费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网玩网络游戏,可以加强引导、控制时间。

(7)建立学校资料库和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甚至可以在校园网上公布教师的课件、上课录像,让学生可以自己查漏补缺,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在我们的建议下,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专门设有学生频道,可以网上聊天,还可以同老师进行网上交流。学校还准备建立我们自己的“网络家园”,在每台电脑上都安装了过滤软件,不良网站和游戏无法运行,还配备专门老师为我们指导,为我们科学利用网络提供良好的条件。

2.提高家庭的引导职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1)父母要为孩子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经过老师的努力,许多家长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我们感觉和家长谈话多了,也更能理解家长的苦心。虽然有时也有小的摩擦,但是家长更信任孩子了,唠叨少了,沟通多了,家里就温暖多了。

(2)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和计划,做到有章可循,形成自觉遵守约定的习惯。

(3)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孩子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例如,暑期夏令营、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

3.建立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治理黑网吧,适当关闭部分网吧,特别是学校附近的网吧。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使其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间,午夜12点必须关闭。可以利用电信部门对宽带严格监控,到点切断信号,同时应加强经营者思想道德建设,违法者一经发现,应处以终生不得经营网吧。

4.对网络实行分区管理

将网络有效的划分为资料区、信息区、游戏区等,严格各区的开放时段及开放对象,对网络实行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游戏区的开放时间为晚上8点至零点。

该措施的实施可能会需要大量的经费和必要的技术人员,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天定会早日实现。

5.采用身份证管理

可以在网络中采用出示身份证的方式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接触某类信息。进入某网站时必须输入身份证号码,得到确认后方可进入,对不适合青少年进入的网站,系统可以拒绝其进入。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6

我国自1994年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当中的一员后,国内的互联网运用立即展示出勃勃活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同民人数共计316亿,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中文网站数量也已经达到287.8万。短短15年的时间,互联网迅速改变着国人的生活习惯,从网上办公到电子购物、从获取资讯到参政议政……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近年来,在不知不觉中,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学习、办公、购物、出行、就医和娱乐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这一点,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网上教学、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新奇的世界里,青少年学会了另外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在网络上见多识广也让他们更富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会使用计算机、不能充分掌握网络资源,将随时被社会淘汰,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网络的重要性日益显得无法取代之时,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那就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据统计:平均每十个上网的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是网络成瘾者,以3.61亿网民的基数来算,网络成瘾者数目庞大,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日渐为人们所关注,

早在多年前,国家有关领导就曾指出:“互联网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近年来确实推出了不少重大举措,关闭不规范网吧,对青少年实施上网管理,推出了一些屏蔽不良信息的过滤软件,希望对不良信息进行必要的“堵截”

但问题是,怕上网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把孩子阻挡在网络之外,就如同怕孩子吃饭用筷子会卡着,从而要求他们用手抓着吃一样,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短视做法显然,单靠堵截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社会各界正在做出了各种尝试。“在网络上进行游戏、竞赛不是不可以用,但关键是这些形式下的内容。有了好的内容,才能有助于孩子们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多年来,倪光南一直在关注、支持由华人企业威盛电子赞助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

据了解,这项赛事从最初单纯的计算机演示,到现在拥有两大类十个项目的丰富比赛模式,已被注入了更多创新的元素,其主旨是希望通过开放性的公益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在不断地学习与比赛中提高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应用能力,正确面对以及使用互联网据悉,其赛事内容由国内权威的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甄选,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选手,赛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威盛电子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平台,让孩子们把兴趣真正转移到一些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事情上来。而许多参赛的孩子家长也表示:参加表演赛,孩子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边学边玩,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会借助网络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难题,网络的作用被真正的发挥出来。

显然,只有对青少年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利用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才是预防网络成瘾,让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最根本手段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篇7

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络成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络成瘾倾向。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10%~15%上网成瘾[1]。青少年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吸引,导致其沉迷网络,造成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冲突,危害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 网络成瘾的基本特征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又称“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Young通过对有关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3],并将《病态的网络使用——一种新出现的临床心理疾病》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第104届年会上。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你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线后对上网活动还念念不忘吗?(2)你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吗?(3)你曾多次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却没有成功吗?(4)当你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你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易怒吗?(5)你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希望的要长吗?(6)你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吗?(7)你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你涉入网络的程度吗?(8)你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减轻烦躁不安的感觉(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吗?

有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4],其类型包括:(1)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性质的聊天室或者网络色情影视、图片、文学作品等;(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ship addiction),指沉溺于网上聊天室或网站结识朋友;(3)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指难以抑制的在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交易等;(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的浏览网页及查找、收集信息;(5)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程中。

Davis[5]按成瘾的性质,将网络成瘾分成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specific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和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generalize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使用者对互联网特定功能的依赖,包括在线色情信息或性服务、网上拍卖、在线商品交易和在线赌博等。其依赖的内容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联网只是其成瘾行为的一个中介媒介,成瘾者依赖的仅是这些特定的内容,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网络,成瘾现象仍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则是指使用者对互联网多种功能过多地使用,如沉迷于聊天室或E-mail等网络功能,成瘾者没有特定的目的而在网上浪费大量时间。

现在更多学者将网络成瘾大致归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大类。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2.1 网络的致瘾性 Tomas[6]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愿望(本能):

一求新经验、好奇的本能;二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求反应(爱情、友谊等)的本能;四求赞扬的本能。而造成网络成瘾的因素和以上4个愿望均符合。如网络游戏因其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而满足了青少年求新经验和好奇的本能,同时又可使青少年通过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就而得到其他游戏玩家的赞扬;网络色情也可满足一部分青少年对性的好奇而成瘾;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可以通过虚假的身份获得爱情、友谊,通过虚假的故事得到赞扬,而不用担心谎言被揭穿,所以又满足了期求安全、畏惧的本能。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纯正的友谊和爱情,同时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又不易得到,而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并且因其隐蔽性和匿名性而给人以安全感,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以致成瘾。

2.2 社会因素

2.2.1 家长教育失当

许多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方法失当,认为只有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途经,所以求孩子读书,唯恐孩子不如意,一再向孩子妥协,或者为了使孩子听话,承诺一些物质奖励。这种物质化和金钱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孩子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淡漠,不但不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人间温情,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造成孩子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孩子们走进网吧,寻求心理慰藉[7]。

有研究显示,家庭结构与网络成瘾也有一定的关系。席震芳等[8]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费利霞等[9]也发现,单亲家庭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较大。

2.2.2 学校教育失当

现在的教育普遍缺少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7]。对于中学生来说,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只以考试为中心,长时间的枯燥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容易被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不健康的信息所吸引[10]。许多高校拿不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上网,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对网络的沉溺;或者是对上网学生的处理过于偏执、粗暴,使之更加厌恶生活、学习,更加逆反,变本加利地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以致成瘾[11]。

2.2.3 社会教育功能弱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网吧在全国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又使多数毒网吧、黑网吧能苟延残喘,害人至今;网吧行业中存在的不规范经营、非法经营更是毒害青少年网民的一大公害[12]。

2.3 个人因素

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个体在网络成瘾的倾向性上也存在差异。

有调查显示,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上网成瘾,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成瘾者。首先,在基本人格特质上,有成瘾倾向的学生性格较缄默、孤独,聪慧性低,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畏却退缩,缺乏自信心,但好强固执(恃强性),多怀疑,不信任别人,易忧虑抑郁、沮丧悲观、紧张困扰等。第二,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网络成瘾的学生一方面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的环境常常感到不满意,另一方面表现出果断、刚毅和有进取精神,这些特点易使他们在网络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网络成瘾学生的个性明显不利于促进其成就,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差,与钱铭怡[13]的推测一致,即网络成瘾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个体本身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2.4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和进行网络互动,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和心理依赖,而这些刺激往往只有在上网后才感觉得到了缓解,导致进一步的网络依赖最终成瘾[1]。意大利学者Fasano等[14]报道了1例帕金森氏病患者有严重的强制行为(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原因可能与该病人每天服用的400 mg多巴胺药物有关,提示多巴胺的水平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还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从而令患者呈现一段时间的高度兴奋。同毒品的效果相似,长时间上网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网瘾。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久之则可能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9]。

3 青少年网瘾的预防

3.1 家长监督

为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游戏、聊天和不健康网站,家庭电脑应放置于客厅或家长房间,青少年上网时家长最好在旁边陪伴,对青少年的上网内容和时间进行适当控制[15],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家长还应当尽量多地与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给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进步要适当鼓励。

3.2 学校引导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教育学生学会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指导中心,对已成瘾或有网瘾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戒除网瘾、远离网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校内的网络中心或计算机室,并安装相应的监控软件,以减少学生在校外黑网吧上网的可能性。

3.3 政府及相关网络监管机构加强管理

公安机关、文化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大力查处黑网吧,坚决取缔黑网吧。同时对登记注册的网站和网吧要进行整顿,对存在严重传播色情内容的网站或网吧,要按照有关规定吊销其营业执照。公安部门的网络监督机构要加大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力度,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网络和网吧传播的内容进行全面监控,发现不健康的内容或者垃圾信息及时地进行清理。网络监管机构要建立举报制度,发动网民对网站和网吧传播色情和暴力内容及其他对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进行举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0]。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8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的不良问题常常与家庭的不良因素有关。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重组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攀升, 单亲家庭、孤儿家庭, 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 可能造成家庭教育功能也不完整。比如父母一方死亡, 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或者父母关系恶劣, 闹离婚, 这期间必定有一个争吵期, 父母经常在家里吵架这是对孩子心灵的折磨。因父母一方死亡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孩子相对容易接受现实, 父母离异不管什么原因, 孩子都会有怨恨, 这种消极态度会深深地埋入孩子的心中, 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孩子因为缺乏父爱或母爱, 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更容易到网络世界上去寻找补偿,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网络成瘾。

1.2 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与场所。其中,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不良的师生、同学关系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学业不良和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其次, 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差, 可能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 在班级中没有地位, 这对他们的自尊是一种打击, 他们有些为了补偿现实生活中没法获得的自尊, 就会到网络世界中去寻求。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课外活动与网络成瘾也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生活除了学习外, 课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少, 精神生活贫乏, 很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其他形式来弥补, 上网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1.3 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并不很大, 而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较低, 他们常常会认为:“我是微不足道的, 但在网上我是重要人物, 互联网是我唯一的朋友”。这种全或无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不适应性认知歪曲, 它加剧了个体对互联网的依赖。网络成瘾者一般对自己上网有一种罪恶感, 他们经常花很多心思隐瞒自己网络成瘾的事实, 尽管他们自己觉察到长时间流连于网络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但仍不能停止上网, 这就导致了更低的自我评价, 会进一步加重网络成瘾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 某些人格特征也与网络成瘾有着密切关系。具有抑郁、情绪不稳定、气量小、自卑、常担心事、焦虑不安、爱幻想、过敏、主观、不信任人、不适应社会环境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 因为他们很容易把上网作为发泄自己消极情绪的唯一方式。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

2.1 家庭干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那么作为家长, 就必须对孩子的将来负责。要防止孩子网络成瘾, 首先要改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调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应该实习民主、开明的教养方式, 关系孩子的成长, 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 不要急于指责, 应首先与孩子一起冷静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错误带来的后果。然后让孩子制订改正错误的具体措施, 教育孩子要讲道理, 而不能用粗暴、严厉的打骂方式。当孩子有一定进步时, 应该及时表扬鼓励。同时家长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注意对孩子的指导与监控, 可以制定一份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安排表, 指导孩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若发现孩子有网络成瘾症状或网络成瘾倾向, 应该尽早采取措施, 此时就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还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2.2 学校干预

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学校也肩负着巨大责任。为了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网络的健康教育讲座,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他们分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与绿色信息。老师应该切实做到关系爱护学生, 不歧视学生、打骂学生, 密切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应立即进行知道教育。同时也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建立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还可以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

2.3 自身干预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少年, 应该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 对照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约束, 从而规范上网的言行, 预防网络成瘾。已经网络成瘾或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 最好写下自从迷恋网络后, 你所忽略的每一项活动或习惯, 比如睡眠、学习、和同学接触、与家人及朋友联系、体育锻炼等, 然后回想一下你以前的生活, 仔细考虑一下, 为了网络上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失去现实生活中的宝贵东西是否值得。同时, 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课余生活, 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专注于网上内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平常多与朋友、父母沟通, 要理解父母的想法, 自觉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发展自我和谐, 培养有序感, 因为培养青少年的有序感能预防网络成瘾[2]。

综上所述, 网络成瘾所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 而且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更大。预防和处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不能光靠家庭教育的力量, 学校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寻求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

摘要:本文从家庭、学校、自身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并从家庭、学校、自身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游戏,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38~45.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9

一、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

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 英文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虑和情绪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继续, 不能自拔。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开放性访谈, 发现导致他们上网成瘾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 也有社会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诱惑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网络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 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深深吸引着青少年。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 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 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人, 其身份、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蔽。正如Davis, R·A所说:“一个半老徐娘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 强盗亦可自称超人”。在隐蔽性和匿名性的保护下, 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 带来什么惩罚。其次, 网络还具有平等性。当你在网上进行交谈、讨论时, 即没有专家与平民之分, 也没有作者与读者之别, 只有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你的性别、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 你的话语是否受欢迎只是看你的话语本身是否吸引人, 你的观点越新、奇、特, 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 因此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目中展现自我的理想平台。心理学家杨新华通过调查发现:“7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能使他们找到迅速成功的途径, 并让他们的种种幻想成为可能”。

2.社会原因

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管理不善。目前,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包围学校, 经营者不仅不劝阻学生上网, 而且还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的优惠服务, 游戏开发商更是趁机赚取黑心钱。针对这种不良现象, 尽管我国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网吧进行管理, 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 管理上的漏洞为一些青少年上网提供了方便。二是新闻媒体的不正确宣传。与传统社会主要依靠家庭、学校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相比, 现代社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各种网络传奇、网络神话和网络精英的一夜暴富。这样的文字连篇累牍, 充斥着各种报刊、杂志, 使他们成为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对象, 成为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并对青少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庭原因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 如果父母抚育子女的方式不当, 如缺乏和孩子的理性沟通, 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子女的心理教育, 过多地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对孩子管教严厉等等, 就会造成子女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 而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可以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使得他们一方面作为社会化人有渴望参与、合群的本性;另一方面, 由于感到恐惧、孤独、自卑和无助, 不敢与他人交往, 使他们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于是便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乐趣、觅知音。

4.青少年自身原因

首先,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互联网的特点及其丰富的信息对他们很具吸引力。其次, 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未定型, 生理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 因此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去玩, 结果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第三, 由于学习压力大,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人际交往常遇困惑与障碍, 于是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他们宣泄、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第四, 目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 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二、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Subrahmanyam.K (2001) 等人指出, 由于青少年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 其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 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 对其思维和情感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方面

Crosnoe.R (2000) 研究发现, 如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与虚拟的数字生活结合在一起, 这带来的一个危险因素是, 他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太大, 就容易给他们带来压力, 使他们学习时记忆力不集中、不持久, 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另外, 网络提供了匿名性以及扮演其他角色的可能, 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人格上的干扰。因为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将会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果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之间差异很大, 将可能给他们带来长期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独处、敏感、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 一旦他们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 就会沉溺其中, 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 远离周围的伙伴, 不愿与人交往, 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出现双重人格, 甚至有可能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

2.身体方面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 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会使他们逐渐陷入情绪低落、视力下降、眼痛、怕光、夜盲、食欲不振的状态, 进而阻碍他们的身体发育, 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行为方面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逃课、辍学、偷窃和抢劫等不良行为。Wan, C.S (2006) 等人研究还发现:那些长期进行在线聊天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 并满足于在游戏中扮演英雄形象的人, 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为与他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 回到现实世界会感到非常枯涩、失望, 产生心理压力, 某些人可能由于不能克服这些压力而最终出现极端行为。据2005年5月29日《新京报》报道, 5月15日, 天津市一名沉溺网络游戏的13岁男孩, 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 双臂平伸, 双脚交叉成标准飞天姿势, 带着笑脸, 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 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等。

三、网络成瘾的防治

从以上诸多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既有他们内心世界的宣泄、自我价值的追求, 也有对新鲜事物、新鲜生活尝试的冲动。我们应针对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措施, 建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立体防治机制, 引导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成才服务。

1.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 要想跟上时代步伐,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矫正不良的上网习惯, 确立远大的理想、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因此, 上网时, 要明确自己上网的目的, 要控制好自己上网的时间, 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 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 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 积极寻找有助于学习的信息,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处理好上网娱乐和学习的关系。

2.注重家庭培养

首先, 作为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还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要多拿出时间和孩子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 发现他们所遇到的障碍, 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其次, 家长还应学会健康、适度地疼爱孩子, 而不是溺爱, 更不是将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自然、适度、稳定、一贯的基础上。第三, 父母也应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 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 按规律办事。第四, 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 并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 引导孩子浏览一些有意义的网站, 多接触一些爱国主义、自强自立、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又不失家长的监督作用, 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总之, 父母不仅要在经济上资助他们, 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思想上引导他们。

3.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 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次, 学校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 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 让他们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第三, 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丰富青少年的假期和课余生活,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降低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实践证明,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 不仅可以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专注, 而且还可以改善他们与同学的关系, 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此外, 对于已经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的青少年, 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诊断和疏导, 帮助他们控制上网时间, 提高他们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对不良上网的免疫力。

4.加强网络监管, 净化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002年我国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明确了对网吧的管理规则。如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合作, 对网吧进行综合治理, 控制网吧总量, 关闭无证无照的非法网吧, 规定营业时间, 限制通宵营业, 禁止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网吧, 推行实名上网制, 同时规范对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管理, 大力开发内容健康、情节生动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子游戏产品, 以取代那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游戏。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按照互联网管理条例的规定, 加强网络监管,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从源头上约束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青少年喜欢的网络作为切入点, 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对于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就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疗他们, 如可以在网上设置“网上论坛”、“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 给予他们正确的咨询和引导, 为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良好上网环境。

总之, 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位一体,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 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 摆脱网络成瘾。为此, 我们必须保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 努力做好上网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同时运用立法手段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使用, 尽可能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调查报告.2008.

[2]张海涛, 苏苓.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75.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第3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30-133.

[4]Davis, R.A.Acognitive2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 Human Behaver, 2001, 17 (2) :187-195.

[5]Subrahmanyam.K, Greenfield.P, Kraut, etal.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 22:7-30.

[6]Crosnoe.R.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The Life Course and New Directions.Social PsychologyQuarterly, 2000, (63) :377-391.

试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 篇10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形成因素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称IAD) , 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 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 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 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 出现一些人格障碍, 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当网络依赖失控, 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 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一、我国网络发展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 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 人数约为2400万。比过去4年, 增长了近一倍。调查表明, 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 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 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还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

二、导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 当下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目前学校只重分数、流行的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 使孩子进一步迷失理想, 厌恶学习;大量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 都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沉溺于那些怪异刺激、虚无缥缈的电脑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我认为青少年上网成瘾主要是受以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1) 自控能力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加之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 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 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 认知能力有限。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 自我意识强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 虚拟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 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假象。青少年在网络上、在匿名的保护下畅所欲言, 自以为找到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可以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比较差的人自由地释放自我、获得片刻的精神补偿。

(4) 自我防御方式。上网逃避痛苦的占网络成瘾的很大一部分。父母离异、学习成绩差、失恋、工作业绩下降、亲人伤亡……凡是可以造成抑郁症的, 都可以成为造成网络成瘾的理由。这些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 总有各种不如意之处。而一些网络游戏正好补偿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使他们对游戏有依赖感。

2. 青少年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1) 社会环境。中国互联网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同其他国家一样, 也催生了网络游戏这样一个产业。由网络游戏带来的网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由于网络游戏产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违法违规问题突出。有的企业有法不依, 政策观念淡薄, 社会责任感不强, 致使出版运营的游戏作品中, 夹杂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2)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 开发使用了网游防沉迷系统。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3) 适合青少年业余活动的免费设施太少, 有的地方几乎没有。

(2)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1) 当前我国青少年多属独生子女, 同龄伙伴交流较少。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 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 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 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2) 父母长期不当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正常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及行为有不良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管教过严, 惩罚过多等等。

(3) 教育环境。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 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 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 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 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另外,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许多地方的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没接触过电脑和网络。一旦上网, 丰富的网络内容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聊天、游戏让他们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和满足以至于欲罢不能。

三、分析网络成瘾形成因素的现实意义

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分析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 有利于找到对网络成瘾者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方法。针对不同个体的形成因素, 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 从形成的根源着手, 促进社会各界重视和改善易导致网络成瘾的客观条件, 重视青少年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学校、老师只有对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积极引导, 加强全社会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培养, 才能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

[2]《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腾讯教育.2009.

[3]龙新民.《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促进中国民族游戏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篇11

目前大学生中比较多见的网络成瘾行为有: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上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五类。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之后,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关注也就随之淡化,进而影响学习业绩和生活状态,首先在学习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经常想方设法逃课上网,结果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一些则无法适应学习生活,被迫留级或退学。有资料显示:大学生退学80%缘于网瘾;其次在生活上,和网络为伴,沉溺于网络,淡化与周围人的关系,并试图通过虚拟世界寻求心理上的安慰,遇到问题或困难也不与他人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缺少长远计划。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使高中生产生单一的目标——考大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再明确,学习强度也较高中明显降低。已经习惯于在老师的引领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这时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学什么,怎样学。宽松的大学环境、充裕的业余时间、旺盛的青春活力,更使得学生很难自觉地把自己固定在单调的教室里,这时新鲜、刺激的网吧就很有可能乘虚而入,成为许多学生打发青春的最佳场所。

自控能力欠缺,缺少自我约束。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也容易被网上的色情和暴力所吸引。不少网络成瘾者偶尔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危害性,企图通过缩短上网时间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但是总以失败而告终。

自我意识强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强烈,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被管得太紧,有逆反心理,进了大学,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沟通技巧的缺乏。人是社会性的,有交往的心理需要,大学生渴望友谊和交流,但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因人际适应不良,他们怀念过去,憧憬未来,对现实生活却感到悲哀、无助,因而到网上寻找支持和满足,与网友的交流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以致不能自拔。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具有社交焦虑的学生一般缺乏自信,回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他们进行深层次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慰藉,增强其自信心。

家庭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子关系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的大学生更易发生网络成瘾。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大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网络成瘾只是缺陷家庭内部问题在大学生身上的一种表象,存在家庭内部问题的大学生往往也容易发生其他心理问题。

许多父母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知道为子女指引一条什么样的成长道路,仅关注读书和考试,忽略了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如为人处世、做人的价值观、做事的原则等素养。家长一般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对其不加指导,对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可以视而不见,网络成瘾行为就是其中很严重的一项。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因素和网络自身的吸引力等。上网是时代的特征,但网络有其正负两面性。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扬长避短,但事实上许多网站为了吸引上网者,其内容不仅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有的還专门研究上网者的心理,让你欲罢不能。例如:网络游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交朋友、练功升级而已,但它却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人不由自主地玩下去。再有,高校周边成为网吧最集中的地方,这些网吧为了吸引学生,从试业期的免费到通宵优惠以及给老顾客留位等,用尽所能,吸引学生昼夜上网。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夜间12点以后照常通宵营业的网吧不在少数,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因此有人把网吧称为贩卖“电子海洛因”的场所。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来了诸多问题。

网络成瘾是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忽视了信息素养即学生收集、分析、运用、创新信息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精力投入不够,教育方式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某些高校也会在无意中把学生推向网络。如: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闲暇时间过多;教师的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有些高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做得还不够,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等。

网络是一个信息量庞大、内容复杂、虚拟的世界。网络信息量巨大,而获得所需信息也显得极为方便,是现代人们乐于使用的一种资料查阅工具。而且网络还能提供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使不少大学生迷恋其中难以自拔。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足够精神依托的大学生就将交际、精神寄托转移到虚拟世界中来,结果时间一长就无法正确地适应现实生活,出现一些人格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根治大学生网瘾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形成和谐共振。反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缺乏沟通和理解,势必会造成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互相抵消作用。但作为教育机关,高校应在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方法,以广州市某中学高中生和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88份,回收率为92.63%。其中男生416名(46.85%),女生472名(53.15%);初中生466名(52.48%),高中生422名(47.52%)。平均年龄(15.45±1.38)岁。

1.2 测量工具

1.2.1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

由雷雳等[12]编制,共38题,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法,“1”代表 “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量表总分为各题项得分之和。该量表由突显性、耐受性、强迫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和消极后果6个维度构成。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为0.93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突显性0.778、耐受性0.726、强迫上网/戒断症状0.893、心境改变0.884、社交抚慰0.858、消极后果0.766。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各拟合指标可接受,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由黄希庭等[13]编制,共30个题项,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法,“1”代表“没有采取”,“5”代表“基本上都采取”,包括问题解决、求助、发泄、退避、幻想、忍耐6个维度[13]。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1。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问题解决维度0.784、求助0.756、发泄0.472、退避0.448、幻想0.687、忍耐0.41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标可接受,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积极、消极情绪量表

采用Waston等(1988)编制的、邱林(2006)修订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14]。其中包括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各9个,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法,“1”代表“几乎没有”,“5”代表“极其多”。本研究中,总量表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Cronbach' s α系数分别为0.821,0.896,消极情绪α=0.787,积极、消极情绪的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081;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构想效度。

1.2.4 人口学变量调查问卷

包括性别、年级、班级、出生日期、每天上网时间、接触网络时间、上网主要目的与方式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ISREL 8.7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测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识别的两步法则将结构方程模型分成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首先完成测量模型的构建和检验,即不区分外源变量和内生变量,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验证性因子模型,即所有变量都作为外源变量。如果模型可识别,进行下面的第2步。如果模型不可识别,则说明两步法不适用,不用往下进行第2步。本测量模型包括60个观测变量和10个潜变量,各拟合指数值显示,χ2/df =2.890,RMSEA=0.050,SRMR=0.059,NFI=0.880,NNFI=0.910,CFI=0.920,可接受该测量模型。

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消极情绪与网络成瘾及应对方式中的求助、幻想、发泄、忍耐维度存在正相关;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维度存在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退避、幻想、发泄、忍耐维度存在正相关。见表1。

注:*P<0.05,**P<0.01。

假设的结构模型将情绪作为外源变量,应对方式和网络成瘾作为内生变量。根据理论考虑,研究设定了3个相互竞争的模型。

模型1: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均既可直接预测网络成瘾,也可通过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积极情绪对应对方式中的求助、幻想、发泄、忍耐维度均有直接影响。模型2: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均可直接预测网络成瘾,消极情绪可通过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积极情绪对应对方式中的求助、忍耐维度有直接影响,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3: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直接预测网络成瘾,也可通过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在模型拟合中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见表2。

结果显示,模型1的各项指数拟合得最好。由图1可以发现,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而直接的正向作用;积极情绪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而直接的负向作用;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消极情绪可通过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间接地影响网络成瘾,积极情绪对应对方式中的求助、忍耐维度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间接效应;积极情绪对网络成瘾存在直接效应。

2.3 结构模型各变量间效应值的分解

进一步对关系模型中各变量间的效应值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23,间接效应分别为0.06,0.03;应对方式中的幻想维度对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24,应对方式中的发泄维度对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09;积极情绪对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11;应对方式中的幻想维度对网络成瘾具有最强的正预测力,积极情绪对网络成瘾具有最强的负预测力。

3 讨论

在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情绪(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被定义为外源潜变量,将应对方式的相关维度和通过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的网络成瘾6个因素概括为内源潜变量。采用极大似然法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检验显示,主要拟合指数RMSEA均小于0.08,NFI,NNFI,CFI均接近0.9,模型均可接受。

上一篇:中部城市下一篇:事故突发应急报道